工亡事故发生后的感想

2024-04-09

工亡事故发生后的感想(通用5篇)

篇1:工亡事故发生后的感想

工亡事故发生后的感想

一冶陈永华

2011年10月27日发生的一起工亡事故,已经过去的半个月年,在安全方面来讲,对集团公司来说,这是多事的一年,有工伤的、有工亡的、有设备损坏的以及还有一些未遂的安全事故。每当看到一起起说明详细的事故情况通报时,犹如亲眼目睹事故现场,亲身体会那种带血的惨痛经过。这些都让我对安全的认识和思考无比深刻。

每一起事故发生后,事故所在项目,从班组到个人、从公司到项目部都立刻组织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及时向各单位部门通报情况,目的是从已发生的事故中汲取教训,杜绝类似事故再次发生。通过对这些事故原因和结果的综合分析和比较,都能找到很多的共性问题。一是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作业过程中存在胆大冒险、心存侥幸的心理,这是典型的习惯性违章作业行为;二是作业过程中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如维护保养运行中的设备、清仓作业自下而上以及停送电手续和操作不规范,没有严格执行“停电、挂牌”的原则等等,从而为一起起事故的发生埋下了极大的隐患;三是安全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班前会活动和每周安全例会等安全安全基础管理性的工作流于形式,淡化了员工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认识,从而导致员工从思想上对安全的认识不足;四是管理人员对安全防范措施和现场安全监控落实不到位,安全工作存在图省事、怕麻烦的心理;五是检修作业过程中存在信息不畅通,指挥不统一等盲目作业行为,员工对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安全意识不强等等。通过对这些事故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事故的背后既存在人的不安全行为,也存在物的不安全状态,多方因素综合在一起,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通过对各起事故情况通报的研讨学习,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我们要举一反

三、查找隐患,落实相应整改和防范措施,要求各项目点认真开展对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的学习和研讨活动;加强对事故发生原因和防范措施的认识和落实,及时整治作业现场存在的一些危险源;着力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大对现场和基础管理的检查和考核等安全工作力度;进一步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制度;正确认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关键时刻,坚决执行生产给安全让步的原则;我们项目部各级管理人员共同行动,通过多管齐下,综合并举的方式落实整治和整改措施,营造良好的安全管理氛围,坚决扭转安全管理的不利态势,杜绝类似事故的发生。

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每一起事故发生后,公司都要对事故进行通报处理和教育,并且严格执行相应考核制度。这些都说明了员工的安全意识还远远不足,安全管理监控仍然存在着很多的漏洞,部分管理人员对安全与生产孰轻孰重还没有做到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项目部的整体安全管理氛围还不够浓厚等等。事故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是深刻而惨痛的,发生了的事故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存在的问题,但我们决不能用事故来检验我们安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这一起安全事故需要去我们深刻地思考;这些犹如发生在每一个人身边的安全事故,一定要用它们来教育好自己,教育好身边的人,要努力做到把强烈的安全意识贯穿到整个工作中去,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好“综合治理”,落实“预防为主”,实现“安全第一”。

篇2:工亡事故发生后的感想

学习了热力厂11.8煤气中毒工亡事故通报后,我的内心被深深的触动了。这起发生在身边的事故,使我更加真切的感受到安全隐患时刻隐藏在我们的工作中,稍有大意就会导致安全事故发生。正是这起惨痛的事故,让两个家庭失去了欢笑的权利,使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一件看似平常的程序操作,因为一时的麻痹大意,没有遵循安全操作规程酿成了重大的工亡事故。事故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防护面罩、报警仪、关闭煤气阀门这三件事情只要做好一件,就不会是这样的结果。两名职工都算的上是老职工,为什么还没有这点安全意识呢?这跟他们平时的工作习惯是有关系的。习惯性作业不改正,对安全生产规程并没有真正理解,看不到违章操作的严重危害性,觉得几十年都是这样做得不会出事的,思想麻痹大意。在工作中,对学习安全生产规程感到麻烦,厌倦、学习主动性差,安全意识不强。往往对自己的熟练技术过分自信,心存侥幸,为了求省事而不去做相关防护措施。也许这些违章行为虽然一时看似没有造成安全事故,但是他们的做法却为成为安全事故的导火索,最终酿成惨剧。给企业和个人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通过对事故通报的认真学习和事故原因的分析,我觉得我们所面临的安全形势很严峻,我们日常所作的安全工作的还远未达标,各级领导的安全管理责任意识和广大职工的安全意识还应更深一步加强。在这次事故以后,我们应当对自己的日常工作进行反思,并针对自己的岗位工作如何做好安全工作拿出新的方案。作为基层车间的技术管理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应该重新认识自己的责任。应该知道作为一个车间技术员在现场的工作不仅仅是对检修工艺和质量的指导监督,更应该将安全视作自己的职责。深入学习安全知识,提高排除安全隐患的能力,对职工的习惯性违章作业应该坚决的制止,引导职工遵从安全操作规程,保证检修工序的规范性。只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工作负责,对职工负责,对企业负责。

第二、应该认识到安全生产工作任重道远。安全生产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事故的发生,绝大多数都是人为造成的,说到底就是违章造成的。只要随时随地都遵章作业,规范操作,事故就会远离我们。但是目前我们所开展的安全工作,很大程度都是在做表面文章,应付检查。职工的安全学习效果甚微,安全意识有待提高。习惯性作为,违章行为时有发生。这需要我们车间管理人员去监督,去身体力行的引导职工,把安全工作当做大事来抓。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保证每个职工都能改变工作态度,把安全生产重视起来。

第三、安全生产的前提是遵章守法。切实做到安全生产提高安全意识从每一天的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开始。职工生产在第一线,现场环境复杂有时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和处理问题时,应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并不断提高业务技能以便于找出主要危险源之所在,通过观察找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及时的予以处理,将安全隐患排除在萌芽状态。我们在现场应该发挥领导干部的监督作用,担当起责任,不是为了去现场而去现场,要真正的将职工的安全作为自己的责任承担起来。做到不纵容、不放过,将技术干部的责任完全发挥。

篇3:农用机车发生事故后的维修技术

一、彻底清除车内的积水

农用机车翻车时, 发动机一般处于中高速运转状态, 具有一定压力的机油会顺势从活塞环与气缸壁之间、气门杆与气门导管之间进入燃烧室。如果机车落水, 外界的水会从各种孔道漏入发动机的机体内, 由于机油和水是不可压缩的, 所以容易导致气门、推杆、连杆或曲轴等零件弯曲或者扭曲变形。

因此, 对于事故车辆, 当务之急是拆下喷油器 (或火花塞) , 将一个容器放在发动机的下方, 然后快速摇转曲轴, 利用活塞的往复运动, 将燃烧室内的机油或水顶出来。此项操作可以重复多次, 直至把燃烧室内的机油和水清除完毕。最好能将发动机和变速箱解体, 进行一番全面彻底的检查、清洗和维修。

二、检查蓄电池封口剂是否开裂

机车一旦遇到冲击碰撞, 都会引起蓄电池封口剂开裂, 电解液极易从裂缝中溢出, 充满蓄电池盖表面造成短路, 引起自动放电等。其处理方法如下:

首先仔细观察裂缝的大小, 把要填补的地方用电烙铁或加热的金属铲子清出残余的封口剂, 然后调制封口剂将开裂处封好。

封口剂的成分:沥青67%、润滑油 (机油) 14%、石棉19%。首先按比例把润滑油放入锅内, 加热到80~100℃左右, 再将一定比例的石棉粉慢慢放入锅内, 并不断搅拌, 然后将沥青放在锅内溶化, 温度不得超过200℃, 最好在160~180℃之间, 然后将调好的石棉粉和机油的混合物倒入已溶化的沥青中搅拌越均匀越好, 直到不起泡为止, 煮的时间最好不超过2h, 而后填补破损的封口。

三、检查配气机构的正时带是否跳齿

机车发生碰撞事故后, 往往感觉农用机车不大好用了, 具体表现在动力明显不足, 操纵性能恶化, 有时感觉制动效果也不好。此时需要认真检查发动机的配气机构。这是因为, 机车碰撞时的强大冲击力容易导致运行中的正时带跳齿, 使原来的配气相位发生变化, 进而引起发动机的功率明显下降。

四、检查线束及插接器是否损坏、松动、腐蚀或插错

农用机车发生强烈碰撞后, 电解液一般会溢出, 往往腐蚀周边的电器设备。由于腐蚀, 容易造成电路接触不良的故障。如果事故的车辆的电器元件内浸水, 不仅产生锈蚀, 而且会引发某些莫名其妙的故障, 因此需要做好各插接器的清理和密封处理。

另外, 农用机车经过强烈碰撞之后, 各种接头容易松脱, 要注意检查各接头是否处在正常的位置上。农用机车遭遇车祸以后, 一般就近找路边修理店进行钣金或者喷漆处理, 需要拆卸某些软管和导线插接器, 在装复过程中, 有可能出现漏装或者接错的现象, 所以农机维修人员必须检查这些部位。

五、仔细检正和校正车体、车架的变形

(1) 检查车架的变形。农用机车发生强烈碰撞 (特别是正面碰撞) 后造成车架的变形, 有时用肉眼难以觉察出来。如果大型基础件的变形量超过2m m, 足以影响安装在其上部件的工作性能。要特别注意检查发动机机体、变速箱壳体以及车身是否出现了微妙的变形。

(2) 检查车门及其玻璃升降机构。农用机车发生强烈碰撞, 首当其冲的就是车门损坏。

(3) 检查变速器的操纵机构。农用机车遭遇强烈碰撞后, 变速器的操纵机构可能发生错位, 最典型的是变速杆的下端脱落了变速器的拨块, 造成档位发生错乱。

(4) 检查制动系统的变形。

(5) 检查或更换保险杠。

农用机车经过强烈碰撞后, 不可避免导致底盘部分机体发生变形, 例如前轴变形、左右轴距不一致、前轮定位角度发生较大变形, 使机车的行驶性能明显变差。因此, 应当检测农用机车的测滑性能, 然后做四轮定位。如果检测结果不符合技术要求, 首先要检查前轮的前束, 当车轮的外倾角一定时, 前束的变化会引起侧向力和侧滑量成正比例地增加。如果前束不符合要求, 应当及时将前束值调整到规定的范围内。但是, 仅仅调整前束还不够, 还应当检查两侧的轴距是否相等、前轮定位的其他3个参数是否符合要求。

六、对钣金修复的要求

在进行事故车辆的钣金作业时, 不能只顾车身部件的外形修复得完好如新, 必须兼顾安装在该部件上的其他零件是否损坏或者变动了位置。在钣金作业的后期, 必须验证相关零件的位置和性能没有发生变化。如果不注意这种实际存在的连带影响, 有可能修复了旧故障又产生新的故障。

篇4:溺水事件发生后的感想

孙利敏

6月7日下午,我校的两名学生因溺水而身亡,面对这样一个悲惨的事件,两个生命离我们悄然而去,使我们为此感到十分的惋惜,看到他们家长那悲痛欲绝,撕心裂肺哭泣的情景,更使我们倍感伤痛,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失去的不仅仅是两个年轻的生命,更是拖累了整整一个家庭,我们更可以换位思考,将会带来怎样的痛楚与遗憾,我想会是一辈子的阴影。

其实,有时候危险往往就是在我们不经意间发生的,才酿成了那一个个惨不忍睹的事件,我们中的一些同学,往往会抱着一些侥幸心理,去那些没有安全设施,或在没有家长的带领下去游泳,你们可知道,河水虽能为我们解凉,满足一时的快感,但是看似温柔的河水里,却处处暗藏着杀机,俗话说得好“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万一你们遇难了,那你们的家长又该怎么办,你们虽然这样悄无声息的走了,但是你们可否想过你们的父母,生你,养你,教育你的父母,我想那时最伤心的只有你们的父母,但是唯一没有的就是后悔药,如果到了那时,再后悔也是于事无补。

导致悲剧事件发生的原因归结于哪里,责任又该是谁呢?我们应该高度深思后然后吸取教训,是孩子他自己的责任吗?是学校老师的错吗?还是社会存在普遍的安全意识薄弱?或者是父母的责任?

篇5:工亡事故发生后的感想

原告:浙江某制造公司 (以下简称“制造公司”) 。被告:徐某。2013年7月, 徐某以12元/m2的价格承揽了制造公司的钢棚拆除业务, 又以10元/m2的价格转包给案外人吴某。吴某雇佣胡某等人一同拆除钢棚。2013年8月, 胡某在工作时中暑死亡。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制造公司与死者家属签订了调解协议书。11月, 制造公司以追偿权纠纷为由起诉徐某、吴某, 后因未预交诉讼费被法院裁定按撤诉处理;一年后, 制造公司再次起诉, 但单独将徐某列为被告, 请求判令徐某返还其垫付的赔偿款30余万元。

二、【审判】

庭审中, 徐某辩称其并非胡某的雇主, 调解协议书对他也无约束力, 追偿应向吴某主张, 而不是他;并提出胡某中暑死亡系工伤, 制造公司应承担工伤赔偿, 请求法院驳回。诉讼中, 制造公司以需补充证据为由撤诉, 法院予以准许。

三、【评析】

(一) 劳动关系存在与否分析

一种意见认为, 应适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第4条规定, 即“建筑施工、矿山企业等用人单位将工程 (业务) 或经营权发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 对该组织或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 由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承担用工主体责任”, 认定发包人与劳动者存在劳动关系;或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94条规定, 发包人对于劳动者在劳动中受到的损失, 应与个人承包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另一种意见则认为, 发包人与劳动者不存在劳动关系, 故发包人不应承担用人单位责任。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第一, 合同是两方以上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为, 劳动关系成立与否在于用工双方有无建立劳动关系的合意。[1]另外有观点认为实践中“从属性”是区分劳动关系存在与否的最核心标准, 而“人格的从属性”是界定劳动关系的最高标准。[2]具体到本案中, 制造公司的规章制度对胡某并无约束力, 他是听命于案外人吴某的指挥进行作业;根据《通知》第1条给出的判断标准,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应当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具体到本案中, 胡某的劳动内容是拆除制造公司钢棚的临时工作, 虽然是向制造公司提供了劳动, 但并非制造公司经营业务的组成部分。故胡某与制造公司并不具有事实劳动关系。第二, 对《通知》第4条不宜作扩大适用。建筑施工等的施工具有较大的专业性、危险性, 法律明确规定承包人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因此, 《通知》第4条规定不能适用于本案。综上, 笔者认为既然胡某与制造公司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自然无需承担工伤责任。

(二) 调解协议书效力分析

在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 一旦工人出现人身伤亡事故, 一般地由用人单位、包工头、雇主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摊责任, 继而以调解协议的形式了结纠纷的情况比较常见。这已经逐渐成为处理此类事故的惯常做法。基于此, 在无法和解的情况下, 死伤者家属往往集结亲朋、老乡在用人单位, 甚至政府机关处施压要求妥善处理。用人单位为了不影响正常生产秩序或其他考虑, 也往往以息事宁人的态度来解决。本案就是后一种情形, 用人单位会有“垫付”的提法, 究其原因就是认为承担了不该由其承担的责任份额。

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 是协议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制造公司有关“垫付”内容的表述, 仅在其与胡某家属之间有效, 而不对徐某、吴某发生效力。因此, 徐某以该协议非其所签署不应由他承担的抗辩是有效的。此外, 笼统的一个赔偿总额也难有足够的说服力, 不能排除制造公司迫于压力而支付的超出责任超额支付的情况。

(三) 法律关系及责任分析

企业将不属于其日常生产经营范围的某项特定工作交予个人承担, 双方并约定由个人按照企业的要求完成该项工作, 向企业交付工作成果, 企业向个人支付报酬, 可称为“个人承包经营”。我国《合同法》没有对“承包合同”作专门规定, 发包人与承包人之间实际上就是有名合同中的承揽合同关系。《合同法》第253条第2款规定, 承揽人将其承揽的主要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的, 应当就该第三人完成的工作成果向定作人负责;未经定作人同意的, 定作人也可以解除合同。根据这一规定, 可以认为承包人徐某再次承包给吴某的行为, 系其将主要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 其对制造公司所负的责任是能否保质保量完成工作成果的责任。本案中, 制造公司在知道徐某将所包工程转包给吴某的情况下并未提出异议, 在事故发生时工作成果也未完成, 制造公司可以选择解除与徐某的承揽合同关系, 但其要求徐某承担追偿责任没有法律依据。

吴某与胡某是雇佣与被雇佣, 形成了劳务关系, 法院查明了这一事实, 各方当事人也都是认可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规定, 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 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另根据《侵权责任法》第35条规定, 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 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作为雇主的吴某, 应当是直接的责任主体, 胡某若有过错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制造公司对胡某并不存在赔偿义务, 与胡某签订调解协议书并支付赔偿款的行为应认定为好意施惠, 意在解决纠纷, 而不是调解协议中所提的替承包人“垫付”。因此, 也就不存在向徐某及雇主吴某追偿的问题。制造公司最后决定撤诉, 视为认可了自己面临的法律困境。

关键词:工亡事故,责任,追偿权

参考文献

[1]施杨, 朱瑞.“个人承包经营招用的劳动者与发包人身份关系之辨”[J].法律适用, 2012 (3) .

上一篇:高考改革实施方案调研报告下一篇:青春的句子简短励志句子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