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案例题

2024-04-18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题(共5篇)

篇1:教师招聘考试案例题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题

1、一位教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有这样一段双边对话: 教师问:“邱少云身上是怎样烧着的?”学生回答:“敌人打出的燃烧弹烧着的。”

教师又问:“邱少云身后有什么?”学生回答:“有一条水沟。”

教师接着问:“邱少云最后怎么样?”学生回答:“牺牲了。”

请结合你的教学经验,运用教学的相关原则,分析该案例:它是不是启发式教学?是或不是,都请说明理由并进行分析。

2、记得初一刚刚开学时,我班有个男生,性格比较暴躁,态度粗鲁,稍不合他意,就出口骂人,动手打人,在班级里纪律自由涣散,是一个典型的“自我主义者”。每做一件事,他认为是对的就去做,全然不顾老师和同学的想法和感受。一次社会课上,我提了几个问题叫同学回答,他也把手举在那里,嘴上喊着:“我会,我来回答,我来回答”。但我没有理他,他就坐在下面大吵大闹,嘴上说:“我会回答的问题,为什么不叫我回答?”影响了其他同学听课。类似他这类学生,班级里还有一小部分,如果这种势头不压住的话,将对整个班级极为不利。

所以,我经常让他为班级服务以示惩罚,如扫厕所、倒垃圾等。他自己干得挺认真,上课的时候不再吵闹,只要我在,他就乖很多,但是,在其他课堂上依然如故。我逐渐发现他很怕我,而且对我有敌意,我感到很困惑,我该怎么办? 请用德育相关原理,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或经历对案例进行分析,帮帮这位老师。

如果你遇到类似现象,你会怎么办?

3、课与课之间,大家习惯称为“课间”,请看两则课黔文化:(1)跳皮筋念白(语文版)

春姑娘来了,春和景明,春光明媚;夏姐姐来了,骄阳似火,夏日炎炎;秋婆婆来了,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冬爷爷来了,冰天雪地,大雪纷飞。

(2)跳皮筋念白(数学版)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结合相关教育理论分析此案例。

答案:(1)课间的设臵是为了满足学生心理和生理的需要,是为了调节学生的身体状态和精神面貌,促使他们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2)课间文化多由学生自发生成,体现着儿童的规则意识、公平意识和团队精神;

(3)课问文化作为一项宝贵的课程资源,它的开发需要教师的介入,需要学科的渗透,需要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应是课问文化的关注者和现行开发者。

4、我们班的王冰嗓门大,又不拘小节,经常在宿舍熄灯后还滔滔不绝地发表高见,惹来室友的不满。晨会课上,我对王冰说:“王冰,你知道吗?你们宿舍所有人都爱听你唱独角戏,比听帕瓦罗蒂唱歌还过癮,真可谓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全班同学一阵大笑,王冰红着脸站起来说:“老师,我违反了宿舍管理条例,影响了其他同学的休息,对不起,请同学原谅,今后我一定改正。”

结合教师教育技能的相关理论分析此案例。

答案:教师的语言,不仅是教学的语言,更应是教育的语言。教师语言的艺术水平直接影响到调适学生心理、处理偶发事件效果的好坏教师应学会尊重学生,用委婉的语言代替直白的批评,善意地揭露出学生思想行为中的错误,点拨和提醒学生注意,让学生在笑声中领悟到自身的不当言行,提高认识。

5、某校语文老师对班级里犯错误的学生的处理办法是:犯了小错误,就给大家唱支歌,表示歉意;犯了大点的错误,就去做件好事,表示弥补;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就写一份“说明书”,说明当时的心理活动。

你对这位老师如此“惩罚”学生有何感想?

6、一名年轻的老师第一次走上讲台,这是一个学校普便认为的差班。刚走向讲台,一个男生就站起来问道:“老师,您喜欢不喜欢差生?”老师没有回答,反而微笑地看着他,问道:“你会不会把自己心爱的旧玩具丢掉?”男生想了一会,回答道:“应当不会,我会好好珍藏的。”老师面向全班同学,庄重地说:“我也不会,你们都是我的弟弟妹妹,如果你们有什么缺点,我会帮助你们改正,直到你们改好为止。一名差生是各个方面都不及格的学生,而你们只不过是某些方面有所缺陷。我想,通过努力,大家都会成为优秀的学生。在我的眼里没有差生,只有不努力的学生。”学生们都感动地鼓起掌来。

(1)请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案例分析这段材料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

(2)依据案例说明教师应具备哪些师德?(郑州)

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湖南)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着9种基本智能,只不过不同个体的优势智能存在差别。

赵元任是解放前清华大学国学大师之一,他精通多种国内方言和8、9种外语。巴黎和柏林的街头,他能够分别用地道的法语和德语与当地老百姓拉家常,使别人误以为他是本地的常住居民。在国内,每到一个地方,赵元任甚至可以用当地方言与人们随意交谈。

周舟是湖北武汉的一个弱智少年,在大多数人面前,他都显得说话木讷,反应迟钝,表情呆滞。在父母、老师的倾心教育、培养和影响下,周舟在乐团指挥方面显示了自己的才能,多次在盛大的场合指挥着交响乐团完成了表演,其指挥才能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科技大学就在全国招收少年大学生,这些少年大学生都是数理化生等理科学生,大多获得过全国奥赛的最高奖励,或者在理科的学习中拥有着他人难以企及的天赋。湖南省的谢彦波同学,在80年代就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科大的少年班。

鲁冠(化名)目前已经成为了拥有数亿人民币产业的著名商人。小时候的他并不聪明,学习成绩较差,小学毕业就走入了社会。除了勤劳和精明之外,鲁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善于组织和管理,善于观察和了解周围人的性格、爱好、行为方式等,善于调动企业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他的团队发挥着最大的力量。他所管理的企业和公司很快取得了成功,他本人也成为了拥有足够影响的浙商。

(1)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分析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国学大师赵元任的优势智能是什么?鲁冠的成功主要源于他的哪方面优势智能?周舟的优势智能是什么?谢彦波之所以能够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主要取决于他的哪种优势智能?此外,姚明、刘翔等体育明星的优势智能多表现为哪种?

(2)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谈谈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借鉴作用。

8、东汉名将马援,小时候并不怎么样。有一次,他见到同学朱勃,朱勃年方十三,能诵《诗》、《书》,举止娴雅,学识渊博,马援见了很惭愧,他哥安慰说:“朱勃是小器,早成;你是大器,晚成。”马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奋发努力,更加刻苦,后来很有作为。这说明了什么,对教师的启示是什么?(云南)

9、某校初中班主任吴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XXX收的信件,吴老师顺便拆阅了此信。这是高某写给一位女同学的求爱信,吴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在班会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高某提出了批评。次日高某在家留了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高某家长找到吴老师理论并要求将高某找回,吴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高某是为了教育和爱护他。他是从家中出走的,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山东)

请问:

(1)吴老师的哪些做法不正确?试述你的判断所依据的法规及条款。

(2)吴老师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

10、学生课堂看课外书,老师批评无效,最后假装打电话请家长,学生才肯交出书,请问你对老师的做法有何评价?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广州市)

11、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文后的问题: 材料一:“明亮的教室要干净,神圣的教室要安静。”不少教师强调课堂要鸦雀无声,追求课堂秩序井然。

材料二:“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叶圣陶 材料三:张同学从小酷爱天文,每次向家长和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与天文有关,家长认为孩子满脑子奇思异想,对他们认为的主科语数外下功夫太少,会影响他将来的学习、升学与就业,多次横加阻拦;班主任则认为张同学有天文的潜质,便建议张同学自己做一个人生规划设计,并联合家长、自然学科教师共同指导,使张同学正确处理好了学科学习与业余爱好的关系。后来,张同学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几年后硕士毕业,分配在北京天文馆工作。

(1)分析材料一,反思“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你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2)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材料二,叶圣陶先生提出了什么样的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落实这一先进的教师观?

(3)材料三中,班主任有着什么样的学生观?请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际,略谈如何突出这一学生观。

12、记得初一刚刚开学时,我班有个男生,性格比较暴躁,态度粗鲁,稍不合他意,就出口骂人,动手打人,在班级里纪律自由涣散,是一个典型的“自我主义者”。每做一件事,他认为是对的就去做,全然不顾老师和同学的想法和感受。一次社会课上,我提了几个问题叫同学回答,他也把手举在那里,嘴上喊着:“我会,我来回答,我来回答”。但我没有理他,他就坐在下面大吵大闹,嘴上说:“我会回答的问题,为什么不叫我回答?”影响了其他同学听课。类似他这类学生,班级里还有一小部分,如果这种势头不压住的话,将对整个班级极为不利。

所以,我经常让他为班级服务以示惩罚,如扫厕所、倒垃圾等。他自己干得挺认真,上课的时候不再吵闹,只要我在,他就乖很多,但是,在其他课堂上依然如故。我逐渐发现他很怕我,而且对我有敌意,我感到很困惑,我该怎么办?

请用德育相关原理,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或经历对案例进行分析,帮帮这位老师。

如果你遇到类似现象,你会怎么办?

13、一个爸爸很关注儿子的学习情况和班级里学习环境情况。于是一次他问儿子:“你们班上自习课的时候有多少人?”儿子说:“老师在的时候有45人。”于是爸爸又问:“老师不在的时候有多少人”。儿子回答:“一个人也没有。”

问题:

(1)评价一下这个班级的学习环境(学风)怎么样?

(2)请你针对上面的情况提出一些对班级的老师或学生合理的建议。

篇2:教师招聘考试案例题

(1)计划,主要包括明确问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制定行动计划;(2)行动,主要包括实施行动项目、对行动的监控、调整;(3)考察,主要包括观察、记录、访谈、问卷、收集背景资料;

(4)反思,主要包括整理描述结果、分析解释原因、评价行动、构想纠正失误和克服困难的新行动计划。1.简述行动研究的四个过程。

2.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经常性;(2)地方性;(3)简便性;(4)互利性;(5)教育性;(6)幼儿园、社区和家庭教育一体化的原则。3.简述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要素。

(1)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3)课程组织;(4)课程评价。4.幼儿推理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1)抽象概括性差;(2)逻辑性差;(3)自觉性差。

5.按学习结果,加涅将学习分为哪几种类型?

(1)言语信息,指有关事物的名称、时间、地点、定义以及特征等方面的事实性信息的学习;

(2)智慧技能,指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的能力的学习;

(3)认知策略,指调控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的学习;(4)态度,指影响个人对人、事、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

(5)动作技能,指通过身体动作质量的不断改善而形成的整体动作模式的学习。

6.简述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特点。

(1)从对话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语;(2)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3)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

(4)逐渐掌握言语表达技巧。

7.幼儿园课程有哪些特点?

(1)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2)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3)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8.简述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职业能力。

(1)观察力;(2)沟通的能力;(3)组织分组活动的能力;(4)创设与利用环境的能力;

(5)开展家长工作与社区工作的能力;(6)自我发展的能力。

9.简述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

(1)幼儿教师劳动的艰巨性;(2)幼儿教师劳动的细致性;(3)幼儿教师劳动的自主性;

(4)幼儿教师劳动的创造性;(5)幼儿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和感染性;(6)幼儿教师劳动的整体性。

10.新时期幼儿园双重任务有哪些特点?

(1)对幼儿身心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为家长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

(3)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要求幼儿园具有更高的教育质量.11.简述制约幼儿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素质;(2)环境;(3)幼儿教育。

12.托马斯、切斯把幼儿的气质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1)容易型;(2)困难型;(3)迟缓型。

13.学校和教师的不作为侵权行为有哪些表现形式?

(1)对学生身体状况关照不力;(2)教师对生病或者受伤学生救护不力;

(3)在履行职责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4)学校活动组织失职;(5)饮食安全事故;(6)未及时向学生监护人履行告知义务。

14.埃斯沃斯把幼儿的依恋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1)安全型;(2)回避型;(3)反抗型。

15.简述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突出问题。

(1)任性;(2)依赖性强;(3)自私;(4)不合群;(5)胆小。16.简述传统的气质类型划分。

(1)胆汁质;(2)多血质;(3)粘液质;(4)抑郁质。

17.简述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1)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2)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3)提出幼儿园课程理论;

(4)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5)提出整个教学法。

18.幼儿园担负着哪两种任务?

(1)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2)幼儿园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19.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成熟;(2)经验;(3)社会环境;(4)平衡化。

20.简述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2)个性的整体性;(3)个性的稳定性;(4)个性的社会性。21.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有哪些特点?

(1)思维动作的内隐性;(2)具体形象性;(3)自我中心性。22.幼儿能力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1)多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2)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3)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类型差异;(4)智力发展迅速。

23.简述幼儿教师的角色。

(1)幼儿教师是教育者;(2)幼儿教师是幼儿游戏的伙伴;(3)幼儿教师是幼儿的第二任母亲;

(4)幼儿教师是幼儿的知心朋友;(5)幼儿教师是研究者和理论的建构者。

24.幼儿的游戏有哪些特点?

(1)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

(2)游戏无强制性的外在目的;

(3)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4)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发展的。

25.幼儿园环境创设应遵循哪些原则?

(1)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性原则;(2)发展适宜性原则;(3)幼儿参与性原则;(4)开放性原则;(5)经济性原则。26.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有哪些趋势?

(1)情绪情感的社会化;(2)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3)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27.引起幼儿分心的原因有哪些?

(1)无关刺激的干扰;(2)疲劳;(3)缺乏兴趣和必要的情感支持。28.《儿童权利公约》规定保护儿童的权利应遵循哪些原则?

(1)不歧视;(2)在涉及儿童的事宜中以儿童的利益为出发点;

(3)确保儿童的生命权、生存权和发展权;(4)尊重儿童的意见。

29.教育行政复议应遵循什么样的程序?

(1)申请;(2)受理;(3)审理;(4)决定;(5)执行。

30.幼儿美育的内容有哪些?

(1)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能力;(2)培养幼儿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

31.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32.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职业品格?

(1)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爱与献身精神;(2)热爱儿童;(3)尊重集体和团结家长。33.简述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2)经典条件作用;(3)操作条件作用;(4)模仿。

34.应如何保护婴幼儿的听力?

(1)减少噪声,保护幼儿的听觉;(2)及时发现幼儿听力方面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安排,以免影响幼儿言语的发展。35.简述福禄贝尔的幼儿教育思想。

(1)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2)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的任务;(3)创制了“恩物”;

(4)强调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5)强调作业的重要性。

36.幼儿观察力的发展有什么表现?

(1)目的性增强;(2)持续性延长;(3)细致性增加;(4)概括性提高;(5)观察方法的形成。37.简述教育法律救济的意义。

(1)保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

(2)维护教育法律的权威;

(3)促进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4)有利于推进教育法制建设。

38.简述婴幼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39.简述幼儿园教育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1)保教结合的原则;(2)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原则;(3)环境育人的原则;(4)整体综合教育的原则;(5)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

40.实施幼儿智育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处理好智力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2)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3)注意幼儿知识的结构化。41.幼儿的学习有哪些特点?

(1)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容易被扼杀;(2)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一般从兴趣出发;(3)学习的无意性与内隐性;

(4)经验与体验作用的显著性;(5)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6)对环境的依赖性大;(7)个别差异性显著。

42.常见的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1)侵犯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权;(2)侵犯学生的入学权;(3)侵犯学生参加考试的权利;(4)随意开除学生。43.简述幼儿的品德结构。

(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

44.简述幼儿无意想象的特点

(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3)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4)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5)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45.试述如何防止幼儿注意分散的发生。

(1)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2)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3)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46.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

(1)提高家长和教师的心理素质;(2)把幼儿健康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中;(3)及时发现问题,适时疏导;

(4)尊重幼儿人格,不要妄下结论;(5)整合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

47.简述幼儿心理的发展阶段。

(1)婴儿期(0~1岁),也叫乳儿期。包括新生儿期(0~1个月);婴儿早期(1~6个月);婴儿晚期(6~12个月)。

(2)先学前期(1~3岁),也叫幼儿早期。

(3)学前期(3~6岁),也叫幼儿期。包括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岁);幼儿晚期(5~6、7岁)。

(4)学龄期(6、7~18岁)。包括学龄初期(6、7~11、12岁);学龄中期(11、12~14、15岁);学龄晚期(14、15~17、18岁)。

48.幼儿教师应享有哪些权利?

(1)进行保育教育活动,开展保育教育改革和实验的权利;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

(3)指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幼儿成长发展的权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的权利;(5)参与幼儿园民主管理的权利;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49.应如何促进幼儿的学习迁移?

(1)关注情感因素对幼儿学习迁移的影响;(2)幼儿学习迁移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3)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使其在学习中发生迁移;(4)提高幼儿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50.幼儿教师应履行哪些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幼儿园保教计划,履行聘约,完成工作任务;(3)按国家规定的保教目标,组织、带领幼儿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幼儿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幼儿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51.简述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

(1)从简单到复杂;(2)从具体到抽象;(3)从被动到主动;(4)从零乱到成体系。52.简述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1)活泼好动;(2)喜欢交往;(3)好奇好问;(4)好冲动;(5)模仿性强。53.选择幼儿园课程应遵循哪些原则?

(1)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整体需要,有效地发挥各领域的教育作用;

(2)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幼儿必要和有效的学习内容;

(3)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兴趣,内容具有时代性、丰富性;(4)适合幼儿的能力与发展需要,对幼儿的进一步学习具有挑战性。

54.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有哪些区别?

(1)制定主体和约束力不同;(2)基本属性和表现形式不同;

(3)制定程序与实施方式不同;(4)稳定程度和调整范围不同;(5)公布的范围不同。

55.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3)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56.简述幼儿性别角色认识的发展阶段。

(1)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2)自我中心地认识识性别角色(3~4岁);

(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

57.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父母的惩罚;(2)大众传播媒介;(3)强化;(4)挫折。

58.简述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2)爱模仿;(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59.简述教师反思性教学的过程。

(1)教师选择特定问题加以关注,并从课程、学生等领域,收集关于这一问题的资料;

(2)教师分析收集来的资料,形成对问题的表征,并利用自我提问的方式来帮助理解;(3)教师建立假设以解释情境和指导行动,并在内心对行动的短期和长期效果加以考虑;(4)实施行动计划。

60.简述课程评价的作用。

(1)鉴定作用;(2)诊断作用;(3)改进作用;(4)导向作用。论述题

1.试述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2.试述洛克的幼儿教育思想。

(1)提出了“白板说”;(2)提倡“绅士教育”。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3.试述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概括性质的演变来看,从动作概括向表象概括,再向概念概括发展;

(2)从反映内容的演变来看,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发展,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发展;

(3)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幼儿的思维最初是直觉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4.试述应如何预防教师违法(侵权)行为。

(1)建立完善的教育法规体系;(2)建立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3)建立全面的教育法律监督机制;

(4)增强法制观念,宣传、普及教育法规;(5)加强学校的规范管理;(6)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7)加强学生对自己法定权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8)加大安全教育力度。

5.试述适宜性教学法的主要方式。

(1)资源利用模式;(2)治疗模式;(3)个别化教育方案。6.试述幼儿理解的发展趋势。

(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

(3)从对事物作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深刻的含义;(4)从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5)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7.试述张雪门的幼儿教育思想。

(1)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组织;(2)幼稚园行为课程的教学方法;(3)论幼稚师范的见习和实习。8.试述幼儿园教育的一般原则。

(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2)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

(3)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4)充分利用儿童、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9.试述现代儿童观。

(1)儿童是人,具有与成年人一样的人的一切基本权益,具有独立的人格;

(2)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要;(3)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4)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条件下,应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力;(5)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

(6)男女平等,不同性别的儿童应享有均等的机会和相同的权益,受到平等的对待。

10.试述幼儿教师的职责。

(1)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

(2)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3)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4)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5)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

11.试述家长工作的基本原则。

(1)经常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差异性原则;(4)预见性原则;(5)互尊互利的原则。

12.桑代克认为学习应遵循哪些原则?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候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就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

(2)练习律:指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即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的频次越多,联结得就越强;反之,就变得越弱。

(3)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那么,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那么,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13.试述幼儿程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小步递进原则;(2)积极反应原则;(3)及时强化原则;(4)自定步调原则。14.试述幼小衔接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2)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3)结合地区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4)加强家、园、学校、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

15.试述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

(1)爱玩、会玩,活泼好动;(2)思维具体形象;(3)开始接受任务;(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16.试述拋锚式教学的内涵。

(1)儿童的学习应与现实情境相类似,以解决儿童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将学习内容抽象化,脱离具体情境,而应呈现不同情境中的类似问题;

(2)这种教学过程与儿童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相类似,教师不是将事先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儿童,而是提出儿童可能遇到的问题,支持儿童自主探索,在特定情境中解决问题;

(3)这种教学不采用独立的、脱离情境的测验方法,而是采用融合式测验法,在学习中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本身反映了儿童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效果,或是进行与学习(问题解决)过程一致的情境化评估。

17.试述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1)帮助幼儿适应环境的变化,消除分离焦虑;(2)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

(3)对幼儿和幼儿的活动真正关注并感兴趣;(4)理解与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5)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6)帮助幼儿摆脱不良行为习惯。

18.试述幼儿园的目标。

(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强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4)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19.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七种。生理需要是指维持生存的需求,如饥饿、口渴、求食、睡眠等,这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安全需要是指获得安全感,避免威胁的需求。婴幼儿由于无力应付环境中不安全因素的威胁,他们的安全需要就显得尤为强烈。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寻求温暖和友好关系的需求,包括被他人接纳、爱护、关注、欣赏、支持等。尊重的需要包括受人尊重与自我尊重两方面,如信心、名誉和声望等。求知需要是指个体希望了解自己、他人及各种事物变化的需要。审美需要是指对美好事物欣赏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精神层面提高人生境界的需求。马斯洛指出,只有当个体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时,才可能寻求更高一级的需要。

20.试述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

(1)好学、好问;(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3)个性初具雏形;(4)开始掌握认知方法。21.试述应如何培养幼儿学习动机。

(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与求知欲;(2)重视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游戏动机;

(3)为幼儿学习创设安全、开放、温馨的氛围;(4)让幼儿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5)运用适宜反馈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

22.试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1)动作发展正常;(2)认知活动积极;(3)情绪积极向上;(4)人际关系融洽;

(5)性格特征良好;(6)没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23.试述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准确、专门化的动作;(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远近规律);(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无有规律)。

24.试述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

(1)推崇遗传,重视引导儿童的自发冲动;(2)教育必须与儿童发展的敏感期相吻合;(3)注重感官教育;

(4)通过“工作”,使自由与纪律相协调;(5)爱护信任儿童,细心观察和机智、及时地指导儿童。

25.试述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

(1)普及幼儿教育,建立中国化和平民化的幼儿教育;(2)重视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3)创立培养幼儿师资的好方法——艺友制。

26.试述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2)从想象的单纯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27.试述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2)营造宽松的活动环境;(3)有意识支持并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4)培养幼儿的好奇心与想象力;(5)蒙台梭利的感知训练与幼儿的创造力。

28.试述卢梭的幼儿教育思想

(1)强调儿童的发现;(2)强调教育应当尊重自然;(3)教育的阶段论。

29.试述如何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1)培养幼儿的主动性;(2)培养独立性;(3)发展人际交往能力;(4)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30.试述杜威的幼儿教育思想。

(1)提倡以儿童为中心;(2)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3)提出以经验为基础的课程。案 例 分 析

1、幼儿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幼儿学外语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上英语兴趣班已经成为一些幼儿家长的首选,书店里的幼儿英语教材也越摆越多。有些“双语幼儿园”半年收费近万元。部分家长质疑:幼儿学英语的作用的究竟有多大?幼儿应该怎样学英语? 根据这些现象,请谈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遵循哪些原则。

(1)保教结合的原则;(2)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原则;(3)环境育人的原则;(4)整体综合教育的原则;(5)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

2、最近,娜娜的妈妈非常着急,4岁的娜娜出现了口吃现象,经过多方矫正,都无济于事。请分析可能造成娜娜口吃的原因有哪些。

口吃表现为说话中不正确的停顿和单音重复,这是一种言语的节律性障碍。

幼儿的口吃现象常常出现在2~4岁。2~3岁,一般是口吃开始发生的年龄;3~4岁是口吃的常见期。导致幼儿口吃的因素有以下几种:(1)生理原因;(2)心理原因;(3)模仿。

3、小强在幼儿园里经常为了抢夺玩具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出现对小朋友拳打脚踢等攻击性行为,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躲着他。

结合案例,试分析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1)父母的惩罚;(2)大众传播媒介;(3)强化;(4)挫折。

4、某市坚持把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推动了基层农村的和谐稳定与发展。他们在建设新型社区的同时,配套同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规划设有“一园一校一场”,即幼儿园、居民学校和文化健身广场。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幼儿园和社区合作的方式有哪些。

(1)请进来的方式,即幼儿园根据自身教育的需要利用社区资源

①请社区里的人员为孩子开展活动;②利用社区的物、景和设施教育孩子; ③利用社区开展的活动和日常发生的事情教育幼儿。

(2)走出去的方式,即幼儿园与社区携手,共同为社区提供便民教育和服务

①建立儿童活动机构;②开展流动幼儿教育服务;③建立家庭教育辅导站,开展指导家庭教育的活动; ④与社区联手,优化社区环境的活动。

5、“独生子女”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普遍现象,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都围着一个孩子转,不免让这些孩子产生“娇”“骄”二气。幼儿园教师应注意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结合案例,试分析应如何做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工作。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是影响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应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鼓励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给孩子发展的空间,培养其独立性;

(2)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并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创造性;(3)让孩子懂得行为界限,了解行为规范,要让孩子知道行为的限度,养成规则意识;

6、小凡今年4岁了,可是对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适应很慢,入园时哭闹得非常厉害,不肯到其他班参加课内兴趣班活动,也不能与同伴合作分享玩具,出现明显的不合群现象。结合案例,分析影响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1)家庭因素:①家长的教养方式;②家庭居住环境。

(2)托幼机构因素:①教师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②游戏活动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3)儿童自身的因素:①社会性行为;②社会技能。(4)其他因素

7、某省建设厅出台的《普通幼儿园建设标准》规定:幼儿园中班和大班的男、女厕位宜合理分隔,以

后普通幼儿园新建、迁建都应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设计规划。人们对此看法不一,幼儿园小朋友“嘘嘘”该不该分开呢?

请结合材料分析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阶段。

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1)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2)自我中心的认识性别角色(3~4岁);(3)刻板的认识性别角色(5~7岁)。

8、淘淘是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小朋友,老师刚与他接触时几乎无从下手,觉得很难沟通。但是经过几天的观察,老师发现淘淘其实很聪明,一遇到新鲜事就会发问,他的好奇心特别强,而且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挺好,可就是不愿意上课。上第一节课的时候,他的兴趣不大,只坐了几分钟。上第二节课的时候,老师课前与小朋友做了3个游戏,这吸引了淘淘的注意力,也过来加入到游戏队伍当中。此时老师表扬了他,还给他贴上了五角星,淘淘非常高兴,老师又告诉他:“你以后好好上课,我每节课都给你贴小星星。”那天放学以后,老师在班上表扬了淘淘,他的兴趣马上高涨起来。后来,老师与淘淘成为了“好朋友”,下课的时候他会与老师玩、聊天,也愿意上课了,而且有时候还提出好多问题。小朋友和老师都夸淘淘进步大,也都越来越喜欢他了。结合案例,试分析教师与幼儿沟通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注意倾听。教师要用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表示关注、接受和鼓励幼儿的谈话,在倾听时,教师要有耐心,还要细心揣摩和理解幼儿言语中潜在的意义。

(2)注意身体姿势。一个具有良好沟通技巧的教师在与孩子谈话时,会注意自己的声音、姿态以及运用和强调的词语。

(3)语言的表达要简明,易于理解。

(4)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教师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使幼儿了解教师的想法。

9、沫沫今年三岁了,她最喜欢吃冰激凌。有一次因为天冷,妈妈没有给沫沫买冰激凌,她就伤心地哭了起来,这时爸爸给了她一块巧克力糖,沫沫立刻又笑了起来。又有一次,她看见隔壁家的小朋友哭了,也跟着哭了起来。

根据材料,试分析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趋势及培养学前儿童良好情绪的基本策略。

趋势:(1)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不断社会化。策略:(1)合理的生活制度、丰富的生活内容,能让幼儿处于愉快的情绪之中;

(2)和谐的家庭生活、良好的情绪示范和教养态度对幼儿良好情绪的发展作用极大;(3)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幼儿高级情感;(4)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

10、学期过了一半,晨晨的新鲜感少了,他不再和以前一样兴奋。回到家,妈妈问他上小学好不好,他的回答是上学没意思,不能像幼儿园那样自由,不能经常画画,还要做作业,中午不能午睡。晨晨觉得还是上幼儿园好„„

结合案例,谈谈应如何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

(1)明确并解决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主要矛盾:①幼儿园入学准备的教育目标;②幼儿园入学准备的教育对策。

(2)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减缓两者之间的教育坡度:

①调整观念;②体制方面保持沟通与衔接关系;③让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工作保持衔接关系,相互靠拢。

11、琪琪和表姐小薇差半岁,同时上了幼儿园小班。由于小薇的爸爸妈妈工作忙,不久她被送到镇上的奶奶家。小镇幼儿园的老师非常强调知识学习。一年后,小薇已经能认识许多字了,而琪琪却整天沉浸在游戏中,几乎不用学习,一个字也不认得。琪琪的爸爸妈妈开始为此担心,害怕幼儿园这样的教学会影响琪琪今后的学习。

结合案例,分析游戏活动在幼儿园活动中的价值。

(1)促进幼儿体力的发展;(2)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3)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4)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5)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6)促进幼儿美感的发展

12、一项研究表明:缺乏自尊感的儿童很容易形成自卑、退缩、不合群等性格特征;有自尊的儿童是积极、富有朝气、机智、好与人交往的。在儿童成长的早期阶段,自尊的感受主要来源于周围的人们,而教师、父母是最重要的影响力量。为了保护、培植、发展幼儿的自尊感,幼儿教师必须走出减弱、损害幼儿自尊的误区。

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帮助儿童建立自尊。

(1)对儿童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爱护;

(2)对其行为多予以积极评价,并教会他们对他人评价做出更积极的解释;(3)学会对失败和挫折进行合理的自我归因,不要完全否定自我;

(4)多选择同自己年龄、性别、职业、能力、态度和经济社会地位相近或相似的人进行社会比较;

(5)多出现在能显示自我真实价值和品质的场合,以获得正确的信息反馈和评价。

13、星期一,小王老师埋怨说:“可可在家过了一个双休日,再回到幼儿园后,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没有了,不认真吃饭,乱扔东西,活动时喜欢讲话,真不知道在家里家长是怎么教育的!”站在一旁的小张老师颇有同感地说:“是啊,如果家长都能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倒也罢了,还经常给我们提这样那样的意见。好像我们当老师的还不如他们懂得多,真拿这些家长没办法„„”

试分析小王老师和小张老师的观点,并具体谈谈幼儿园在与家庭合作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幼儿园与家庭是伙伴关系,家长和教师是平等的教育主体。在幼儿园与家庭的配合中,教师要坚持尊重家长、确立家长主体地位的原则,和家长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从而达到园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在小王老师和小张老师看来,教师是教育的权威,家长则是受教育者和受指责者,是幼儿园命令的执行者。其实质是否认了园所与家庭的伙伴关系,否认了家长和教师是平等的教育主体。因此,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时应遵循的原则有:(1)尊重家长和他们正确的育儿方式;(2)注意教师与家长及家长之间的相互作用;(3)开拓家长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14、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住,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要一两次就能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特点,分析影响幼儿无意识记效果的因素。

(1)客观事物的性质;(2)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3)幼儿认识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

(4)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5)活动动机。

15、幼儿在想象中常常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某一部分,例如,画一个小孩放风筝,往往把小孩的手画得很长,甚至超过身体的长度。幼儿说话也喜欢夸张,例如:“我家的花开得可大了,像桌子一样大。” 结合案例,分析造成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有哪些。

幼儿想象的夸张性是其心理发展特点的一种反映。

篇3:教师招聘考试标准的影响因素探析

关键词:教师招聘考试,考试标准,影响

兴国必兴教, 兴教必重师。党的十八大提出, 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是教育发展的新任务, 也是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新要求。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推进,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成为主要的社会考试之一, 肩负着为基础教育选拔师资、评价高等师范教育质量的职能, 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教师招聘考试标准质量如何, 则关系着上述职能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因此, 探明教师招聘考试标准确立的影响因素, 对于提升教师招聘考试质量, 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 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招聘考试标准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直接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高低, 关系到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民族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为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构建教师专业标准体系,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教师专业标准, 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 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 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更是教师招聘选拔考试标准确定的法规性文件。

标准, 即衡量事物的依据或准则。《标准化工作指南》对标准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 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一般而言, 标准文件的制定都经过协商过程, 并经一个公认机构批准。考试是一定组织中的考试主体, 根据考试目的的需要, 选择运用有关资源, 对考试客体某方面或诸方面的素质水平, 进行测度、甄别和评价的一种社会活动。从广义上理解, 考试标准是根据考试目的, 对考试设计、考试实施、考试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按照考试的方式划分, 考试标准可分为笔试标准和面试标准;按照考试的流程划分, 考试标准包括考试设计标准、考试实施标准和考试评价标准;按照考试运行的要素划分, 考试标准可分为考试的时间标准、考试的数量标准、考试的质量标准;按照考试的类别划分, 又可分为目标参照考试标准和常模参照考试标准。狭义的考试标准, 是从考试运作的规范性和原则性要求来看, 由国家考政机关发布, 对考试目的、考试设计、考试内容、考试时限、考试难度、考试题型、分数结构、考试结果的解释等作出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性规定, 一般以考试大纲的形式呈现, 是指导考试设计、实施、评价的法规性文件。

教师招聘考试属于社会性选拔考试, 是国家教育行政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学校教师缺编情况,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而举行的考试活动。由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教师招聘与选拔方式不同, 本研究仅以基础教育、幼儿教育教师招聘考试为研究对象。教师招聘考试标准是指, 由国家教育和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发布,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规定, 对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目的、考试设计、考试内容和考试时限、考试难度、考试题型、分数结构, 以及考试结果的解释等作出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性规定, 是指导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设计、实施、评价的法规性文件, 其呈现文本应为考试大纲。

二、教师招聘考试标准的价值主体诉求

考试是测度、甄别和评价人的身心素质个别差异的社会活动, 作为常模参照测试的初中升学考试, 它在基础教育中处于什么地位, 是由其对不同价值主体的满足程度所决定的。这些价值主体主要有4个。

1. 教育和人力资源行政部门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而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必须从源头抓起, 把好教师入口关。作为教师管理的行政主体, 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 面向社会公开考试选拔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 通过科学的考试激励具备相应教师资格的人才奋发学习学科专业新知识, 深入钻研教育教学新方法, 掌握教育教学新技术, 为国家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因此, 教育和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对教师招聘考试的价值需求是传导国家意志, 为国家选拔适合从事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 进而把教师招聘考试作为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源头工程,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中小学和幼儿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各级从小学到初中, 从初中到高中, 其毕业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时下屡禁不止的择校风、补习风即是这一问题的社会反映。作为相对独立的小学、初中和高中, 只有生源充足, 才能办下去;只有招到优质生源、扩大办学规模, 才能提高办学效益。

3. 教师教育机构

当前, 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主体是各级师范教育, 同时也有取得教师资格毕业生所在的非师范专业高校。考试具有评价功能, 教师招聘考试的结果, 客观上为教师教育机构的办学质量提供了评价依据。所以, 在毕业生就业作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的情况下, 教师教育机构教师招聘考试最大的价值诉求是, 以毕业生的录用情况间接证明自己办学的成功, 于是便把教师招聘考试纳入评价本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体系之中。

4.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体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备受社会关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以学生家长为主的社会主体对办学质量尤其是对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尤为关注。与此同时,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会引起社会职业结构、职业标准、知识更新和人才标准不断变化, 它对教师招聘考试的价值诉求是, 考试的标准和内容能反映这些变化和现实需要, 以期教师教育机构培养出的人才能满足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进而实现对人才市场供求的有效调节, 合理开发和配置人力资源。

三、影响教师招聘考试标准的因素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知, 教师招聘考试对于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促进社会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等方面, 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由此可知, 影响教师招聘考试标准的主要因素有以下4个方面。

1. 考试行政管理

教师招聘考试属于国家成文法规考试, “既是国家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 对于“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具有重要意义。为此, 教育和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必须加强对教师招聘考试的管理, 对考试的标准产生影响。一是制定政策法规, 调控教师招聘考试运行的内外关系, 规范教师招聘考试主体的履职行为, 使教师招聘考试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尽责行权, 确保教师招聘考试的设计、实施、结果处理等科学、规范、有效。二是加强监督控制, 充分发挥行政监督的作用, 使初中升学考试在监督协调下运行。

2. 科技文化发展水平

教师招聘考试标准是否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客观需求, 实施后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否适应社会的客观需要, 是判定教师招聘考试质量优劣的基本标准。“考试是人类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活动, 其种类、规模、标准、内容、程序、方法、结构与功能等, 均随生产力水平、经济机制、社会分工、生产者职能、劳动过程社会结合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教师招聘考试必须反映社会需求, 改变传统模式, 严格遵循教育、教学及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考试方式上综合运用笔试、面试和评价中心技术, 力求做到以用为本、考用一致;在测试内容方面精心设计、慎重选择, 冲破侧重知识、记忆能力测度的狭小圈子, 全面检测主试欲测的内容;在考试规程设计上做到严密而科学, 能有效控制各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误差;在考试结果的处理上做到客观公正, 使考试成绩能准确反映被试者在知识、能力、教师技能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为教师的选拔聘任提供可靠依据。

3. 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任何选拔性考试都具有竞争性和目的性, 而这种竞争性和目的性又是在考生同考试内容、方法、形式、应试环境等的交互作用中得以实现的。要正常体现考试的竞争性和目的性, 达到强化考生竞争意识、引导考生向预期目标进取的效果, 必须使考试的设计与实施符合考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参加教师招聘的应试者刚步入青年时期, 专业知识结构初步形成, 受就业压力的影响, 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正趋于稳定时期。因此, 只有考试的内容、形式、方法与手段等切合这一群体的体力和智能发展水平实际, 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招聘考试的教育功能, 对大学毕业生的思想、动机和意志产生积极的影响, 引导他们把教师招聘考试的目的作为自己职业选择的内在要求, 以积极的心态参加考试, 把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实力充分发挥出来, 为中小学和幼儿园选拔到优质师资。

4. 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教育和考试是人类社会的“孪生子”, 作为人类两种独立的社会活动, 二者职能各异。但是, 一定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标准, 是教育和考试确立目标的共同依据, 因此, 在人才的培育和选拔上, 二者的目标一致、标准统一。这种一致性体现在: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 按照培养目标要求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而考试则是通过检测培养目标是否实现, 来督导教育教学活动达到培养目标。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与教育选拔的特定关系, 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这一规律反映在教师招聘考试上, 对考试的内容结构、能力目标结构、考试方式方法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考试的内容上, 必须统筹公共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高等教育阶段的内容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内容;在能力目标结构上, 要立足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突出教学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在考试的方式方法上, 要坚持笔试首道筛选职能, 更要注重说课、试讲等教学基本功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这些, 都应体现在考试标准中。

参考文献

[1]廖平胜.考试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杨学为, 廖平胜.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C].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篇4:教师招聘考试案例题

一、论述题

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要点】

(1)所谓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发动或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非认知变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提高其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2)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采用以下策略:①展现教师的热情。教师应以身作则,使学习充满热情和激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在工作和职业中表现出决心和自豪感;②让父母参与孩子的教育活动;③使学习富有意义。教师要确定学生的兴趣所在,在培养创造性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兴趣;④教学技巧多样化;⑤提供明确的反馈;⑥表示关心;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待学生一定要真诚、热情、富有同情心。

二、案例分析题

1、以下是针对《牵牛花》一课拟定的两套不同的教学目标,请试用新课标理念分析两者的异同。

教学目标一:(1)初步认识牵牛花的生长规律,能运用线条或色彩画出其基本特征。(2)通过课件(或范画)了解牵牛花的相关知识,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并通过发现、讨论来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不同形态,学会描绘观察到的事物。

(3)对牵牛花的生长过程产生兴趣,能积极参与表现活动。

教学目标二:(1)初步认识牵牛花的生长规律,并运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2)在观察、触摸中进行感官体验,认识、感悟牵牛花的生命形态之美。(3)对牵牛花的生长过程产生兴趣,能大胆表现出自己的感受。

2、以下是针对《陶瓷艺术》一课拟定的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路,请参照第一种思路的分析方法分别对第二种、第三种思路的优缺点进行简短分析。

例子:第一种思路:具有“课堂化”特色的思路: 在教室里进行欣赏、评书、交流、讨论。教师最好能准备有特色的陶瓷器皿和其他用品,既有助于教学评述,也能丰富课堂视觉效果,营造好课堂教学的空间与气氛。由谈话、提问方式导入,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如小组讨论、班级讨论。

答:第一种思路的优点在于有专门的教师,师生可以方便、充分的传授、交流、讨论等,缺点是资源、资料有限,学生的直接观察、感受不足。

问题:

第二种思路:具有“现场感”特色的思路: 从参观陶瓷商场、了解陶瓷市场入手。让学生在琳琅满目的货架展台上直接感受到陶瓷工艺之美,现场及时交流,还可以拍照、画速写、写短文等方法加深感受、提高认识。

河南教师资格网,发布河南教师考试信息和备考资料。

第三种思路:具有“虚拟性”特色的思路: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师可以预先制作好多媒体课件或者网页,可以与相关网站建立好超链接。可建立聊天室组织学生进行在线交流、讨论。还可以发电子邮件、将网上搜集的资料做成网页。

篇5:教师招聘考试案例题

第一章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二章

无机化学 第三章

有机化学 第四章

化学实验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始终贯穿于各个阶段(初中、高中、大学)化学的学习与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熟练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基本的职业素养,因此这部分一直是教师招聘考试的重点。纵观各省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归纳出主要考点有: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2.化学用语及常用计量

(1)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2)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4)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5)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

(6)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3.分散系

(1)了解溶液的含义。

(2)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4)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4.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4)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5)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6)以IA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7)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8)了解化学键的定义。知道离子键的概念和成因以及离子化合物的概念。知道共价键的概念和成因以及共价分子的特点。(9)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以水为例初步了解氢键。(10)了解几种晶体类型(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及其性质。5.化学反应与能量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2)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3)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焓变和反应热等概念。(4)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了解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5)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2)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3)了解焓变和熵变是与反应方向有关的两种因素。(4)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5)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6)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7)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7.电解质溶液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能正确书写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3)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4)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

(5)了解溶液pH的定义。了解测定溶液pH的方法,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6)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7)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了解溶度积的含义。能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沉淀的溶解、生成和转化过程。8.电化学

(1)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2)了解金属腐蚀的危害和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

一、物质的组成

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基”、“根”、“碳正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完整理解分子的概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子是一种粒子,它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如:水、氧气、干冰、蔗糖等就是由分子组成的物质。

(2)分子有质量,其数量级约为10-26 kg。(3)分子间有间隔,并不断运动着。

(4)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

(5)每个分子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元素的若干原子按一定方式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6)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把分子分成 ■

(7)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此作用称作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它是一种较弱的作用力。★原子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2)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等)和分子的基本粒子。

(3)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4)原子的概念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从哲学的角度首先提出来的。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说。目前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正在不断地深入。注: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原子的重新排列和组合。原子与元素的联系与区别 ■

★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的种类: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如Li+,Na+,NH4+,CH3+,H+等;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如F-,O2-,H-,SO42-,O22-,NH2-等。

(2)离子的生成途径:原子、分子失去或得到电子;电解质的电离。

(3)存在离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构成,固态时为离子晶体)如NaCl、CaC2、C17H35COONa;电解质溶液中如盐酸、稀硫酸等;金属晶体中如钠、铁、铜等。

注:在金属晶体中只有阳离子,而没有阴离子。分子、原子、离子均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基本单元,是化学研究的微观对象。分子、原子、离子大小的数量级为10-10米。

★“基”、“根”、“碳正离子”

“基”是指分子中除去一个原子或原子团以后剩下的原子团(也可能是单个原子),它是电中性的,通常不能稳定存在,如—NO2(硝基)、—CH3(甲基)、—SO3H(磺酸基)等(注意磺酸基不能写成—HSO3)。“根”是带电的原子团,能稳定存在,如“NO2-”亚硝酸根离子,“HSO3-”亚硫酸氢根离子,它们各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根”与“基”的区别在于是否带电荷。“根”与“基”的电子式也不同。如羟基—OH的电子式为■H,甲基—CH3的电子式为■,而氢氧根OH-的电子式为[■H]-,甲基正离子CH3+的电子式为■。

3.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

【例题1】16O和18O是氧元素的两种核素,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6O2与18O2互为同分异构体 B.16O与18O核外电子排布方式不同

C.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16O与18O间的相互转化

D.标准状况下,1.12 L16O2和1.12 L18O2均含有0.1NA个氧原子 【答案】D。解析:A中的物质是同一种物质,都是氧气,故A错;B中的两种氧原子的电子数相等,核外电子排布也相同,故B错;16O与18O之间的转化是原子核的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C错;1.12 L标准状况下O2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含有氧原子数为0.1NA,故D正确。■

【真题】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不能再分

B.HCl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裂成H原子和Cl原子 C.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的体积、质量都比原子大 D.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后生成的粒子 【答案】B。■

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物理性质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一般指不涉及物质化学组成改变的一类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也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是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内容。

(1)化学性质主要包括: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络合性。(2)影响化学性质的因素 ①物质结构。结构是影响化学性质的最重要因素,结构决定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离子结构、晶体结构等。②物质的浓度对化学性质也有影响,如浓H2SO4与稀H2SO4的性质不同,浓HNO3与稀HNO3的性质不同等。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Cu+H2SO4(稀)——不反应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例题2】下列各组物质中不易用物理性质区别的是()。A.苯和四氯化碳

B.酒精和汽油 C.氯化铵和硝酸铵晶体

D.碘和高锰酸钾固体

【答案】C。解析:A中苯和四氯化碳可利用两者在水中的溶解性和密度加以区分;B中酒精和汽油可利用气味加以区分;D中碘和高锰酸钾固体可利用其在水中的溶解性和溶液颜色加以区分。

【例题3】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甘油加水作护肤剂 B.用明矾净化水

C.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 D.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常出现红棕色斑迹

【答案】A。解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A中甘油稀释后仍具有吸湿性,可做护肤剂,该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B中明矾溶于水后,发生反应Al3++3H2O■Al(OH)3+3H+,产生了Al(OH)3胶体,从而可净化水;C中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该过程中发生反应C2H5OH+CH3COOH■CH3COOC2H5+H2O,产生了具有果香味的乙酸乙酯;D中烧菜用过的铁锅,由于在潮湿的环境中发生了电化学腐蚀,Fe最终被氧化成Fe2O3·nH2O而出现红棕色斑迹。后三者都是化学变化。

三、物质的分类 1.物质的初步分类 ■

2.纯净物和混合物 ■

常见的混合物包括:

(1)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聚合物等);(2)分散系(包括溶液、胶体、浊液);

(3)同分异构间的混合体(如二甲苯是混合物,含邻、间、对三种);(4)同素异形体间的混合体;

(5)其他:①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软水、水玻璃、福尔马林、盐酸、浓硫酸;②水煤气、天然气、焦炉气、高炉煤气、石油气、裂解气、空气;③钢、生铁、普钙、漂白粉、碱石灰、黑火药、铝热剂、水泥、铁触媒、玻璃、煤;④煤焦油、石油及其各种馏分、植物油和动物油等。3.单质、同素异形体

(1)同种元素的原子能构成单质的分子或晶体。如白磷是4原子分子晶体,红磷是多原子分子,它们的固态是分子晶体;稀有气体单质是单原子分子,其固态也是分子晶体;碳、硅、硼的固体是原子晶体。

(2)同种元素形成的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因分子中原子个数不同而形成的同素异形体,如氧气(O2)和臭氧(O3);因晶体中原子排列不同而形成的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和石墨,白磷和红磷。

同素异形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转化过程破坏原有化学键,因而属于化学变化。同素异形体在纯氧中充分燃烧的产物是唯一的。(3)单质可分为金属与非金属两大类 金属单质具有金属光泽、导电、导热,固态时有延展性;在化学反应中是还原剂。金属晶体内含有自由电子。在自然界中,少数金属如金、银、铂、铋以游离态存在;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存在,如氧化物、硫化物、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等。

非金属单质一般没有金属光泽,质脆易碎,除个别(石墨)外不善于导电传热。非金属性强者在化学反应中是氧化剂。4.化合物

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它又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两大类。无机化合物包括以下几种:

★氢化物:由氢和另一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般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氢化物,其固体属分子晶体,熔点较低,常温呈气态,称气态氢化物;碱金属及碱土金属(ⅡA)与氢形成的氢化物则属于离子型氢化物,其中氢元素为-1价。

★氧化物:由氧和另一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根据其性质可进一步分为:

(1)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般低价金属氧化物,特别是活泼金属氧化物(ⅠA、ⅡA族)属于此类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般非金属氧化物,特别是高价非金属氧化物(如CO2、SO2、SO3)和高价金属氧化物(如Mn2O7、CrO3)属于此类氧化物。(3)两性氧化物:既能跟酸起反应又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Al2O3、ZnO、BeO等。

注:(1)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包括两性氧化物)的对应(化合价一致)水化物是含氧酸或碱。

(2)少数几种氧化物如CO、NO等,既不能跟酸也不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叫做不成盐氧化物。(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分别可以看成是含氧酸、碱失去水的剩余部分,又称酸酐(其中相应元素R的化合价相同),如SO3是硫酸的酸酐,SO2是亚硫酸的酸酐,N2O5是硝酸的酸酐。至于NO2,既不是硝酸也不是亚硝酸的酸酐。

(4)通常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和碱金属、某些碱土金属还能形成化合价为-1价的过氧化物(Na2O2和BaO2)以及超氧化物(KO2)。★酸:狭义上指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广义上则认为反应中能提供质子的是酸。

(1)按组成分无氧酸(酸根不含氧元素),它们是酸性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称氢某酸,如氢氯酸HCl(俗称盐酸),氢碘酸HI、氢硫酸H2S、氢氰酸HCN等;含氧酸(酸根中含氧元素)称某酸,如硫酸H2SO4、硝酸HNO3,有不同变价的按其化合物称高氯酸HClO4,氯酸HClO3,亚氯酸HClO2,次氯酸HClO。

相同元素且成酸价态相同的酸还可按酸分子中失水情况分正酸和偏酸,如H3PO4为磷酸,HPO3为偏磷酸;H4SiO4为原硅酸,H2SiO3为硅酸;H3AlO3为铝酸,HAlO2为偏铝酸等。(2)按其性质不同

①强酸与弱酸:按相同条件同浓度下的电离度区分。强酸:HClO4、H2SO4、HNO3、HCl、HBr、HI;中强酸:H2SO3、H3PO4;弱酸:HF、CH3COOH、H2CO3、H2S、HClO、HAlO2、H2SiO3。

②挥发性酸又称低沸点酸,如HCl、HF、HBr、HI、HNO3、H2S和不挥发性酸又称高沸点酸如H2SO4、H3PO4。另有某些不稳定含氧酸如H2SO3、H2CO3、HClO,只存在于水溶液中。③氧化性酸和非氧化性酸,这是根据酸根阴离子在化学反应中的氧化性与非氧化性划分的,酸中的H+都有氧化性。常见的氧化性酸有硝酸、浓硫酸和次氯酸,非氧化性酸如盐酸、氢氟酸、磷酸。

注:酸性强弱和氧化性强弱之间没有联系和因果关系,如次氯酸HClO是强氧化性弱酸。★碱:狭义上指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广义上则认为反应中能失去质子的是碱。

可以按性质分为强碱与弱碱,也可以按溶解性分为可溶性碱和难溶性碱。如:KOH、NaOH、Ba(OH)2为可溶性强碱;Ca(OH)2为微溶性强碱;Fe(OH)2、Fe(OH)3、Cu(OH)2为难溶性弱碱;NH3·H2O为可溶性弱碱。

★盐:由金属(或NH4+)阳离子与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仅由金属与酸根组成的盐叫正盐,如Na2SO4、K3PO4;如组成中还有氢元素,即有酸式根的为酸式盐,如NaHSO4、NaHCO3、Ca(H2PO4)2;如组成中还有氢氧根,为碱式盐,如Cu2(OH)2CO3、Mg(OH)Cl等,一般碱式盐的水溶性较差;在电离时产生两种阳离子和一种酸根离子的盐是复盐,如KAl(SO4)2·12H2O、(NH4)2Fe(SO4)2、KCl·MgCl2·6H2O。

★络合物:含有络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络合物。例如络盐[Ag(NH3)2]Cl、络酸H2[PtCl6]、络碱[Cu(NH3)4](OH)2等;也指不带电荷的络合分子,例如[Fe(SCN)3]、[Co(NH3)3Cl3]等。络合物又称配合物。★其它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如Mg3N2属于氮化物,CaC2属于碳化物。【例题4】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SiO2 是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

B.Na2O、Na2O2组成元素相同,与 CO2反应产物也相同 C.CO、NO、NO2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

D.新制氯水显酸性,向其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充分振荡后溶液呈红色

【答案】A。解析:酸性氧化物能够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2NaOH+SiO2■Na2SiO3+H2O,故A正确;Na2O与CO2反应生成Na2CO3,Na2O2与CO2反应除生成Na2CO3外,还生成O2,故B错;NO在空气中会发生反应2NO+O2■2NO2,故C错;新制氯水中含有HClO,滴入少量的紫色石蕊的现象是先变红,后褪色,故D错。

【例题5】下列物质按不同类别分组,所得组合最不合理的是()。(1)糖类

(2)塑料

(3)石油

(4)蛋白质

(5)合成纤维(6)棉花

(7)陶瓷

(8)玻璃

(9)天然气

(10)水泥(11)合成橡胶

(12)煤

(13)油脂

(14)羊毛 A.(1)、(4)、(13)

B.(2)、(5)、(11)

C.(7)、(8)、(10)、(14)

D.(3)、(9)、(12)

【答案】C。解析:A所涉及的都是基本营养物质,分类合理;B所涉及的都是有机合成材料,分类合理;D所涉及的都是有机燃料,分类合理。而C中(7)、(8)、(10)属于传统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14)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例题6】硫酸不仅具有酸性,而且还具有强氧化性、吸水性、脱水性等,请把硫酸在下列使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性质填写在空白处:

(1)浓硫酸常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2)红热的炭放入浓硫酸中,有气体放出:

;(3)蔗糖中加入浓硫酸时,蔗糖变黑:

。【答案】(1)吸水性;(2)强氧化性;(3)脱水性。■

一、化学元素

1.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的化学符号。如C表示碳元素;Ca表示钙元素等等。元素符号不仅可以表示一种元素,还可以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2.离子符号:表示各种离子的符号。如OH-、SO42-、HCO3-、NH4+等等。3.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在各层上排布的简图。以S为例: ■

4.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比较:以Cl和Cl-,Na和Na+为例 ■

【例题1】右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 B.该粒子是阳离子

C.该元素是一种金属元素 D.该粒子具有稳定的结构

【答案】A。解析:由所给的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知,该原子核内有13个质子,核外有10个电子,为铝离子,结构稳定。其原子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二、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表示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式子。

(1)分子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如乙酸的分子式为C2H4O2,过氧化氢的分子式为H2O2。

(2)最简式:表示物质组成元素最简单的原子个数整数比的化学式。最简式在有机物中应用较多,如乙炔和苯的最简式都是CH。

(3)结构式:表示物质的分子组成及分子中各原子的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的式子。如过氧化氢的结构式为:H-O-O-H。

(4)结构简式:结构式的简写。如乙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OOH。(5)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表示其最外层电子的式子。2.原子的电子式

原子的最外层有多少个电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周围画多少个小黑点“·”或小叉“×”。如:Li×,∶■l■

3.离子的电子式

(1)阳离子:简单的阳离子(一般指单原子形成的阳离子)是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后形成的,此时若原子最外层没有电子,其电子式就是它的离子符号,如钠离子写成Na+、钡离子写成Ba2+;复杂的阳离子是原子团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形成的,其电子式不仅要画出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以及它们的成键关系,而且要用“[ ]”将原子团括起来,并在其右上角标明所带的正电荷数,电子式中的小黑点和小叉总数为原子团中各原子最外层电子总数减去原子团所带的电荷数值。如:■。

(2)阴离子:简单阴离子,一般最外层是2个电子或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在元素符号周围画出最外层电子,并用“[ ]”将其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明所带的负电荷数,其中小黑点和小叉总数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加上所带的电荷数值的绝对值。如:[H∶]-、[∶■l∶]-。

复杂的阴离子,其电子式要根据各原子的成键关系画出所有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然后用[“ ]”将它们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明所带的负电荷数,其小黑点和小叉总数为原子团中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加上所带的电荷数值的绝对值。如:SO42-写成■。4.单质分子的电子式

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分子的组成判断出成键电子数和各原子的成键关系,再画出所有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如H2写成H∶H;Cl2写成∶■l∶■l∶。5.化合物的电子式

(1)共价化合物是原子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原子间的单键即为一对共用电子,若为双键则有两对共用电子,依此类推。一般来说,8减去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该原子的成键数目(H例外)。

写电子式时,共用电子对写在两成键原子之间,未成键的最外层电子,也应在元素符号周围画出。在共价化合物中,各元素原子最外层一般都达到了8电子(或2电子)的稳定结构。如:HCl写成H∶■l∶,CO2写成■∷C∷■;至于含氧酸的电子式,一般来说先由酸的元数确定其结构中所含-OH的数目(一元酸有一个-OH,n元酸有n个-OH),然后再根据含氧酸的分子组成来确定其结构式或电子式。如:HClO写成H∶■∶■l∶。(2)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的电子式组成,但相同的离子不能合并,若有多个阳离子或多个阴离子,书写时要使每一个离子都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直接相邻,并注意对称、规范。如:NaCl写成Na+[∶■l∶]-;MgCl2写成[∶■l∶]-Mg2+[∶■l∶]-。

6.游离基的电子式

游离基是由分子失去一个或多个原子所形成的活性基团,它显电中性,电子式中的小黑点和小叉总数为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如:-OH写成·■∶H。(6)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共价化合物:如H2S的形成,H·+·■·+·H→H∶■∶H 离子化合物:如CaCl2的形成,∶■l·+·Ca·+·■l∶→[∶■l∶]-Ca2+[∶■l∶]-

(7)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应遵循的原则:要尊重事实,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还要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有气体生成须注“↑”,溶液中有沉淀生成则须注“↓”,可逆反应用“?葑”,有机反应用“→”。【例题2】下列有关物质结构的表述正确的是()。A.次氯酸的电子式H∶■l∶■∶ B.二氧化硅的分子式SiO2

C.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3s23p4 D.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右图

【答案】C。解析:次氯酸的电子式为:H∶■∶■l∶,A错;二氧化硅是原子晶体,其结构中不存在分子,B错;S是16号元素,其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4,C对;钠离子是钠原子失去了最外层的1个电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D错。注:在分析电子排布式的对错时,可以首先写出相应的电子排布式一一对照,得出答案;也可以依次验证电子数目的正误、填充顺序的正误、填充电子数的正误进行判断。7.化合价 化合价即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实质是成键原子电子得失的数目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数目。化合价的计算与规律:

(1)对于离子化合物,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等于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化合价的正负与离子所带电荷一致。

(2)对于共价化合物,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等于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跟其他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化合价的正负由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来决定的。共用电子对偏向哪一种原子哪一种元素就显负价,共用电子对偏离哪一种原子哪一种元素就显正价。(3)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

(4)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5)一些元素在不同物质中可显不同的化合价。(6)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7)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三、式量相关概念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定义:一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同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对于有多种同位素的元素来说,每一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都不相同,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该元素中各种稳定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同位素原子个数百分比的乘积之和。2.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定义: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例如: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1×2+32+16×4=98。3.式量 定义:化学式中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和。离子的化学式量就是相对应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原子团式量,并不考虑电子得失对化学式量的影响。4.质量数 定义: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的近似整数值之和。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四、物质的量相关概念 1.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意义是表示含有一定量数目的粒子的集体。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

(2)物质的量的基准(NA):以0.012 kg 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伽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阿伏伽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NA,其近似值为6.02×1023 mol-1。2.摩尔质量(M)

1摩尔物质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摩尔质量,单位是g/mol。1 mol任何物质均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个粒子,但由于不同粒子的质量不同,因此1 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也不同;12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而12 g 12C所含的碳原子为阿伏伽德罗常数,即1 mol 12C的质量为12 g。同理可推出1 mol其他物质的质量。关系式:n=■;n=■

【例题3】下列关于物质的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 B.0.012 kg 12C中含有约6.02×1023个碳原子 C.1 mol水中含有2 mol氢和1 mol氧 D.1 mol Ne含有6.02×1024个电子

【答案】AC。解析:因为有些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如水、硫酸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组成(如NaCl、Ca(OH)2等),还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金刚石等),所以A叙述错误。碳是由原子构成的,根据规定,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即为阿伏伽德罗常数,其近似值为6.02×1023 mol-1,所以B叙述正确。C中表示水的组成时,用名称表示,是错误的。氖原子核外有10个电子,则1 mol Ne也应含有10×6.02×1023个电子,所以D叙述正确。【例题4】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在18 g 18O2中含有NA个氧原子

B.标准状况下,22.4 L空气含有NA个单质分子 C.1 mol Cl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2NA D.含NA个Na+的Na2O溶解于1 L水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

【答案】A。解析:A中18 g 18O2正好是0.5 mol,一个氧分子正好含有两个氧原子,所以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 mol,A正确;B中空气是混合物;在氯气与水的反应中,1 mol Cl2就只转移NA的电子,C错误;D中所得溶液中含NA个Na+,可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1 mol,但这时候溶液不是1 L,所以物质的量浓度不是1 mol/L。3.气体摩尔体积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表示符号:Vm,单位:L/mol(或L·mol-1)数学表达式:气体的摩尔体积=■,即Vm=■

标准状况下,即0 ℃和101.325 kPa,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mol。注意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若为22.4 L,它所处的状况不一定就是标准状况。根据温度、压强对气体分子间平均距离的影响规律知,温度升高一倍或压强降低一半,分子间距将增大一倍;温度降低一半或压强增大一倍,分子间距将减小一半。由此可知,1 mol任何气体在0 ℃、101 kPa条件下的体积与273 ℃、202 kPa条件下的体积应相等,都约为22.4 L。

【例题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常温常压下,11.2 L氧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

2.在25 ℃,压强为1.01×105 Pa时,11.2 L氮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A

3.标准状况下的22.4 L辛烷完全燃烧,生成CO2分子数为8NA 4.标准状况下,11.2 L四氯化碳所含分子数为0.5NA 5.标准状况下,1 L水所含分子数为(■)NA

6.标准状况下,11.2 L SO3中含1.5NA个氧原子

解析:1.标准状况下,11.2 L氧气为0.5 mol,其所含原子数为NA。而常温常压(25 ℃,1.01×105 Pa)下,11.2 L氧气物质的量小于0.5 mol,其所含原子数必小于NA,故叙述错误。2.本题叙述错误,分析方法同上。

3、4、5题中的辛烷、四氯化碳、水在标准状况下均为液体,第6题中SO3在标准状况下为固体。故都不正确。4.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1)已知混合物质的总质量m(混)和总物质的量n(混):M(混)=■

(2)已知混合物各成分的摩尔质量和在混合体系内的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M(混)=M1×n1%+M2×n2%+……=M1×V1%+M2×V2%+……(3)已知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M(混)=22.4ρ(混)(4)已知同温同压下与单一气体A的相对密度:■=■

【例题6】已知NH4HCO3 ■ NH3↑+H2O+CO2↑,则150 ℃时NH4HCO3分解产生的混合气体A的密度是相同条件下H2密度的()倍。A.26.3

B.13.2

C.19.8

D.无法计算

【答案】B。解析:假设NH4HCO3为1 mol,则其质量为79 g,完全分解产生的气体为3 mol,故有:M混=■≈26.3 g/mol;又由“相同条件下,气体的密度比等于其摩尔质量比”,故混合气体A的密度是相同条件下H2密度的■≈13.2倍。5.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以1 L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叫做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cB,单位为mol·L-1,表达式:cB=■(n为溶质B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V为溶液的体积,单位为L。)。

(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物理意义和相关的量 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衡量标准是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这里的溶质可以是单质、化合物,也可以是离子或其他的特定组合,单位是mol;体积指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单位是L;因此,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mol·L-1。

(2)明确溶液中溶质的化学成分 求物质的量浓度时,对一些特殊情况下溶液的溶质要掌握清楚,如NH3溶于水得NH3·H2O,但我们习惯上认为氨水的溶质为NH3;SO3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H2SO4;Na、Na2O、Na2O2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NaOH;Cu2SO4·5H2O溶于水后所得溶液溶质为Cu2SO4。(3)熟悉表示溶液组成的其他物理量

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除物质的量浓度外,还有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质量浓度等。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如物质的量浓度(c)与溶质的质量分数(ω)的关系为c=■。【例题7】标准状况下VL氨气溶解在1 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 g/mL),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 g/mL,质量分数为ω,物质浓度为c mol/L,则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A.ρ=■

B.ω=■

C.ω=■

D.c=■ 【答案】A。

五、化学基本定律

(一)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阿伏伽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T1=T2;P1=P2;V1=V2?圯n1=n2。阿伏伽德罗定律的推论:(1)三正比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 同温同体积下,气体的压强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2)二反比 同温同压下,相同质量的任何气体的体积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成反比。■=■ 同温同体积时,相同质量的任何气体的压强与它们的摩尔质量的反比。■=■(3)一连比 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也等于它们的密度之比。■=■=■

注:以上用到的符号:ρ为密度,P为压强,n为物质的量,M为摩尔质量,m为质量,V为体积,T为温度;上述定律及其推论仅适用于气体,不适用于固体或液体。

(二)阿伏伽德罗常数考点命题陷阱归类分析

1.温度和压强:22.4 L/mol是在标准状况(0 ℃,1.01×105 Pa)下的气体摩尔体积。非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不能认为是22.4 L。

2.物质状态:22.4 L/mol使用的对象是气体(包括混合气体)。如SO3常温下是固态;水、戊烷、辛烷常温下是液态等均不适用。

3.物质变化:一些物质间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有时需要借助方程式分析才能挖掘出隐含的变化情况。如NO2存在与N2O4的平衡。4.单质组成:气体单质的组成除常见的双原子分子外,还有单原子分子(如稀有气体Ne)、三原子分子(如O3)、四原子分子(如P4)等。

5.粒子数目:粒子种类一般有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1 mol微粒的数目即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由此可计算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微粒的数目。【例题8】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等物质的量的N2和CO所含分子数均为NA B.1.7 g H2O2中含有的电子数为0.9NA C.1 mol Na2O2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4NA

D.标准状况下,2.24 L戊烷所含分子数为0.1NA

【答案】B。解析:阿伏伽德罗常数是指1 mol任何微粒中含有的微粒数,等物质的量不一定是1 mol,A错;H2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故其1.7 g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其每个分子中含有的电子为18个,则其1.7 g中含有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9 mol,数目为0.9NA,B对;Na2O2固体中,含有的是Na+和O22-两种离子,1 mol固体中含有3 mol离子,故其中的离子总数为3NA,C错;戊烷在标准状况下为液态,故其2.24 L不是0.1 mol,D错。【例题9】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6 g CH4中含有4NA个C-H键 B.1 mol·L-1NaCl溶液含有NA个Na+

C.1 mol Cu和足量稀硝酸反应产生 NA个NO分子 D.常温常压下,22.4 L CO2中含有 NA个CO2分子

【答案】A。解析:每个CH4中含有4个C-H键,故16 g CH4(1 mol)中含有4NA个C-H键,A正确;没有溶液的体积,无法知道Na+的物质的量,故B错;根据关系式,1 mol Cu~■ mol NO,故C错;常温常压下,22.4 L CO2不是1 mol。

(三)质量守恒定律

定义: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化学反应前后比较 ■ ■

【真题1】某气态物质A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分解,分解方程式为:2A→B↑+C↑+2D↑(产物都是气体),测得生成的混合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d,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能为()。

A.d

B.2d

C.3d

D.4d 【答案】D。解析:由题意可知,两分子的A可生成一分子的B、一分子的C和两分子的D,由题意可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d,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d。【真题2】设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1 mol CnH2n+2中含有(2n+1)NA个共价键

B.1 mol石墨中含有0.5NA个六碳环

C.常温常压下,31 g白磷与红磷的混合物,含有NA个磷原子

D.将1 mol NO2气体进行加压,加压后气体的分子数将少于NA

【答案】A。解析:1 mol CnH2n+2中含有n-1个碳碳共价键和2n+2个碳氢共价键。因此1mol CnH2n+2中共含有n-1+2n+2=3n+1个共价键,A错误;在石墨晶体中每个碳原子同时属于三个六元环,因此每个六元环含有2个碳原子,所以1 mol石墨中含有0.5NA个六碳环,B正确;白磷和红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1 g·mol-1。所以C正确;因为存在2NO2■N2O4,将1 mol NO2气体进行加压后,平衡向右移动,因此所含的气体分子数肯定少于NA。

【真题3】1.2 mol氯气与元素A的单质完全反应生成0.8 mol氯化物AClx,则x值为()。A.1

B.2

C.3

D.4

【答案】C。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则氯化物AClx中含有的氯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2×2 mol=2.4 mol,则x=2.4÷0.8=3。

【真题4】在一定条件下,0.1 mol·L-1的NH4Cl溶液中滴加少量氨水,形成的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存在如下等式关系,c(NH4+)+c(OH-)=c(Cl-)+c(H+),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混合溶液的pH≥7

B.混合溶液存在c(NH4+)=c(Cl-)

C.混合溶液呈酸性

D.混合溶液呈碱性

【答案】B。解析:由电荷守恒可知c(NH4+)+ c(H+)=c(Cl-)+ c(OH-),结合c(NH4+)+c(OH-)=c(Cl-)+c(H+)可知c(NH4+)=c(Cl-)、c(H+)=c(OH-),则溶液显中性,因为温度不知道,所以溶液的pH无法知道。■

一、常见的分散系

(一)分散系的概念、种类 1.分散系 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剂。2.分散系的种类及其比较

根据分散质微粒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由于其分散质微粒的大小不同,从而导致某些性质的差异。现将它们的比较如下: ■

【例题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是()。A.胶体微粒能发生电泳

B.胶体微粒的大小在1~100 nm之间

C.胶体微粒带有电荷

D.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答案】B。解析:根据定义,分散系的区别最重要的是微粒大小。

二、溶液

(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

一、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的组成:溶液=溶质+溶剂 ■

3.溶解过程:溶质分散到溶剂里形成溶液的过程叫溶解。物质溶解时,同时发生两个过程: ■

溶解是一个物理、化学过程,并伴随着能量变化,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取决于上述两个过程中放出和吸收热量的相对大小。如:浓硫酸稀释,溶液温度升高,NH4NO3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

相似相溶原理:非极性溶质一般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例如,蔗糖和酒精易溶于水而不易溶于四氯化碳;萘和碘易溶于四氯化碳而不易溶于水。4.溶解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的状态叫溶解平衡。溶解平衡是动态平衡,溶解和结晶仍在进行。达到溶解平衡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它的浓度一定。未达到溶解平衡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通过加入溶质、蒸发溶剂、改变温度等方法可使不饱和溶液成为饱和溶液。未溶解的固体溶质 ■ 溶液中的溶质 【例题2】向20 °C的饱和澄清石灰水(甲溶液)中投入适量的氧化钙粉末,充分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溶液温度未冷却到20 °C时,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溶液温度未冷却到20 °C时,溶质质量分数比甲溶液大

C.溶液温度恢复到20 °C时,溶液质量比甲溶液小

D.溶液温度恢复到20 °C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甲溶液的相等

【答案】B。解析:Ca(OH)2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向20 °C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投入适量的氧化钙粉末,加入的CaO会与水反应生成Ca(OH)2,不仅消耗了溶剂水,并且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的温度升高,所以当溶液的温度等于20 °C时,肯定会有溶质Ca(OH)2析出,所得的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二)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关系式:S(溶解度)=■×100(g)■=■=■(3)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是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可表示: ①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 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 ③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④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气体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和1.01×105 Pa时,1体积溶剂里达到溶解平衡时溶解的气体体积数。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溶质质量分数(a%)溶质质量分数=■×100%

(三)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步骤

(1)计算:若溶质为固体时,计算所需固体的质量;若溶质是液体时,则计算所需液体的体积。

(2)称量:用天平称出所需固体的质量或用量筒量出所需液体的体积。(3)溶解:把称量出的溶质放在烧杯中加少量的水溶解,边加水边震荡。(4)转移:把所得的溶解液用玻璃棒引流注入容量瓶中。

(5)洗涤:用少量的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棒2~3次,把每次的洗涤液一并注入容量瓶中。(6)定容:向容量瓶中缓缓注入蒸馏水至离容量瓶刻度线1~2 cm处,再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7)摇匀: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反复上下颠倒摇匀,然后将所配的溶液倒入指定试剂瓶并贴好标签。2.误差分析

根据c=■=■来判断,看m、V是变大还是变小,然后确定c的变化。3.在配制一定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按操作顺序来讲,需注意以下几点(1)计算所用溶质的多少时

①溶质为固体时,分两种情况:溶质是无水固体时,直接用cB=■=■公式算m;溶质是含结晶水的固体时,则还需将无水固体的质量转化为结晶水合物的质量。②溶质为浓溶液时,也分两种情况:如果给定的是浓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则根据公式c(浓)×V(浓)=c(稀)×V(稀)来求V(浓);如果给定的是浓溶液的密度(ρ)和溶质的质量分数(ω),则根据c=■来求V′(mL)。③所配溶液的体积与容量瓶的量程不符时:算溶质时则取与实际体积最接近的量程数据做溶液的体积来求溶质的多少,不能用实际量。如:实验室需配制480 mL1 moL·L-1的NaOH溶液,需取固体NaOH的质量应为20.0 g,而不是19.2 g;因为容量瓶只能配制其规定量程体积的溶液,要配制符合要求的溶液时,选取的容量瓶只能是500 mL量程的容量瓶。故只能先配制500 mL溶液,然后再取出480 mL。(2)称量溶质时,一要注意所测数据的有效性(即精度)。二要选择恰当的量器,称量易潮解的物质如NaOH时,应用带盖的称量瓶(或小烧杯)快速称量;量取液体时,量器的量程与实际体积数据相差不能过大,否则易产生较大误差。(3)容量瓶使用前要用蒸馏水洗涤2~3次;溶解或稀释溶质后要冷却溶液至室温;定容、摇匀时,不能用手掌贴住瓶体,以免引起体积的变化;摇匀后,如果液面降到刻度线下,不能向容量瓶中再加蒸馏水了,因为瓶塞、瓶口是磨口的,有少量溶液残留。(4)定容时如果液面超过了刻度线或移液时洒出少量溶液,均须重新配制。

【例题3】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不同的方法配制100 mL 3.6 mol/L的稀硫酸。(1)若采用18 mol/L的浓硫酸配制溶液,需要用到浓硫酸的体积为

。(2)甲学生:量取浓硫酸,小心地倒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中,搅拌均匀,待冷却至室温后转移到100 mL容量瓶中,用少量的水将烧杯等仪器洗涤2~3次,每次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然后小心地向容量瓶加入水至刻度线定容,塞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①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的正确操作是。

②洗涤操作中,将洗涤烧杯后的洗液也注入容量瓶,其目的是。

③定容的正确操作是。

④用胶头滴管往容量瓶中加水时,不小心液面超过了刻度,处理的方法是(填序号)。

A.吸出多余液体,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B.小心加热容量瓶,经蒸发后,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C.经计算加入一定量的浓盐酸 D.重新配制

(3)乙学生:用100 mL量筒量取浓硫酸,并向其中小心地加入少量水,搅拌均匀,待冷却至室温后,再加入水至100 mL刻度线,再搅拌均匀。你认为此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指出其中错误之处

。【答案】(1)20.0 mL

(2)①将玻璃棒插入容量瓶刻度线以下,使溶液沿玻璃棒慢慢地倒入容量瓶中;②使溶质完全转移到容量瓶中;③加水至离刻度线1~2 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④D;

(3)不正确;不能用量筒配制溶液,不能将水加入到浓硫酸中。

解析:(1)假设取用的浓硫酸的体积为V,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有: V×18 mol/L=100 mL×3.6 mol/L V=20.0 mL

(2)①②③见答案,④在溶液配制过程中,如不慎损失了溶质或最后定容时用胶头滴管往容量瓶中加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都是无法补救的,得重新配制。

(四)关于溶液稀释或增浓的计算 1.关于溶液稀释的计算 因为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若设浓溶液质量为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水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B g,则A g×a%=B g×b%(其中B=A+m水)

2.关于溶液增浓(无溶质析出)的计算(1)向原溶液中添加溶质

因为溶液增加溶质前后,溶剂的质量不变。增加溶质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加的溶质的质量,而溶液的质量=原溶液的质量+增加的溶质的质量。所以,若设原溶液质量为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溶质B g后变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则A g×a%+B g=(A g+B g)×b%。(2)将原溶液蒸发掉部分溶剂

因为溶液蒸发溶剂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若设原溶液质量为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蒸发B g水后变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则A g×a%=(A g-B g)×b%。(3)与浓溶液混合

因为混合后的溶液的总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溶液的质量之和,混合后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的溶质质量之和。所以,设原溶液质量为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浓溶液质量为B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两溶液混合后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的溶液,则A g×a%+B g×b%=(A g+B g)×c%。

【例题4】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科学地节约用水。现有一件刚用洗涤剂洗过的衣服,“拧干”后湿衣服上残留的溶液为100 g,其中含洗涤剂的质量分数为1%,则湿衣服上残留的洗涤剂质量为 g,现用5 700 g清水对这件衣服进行漂洗,有以下两种方法(假设每次“拧干”后湿衣服仍残留100 g溶液)。

方法一:用5 700 g清水一次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用分数表示)g。

方法二:将5 700 g清水无损分成质量相等的三份(每份1 900 g)分三次漂洗。每次漂洗后拧干,则第三次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用分数表示)g。

【答案】1;■;■。

解析:根据一定质量的溶液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求算溶质质量。每次漂洗时,所加清水的质量和湿衣服中残留100 g溶液质量之和为漂洗时溶液的质量,漂洗前残留100 g溶液中溶质质量为漂洗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可求算漂洗时溶质质量分数。(1)湿衣服上残留的洗涤剂质量为100 g×1%=1 g;

(2)设用5 700 g清水一次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分数为x,则100 g×1%=(5 700 g+100 g)x,则x=■,故用5 700 g清水一次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100 g=■ g;(3)设第1次用1 900 g清水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分数为x,则100 g×1% =(1 900 g+100 g)x,则x=■;设第2次再用1 900 g清水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分数y,则100 g×■=(1 900 g+100 g)y,则y=■;设第3次再用1 900 g清水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分数z,则100 g×■=(1 900 g+100 g)z,则z=■,故第3次用1900 g清水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100 g=■ g。

【例题5】有100 g 5%的NaCl溶液,若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可采用的方法是()。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

B.加入5 g NaCl固体 C.把溶剂蒸发掉50 g

D.加入100 g 5%NaCl溶液

【答案】C。解析:使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增加一倍,①若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则蒸发的溶剂是原溶液质量的一半;②若采用增加溶质的方法,则加入溶质的质量应大于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故应蒸发掉50 g溶剂或加入约5.56 g NaCl。

三、胶体

1.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100 nm之间。2.胶体的制备与提纯

实验室制备胶体的方法一般用凝聚法,利用盐类的水解或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来制备。例如Fe(OH)3、Al(OH)3胶体就是利用盐类的水解方法来制得。利用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或分子能穿透半透膜,而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特点,可用渗析法来提纯、精制胶体。3.胶体的分类 ■ ■

4.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1)从胶体微粒大小,认识胶体的某些特征。由于胶体微粒在1~100 nm之间,它对光有一定的散射作用,因而胶体有特定的光学性质——丁达尔现象;也正是由于胶粒直径不大,所以胶体也有它的力学性质——布朗运动;胶体粒子较小,其表面积较大,具有强大的吸附作用,它选择吸附了某种离子,带有电荷,互相排斥,因而胶体具有相对稳定性,且显示胶体的电学性质——电泳现象。

(2)根据胶体的性质理解胶体发生凝聚的几种方法。正是由于胶体微粒带有同种电荷,当加入电解质或带相反电荷的胶粒时,胶体会发生凝聚;加热胶体,胶粒吸附的离子受到影响,胶体也会凝聚。如果胶粒和分散剂一起凝聚成不流动的冻状物,这便是凝胶。(3)利用胶体的性质和胶体的凝聚,可区别溶液和胶体 ①胶体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则无这种现象。

②加入与分散质不发生化学反应的电解质,溶液无明显现象,而胶体会产生凝聚。【例题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铝制容器可盛装热的H2SO4

B.AgI胶体在电场中自由运动 C.K与水反应比Li与水反应剧烈

D.红磷在过量Cl2中燃烧生成PCl3

【答案】C。解析:A中铝与热的浓硫酸反应,错误。B中AgI胶体吸附电荷而带电,故在电场作用下做定向移动,错误。C中K比Li活泼,故与水反应剧烈,正确。D中P与过量的Cl2反应,应生成PCl5,错误。

【误区警示】铝在冷H2SO4中发生钝化,但是加热则可以发生反应,胶体自身不带电,但是它可以吸附电荷而带电。

【例题7】下列现象或应用不能用胶体知识解释的是()。A.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

B.牛油与NaOH溶液共煮,向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加入食盐析出固体 C.氯化铝溶液中加入小苏打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和气体 D.水泥冶金厂常用高压电除去工厂烟尘,减少对空气污染

【答案】C。解析:A项人体的血液为血红蛋白胶体,血液透析即为胶体的渗析;B项牛油与NaOH溶液共煮发生皂化反应,加入食盐便发生聚沉;C项是两种离子的双水解反应;D项运用的是胶体的电泳。■

一、元素、核素、同位素

1.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判断不同微粒是否属于同一元素的要点是:单原子核并且质子数相同,而不管微粒是处于何种状态(游离态或化合态)或价态(各种可能的负价、0价、各种可能的正价)。

2.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换言之,核素是一种具体原子的另一称呼。

3.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种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换言之,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同位素。(1)同位素中“同”的含义 是指元素符号、质子数、电子数、电子排布、在周期表中位置相同、原子的化学性质等相同,它们的物理性质略有差异。(2)同位素的特征

①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原子的化学性质基本相同。②天然存在的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百分比一般是不变的。

如:12C和14C均是C元素,但是不是同一种原子,不是同一种核素,互称同位素。

二、原子

(一)原子的构成 ■

1.原子核:带正电,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千亿分之一。

2.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单位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基本相同,约为单位电子质量的1 836倍。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3.中子:不带电。中子数与质子数一起决定了同位素的种类。

4.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电子的排布决定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决定元素原子化学性质的电子又称价电子(主族元素的价电子即其最外层电子)。多数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仅由其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决定。

(二)微粒间数目关系

原子序数:按质子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排序,所得序号为元素的原子序数。质子数(Z)=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中性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带电荷数 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带电荷数

(三)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1)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家建立了原子学说;

(2)1903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建立了“葡萄干布丁”模型;

(3)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4)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建立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5)20世纪20年代建立了现代量子力学模型。2.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在很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3.电子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描述方法的区别

描述宏观物质的运动:计算某时刻的位置、画出运动轨迹等。描述电子的运动:指出它在空间某区域出现的机会的多少。4.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电子云

电子在原子核外高速运动,像带负电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人们形象地把它叫做电子云。电子云实际上是对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概率多少的形象化描述,图中的小黑点不表示电子的个数,而是表示电子在该空间出现的机会多少。5.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具体化描述 ■

(1)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由能层、能级、电子云的空间伸展方向、电子的自旋状态四个方面来描述,换言之,用原子轨道(或轨道)和电子的自旋状态来描述。(2)能层(电子层,用主量子数n表示):按核外电子能量的高低及离核平均距离的远近,把核外电子的运动区域分为不同的能层(电子层)。目前n的取值为1、2、3、4、5、6、7,对应的符号是英文字母K、L、M、N、O、P、Q。主量子数n的一个重要意义:n是决定电子能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对单电子原子或离子来说,n值越大,电子的能量越高。例如,氢原子各电子层电子的能量为: En=-■eV 可见n越大,En越高。但是对于多电子原子来说,En还同原子轨道或电子云的形状有关。(3)能级(电子亚层、用角量子数l表示):在多电子原子中,同一能层(电子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为不同的能级或电子亚层(因为这些不同的能量状态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像楼梯的台阶一样,因此称为能级)。用角量子数l来描述这些不同的能量状态。对于确定的n值,角量子数l的取值有n个:0、1、2、3……(n-1),分别用s、p、d、f……表示。E(ns)<E(np)<E(nd)<E(nf)<……。(4)电子云的空间伸展方向(用磁量子数m表示):对于确定的能层和能级(n、l已知),能级的能量相同,但电子云在空间的伸展方向不一定相同,每一个空间伸展方向称为一个轨道,用磁量子数m来描述。磁量子数的取值为0,±1;±2……±I,不同能层的相同能级,其空间伸展方向数相同,即轨道数相同。

s能级(亚层)是球形,只有1个伸展方向;p能级(亚层)是哑铃形,有3个伸展方向(三维坐标的三个方向);d、f能级(亚层)形状比较复杂,分别有5、7个伸展方向。(5)原子轨道(或轨道):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空间区域,称为原子轨道。在量子力学中,由能层(电子层、主量子数n)、能级(电子亚层、角量子数l)和电子云的空间伸展方向(磁量子数m)来共同描述。

由于原子轨道由n、l、m决定,由此可以推算出:s、p、d、f能级(亚层)分别有1、3、5、7个轨道;n=1、2、3、4…时,其对应电子层包含的轨道数分别为1、4、9、16…,即对于主量子数为n的电子层,其轨道数为n2。

(6)电子的自旋状态:电子只有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自旋方向,用自旋量子数ms表示,自旋量子数只有两个取值,即ms=±■。

(四)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2)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3)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3.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

(1)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子具有相同的4个量子数。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2)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3)洪特规则特例

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4.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则

(1)每个电子层(主量子数为n)所能容纳的电子数最多为2n2个(泡利原理)。(2)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能级交错)。(3)原子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能级交错)。5.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

(1)电子排布式:在能级符号的右上方用数字表示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目的式子。有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排布式、离子的电子排布式等。例如,氯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5;氯离子Cl-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氯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排布式3s23p5。

为避免电子结构过长,通常把内层已达到稀有气体的电子层写成“原子芯”,并以稀有气体符号加方括号表示。例如:氯[Ne]3s23p5,钪[Ar]3d14s2。(2)轨道表示式:表示电子所处轨道及自旋状态的式子。如7N的轨道表示式为

1s

2s

2p

6.原子结构的特殊性(1~18号元素)(1)原子核中没有中子的原子:1H。

(2)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的倍数关系。

①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4Be、18Ar;

②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6C; ③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8O; ④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10Ne;

⑤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倍:3Li、14Si。

(3)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1H、4Be、13Al。(4)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4Be。

(5)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3Li、15P。7.1~20号元素组成的微粒的结构特点(1)常见的等电子体

①2个电子的微粒。分子:He、H2;离子:Li+、Be2+。

②10个电子的微粒。分子:Ne、HF、H2O、NH3、CH4;离子:Na+、Mg2+、Al3+、NH4+、H3O+、N3-、O2-、F-、OH-、NH2-等。③18个电子的微粒。分子:Ar、SiH4、PH3、H2S、HCl、F2、H2O2、N2H4(联氨)、C2H6(CH3CH3)、CH3NH2、CH3OH、CH3F、NH2OH(羟氨);离子:K+、Ca2+、Cl-、S2-、HS-、P3-、O22-等。

(2)等质子数的微粒

分子——14个质子:N2、CO、C2H2;16个质子:S、O2。

离子——9个质子:F-、OH-、NH2-;11个质子:Na+、H3O+、NH4+;17个质子:HS-、Cl-。(3)等式量的微粒

式量为28:N2、CO、C2H4;式量为46:CH3CH2OH、HCOOH;式量为98:H3PO4、H2SO4;式量为32:S、O2;式量为100:CaCO3、KHCO3、Mg3N2。

【例题1】当氢原子中的电子从2p能级,向其他低能量能级跃迁时()。A.产生的光谱为吸收光谱

B.产生的光谱为发射光谱 C.产生的光谱线的条数可能是2条

D.电子的势能将升高

【答案】BC。解析:电子从高能量的能级向低能量的能级跃迁,会放出能量,故为发射光谱;比2p能级低的能级有2s和1s,所以可以产生两条放射谱线。

【例题2】科学研究证明:核外电子的能量不仅与电子所处的能层、能级有关,还与核外电子的数目及核电荷的数目有关。氩原子与硫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都是1s22s22p63s23p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粒子的1s能级上电子的能量相同

B.两粒子的3p能级上的电子离核的距离相同 C.两粒子的电子发生跃迁时,产生的光谱不同 D.两粒子都达8电子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C。解析:不同元素基态原子的相同能级(如1s)上的电子能量是不相同的,跃迁时吸收的光的波长也不相同,这样就可以区分不同元素了。根据带电体的库仑作用力大小与电量乘积成正比可知,核电荷数越大,最外层电子越多,电性引力越大,电子离原子核的距离越近,能量越低。

(五)原子轨道理论 1.玻尔理论

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在普朗克量子论、爱因斯坦光子学说和卢瑟福有核原子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结构理论的三点假说:

(1)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电子的不同运行轨道。由于原子的能量状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运动的轨道也可能是不连续的,即电子不是在任意轨道上绕核运动,而是在一些符合条件的轨道上运动。这些轨道的角动量P,必须等于■的整数倍,公式如下: P=mvr=n■

m为电子的质量,v为电子运动的速度,r为轨道半径,h为普朗克常数,n为正整数。上式被称为玻尔的量子化条件,符合量子化条件的轨道称为稳定轨道。

(2)电子在离核越远的轨道上运动,其能量越大。在正常情况下,原子中的各电子尽可能处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这时原子的能量最低,即原子处于基态。当原子从外界获得能量时,电子可以跃迁到离核较远的轨道上去,即电子被激发到较高能量的轨道上,这时原子和电子都处于激发态。

(3)处于激发态的电子不稳定,可以跃迁到离核较近的轨道上,这时会释放出光能。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轨道的能量差决定。2.薛定谔方程 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建立了著名的微观粒子的波动方程,一般称为薛定谔方程:

■+■+■+■(E-V)Ψ=0

式中波函数Ψ是空间坐标x,y,z的函数,E是体系的总能量,V是势能(它和被研究粒子的具体环境有关),m是粒子的质量。这是一个二阶偏微分方程,它的解是一系列的波函数,而这些波函数和所描述的粒子的运动情况,即在某空间范围内出现的几率密切相关。3.波函数Ψ

波函数Ψ是量子力学中描述核外电子在空间运动状态的数学函数式,一定的波函数表示一种电子的运动状态,量子力学中常借用经典力学中描述物体运动的“轨道”的概念,把波函数Ψ叫做原子轨道。

波函数Ψ没有很明确的物理意义,但波函数绝对值的平方却有着明确的物理意义。它表示空间某处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几率,即几率密度。此空间图像就是电子云的空间分布图像。

三、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律及其实质

(1)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2)实质: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元素原子半径、最外层电子数出现周期性变化,进而影响元素的性质出现周期性变化。

(3)下面以第3周期或第IA和ⅦA族为例,总结同一周期(主族)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①第3周期

Na

Mg

Al

Si

Cl ■

电子层数不变、最外层电子数增加、得电子能力增强,非金属性增强、金属性减弱 SiH4

PH4

H2S

HCl ■

稳定性增强

NaOH

Mg(OH)2

Al(OH)3 ■

碱性减弱

H2SiO3

H3PO4

H2SO4

HClO4 ■

酸性增强

总结:同周期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因此元素的金属性从强到弱、非金属从弱到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从弱到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从弱到强,碱性从强到弱。②IA和ⅦA族 ■

总结: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元素失电子能力增强,元素金属性从弱到强,非金属性从强到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从强到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从强到弱,碱性从弱到强。元素周期律 ■ 注:元素各项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新的发展的基础上重复。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元素间性质的差异也在逐渐增大,并且由量变引起质变。2.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

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得到的表叫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①周期: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成的横行叫周期。②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排成的纵行叫族(除8、9、10列)。■

主族: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用族序数后加字母A表示。副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用族序数(罗马数字)后加字母B表示。第Ⅷ族:第8、9、10纵行。0族:第18列稀有气体元素。镧系元素:周期表中[行6,列3]的位置,共15种元素。

锕系元素:周期表中[行7,列3]的位置,共15种元素,均为放射性元素。过渡元素:第Ⅷ族加全部副族共六十多种元素的通称,因都是金属,又叫过渡金属。(3)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①s区:特征电子排布ns1~2。

②p区:特征电子排布ns2np1~6。

s区、p区元素均为主族元素,其价电子数(特征电子数)=主族族序数。③d区:特征电子排布(n-1)d1~10ns0~2。

d区均为金属元素,其价电子数(特征电子数)=副族族序数。

④ds区:特征电子排布(n-1)d10ns1~2。均为金属元素,其最外层电子数=副族族序数。■

3.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

(1)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①与原子半径的关系:原子半径越大,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强,还原性越强,氧化性越弱;反之,原子半径越小,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越强,氧化性越强,还原性越弱。

②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强,氧化性越强;反之,最外层电子数越少,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还原性越强。

③分析某种元素的性质,要把以上两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即:元素原子半径越小,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则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强,氧化性越强,因此,氧化性最强的元素是F;元素原子半径越大,最外层电子数越少,则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还原性越强,因此,还原性最强的元素是Cs(排除放射性元素)。

④最外层电子数≥4,一般为非金属元素,易得电子,难失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3,一般为金属元素,易失电子,难得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8(只有一个电子层时=2),一般不易得失电子,性质不活泼。如He、Ne、Ar等稀有气体。

(2)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①电子层数等于周期序数;

②s、p区为主族元素,d、ds、f区为副族元素;

③主族元素的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④根据元素原子序数判断其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方法。

记住每个周期的元素种类数目(2、8、8、18、18、32、32);用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减去各周期的元素数目,得到元素所在的周期序数,最后的差值(注意:如果越过了镧系或锕系,还要再减去14)就是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纵行序数(从左向右数)。记住每个纵行的族序数就知道该元素所在的族及族序数。■

【真题】已知A、B是第一周期以外的短周期元素,它们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AmBn。在此化合物中,所有离子均能形成稀有气体原子的稳定结构。若A的核电荷数为a,则B的核电荷数不可能是()。

A.a+8-m-n B.a+18-m-n

C.a+16-m-n

D.a-m-n

【答案】B。解析:AmBn,一般情况下,a-n为2,10;b+m 为10,18,也就是b=a-n+16-m,或a-n+8-m或a-n-m 都对。也就是A,C,D都有可能,因此选B。■

4.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

(1)分区线附近元素,既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又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

(2)对角线规则: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性质有些相似,其相似性甚至超过了同主族元素,被称为“对角线规则”。■

实例:①锂与镁的相似性超过了它和钠的相似性,如:LiOH为中强碱而不是强碱,Li2CO3难溶于水等等。②Be、Al的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均表现出明显的“两性”;Be和Al单质在常温下均能被浓H2SO4钝化;AlCl3和BeCl2均为共价化合物等。③晶体硼与晶体硅一样,属于坚硬难熔的原子晶体。

四、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1.化学键的类型

化学键是指晶体或分子中,相邻的原子或原子团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根据成键方式的不同,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1)离子键 离子键是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活泼的金属与活泼的非金属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时,活泼金属原子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活泼非金属原子易得到电子成为阴离子,阴、阳离子依靠相反电荷的吸引,相互靠近,当达到一定程度时,离子的电子层间及两原子核间产生排斥,吸引与排斥达到相对平衡时,阴、阳离子间形成了稳定的离子键。离子键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离子化合物通常以离子晶体形式存在。离子键的特点:本质是静电作用力,没有方向性,没有饱和性。

一般离子具有三个重要特征:离子的电荷,离子的电子层构型和离子半径。①离子带的电荷:电荷数越多,离子键越强。

②离子的电子层构型:离子的电子层构型不同,其稳定性会不同,而且对形成的离子键也会产生影响。

③离子的半径:在离子晶体中,两个离子的平均核间距d等于正负离子的半径之和,成键的阴阳离子的半径和越小,离子键越强。【例题3】同周期的X、Y、Z三种元素,已知其氢化物分别为XH3、H2Y、HZ,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Z>Y>X B.Z的非金属性最强

C.氢化物还原性XH3>H2Y>HZ,稳定性XH3>H2Y>HZ D.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H3XO4酸性最强

【答案】B。解析:由氢化物中X、Y、Z三种元素的负化合价可知,三种元素分别位于VA、VIA、VIIA族,又知是同周期元素,故X、Y、Z三种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例题4】X、Y、Z是3种短周期元素,其中X、Y位于同一族,Y、Z处于同一周期,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Z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比Y原子少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非金属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Z<Y<X

B.Y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H3YO4 C.3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中,Z的气态氢化物最稳定 D.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Z>Y>X

【答案】AD。解析:由X原子的电子层结构推知X为氧,由于X、Y属同主族短周期元素,所以Y为硫。又因Z与Y同周期,且核外电子数比Y少1,故Z为磷。(2)共价键

共价键指分子中或原子晶体、原子团中,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即电子云的重叠)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参与成键的原子各自提供未成对的价电子(或将原子中已成对的价电子拆成单个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这一对电子同时围绕成键的两原子核运动,并在两原子核间出现的几率最大,通过这样的共用电子对与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稳定的共价键。与此同时,大多数的原子都有可能使最外层成为相对稳定的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构。(3)金属键

金属键是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非极性键。金属键有金属的很多特性。例如一般金属的熔点、沸点随金属键的增强而升高。化学键的类型 ■ ■

【真题】对三硫化四磷分子结构的研究表明,该分子中没有不饱和键,且各原子的最外层均已到达了八个电子的结构。在一个三硫化四磷分子中含有的共价键个数是()。A.7

B.8

C.9

D.12 【答案】B。解析:三硫化四磷结构如下图,可见共有共价键8个。■ ■

2.共价键理论

共价键的理论主要包括价键理论(即电子配对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等。

(1)价键理论

共价键的本质:原子之间由于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而形成的化学键。①成键的原理 电子配对原理:具有自旋反向的未成对电子的原子接近时,可因原子轨道的重叠而形成共价键;一个电子与另一个自旋反向的电子配对成键后,不能再与第三个电子配对成键。

能量最低原理:在成键的过程中,自旋相反的单电子之所以要配对或偶合,主要是因为配对以后会放出能量,从而使体系的能量降低。

原子轨道最大重叠原理:原子轨道重叠程度越大,共价键越牢固。②共价键的特征

在形成共价键时,互相结合的原子既未失去电子,也没有得到电子,而是共用电子,在分子中不存在离子而只有原子。共价键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共价键结合力的本质是电性的,但不能认为纯粹是静电的。

第二、共价键具有饱和性,是指每个原子成键的总数或单键连接的原子数目是一定的。第三、共价键具有方向性,是指一个原子与周围原子形成共价键有一定的角度。因为原子轨道(p,d,f)有一定的方向性,它和相邻原子的轨道重叠要满足最大重叠条件。共价键的方向性决定着原子的空间构型,因而影响分子的极性。共价键的极性:由于成键两原子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而导致化学键的极性。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的化学键称极性键;正负电荷中心重合的化学键叫非极性键。一般来说,对同原子形成的化学键,若其所处环境相同,则形成非极性键,异原子形成化学键则肯定是极性键。离子键是最强的极性键。对共价键来说,极性越大,键能越大。

第四、共价键的键型。一种是由成键的两个原子分别提供一个电子组成δ键或者π键;另一种是由其中一个原子单方面提供的,称为共价配键或配位键。③共价键的键能

在标准状态下即298 K和100 kPa条件,气态分子断开1 mol化学键所需的能量,叫做共价键的键能。(2)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是指形成分子时,由于原子的相互影响,若干不同类型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混合起来,重新组合成一组新轨道,所形成的新轨道就称为杂化轨道。只有能量相近的轨道才能进行杂化;杂化后的轨道形状和能量完全一样,但方向不同;杂化前后轨道总数目不变;杂化以后的轨道电子云更加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故其成键能力强于未杂化的轨道。杂化轨道只能填充孤电子对或δ键上电子;杂化是原子成键前的轨道行为,与该原子的价层电子数目无关。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杂化轨道的数目与组成杂化轨道的各原子轨道的数目相等;杂化轨道可分为等性和不等性杂化轨道;杂化轨道成键时,要满足原子轨道最大重叠原理和化学键间最小排斥原理。

(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认为,在一个多原子共价分子(AXm型)中,中心原子A周围配置的原子或原子团的几何构型,主要决定于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层中电子对的互相排斥作用,分子的几何构型总是采取电子对相互排斥最小的那种结构。(4)分子轨道理论 ①理论要点

第一、在分子中电子不从属于某些特定的原子,而是遍及在整个分子范围内活动,每个电子的运动状态可以用波函数Ψ来描述,这个Ψ称为分子轨道,其绝对值的平方为分子中的电子在空间各处出现的几率密度或电子云。第二、分子轨道是由原子轨道线性组合而成的,而且组成的分子轨道的数目与互相化合原子的原子轨道的数目相同。第三、每一个分子轨道Ψi都有一相应的能量Ei和图像,分子轨道的能量E等于分子中电子的能量的总和,而电子的能量即为被它们占据的分子轨道的能量。根据分子轨道对称性不同,可分为δ键和π键等,按分子轨道的能量大小,可以排列出分子轨道的近似能级图。第四、分子轨道中电子的排布也遵从原子轨道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即泡利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

②原子轨道线性组合的原则

分子轨道由原子轨道线性组合而得,原子轨道线性组合应遵循下列三个原则。对称性原则:只有对称性相同的原子轨道才能组合成分子轨道。对称性相同指重叠部分的原子轨道的正、负号相同。能量近似原则:只有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才能组合成有效的分子轨道,而且原子轨道能量越相近越好。

最大重叠原则:原子轨道发生重叠时,在可能的范围内重叠程度越大,成键轨道能量相对于组成的原子轨道能量降低得越显著,即形成的化学键越牢固。3.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根据共价分子中电荷分布是否对称,正负电荷重心是否重合,整个分子电性是否出现“两极”,把分子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1)分子内各原子及共价键的空间排布对称,分子内正、负电荷中心重合的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分子内各原子及共价键的空间排布不对称,分子内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的分子为极性分子。常见分子中,属非极性分子的不多,具体有:

①非金属单质分子。如:稀有气体、H2、Cl2、N2等。②结构对称的直线型分子。如:CO2。

③结构对称的正三角形分子。如:BF3、BCl3。

④结构对称的正四面体型分子。如:CH4、CCl4、P4。

而其他大多数分子则为极性分子。如:HCl、H2O、NH3、CH3Cl等。

(2)判断ABm型分子极性的经验规律:一般情况下,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则为非极性分子;若不相等,则为极性分子。如BF3、CO2等为非极性分子,NH3、H2O、SO2等为极性分子。(3)相似相溶原理

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分子溶剂中(如HCl易溶于水中),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分子溶剂中(如碘易溶于苯中,白磷易溶于CS2中)。注:(1)分子的极性与键的极性没有必然的联系。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不一定是极性分子,如CO2;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也不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如H2O2。(2)几种常见共价分子的空间构型

①直线型:O=C=O、H-Cl、N≡N、CH≡CH ②V型:H2O

键角(H-O-H)为104°30′ ③平面型:CH2=CH2及苯C6H6

④三角锥型:NH3 键角(H-N-H)为107°18′

H ⑤正四面体:CH4和CCl4及NH4+键角为109°28′;P4键角为60°

【例题5】Q、R、X、Y、Z为前20号元素中的五种,Q的低价氧化物与X单质分子的电子总数相等,R与Q同族,Y和Z的离子与Ar原子的电子结构相同,且Y原子序数小于Z。

(1)Q的最高价氧化物,其固态属于

晶体,俗名叫

;(2)R的氢化物分子的空间构型是,属于

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它与X形成的化合物可作为一种重要的陶瓷材料,其化学式为 ;(3)X的常见氢化物的空间构型是,它的另一氢化物X2H4是火箭燃料的成分,其电子式是

(4)Q分别与Y、Z形成的共价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Q与Y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属于

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答案】(1)分子,干冰(2)正四面体,非极性

Si3N4

(3)三角锥形,■

(4)CS2和CCl4 ■

非极性分子

解析:根据题意,周期表前20号元素中的低价氧化物主要有:CO、N2O、P2O3、SO2,由“Q的低价氧化物与X单质分子的电子总数相等”可推断出Q的低价氧化物应为CO,则X单质分子应为N2,故Q为C,X为N;又“R与Q同族”,则R为Si;由“Y和Z的离子与Ar原子的电子结构相同,且Q能与Y、Z形成共价化合物”可推出元素Y、Z分别是S、Cl。

4.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1)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指存在于分子之间的一种较弱的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由范德华提出,又称范德华力。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的作用力小得多,主要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物质的熔点、沸点、溶解性等。一般情况下,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点、沸点也越高。

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与分子的极性、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有关。极性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非极性分子间的作用力,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

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永远存在于分子间或原子间的一种作用力,它是吸引力,其作用能约比化学键能小一至两个数量级;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分子间作用力的范围约只有几pm;分子间作用力有三种:取向力(极性分子之间)、诱导力(极性分子之间及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色散力(任何分子之间),对大多数分子(除H,O外)来说,色散力是主要的。(2)氢键

氢键是由氢原子参与成键的特殊形式的分子间作用力,是一种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的相互作用,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可用X—H…Y表示。X和Y代表F、O、N等电负性大,且原子半径小的原子。氢键中X和Y可以是相同的元素,也可以是两种不同的元素。

氢键的形成条件:必须是含氢化合物;氢必须与电负性极大的元素成键,以保证键的强极性和偶极电荷;与氢成键的元素的原子半径必须很小,一般只有第二周期元素才可;与氢形成氢键的另一原子必须电子云密度高,即需有孤电子对,且半径小,以保证作用距离较近。氢键的特点: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作用力比化学键低一个数量级,某些情况下氢键可能转化为化学键,氢键强于分子间作用力;要想形成强氢键,一般要求氢与N、O、F三元素之一形成化学键;氢键的强弱与跟它成键的元素电负性和半径大小有关;氢键有分子间氢键和分子内氢键。

五、晶体 1.晶体

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称为晶体。构成晶体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等)以一定的方式在三维空间排列,形成晶型各异的晶体。晶体在外形上明显地不同于无定形物质。

根据晶体中微粒间作用力的不同,可将晶体分为原子晶体(共价键型晶体)、离子晶体(离子键型晶体)、分子晶体(范德华力型晶体)、金属晶体(金属键型晶体)。晶体的基本性质:整齐规则的几何外形,各向异性的特征,固定的熔点,X射线衍射效应等。晶系:根据晶体的特征对称元素所进行的分类。在结晶学中根据结晶多面体的对称情况,将晶体分为七类,称为七大晶系,为立方、四方、正交、三方、六方、单斜、三斜等七类。对于某一种物质的晶体来讲,晶面间所成的夹角总是不变的,因为晶系的晶轴间夹角是固定的,只要测出晶面间夹角和晶轴的长短,就能准确地确定一种晶体所属的晶系。

晶格:结点按一定规则组成的几何图形,结点是晶体中的微粒抽象成几何上的点。晶格是实际晶体所属点阵结构的代表,实际晶体虽有千万种,但就其点阵的形式而言,只有14种。有三斜P,单斜P,单斜C;正交P、正交C,正交F,正交I、六方H、三方R,四方P,四方I、立方P,立方I、立方F。符号P表示“不带心”的简单晶格,符号I表示“体心”,符号F表示“面心”,所以立方晶格有三种形式;符号C表示“底心”;三方、六方和三斜均“不带心”,它们都只有一种形式;符号R和H分别表示三方和六方点阵。晶胞:晶体的一个基本结构单元。(1)离子晶体

由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型化合物。阴、阳离子以一定的数目比并按照一定的方式依靠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叫离子晶体。如NaCl的晶体结构见右图。离子键的强度通常用晶格能U的大小来度量,晶格能是指相互远离的气态正离子和负离子结合成离子晶体时所释放的能量。离子晶体的特点:

①离子晶体的熔、沸点较高,难于挥发,只有提供足够高的能量才能使阴、阳离子克服离子键的作用,使晶体成为熔融态或气态。少数热稳定性差的离子晶体受热时易分解,因而很难测得它们的熔、沸点。如铵盐类、酸式碳酸盐等。

②离子晶体有较高的硬度,难于压缩,但质地较脆,无延展性,不宜进行机械加工。③离子晶体不导电,但是熔融的离子晶体和它的水溶液有良好的导电性能。(2)原子晶体

原子晶体内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形成空间网状结构。原子晶体亦称为共价键型晶体或大分子晶体。在原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小分子。原子晶体的特点:

①硬度很大。如金刚石是最硬的物质。

②熔点、沸点很高,绝大多数原子晶体的熔点都超过2 000 ℃。③原子晶体不溶于常见的溶剂。

④它们是电的不良导体,但硅是半导体。(3)分子晶体

通过分子间作用力互相结合形成的晶体叫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远小于化学键,导致分子晶体的熔点低、沸点低、硬度小。形成分子晶体的物质常温下多为气态或液态,即使是固体,熔点也较低。

形成分子晶体的物质主要有:所有的非金属氢化物,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绝大多数的共价化合物,少数盐类。(4)金属晶体

金属晶体是由失去价电子的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间的强烈作用形成的。金属晶体具有以下特点:

①它们都是电的良导体,少数金属例外,如锗是半导体。②金属晶体有良好的导热性。

③金属晶体有良好的延展性,机械加工性能好。④在常温下,金属均为固体(除汞外)。不同的金属晶体熔点差异很大,如铀的熔点仅为29 ℃,而钨的熔点高达3 380 ℃。

⑤金属晶体硬度的差异也非常大,铬、钼、钨等金属硬度很高,常用于熔炼高硬度的合金,制造切割工具,而钠、镁、铝则很软。2.典型晶体的结构特征

(1)离子晶体:CsCl和NaCl ■

★重点掌握NaCl晶体结构的特征(见上图): ①一个Na+周围等距且最近的Cl-有6个。②一个Cl+周围等距且最近的Na+有6个。(2)晶胞中微粒个数的计算

构成晶体的结构粒子是按着一定的排列方式所形成的固态群体。在晶体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最小重复单位叫晶胞。

位于晶胞顶点的微粒,实际提供给晶胞的只有■; 位于晶胞棱边的微粒,实际提供给晶胞的只有■; 位于晶胞面心的微粒,实际提供给晶胞的只有■; 位于晶胞中心的微粒,实际提供给晶胞的只有1。(3)金刚石和石墨的比较 ■

注意:①石墨有导电性,是因为层内有自由电子。②碳还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如足球碳C60等。

【例题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晶体中的每个分子内一定含有共价键 B.原子晶体中的相邻原子间只存在非极性共价键 C.离子晶体中可能含有共价键 D.金属晶体的熔点和沸点都很高

【答案】C。解析:稀有气体为单原子分子无共价键,A错;原子晶体中如SiO2也存在Si-O极性共价键,B错;在铵盐中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C正确。金属汞的熔点很低,D错。

【例题7】已知X、Y、Z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离子晶体,其晶胞如图所示,则下面表示该化合物的化学式的是()。A.ZXY3

B.ZX2Y6 C.ZX4Y8

D.ZX8Y12

【答案】A。解析:化合物的化学式确定的方法为均摊法。X处在正方体的八个顶点上,其个数为:8×■=1;Y处在正方体的12条棱上,其个数为:12×■=3;Z处在正方体的体心上,其个数为1。■

【真题】元素A和B的原子序数都小于18。已知A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a,次外层电子数为b;B元素原子的M层电子数为(a-b),L层电子数为(a+b),则A、B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晶体类型为()。A.分子晶体

B.原子晶体

C.离子晶体

D.金属晶体 【答案】B。解析:由题意可知a+b=8,又因为A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a,次外层电子数为b可知b=2,a=6,因此A原子核外电子数为6,即A是O,B原子核外电子数位14,B为Si,A、B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SiO2,是原子晶体。■

3.物质的熔沸点

(1)由晶体结构来确定

首先分析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其次抓住决定同一类晶体熔、沸点高低的决定因素。①一般规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如:SiO2>NaCl>CO2(干冰),但也有特殊,如熔点:MgO>SiO2。②同属原子晶体,一般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牢固,晶体的熔、沸点越高。如:金属石>金刚砂>晶体硅;原因 rC-C<rC-Si <rSi-Si。

③同类型的离子晶体,离子电荷数越大,阴、阳离子核间距越小,则离子键越牢固,晶体的熔、沸点一般越高。如MgO>NaCl。

④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熔、沸点越高。分子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一般分子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晶体熔、沸点越高。如:F2<Cl2<Br2<I2。分子式相同,直链分子间的作用力要比带支链分子间的作用力大,晶体熔、沸点越高。注:并非外界条件对物质熔、沸点的影响总是一致的。熔点常与晶体中微粒排布对称性有关。若分子间有氢键,则分子间作用力比结构相似的同类晶体强,故熔、沸点特别高。如:氢化物的沸点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中看出,H2Te、H2Se、H2S的沸点都依次降低。按此变化趋势,H2O的沸点应为193 K左右,但实际上为373 K,此种“反常”的升高,就是因为H2O分子间存在氢键。对比同主族氢化物的沸点,从中可清楚看到NH3、HF的沸点高得“反常”,也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氢键。HF分子间氢键:■ H2O分子间氢键:■

氢键的生成对化合物性质有显著影响,一般分子间形成氢键时,可使化合物的熔、沸点显著升高,在极性溶剂中,若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间形成氢键,则可使溶解度增大,如NH3极易溶于水就与此有关。除上述几种物质外,在醇、羧酸、无机酸、水合物、氨合物等中均有氢键。

⑤金属晶体:金属原子的价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Na<Mg<Al。

(2)根据物质在同条件下的状态不同 一般熔、沸点:固>液>气。

上一篇:《再别康桥》的课后反思下一篇:模版××××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