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探究

2024-05-15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探究(通用8篇)

篇1: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探究

清新三中2010-2011学第一学期 校级课题《普通高中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

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检验方法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可立足于教材,有时又高于教材,跳出教材.问题设计要符合基础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原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认知形成和发展规律,可以把研究性活动分为形成性研究、建构性研究、应用性研究等方式、方法.在一种研究活动中,可能用到一种或几种研究活动的方法.

(一)形成性研究活动的方式、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把一些知识形成过程的典型材料设计为研究性问题.这些材料可以是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等.运用《几何画板》,把这些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研究性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是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理解辨析“两个关系”是教学的难点,学生不理解规定“曲线上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和“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的意义何在,各

曲线C上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x,y)=0的解10自起何作用,只从字句上死记硬背,或干脆认为同义反复,随后面对充分必要条件、轨迹的纯粹性完备性等一系列数学抽象学生更加费解.

-10O方程: x + yP:(-4.70, 1.71)xP =-4.70yP = 1.71P-5522 = 5.002充分性xP2 + yP2 = 25.00B:(-3.90, 3.13)AO5A:(-3.90, 0.00)xA =-3.901015C:(-3.90,-3.13)-5(25(25-xA12)2 = 3.13 =-3.13必要性A12)2以方程f(x,y)=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C上-10案例1: 证明以坐标原点为圆心,半径等于5的圆的方程是x+y=25,并判断点M1(3,4),M2(-2个圆上.

借助“几何画板”平台,通过上例引出两个关系,直观2

25,2)是否在这表示概念的形成过程.(如图1)

22正面演示:在⊙O:x+y=25上任取一点P,图1 “测算”坐标值后计算平方和,显示x

2PyP252,制作动画让点P沿⊙O移动,学生观察到随点P的运动其坐标值自动更新,但x2PyP252保持不变.另一方面,选中两端点在x轴上的⊙O直径,在其上任取一点A,“测算”该点横坐标x,计算25x2作为纵坐标y,绘制点B、C,缓缓拖动点A,容易发现点B、C总在⊙O上.这样通过上述的动态模拟,用学生的亲身体验建立起“曲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之间的对应关系,完成对“两个关系”的意义构建.

构造反例:方程(1)y25x2,(2)x-y+25y-25x=0 是

4422否表示⊙O的方程?学生从直觉上判断应该不是.教师要求用“两个关系”加以验证:当点P在下半圆运动时,发现曲线上的点并不都是方程(1)的解;用方程(2)的解x1y1绘制点,发现方程(2)的解的点并不都在曲线上.从中领悟到二者缺一不可的道理,这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有助于学生通其法知其理.

(二)建构性研究活动的方式、方法

建构性研究是立足于引导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应用例题、习题的研究功能,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新教材的编写非常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规律:新教材加强了研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新教材强化了选择性,提倡学生对问题 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为发展学生个性留下了充分的空间,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时时注意挖掘教材精髓,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

案例2: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二册(上)第13页例4:“甲、乙两人同时同地沿同一路线走到同一地点,甲有一半时间以速度m行走,另一半时间以速度n行走;乙有一半路程以速度m行走,另一半路程以速度n行走;如果m≠n,问甲、乙两人谁先到达指定地点”。

对这道题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就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次机会。因此在例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问题进行引申、拓展,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引申1:甲、乙两人同时同地沿同一路线走到同一地点,甲有1时间以速度m行走,另 11时间以速度n行走;乙有pp1p 路程以速度m行走,另 11路程以速度n行走;如果m

p*≠n,问甲、乙两人谁先到达指定地点(p>1,pN)。

引申2:甲、乙两人同时同地沿同一路线走到同一地点,甲把行走这段段路程所需的总时间n等分,每一个等分时间里行走的速度分别是m1、m2、m3、……、mn; 乙把行走的路程S进行n等分,在每一个等分时间里行走的速度分别是m1、m2、m3、……、mn;如果m1、m2、m3、……、mn不全相等,问 甲、乙两人谁先到达指定地点。

通过引申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及其实际意义进行研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应变能力。

建构性研究旨在使学习者真正地、深刻地理解知识,为此,教师需要就学习内容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持续的概括、分析、推论、假设检验等思维活动,来建构起与此相关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帮助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状况、以及见解的合理性等进行监视和调节.为了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教师自己要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情境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要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有力的建构工具来促进自己的知识建构活动.

(三)应用性研究活动的方式、方法

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 学生的思路越走越宽,思维的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研究性材料.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联系实际,让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案例3:(高一〈下〉5.12研究性课题: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

如图,一条河的两岸平行,河的宽度d=500m.一艘船从A处出发航行到河的正对岸B处,船航行的速度|v1|=10km/h,水流速度|v2|=4km/h,那么v 1与v2的夹角(精确到1°)多大时,船才能垂直到达对岸B处?船行驶多少时间(精确到0.1min)?

教师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用几何画板,获得BC两点距离与 河宽d之间不同关系时,v、、t相应的数据,再从数据中探究与t的关系式,并求出当为何值时,t的最小值,最后用几何画板加以验证.

总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渗透到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中,给教师的教学观念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教师不再为某个问题讲得是否透切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而担忧,因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研究活动已把问题解决得趋于完美,有时虽然不甚完美但教师也只要稍加点拔就可把问题彻底解决,不必多费口舌。而给学生带来了的更是深远的影响,因为老师“唾沫横飞”“眉飞色舞”的时间少了那么势必给学生思考学习的时间就多了,大部分的问题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而得以解决,留下来的少部分问题再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加以解决,相对来说这样的课学生较喜欢上,与“满堂灌”“一言堂”的课相比,更易出效率,故我将乐此不疲。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学习模式的建构》 罗剑虹 《中小学信息技术》

[2]《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第一辑/张民生主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3]霍益萍,张人红,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教育发展与研究,[4]程太生、普通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

[5]2003。9

龙开奋《数学通讯》高二数学备课组 孔德桃 二0一一年二月二十日 《研究性学习及基本特征》

篇2: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探究

1、高中数学线上教学的现状

在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改革的环境下,线上教学必然会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但是在实际的线上教学运用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1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不足

所谓的信息意识不足,指的是不少高中数学教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数学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本身的认同程度不高。所以在数学教学课堂上,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甚至不少教师认为自己能够通过板书与理论知识的讲解,就可以很好地将数学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此外,还有不少年轻的数学教师,对于线上教学有过很多的尝试,但是教学效果一般,不少学生甚至抱着玩耍的心态。总的来说,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师对于线上教学的认识不足,对于信息技术的认知比较有限,不能很好地将线上教学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融合。

1.2

高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较欠缺

很多数学教师之所以不愿意尝试线上教学,归根结底一方面是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教师的信息素养较为欠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中数学教师的根本目的是将数学知识进行拆分,细化,以学生能够明白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所以完成教学大纲的数学教学目标才是数学教师的职责,很多数学教师认为线上教学是一种非常浪费时间,又非常费力不讨好的行为。所以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尽管在信息技术的改革下有了一定地提升,但是学生的思维方式却很

难得到改变,学生信息创新思维也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说是国家需要的现代化人才。

1.3

信息操作能力有限

不少一线城市的数学教师都意识到线上教学是高中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种教育途径。但是数学教师的信息操作能力比较有限,在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的能力上比较欠缺。这样一来,线上教学的内容不够丰富,只能作为数学学习的一种补充,不能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途径。

2、基于线上教学的高中数学学习方式转变方向研究

首先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要意识到信息技术不仅对于高中学生学习数学来说非常重要,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创新思维。其次高中数学教师要完成线上教学,可以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学校必须要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专业培训,将信息技术纳入高中数学教师的培训日程。只有从根本上改变高中数学教师的观念与提高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将线上教学与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融合在一起。

2.1

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代替了应试教育的观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念逐渐代替成绩就是一切的观点。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环境下,生本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新课程改革倡导要转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线上教学与高中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第一个趋势应该是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素质教育中,比起传统被动的学习,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所以教师应该将线上教学与学生的预习复习结合在一起,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比如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为学生寻找《三角函数》的相关教学视频,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提前为学生拍摄相关的教学视频,然后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将线上教学的内容发送给学生,然后让学生针对线上教学视频,在家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然后将不会的内容勾画出来。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借助电脑查阅相关的数学资料,并且进行数学知识扩展。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主要的知识依据,并且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解决自己的问题。

2.2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高中学生的思维是非常跳跃的,所以教师要利用线上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看法和意见通常都是被教师忽略的。而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比起最终的教学结果,越来越多的学者更注重学生探讨学习的过程。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线上教学进行专题教育,并且将学生分成不同的专题小组,不同的小组讨论不同的专题。最后由不同的小组集中为其他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

所学内容。通过小组合作专题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为自己的意见提供支撑。此外,学生内部之间,会为了证明自己的意见形成一种

良性的竞争。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又能够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坚持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学会倾听团队的声音。

2.3

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主要是以教师教,学生被动学习为主。但是在信息技术与线上教学的加持下,教师可以积极地创新数学课堂教学形式。

比如教师可以引入翻转课堂的新型教学形式。利用线上教学,让学生在课前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然后数学课堂主要是教师答疑解惑,完成数学知识内化的场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同时要倾听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导学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在学生思路清晰,逻辑正确的情况下,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赞扬和赏识。此外,在教学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进行知识扩展,与学生一同探索数学知识。

通过这种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教师既能够做到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又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3、总结

篇3: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探究

结合教材内容把一些知识形成过程的典型材料设计为研究性问题。这些材料可以是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等。运用《几何画板》,把这些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研究性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是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理解辨析“两个关系”是教学的难点,学生不理解规定“曲线上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和“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的意义何在,各自起何作用,只从字句上死记硬背,或干脆认为同义反复,随后面对充分必要条件、轨迹的纯粹性完备性等一系列数学抽象学生更加费解。

案例1:证明以坐标原点为圆心,半径等于5 的圆的方程是x2+y2=25,并判断点M1(3,4),M2(-2,2) 是否在这个圆上。

借助“几何画板”平台,通过上例引出两个关系,直观表示概念的形成过程。(如图1)

正面演示:在⊙ O:x2+y2=25 上任取一点P。

二、建构性研究活动的方式、方法

建构性研究是立足于引导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应用例题、习题的研究功能,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新教材的编写非常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规律:新教材加强了研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新教材强化了选择性,提倡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为发展学生个性留下了充分的空间,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时时注意挖掘教材精髓,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

案例2: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二册(上)第13 页例4:“甲、乙两人同时同地沿同一路线走到同一地点,甲有一半时间以速度m行走,另一半时间以速度n行走;乙有一半路程以速度m行走,另一半路程以速度n行走;如果m ≠ n,问甲、乙两人谁先到达指定地点”。

对这道题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就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次机会。因此在例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问题进行引申、拓展,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引申2:甲、乙两人同时同地沿同一路线走到同一地点,甲把行走这段段路程所需的总时间n等分,每一个等分时间里行走的速度分别是m1、m2、m3、……、mn;乙把行走的路程S进行n等分,在每一个等分时间里行走的速度分别是m1、m2、m3、……、mn;如果m1、m2、m3、……、mn不全相等,问甲、乙两人谁先到达指定地点。

通过引申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及其实际意义进行研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应变能力。

建构性研究旨在使学习者真正地、深刻地理解知识,为此,教师需要就学习内容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持续的概括、分析、推论、假设检验等思维活动,来建构起与此相关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帮助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状况、以及见解的合理性等进行监视和调节。为了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教师自己要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情境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要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有力的建构工具来促进自己的知识建构活动。

三、应用性研究活动的方式、方法

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路越走越宽,思维的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研究性材料。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联系实际,让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

案例3:(高一〈下〉5.12 研究性课题: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

如图,一条河的两岸平行,河的宽度d=500m。一艘船从A处出发航行到河的正对岸B处,船航行的速度|v1|=10km/h,水流速度|v2|=4km/h,那么v1 与v2 的夹角(精确到1°)多大时,船才能垂直到达对岸B处?船行驶多少时间(精确到0.1min)?

教师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用几何画板,获得BC两点距离与河宽之间不同关系时,|v|、θ、t相应的数据,再从数据中探究θ与t的关系式,并求出当θ为何值时,t的最小值,最后用几何画板加以验证。

总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渗透到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中,给教师的教学观念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教师不再为某个问题讲得是否透切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而担忧,因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研究活动已把问题解决得趋于完美,有时虽然不甚完美但教师也只要稍加点拔就可把问题彻底解决,不必多费口舌。而给学生带来了的更是深远的影响,因为老师“唾沫横飞”“眉飞色舞”的时间少了那么势必给学生思考学习的时间就多了,大部分的问题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而得以解决,留下来的少部分问题再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加以解决,相对来说这样的课学生较喜欢上,与“满堂灌”“一言堂”的课相比,更易出效率,故我将乐此不疲。

摘要: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可立足于教材,有时又高于教材,跳出教材。问题设计要符合基础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原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认知形成和发展规律,可以把研究性活动分为形成性研究、建构性研究、应用性研究等方式、方法。在一种研究活动中,可能用到一种或几种研究活动的方法。

篇4: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探究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现今知识与经济时代前提下,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教育事业的基本点,其是贯穿于人一生的学习;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学习;更加是打破狭隘专业界限,勇敢的面对真实复杂的学习任务;是不断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的情景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强大的认知工具的学习。这一终身学习的要求,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从单一地被动接受转变为多种学习方式。而信息技术使得数学教学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成为了可能,并加快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式学习

(1)半自主式学习:是在微机室或者是有条件的教室中进行。首先,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具创设情境模式,就一个问题或者是多个问题在某个时间段内完成。然后,让学生演示自己刚刚解决问题的过程,收获知识。最后给出题目让学生对知识加以应用。这种模式还是传统的教学,师生关系依然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这种课需要老师对该课设计严谨,避免出现部分学生利用计算机做与课堂无关事情的状况。

(2)自主式学习:是在网络教室中进行,利用虚拟学习社区,在社区上可以看到老师所提的问题、老师建设的这部分自主学习的资源、教师公告、作业的批改、其他学生发表的相关讨论。在虚拟社区上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同学之间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这种模式较传统教学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老师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者和学习的伙伴,师生实现了平等。

例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线时,传统教学因较难展现其变化过程,从而造成学生对其不理解。利用几何画板在计算机屏幕上轻松的应用动画形式作出各种三角函数线,数形结合可以把一个较为抽象的问题单一化,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式学习

基于网络通信的合作式学习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技术来建立起合作学习的大环境,再通过小组等形式来组织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和学习,从而对所学习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它的特点是以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学习和在线小组或团队合作学习,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成绩,把握自己的学习进展和继续努力的方向,不受时间及地点的约束。

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概念后,为了加深学生两个函数的了解。首先,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到当a>1时,指数函数y=ax与对数函数y=logax的图像是否会相交的问题。因为单单从教材和其他参考书来看,在同一坐标系内指数函数y=ax与对数函数y=logax的图像看,当a>1时,似乎是不相交的,正确的结论究竟是怎样?其次,学生经过谈论之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各组的见解。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网络教室利用《几何画板》,在同一坐标系作出函数y=ax和y=logax(a>0,且a≠1)的图像,底数a是可以变化的。当01时,结论是怎样的呢?学生动手操 作自己可以得到结论:可以相交(有一个或两个交点)。这样的过程,能够使学生看到其他人的长处,也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的一种学习模式,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帮助下,带着一种积极要求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与心情,自主地探求学问、探求真理、研讨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要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最终达到解决问题、掌握相应知识以及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利用几何画板,可以方便地画出各种几何图形,利用任何一种科学计算器都能进行“六则运算”,求对数,求三角函数值,进行统计运算等,利用图形计算器,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数据拟合;利用Mathematica软件可以处理各种各样的计算问题,进行函数的迭代等重复性工作。使学生从重复机械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将有限的“工作记忆”资源用于理解数学本质、探索数学规律,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不仅仅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及时反馈的学习环境,而且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应用能力、交流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数学基础较差的同学,通过几年的学习认为数学不再是那么抽象,晦涩难懂,而是实实在在的提高了数学学习的能力,体会到创造性学习数学所带来的乐趣,他不仅仅可以利用技术的手段解决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教师的教学观念,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罗德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及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5(04)

篇5: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探究

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三、实验课题的目标

四、课题结构

五、实验任务

六、实验内容

七、实验对象

八、实验程序

九、实验结果报告

关键词:自主 合作 探究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新的课程任务要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的过程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的课程实施要求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知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提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知的实验课题也就应运而生。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1、学习是一门科学,而任何科学离不开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益的极端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因此,方法和技能便成了学习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由于学生缺乏学习经验,很难自我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系统指导便成了学生能否掌握和运用科学学习方法的关键所在。

2、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本身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个方面。教法源于学法,学法又依赖于教法,教与学都是辩证的统一。教法与学法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学是主体,学是目的,教是手段,学是内因,学是根本,有学才有教。学习归根结底要靠学生的自我努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谁也不能包办代替。教师的教不仅是教会,还要会教,只有教得有方,学的才会得法,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其特有的长处。因此,在中师各科教学中必须做到以教乐学,以学促教,使教与学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首先是会学,然后才是善学,从而培养学生的优秀学习品质,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通过自己的自觉活动去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复杂而又艰苦的脑力劳动,是由“移置”到“裂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再从现代教育技术角度上讲,它以全新的科技视角,寓教于乐,感染力强,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乐学;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在保留师生信息交流的双向特点的基础上,开通了学生与现代媒体进行信息交流的渠道,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领域;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信息具体化,能启迪思维,充分发展学生智能,培养能力,并开拓创新;现代教育技术中现代高新技术设备的运用,更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促使其勤奋学习,广泛获取知识信息。因此,在中师各科教学过程中,在加大学习内躯力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现代教育技

1术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学习符合认知规律,记忆规律和思维规律,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4、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体的共同参与过程。教学媒体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提高,也制约着学生学习品质的养成。而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直观、形象、生动地再现客观事物和现象。其新颖性,多样化,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促进知识理解和智能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诱因。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可以更有效地构建教育的问题情景,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从根本上改变那种以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大量练习或简单机械重复的落后教学模式。因此,由于现代教育媒体的参与为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逐步启发和诱导学生把学习过程变为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

三、实验课题的目标

我们选择“学会学习”作为整个实验的突破口,拟定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知研究目标。

四、课题结构

根据本课题目标体系,构建子课题和具体课题。

五、实验任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主动获得知识与发展智能,能动地实现与教育目的要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素质,以保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实验研究中,我们利用现代教育媒体采用下列七种方法进实验。

1、实验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知的实验,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

2、调查法;设计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问卷调查题表,对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

3、观察法:对实验学生采取个别观察的方法,了解学生在接受实验过程中的学习变化情况。

4、对比法:对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实验效果。

5、测试法;每学期期末采用统一试题,通过学业成绩评估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各种能力的形成情况。

6、分析法:即作品分析法,对每学年进行一次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作业、考卷、学习心得体会以及实验教师的典型课例、教案、CAI课件、教研论文等进行分析。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形成、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况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情况。另一方面掌握实验教师对课题研究的深入情况并评价其成果。

7、文献法:通过对有关本课题的现有理论及实践进行研究,形成课题研究的理论模式和操作模式。

六、实验内容

1、教师教的方面:

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按学习、研究、实践、总结四步完成的。

(1)学习。采取了三种形式;第一,普及理论学习。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的先进理论,如《教师实用心理学》、《现代教师指导》等。从多理论角度探讨学法指导,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迁移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模糊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等等。第二,指导研究学习。我们特别组织了教学骨干深入学习学法指导方面的专门知识,比较系统地学习了《现代学习原理与学法指导》等有关资料。第三,结合课题学习。各学科教师结合自己研究的学科课题,认真学习了相应的一些专门理论。

(2)研究。在学科学法指导的研究上采取了四个“两结合”的方式:第一,学校和科研部门相结合。我们和县电教馆建立了联系,得到了他们的指导。第二,科研和教研相结合。我们既组成“学法指导”课题组进行科研,又发动教研组搞专题教研,并把两种形式结合起来。第三,教师和学生相结合。把学生纳入研究活动,发动他们写总结,与他们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第四,教法与指导学生的学法相结合。教师以教法带学法,给学生做出科学的学习方法示范;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

(3)实验。实验的具体形式有开设学法指导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方法指导;学科教育中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向纵深发展;在班组工作中开展学法指导等。

(4)总结。学校定期总结,分析情况,进行调整;教研组进行总结,研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教师通过备课、评课、考试等形式进行总结,对实践情况进行系统思考,从而把教会学生学习活动提高到新的层次。

2、学生学的方面;

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抓了教育、指导、总结、激励四个环节。

(1)教育。第一,通过校会、年级会、校刊以及讲座等形式,教育学生认识学习科学化的重要性。第二,班级举办各种活动进行学习指导的教育。如举行主题班会、知识竞赛、名人谈学习等,把学习教育作为班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三,把学法、学风教育和优秀生表彰会、学习总结会结合起来,激励学生锤炼自己的优良学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2)指导。我校经反复实践,总结的方法指导有如下方式;第一,课堂渗透法:通过教法渗透学法,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意地传授学习方法,把“指导”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便从教法中悟出学法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二,课程传授法:在各教学班,由班主任或科任教师上学习指导课。第三,举办讲座法:分年级开设指导讲座。通过讲座,系统传授学习规律的知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养成预习习惯,提高听课效率;提高阅读能力;认真完成作业;改进复习方法;做好学习笔记;提高应试技能;学会检索方法;丰富见习内容;掌握实习要领及分科学习方法指导等。第四,随时指导法:教师平时要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对学生的预习、复习、练习等随时加以指导。第五,相互交流法:组织学生交流自学方法和自学经验,选择获得成功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作典型带动。充分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沟通交流的渠道,以便相互学习和借鉴。第六,积极参与法;着重于诱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得的内驱力,促进学习的良性循环。第七,及时调整法: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并对教与学的方法及计划做及时的调整。第八,择优选择法:选用适合自身特点的学法,学会选择,这是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第九,分组分类法;在了解学生学习及运用学习方法中所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分组分类指导或通过专门训练达到学习方法指导的目的。第十,群体“共生”法:通过建立一个积极、主动、乐学、向上的小群体或班集体,促使部分已形成不良习惯学生的转化。第十一,谈心了解法:针对各类型心理素质的学生,通过谈心,加强个别指导。第十二,经验推广法;把成功的经验向校内外推广,促进各种教学的发展。

(3)总结。好的学习方法不仅要靠教师的指导,尤其要靠学生自己积累。积累在学会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积累的方法和途径就是总结。

(4)激励。建立学法总结的激励机制,以推动学法指导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下去。

七、实验对象

本实验周期为一年,参加实验的有三个班(共120余人),其余的一个班为比对班。参加实验的学生均按上学期考分对等编班,同时还考虑到年龄、性别家庭环境的比例基本对等,未加任何选择。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师的教学水平基本相等。

八、实验程序

整个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

1、基础发展阶段(2009年3月——2009年7月)

主要任务培训实验执教老师,为全面开展实验作准备工作,同时边调查边充实完善方案边实验,实验一开始我们就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知两个方面开展实验研究。积累资料撰写出高质量的经验总结论文。写出阶段实验总结报告。

2、深化发展阶段(2009年9月——2010年1月)

主要任务是根据调查的情况和实验目的、实施方案,积累资料,分析实验情况。撰写出高质量的经验总结论文。写出阶段实验总结报告。

3、分析总结阶段(2010年3月——2010年7月)

主要任务是检测实验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全面进行鉴定。撰写出高质量的经验总结论文,撰写出实验总结报告,编辑《实验单项研究成果汇编》

九、实验结果报告

(一)学生各科成绩稳定的显著提高

实验班(组)学生各科成绩明显高于全级(对照班)学生各科成绩。

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比较

由此可见,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学习的本质、学习的概念、学习的原则、学习的特点、学习的规律、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艺术、学习的卫生、学习效率、学习环境,以及特殊学法、记忆方法、科学用脑等诸方面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知。实验班(组)学生各成绩稳定,均优于全校同年级学生。

(二)围绕课题研究,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

围绕课题研究,不少教师通过学习和实践,构建了符合本学科教学特点的最优化教学模式。

(三)通过实验促进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在学生中由于开展“学习指导”,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使被动学习局面转变为自主学习、自主探知的局面。

(四)学生诸方面的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五)教师的业务能力不断增强,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全组教师撰写了多篇高质量论文。

(六)通过实验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

篇6: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探究

【摘要】 研究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依据探究学习的特点,探讨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采用“引入问题—实验探求—发现结论—论证结果—应用反思” 五环节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手段,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学习的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意识,实验班明显优于对比班;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随实验的深入差异显著;同时探究学习的能力逐渐渗透到其他各科的学习中,不仅提高了数学学习的成绩,而且也促进了其它学科的学习。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探究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形势,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带来深刻变化,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的重要任务。新的学习方式和艺术,成为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适用这种新经济时代对学习的要求,迎接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新多年来教学中重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功利性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引发我们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方式进行研究。

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国内外不少教育工作者已对探究学习这一课题进行过研究,发表了不少论文。但对探究学习的理论研究较多,实验研究较少。本研究就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波利亚的主动学习原则和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进行实验研究。探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探索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学习的模式与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探究学习的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的探究学习主要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下,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自然实验法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其它研究方法。采用按常态编班,不随意增减课时,在正常教学状态下进行研究。

实验对象:广东仲元中学1999级高二(4)班为实验班,高二(3)班为对比班。

四、实验过程

1、假说: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对探究学习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使之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学业成绩的进步。

2、变量

自变量:探究学习

因变量: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无关变量:实验选择的两个班学生来源均等,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水平相当;教师教学水平与工作态度相同;测试标准相同;排除家庭辅导、个别辅导等。

3、实验过程

(1)确定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把课堂的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分为“引入问题—实验探求—发现结论—论证结果—应用反思”五个基本环节,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第一主体,以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为第二主体,以探索数学问题、欣赏理解数学为中心,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但是,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其探究学习过程可以不同。

第一环节:引入问题。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向学生呈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情境,这种问题一方面必须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本能地产生一种想知道“怎么回事”的冲动;另一方面,这种问题情境最终必然是可以解决的。

第二环节:实验探求。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查阅资料,或动手实验(动笔检验或用计算机实验)去研究探索。这一阶段应注意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

第三环节:发现结论。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提出假设与猜想。这一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大胆想象,勇于质疑。

第四环节:论证结果。用数学推理方法,证明发现的结论。这一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严密的逻辑推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僅性。

第五环节:评价反思。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反思。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如何从过去的知识经验中找出着眼点,找出思考问题的途径;掌握分析的方法,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综合评价的过程。同时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2)应用“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验

我们用课题“轨迹的探求”说明实验过程。(细节略)

已知DF是定圆A的直径,C是圆A所在平面上一定点,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与DE的交点为F,当D在圆A上运动时,我们来看看点E的轨迹。

教师用几何画版演示轨迹,当学生看清轨迹时,教师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并引导学生进行论证。

当学生完成论证后,教师提出问题:想知道点F的轨迹吗?会是怎么的呢?(第一环节)生:还是圆。

师:是圆吗,用几何画版试一试。(第二环节,学生开始试验)

生:是椭圆。

生:是双曲线。

生:是一个点。

学生得出了几种不同的意见。

师:说出各自的理由。

生:当C点在圆内不与A点重合时是椭圆;当C点在圆外时是双曲线;当C点在圆上时是A点;当C点与A重合时是圆。(第三环节)

师:能证明吗?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论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第四环节)师:我们不仅要学会解决问题,同时要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并运用这些经验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从刚才的探求中可看出同学们掌握了基本的探求和论证的思维方法,你们还想进一步看看别的点的轨迹吗?(第五环节)可能的问题:

问题1:在直线EF上取一点S,探求点S的轨迹。(圆)

问题2:在直线CD上取一点T,过T作CD的垂线TQ,与直线AD交于Q,探求点Q的轨迹。(鸭蛋形)

点评:我们知道,探求一个点的轨迹,思维的出发点主要是两个,一是找出约束动点变动的几何条件,二是找出影响动点变动的因素,而这一节课从一系列的问题的探究中,使学生明确了探求点的轨迹的途径,初步理清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从整体上把握了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看清了问题的本质。

六、实验结果分析

我们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进行本课题的对比实验,两年来,完成了本课题的理论构建和操作模式,进行了四次数据测试和分析。

1、学生探究学习意识测试结果(本表满分为80分)

班级成绩 实验班 对照班

N X N X

第一次(实验开始)53 58 53 57

第二次(第一学期未)53 62 53 60

第三次(第二学期未)53 68 53 62

第四次(第三学期未)53 70 53 63

说明:

1、分班是按学生总分高低搭配分班,不含人为因素,师资调配也是相同的。

2、为实验数据的可比性,N值是取实验开始时两班中人数较少的数,人数多的班级去掉排名在后的数(以后数据均不含这些学生)。

2、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测试结果(本表满分为160分)

班级 成绩 实验班 对照班

N X N X

第一次(实验开始)53 120 53 118

第二次(第一学期未)53 123 53 1

21第三次(第二学期未)53 143 53 124

第四次(第三学期未)53 154 53 126

3、考试成绩

班级 成绩 实验班 对照班

N X 高分段人数 N X 高分段人数

高一下期期末 53 78 4 53 77 5

高二上期期未 53 75 3 53 79 3

高二下期期末 53 80 6 53 73 4

高三上期期未 53 115 6 53 108 3

高三高考成绩 53 603 8 53 596 5

说明:高一至高二下期未考试分数满分为100分,高分段分数为90分以上;高三上期未考试分数满分为150分,高分段分数为130分以上;高考为标准分,高分段分数为700分以上。

表4:表3中数据的方差分析及F检验

变 异 来 源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显著性

组 间 变 异(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171.88 1 172.8 6.73 显著

组 内 变 异(实验班与对照班之内)204.61 7 24.82

总 变 异 377.49 8

表5:被试班起点水平成绩比较表(高一期末成绩)

统计量班级 N X δ 各档次人数

90-100 80-89 70-79 60-69 59以下

实验班 53 78 13 4 7 15 18 9

对比班 53 77 14 5 7 14 19 8

T=0.42<1.96, 无显著差异

表6:被试班实验结束成绩比较表(高考成绩)

统计量 班级 N X δ 各挡次人数

800-900 750-799 700-749 600-699 550-599

实验班 53 603 13.4 1 0 7 13 22

对比班 53 596 14.5 1 4 12 23

T=1.97>1.96,效果显著

表7:实验班实验前后成绩对比表:

统计量 优秀面 优良面 合格面 困难面 最高分 最低分 极差

80-100 70-79 60-69 59以下

实验前 25.5% 26.3% 33.7% 14.5% 95 42 47

实验后 43.6% 33.7% 14.5% 9% 813 450 32

从上列学业成绩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实验结果

从以上表格中我们看到,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在始测上,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探究意识都无显著差异。经过半年的实验,两班产生了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实验的继续而持续增加,其中自主学习的意识,实验班明显优于对比班。得出的结论是,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意识,实验班明显优于对比班。

2、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实验结果

从表中我们看到,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始测上,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探究意识都无显著差异。经过半年的实验,也无显著差异,但一年后,两班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有的已经达到非常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实验的继续而持续增加,特别是学生在处理开放性问题中独创性能力显得更为突出。显示出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实验班原水平甚至第二次水平与对比班并没有明显差异,但第三次测试后上升的幅度明显加快,显示出实验因子的持续效力。

3、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对其它科的影响

从成绩表格中我们还看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实验前没有明显差异,甚至实验后的第一次考试,试验班还落后于对比班,这应当是实验班的学生不适用新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所至。但一年后两个班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不但表现在学习成绩的整体上,更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和对问题的处理上,学生学会了研究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从高考高分段人数的差异可以看出这一点,因为从今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看出,探究能力不高的学生是不可能拿到高分的,大面积优生出现的成因,我们认为是基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可贵的是学生的各项能力又逐渐渗透到其他各科的学习中,促进了各科的平衡发展。在今年的高考中,实验班学生各科的高分人数显然优于其它班。此项实验的结果完全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实效性。探究的教学和学习对本学科及其它学科成绩带来积极的影响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了结论,实验结果证实了实验假说。

七、讨论

1、教师在选择探究问题或创设实验条件时,须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所涉及的知识与经验必须是学生已经具有的,或者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跳一跳可以解决的问题。(2)问题或创设的实验条件是可以得出结果的,而且是多种结论的,以利于学生思维的搜索与发散。(3)所确定的问题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与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

2、探求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业成绩是一致的。探究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其学业成绩普遍较好,当然这其中也有个别例外的学生,其原因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尽管如此,仍然不影响二者的总体一致性。本实验的结果,证明了这种看法。

篇7: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探究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木头凳高级中学 孙玉红 中学一级教师 手机号码:13833580965

摘要:走出传统,更新观念,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中英语 自主学习探究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为中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学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的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而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者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也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决定,即提倡“自主学习”,我们应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品质学习。自主学习概括地说是“自主学习,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教师应该将“自主学习”方式应用到教学中去,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要在教学中归还学生的主动权,努力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教师精心设计主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体验活动,促进学生观念原则的内化,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学生的发展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掌握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讲授者,教学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要相信学生自己能构建知识,教师应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者,指导者。利用英语自身的魅力着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宽敞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充满生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将“自主学习”方式应用到中学英语教学中哪?

一、更新观念,转变“中心”,让学生唱主角

要把“舞台”让给学生,首先要改变师生的教学观念,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依赖课本,并以考试为最终目的,从而丧失了把握英语学习的机会,禁锢了学生自主发展。要开发其潜在能力,就必须改变学生学习观念。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使用这种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因此,语言知识必须转化为语言技能,这个转化过程就是学生进行语言练习与实践的过程。其次,要使学生明白,语言作为各类信息的载体,充斥着大量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丰富各种知识,以满足语言运用的需要。现行SEFC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大量语篇知识,其中包含了开放、发达的未来社会,他们必须用未来的人才标准指导自己的学习。最后,要让学生意识到改变被动吸收的学习状态才能最终提高英语的学习成绩,应该让学生明白,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互为促进的道理,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成绩,用事实来说服学生。

另外,教师自己要改变教学观念,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其关键在于教师要摸索出一套好的学习指导方法,要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问”的主教地位让给学生,教师从“幕前”到“幕后”,学生同时变为实践参与者--活动的主体。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语言知识并转化为己用,同时获得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实践证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才能获得语言及技能,提高进行交流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地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以学习者本身为主体,自主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习者自己发展的,但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学习方法、学习材料的来源等方面,教师的经验和信息要比个别学习者丰富得多,在这种学习模式下,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习的指导者和顾问。因此,在课堂设计与实施时,要注意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并且采用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来感知、习得所需英语知识,发挥他们自学的潜能,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关键环节

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前提,是学习的挚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有了它,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论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首先从课堂入手,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带着兴趣去体验英语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求知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使之持之以恒。比如: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的形、声、色等表现法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生动形象,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令他们爱学、乐学,最终达到会学的目的,这样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重视背诵作用,促进英语教学,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背诵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良好的背诵习惯对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增强语感,对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有着重要作用。在中学阶段,通过大量的朗读和背诵,尤其是让学生模仿磁带中纯正地道的语音、语调,使学生还逐渐掌握各种语调和表达技巧。李阳老师说过“读懂是虚伪的,听懂是不够的,脱口而出才是自己的。”能听懂,说得出东西才能应用在笔头上。背诵的越多越准确,学生写出来的东西越规范又优美,也更有成就感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精心设计,师生互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要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并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搜集资料,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任课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的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如: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为学生创设一个思维想象的广阔空间。

由于学习者个别因素差异较大,尤其是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的差异,使得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总体教学目标调控下,教师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不仅使外语课堂教学成功地进行,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帮助学习者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要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David Gardner and Lindsay Miller《外语自主学习理论和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年。

高吉利 李秀萍《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调查》,《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二期。

章兼中 《外语教育学》

篇8: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探究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分类

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方式有很多,据教育学家统计,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总共有200多种。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有以下几种:按照学生学习的主客观方式看,有被动接受学习和主动探究学习之分;按照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角度,有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之分;按照学生学习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分为互助合作学习和独立自主学习。从以上的学习方式的分类可以看出,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欲望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科学研究探索能力和自主性的发挥都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与现代社会对人们提出的学习要求和发展能力是一脉相承的。

二、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中学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内容的传授,忽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进行机械、缺乏生气、程式化的教学形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求知欲望。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方式和途径就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是一种缺乏联系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养成和全面进步不能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加之在旧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出现了教师就教材教授知识的现象,学生采取的是一种脱离于生活实际、超自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缺乏现实感和生活感,学生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实际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从而使学生的实践探究和创新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教师在进行教材的编写时,由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在教学中采用固定的成人化、社会化的生活模式向学生进行教学,致使学生的学习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

三、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中的指导作用

广大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和培养。而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是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高中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教师的言行具有一定的模仿和学习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对他们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示范和影响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转变教学思想,优化教学思维,活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水平,将自己由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活动的统治者、管理者转变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实施者、参与者,提高自身素质,丰富教学理念知识,营造贴近教材和学生学习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获取掌握新知的能力和方法。

四、建构新型学习方式,适应新课程要求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机械性和固有性,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知识的状态,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主能动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和广泛渗透,对学生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倡导的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摈弃那种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的陈旧的学习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采用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对掌握难度较低的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学习法;对于比较复杂的知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在探究实践过程中,笔者深有体会。学生学习方式可以通过一定的努力进行相互的转化,进行转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习的过程转变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在运用学习方式的过程中提高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水平。

总之,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应树立教育新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实现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双提升。

摘要:在科学技术、生产水平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 具有主动探究知识, 积极思维创造的创造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紧缺型人才。本文结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从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分类、旧学习方式、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行程中的作用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建构等四个方面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和提高进行了阐述。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下一篇:南瓜灯小学生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