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走基层心得

2024-04-30

党员干部走基层心得(精选9篇)

篇1:党员干部走基层心得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的采访对象在各行各业、在工厂、在田间地头,用智慧、汗水、坚持点缀了“少年中方”腾飞的梦想。他们身在基层,却始终用一种饱满而朴实的精神状态,在“中国梦”的筑梦之路上破浪前行。

总的来说,这次走基层活动,对于我们新闻学子来说,绝不仅仅意味着只是一次新闻实践教育活动,更是一堂生动的人生教育课:在基层,也有无数的“筑梦者”,他们的生活有张力,有激情,他们一直都是社会进程中的伟大参与者和推动者。短短五天,躬行大地之间,无时无刻不被震撼着。

党员干部走基层心得范文篇三

根据县委的安排部署,从今年3月初开始,我到XX镇芦湾村参加“千名干部下基层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参加工作30多年来,也曾几次下乡开展基层工作,但是这次意义不同,是新世纪新时期干部带着学习的目的、解决问题和创建和谐的任务到基层去的。通过2个多月的民情访谈,使我深深体会到芦湾村的村民很质朴,生产、生活积极向上,思想心态很“阳光”,从心底里感谢党的政策,感谢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惠农政策。与他们交谈犹如一股甘甜的清泉浸入心田,与他们交谈是一种无需投资的精神享受,与他们交流给人一种融入社会、回归自然、和谐发展的感觉,从他们身上使我收获了一笔不菲的人生财富。

一、只有沉下身子,深入群众才能了解民生所需。

组织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不但为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搭建一个沟通、学习、交流和施展才华的平台,而且也为密切党群关系,拉近干群距离,做好群众工作搭起了一座“无形桥”。我认为,有能力做好机关工作,不一定能做好基层群众工作,但是有能力做好基层群众工作就一定能做好任何一项工作。为了尽快掌握熟悉芦湾村社情况和面临的问题,全面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怨,我们工作组一行深入村社院落,走进田间地头,访贫问苦、访民问需、访贤问能、访老问经、访富问计,亲身体会到广大群众的辛劳,了解到广大群众这些年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经历的坎坷。

他们在党的号召和县委1号文件政策的鼓舞下,利用荒滩资源,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荒漠区设施葡萄、日光温室、拱棚蔬菜、奶肉牛养殖等,实现劳动效益最大化和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芦湾村新农村建设刚刚开始就走在了全国、省、市县前列,不论是在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村社道路硬化、能源沼气建设、设施农业发展、基层民主管理,还是农户门前绿化、家庭院落美化、村风民风转变、环境卫生整治等方面都和积累了不少经验,为全县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如今芦湾村的发展面临的困惑和难题是什么呢通过对温室大棚种植户刘生平、杨沛年、胡国伟的走访中,我们了解到芦湾村的发展缺乏的是技术和信息,农户们渴望得到更多的科技培训,掌握多方面的现代科学技术,需要得到市场需求信息,为定值蔬菜品种和类别提供参考依据,需要一批技术过硬的农技工作指导队,指导农户提高生产效益。芦湾村现有日光温室156座,其中:高标准三代日光温室80座,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68座,一代温室大棚8座,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拥有日光温室。三代温室大棚的生产效益明显高于一、二代温室大棚,为使温室大棚发挥好的效益,我们工作组干部积极向农户宣传关于改造旧棚给予5-8万元贷款贴息两年的优惠政策,目前,已为63户农户办理了妇女小额担保贷款364万元,准备改造旧棚65座。结合芦湾村群众需求,我们邀请该村的“土专家”、“田秀才”现身说法,讲方法,讲要领,举办日光温室果蔬栽培技术及玉米制种田间施肥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2期,解决了部分群众的燃眉之急也为正在春耕生产的群众注入了新动力。

二、只有深入一线,走进群众才能感悟生活真谛

为了全面准确掌握芦湾村群众生产、生活状况,我们根据摸排情况,工作组每个成员都与村里部分困难户结成“帮扶对子”,帮助他们一起进行春耕备耕生产,和他们一起拉家常,帮助消除他们心中的苦闷和疾虑。我们详细了解这些贫困户、困难户、低保户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详细进行记录,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逐个帮助解决。先后走访慰问了赵玉莲、季桂英、贾玉桂等12户群众,并为4户生活生产特别困难的群众送去了春耕生产急需的化肥等物资,送上了我们工作组的一份关怀。通过和这些困难群众的访谈交流使我深深体会到:这些贫困的群众不是因为他们不思进取,而是他们曾因各种各样的不幸原因致使生活陷入了困境,他们需要大家的关心来温暖,需要大家的帮助来鼓劲,只要用诚心和他们交流,他们才会敞开心扉接纳你。这次“千名干部下基层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为我们深入基层,走进群众、融入百姓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机会。我们抽调下基层的每一位干部更应该珍惜这次机会,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把握好手中的权利,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群众,用真诚善良的心去温暖群众,用自身的智慧和力量去回馈社会。

三、只有放下自我,深入基层才能体现自我价值

干部的工作能力大小和整体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现在,有的干部走出校门就进入机关工作,对基层情况掌握不深不透、对群众需求了解不及时、对群众呼声听得不真切,脱离基层群众的倾向还普遍存在。有的按部就班,创新意识不强;有的作风散漫、纪律要求不严;有的不思进取,能力素质较低;有的浮在面上,服务意识淡化,甚至有的年轻干部还没有到基层去过,更没有基层工作经验,对处理一些应急和上访类问题束手无策等等。我们通过走访群众、接待来访、召开党员群众会议等,已排查出土地、林木等矛盾纠纷9起,针对这些矛盾问题,我们分门别类,邀请熟悉情况的长者和村社干部一起分析研究,寻找对策措施,引导群众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卓有成效地化解地埂、制种、林木纠纷5起,4起正在协调处理当中。通过调处矛盾纠纷,使我学习和掌握了一些处理农村问题的经验和方法,提高了处理基层问题的能力。我认为每一个干部应该把握好这次下基层的机遇,沉下身子,真正把群众当作朋友、当成亲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热心、尽心、精心地为群众服务。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生活作风积极投身农村工作,踏踏实实向群众学习,真真切切为群众服务,朴朴素素和群众交流,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来衡量自己、要求自己,从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养成良好习惯,培养优秀品质,展现良好形象,切实赢得群众的尊重和信赖,只有这样,才能使你的才华有施展的舞台,才能使你的能力得到体现。

四、只有贴近群众,树好形象才能密切党群关系

近年来,中央、省、市、县实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两免一补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是得民心的好事,为什么干群关系越拉越远呢干部与群众之间好像有了一堵“无形墙”。我认为这就是因为我们各级干部深入基层的少了,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少了,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少了,群众听到党的声音少了……。在目前开展的春季植树造林活动中,我们和芦湾村群众一起在村公益林场栽植红柳和沙枣苗木10万多株,1000多亩。有了我们的加入,有了我们的身影,群众建设家乡的热情和积极性更加高涨。他们热情的和我们交流,拉家常,说感受,谈困难,赞扬党的政策,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的淳朴,从他们身上汲取了生活的信心和工作的动力。通过这次下基层活动,使我明白农村工作包罗万象,包括乡镇和县上各部门安排的工作都需要在村社一级落实和解决,而且需要广大群众的支持和配合才行,再好的决策和部署得不到群众的认可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真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哪。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

地,群众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核心,党的各项惠民政策需要我们各级干部来宣传,农业科技技术需要我们来推广,农民群众的忧愁需要我们来分担,生活困难群众的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共同来建设。我们的工作还不适应形势任务的要求,工作作风与人民群众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作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只有,而且只有广大机关干部情况熟了,作风好了,素质高了,技术硬了,能力强了,工作实了,群众听到的声音多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无形墙”才会消失,干群关系才会更融洽。

这次“千名干部下基层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创先争优正是县委给全县干部搭建了一个“创先”的平台,提供了一条“争优”的途经、创造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和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我们要把这次“千名干部下基层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作为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我们要把群众的发展作为检验工作实效的唯一标杆,只有干群合力才是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我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干部群众会齐心协力把临泽的明天建设的更美好.

篇2:党员干部走基层心得

旺市融城,离不开中方实业人的艰苦奋斗。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少年中方”的起步腾飞更离不开乡亲们的辛苦耕耘。在中方工业园,我们参观了当地最有名气的民营企业:金大地,其每年光纳税一项就近1亿元。但是谁又能想到,这家企业在以前还是一家连年亏损的乡镇企业。“我这一辈子就是想干点实业,人生就是一搏。”董事长彭忠喜说,“现在我们开始走循环经济模式,技术创新永远比竞争对手快半步,我们这十年,就是一直在迎难而上。”

在前往桐木镇大松坡村高昌礼老人家之前,就早早知道他在村里带头做起了农家乐,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谈起自己的不便,高老倒是毫不避讳:“前,我在操作犁田机的时候出了事故,落下了残疾,但是我这个人嘛,就是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的道理,腿伤刚好那几年,就带着全家老小开山种葡萄,施肥、杀虫我都自己来。”十几年如一日的辛劳,让高老一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前几年又借着发展旅游业的东风,生活是越过越有滋味。

大松坡村是有名的葡萄沟,而离这十几里开外的楠木铺村就没有这么好的自然条件,几十户人家散落在大山深处,一条只容得下小车单向通过的毛坯土路成为村里和外界沟通的唯一通道。但是村干部硬是用自己的坚持领导村民走向富裕。村民们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开山种桃子、葡萄,有的还搞起了乌鸡养殖,收入自然是比早年翻了几番。“之前没有路的时候,我就和媳妇每天夜里3点就动身挑桃子、葡萄下山去卖,后来实在觉得不方便,我们全村人就一锄头一簸箕地开出了这条6里的土路,前前后后花了三年时间,现在就是要想方设法铺上水泥,硬化道路。”杨圣良说。

这些人都是我们的采访对象,而我愿意把他们称作“筑梦者”。他们都有梦想,是企业发展壮大,是果园丰收,是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中方之行,让我们有机会在基层,走近了有血有肉的“筑梦者”。

篇3:党员干部走基层心得

关键词:三严三实,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

基层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坚持“三严三实”, 做表率, 做样板, 做先锋, 做模范, 成为“品质·价值”的杰出代表, 成为廉洁自律的典范。就目前集团公司发展的形势来看, 党员干部一定要适应新常态, 理顺新思路, 顺应新形势, 提高新境界, 一定要将思想统一到中建路桥的发展思路上来, 团结一心谋事业, 聚精会神搞生产, 确保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不断激发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斗志, 为生产中心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要严以修身, 以严整的作风建设风清气正的环境

《论语》中有:“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自省其身, 谨言慎行, 在工作上一丝不苟、忠诚敬业, 以自身的作风带动项目一线的风气, 保证内部环境风清气正、阳光清新。现在公司隶属于中国建筑, 重回大交通系统。在大好形势下领导干部要不断地吸收中建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 更要保持艰苦奋斗、锐意创新的本色, 以中建信条的指导作为出发点, 修身养性, 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 同时更要蓄积力量、厚积薄发。

基层领导干部还要有从善如流和见贤思齐的意识, 这是对一个好领导干部的内在要求。为确保基层一线能够团结一致, 党员干部就一定要秉公办事, 做事坚持民主集中的原则, 善于通观全局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够集中领导班子内部的不同意见, 形成一致的认识。因此, 基层干部要严以修身, 才能使内部关系和谐发展, 使人与人之间相处和睦, 使内部环境风清气正。

二、要严以用权, 以严明的纪律约束权力, 建设良好的生态氛围

基层干部手中有权, 且权利有时很大, 比较容易滋生腐败。这就要求干部对权力严格使用, 用制度约束权力, 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要慎用权、审用权, 不要肆意而为, 防止权力泛滥。基层干部时刻不要放松对制度的学习, 要按照上级党委和纪委的要求、规范、制度、运行体系来约束手中的权力。基层干部还要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与职工打成一片, 接地气。对于手中的权力要有敬畏之心, 对自己负责的工作要有敬畏之情, 形成正确的义利观, 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断, 凡事讲求民主, 避免因权力失衡造成一线工作生态遭到破坏。

基层干部在工程施工的各个领域直接面对生产一线, 因此权力运用得不好, 就有可能给工程造成巨大的浪费, 甚至滋生腐败现象。严以用权, 用阳光的心态去做阳光的事情, 让权力也晒晒阳光, 这样有利于干部手中的权力不腐, 有利于在职工群众心目中树立领导干部的威严和威信, 更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要严于律己, 以严谨的人格魅力打造项目的良好风气

身为基层干部, 要对自己严格要求, 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 做到身有正气、行有正端、言有正意、教有正道, 用严谨的身行言教打造项目一线内部良好的道德风尚, 净化内部环境。作为基层干部, 尤其是项目经理, 要用上级的纪律制度约束自己,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要求别人遵守的自己要做遵纪守法的楷模。项目经理如果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 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 员工们都会纷纷模仿, 产生上行下效的良好效果。

基层干部在严于律己的同时, 还要勤政廉政, 不要有多做事就出错、在位不谋的思想。基层一线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不对的, 同样是不能严于律己的表现, 而且会形成不好的印象。干部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员工, 干部为人要勤业敬业, 对己严格, 做到“多植荷花塘自清, 勤反腐败政自明”, 这就是基层干部务实高效的最高境界。

四、要谋实事, 以务实高效的工作精神带动项目的进步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古往今来必成于实”, 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谋事成事法则。作为基层干部, 身为前沿阵地的一把手就要知道企业效益是企业生存的不二法门, 因此要谋事实、做事实、言行实。习总书记说:“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形式主义要不得。”这是对党员领导干部做事提出的具体要求。因此, 基层干部更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干思想。

施工单位的一线干部要以绩效为奋斗目标, 踏实工作, 在岗位上精业勤业, 追求项目单产高效益, 提高工作效率, 这就是干部谋事的内在要求。韩愈在《劝学》一篇中提到“业精于勤, 荒于嬉;行成于思, 毁于随。”这是对做事的高度概括。基层干部要精业思成, 不要荒业随意, 要实实在在地干事, 务求高效, 谋事进取。

五、创业要实, 使开拓创新的精神成为项目提速的动力

基层项目干部要在创业方面坚持实事求是, 大胆尝试, 以既有成果为基础, 在此基础上不断发掘生产经营的内在潜力。在当前形势下, 项目干部要以融入中建理念为契机, 继续在新兴项目上多谋技术创新之实, 对施工中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改造等方面深入研究, 形成创新创效、创业创效的思想认识。

一线干部要成为创新创业的先行者, 敢为人先, 以先入为主的姿态抢占技术优势, 从而激发优秀国企的创新创业精神, 为国企干好各项工作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形成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成为公司创新的名片。

六、做人要实, 以踏实的道德精神助力项目快速提升

基层干部做人更要老实, 对企业负责, 对公司发展敢于担当。基层干部要有“言必行, 行必果”的作风, 成为员工的标杆榜样, 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 净化内部环境, 听得进不同意见, 要敢于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不同的意见, 果断决策。

基层干部要靠实干的精神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做人诚实才能取信于民, 做人老实才能广纳贤才, 做人踏实才能处事公平, 做人务实才能胸怀坦荡。领导干部在做人上要甘为人后, 在做事上要当模范先锋。在具体的工作中, 在中建文化的引领下, 我们要团结务实, 相互支持, 举贤而上, 厚德寡欲, 道行天下, 敏言健行, 自强不息, 这种精神才能形成公司的风气, 公司发展才能更快速。

基层干部要对照“四风”反观自身, 戒除不严不实的行为和不良作风, 与共产主义信仰迷茫、组织纪律涣散、廉政思想淡薄、责任担当意识不强、阳奉阴违、道德缺失、巧言令色等作风和行为彻底绝缘。在坚定信仰、严守道德底线、强化组织纪律、敢于担当、说实话讲真话等方面从严从实要求自己, 转变惯性思维, 适应新常态, 使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成为长效机制, 将自己的思想自觉统一到集团公司发展的大局中。

参考文献

篇4:党员干部走基层心得

【摘 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本文正是结合实际,考察在提高基层干部法治思维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应对方式。

【关键词】法律体系;法治思维;权和法关系

对法治思维的内涵的理解一直是法学界的热点问题。著名法学家贺卫方曾概括说法律思维有以下特点:第一,法律家运用法律的理性途径和方式实现正义;第二,法律家注重程序的意义;第三,注重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区分;第四,时刻注意司法标准的统一性。台湾的王泽鉴先生认为,法律思维指“依循法律逻辑,以价值取向的思考、合理的论证,解释适用法律”。而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也明确提出了“法治思维”的概念,强调了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方向及意义。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并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的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还指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社会管理难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习近平主席经常提到:打铁还需自身硬。首先我们党员干部在自身方面就要做好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表率。这样既是做好工作,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需要,也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学法用法和自己遵守法律的需要,更能有效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管理工作水平。

一、基层党员干部要了解中外法制史,努力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基层党员干部缺乏法制史知识是形成法治思维的难点之一。在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国的法律体系不同与西方乃至其他任何国家的法律体系,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掌握我国的法律体系,首先要了解中外的法制史,以及中外的法制史对我国法律体系的形成所受到的影响。在传统的中国,法律在社会治理中并不占主导地位,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主要依靠儒家学说下的与礼相关的等各种学说,从西周时期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以及“出礼入刑”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的出现,再到汉朝时的“春秋决狱,秋冬行刑”,以及大唐时期的《唐律疏议》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而随着古希腊、古罗马以来形成的自由平等、权力制约、等法制理念形成和发展,深刻影响着近现代西方国家,这种不同的法治理念和法治观念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我国的法治建设。古今中外的法治理念为我国现代法律体系的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国的法律制度也是通过法的继承和法的移植,吸收和借鉴中国历代法律及外国法律中一切有益的精华,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现行的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法律制度。基层党员干部了解法制史,有利于提高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我国的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各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而各时期的法律都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对法制史的了解也就认清了各历史时期法律与当时社会管理是如何进行融合的。而如今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与封建时期的法律制度的最大区别是统治阶级为人民,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人民是权力的根本,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的权力也是人民授予的,我们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基层党员干部了解法制史,有利于对现行法律法规的理解。现行法律法规是依我国历史上的法制为背景的。也是对我国历史上的法制进行改造和发展的结果。现实和历史不能截然分开。了解我国的法制史,不仅有助于了解现实中国的法律法规,而且还可以加深对当代法学的理解,认清这些法律发展的脉络和趋势。这些将促使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对我国的现行法律法规产生敬畏感,从而增强自觉遵纪守法的观念。

二、基层党员干部要不断学习法律知识形成系统的法治思维

基层党员干部平时忙于具体工作,而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到位也是形成法治思维的难点。基层党员干部要努力学习我国的法律制度,而学习法律制度并不是一味地背诵那些法条,最主要的是要明白法条背后的法理,而不是拘泥于字面意思。因为再详细的法条也无法涵盖工作中的所有细节,只有深入领会法律原理,才能避免生搬硬套。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出现偏差,才不会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

首先,各级要对党员干部在知法学法方面施加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让每一位基层党员干部都要认识到规范执法首先要知法。规范执法也是树立党员干部良好形象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党员干部在群众中威信的重要途径。调动党员干部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每一位党员干部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地学。

其次,建立严格的学法考核机制。加大对基层党员干部在学法用法方面的考核力度,特别是要突出用法方面的考核,在基层党员干部工作中存在着暴力执法、以权压法的现象。这些都是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的集中体现。各级应将这类现象直接列为考核方面的内容。

第三,加大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对党员干部的培训可以借助法律培训机构,也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请法律方面的专家授课或有法律方面实践经验的党员干部进行经验的传授。鼓励基层党员干部通过司法考试。通过培训使我们每一位基层党员干部都能领会我国法律的内涵,使其溶入到骨髓和血液,转化成为自己的法律思维。而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这样我们基层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真正做到执法为民。

三、基层党员干部要正确处理权和法的关系

基层社会的大环境是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淡漠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基层社会中法治文化的淡漠与缺失以及“权大于法”的社会现象的客观存在为基层党员干部丢掉法治思维提供了温床,成为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形成的瓶颈,有的干部在面对权与法的时候,没能掌握平衡。他们法治意识淡薄,有法不依、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现象仍然比较普遍。甚至一些极个别的基层党员干部胆大妄为,欺压百姓,无法无天,无视法律和法规,更有甚者还说出“我就是法”的狂言,更是拿着百姓的疾苦和怨言置若罔闻。说到底,是权力受到了利益的驱动,制度对权力监督和制约失去了效力。

篇5:党员走基层心得

下基层要捧着真心去。到基层去不是“看盆景”,不是“入镜头”,而是要去结“穷亲戚”,与群众打成一片,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需求,听取群众意见,解决实际问题。走进“双联”村,我们带去了救助物资和扶贫款项,还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坐在长板凳上和他们拉家常,围在火堆旁听取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最想得到什么样的帮助。在这一过程中,村民不再将我们视为领导,而是推心置腹、畅所欲言,我们也在和群众的交流中发现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下基层要服务群众去。进基层不是搞“亲民秀”,不能搞形式主义,要真真切切、踏踏实实地为群众办几件实事。下基层的目的,就是要重点推进与群众联系紧密的工作。我们下基层,就是要了解人民调委会换届推选情况,看看组织建得全不全,人员配得强不强,能否真正开展工作,为群众化解纠纷,同时指出调解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我们下基层,就是要向彭传忠学习,改掉衙门作风,实打实地解决群众心头的忧虑,硬碰硬地化解一些信访问题,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好务。我们下基层,就是要将法治文化带到基层,将法律服务送到家门口,将引资项目落到实处。

领导干部下基层,去不能白去,去了要解决问题;走不能白走,走了要了解实情;下不能白下,下了要做些实事。

篇6:干部走基层个人心得体会

走基层、办实事是中央八项规定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作为一名党的干部,通过“走基层”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所肩负的责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不只是一个口号,应该落到实处。在这次走基层活动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用诚心走访群众,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生活。在走访群众时要胸怀诚心,要杜绝做模样、走过场、弄架势。要真正把群众当做亲人,放下架子,才能不打官腔、不说官话,才能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心为民所系,情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百姓心中有杆秤”,党员干部要带着诚心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需问计于民,才能听到群众的实话,感受群众的疾苦,赢得群众的信任。

(二)要用“责任心+爱心”对待群众,才能切实办好实事。在工作中要始终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专心听取诉求、认真做好记录、耐心解释疏导,积极处理问题,做到以心交心,积极主动,综合应用各种措施,切实解决题目,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像今年2月份,乡村一名叫的群众来到我局,情绪较激动地告诉我,他父亲于2010年在乡信用联社有一笔定期存款,现在银行账户上查不到金额——“钱不知去哪了”。我耐心地听完他的情况介绍,嘱咐他不要着急,并及时做好情况登记留下姓名及电话,情况查明了好及时向他反馈,送走后,我立刻把他反映的情况与县信用联社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在详细了解问题缘由后,我及时把情况反馈给了。听完我的答复后,高兴地说:“你的回答我非常满意,事情总算有了眉目,非常感谢金融国资局!”

篇7:基层党员干部学习心得

(二)进入角色,融汇其中。根据镇领导的安排,我跟着分管现代农业的人大主席学习。期间,我配合组织委员参与了“X会议”30年示范点的打造、组织参与了“党建联建共建”暨“肖米”发布会、组织党员夏训、“灯塔-党建在线”系统录入、打造X市首家镇级社会主义学院等党内活动,不断增强了对基层党建新理念、新方法的认识和理解。陪同人大主席走访了80%的自然村和镇级全部规模以上企业,走访了解了相关重点农业项目,使我对发达地区的“三农”工作有了全新的、近距离的认识和理解。与人大副主席参与了__镇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__县民政局参观龙泉湖社区接待、青岛市全员核酸检测的组织等,提高了自身的参与度和组织力。同时,我还全程参与了京东智慧农场项目的洽谈、签约及龙泉仙草省级田园综合体相关项目、人居环境整治、小雨滴社会公益活动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进一步开拓了我的眼界、拓展了思维。

(三)自我定位,找准学习重点。这次我是带着脑子、耳朵和眼睛来学习的。我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勤思多问,广听博览,静心向书本学习,虚心向领导学习,用心向同志学习,细心向实践学习。我是一名党务工作者,所以学习的侧重点也在党务这块。

党建引领,才能全面推动。X市党建引领工作的氛围非常浓厚,处处是党组织和党员的身影和足迹,到处都是“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等醒目的宣传牌,无论是企业、村委会、社区还是机关单位,时时处处都体现着党的坚强领导。上世纪90年代,X创出了村级组织建设“三配套”经验,树立了全国村级组织建设的样板。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就对X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近年来,__镇不断继承和弘扬“X会议”精神,使基层党建在推动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组织保障作用。比如,对全镇70个农村党支部充分考虑各村产业结构、党员从业岗位、个人特长等实际情况,采取联合以及分类方式,成立了9个新村党委、撤销农村党支部成立网格管理党支部、成立专业型党支部,确保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工作稳步推进。

篇8:党员干部走基层心得

一方面, 这些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群众, 矛盾多发,容易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另一方面,在媒体曝光后,他们又往往成为被问责的牺牲品。在这种情况下,“怕躲堵”就成为基层干部面对媒体的常态,这不仅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其与媒体的对立情绪。

笔者认为,只有提高基层干部的媒介素养,让他们正确地认识媒介,有效地利用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提供的信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一、“怕躲堵”成为基层干部应对媒体的常态

“怕”是基层党员干部应对媒体时的普遍心态。在这种心态支配下,“躲”和“堵”就成为应对媒体的主要招数。

一是“怕”。怕被关注、怕被曲解、怕被曝光……在近些年的新闻实践中,笔者发现,说“怕媒体”的党员干部越来越多,怕的程度也在不断增加。

说了事实,怕领导不愿意、兄弟单位不接受;不说事实, 怕日后被揭穿脸上无光; 更怕稍出一点差错,引来广泛关注,耽误了大好前程。

二是“躲”。记者到办公室不见,打手机不接,发短信不回,一些基层干部担心惹火上身,简单地采取鸵鸟式的躲避政策。明明就在办公室里坐着,听到记者来到如临大敌躲得无影无踪。负责人不肯表态,下属没有得到授权不敢轻易表态, 让媒体从业人员难以得到有价值的信息,采访难以深入。

一些地方或部门甚至用所谓的“内部规定”来躲避采访。即使是持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记者证,记者到县区采访,往往也会被要求到宣传部门“登记备案”, 并要有宣传部门人员陪同在场才能接受采访;一些公检法机关则往往用“案件正在侦查”“案件正在起诉”“案件正在审理”不方便接受采访为由回避采访;一些国企或者垂直管理的单位往往以“需要上级部门批准方可”为由拒绝采访,本来正常的采访被搞得扑朔迷离,令人生疑。

三是“堵”。一看躲不过或者看到躲要出事,一些基层干部就开始“堵”。堵记者、撤稿件、删帖子,动用各种关系公关,不惜拿钱消灾,挖空心思摆平记者和媒体。更有甚者,一些基层干部甚至上演自扇耳光、向记者下跪求饶的闹剧。他们没有意识到,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才是最佳的解决办法。

“怕躲堵”成为应对媒体的常态 ,结果只能是形成恶性循环,无论是对基层干部还是媒体,均百害而无一利。基层干部将媒体视为敌人,将应对媒体视为负担,而不是工作的助手、推进工作的武器;媒体越来越难得到官方说法、权威声音,一边倒的稿件越来越多,反过来又加剧了与基层干部的对立。

二、“怕躲堵”的主要原因

基层党员干部面对媒体时“怕躲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现实的客观原因, 也有干部的主观原因。但笔者个人认为,认识不够、能力不足、缺乏专业人员是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一是认识不够。许多基层干部对媒体的认识,还停留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他们认为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应该服务于政府,应该以正面宣传报道为主,不应该报道那些所谓的负面消息。

不少基层干部没有意识到,当下媒体和媒体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传统的党报党刊外,那些自主经营、面向普通大众、以都市报为代表的市场化媒体,以及包括微博、微信等在内的网络媒体,更多地关注民生,突出地发挥舆论监督特长,在舆论引导和议题设置方面甚至更胜一筹。越来越多的媒体从宣传转向传播,从单向传播转向互动传播,更多地满足于群众对知情权、表达权的要求。这些变化也都要求基层干部做出改变,要从控制媒体转向引导媒体,要深刻地了解各种媒体的特性, 知道哪些容易成为媒体关注的话题,报道出来后会引发什么样的反应,只有这些问题的答案了然于胸,才能做到从容面对。

二是能力不足。不少基层干部坦言,之所以对媒体“怕躲堵”,是因为应对媒体的能力不足。尤其是面对一些紧急突发事件或者热点事件, 不知该如何应对,该说什么,在什么时候说,如何说能让人信服。正因为对这些问题心里没底,应对起来才会手足无措。的确,中国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媒体日新月异的变革,给基层干部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基层干部仅凭原有的经验来处理显然会力不从心。

三是缺乏专业人员, 不能够灵活机动地应对舆情。目前在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中,负责与媒体打交道的主要是宣传部门, 政府的新闻办和外宣办通常也设立在宣传部门。而宣传部门主要承担的是宣传任务,工作的重心是将党委、政府的工作成绩和亮点通过媒体让群众知晓。因此,他们往往与党报党台党刊联系密切,能够妥善处理好双方的关系,但应对市场化媒体和网络媒体,经验明显不足。

三、出路:提高基层干部媒介素养

2014年初,美国一部名为《纸牌屋》的电视剧风靡全球。剧中,一些政要熟练地运用媒体引导舆论、发布施政理念、攻击对手、推进工作开展,让不少中国观众叹为观止。相比之下,我国政府官员在媒体上的表现就要逊色得多。这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媒介素养教育,也叫传媒教育或媒介教育,最早是由英国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传播技术的日益成熟, 大众传媒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对公民成长、生活的影响逐渐增大,人们接触和享用传媒资源的机会和时间都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地认识媒介、有效地利用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提供的信息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的媒介素养在不断提升。新闻发布制度日益完善,新闻发言人不断亮相, 越来越多的党政干部通过电视、报纸、网络与民众沟通,数千个政府机构微博随时发布权威信息,这样的变化令人欣喜。相比之下,基层党员干部成了媒介素养教育中被忽视的短板,这也是导致基层干部“怕躲堵”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解决这一难题,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 更新基层干部对媒体的认识。面对无处不在的媒体,与其“怕躲堵”,不如去面对它、了解它。实际上,多数基层干部对媒体的认识还停留在“一报两台”上,他们还没有认识到,今日媒体的种类、数量、运行机制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 让媒体有了崭新的定义。一条微博, 微信朋友圈的一张照片,论坛里的一条评论,都能引爆眼球,迅速扩散形成社会热点, 最终成为舆论事件。形形色色的自媒体、社交类媒体,却能够一次又一次制造出让全国人关注的话题。更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在很多基层干部看起来不算正规的媒体,同样具有杀伤力。

知己知彼,方能从容应对。一方面,地方政府应该以地方党校为培训基地,依托党校的教学资源,对基层干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另一方面,利用目前宣传系统广泛开展的通讯员培训班, 对宣传骨干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宣传系统应结合本地实际,组织人员编写富有时代性、针对性、实用性的教材,提升培训的效果。

二是创造机会, 让更多的基层干部主动地利用媒体,提升能力。无论媒体如何发展,形式如何多样,都可以为我所用。在了解媒体现状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与媒体沟通、借助媒体推进工作,能够快速提升自身的媒体使用能力。

地方党委和政府官员应该积极主动地利用媒体, 通过发表署名文章、时评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对一些热点事件进行积极回应,并与群众展开平等交流,在与媒体打交道的过程中,学习了解媒体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全面掌握媒体的运作方式和工作程序,从而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

三是引进一批经过专业学习、培训的媒体人员进入基层政府。随着媒体的极大丰富和快速发展,应对媒体、引导舆论变成了一件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仅靠原有的老经验和短期的培训已不能轻松应对。从长远来看,基层政府也需要充实应对媒体的专门人员。

从国际上来看,在发达国家,应对媒体主要由掌握专门技能的人员来完成。每一个政治团体、大型企业都有专门的团队来应对媒体、引导舆论、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也正因为此,在公共关系学和舆论研究方面,这些国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笔者的一个设想是,在一些媒体事件多发、高发的地方,政府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招录一批经过新闻专业训练和具有丰富媒体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信息员或者舆情员,收集关于本地区的舆情,并根据事态发展为舆情处置提供专业建议, 从而缓解人员不足的难题,为地方政府应对媒体增加底气。

篇9:一位基层党员干部的不平凡故事

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日在即,湘西古丈县正在组织县直机关开展“唱颂歌,庆7.1”歌唱比赛,以此庆祝党的95岁生日。

7.1即将到来之际,古丈县经济和信息化管理局能源和资源管理股长徐冬秀接下了局领导下达给她的一项特殊任务(在局系统内组织90人参加此次歌唱比赛的排练)。按理说,此项工作应该由局党组组织完成。而徐冬秀所在的股室就她一人开展各项工作,既当股长,又是员工。她所在的股室是由之前的经信局、商务局、科技局、粮食局四局合并而来的大局股室,工作量大,任务繁重。论分工,论人员都轮不上她。

然而,局领导为什么偏偏把这项工作交给了徐冬秀呢?原因很简单。徐冬秀所工作过的单位都留下了她责任心强、工作不分份内份外,干一行就干好一行的佳话。

徐冬秀出生于古丈县较为偏远的高峰镇,儿时的她,因为家里姐妹多,母亲常年生病,父亲一人劳动养活五口之家已是举步艰难。无力满足她们三姐妹上好学,读好书。在当地好心人士的资助下,徐冬秀刚念完初中,就选择读中专------吉首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毕业后,在该县偏远的乡医院仅工作一年时间,就被组织安排到双溪乡卫生院当院长,在长达7年的乡卫生院院长的任上,她从不把自己当院长、当领导看待。她曾经为连亲人都不敢接近的精神病患者洗澡、梳头、共同就餐,用心理治疗和药物相结合治疗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双溪乡有对叫龙清颂的夫妇,一连生育了6个孩子却一个都没养育成活,从此,两夫妇发誓不再生育小孩。徐冬秀得知这一情况后,多次上门劝说夫妇俩再生育一个小孩,自己承诺为她们提供相关的免费服务,听胎心、量血压、摸胎动,不厌其烦地密切关注胎儿发育状态。小孩出生后,俩夫妇为了感谢徐院长对小孩出生的关心和帮助,特意将小孩取名“龙院宝”。

在双溪卫生院工作期间,为了抢救进院的急救病人,居然把自己正在感冒高烧的两岁小孩遗忘在家里,顾不上照管。

…………

离开双溪卫生院,徐冬秀通过公开考试到县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局工作,驻原高峰乡当农村合作医疗的报帐审核员。按照分工,她下乡的职责就是宣传新农合政策,审核农民提交的合作医疗费用报销(特殊病种)符不符合规定。至于手续不齐,需要当事人亲自补办完整后才能报帐的。有的农民治疗特殊病,大多是在外地就医,由于没有经验,没有保存好住院手续,时间久了,住院证明也丢失了,重新补办相关手续,根本无法理清头绪。为了解决村民们的实际困难,降低村民们的交通成本,她边帮村民补办相关手续,在局里签名帮村民代领报销的款项,然后进村由当事人签名盖章从她手里领走相关报销费用。还到外地医院为村民查阅资料、补办手续。正因如此,徐冬秀离开高峰乡的那天,闻讯赶来的村民们燃放烟花炮竹为她送行,不少老婆婆、婶婶们面对她的离去流过热泪…….

2012年进入县商务局工作的几年来,她任该局政策和法规股股长。一个股室就她一名工作人员。既当股长,又是工作人员。所在的政策和法规股负责:政策和法規、盐务管理、成品油市场管理(加油站)、商务执法、计划生育、酒类管理、报废汽车管理、局机关的学教活动等。在她就任政策和法规股股长后,使所在单位的盐务工作、计划生育工作双双进入了全州先进单位的行业。

徐冬秀说,自己的这一生中,父母教会她做一个朴实有自尊心的人。在她无钱上学,离家出走到怀化打工后,是学校的教导主任向俊忠老师找到厂里把她强行接回了学校、让她继续读书。也是这位在困难中帮助她的老师教育她、启发她学会宽容别人、学会帮助别人。正是父母的教诲、这位向俊忠老师的无私帮助和启发,成为了使她走入社会后努力工作,热心帮助别人的精神动力。

面对困难群体乐于帮助,对待工作,正确对待,在感情与原则面前毫不含糊。在商务局任政策和法规股股长时的2013年底、2014年初,湘西州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取缔非法加油站、加油点的专项整治活动,作为成品油市场管理的主管部门县商务局政策和法规股具体负责这次整治行动的布署和落实。徐冬秀代表商务局牵头联合了县政府办、公安、消防、工商、石油公司、安监、质监等单位上门执法,历经近两个月的时间,全县共计关闭非法加油站、点15家。面对被执法当事人的抗法、面对被执法当事人的持刀威协,徐冬秀毫不畏惧、大胆地走在前面贴封条、抓起水枪给油灌注水。但谁也不知道,此时此刻,徐冬秀的丈夫因公受伤后正躺在家里动弹不得,正需要她的照顾。除夕来临,当地人都在办酒席过苗族人的传统节日腊月26、28,而她却还在带队下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专项整治结束后,州专项督查小组来古丈督查,徐冬秀在向州专项督查组的汇报会上积极地为民呼吁:对于非法加油站、点要依法关闭。但是,在非法加油站、点已经关闭后,还要组织、引导经商业主依法依规的合理布局、建好加油站、点,为附近的群众提供方便。她的建议和呼吁被州专项督查组采纳。事后,也得到了曾经被整治的加油站、点当事人的理解。

有不少人和徐冬秀聊天时,常提出这样的问题; “ 徐冬秀啊徐冬秀,你工作这些年,份内的事尽职尽责,份外的事积极参与,帮助别人无怨无悔。得罪人的事,从不回避。这是何苦呢?”

上一篇:巡警大队述职报告下一篇:全套客运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生产状况评估最新修订)文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