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当下的力量有感

2024-05-02

读当下的力量有感(精选11篇)

篇1:读当下的力量有感

读《当下的力量》有感

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买下了《当下的力量》这本书。书的作者是一位德国的灵性导师,书中探讨了人们一直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焦虑中,忘不掉过去,更担心未来的状态。并指出我们实际上只能活在当下,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只有活在当下,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获得平和。

作者指出我们人类受苦或受情绪所困的根源来自于我们的大脑思维。思维其实也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反倒成为思维的奴隶。记得我在上中学时,有一次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宣读考试成绩,那次我考得不不理想,所以当老师点到我的名字时,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我总觉得班里其他的同学会因此看不起我,老师会不喜欢我,父母会对我失望,这种不健康的情绪导致我那晚失眠了,第二天精神不振地去上课。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这种病态的思维使我变得少言寡语,最后还是在班主任的劝导下我才识到原来没有人那么在意我的一次失败。看完这本书后我终于明白,那时我的思维不再取决于自己的真实感受,而是被外界的看法所控制,陷入一种“被嘲笑”的幻想中。然而外在世界本身是变幻莫测的,因此我们会陷入恐惧和痛苦当中。

作者认为我们思索着过去,忧虑着未来,结果是我们永远无法对现在付出全部的注意力。如果想象的未来比现在更好,他会给你希望,或让你愉悦地期待,如果他比现在更糟,会让你焦虑——其实这两者都是幻像。过去的麻烦和未来的担忧控制着我们当下的生活。同时,它会削弱我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告诉我们明天会更好,使我们生活在期待中。当期待的事情没有发生,就会产生很大的失望。由此,我想到一个很经典的小故事:有个小和尚,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庙院子里的落叶。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际,每一次起风时,树叶总随风飞舞落下。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就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后来有个和尚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小和尚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的猛摇树,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式落叶满地。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小和尚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唯有认真的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这些都告诉了我们同一个道理:那些想追求的美好事物,不用等到以后,现在就已经拥有。如果总把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未知的未来,却忽视了眼前的一切,就永远不会得到快乐。

读完这本书,我想,我们就应该活在当下,体会周围的事物带给我们的最真实的感受。或许人生的意义,不过是闻闻路边的花香,享受阳光洒在身上的温暖,收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已。

篇2:读当下的力量有感

这周末刚看了一部综艺节目,这期的主题叫“没有上进心,有错吗?”其中最欣赏一位辩手的观点:“真正的上进心,其实是活在当下的人。”之所以欣赏,或许是在心底默默的认同吧。因为现在的我,个人理解的上进心已经不是给自己定个三年目标五年计划一定要去完成,随着年岁见长,渐渐觉得好多事都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正如“武汉,每天不一样。”为了减少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机会,我觉得过好每一个今天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活法不代表就没有上进心,而是在既定的时间内每天让自己学习进步一点点,和昨天的自己比更优秀更成熟了,这也不失为一种上进。只要我还不曾颓废的自暴自弃,我就是在上进。总之,活在当下随遇而安的感觉其实也挺不错的。

再回到这本书上来,第二章“抓住今天,尽可能少的依赖明天。”让我联想起一首诗“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诗正是在提醒我们今日事要今日毕,不要指望无数个明天,所以活在当下在这里是一种工作的态度――高效而尽责。

第九十一章“放下完美主义,不要太过苛求自己。”尽善尽美是每个人都想实现的目标,完美主义某种意义上其实是一种“毛病”,现在反而觉得残缺美才更触手可及般真实。做事如此,为人亦如此。没有一件事可以做到完美,只是总结与教训中一次次更趋近于完美。没有哪个人可以做到完美,只是在认识交流中多看优点忽略缺点。回归自己更不可能做到完美,相反是在一天天中发现自己的诸多不完美。所以活在当下是一种认识自我的态度――时时自省接纳自己。

篇3:读当下的力量有感

先从大环境说起, 近年来各大卫视频道力推的音乐选秀类节目无计其数, 从湖南卫视的“快男超女”到辽宁卫视的“激情唱响”, 对于这些大大小小大同小异的“时代产物”, 观众已经开始产生免疫情绪, 出现视听疲态。但好声音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供过于求”的尴尬局面, 以全新的形式和高品质的视听感受, 唤醒了观众久违的热情, 也再次激起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热议。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下, (毕竟同期播放的还有《声动亚洲》这种“下血本”的节目。) “好声音”依然坚挺, 从众多强敌之中脱颖而出, 虏获着越来越多观众的心, 占据了绝对主动的同时, 也将对手远远抛在了身后。

“梦想”这个词已经被中国人遗忘太久了, 价值观的集体偏差, 对于物质的穷追不舍已使得当代中国人疲惫不堪, 越是这样的时候, 越是精神层面复苏的好时节, 大家都在期待着回归。浙江卫视看好时机, 让“中国蓝——梦想中国”的大旗高高飘扬起来。可相关的节目制作了不少, 虽小有作为, 积累的观众群略有规模, 但一直没能出现令大量观众信服且持续观看的好节目。“好声音”的出现无疑掀起了一波巨浪, 浙江卫视的观众数量直线上升, 市场前景一夜之间变得无可限量。插上“梦想”的翅膀便可一呼百应。“良禽择木而栖”, 树大自然招风, 连“加多宝”“苏宁易购”这样的巨头也来凑热闹, 分一杯羹, 由此可见浙江卫视因《中国好声音》获得了多么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剩下的篇幅, 我就来详尽地说一说“好声音”这个节目。

节目形式自不用说, 在全世界四十八个国家已经试验一圈了, 屡试不爽, 势头正猛。“先闻其声再见其人”的趣味模式, 增加了神秘感和刺激感, 导师们不会受到歌手舞台表现的影响, 可以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声音上, 因而选出来的声音都比较有表现力、有辨识度, 这才能配得上“好声音”三个字。而且这种形式打破了之前很多选秀节目“先讲故事再表演才艺”的俗套格局, 将两者调换了顺序, 先听歌再识人, 虽然仍有炒作之嫌, 但相比之下却有说服力得多。

节目由华少的大段“贯口”开始, 高潮不断。好声音一个接着一个的钻进我们的耳朵, 令观众目不暇接。初选的时候大家紧张在导师会不会转身, 复赛的时候大家紧张在导师会选谁, 个个都那么棒, 可又必须有去有留, 这就激起了观众的“残酷审美”。“残酷审美”属“暴力审美”的一种, 虽不见血肉模糊, 却依然具备相当的残酷性。是人类原始兽性未完全蜕化, 下意识产生的一种审美情绪。能够将观众内心情感捕捉得如此准确, 这并不是每天冥思苦想就能达到的境界, 而是尽力把每个细节做到完美, 受众群自然会给予的回馈。

节目组找来的四位导师组合堪称经典, 他们代表了音乐圈四种不同类型的角色。杨坤历经坎坷, 是个有故事的人;那英朋友众多, 是圈内知名的“好人缘”;刘欢任职大学教师, 知识渊博, 经验丰富;庾澄庆的音乐经典, 口才也一流, 曾在台湾主持过多档综艺节目。相同的是他们四个在圈内都没有什么“不良记录”。不同的背景导致四个人的言语各具特色, 风格极不统一。但他们又具备许多共同的特点, 心软、善良、真性情、热爱音乐、珍视人才。四个人聊起来的时候, 出奇地和谐, 看似都没什么分寸, 可就是这种“坦荡”使他们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构成了富有张力的格局, 哭哭笑笑都来得那么真实自然, 即使是一时兴起吵起来了, 也依然那么可爱。能有这么好的播出效果一定是节目组当初不敢想象的, 因为这毕竟可遇而不可求。四个人互相调侃惹人发笑, 面对好声音时又当仁不让, 变幻莫测的场上局面令观众难以捉摸, 却又深陷其中。

甭管是导师没有为其转身的, 还是淘汰赛最后一轮落马的, 参赛选手个个都配得上“好声音”。郭德纲曾在自己的相声中说过, “艺术这个东西没法比, 就拿相声来说, 你说一段‘卖布头’, 我说一段‘报菜名’, 都说的不错, 怎么比?”事实正是如此, “好声音”的参赛选手来自各种岗位各个阶层, 对于歌曲内涵的理解和对歌曲的诠释方式必然不尽相同, 导师们最多只能判定拿种方式更科学, 可却无法判定哪种方式更符合当下大多数人的胃口。当代中国人的审美已经出现多元化趋势, 大家对于“好声音”的认定也是有区别的, 有的人喜欢权振东, 有的人喜欢金志文, 有的人喜欢吴莫愁, 有的人喜欢梁博…既然大家在音准上和对歌曲内涵情感的诠释上都没有问题, 又能拿什么标准来衡量其好坏呢?其实好与坏已经不存在了, 观众讨论的也已经不是这个层面的问题了, 大家讨论的是谁具备持续飙高的人气, 谁能把某种风格的音乐演绎得更深刻, 谁更符合大多数观众的口味, 如此才能产生去与留。

南方唱腔大多委婉轻柔, 沁人心脾;北方唱腔大多磅礴苍凉, 动人心魄。这是很多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让两种唱腔比出个高下那是无稽之谈。有人说“好声音”的胜利是北方唱腔的胜利。因为进入淘汰赛的选手之中大多数来自北方, 演唱方式也基本符合北方唱腔的特点。可“导师大多来自北方”并不能成为这种现象的借口, 唱腔各具特色的时候, 比的就是谁能把歌曲的情感唱出来并推向极致了。南方唱腔也好, 北方唱腔也好, 这都是表面之物, 挖掘内涵才是最重要的本领。

篇4:传统管理思想的当下力量

但是这样的颠覆和变革,显然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它是分阶段的。它最开始影响和颠覆的,一定是那些传统效率比较低的领域。这些领域通过好的信息技术,实现了效率比较大的改善和提升。所以,它对事物的影响也是渐进式的。

现在,我们看到互联网对整个内容市场,甚至包括法律服务市场的冲击和影响。很多人看到的是,今天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了,人人都可以成为律师了,好像传统的这些从业者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影响。但是,更重要的方面,是要看到由于信息技术的普惠带来了市场空间的巨大扩张,看到人们创造内容和消费内容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大,看到人们基于互联网法律服务需求和供给的急剧扩大。在中国报纸、杂志、电视的年代,或许只有一两亿人是用户,而今天可能七、八亿人是用户。

当然,我们有的时候容易被一个趋势裹挟,就忘记了还有另外的东西并没有被替代掉。传统有效率的东西,一定是最后被冲击或者是替代的,不是说它不会被影响,而是在今天,它依然行之有效。假如我是一个信贷员,如果跟一个人面谈可以给银行带来5个亿的存款,我当然愿意驱车跟他面谈30分钟,而不仅仅是跟他在微信上交流。如果说只是在我的银行卡里存五千块钱,那则最好通过网银,连柜台都不用去,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其实柳总那天跟年轻人的沟通中表达了这么一个观点,“平衡”是我们中国文化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智慧。在今天,在移动互联的风都刮起来的时候,我们去讨论一下“平衡”,讨论一下万有引力的作用,我觉得也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所以,我觉得《柳问》在这个问题上,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就像《中庸》中有过这么一句话,“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做企业虽然有些人会做的广大,有些人会做的精微,但是我觉得,大多数人还是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做一个平衡。

柳总的管理思想,核心还是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看联想走到今天,包括柳总自己的管理三要素里面,都是把人的因素放到了最核心的地位。特别是柳总自己也说,管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文化的问题,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界定、理解管理,那么,“在互联网时代还需不需要管理”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文化永远会存在,文化的力量也永远会影响着我们。 (根据论坛嘉宾演讲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

篇5:读《当下的力量》有感

物欲横流世界,许多梦想中的完美都在生活面前变得不再虚幻,现实也开始歇斯底里。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超脱于物质之外的平淡。余秋雨的一句话用在这儿是再适合不过的了“喧腾是短暂的别名”。嘈杂的社会,喧哗的人群,这些都不是我们的主体。或许我们可以走很远,但是却终有一天要回归自身。

生命可以被看做一种物质,它以时间为单位。大多数的人的生命看似生命长度相近,但在这生命中,我们的价值却是大有不同的。生命的高度完全取决于我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我想我可以在书中体会到这样几点:

“活在当下”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生活方式,不纠结于过去的种种包袱,不迷茫于以后的种种未知,感受春风的吹拂、阳光的温暖、如画的美景,体验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真正的满足就在现在,人生的意义就在眼前,生命的喜悦俯拾皆是。

“活在当下”是一种豁达坦然的人生态度,在黑暗与光明中,既不回避,也不逃离,在顺境中学会珍惜与感恩,在逆境中学会忍耐与包容,过一个充实的人生。

“活在当下”是一种清醒现实的生活态度,“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生命变化太快,每一秒的我们都不尽相同,正是这种人所不能控制的不确定性,更显得现在此刻的重要性与价值性。昨日已成历史,明日尚未可知,只有今天才是我们唯一可以把握、可以改变、可以用来超越对手、超越自己的一天。透支未来,挥霍青春并不适合我们。我们该做的是:不被过去未来所束缚,把握当下的快乐,把握今天的机遇,并用及时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当有一天回望此生,想必会不留遗憾。

篇6:读《当下的力量》有感

如果自身没有痛苦,是不会读《当下的力量》这本书的,如果痛苦不够深,那就很难真正读懂它。

而这种痛苦,竟是积极思考带来的。

自我怀疑、挣扎,在放下思考只顾忙碌偶尔喘气的间隙,却发现自己跟行尸走肉一般。

如果忘了自己还活着,和行尸走肉有何区别?

书中这句话点醒了我:“大部分人追求肉体上的欢愉或者各种形式的心理满足,因为他们相信这些会使他们幸福或者会将他们从恐惧或匮乏的感觉中解放出来。”

他们四处寻找成就、安全感或爱情所残余的欢乐或满足,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不仅已经拥有了所有的这些东西,而且还拥有了比这些更为珍贵的东西。

男人追求事业成功,认为别人的认可和褒扬能为自己带来肯定和慰藉,拥有了财富就可高枕无忧。女人追求爱情,幻想着伴侣能填补自己缺失的那一部分,婚姻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

毫无疑问,他们最终都会失望。

如果我们在别人身上倾注了太多期望,那必定会失望。

父母对孩子、伴侣之间都套上了牢牢的枷锁。

欲望会越来越强烈,然而外界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事业的挫败或破裂的婚姻,会把人带到谷底。

很可怜,我们人类生来就会感到孤独和不完整。从母体脱离的那一瞬间,被遗弃的痛苦已经产生。

我们需要同伴,我们需要安慰。

可是外在的人和物都无法填补这个空白。

能够救赎我们的,只有自己。

“思考”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种高级能力,而正是思考给自己带来了痛苦。

生活可以被改善,生命不能。

篇7:读《当下的力量》有感

书中说,过去和未来都是幻象,你越关注就会错过当下重要的东西。放不下过去,以过去的看法来判断现在,会得到一个被扭曲的理解,我们不能让过去的的错误来惩罚现在的自己,来耗尽生命的能量。而幻想未来,对未来的期待代表了一种想解脱或者得到一种形式上的满足,这些都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想法,只会让人陷入更深的困惑中,收获无力感。有一些观点,我是比较赞同,但是书中谈到的一些事情,我只能一知半解,或者现在还不可能做到,这是需要长时间练习和体会的。

临在感就是,不念过去,不想未来,只关注当下,把意念集中在现在发生的事情,以平静,理智、清醒的头脑来感知当下。书中提到的,有些禅宗大师为了测试弟子的临在程度,会悄悄从身后用棍子打击他们,令人吃惊的是,如果弟子处于的临在,那就相当的警觉,就会感觉到后面发生的险境而去阻止或者闪避。这让我联想到一些武侠小说中,描写到武功高强的人,会感知到一般人觉察不到的即将到来的危险,让人感觉他们是不是有千里眼,顺风耳,甚至是一些修炼高人能够得知自己归天的时辰。这种未卜先知的能力,现在看来这就是一种临在的力量。说起来虽然有点玄乎,但确有此事。

再比如参加一些刺激性的活动,如赛车、蹦极之类的人们就会只关注到当下,而感知到临在。这就是为什么明知道很危险,但还是有那么多人热衷,就是因为在那一刻,他们体验到了临在畅快的感觉,那种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忧愁的全神贯注,只在乎当下的感觉。还有医院里面的病人,被推入手术台的那一刻,也是可以体会到临在的感觉的,因为病痛或是治疗时的恐惧,会让人只关注当下,而无暇去想其他。

对发生的事情不管好的坏的,都保持一颗不抗拒的心,接受他存在的事实,而不是逃避。不抗拒不是说不采取任何行动,而是说你所做的事情不是由反应引起的,比如遇到不好的人不好的事情,我们的原始反应可能就是痛苦、愤怒、想反击,这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是多数时候这样一点用处都没有的,只有承认当下,接受临在的人,就会如东方武术中深藏的智慧一样,因势利导,也就是“无行动的行动”,这种行动就不是思维的反射,是一种看似“无为”的表现,真正的“无为”意味着内心的不抗拒和高度的警惕。这时候人的行动就会非常理智冷静睿智,往往做出的决定是最正确也是最有效果的。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当一个人真正理解并且顿悟了“当下” 、“临在”的意义,那任何事情对他来说都不是问题,只是当下正在发生而已,哪怕这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你都能够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只是静静看着它,不做任何评价,而是臣服它,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事情,都要去承认它,接受它存在的事实。

曾经看过一句话,承认自己软弱比故做坚强有用得多,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过去的我,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总想着在逃避问题,但是逃避不是办法,躲是躲不过的,所以那种不好的情绪,烦恼、忧虑、郁闷会反反复复,因为暂时的遗忘并不能彻底打败它,情绪纠结下忽冷忽热,反而让自己更不快乐。现在的我不再逃避任何事,也不会为了面子而掩饰自己的弱点,承认自己的不足、缺点,接受真实的自己。

篇8:读当下的力量有感

一、丰子恺与《子午山纪游册》

抗日战争爆发, 1940年日军侵占江浙, 丰子恺受聘于浙江大学跟随“浙大西迁”的步伐最终落脚并安置在贵州的遵义。从1940年元月到1942年11月丰子恺在遵义近三年的时间里完成和整理了自己的多部著作, 与遵义当地风土人情形成良好的互动, 《子午山纪游册》就是这种“互动”的最好的例证。浙大学者认为沙滩曾是全国文化高值区, 名动海内外, 学术传承数代, 形成了一个成就斐然、影响深远的文人学术群体, 即现在常说的“沙滩文化”。《子午山纪游册》是丰子恺与浙大教授等一行到遵义沙滩考察拜谒三贤故居和陵墓随后以文字记录并作画多幅汇刻而成。“艺术逃难”的背景下, 画家的作品渗透出浓郁的人文气息, 释放出无限的希望和力量。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关注, 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追求之一, 也是艺术作品魅力呈现的主要因素。同时, 通过美术作品也能体现出画家的人文情怀。子午山纪游册中的作品通过人物肖像画、山水画等十余幅作品平实记录了丰子恺与浙大教授们的沙滩之行, 也渗透出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画家个人人生际遇的心理体验, 也更加深刻地彰显了浓郁的人文力量。

二、《子午山纪游册》中美术作品的人文情怀探析

(一) 笔墨简练, “人”物形象“真实”的力量。子午山纪游册中前三幅作品分别是沙滩文化名人代表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的人物肖像画, 画家丰子恺用简练的笔墨勾勒出真实微妙的人物形象, 并置三幅作品可以看出尽管人物身上衣纹相似, 但是细微的差异把人物的动态和身份特征却个性鲜明的区分出来。尤其人物头部五官的刻画尽管郑珍和莫友芝颧骨均略微突出, 郑的鼻子挺直, 莫的鼻如垂胆并且眉宇间宽阔, 把一个由朱程理学浸染过的人物与版本目录学研究专家寥寥数笔区别开来。对于以文化为纽带走出国门的外交家黎庶昌的形象描绘更是以一个满满的“国”字型脸和轻微上昂的头, 表现了他与郑珍和莫友芝相比更加独具国际视野与个人经历。这种用简练的笔墨, 传递出人物的“真实”力量的能力, 得益于画家丰子恺的学画经历。作为国内较早接受西方写实绘画技巧, 又有深厚的中国画功底的画家, 绘画犹如很多文学家的个人日记, 笔墨语言与个人情感紧密结合在一起。“画家把对象看得很简单、质朴, 并要作为一个整体转移到画布上来, 并且越是以一个不可分割的直觉的投影来感动我们, 表现也就越完整了。……因为事实上并不存在拼合起来的方块, 只有画本身。”可以说三幅人物肖像画“简洁”却不简单, 而简练、准确、真实的背后更深层次的是丰子恺对“三贤”的深入研究和深刻关注, 是丰子恺个人对遵义地方文化的人性化关注。

(二) 寒梅古邱, 心灵对话的力量。子午山纪游册中有四幅作品是描绘郑珍、莫友芝、黎庶昌坟墓的作品, 其中郑珍坟墓有一幅是当时场景“写实”作品, 另一幅是郑墓原状想象图。无论是两幅带有考究性质的郑墓描绘图, 还是有高山仰止般节奏匀称静穆的莫墓, 以及在两组高树庇荫下的黎墓, 有着“菩萨”心肠的丰子恺在吊念、追思的同时把自己对“三贤”的敬畏之心融入笔端。画面中无论是树的蓬勃还是水的静谧, 亭舍井然、山丘祥睦, 画家笔笔“写”来, 不涂不抹, 用点和线诉说着画家个人对三贤墓地的考察和记录, 在诉说中传递出个人心灵与三贤的心灵对话。画面的“宁静”告诉我们, 坟墓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而人总有终老的一天, 坟场宁静而肃穆的感觉, 那是对生命的敬畏。

丰子恺对墓场的描绘、画面传递的宁静, 这中宁静让人想起了汉涌, 李泽厚先生在赞美汉涌时说“尽管汉涌也有静立静坐的形象, 却仍然充满了雄浑厚重的冲涌力量…汉代艺术那样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 是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的”。丰子恺用笔写和点出三贤墓场的宁静状态, 这背后缘于画家个人对佛教的研究和学习, 以敬畏和平和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乃至生老病死, 有这样深层次的心理认知在画面的运笔和表达上会把一般画面的安静和平和推向境界的层面。

(三) 江山之助, 默契良久画更真。“坐久意未厌”是子午山纪游册里的作品之一, 画面一丛高树微斜上占竖画幅的黄金分割线, 远山一座占横画幅的黄金分割线, 大的画面“幕布”支撑起来后, 山与树中间斜上小路“两个角色”路中静坐, 同丰子恺很多作品一样, 人物依旧没有面部表情, 只是一个脸略沉思, 一个轻上扬。画面用点用线圆润、不生硬, 不同于北宋山水的磅礴与笔墨皴插后石头的嶙峋质感。面对这西南地区特有的山水风貌, 画中人与画外的画家“意未厌”。

遵义山水不同于北方山水, 也不同于江浙一带南方山水, 由于空气中水分大, 少有纯粹的石头堆积的山, 一般都会有植被覆盖, 有记录记载丰子恺在遵义期间, 为了表现好遵义山水的特点, 曾刻意去遵义金鼎山庙上住了一段时间, 直至画出“白云无事常来往, 莫怪山僧少送迎”、“青山不语, 残月当门”等作品。丰子恺对于遵义自然风景的两相忘成就了画家更多的佳作, 也成就了黔北的山岭峻峰。同时, 这种“意未厌”是艺术与生活关系的鲜活呈现。

(四) 有补于世, “教人知道是春来”。作品“折取一枝城里去, 教人知道是春来”是把春天的讯息带给更多人的一种莫大喜悦。遵义的冬天直至初春都格外阴冷, 丰子恺等人前往沙滩的时间正值春天到来之际。而事实上在季节背后比天气更阴冷的是画家为躲避战争拖家带口逃难的处境。另一幅画画中人居中孤零零的站在桥上, 望江水留去“伤春心”。还有作品“柳待春回绿未生”一群人坐在桥上, 与柳树一起等待春天的到来, 期盼绿色的回归。也就是在这种又“冷”、又“伤”、又“等待”的背景下, 一枝红梅放大了画家的坚韧品格, “春”的希望再次坚定了画家和看画人坚强的耐受力、勇气和后劲。

丰子恺对出世和入世曾有过自己的思考, 恩师弘一法师对丰子恺影响至深。“入世还是出世呢?入世有补于世。”当这样的结论坚定在画家心中时, 画家性格也变得更加坚韧起来, 一方面, 丰子恺同恩师一样有着深刻的人文关怀, 这种关怀情感无关乎对象的强弱、贫富等, 甚至延伸至动植物等对象。这种赤子之心丰子恺在其文章《美与同情》中这样描述“圣书中说:你们不像小孩子, 便不得进入天国。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 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 任爱, 而和平的世界。”另一方面, 因为人文情怀的存在画家的性格变得格外坚韧, 表现出在困难面前坚持而不放弃的强大忍受力。同时, 因为两种情绪的存在, 但凡微弱的希望都会被画家无限珍视和无限放大。“教人知道是春来”画家是多么希望传递这“春”的讯息, 我们更应该看到丰子恺的所有作品正是这般真诚和热切的“传递”。

(五) 苍松竹林, 能量包前孕后。在子午山纪游册里有“节孝祠”、“一弯绿水山百转, 门前一笑师象迎”两幅作品, 两幅作品看似类似, 都是苍松树下或者点树、或者修竹环绕在屋舍或祠堂周边。如果说丰子恺曾得遵义“山水之助”, 而画面里遒劲的苍松, 与遵义寻常松树比较倒更像芥子园教科书里的模样, 拿来“造景”的“嫌疑”较大。其实松柏乃至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形象寓意在中国画包括中国人的心里早就根深蒂固。画家在节孝祠旁边画上松树和竹子有利于表现节孝的德行与气节高尚和恒长, 这些信手拈来的画面物象契合中国人的心理形象语言, 有利于实现与观者的共鸣。

其实, 无论是子午山纪游册还是画家的其他很多美术作品, 丰子恺都不介意自己的作品是以插图的形式存在的, 尽管谁也否认不了所谓“插图”有很强的作品独立性。正如我们那么确信古祠堂旁边松树和竹子的存在, 因为画家和观画者拥有共通的视觉心理符号的契合点。画家本人在沟通文学和绘画关系、沟通木刻和水墨画关系、沟通漫画和水墨画关系、沟通中西绘画之间的关系所做的成就可谓包前孕后。与松柏常在的不仅有作品里的“节孝”品行, 更有丰子恺对绘画语言的探索精神。

三、“人”的力量——用希望来反抗

丰子恺在《子午山纪游册》中完成了十三幅作品, 从肖像画和山水风景画记录了画家与浙大教授考察遵义沙滩文化的整个情景。画家以扎实的西方写实基础和中国传统绘画功力, 用点、线“写”出个人心中逸气。在抗战爆发的特定时代背景下, 在对具体人物与山水的人文关怀中掺杂和隐喻了画家个人对美好生活、对“春”的期待。这种期待和希望是一个画家对战争的反抗, 更是其坚韧品格与文人铮铮铁骨的体现。这种人性化的希望给予看画人和时代无尽的力量。

摘要:抗日战争爆发, 丰子恺在遵义期间与浙大教授考察遵义沙滩文化后, 汇刻完成了《子午山纪游册》。无论是肖像画, 还是山水风景画, 画家以扎实的西方写实基础和中国传统绘画功力完成了十三幅作品。在抗战爆发的特定时代背景下, 在对具体人物与山水的人文关怀中掺杂和隐喻了画家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用希望来反抗, 表现了画家的坚韧品格与文人风骨。

关键词:沙滩文化,丰子恺,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余秋雨.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M].北京:现代出版社, 2012.114.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141.

[3]孙冰.丰子恺艺术随笔[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23.

篇9:什么力量推动当下的经济回暖

自从1月至4月的相关宏观经济数据陆续发布以后,各方便争议不断。一些乐观的机构和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见底甚至已经走出低谷,整体经济正在复苏;而另一方则持怀疑态度,认为单凭借短期数据来判断还为时过早,未来几个月的中国经济还扑朔迷离。

5月26日国家统计局出面“定调”:总的看,中国经济取得较好开局,主要经济指标止跌回稳,整体经济的表现好于预期、好于世界。而次日央行发布的《2008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则说:目前经济反弹基础尚不稳固,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数据大体上是具有一定可信度的,那问题就出在对当前整体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上。就在此时,一些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忧已见诸报端。

一般而言,在一国经济见底的时期不应当出现“通货膨胀”这个词语。而如果在经济低迷时期反倒出现了通货膨胀预期,那只能产生一种疑问:前四个月的经济回暖迹象真的是刺激内需政策的作用吗?

政府投资占了主要部分

从现在已经公布的各项经济指标来看,前四月推动中国经济强势反弹的主要原因是投资的强劲增长,其中政府投资占了主要部分。自从2008年11月中央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公布以来,到2009年4月已经安排了两批中央投资,第三批中央投资也正在进行。截至4月30日,中央新增投资已经累计下达预算3924亿元。正是由于这一点,大家普遍认为凯恩斯式的积极财政政策促使中国经济好转。

但所谓中央投资只是资金预算,真正落实到位,对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还需要一个过程。就生产方来说,光是工程招标、设备采购、签订施工合同等环节尚需要数月时间。至于通过迂回的生产过程,进入到消费领域,真正对消费者产生利益,那更是一段漫长的时期。而我们的经济“复苏”的过程却几乎是与中央投资计划安排同步进行的。怎么可能投资预算刚刚下达,经济就立刻回暖呢?更何况,相对于中央投资94%的平均到位率而言,地方配套资金到位仅有48%。地方财力窘困的状况必然会使得依赖政府支出的刺激经济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也许我们对于政府刺激内需的政策过于乐观了些,预期也过高了一些。凯恩斯政策虽然是应对经济萧条的特效药,但毕竟不是速效救心丸,不可能指望今日施行明日便见成效。

回顾上个世纪那场大萧条的历史,应该更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凯恩斯的刺激有效需求政策—直到二战前都没有发挥切实影响。如今被许多人误认为是凯恩斯政策标志的罗斯福新政既不是凯恩斯提出的,也没有能使得美国经济真正复苏。一直到二战爆发前,美国失业率都徘徊在两位数的水平,远比现在还高。当时唯一达到充分就业水平的经济体,就是战前希特勒的德国。真正拯救了凯恩斯刺激内需政策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期间政府支出增加和赤字上升,变成了一场凯恩斯政策建议最好的实验。也就是说,经过了数年的战时经济,蔓延世界的大萧条才被遏制。

财富效应的结果

所以,我们还不应急急地把目前在股市、楼市、信贷、固定资产投资、消费以及相关指数上出现的经济向好苗头立刻归结为凯恩斯政策的影响。那么如果不是刺激内需政策的作用,又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经济向上的趋势呢?其实,如果从诸多喜忧参半的经济数据来看,这应当是“庇古效应”的结果。

所谓庇古效应,也就是财富效应,一种应对经济萧条方法的称呼,是剑桥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庇古于1943年提出的。庇古是剑桥学派权威马歇尔的弟子,也是马歇尔讲席的继任者。他和马歇尔一样都可以算作凯恩斯的老师,凯恩斯在剑桥的讲师职位薪金就是用庇古自己的基金支付的。但是,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攻击的靶子就是以庇古为代表的经济学理论。为此,庇古不得不做出反驳,其中就包括后来被作为有效反驳凯恩斯理论的“庇古效应”。

他指出了经济萧条时期一个有益的副作用:私人部门手中财富的真实价值会提高。伴随着不景气的经济形势,总的价格水平下降、工资紧缩,会使得私人手中以现金、有价证券等形式持有的流动性资产价值相对来说变得更大,简单而言,就是钱变得更值钱了。这样的情况下,私人必定会重新调整手中的流动性资产,如此,私人部门会减少储蓄并增加支出,从而扩大总需求,使得经济向充分就业水平回归。

按照这个观点,大萧条时期应当做的就是增加失业、削减工资,促使经济重新回到均衡状态。暂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看上去显得过于消极、不人道、不合乎情理。先简单想想自2008年下半年起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的一些情况。

首先是伴随着大量私营企业倒闭,许多公司用缩短工作时间方式变相裁员、缩减工资。而反映物价水平的CP!指数和PPI指数,前者自2008年11月回落到3%的警戒线以下后,从2009年2月开始连续三个月负增长;后者则是连续五个月下降。以上都符合“庇古效应”的前提条件。

然后紧接下来便是11月上旬开始中央4万亿以及24个省市18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相继出台,极大抬高了民众对未来经济形势的态度,导致通货膨胀预期的出现。同时自1月份开始对私人消费者来说存在着过节、结婚生子计划等消费需求。对企业来说则存在着一年伊始的信贷安排等投资需求。所以一方面是由于价格水平下降、工资缩减带来的流动资产价值上升;一方面则是经济刺激计划带来的对未来价格走势上升的预期,以及特定时间条件下刚性需求的存在。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迫使私人部门减少储蓄,增加消费、投资支出。这样就出现了消费者过节消费支出大量增加;卖房炒股,使得房地产业量价双回升,股市接连上新高,而企业则利用信贷指标放开之际增加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使得仅前四个月新增信贷就达5.17万亿元的天量,超过2008年全年,并且已经完成了今年的新增贷款目标。

在如此的需求激增情况下,宏观经济指标怎能不显示出转好态势!而所有这些经济特征都符合“庇古效应”的刺激需求政策。

还需长期措施的推进

实际上,“庇古效应”强调的是在遇到偶然因素引起的经济下滑情况时,由经济体依靠自身的稳健机制自动地回复到稳定状态。但是如果遇到的不是暂时性的经济波动,而是大范围的、由于经济结构更深层次的原因所导致的整体经济进入周期性萧条时期,那么它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私人部门流动性资产的价值不论怎样上升,也有耗竭的时候,到那时就不能再依靠财富效应来提振经济了。所以,面对前四月用电量持续下降、工业增速放缓,人们有理由担心当前的经济回暖是否能持续下去。

此时就需要反过来思考内需刺激政策,凯恩斯式的经济政策绝对不是简单地鼓励消费和投资,而是强调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推动私人部门有效需求的提升。因为在排斥政府干预的传统经济理论体系中,如果不考虑对外贸易,一个封闭经济体的需求就仅由两部分构成:消费和投资。但是凯恩斯对这两部分需求都不信任。消费者的投机性需求、企业家的动物精神以及脆弱的金融系统都会导致经济体内在的不稳定,造成过多的储蓄不能转化为投资,使得有效需求不足。这样凯恩斯政策的核心就是把政府加入需求的行列,依靠政府支出来刺激需求的增加。

凯恩斯政策真正发挥作用需要一段时间。就目前来看,当“庇古效应”的影响逐步减弱的时候,积极的财政政策计划经过将近半年时间的逐步实施,其效果应该在近期开始显露。5月份的各类经济数据即将陆续披露,相信主要指标仍然是进一步向好的方面转变。并且,在接下来几个月内中国经济都会因凯恩斯政策而暂时获益。

然而,还不能根据凯恩斯式的内需刺激政策来确定中国经济未来长期的发展趋势。历史已经证明,凯恩斯政策虽然是一种短期内缓减经济萧条阵痛的良方,长期服用却会带来严重的负面作用。而中国经济即便没有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早已有问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投资结构的失衡以及生产结构的失衡——有这些存在于中国经济结构深层次的问题都不能指望用一种短期政策能够彻底解决。

篇10:读当下的力量有感

当我的思维操控着我合上德国着名作家埃克哈特·托利写的《当下的力量》时,我深刻的感受到:活在快乐的现在,千万不要让思维把你激怒。

作者指出,人类受苦的根源是来自我们大脑的思维。他举过一个这样的例子:今天你被某人激怒,晚上,引你发怒的人早已安然入睡,但你却被气得睡不着。那件事已经过去了,是你的思维不放过你。许多人都知道ABC理论,A是引发你情绪波动的人或者事,B是你的信念,C是你的负面情绪,通常当人们不喜欢C的时候,都会去找A的制造者,可我们不知道,B是我们唯一可以改变的,而且引发C的不是A,而是B。

在书中,作者还提出了一个我们受苦的原因——“痛苦之身”。剧作者描述,痛苦之身好像一个寄生虫。在它沉睡时,一切都安然无恙。可是,一旦外在的人、事、物启动了它,它就会苏醒。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文质彬彬的人,会忽然间变了一个人,出现语言或肢体上的暴力行为,或是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为了一件小事而激怒。

也许,很多人认为自己已经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但从你的内心来讲,你并不了解自己,如果了解,就可以快乐的享受生命。

篇11:读当下的力量有感

这个月我读了这一刻的力量,这本书用最清楚和容易理解的语言,告诉我们生活在真实的时刻,虽然我没有完全读这本书,但我可以意识到这是一个真正的可以帮助我们消除导师的障碍。它会提醒你:你是谁,为你指明前进的道路人们需要利用当下的力量,回到爱情的世界,它使用古代印度记录的复制的精神教义,通过阅读以下两个给了我最深的印象:

住在现在。我们通常在生活和工作中往往是通过自己的思维控制,所以忘记的时刻,当我们很年轻,虽然不明白什么,但有一个完整的自我,哭泣,想笑和笑笑睡眠和睡眠,我们注意总是集中在这一刻,所以笑时笑得如此高兴,哭泣的时候如此悲伤,一个孩子的情绪会被大家感染,孩子们的时间我们就像一个完美的艺术作品,没有缺陷,我们的身体和心脏不积累负能量。随着思想的时代逐渐成长,我们的心慢慢丰富起来,思维和体验慢慢地 我们的做事方式,我们逐渐被奴役,失去了自我的意识,所有的负面能量跟着。从表面上看,这一刻只是生活中的一刻,生活似乎有许多时刻,但现在,是唯一不可逃避的现实,无论生活有多大的变化,有一件事是一样的:你是总是在现在。

真的你生活中有很多重要的事情,但绝对重要的只有一个-你是谁?在长期的愿景中,成功是重要的,是否重要的??是要健康还是不健康,重要的是财富是重要的,这些事情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这些事情很重要,但不是绝对重要。比上面更重要的是找出你是谁,寻找安宁,通过梳理你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深入地了解你是谁,地球上的所有痛苦从我或我们这样人们不知道他们是谁,像水,常常是固体,液体,气体。

总之,我们想要生活和工作在负面的负面至少,事实是使用时刻的心态来看问题,处理问题,减少过去和未来不切实际的事情,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了解当下的力量,或多或少帮助我们放心,减少不必要的情绪和压力,让我们专注于现场,做自己最好的。不要生活在这一刻,你不能理解生活的乐趣,一刻我们想要的东西,这一刻是我们唯一的事情,现在成为朋友,无论他们在哪里,都会感到舒适,思想,情绪,工作和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构成了整个生活,生活在现在,让它成为,像一个孩子,透明,快乐,宁静,无论外部世界的无常,我们必须是完整的,真正的幸福是完整的心,幸福,使我们共同的目的,随时随地学习,随时随地感受爱,学习生活的时刻!

力量的力量读书注释800字

你为什么这么悲伤,你为什么不快乐?

我们大多数人的答案可能是:所以我有足够的钱,所以我有一个完美的爱,如果我没有遇到难忘的失败和痛苦,我想我有 我想要自然而幸福

所以你生活在你的未来和过去,你是焦虑,悲伤,浮躁,郁闷,痛苦,恐慌不能一整天,但没有面对的时刻,体验的时刻,在这一刻。众所周知,无数的未来是由无数的瞬间组成的,无数滴的瞬间将在过去无数,如果你甚至没有抓住那一刻,那么你会失去今天,明天和昨天,最终的幸福将离开你走开,什么也没有。

直到前天我观看了Eckhart middot;托利写了那一刻的力量,我是深思:我们怎么能有时间,没有达到,有什么你想要的,仍然幸福和快乐什么?

这本书使用比较哲学的语言和逻辑来向我们表明,我们的思维和无意识使我们偏离了那一刻,我们一直生活在思想的惰性中,寻求完美的自我价值,当我们不能面对现实,不同意自我,焦虑的情绪夺取我们,让我们不能冷静和快乐,更谈论幸福和幸福!

其实,我们的现实,只能生活在这一刻,在这一刻生活,一切都会发生在这一刻,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时间概念。时间只是一个幻想。只有投降到现在,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和平与安宁的入口。在那里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快乐,我们可以拥抱真正的自我。

它也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完全的乐趣,和平与安宁的状态来实现,以便积累更多的精力,在每一个时刻被释放;身体如何通过身体的痛苦,寻求解放;如何通过当前自己连接。他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正成功的爱情关系。总之,我们必须不断地看自己,面对生活的本质,不扭曲,不变形,在目前,知道如何投降,不要抱怨不焦虑,不行动和有希望。

在阅读中,我记得深深的一句话:耶稣说,看看野生百合花,他们不长大,没有编织,但长在地上。

虽然这句话是正常的,但让我们知道如何适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任何事物和存在都有它的前辈和后果,为什么不抓住什么时候 在这一刻,能量的积累,等待爆发,那么你自然会创造一个生命的奇迹!

同时我也明白,普通人有幸福的普通人,如果他能满足,平静地面对生活的ling ling起伏,坦然面对周围的小麻烦,享受自己的小快乐;富有如果取得权利,安心地获得财富,社会的利益,名利和财富,他可以品尝同样的快乐的味道。而坐在宝马哭泣的人不一定快乐!

力量的力量读书注释800字

当人们生活在这一刻,和固有的沉默的链接,可以超越复杂的心灵和情绪,发现隐藏在不断的平静,满足和力量的心脏。

Eckhart middot;

我们现在有珍贵的东西。生活是由许多时刻组成的,时刻只是许多时刻之一,但我们每个人都住在这一刻。现在的现实,使我们无法逃离。我们总是在这一刻,因此,为什么不遵循它的自然,与其友好的阶段 多少人的生活是这样花的:期待着大学,期待着大学毕业生的好工作,然后开始期待着婚姻和孩子,然后去上学回去工作。期待退休后,退休后回忆自己的生活,到生命的尽头即将结束,突然明白他一直都忘了真正的生活。花了一生,总是思考未来,每天生活在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忧虑,但忘记他们生活在这一刻。我们想过去,担心未来,结果是我们永远不能支付所有的注意。所以在无意识,失去每一天,每一个真实,美好的时刻,失去了生活本身的乐趣。

生活在瞬间放下过去的纠结,放下困惑的未来,体验生活中的每一个点,每一秒,抓住时刻,生活的意义无处不在的生活的乐趣。

生活在这一刻是一种开明的生活态度,让它在环境中学习珍惜和感恩,在逆境中也学会接受,有了充分的生活。

生活在现在是一个清醒的生活的现实 度。昨天已成为历史,明天还是未知,只有现在有我们自己的主人。

生活就像一次旅行,它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看风景的心情。只有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生活在当下,心中感受,享受沿途的风景,而且心中不分心,放下所有的烦恼和不快乐,享受生活的乐趣。

上一篇:《趣味跳绳》教学设计下一篇:进博会开幕式主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