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审计制度

2024-05-01

价格审计制度(共10篇)

篇1:价格审计制度

财务审计报告价格

年度报表审计收费标准最低收费:3000元起

1000万元以下(含1000万元)(‰): 2.5‰

1000万元以上-1亿元(含1亿元)(‰): 0.15‰

1亿元以上-10亿元(含10亿元)(‰):0.1‰

10亿元以上(‰):0.02‰

注:1、收费基数为年末资产总额;

2、收费采用差额定率累进分段计算。

外汇年检审计收费标准最低收费:元起

1000万元以下(含1000万元)(‰): 2.5‰

1000万元以上-1亿元(含1亿元)(‰): 0.15‰

1亿元以上-10亿元(含10亿元)(‰):0.1‰

10亿元以上(‰):0.02‰

注:1、收费基数为年末资产总额;

2、收费采用差额定率累进分段计算。

篇2:价格审计制度

为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进行,维护价格环境的公平,确保集团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办法。

一、审计依据

主要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财务制度要求等相关国家法律法规、集团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指标要求、各分公司制定的与采购活动相关的制度。

二、审计范围

凡是用于集团生产经营的所采购物资的价格都属于审计范围。

三、审计目的

采购价格的审计是保障采购活动的公平合理、减少浪费和预防腐败、为了实现采购成本降低10%目标,以此来降低产品成本和生产经营费用,使企业利益最大化。

四、审计节点

采购价格审计主要从供应商的准入、合同报价、合同签订、合同执行、合同价格的调整、货款结算和支付、质量保证等7个方面进行。

1、事先审计节点主要有:(1)凡是招标活动如:大宗物资采购包括设备及大额配件购入、生铁、废钢、钢板、标准件等各公司的通用件招标需要招标的;劳保用品、零星采购通过招标选定供应商等均需要运营审计参与并审批;

2、事中、事后审计监控范围:供应商的准入、合同报价、合同签订、合同执行的,合同价格的调整、货款结算和支付、质量保证。

五、审计方法

审计采用内部审计和实地调查方式相结合,包括但是不限于流程审计、独立对供应商的考察和价格商谈、第三方及市场价格对比等。

六、审计频次

审计时间分为审计、季度审计、月度审计和不定期审计。

七、供应商价格审计主要项

1、供应商的准入与退出

供应商的准入和退出根据供应商管理办法进行审计。新开发的供应商应根据管理办法中要求对其主要指标进行评价,包括但不限于交货期要求、质量、价格、生产加工能力、历史沿革、技术质量控制人员组成、财务状况、付款条款等。

审计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审查准入流程审批、独立对供应商的考察和评价;第三方厂家的对比等。退出的供应商应和准入一样进行评价、审批和业务衔接方案说明等事项。

每半年进行审计一次。

2、供应商的报价审计

各种物资的采购均需要进行比价采购,凡是能每单业务可以进行招标采购的,必须进行招标和比较采购,招标采购活动应逐渐转移到集团电子采购平台进行,实现信息公开、流程公开、结果公开的原则;对于技术或者工艺质量等部门确认单一采购厂家,每批采购业务必须先进行价格确认表,审批后方可进行下一步采购业务;对于能测算制造成本的外购件各公司必须制定经审核批准的定价标准计算说明。对于签订采购合同的,价格应随着市场变化进行调整。

审计的重点为招标采购的流程是否符合集团规定、物资采购价格是否合理、遇到市场行情重大波动反应是否及时、和同行业的采购成本对比等。

审计方法包括但是不限于流程审计、独立对供应商的考察和价格商谈、市场价格对比。

不定期进行,至少每月审计一次。

3、供应商的合同签订审计

合同:各公司对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应签订合同,禁止用以前的合同替代本的合同(即本沿用以前的合同),否则将视为无效合同;合同年中需要变更的,流程同新签订的合同一致,合同废止的也应有书面通知供应商。采购频次较多而且每次价格都有变化的物资采购,可以采用合作协议形式签订,每次的价格确定采用报价单和采购订单的的形式代替采购合同,报价单和采购订单中应注明合同的主要条款。物资采购合同的签订率不能低于95%。

审计的重点:合同签订流程审批是否符合要求、合同签订率、冗余采购合同的签订;

审计方法依据供应商管理办法、审计方法为各公司提报供应商名单进行核实,同时不定期进行抽查。

不定期进行,至少每月审计一次。

4、供应商合同执行

审计的重点为合同执行情况:交货期、供品质量保障、付款金额及付款方式、违反合同事项处理等;

审计的方法主要为:交货期主要由生产部门提报缺件情况和合同交货期对比、质量保障主要是由营销部提报的数据和质检部门提报的数据对比、付款金额和方式主要是审计是否超合同或者预算付款和付款方式的变更是否合理、供应商违反合同事项处理等;

每季度审计一次。

5、价格调整

审计依据为采购价格审批流程及采购价格降低管理办法等。

审计方法主要采购市场咨询、独立商谈、第三方比价等方式审查价格调整的原因、幅度及审批流程是否合理。

不定期进行。

6、货款结算

审计的依据主要是采购合同和报价表及订单。审计的内容主要是货款结算是否符合合同内容条款。采购部门是否按照降低成本的要求降低付款比例和金额,降低资金占用。

每季度审计一次。

七、奖励和罚则

对以上几项审计出来的问题,将及时向各公司反馈并向管理者汇报,责令相关部门和责任人作出书面解释,纠正错误对于在供应商准入、价格确定、货款结算过程中不符合流程审批,责令经办人停职检查、对发现违法犯罪的行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1、审计中每发现1项不符合项,对直接经办人罚款100元、对部门负责人罚款50元。(注明审计对象)

2、审计过程中发现高价采购,责令经办人停职检查,并处以高价部分50%的罚款(价格和采购数量的乘积);发现2次者,调离原工作岗位;如存在违法犯罪的,交司法机关处理。

3、审计人员每发现一项不符合项付产生的罚款,按照40%给予激励。

4、审计人员在审核过程审查的高价采购罚款部分,按照审减额给予审计部门10万元以下的按照20%给予激励,审减额超过10万的按照超过部分给予10%给予激励。

八、本办法解释权在运营管理部。

篇3:综合绩效、内部管理与审计价格

关键词:审计价格,综合绩效,内部治理,外部监管

一、引言

现代审计为风险导向审计, 要求审计师必须从更高层次, 综合考虑企业的环境和面临的经营风险。影响审计价格的主要因素在于审计的业务量及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分为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核心关注点。如何确定审计价格, 关键点就在于如何衡量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

鉴于我国审计市场发展不完善, 制度不健全, 尤其是低诉讼法律风险中。在实务中, 重大错报风险是否受到审计师的关注, 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在审计价格中得到补偿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何以合理的定价机制和定价水平提升审计师的风险意识, 维护应有的审计质量, 确保合理的竞争格局, 对我国审计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研究现状

关于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价格的近期研究, 更多的集中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单独研究以及审计价格与重大错报风险的某个、某几个风险指标进行研究。

(一) 有关重大错报风险的研究现状

郭斌指出讨论了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标志和风险因素预先分析法等四种识别方法。[1]任富强多角度剖析了重大错报分析评估的影响因素。[2]宋志永从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方法和审计证据等方面论述了控制重大错报风险的策略。[3]路云峰、刘国常使用上市公司违规数据和ROE所代表的风险因素作为重大错报风险的替代变量。[4]王翠琳研究如何运用量化模型进一步确定其发生概率的问题, 即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5]

(二) 有关审计风险与审计价格的研究现状

伍利娜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与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6]李爽研究了监管诱致性变更所传递出的监管信号提高了后任审计师对审计客户的风险评价水平, 并进一步传导为审计定价的提高。[7]陈小林研究发现, 对于存在担保的公司, 审计收费显著更高, 而信息披露透明度高的公司, 则审计收费显著更低。赵立三等研究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审计收费时考虑了总资产、资产负债率、是否被特殊处理、审计师法律责任立法和司法是否显著完善。[8]蔡吉甫研究出公司治理结构与审计费用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9]潘可勤从公司治理角度探讨审计风险、审计师规模与审计定价之间的关系。[10]戴捷敏、方红星研究发现控制风险和审计收费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审计收费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风险溢价。[11]

(三) 相关述评

在相关的文献中, 对于风险采用了不同的替代变量, 都是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来研究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价格的相关性, 是局部的, 分散的。本研究想尽可能考虑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各个方面的风险, 将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划分为内部管理风险、外部监管风险, 考察重大错报风险风险与审计价格的关系。

三、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一) 内部风险与审计价格

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来源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产生于公司内部, 内部风险决定了企业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尤其是控制环境。具体的内部风险如下。

1. 公司绩效风险与审计价格

在委托代理理论下,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 而将经营权利让渡。企业的绩效评价能够很全面的衡量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 即存在的各项风险。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较低, 审计成本减少, 审计价格降低。综合绩效指数高, 说明企业的运行状况好, 存在的各项风险水平低。鉴于此, 本文提出假设:

H1:企业存在的综合业绩指数与审计价格负相关。

2. 内部治理风险与审计价格

审计师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时, 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治理状况好, 要求的审计质量高, 审计师会因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提高而加大审计成本, 提高审计价格。

具体的公司治理要素与审计价格的关系如下。

(1) 股权集中度与审计价格。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相对集中, 很多控股股东通过组建复杂的组织结构来控制上市公司。当股权分散时, 导致“搭便车”问题, 而股权过度集中, 企业易发生舞弊, 存在的风险较多。因此, 本文提出假设:

H2: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审计价格呈U型关系。

(2) 董事会特征与审计价格。前十大股东关联度越强, 意味着发生某些合谋行为的可能性提高, 发生舞弊的可能性升高。独立董事占董事会人数的比例影响着独立董事能否发挥作用独立董事比例高, 抑制过高的治理风险, 降低了审计风险。董事长是公司的所有者之一, 总经理是对公司经营活动的执行负有管理责任的人员, 而如果两职合一, 那么这种监督也就形同虚设了。因此, 本文提出假设:

H3:前十大股东的关联度与审计价格正相关。

H4: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审计价格负相关。

H5: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 审计价格较高。

(二) 外部监管风险与审计价格

根据风险基础观, 如果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受到证监会的处罚, 说明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情况存在问题, 由于“刻板效应”, 审计师接收到了更为强烈的监管信号, 更倾向于发表严格的审计意见, 审计师对审计更加谨慎, 对于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会高估, 审计成本增加, 审计价格增加。因此, 本文提出假设:

H6:在公司违规的情况下, 审计价格较高。

四、实证研究及结果

(一) 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9~2011年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二) 模型选择

根据本文理论分析, 构建如下回归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

(三) 实证结果与分析

1. 内部风险

(1) 公司绩效风险。综合绩效指数与审计价格在5%的水平上正相关, H1得到支持。

(2) 内部治理风险。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及其平方项分别在1%水平上负相关和正相关与审计价格, 表明股权集中度与审计价格呈U型关系, H2得到支持。前十大股东的关联度与审计价格没有显著关系, H3不成立。独立董事比例与审计价格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H4未得到支持。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审计价格的相关性通过显著性检验, H5得到支持。

2. 外部监管风险

公司违规风险与审计价格的相关性不显著, H6得到支持。另外, 资产规模、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地域、会计师事务所是否为“十大”及事务所的组织形式是否为合伙制均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审计价格。

五、结论及局限性

在研究结果中, 发现审计价格与被审计单位的综合绩效指数存在密切关系, 意味着企业的综合绩效风险能够代表企业内部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风险。

本文存在着局限性。在对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时, 虽然力求尽可能的考虑企业的各种风险, 但是不可避免设计的相关因素并不能涵盖公司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深度, 有待于日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郭斌.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及应对[D].北京:中国海洋大学, 2005.

[2]任富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7.

[3]宋志永.基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应用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07.

[4]路云峰, 刘国常.公司治理特征与审计重大错报风险——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8 (2) :102-108.

[5]王翠琳, 李西媛.基于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审计风险模型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12) :48-51.

[6]伍利娜.审计定价影响因素——来自中国上市公司首次审计费用披露的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 2003 (1) :113-130.

[7]李爽, 吴溪.监管信号、风险评价与审计定价:来自审计师变更的证据[J].审计研究, 2004 (1) :13-18.

[8]赵立三.风险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2007 (6) :81-84.

[9]蔡吉甫.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费用关系研究[J].审计研究, 2007 (3) :65-71.

[10]潘克勤.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基于CCGINK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 2008 (1) :106-112.

篇4:价格审计制度

【关键词】 进口环节;价格瞒骗;价格审计

一、常见进口环节价格瞒骗的手法

所谓价格瞒骗,是指进出口企业在向海关申报进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时,将货物的实际价格故意低报或高报,以逃避海关税收或外汇结售汇。价格瞒骗的手法多种多样,涉及到的商品种类繁多、专业性强,审计的难度较大。实践中,价格瞒骗的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洗单”法

“洗单”是指走私分子利用特殊商业关系与不法中转商勾结,在货物转口进境时,由中转商隐匿原始单证,以中转商的名义开具报关单证、制作虚假单证提供给走私分子在国内的代理商向海关报关使用。“洗单”的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货物的品名、规格、数量、价格、原产地等。通过“洗单”,进口商将高价商品“洗”成低价商品;将数量大的商品“洗”成数量小的商品;将税率高的商品“洗”成税率低的商品;将贸易管制的商品“洗”成非贸易管制的商品。

(二)伪造商业单证

当国外交易商为维护其商誉、避免遭受不良影响而不愿向进口商提供虚假单证时,进口商往往通过伪造、篡改合同中的价格条款,伪造、变造商业发票和其他单证材料的方式实施价格瞒骗。

(三)分割发票、隐瞒付款、结汇方式

分割发票是指向海关交验的发票价格只是货物成交价格的一部分,而隐瞒了申报进口货物的最终真实“成交价格”,这种手法往往和隐瞒付款、结汇方式一起使用。在实际贸易中,经常出现一个合同分几次付款的情况,如预付款、尾款等,不法商人利用某些商品分期付款的贸易结算特点,仅向海关提交随货发票、预售合同等,申报货物的部分价值,而不提供载有明确成交详情的合同正本,以瞒报预付款、尾款等,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

(四)隐瞒或虚报应当计入“成交价格”的成本、费用或收益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条例》与《海关审价办法》(以下简称《条例》与《办法》)的相关规定,除购货的佣金和经纪费用外,包装费用、由买方承担的特许权使用费及卖方因进口货物的转售、处置、使用而获得的收益等均应计入实际支付或应当支付的“成交价格”中。走私分子隐瞒或虚报上述成本、费用或收益,同样构成价格瞒骗。

(五)利用双重计量单位瞒报价格

有些货物按照海关规定必须有两个或以上计量单位,企业在两个计量单位之间做文章,选择有利于低报价格的计量单位。如某公司向海关申报进口PVC薄膜时,公司进口的PVC薄膜向海关申报的重量与卷数均属正常,与实际货物相符。但其申报价格每公斤为0.5105美元,重量为17 654公斤,总价9 012.50美元,申报时合同书上面积数8 750平方米,单价1.03美元/平方米。经海关查验实为32 000平方米,根据进口方提供质保书上的数据为520克/平方米和海关实际化验结果基本一致(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并以单价1.03美元/平方米为依据,推断出其实际价格应为每公斤1.87美元,总价为32 960美元,有明显的低报行为。

(六)有特殊经济关系的企业间“转移定价”

有特殊经济关系的企业间“转移定价”,是指跨国关联企业间转移货物、无形资产或提供劳务时所使用的价格。为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它们往往作出故意抬高或压低“成交价格”的价格安排。根据《条例》与《办法》的相关规定,有特殊经济关系的“成交价格”同样也构成价格瞒骗。

二、进口环节价格审计的重点

根据《条例》与《办法》的相关规定,进口货物的成交价格是指卖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该货物,买方为进口该货物向卖方实付、应付的,并按照规定调整后的价格总额,包括直接支付的价款和间接支付的价款。同时,条例还规定必须符合相应的成交价格条件。因此,对进口环节价格审计重点就侧重于货物实际成交价格的真实性、完税价格调整因素的完整性以及成交价格条件的合法性三方面。

(一)货物实际成交价格真实性的审计

针对企业常见的成交价格瞒骗手段,在对进口货物实际成交价格真实性进行审计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 进口发票和进口单证是否真实;2. 是否存在两套发票或分割发票的情形;3. 是否存在以部分货款作为全价申报的情形;4. 是否存在利用双重计量单位瞒报价格的情形。

(二)完税价格调整因素完整性的审计

根据《办法》,贸易从属费(如运保费、佣金和理赔款等)及一些与进口货物有关的支付(如特许权利费、客供品价值等)均应计入完税价格。因此,在对完税价格的调整因素的完整性进行审计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 运保费是否已计入完税价格;2. 卖方代理费是否已计入完税价格;3. 协助(客供品)的价值是否已计入完税价格;4. 应计入完税价格的进出口环节的融资费用是否已计入;5. 应计入完税价格的特许权使用费是否已计入。

(三)成交价格条件合法性的审计

估价协定所定义的“成交价格”是有一定条件限制的,并不直接等同于申报价格或发票价格,当申报(发票)价格不符合这些条件时,海关完全可以不接受申报价格而按照协定的规定依次选择其他适当的估价方法确定完税价格。因此,在对完税价格是否符合成交价格条件进行审计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 是否存在关联企业交易、转移定价问题,且该问题是否影响到成交价格的形成;2. 是否存在转售收益情况。

三、进口环节价格审计的思路

对进口环节完税价格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首先要弄清境内外公司的真实贸易关系,确定进口货物的真正货主,从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个方面入手,根据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寻找企业可能的经济交易处理方式,揭示出进口活动背后的资金运动,查找企业价格瞒骗的漏洞。

(一)通过物流测试,确定进口货物的真正货主

进口货物实际收货人为了逃避法律责任,往往隐藏在幕后操控整个贸易过程,如经销商找代理商、代理商再找代理,通过代理企业进行风险移转。而代理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一般不过问货主所进货物的真实用途、价格等,并且代理企业之间还存在层层代理、包税代理,甚至还有代理企业开具增值税发票(增值部分仅为关税和代理费)给实际收货人,在法律上造成国内购销的形式。因此,在发生法律责任时,代理企业会以代理进口不知实情来推诿,而实际收货人会以国内采购不应承担进出口行为责任来回避。

因此,在进行价格审计时,审计人员应该对整个供应链上的物流进行分析,了解进口货物的来源和去向,对进口经营单位和收货单位均应重点审计。同时,还应对其与外商的关系进行了解,弄清交易的真实情况,查实有无“洗单”等情况,确定进口货物的真正货主。

(二)通过资金流测试,揭示进口活动背后的资金运动

进口货物涉及到资金的流动,而且涉及的多是外汇资金的流动。我国对进口货物付汇、出口货物收汇实行外汇核销制度,即进口企业必须凭盖有海关放行章的进口货物报关单到外汇管理部门进行外汇核销,通过外汇核销制度限制不符合申报价格的外汇的支付或收取。因此,当进口商低报货物价格时,往往会采用不同的付汇方式支付货物的实际价格以及货物的实际价格与低报价格之间的差额货款。与报关价格等额的货款通常通过正常渠道对外开证付汇或电汇付款,而低报的差额部分的货款则可能采取以出口应收货款抵扣进口低报的货值方式,以人民币支付给外商在国内的子公司或其开办的三资企业、办事处的方式支付给第三家国内公司,通过其对外付款的方式,或者干脆通过地下钱庄向境外付款或由个人携带出境等方式对外付款。

因此,审计人员应首先核实会计账簿中对外付汇的金额是否与报关金额相符,以及相关进口税款的入账情况;其次重点核实企业与国内企业的资金往来以及有可能支付差额款项的账户的资金往来情况。企业如果通过采购货物,支付服务费、管理费的名义向外商在国内的子公司、办事处或其第三家国内公司支付差额货款,这时我们就应对“商品采购”、“库存商品”、“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支出”等科目的明细账与会计凭证进行一一核对,看其是否有真实的贸易往来或提供服务,查清每一笔可疑的支出,必要时到收款的单位进一步核实、取证。企业如果通过企业拆借、个人借款的名义挂在往来科目上,审计人员就应对“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科目逐一核对,尤其对于长期挂账、金额较大的往来账进行重点核查,以查证企业是否存在伪报价格、转让定价、虚拟价格等行为。

(三)通过信息流测试,寻找企业可能的交易安排

一般而言,企业总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不会为逃避某一环节支出而增加另一环节的成本。因此,从成本费用的角度考虑,只要是企业应该承担的货款,不管通过何种形式支付出去,必定会通过相关的成本费用类账户反映,以降低自己总的税负。如某生产企业在反映货物的购入时,为保证账证一致,企业应按货物的申报价格和进境环节关税、消费税等税金之和计入材料采购账户,而货物实际成交价格和申报价格之间的差额一方面通过应付账款或其他应付款等往来账户反映其支付情况,另一方面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必然会通过生产成本、期间费用等较隐蔽的账户来反映,从而体现企业实际的成本水平,达到逃避税赋的目的。因此审计时应充分关注企业的成本费用类账户,尤其是有异常变动的项目。

如在对转售收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关键是寻找有特殊安排的合约和卖方指令文件;审核企业的会计账册,重点是查找企业的往来账款和收入、利润(收益)的流向。其中,对于间接获取的转售收益,在查证上有一定的复杂性,但可以收集多方面证据进行综合认定。此外,还需要查证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卖方获取的收益与进口货物转售或使用有关;另一方面是获取的收益能具体确定。只有这两方面条件都具备,我们才能够将收益计入完税价格。

长期以来的审计实务经验告诉我们,始终把握物流和资金流是对进口环节价格审计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企业的经济利益动机,充分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经营流程和经营环节,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所涉及到的相关账册和单据等资料,环环理顺,丝丝入扣,开展全过程的审计,才能达到规范企业进口经营行为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高峻. 海关稽查[M]. 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

[2] 海关总署稽查司. 海关企业稽查实例选编[C]. 北京:海关总署稽查司编,2007.

篇5:价格管理制度

为了使产品定价科学化,制定流程规范化,使公司产品价格满足市场供求、产品成本的内在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我公司包括产品报价,模具报价,代加工报价等所有对外报价活动。

3 原则

确保公司定价的准确、规范,满足市场价格的需要。

4 价格构成

报价由以下费用构成:材料费用、外购件费用、人工水电费用、制造费用、废品损耗费用、管理费用、利润、税金、财务费用、模具费用、运输费等。所有报价活动应综合考虑以上费用构成。

5 报价流程

5.1 成本测算

报价部组织,会同生产部、技术部、销售部及相关部门人员收集成本费用数据,测算产品生产的各种成本和费用,见成本估价表。

5.2 价格调研

销售部对市场上的同类产品进行价格调研分析,主要包括生产厂家、产品型号、市场价格、销售情况、顾客心理价位等方面,尤其是本企业竞争对手的情况,见竞争产品调查表。

5.3 报价方案

报价部组织,会同销售部、技术部、生产部等部门,综合考虑各种价格构成因素,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营销策略,提出产品的几种报价方案。

5.4 报价审批

报价部将成本分析及报价方案提交总经理审批。最终对外报价及报价后的价格调整,须经公司总经理审批后方可生效。

6 附则

6.1 本管理制度由报价部负责解释。

篇6:价格管理制度

一、本酒店销售的商品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及省、市、县价格主管部门的物价政策,合理销售商品,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对购进、调入的商品要分类、分区上架销售,并摆放整齐,没有标签及时打印并对照商品位置摆放。

三、酒店执行政府物价部门的管理规定,实行当地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酒店自主相结合的定价方法。

四、对进入酒店销售的所有商品,其名称、产品、规格、价格予以打印标签,各类收费标准及商品价格均需按照国家计委发布的《关于商品价格和服务实行明码标价的规定》执行。

篇7:价格公示制度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精神,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项目内容及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并告知患者费用查询方式。

2、在门诊、住院部等显著位置设置电子屏、自助设备以供患者查询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

3、物价管理部门负责医疗服务价格、药品的维护、核定、调整。协调信息科负责计算机、公示、查询等系统的正常运转,并做好技术支持。

4、对所有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收费明细清单。

5、公布物价管理科咨询电话和价格举报电话,方便群众和社会进行监督。

6、定期听取患者意见,不断改进工作。

篇8:浅议国有企业物资采购价格审计

一、国有企业实施物资采购价格审计的现实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加强采购与供应商管理, 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管理、增加企业税利目标能够起到直接的积极作用。

一是促进企业基础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过日常审计监督、评价职能, 国有企业开展物资采购价格审计工作, 发现采购项目各个内控环节的漏洞, 不断促进企业增强防范意识, 强化企业的全过程控制。

二是促进企业增收节支、降本增效。面对销量日益紧张的市场形势, 要想提高税利水平, 唯有严格控制费用支出。而物资采购价格在企业采购成本及日常费用支出中的占比很大, 通过审计部门对采购价格进行严格把关, 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采购成本和费用, 为提高企业税利做贡献。

三是促使审计部门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 堵塞采购环节的漏洞。物资采购价格审计, 将传统的事后审计监督转变到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 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启动点和切入点之一, 深化和拓宽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并将采购项目进一步做精、做细, 通过采购项目的全过程覆盖, 使得审计人员更容易发现问题, 并做到及时控制和解决。

二、国有企业物资采购价格审计工作流程

国有企业开展物资采购价格审计, 不仅仅是对价格这个金额的高低进行审计, 而是要对获得采购价格的全部流程进行的审计工作。

(一) 采购计划的审计

采购计划审计是企业内部各需求部门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 分别向归口管理部门申报采购计划, 并由归口管理部门进行汇总整理, 为避免不合理、无计划、无批复的采购行为造成资金浪费, 或因物资匮乏影响生产效率, 或因急需采购导致的采购流程不规范等问题。报送至审计部门需对全面具体的采购计划进行审核备案, 然后上报至分管领导进行审批下达。审计人员要根据行业制度要求的价格审计标准或者已有的价格库, 审查和控制计划采购项目的价格范围, 并及时根据经济形势及市场的变化, 及时更新已有价格库内容。

(二) 采购价格申报的审计

在物资采购计划下达后, 需求部门实施采购之前, 进行市场调研, 并将市场调研情况含采购项目明细, 具体到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单价、金额、使用单位、供货单位情况、资质、询价报告等信息的痕迹化资料报送至审计部门。审计部门则要根据已有的价格库或价格审核标准, 对其报送的采购项目价格和数量进行分析和评价, 出具审计意见, 并做出客观公正的结论。采购实施部门根据采购项目实际价格和审计部门既定的价格控制标准, 采取孰低原则进行报销。

(三) 采购合同的审计

合同签订是采购项目事前监督的一个环节, 并能够有效约束权利义务双方按照合同标准执行。督促国有企业各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合同内部控制制度, 规定达到一定数额标准的采购项目须经过法规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等会审, 并签订合同。未经签订经济合同不准预付采购款项、进行资金结算, 以签订合同的形式去约束和规范采购双方的权利义务, 同时监督其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资金支付, 避免发生价格效益的流失和经济纠纷问题的产生。

(四) 采购项目质量的审计

审计人员需会同相关部门对采购项目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审核其是否按照合同约定的技术要求进行提供, 且要根据质量检查结果进行验收。价格审计部门根据验收结果对采购价格进行审核, 对于质量有问题的, 要会同相关监督部门与供应商进行谈判, 防止供应商的恶意侵占、以次充好而引起高消耗、高成本及损失。

(五) 验收环节的审计

对采购项目是否按照合同内容提供进行审核, 对采购项目的质量和数量进行验收。审定价格是否在控制价格范围内, 质量是否完好无损, 是否按照需求部门要求进行提供, 数量是否齐全进行审核。对达到价格和质量要求审核合格的, 签订验收交接材料。

(六) 付款环节的审计

验收合格后, 审计部门对发票、入库单及企业内部流程要求的付款环节审批手续资料等进行审计。本环节审计的重点是查看开具的发票是否系增值税发票和符合有关发票管理的规定, 金额的支付是否按照合同条款进行, 查看是否存在超进度付款, 只有审核部门审核合格后, 方能进行结算和付款。

三、国有企业开展采购价格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 内部审计机构在价格审计中通常履行的不是监督职能而是价格决策职能

内审的独立性要求企业内审机构应以独立的第三方身份进行审计监督和服务。然而,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审计部门负责审核合同价格合理性, 因此采购项目只要涉及价格谈判、询价等活动, 均要求审计部门参与, 真正与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的是审计人员, 审计职能发生根本性变化, 审计人员履行价格决策权。这就使得采购价格审计工作逐渐丧失客观性和独立性。

针对这一问题的建议如下。一是为确保价格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 需设置专门的价格决策管理机构或专职价格审计人员, 使得价格审计职能与决策职能进行分离。二是成立重大项目管理议事决策机构。未经集体决策通过或流程履行不到位, 不得进入采购项目下一个环节, 这需要各个流程控制点的经办人员、审核人员、部门负责严格履行工作职责, 审核把关, 确保企业大额项目资金得到有效控制。

(二) 价格审计制度、标准不健全, 价格审计监督依据不充分

一是未建立合理有效的价格审计执行制度、标准。针对此问题的建议有两点。第一, 规范价格审核基础资料。部分采购项目报价原始资料显示信息不充分, 导致审计人员无法明确产品信息并确定价格。企业要制定详细、规范的报价单, 明确填报基础信息, 如产品名称、规格、型号、单位等。第二, 建立完善价格库。为有效开展价格审计, 根据原有企业采购备案价格、通过网上询价、实地询价等, 确定参考价格建立一套价格信息资料库。

二是没有行之有效的价格审计管理制度, 增加了价格审计工作的随意性、主观性。针对此问题的建议是完善价格审计管理制度, 明确各职能部门在价格控制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 加强采购方式计划申报和审批, 使得价格审计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流程化、规范化, 降低价格审计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

三是缺乏对审计人员审减金额进行合理激励的机制。领导认为价格审计是审计人员的职能所在, 导致价格审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 考核激励机制不合理也导致价格审计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针对此问题建议针对审计人员审减金额, 制定公平、合理的激励考核机制。建立价格审计工作台账, 列明供应商报价、审定价格、审减金额等关键信息, 保留痕迹化资料, 以便核实采购金额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为考核做准备。

(三) 根据现实需要, 不断培养采购价格审计人才

首先, 因为采购价格审计工作具有审计范围纷繁复杂性、审计内容的综合性、审计过程的全面性、审计结论的效益性等特点, 所以要求价格审计人员对采购项目、采购流程了解、工作态度严肃认真等, 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然而, 目前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岗位固定、业务技能单一, 难以胜任价格审计工作, 同时是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建议企业应高度重视价格审计工作, 加强价格审计队伍建设;完善专职价格审计人员的配置, 增加价格审计人员数量;加强对价格审计人员的后续培训和教育, 不断提高价格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水平, 鼓励价格审计人员积极参与学习价格鉴证师、拍卖师、招标师等类型的考试认证, 以丰富的理论支撑实务工作;加强审计人员廉政建设, 提高依法审计水平。

国有企业应通过开展物资采购价格审计, 不断加强完善审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及监督约束机制,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切实提高审计人员严法、守法、依法审计水平。审计人员应依法履行监督职责, 不仅要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 还要为公司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做贡献。

参考文献

篇9:石化企业价格审计浅析

关键词:油田;价格审计;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06-0048-01

价格审计是审计机构和人员以价格及其构成要素为对象,对购销产品、投资物品及纪检工程的价格进行审核、监督、评价、确认价格的合法性、合理性,以促进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审计。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条件下,石化企业工程项目数量多,涉及面广,更加需要开展着实有效的价格审计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发现企业价格执行和管理中的各种问题,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濟效益,尤其物资采购价格审计,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经费,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一、价格审计的主要内容

从狭义上讲,价格审计包括购价审计、销假审计、成本审计、造价审计和投资价格审计。石化企业的购价审计的对象是企业因生产、建设、技改、维修、科研、管理、劳动防护等所需而购进的各种物品,其中包括原辅材料、外购外协件、运输工具、办公器材及耗材、劳动防护用品等。此外还包括工人工资、资金利息及相关定额及控制制度等。销价审计包括出售的企业各种原辅材料、机器设备、无形资产、各种价差、折扣及相关的定额、控制制度。成本审计的对象包括各种生产材料、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废品、停工损失、期间费用以及相关的消耗定额和控制制度。投资价格审计的对象包括股票、债券、期货、房地产、企业整体和建设投资项目。造价审计包括事前对概预算的审计、施工过程中的审计和竣工后的决算审计。

二、开展价格审计的条件

价格审计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能,增进经济效益,对于石化企业、油田这样的大型的国有企业更加值得大力推广。进行价格审计,需要具备一系列的条件:

(一)管理层的大力支持和以身作则是实施价格审计的坚强后盾。企业推行价格审计是通过这种内部审计,强化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自觉制定的监督控制制度。企业的任何制度都不可能超越制定这些制度的人,企业的价格审计作为一种大幅度提高企业管理效能,增进经济效益的顺利实施,管理层领导必须坚决的支持并以身作则,只有这样,审计才能有权威,价格审计才不至于成为空口号,审计人员才能切实履行审计职责,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二)审计人员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是实施价格审计的基础。审计人员在领导的支持下,就可以顺利地履行价格审计职能。目前,很多国有企业包括石化企业,都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要使这些审计部门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要求审计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对企业经济价格控制,对违反规定或不合理的价格进行查处;同时,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也是不可或缺的,审计人员强烈的责任感,批判性思维,进取精神等为价格审计工作的顺利、高效地进行提供保障。此外,审计人员对石化企业、油田项目的生产、经验、技术和管理的熟悉程度,也会影响价格审计的进程和效果。

(三)准确、高效的信息为实施价格审计提供有力的依据。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企业或者个人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效。实施价格审计需要企业及时获得国内外产品价格信息,掌握市场价格的随时变化。因此,企业需要建立一个能及时反映市场价格和环境变化的信息系统,用来来自处理外部的有关信息,同时处理企业内部信息,一方面为价格审计提供了有力依据,另一方面完整、高效的信息系统使企业的管理、运作更加规范、高效。

(四)以内部价格监控为核心的监督约束制度是是实施价格审计的依托。实施价格审计,不仅仅是在内部审计部门增加一项职能,主要是在企业中形成以内部价格控制为核心的监督约束制度。首先,企业要建立公开、透明、民主的决策制度,避免个人专权和决策失误。避免企业的购销权利集中个别人手里,从而严防为谋个人利益的暗箱操作等问题。企业建立成熟的价格管理体系,由计划、财务、审计、供应、销售、质检、物管、企管和信息中心等部门负责人组成价格监控小组,对重大事项拍板决定;明确各级管理者和职能部门的责任权利,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凡事牵扯到价格制定和实施的程序都内部公开。其次,建立一个完整的、严格控制价格的规章制度。企业的项目招标,物资采购,工程造价等方面价格的制定和实施全部在严格的在一个完整、规范的程序框架内执行,用成熟的制度去约束购销价格,价格审核,各部门的管理职能和考核等。物资采购要货比三家,比价格,比质量,比信誉。充分发挥企业内部价格监控制度其他监督制度,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三、实际操作中,开展价格审计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许多企业建立了内部价格审计机构,但在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遇到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的解决。

(一)企业价格审计的职能定位不准确。长期以来,一些企业很难把握企业价格审计与政府审计的区别和联系,甚至认为企业价格审计不重要,导致企业内部价格审计不能够发挥其对成本的控制和管理作用。长期以来,企业的价格只注重会计报表、账簿、凭证及相关资料的审查上,而忽略了其对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企业管理制度、经济效益、经营战略等的审计,如物资采购、生产经营模式及销售策略等,因此,这种审计就缺乏深度和广度。因此,企业要真正意识到价格审计对企业的管理和经营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审计机构,该机构具有独立的形式价格审计职能的权利,不受外界和任何人干扰。其次,必须建立严格的价格审计制度,最后建立企业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制度。

(二)企业价格审计的机构不够独立。很多企业建立了内部价格审计机构不健全,人员配置上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审计机构总是受到其他各方面的干扰,很难独立行使权利,另一方面,用财务等其他部门的人员去干审计部门的工作,造成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得不到保证。针对这一问题,企业要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提高其地位和层次,确保价格审计机构正常地行使权利,优化审计机构的人员配置,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

(三)价格审计手段单一。一般企业内部价格审计的包括采购计划审计,价格审计和票据审计,审查的范围涉及不合理的采购行为,采购计划执行的执行过程,价格是否符合价格申报表上同意的标准等。由于价格审计涉及的有关指标、定额、限价是变化周期较长,而物资价格是一直浮动的,因此建立一个时效,高效的信息系统对提高价格审计非常必要。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像石化企业这种国有企业要紧跟时代步伐,提高企业活力,需要从各个方面深化改革,企业的内部价格审计在传统财务的审计基础上,一方面避免企业效益从价格领域的流失,另一方面促进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可见,价格审计的实施不仅能给企业带来看得见的实惠,还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必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张爱民.试论价格审计[J].价格月刊,2003,1

[2]孟婉霞.浅议价格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及实施[J].洛阳工学院学报,2001,19,1

[3]庄键.企业价格审计若干问题的解决方法[J].科技资讯,2010,10

篇10:价格投诉管理制度

一、为认真执行国家物价政策,规范医院医疗价格管理,加强医疗服务收费过程管理,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强化社会监督作用,维护消费者权益,医院在显著位置公布物价投诉电话号码,方便患者投诉,认真、严肃、妥善处理好患者投诉问题。

三、遇有患者的医疗服务价格咨询或医疗服务价格投诉,接到人员要及时将投拆向专(兼)职人员移交,专(兼)职人员要热情接待,认真、详细、如实记录投诉人、投诉时间、涉及服务项目名称、收费价格及问题科室,不得漏记、瞒报。

四、对于明显属于患者理解有误,概念不清的投诉,要耐心地向患者解释,解释的依据为《泰安市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标准》及相关文件规定。对于不能即时解释处理的问题,要在当日向价管办主任汇报,并通知问题所在科室。难以解决的问题,价管办主任应及时向上一级领导汇报,协调解决,避免将矛盾激化。

五、对需要调查核实的医疗服务价格投诉,调查人要与科室、当事人直接对话,详细了解所反映问题的全过程。对于投诉属实的,要及早通知并致歉投诉人,已发生的错收费用,要在一周内退还患者。

六、对于医疗服务价格投诉中出现的问题,按以下几种情况分清责任,由当事人及所在科室承担相应责任。

1、工作疏忽错收、多收的,退回错收多收部分,对科室提出批评,科室要根据要对责任人在科室例会上进行通报批评。但同样情况在同一科室重复出现三次以上,处理按第2条款执行。

2、科室自立项目,分解、重复、超标准收费,除退回患者多收部分外,以二倍金额扣除科室奖金并在全院通报批评。造成恶劣影响的,年终评比将一票否决。

3、属于管理部门互通信息不够或更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不及时的,要追究相关管理部门责任,造成较大影响的,对主要责任人扣罚不低于30%的当月奖金。

4、对医疗价格投诉中连带查出科室同时存在漏费问题,按漏费金额从科室奖金中扣罚。

七、专(兼)职人员要每季度末向价管办汇报价格投诉情况,价管办要有时汇总分析,形成价格投诉分析报告,对于具有全院共性的价格管理问题,在全院范围内通报并制定整改措施,避免同样问题的再度发生。

八、认真接受上级部门的检查监督,对于上级部门的来电、来函转达的价格医疗服务投诉,价管办要及时调查核实并将调查处理结果和改进措施向上级部门汇报。

上一篇:5个细节决定面试“第一印象”下一篇:幼儿园教师家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