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发生的不安全因素

2023-02-17

第一篇:事故发生的不安全因素

电力生产现场的不安全因素

1、发电厂大部分设备庞大、构造复杂,并且是多层布置,工作人员需要在不同高度的工作面交叉工作,容易造成高处坠落和高处落物伤害。

2、在发电厂由很多压力容器和高温高压管道,一旦发生容器或管道破裂,就可能发生人员烧烫伤事故。

3、发电厂使用许多易燃易爆物质,如煤粉、燃油、氢气等,如使用不当,很容易造成爆炸和燃烧事故。

4、生产现场电气设备多,如变压器、开关、母线、配电柜等,大部分带有高电压,许多设备带电部分裸露在外,如不注意就很统一产生触电事故。

5、电力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各种控制按钮、开关遍布各处,如不小心误碰和误动,就可能发生误操作事故。由于设备系统之间相互并联,某一设备发生故障,将可能引起其他系统故障,甚至造成停机、停电,产生的影响和损失都很大。

6、生产现场有很多转动、移动设备,容易发生机械创伤或绞伤。

7、进入生产现场,要听从指挥,遵守纪律,不准随意走动,不得擅自离队。

8、在生产现场行走要小心,以防滑倒跌倒。

第二篇:呼吸内科病房护理常见的不安全因素

呼吸内科病房护理常见的不安全因素 1.1 技术方面

新护士业务知识不扎实、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护士间协作能力不强可能导致静脉穿刺不成功,红灯接应不及时,各种处置不及时等。 1.2 管理方面

1.2.1 人员调配不合理。传统的排班模式已不能适用日新月异的发展的需要。旧的排班模式所暴露的问题主要在于忙时段红灯接应不及时;治疗与护理分组进行,护士对病人的病情及病情进展不了解;晚夜班护士工作压力大,尤其是心理压力。

1.2.2 安全管理制度不全、反馈不及时,出现安全隐患未及时发现或及时总结,同一类的差错或事故反复出现,护理书写、消毒隔离、危重患者安全护理、基础护理未分类整理并持续改进,护理安全教育不完善。 1.3 环境方面

1.3.1 病房环境方面。呼吸内科慢性疾病患者居多,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及家属担心受凉感冒,不愿开窗通风,加之有些患者床上大小便、随意排痰等,可能造成室内有异味、空气细菌菌落数超标,增加院内感染的发生机率,不益于患者的身心康复。

1.3.2 安全防护方面。躁动、行动不便的患者未及时使用防护栏,易造成坠床;跌倒、坠床、压疮标示牌不醒目,床旁呼叫器未放置在病人易取用之处,地面水迹未及时擦干,通道有障碍物、座椅不稳均可致病人摔倒,跌倒或发生意外时,不能及时呼叫;厕所灯、地灯运行不正常时,未及时维修;设备带上使用电器,如手机充电器、电脑、电饭锅等,干扰医疗仪器的正常运行。 1.4 护士方面

1.4.1 未严格执行三查八对,特别是在病人工作忙的情况下不能将三查八对的内容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如执行医嘱时错抄、漏抄医嘱,有疑问时不请示不报告,在注射发药中张冠李戴,给错药或未按时发药。

1.4.2 护士工作责任心差,疏忽大意,未认真履行职责,未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违反操作规程,擅离职守,巡视病房不及时,观察病情不仔细等。

1.4.3 缺乏法律知识,自我维权意识不强,自身不重视学习和业务技术培训。 1.5 患者方面

1.5.1 患者对自身疾病了解较少。患者下床活动不方便,卧床休息期间长,且多为高龄患者,因而极易泌尿道感染及压疮等并发症。为此在并发症增加、活动长期受限及医疗费用不断增加等因素影响下,加上患者对病情了解较少,极易对护理工作人员产生抵触或不信任情绪,导致医患纠纷等不良后果。

1.5.2 一些症状不明的患者常不遵守、不配合医院规章制度,私自离院外出或请假后未按时返回;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护理期望值过高,对病情恶化不理解、不接受等。 2 加强呼吸内科护理工作的措施 2.1 技术方面

制订完善分层培训方案,经常性的进行专业技术理论培训,定期进行操作技能考核。护士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科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娴熟的抢救技能、良好的同事协作关系及较高的应激能力。因此管理者应给护士提供学习进修的条件,不断满足护士工作中对新业务、新技术知识的需求,同时对人际沟通方面的技能也要作相应的培训。 2.2 管理方面

2.2.1 弹性排班。我们科对排班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实行弹性排班,充实忙时段的人力配备,白班实行扁平化管理,及分组管理,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晚夜班改为双人值班以使护士超负荷工作的现状得以明显改善,同时也减轻了护士上晚夜班的心理压力。

2.2.2 加强护理安全教育,提高风险防范意。把安全防事故教育作为经常性教育工作来抓,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第一安全”的思想观念。 2.3 环境方面

2.3.1 指导病人及家属适时开窗通风、定期使用负离子消毒机消毒,减少室内空气细菌,降低院感的发生机率。 2.3.2 躁动、行动不便的患者及时上好两侧护栏;有跌倒、坠床、压疮高危时,在床头翻好高危标示牌;告知患者呼叫

器的用法,无陪人且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放置于其易取之处;在配餐间、卫生间等放置防滑标示牌,及时督促卫生员拖干地面水渍,及时清除通道有障碍物;定期检查座椅,如有松动及时送修;厕所内放置防滑垫并设有扶手;每月定期检查厕所灯、地灯运行状况,不正常的及时维修;查房时检查电插板、插座等,及时制止其他电器的使用。 2.4 护士方面

2.4.1 严格落实三查八对制度。三查:备药时与备药后查,发药、注射、处置前查,发药、注射、处置后查;八对: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药品有效期。认真理解好三查八对的内容,严格落实,三查八对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始终;挂药或换药时采取两种以上的方法(如床头卡、患者应答、腕带、身份证等)识别患者身份,准确无误后方可执行。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2.4.2 加强护士工作责任心,对工作经常疏忽大意的护士进行单独谈话,加强护士履行各自职责、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的督查力度,强调护士必须按操作规程完成护理工作,坚守岗位,按分级护理制度巡视病房、观察病情等,以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2.5 患者方面

2.5.1 加强并发症及患者心理的护理。患者因气促等影响需卧床休息,日常活动或多或少均有所受限。因此其出现泌尿系感染及压疮等并发症发生率高,患者情绪也随之不稳,除了给予一定的心理护理,还需制定强化措施加以防范。护理人员要尽可能在工作间隙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对其病情进行分析,对有焦虑不安、情绪抑郁的患者可正确引导其宣泄,使其情绪尽快稳定下来。

2.5.2 认真做好入院宣教工作,患者应严格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未经许可不得私自外出或请假后一定要按时返回,否则按自动出院处理;责任护士应非常熟悉掌握患者的病情,并做好解释和告知工作。 3 结束语

护理服务行业是一种技术性较高、风险性很大的行业,护理风险贯穿于整个护理活动过程中,是客观永恒的。因此,我们要牢记护理安全文化的八个观点: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安全超前,安全是效益,安全是质量,安全也是生产力,风险最小化和安全管理科学化[5]。我们每一位护士都应行动起来,不断吸收新知识、更新观念,从临床工作环节及管理上查找原因,不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相对应的措施,为医疗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第三篇: 题目:动物性食品原料的不安全因素及控制方法

摘要: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动物源性食品需求量越来越大,发达国家人们的膳食结构目前以动物性食品为主,我国民众对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每年都在大幅度增加。但是,许多动物性食品原料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尤其进入21世纪后,食品安全问题成了全世界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例如,国际上影响最大的疯牛病,国内连续发生的猪肉瘦肉精中毒恶性事件等。针对质量安全问题提出了健全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法规与标准,完善畜产品质量管理机制,改变质量监管技术落后局面、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和加速提升畜牧业产业化水平等相应对策,以控制和减少动物源性食品原料安全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动物源性食品原料、不安全因素、控制方法及监督管理

前言:动物源性食品原料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人体营养和必需成分的主要来源。动物性食品的基本原料是各种食用畜禽和水生物,其健康和洁净状态直接影响到动物性食品的卫生质量与安全性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畜禽规模化养殖进程的纵深推进,少数养殖业主为谋取养殖利润,添加使用违禁药物,导致抗生素、农药和重金属等残留情况时有发生。

一、动物源性食品原料

动物性食品的基本原料是各种食用畜禽和水生动物,主要为人体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VA和VB等营养物质,其健康和洁净状态直接影响到动物性食品的卫生质量与安全性。

二、动物性食品原料的不安全因素

1.1、动物源性食品原料中有害残留物主要包括兽药残留、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物残留三大类: (1)、兽用药物及添加剂的使用方法不科学

出于治疗、疾病预防和促进动物生长的目的,兽药和饲料添加剂应用广泛,主要包括: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部位等不符合用药规则;未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在休药期结束前屠宰动物,用于食品消费;以未经批准的药物作为添加剂饲喂动物;药物标签上的用法说明不当,用药后造成药物残留;饲料加工、贮藏设备受过药物污染;肉用动物饮入含有抗生素等药物的废水或污水。 (2)、农药残留对动物源性食品的影响

农药的广泛使用后对空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间接污染畜禽饲料,最终在动物食品中残留,危害人体健康。

(3)、环境重金属有害物质及生物性有毒物质对动物原料质量的安全的影响

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化学物质大约有400多种,主要是铝、汞、砷等。工业“三废”中排出的汞、铅、镉、砷和多氯联苯等污染畜禽的生活环境,导致动物性食品原料被污染。例如,有的养猪、养鸡、养鱼场建在河流、渠岸旁或矿山附近,由于生活用水或工业废水排放的污染,导致畜禽及鱼类产品中蓄积大量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物质等,继而损害人体健康。 1.2、动物饲料粮质量因素

由于作为饲料来源的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大量应用农药、化肥等化工产品,导致原粮中残留有害物质,进入动物体内,继而污染人体。饲料污染主要包括药物性饲料添加剂的滥用、过量微量元素(有毒金属元素)的污染、饲料霉变和饲料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等问题。

饲料中过量应用微量元素添加剂也会导致有毒金属残留,有毒金属元素随饲料进入动物机体并达到一定量后,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三致”作用。 此外,用于生产饲料的作物也可能受一些农药的污染。如使用未经许可的剧毒农药,这些农药在作物果实中积累且不易被分解而蓄积。这些有毒物质容易在动物的某些器官积累,如动物的肝脏中铅、镉、砷、铜及农药残留量比肌肉组织要高的多。因此,不主张人们食用动物肝脏,尤其应反对将动物肝脏作为婴幼儿的食品。

1.3、疫病防治用的疫苗药物残留

随着我国畜禽、渔业养殖发展,外来引进动物品种增多和动物流动范围加大,动物疫病的种类亦在增加,新病越来越多。当今,饲养的猪、鸡、兔等动物,到育成出栏则要用多达十几种疫苗,并需多次应用。尤其注射应用的油佐剂疫苗,由于配制的主要成分矿物油及灭活剂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很少能被代谢排出,在肉品中的残留,具有致癌、致突变的潜在危害。

1.4、动物性食品原料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割是问题的关键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缺乏统一的管理措施也是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建立健全动物性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是我国今后工作的重点我国动物性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主要由动物性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动物防疫监督体系,饲草饲料质量监测体系,兽药疫病监测体系,畜牧兽医器械质量监测体系组成。

二、动物性食品原料不安全因素的应对措施

解决畜产品原料质量安全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一个完整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包括有关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保障体系与推广体系等部分。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有效地控制动物性食品安全,应采取以下对策。

2.1、严格饲养环节措施,保障动物饲养质量是动物源性食品原料安全的基础 2.1.

1、防控产地动物疫病

完善动物产地疫病监测体系,研究制定科学的动物免疫程序、开发防控新技术新产品,确立科学的疫情处置措施等配套工作,应列入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控制的总体规划。 2.1.2、严管兽药生产和销售

明令违禁或淘汰的盐酸克伦特罗、乙烯雌酚、氯丙嗪、氯霉素等药物和添加剂,应加大生产厂家和销售人员的处罚力度,有效控制源头。 2.1.3.加强有机物和有毒有害金属的控制

环境中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和有毒有害金属造成动物产品污染虽然是局部现象,但影响严这些污染物可能通过受污染的空气、水和土壤而污染动物源性食品,应列入生产环节控制措施。

2.2、完善饲养环节的监管机制,是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原料安全的有效途径 2.2.

1、加强部门管理

建立统一协调的畜产品管理、监督和检测机构,加强农业部门与卫生、质量监督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职能、职责整合,设置由上至下的权威、统一的食品安全管理、监督和检测机构,形成职责明确的管理体系,实施从生产到销售的协调管理。

2.2.2、建立健全法制体系

建立健全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养殖场到餐桌生产经营全过程为管理主线,通盘考虑与畜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包括产地环境监测和控制,兽药、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流通、使用以及畜产品原料的加工、包装、贮藏、消费环节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与畜产品安全有关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包括畜产品卫生标准、农药残留限量、兽药残留限量和环境污染残留限量标准及相应的残留检测方法标准。

2.2.3、加强相关的研究基础建设

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的科技保障体系,包括加强与畜产品安全相关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储备,培养相关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并努力向公众宣传普及畜产品科学知识。

2.2.4、提高对畜产品原料安全的全民认识

大力提高全社会对畜产品安全重要性和畜产品安全问题给人民造成严重危害的认识,对畜产品行业的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进行畜产品安全教育和培训。同时重视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消费者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参考者。把畜产品安全问题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证社会稳定的大事来做。 2.2.5、提高畜产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

在全面提高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科技水平的同时,加强对涉及畜产品安全的共性和普遍性问题的研究;加强与国际发达国家在畜产品安全方面的合作研究,提高快速、准确鉴定畜产品中危害因子的技术和能力。另外,发挥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优势,培养大量的掌握先进食品安全技术人才,使这些人才不但拥有深厚的理论造诣,而且具有丰富的经验,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在畜产品安全领域的科技实力。 三 结论:

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实际包括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数量安全是指供需平衡。质量安全方面,我国对饲料和动物饮水中添加物的检测技术也加强了研究。要想彻底解决动物性食品原料的安全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除了强化安全监督外,提高从业人员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建立科学的畜牧水产养殖业的宏观调控机制,加强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饲料资源利用率,开发饲用抗生素替代产品和技术,减少养殖成本,才能保障我国畜禽水产品的有效安全供给。

四 参考文献

[1]牟光庆;生物防腐剂在肉制品中的应用[J];肉类研究;2000年02期 [2] 汤天曙;薛毅;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对策;食品工业科技;2002 [3] 吕咏梅;食品添加剂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7年01期

[4] 杨冠丰;食品添加剂与人体健康[J];广东化工;2000年05期

[5] 郝记明,马丽艳,李景明;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年

[6] 杨育斌;畜产品安全分析及应对措施;甘肃农业;2004(1) [7] 刘荣平;危害动物性食品卫生安全的主要因素及应对措施;浙江畜牧兽医;2009,34(4) [8] 莫艳萍;动物性食品污染及安全性评价;山东畜牧兽医;2012,33(5) [9] 王玉珠,李勇;加强控制动物性食品的污染;肉类工业;2002(4) [10] 动物性食品污染对消费者的危害;吴祥集;贵州畜牧兽医;2001,25(3)

第四篇:安全事故发生

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领导小组组长和本室主任,组长接到报告后马上通知信息联络负责人,由信息联络负责人通知所有领导小组成员即刻赶到事故发生现场。到现场后,领导小组应立即对事故进行调查确认、评估,根据评估确认的结果,提出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程序和措施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有关工作小组立即启动,组织、协调、落实各项应急措施,中心相关科室应全力协助配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四、紧急处置

安全事故发生后,现场的有关人员除需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还需同时进行现场应急处置。现根据遇到不同的安全事故制定不同的紧急处置措施:

一)火灾事故

火灾事故发生后,火势较小的,应立即组织现场人员进行灭火,同时组织人员有序疏散和对现场物资进行转移;如初期扑救无效,火势无法控制并进一步蔓延时,现场人员应立即拨打119报警并等待引导消防员到火灾现场。

二)人身安全事故

事故发生后,如造成人员伤亡,应立即拨打120呼救,在外部救援机构未到达前,现场人员应对伤者进行必要的抢救(如人工呼吸、包扎止血、防止受伤部分受污染等应急措施)。

三)财产安全事故

值班人员如发现盗窃事件时,应立即拨打110报警和监控好录像以便提供给警察必要的证据,同时密切关注盗窃者的动向,必要时要跟盗窃者作斗争制止盗窃发生。

五、及时报告

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时,领导小组在知悉安全事故后2小时内向上级主管部门做出初次报告;根据事故处理的进程或者上级要求随时做出阶段报告。

一)初次报告

应尽可能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等。

二)阶段报告

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也要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包括事故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故原因等。

六、后置处理

一)善后处理

事故处理小组负责组织安全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尽快消除事故影响,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和受影响人员,尽快恢复正常秩序。造成安全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受害人给予赔偿。

第五篇:怎么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发生报告

刘丽莉

1、 加强老师安全意识的教育,对发生过和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讨论与学习。

2、 加强与家长沟通,对小朋友得一些行为可能造成伤害进行说明,和家长一起将孩子不安全的行为遏制住。如:单鹏仁近期喜欢攀高。

3、 给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每天上课都都要讲述不安全行为的危害,对有不安全行为的孩子进行教育,对及时改正的小朋友进行表扬。

4、 多与孩子进行安静的游戏,在进行游戏时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如有发生打架的行为要及时马上处理。

5、 老师之间要加强配合,如有一名老师组织活动时,必须要有其他老师对全部的孩子进行照看,观察期行为及情绪性德变化。

6、 对个别处特殊时期的孩子(如:咬人、推人、等有攻击性的)要进行特别的照看,上厕所放在队伍前面或后面有老师控制其行为,如特殊情况可组织其另外上厕所。上课老师必须照顾如特殊孩子较多或人手不够可以寻求帮助。

7、 对不能安静上课和易伤害他人的孩子,可进行特别的教育(如限制他的自由、取消奖励等),特别注意要及时和家长沟通,家长理解和配合孩子更容易改正。

2011/11/10

上一篇:施工进度计划监理意见下一篇:施工工期的保证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