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司年终工作总结与工作安排

2024-05-25

科技教育司年终工作总结与工作安排(共6篇)

篇1:科技教育司年终工作总结与工作安排

200*年,科技教育司全体同志在国家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和十六大精神,按照国家局党组确定的“狠抓基础,稳中求进”的行业工作指导思想和“一要规范、二要改革、三要创新”的工作重点,认真贯彻落实200*年年初全国烟草工作会议提出的“进一步狠抓基储狠抓规范、狠抓落实”、“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快行业技术创新的步伐”的工作要求和在合肥召开的全国烟草专卖局长(公司总经理)座谈会提出的“五个确保”的工作要求,一年来,经过科教司全体职工和全行业科教工作者的积极努力,科教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科教司工作200*年的工作总结和200*年的工作安排汇报如下:

一、200*年主要工作

2001年我们针对行业科教工作提出了“一、二、三、四”工作思路,即:围绕开发新产品改造老产品的目标(一个目标),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体系建设(二个体系),狠抓优质烟叶生产技术开发推广、卷烟工艺技术水平提高、卷烟烟气化学成分测试分析三个重点研究方向(三个重点研究方向),坚持科教工作的四个结合,即:国内外相结合、行业内外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科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200*年,我们确定行业科教工作应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即“一、二、一”工作重点。具体来讲就是:完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体系(一个工作体系),抓好“烟草育种”和“全国卷烟制丝工艺技术水平分析及提高质量的集成技术推广研究”两个重点科研项目(二个重点科研项目),实施人才培养行动计划,落实“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个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按照以上的工作思路,200*年科教司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功举办烟草行业技术创新成果展,展现了烟草行业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提高了烟草行业的整体形象和社会地位。

在国家局相关部门、北京市局、北京卷烟厂的协助和各参展省局、企业的努力下,经过半年多的紧张筹备,烟草行业技术创新成果展览会于今年5月18-22日在北京成功举办。展览会以“科技创新,降焦减害,关注健康,奉献社会”为展示主题,全面而概括地展示了烟草行业自1982年组建以来企业科技进步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展现了烟草行业的科技水平和烟草制品中的科技含量,表现了烟草行业的综合实力和精神风貌。据不完全统计,烟草行业和社会各界观展人员约4万余人。展览会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向社会各界显示卷烟产品科技含量不低、烟草行业对国家贡献不孝烟草行业社会形象不差,达到了我们预期的展览目的。

(二)、以低焦油、低危害卷烟开发技术研究推广为主线,进一步推进卷烟降焦减害工作深入开展

高香气、低焦油、低危害卷烟产品开发和降焦减害工作是行业科技工作的一个中心内容。为此,科教司200*年的工作重点以低焦油、低危害卷烟开发技术研究推广为主线,进一步推动了行业卷烟降焦、减害工作深入开展,主要包括以下三项方面工作:

1、加大了卷烟降焦、减害、控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重点组织实施了已列入国家经贸委2000国家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和国家局2000年科技开发项目计划---“降低卷烟烟气中有害成分的技术研究”项目,该项目围绕着有选择性降低卷烟烟气有害成分,从降焦、降害、控害和测害等技术不同方面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其配套技术相关的研究,项目属于技术集成开发研究项目,各个分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各分项目已基本达到项目预定的各项指标,取得了技术的突破。其中,少数卷烟企业已成功地运用这些新技术开发出了低焦油、低危害卷烟产品,已初步研究证明中国卷烟烟气中亚硝胺含量较少,这一研究结果及测试分析方法有助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助于建立技术壁垒。

2、进一步促进了造纸法再造烟叶的开发和应用推广

200*年,杭州造纸法再造烟叶已分别在芜湖、合肥、济南、深圳等烟厂推广使用,累计合同总量达1800吨(杭州烟厂自用的除外);汕头造纸法再造烟叶已分别在常德、武汉、上海等烟厂推广试用,累计合同总量达1440吨。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造纸法再造烟叶的技术开发力度。昆船公司和云南院承担的造纸法再造烟叶中试生产线项目,今年以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2000吨/年的中试生产线已安装完毕,正在调试运行当中。

3、提高白肋烟质量及可用性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为促进低焦油、混合型卷烟开发,解决我国白肋烟烟碱含量偏高、白肋烟特征香气不明显等问题,科教司重点安排了“提高白肋烟质量及其可用性的技术研究”大协作项目,目前已取得重要进展。基本明确了各项重要栽培因素、生态环境条件与白肋烟生产技术、质量指标及化学成分的关系;探索出了有效地调控烟碱的技术措施;建立起了白肋烟烟碱积累的数学模型;基本确立了白肋烟生产综合配套技术规范。今年7月份,组织行业内工业、农业及科研单位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田间现场分析、技术讲座、技术交流和外观评价、感官评价的品质鉴定等,结论是:理论上有创新;技术上有进步;推广上有价值;质量上有提高;方法上有突破。该项科研成果被评为200*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推荐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

(三)、全面启动“卷烟制丝工艺技术水平分析及提高质量的集成技术研究推广”工作,行业掀起制丝工艺技术研究与改进的热潮

当前,卷烟制丝工艺技术水平不高、工艺管理粗放、卷烟质量稳定性差、焦油量波动性大等问题较大地影响了我国卷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制约我国烟草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全行业开展“制丝工艺技术水平分析及提高质量的集成技术研究推广”工作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

工作任务:以卷烟生产企业为工作对象,通过

和经费执行检查制度

项目经费配套制度:自今年起,为加大企业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凡各省局在国家局立项的重大科研项目,均应给予相应额度的配套经费支持,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加强管理。

经费执行检查制度:自去年起,逐步开展了对大额科技经费使用单位进行经费的跟踪检查,目前已完成对郑州院、郑州烟草职工技术培训中心和生理生化基地三个单位的项目经费执行情况的检查工作。

(六)进一步完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体系,不断加大卷烟产品和烟叶原料的质量监督工作力度,加强焦油量监督抽查

1、质量技术监督体系建设

重点做了五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贯彻实施ISO17025国际标准及新的烟草质检机构审查认可办法和评审细则,并据此进行了湖北省烟草质检站审查验收的试点工作。二是抓省级质检站的整体提升工作。目前国家烟草质检中心、上海、湖北、广东、山东、云南等六个省级质检机构通过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基本具备参与国际质检合作的工作条件。三是举办了行业质检站长政策法规培训班,培养了首批20余名行业国家级实验室注册审核员。四是加强了标准化工作,发布《卷烟、雪茄烟基本计量单位》、《烟用二醋酸纤维丝束》等12项行业标准,申报批准国家标准立项4项,组织行业标准计划25项。五是加强了行业计量室建设。通过了全国计量考核委员会组织的“烟草专用气体流量和压力标准”建标考核工作。

2、卷烟产品质量监督

国产卷烟的质量监督:组织了全国卷烟产品市场抽查和全国性统检,卷烟产品抽样平均合格率为98.43%,与2001平均合格率为99.0%相比基本持平。平均焦油量为14.7毫克,比2001焦油量15.3毫克有所降低。全国卷烟呈现焦油量下降,低焦油卷烟份额上升的态势。

进口卷烟的质量监督:上半年我司牵头与国家质检总局食品安全局(原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组成联合检查组赴深圳、珠海、上海口岸,对在中国境内销售的国外卷烟品牌进行了一次质量监督抽查,共抽查到8个国家的13家国外卷烟制造商生产的26个国外品牌卷烟,卷烟标识、卷烟外观质量、卷烟焦油量、烟气烟碱量检验合格率分别为:30.7%,88.46%、100%、100%,而不合格项中免税烟不合格的比例占81%。总体上反映出进口卷烟标识不符问题突出,免税烟管理混乱,质量问题严重。

3、烟叶原料质量监督

行业烟叶质量监督工作已连续开展了三年,经过有关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行业烟叶质检体系已初步建立,烟叶工商交接质量监督工作初见成效,烟叶收购等级合格率有明显提高,1999-2001年烟叶工商交接等级合格率分别为:49%、52%、60%,去年达到了最好的水平。今年上半年,下发了2001工商贸易交接烟叶质量技术监督情况的通报,表彰了47个烟叶等级质量好的烟叶产区和5个烟叶质量把关严的卷烟企业,通报批评了9个烟叶等级合格率低和9个烟叶混等混级严重的烟叶产区,并加大了督查烟叶产区整改工作的力度。今年农商等级合格率为80%

(3)卷烟材料质量监督

为落实姜局长在“200*年整顿和规范烟草市场经济秩序暨烟草行业经济运行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今年发布了“国家局1号令”,加大了对卷烟材料的专卖管理和质量监督力度,推动了卷烟材料信用体系和信用制度的建立,从法制的高度对卷烟材料市场进行净化,规范经营。组织开展了对广东、云南和河南部分烟用香精香料生产企业和丝束、滤棒、卷烟纸等产品的质量监督检查。对存在质量问题,不符合生产要求的4家香精香料生产企业、3家滤棒生产企业和2家卷烟纸生产企业进行通报,在行业内外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效果良好。

(七)、以国家实施名牌战略为契机,着手培育中国名牌卷烟

为推动名牌战略的实施,国家质检总局从2001年起启动了中国名牌的产品培育工作。为推动烟草行业名牌战略的实施,做大做强一批卷烟优势品牌,今年我们在争创中国卷烟名牌工作上重点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将卷烟争取列入到了中国名牌评定目录。二是按照《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的要求,在中国名牌推进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了中国卷烟名牌产品评价细则、标准和计算方法,组建了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卷烟专业委员会,并进行了对行业名优产品的摸底、调研和产品数据测评工作。在各方面的积极努力下,经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审核通过并予公布,烟草行业有中华、红塔山、大红鹰、白沙、云烟、红河和芙蓉王7个卷烟品牌获得“中国名牌”称号。同时统一组织7个中国名牌卷烟产品生产企业参加了今年11月份的中国名牌战略(深圳·香港)国际论坛暨名牌产品博览会,从设计、策划、宣传报道、组织安排等方面均以中国名牌卷烟整体形象出现,首次以中国名牌卷烟生产企业的整体形象向公众展现了其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八)、实施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提高人员素质,为行业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坚持职工教育培训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培训为基础,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重点,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分类实施,坚持重点培养与全面提高相结合,实施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行业的总体竞争实力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1、“国嘴”和“国手”的培养

第一是“国嘴”的培养。从全国卷烟企业的评委和工艺技术人员中选择业务强、素质好的人员集中培养,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人员,参加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与联合研究。目标是经过3-5年的时间培养出一批具有国家级评吸水平的技术人员。

第二是“国手”的培养(即烟叶分级专家)。已请烟草行业烟叶分级老专家冯国桢同志,选定了6个人,以带徒弟的方式手把手地培养。主要培养他们感官烟叶分级的能力,即定性分析能力。目标是利用3-5年的时间培养一批具有

国家级水平的烟叶分级人员。

2、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过去5年,我们按照“烟草行业百千万人才工程”的要求,已培养了824名研究生课程班的学员,这些学员不少已成为单位或企业骨干。从200*年起我们开始开展学位研究生培养。已委托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北方交大为行业举办机械工程、农业推广、MBA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班,学员毕业时获得正式的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目前三个专业已招生120名。

3、专业技术人员的高级培训

从200*年开始,我们陆续选择一些重点企业的产品开发、卷烟工艺、调香配方人员、农业和科学院所的科技人员分批进行高级培训,培训的主要目标是转变产品开发观念,强化市场意识,提高操作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培训将采取国内基础理论培训和国外专业技术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并加强跟踪培养,同时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技术交流合作的机会和条件,这样通过3-5年,最终培养一支能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卷烟工艺技术的专家队伍或复合型人才。

4、行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加大,职工教育培训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为有效地提高烟草行业人才素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加强烟草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经国家局批准后,将重作为今后几年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一年来在培训工作方面我们重点举办了烟站站长、营销人员、卷接包技师、高级技师等方面的专业培训班和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对提高全行业人才素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通过狠抓各省教育培训管理干部、各培训中心、各企业培训机构这三支队伍建设,形成了行业教育培训的骨干力量,构建了行业教育培训网络体系。

(九)、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加强行业科技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加快行业技术创新步伐

1、行业技术中心建设。建立了技术中心评价动态管理制度,根据《烟草行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了对已经认定的国家级和行业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复查复验工作,对不达标的黄牌警告。目前,行业共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4家,行业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2家。

通过行业技术中心及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目前烟草行业已初步形成了郑州院、云南院、烟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组成的应用基础研究体系,主要负责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各国家认定和行业企业技术中心和农业实验站所组成的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推广体系,由一般企业技术中心和科技示范区(基地)所组成的技术开发推广应用体系,各体系工作重点突出、任务分工明确,有效利用烟草行业科技资源逐步改变科研课题低水平重复开发的局面。

2、进一步加强烟草行业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工作。重新修订完善了《国家局科技进步奖评审管理办法》,组织召开了200*科学技术委员会会议,评审出17个项目获得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3项。同时,充分发挥科技委对烟草行业科技工作的咨询和参谋作用,200*年下半年组织科技委对新时期烟草行业科技教育工作的思路问题和200*年工作重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和论证。

3、科技统计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工作

根据国家科技部的有关要求以及烟草行业技术创新工作需要,我们于200*年正式建立科技统计年报制度,并进行了2001烟草R&D资源和科技活动调查。调查范围覆盖烟草行业开展R&D活动的各级独立科研机构、工业、非工业企业以及各级科技管理机构,通过调查对烟草行业R&D资源的规模、分布情况和特点以及科技活动情况有了较为全面、准确的掌握。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进行了烟草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工作。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反映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大小的一项综合指标。对科技贡献率的准确把握是进行科学管理的前提。从测算结果看,烟草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1996年起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各数值均在40%~46%之间,2001年达45.26%,通过与其他行业比较,烟草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处于较高水平。同时为客观评价烟草行业各卷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科教司于200*年根据国家有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结合烟草行业卷烟工业企业实际,初步建立了烟草行业卷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并且在烟草R&D资源和科技活动调查的基础上,对烟草行业卷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测算和评价。

4、烟草科技信息资源建设

为加强烟草行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国家局于1998年开始进行“中国烟草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中国烟草科教网)项目的研究,通过3年多的努力工作,项目构建了烟草行业科技文献、成果、专利等数据库17个,总记录98000余条,其中全文50000余篇,并实现了网上全文检索,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行业技术创新提供重要的支撑和保障。项目于200*年通过鉴定,获国家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行业氟里昂整体淘汰工作进展顺利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统一部署,本着履行国际公约,执行国家大政方针,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做出贡献的原则,烟草行业从2001年正式实施了氟里昂整体淘汰计划。自2001年至今,烟草行业总计拆除17家企业的21条氟里昂烟丝膨胀线,占烟草行业拥有氟里昂烟丝膨胀线总量(73条)约三分之一。200*年,制定淘汰计划,拆除7家企业的8套氟里昂(CFC-11)烟丝膨胀装置。加强了本CFC-11消费配额的管理,完成了本淘汰120吨CFC-11的目标,全年氟里昂消费总量控制在880吨以下。同时,围绕淘汰工作,开展了降低CFC-11消耗、优化膨胀烟丝运输、信息管理系统等技术援助活动。

我们对国际公约的正式承诺是用六年时间完成烟草行业氟里昂的全部淘汰,200*年是正式实施《淘汰计划》的第二年,为保证烟草行业顺利完成CFC-11整体淘汰工作,我们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家环保总局联合组织召开了“烟草

行业氟里昂淘汰工作总结及经验交流会”。会议总结了两年来氟里昂整体淘汰的实施情况,解决了淘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部署了200*年淘汰工作,明确了今后工作的责任和任务。会议进一步强调了执行《淘汰计划》的严肃性,加强替代技术的研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方面工作,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烟草行业氟里昂整体淘汰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200*年工作安排

200*年科教工作将围绕“突出主业、增强重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中国烟草整体竞争实力”这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烟草行业的主要任务,明确中国烟草科教工作发展的方向和任务,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中国烟草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为此,提出200*年科教工作思路:坚持“一要规范、二要改革、三要创新”的行业工作重点,继续推进“一、二、三、四”行业科教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主线,突出抓好以下六项重点工作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实施课题制度

加快烟草行业科研机构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步伐,建立适应烟草行业市场竞争需要的科研运转模式与机制。对行业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加强各级科研体系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避免科研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开发。加强科研项目立项制度改革,重大项目实行行业内外、国内外招标。

全面推行课题制,突破科研单位、专业的制约,对优势科技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集成。课题负责人可以跨单位、跨行业、甚至跨国界择优聘用课题组成员,形成人才流动机制。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课题责任人可以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责任于权利明确,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实行课题全成本核算,加强对课题的考核和管理。通过在烟草行业全面推行课题制,将进一步调动烟草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激发创新潜能,形成一种有效的人才流动和科研运行模式,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积极开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进一步完善能力评价体系,加强、规范行业科技统计,对行业卷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全行业公布,为行业技术创新管理工作提供理性、可靠的依据。

(二)、《卷烟》和《烤烟》两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

根据烟草行业的发展和加入WTO后所面临的形势,对烟草行业生产、经营影响最大的两烟标准,即《卷烟》和《烤烟》两项国家标准已不能适应烟草行业发展的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烟草行业的技术进步。因此加快“两烟”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是促进卷烟、烟叶质量的提高,抵制外烟,保证烟草行业稳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必须下大力气、深入调查研究、集中优势抓好《卷烟》和《烤烟》两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使新标准更具先进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更强,更加健康、卫生、安全的理化指标和消费者权益,注重引导市场与消费。同时要坚持WTO原则,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对烟草行业“两烟”生产具有指导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重点开展三个基础性的分析工作

开展国内外知名品牌卷烟的分析工作。选择部分国产卷烟产品和部分畅销的国外卷烟产品进行化学、物理和感官方面的分析,掌握国内外卷烟产品质量特点与动态,指导我国卷烟产品开发方向。

开展烟叶化学成分合作分析工作。对国产烟叶和部分国外烟叶进行品质分析、特性分析、化学成分分析,掌握中外烟叶质量品质特性,指导行业卷烟产品开发工作。

开展卷烟烟气特定成分分析工作。选择五种左右常见的卷烟烟气有害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进一步摸清其有害影响程度,以指导行业卷烟降焦降害工作。

(四)、加强技术壁垒方面的工作,完善市场准入信用体系

全面加强并积极开展烟叶、卷烟和卷烟辅助材料等方面技术标准、技术监督和技术壁垒工作,有效地限制不规范企业、不合格产品以及不符合中国烟草规定的原辅材料、卷烟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或烟草生产领域,以保护烟草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五)、以“卷烟制丝工艺技术水平分析及提高质量的集成技术研究推广”为重点,继续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全面、深入推广烟草技术成果。将烟草行业近年来取得的降焦降害、工艺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科技成果,以集成捆绑方式推广应用,以有效地提高卷烟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

以“卷烟制丝工艺技术水平分析及提高质量的集成技术研究推广”为重点,继续开展降焦减害、控焦提质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以烟草育种和“无公害”烟叶生产为重点的优质烟叶生产技术开发与推广工作;造纸法再造烟叶的开发、推广和应用。

(六)、加强烟草行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培训工作

目前烟草行业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较高水平,但管理和技术水平却未达到相应水平,远远不适应烟草行业发展需要的状况,因此将大力加强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培训,以有效地提高烟草行业技术和管理两支队伍人员素质。

以上是行业科教工作200*年总结和200*年安排,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审定、指正。

篇2:科技教育司年终工作总结与工作安排

本人2015年11月任县科技和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分管安全、计财工作。自任职以来,认真坚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扎实履行岗位职责,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按照研判工作要求,现将个人近几年思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个人基本情况

邹正斌,男,汉族,1965年1月出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2015年11月至今任县科技和教育体育局副局长,2015年度和2016年度考核结果为称职。

二、思想素质、工作实绩和廉洁自律情况

(一)认真学习,坚定信念,确保政治上成熟可靠

本人十分注重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带头抓好学习,养成学习习惯。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日常工作中能结合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教育实践活动,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县委、县政府重要会议精神,通过学习党的政治理论、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做到思想上自觉与党中央、县委、县政府、局党组保持一致,工作上及时了解和掌握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新部署,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理想信念坚定,有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组织纪律性较强,坚持原则,敢于负责,时时牢记共产党员的使命和职责,争当模范党员和合格教育工作者。

(二)扎实工作,发奋作为,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近年来,认真履职,确保各项工作有成绩有亮点。一是认真做好校园安全工作。县局每年与各校签订了年度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全面推进校园安全管理标准化,确保了全县科教系统安全稳定。二是切实做好新型城镇化攻坚战工作。我们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责任,把任务落实到人到项目,进度分解到周、到月、到季度,及时跟进督促检查。经过努力,这项工作在全县半年考核中取得好成绩。三是超前谋划,全力推进项目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综合水平得到提高。四是严字当头,经费管理科学规范。修订完善了各项制度和管理办法,严格规范财务行为,确保了财务安全。五是瞄准目标,推进教育扶贫。以两个一加一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全面落实各项资助政策,教育扶贫工作成绩显著。

(三)严格自律,依法行政,确保清正廉洁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自觉对照《党风廉政准则》要求,经常检查自身行为,接受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带头遵守好党纪国法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时时处处以《党章》严格要求自己,依照“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的总要求,坚持从严规范自己,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自律,正确把握好“生活圈”和“社交圈”,管住自己的嘴、腿、手,做到了勤政务实、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追求高尚。

三、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

在总结工作的同时,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系统学习不够,研究和理解不深。在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不能用马列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问题,欠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党性锻炼的主动性、自觉性慢慢放松了。有时自己分管的工作取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与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方面,做得还不够,尽管在大是大非、重大问题上,自己立场和态度是鲜明的,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时听之任之。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方面有所欠缺。工作平平过,缺乏创造性开展工作,创新意识有待继续增强。

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自己也常常在深刻反省和不断总结,结合两学一做的开展,一定要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积极制定个人的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

篇3:科技教育司年终工作总结与工作安排

1确立特色理念, 领航童真科技教育

建校伊始, 就确立了将“童真科技”教育作为为红河小学科技教育的工作理念。童真, 即儿童式的奇思妙想, 童年永远是最纯真、最开心的, 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求知和热情。科学是对世界的求真, 基础源于童真的保护和开掘。当孩子用天真纯洁、好奇思维探索世界时, 便会产生无穷无尽的真善美。“童真科技”旨在引领孩子从儿童的视角观察、认识、探索世界, 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让科技之光点亮孩子科技的童心梦想。于是, 童真科技便一路领航学校的科技特色教育之路。

2健全组织机构, 保障童真科技顺利实施

为了让童真科技工作健康稳步地发展, 建立健全了学校科技教育管理网络, 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科技教育领导小组, 以副校长为副组长, 信息科技办主任亲自抓管, 10多名专兼职科技教师为成员的童真科技教育工作小组。按照学校制订的科技教育发展规划,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童真科技教育实践活动。

3加强队伍建设, 增强童真科技教育能力

教师是科技教育成功的灵魂, 学校特别重视科技教师的专业培养工作。校内, 经常组织教师学习科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同时, 经常安排教师到重庆、北京、南京、深圳等地参加各种科技培训活动。通过培训, 教师的观念有了切实的转变, 科技教育工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学校教师有76人次获永川区级优秀科技指导教师, 45人次获重庆市级优秀科技指导奖, 7人次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奖。

4落实“六结合”措施, 打造“童真科技”特色

学校将童真科技教育融于课程、环境、科技节、课程辅助活动、设施改善、评价激励中, 以“六结合”创新机制开展教育活动, 不断孕育童真科技教育特色。

1) 创设生动活泼的科技课堂, 让“童真科技”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学校采取不挤占课程课时——落实课程计划、教师校本及外出培训——提升教育能力、教学常规督导——确保过程实效、教学专题研讨——解决实际问题、市级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学期教学质量考评——提高教学效益等措施, 引导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实验、信息技术等教学资源, 大胆运用尝试教学法、感知操作法、情景教学法、设疑表述法等, 创设生动活泼的科技课堂, 扎实搞好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美术等学科教学活动, 奠定学生坚实的科技实践基础。

2) 营建丰富多彩的“科技花廊”, 让“童真科技”与环境创设有机结合。按照“世界科技—中国科技—红河科技”的创设思路, 学校把教学楼四楼的走廊开辟成“童真科技主题文化花廊”, 让科技环境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一是悬挂世界科技大师成果简介, 让学生走进科学巨人;二是展示中国现代科技的应用图文, 让学生了解先进科技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突出贡献;三是布置动植物与人类生长等科普知识, 激发学生探索科技的意识和兴趣;四是展出红河学生的科技获奖作品, 增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信心。让学生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熏陶, 培养科学兴趣。

3) 开展科技兴趣小组活动, 让“童真科技”与课程辅助活动有机结合。结合课程辅助活动, 学校开设了小实验、小论文、科技模型制作、科幻绘画、标本制作、电脑设计制作、机器人等科技兴趣小组。兴趣小组活动做到了五有:有计划、有指导教师、有场地设备、有活动总结, 有经费保障。每周星期五下午作为兴趣小组的活动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 并选定辅导教师坚持指导学生的科技训练活动。除了每周五下午两节课, 在专职科学教师的组织下开展集中的专项培训和动手实验外, 星期一至星期四的中午还对另一部分在科技模型、小实验、机器人等方面有特别爱好的孩子进行个别辅导。

同时, 学校积极开展“多项整合研究”:结合由红河小学承担的重庆市“十二五”规划课题“教育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有效整合”, 重点开展了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有效整合的研究。教师还自觉打破学科界线, 进行了小学科技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初步探索。组织学生开展了《学校食堂卫生实践调查》《剥煮鸡的实践研究》《吃饭的科学——小学生一日三餐营养搭配的科学调查》《绿色每一天·还你新世界》《名水有主·滴水不漏》《我给校园植物分分类》《自动清扫机发明》等科学小课题实践研究活动。通过科技与学生综合实践及信息技术等多角度地整合, 为学生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实践基础和浓厚的科技探究兴趣。

4) 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技节, 让“童真科技”与竞赛活动有机结合。为给学生科技创新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 学校每期组织开展一次集科学小论文、亲子创造发明、科技模型、小小实验家、科幻画、科普知识、科技实践活动等学习竞赛于一体的“童真科技节”活动。还邀请了科普车进校园, 组织全校学生参观, 让学生亲身感受神奇的科技之旅, 激发科学探究的热情。在四届校级科技节活动中, 有20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 600多名学生荣获了一二三等竞赛奖。学生参与面达85%以上。同时, 学校科技辅导教师坚持训练、悉心指导学生参加区级以上的各项科技竞赛活动。

5) 加大科技投入, 让“童真科技”与设施改善有机结合。为了打造童真科技特色校园, 学校自筹资金30多万元不断完善科技设施设备。规范建设实验室、计算机室、航母训练池、科技活动室、科技作品陈列室、科幻画创作室、科普阅览室、科技训练馆、科技学术报告厅各1个, 现正筹建200多平米的屋顶自然种植园。完善的设施设备为学校童真科技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障。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科技场馆的作用, 开展各级各类科技活动。

6) 实施四项考核, 让“童真科技”与评价激励有机结合。为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科技创新热情, 学校实施了四大评价激励措施:一是开展学生童真科技才艺认证活动, 通过学生自主实践、自主申报、成果展示、学校认定等流程, 颁发学生才艺证书, 并在此基础上评选学生科技之星;二是对各级各类科技获奖学生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三是每期组织校级考评组, 对相关学科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考评, 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分配;四是对个人和辅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获区、市、国家级一二三等奖的教师, 发放特殊贡献奖金。

篇4:科技教育司年终工作总结与工作安排

关键词:农民 科技 教育 培训

农民素质的提高对推进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农村小康建设进程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远远适应不了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直接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现代农业发展。

一、农民科技培训现状

全国现有农民2亿多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的占26%,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9%,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35%。由此可见,农民对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掌握的很少,加之自然条件恶劣和耕作技术的落后(农民习惯广种薄收),长期以来一直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因而广大农民群众对科技知识的渴望和需求又十分强烈。农业部门和农民培训中心认真贯彻执行中、省、市科技兴农的战略决策,始终坚持面向“三农”的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的工作思路,积极组织能源、农技、种子等部门通力协作,紧密配合,加大实施力度,并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青年农民以及产业带头人的科技培训做出了周密的计划和安排,目标任务明确、方法得当、措施有力,使培训工作有章可行。在培训方法上,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适时与及时相结合、音像与面授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尽量保证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随着各省、市“两基地一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快,一村一品产业的发展,龙头企业的迅速崛起,现有的农民科技培训模式,无论从观念、方法、形式、手段、规模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与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的要求极不适应,广大农民群众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捷的途径获取最新的科技知识,掌握最科学、最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必须符合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式,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探索一种适合我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新路子,加强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

二、存在的问题及主要成因

1、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不重视,认识不到位。

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民教育又是弱势单位,社会鄙视农业和农民教育的观念仍然存在,许多人没有认识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不少村干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特色农业,需要有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在理解上不准确、不全面。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盖新房,发展特色农业就是多打粮食,没有把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保持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很大一部分乡镇基层干部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持有应付、走过场的态度,甚至存在畏难情绪。还有一些领导干部没有把农民培训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统筹发展规划,当作一项长期任务来抓,认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可有可无,可抓可不抓,使一些地方的农民培训成为无规划、无人管、无经费的“三无教育”。在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不到位,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

2、各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发展极不平衡。

由于农民在思想观念、劳动力外出、工作方法、资金投入、领导认识水平、自然环境、交通条件、教育设施等方面的差异,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之间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发展极不平衡,有的甚至出现“零培训”现象。目前这种现状,直接影响着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推进。

3、体制不顺,部门协作不紧密,有各自为政的现象,不能有效发挥自身优势,直接影响农民的培训效果。

农民素质与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对学习培训的需求具有多样性。而对现有的农民教育培训资源,作为实施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和单位,有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针对性,时效性不强,培训形式不灵活等问题。一是内容安排上没有充分考虑农民培训需求的多样性,缺乏针对性。二是在培训组织上忽略了农民的特点、农业的特点。农民对培训学习的要求一般是“短、平、快”,而农业这一产业四季分明,季节性强。那种不分季节,不调查农民的需求与愿望,盲目安排培训和内容的做法,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些还存在着培训工作无调查,无研究的问题,对参加培训的学员无记录、无档案、无总结,对农民科技教育没有考虑从如何更好地适应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拿出具体的规划和措施。在管理体制上,各培训机构和实施单位缺乏统一规划,管理混乱、各自为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主管部门主要是农业、科协、教育四个部门,其它如财政、妇联、共青团、组织部门也有所涉及,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多头管理、责权不明、资金分散、监督弱化、盲目性、无序性突出,严重制约自身优势的发挥,直接影响着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效果。

4、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监督、激励机制不健全,没有法律保障。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量大面广,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国教育最薄弱环节。但至今还没有一个规范农民科技教育的法律性文件,投入、激励、监督机制不健全。这与农民科技教育的地位,作用极不相符。

5、有限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整合利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优势难以发挥。

教育培训资源是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载体,现有的一些乡农技站、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农广校等教育培训资源,在对农民培训与服务上还存在着潜力挖掘不够,培训设施不完备,师资结构不合理,理论研究体系不健全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合理整合利用,难以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的整体效益。

三、思路与对策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农民科技教育大培训工作。

各市、县(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之所以在困难中成长,在曲折中前进,在竞争中发展,靠的就是解放思想。靠解放思想,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知难而进,克服了种种困难。靠解放思想,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理清了办学思路,坚定了办学方向,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取得了一次次骄人成绩。由于思想上的解放,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面向市场办学,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把竞争激励机制引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等项工作中,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措施,逐步健全和完善,从而加快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步伐。

解放思想解决的是发展问题,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的是如何发展更快、发展更好的问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始终指导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根本方针。在事业生存,兴衰的关键时期,大家都应当冷静思考,认真研究,明确新形势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确保农民科技教育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

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任务重,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参与和配合,必须加强领导,统一筹措。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农民教育工作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政府任期目标,把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放在农业工作的重要位置,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民科技教育的培训规划。确定各阶段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建立责任制,逐级签订任务书,夯实农民培训责任和任务。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建立建全由农业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与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领导机构,统一组织,互相配合,通力协作。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科教资源,促进农业科技教育的有效结合。积极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为广泛深入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实施。

农民科技教育教训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其经费应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保证其引进,增设主要的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培训的落实。同时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对农民科技培训资金,实行项目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科技培训投入体制,鼓励社会、企业、个人捐资助学,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氛围。对农民参加培训所需费用实行补贴和减负政策。降低培训成本,减轻农民负担,使更多的农民不仅愿意参加,而且参加得起培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另外建议各省、市应把涉农资金、计划多农业综合形式项目中的经费按一定的比例单独划拨一部分用于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单独管理使用,保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实施。

(四)制定农民科技教育的培训专项立法,为农民科技培训提供法律保障。

《农业法》、《种子法》、《农业技术推广法》、《职业教育法》等我国现行法律中,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虽然进行了一些规定,但不具体、不明确、不系统,缺乏成体系的规范农民培训责任、投入、激励、监督的法律规定和其他一些有效保障措施。通过立法明确政府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的权利责任;规范培训机构行为、手段、内容等,明确农民接收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等,强调依法行政,依法科教兴农。从根本上把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彻底改变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无规划,无人管,无经费的“三无”状态,切实保障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五)整合教育培训资源,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建设农民科技教育和培训体系要以科学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为指导,以满足新时期,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和信息服务需求。实施农民培训,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民,得到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在开放式的培训格局形成的同时,又形成了各部门分项目分割培训的格局,这样就不可避免造成了培训资源和内容的重复浪费,也形成了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成的局面。为使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建议各级政府要理顺农民培训体制,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归口管理,成立专门机构,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和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使各行业有限的培训资源真正为民所用。而各级培训中心的职能发挥历来离不开政府的行政支持和技术配合,所以,建议成立乡镇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以加强和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相互衔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结构合理的“五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实现真正的整合和有序发展。

(六)强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自身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各省、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各级培训机构要把握好各种机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科学发展观要贯穿农民培训工作的全过程。首先认真自觉查摆问题,及时总结、弥补、完善自身工作的不足,研究改进工作措施。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突出重点,创新机制,找准农民培训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其次加强师资培训和队伍建设,强化管理,改进办学条件,完善培训设施,充分发挥和利用好现有媒体资源优势,通过互联网、卫星网、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热线电话等一些最先进、最快捷、最方便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传播新知识、新科技和市场新信息,搭建科技创新与应用,传播和示范,推广的桥梁,解决农民科技培训师资不足,素质不高和受训人员规模难以扩大边远地难以覆盖的问题。第三要根据农民自身的特点和农业这一产业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多渠道、多层次、多主题的培训,真正做到培训与农时季节相结合,与当地的资源优势,与一村一品产业相结合,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结合,让每一位受训农民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使其成为致富有一技之长,管理有过人之处,经营有妙方良策的新型农民。

(七)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质量和水平。

篇5:科技教育司年终工作总结与工作安排

展中的支撑引领和示范作用,全市科技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为建设创新型十堰,服务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科技工作取得的成效

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鄂发[]20号),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十发[]15号)等文件精神,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工作创新发展。

1、科技投融资工作取得新突破。一是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同比增长22%,2010年科研开发经费达到1980万元,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1.4%。二是银行与科技型企业实现了全面对接。认真落实“十堰市科技金融服务企业创新工作推进会”精神,出台了《十堰市科技贷款及贴息管理办法》,落实贷款1.4亿元,贴息贷款放大效应达60倍,增加银行科技贷款授信额度20亿元。三是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和企业研发经费抵扣共计7324万元。四是科技风险投融资工作开创新局面。市科技局利用自身优势,与多家风险投资公司建立联动机制,在“百亿基金再进十堰”科技分会场上,签订3项投资协议。省高投、武汉创投、深圳创投、中展信等7家基金公司多次到十堰调研,科华银赛基金公司已向先锋模具注入3000万元资金,其他风险投资机构与部分科技型企业达成了近2亿元的投资意向。五是争取上级科技经费达到2596万元,实现技术合同交易1623.82万元。

2、培育创新主体工作取得新突破。以“实施扫零工程”为工作目标,大力推进县(市)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扫零、实施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扫零和科技型企业申报专利扫零。全市新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6家,比上年增长近30%。预计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可望达到110亿元,同比增长11.7%,高新技术增加值达到24亿元。全市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重点培育企业达到24家,比上年增长40%以上。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再创新记录,支持经费多万元,居全省市、州(武汉市除外)第一,首次覆盖到全市所有县市区,市科技局作为唯一的项目组织单位在全省表彰会上作了大会发言。氮气弹簧等3个产品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新产品。

3、“双创”工作取得新突破。扎实推进创建“国家商用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创新示范区”工作。在省科技厅王延觉厅长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组织协调和落实创建方案工作进展顺利。11月5日,王厅长亲自率团赴京答辩,得到与会专家和科技部有关领导倍加称赞。11月25日,王厅长再次到十堰专题调研,对推进“集群创新示范区”建设提出了组织与实施要求。在三年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正式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城市”。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000件,专利执法工作得到省知识产权局充分肯定,11月14日周霁市长召开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并安排部署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4、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产学研”平台作用,积极推进高校与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和技术服务中心。十堰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火炬计划十堰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国家立项验收。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动力传动和电子控制省级重点实验室”、湖北医药学院“湖北省胚胎干细胞重点实验室”和“省级中医研究实验室”、先锋模具股份公司“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龙公司“湖北省汽车进气系统检测中心”、市农科院“湖北省玉米工程中心”、市人民医院“十堰市生物医药产业中药饮片现代化技术创新基地”、东风精工齿轮厂“湖北省精密锻造成形技术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湖北兴升有限公司“湖北省氮气弹簧及汽车传动件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佳恒液压公司“十堰市液压技术研发中心”等已成为我市重要创新平台。

5、激励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突破。市政府首次重奖了有突出贡献的专家。5月5日,市政府授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罗永革教授“十堰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并奖励20万元奖金。市科技局与市总工会联合出台了《关于对荣获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第一完成人授予十堰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的决定》,在全省为首创。登记省级重点科技成果51项,12个项目和1家企业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励,获奖数目列全省地市州第四名。

6、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

府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的意见》,在竹溪县和房县分别启动了“十堰市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园”和“十堰市地道中药材科技园”建设工作。“富民强县”工程进展顺利,扎实有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市政府印发《关于开展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实施意见》,加快了我市科技特派员工作进程。完善了《十堰市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示范企业评审方案》,对十堰市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创新情况进行了评审和奖励。向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汇报了我市水源区环保治理科技攻关工作,确定了“黄姜清洁生产及达标排放科技攻关试验基地”。重点支持了“地贞颗粒开发”等68个生物医药和低碳环保技术研发项目,“汽车节能增效剂”、“利用废酸洗液综合开发正磷酸铁和磷酸铁锂”等环保项目受到国家、省有关部门重点关注。

7、优化科技工作环境取得新突破。市委、市政府12月16日隆重召开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改革发展暨科技奖励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市人大开展了《科技进步法》执法情况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实施及“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情况检查,全面落实“五五普法”规划,进一步优化了科技工作依法行政环境;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召开“全市科技创新暨全国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现场会”,强化了科技进步考核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措施,受到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领导高度关注;认真研编《十堰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市政府印发《十堰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成立了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市直26个部门为成员单位,召开了“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的专题会议和部分人大代表、行业专家座谈会。目前,8个专题组的研究课题已结束,《纲要》基本完成;隆重举办2010年科技活动周和一系列科技宣传活动,全市科技系统开展了《科技进步法》知识竞赛,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推进了科技宣传与政务信息公开等,为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8、争先创优工作取得新突破。重视党建、行评、三城联创等精神文明建设,举办了“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等6个专业培训班,开展了“基层党建活力工程”、“政风行风建设”、“争先创优”等宣传教育活动。今年,市科技局获得“省科技系统综合考评先进单位”、“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组织先进集体”等殊荣,同时,被评为全省科技系统政风行风建设、科技统计、科技活动周、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卫生先进单位、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突出贡献单位、党建先进单位、综合治理、法制工作、国家安全、档案管理、新农村建设等先进单位。机关十多人获得省、市先进个人表彰,王爽同志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并申报了“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突出贡献奖表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强化,科技创新资源不足。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短缺,科技投入、科技与金融合作服务科技型企业不够,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高新产业集约集群发展程度不高,高新区和工业园区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三是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的规模化、设施配套化、品牌绿色化、质量标准化的建设进程有待提升。科技富民强县建设、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等工作有待进一步强化。四是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建设有待优化。

三、2011年科技工作目标任务与措施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的启动之年,全市科技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鄂发[]20号等文件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一城两带”建设总体目标,深入实施“科技兴市、人才强市、可持续发展和知识产权”战略,组织实施“五大科技专项”行动,打造“六大创新基地”,着力加快鄂西北商用车零部件产业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为创新型十堰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一)推进五大科技专项行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一是创新科技投入机制,推进科技投融资专项。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创新科技投入机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全面推进“银科企”合作和风险投资工作。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示范、放大作用,积极推进创建“十堰市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或跟投基金”,运用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创投机构投资企业或共建创业投资机构,努力突破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瓶颈,培育创业风险投资对象和上市后备资源。

二是搭建创新平台,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专项。进一步整合“产、学、研、官、资、介”等创新要素,努力搭建市校共建平台,推进技术创新要素向高新技术产业企业集聚。引进高校科技创新优势资源,不断提高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新能力。强化科技成果奖励措施,支持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登记省级重点科技成果40项,组织申报省科技奖励项目18个以上。积极推进在郧县经济开发区联建“十堰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

三是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服务“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支持竹溪县“十堰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园”和房县“十堰市地道中药材科技园”健康发展。服务“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推进资源开发、节能减排、环保产业科技开发。加快道地中药材gap基地建设,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坚持“五个一”工作模式,强化“富民强县”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落实10名科技特派员到生产一线。大力支持武当道茶等有机农产品标准体系、适用技术体系、检测体系建设。

四是培育创新主体,积极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实现县(市)区扫零。继续落实企业研发经费按150%加计抵扣和高新技术企业按15%交纳所得税的政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遴选30家企业作为十堰市首批创新型企业给予重点支持,采取滚动发展的方式加强管理。组织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和科技投融资项目及高新技术产业贷款贴息项目,争取省以上科技经费1800万元以上,重点支持国家“商用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创新示范区”行业龙头企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研究开发经费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五是着力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全面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针对24家成长路线图计划重点培育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分别实施资助、投资、银行贷款、创业培训等全方位支持的抚育计划,通过创新基金--风险投资--银行贷款--私募投资--创业板的路线,推进企业上市。

(二)充分发挥我市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着力打造“六大”创新基地。一是以提升汽车工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打造商用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基地。二是以推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为重点,打造汽车装备制造业创新基地。三是以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含量为重点,打造特色有机农业创新基地。四是以增强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打造生物医药创新基地。五是以支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为重点,打造武当文化产业创新基地。六是以发展环保节能新型产业为重点,打造库区生态经济创新基地。

(三)积极推进“双创”工作,努力提高全市自主创新能力。认真组织国家“商用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按照“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协调沟通和责任落实等工作,努力完成“创新示范区”工作目标;认真落实《十堰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制度,大力开展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专利保护执法力度,组织申报专利1000件,积极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四)强化科技进步考核,加强对县(市)区科技工作目标任务的组织落实和督办检查。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自主创新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鄂发[2010]12号)精神,扎实做好-2010全国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和全省市州科技工作考评,认真落实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定的各项科技工作目标任务,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各级各部门形成党政主要领导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机制。

篇6:公司科技年终工作总结

一、今年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围绕“优化环境”,着力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

1.制定出台科技新政。针对原有科技政策分散在其他相关政策中,扶持类别、范围和对象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的问题,我局进行了全面梳理,负责制定了《关于大力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科技创新三十条”),于11月10日以区委区政府名义正式印发,这也是我区建区以来第一个科技政策,之后又紧接着出台了与之配套的《路桥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科技资金的使用方向、资金管理和执行各方的职责,旨在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今年我局与财政部门联合出台《路桥区科技贷款贴息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面向在我区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企业、市级(不含)以上知识产权示范企业,针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使用金融机构贷款以及专利权质押所发生的利息支出进行补助。据统计,目前为止银行已经向14家企业授信发放贷款5500万元,贴息金额达到106.68万元。

3.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按照市局年初工作部署和要求,我局已于6月底完成了科技大市场的建设并启动运行,同时相继引进了伍一公司、飞天众智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我区开展技术对接业务,为企业提供政策推送、管理培训、技术征集、校企对接、研发设计等服务。

4.开展五帮一化活动。按照省、市关于开展“五帮一化”活动的要求,我局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建立常态化、长效化服务企业机制,组织了百家企业调研活动,同时联合引进的高校院所建立专家帮扶团开展10多次企业走访活动,为科技企业提供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创业创新服务。

(二)围绕“企业培育”,着力完善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

1.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企业考核评估机制。为引导企业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加大研发投入,经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明确,今后我区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足1.5%,原则上取消年度评优评先和各类奖励资格。

2.建立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认真落实省、市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和我区“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逐步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今年组织11家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组织了62家企业申报省级科技型企业,另外欧路莎智能卫浴有限公司、浙江勇力机械有限公司、台州西马洁具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被列入20**年度台州市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

3.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加快建设自身研发机构或者自主引进高校院所共建创新载体。今年新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8家,组织2家企业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绿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发电设备与清洗机械省级企业研究院被列入20**年台州市示范企业研究院建设计划。

4.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开展技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今年组织企业申报省级项目2项、市级项目23项。同时对34个项目给予区级科技项目立项支持,其中工业项目21项、农业项目5项、社会发展项目8项,共安排项目补助经费452万元。

5.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制造、机器换人、大数据应用等技术在行业龙头企业的应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提高重大项目实施能力,突破和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在国内外的竞争力。今年1-10月份,我区共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1.35亿元,同比增长79.6%。

6.做好创新券发放工作。继续加大创新券宣传和推广力度,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利用创新券开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检索查新等科技活动,降低创新成本,激发创新活力。今年已发放创新券 204.5万元,使用117.48万元。

(三)围绕“资源集聚”,着力抓好双创载体建设

1.大力推进科创园建设。今年根据区委区政府部署,将吉利金刚原研发大楼改造为科创园,孵化面积达到18000多㎡,现已引进了虚拟现实、人体姿态智能识别等15个高新技术项目入园孵化,其中有6个项目今年入选了市“500”精英项目,另还有多个项目正在洽谈中。

2.继续抓好众创空间建设。路桥青创空间建设稳步推进,今年8月举办了举办了智造路桥专题峰会,入驻青创空间的“智造经济”创客代表对项目进行路演,与创业导师开展交流,为下阶段创客项目集聚更多的优势资源。

3.深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今年浙大机电研究所与中豪、亿利达、荣鹏、三鸥等企业达成技术合作,合同金额共200多万,研究所新增发明专利授权13项;台州电驱动研发中心为中能摩托开发的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与液晶仪表已经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其研发的智能APP,大功率充电器等项目也正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另外与浙江工业大学正式开展合作,引进浙工大的科技和人才资源在路桥建立技术转移中心,为我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和技术支撑。另外我局已制定了《路桥区科技创新平台绩效考核评估办法(试行)》,今后每年都要对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与区政府或科技部门联合共建的各类技术转移中心业绩进行考核评估,并以此作为财政补助的重要依据。

4.举办产学研交流活动。积极搭建校企交流合作平台,今年多次组织高校院所专家开展企业行活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研发难题。另外11月25日,我区在台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了“协同创新、智造未来”产学研对接活动,邀请了浙江大学、重庆大学、知名高校院所29名专家教授与我区270多家企业开展面对面的交流与洽谈。

(四)围绕“专利战略”,着力加强专利执法保护

1.鼓励专利发明创造。积极落实专利补助政策,激发区内企业、科研人员的创造热情,今年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件,1-9月份我区新增专利申请量2271件,比去年同期增长70%,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49件;新增专利授权量150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18件,比去年同期增长40.48%。

2.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鼓励企业加强专利规范管理,积极发展专利示范企业。今年已组织亿利达、荣鹏、安露、三鸥4家企业参加省级专利示范企业复核,另外新增市级专利示范企业4家,近日已按照市级补助标准给予1:1配套补助。

3.强化专利执法保护。积极支持和协助省、市知识产权局的行政执法工作,开展打击假冒专利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及时查处侵权案件。今年7月下旬到8月底,我局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在城区范围内开展了6次专利执法专项行动,抽查了3家市场、5家超市、10家药店的在售商品,共查出专利标识不规范、假冒专利等案件43件。

二、明年工作打算

(一)聚集创新要素,引进和建设科技创新载体

1.抓好科创园建设和项目引进工作。加强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好现有科创园空间,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工业设计、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继续吸引一批科技人才和高新项目入驻科创园区。

2.完善现有创新平台建设。继续推进浙大机电研究所、农业机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台州电驱动技术研发中心、浙工大路桥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加大平台的推广力度,充分利用平台集聚的科技资源服务企业创新活动。同时争取继续引进更多知名的高校院所、创新团队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3.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引进专业运营团队启动建设新“众创空间,进一步汇聚创业要素资源,吸引更多的科研机构、创新团队、创新人才来路桥开展创业创新。

(二)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营造更加高效的创新环境

1.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修订《路桥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实行项目立项查重、查新、查实制度,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统筹整合资源能力,启动新的科技项目申报系统,实现项目从申报到验收的“全过程、痕迹化、可追朔”管理,进一步提高区级科技项目和补助资金安排的公开透明。

2.加大创新券推广应用力度。推行科技经费使用普惠性制度,扩大创新券适用面,以企业为主体配置创新资源,使更多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得到支持。

3.深化科技考核体系改革,在建立镇(街道)科技人才工作专职副主任队伍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对镇(街道)科技考核体系,更加突出经济发展的创新导向。

(三)培育企业创新能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1.组织企业多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继续把实施各类科技项目作为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树立超前策划抓大项目的思想,尽早落实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围绕区域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分层次、分阶梯组织筛选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前景好、关联度大的科技项目向上申报,争取更多的上级资金和优惠政策扶持。

2.实施“中小微企业培育计划”。结合“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安排,切实采取重心下移、靠前服务的工作策略,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力度,建立覆盖企业从初创、成长到壮大各个发展阶段的支持体系,着力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3.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面落实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政策,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重点围绕智能装备、汽车、机电等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一批高新技术龙头企业。

(四)推动协同创新,突破创新转型瓶颈

1.着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大力引进高校科技资源。继续加强与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交流和合作。通过组织专场校企对接会或者组织企业赴有关高校寻求科技合作,争取引进更多科技成果,促成更多的科技合作项目。

2.深化科技金融发展。继续支持路桥农村合作银行科技支行,加大科技企业贷款贴息力度。积极探索财政科技资金股权投资、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市场化手段支持技术创新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集聚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3.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依托科技大市场建设,加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进力度,为企业提供更多科技方面的信息、服务以及和技术对接机会。

(五)优化科技服务,引领创业创新活动开展

1.加强科技政策的宣传和落实。着重开展《大力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宣传,提高企业的知晓度,使更多企业了解当前有关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提高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保护。积极支持和协助省、市知识产权局的行政执法工作,严厉打击各种专利侵权行为,切实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市场环境。

上一篇:党的八项基本义务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中秋恶搞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