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一件小事赏析

2024-04-27

鲁迅一件小事赏析(共10篇)

篇1:鲁迅一件小事赏析

一件小事原文 鲁迅

【内容简介】

《一件小事》是1919年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其小说集《呐喊》中。

该小说讲述的是在虚伪的时代,车夫撞到人但是在并没有其他人看见,而且冒着被人讹诈的情况下还去帮助老人的故事。

【原文】

一件小事

我从乡下跑进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不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叫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跌倒的是一个老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一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是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您怎么啦?”

“我摔坏了。”

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一路走着,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一九二〇年七月。

篇2:鲁迅一件小事赏析

一件小事

鲁 迅

①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②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③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④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⑤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⑥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⑦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⑧“你怎么啦?”

⑨“我摔坏了。”

⑩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的背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一九二〇年七月

(选自《呐喊》,吉林文史出版社。略有删减)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件小事”的起因和结果。(3分)

2.文章描写了 个人物,其中运用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人物是 (2分)

3.“我”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车夫的反应是(2分)

A.完全没有听到 B.听得清清楚楚

C.或者听到了,或者没有听到 D.听到了,但不太清晰

4.文章环境描写精当,请你找到文中第三处和第四处环境描写,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4分)

5.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参考答案:

1.起因:因为生计关系,我到S门去,雇定了一辆人力车。(1分)

结果:车夫被留在巡警分驻所, 我请巡警转交车夫一大把铜元之后离开了。(2分)

2.4(1分) 老女人(女人)(1分)

3.C(2分)

4.(1)第三处环境描写:大风过后,天气寒冷,路上除了我、车夫和老女人外,没有其他人。烘托了车夫对自己行为负责的高大形象。(2分)

(2)第四处环境描写:风停了,路上安安静静。用安静的环境来烘托“我”此时复杂的心理活动。(2分)

篇3:鲁迅《一件小事》的修改艺术

严肃更换, 力求合乎规范

(1) 初刊稿:大北风刮的正猛, ……

最终稿:大北风刮得正猛, ……

(2) 初刊稿:路上浮尘早已刮净, 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 车夫也跑的更快。

最终稿:……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 车夫也跑得更快。

《一件小事》写作之时, 正值白话文草创之初, 一些字词用法尚在探索之中。随着白话文语法规则的确立, “的”与“得”的用法有了明确的分工:“的”一般用在定语的后面, 而“得”一般用在补语的前面, “得”的前边一定是动词或形容词。鲁迅与时俱进, 在作品收入集子时也就作相应的改动, 力求规范。例 (1) “正猛”是“刮”的补语, 例 (2) “更快”是“跑”的补语, 所以这两句改“的”为“得”就是作者从文字规范的要求来考虑的。在“大道”后面加上一个“来”, 更接近口语, 读起来也更顺畅, 能更好地表现“我”的感受。

着意更换, 力求通俗易懂

(3) 初刊稿:而且对于我, 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 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裘里面藏着的“小”来。

最终稿:而且他对于我, ……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例 (3) 定稿补上“他”, 是对让“我”触动、给“我”很大影响的车夫的一种强调;“皮裘里面”与“皮袍下面”应该说意思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皮袍下面”是口语化的词儿, 是大众化的语言。这是鲁迅在提倡白话文初期“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 使文章更加接近语言, 更加有生气”的表现, 是他所讲的“博采口语, 来改革我的文章” (《写在〈坟〉后面》) 的实践。比照两词:“皮袍”显然较“皮裘”通俗, 而且读音也比“皮裘”响亮。这样增强了文章的声韵美。

删除赘余, 力求简洁精练

(4) 初刊稿:我还能裁判这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最终稿: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文贵简” (刘大櫆《论文偶记》) , 古人在谈到语言的简洁精练时, 要求“意则期多, 字唯求少” (李渔《闲情偶寄》) , 以“句有可削, 足见其疏;字不得减, 乃知其密” (刘勰《文心雕龙·镕裁》) 为准则。像鲁迅这样古文功底很深的严肃作家, 自然是按这些“规则”来严格要求自己的。例 (4) 根据上下文, 可以很清楚判定:车夫就是拉“我”到S门的人力车夫。再说上面提到车夫时就是称“这车夫”的, 故作者删去了这个多余的指示代词“这”。这样不仅避免了重复, 行文也较原稿更为简洁, 读来更加流畅。这不就是鲁迅所说的“力避行文的唠叨”, 竭力删去可有可无的字的一个现成范例吗?

用心增添, 力求准确明确

(5) 初刊稿:其间亲见的所谓国家大事, 算起来也很不少;……

最终稿: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 算起来也很不少;……

(6) 初刊稿: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 否则定要栽一个大斤斗, 跌到头破血出了。

最终稿:……, 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 跌到头破血出了。

(7) 初刊稿:便对他说, “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最终稿:我便对他说, “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例 (5) 仅仅从视觉的角度来谈国家大事的, 不全面, 也不妥当。事实上, 对一个普通人来说, 并不是所有的国家大事都能“亲见”的, 倒是听说的要更多些。最终定稿改“亲见”为“耳闻目睹”, 增添了听觉的角度, 这样“消灭”了原句并不合情理的瑕疵, 使得句意变得更加贴近实情, 符合实际。这一改, 改出了语言的准确性。例 (6) 初刊稿“否则”后面没有主语, 容易误解, 产生歧义——很可能根据上句, 以为“要栽一个大斤斗”的就是车夫。定稿增添了一个“伊”字, 句意就非常明确、清楚了。例 (7) “便对他说”虽然根据语境可以推断出主语“我”, 但是不加上主语, 上下句的衔接就没有这么自然、顺畅, 更何况这个句子是独立成段的, 主语应当明确。

精心调换, 力求周全严密

(8) 初刊稿: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 一眨眼已经六年了。

最终稿: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 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9) 初刊稿:这事到了现在, 终于时时记起。

最终稿:这事到了现在, 还是时时记起。

(10) 初刊稿:独有这一件小事, 却总是显在眼前, 有时反更分明, 教我惭愧, 催我自新, 并且增长我的希望和勇气。

最终稿:独有这一件小事, 却总是浮在我眼前, ……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例 (8) 无论是初刊稿用“一转眼”来形容, 还是最终稿用“一眨眼”来描摹“已经六年了”, 都是艺术夸张。不过细细品味, 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医学证实, 正常人眨眼一次一般只有0.1秒, 因此人们常用“一眨眼”来形容时间间隔很短。当然“一转眼”也是形容时间短暂的, 但在人们的潜意识里, 觉得“转眼”的动作要比“眨眼”的时间稍微长一点。用“一眨眼”来形容已过六年, 有夸过其理之嫌, 不能给人以艺术真实之感。倒是用给人感觉时间稍微长一点的“一转眼”来表现, 当属夸而有节、饰而有度, 比较妥帖、自然。

例 (9) “终于”是“到底、最终”的意思。表示所意料的或所期望的事情最终发生。“终于记起”的说法讲得通, 也好理解;“终于”与“时时”连在一起, 有悖逻辑, 不合情理, 实在讲不通。“还是”有“仍然, 照样”之意, 用“还是”强调了虽然“小事”过去的时间比较长了, 但“我”对它的印象仍然深刻, 这样凸现“小事”的意义之深远, 对“我”的影响之深刻。所以改“终于”为“还是”不仅正确, 而且恰当。

例 (10) “显”与“浮”作为动词, 都有呈现的意思。“显”一般用于具体的、实在的物象;而“浮”带有飘忽不定的意味, 故多用于抽象的、虚拟的表象。“一件小事”是过去了的事情, 说“显”在眼前, 显然不合生活情理;倒是“浮”字通过调动记忆储存, 借助于再现想象, 使小事在“意识屏幕”上呈现, 如电影一般“浮”在眼前。一个“浮”字, 生动说明了小事给“我”的印象极深, 因而时时记起。用“浮”字比“显”字, 不仅准确、熨帖, 而且生动、传神。至于在“眼前”增添了一个“我”字, 指意更明确, 强调意味更浓。最后一句, 定稿把“希望”与“勇气”的位置对调了一下。对调后的词序更符合心理认知规律。“小事”不“小”, 它增加了“我”的“勇气”, 给了“我”信心, 自然也就使“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修订时把“勇气”放到了首位。调整后的词序在逻辑上更严密, 表达得更精致。

变换说法, 力求意蕴丰赡

(11) 初刊稿:我料定这女人没有伤。

最终稿: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

(12) 初刊稿:几年来的文治武功, 在我早如幼小时候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 背不上半句了。

最终稿:……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 ……

(13) 初刊稿: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 便正向那大门走去。

最终稿:……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例 (11) 定稿在“女人”前面加了一个修饰语“老”, 不仅仅避免了和前面“女人” (“跌倒的是一个女人”) 的称谓重复, 也是小说随着情节发展, “我”的视线由远及近, 对“伊”自然而准确的描述。加上一个“并”字, 加强了语气, 强调了“我”认为她“没有伤”的判断。一个句子, 两处添加, 使得表达表意更准确, 意蕴更丰厚。例 (12) 原句与改句表达的意思并没有多大区别。不过仔细比较一下, 初刊稿是按部就班的一般叙述, 并没有什么强调的意味。而最终稿加上一个“所”字, 构成了所字结构, 对中心语“子曰诗云”起到了一种强调和突出的作用, 这样就有力反衬了“独有这一件小事”给“我”印象之深, 对“我”教育之大。例 (13) 初刊稿写“我”看到的情景, 陈述“我”的所见。而定稿加了一个“是”, 句式由陈述句转换成了判断句。整个句子就变成了基于这个事实陈述而产生的一种判断。这样就为下文的错觉描写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精彩句群——“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 ……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作了一个非常自然的过渡, 使得文句的转接变得十分自如、和谐。

悉心锤炼, 力求生动形象

(14) 初刊稿:我因为生计关系, 不得不在路上走。

最终稿:我因为生计关系, 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

(15) 初刊稿: (车夫) 却毫不踌躇, 仍然搀着伊的臂膊, 便一步的向前走。

最终稿: (车夫) ……, 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

例 (14) 初刊稿“不得不在路上走”固然能表现“我”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累的情景。最终定稿加上“一早”这么一个修饰语, 在点明“一件小事”发生时间的同时, 更能突出在北风呼啸的冬日背景下, “我”奔走之辛劳、生计之艰难。加上这么一个时间状语, 内涵丰厚, 画面感强, 更具形象性, 较初刊稿更为具体、生动。例 (15) 改前改后孰优孰劣, 念一念, 比一比, 自见分晓。初刊稿用“一步”作状语来修饰“向前走”, 念起来佶屈聱牙, 表达也很不到位。最终稿把“一步”改成了ABAB式的重叠词。这是鲁迅创作时“自己觉得拗口的, 就增删几个字, 一定要它读得顺口” (《我怎样写起小说来》) 的实践案例。如此添加, 不仅读起来顺畅多了, 而且也非常真切地描摹出车夫义无反顾, 搀着老女人坚定、从容地走向分驻所的情景, 表现了车夫待人真诚、为人正直的高贵品质。

篇4:鲁迅《一件小事》写于哪一天

写作时间的“谜团”

《一件小事》最初发表在《晨报·周年纪念增刊》上,但这次发表并未注明写作时间。

1923年8月,北京大学第一院新潮社出版了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吶喊》。《一件小事》被收录其中,但该文末尾注明的是“一九二0年七月”,这个时间是鲁迅1922年5月中旬编《呐喊》时凭记忆补写的。此后在各种版本的《鲁迅全集》和各种重印的《呐喊》单行本、选本中,“一九二0年七月”这一时间一直被照录于《一件小事》的文末。

但是“一九二0年七月”这一时间并不准确。因为在1956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的十卷本《鲁迅全集》中,第一卷对《一件小事》的写作时间和发表时间作了一个注:“本篇最初可能发表于一九二0年七月的北京《晨报》,因为一时还未找到这一期的该报,所以未能确定。”这就意味着,“一九二0年七月”一说的依据并不确凿。

直至1981年十六卷本和2005年11月十八卷本的《鲁迅全集》中,第一卷查证了《一件小事》的发表时间为“一九一九年十二月一日北京《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写作时间是一个推测:“据报刊发表的年月及《鲁迅日记》,本篇写作时间当在1919年11月。”这里的注释其实是20世纪70年代包子衍《(呐喊)(彷徨)琐记》有关部分的文字。包子衍在抄录了鲁迅日记中涉及《一件小事》的内容后,写道:“如果这样,此文当作于1919年11月间。”

《一件小事》究竟写于1919年11月的哪一天?这就需要查阅当年相关时段《晨报》上的《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出版预告,再参照时任该报“文艺”栏作者的周作人、胡适和鲁迅自己的日记。

写作时间的确定

北京的《晨报》出版“周年纪念增刊”的决定,公布于1919年11月26日至30日这五天的每日该报第二版右上角,字号大、加粗框,非常醒目,题为《本报周年纪念大增刊豫告》。预告是这样说的,包括“小说”在内的各“门”文章“皆请海内名家担任编述”。这里的“编述”是指“供稿”。《晨报》编辑部是在得到全部作者的“编述”承诺之后,才登出“周年纪念增刊”的广告。从周作人、胡适和鲁迅的日记中,可以得知报馆是在这年11月上旬陆续发出约稿信函的。

周作人在《晨报周年纪念增刊》“文艺”栏发表了译品《圣处女的花园》。而从他1919年11月的日记中可知,他是10日下午“得晨报社函”、13日译“小说《圣母的花园》”、15日写《圣处女的花园》译后小记、20日寄“晨报社函小说稿一篇”的。周作人译“俄人库普林”短篇小说在发表时易名为《圣处女的花园》,与其日记中记载的《圣母的花园》不完全一样。译文署名“起明”,这是周作人的笔名之一。

胡适是1919年11月15日答复报馆,同意供稿。据胡适当年日记,他本来是计划一周后的11月18日晚为《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写稿,但因故未能按计划完稿。直至11月27日的日记中,才记有“作诗《周岁》”。这首名为《周岁》的诗后来发表于《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并排于同一版面上鲁迅《一件小事》之前。

由上可知,周作人在1919年11月10日“得晨报社函”,胡适在1919年11月15日“写答《晨报》信”。可以初步确定:《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向作者发出约稿公函的时间是这一年的11月中旬。

据鲁迅日记,他在1919年11月19日“得晨报馆信”。那段时间,鲁迅正忙于装修其在北京八道湾所购房屋的琐事,他到“单位”取信并不及时。

再查鲁迅日记,他和周作人一家是1919年11月21日上午“移入八道湾宅”的。22日上午,鲁迅才写信给报馆,答应为《晨报周年纪念增刊》供稿。而23日正好是星期日,这天下午鲁迅接待了一批来祝贺他们乔迁新居的老朋友。在处理完家庭琐务和必要的迎来送往后,为兑现22日给报馆供稿的书面承诺,在23日晚鲁迅写了《一件小事》,24日下午把《一件小事》原稿寄给了报馆。

这就是鲁迅日记中1919年11月22日和24日的两天所记上午和下午分别“寄晨报馆信”的实际内容。

现在可以确定下来了:鲁迅《一件小事》写于1919年11月23日晚,一周后发表于12月1日的《晨报周年纪念增刊》。

篇5:读鲁迅一件小事感想作文

一年前,我读这篇文章时,只觉得这是鲁迅摘录了生活中的琐事,从而赞美了车夫的善良。而现在我体会更多的,则是鲁迅对自我的深刻解剖。就像鲁迅所说:“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出情面面得解剖我自己。”

在《一件小事》中,“我”一直怀疑跌倒的老妇人装腔作势,所以不以为然;而朴实、善良的车夫,却扶起妇人毫不踌躇。他将自己与低贱卑微的的车夫相比,却觉得车夫如此伟大,而自己却十分渺小。车夫在那时的社会,是属于最底层的角色,他的社会地位低微,无论是文化程度,还是思想和涵养一定远远不及鲁迅。就是这样一个身份低微的人,也可以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说明在当时封建思想阴影的笼罩下,鲁迅不受影响,大胆的提倡“人人平等”。

篇6:鲁迅一件小事读后感

鲁迅一件小事读后感

1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这篇文章,想必不少人读过吧。讲的是严冬早晨的一场车祸,带给我的种种思考。

故事中,我一直坚信跌倒的老妇人装腔作势,所以不以为然;而朴实、善良的车夫,却扶起妇人,毫不踌躇。我将自己与低贱卑微的的车夫相比,却觉得车夫如此伟大,而自己却十分渺小。车夫在那时的社会,是属于最底层的角色,他的社会地位低微,无论是文化程度,还是思想和涵养一定远远不及我。

然而现如今,又是怎样一番姿态。新闻媒体频频报道,豪华轿车车主、有钱有势的人将他人生命视作可以用臭铜钱等价交换的商品。他们凭借着几千上万的所谓名酒的酒劲,将座下高档的吃油机器加速到让他们热血沸腾、让无辜百姓鲜血飞溅的速度,在红灯高悬、测速器狂闪的公路上,醉醺醺地邪笑着,由魔鬼牵引着奔向地狱。

而一旦出了事故,不是逃逸,就是找人顶替。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伤者的生命安危,掏出的手机也不是坚定的拨打120,而是找找上头有没有人能够帮个忙。奥迪、三菱、保时捷,这些让人们津津乐道的名车,俨然成为了夺命狂徒。它们优异的性能,似乎只能体现在能将受害者撞飞多高、多远。

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鲁迅先生如是说。一些不被察觉的社会弊病确实令他痛心。社会有黑暗面,这是无可否认的,但它也有光明的一面,这些黑暗面当然也只是五彩社会中的小部分。爱和关怀总是无处不在。生活中也有像车夫这般善良的人,他们拥有高尚的品质,宽容的心态。他不一定要用辛辣刻薄的语言嘲讽着愚昧的人们,刺伤他们,让他们从沉睡中觉醒。那些可怕的事故发生以后,总是有热心群众第一时间赶到抢救伤者,叫救护车,报警,拍下现场照片并指认肇事者。

身在他乡,迷路,落魄街头。总会有根本没有印象的面孔对着你微笑,拉着你疾步穿行于陌生的城市,把你安顿下来,然后风一样的消失。让刚才还在抱怨这个地方无趣冷漠的你心中油然一股暖意,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

是的,我所描述的美好并不多。我们要做的,是更多的去谴责那些不道德的行为,去发现美,去创造美。

鲁迅一件小事读后感

2鲁迅先生诞生一百二十周年纪念日到了。我细读了《一件小事》,想得很多、很多。

我想到了先生的那支笔,那是一支神笔,是一支有力的、战斗的笔。“正人君子”之流害怕从他笔下喷射出来的怒火,因为那会化作一支支利箭,直刺他们的心胸。而“无知”、“低能”的最朴实、最憨厚、处于社会最下层的人民的高贵品质,也被他的笔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鲁迅先生的作品我读得不多,但我想《一件小事》也许是先生对劳动人民朴实、善良、真诚品格的赞歌吧!他写的是车夫,是一个下层人物,而且这件事也真够“小”的,任何人都可以这么说的。但奢迅先生把这件“小事”巧妙地同当时的“国家大事”对比,成功地映衬出“小事”的意义,多么地爱憎分明啊!

在那个年代里,车夫是被人瞧不起的,称不上什么“人物”的。他们天天要为吃饭而奔忙,要时时同悲苦的命运抗争。就是这样一些不起眼的人,鲁迅先生在他们身上发现了一种极可贵的素质:诚实、善良、富于同情心。他们没有什么惊人的语言,没有奇丽的才思,甚至外形也显得笨拙、憨厚,衣衫更是破旧的。可鲁迅先生注意到了在他们破旧的衣衫内裹着的纯挚的心,进而深刻地揭示了他们高尚的内心世界。

鲁迅一件小事读后感3

《一件小事》是一篇短小而精悍的小小说,人物关系也非常的简单。在小说里鲁迅赞扬了车夫善良正直无私的优秀品格。本来车夫可以一走了之,但车夫并没有这样选择,而选择把那个女人扶起来慢慢的送到大门的那边。而没有再拉自己。在这个故事中鲁迅一直在用车夫与自己比较。着重的刻画了自己的内心活动。在自己看来很明显那个女人可能是假装摔倒。车夫本可以一走了之。当鲁迅看见了车夫的举动,才发现自己的自私与渺小。

《一件小事》发表于1920年7月,也就是五四运动以后,书中不仅赞扬了车夫的优秀品质而且着重刻画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了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并表达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尊敬与钦佩。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尊重农民工与工人。他们做着城市里最脏最累的工作,他们无时无刻的在为城市做贡献但却得着与自己付出不等值的回报。他们的身上虽然沾满着泥土,虽然穿的衣服很破旧。但他们是最值得钦佩的群体,他们是城市里最朴实的一群人。

鲁迅一件小事读后感4

在《一件小事》中,“我”从乡下来到京城已经有六年了,别的影响没有,倒是脾气越来越大,愈发瞧不起人了,正是这件小事将“我”从中拖开:一日坐车,车夫撞到了一个女人,与其说撞,不如说那个女人“碰瓷”吧,车夫和“我”都清楚事实,“我”看四周无人,便让车夫快些离开吧,反正她没事,但是车夫没有理会“我”,仔细询问她,并带她向巡警分驻所走去了……一会儿,一巡警走来说:“你自己雇车吧,他不能拉你了。”“我”拿出一把铜元,让巡警交给车夫……

看起来,事似不大,但让人深省。文中,她,一个高手(或者说是一个“碰瓷高手”),又或许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路人甲,也正是她贯穿了文章,使小事得以继续吧。“我”一个普通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小市民,一个势利眼,保住自己永远是“我”的真理吧。车夫,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形象,老实,质朴,本文中明显的主角,他没有“肇事逃逸”,而是满是耐心,要是放在现在,估计早就上了报纸头条了吧!

当今,这类事发生的太多太多了,诚信也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显得尤为重要。商家喂得到更大的利润,他们要坚守诚信,人与人要想有更近的关系,他们要坚守诚信,国家与国家间也同样需如此……

这样的一件小事,却代表了很大的一个群体,由这样的小事反映出了人类情感的光辉面与阴暗面。“我”的逃避,车夫的勇敢,一个小故事,将其演绎的十分真切。

这件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但就是任务所表达出的情感多震撼我,或许文末的一打包铜元,不光是对车夫体力上的回报,更是一种对朴实,善良,诚信的认可,欣赏与赞扬。

这里,最后,我觉得引用原文中的一段话在合适不过了:

篇7:鲁迅一件小事赏析

那天,我们爬山爬到一半时,爸爸发现在铁栏杆外的树丛里有一根正在冒烟的香烟,我心想:这根香烟是谁扔在这儿的呢?说不定风一吹就会着起火来。当我正在纠结这个问题的时候,爸爸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了。他跨过铁栏杆,来到树丛里,走到烟头边,对着烟头重重地踩了几脚,直到烟头完全熄灭了,爸爸才走上来,又从铁栏杆上跨了回来。

如果这个烟头不灭掉的话,在树丛里,万一刮来了一阵风,香烟头的烟火就会越来越大,就有可能着火,着了火旁边的树木就会被烧光,最后会把整座山都烧掉,这多么危险啊!即使没有着火,随地扔烟头这也是一个不文明的行为。无论是一个烟头还是一个易拉罐,我们都应该把它们送回垃圾箱。如果我们都乱扔垃圾的话,那么再优美的风景名胜区也会被弄得乱七八糟的。

篇8:鲁迅一件小事赏析

【关键词】鲁迅 芥川龙之介 《一件小事》 《桔子》 异同

虽然鲁迅与芥川龙之介置身于不同文化国度,但是鲁迅对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多有褒奖,例如:鲁迅于1921年翻译了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鼻子》和《罗生门》,此外1935年发表的文学作品《故事新编》也是对芥川龙之介早期历史小说的模仿创作。另外,鲁迅和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题材大多源于社会丑恶,都希望通过揭露丑恶来讽刺现实。由此,在文学创作中,鲁迅和芥川龙之介呈现出某些相似之处。但是鲁迅和芥川龙之介毕竟生长于不同文化土壤,那么二人的文学作品自然也存在不同之处。本文将以鲁迅的《一件小事》和芥川龙之介的《桔子》为例,探究两位文学家在这两篇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异同。

一、《一件小事》和《桔子》的相似之处

通过对《一件小事》和《桔子》有意识的比较阅读,本文发现这两篇小说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主要就体现在对应角色的身份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趋势。

(一)对应角色的身份相似

鲁迅的《一件小事》中涉及两个主要角色:作者和车夫。根据小说文本来看,“我”态度冰冷,对国家腐朽现状看不顺眼,是用冷眼看现实的自命清高的知识分子;而车夫则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是于生存困境中坚强求生的普通人。

芥川龙之介的《桔子》中亦涉及两个主要角色:作者和乡下小姑娘。通过小说文本,可以看出“我”对周围事物都失去兴趣、对现实感到疲倦无力,是一个内心空虚没落的知识分子;而小姑娘则充满乡土气息,衣着朴素,远离家乡外出打工谋生,也是底层老百姓。

《一件小事》中的“我”和《桔子》中的“我”相对应,同是对现实不满的冷酷的知识分子,表现出对下层百姓的不屑和冷漠的态度;车夫则和小姑娘相对应,二者皆是处于社会底层,皆为谋生而努力的穷苦百姓。

(二)情感变化趋势相似

鲁迅的《一件小事》这篇小说中,作者“我”因对社会现实不满而生坏脾气,对人和事都稍显苛刻。当“我”看见车夫因老太太摔倒而停下脚步时,“我”认为车夫多事并且耽误自己;当我看见车夫上前询问老太太时,“我”认为车夫是自讨苦吃,于己无关;出乎意料的是,当车夫把老太太扶到附近的警察局协助处理时,“我”被车夫身上淳朴的品质、敢于担当的胸襟以及对陌生人无所保留的信赖所感动甚至对车夫持仰望的姿态。正如《一件小事》中所叙述:“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从上述分析可以感知到,《一件小事》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情感变化呈现出“嫌多事,冷淡—嫌自找苦头,于己无关—形象变得高大,仰视、感动”的趋势,《桔子》这篇小说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则呈现出“不快、生气—厌恶—感动、产生好感”的趋势。通过比较分析,这两篇小说在情感变化趋势上具有相似性。

二、《一件小事》和《桔子》的相异之处

《一件小事》和《桔子》是生长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个作家的文学作品,自然存在着不同之处。本文认为,两篇小说在渲染氛围、表现手法以及“小事”对作者影响程度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渲染氛围相异

鲁迅的《一件小事》通篇小说并没有渲染气氛,只是在简单叙述故事。从开头交代天气恶劣,然后叙说车夫撞倒老太太这件事情的始末,到最后作者抒发自己的感受为止,整篇语言显得简约朴素,可看出作者的目的在于读者明白他所想要传达的意思即可。

芥川龙之介的《桔子》在渲染气氛方面则加以注意。在文本语言中即可体现:“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朝窗外一看,今天和往常不同,昏暗的站台上,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一只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大概是扳道夫在打信号吧,一面颜色暗淡的白旗孤零零地在薄暮中懒洋洋地摇曳着。”这些语句通过描写天色和周围环境的冷清使小说呈现出一种凄清阴沉的氛围。

(二)表现手法相异

鲁迅的《一件小事》主要是运用了白描的朴素的表现手法,语言质朴利落,并无过多的辞藻修饰以及氛围烘托。例如,在表现车夫品格高尚、“我”的品格欠缺时,作者是这样描写的:“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作者采用极为朴素简练的语言表达出车夫的“高大”和“我”的“渺小”。

芥川龙之介的《桔子》则与《一件小事》不同,主要是运用了色彩描画,在这篇小说中,色彩鲜明,反差较大。例如,描写岔道口小姑娘与弟弟们道别的情形时,是这样描述的:“大概是扳道夫在打信号吧,一面颜色暗淡的白旗孤零零地在薄暮中懒洋洋地摇曳着。”“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桔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通过白旗孤零摇曳的冷清和姑娘抛向弟弟们的金色的桔子相对比,对冷色白和暖色桔也作了一番色彩对比,这种色彩的转变也暗示了作者情感的变化。通过鲜艳的桔色的色彩刺激,读者也可以感受到作者通过这件小事从黯淡的现实人生中看到了丝缕阳光和希望。

鲁迅的《一件小事》和芥川龙之介的《桔子》这两篇小说既具有共性亦具有各自的个性。其共性体现在对应角色身份和作者情感变化趋势方面,其个性主要体现在渲染气氛、表现手法方面。然而,不管是共性还是个性,都是这两个伟大的文学家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所作出的文学抉择。不容置疑,各有各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李元亮《鲁迅与芥川龙之介的比较研究》,《潍坊学院学报》,2003年。

[2]张文宏《〈桔子〉中芥川龙之介的“明”与“暗”》,《红河学院学报》,2004年。

篇9:一件小事

【关键词】教师;教育;情感;小事;感悟

生活就像一个人生大舞台,经历了许多酸、甜、苦、辣的事。这些事犹如过眼云烟,在我的记忆中渐渐模糊,然而有一件小事让我记忆犹新,每每想起使我一次次地感动。

那是前不久我在收拾屋子时,看到孩子的一篇日记,全文如下:

今年的天气真是古怪,已经是五月份了,可是只要是变天下雨,气温下降得真快。这不,今天上午还是晴空高照,中午突然天空变得阴沉沉的,没几分钟雨点就飘了下来。气温下降得让人感到丝丝凉意。

我们几个小伙伴正在玩“攻城”的游戏,兴致正浓,哪管它下雨,但那刺耳的铃声响起,无奈只好进教室。因为每到一点钟我们学校规定要求学生午睡。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的缘故,趴在桌子上一时难以入睡。正在这时张老师轻轻地走了进来。她把教室里的同学扫视了一遍,同学们立刻安静下来。张老师看见我们几个玩游戏的同学头顶上有水珠,立即从办公室里拿来一条毛巾,帮我们几个小伙伴擦干水珠。一会儿功夫,教师里传来轻轻地呼吸声,想着刚才精彩的游戏还兴致未尽,我怎么也睡不着。趁老师不注意,我用余光偷偷地瞟了一眼老师。只见张老师正在教室里来回巡视。不知什么原因,她停在了我的面前,我马上闭上眼睛。难到老师发现了我有没睡?凭直觉我感觉到张老师踮着脚尖、慢慢地低下头、勾着腰,缓缓的将手拽住我的校服,从我的桌子里一点儿一点儿地抽出,轻轻地披在我的肩上。不知是谁打了一个喷嚏,张老师抬起头看了看,蹑手蹑脚地走到窗子边,生怕发出一点儿声音,把窗子关上。然后一个又一个的为同学们披上校服。

看着这熟悉的动作,我似曾相识。热时为我扇风、冷时为我加衣,寒冷的冬天经常半夜起来为我压被角……哦,原来是我的妈妈也经常做的动作。

这个下雨的中午,我们被一种暖暖的爱包围着,不知不觉,我很快进入了梦乡,梦中同学们为老师唱歌、为老师捶背、为老师端茶……

曾几何时,一直苦苦追寻“师爱”,认为自己对学生付出得不够多。其实并不是一定要带学生去看病、为学生补课、为贫困生送多少衣服……才会显得“师爱”如何如何伟大。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暖人心的话都饱含着无限崇高的爱。

从师,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多的是学习做人。一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课讲得好,得到的可能只是学生的佩服;而师德高,得到的却是学生的敬仰。知识的获取,永远没有止境;而爱心教育,却可以伴随一生,不会陈旧。教师用自身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学生。难怪李正西老师说:“素质教育,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们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篇10:一件小事(节选)

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你怎么啦?”

“我摔坏了。”

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子去。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霎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地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我没有思索地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一面想,几乎不敢想到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地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选自《呐喊》,有改动)

点到为止

选文以作为雇主的“我”与车夫形成对比,并且以“我”的前后思想变化对比,从而突出勤劳、善良、敢于担责任、正直无私的车夫的高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车夫这类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文中的环境描写不多,但都非常成功。如:“大北风刮得正猛”“不一会儿,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都是对“风”的刻画,说明当时天很冷,路上几乎没有人,就算是撞了人不管不顾逃走也没有关系,但是车夫没有逃避责任,反而放弃生意,搀扶老女人,担当起责任。这些使得车夫的形象刹那间就伟大起来。

上一篇:《...真美》作文八年级下一篇: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