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80-15-5”,优化课堂管理

2024-05-01

巧借“80-15-5”,优化课堂管理(共4篇)

篇1:巧借“80-15-5”,优化课堂管理

巧借“80-15-5”,优化课堂管理

丰泽区实验小学 郑玲玲

课堂纪律管理是课堂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难免出现各种课堂问题行为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对于维持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课堂问题行为,一般指发生在课堂上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影响教学质量。研究发现,一个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不只是影响他自己的学习,同时也可以破坏课堂上其他学生的学习。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简单地诱发另一个学生不听课,也可能把问题蔓延开来,诱发许多学生产生类似的问题行为,即产生所谓的“病源体传染”现象,它会蔓及全班,破坏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我们深入教学一线,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气死我了,××又在课上捣乱了”。然后就是一大通学生的错误行为的演绎故事。如:

“我们学校有四大金刚,上课时只要有一个金刚,这堂课就实在难以上下去了”。一位老师说。

“我们班的××,上课不听讲,一心一意看漫画书,你让他出去,他拔腿就往外走,这对他来说,真是求之不得呢!”另一位老师说。

“这位学生还只是自己玩自己的,我们班的××那才可恨呢,居然将课本放在自己的头顶上转圈,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整堂课没法上了”。第三位老师说。

这种问题行为是许多教师常常遇到的,也是最怕发生的。因此,对课堂问题行为及时加以控制和防范,也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课堂管理是针对班级内所有的学生,还是捣乱的学生?该进行怎样的管理呢?

一、奇妙的比例

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都尝试回答这两个问题,其中克文和门德勒(Curwin&Mendler,1988)在大量的课堂观察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典型课堂中的80-15-5比例(“80-15-5”view of the “typical classroom”)。在典型的课堂中一般有三类学生:80%的学生已经发展起了适合的课堂行为,很少违反规则,教师的课堂结构和程序只需要保护和支持这些学生的求知欲。少数学生(15%)会周期性地违反规则,他们并不无条件地接受课堂规则,他们有时会与这些规矩作对。教师需要建立一个课堂结构和程序来限制他们的捣乱行为,使他们重新关注正确的学校行为。最后,5%的学生是长期的规则违反者,这些学生需要额外的支持和帮助。优秀课堂管理者的诀窍就是,要控制不让那15%的学生对课堂学习环境产生副作用,维持那80%准备学习的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要把那5%的学生逼上绝境,否则就会像第三位老师描述的那样,同学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去,引起课堂的混乱,教学难以继续。

二、预防为主

了解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该清醒过来,对课堂管理不能只使用“惩罚”这一种方法。马克·吐温曾经说过:“拿着锤子的壮汉,什么东西在他眼里都是钉子”。可见,课堂管理是对所有学生的管理,你要具备多种行为管理的工具,而不仅仅是锤子。有效的方法就是按照课堂80-15-5的需要来分别准备:第一,集中精力重点发展组织策略和技术,满足80%学生的需要,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防患于未然。第二,当学生偏离期望的行为时,教师就应该用一些精力来干预。最后,还有极少数的学生需要特殊的行为矫正,需要使用矫正技巧。

成功的管理者能够较好地预防课堂问题行为。而预防之最重要者则是让自己的课变得有魅力和吸引力,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些课堂行为问题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教师的问题。一位语文老师在《赠汪伦》的课堂中为学生讲解古诗的意思,贺贺把书翻得哗哗响。老师看了他一眼,他有所收敛,没过多长时间,他又开始翻书,声音比原来还大。他是在捣乱,可是为什么?教师先用提问的方法,给予警告,他对答如流,然后不紧不慢地说:“老师,我知道你的用意,是想考考我,其实你讲的内容我早就会了。我不想再听了”。教室出奇的静,同学们都在看教师怎么收场。这位教师算很有智慧的,让同学们来出主意,本意想通过大家的力量,把这个同学“拉”回来。可是这一提问却引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全班竟有将近20个同学都会了。这个现象值得教师反思,为什么我们的课堂总要讲大家都会的知识呢?为什么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组织教学,让学生广泛参与,保持教学的流畅性呢?而做到这点才是有效预防课堂行为问题的方法。

同时也不能忽视提前制定课堂规则。有效教学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在整个学年能顺利地实行课堂管理,主要是因为能在开学头几周对教学进行了有效的计划和组织。与学生讨论课堂规则细节的方法就非常有效,这样能确保每个人都知道课堂中哪些行为会受到鼓励,要为哪些行为付出代价。接下来就要求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执法中山。

三、干预有方

教师预防得好,就能避免大量行为问题的爆发。但是,预防再好,也难以避免出现一些课堂行为问题,这时,教师就要恰当地采取干预的手段了,教师采取干预手段需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最小干预。

教师在有效阻止和抑制不良课堂行为时尽量不要中断正常的教学进程,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游园不值》中“小扣柴扉久不开”的诗句时,一个迟到的同学猛地把门推开,坐到座位上。这时学生们的注意力都被这个莽撞的同学给吸走了。如果老师把这个同学批评一番,正常的课堂一定会搞乱。可不说,怎么才能把学生们的注意力给拉回来呢?这个老师就把握了最小干预的原则,智慧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他问同学们:“为什么作者用小扣,而不是猛扣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因为诗人有文化,懂礼貌”。“猛扣会打扰主人正常的活力”„„于是老师一边说一边走到这位迟到的同学前问题:“你是赞成猛扣呢还是小扣呢?”全班同学善意地笑了,这位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来。教师巧妙地度过了意外的窘况。

2、不良变优良。

合理处理不良课堂行为正是促进学生发展正确的课堂行为的机会。例如一位教师在《半截蜡烛》课堂中,全班正在探讨“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谈到杰奎琳,李立(化名)突然大专喊道:“杰奎琳在使美人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杂音”。教师给这个学生机会说明原因,结果把讨论的结果推向深入:“这只能说明杰奎琳的聪明。她知道怎样与德军周旋,她能看出少校一定会有孩子,并能利用少校的亲情,唤醒他对自己孩子的爱,让那份爱移植到自己身上,直至成功!”“况且杰奎琳如果想使美人计,她就会说‘亲爱的司令官先生’,但她没有。而且她也不用说去睡觉了,要说洗澡了!”就这样在一片哄笑声中,“美人计”事件顺利落幕,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他律不如自律

对于那5%的学生,学校化过程对他们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师也放弃他们,后果更不堪设想,其实他们只是需要额外的注意、支持和专业的行为矫正。需要说明的一点,不是所有的捣乱学生都是需要特殊行为矫正的,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学生是否长期出现不可控制的行为问题。教师对待这5%的学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爱,教师的期待,就像阵阵的南风吹暖了这些孩子的心灵,从而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80-15-5效应为我们的课堂管理工作提供了方向,但是要铭记,没有孩子天生爱捣乱,我们对待的是年轻的生命,过早给他们贴上标签决不是好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地自我管理的习惯,这样“捣乱”学生也能变得自律,只要我们有爱!

篇2:巧借“80-15-5”,优化课堂管理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教学手段

在新课改背景下, 多媒体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在教学中, 这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 如果运用恰当, 会极大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反之则不然。多媒体可以实现声文图像并茂, 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可以实现直观化、动态化、交互式的教学场景, 把知识化繁为简, 化抽象为具体, 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巧妙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政治课的冷淡和漠视, 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没有兴趣, 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通过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对政治课的评价是:教学方式死板、陈旧。为了让学生喜欢上政治课, 我首先从课程的导入开始, 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在导入的环节中巧妙地使用多媒体, 并且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歌曲、游戏、影视作品等形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轻松自然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如我在讲授八年级政治下册《面对诱惑, 学会说“不”》中的从众心理的时候, 在导入上就选择了《无绳实验》的视频, 学生在兴奋愉悦的环境下了解了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 在视频中学生们看到本来没有绳子的地方, 其他人看到别人跨过去之后, 也跟着跨了过去, 别人认为有绳子, 其他人也跟着认为有绳子, 这就是从众现象, 在导入中学生从众现象的概念就有了清晰的认知。在学生兴趣高昂的情境下, 再对分析从众的利弊, 他们发言积极, 并通过实例分析来阐述自身的观点, 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就在兴奋中积累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二、利用多媒体, 突破教学重难点

对于初中生来说, 他们的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比较匮乏, 对法律、道德等相关知识的了解甚少, 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还不能很好地做出解析。在初中政治教学中, 对于陌生的抽象的知识, 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费力也很难做到理解掌握, 如果再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 以格式化和复制式的方式灌输给学生, 在花费巨大精力和时间的基础上也很难达到学习目标, 而这些知识多数又都是学习的重难点, 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为此, 政治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地采取有效对策去突破教学重难点, 这样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多媒体可以发挥其自身集声音、文字、动画、图片等于一体的优势, 生动、形象、直观地把知识化繁为简, 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攻破教学重难点。如在学习《多彩的情绪》这一章节时, 学生对情绪的基本类型和复合情绪比较难于理解, 为了让学生了解情绪的基本类型是喜怒哀惧而不是喜怒哀乐, 教师可以选择QQ聊天上的表情, 让学生感悟这些基本的情绪类型, 同时在PPT上打出来这些情绪的时候, 让学生跟着模仿, 最后让一部分学生表演面目表情的变化, 另外一部分学生猜测是哪种基本情绪类型。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复合情绪, 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影视作品, 看演员的表演, 让学生尝试着形容影视作品中的演员情绪, 有的是有喜有悲, 有的是百感交集, 有的是喜极而泣等, 像这样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基本情绪组成的情绪类型叫做复合情绪。通过多媒体直观的展示, 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 这些都有利于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提升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能力。

三、构建学习体系, 实现有效总结

我在教学中发现, 在政治课堂上, 学生做笔记不都是善始善终的,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造成部分学生笔记断断续续, 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有效的课堂, 不只是有精彩的过程, 还应该包括及时的知识总结,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知识, 构建知识体系。我在课堂教学中, 每一堂课的最后都会利用PPT对本堂课所学新知识以及之前所学的旧知识进行前后整合, 梳理出知识点的同时再一次强调本堂课知识重点, 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达到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目标。如我在讲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一章节时, 为了探讨消费者享受的法律保护和消费权益, 以及遇到消费纠纷应该如何来维权时, 我是让学生通过辩论赛的方式来学习相关的内容, 可以说辩论的过程是相当激烈的,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 在辩论结束之后, 我在多媒体上打出了消费者享受的权益及遇到纠纷应该如何处理的方法, 让学生及时在教材中勾画出来, 虽然政治课不再是死记硬背知识点, 但了解知识点还是相当重要的, 只有学生了解了相关的内容才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篇3:巧借信息技术 优化数学课堂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人机互动性进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人机互动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数学应用题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选几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之后教师再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评讲。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制成训练课件,学生计算后选择答案。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效率高。在计算机教室上课,所有学生都有参与答题的机会。教师从服务器上就能查出答题的正误率,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复习课或练习课也非常适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教学。教师完全可以自己制作数学课件,从复习知识、讲解典型例题,到课后巩固练习作业,所有教学环节都可以根据学生自身情况,设置成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把所有精力都放到学习上。这种主动参与性的活动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借用信息技术对外部感官刺激的多样性,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融合了视觉、听觉和触觉,比教师一味讲解好得多,有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理性知识在初中数学中所占比例较大。在以往教学中只片面强调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没有充分的图形支持和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例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逆定理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逆定理,虽然对点的“轨迹”不做具体要求,可是学生对这两个定理和逆定理还是很难理解。如果用多媒体对内容加以动态直观演示,就会大大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学生很难理解掌握初中数学中比较抽象的内容,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使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如学生对一个平面截一个几何体所得到的截面图形难以想象,如果制作成课件进行演示则会准确直观。在教学函数的概念时,“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学生没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制作一个数值转换器,放进去一个数,经过转换出来唯一一个数,这样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就非常透彻了。

在代数“频率分布”教学中,一般是教师引着学生在50名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和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制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烦琐又费时。如果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把所有数据输入Excel进行排序,显示最大值、最小值和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若教师在数学课堂中侧重于把步骤、方法和道理讲透,而运用计算机处理非智力过程,这样能够更加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符合信息化社会对基础教育和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运动的几何图形能够更加有效地刺激人的大脑视觉神经元,使人产生强烈的印象。如《三角形》一节,“三角形的高一定,底上的一个顶点在所在直线上移动时三角形的面积有何变化”、“圆锥的高一定,当底面半径变化时体积怎样变化”……这些内容都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做成动态演示课件,利用图中其他变量的动态显示,让学生观察变化情况。又如《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节中,两圆的半径R、r与圆心距d在不同位置情况下的关系,也可以在几何画板中做成课件演示,拖动圆心使圆移动,并在旁边分别显示两圆的半径R、r,圆心距d的动态变化值。学生一方面可以动态观察两圆由远及近的位置变化和公共点数的多少,另一方面也能从显示的数值中得出不同情况下R、r与圆心距d的关系。初中新课程中的“平移、旋转、展开、折叠、对称,以及圆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关系”等等,都可用几何画板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特别是一些有动点或图形移动的数学习题,用几何画板进行动态揭示,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适当利用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资源丰富,可以为数学教学提供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平面几何图形的教学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教师投影教学内容,把学生引进一个多姿多彩的图形王国之中,继而提出探究的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一些平面几何图形,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整理成册,互相交流,对比和归纳。如提供给学生边长相等的正三至二十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地板的图形。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平移、旋转、组合等操作,创作出的图形千姿百态。在学习《图案设计》一节亦是如此。丰富的信息资源能让学生开拓视野,激活思维,增强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诚然,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能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只可合理运用,不能使用过滥。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我们也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来代替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适当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能,才能使二者有机结合,使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达到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篇4:巧借诗词名句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关键词】诗词名句 地理 优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071-01

地理是中学阶段一门基础而重要的学科。那么,教师如何有特色地组织地理学科的教学呢?笔者认为,可巧借诗词名句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诗词源于生活,许多诗词名句包含着丰富的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知识、地理现象,将这些诗词名句有选择地运用到课堂上,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同时,又可以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一、诗词名句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方式

(一)以诗词名句导入新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用诗词名句作导语可以给学生创造优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例如,“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的著名诗句,在讲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时,可以以此作为导入,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一天真的能行八万里吗?如果行,在哪儿呢?”老师讲解自转线速度的内容后,可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论:在赤道地区可以满足诗句中所提到的“日行八万里”。再如,讲水循环的时候,可用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导入,借助这两句诗句请学生思考:我国的河川径流“东到海”后,到底是“不复回”还是“复西归”?最后的结论是:可通过海陆间大循环让水流“复西归”。

(二)以诗词名句阐述地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自然地理是一门自然学科,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不浓。及时、恰当地引入诗词名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他们接受新知识做好心理准备,对他们去理解这些内容可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例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为何多夜雨?教师可提示学生用所学过的山谷风的知识去解释:大巴山位于四川盆地的北部,四川盆地属于大巴山的谷地地区,晚上盛行上升气流,气流上升易于成云致雨。又如,岑参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的是冷锋过境时所带来的降雪,树枝上的雪就像盛开的梨花一样。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和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洼”描述了我国华南、江淮地区在准静止锋的控制下阴雨绵绵的天气。

(三)以诗词名句体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这是新课标对地理教学的要求。教师可利用诗词名句所描述的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用地理知识去解释,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学习有用的地理”。例如,“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陆游的这句诗说明郊区的气温比城市低,这是城市“热岛效应”的体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的这句诗体现了山地的垂直地带性,表明了平原与山地的气候差异,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降低,从而使山地的“春”比平原来得晚。

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诗词名句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地理教学中,并不是诗词名句用得越多越好,毕竟地理课重在讲解地理知识,而不是鉴赏诗词,因此地理课堂上对诗词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地理教学中所选的诗词名句应是脍炙人口的,为学生所熟悉。教师信手拈来,可引起学生的共鸣。地理教师不能为了运用专门去找一些生僻的诗词,学生本身就对这些诗词毫无印象或者印象不深刻,即使在课堂上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过后也会很快忘记,从而达不到想要的教学效果。

第二,教师应有充分的准备。教师平时备课时应多留意一些诗词名句,并深刻地去理解这些诗词的意思,探究其中的地理寓意,因为不是所有的诗词都有地理知识的体现,也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寓意在诗词中。把这些诗词名句作为地理课堂教学资料储备起来,为课堂上的运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地理课堂上对诗词名句的运用可以活跃课堂,调节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但不是每节课都要用,应是能用就用,不能用的不要强求,并且课堂上对诗词的分析不宜太多,讲明其中的地理知识、地理寓意就可以了,对诗词过多地分析将会本末倒置,使地理课堂变成诗词鉴赏课。如果是广大学生所熟悉的诗词,甚至可以一带而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即可。

总之,诗词名句运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起到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只要教师用心去发现,在我国浩瀚的诗词海洋中,一定能找到想要的“珍珠”,并让这颗“珍珠”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地理课堂也会因此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上一篇:经济管理学例题下一篇: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