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的自主学习

2024-05-07

高中数学的自主学习(精选十篇)

高中数学的自主学习 篇1

一、高中数学概念学习的现状

1. 学生学习的现状———对概念的学习停留在记忆的层面

虽然在目前高中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 多数学生都承认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性, 都能认真地学习数学概念, 但是在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 记忆是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主要方法.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 单纯的去记忆数学概念, 而没有去理解数学概念, 更谈不上去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了.这是因为同学们没有意识到去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对我们学习、掌握以及运用数学概念有重要的意义.

2. 教师教授的现状———没有足够重视数学概念

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 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 对数学概念的教授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对数学习题的教授.要知道, 数学概念就相当于盖房子的砖, 数学习题就相当于我们要盖房子, 没有充足的砖, 我们怎么可能盖好房子呢?在学生对数学概念不理解、模糊, 还是“夹生饭”时, 教师就要求学生进入到概念运用教学中, 去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 更有甚者要求学生练习大量的课外习题, 那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只能忙于抄录老师的笔记, 疲于应战, 从而使“听课”变成“抄课”.

二、高中数学概念自主学习的策略

1. 激起自主学习的兴趣, 鼓励自主学习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在开始上课的时候, 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概念学习的兴趣.在新课的导入中, 教师要切忌直奔主题, 面对新的教学内容, 学生一般都会产生抵触、恐惧的心理.因此, 在上新课时, 教师应该适当创设有趣的情景.这样不但能吸引同学们的兴趣, 还能克服同学们面对新课胆怯的心理, 从而激发同学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例如, 笔者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概念的时候, 首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数学王子”高斯, 在读小学的时候, 一天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目:1+2+3+…+100=?同学们都拿出笔来一个数一个数地挨个相加计算结果, 费时费力, 但是高斯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的结果5050, 那么高斯究竟是用什么方法如此迅速地得出了结论呢?同学们立刻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我趁机引出了今天要教授的内容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这样寓数学于趣味之中, 才能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 寻找方法, 教会学生如何对数学概念进行自主学习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 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在这里, 我们根据高中数学课学习内容、时间、要求的不同, 将教学的形式分为:课前预习, 寻找概念形成过程;课内引导,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课后练习, 对概念的运用进行巩固.

(1) 课前预习, 寻找概念形成过程.

目前, 高中数学教学的课时紧张,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数学教师要完成五本必修教材还有若干本选修教材, 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

而在概念的教学中, 如果教师让学生从概念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去很好地理解概念, 则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概念的自主学习, 将对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移到课前, 这样既扩大了课堂容量, 又提升了教学效率.

教师在上下一次课之前, 要提前告诉学生下次上课的内容, 让学生提前预习新的教学内容, 对于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学生可以通过书籍、网络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查询.同时,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 要记录下自己的疑惑, 以便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

(2) 课内引导,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始终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是学习的主体, 这必然要求教师不能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专制者而应该是知识的引导者、学习的合作者, 要和学生共同、平等地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创新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数学概念、运用数学概念, 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 感受数学的乐趣, 使学生能自己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形成独立的数学理解力和感悟力.

例如, 笔者在教授数列概念的时候, 在运用图形和实物归纳得出数列的定义之后, 为了强化学生对数列概念的理解, 又设计了以下的问题:“4, 5, 6, 7, 8”与“8, 7, 6, 5, 4”是不是同一个数列呢?与“4, 7, 5, 6, 8”是不是同一个数列呢?我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判断, 这样同学们就会加深对数列概念特点的理解.

又例如, 当学生学习了“在两个数列中, 相同序号上的项相同时为相同的数列, 否则为不同的数列”这个概念之后, 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数列中的数和它对应的序号是什么关系呢?哪个是变动的量, 哪个是随之变动的量?”我提出的这些问题, 使得学生重新对数列定义进行了反思, 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列定义的理解.

(3) 课后练习, 对概念的运用进行巩固.

在课前同学们探究了概念的形成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学习掌握了相关的概念, 那么课后呢?课后就是学生查漏补缺的好机会.同学们可以练习课后习题, 只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几道题的训练, 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状态了, 哪些掌握了, 还有哪些不熟练了, 一目了然.对自己已经掌握了的, 学生可以放心运用, 对自己还不熟练的, 应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同时配合习题进行训练.

参考文献

[1]曹才翰.中学数学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岑燕斌, 王珏琴.在自主学习中重视数学概念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 2005 (6) .

高中数学如何实践自主学习 篇2

高中数学如何实践自主学习

文/贾 琼

摘 要: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学实践中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学习的主观能动

性,帮助学生有效完成知识迁移,生成运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先学后教、分类讨论方面。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先学后教;分类讨论

自主学习是对新课改“以生为本”理念的实践手段,教学实践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核心,教师作为参与者和指导者,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整合,然后有针对性地设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方式启发和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迁移知识,生成能力。

一、学案导学,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是课前预习的具体做法,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前设置好导学案,让学生以此为据进行有针对、有目的地预习。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前掌握了基本概念,对重难点和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了详细的标记,提升了听课的针对性,为课堂教学节约了时间,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例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笔者就设置了导学案让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联系新知识,循序渐进切入到教材预习中来:(1)回顾旧知识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然后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什么异同;(2)试着画一画,然后总结圆与圆之间有哪几种位置关系;(3)怎样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描述这几种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通过学案导学,学生对新知识进行了系统的`预习和整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树立了自学的习惯和榜样,让他们掌握经过探索和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发散思维,分类讨论

现行的数学教学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而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的答案,需要经过情境讨论进行解答,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对数学问题能够灵活掌握,分类讨论。分类讨论是学习和探索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问题,要系统地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整个认知流程来迁移知识,生成技能,这就避免不了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讨论与研究。

这里以高中数学比较常见的函数问题作为例题切入。二次函数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而二次函数中常常需要我们根据定义域和值域来进行分段讨论才能寻找到科学的解题方案:如题。设若函救f(x)=(a-2)x2+(a-5)x――1(a为实数)的图像与x轴仅有一个交点,求实数a是多少。

很多学生看到二次函数表达式就将思维局限在二次函数上,即可根据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进行判断,当二次函数f(x)=(a-2)x2+(a-5)x――1(a为实数)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时,就是Δ=(a-5)2+4(a-2)=0时,这时函数顶点在x轴,构成二次函数和x轴仅有的一个交点。但是这Δ=(a-5)2+4(a-2)=0中得出a无解。但是这个结果正确吗?不完全正确,为什么呢?思想太狭隘了,没有考虑到x2的系数为0的情况,毕竟题干也没有说明该函数必须是二次函数,它还有可能是一次函数,所以这个情况我们应该考虑:当a=2时函数是一次函数,表达为f(x)=-3x-1,显然其与x轴有且仅有一个交点(-1/3,0),这就是正确答案。

总之,自主学习是以生为本的实践途径,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让他们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会用自主学习的工具,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自主学习有效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赖莉珠。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3)。

高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各种教学理念层出不穷,百花争艳,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成为其中的一个重点。高中数学,相较于小学、初中而言,难度明显增大,所以很多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也失去了兴趣,缺乏积极性,但是高中数学的重要性卻越发上升,学好它是每个学生的责任。因此,老师就要采取策略,完善教学内容,改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毕竟,这种能力对于高中生的个人发展以及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只有每个学生都拥有这种自主学习能力,才会学好数学,提高综合能力。

一、更新课堂教学思想

所谓教学,既有“教”,也有“学”,老师“教”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学”,所以,课堂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然而,实际中,很多人都将老师视为课堂重点,认为只有老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这种想法其实不正确。要知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比老师的教授更重要。所以,必须要让高中生意识到这一点,更新课堂教学思想,注重对高中生自律能力的教导,培养他们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二、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其实就是老师与学生的一个对话过程,他们是这个课堂的组成部分,一个教学效率高的高中数学课堂,师生关系必然很融洽。老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导者,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思想观念的形成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就是学生的一盏照明灯,指引他们的方向。打造和谐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时,为了帮助学生,老师必须要在师生间建立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喜爱老师,愿意听课,这样他们才能学好。如此,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会水到渠成。

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老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予他们方法指导,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通过更新课堂教学思想,以及打造和谐师生关系等措施,从而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陈祖枢.高中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0(13).

高中数学自主学习 篇4

我们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和使命, 更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主战场是在课堂,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 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就越有自觉接受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时, 我们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景和事物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 让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这样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能起着组织教学、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作用, 同时它也能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索,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我认为, 在课堂教学中, 有效的教学情境不在于形式如何, 而在于它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是否有利于诱发求知欲.那么, 如何创设情境才能更有效呢?

(1) 从实际生活中创设情境, 使情境具有趣味性;

(2) 从问题中创设情境, 使情境具有启发性;

(3) 从错例中创设情境, 使情境具有针对性;

(4) 从悬念中创设情境, 使情境具有引导性;

(5) 从疑惑陷阱中创设情境, 使情境具有主动性.

2.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先导, 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太枯燥、太难懂, 视数学学习为一种苦役, 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学习兴趣是指渴望获得数学知识, 探索数学问题的倾向性.当学生对某门学科知识产生兴趣时, 他们就会长时间地、积极地、主动地去学习.因此, 兴趣对学习成绩的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天生的, 更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要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求知的兴趣, 需要教师自身的影响、启发和引导.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我认为, 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以下几个途径:

(1) 巧设悬念,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 引起认知冲突, 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3) 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联系生活生产实践存在的现象和问题, 引起学生兴趣.

(4) 给予成功的满足, 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5) 进行情感交流, 增强学习主动性.

(6) 恰当使用多媒体, 为数学课助力.

二、自主探索, 获取新知

过去我们总是抱怨学生不会动脑, 不会思考, 但是从我们这个角度来想一想, 我们是否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机会, 让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呢?我们倡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数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 在课堂上不应该是我们教师教数学, 而是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一个好的教师不仅仅是把数学内容讲清楚了, 让学生会做题了, 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研究数学, 或者和学生们一起做数学;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 接受学生不同的想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试验, 得出结论并证明.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的经验、结论, 才能真正理解并灵活运用.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学好数学.所以在探究过程中我们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是一个参与者, 不能让自己成为课堂上的“独裁者”, 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

自主探究过程不一定非得学生独立完成, 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究和思考, 可以分小组讨论, 也可以“一对一”讨论.这样既增加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讨论时, 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 聆听学生的思路、见解, 并及时指导、点拨, 激励学生的主动精神, 让学生始终保持求知欲.采取这种形式不但好学生的思路更加准确、敏捷, 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在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帮助下, 丢掉了胆怯怕错的心理,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增强了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 又促进了全体学生学习的进步和发展.更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掌握了学生学情的第一手材料, 以便采取恰当的策略手段来调控课堂气氛, 让整节课处于最佳状态, 让学生保持饱满的学习兴趣.

三、尝试练习, 寻求方法

所谓的尝试练习是指将课本中的例题直接交给学生自己解决, 而不是老师讲学生听, 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在尝试练习的环节, 同样可以分小组讨论.同一组内的学生相互帮助, 共同商讨, 不仅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而且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在小组讨论之后, 教师可以因势利导, 开展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示自我, 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 并鼓励学生相互争辩.这种形式的交流, 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肯定;对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 则是一种启发、帮助.通过这一系列的讨论, 学生不但学会了应该学会的知识, 而且由于这些知识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讨论而得到的, 所以记忆得更深刻, 理解得更透彻.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师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豁然顿悟”获得知识的喜悦.更为重要的是, 在讨论的过程中自己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课后拓展, 总结提高

课后作业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各种类型的思考和练习, 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所以为了让学生课堂学习之余再有进一步的提高, 教师就需要布置“有效”的课后作业.作业的设置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作业的选择必须围绕教学内容, 突出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练有所得. (2) 教师必须从大量的练习内容中挑选出最本质、最有代表性的习题布置给学生, 这样的练习, 量少质高, 可以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3) 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要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单一到综合, 逐步提升, 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 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练习, 以提升学生的多种能力. (4) 教师必须改变以单纯知识和技能训练为目的的作业观, 要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作业.

学生通过做课后作业, 既巩固和完善了课堂所学知识、技能, 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又更好地提高了自己归纳总结的能力.

高中数学的自主学习 篇5

4.2 创设切合实际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切合实际的教学情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至关重要,实践表明情境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实现促进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情境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点,力图创设能够为课堂教学打下伏笔、提高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望、提高学生解决史记问题能力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请举例)

4.3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让他们开展小组讨论,通过“头脑风暴”式的相互交流、补充和修正,最终解决问题,并加深了小组成员对所讨论问题的理解。在问题解决方案的归纳过程中,教师对能正确解决问题的学生和集体给予及时的鼓励,如果对问题理解有偏差的小组要及时给予启发引导,最后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搞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体验问题解决成功后的喜悦。

4.4 引导学生总结高中数学学习的方法。高中数学分很多板块,各板块之间又相互关联,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第一,学会分类。指导学生对复杂的数学进行分类总结,分而治之,学生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把精力放在薄弱点上,可以对症下药又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就感。第二,学会积累。数学各板块之间是松散相连的关系,学生要不断总结,不断积累,才能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积累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和复习笔记,寻找解题规律。教师在布置学生自主学习任务时,可以要求学生做笔记,并让学生坚持,养成积累的好习惯。第三,定时定量复习。高中考试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完成数量较多的题目,教师应该在平时学生自主学习中引导其限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增强学生的临场解题的应对能力。

4.5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监控。自主学习主要包含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三个过程。所谓自我监控,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安排和监督评价行为。学生采取可以使学习目标得以实现的行为,在行为过程中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寻找适宜的学习环境,并保证积极的学习行为得以维持或促进等,都需要内心的自我提醒和监控。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自己做出奖励或惩罚,以强化和改善自己的后继学习。学生进行自我监控的步骤如下:首先安排好学习的进度和奖励方法;其次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奖励或惩罚式的评价;再次,将奖励或惩罚评价机制贯穿到学习任务始终,直至完成最终目标。

4.6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引领者。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习得、智力的发展、学习兴趣的养成,都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导。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必须与学生经常沟通交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产生友好、亲近、信赖教师的情感,这样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里距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遵从教师的引导,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用心地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鼓励,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2] 白星.浅谈高中数学教学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0(10).

[3] 徐玉明.探究高中数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倡[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1).

谈高中数学自主学习的引入与指导 篇6

关键词: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理论的历史渊源极为久远,其思想与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与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从此以后的很多教育家都将自主学习理论付诸实践,其目的都是要让学生的情操、智力得到健康发展. 近十年来,我国的自主学习方法探索取得了较大成绩,从固定的程式化教学到计算机的课堂辅助自主教学,再到针对性辅导式的自主教学,都大有可圈可点之处,而无论哪种形式的自主教学,皆当遵从学生的成长规律.

针对高中生特点的自主学习定义

高中时期的成长对于个体来讲是极为重要的,这一时期的学生开始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他们的认知发展能力增速较快,个性也开始独立,懂得自觉思考、自觉记忆,并不断尝试站在新的角度解决问题,能对数学的原理、公式有较好的抽象记忆效果. 而高中生心理上的脆弱、敏感特点决定了其易于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自我调控能力日趋健全的同时产生了无法避免的叛逆心理. 正反两方面的发展特点都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能够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第一要务,考虑如何用更加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在数学课堂上做到真正的积极、灵活、准确、高效,使教学方法能够始终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有鉴于此,高中数学自主学习的概念便应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实际上同自主学习产生关联的词汇为数不少,“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对于这些概念的准确界定可谓仁者见仁. 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给自主学习以定义,第一个角度是学生自身认知方向的把握,如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期间、学习环境、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等,是全面的自主学习,这些方向把握得越全面,则自主学习的效果越好;第二个角度是学生处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计划应变性,如学习准备的全面性、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性及学习后的自我评价性等,是教师指导框架下的自主学习,更符合高中生的心理认知规律.

自主学习的引入指导三部曲

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方法,增进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就目前来讲,还无法脱离教师的全面、全程指导,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为学生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目标不能过于笼统,使学生没有抓手,也不能过于细致,使学生没有发挥的余地,应当宽窄适当、松紧适当;二是让学生产生探究兴趣,高中数学虽然理论性较强,然则其具有与其他学科均可比拟的科学美感,如果恰当运用,学生是乐于自主学习的;三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高中生数学成绩不甚理想者大有人在,这些学生因为怀疑自身能力而表现出越来越低的学习效率,因此难于进步,造成了恶性循环,教师要通过自主学习指导的方式给全体学生传递信心,使学生逐渐加强学习效果. 而无论基于哪个方面的考虑,自主学习指导都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分别实施.

(一)自主学习引入提高学习兴趣

不管采取哪种教学方法,不管是课堂上的全面自主学习指导,还是课堂中的部分自主学习指导,一个良好的开端至为关键,教师在给学生带来自主学习内部目标的过程中亦应当同时注意多方面的相关因素,例如本堂数学课在学生心理上的兴趣点、自主学习方式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紧密度等. 数学教学理论中有一项“最近发展区”原理,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最贴近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由此教师需要考虑到知识的内部联系,当讲解新知识之前,教师应当在适当时机提及旧有知识内容,这样做的目的除了带领学生巩固温习以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用新、旧知识联系的梳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兴趣点很快到达课堂教学目标,消除学生在新课面前的紧张感与陌生感,这样一来自主学习的过程就会轻松很多. 有的观点认为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主动复习的能力,在新课开头带领他们复习没有意义的错误观点也就不攻自破了:让学生在课外复习的教学方式,很显然割裂了数学知识的内部逻辑性,使学生的兴趣水平降至低谷水平,当然也就更谈不上自主学习的效果问题了. 我们看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1 当讲解到函数单调性时,教材中所给出的办法是让学生先看他们已经了解的函数图象,给学生以观察图象变化趋势的机会,接下来再定义单调性的概念. 据此,教师在课堂上依然可以采取复习带动新知的办法,先带领大家回忆函数的定义,使学生重新在头脑中罗列出函数的三要素,接下来指导其自主观察函数图象,指出各法则对应下的函数变化,然后再引出函数单调性的知识,这种边复习、边引入的自主学习指导模式与教师完全讲解的模式相近,但是基础原理却大有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亦自不可同日而语.

接下来再看案例2.

案例2 讲到指数函数时,有指数增长的内容,为使学生形象认识指数增长,教师一般会特别强调指数增长属于增长速度非常快的增长形式,有些教师则会用细胞分裂作比喻,实际上这种讲解方式还是较抽象的,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展示一张纸币,给学生问题提示:把纸币对折,再对折,最多可以对折几次?如果同学们谁能把纸币对折超过七次,这张纸币就是谁的了. 学生乐于动手实践,却发现纸币最多可以对折6次. 接下来教师再提出问题:如果有一张纸是无限大的,我们也可以无限次对折,那么对折五十次以后有多高?当教师告诉学生这个数字是一亿多公里后,学生们定会产生较强的求知与自主学习欲望,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函数特性的自主探索,效果要比直接讲授好得多.

(二)自主问题设置增进后续思考

建构主义的观点是知识应当归于主动建构而非他人施予,虽然高中生所接触的知识都是旁人已经建构好的,但是若想基础掌握扎实,依然需要学生的重新独立建构,所建构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全新的,这些新知识是在已经习得知识掌握的前提下自主迁移得来的,而一个优质的问题或者问题串,能够让新旧知识良好结合,激活学生的探索精神. 例如,当讲解到椭圆知识时,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复习圆的概念,且用绳子一类的工具演示“至某定点的距离与定长点集合所形成的图形为圆”,然后提出自主学习指导问题:至两点距离分别与定长相等的点集合是什么图形?问题提出后,要求学生参照画圆工具进行自主实验与自主交流,这种方法在讲解双曲线时同样能够应用. 再例如,当讲解到平行六面体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的边之间对角线、各角间的关系如何?四边形面积公式如何用向量表示法进行表达?平行六面体能否类推?平行六面体同正方体有何关联?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再比如当讲解到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时,要尽可能将诱导公式化归到三角函数线,让学生用三解函数线的方式予以分析求解,而并非只教给学生公式,使其死记硬背、盲目套用. 当讲解到概率的应用问题时,也应当提示学生哪个问题属于哪种概率类型,让学生不只为了求得某一题的答案而完成自主学习.

(三)自主练习指导拓展个性思维

当给学生安排课后的自主练习任务时,应当注意练习目标的明确性,安排的练习作业一方面要巩固现有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要给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在难度上不可过于刁钻,防止学生丧失自主学习兴趣而一味依赖教师讲解,只有如此,才能发挥出自主练习指导的最大功能. 例如,当布置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的练习时,普通的指导手段是安排一些加法原理练习内容,再安排一些乘法原理练习内容,而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大兴趣,更有效地拓展其个性思维,教师可以用同一种问题情境来放置不同练习问题,或者是采取多问题共已知条件、多解法对应同一问题的模式,如在4乘4的棋盘内,共有几条直线?几个结点?几个方格?几个长方形?四个练习问题被纳入到同一情境中来,学生的思维却可以不受限制地自由张扬,确实是自主学习的良好方法.

总 结

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模式的应用体会 篇7

1 高中数学中开展自主学习的意义分析

在目前的高中数学学习活动中, 我们的教师多采用理论+自习的模式, 在课堂上为我们讲解理论知识, 分析例题, 后续的学习则由我们自己来完成, 如果完全依靠教师, 我们只能掌握浅薄的知识。就目前笔者的了解来看, 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是缺乏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 数学这门学科本身难度就偏高, 立体几何、线性代数等知识非常的枯燥乏味, 为了应付考试, 很多同学在课后机械的联系数学题目, 事倍功半, 不仅数学成绩无法提升, 反而进一步影响了我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高中数学中实施自主学习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出我们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我们的个性品质和思维能力, 同时, 通过自己的探究, 我们可以发现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 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 也是培养我们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渠道。

2 高中数学中如何开展自主学习

2.1 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要学好数学, 首先要做的就是弄清楚每一个枯燥的数学概念, 为此, 在学习前, 我们必须要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弄清楚在自学时, 自己应该读什么, 应该怎么读, 读什么可以帮助我们科学的分析学习重点, 怎样读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在学习中, 如果碰到生僻不懂的概念, 我们要虚心向其他的同学或者教师请教, 也可以自己查阅资料, 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把这个知识概念掌握透。对于阅读到的概念和定理, 我们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不同的知识经验会让我们收获到不同的学习经验, 为了不断提升自己, 我们要及时向教师请教, 让教师予以我们正确的指引。而为了巩固所学知识, 掌握更深层次的内容, 在获取到基础的知识之后, 即可进行大量针对性的联系, 做到“举一反三”, 主动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只有遵循这样的原则, 才能够积累更多的知识, 为自己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2.2 提升自己的调控能力

自学离不开安静的环境与平静的心态, 但是高中教室的客观情况却无法达到这一标准, 目前我们都是班级学习制度, 每个班级约有50名左右的同学, 教室环境并无法保持安静。即使在家中自学, 我们也会受到家长、电视、客人来访等因素的干扰, 因此, 要更好的自学, 我们要注意提升自己的调控能力, 学会闹中取静。在喧嚣的环境中学习时, 我们要努力排除外界的干扰, 可以多学习难度偏低的知识, 在环境安静的情况下, 再学习难度高的数学知识。

此外, 在日常学习中, 我们应该有完整、高校的自学过程, 驾驭自己的学习过程, 自学监控能力就是我们对自学活动进行控制与调整的一种能力, 其中的智能要素与情境要素是相辅相成的, 在学习中, 我们需要主动克服外界的影响, 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 不断强化自学活动, 避免自学活动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中断。

2.3 注意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相关的评价手段, 如在我们学习完某章节的内容, 可以主动来回顾书本中的知识体系, 反思。还可以在参考书中选出测试题来分析自学结果, 这样既可以强化自学目的, 还可以找出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为后续自学计划的开展提供借鉴。此外,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更加注重我们的思维的培养, 如果可以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学习中, 可以为自学活动提供大量的信息传递方式, 促进我们思维的发展, 应用计算机处理复杂的数据和运动图形, 在直接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我们观察能力、实践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原理。

3 小结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我们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在学习活动中, 需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探索中, 把以人发展为本的学习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牢固树立起来, 不但要掌握学习方法, 还要掌握学习的主动性, 能在课堂中主动地学, 以自己学习能力提高为最高目标, 使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应地得到提高, 知识和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朋娟.突出概念、提高效率——对当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J].才智.2016 (11)

[2]李汉斌.高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原则和方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 (05)

高中数学自主性探究学习的作用 篇8

一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 学生的求知欲越高, 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 就能主动积极地进行思维, 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也有利于学生变通能力的提高。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 活跃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讲课的过程中, 老师可以根据题意设置一些情境, 让学生对课题产生兴趣, 有充足的求知欲, 想去追寻题目的答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 采用生动活泼, 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 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那么, 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之中, 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会比较深刻、扎实。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 紧密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实际问题渗透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型课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发展个性特长, 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反思;促使学生讨论问题, 增强问题意识, 培养质疑精神;促使学生自觉地把问题专题化。

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使学生获得了与以往学习不同的体验, 其感受是多彩的, 身心是愉快的, 收获是丰富的。用学生自己的话来概括, 就是:“老师放手让我们独立自主地进入课本世界, 主宰课堂教学, 通过设计、组织调控、激励和点拨, 使我们尝到了当主人的甜头”, “我们体验了艰辛、失败、合作、成功, 获得了自信, 体现了价值, 发掘了才能”。有的同学满怀信心地说:“我终于认识了自我, 我不仅愿学了, 而且会学了。”这种自主性的学习与探究方式, 为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把握指导的“度”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 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 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 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 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 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既不可以按已有的教学模式包办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 也不能放任自流, 不闻不问。要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 教师的指导必须把握好一个“度”。

1. 教师观念要更新

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 与新课标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没有切实领会, 做法还是老一套。所以教师观念要更新, 充分了解新教材带来的新理念:学习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使用, 如几何画板、flash动画的运用。其次是大胆实践。刚开始时我们的步伐可以迈得稍微小点, 如该让学生思考时, 老师切勿“代口”, 该让学生训练时切勿“代做”, 大胆让学生进行尝试, 去创新, 逐渐改变教师已有的观念。放开手脚让同学们自由地尽情享受一个个富有创新的教学设计, 高潮迭起的合作学习氛围, 激发更多的同学勇于尝试。

2. 课堂模式要转变

由于各种原因, 现在大部分学校教学手段还停留在“三个一”的原始状态, 即“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张嘴巴”, 造成新教材中好多需要信息技术呈现的内容, 只能口耳相传, 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有一部分学校配备了多媒体的设备, 但也只是摆设, 很少使用。这表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上数学课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

另外, 在实现课堂教学中的观念转变, 改变原有的课堂模式, 有助于从根本上利用课堂。在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方面, 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每一位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有时是师生同台, 有时是学生轮番上台, 有时是学生合作授课, 课堂的走向、情境的发展操纵在学生手中。随着问题的提出, 学生大胆质疑教师, 学生有见解的阐述, 言简意赅的讲解, 使得课堂向广度及深度发展。老师的“独唱”少了, 师生的“合唱”多了。课堂变成了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场所, 成为学生尽情表演和展示才华的自由天地。

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模式探究 篇9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 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 常见的有“填鸭式”等。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要求学生敢于质疑和探究,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指导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新课程始终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 并引导学生学会“做”数学, 探究数学。将过去的说数学, 听数学, 黑板上的数学, 转变成为做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 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进而获得主动发展。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一名数学老师, 我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 从实效性出发, 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探究学习, 取得了一点成效, 得出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提升自主意识, 激发主动性

自主学习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完成, 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学习和交流是每节数学课的灵魂, 在教学中创设和谐友善的教学氛围, 能使他们乐于参与。为此, 我们应当做好“绿叶”, 更好地衬托出“红花”。当然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自由, 要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就要更多地创造独立自主学习的条件。

首先, 要根据所面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 精心设计好每堂课。其次, 要给学生提出应该完成的任务和能够使用所学知识点在解决数学应用问题, 努力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增强学生投入课堂活动的主动性。例如:我在讲授“椭圆的方程”前布置学生先预习, 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去预习: (1) 什么是椭圆? (2) 圆与椭圆有何关系? (3) 如何画椭圆? (4) 如何求椭圆的方程?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教学任务, 把学生带进了特定的情境中, 为学生的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留出了空间, 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了学生的主动性, 而且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

二、适宜创设悬念, 提高探究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浓厚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 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 从数学的角度, 对其进行思考和解释, 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 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例如: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Sn=2 (a1+an) ·n) 的推导的教学中, 我请学生计算:1+2+…+10、1+2+…+20、1+2+…+50、1+2+…+100。在学生计算后, 我十分快速地判断出结果是否正确。“秘密何在呢?这些式子有何特点呢?你能快速地算出结果吗?”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学习热情很高涨, 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我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 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

三、创设质疑氛围, 多元化思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少会遇到一些问题, 培养学生由问题而思考, 由思考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的问题台阶, 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然后每个组派代表上台进行辩论, 发表各自的观点, 老师在一旁进行指导, 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观点, 这种“问题教学法”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思维都大有益处。同时有助于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之间关系,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思维多元化。让学生敢于质疑, 善于质疑, 目的在于为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 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四、多方位拓展思维, 留足探究的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 青少年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 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 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 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 是体验数学应用, 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因此, 在教学时, 应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 使学生通过观察, 操作实验等途径主动参与认知活动, 探究知识规律, 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同时给学生学习留足探究的空间, 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 使活动真正自主开放,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合理利用实验, 有效的结合理论与实践

高中数学应鼓励学生用数学去解决问题, 甚至去探索一些数学本身的问题。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 而且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 加强在“用数学”方面的教育。

“眼见为实”, 亲眼所见往往比说教式及课本的描述来得确切明了, 甚至可以体会到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如何实现这一想法呢?最好方式就是用多媒体技术如《几何画板》等数学软件为学生创设实验情境。例如在指数函数性质的教学中, 对于y=ax (a>0, a≠1) , 底数a变化时函数的性质怎么改变?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讲很抽象, 学生很难给出准确的概括。这时候可应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 由学生通过课件, 进行模拟作图, 易得出图像, 进而直观概括出相应的性质, 最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高中数学的自主学习 篇10

一、数学自主学习的共性原则

1. 知晓与体会

自主学习与以往的传统学习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的学生不可能一下就能理解和接受这样的学习方式,有时候甚至会受到学生的误解.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这样的教学之前一定要让学生理解自主学习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精要的示例来使学生体会到运用自主学习方法所带来的好处.

2. 氛围与参与

氛围犹如一个强力的磁场,能够影响到进入该区域的各式物体.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精选承载与传递知识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更为宽阔适宜的主动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吸引各个学力层次与学性爱好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思考、集体研讨、理解运用、反馈升级的学习之中.

3. 方法与行动

不管在进行什么样的活动的时候,我们都需要有着力点或者是落脚点.虽然自主学习是一种先进高深的学习方式,但是同样也有简单基本的着力点和切入点.譬如我们学习中常用的制订学习计划、预习新知识、借助教辅用书、对知识点定期回顾与考查、不断坚持!自主学习的精髓就蕴藏于这些朴实方法之中!

以上的三大点基本原则配合相应的具体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然能够获得长足的进步.

二、例析共性之上的多种自主学习片段

1. 情境驱动法

方法简介:情境驱动教学法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创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一系列的比较、想象、分辨和探索的活动,借此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学生对于数学世界的探索渴望也相应而生.

教学示例:笔者在进行“排列与组合”一课教学的时候,结合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来设置相关的情境.教师以宁沪高铁为例,假设G968次高铁列车从南京驶往上海,在起始站南京北站和终点站上海虹桥站之间列车沿途将会停靠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昆山等五个车站,那么:(1)南京北站以及沿途火车站为这一列火车需准备多少种不同的普通列车票?(2)这一列火车有多少种不同票价的普通列车票?学生们几乎都有乘坐高铁的经历,因此对于这样的生活情境显得相当的感兴趣,学生们通过讨论分析了有多少种火车票的可能,同时也估测了一下各类火车票的价格,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学生从“顺序”的角度明确了第一个问题是排列问题,并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明确了第二个问题是组合问题,相应的学生们也就理解和掌握了“排列与组合”的知识.

2. 学案导学法

教学示例:笔者在进行“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课教学的时候,从“知识扩展”的角度进行了课前导学案的设计.因为正弦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形式(即三角函数的本质),在了解清楚其本质之后,让学生通过分组谈论来进行合作探究,可以将其与之前所学习掌握的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进行联系,从而简要建成一个较完整的高中函数知识串.导学案的问题分别是:(1)到目前为止,我们在中学阶段学习过哪些类型的函数?(2)函数的性质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研究?

在这两个问题的导学之下,学生不仅会将所学的函数类型进行联系,同时还会将各类型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性质进行整理区分,在这样的辨识之中,三角函数的特殊性质——“周期性”也逐渐浮出水面.这样的由知识扩展之后的更进一步的共性知识以及个性知识的整理与区分为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3. 动手实验法

方法简介:教师将数学实验带入学生课堂学习之中,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经历类似于“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就是自主学习的精髓所在.

教学示例:笔者在进行“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课教学的时候,首先给每桌学生分发一段适宜长度的棉线和两颗图钉,然后设置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实验.第一个任务是利用这些材料画出一个圆.有的学生将棉线的一端用图钉固定的一个点上,然后将另一端绑上铅笔绷直棉线之后移动笔尖就可以画出一个圆;也有的学生将棉线对折,将两端用一个图钉固定住,然后将笔套入两股线中,绷直线后移动笔尖也同样可以画出一个圆.笔者就这样的两种方法都做了点评,并重点提点了后一种画圆的方法.随之教师设置第二个任务,使用第二种方法,将棉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一点,两点之间拉开一段适宜距离(距离大于零小于线段长度),套上铅笔绷直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相应的轨迹,看看是个什么轨迹?

由此动手实验过程,学生可以体会到椭圆概念的产生,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重要的感性认知基础.

三、结语

以上是笔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所运用的若干自主学习方法的案例解析,每一种方法的运用都是相当的“常态”,也远没有运用之前想象的那么复杂,更多的问题则集中在“如何大胆灵活运用”方面.

上一篇:综合保护装置下一篇:双流传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