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苦难的作文

2024-04-12

写苦难的作文(共11篇)

篇1:写苦难的作文

写苦难的作文

写苦难的作文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人生百年,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命运总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设下各种关卡,让我们去经历各种苦难。再回首,我们就会发现走过的路是神圣的,那些关卡成了我们迈向成功的垫脚石,于是我们认识到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苦难是财富,它激励着我们前进。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这样写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没错,人要有所成,必先经历苦难。司马迁遭受宫刑,却著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苦难磨炼了他钢铁一般的意志,从而为成功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苦难,那么,司马迁或许就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下士官罢了。

安逸的生活如缠绵的流水,会让我们淡忘心中的壮志;而苦难则是刺骨的寒冰,能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失败后仍坚韧不拔,最终东山再起。如果勾践不能够战胜苦难,那么等待他的必定是再次的失败。

曾有这样一艘船,它于1894年开始航行,在大西洋上曾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触礁,13次起火.27次被风暴折断桅杆,然而它却没有沉没,最后到达了目的地。船的经历告诉我们:挫折是磨炼意志的最好舞台,困难可以磨炼意志,为成功奠定基础。

苦难是财富,它磨砺人的品质。古语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史铁生虽经受着轮椅上的苦难,但是他意志坚强、智慧超群,为人们开辟了一片文学的星空;贝多芬虽经受着失聪的苦难,但他没有屈服于悲惨的命运,坚强地面对生活,创造了许多闻名于世的音乐作品。

苦难的光芒为人们洗尽了懒惰和不思进取的铅华之色,留下的.是坚韧不拔的品格和人生的本色。

可是有些人却误读了苦难,有人说苦难是黑色的,于是他们屈服了,他们被命运的浪花推向礁岩;(中考作文 )有人说苦难是灰色的,于是他们逃避着,不曾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其实,苦难是彩色的,它是炼金的烈火,是雨后的彩虹,是孕育珍珠必备的那一颗沙粒,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平原不出骏马,陡崖间闪现骐骥;小林中多见寒鸦,山顶端可寻鸾凤。苦难是闪着光芒的财富,它可以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所以,我们应当善待苦难这笔财富,让人生闪耀出更绚丽的光芒。我们要面带微笑迎接苦难,有了苦难做伴,成功离我们绝不会太远!

篇2:写苦难的作文

认为苦难是绊脚石的人,最终不会走向成功。众所周知,唐寅(唐伯虎)是一位奇才,在考进士前,夸口说自己一定是第一。结果他确实考了第一,但他考前说了一句话却害了他。因为他很肯定自己是第一,所以被怀疑有作弊行为,虽然他确实没有作弊,但官府“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唐寅这次失败了。这次失败了还有下次,但他没有承受住失败和父母乡亲的压力,从此一蹶不振。唐寅固然是个奇才,但因为没有承受住一次失败,自暴自弃,致使自己彻底失败。他的失败告诉我们,不要把苦难看作绊脚石。

苦难是成功的铺路石。只有经受住了苦难的考验,才能走向成功。明初的宋濂,幼时家境贫寒,没有书读,如果放在现在,没书读就不读了,谁不想玩儿呀?但宋濂却想方设法借书,有时读到爱不释手了,便把书抄下来,。长大后,到很远的地方去找老师学习。因为他小时候经历过很多苦难,所以造就了他的名满天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正因为他经受了苦难的考验,才有了他们灿烂的明天。>

对于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我们来说,苦难,已经是我们的奢侈品了,我们要成功就必须多多经历苦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三千多年前的孟夫子已经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就要经历不平凡的事,所以我们必须经历苦难。

我们该怎样去经历苦难锻炼自己的意志呢?应该多去参加军训以“苦其心志”;参加体力劳动以“劳其筋骨”;体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以“饿其体肤”。让自己做复杂的事,让自己做事不顺利,体验失败以“行拂乱其所为”。

篇3:当下乡土小说的苦难叙事

关键词:乡土小说,苦难,虚无

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对“普遍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后的苦难进行了淋漓尽致的书写, 其中对苦难的极端化书写成为一种潮流。这一潮流的创作者们通常以一种冷漠、客观的叙事态度, 用近似于白描的细致笔法具象而又残酷地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乡土世界非人化的图景, 既有现代化语境下城/乡二元对立模式中城市文明对乡村文明的腐蚀与异化, 也有环境对农民生存的挤压。在农民或被动或主动地与外界发生关系时, 农民及他们所在的乡村世界便不可避免地迎来了苦难的“洗礼”。

一.城/乡对立的苦难书写与人文关怀

在城/乡对立的叙事模式中, 乡村的苦难往往伴随着金钱与肉体这两个关键词。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碰撞、城市人与乡村人的冲突逐渐成为乡土文学正面展开的主题。在乡土小说家笔下, 乡村作为城市的对立面, 总是以落后、衰败的弱者形象出现, 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无所阻碍地渗透进了自给自足自在的乡村文化体中, 并使生活在其间的人们认识到外部生存条件和个体的不足与缺失, 这就使乡村从其内部自我变异, 然而中国农村相对于城市现代性的异质性/特殊性却使乡村始终无法融入现代社会, 只能在饱经苦难的挣扎之后重新回归乡土。

阎连科的乡土世界就构筑了一个个与城市文明完全隔绝的乡村、农庄。《受活》中受活人惊世骇俗的“绝术团”巡演, 美其名曰是被一个乌托邦时代残留的政治信仰所召唤, 毋须说其本质动力就是金钱, 是为了改善受活人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在极端封闭与落后的乡村, 受活人获取金钱的唯一资本只有他们的身体。自现代化以来, 中国农村及农民一直是作为一个他者被幻想、被描述, 对农民主体精神状态的关照始终处于模糊、含混的状态, 而农民能向他人及外部世界确证自我存在的只有自己的肉体。“在乡土社会中生存, 就意味着人的肉身能在乡土社会中活动”, “乡土社会用‘肉身’作为‘自我’的代名词”; (1) 而“自我”能与城市文明建立联系的渠道也就只有肉体了。于是《受活》中受活人将身体的残缺视为独有的“绝术”, 作为自身最大的优势加以利用。但是在极度夸张、扭曲的绝术表演中, 他们却丧失了人在现代文明语境中最根本的属性———尊严。这是乡土世界最沉痛的苦难———人, 无以为人。种种疯狂而又自虐的行为并没有让受活人感到痛苦, 金钱的魔力只让他们感到由衷的惊奇与喜悦, 成为他们衡量和决定绝术表演的合理标准。至此, 金钱“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压力和焦虑”, 使受活人自动地将生命个体的存在让位于金钱, 引出了受活人新的灾难和欢乐。金钱成为了整个《受活》文本得以展开的叙事动力和结构意义, 成为“一切新的故事、新的关系和新的叙述形式的来源,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现实主义的来源” (2) 。概言之, 金钱成为乡土农民遭受种种苦难的根源之一, 而肉体则成为了展示农民苦难最形象而有力的道具。

但是, 如果阎连科及其他乡土小说家们仅仅停留于展示乡土世界无穷无尽的苦难经验, 他们的创作就只是一种感性化的、表象化的情感宣泄, 他们的创作能震慑人心的正是其在冰冷文字表面下汹涌潜流的人道主义关怀和知识分子的良心。乡土小说作家们大多具有一种积极入世的干预性创作姿态, 关注乡村和底层、平民和弱者的多难生存, 以知识分子的清醒意识来表达对人类苦难的体恤情怀和承担意愿。作家陈应松曾引用诗人奥登评价作家的一句话, “在钝痛中承受人类所有的苦难”, 来指认作家的良知;阎连科也曾说过, “我的小说确实是我灵魂流血的一种汩汩之声” (3) , “希求写作的那种历史的疼感, 之所以能‘疼’, 就是要求写作者具有独立的觉察与感受, 具有独立的怀疑与思考, 具有独立承担疼痛的勇气与胆识。” (4)

正是这些“不愿丢弃介入时代和社会, 不愿放弃人文批判精神的作家良知和责任感” (5) , 促使阎连科们在乡土社会里“游走”。当受活人的苦难成为“文明人”观赏的对象时, 苦难已经由一个区域、一个阶层的苦难上升为了整个民族和国家的苦难, 而其中蕴涵的隐秘的民族—国家的文化心理成为这些作家们的创作及其作品稳固的精神内核。正是这一意义上, 苦难书写显示了文学的批判性, “幽美的乡土表象在理性空间里黯淡为丑陋的骸镂, 它无言地诉说着关于民族命运的神秘可怖的寓言。它也确乎蕴含着对中国农业社区的国民性的痛苦批判。” (6)

二.苦难图景的极致刻画与虚无情绪

乡土小说在表现环境对农民生存的挤压时集中体现在强大且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外在力量面前, 农民自身的虚弱以及无能为力。这里的环境并不单指严酷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 也有先天存在而无法改变的人为因素。在这或天灾或人祸的“权威”之下, 农民只能无奈、被动地屈服。

在阎连科的小说中, 自然环境和气候总以艰苦、恶劣的强大压迫性扼住了农民们生存的喉舌, 他用“压榨”来表明环境对乡村生存状态的伤害。阎连科笔下的耙耧山脉或瑶沟, 土地贫瘠———大的二亩不足, 小的也就几分;气候恶劣——太阳永远是炽烈而歹毒的;灾害频繁, “有时还会六月下雪, 冬日酷热”……如果说自然环境无法改变, 那么人类的先天缺陷却更使农民们深感生存的绝望, 《耙耧天歌》中由母体而先天带来的痴傻病、《日光流年》中世代相传的喉堵症, 人为主观“创造”的冷酷环境则更深层次反映了阎连科对“现代人”的批判。

在表现乡土世界中农民们与这些环境充满张力的密切关系中, 写作者们又往往表现出了对于一个个具体、形象、生动的苦难场景精细客观刻画的热忱, 从而使苦难具体化、细节化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为了尽力逼真、真实地反映苦难的本来面目, 作家们大多采用了“展示”的叙述语式和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他们把某一个地域的整体文化形态作为自己的描写对象, 如陈应松的神农架山区、朱山坡的粤桂边城以及阎连科的豫西乡村等。在叙事中, 都采用一种客观的、近乎冷漠的笔调, 尽量摆脱和排除自己的主观意图和情感态度对叙述的影响。于是, 一幅幅精细至工笔画似的乡土人生的苦难活剧便在我们面前上演。

但是, 阎连科文本中充斥的残缺、血腥、天灾、人祸、饥荒、死灭, 在最大限度展现了苦难的种种荒诞情境之后, 在使阅读者感受到了寒入骨髓的苦难的生理疼痛和精神窒息后, 作家的写作是否触摸到了苦难的本质?

阎连科的小说正如其他当代小说一样已经失去了单纯性, 作品中含混的多元化因素使他的小说在不同向度上具有了可能性, 既具有如前所述的知识分子的人道精神和社会良知, 又在极致化的叙事模式上走向了一种丧失本质的虚无。在阎连科的文本中, 苦难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基础, 一种资源, 但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遮蔽” (7) 。他醉心于对极端化的生存境遇的描摹, 却在愤懑而又悲痛的创作激情中迷失了对苦难本质的探索。苦难的本质被作者悬置, “在小说叙事中, 它变成另一类的表象” (8) , “要么变成性格的扭曲, 要么变成暴力的副产品, 要么变成情欲的派生物。” (9) 因此, 在阎连科及其他乡土作家的创作中, 越是“注重艺术表现力的推进, 使苦难情境得以强化, 但艺术效果越是强烈, 苦难的本质则越是虚空” (10) 。最终苦难被一种狂乱而又冷漠的话语所分享, 同时也被艺术表现力所利用。这种倾向稍不加以限制, 就会在对苦难大奇大怪、大新大异的形式表现中流露出创作主体们不可自抑的大苦大寂、大冷大凉, 从而使文学作品带上了虚无主义的色彩。

90年代以来的乡土文学创作中, 作家们对乡村苦难的关注已经上升到了整体性的文化层面和民族心理, “由一个形而下的具象描写上升到了一个形而上的理念通道之中”11, 这与创作主体普遍具有的人道主义关怀和现世责任感具有紧密联系。但是, 在对苦难极致化的书写中, 苦难的具象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 却也有迷失在无节制、任情恣肆的话语狂欢中并最终导致虚无主义的可能与危险。

注释

1 段建军:《肉身生存的历史展——柳青、路遥、陈忠实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 《文学评论》 2008年第1期。

2 杰姆逊:《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第299页, 三联书店1997年。

3 阎连科:《魂灵淌血的声响——<阎连科作品集·总序>》, 《当代作家评论》 2008年第1期。

4 阎连科:《关于疼痛的随想》, 《文艺研究》 2004年第4期。

5 丁帆:《漫谈当前乡土小说走向》, 《小说评论》 1996年第6期。

6 丁帆、徐兆淮:《新时期乡土小说的递嬗演进》, 《文学评论》 1986年第5期。

篇4:我为何写《苦难辉煌》

国家最混乱,指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革命”。个人最狼狈,指从全优学生变成了“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1963年国庆节,我作为北京市优秀少先队员,参加在天安门广场前组成的方阵。游行结束,举着鲜花跑向天安门。事前老师一遍又一遍交代:如果鞋子被踩掉,一定不能弯腰去提,否则会被后面的人挤倒踩伤,而且还会弄乱前进队伍,让毛主席看见我们的队伍不整齐。大家互相叮嘱:哪怕就是光着脚跑,哪怕钉子扎进脚里,也一定不能停下来——其实天安门广场哪来的钉子?但当时这些少先队员的决心就是如此——不能让伟大领袖毛主席看见我们的队伍不整齐!

那是我一生中第一次见到毛主席。不知怎么回事,眼泪像泉水那样一下子涌出来,顺着脸颊无节制地往下流淌。那种敬仰,确实是发自内心的。我们并不迷信,知道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用烈士鲜血染成。少先队员是祖国的花朵,毛主席是天空的太阳。

万万没想到时间不到6年,这些神圣的东西在心中坍塌得所剩无几。

最初感受的冲击来自家庭变故——父亲和母亲双双被投入“牛棚”,整天挨批挨斗,自己也由优秀少先队员变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到处遭人白眼。

更大的冲击则来自于社会的震荡。那段时间我满脑子问号。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半夜睡不着时想,早晨醒来想,骑自行车去工厂上班的路上也想。我开始看书。不再像以前凭兴趣看《欧阳海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而是开始寻找能够回答脑中问题的书。

《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就是在那个时期,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特别是一篇《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给我以至今思索不尽的启示。

我常常想:这个命题让我们来答,将会是怎样?很可能是:第一,马克思主义英明的指引;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第三,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第四,红军将士的英勇奋战。

毛泽东却不是这样回答的。他认为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第一条、也是首要的原因,是“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即军阀混战。其他四条完全围绕这一条展开。分析环环相扣,严密透彻。

结论让我吃惊。并非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了中国,中国的红色政权就必然存在。没有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就很难有边区红色根据地,就很难有红军的发展;没有各个地方军阀与蒋介石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不知还要增加多少艰难险阻、还会承担多么重大的损失。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道难题,就这样在毛泽东面前变为一层窗户纸,一下子就捅破了。我与其说是被其中的冷静解剖和深刻分析所震惊,不如说被当年毛泽东那种实事求是、那种对中国社情和国情的洞悉所震惊。

我开始隐隐感觉到,这个党及其领袖,并非像当时我们想像的那样简单。

我带着不解的思索走向社会,满腹狐疑地打开《毛泽东选集》。合上《毛泽东选集》时,一种越来越清晰的东西在内心出现。我感觉似乎已经触到了这个党最具生命力的那些元素。1976年周恩来总理去世。在那段最让人压抑的日子里,我趴在连队的铺板上,写了有生以来第一篇长文:《我爱中国》。其中一些想法今天看来并不成熟,但对恢复我党光荣与力量的渴望,以及对这个国家的信心,可以说已经跃然纸上。

在动荡不定的当今世界,唯有历史能使我们对生活而不感到胆战心惊

我是在改革开放、国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开始写这本书的。

很多人问我:作为一名研究国家安全战略的学者,为什么出现这样大的思路变化,写了这本书?我也多次这样问过自己。简单说,最初出自一种感觉,随后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即中华民族正面临关键性的历史进程。我们取得了很大的建设成就,具有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但也面临着很多全新的矛盾和全新的问题。人们思维活跃,各种思潮相互激荡。

有人认为有没有信仰无所谓,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有人说过去的信仰和理想,今天看来都是谎言和欺骗。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来自机遇与偶然,利用了对手失误,利用了国际形势提供的一些机缘,执掌政权也没有经过投票选举。

面对这些思潮,我引用了法国年鉴学派史学大师吕西安·费弗尔的一句话:在动荡不定的当今世界,唯有历史能使我们面对生活而不感到胆战心惊。

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的经历不可谓不丰富。要认识与对待我们自己这部千曲百折的历史,缺乏的不是思想,而是思想的力度。

没有思想的力度,无法穿透历史与现实的纷繁烟云。没有力度的思想,每经历巨变,都不由自主全盘否定过去,企图推倒重来。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去认识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容易看成一部不断从这个极端跳向那个极端、不断自我否定、不断自我抛弃的历史,这种只见断层、不见积累的思维方式,印证的只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不成熟。对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多一些“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哪里去?”的设问,多一些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命运的追溯和探寻,有助于拓展人们的思维深度和思维宽度。尤其对大国来说,这一点更为珍贵。美国200多年国家史,开掘利用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20世纪90年代写了一本《力量转移》。他认为力量有三种基本形式:暴力、财富和知识。“其中知识最为重要,由于暴力和财富在惊人的程度上依靠知识,今天正在出现空前深刻的力量转移,从而使力量的性质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

托夫勒忘记了还有一种力量。甚至是一种贯穿所有现代力量的力量:信仰。

中国共产党的队伍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大的考验。

第一次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事变。

当时蒋介石与北方军阀“宁可错杀,不可错放”,共产党人横尸遍野、血流成河。李大钊、罗亦农、赵世炎、陈延年等多名领导人相继遇害。严酷的白色恐怖中,组织被打散,党员同党组织失去联系;彷徨动摇者纷纷脱党,有的公开在报纸上刊登反共启事,并带人捉拿搜捕自己的同志。

当时蒋介石几乎不加怀疑地认为:共产党垮了。随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黄麻起义等相继被镇压,他更认为共产党作为一支有组织的力量基本被消灭,剩下钻山为“匪”的小股队伍己不足为患了。历史给中国共产党人以最严峻的考验。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后,这样的动摇再次出现。

中国革命太难投机了,所以才有如此触目惊心的嬗变和大浪淘沙的淘汰。

中国共产党从来不是命运的宠儿。历史给它的磨难,超过了给所有其他政治团体和党派的。在白色恐怖压力之下,共产党人的信仰一度变得多么廉价。坚守这一信仰又要以生命为代价,因而变得如此昂贵。

生命只有一次。生活多么美好。还有什么比生死考验更大的考验呢?

我们曾经拥有一大批像刘畴西、王开湘、胡天桃这样的革命者,他们没有活到胜利那一天,没有赶上评功、授勋、授衔,也没有机会返回故乡光宗耀祖。他们穿着褴褛的军装,随着战火硝烟消失在历史帷幕后面。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壮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

没有品尝过胜利美酒的民族,精神永远苦涩萎靡

一个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必具备物质、精神双重强大的条件。战略家克劳塞维兹把精神力量来源归结为两大要素:苦难和胜利。在苦难中积聚,用胜利来洗礼。没有品尝过胜利美酒的民族,精神永远苦涩萎靡。用拜金主义诠释历史不难,想挥动自己的手臂书写历史却决非那样容易。靠忍耐忍出一个优秀民族,人类历史上从无此例。所以曾经通过《阿Q正传》等著作强烈抨击国民劣根性的鲁迅,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要特意致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与人类的将来。

中华民族历尽苦难。苦难不会等于辉煌。唯有通过一批一批先驱者忘我奋斗、夺取胜利,才能如此。所以我将此书定名为《苦难辉煌》。

篇5:写苦难的作文

二零零六年的一场变故,让我第一次品尝苦难的滋味。在益阳读卫校的哥哥,因与外校的同学发生小纠纷,被人用啤酒瓶砸在后脑勺上,当即昏迷不醒,人事不知,送医院抢救,仅是维持生命体征,成了植物人。对方也是未成年人,对方的家庭也是家境贫寒,巨额的治疗费用,只能自己承担。哥哥在病床上瘫了一年多,没有再醒过来,终于走了,给家里留下一屁股的债务,带着许多的遗憾走了。

在哥哥瘫痪的这一年,爸爸妈妈决定再生一个小孩,从此,我有了一个可爱的弟弟。

哥哥的不幸,给家庭带来的苦难,改变了我:不仅改变了我的身份,由原来的妹妹,变成了姐姐;而且改变了我的地位,有原来的被哥哥呵护,变成了需要呵护弟弟。

有了弟弟的天真活泼,家庭从失去哥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逐渐有了欢笑,有了爸爸妈妈的勤劳俭朴,还清了债务,还盖起了新房。如果日子就这样过下去,虽然粗茶淡饭,却也有滋有味,其乐融融。可生活中没有如果。

二零一五年七月,爸爸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本以为就是伤风感冒而已,谁知竟是肺癌晚期。谁都知道,肺癌晚期意味着什么。我得知消息,犹如晴空遭遇霹雳,人都懵了,犹如身陷冰窟窿,心都凉了半截,苦难怎么又找上我呀!

爸爸自己是乡村医生,清楚自己的病情,也知道最终是什么结局,他不想多花冤枉钱,采取保守治疗,维持了一年多时间,终于支撑不住了。临终之际,爸爸拉着我的手,用微弱的声音对我说:“苗苗,爸爸再也不能照顾你了,也看不到你上大学,看不到你成家了。爸走后,你要更加努力读书,有出息。你只有有出息,你才能更好地照顾弟弟,才能更好地为你妈妈分担……”

听了爸爸的这些话,除了使劲地点头,我竟说不出半句话,禁不住鼻子一酸,喉咙一紧,眼泪如决堤的海不由自主地涌了出来。

爸爸走了,带着太多的牵挂与思念走了,留下了不尽的哀思和怀念,也留下了苦难。

这苦难,改变了我:从此,我没有了爸爸,不能在爸爸跟前撒娇了;从此,我不仅要照顾弟弟,还要替妈妈分担责任;从此,自己的路要自己走……

苦难,让我变得更加坚强。

作者:刘苗

篇6:超越苦难的作文

一个学期又要过去了,匆匆忙忙而我却在这个不经意的时光流逝中感悟到:苦难也美丽!当周曦的第一缕阳光穿过云层,照射大地时,我们早已在教室里朗读课文,背诵名篇,古有仲尼厄尔做《春秋》,今有陈景润夺数学明珠,而生活在同一蓝天下的我们,又留下了什么?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有顽强奋斗的精神,还有美丽的苦难!多少次在泪水中展望未来的到来,多少次在为一个数字题而反复演算,又有多少次,在习题中总结……这些苦难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苦难是什么?苦难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的,是受到宫刊的《史记》,是披阅十载的《红楼梦》……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能忍受苦难,经历过苦难的人,然而我看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坚忍不拔的毅力深深的打动着我,张海波自学完成大学课程,超越自我的品德让我敬佩,他们是最美的人,是让我敬佩的人,我在心中不由下了决心,经受住苦难,阳光总在风雨后。苦难似那高耸的山峰,想要翻越它,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苦难以那轻柔的水,要想跨过去,需要有理想的翅膀。苦难也是我必需所拥有的,他会使我更加地强壮,苦难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推动着我们去往幸福的彼岸,人生不仅需要安安静静的秋月,也需要蓬蓬勃勃的春天,热热闹闹的夏天,人生不仅要叱咤风云,力挽狂澜的豪迈,也需要兢兢业业的耕耘。

篇7:苦难的作文

就在这个时候,我突然双手不能动了。呀,和身体沾在一起了,双脚也溶合了,渐渐地,世界变大了,不,是我变小了。眼前的事物在我面前飞快地闪现出来,弄得我晕晕的。过了一会儿,我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家庭。

在我的身边,有一个男孩,他拿起我,写起了作业。写到一半时,他突然停了下来,把我拿起来,盯着我:“这笔怎么质量这么差,一下就用完了,真没用”。说着就把我重重地摔在地上,走了。

在阴暗潮湿的角落里,只有我一个人待在这儿。主人啊,你别扔掉我,再用我写点什么吧,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字,我还是支笔呀!

我现在开始后悔了,那支被我抛弃的铅笔,也是一支可以写的笔呀,可我却把它扔了。这支笔虽然不能写太久,但起码可以写几行字呀,我这样太浪费了。

想着想着,突然在我面前出现了一道刺眼的光,我的头很乱,眼前的事物飞快地闪过,我又回到了原来的世界。回头一看,那支铅笔还躺在阴暗的角落,我怀着歉意的心情把他捧起,把它身上的灰尘吹干净,小心放进一个盒子里,把它珍藏起来。

篇8:论余华《活着》的“苦难书写”

关键词:《活着》,苦难,崇高之美,人文关怀

一、 “苦难书写”的原因

《活着》中对于苦难的书写, 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作者创作风格的转变。作者直言对原来的创作套路已经疲惫, 也认识到自己原来伸出拳头打向世界, 然而世界却不痛不痒。随着年龄的增长, 作者认识有了新的境界的提升, 有了新的信仰。二对超然人生态度的展示。在写《活着》之前, 余华一直想写一个人和生命关系的小说, 但一直都缺乏灵感。直到遇到那首美国的民间音乐《老黑奴》。老黑奴经历了很多苦难, 家人先他而去, 但是她依旧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 余华赞同他对待世界的超然与达观, 并认为那才是一种高尚的品格。

《活着》中福贵说“龙二和春生, 他们也就风光了一阵子, 到头来命都丢了, 做人还是平常点好, 争这个争那个, 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 说起来是越来越没出息, 可寿命长, 我认识的人一个挨一个地死去, 我还活着。”很多人都质疑过福贵的生存信念, 认为这是一种动物性的生存方式。其实不然, 认真考虑福贵的生存处境, 富贵选择一种达观的方式去面对生命的无常, 生存的荒谬, 这已经是对人生最好的抗争。当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自己远去的时候, 福贵承受到精神上的痛苦, 但是福贵坚持了下来, 始终持一种乐观的精神态度去面对人生, 面对死亡, 面对苦难。这是一种达观, 一种释然。生命中总有些意料之外的事情给我们肉体和精神带来伤痛, 而余华则教给我们一种面对无常人生的方式 --- 达观、释然。

二、“苦难书写”的特点

不同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苦难书写是对野蛮历史的控诉和反思, 不同于余华早期小说中对死亡和暴力的钟情, 《活着》苦难书写是对宿命人生的展示、对达观人生态度的赞同。当然《活着》也充斥着死亡, 但是作者想要传给读者的东西已经不同, 之前作者给读者传达的是人性之恶, 而这时他更愿意传达的是人生之厄, 即无常宿命的人生。余华本着先锋小说家的创作姿态, 通过对历史的无理性、现实的荒谬性的展示, 书写了个体人在历史中无法逃避的生活困境, 展现出历史对人命运的摆弄的现实境况。而且《活着》中多了余华早期作品中没有的人间温情。包括福贵与家珍的爱情, 福贵与刘县长的战友情, 福贵与有庆, 凤霞之间的亲情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情感在里面, 整个小说才具有很强烈的感染力。

三、“苦难书写”的深刻内涵

(一) 生命的顽强与韧性

苦难是现实生活无法满足或者是损害了主体人正常的生活需求, 导致主体人受到肉体或者是精神上的痛苦, 其表现形式是失去或者是不合理。富贵自从倾家荡产后一直承受着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打击。国内战争时, 被拉去当炮兵的那几年饥寒交迫不用说, 差点连命都丢了。后来又经历了人民公社, 大跃进, 大炼钢铁, 三年自然灾害, 文化大革命等灾难性事件。由于一些系列的不合理的人为因素, 福贵一直陷于物质贫乏的状态。在精神方面, 福贵更是受了接连不断的打击, 他们身边的亲人一个接一个地死亡。

面对非理性的历史环境, 面对无常的人生, 福贵没有选择逃避, 他抗住了生存的压力, 亲人离去的痛苦, 在尝尽人生之厄后, 他选择了乐观面对, 淡然处之, 豁达地看待世间的事情, 对待善与恶一视同仁。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 他学会了寻找生活的乐趣, 赋予老牛人格, 和老牛对话, 甚至把老牛当成自己。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明白了, 人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活着, 是为了活着本身活着。表现出人生命力的顽强与韧性, 很值得人们去认真思考。

(二) 由苦难到悲剧的崇高之美的价值。

《活着》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历尽人生酸甜苦辣的乐观豁达的老者的形象, 表现出人强大的生命韧性, 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生存困境的终极关怀。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看, 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 一般不是为了接受什么教育, 而是寻求一种精神的快乐和满足。而悲剧则是使人先经历痛感然后再到快感的过程。《活着》产生了一种“让人由悲悯到崇高”的艺术效果, 让读者也经历了一个先由痛感然后再到快感的感受过程。福贵苦难的一生时时刻刻牵动着读者的心, 让读者和福贵, 同呼吸共命运, 让读者忘掉了自身, 完全沉浸在福贵所经历的苦难中, 最后通过福贵的乐观和豁达对待苦难的人生态度, 展示出人顽强的意志力与不妥协的抗争精神, 引起了观众的崇敬之情。

四、《活着》的“苦难书写”的艺术特征

(一) 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

我们看到, 不管是余华的早期作品《现实一种》, 《河边的错误》还是后期的《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都是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 以一个全知全能的零度情感的姿态去写作。而《活着》余华则用由主人公福贵的第一人称来叙述, 对于这个问题, 余华自己曾这样说过:“我仍然用过去的叙述方式, 那种保持距离的冷漠的叙述, 结果我怎么写都不舒服, 怎么写都觉得隔了一层。后来, 我改用第一人称, 让人物自己来发言, 于是我突然发现自己的叙述了里充满了亲切之感, 这是第一人称叙述的关键……”很明显, 我们从余华的话中可以了解到第一人称是有利于苦难书写的。首先, 第一人称叙述是主人公对发生的事提出自己的解释, 这样则容易创造出一个连贯的故事。《活着》采用第一人称叙事, 而且第一人称叙事者又是作品中的主人公, 福贵采用回顾性叙事的方法, 从现在的角度追忆过去的事。有利于把福贵这一生经历的身边亲人的死亡和各种苦难集合起来构成福贵的个人苦难史, 使故事完整连贯。其次, 第一人称是所有叙事人称中最具有个性色彩的叙事方式。事情由主人公自己所经历, 使叙述自然逼真, 有利于主人公表达出对人类生存最真切的感受, 容易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活着》中, 福贵对苦难有直接的感受和表达, 给读者一种代入感, 读者和文章中的学者“我”一样, 同样作为福贵苦难故事的倾听者, 拉近了读者与福贵的距离。再次, 叙事视角的选取和作者对于世界的看法密切相关。余华认为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才是高尚的。于是《活着》中福贵用老年人的宽容和平静去体现生命的本质—苦难。而且福贵的一生不需要别人的评价:“福贵讲述的是他自己的感受, 自己的生活, 而如果第三人称来叙述, 则有了旁人的看法, 那么福贵则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如果福贵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 那也就无法体现出福贵是一个高尚的人了。

(二) 创作风格

从创作风格来看, 《活着》是余华转型作。余华早期作品迷恋于死亡, 暴力, 血腥的叙述。《现实一种》写一场由于小孩的过失而导致连环杀人的作品, 暴力是人内心的渴望, 是人性之恶的表达, 是从暴力, 血腥和死亡中体会到对人性之恶书写的狂欢。再如《河边的错误》写疯子连杀三人, 警察又杀掉本来应该赦免的疯子的故事, 体现出暴力, 血腥, 死亡的无处不在。然而, 余华的后期小说《活着》则有了很大改变。他不再沉溺于暴力与血腥中, 虽然也有死亡, 但是死亡作为一个引线或是情节发展的推动力, 作者的关注点已从死亡本身转移到死亡背后的主体人的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余华试图通过对一系列死亡的描写, 展示人顽强的意志力与不妥协的抗争精神, 通过对福贵苦难的描写, 表现的是富贵的坚忍和高尚, 流露出的是充满人性的人道主义关怀。

(三) 语言特点

首先, 整个小说是以福贵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苦难, 其语言平实质朴, 真实感人, 毫无夸张和粉饰。这样的特点首先取决于福贵的身份。福贵是一个历经苦难的老实农民, 没有受过多少教育, 他不会用华丽的语言, 只会把自己一生的经历, 用平时自己生活中的语言讲出来, 其平实无华的语言中透露着福贵所经历的岁月的各种沧桑和苦难。其次, 平实质朴的语言有着自然真实的特点。苦难, 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困境, 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 所以任何夸张和掩饰都无法使读者真切的体会到小说中人物的苦难, 也无法唤起自己的苦难经历。只有平实的语言, 真实自然的表现苦难, 才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再次, 语言的特点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余华按照自己对人物理解, 没有赋予福贵过多的抱怨和控诉。正如余华自己所说:“歌中那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 家人都先他而去, 而他依旧很友好的看待这个世界, 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 就是这篇《活着》, 写人对于苦难的承受力, 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在福贵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磨难后, 福贵的心态应该和老黑奴的心态是一样的, 即是平静安详的, 也学会了对善与恶的一视同仁, 所以语言也应该是质朴平淡的。

五、余华《活着》的“苦难书写”的价值

《活着》是余华苦难书写的代表作, 他通过富贵悲惨的人生表现苦难, 是对当代乡村农民的深切关怀, 对当代乡村农民生存现状的再度审视, 传达出了极大的人文关怀。让读者从人物的死亡中感受到人类所经历的共同的苦难, 唤起读者同情悲悯之情, 也通过福贵勇于对命运的嘲弄说不的抗争精神表现崇高, 见证人类精神的强大和生命的顽强意志力, 使读者在感受福贵的时候, 自我审视, 自我调整, 自我激励。

篇9:苦难的价值作文

玉磨成器,铁炼成钢,“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没有痛苦的煎熬,何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没有痛苦的磨砺,何来“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迈?

没有挫折的人生是贫瘠的,苦痛是心灵的一种财富。痛苦不一定成就辉煌,却能使人生流放更为精彩的篇章。苏轼被贬,依旧抒写“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史铁生双腿残疾,依旧用文字演绎坚毅与刚强;扼住命运的咽喉,是失聪的贝多芬不朽的坚持;《时间简史》的神秘,是霍金以生命的不屈所撰写……古往今来,时间的长河淘洗出多少豪迈的英雄!那身处苦痛犹能保持着昂扬的姿态、无畏坚持、奋力拼搏的高贵品质,永远熠熠地闪亮于时空。“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唯在痛苦中依旧展现生命的本质,才能真正磨炼心性、洗涤灵魂、铸就品格。

“一切伟大的作品都是蘸着血泪写成的。”痛苦不仅能锻造个人的品质,更能缔造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史歌。从泱泱大国到西方殖民者炮火下的块块废墟,从坚挺的东方雄狮到众人耻笑的东亚病夫,从腐朽王朝到近代无数仁人志士的救国热潮,历经千磨万击之后,当天安门城楼上的那阵呼喊响起,中华民族重又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几个世纪的黑暗,数万万民众的期盼,苦痛后所拥有的必定是光明未来。苦难所激起的不仅是愤慨,更是中华儿女赤诚的爱国之心。刺刀威逼下的身躯,也显出铮铮铁骨与赤裸裸的正气;“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气魄只有苦痛才能缔造。民族的尊严、民族的气概,在苦痛中历练、捶打,铸就不朽的巅峰。今日的祖国,兼容并包、宽容开放,正显示出重新焕发的活力与风度。

篇10:苦难的价值作文

微笑着,却也想起生活给了我们太多苦难,我们埋怨生活,却也最终拥抱了生活,并感恩着生活。若是,大海失去阻挡我们前行的巨浪,就失去了海水独特的一道风景;沙漠失去卷走我们的沙尘暴,沙漠也就不再充满神秘;黑暗中如果没有障碍,那又怎么叫得黑暗呢?穿过黑暗后的光明,是否又格外刻骨铭心呢?

于是我们经历着苦难,也迎接着黎明。纵观古今,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克服艰难险阻迎来光明的奇迹:我们看着司马迁忍辱负重,在逆境中拼搏,在思想的世界里努力奋斗,遭遇宫刑曾多次想过放弃生命,他的一生满是坎坷,尽是苦难,但他挺过来了,终成《史记》,成为通史开创者;海伦凯勒虽然不耳聪目明,但是却意志坚强,在逆境中逐渐成长,尽管生活苦难,充满坎坷也重未放弃,终是成为了为世人称赞的作家。

释然,我们决定接受苦难。终是被苦难阻挡前进的步伐,也终是在苦难中成长、苦难中收获……于是我们在风雨中闯荡,在风雨中成长,最终也拨开迷雾看到彩虹。于是我们终成长,也终欢笑。

篇11:关于苦难的作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苦难的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苦难的作文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有人说:“落叶也美丽,小草也美丽。”有人说:“平凡也美丽,渺小也美丽。”我觉得,苦难也是一种美丽。

苦难是美丽的。众人皆知的音乐家贝多芬,他的人生并不一帆风顺:28岁时,听力开始衰退,先是左耳失聪,到了晚年,连右耳也听不到了,只能靠书面与人交谈。但他并没有放弃,勇敢地扼住命运的咽喉,为我们遗留下无数动听感人的音乐:《英雄》,《田园》,《命运》等,被人们尊称为“乐圣”。

苦难是美丽的。无人不晓的文学家霍金,他的一生并不事事顺利:从小,他就得了一种神经性肌肉萎缩的怪病,病情逐渐恶化,到后来,仅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他被永远定格在了轮椅上。但他并没有屈服。当记者询问他对于人生的感受时,他用三根手指吃力地敲出一段话:我的手指还可以活动,我有我的追求和理想,我有无数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哦,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苦难是美丽的。是人生中难以避免的,聪明的人把它踩在脚下,继续向成功迈进,让生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而在愚笨的人面前,他就成了拦路虎,让你萎靡不振,却步不前。

苦难是美丽的。只要你正确面对,它也会变成人生中的一种财富,人可以被打倒,但不可以被打败,不是吗?苦难能让人们更加坚强,更加理智,更加善良,更加美丽……就如叮叮咚咚的泉水,奋斗之路越曲折,越坎坷,心灵就越清澈,越纯洁。现在,你还在为那暂时的苦难而烦恼吗?人在第100次摔倒后,照样可以在第101次爬起。阳光,总在风雨后,要相信,有彩虹。

苦难,是美丽的。

关于苦难的作文2

苦难,成长中最好的催化剂,如果苦难是成长中最好的催化剂,我愿意笑着接受。——题记

“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起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是啊,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已经发现了苦难造就人才,人才需在逆境中磨练这一道理。

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也以无数人才的实例证明了这一观点。

No·1:司马迁

他的一句话触动了天颜,被处以宫刑。可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失落。相反,他呕心沥血,阅读了大量史料,遍访大汉山河,历时数十载,终于完成了中华灿烂文化的一部不朽之作。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想一下,如果不经此大苦大难,司马迁也许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史官,也不会有此历史巨作了。苦难,成长中最好的催化剂。

No·2:贝多芬

一代音乐天才,在音乐事业到达顶峰的时候,他的听力日益衰退,以至于到最后失聪。可是,他以坚强的意志与之奋斗。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让我屈服!”他以自己的生命历程完美地诠释了他的传世乐章--《命运交响曲》的深刻内涵。苦难,成长中最好的催化剂。

No·3:爱迪生

有人说他真是个天才。他笑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回首当年,在研究电灯泡灯丝取材时,他经历了上千次的失败,才寻找到可以用的灯丝。正是他的这一品格,锻造了他上千项的发明创造。苦难,成长中最好的催化剂。

现在我愿意接受一切苦难的洗礼,所有的苦难都将成为我成长中最好的催化剂。

关于苦难的作文3

我渴望苦难,因为它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进。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和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是的,人要有所成,必先经历苦难。司马迁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他还是写出了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是他开创了以记传体写史的先例,让祖国文化精神财富上更上一层楼。他的成就一部分是苦难的功劳,在狱中让他更有信心写好著作。还因如此,才有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才有孙康映雪苦读......只有苦难的金色,照在理想的道路上,才能使人到达成功的终点。

我渴望苦难,因为它可以磨砺人的品质。古语云:“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人经受过磨砺就会如脱胎换骨一般,霍金经受着轮椅上的苦难,是他意志坚强,智慧超群,从而为人里开辟了一片新的星空;贝多芬经受着耳聋的苦难,他学会了“扼住命运的咽喉”,坚强地面对生活。苦难的金色,曾照着人的身躯;洗尽懒惰、狭隘、不思进取等铅华之色,给人留下如玉般的品质,留下人生该有的本色。

有谁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我想没有这样的人。你会说王子?不,他的一生也有苦难:有一个王子生性多愁善感,每听到天灾人祸的事他总说:“天呐!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苦难来到他头上了,在战争中父王被杀,母后自尽,自己当了奴隶,受尽折磨成为残废行乞度日。王子说过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身上都得受着,除非死了。

苦难不是绝对的,生命中虽然没有永远的快乐,但是,苦难的尽头就是快乐!让我们昂首带着微笑去迎接苦难,用乐观、坚强、拼搏去浇灌生命之花吧!

关于苦难的作文4

成长中经历苦难,苦难中正在成长。每个人都经历过苦难,甚至不止一次,只不过是程度的高低而已。

我也经历过很多苦难,但另我最尴尬,紧张的是小学时候的一间事。

那天有一节数学课,这节数学课并没有讲新课,而是让我们做计算,我最烦做计算题了,所以我这节课并没有怎么认真听讲。到最后时十分钟时,老师告诉我们说要出5道计算题,紧接着出了题。抄完题后,我就飞快的做,不出几分钟,我就做完了,我迫不及待的等着下课出去玩。终于下课了,我立马跑了出去。

下午第二节下课,10分钟过后,随着一声铃响,我们进入了教室等待上数学课。老师一进教室就把今天中午做的题摔到了桌子上。我一想大事不妙,一定是上午的题没做好。果真如此,老师马上说:“看你们做的什么题!各小组长把你们组组员做的题发下去。”等我们组的组长发完后,我却没看见我的.。刚想问,老师就说:“张雨曦,你上来,我立马到老师跟前,”老师说:“你看看你做的题,”我一看傻眼了,总共5道题,我居然错了4道,“怎么样,没想到吧!错这么多,我上课时都发现你没认真听讲,想这回做题你肯定会很粗心,看见了没,你有两道题都是因为抄错题而错的,应该长点教训了,要不然就罚题。”老师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训我,我的脸都要丢尽了,心里羞愧不已,还好我正低着头,同学们没看见我脸很红,不然我一天都抬不起。那一天我觉得比一年都长。

从那天起,我做题再也不粗心了。因为我成长了。

关于苦难的作文5

苦难不是像小说中的情节起伏跌宕。不像散文那样优美壮丽。不像诗歌那样抽象晦涩。它其实很平凡,平凡得像一杯白开水,只要你细细品读,就会领悟到其中的真谛。

品读苦难,是从苦难中汲取营养。苦难不是沼泽,只要你置身其中就很难全身而退。越王勾践,不也置身其中吗?可他在苦难中汲取营养,卧薪尝胆,一举灭吴,一雪前耻;汉朝的司马迁,不也置身其中吗?可他在监狱的痛苦中汲取营养,勇敢面对,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苦难,并不可怕,只要你勇敢面对它,从中汲取营养,终有一天你会从苦难的阴影中走出,看见明亮的阳光。

品读苦难,是从失败中获取教训。苦难是乌云,有的人只见乌云蔽日,而有的人却能拨开乌云,看到美丽的曙光。林肯总统在他的人生无疑是乌云蔽日,中年丧妻,几次竞选都失败,在他的人生中,好似总在失败中度过,不过他没有就此泄气,不断从失败中获得教训,终于成为美国著名的总统。苦难,并不可怕,只要你勇敢面对他,在失败中获取教训,终有一天你会从失败中走向成功。

品读苦难,是在成功之后学会珍惜。在苦难中走向成功,你若不会学会珍惜,不断进取,最终苦难会再次来临。微软公司是世界最大的软件公司,可总裁却说微软永远离失败18个月。微软公司无疑是成功的典范,而它却不断进取。成功中学会珍惜成功,不断获得更好的成绩,凭谁问,这样会失败吗?

其实人生何处没有苦难,它们或许让我们历经人世的辛酸,或把我们推向人生绝望的深渊,然而我们还是要感谢苦难,感谢这些苦难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巨大的财富。

关于苦难的作文6

苦难是通往真理的最好的通道,它可以激发我们所有的潜能。磨炼我们的意志。耐力……为我们开启通往真理的大门!

苦难对于没有才能的人来说是恐怖的地狱,反之,苦难对于有才能的人来说则是通往真理大门的金钥匙。有的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能够禁得住考验,不但能禁得住还能够将他们转换为一笔财富,永远都是苦难给予他们动力。没有苦难的人生是不完美的,有时苦难也会变成一些乐趣。一个人的成功是必须要经过无数次苦难的。就像一首歌的歌词一样,“不经风雨,那能见到彩虹;人生岂能随随便便成功”。

苦难有正反两个面,第一:你向苦难低头,永远都不会成功。永远被苦难踩在脚下。第二:如果苦难不能使你低头,那么苦难就会助他们成功。当一个人突然陷入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摆脱的困境时,他往往会出现想象不到的品质和意志。世上最精致的瓷器,都要经过多次烧烤。没有多次烧烤的瓷器,永远不会坚固和精美。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在漫长的烧烤环境中禁得住磨练的人,才会有可能成功。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一生无一不是伴随着坎坷中踉跄而行。许多才华横溢而又品性善良的人们,仅仅因为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没有更好的磨炼自己,没有正确的对待挫折,没有昂首挺胸的去拼搏,而是低头屈服。他们注定是要失败的。

那么,成功的前提条件是:坚强面对苦难,不屈不挠,最后战胜苦难。将苦难成为你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关于苦难的作文7

自从潘多拉打开了魔盒,苦难开始阴魂不散地纠缠不休着人们,未曾间断。人们虽然期望人生永远幸福和美满,甚至仅仅希望平淡地渡过一生,但是苦难是每个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经历,它总是如影随形、不期而至。

是的,人生不可能没有苦难,毕竟人不是神,生来便是无所不能,我们需要学习、感悟,在漫长的人生中,必然会遇到大大小小的苦难。

面对苦难,人们总想着躲避,但即使只想着平平淡淡地渡过一生,也终究逃不过苦难的魔爪。俗话话: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七八,苦难无处不在,让人无处可逃。

虽然挫折无所不在,逆境无处不有,但即使没有苦难,幸福也未必长久。正所谓:富贵不及三代。不经几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财富是优秀人才创造的,也只有优秀人才才能最好地继承。先辈们大多是从小经受苦难,在风和雨的历练中才获得成功,而后辈们从小生活在优裕富足的环境中,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

同样苦难也能成就一批又一批的成功人士。都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正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古往今来苦难不知成就了多少辉煌。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苦难,享受苦难,让苦难来得更猛烈些吧。

关于苦难的作文8

“你看看你的书包,又放在桌肚里了。我说过多少次,外套和今天要学的科目书放在桌肚里,书包放在凳子下。”赵老师这是第N次向我们的摆放发出倡议了。

我一直都把书包放在桌肚里,因为我怕被同学踢脏。现在,赵老师正“挨家挨户”地检查。眼看就要查到我了,我迅速抱起笨重的书包塞到凳子下。但赵老师并没有查到我这里来。此时,就是我的书包的苦难一天的开端。

“哎呀,怎么你的‘猪蹄’又伸到我这边来啦。”我有点火了,因为同桌又一次不自觉的把脚伸到我这边来,踢脏了我的书包。我边发怒地责问,边弯腰擦去书包上的半个人脚印。同桌昂着头,但又想笑,嘴歪到耳后根了。我则怒气冲冲地看着他,手叉着腰,摆出一副小霸王的架势来,还用脚去踢了他,以示“报仇”。哎,但同桌的“猪蹄”总伸过来,我也拿他没法子了。

咦?椅子有点声音!咋了,我回头一看,发现后一位同学正把脚搭在我的书包上,她发现我盯着她的脚看,才不好意思的把脚收了回去。开始,我还担忧地问她:“你会踢我的书包吗?”“不会。”她一口断定,我也就相信了她,结果……哎,人也有忍不住地时候啊!

第三个“罪魁祸首”就是我自己。我要回座位,同桌起身让我入座。结果我跨过凳子后,一脚套在了自己的书包上,我恼得差点鼻子搬家。

哎,无敌的悲哀!我的书包的苦难到此结束,明天我得给书包再次“搬家”,否则这些苦难会一幕幕地再次重新上演。

自评,今天真惨!

关于苦难的作文9

这几天,我无比感动地读完了曹文轩写的纯美小说——《青铜葵花》。本书的主人公是两个原本不认识,但后来却成了兄妹的女孩、男孩。女孩叫葵花,男孩叫青铜。

葵花原本是一个城市女孩,她跟随爸爸来到了大麦地,从此就过上了寂寞的农村生活。孤单寂寞的她认识了不会说话的男孩——青铜。爸爸的意外死亡使葵花变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贫穷善良的青铜家认养了她,青铜葵花从此便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家人无微不至地照顾她,青铜更是在沉默中随时随地地呵护着葵花,几乎为她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为了让葵花上学,青铜放弃了自己的上学梦想;为了让葵花照一张相,青铜甚至在冬天卖掉了自己的芦花鞋;为了让葵花晚上也能写作业,聪明的青铜捉来萤火虫做了十盏南瓜花灯;为了让葵花看马戏,青铜顶着葵花默默地站了一个晚上;为了避免葵花挨骂,青铜勇敢地代妹妹受过;为了让葵花报幕时更加美丽,青铜心灵手巧地做了一串闪亮的冰项链……

在充满了天灾的日子,青铜一家老小同心协力、相濡以沫、艰辛却又快乐地生活着,从容坚韧地应对洪水、蝗灾等一切苦难。12岁那年,命运又将女孩葵花召回她的城市,失去妹妹的痛苦,使青铜仰天大叫,他从心底喊出了一个名字——“葵花”!喊声震动了所有人的心灵。

关于苦难的作文10

大多数的人们在听到挫折苦难的第一反应就是敬而远之。这已经成为了我们大多数人脑海中根深蒂固的潜意识。

其实不然,其实苦难就像是一个漏斗,熬过去便是精华,若是撑不过,便注定平庸。曾经有一个故事是这么说的:家里的母鸡不能生蛋,天天窝在鸡窝里休息。主人忍无可忍,把母鸡赶出鸡窝,然后把它摁在冰冷的凉水里,等它受不了时再把它抱回去。结果母鸡第二天竟然开始下蛋了,这莫不是应了那句苦难是金?

古人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苦难是上天降下对人才的磨难,然后增益其所不能。有科学研究表明,所有人孩童时智力是相差不大的,那为何到了相应的年龄段就存在人才和庸才的区别呢?或许苦难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可一定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人才之所以能笑傲同龄人,便是因为他们撑过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磨难,这是古往今来,每一个拥有举世瞩目成就的人都所拥有的一个特点。

没有熬过风雨又怎么能看见彩虹呢?没有经过苦难的洗礼又怎么可能拥有完整的人生呢?或许我们未必能成为名人,但只要不畏惧苦难,勇敢直前逆流而上,便是成功的人。成功无捷径,唯有一往直前,不要惧怕苦难,苦难是金。

关于苦难的作文11

日初,代表的新的一天的开始,然而,对某一些人却是一个噩梦的开始。

山路上,两个年近十七岁的少年正背着一筐的煤炭,奋力地爬着。一个少年身穿黑衣给裤,上面满是补丁以及污点。他穿着一双鞋,那不是一般的鞋,那双鞋的前面开了个开口,几乎前半只脚都露了出来。他对另一个青年说:“致中,你父母怎么样了。”被称之为致中的青年外表更是简朴,衣服破烂不堪,连补丁都没有,他的头发被灰炭染成了白色,他只穿了一只鞋子,另一只脚上到处都是伤口。他摇了摇头道:“医生说父亲的心脏病频来复发,看来撑不了都久了。母亲倒没什么大碍,只是近来似乎感冒了。哎。”

原来这两位青年是运煤的,他们每天都必须到煤炭场运煤炭送到一些地主家,他们两个的家离煤炭场有将近100米远。到了煤炭场后还要背着40公斤的煤炭,经过1000多米的山路,到地主家将煤炭送给地主,而且只能获得1元人民币。

眼看地主家就在眼前。致中敲了敲门,这时走了个穿着华丽的人,他道:“把这些煤炭秤一秤,快点。”致中连忙把煤炭放在了秤上,指针转到了40。“恩,40公斤,刚刚好。拿去。”地主将1元钱扔到了地上。对于地主这样的行为,致中早习惯了,他连忙拣起来,道谢。

如今,我们家家户户都有了钱,大家都挥金如土,各个铺张浪费,我们应该学习致中,学会节俭。

关于苦难的作文12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一个成功的人,是在艰辛的环境下磨炼出来的,所以,我们不但要了解他们的成就,更要从他们身上学习怎样在艰难的环境下成长。

有人被苦难打的遍体鳞伤,却一次又一次的站起来,鼓足勇气,继续向它发起挑战,从而使自己一举成名,流芳千古。

功夫巨星成龙,是继李小龙之后第二个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留下星星的华人明星。他幼年家境非常不好,六岁时近乎卖的方式进了戏班,每天早起晚睡,超强的练功,被打、挨饿更是家常便饭。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他一直努力,经常对自己说:“一定会好起来的”。终于,在他不懈努力下,创造出了一部又一部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电影,使自己一举成名。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正是经历“乌台诗案”的贬谪,才给我们留下千古诗篇:《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不朽诗篇,达到了大文学家创作的顶峰。贬谪苦难,使得东坡居士千古流芳。

历代名人伟人成功的背后都经历了许多苦难与挫折,但他们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在苦难中磨炼自己,在磨练中成就了自己的伟业。如:“越王卧薪尝胆,终成霸主、司马迁受宫刑而创史记、屈原被谗害而作离骚、生活中17种植恍页删土肆挚隙捞氐乃枷刖辰纭…这些伟人凭借惊人的意志,排除万难,历尽千辛万险,最终名流史册,以供后人学习17

当你战胜苦难,他便是你的财富,但当苦难战胜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只有坚强的面对它,鼓足勇气向它发起挑战,使苦难成为自己生命中珍视的财富。

关于苦难的作文13

苦难是茧,苦难是蛹!冲破苦难的茧,我们才能振翅高飞!苦难的茧要由我们自己冲破,没有人能施舍一双翅膀给你,如若不然你不会拥有自己的一片天!

有的鹰能活到80岁,但有的鹰只能活到40岁!

鹰长到40岁,爪子和羽毛将长到很长很长!曾经锐利的爪深深陷入鹰的皮肉;羽毛也老化鹰也不能飞上蓝天!这时的鹰有两种选择:一是等着死亡的降临:二是将自己的爪子,羽毛都拔掉,获得重生!

这是苦难的重生!

鹰用喙将自己的爪子,羽毛拔掉,于是鹰鲜血淋淋,体无完肤!但数月后,鹰获得重生,它能再次在蓝天之上翱翔!再活40年,幸福的死去!

苦难背后是天堂!

生活需要苦难就像金子需要高温才能成为金饰;就像荒芜的土地需要开垦才能成为肥沃的田地;就像湛蓝的天空需要暴风雨才会有彩虹出现!

一个世纪前的中国是苦难的,但却涌现出一大批伟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他们之中没有谁的生活不苦难!然而,就在这苦难之中,他们成长,长得顶天立地,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贫困中国老百姓支撑起一片天!

没有苦难,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没有苦难,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雪灾,**,地震,这是中华民族的苦难!但它体现中华民族伟大抗争精神:人定胜天!

要考验一个民族有多么伟大,看它经历了多少苦难!

要看看一个国家有多么坚强,看它战胜了多少苦难!

要促就一个成功,坚韧的人,请让他(她)经历苦难!

生活中不能没有苦难,生活需要苦难!

关于苦难的作文14

关于人生,西方有一个悲观的说法,人一降生于世,就带有原罪,人的一生要受尽各种苦难,来洗清罪孽。

直到死去,这些痛苦才能结束。那么,由一开始死去,不就不必受到苦难了吗?然而,观乎众生,不但惧怕、逃避死亡,而且渴望、执着、贪婪生存。何苦如此?

托马斯?布朗说道:“活着这一长期的习惯使我们不愿死亡。”对这句话,刘易斯?托马斯解释道:“现下,这习惯成了一种瘾:我们执迷于活着;它牢牢抓住我们,我们牢牢抓住它,这中间的纽带越长越坚韧。我们不能考虑戒除这一习惯,甚至当活着已失去原来的热情,甚至连对热情也失去热情之后,也不想戒除它。”

活着如何成了一种习惯,我在此或可补充。人最无奈的不自由是没有谁来问你愿不愿意就已经作为一个婴儿降生于世,未等婴儿有思考为什么要生存的能力,就已经身处世间几度春秋,早已习惯于活着,活着成了一种常态。

既然如此,那让死亡成为一种常态,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未曾处过死亡状态的我不敢肯定人能习惯于死了。

话说回来,关于举世普遍的死亡,我们的知识还少得惊人。因为不了解死亡,所以惧怕、逃避死亡。

无论是活着这一长期的习惯,还是对死亡的陌生,都使众生贪生而怕死,即便受尽苦难。

然而,亦有人一改长期的习惯。我认为这大致有两种原因:

一是出于决心,这有可能是迫于生活压力,自杀的决心,也有可能是为了保护家人朋友,牺牲的决心。无论是什么,决心都能决断坚韧的纽带。

二是充分享受了人生,得到了所有想要的,然后选择死亡。正如柯达公司创办人伊斯曼先生,他辞世前留下了字条,上面写着:“我已经得到了所有我想要的,还等什么呢?”

关于苦难的作文15

生命如东逝的流水,若流淌在平坦的河床,水势必定平直,只有迎向暗礁,生命之水才会激起灿烂的浪花。

人们都希望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但通向强者的路上永远有苦难在那里等待;苦难使人经受考验,苦难使人奋勇搏击。

苦难是福。顺境中人们看到的是鲜花和笑脸,习惯于喜悦浸润的心灵往往承受不了太大的打击的负荷;迎向苦难,虽处逆境,但可使人尝遍人间酸甜苦辣。感受世态冷暖炎凉,每经历一次苦难就更多一层生活的领悟,更了解人生的真谛。

苦难是毅力的磨刀石。绳锯木断,跛鳖千里。一千次的失败就有一千零一次的从头开始。一次次的努力,使毅力这柄前行斩棘的锋刃被磨砺得削铁如泥,锋利无比。

苦难是生活无声的老师。她培育了人们优良的品格,塑造人们不屈的精神,摒弃了懒散的惰性,摆脱了无聊的幻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苦难的煎熬,和煎熬后成功的快意,人们才懂得:以客观态度去正视生活,才是有志者惟一的选择。

苦难是动力的催化剂。它能激发人们昂扬斗志,使强者变得更加坚强,弱者摆脱怯懦的本性。让每一个有着理想的航行者,为了圆一个美丽的梦,而高扬起前进的风帆。

苦难是一本启智的经书。当人们精心阅读感受它后,会发现它在娓娓地讲述丰富的生活阅历时,又夹杂着睿智,细细品味会使人豁然开朗,智慧倍增。

苦难又是一位深沉的哲人。他说:强者的人生意义不在于他辉煌的成功,而在于他为实现理想所作的一次又一次的搏击;强者在风浪中领悟到的瑰丽之景,是平庸者永远看不到的。

感谢苦难,它使人明白了生命的内涵;感谢苦难,它告诉我们生活的八字真诀:正视、不屈、沉着、奋进。

上一篇:共迎民族春天,共创美好明天演讲稿下一篇:公司登山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