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行走的力量有感

2024-04-26

读行走的力量有感(共15篇)

篇1:读行走的力量有感

读《行走的人生》有感1000字

原创: AngelMom

昨天下午老公买的那本俞敏洪新书《行走的人生》到了,晚上我无意间翻来看,在开篇的自序,似乎找到了我这些日常烦恼不破的问题所在,是自己事事都太在乎的原因,还是太急于求成了呢?似乎都有,不管一件事多平凡,想做好,都是需要给予时间和练习的。

整天暇忙,不更新文章,忙不出个所以然的就是在耍流氓。这周又过半,似乎每天都在云里雾里的,追剧、做单、看汇、兼职备课,时间就这样在指尖溜走,心太多,并不能每样都办的完美,只有自己极上心那么一、二,才能办的比较让人满意,而兼职似乎如其名,不是不想尽心,是实践经验还真不够丰富,似有心却也无力。

前天生日似是这些年中过得最忙碌的一次,连老公说要买个蛋糕庆祝一下我都没时间,整个上午都在忙着做单子,午饭后还要应酬一下登门的同学和堂姐,下午稍有点时间,总算能静下心来备课,为了晚上的兼职试讲,因为太久没有熟做英语语法习题,其实让我给准备中考的学生讲课,还是有点难度的,一是确实没太多的实际教学经验,二是语法要重新捡起来,备起课来还是需要费一翻功夫。但即然答应了机构,自己也没透漏昨天是本人生日,就想着正儿八经的去讲课,逼着自己认真的看课本和准备语法,花了2个小时的时间,我自认为准备的还算满意,但到实际讲课的时候,却发现讲的时候晦涩的很,而且许多细节也没有注意,源于自己本身教学经验不够多,许多的互动并没有做好,晚上回家,我还给自己编了几个开脱的.理由,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内心好过,安慰自己下次可以讲的更好的。

直到昨晚拿起这本《行走的人生》,看到俞敏洪这一篇自序当中,他说:“我在北大当了好几年老师,但真正体会到当老师的成就感觉是在教书三四年之后。当老师最有成就感的一点,就是学生特别喜欢你的课。这种成就感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拥有的,而是需经过自己不断的琢磨,每堂课都要有改进。

刚开始教课时,有的学生开小差,有的上课到一半背着书包就跑了。最后,教室里的人越来越少,学生们都提前走了。前两年教课时很有挫败感,因为怎么教都教不会,怎么教都觉得自己知识不够,还会羡慕教得好的老师,但怎么模仿不了。后来我慢慢发现,竟然有其他班的同学来听我上课了,而这花了三年左右的时间,这是一个过程。

教学是一个理解知识以及融会贯通的过程,需要举一反三,要有口才,还要对学生了如指掌,懂得察颜观色,这是一种综合能力。所以我一直对大学生说,毕业以后不管在什么地方,当个两三年老师,对一辈子都有好处,你会变得有口才,懂得怎样表达,还知道看面前这群人是不是愿意听你讲。”

看完这几小段,我自己顿时堵在心口的结就开了,我觉得是哦,自己干嘛那么急进,也才上了一,两次课,离真正有有经验还早得很,还有很大的空间去进步,去琢磨,只要往后的每一堂课都有改进,应该就算是一种进步,俞敏洪老师如今有此翻的成就,也是从一点一滴的经验中不断的琢磨而来的,那像我这么一个并无厉害口才的兼职英语老师,想要做到每个学生满意,并不是一、两堂课就可以做到的,自己死纠着这个结,拽着个面子的东西不放,实属浪费时间。我知道,只要还有机会,我就要继续去教,一堂一堂的去改进自己,积极经验,我想实践多了,一切都会有改进。

俞敏洪说:“年轻人就要去闯、去奋斗。只要不做坏事,只要保持良心,剩下的什么事情都能做。年轻人不能太消极,不能因为知道生老病死不可避免,就放弃了对所有事物的追求,这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我想对年轻人说,不要怕失败,不要怕艰苦。去努力吧,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成为最想成为的人!”

借俞老师的自序,给自己喝一大碗鸡汤,继续干人生这场大革命。在我理解,行走的人生不仅是出去走走,在人生这一条道上,我们要边走边学,边走边干,让人生变的圆满。

早安!

篇2:读行走的力量有感

整天瞎忙,却忙不出个所以然。当老师最有成就感的,就是学生特别喜欢你的课。这种成就感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拥有的,而是需经过自己不断的琢磨,每堂课都要有改进。

阅读的意义在于,它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精神生活的世界。一个人的阅读史,即是他的心灵发育史。阅读使人超越动物性,不致沦为活动木偶,行尸走肉。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与世界沟通,与心灵沟通。

篇3:行走的力量

他终于坐在我面前,当他开始说出“行走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有着可以穿透迷茫、恐惧和自卑的力量”,我内心某处柔软的地方开始融化。

2001年8月23日,陈坤及其团队从拉萨启程,在哥伦比亚(coIumbia)从头到脚的装备保护下,开始为期11天的高原徒步挑战。11天的徒步旅程除证明了哥伦比亚超越高原考验的装备,更证明了陈坤团队体能和意志上的坚毅。陈坤也特别提到“Columbia专业的户外装备助团队解除了很多后顾之忧,帮助团队可以更专注于心灵的声音和力量”。

此次影展中,照片以多个拍摄角度表现了团队一路上的感悟、温暖和艰辛,用最简单的方式诉说了团队在行走中的体验,现场更加设了哥伦比亚西藏徒步装备展览。同时,伴11天西藏行而生的,是陈坤最老实的心灵告白《突然就走到了西藏》出版,在成都王府井短短的一个多小时中,1000多本新书的签售证明了陈坤的真诚,他说:“我的文笔不好,但我是诚恳的。”

与陈坤关于“行走”的对话

Grace:为什么选择行走这种方式?

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环境节奏太快,人们的内心越来越脆弱。虽然情绪出现问题时我们可以选择的解决途径很多,却常常忘了老天赐给我们的—项与生俱来的本领一行走。这不需要学习,在行走中我们不用对话和多余的行为就可以得到面对问题的力量。我希望通过这次行动让更多的入能唤醒这份埋藏于内心的潜能。

Grace:为什么选择西藏?

通过行走来找寻自己是一件抽象的事,第一次行走我们希望能找到一个风景美丽、清静而又神圣的地方,西藏除了符合这些条件,它本身带有的那种敬畏感也能给人以安定的力量。

Grace:最难忘的事是什么?

难忘的事很多,最难忘的应该是行走结束后庆功那天。在11天的行走中每个人都带着各自要寻找的东西去应对不能说话、艰难地爬山等诸多困难,很多困惑、迷茫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庆功时,大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心打开来交流,每个人都找到了内心的“真相”,那一刻我觉得很感动。

Grace:谈谈行走对你的影响吧。

行走中我会想明白很多事情,那种调匀呼吸安静地行走在天地间的状态让人可以有空隙去面对很多问题,思考、探索、悟,解决问题的过程自己也会变得强大。我们最后终将回到常态的生活中,但一次这样的行走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人将带着收获去继续生活。

Grace:在书中你写到了自己的儿子。但在媒体看来,这可能是你比较敏感的事,为什么在书中会写到儿子呢。

篇4:读《独自行走》有感作文

主人公是多么想让爸爸永远留在他身边,可不管怎么说我们是有爸爸妈妈的,可主人公的爸爸不关心他,妈妈又去世了。我们天天吃这山珍海味,而主人公天天吃黄豆。我们每人都有新衣服,可主人公天天穿着又旧又破的衣服。我们的爸爸天天出去赚钱,而主人公的爸爸却天天到处借钱,被别人打,骂,让人讨厌。我们的爸爸妈妈天天给我们钱花,可主人公的爸爸却拿走他的生活费。我们有家人的呵护,可主人公的爸爸对他不闻不问,一走了之。我们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主人公却每天打扫自己的整个家学习成绩还那么好。

我以后一定要学习他身上的优点,比如自己打扫,管理好房间,自己的事自己做,认真完成作业,把成绩拉上去。

中山路小学5年级 刘铭轩

篇5:读《当下的力量》有感

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买下了《当下的力量》这本书。书的作者是一位德国的灵性导师,书中探讨了人们一直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焦虑中,忘不掉过去,更担心未来的状态。并指出我们实际上只能活在当下,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只有活在当下,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获得平和。

作者指出我们人类受苦或受情绪所困的根源来自于我们的大脑思维。思维其实也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反倒成为思维的奴隶。记得我在上中学时,有一次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宣读考试成绩,那次我考得不不理想,所以当老师点到我的名字时,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我总觉得班里其他的同学会因此看不起我,老师会不喜欢我,父母会对我失望,这种不健康的情绪导致我那晚失眠了,第二天精神不振地去上课。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这种病态的思维使我变得少言寡语,最后还是在班主任的劝导下我才识到原来没有人那么在意我的一次失败。看完这本书后我终于明白,那时我的思维不再取决于自己的真实感受,而是被外界的看法所控制,陷入一种“被嘲笑”的幻想中。然而外在世界本身是变幻莫测的,因此我们会陷入恐惧和痛苦当中。

作者认为我们思索着过去,忧虑着未来,结果是我们永远无法对现在付出全部的注意力。如果想象的未来比现在更好,他会给你希望,或让你愉悦地期待,如果他比现在更糟,会让你焦虑——其实这两者都是幻像。过去的麻烦和未来的担忧控制着我们当下的生活。同时,它会削弱我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告诉我们明天会更好,使我们生活在期待中。当期待的事情没有发生,就会产生很大的失望。由此,我想到一个很经典的小故事:有个小和尚,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庙院子里的落叶。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际,每一次起风时,树叶总随风飞舞落下。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就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后来有个和尚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小和尚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的猛摇树,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式落叶满地。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小和尚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唯有认真的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这些都告诉了我们同一个道理:那些想追求的美好事物,不用等到以后,现在就已经拥有。如果总把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未知的未来,却忽视了眼前的一切,就永远不会得到快乐。

篇6:读《梦想的力量》有感

“妈妈,给我70元钱。”不知这句话里,充满了多少对非洲孩子的爱!当学习这篇课文时,我想,他的想法是多么单纯。是啊,一个小孩子,怎么能实现这个愿望呢?但是,学到下面,他却用行动证明:爱,是无穷的,是无止尽的!

在非洲,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没有干净的水喝而死去。于是,6岁的小瑞恩,用自己劳动了几个月的成果,为非洲孩子捐款。当得知“70元钱只能买一个水泵”时,他又决心要筹齐20xx元。正是他的决心,感动了许多人来帮他,使他获得了成功。

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因为他的决心,使六个国家的人纷纷出手相助。一个小孩子都有如此大的决心,我一定要向他学习!

篇7:陈坤行走的力量

同来后,便有了那本书《突然就走到了西藏》。书中,不仅是西藏旅途的故事,更不断穿插了陈坤的心灵自白,这的确很“突然”,因为在此之前,他更像是个固执、腼腆甚至有些别扭的孩子,而封闭的世界却突然被他自己打开了。

沉默的孩子总是有原因的。从小和父母及两个弟弟生活在一个13平方米的房子里,随后父母离异,即便成名后的陈坤也常觉得自己不过是被幸运击中了,“碰巧陪友人考学,我却考上了;碰巧陪同学试镜,我却被选中了;碰巧做演员,我却爱上了表演”,成功来得太快、太飘、太不脚踏实地——他常嘲笑向己是“暴发户”。

还好,他找到这种方式,行走之于他,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从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成为一个被大家认识的人……是一种外在的行走;于内存,我从一个孤僻、向卑、做慢、怀疑的男孩慢慢成长为一个简单相信。充满正而能量的男人,开始想做一点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内外交加,一步步走向安静,而最后的终点是成为想成为的那个自己。

篇8:读《梦想的力量》有感

这课文主要奖了一个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他想让非洲的每一个孩子喝上纯净的水,于是辛辛苦苦的做家务活和收到了别人的捐款,终于为非洲的孩子们挖了一口井,但是瑞恩想买一台钻井机再多挖几口井,最后通过不懈的努力感动了许多人,终于为非洲的8个国家打了30口井。

我觉得瑞恩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孩子。开始他下定决心要为非洲孩子挖一口井,但他并不是嘴上说说,而使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为了挣够70元钱,他放弃了玩耍和去看电影的机会来做家务,我感受到了瑞恩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的执着的精神。

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没听说过的人一定以为她的个子很高,但她的个子还不到1米65厘米,虽然她的条件不是很好,但是她刻苦练习,第一次选运动员因个子矮没选上她,但她用自己的实力征服了每一个运动员,终于第二次选拔的时候被选上了,她用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冠军。

通过学习课文和举出实例,我明白了,有梦想再配合着实际的行动,奇迹就一定会发生!

★ 团结的力量――读《狼图腾》有感

★ 读愚公移山有感500字

★ 读草船借箭有感500字

★ 读老人与海节选有感500字

★ 读《丁丁当当》有感500字

篇9: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近日我拜读了北师大教授肖川的《教育的力量》。这部书是肖川教授创作的教育随笔的精选集。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是这部教育随笔集的主线和灵魂。作为一位教育家,肖川教授的文笔不仅充满理性的睿智,而且还弥漫着儒雅、温馨的浪漫。我留恋往返在其中的字里行间,一次次回味蕴藏其中的教育魅力,引发我对教育产生了许多思考,其中,“良好的教育”是我思考的一个重点。

肖川教授说:“在我所能想到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莫过于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秉有渊深的学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情性、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一直以来,我们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的学校、社会也都试图在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肖川教授说:“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教师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教育实施者,但我们并不能保证我们所实施的教育都是“良好的教育”。我认为,要使自己实施的教育真正成为“良好的教育”,并不是一件易事,至少要从以下二个方面做出艰苦的努力。

一、是充分认识实施“良好的教育”的重要意义

实施“良好的教育”的意义何在?肖川教授做了回答:“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简单地说,“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一个人拥有力量,从而使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并能建设美好的社会。只有有这样的认识,才能有希望成为“良好的教育”的实践者。

二、是为实施“良好的教育”创造条件

肖川教授对“良好的教育”的描述是美好的,是令人向往的。然而要将它变为现实,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就个人来说,我们首先要做的,而且也是能够做的,应是从主观上创造条件。我认为,要实施“良好的教育”,从主观上要创造很多条件,但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如果把教育理解为,教育者向被教育者传授知识的过程,那么“良好的教育”恐怕永远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教育究竟是什么?对这一点肖川教授给我作了深刻的阐释,他说:“教育是社会的价值引导与个体的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学生的各种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都应是在“社会的价值引导”通过“个体的自主建构”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不是靠什么灌输给他的。这就是说,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造就自主发展的人――使受教育者通过自主养德、自主学习、自主健体和自主管理,使自己成为全面、和谐、有个性发展的人。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教育只有造就自主发展的人,才是“良好的教育”。

篇10:读《当下的力量》有感

这周末刚看了一部综艺节目,这期的主题叫“没有上进心,有错吗?”其中最欣赏一位辩手的观点:“真正的上进心,其实是活在当下的人。”之所以欣赏,或许是在心底默默的认同吧。因为现在的我,个人理解的上进心已经不是给自己定个三年目标五年计划一定要去完成,随着年岁见长,渐渐觉得好多事都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正如“武汉,每天不一样。”为了减少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机会,我觉得过好每一个今天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活法不代表就没有上进心,而是在既定的时间内每天让自己学习进步一点点,和昨天的自己比更优秀更成熟了,这也不失为一种上进。只要我还不曾颓废的自暴自弃,我就是在上进。总之,活在当下随遇而安的感觉其实也挺不错的。

再回到这本书上来,第二章“抓住今天,尽可能少的依赖明天。”让我联想起一首诗“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诗正是在提醒我们今日事要今日毕,不要指望无数个明天,所以活在当下在这里是一种工作的态度――高效而尽责。

第九十一章“放下完美主义,不要太过苛求自己。”尽善尽美是每个人都想实现的目标,完美主义某种意义上其实是一种“毛病”,现在反而觉得残缺美才更触手可及般真实。做事如此,为人亦如此。没有一件事可以做到完美,只是总结与教训中一次次更趋近于完美。没有哪个人可以做到完美,只是在认识交流中多看优点忽略缺点。回归自己更不可能做到完美,相反是在一天天中发现自己的诸多不完美。所以活在当下是一种认识自我的态度――时时自省接纳自己。

篇11:行走的力量

作者:吴苏媚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这两年,那些动辄背包远走他乡的英雄故事刺激着平淡忙碌的我们。对着那些美得耀眼的照片垂涎三尺的同时,我们也在暗暗计划。终于等到一个机会,鼓起勇气给自己放了一个长假,万分激动地带着逃离世俗的心,加入了旅行大军的阵营。一个多月的“寻山访水”后,沮丧地发现曾经的兴奋不再,剩下的是旅途疲惫,银两短缺,遭几次骗,拉几次肚子。

很遗憾,很多人与我一样,并不懂什么叫做旅行的意义;很幸运,吴苏媚的《去印度学倒立》给急着想奔向远方的人一杯安神的清茶。

印度,这两个字本身就带着安宁和禅意,但印度又带给我们脏乱差的印象。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而如何在这种矛盾中发现真实的自己与真实的世界呢?

矛盾的印度在吴苏媚的笔下少了禅宗的淡泊而多了一种真实的厚度。她不知疲倦地向西行,颇有三藏取经的从容与坚定。书中带给我们一个刚摘下来还戴着露水的新鲜世界,还有她对自己内心执着的拷问。旅行要到达的地方不是终点,过程才是天堂。她用脚步丈量世界的同时,也在用世界丈量自己的内心。她告诉千万个我:人生从来就没有彼岸。在承受着喘不过气的压力与时刻崩溃的情绪时,出走,只是一种单薄如脆纸的形式,在路途中获得内心的平和才是人生的必修课。

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有句话:“真正不羁的灵魂不会真的去计较什么,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里有国王般的骄傲。”而被物欲要挟的我们,是否也要有灵魂的修炼,才不枉虚度此生?

最好的旅行,是身未动,心已远。此生或彼岸已不重要,闭上眼能听到内心蜕变成长的声音,就不虚此行。

推荐书单:

1,《正能量》

作者:理查德·怀斯曼

译者:李磊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不同于很多打了鸡血的励志书鼓励读者“从改变自己开始”,本书更加客观地探讨个人情绪问题,提出情绪管理办法,并打破“思维决定行为”的固定模式,大谈“身体改变头脑”的“谬论”。我们自然不必遵循他的提议从撕毁他的书做起,或许从睁开眼睛奖励自己一个微笑开始更加省力。

2, 《想念你的陌生人》

作者:索菲·布莱克尔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现在来谈邂逅这个词,似乎有些矫情。相遇就是相遇,错过就是错过,邂什么逅!但是这本小巧的绘本所讲述的55个浪漫故事,只能用邂逅来表达——人潮涌动中一个稍纵即逝的微笑,书店门后一把留下来的雨伞,一个不留神踩在你脚上的陌生脚印……不是所有的擦肩而过都有神谕,都叫一见钟情,但岁月留声中总会留下这样温暖浪漫的痕迹,不是吗?

3, (排版不下,这个可以不要)

《第二次呼吸》

作者:博尔格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看到书的封面,你肯定觉得眼熟,没错,它就是2012年热映的《无法触碰》的电影海报,据说这部电影已经超越《天使爱美丽》成为最受欢迎的法国电影。原著比电影更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动人。作者便是那位瘫痪的贵族,他与另一个与他身份、地位、性格、处境差异巨大的陌生人,感动了全球数千万的读者和观众。真实的力量使一切手法娴熟的编剧黯然失色。

篇12:读《当下的力量》有感

物欲横流世界,许多梦想中的完美都在生活面前变得不再虚幻,现实也开始歇斯底里。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超脱于物质之外的平淡。余秋雨的一句话用在这儿是再适合不过的了“喧腾是短暂的别名”。嘈杂的社会,喧哗的人群,这些都不是我们的主体。或许我们可以走很远,但是却终有一天要回归自身。

生命可以被看做一种物质,它以时间为单位。大多数的人的生命看似生命长度相近,但在这生命中,我们的价值却是大有不同的。生命的高度完全取决于我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我想我可以在书中体会到这样几点:

“活在当下”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生活方式,不纠结于过去的种种包袱,不迷茫于以后的种种未知,感受春风的吹拂、阳光的温暖、如画的美景,体验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真正的满足就在现在,人生的意义就在眼前,生命的喜悦俯拾皆是。

“活在当下”是一种豁达坦然的人生态度,在黑暗与光明中,既不回避,也不逃离,在顺境中学会珍惜与感恩,在逆境中学会忍耐与包容,过一个充实的人生。

“活在当下”是一种清醒现实的生活态度,“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生命变化太快,每一秒的我们都不尽相同,正是这种人所不能控制的不确定性,更显得现在此刻的重要性与价值性。昨日已成历史,明日尚未可知,只有今天才是我们唯一可以把握、可以改变、可以用来超越对手、超越自己的一天。透支未来,挥霍青春并不适合我们。我们该做的是:不被过去未来所束缚,把握当下的快乐,把握今天的机遇,并用及时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当有一天回望此生,想必会不留遗憾。

篇13:读《当下的力量》有感

如果自身没有痛苦,是不会读《当下的力量》这本书的,如果痛苦不够深,那就很难真正读懂它。

而这种痛苦,竟是积极思考带来的。

自我怀疑、挣扎,在放下思考只顾忙碌偶尔喘气的间隙,却发现自己跟行尸走肉一般。

如果忘了自己还活着,和行尸走肉有何区别?

书中这句话点醒了我:“大部分人追求肉体上的欢愉或者各种形式的心理满足,因为他们相信这些会使他们幸福或者会将他们从恐惧或匮乏的感觉中解放出来。”

他们四处寻找成就、安全感或爱情所残余的欢乐或满足,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不仅已经拥有了所有的这些东西,而且还拥有了比这些更为珍贵的东西。

男人追求事业成功,认为别人的认可和褒扬能为自己带来肯定和慰藉,拥有了财富就可高枕无忧。女人追求爱情,幻想着伴侣能填补自己缺失的那一部分,婚姻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

毫无疑问,他们最终都会失望。

如果我们在别人身上倾注了太多期望,那必定会失望。

父母对孩子、伴侣之间都套上了牢牢的枷锁。

欲望会越来越强烈,然而外界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事业的挫败或破裂的婚姻,会把人带到谷底。

很可怜,我们人类生来就会感到孤独和不完整。从母体脱离的那一瞬间,被遗弃的痛苦已经产生。

我们需要同伴,我们需要安慰。

可是外在的人和物都无法填补这个空白。

能够救赎我们的,只有自己。

“思考”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种高级能力,而正是思考给自己带来了痛苦。

生活可以被改善,生命不能。

篇14:读《当下的力量》有感

书中说,过去和未来都是幻象,你越关注就会错过当下重要的东西。放不下过去,以过去的看法来判断现在,会得到一个被扭曲的理解,我们不能让过去的的错误来惩罚现在的自己,来耗尽生命的能量。而幻想未来,对未来的期待代表了一种想解脱或者得到一种形式上的满足,这些都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想法,只会让人陷入更深的困惑中,收获无力感。有一些观点,我是比较赞同,但是书中谈到的一些事情,我只能一知半解,或者现在还不可能做到,这是需要长时间练习和体会的。

临在感就是,不念过去,不想未来,只关注当下,把意念集中在现在发生的事情,以平静,理智、清醒的头脑来感知当下。书中提到的,有些禅宗大师为了测试弟子的临在程度,会悄悄从身后用棍子打击他们,令人吃惊的是,如果弟子处于的临在,那就相当的警觉,就会感觉到后面发生的险境而去阻止或者闪避。这让我联想到一些武侠小说中,描写到武功高强的人,会感知到一般人觉察不到的即将到来的危险,让人感觉他们是不是有千里眼,顺风耳,甚至是一些修炼高人能够得知自己归天的时辰。这种未卜先知的能力,现在看来这就是一种临在的力量。说起来虽然有点玄乎,但确有此事。

再比如参加一些刺激性的活动,如赛车、蹦极之类的人们就会只关注到当下,而感知到临在。这就是为什么明知道很危险,但还是有那么多人热衷,就是因为在那一刻,他们体验到了临在畅快的感觉,那种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忧愁的全神贯注,只在乎当下的感觉。还有医院里面的病人,被推入手术台的那一刻,也是可以体会到临在的感觉的,因为病痛或是治疗时的恐惧,会让人只关注当下,而无暇去想其他。

对发生的事情不管好的坏的,都保持一颗不抗拒的心,接受他存在的事实,而不是逃避。不抗拒不是说不采取任何行动,而是说你所做的事情不是由反应引起的,比如遇到不好的人不好的事情,我们的原始反应可能就是痛苦、愤怒、想反击,这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是多数时候这样一点用处都没有的,只有承认当下,接受临在的人,就会如东方武术中深藏的智慧一样,因势利导,也就是“无行动的行动”,这种行动就不是思维的反射,是一种看似“无为”的表现,真正的“无为”意味着内心的不抗拒和高度的警惕。这时候人的行动就会非常理智冷静睿智,往往做出的决定是最正确也是最有效果的。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当一个人真正理解并且顿悟了“当下” 、“临在”的意义,那任何事情对他来说都不是问题,只是当下正在发生而已,哪怕这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你都能够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只是静静看着它,不做任何评价,而是臣服它,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事情,都要去承认它,接受它存在的事实。

曾经看过一句话,承认自己软弱比故做坚强有用得多,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过去的我,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总想着在逃避问题,但是逃避不是办法,躲是躲不过的,所以那种不好的情绪,烦恼、忧虑、郁闷会反反复复,因为暂时的遗忘并不能彻底打败它,情绪纠结下忽冷忽热,反而让自己更不快乐。现在的我不再逃避任何事,也不会为了面子而掩饰自己的弱点,承认自己的不足、缺点,接受真实的自己。

篇15:陈坤:行走的力量

3年的时间,他在微博上不遗余力地推广一项关乎心灵建设的公益行动—行走的力量。他希望以行走这种最简单和本能的方式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念—“学会与自己相处”、“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他愿意把自己当做案例,分享从迷失到觉悟的行走之路。

3年前,陈坤还是一个被经纪公司照顾得无微不至的明星。3年后,随着行走公益项目的持续推进,他已从一个演员成功升级为微世界的“坤哥”。

“行走的力量”是陈坤发起的心灵建设类的公益项目,从2011年“1+N去西藏”、2012年“观·心青海”,到2013年“行·静喜马拉雅”,陈坤通过一场场浩浩荡荡的行走,号召人们安静下来,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获取正面的内心能量,并将正能量传播给他人。

很多人疑惑:海报中那个肤色黝黑、扎着小辫、一身行装、风尘仆仆的陈坤真的是演员陈坤吗?

也有很多人不解:一个演员,为什么那么热衷于一项心灵建设类公益活动?

我们一起去行走吧

2010年7月,陈坤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东申童画”。

这年夏天,他去湖北某地演出,途中遇到的一件事儿,让他触动挺深。“负责接送的工作人员是个年轻女孩,因为一整天都跟我们在路上颠簸,在凌晨一点的时候突然崩溃,当着所有人的面嚎啕大哭。我当时心里就被蜇了一下:现在的孩子,都这么脆弱吗?”

这件小事,唤起了陈坤心底积淀已久的想法:传播正面力量。但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传播呢?他琢磨了很长一段时间,然后说,“不如我们一起去行走吧!”

于是,就有了 “行走的力量”。

但是,在陈坤决定做这个项目之初,身边很多人都不同意。徒步行走就能建设心灵?好多人觉得太抽象了。

陈坤将行走视作是另一种禅定的方式。情绪不好的时候,或者遇到难题的时候,他就喜欢一个人在外面一直走,直到心可以安静下来,能跟自己对话为止。“我为什么想把这种方法分享给更多人,因为我自己从中受益了。”

他用了将近一年时间,完成了整个活动的组织和训练,并将第一站选在了世界屋脊西藏。

2011年6月1日,“行走的力量”通过微博开始招募第一季与陈坤同行的志愿者,招募对象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想在他们大学时代就埋下一颗种子,给他们的内心输入一个正面的力量导向。未来他们走进社会,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压力时,他们内心会有一个正面的力量去应对。”

“明星效应”加上“西藏效应”同时发酵,让活动一启动就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关注,仅北京地区有效报名人数就突破18000人。

然而,直到活动真正开始,陈坤才发现,志愿者各怀初衷而来,对行走的理解也大不相同,争吵、质疑、和解,这样的剧情从第一天就开始上演了。

2011年8月26日,陈坤带着他精心挑选的10名大学生志愿者在色拉乌孜山徒步拉练。快到山下时,志愿者们坐在山石上嘻嘻哈哈地聊天,完全忘记了陈坤出发前提出的“禁语”要求:“只有不讲话的行走,才能安静下来,才能倾听到内心的声音,与自己对话。”

陈坤走过去问谁没有遵守“禁语”,结果一个不落地举手。他的火“噌”的一下蹿上来,一言不发快速向山下走去。

在志愿者看不到的地方,陈坤突然爆发,把手里的登山杖用力朝石头上砸,几下就折断了。他顾不得自己的形象,冲着一边拍摄的摄像师大喊:“他们以为我请他们来是旅游的吗?”他发现自己苦心经营的行走变成了一场散漫懈怠的游戏,他开始怀疑自己:花这么大精力选出来的学生,难道选错了吗?

从色拉乌孜山回去的路上,陈坤发了一条微博:“只是期待一次纯粹的关于行走的自我考验,有那么难吗?”

晚饭时,一位志愿者对他说:“坤哥,你花了这么多人力物力财力去做一件完全对自己无利的事是不可能的,我觉得我们不过是你的一个工具,在陪你做秀。”这句话,让陈坤“很受伤”。

回到房间,陈坤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反省自己。“所有的坚持和残酷都是一颗种子,让他们未来变强大的种子。”他意识到,自己在播下这颗种子的时候,有点心急了。

晚上10点,他来到志愿者的房间,和同学们推心置腹地交流,分享了自己一路从重庆到北京,从成名后的迷失到重新找到自我的心路历程,整整讲了两个小时。

从那以后,志愿者对陈坤的一番“苦心”才有所理解,有所感悟。

坤哥教会了我呼吸

24岁的张明是“行走的力量”第二季”志愿者。2012年6月,他从微博上偶然得知2012行走的力量“观·心青海”招募应届毕业生、白领等志愿者,在8月底与陈坤一起行走青海。在招募条件中,特意注明在“行走活动结束后,至少行使半年以上青海支教义务”的要求。张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

那一年,东申童画从全国各地收到了5000多份报名资料,经过层层选拔、面试和拓展训练,张明最终脱颖而出,成为18名青海行走和支教的志愿者之一。“面试的时候,我说自己会手语,希望去聋哑学校支教。估计是看上我这点了吧?”张明说。

张明是河北保定雄县人,在北京从事建筑电气设计工作。小时候因为打针过敏导致一只耳朵听力障碍。他从小在自卑中长大,但觉得自己很幸运,总能碰见好人。

2012年8月22日,张明跟随行走团队完成180公里的阿尼玛卿山徒步之旅后,到西宁聋哑学校支教半年,从而接触到听障儿童这个群体。“他们带给我的是一生都无法回馈完的,他们教我什么是善良,什么叫谦卑。当然,他们也很幸运遇到了我,哈哈。”

张明至今仍将孩子们的照片放在钱包里,每次付钱的时候就能看到他们的笑脸。工作疲劳的时候,QQ上冒出一句:“老师,谁谁谁没写作业。”他说自己立马就“满血复活”了。

西宁聋哑学校有14个班,150名学生,85个住校生,35名老师。校长卢金华至今对当年的行走志愿者张明留有深刻的印象:“他愿意付出,也特别热心,愿意把自己当做其中的一员。当时他带六年级数学,跟学生吃住在一块儿,晚上看着他们自习,协助生活老师管理住校生,跟孩子感情特别好,离开以后还经常跟学生们联系。”

nlc202309020653

张明把自己从青海背回来的经幡挂在老家的院子里,“风一吹,经幡飘动,就好像风在念上面的经文。”他时常会想起阿尼玛卿雪山,想起从羊和牦牛身边路过的行者团队。

“坤哥教会了我呼吸。”在与记者的交流中,张明突然在QQ上冒出这么一句深沉的话。在转山路上,张明学会了“慢就是快”、“匀速呼吸”,也学会“寻找自己的节奏”。当他享受到真正的行走,他描述那种感觉:“就像神仙!”

“行走的力量”,像一颗种子埋在张明心里慢慢发芽,成长。

“当很多人指指点点,或者当一个个人超越你的时候,你要努力控制住,按照自己的节奏走,不要去管别人,不要被外界的东西带走。这也是检验我在行走的力量活动中修炼得怎么样了。我觉得还蛮不错的。”张明写道。

这些微妙的变化,让陈坤非常开心。

2013年3月,张明和几个北京的志愿者一起去看陈坤的演唱会。在台下看着看着,某个瞬息他出戏地说,“这是我认识的陈坤么?”

在心里埋下一颗种子

3年间,陈坤把自己的行走之路分享给自己的微博粉丝,包括外在的行走,也包括内在的行走。

19岁那年,因为音乐启蒙老师王梅言的鼓励,陈坤报考了东方歌舞团,从重庆来到北京。第二年,他陪一个跳舞的同事去考北京电影学院。结果同事没考上,他却考上了。2003年“非典”期间,所有人都待在家里不出门,而电视台都在放陈坤主演的《金粉世家》。一夜之间,大家都认识了陈坤。

“成名意味着片酬成倍地增长,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剧组来邀请你,越来越多的人赞美你包围你,很多的追捧,很多的钱,那种感觉非常让人陶醉。”陈坤说。

从2003年到2006年,陈坤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名气的炫目光环里,我有点晕眩,同时也隐隐的焦虑,因为我知道一切都是因为名气,所以常常在想,要接哪部戏能让我更红,赚更多的钱。”那几年,他从一部电影到另一部电影,从一个角色到另一个角色。好像被环境带着往前走,他渐渐迷失在这样的节奏中。

那段时间,他得了抑郁症,整夜整夜地失眠。突如其来的名利让他感觉一切都像空中楼阁一样。同学和朋友都觉得不可理解:你现在条件这么好了,为什么你还会想这么多呢,该玩就玩,该吃就吃。

那是他人生最迷惘的3年。2007年,陈坤开始寻找能够让自己放松和平静的方法。他最终通过“禅定”找到“与自己对话”的方法,很多迷茫、困惑逐渐打开。他发现,对于自己正在经历的一切,惟一的方法就是坦然面对。

“命运把我带到这个地方,是有它的深意的,我不能因为它将我拖离了原有的轨迹就狂躁、不安,甚至想放弃。”他意识到,或许财富的拥有是对自己的一个考验。

2008年,陈坤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我可不可以在未来的某个时机,通过一种什么方式去传播这个正面的力量?

2010年,拍完《画皮2》之后,陈坤一直没有接戏,专注于推广自己的公益行动“行走的力量”。

“行走的力量”,让更多人看到一个演员之外真实的陈坤,看到一个在娱乐圈里以独特方式前行的陈坤。

不拍戏的这两年,陈坤在微博平台上颇为活跃。他有了“水瓶座的怪叔叔”这个绰号,偶尔自称“不矫情会死的坤书”。他在微博上形成了“行者日记”、“鬼水瓶录”、“水瓶怪叔叔”等好几个系列。他跟粉丝分享行走的经历,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分享自己的信仰所带来的有趣话题。

当“分享”这个词出现在陈坤的生命里,他变了,变得轻松、快乐、笃定。对于自己写的那些小段子、小故事,他不无得意:“我还蛮有自己的一套幽默的方式的,对不对?”

今天的陈坤,已经不把“明星”当回事。他还学会自嘲:“我就是戏子嘛!”别人说他能装、爱演,他笑笑:“我现在最爱的,就是每天表演成修行人的样子,而且,入戏很深。”

我越来越像个小孩

“行走的力量”让陈坤和他的团队都得到了成长。

2011年,陈坤和10名北京大学生志愿者完成了11天西藏行走,全长115公里。

2012年,陈坤和18名来自全国的白领和大学生志愿者,完成了10天青海阿尼玛卿山徒步转山,全长180公里。

2013年,陈坤和19名来自全国的拥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志愿者,完成了9天喜马拉雅山脉嘎玛沟之行,全长110公里。

3年的递进,陈坤发现自己开始享受这种责任感。“我现在越来越像个小孩,但是我心里越来越比以前扛事儿了。”

“行走的力量”,也变成了陈坤团队的一个符号形象。

在微博上,陈坤的“行者手记”一写就是3年,围观者众……

“在崇山圣湖中行走,体会到我们的渺小和脆弱,但所幸的是:因为生命是如此宽厚,才允许我们每个个体慢慢地、慢慢地成长!”2013年8月18日,在完成珠峰东坡嘎玛沟环线的行走后,陈坤在微博中发出了这样的胜利宣言。

年过六旬、头发全白的孙冕是《新周刊》创始人,2010年,他从珠峰北坡登顶珠峰。一年后,陈坤发起“行走的力量1+N去西藏”活动,他在现场第一个报名参加。“或许是神的召唤,我们一见如故,第一次见面的晚上就喝翻了,从餐馆喝到家里,又唱又跳的,最后跪拜在他供的佛堂上……”孙冕在微博中写道。

此后3年,他每次都陪这些年轻志愿者一起完成高原徒步行走,成为“行走的力量”最铁杆的粉丝。除了行走,孙冕还不遗余力地投入到抗战老兵的救助中,并拉上了自己的小兄弟陈坤。两个不折不扣的行者成了忘年之交。

2011年11月,来自广东佛山的好友营支教团队在北京798艺术区做一个展览,碰巧,陈坤的团队也在那里筹办《迹》影像展。当时陈坤已经把第二年行走定义为支教。两个年轻的团队一拍即合,好友营成为2012年“陈坤·行走的力量”的支教点合作方。

回想和陈坤一起行走、一起聊天、一起架构公益项目的半年,好友营创始人伍景勋感慨道:“作为一个明星,能够踏踏实实地把教育、公益传播的事情做好,这是我蛮‘佩服’、蛮‘敬重’他的地方。参加这个活动前,我完全没有关注陈坤这个人和他的事情,现在我是他的粉丝。”

“行走的力量”让陈坤找到了演戏之外一个公民的使命感:“我可能对有些人的生命会有帮助,在我对他们有帮助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更有价值,而不只是娱乐的价值。”

他越来越明白,“行走”只是一种形式。“真正的行走是不着外相,而是随心,不要被杂念限制住你的心。”对于是否走完全程,是否“禁语”这些他以前严格要求的形式,他如今已经看得很淡。

“行走带给每个人的体验都不一样,我不知道他们每个人具体收获了什么,但我很希望这是一个种子。”陈坤说。

2013年,陈坤在喜马拉雅山录下了一段内心独白:“我是个演员,可以给大家娱乐新闻之外,我还有一点点的责任,是让社会变得越来越好。可能我推动的力量非常小,没有关系。我一年一年地做。”

上一篇:稻香之醉作文下一篇:水地优质冬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