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新加坡国立大学

2024-04-30

访新加坡国立大学(精选6篇)

篇1:访新加坡国立大学

访河北大学优秀校友---高雷

今天我有幸采访了河大医学院76界校友高雷爷爷,高雷爷爷现任职于唐山市丰润区人民医院外科,不仅医术高明而且服务态度良好,被同科室的成员所尊重还被患者信任,是远近闻名的“信得过的好大夫”。外科任务繁重,每天需要处理许多因车祸事故等造成的外伤,高爷爷不仅对待如此繁重的工作一丝不苟,而且还利用剩余时间加强学术研究,将多年来处理外伤的经验总结成文,造福患者,同时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真不亏为人民的好医生。高雷: 主任医师,现任职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民医院外科,197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医学院,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河北省丰润区道路交通伤调查与分析

通过2007年12月-2008年12月道路交通伤的调查分析,找出交通伤的特点,以降低其伤残率和死亡率.方法:通过我院“120”1年间接诊的2 507车次、到医院救治的2 934例伤员、死亡5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道路交通伤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路段进行调查,分析交通事故发生特点、伤员伤情特点、道路及车辆对交通事故伤的影响因素.结果:道路交通伤伤情重、多发复合伤多,伤残率、死亡率高.结论:道路交通伤院前抢救十分重要,在提高急救人员急救技术的同时还要加强驾驶员及相关人员的急救知识普及;到医院后应快速纠正休克,补充血容量,尽早分清危及生命的伤情主次,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降低伤残率、死亡率.清创术后伤口感染原因探讨

目的 探讨清创术后感染原因.方法 从对开放损伤延误清创时间,清创前伤口皮肤准备,术前检查不足,术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客观原因造成感染因素增加几点作了阐述.结果 对清创术感染原因进行了探讨对降低感染率有一定的帮助.结论 清创术后伤口感染日常工作中常见到,提出对感染原因的认识,有助于降低清创术后感染率.锁骨骨折门诊及急诊治疗应注意的问题 目的 探讨锁骨各类骨折门诊及急诊治疗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手术后锁骨骨折的不同类型与门诊及急诊治疗应注意事项做了阐述,对锁骨远端骨折、小儿锁骨骨折、锁骨粉碎骨折及外固定手术注意问题做了详细论述.结果 不同类型的骨折,不同的治疗方法在正确处理好注意问题后避免了产生医疗事故和差错.结论 通过对锁骨各类骨折门诊及急诊治疗注意问题的探讨,提高对日常工作中诊治不足方面的认识,从而提升锁骨各类骨折的治疗效果.高爷爷非常乐意接受这次访问,并表示自己一直秉承学校教导的治病救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所学回报学校,回报社会。他对学校的发展速度感到高兴;对学校近年来的发展建设规模感到欣慰。同时也对学校在教学、研究、生产、管理和校友联络网络等方面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归纳如下:

1、教学上,一定要保持应用学科见长的主导思想和优势,加强基础教育,加大实际操作技能的力度,继续保持学生的吃苦耐劳方面素质的教育,使之适应新的毕业生就业机制的检验。学校知名度的提高在于学生的质量,在于学生在社会上的影响,在于毕业生的就业率,学校应在这方面继续下功夫。

2、在科研方面

1学校要多与校友及其单位多加联系

2校庆时,学校要多组织一些中外著名学者、校友来学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便于学校学术气氛的提升以及校友、学生的学术交流、学习,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校庆期间拟搞什么活动,要尽早定下,以便校友们心中有数,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4要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学校,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5学校要加大资历教育、培训的力度,以使校友们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6要多办社会上迫切需求的培训班

7要利用适当的方式宣扬拔尖人才(校友),以激励后人; 8希望学校明年的校庆搞得轰重热烈,并给每个回去进行班聚会的校友提供一个活动的地方,如一间教室。

希望我能继续秉承学校的优良精神,和高爷爷一样回报母校,回报社会。

篇2:访新加坡国立大学

随着第62期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暨2013年骨干辅导员高级研修班的召开,我有幸能够去上海这个大都市特别是复旦大学参加培训,十天的培训生活很短暂,匆匆而过,但是过程却很难忘,这期间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培训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基础知识等使我受益匪浅,我想今后不仅在学习中、在工作中也会成为指引我人生道路的一盏明灯,下面就这次访学简单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一、课程学习:

十天的培训涉及的内容很多,请到的专家水平更是国内一流。涉及到的专题有:

1、王宏舟“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2、马立成“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

3、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邱柏生教授的“开展高校德育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

4、上海教育卫生工作党委、上海市教育委员为高德毅“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政工作挑战与应对”

5、思想政治教育大家郑永廷老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前言问题的研究。

“时而严肃的面孔,时而又有幽默与诙谐伴之,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事例讲解复杂高深的理论,灵活多变的学习组织形式,对学生自主性和思考能力的不断激发,又时刻不忘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马立成老师。研修上课的老师们不仅用广博的专业知识吸引了我,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我,人的一生中能够遇到几位好老师实属幸事,好的老师既交给我们所需的知识,又不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政工作挑战与应对专题研究及个人感想 各个老师术业有专攻,讲解内容广泛而深刻,如春风雨露般浇灌我们心灵的润土,其中对我印象最深感受最多的就是高德毅老师的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政工作挑战与应对”这一专题的论述,这一专题从宏观上讲了21世纪世界教育的三大发展趋势:终身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国际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解释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这样说的:“教育国际化就是把跨世界和跨文化的观点、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上而下的变化,又有自下而上的变化,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的变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及

通讯、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泛,一、教育理念国际化,这其中包括没有围墙的大学,网络和通讯技术的支撑国际化,教育主权既有保护,又有部分共享,甚至受让。就网络通讯这一点而言,我有深刻的体会链条由传统模式的供应链转换到服务经济时代的需求连,像苹果虚拟的门店APP STORE第一时间了解到消费者的需求,而产业链中的方式让消费者参与制作,发挥了很好的效果。再例如淘宝网的双十一,直接面向消费者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二、培养目标国际化。我们应提倡建立一个未了全球社会的多元文化,共存融合类的的全球性大学,提到全球性大学让我想到了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它在建校125年之际树立了向“世界性大学”转变和成为“适应21世纪的开放性大学的目标”可以看出日本的教育者早就有了这种国际化教育的理念,的确教育不分国界,在这里我也希望早稻田大学突破日本大学的界限,构建成为一所全球性的大学。

三、办学模式国际化、师生来源国际化。在上海的这几天,发现上海的高校中外国人特别多,查阅资料发现上海高校大学生人数达43000多人,来自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韩国、日本、美国在沪的人数特别多。多元化的师生背景加速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扩散。

听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专题讲座,就教育国际化以及我们目前教育的发展成果趋势而言,我认为上海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然选择。早在2010年上海就提出要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这一战略的实施,教育国际化是题中之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上海大胆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科学技术,优秀文化成果,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学上海的成功经验。其次,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教育国际化”作为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十年重要任务之一,提出的目标是“让学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的能力,提出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试验,列出了教育国际化重点建设工程。

教育国际化的同时老师自身的素质也必须要得提升,老师的素质也应该要专业化,我认为核心素质是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只有自身的政治素质过硬,才能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这其中最关键素质是能力素质,这种能力应该是多方面的,知识结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基础素质:道德素质、人文和科学素质、身心素质等。就辅导员老师而言,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对人民忠诚,热爱自己的学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落实到基层,不仅是每一位同学最贴心的老师更是他们最真挚的朋友,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上都赢给予最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应该具有丰富的现代知识和宽广的国际视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具有博学渊博的知识才能从当今复杂的国际化大背景下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要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际的动向,警惕民族主义膨胀。复杂多变的国际社会好像一个大染缸,我们要想守卫自己,必须做到出淤泥而

不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语言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话题,每一个在国际化背景下的人都必须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公关判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能较好的调适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遇到压力、挫折和打击,具有积极参加国际竞争力和合作的胆量,能正确认识不同国家和人群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三 总结反思

来复旦访学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到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我个人发现并反思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所学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或理论框架,没有达到真正的内化。

2、问题意识不够强,不能提出比较有意义和深刻的问题,不善于发现和捕捉问题。

3、学习中的交流意识比较淡薄,不善于抓住机会和老师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针对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这3个主要问题,我制定的弥补策略主要有:第一、读深读透几本书,在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我也进一步认识到,读书多与少并不是最重要的,能将一本书真正读深读透且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调用才是最主要的,否则读书就成了一个边读边忘,散而乱的过程。第二,提问其实是一件比回答更难的事,要想提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问题,必须建立在对自己所学知识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因此,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基础是关键。此外,也要谦虚地向他人学习,尤其是像那些能够提出好的问题的人学习。第 三,积极克服自己在学习中的自卑心理,多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交流不仅可以增强自信,也可以真正得到指导和提高,交流的过程就是向他人学习的过程。

访学期间,感触最深的是,复旦大学专业的课题研究大多能结合理论探索,深入一线教育实际,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课程改革相关方案和配套教材的研究、师资队伍的培训等研究和实施,都进行测试和实验,因而更加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率,给我的启示是在实际的教育科研确实也应该扎根于教育工作的实际之中,真正使科研与教学、与社会服务等工作紧密结合,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导向作用。另外,也要发挥团队的作用,互相探讨,共同努力,使教育科研更加深入

篇3:访新加坡国立大学

重庆大学校长 林建华

●外部环境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 战略和策略则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成败。战略发展目标是为了凝聚共识, 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 目标应当比较宏伟远大, 但又一定要有现实基础和实现的可能性。我们需要把建设最好大学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

大学的改革发展涉及很多方面, 但学科布局调整、学术队伍建设、教育体系建设和大学制度建设是基础性的。重点任务选择要根据学校实际。

《大学》:林校长, 您好!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在努力提高办学质量, 您提出了“建设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的办学战略目标, 如何理解它的内涵?

林校长:战略发展目标是为了凝聚共识, 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 目标应当比较宏伟远大, 但又一定要有现实基础和实现的可能性, 否则大家就没有信心了。战略目标还应当使每个人都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努力方向。“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是一个很好的目标表述。一方面, 大学的建设是一个过程, 目标也是动态的。我们在进步, 别人也在进步, 要想成为最好的, 就要设法比别人发展得更快更好, 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既要学习别人, 又要发挥自己的特色, 做得更出色。另一方面, 这个目标要求学校中的每个人、每个岗位都应当思考如何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都要追求卓越, 要求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在学校整体战略中的作用。换句话说, 我们需要把建设最好大学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

“建设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关键是要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它首先应当是一所有灵魂的大学, 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 是能够为学生提供最好教育和服务的大学, 是能够为国家特别是地区发展提供高水平人才和学术支撑的大学。人们习惯用大学排名评价和衡量大学, 当我们讨论学校目标时, 一些老师也在问排名应当定多少。大学的建设目标应当更关注全局性、长期性, 而现在的大学排名很多都只是关注大学过去工作的某些方面成果而已, 短期导向和局部性较强, 所以我们不能把大学排名作为目标, 过度关注排名会使我们只关注眼前, 只注重局部, 疲于应付, 忘记了内涵建设, 忘记了循环提升的过程。当然, 这不是说排名对我们不重要, 但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在学校的内涵建设上, 排名应当是内涵发展的自然结果。

《大学》:在地处西部的条件下, “建设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的目标能够实现吗?

林校长:这的确是一个宏伟的目标, 我们现在距这个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我坚信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一个大学的成就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紧密联系。目前, 重庆的社会经济还不发达, 开放程度也不能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比。但重庆的发展势头很好, 而且作为西部最重要的中心城市, 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城市的发展需要大学提供人才和学术的支撑, 这为重庆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外部环境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 战略和策略则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成败。为此, 我们重新修订了学校的战略规划, 确定了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用5年时间打好基础, 重点在学科布局调整、队伍建设、教育体系建设、制度体系建设四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第二步:再用15年左右的时间, 到建校100周年的时候, 把重庆大学建设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其中, 前5年打基础阶段非常重要。我们只有真正做到卧薪尝胆, 摒弃浮躁, 内涵发展, 才能使重庆大学的基础更扎实, 发展更有后劲。

大学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人们总认为西部学校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 事实上, 从生活、交通和信息等基础条件看, 重庆与东部城市没有大的差别。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能否敞开胸怀, 为优秀学者提供良好的学术发展空间和条件。重庆大学建校宣言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人才之聚, 聚于事业, 必事业愈兴, 而人才愈至。”只要我们努力推进学校的体制机制改革, 营造宽松自由和公平竞争的学术环境, 是能够吸引到更多优秀人才的。

《大学》:在大学的诸多工作中, 您认为以什么为切入点来实现成为最好大学的目标?

林校长:我认为, 要从能够解决大学的改革发展所涉及的基础性问题入手。大学的改革发展涉及很多方面, 但学科布局调整、学术队伍建设、教育体系建设和大学制度建设这四项任务是基础性的。重点任务选择要根据学校实际。重庆大学以工科为主, 文、理科比较弱, 学科布局不合理, 需要调整。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严重缺乏, 评价体系中追求数量、急功近利的现象比较严重, 人事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改革和大学制度建设是所有大学面临的基础性问题, 也是重庆大学一定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这四项任务要解决的都是大学面临的根本性问题, 这些问题解决好了, 我们发展的基础就更加坚实, 学校的科学发展就有了保障。

实际上, 大学是有机的整体, 各项事物相互关联。我们当然可以列举出很多其他重要问题, 但重点任务应当是根本性的。例如, 对研究型大学而言, 科研当然非常重要, 但学术水平取决于学术队伍的水平, 因此, 只有把学术队伍建设好, 科研水平才能提升。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同样如此。大学精神文化缺失的根子在制度, 没有制度的保障, 优良的大学精神文化是不可能传承的。因此, 大学制度建设的过程就是重塑精神文化的过程。

●学科布局调整一般要考虑三方面因素:国家和地方的需求, 学科的发展前沿, 学校的基础与特色。

实际上, 大学的发展与区域的发展紧密联系。大学不应只是被动地适应区域社会经济, 还应当做好前瞻性布局, 引领地方的发展。

《大学》:为建设最好的大学, 应依据怎样的基本思路来调整大学的学科布局?

林校长:学科布局调整一般要考虑三方面因素:国家和地方的需求, 学科的发展前沿, 学校的基础与特色。重庆大学的工程、建筑和信息学科比较强, 国家和地方需求旺盛, 因此, 调整的重点应当是针对重大应用领域, 推进跨院系跨学科合作, 并努力使部分学科进入前沿。我们的理科不强, 基础条件比较差, 因此, 调整的重点是要在几个重点领域建立高水准的研究平台, 并大力引进优秀人才, 争取在几个重要领域进入世界前沿。重庆大学的文科相对较弱, 但对人才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文科调整的重点是使现有学院的学科集中在几个重要的专业领域, 重点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和相关的学术研究。同时, 通过高水准综合性研究机构的建设, 建立小而精的基础文科体系。另外, 鉴于重庆市已经有两所很好的医科大学, 我们不再发展医学, 而是与医科大学合作推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

《大学》:这种学科调整思路如何具体操作?

林校长:重庆大学的工程、建筑和信息等应用学科曾经是很强的, 但也遇到了一些发展瓶颈。表面上看是行业背景不强, 与企业合作受到影响。从根本上讲, 是学院的学科过窄, 学院之间壁垒森严。因此, 我们对工程类学科布局调整的重点是通过跨学院合作及与产业的合作, 提升学科整体水准和竞争力。学部的建立为跨学院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011计划”的实施也为与产业的合作提供了良好条件。最近, 我们与长安汽车建立了汽车耐久性研究中心, 与中建总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山地城镇建设研究中心等。我们将会继续推进跨学科中心的建设, 构建网络状的学科布局, 教师由学院和研究中心共聘。这样的学科构架一方面会推动工程学科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 另一方面也为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科是工程学科的基础, 生物医药、化工、材料等也是重庆市的支柱产业。对于理科的调整, 我们采取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 重点在生物医药和功能材料领域建设高水准的学科平台。最近, 学校组建了创新药物研究中心, 与第三军医大学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同时, 建立了功能材料中心实验室, 以带动物理、化学和材料等学科的发展。

文科需要较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 因此, 一般来说, 工科为主的大学发展基础人文社会科学比较困难。我们目前的文科学院以应用文科为主, 包括法学院、商学院、新闻学院、艺术学院等, 基础文科基本是空白。文科调整是从两个方面入手的:一是调整现有学院的学科结构, 明确界定学院专业方向和领域;二是聘请一批优秀文科学者来组建跨学科、综合性的基础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 通过高水准的学术平台吸引更多的青年学者, 最终要建立基础文科体系。

《大学》:强调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似乎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您认为, 建校在地方的中央直属高校, 如何考虑为所在区域服务的问题?

林校长:区域是大学最直接的客户, 我们理所当然要为本区域提供服务。实际上, 大学的发展与区域的发展紧密联系。重庆地区的发展对大学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 这是压力, 也是机遇, 更是资源。我们应当抓住重庆市快速发展的机遇, 在提供学术和人才支撑方面, 把学校办得更好更强。因此, 学校一定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以更适应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最近的学科布局调整中, 我们很注意地方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例如, 重庆是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最大生产地, 有长安汽车和数百家汽车配件厂商。国产汽车最紧迫的问题是耐久性, 但这需要多学科合作和长期、系统的研究。我们的相关学科很强, 最近, 我们与长安汽车和中国汽车研究院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 集全校之力, 针对汽车耐久性等关键技术, 全面开展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这种学科布局调整不仅对重庆汽车产业的发展有好处, 也将对学校的工程教育和学术研究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大学不应只是被动地适应区域社会经济, 还应当做好前瞻性布局, 引领地方的发展。重庆的制药产业以中成药和仿制药为主, 处于产业的低端。我们建立了创新药物中心, 并与美国Scripps建立了合成化学与化学生物学联合实验室, 这将大大提升重庆地区合成化学水平和新药研发的原始创新能力, 进而提升重庆医药产业的竞争力。我们还与第三军医大学合作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 这也将大大提升重庆地区医疗产业的基础实力。同时, 我们正与美国的工业实验室商讨建立应用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 公共管理学院将重点加强行政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和社会工作等重庆市急需的学科领域的发展;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在基础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布局也都充分考虑了重庆市未来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知识决定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 而能力和素质才决定其最后一份工作, 决定其发展高度。新的培养方案一定要把能力和素质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各项活动中。

不要以为少数拔尖创新人才就可以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依赖于整个教育体系, 要使人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得以释放和发挥。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当按应用领域设置培养方案, 并尽可能地按跨学院方式组织实施。同时, 也要加强与企业和行业合作, 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

《大学》:“最好的大学”如何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

林校长: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 因此, 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应当是大学的应有之义, 也是大学存在的根本理由, 但正是这一大学最重要的使命在实际工作当中最容易被忽视。事实上, 从学校角度看, 学校的声誉主要来自学生, 毕业生的发展状况代表了学校的教育和学术水平。从国家层面看, 现在的青年学生终将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 教育的好坏, 决定了国家的未来。我们肩负着崇高的使命。

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是涉及面最广也是最复杂的工作。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教育传统和方式, 教师倾向用过去自己受教育的方式来教育现在的学生。当然, 这使很多好的传统传承下来, 但也会导致教学内容陈旧, 教育方式死板沉闷。在教育观念上, 我们不是把学生看作受教育的人, 而是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 课堂教学犹如知识的输入和存储。教师和学校很在意传授的专业知识是否完整, 却很少关心学生的能力是否提高, 素质是否更好。而且, 在当前急功近利的氛围中, 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已经被破坏, 真正关注学生和热心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少。一位大学管理者曾戏言:“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 真正让人惊奇的不是大家都不热心教学, 而是竟然还有一些教师热心教学。”

现在大家都看到了教育的问题, 也在积极推进教育改革, 但我们习惯于把教改当作一个个分立项目, 而不是完整体系, 教育行政部门的教改立项热情更加重了这种倾向。结果是总结交流时头头是道, 丰富多彩, 理念花样翻新, 但学生培养的效果则不尽如人意。我们需要全面审视和梳理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厘清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和特色, 根据具体情况, 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方案。实际上, 各学院学生培养的情况差别很大, 基础比较好的学院应重点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 基础较差的学院则应当关注课程体系建设。教育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 需要动员全校之力, 整体规划, 稳步实施。

《大学》: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必定涉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 您认为应如何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并凸显其特色?

林校长:就重庆大学而言, 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我们强调适应和驾驭未来, 就是强调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学生要面对未来挑战, 这些挑战不是学校设计好的, 很多是未知或无法预料的。学生在大学中学到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帮助他们驾驭未来, 但他们在学习和训练中掌握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却可以使他们在未来挑战中进退自如。知识决定毕业生第一份工作, 而能力和素质才决定他最后一份工作, 决定他能发展到什么程度。现在的大学教育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 忽视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因此, 新的培养方案一定要把能力和素质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各项活动中。

重庆大学一直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特色。尽管学生就业状况好, 初期上手快, 但后期发展的潜力不足, 综合能力和素质也相对薄弱。因此, 我们在继续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同时, 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使毕业生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作为一所研究型的大学, 当然也要培养学术型人才, 但我们应当坚持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重点和主体, 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大学》:那您如何定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林校长:“钱学森之问”提出后,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教育部也实施了拔尖学生培养的改革试点。但我以为要注意两方面问题。首先, 不要以为少数拔尖创新人才就可以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依赖于整个教育体系, 要使人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得以释放和发挥。比如说, 我们应当鼓励孩子们的想象力, 而不是给他们唯一的答案;我们应当鼓励大学生独立思考, 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对事物做出判断, 而不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我们的观点。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就是要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使他们成长为创新人才。其次, 应用领域人才与基础学科不同, 不仅需要宽广的知识基础, 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情商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因此, 重庆大学办学理念中提出要“造就人才”, 而不是讲“培养人才”, 是有一定道理的。应用型人才需要经过实践和社会的磨练才能“造就”成才。在我们的教育体系建设中, 一定要使学生在学习、实践和生活中, 增长才干, 增强能力, 健康成长。

《大学》:那么, 对研究生而言, 应如何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教育呢?应从何处着手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林校长:结合重庆大学的实际, 我们把专业学位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突破口, 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但是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声誉不好, 水平不高, 需要改进。我认为, 现在的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着认识误区, 比如说, 培养方案基本照搬学术型研究生, 实践活动也缺乏合理和有针对性的计划和方案。实际上, 专业学位应当按应用领域设置培养方案, 并尽可能地按跨学院方式组织实施。同时, 也要加强与企业或行业合作, 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和合理的实践方案。重庆大学提出了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为重点, 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我们将组建一批以应用领域为目标的跨学院研究中心, 他们将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任务。最近, 我们与长安汽车联合建立的汽车研究中心已经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 受到学生的欢迎, 很多来自机械、材料、动力、自动化等学科免试研究生报名参加。学生将先修汽车技术方面的课程, 具备一定汽车技术基础后, 再根据需要学习各专业的高级课程。学生的实践和研究将在长安汽车研究院和中国汽车研究院有组织地进行。最近, 我们正在策划钢结构工程、物流工程、集成电路等领域的专业学位项目。我相信重庆大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方向是对的, 当然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

●学术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学术带头人, 高水准的学术带头人能带出高水平的队伍, 进而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从长远看, 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吸引优秀学者的最重要因素, 无论提供的物质条件多好, 没有宽松自由、公平公正和良性竞争的学术制度环境, 学者们的长远发展是无法保证的。青年学者的水平代表了学校未来的竞争力, 这是学校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处理好引进与现有人员的关系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双轨制”是过渡状态, 将来应当逐步向新体制过渡, 因为只有建立了统一的人事体制, 良好的学术氛围才能够真正建立。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使教师能够在宽松、公平和竞争的环境中,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大学》:最好的大学在给予学生最好的教育时, 其学术队伍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 对此, 您的思路是什么?

林校长:学术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学术带头人, 高水准的学术带头人能带出高水平的队伍, 进而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但吸引优秀的学术带头人也是最困难的事情。中国有句老话:“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我们地处西部, 吸引优秀学术带头人的困难更大, 因此, 考虑的就应当更细一些。我们需要分析优秀学者的心理因素。首先, 优秀学者多是为事业而来, 他们需要能够发挥才智的空间和平台。东部大学人才济济, 但学术发展的物理空间和基础条件总是有限的, 这给我们提供了机会。但是, 优秀学者喜欢聚集, 不同领域的合作可以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东部大学在这些学术软性发展空间方面占有优势, 因此, 我们应当设法营造好的局部环境, 为优秀学者的聚集创造条件。

从长远看, 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吸引优秀学者的最重要因素, 无论提供的物质条件多好, 没有宽松自由、公平公正和良性竞争的学术和制度环境, 学者们的长远发展是无法保证的。因此, 我们要改革体制和机制,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努力使“近者悦, 远者来”, 使能者脱颖而出, 让智者有更大的施展空间。当然, 还有很多其他的重要因素, 如区域的国际化氛围、生活习惯与环境等。这些都涉及区域的发展状况, 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问题, 需要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希望他们能够适应环境, 同时也邀请他们一起来改变环境。

《大学》:这样的思路能很好地加以实施吗?

林校长:我可以举几个例子。一个是团队引进的例子。重庆大学的化学和生物学科相对比较弱, 我们计划以创新药物带动这些学科的发展。为此, 学校引进了两位优秀的长江学者和美国Scripps的有机化学家, 组建了高水准的创新药物研究中心, 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 并吸引了一些优秀的青年学者。第二个例子是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在传统工科大学建设基础文科比较难, 我们采用了一种非常规的方式:聘请十余位国内外知名的文科学者, 组建高水准、跨学科的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研究院由学者主导, 相对独立运行, 从而保证了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一年多来, 研究院建立了文学与文化、史学与古典学、哲学、政治经济与法律、人类学等研究中心。良好的学术氛围使高等研究院充满活力和创意, 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参与, 并已经招聘了十几位优秀青年学者加盟。依托该团队, 我们也积极探索在传统工科大学推进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 探索高水平文科基础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博士生训练的路径, 重庆大学的文科试验班——“博雅学院”计划在2013年秋季首届招生。

青年学者的水平代表了学校未来的竞争力, 这是学校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在青年学者的遴选上, 我们要记住一个道理:找到十个一般的青年学者, 不如去找一个最好的。因此, 学校设立“青年百人计划”, 实行年薪制, 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科研启动和生活条件。一年多来, 已经引进了20多位“百人计划”的青年学者。在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同时, 要建立较高的学术标准和严格的评价体系。预聘制规定的预聘期为3~6年, 只有通过严格的学术评价才能获得永久职位。高水平学术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 我相信随着学校改革发展的推进, 会有更多优秀人才聚集重庆大学。

《大学》:那如何处理引进人才与现有人才的关系?

林校长:这的确是一个很重要也很困难的问题。对这个问题, 我们有几点基本认识。首先, 学术带头人严重缺乏是重庆大学发展的最大瓶颈, 若不改变, 我们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因此, 采用特殊政策引进优秀带头人是必需的。其次, 现有教师队伍是学校的主体, 必须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否则, 学校既不能发展, 也无法正常运行。基于上述两点认识, 新老人员薪酬的双轨制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了。但双轨制是过渡状态, 将来应当逐步向新体制过渡, 因为只有建立了统一的人事体制, 良好的学术氛围才能够真正建立。为新引进人员提供较好条件并非中国特有, 而是世界各国大学普遍采取的队伍建设方式, 只不过支持力度的差别不像我们那样悬殊。

处理好引进人员与现有人员的关系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这要求我们既要以学校长远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也要兼顾各方的利益诉求, 要全面考虑, 整体规划, 灵活把握。在具体工作中, 我们要特别注意统筹兼顾。例如, 在为新引进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同时, 一定要建立起更严格的聘任条件和评价标准。对新引进教师实行高标准、严考核, 不仅对未来高水平学术队伍建设有利, 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新老教师之间的关系。同时, 我们要努力改善学校教职工的生活待遇, 改善其工作条件。为此, 学校利用组建跨学科平台的方式, 使优秀学者有更大的学术发展空间;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出国进修, 为青年学者建立种子基金, 支持他们的发展。学校还改革了薪酬体系, 建立起合理的薪酬增长机制, 为逐步改善现有教职员工的生活条件和待遇提供了条件。

《大学》:为此, 学校的人事制度也要相应进行怎样的改革?

林校长:是的。人事制度包括聘任制度、薪酬体系、评价和晋升体系等, 是学校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制度。从去年开始, 重庆大学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认真梳理并健全了学校的人事制度体系。

前面已经讲过, 学校进行了聘任制度改革, 实行预聘制, 建立了较为严格和完整的聘任程序, 并明确将预聘制作为学校未来的主要聘任方式, 这对学校学术队伍建设有很大意义。学校从整体上梳理了薪酬体系, 对新聘人员的年薪制进行了规范, 还调整了现有人员岗位津贴的构成, 形成了逐步调整薪酬的机制。在评价和晋升方面, 我们彻底改变过去“计工分”的教师评价方式, 代之以主要考察学术水平和教学状况, 并规定所有教师必须承担本科生教学。学院的评价也从以成果和数量为主, 转变到重点考察学院的发展趋势和运行状况, 更加关注过程的考察。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使教师能够在宽松、公平和竞争的环境中,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的人事制度改革仍然是初步的和过渡性的, 今后要不断调整和改进。

●从法律上讲, 中国大学的自主权并不小。事实上, 如果我们放得下眼前的利益, 顶得住诱惑, 沉下心去按照教育规律办大学, 行政干预就会小得多。

制度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 需要不断调整和修正。在新的制度体系中, 我们要详细论述具体管理规定中所隐含的大学精神和价值观, 使我们的制度不仅是“管”人的, 而且还是“教育”人的。学校的制度应当体现大学精神和价值导向, 这是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大学精神是制度的灵魂。

现在的大学, 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学科多样性上, 都远远超过了从前, 因此, 学部对于大学管理链条的完整性就变得非常重要。学部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术权力, 减少了行政化倾向。

《大学》:循着“最好的大学”的建设思路, 您如何考虑大学的制度建设问题?

林校长: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是到了进行制度性规范的时候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似乎不言自明, 但我们还是应该想想为什么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制度是用来规范机构和人的行为的, 但规范的目的是为了使大学能够更好地运行和发展, 而不是相反。强调这一点, 是因为现行的管理构架和行为习惯并非都有利于大学的运行和发展。

作为独立和非营利的学术机构, 大学制度涉及大学与外部的关系, 大学内部各机构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大学和政府的关系为例, 评论和批评比较多的是大学自主权和行政化。实际上, 从法律上讲, 中国大学的自主权并不小, 但由于上级主管部门热衷于组织各类项目和评估, 同时, 大学为了获得好评和资源也乐此不疲, 从而荒废了自己的事情。事实上, 如果我们放得下眼前的利益, 顶得住诱惑, 沉下心去, 按照教育规律办大学, 行政干预就会小得多了。

大学内部的制度建设既要把现行合理的体制机制规范化和制度化, 也要把制度建设与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 改变管理体系中的不合理现象, 使大学制度更合理, 更有效。因此, 制度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 需要不断调整和修正。重庆大学的制度体系建设将包含三个层次:顶层是大学章程, 这是学校制度的总纲;第二层是管理领域的指导思想、理念和价值观的陈述, 这也是大学精神和价值观在特定领域的具体展现;第三层是学校各方面具体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在以前的制度体系中, 并没有第二个层次的内容。而在新的制度体系中, 这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是把大学精神和价值观贯穿于制度体系的核心部分。举例来说, 我们有非常严格和细致的学生考试违纪管理规定, 但并没有阐明为什么要严肃对待这类违背诚信的行为。在新制度体系的第二层次文件中, 我们要详细论述具体管理规定中所隐含的大学精神和价值观, 使我们的制度不仅是“管”人的, 而且还是“教育”人的。

《大学》:大学制度建设的核心是什么?

林校长:大学制度为了规范机构和人的行为, “规范什么”和“如何规范”是大学制度建设要回答的两个核心问题。具体来说, 大学制度要明确界定机构和人员的权力、责任和义务, 建立简洁的管理构架, 保障大学高效和稳定运行。现在的大学管理构架存在严重的权责利脱节和责任缺失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学校的运行效率, 造成了大量精力和资源的浪费。因此, 我们应当根据发展需要, 梳理和调整学校的管理构架, 使整个管理体系更加合理和高效。

学校的制度应当体现大学精神和价值导向, 这是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 也是我们过去的制度体系中缺失的。例如, 我们提倡追求真理、追求卓越, 但在制度和评价体系中充斥了急功近利;我们提倡为人师表, 但在制度中却放任自流。制度应当起到维系大学精神的作用, 否则, 很多优良传统和精神会慢慢丧失殆尽。大学精神是制度的灵魂, 失去灵魂, 制度犹如失去了航向的航船, 只能随波逐流。

《大学》:一些高校以学部制改革作为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您对此有何看法?

林校长:我认为, 学部制改革可以改变管理构架中的管理链条不完整现象。重庆大学也实行了学部制。过去实行的校-学院两级管理构架中, 学校实质上是通过职能部门对学院实施管理的。学院要面对几个或十几个职能部门, 常常为一件简单的事情, 院长要奔波于几个部门。而职能部门只掌握部分资源和权力, 只能从不同角度对学院干预和管理, 对学院发展状况并不承担任何负责。因此, 尽管学院是学校中最重要的学术单元, 但学校中却没有任何人或机构对学院的状况负责。

为改变这种状况, 我们成立了文理学部、工学部、建筑学部和信息技术学部四个学部, 每个学部下属若干学院。学部除了设主任和副主任外, 还配备了精干的工作班子。学部的主要职责是代表学校担负学院的管理责任, 特别是学科建设、人员聘用、学术评价与晋升等与学院发展相关的事务。学院仍然是最基本的学术单元, 原有的职能保持不变。经过一年的运行, 学部在学院学科建设、跨学院教育和科研合作、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成为学校对学院实施有效管理和协调的得力抓手。

《大学》: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 而非行政机构, 增加学部是否会增加管理环节, 甚至强化高校的行政化倾向?

林校长:当一个学校的学科比较宽、院系比较多时, 都需要学部这个管理层级。1949年前, 我国的大学都设有学部 (即当时的学院) 。1952年院系调整后, 大学高度专业化, 下设的学科很少, 学部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了。而现在的大学, 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学科多样性上, 都远远超过了从前, 因此, 学部对于大学管理链条的完整性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在学校-学部-学院管理构架下, 学院是实体机构, 负责教师管理和教学、科研的运行。学部相当于学校的派出机构, 负责所属学院的管理和协调。同时, 学校赋予学部一定的人、财、物调配权力, 使得学院很多需求在学部层面就可以解决了, 不必再面对众多的职能部门。同时, 学部学术委员会、院长联席会议使教师能够更多地参与大学的民主管理,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术权力, 降低了行政化倾向。

●一个企业如果不考虑客户, 是不能生存的。大学也是一样。大学的客户可以归为两个群体:学生和社会。大学不仅要关注客户当前的需求, 更要保障他们的长远利益。建立满足客户需求的观念, 是大学教育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之所以强调要努力满足客户的需求, 是因为学校常常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忘记了客户的需要, 这会把学校引入歧途。当然, 客户的某些要求不一定是符合他们根本利益的, 大学应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 勇敢地维护客户的根本利益。

社会之所以需要大学, 是认为大学忠实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公众之所以信任大学, 是因为相信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崇高的学术殿堂。在任何情况下, 大学都要保持自身的独立、圣洁与忠诚, 要牢记公信力是大学的立身之本, 失去公信力无异于自毁长城。

《大学》:在今年的高等教育咨询会的发言中, 您谈到大学的发展要考虑客户需求, 为什么大学要强调客户?

林校长:一个企业如果不考虑客户, 是不能生存的。大学也是一样, 只不过情况更加复杂一些。大学的客户可以归纳为两个群体:学生和社会。大学不仅要关注客户当前的需求, 更要保障他们的长远利益。例如, 大学不仅要使学生能够就业, 还要使他们有大的发展潜力;不仅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学术支撑, 还要作为社会公益代表, 为社会的理性思考提供支持。同时, 大学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例如, 大学对真理的探求需要自由和独立的氛围;运行和发展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大学也需要提高自己的学术和社会声誉, 以及在同行中的地位和排名。通常, 大学与客户的利益基础是一致的, 但如果大学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忘记了客户, 就会导致大学公信力丧失, 那将是非常危险的。

学校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客户观念的缺失有关。如片面地追求排名, 忘记了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为了眼前利益, 纵容某些不正当的行为, 导致浮躁和阿谀之风盛行, 忘记了大学应当成为社会公共价值的代表。最近, 教育部提出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的方针, 从根本上讲, 就是要求我们更多地从客户角度出发, 来思考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如果我们能够把学校的改革发展与客户需求紧密结合, 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就会成为大学必然的选择了。

《大学》:满足客户需求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提法, 那大学要满足客户的所有需求吗?

林校长:从总体看, 大学与客户的利益基础是一致的, 但也会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我们之所以强调要努力满足客户的需求, 是因为学校常常会因为自己的利益, 而忘记了客户的需要, 这会把学校引入歧途。我举一个例子。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才, 使他们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 因此, 学校应当也必须从社会需求和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角度来审视大学教育。也就是说, 要从客户的角度审视大学自身。长期以来, 人们对学生不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多有批评, 但我们却改进甚少。其根本原因是大学总习惯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看待教育, 这使我们的思想僵化、安于现状, 而无视教育中存在的内容陈旧、方法僵化、不注重能力和素质等显而易见的问题。因此, 建立满足客户需求的观念, 是大学教育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当然, 客户的某些要求不一定是符合他们根本利益的, 大学应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 勇敢地维护客户的根本利益。例如, 有些学生希望课程既简单又能得高分, 但这显然不符合学生的长远利益。大学应当坚持教学计划的严肃性, 坚持高质量、严要求的标准和价值。而当学生经过实际生活的磨练就能感受到学校严格要求的意义, 才理解学校是在真正维护他们的利益。又比如, 学生希望适当改善住宿、食堂和教室的环境和条件。我认为这是合理的要求, 特别是在重庆炎热的夏季和阴冷的冬天情况下, 改善学习和住宿条件,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当然也有一些观点认为, 这将失去让学生锻炼毅力的机会, 但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找到一些办法, 使学生既能够舒适地学习和生活, 又能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大学》:大学在努力满足社会这个客户的需求时, 是否也面临着不被社会信任的尴尬?

林校长:大学与社会之间存在一种默契和约定。社会之所以需要大学, 是认为大学忠实于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公众之所以信任大学, 是因为相信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崇高的学术殿堂。因此, 在任何情况下, 大学都要保持自身的独立、圣洁与忠诚, 要牢记公信力是大学的立身之本, 失去公信力无异于自毁长城。

过去十几年, 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我们的学术声誉越来越大, 教师的学术水平快速提升, 基础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但不幸的是, 大学的社会公信力却在下降!这当然与整个社会的公信力丧失有关。但大学的官僚化风气, 一些人的唯利是图, 学校对不良风气的漠然态度, 都对大学的公信力造成了极大伤害。其实, 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中, 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并不奇怪。美国的物理学家亨利·奥古斯特·罗兰于1883年发表了《为纯科学呼吁》, 文章历数了当时美国大学和教授们的不良风气, 呼吁重塑大学的学术追求和尊严。在当前不良现象频发的情况下, 大学更应当站出来, 有良知的学者们也应当站出来, 公开申明我们的价值和追求。与此同时, 我们要付诸行动, 通过完善大学制度, 弘扬大学精神, 重塑大学的圣洁与荣誉。

篇4:美国密歇根大学访学印象

我首先到达的是密歇根大学主校区所在地——安娜堡(Ann Arbor)。安娜堡位于美国中北部五大湖地区的密歇根州,与加拿大安大略州接壤。安娜堡寓意为橡树之城,穿过街道,徜徉校园,到处可见参天的大树和嬉戏的松鼠。安娜堡的植被景观不能简单的用绿色概括,因为这里除了绿色,还有黄色、紫色、红色、灰色等不同颜色的树木,加上不同色彩和设计风格的二、三层小楼点缀其间,恍如进入童话世界。一条休伦河(Huron)穿过市区,河水清澈见底,野鸭成群,天鹅嬉戏,扁舟飘过,给人宁静、安详的美感。安娜堡的人口有11万4千人,其中6万多都是密歇根大学教职员工和学生。这个城市,小巧玲珑,清新雅静,被评为美国最佳的20个度假胜地之一。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会自然屏蔽掉人生很多的欲望和奢求,更加享受一种安详、踏实的美好时光。在这样的城市求学深造,没有理由不沉醉于书香,没有理由不徜徉于书海,没有理由不追求学术的进步,没有理由不追求精神的升华。

从英国《泰晤士报》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名来看,密歇根大学分别排在第13和14名,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名校。学校初建于1817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大学设有19个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商学院、牙医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拉克哈姆研究生院、信息与图书馆研究学院、法学院、文理学院、医学院、音乐戏剧学院、自然资源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运动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全校学生总数5.2万人,教职员工3.8 万名,开设588个专业,开设3000多门本科课程。密大自建校以来,在各学科领域中成就卓著,多项调查显示其超过75%的专业排在全美前10名,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连续多年排名第一,被誉为“公立常春藤”,与伯克莱加州大学以及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素有“公立大学典范”之称。密大与中国教育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机构已经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密歇根大学的安娜堡校园占地2842英亩,有200多幢建筑物,800多万册藏书,9个博物馆,7家教学医院,150个研究中心、研究所和实验中心,400多个实验室和研究室。其中,亚洲图书馆是北美地区最大的东亚文献收藏机构,馆藏达到72万册中日韩文书籍、1500多种期刊、77000多种缩微数据,以及大量的数字化文献材料。密歇根大学不仅是学术的重地,也是文化的中心,有近千个学生社团及组织,各种性质的活动应有尽有。大学的多所博物馆、剧场、音乐中心、艺术中心、公园等也是学生文化活动和课余休闲的好去处,校园生活十分丰富多彩。大学有着深厚的体育传统,各种运动团队在比赛中屡屡获奖,特别是橄榄球运动在学校被学生视为宗教性的活动,著名的密歇根竞技场可容纳10万多人,是世界上最大的专用橄榄球场地。2011财政年度,密西根大学的研究经费超过12.36亿美元,成为全美经费最多的大学之一。密大对于密歇根州的贡献是多方位的,包括通过学校的资金流入带来的社会效应和学校及其雇员、学生、访问学者购买当地的商品和服务。在过去的五年中,学校帮助本州创造了上千个新的就业机会,科研活动更是产生了1750项发明创造和许多新启动的公司。每年通过零售消费、各种文体活动为本州经济创造了上亿的盈利,并吸引了35万名游客。

印象之一:密大在中国,还是中国在密大?

刚来密大,我首先到国际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登记注册并办理校园卡(Mcard)。有两个接待人员一看就是亚洲人,聊了几句英文才知道是中国留学生在国际中心打短工。办理校园卡时,发现大厅中满眼都是黄皮肤和黑眼睛。据不完全统计,密大有65%以上的国际学生都是中国人。看到这种现象,有两个想法:一是我们国家确实强大了,老百姓富裕了,能够送这么多学生出来留学,将来我们国家发展会更好。二是为什么国内的高等教育和世界一流高校差距如此之大?如果这些学生能够像美国学生一样留在国内读书,既为中国学生和家庭省下了钱,也会减少外汇的外流,同时也能增强我们的国力。衷心希望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能像密大一样引来大量的留学生。

印象之二:入学培训,种类丰富,安排周密

新人到密大国际中心报到时,会收到一份入学培训的详细清单,上面列出所有培训的项目名称、时间、地点。培训项目循环进行,一共持续三周,开学前两周就开始培训,直到开学后一周结束。所有培训的主要文字和PPT内容都挂在网上,供学生随时查询。培训的项目一共有30多个。在校学生、老师、社会服务机构人员、政府公务员、警察、外办人员多方参与,培训内容包括了国际学生和学者在密大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文化差异、语言沟通、医疗保险、交通、社会安全、图书馆使用、医院服务、购物环境与技巧、驾照申领、美国开车注意事项、汽车采购与保养、法律问题、求职、交友、旅游、校园参观、城市介绍、农贸市场参观等。种类与内容之丰富是我在国内大学从未见过的。培训的形式有讲座、讨论、参观。所有的培训项目完成后马上进行问卷调查,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也可以搜集学生需求,以便在以后的培训中完善。这种培训可以让学生在短期内得到大量的信息,尽快融入当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充分体现了学校的教育服务意识。以人为本,首先是考虑学生的需求,主动提供服务,并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个细节。这应该是我们国内高校可以借鉴的一个重要方面。

印象之三:校园优美,设施先进,服务一流

我最早进入了教育学院的大楼,一楼的地面如镜面一样光亮,卫生间的卫生水准应该在四星级酒店的水平。大部分的教学和学习区域都配有地毯,墙面上整洁有序地悬挂着电子显示屏和教职员工介绍等。在图书馆、各个大楼都设计了学生学习交流的区域,并配备电脑、咖啡间、微波炉、自动售卖机等设备,有些区域还配备了投影仪。除了椅子之外,学生的讨论区和自习区还有长沙发和高靠背的柔软的沙发,常常看到学生翘着二郎腿悠闲自在地看书,甚至趴着或躺着看书。学校为每个学生和老师分配了打印纸张的配额,打印机全部上网,学生可以在网上选择任何位置的打印机打印资料。学校图书馆大部分开到凌晨两点,据说很快就要24小时开放。图书馆除了有现场值守人员随时处理学生问题外,学生还可以在网上或用电话随时发问,工作人员总是有问必答,随叫随到。学校的教室看不到国内秧田式的座位布局,大部分都是圆形或方形的座位布局设计,主要是方便学生之间和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交流。学校所有的建筑内都配备了无线网络,部分校园内还可以使用Wifi上网。学校的蓝色穿梭巴士对全社会开放,免费乘坐。学生和老师凭校园卡可以免费乘坐安娜堡市的30多条公交线路。学校没有专门的食堂,但是每栋楼基本都有社会餐饮公司或校内机构开办的餐厅,而且基本上提供全天候服务。除了考虑正常学生的学习需求之外,学校在所有的公共场所都配备了残疾人通道、专用厕所和专用电脑,残疾学生驾驶小型电动轮椅可以在校园内任何位置畅通无阻。安娜堡市和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印象之四:开学典礼,简洁庄重,服务周到

根据安排,我参加了研究生院举办的开学典礼。典礼之前,首先为学生提供免费的欧陆自助式早餐,面包、蛋糕、咖啡、牛奶、饮料等供应充足。开学典礼共分四项,研究生院学生政府主席(President of Rackham Student Government)讲话、教授发言、音乐精品欣赏、研究生院院长致辞。学生政府主席主要介绍学生政府的职能和社会活动,教授主要是作为校友分享自己的学习历程,然后是学生用阿卡贝拉(无伴奏合唱)形式演唱两首歌曲。最后是研究生院院长致辞,主要强调两点:一是号召学生追求学术自由,二是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丰富资源,积极参与社团和社会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整个开学典礼没有邀请校领导参加,也没有大话、套话,既简单又隆重。典礼之后,研究生院为方便新生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和服务,邀请校内外70多家校内外机构为新生准备了丰盛的信息大餐“信息集市(Information Fair)”。学院邀请机构包括安娜堡市交通局、安娜堡区域会展与旅游局、宗教咨询服务协会、教与学研究中心、妇女教育中心、英语语言学院、国际学院、国际中心、社区服务与学习中心、知识导航中心、心理诊所、学生法律服务处、研究生就业中心等。所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技巧、论文写作、英语沟通学习、求职创业、研究项目、心理健康、宗教信仰、学生团体、衣食住行、休闲娱乐、卫生保健、生育与幼儿服务等。这些机构所提供的信息全部免费,与信息相关的服务基本上也都是免费的,有些项目甚至还有资金支持。这种丰富多彩的服务形式和内容远远超越了我的预期。在这样的大学学习,有强大的校内外资源的支持与资助,应该说学生没有一点后顾之忧,有的只是太过丰富的资源有点让人眼花缭乱,难以取舍。我发自内心地羡慕这些学生,也为他们感到高兴,同时也看到了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将来教育服务工作中努力的方向。

印象之五:课堂活跃,互动开放,人文关怀

第一学期我选修了两门课程,《美国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变革管理》。本来以为第一次上课,学生和老师互相不认识,会感到拘束,但是,老师不时用充满智慧而又幽默风趣的话语使整个教室笑声不断,学生们积极参与,知无不言。课堂气氛非常融洽,学生可以随便使用笔记本电脑、IPAD、手机,甚至有老师和学生在课上吃零食、喝咖啡。在这样的课堂上课,既有精神享受,也有物质享受。第一次课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不是课堂的活动,而是学校、老师对学生与动物的人文关怀。记得快上课时,一个残疾学生开着电动轮椅由一条大黄狗领着不急不慢地进入教室。本以为上课时学生会把大黄狗领出去拴在外面,岂料大黄狗也趴在教室一起上课。狗很通人性,似乎知道大学是神圣的殿堂,整整两节课一声不响,好像也在享受上课的乐趣。只是课间休息时,主人让他起身伸了两个懒腰。密歇根大学把“领袖与市民”共同作为大学的培养目标,既阐明了研究型大学的精英价值,也体现了研究型大学“顶天立地”的人才观。能在这样人性化的课堂中学习,与睿智的教授沟通思想,与同学进行思想与灵感的碰撞,真是一种人生享受。

正如密歇根大学每年给应届高中毕业生寄去的学校介绍中第一句话所说的:“密歇根大学不能被简单地归纳。”他们为学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把规模浩大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俨然就是个自给自足的学术、科研大社区。的确,师生的机会与可做的事情是数不清的,希望每一位都能在密大寻到自己心中的“宝藏”。

篇5:大学生党员访万家活动总结

根据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高校开展“我的中国梦—大学生党员访万家”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于2013年1月25日到五华特困户进行入户走访。

我们访问的是一家特困户家庭,户主叫张日如。全家真正有经济来源的成员只有一位,那就是她的妻子,家中有6个小孩,其中5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都已结婚,4个女儿都嫁到外省,生活也不太富裕,很难回家一次,儿子还在读书,支出费用较大,生活来源完全靠农作物,耕地7亩,完全靠其妻子来劳作,因为其丈夫身体不太好,不能干重活,所以其妻子是家中的主心骨,以前住的房子破败不堪,很容易倒塌,他的妻子四处借钱建了房子,目前还欠债,平均月收入500,生活较为困难。

在采访过程中,他们也很大方的透露他们的过往和现在的生活,家里之所以有这么多孩子,因为生的都是女孩,在封建的农村家庭中,男子是主心骨,男孩是要传宗接待的,没有男孩就断了根,所以一直生到男孩为止,我很佩服的问女主人是怎么把孩子带大的,那么多;女主人腼腆的笑了笑,说“那时的孩子很好带,小的背着去干活,大一点的全部放在床上,回来的时候给他们喂奶,哪像现在的孩子那么宝贝,现在生活比以前好了,孩子也幸福了”。我回答道:“是啊,现在的生活好了,这都要感谢党,让我们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女主人很赞同,她说一开始孩子到了该上学的时候,她把家里的全部收入和东借西借凑到给她的孩子们上学,她都不知到能供多久,幸亏后来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免了学杂费,才可以让她的孩子们顺利完成学业,他们一家都非常感激党的恩惠;现在他们的子女都已长大,生活已经有很大的改善,儿子上中专,政府有扶助,而且每一年都能领取贫困资金。

走访后我和搭档根据访问情况做个总结,我们都坚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梦”并不是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而且就在不远的将来。

篇6: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短期访学项目

参加2011年 UCR“美国商业与社会课程”学习通知 深入微软、索尼、沃尔玛、希尔顿等10家世界级公司的研习之旅

各学院: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我校与全美公立名校排名第41名的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合作,选派优秀在校大学生到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学习交流。

2010年我校成功选拔首批同学参加为期一个学期的《短期访学项目》的学习。2011年双方学校在继续《短期访学项目》合作的基础上,我校以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为海外课堂,推出首期暑期课程-《美国商业与社会》,为广大同学提供暑期赴美深入微软、索尼、沃尔玛、希尔顿等10家世界级公司开展学习研究,同时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机会。成功完成课程的同学将获得我校学分。此次选拔,商科专业的同学优先,其他专业优秀学生可以参加, 报名的截止日期为3月30日。

一、海外课堂-美国商业与社会课程介绍

1、合作学校简介:

著名的加州大学系统公立研究型大学

全美公立大学排名第41名(2011 US News & World Report排名)

全美4000多所高校排名第94名(2011 US News & World Report排名)全球高校排名第101到第150名(依据上海交通大学排名,北大、清华的排名在151-200名左右)

加州大学河滨校区是一所美国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加州大学系统中十大分校之一。加州大学河滨分校除了以其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和“全美最美校园”闻名于世,更以学生多样化,教学理念多样化,课程多样化为特点,位列“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全美教育多样化第5名,2010年3月3日更被美国最高级别大学认可机构之一的西部各州高等院校认证协会评为“十年--美国多样化卓越教育的大学典范”。

2、美国商业与社会课程简介:

美国商业与社会课程为期6周时间,暑假期间在美开课。

课程前4周为美国商业基础学习,学习沟通和商业的基本知识,如北美商业理论、实践与准则,商务写作与计算机应用,商业会议与演讲,商业信函,提案,报告和简历,商务会议,演讲,谈判和案例研究,商务阅读与商业文化,商业术语与功能,语言技能提高等,以帮助同学们适应美国大学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对美国商业和社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基地学习打下基础;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同学可以修习强化英语课程。

UC Riverside Overseas Courses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海外课堂

   

公司是现代社会的最基本而重要的组成因素,更是美国社会以致世界高速前进的动力,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联手10家世界级公司,4周结束后同学们将利用2周时间进入世界级企业教学基地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和学习。同学们将在商科专业教授的带领下到包括微软、沃尔玛、华纳兄弟、希尔顿等在内的公司参观学习,进而详细了解美国商业,深入理解美国社会。这些世界级公司包括

 Wal-Mart

沃尔玛公司  Microsoft

微软公司  Hilton Hotel

希尔顿酒店  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Inc.索尼影视娱乐公司  Warner Bros.Entertainment, Inc.华纳兄弟娱乐公司  Mattel

美泰公司  Fender Musical Instruments 芬达乐器公司  NASA JPL

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  Mahalo.com

Mahalo新型搜索引擎

 The Maurice Car’rie Vineyard & Winery莫里斯-凯莉葡萄酒庄园

海外课堂时间

报名时间:3月1日至3月30日

Session A:2011年7月5日至2011年8月20日(8月20日至8月31日同学可安排名校名城参观,费用自理)

Session B:2011年8月2日至2011年9月17日(7月23至8月2日同学可安排名校名城参观,费用自理)海外课堂地点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河滨市

3、项目特点:

 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研究企业教学基地公司的起源与现状,深入研究公司与商业对美国社会与文化的影响与促进

 通过多种形式深入了解美国的社会与文化,开拓学生视野,为同学们未来升学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 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学习时间短,学习费用低  在美国公立大学环境中,提高英语应用语言能力  同时通过灵活的方式学习专业课程

4、海外课堂经历与学分

美国商业与社会课程为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正式的全日制课程,学生将持F-1学生签证赴美,学习结束后需提交正式的课程学习报告。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将为合格的同学出具项目学习成绩单和学习证明。

5、美国商业与社会课程费用

美国商业与社会课程相关费用: 人民币42,700元/人

UC Riverside Overseas Courses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海外课堂

以上费用包括:课程设计费、管理费,学费、加州大学学生证、使用计算机室(包括上网)、加州大学成绩单、机场接送、在读期间医疗保险、在校期间的美国寄宿家庭住宿和一日三餐费用。

以上费用不包括:中国-美国往返国际机票、学生护照及签证费、SEVIS费、个人零用钱、长途话费及饮食开支、书费、超出访学时间及项目内容之外以及未列出的其他费用。

学校位于美国西海岸核心地带,在校期间,学校将就近安排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学生可以选择参加。学习阶段结束后将安排《美国顶尖名校名城游览计划》,学生可以选择参加,游览将带领同学们参观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耶鲁、普林斯顿等顶尖名校,探访旧金山、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五大名城,游览自由女神、白宫、金门大桥等著名景点。

二、选拔条件:

1.全日制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并已交足学校的各项费用。

2.爱国爱校,自觉遵守国家法令及校规校纪,无违纪处分记录。3.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能适应密度较大的学习访问安排。4.专业不限,商科专业的同学优先,其他专业优秀学生可以参加。

5.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已通过大学四级或六级考试且成绩优秀者优先。6.家庭具有一定经济基础,能够提供赴美学习所需费用及经济担保。

三、选拔流程:

1、原则:

严格按照要求,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所报名的学生中择优推选。

2、程序:

 学生本人提出申请,提前到学校国际合作交流处报名;

 报名学生需填写《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海外课堂报名申请表》;

 学生材料经审核达到项目要求,并通过电话面试,确定最终入选名单。 学生提交正式申请材料并缴纳项目申请费用。

3、项目选拔标准:

本项目选拔学生主要考察申请者的三个方面, 学业合理性,考察学生的现在所学专业、所在年级、学习成绩等学业背景,判断交流访学对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业的影响。 英语能力,考察学生在美国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

 背景匹配性,考察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实力等是否符合美国法律法规要求。

咨询电话: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28877321 全美国际教育协会项目官员咨询电话

010-58204409,***(仅限工作时间拨打,周一至周五 9:00—18:00)

上一篇:城隍庙导游词下一篇: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仪式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