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精神

2024-04-18

老区精神(通用9篇)

篇1:老区精神

弘扬老区精神加快老区建设

——xx镇镇老区建设调研报告

新密市xx镇位于新密市东部10公里处,距省会郑州仅25公里,北与白寨镇接壤,东与曲梁、刘寨镇为邻,南与来集相依,西与袁庄乡、新华路交界。总面积66平方公里,可耕地46000亩,全下辖22个行政村,一个镇直居委会,210个村组,9600多户,共有人口3.9万人。西部山区占22%,中东部丘陵区占78%。全镇区面积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0.25万,城镇化水平32%。

一、基本情况:

(一)人口状况。全镇辖22个村,210个村民小组,9250户,39000多人,其中农业人口7281户,37100人。2010年人均收入9047元,财政收入5047万元。

二、主要成绩

(一)群众生活明显提高。

1、贫困户明显减少。近年来,全镇采取先急后缓、重

点倾斜和先富帮后富、党员干部帮贫困户的措施,使贫困户(低保对象)数量由827户减至现在的450户,377户实现脱贫。群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民打工收入明显提高。

2、人均占有粮食量明显提高。去年底,我镇粮食总产

量达到20085吨,人均占有粮食达到515公斤,贫困户人均占有粮食产量也由280公斤上升到410公斤,增幅31.7%。20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47元,群众生活水平有质的飞跃。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

我镇上下牢固树立“夯实农业基础,稳定粮食生产”的战略思想,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施工要求,下真功夫狠抓了“四大工程”建设:一是大兴水利工程维修加固库、塘、堰、渠100余处。二是造地工程。马沟、桥沟开垦复垦土地500余亩。三是沼气沼气、水窖示范工程。全镇20个村共修建沼气池1000多口,其中集中供气站两处,共建安全饮水工程5处,一举解决了16个村,6267户,16000多人的饮水难问题,为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打下坚实基础。四是封山有林,人工造林工程。我镇大力实施生态项目建设,抢抓秋冬春三季植树造林良机,共完成人工造林1.5万亩,退耕还林7000亩。通过大做水土文章,夯实了我镇农业基础,提高了农业整体素质。优化了农业生态环境,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

(三)“五网”建设稳步推进。

重手加大了路网、水网、电网、信息网、通讯网“五网”建设,着力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路网方面,全镇共投资4000多万元,新修乡村公路120公里,到去年年底,全镇通公路总里程达到200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60%以上村实现组组通,电网方面:全镇已实现村村通电、农村农网改造也已全部完成,农村电网日趋合理和规范,农民用电负担正在减轻。全镇已架设联通、移动机站八座,固定电话实现村村通,用户达到3500多部,移动电话由无到有达到17000多部,邮政事业深入全镇角角落落。

(四)集镇面貌日新月异。

坚持集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思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经过多年建设,岳村集镇已初具规模。目前,镇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集镇常驻人口1.5万人,街道硬化率达到90%,自来水供水率100%,绿化覆盖率达到30%。一个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新型集镇正在崛起。

(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全镇已形成了以核桃、药材、禽畜养殖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格局。核桃面积达到1500亩,药材种植面积800亩。大力推进规模养殖,建养殖小区一座,共有万只以上规模蛋鸡养殖场3个,百头(只)以上规模牲猪、山羊养殖场4个,四业齐举,规模化农业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新活力。

(六)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岳村镇不断加大科技培训和推广力度,科技对经济的贡献明显提高。全镇现有成人技术学校5余所,科技示范村15个,示范户800多户,科技带头人1000多人,每户已达到

一个科技明白人。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明显提高。同时,不断加大教育和卫生事业投入力度,新建改扩建中小学6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医疗网络建设得到加强,现有中心卫生院1所,农村合作医疗室22个。建有村级文化活动室22个,人口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三、面临的困难

1基础设施仍需。

村级部分医务人员的素质不高,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部分农户住房陈旧,煤矿沉陷区危房改建困难,农村四改难度大;二是旱涝保收的田地少,耕地质量差,农用水利设施严重不足,有的年久无力维修,发挥不了应有作用。

3、结构调整困难多,农民收入低而不稳。

近几年,该镇运用市场机制,结合本地实际,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但成效不太明显。因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观念等多种因素制约,产业基地面积小,产品加工单一,龙头企业尚未形成,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脆弱。特色产业在短期内对老区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还不具备较大的拉动作用,致使农民收入低而不稳,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十分有限。

4、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不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

目前主体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科技推广和应用在农村普及率低,老区群众对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普及接受能力差,相当部分劳动力甚至不懂实用技术,造成投资增加,而收入减少,造成经济损失,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上。

5、村级负债严重,基层组织运转难。据调查统计,22

个行政村全部负债,有的村高达30万元,沉重的债务使公益事业无钱办,村干部工资无钱发,出现了事难办、无人干的局面。

五、几点建议

1、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造血功能。

国家要对老区要进行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仅老区建设项目应加大投入,还要在扶贫开发、以工代赈、财政支农资金中加大投入,把各项资金捆起来使用,重点解决基础设施,区域特色产业和农产品深化加工和培植龙头企业等带动性的项目上。要把老区建设与扶贫开发工作有区别的来对待,不能等同起来,要把老区村建设与重点村整村推进一样,从省里做出明确规定,规定老区村建设年限、资金额度、建设要达到的标准等,这样,才能使老区村建设即有压力,更有动力,尽快把老区村建设得更好。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科技素质。

针对目前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的实际,要建设现代农

业,必须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培训网络,市培训到乡镇,县培训到村,镇培训到组,村培训到户。针对当地的主要产业,级级列出培训计划,按计划培训。各级财政要拿出培训资金,确保必需费用。通过培训,达到镇有各方面的高级技术人员,村有初级技术人员,组有技术能人,户有科技明白人。

4、加大招商力度,促进老区经济发展。

依靠丰富的资源优势,引资金、引项目、引老板来开发,使老区乡镇尽快全部摆脱贫困。

5、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基层组织稳定。

市里应适当提高村级转移支付标准,特别是村级干部工资补助标准,使他们有钱办事,有能力办事,有收入愿意办事。

6、加大化解村级债务力度。

一是研究制度化解村级债务的扶持政策,增加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增强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二是建议市委政府对退出扶持范围的重点贫困村给予2—3年、20—30万元的扶贫基金补助,主要用于村抓住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机会,抓住群众关注的重点相关项目,超额度建设而引起的新的债务问题。

篇2:老区精神

阵痛一:老区经济欠发达,农民的家庭收入较低,收入的途径还是比较传统。底,9个老区村年人均纯收入4000千元以上的只有2个村,占22.2%,人均纯收入3500-4000元的7个村,占77.8%。农民的家庭经济收入来源以种植和养殖为主,靠出售农产品和畜产品获得收入;国家的政策好,一系列的惠农补贴政策的落实,农民种地有粮食直补,养蚕有蚕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收入;主要收入还是靠务工。

高坪村四组杨富贵,家里有5口人,上有70多岁的老母亲、他本人、有病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家里主要劳力就是他1人,有4亩土地。全家每年收毛粮5000斤,养鸡收入1000元,养猪收入1000元,农闲在门跟前打零工能挣元,粮食够自己吃,除去生活费用,还有妻子的药费,家里迟早没有多余的钱,生活特别困难,加之妻子有病孩子小,他本人没有外出务工挣钱,至今他家住的是两间土墙房子,还是危房,墙上的裂缝已经有4-5公分宽,大门上的梁还用柱子顶着的,想盖新房,但是手中没有钱。

阵痛二:老区人民居住环境差。高坪村四组,原有住户48户,168人,现在有42户136人,原来的6户人家进安康城有2户,搬到外县的有4户。这42户中只有2户住的是砖混结构的两层楼房,其余的40户依然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有两户把房子地面硬化了,其中1户还进行了“三改”即:改厕所、厨房、猪圈,剩余的39户门前屋后环境卫生脏、乱、差,居住条件和90年代差不多,可喜的是家家户户都有电视看,打电话用手机。这个组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农民经济条件差,无法改善居住环境。

阵痛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由于老区农民居住较分散,山高路远,用水难,耕作和居住条件差;农网改造农民还要集资;农村公路负债较重,水泥路通了,不少的村成了空壳村或负债村,通组公路也要农民集资。许多村级公路出现塌方,由于没有配套资金,部分公路成了断途路。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对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影响很大,如良田、新坝水库和堰塘因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老区村由于水利设施投入少和设备简陋,加之水质差、水源少、自然灾害频发,仍然有不少的村民饮水困难。如20“7.18”洪灾,把高坪村四组的饮用水的水源冲毁,现在回到了10年前的状况,许多人靠挑水,遇到天旱没水吃。像这种状况在群垭、黄泥、新坝、碾坪等村都不同程度存在。集镇饮水也存在困难,新坝村集镇饮水工程于竣工,由于近年来灾害频发及气候异常,遇到天干的月份,水就不够饮用,住的地势稍高的.用户只能到山沟提水吃,加之近几年拉大集镇骨架,鼓励农民到集镇居住,以后用户越来越多,现有的饮水设施更是严重匮乏。

据不完全统计,老区村饮用不安全水约3100人,饮水困难约2200人;集镇在前只有89户198人,现在183户387人,仅仅四年新增加94户189人,人多了,生活垃圾增多,由于没有集镇环卫设施,垃圾乱扔乱倒现象随处发生,集镇环境卫生不容乐观。

阵痛四:以前,9个老区村都有小学,近几年由于生源的减少,有的孩子随父母外出务工在外就学,还有的转到条件较好的学校上学,群垭、碾坪、新坝三个老区村的小学学生合并到新坝中心校就读,有利于整合资源,使更多的孩子能共享资源,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丰富孩子们的课堂内外生活,但是低年级的学生儿童上学,家长护送,路远的,为了孩子上学方便,有的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子陪孩子读书,无形中加重了家庭的负担。高坪小学只有11个学生,三年级3个,一年级2个,学前班6个人,一个老师带三个年级。

村级卫生室宿办条件差,设备简陋或没有设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后,补助标准偏低,报销机制不健全,农户在门诊报销时间需要自己交一半钱,许多农户赊账报销,使得村级卫生室底垫过大,造成门诊报销难,使农民的对合作医疗的信任度降低,挫伤了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积极性,遇上急病重病,有的家庭很容易导致因病返贫。

阵痛五:高山移民工程补助标准和灾后重建的补助标准相比,悬殊太大。就是灾后重建房补助的高,由于物价地价上涨,加之在山区建房投资大,修地基,浆砌石坎就要花不少的钱,材料运费高,修地基就要花四、五万,盖三间两层的楼房就要花十五六万,老区农民建房债务大。年调查居住在高山危险地段的老区村有1106户3869人,这些户数都是需要移民搬迁的,由于建房成本高,以及搬迁时间、名额、资金、土地等因素,不少的老区群众需要搬迁而又无能力搬迁。

阵痛六:自然年灾害频繁发生,抵御灾害能力弱。208月7日,遭受洪灾死亡3人失踪2人,倒塌房屋35户109人,水毁桥梁2坐,水毁公路11公里,造成经济损失400万元;2010年7月18 日,又遭受到灾害的袭击,死亡2人受伤5人,倒塌房屋139户543人,桥梁损毁51座,损坏人饮22处,水窖161口,形成地质灾害隐患点89处,危害808户3611人。

篇3:让体育精神和老区精神交相辉映

共和国体育回故乡,这是英雄城南昌主打“红色体育”牌的鲜明口号。

“或许,没有哪里对一场体育盛会的渴望能超越赣鄱大地,因为这里曾经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运动会先河,

1933年5月30日至6月3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在瑞金叶坪红军广场召开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运动大会,来自红军各军团、赣闽两省以及中央政府各机关的16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运动会。这就是著名的“五卅”赤色体育运动会,其目的是“养成工农群众的集团精神与健康体格”,“不是为了赛胜负,乃是锻炼铁的筋骨”。从此,体育运动在全国苏区蓬勃开展起来,成为人民共和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全民健身运动的起源。

如今,体育已日益成为文明的载体、和谐的纽带。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是在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和演变的,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军事等密切相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对象,通过身体锻炼增强人的体质,通过体育的社会实践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而在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思想作风的体育精神,是由体育运动所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它超出了体育运动本身,内化为人类心中的一种信念和追求。这种执著的信念和追求常常表现为勇气、耐力、意志力等。

作为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全国综合性体育盛会,全国城市运动会为国人关注。

在建党90周年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的历史时刻,在江西老区举办城运会蕴含着太多的意义,注重“体育情节、革命情节、红色情节”的紧密结合,七城会承载着“共和国体育回故乡”的历史使命。分别在井冈山五指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瑞金毛泽东为群众打水的“红井”、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邓小平同志当年下放地新建县的“小平小道”五处采集最终汇聚成的七城会圣火,在共和国军旗升起的地方熠熠燃烧。

城运会参赛选手年龄普遍偏小,利用革命旧址、红色遗迹对祖国未来的主人翁进行理想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将体育精神与红色文化、老区精神结合,成为这届城运会的亮点。

红色文化是党和国家大力弘扬的主旋律文化,全国各地特别是老区人民具有红色文化的独特情结。结合体育赛事,发扬红色文化,能够扩大红色理念在新一代年轻群体中的普及、推广和深化。

老区精神是二十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的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和建立革命根据地,进行革命斗争过程中所培育和铸就的具有特定内涵的伟大精神,主要包涵坚信革命必胜,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坚定祖国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勇于牺牲和奉献;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互助友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同样的精神内涵,同样的精神实质。

“让中华体育精神再一次在红土地上发扬光大。”当年许多健在的老红军多次发出的心声在这一历史时刻终于实现。

体育精神和老区精神汇成一股巨大的洪流,不断地从老区红土地上折射出的伟大光芒,必将照耀着伟大的中华民族以矫健的步伐向着世界强大民族之林迈进!

篇4:传播老区声音 弘扬老区精神

据悉,在2015年度广东老区宣传工作中,全省各地老促会深入老区调查研究,倾听呼声,传递信息,积极宣传社会各界支持老区建设发展的典型人物,充分利用《源流》杂志为宣传主阵地,努力调动《源流》杂志特约记者、通讯员的积极性撰写了大量宣传老区发展新动态、新成就、新经验、新人物的稿件。

这一年来,各地老促会广泛开展订阅工作,努力扩大《源流》杂志发行,努力营造“热爱老区、支持老区”的舆论环境,使老区的声音更大,影响更广,弘扬了革命精神,为全省革命老区的宣传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据统计,2015年,《源流》杂志发行总数比去年增加了8%。其中,升幅较大的地级市单位有惠州、阳江、梅州市老促会;升幅较大的县级市单位有惠城区、阳春市、阳东县、阳西县老促会;订数在1000份以上的有韶关市老促会、肇庆市老促会、阳江市老促会、清远市老促会、汕尾市老促会、云浮市老促会等。

篇5:论陕甘边革命老区精神

陕甘边革命老区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陕西、甘肃边界地区建立的以陇东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这块革命根据地后来在取得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中,与相邻的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发展成为统一的陕甘革命根据地,不仅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硕果仅存”的一块革命根据地,而且也是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时期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在中共党史以及中国革命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艰苦岁月中,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以及广大革命前辈在战争年代所形成和培养出来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质,不仅是留给我们革命老区人民和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成为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前进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这种精神也就是陕甘边革命老区精神,它汇入后来形成的延安革命精神,成为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弘扬陕甘边革命老区精神,对于目前我们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加快陕甘边老区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弘扬陕甘边老区精神,要正确认识和理解陕甘边老区精神的内容及实质。陕甘边革命老区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定信念、勇于探索的革命精神

大革命失败后,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坚持中国革命,在党的领导下先后组织发动了清涧起义、渭华暴动、旬邑起义等一系列大小70多次武装起义,但都遭到了失败。从1931年开始,他们在认真总结多次武装起义和兵运工作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后,决心走井冈山的道路,开始探索在陕甘边界地区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建立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和规模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经过曲折复杂的艰苦斗争,先后创建了南梁游击队、陕甘红军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等革命武装部队,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展开了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开辟了寺村原游击根据地和照金根据地,在陕甘边界18个县和部分地区建立了红色政权,最终于1934年11月建立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功地创建了以陇东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并在反“围剿”斗争中使其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逐步与相邻的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发展成为统一的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习仲勋同志指出:“陕甘边地区的革命斗争,是全国革命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与全国各个根据地一样有着共同的发展历史,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走井冈山的道路。”①

二、实事求是、不断实践的创新精神

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的实践中,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从陕甘边区革命斗争的实际出发,勤于实践,勇于创造,善于制定革命发展战略,创造性地解决了根据地创建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创建和巩固了这块革命根据地。如在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和斗争中,最初创建的寺村原游击根据地和后来又建立的照金革命根据地,由于各种原因,在敌人的围攻下先后丧失。在1933年11月召开的包家寨会议上,他们在认真总结创建革命根据地挫折的经验教训后,从陕甘边创建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具体实践出发,作出了把根据地的建立确定在陕甘边地区,作为红二十六军的后方依托,建立陕北、陇东、关中三路游击战略发展区域,以陇东为陕甘边根据地中心区域,重新组建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等正确决策,从而把陕甘边的革命斗争引导到正确的革命轨道,建立了以陇东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并在反“围剿”斗争中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毛泽东对刘志丹等建立三路游击区的发展战略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刘志丹创建的根据地,用了“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出局面,这佷高明。②

三、团结协作、相互支援的大局精神

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展陕甘边游击战争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从西北地区革命斗争的大局出发,为建立陕北游击战略区域,先后多次派出陕甘边红二十六军主

力北上转战陕北,支援陕北地区的游击战争和创建根据地的斗争。在陕甘边根据地和红二十六军的支援下,陕北根据地在取得反“围剿”斗争胜利的基础上,于1935年1月正式建立了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陕北红军游击队主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第八十四师,陕北革命根据地由此正式形成并得到迅速发展,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形成相互支援、共同发展的态势。

1935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调集优势兵力对陕甘边、陕北两块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军事“围剿”。为粉碎敌人的“围剿”,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和陕北特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两块根据地党的组织领导,统一指挥两块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反“围剿”作战。陕甘边红二十六军主力再次北上陕北,与红二十七军组成西北红军主力兵团,协同进行反“围剿”斗争。陕甘边、陕北两块根据地在反“围剿”斗争中遥相呼应,互相支援,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经过5个月的斗争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先后歼敌5000余人,解放了6座县城,打通了两块根据地的联系,红色区域发展到陕甘两省30余县,统一的陕甘革命根据地由此形成,不仅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也为党中央把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奠定了基础。习仲勋同志指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成为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失败后仅存的一块根据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③

四、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求真精神

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中,多次受到党内“左”“右”倾错误的影响和干扰,特别是“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严重干扰和破坏,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领导多次受到错误的排挤和打击,甚至被错误地“肃反”逮捕关押,陕甘边根据地和红军几遭严重损失。但是他们坚持真理,顾全大局,坚持和维护党的正确领导,把革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从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巩固实际出发的求真精神,创造性的指导工作,不断地克服、纠正和排除“左”右倾错误的干扰,特别是不断地同“左”倾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当时,绝大多数同志是团结在刘志丹领导的政权路线下,进行了英勇的胜利的斗争。”③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陕甘边地区革命斗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得以创建和发展的强大武器。1943年 4月23日,延安《解放日报》社论指出:“刘志丹同志远离中央,能从革命实践中体会马列主义之精髓,使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具体实践于西北,在建党建军建政及领导革命战争中,其方针策略,无不立场坚定、实事求是、坚持党的正确路线,与‘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不调和之斗争,”使根据地得以创建和发展,“成为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失败后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④

五、百折不挠、英勇顽强的奋斗精神

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创建和发展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始终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念,突出地表现出百折不挠、英勇顽强的奋斗精神。为创建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他们遵照党的指示,先后打入陕甘宁边界军阀部队和民团中进行兵运工作,筹划和组织的70余次部队起义和暴动均遭失败,但他们毫不气馁,愈挫愈勇,最终创建了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建立了西北地区最早的正规红军部队,为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他们以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在经受了寺村原游击根据地和照金革命根据地的失败的挫折和教训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继续为创建根据地英勇奋斗,最终创建和发展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43年朱德同志在公祭刘志丹同志大会上致词说:“刘志丹自大革命起直到为党牺牲,均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以不同方式组织革命军队,虽屡遭失败,但他百折不回至死不变,垮了再来,再垮再来,这种精神和毅力是建军的基本条件。如果有人要问共产党员是什么样子,那就请看看刘志丹同志。”⑤

六、忠诚于党、忠于革命的事业精神

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根据地党政军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斗争岁月中表现出了无限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革命精神。1933年6月,受党内“左”倾冒险主义执行者的专断指挥,红二十六军遭到了几乎全军覆没的损失,部队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干部战士情绪低落,刘志丹伤病在身体质虚弱,但他却仍坚持对部队干部战士进行耐心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教育,他鼓励大家说:“革命在一时一地的失

败,算得了什么?失败了再来呀!咱们道理正,穷苦人都站在咱们这边!”⑥ 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坚强的红军战士为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为革命的胜利光荣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革命先辈们为创建和发展根据地所表现出来的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崇高革命精神,以及他们所建树的光辉业绩,将永远铭记在党和人民心中。正是凭着这种革命精神和革命信念的支撑,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才得以创建和发展。这种无限忠诚于党、无限忠于革命的事业精神,正是陕甘边革命老区精神的精髓所在。

七、建设苏区、造福百姓的公仆精神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建立后,为巩固红色政权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不断加强根据地建设,采取休养生息、造福百姓的方针,制定和实施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以促进苏区的建设。如在根据地坚持实行土地改革,以解决农民对土地最迫切的要求,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在苏区的经济建设中,发行苏区货币,设立集市,发展贸易,鼓励农民发展生产等。根据地还进行了群众性的新文化教育,创办列宁小学,开办成人扫盲识字班,实行移风易俗,开展禁毒、禁赌、放足、解放妇女等社会改造。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党政军领导人十分重视苏区的建设,他们在平时生活中经济待遇与普通工作人员和战士平等,生活十分简朴,展现了廉洁的公仆形象,密切了党群关系、军民关系。

八、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务实精神

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创建和发展中,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陕甘边党政军领导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善于及时地总结斗争的成功经验,善于认真吸取教训,制定正确的革命发展战略,以取得新的斗争的胜利。如在1933年11月召开的包家寨会议上,以刘志丹为代表的陕甘边区党和红军,认真总结了寺村原游击根据地和照金根据地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了开辟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重大决策,成为陕甘边武装斗争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随后又在召开的陕甘边特委会议上通过了《关于陕甘边区党的任务的决议》,深刻总结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历程及其丰富的经验教训,制定了根据地符合党组织、苏维埃政权和红军武装部队等发展实际的战略决策,迅速推动陕甘边革命斗争的发展,使陕甘边根据地武装斗争进入全盛时期。

以上八个方面精神的汇集,就是陕甘边革命老区精神的全部内涵,这种精神是陕甘边根据地的灵魂,是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这种精神,伴随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以及陕甘革命根据地和陕甘宁边区的形成,伴随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以及解放大西北战略总后方的整个历史过程,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地发扬光大。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在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陕甘边革命老区精神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保持和弘扬陕甘边革命老区精神,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陕甘边革命老区精神又有着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这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扬陕甘边革命老区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发老区、建设老区、造福老区,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弘扬陕甘边革命老区精神的真正意义所在。

注释:

①习仲勋传编委会,《习仲勋传》(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218页。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刘志丹纪念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③习仲勋文集编委会,《习仲勋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页。

④习仲勋传编委会,《习仲勋传》(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18页。

⑤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刘志丹,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9页。

篇6:弘扬老区精神 建设小康XX

建设小康XX

XX镇扶贫开发协会(2014年10月)

XX是革命老区,历史上著名的“XX河伏击战”就在这一带打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XX人民为革命事业曾做出过重要贡献。今天为做好老区的扶贫开发工作,XX镇扶贫开发协会在市两会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加快转化脱贫”为中心,围绕产业化扶贫,抓整村推进,调查研究,出谋化策,积极工作,为联系村经济发展,扶贫帮困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达到预期效果,得到上级两会和镇党委、政府的认可。

一、坚持调查研究,当好参谋助手

调查研究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工作要求。一是走村串户,调查了解贫困家庭的经济状况,贫困的原因,如何有针对性的帮扶,逐户立卡登记,区别不同情况,即:能就业的帮助就业,有劳动力无技术即帮技能发展产业,无劳动能力的解决生活保障等等。为贫困户与政府、企业牵线搭桥提供依据。通过调查摸底,我镇共有五保户545户,低保护643户,1318人;孤儿21人,重残人员605人。二是调查贫困村的经济状况,贫困的原因,发展的优势,逐村通过调查,有针对性的帮扶,采用一村一策。三是调查总结扶贫开发的典型经验、先进事迹。排解困难和问题,提出如何脱贫壮大村级经济措施

和建议,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四是通过调查,村村建立档案,即:组织网络档案、经济薄弱村档案、扶贫对象档案、贫困学子助学等档案,通过建立档案,实施动态管理,达到精确扶贫。

二、坚持产业扶贫,推进壮村富民

协会联系点制度,是市“两会”的特色和创新,也是协会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促进经济薄弱村转化的助推器。近几年,我们按照市“两会”的要求,把产业化扶贫容入到抓住经济薄弱村转化工作中去,并作为联系点工作的重点,先后联系了柳南村、剑鸣村、柘垛村、东楼村、耿庭村以及25个贫困户。通过“抓抉志、理路子、强班子、找亮点、忙票子、解难题”等一系列措施加快了联系点经济发展。2012年我协会联系的柳南村,这个村原来有几家消防器材的生产加工点,我们发现这个亮点后与村一班人商量把原来的村部和两所旧校舍让出来给加工户发展,扩大规模,资金有困难的帮助贷款,结果当年小加工厂发展到九家。不仅吸纳了二十多个贫困劳力进厂打工还给村里租金8万多元。回乡大学生杨晓帆回村想办个花木场生产苗木,村主任强大新得知后主动介入,帮助流转土地、协调资金,现在他的苗木生产基地发展到70多亩,年产值500多万元,杨晓帆自己富了不忘回报社会,在他的苗木场安排的贫困劳力就业有十几人。柳南村当年村集体经济也由2011年的9万元增加2012年的21.6万元;2013年联系的柘垛、剑鸣两个村,村集体经济由2012年的17.1万元、17.08万元分别增加到2013年的30.2万元和32.8万元;2014年联系的东楼、耿庭两个村,集体经济也由2013年的27.5万元、27.6万元。2014 2

年预计分别达40多万元。联系的25个贫困户,己达百分之七十五脱贫,其中有3户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超过了全镇平均水平。

三、突出企业主导,实施结对帮扶

通过镇、村两级扶贫协会的牵线搭桥,我镇规模企业中,几年来共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262人,每人每年人均收入3万多元。不仅如此,我镇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它们在每年年终还慷慨解囊拿出一部分资金或购买慰问品,慰问特困家庭及困难家庭的学生。如我镇的宏泰电杆、东方消防、润和制衣、叶枫制衣、扬州宏厦建筑、南京雷曼房产等一批民营企业,都坚持扶贫助困,特别是宏泰电杆的董事长陆宏芝几年来用于办公益事业、扶贫助困资金就达35万元。他们富了不忘回报社会的举措,得到了社会的赞誉。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我们扶贫开发协会共有会员80人,其中住会人员四人,协会成员每人订阅《大江南北》、《中国老区建设》、《江苏老区》《红土地》等红刊。协会住会成员,每周坚持一次学习,村、社区、扶贫协会成员每季度活动一次,学习中央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文件、方针政策:学习革命先烈为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通过学习激发了协会成员的革命热情,明确自身职责,做到有为才有位,定位不越位,参谋出主意,扶贫作贡献,实实在在为老区开发扶贫想实招、办实事,牢牢打好扶贫开发的思想基础。

近年来协会成员,坚持到村调查摸底,协会一班人下村不用公车,都骑电动车,到村不用村里招待。我们的做法得了广大干群的赞许,3

篇7:老区精神

学习英雄先进事迹

多少次,看到那一篇篇红色革命故事,便让我热血沸腾;多少次,看到那迎风而舞动的五星红旗,都让我慷慨激昂;多少次,看到那飘荡在胸前的红领巾,要知道那是国旗的一角,心中是多么的骄傲自豪!

看!祖国的河山是多么的壮丽!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是多么的热血沸腾!这锦绣的山河,壮丽的美景,是靠我们的英雄,我们的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打拼出来的。董存瑞,王二小等无数革命英雄烈士用生命换来的,他们为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宝贵而又年轻的生命。有时我会想:为什么祖国的山这么绿?水这么清?天这么蓝?云为什么这么洁白?现在我明白了:是因为有了英雄烈士的牺牲啊!是他们一直在守护着我们的祖国。说实话,当我想到我这个题目时,我愣住了,因为这个题目对我这样一个只会享受生活的孩子来说是一个特别深刻,重大的题目,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根本不明白什么是革命,只是依稀记得革命是父母口中的一场巨大的战争,一场反侵略战争。更不明白什么是革命老区精神,直到我写到现在才明白了什么是革命老区精神,这种为了祖国不畏死亡,不怕牺牲的精神就是革命老区精神!革命老区精神是我们现在的孩子正需要学习的。祖国的土地放眼望去是多么辽阔,金色的麦田,麦子迎风飘荡,巍峨的高山,翠绿如同画卷,奔腾的江河,气势磅礴雄伟……那是烈士的笑容吧!英雄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敬佩。多少英雄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前仆后继的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英雄的血,换来了改天换地的新中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革命老区精神,值得我们弘扬,我们应该弘扬!我们这些出生在新中国的孩子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篇8:老区精神

一、老区精神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老区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革命实践活动的总结与升华, 她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认真分析, 深刻领会不但可以给我们以强大的精神力量, 而且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1.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这是老区精神的核心, 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得出的结论。我们知道,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后就是在同“左”和“右”的错误斗争中不断壮大成长起来的伟大的党。老区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也证明, 什么时候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能兴旺发达, 反之, 必然会遭受巨大的挫折。现阶段,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为老区的建设指明方向并提供政治上的保障。

2. 开拓创新的变革意识。

这是老区精神的灵魂, 有人认为老区精神就是“保守”、“愚昧”的代名词, 老区精神已经过时, 这是对老区及老区精神的一种极其错误的认识。试问, 如果没有这种开拓创新的变革意识, 庆阳老区能战胜困难, 战胜敌人, 而成为第二次革命战争中央工农红军长征后剩下的唯一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吗?没有这种开拓创新的变革意识, 陇东老区会成为全国的模范抗日根据地, 中国新民主主义国家的试验田吗?会出现追求新生活的“刘巧儿”吗?会出现新秧歌运动的旗手刘志仁吗?回答是肯定的。既然有为什么会给人留下思想保守的印象呢?这是因为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一些人觉得大功告成, 脑海中的老区精神已荡然无存, 等、要、靠, 不想承担责任, 不想调查研究的官僚主义作风逐渐盛行的必然结果。这就是问题的症结。因此, 我们必须进一步弘扬老区精神, 特别是开拓创新的变革意识。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开拓创新, 求真务实, 加快老区经济的发展。

3. 艰苦创业。

这是老区精神的基础, 没有艰苦创业的精神, 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更不会有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 如果没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没有“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 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胜利, 也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也是靠这种精神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取得的。作为老区, 更要立足我们的实际, 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克服等、靠、要的思想,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最大限度地发挥老区人民的聪明才智。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步伐, 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

4. 群众路线。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 又是老区精神的原动力。人民群众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 他们是我们战胜敌人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力量源泉。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 以刘志丹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因为自觉走群众路线, 才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使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由小到大, 由弱到强。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更是依靠人民群众,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调动人民群众革命的积极性, 谱写了一曲曲党政军民鱼水情的时代凯歌。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战争的伟大力量存在于人民群众中。陈毅同志在总结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时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 一些人特别是我们的个别领导干部看不起群众, 对人民群众的事漠不关心, 高高在上, 损害群众利益, 造成党群关系恶化, 群体上访案件不断, 这是极其危险的。尤其像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革命老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 如果放弃了群众路线这个“法宝”, 人民群众这个力量源泉将会枯竭。因此, 我们必须继承好发扬党的群众路线, 从老区精神中汲取营养, 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向人民群众学习, 甘当小学生;在政治上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养成善于倾听群众意见的习惯,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生活上关心群众, 全心全意为群众谋福利;作风上谦虚谨慎, 厉行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这样, 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才能充分调动老区人民建设老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才能促进老区跨越式发展。

5. 奉献精神。

这是老区精神必备的品质, 革命和建设需要一大批具有献身精神的人。在战争年代没有献身精神就不会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没有献身精神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取得。老区人民正是用这种献身精神创造了老区的昨天。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种老区精神还要不要?我想, 回答是肯定的。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实现共同富裕。就个人而言, 如果要用正当方式发家致富, 不艰苦创业, 不付出艰辛劳动, 不奉献社会恐怕自身也不会发展起来。因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社会。就党的领导干部而言就更应该具备克己奉公, 不怕牺牲, 无私奉献, 乐于献身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带领老区人民走上经济腾飞的光明大道。

二、老区精神是教育青少年最现实的思想武器

青少年历来是各种力量争夺的对象, 可以说, 谁争得了青少年, 谁就争得了未来。早在战争年代, 在陇东老区敌我争夺边区青少年的斗争就非常激烈。1939年4月, 国民党在西峰镇创办了庆阳师范学校, 1940年春, 在边区政府决定创办陇东中学的同时, 国民党又在西峰镇创办了庆阳中学, 随后还在宁县早胜创办了早胜中学。为了瓦解边区革命政权, 敌人不断制造反革命舆论, 说陇东中学不是给学校招生, 而是给八路军招兵, 一上陇东中学就成了公家人, 就再也回不了家等。因此, 在孩子上陇东中学的问题上, 家长有的观望, 有的动摇, 有的反对, 有的逃避, 有的用残疾弱智孩子顶替, 陇东老区曾有100多名青少年跑到国统区上了中小学。斗争之激烈, 困难之大是难以想象的, 但陇东老区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并没有退缩, 而是千方百计创办学校, 扩大教育对象, 为我们的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干部, 为老区培养了一大批建设人才。

篇9:老区精神

为缅怀抗战先辈和老区抗战的历史贡献,弘扬老区抗战精神,积极为促进老区建设发展作贡献,8月18日上午,由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广东老区网上线发布会在广州举行。省老促会会长陈开枝、常务副会长林华景、副会长白玲、姚泽源、黄广伟,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副秘书长张月朗、源流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谢佚芳、南方新闻网常务副总编辑张纯青等出席了会议。省老促会副会长李守进主持会议。

省老促会对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加强老区宣传工作很重视。发布会上,省老促会会长陈开枝满怀深情地回顾了革命老区对抗战的历史贡献。他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民族独立解放建立了丰功伟绩,它将永远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产生和存在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根据地虽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这块浓缩着现代中华民族革命成就的高地永远值得人们怀念和敬重,它所承载的伟大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学习和传承。

陈开枝说,几十年来,老区建设事业伴随着中华民族奋起发展的步伐,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部分老区发展现状与我们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贫困老区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短板。关心老区建设,促进老区发展,既是老区人民的期盼,更是建设大局的需要,希望全社会给予多一些关注、多一些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老区的发展建设非常关心重视,老区建设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陈开枝表示,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老促会要进一步秉承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抓住有利时机,创造条件,多为老区人民办实事,为造福老区、促进老区的建设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副秘书长张月朗在讲话中说,铭记历史,不是延伸仇恨,是为了和平,开创未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史为鉴,警醒世人。我们要认真领悟、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加快支援老区的建设,为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而贡献力量。

上一篇:增强基层团组织凝聚力调研下一篇:观众也应懂点运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