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幸福教育的设想

2024-05-11

我们对幸福教育的设想(精选4篇)

篇1:我们对幸福教育的设想

我们对幸福教育的设想

理念:以人为本。把老师、学生当人看,不把他们当罪人、病人、犯人看。培养身正学高、敬业乐教、文质彬彬的教师,培养明理诚信、智慧阳光、生气勃勃的学生。

打算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幸福教育的目标:

一、提升教师的幸福感

1.每年教师节评选表彰优秀教师,通过榜样的力量提升教师从教的幸福感。

2.每个学期至少组织教师外出学习或考察一次,以此提高专业素养、开阔视野。

3.每个学期每个片区推荐1—2位教师上公开课,让优秀教师有展示自己水平的机会,同时给予他们表彰奖励,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1.积极开展文体活动,每个学校开展1—2个特色项目,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智慧、享受快乐。

2.评选校级之星、班级之星,多元化评价学生,学校、班级在宣传栏张贴学生的相片、简介并告知家长。

3.倡导快乐、民主的课堂,让学生在自主、趣味、互动、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优化校园环境,让师生乐在其中

1.不断创新、升华校园文化,努力创设品位高雅、助人自助、温馨和谐的幸福文化。

2.加大绿化、美化校园力度,争取校园处处有风景、一年四季花常开。

3.加大校园安全教育力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师生及财产安全。

篇2:我们对幸福教育的设想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临床医学学制层次最复杂的国家,有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学制3年~8年不等,甚至还有多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培养途径的混乱和规格的多样导致我国医生质量参差。未来,临床医学教育将逐步与国际接轨是必然 趋势,厘清当前现状并尝试构建改革框架成为当务之急。关键词:医学教育,教育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R-0

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9)10-0064-03 The Tentative Plan for Chinese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Reform WU Yin-xin,HUANG Zi-jie.The Public Health Col-lege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zhou350004, China

Abstract:China has the most complex clinical medicine educational system in the world with specialties, undergraduate, graduate education, and even various forms of non-diploma education.Chaotic ways and non-uniform specifications of cultivating led to doctors of uneven quality.The future, clinical education will gradually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is an inevitable trend, to clarify the current status quo and try to build framework for reform is a top priority.Key Words:medic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system, reform 1 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现状

1.1 学制与学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有3个层次,即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专科教育为3年制(无学位),本科教育为5年制(授临床医学学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有7年制(本硕连读,授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和8年制(本硕博连读,授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另外,还有纯粹的研究生教育(硕士或博士),学习年限为2年~4年。其中,学士学位不设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学位则分“科学学位”(侧重学术科研)和“专业学位”(侧重临床实践)。

1.2 培养途径我国高中毕业生根据高考成绩和填报的志愿可能就读3年制高职专科,也可能就读5年制本科、7年制硕士或8年制博士。大专文凭的学生可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学习2年~3年后获学士学位。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获得者也可继续深造,通过考取上一级学位的研究生,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实际上,学位的攻读也可以是不连续的,例如,专科毕业生也可直接报考硕士研究生。另外,我国还可以通过非学历教育获得相应学位,如大专业余、本科业余、同等学历研究生等形式。我国并不严格限制非临床医学专业出身的人员报考临床医学类研究生,只是这类人员按照现行法律无法取得临床执业医师资格。

1.3 毕业后的身份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无论学习年限的长短,培养目标的高低,获得学位的级别和类型的区别,任何一个临床医学生毕业后默定的身份都是专科医生,在相同的职业活动中有相同的职业称谓。对于全科医生的培养,我国当前主要采用在职转岗培训的模式,即对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执业医师,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进行岗位培训,经省统一组织考试合格,获全科医师岗位培 2 存在的问题

2.1 入学门槛低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医生质量的鱼龙混杂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许多医学院校将精英教育性质的临床医学专业也进行大规模的扩招。《2006中国卫生人力报告》显示,我国普通高等医药卫生类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从2001年的7万人飞速增加到2005年的22万人[1],增幅达两倍之多。大规模的扩招不仅造成医学生素质水平的下降,也使得医疗人力市场供给过剩。据统计,2005年全国应届医药卫生毕业人数约52万人,而同年卫生机

构录用医药卫生毕业生仅12万人左右[1]。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许多医学生毕业后放弃与医疗相关的行业另寻出路,人才浪费严重。此外,医学研究生的报考不受其原先专业的限制,可以跨学位、跨专业深造,造成不同途径医师培养质量的鱼龙混杂。

2.2 医学教育的唯学位错误倾向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年限长短差异过大。短学制的理科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等素质类课程偏少,即使是医学基础课程也是“短、平、快”,发展后劲有限。对临床医学3年制专科、2年制全日制专科起点升本科和5年制本科的课程体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虽然专科与“专升本”两个层次相加的课程时数高于本科,但由于内容重复性高,实际课程深度依然低于本科,根本不能达到与五年制本科教育相同的水平[2]。专家建议取消这种低水平、无意义、不断重复且浪费教育资源的“专升本”教育模式。而且,从专科到“专升本”再到本科、研究生,为了追求学历和学位,许多医学生不断应付各级入学考试、重复相同的医学课程,造成学生时间和精力、学校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2.3 不同学制不同面向反映卫生服务的不公平与多数发达国家采取制定相关法规引导卫生医务工作者下社区甚至偏远农村地区服务的方式不同,我国教育行政部门是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医学教育学制来解决毕业生的服务面向问题,“培养3年制的毕业生面向农村,培养高学历的人才面向城市”,这首先导致农村与城市人口在享有平等的医学人力资源上存在不公平。其次,我国临床医学生,无论所受高等医学教育的层次和形式,毕业后默定的身份都是专科医生,理所当然倾向选择城市的高等级医院就业,导致国家对卫生人力资源失去调控。2.4 目前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尴尬

2.4.1 转岗培训不是长久之计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培养要求差别较大,掌握知识的偏重也不同。时下,我国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仍在继续办学,这些专科层次的毕业生未来也将成为接受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的对象。参加培训的人员原来接受普通医学教育的程度有很大差异,从本科到专科、中专及中专以下都有,基础知识及业务水平悬殊,以此为基础培训的全科医生其转型后的服务能力仍难以取得广大社区居民的信任。而且当前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表现为重数量轻质量,对改变基层医疗单位学历层次低的情况收效甚微[3]。因此,从长远看,对3年制培养出来的专科医生进行改造不是长久之计,未来的发展需要从根本上去改变现有的学制来配合对全科医生的需要。

2.4.2 国情决定了追求高水准全科医生的不可行英美等国的全科医学是毕业后的专科职业训练之一,他们的全科医生是高质量的初级卫生保健的提供者。但此种模式并不适应我国当前的形势。首先,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类比专科医生的培养,以毕业后的全科医学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投入与产出不对等的不合理性。如果经过研究生层次培养的全科医学毕业生只能面向基层的医疗机构就业,而同样研究生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却可以在大城市高等级医院工作,相似的教育投入换来不对等的回报,这不符合教育经济学的思维,也不符合人性的选择。其次,虽然目前有部分医学院校在进行全科医学的硕士(如复旦大学医学院[4])甚至博士(如首都医科大学[5])的招生,但是这些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被各级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全科医学诊室或一些卫生管理部门录用,根本不愿意也不可能下到基层就业。因此,在当前我国全科医生人才队伍紧缺的情况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通过毕业后规范化培训的形式来培养所谓真正合格的全科医师。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建议

3.1 简化多层次的医学学制建议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改革分两阶段实施: 3.1.1 过渡阶段第一,在扩大8年制试点的同时,逐渐取消7年制临床医学办学层次。截至2005年,我国共有10所高校获教育部批准试办8年制医学教育,各试办学校也按照教育部的明确规定,最迟于2005年停止了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招生[6-7]。第二,逐步取消3年制医学专科,完全取消的时间点可由教育部组织专家根据我国的经济、教育、人口等各方面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与预计,然后进一步发展8年制医学教育。第三,改“专升本”层次为通科医

生培训,消化已经存在的大中专临床医学毕业生。贸然撤销“专升本”层次的教育或许并不妥当,考虑到3年制停办后也还有成千上万的医学专科学历者热切期待有机会接受再教育以提高学历学位,建议将“专升本”转变为本科层次的临床医学(通科医生)培养,不失为一个可以接受的过渡形式,第四,转变5年制临床医学的培养方向仅为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通科医生,但允许通科医生通过考取临床医学的博士进而转向从事专科工作。

3.1.2 成熟阶段

当8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在学制中占据主体,5年制培养模式逐渐边缘化,我国就基本上形成了只设博士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实现学生在进入住院医师培训时全科/专科分流的培养模式。届时,8年制医学生的招生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高考直接招生。在学期间设置淘汰机制,如在第二学年末淘汰部分不感兴趣或不适合学医的学生分流至其他专业,避免高考的一考定位。

(2)从其他专业的1年~2年级学生中选拔适合学医的转入8年制。四川大学2008年临床医学(八年制)的招生就是采用“直接招收”与“转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形式,它将少部分招生名额分给参加招生试点的学院,待学生入校1年~2年后,从试点学院中按照既定名额择优选拔有学医志向的学生转专业进入8年制培养[8]。

(3)从综合性大学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中选要讲授必要的人文知识,但重点是精神和观念的引导。医学院校目前设置了许多医学人文类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史等,这些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了解人类人文思想的发展过程。“但人文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树立和强化人文信念。”[6]因此,教学中应把引导学生树立关爱人、关爱生命、尊重人的观念作为重点。

3.2 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医学生应认识到沟通在医学职业中的重要意义,医学生要学会与人交往,特别是要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使他们充分参与治疗计划,掌握与患者、家属、同事沟通的方法、技巧,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医学生应熟悉医学发展规律,了解医学知识学习的特点,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和技巧,努力提高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学习能力。应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认识到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和个人知识能力的局限性,不断追求卓越。具备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医学生应认识到创新思维在人才成长中的重要性,适应新世纪医学生发展要求,有敢于怀疑、敢于分析批判的精神,有运用科学思维对事物进行研究的态度,学会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科研思维、科研能力的方法。

医学生的领导力培养。医学生应认识到,每一项医疗实践都是一个需要很多人合作的活动,而医生在实践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如何能够调动集体中每个人的积极性,密切配合,是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实践活动的关键,特别是新世纪科学发展越快,分工越细,越要合作。因此,医学生应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和合作能力,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医学生要保持良好的身体心理状态,学会克服不良情绪,保持良好情绪和心态,能够适时缓解压力,学会自我激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学会合理控制自己的行为,提高学习、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赵明杰,宋文波.当今医学缺少的是什么-论医学中的人文[J].医学与哲学,2003,24(12):12.[2] 郭永松.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的初步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7(6):12-14.[3] 孙英梅,岩磊,张 甦,等.现代医学教育中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伦

篇3:国民幸福指数构建的设想

对于幸福的理解, 人人各异, 古今中外的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的观点, 持有不同的理论。20世纪50年代,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最早提出了幸福指数这一概念。指出幸福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效用欲望。到了20世纪70年代, 不丹国王旺楚克提出了“国民幸福总值 (GNH) ”这一概念, 并在制定政策时注重人民的幸福, 以实现人民的幸福作为目标。不丹的实践引发世界对“幸福指数”的研究狂潮。西方国家纷纷开始研究并准备设立幸福指数这一指标, 使之可以如同GDP一样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国民幸福指数”的研究方兴未艾, 发展迅速。2005年两会期间, 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提交了一份题为《落实“以人为本”, 核算“国民幸福指数”》的提案。这是国内最早的幸福指数研究。2006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访美期间提出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和谐社会”的思想, 特别表示要关注“中国人民的幸福指数”, 要让“13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我国国家领导人面向全世界宣布政府对国民幸福指数的关注和重视。总体来说, 国内研究处于初始阶段, 没有信服的综合指标体系。

二、国民幸福指数构建的意义

世界上许多国家经济增长虽然迅速, 但是由于忽视社会发展, 导致社会问题日益增多,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日渐明显, 甚至导致社会动荡。社会发展的关键是以人为主体的全面发展, 具体体现在不断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增长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 而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 诸多其他因素, 如健康、医疗、教育、就业、休闲、美满的家庭、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对人们幸福的影响力不亚于收入、消费等经济因素。因此, 对于一个致力于以人民幸福作为发展宗旨的国家而言, 就不能不把人们的幸福指数作为检验社会发展的标准。幸福指数研究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进一步被许多国家所关注。

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在重视经济快速、平稳增长的同时, 越来越重视人民幸福指数的提高。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以人为本, 其核心内涵之一就是要以人的生活为根本, 提高人的幸福指数。关注“幸福指数”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2011年3月份的中央两会认为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 也是重大政治问题, 从而把民生问题提升到更高的高度, 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1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四大惠民亮点关注民生。一是“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二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三是“养老保险全面覆盖, 扶贫资金将增两成”;四是“继续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要增加教育投入, 提高教育质量,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布局优化”等。因此, 关注国民幸福指数, 提升国民幸福感就是实现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

三、国民幸福指数指标的构建

参照国内外主要区域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 从经济因子、社会因子、与环境因子三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构成指标体系, 从中选取20个指标, 以求达到科学、客观、准确地反映人民幸福感。

(一) 经济状况指标

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二) 社会状况指标

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人均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医师数、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教育经费、离婚率。

(三) 环境状况指标

森林覆盖率、人均绿地园林面积、单位GDP能耗、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比重、卫生总费用占最终消费支出比重。

四、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的建议

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 合理化调整产业结构, 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避免出现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更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同时应加强引导合理消费, 使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得到提高。

(一) 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加快推进

从中国现状出发, 主要有社会就业压力、医疗方面压力、住房方面压力和教育方面的压力, 这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致力于民生建设, 保证居民的基本需求, 完善社会的保障体系, 切实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和消费质量。

(二) 加强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 促进经济自然协调发展

政府应该加强对环境的治理, 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 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 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优先保护天然植被, 坚持因地制宜, 重视自然恢复;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生态治理工程;严格控制土地植被退化;加强矿产资源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

五、结束语

篇4:我们对幸福教育的设想

本文通过3个实验验证家庭早餐谁来做,家庭幸福感比较高。

【关键词】早餐;分工;实验;家庭幸福;影响

1 前言

一日之计在于晨,而早上我们进行的第一件事务是吃早餐。早餐是一天活动的能量来源,不吃早餐会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和记忆力等。 有人对初中学生做过调查, 调查发现, 不进早餐者及早餐质量欠佳者于第l 、2 节课就出现精力不集中、倦怠, 不能积极思考等问题, 第3 、4 节课尤为明显。 少数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头晕、视物不清、四肢无力, 第4 节体育课易发生虚脱或晕厥。 文化课不及格率达30。43 % 。 而早餐质量好的, 则精力充沛, 思考积极, 回答问题较准确, 第4 节体育课无一例虚脱者, 且文化课测试成绩及格率达9 6。7 5 %。(孙杰,尹俊水, 2004)。既然早餐如此重要,就要好好地煮一番。一般来说,这个任务都是落在妻子身上。这是一种大家都习以为常的现象。那么这个现象对整个家庭来说,是否能提升家庭的幸福感呢?如果由丈夫承担这个任务或者夫妻俩人共同合作,是否对提升家庭幸福感也颇有好处呢?早餐家务是属于家庭家务的一种,查探早餐任务的分工能否由此推测家务分工对家庭幸福的影响呢?在进行实验来验证以上问题前,我们不妨先大致了解下幸福的概念。

幸福,是一个令人感到温暖的字眼。从古希腊开始,哲学家就已经谈论幸福。伊壁鸠鲁说“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20世纪30年代 Dodge提出幸福理论,不过当时他提出的理论并没有超出古希腊的哲学范围(吴明霞,2004)。1967 年,Wilson提出:“具有幸福感的人应该是年轻、健康、受过良好教育、乐观、有智慧的。”这个说法稍微超出了哲学的范围,但是缺少实证研究支持。到了20世纪70-80年代,人们开始通过实证研究构建科学的幸福理论。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 , 简称SWB)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 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特点。(Diener E.,1984)。到这里,我们大致了解幸福的概念。

而在过去的幸福理论研究中,如上文所述,在20世纪70年代前,基本没有实证研究,理论停留在哲学讨论和描述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从各个领域探讨幸福。幸福感几乎涵盖了各个方面。但家务分工对家庭幸福感的具体研究,搜索了一下知网,似乎并没有多少,特别是从心理学方面进行的探讨则少之更少。俗话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看得更远。前人已经为幸福建立了一个理论体系,我们后辈则需要逐步去完善和见证这个体系的每个细节。今天,我就从早餐说起,窥探家务分工对家庭幸福影响的力度。姑且从以下几个实验开始,验证下文章第一段提出来的疑问。

影响家庭幸福的因素各种各样,单从人口学方面来讲,家庭成员的社会经济特征,家庭结构和关系特征,家庭资源的分化,家庭成员角色的性别差异等都可以影响到家庭幸福感。(严静,2013)。为了减少其他因素对“分工”因素的影响,以下试验选取被试时,将尽量在实验前进行匹配。

2 实验一

2.1 实验目的

验证哪种分工对家庭幸福感提高影响最大。

2.2 实验假设

丈夫做早餐或者夫妻合作早餐的家庭,幸福感比较高。

2.3 被试

由于影响家庭幸福感的因素多种多样,为了尽量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被试将在各方面尽量进行匹配。该实验被试将选取广州市3人家庭120户(一家三口,丈夫/妻子/一个子女),该家庭丈夫和妻子均具有大专学历,均为从业人员,家庭税后收入在5000-8000元期间,均为广州地区本地人,夫妻年龄在35-45岁之间,有自有住宅1套(2房1厅,小区住宅,且已供完房贷),对子女的性别没有偏好取向,子女在家居住,父母均健在且健康状况良好但不与他们共同居住,实验前家庭早餐均外购,家庭没有煮早餐的习惯。(基本排除家庭背景/经济因素/家庭人口结构/年龄/资源分配等因素的干扰。)

2.4 实验材料

2份关于家庭幸福感的问卷调查,一份经过营养学家鉴定的早餐菜谱,STROOP测试程序。

2.5 实验方法

2.5.1 第一阶段

首先请被试在限定时间内完成问卷调查,获取家庭幸福感的初步数据。然后将被试进行随机分组,共分成4个组,每组30人,1-3组是实验组,4组是控制组。

2.5.2 第二阶段

1组被试从实验第1天开始,将由丈夫承担做早餐的任务,早餐内容严格按照提供的食谱进行制作。

2组被试从实验第1天开始,将由妻子承担做早餐的任务,早餐内容严格按照提供的食谱进行制作。

3组被试从实验第1天开始,将由丈夫和妻子一起承担做早餐的任务,早餐内容严格按照提供的食谱进行制作。

4组被试是控制组,不需要做任何改变,按照往常习惯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

以上4组被试按照要求,进行连续1个月的生活。在此期间,要求被试留在本地,暂停外出活动。

2.5.3 第三阶段

1个月后,对所有被试再次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其幸福感值。注意,该份问卷功能跟第一阶段所使用的问卷一致,但是内容有所不同,以避免被试间重复效应。

2.5.4 第四阶段

请所有被试进行STROOP情绪反应测试。将选取描述家庭幸福的积极情绪50个短语和消极情绪的50个短语,使用E-PRIME编制成应用。然后让被试在电脑上进行操作。看他们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反映时间长度是否有所区别。

2.6 实验统计分析

nlc202309012324

根据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得出来的数据,运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先得出每组被试的平均分和标准差。这两个阶段实验涉及到的是两个变量单因素的因果研究,自变量承担家务的人员类型是4水平的类型变量,因变量家庭幸福感得分高低是连续变量,因此将使用F检验来比较结果。

根据第四阶段得出来的数据,运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先得出每组被试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此阶段实验涉及到的是两个变量单因素的因果研究,自变量承担家务的人员类型是4水平的类型变量,因变量是对积极情绪或者消极情绪的相关短语的反应时间。然后使用F检验来比较结果。

3 实验二

3.1 实验目的

验证哪种分工对家庭幸福感提高影响最大。

3.2 实验假设

丈夫做早餐或者夫妻合作早餐的家庭,幸福感比较高。

3.3 被试

由于影响家庭幸福感的因素多种多样,为了尽量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被试将在各方面尽量进行匹配。该实验被试将选取广州市3人家庭120户(一家三口,丈夫/妻子/一个子女),该家庭丈夫和妻子均具有大专学历,均为从业人员,家庭税后收入在5000-8000元期间,均为广州地区本地人,夫妻年龄在35-45岁之间,有自有住宅1套(2房1厅,小区住宅,且已供完房贷),对子女的性别没有偏好取向,子女在家居住,父母均健在且健康状况良好但不与他们共同居住,实验前家庭早餐均外购,家庭没有煮早餐的习惯。(基本排除家庭背景/经济因素/家庭人口结构/年龄/资源分配/等因素的干扰)。该被试要求与实验一相同,但是另外一批被试。

3.4 实验材料

描述丈夫做早餐的情景文字一段,描述妻子做早餐的情景文字一段,描述夫妻两人合作做早餐的情景文字一段,E-PRIME程序编制出来的STROOP测试应用一份

3.5 实验方法

请被试随机分成4组,每组30人,1-3组为实验组,4组为控制组。1组被试阅读“描述丈夫做早餐的情景文字一段”,2组阅读“描述妻子做早餐的情景文字一段”,3组阅读“描述夫妻两人合作做早餐的情景文字一段”,4组没有阅读任何材料。以上4组被试做STROOP情绪测试。

3.6 实验统计分析

该实验是两变量单因素实验,采用F检验。

4 实验三

4.1 实验目的

验证哪种分工对家庭幸福感提高影响最大。

4.2 实验假设

丈夫做早餐或者夫妻合作早餐的家庭,幸福感比较高。

4.3 被试

由于影响家庭幸福感的因素多种多样,为了尽量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被试将在各方面尽量进行匹配。该实验被试将选取广州市3人家庭90户(一家三口,丈夫/妻子/一个子女),该家庭丈夫和妻子均具有大专学历,均为从业人员,家庭税后收入在5000-8000元期间,均为广州地区本地人,夫妻年龄在35-45岁之间,有自有住宅1套(2房1厅,小区住宅,且已供完房贷),对子女的性别没有偏好取向,子女在家居住,父母均健在且健康状况良好但不与他们共同居住(基本排除家庭背景/经济因素/家庭人口结构/年龄/资源分配/等因素的干扰)。1组被试实验前家庭早餐均由妻子完成,30户。2组被试实验前家庭早餐均由丈夫完成,30户。3组被试实验前家庭早餐由妻子和丈夫共同完成。

4.4 实验材料

问卷。

4.5 实验方法

各组被试做问卷回答。

4.6 统计分析

由于所有被试的情况都是实验前真实存在,家庭家务承担人员的类型以存在,属于存在变量,该实验是两变量的单因素相关实验。使用F检验做分析。

参考文献

[1]莫雷,温忠麟,陈彩琦.心理学研究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7(09).

[2]孙杰,尹俊水.早餐质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4(06).

[3]严静.幸福家庭的影响指标体系与解释框架[J].东南学术,2013(02).

[3]吴明霞.30 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04).

[4]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 [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 (3):542-575.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上一篇:2022年执业医师考试题下一篇:自考二学历成人学士学位证书办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