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学考试学习模式

2024-04-29

国家医学考试学习模式(精选8篇)

篇1:国家医学考试学习模式

D 医学考试一对一辅导模式

百通医学考试培训中心主要从事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相关课程培训,主要包括临床执业(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公卫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药师、执业护士(护师)、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研究生、博士生入学、出国留学等相关课程培训。

每个考生都希望培训中心可以给予自己最大的帮助,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水平,但大众化的辅导主要是教授重点,考试重要的知识点和题目,采用最普通的培训模式,我们百通培训中心特色的辅导模式就是对学员进行一对一辅导,因为学员自己的学习模式,不能有效提高成绩,也就是自己不能发现自己的根本问题在哪儿,因此我们给学员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学员快速提分,适应考试,通过考试.。

百通医学考试培训中心在教学理念上遵循以能力为本位的应试辅导即“CBE”教学法。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知识能力模块分割式教学,通过专题知识和案例知识结合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来完成教学的目的,并且保证应试的质量;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自主研发了人机交互的教学模式。学员来咨询,百通医学考试中心会有专家义务告诉学员通过考试的秘诀,以及无偿进行水平测试、免费讲座、技巧点拨、计划指导、方法引导。如果学员接受加入到我们的培训队伍,第一步我们会先对学员进行科学的考前水平诊断,系统科学生成监测报告,并形成学习计划安排,考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调整学习方案,通过系统自动优化方案,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培训计划和作息计划。第二步,根据培训计划分配学习内容,考生以视频或音频方式收听和收看,在课程中配有教师配套的讲义,同时开通在线直播交流平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可以申请发言,提出疑问,与老师进行答疑和讨论。第三步,仿照国家出题系统研发“切题系统” 对培训结果(受训者或考生应试素质/应试能力)的进行不同规模的、系统化的多级检测(查缺)与反馈(补缺);对授课教师、辅导教师提供实证的反馈信息,以确保授课质量的持续改进;对教务等管理部门提供实证的反馈信息,以确保应试培训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通过全方位立体的测试和模考,让考生彻底吃透全面掌握知识内容。并且该系统对做错的试题会自动生成相应课程内容,直到全面掌握该知识点,考生才有权限进入下一个环节。第四就是档案中心,系统会自动记录入学前,每个阶段学习情况,每次考试结果,上课情况相关信息。第五步,在后勤管理中配有专业班主任,辅导员,课程经理督导每一个学习环节。百通医学考试培训中心为了保障考生短时间,高效的通过考试,在考前2周在全国各地开展相关面授预测课程,传递考前最有效最准确的讯息。

我们将尽我们最大的努力、用我们特殊的辅导模式去帮助学员顺利通过考试并真正的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为学员提供最好的咨询与辅导,帮学员轻松学习,顺利成功!

篇2:国家医学考试学习模式

考生可在完成报名信息填报之后,在已报考栏目中出现“缴费”按钮。点击即可进入下图所示的缴费页面。

图示:选择缴费

图示:通过网银缴费

图示:缴费完成

缴费成功后回到系统中,系统会询问是否支付成功,若成功点击“确定”按钮,之后在报考项目中缴费状态显示“已缴费”。由于银行接口通讯存在延时的情况,若当时未能显示“已缴费”,请注意等待几分钟之后刷新页面再进行观察。

20医师资格考试网上缴费通知

年医师资格考试莱芜考点报名审核工作已全部结束,实践技能考试缴费功能已于4月10日开通,全省统一实行网上缴费,审核通过的考生即日起可登录国家医学考试网(www.nmec.org.cn/)进行网上缴费,时间为:2017年4月10日-4月28日。请各位考生按规定时间缴费。逾期未缴纳的考生视为放弃报名。

自2017年3月15日起,医师资格考试的实践技能考试费按《山东省物价局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医师资格考试收费标准的复函》(鲁价费函〔2017〕2号)标准执行。

莱芜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篇3:国家医学考试学习模式

1 中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这是对高等教育, 也是对中医学专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创新型人才, 要求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具备很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能够做出创造性成果, 在本领域内有所建树。中医学是中华国粹, 成形于春秋战国时期, 成熟于中国古代, 她以生物学为基础, 融通文理, 博大精深。同时, 中医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医学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到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 医学科研及医疗卫生服务必须从生物学单方位研究及治疗转变到社会、心理、生物学全方位的研究及治疗, 重视社会、心理、生物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和影响。中医学教育必须顺应这一巨大变化, 要继承本专业悠久的学术与教育传统, 也要适应形势的发展, 遵照中医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更广泛地吸纳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信息技术知识, 注重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育具有多元性知识、综合性能力强的中医学创新人才。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国家理科基地旨在培养“学科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知识面宽、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1]。创新人才的培养正契合理科基地建设宗旨。我校中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是“厚基础、重科研、强临床、注重素质、整体优化”。

2.1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科学制定培养方案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确立全新的中医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创新精神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传统的院校中医学教育, 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中医学及相关学科知识, 但一直以 “培养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 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 医学毕业生带有浓厚的“纯治疗型医生”特征, 课程设置专且窄, 忽视了人文素质、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对学生成才成长的作用, 学生知识结构单一, 创造力得不到培养和弘扬。

中医学理科基地旨在培养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系统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掌握一定的现代医学知识及诊疗技术, 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研究能力和临床辩证思维能力, 较高人文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中医学拔尖人才。在知识学习、实践、探索过程中, 养成执着追求真理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

调整课程结构, 整合课程体系, 确立创新中医学人才知识体系。现行的中医学 (五年制)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虽经过不断地调整, 但核心部分的课程设置依旧未能跳出中医基础学科、经典原著选读、医史各家学说课程和中医临床课程四大模块;必修课占总学分的80%左右, 选修课匮乏, 人文素质、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课程几乎成为点缀,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培养。理科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厚基础、强能力、重素质”的原则, 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为目标, 以“核心课程、知识模块、方向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坚持以中医学知识为主干, 同时合理吸纳相关学科的精华, 尤其是包含生命科学在内的自然科学, 促进学科知识的分化、交叉、融合。借鉴我校多年开办长学制中医学教育和非医学专业学生攻读医学博士学位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 将我校“973”首席科学家单位围绕中医学相关方向开展重大科研项目研究的理论创新与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引入课堂, 优化教学内容, 删减课程体系中重复、交叉、陈旧的知识, 加强学生医学通科教育、科学方法教育和临床能力教育;使中医学基础、专业理论、临床实践能力和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以及科学研究有机结合, 融会贯通, 真正做到“素质教育五年不断线、英语及典籍学习五年不断线、学科新进展教育五年不断线、自学与创新教育五年不断线”。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人才培养, 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 注重“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增加研究性、创新性教学比例, 倡导以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学习与实践见习、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强化学生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中医思维临床能力为目的, 加强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和科研素质培育, 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临床教学指导思想。实行本科生基础导师制和毕业实习临床导师制的双导师制, 加大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力度, 强化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增设毕业论文撰写, 考察学生科研能力。

2.2 全程科研能力训练,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构建分阶段实施、个性化培养、开放性管理的学生科研能力训练体系。根据学生的知识形成, 安排相应的学生科研能力训练项目和训练内容, 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学术思维乃至独立自主的研究能力, 由学生依其兴趣及能力选择自已的学术发展途径。

推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及早为本科生配备常任专业导师, 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教师的科研活动, 培养创新意识, 加强基础科学的科研训练。

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活跃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在理科基地实验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改革, 为创新型中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可行模式与示范, 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及支持, 为学生进行探究性、主动性学习提供更广阔的活动舞台。

倡行多专业学生以小组团队形式协同探究中医药理论学习方法。中医药学是一个完整的传统知识体系, 中医与中药、基础与临床密不可分。以中医学专业 (理科基地实验班) 学生为重点, 同时开放性吸纳其它不同专业学生共同参与, 以项目为纽带组成科研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 有助于开阔多学科视野, 激发创新思维,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更好地适应现代学术活动的需要。

不断完善本科生科研管理、质量评价、学术交流配套体系。进一步改革、完善有关学生科研的管理制度、规范程序和运行机制, 以提高资源整合水平、训练质量和运作效率。加大对学生科研活动的立项资助、实验条件及交流出版的支持力度, 强化学术规范、质量评价、奖励表彰。建立专门的SRT网站, 随时公布SRT项目信息, 教师的项目可以随时在网上公布, 让学生选, 学生也可以随时申请立项。SRT评审委员会可以在网上评审, 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 还可通过网站建立严格的过程监控管理体系。

3 体会与总结

基于国家理科基地开展中医学创新型人才教育, 标准高, 要求高。科学构架人才知识体系, 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 始终贯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 还需要营造良好的人才成才条件和环境, 建立健全创新人才遴选和管理机制, 同时也要加强办学过程的组织领导, 加大投入, 才能有效地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目的, 为社会进步、医学事业发展快出人才、出好人才。

摘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新时期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在分析传统院校中医学教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从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环节尤其是科研能力训练环节等方面探讨中医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中医学,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4:国家医学考试学习模式

【摘要】混合教学模式是教育信息化产生的新兴教学模式,其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便于教师实施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学习效果。同时国家医学电子书包以其数字化、全媒体的特征,为学生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构建了信息化学习环境,创新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本文以国家医学电子书包为基础,将国家医学电子书包的功能与混合式教学的特点相融合,从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等方面探索电子书包支持下的混合教学模式。

【关键词】国家医学电子书包 混合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23-02

当今世界网络和数字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引起了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也使得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其中混合教学模式作为信息时代新兴模式代表,受到越来越多高校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混合教学模式本质是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网络化和数字化教学的优点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与之同时,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深入,电子书包等数字化资源包已成为未来教育应用的必然趋势。国家医学电子书包充分利用现代数字、网络、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深度整合了国内外医学教学优质资源,成为了信息时代新型医学数字化教材。

1.混合教学模式

1.1教学模式和信息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围绕着教学目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依靠教学现实条件,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来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并采用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完成教学目标情况进行评价。教学模式具有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稳定性、灵活性等特点。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此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信息化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WebQuest教学模式、基于网络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基于案例学习的教学模式、情境化教学模式等。

1.2 混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混合教学模式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混合教学模式(Blending Learning)是指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学习(E?鄄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具体来说,在方式上要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师单一讲授方式;在手段上要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相结合;在协作上要采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方式相结合。混合教学模式核心内容指通过使多种学习资源、学习参与主体、学习地理时空、方式工具深度地融合,在教学过程始终贯彻互动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知识运用能力、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全面支持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技能提高的一种灵活自由的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模式的方式主要有: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高效的工具,具有教学模拟、教学测试、教学游戏、个别授导、操作与练习、虚拟实验室等多种功能。而国家医学电子书包可很好的发挥以上绝大部分功能,因此研究基于国家医学电子书包的混合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2.国家医学电子书包概述

2.1 国家医学电子书包简介

国家医学电子书包(以下称电子书包),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医学数字化规划教材,是一种教育教学应用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面向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服务平台。电子书包具有易于携带、灵活生动、资源丰富,并且支持移动学习和协作学习等特点,恰好满足了创新教育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需求。电子书包创建了数字化学习环境,同时必然会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实施、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相应发生改变。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部分学校没有真正理解电子书包的内涵,把电子书包单纯作为一种提供教学资源的工具,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依旧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电子书包这一全新的教学环境下,如何利用数字化先进技术手段,构建与之相适合的教学模式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2.2国家医学电子书包的教学功能

组成结构分类:从目前使用来看,国家医学电子书包包括各种学习终端(iPAD、iPhone、PC等其他平台)、辅助教学资源以及服务平台三个部分。与其他基础教育等电子书包类似,均采用“学习终端+教育内容+服务平台”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将他们进行有效深度融合,才能实现设计电子书包的根本目的,即不仅实现学生“身体”上的减负,更重要的是实现学生“精神”上的减负。

教学过程分类:电子书包贯穿于预习、上课、复习、测评等学习的各个环节,即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这首先需要对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分析其在教学中分别所起的不同作用,以及师生各种教与学活动。通过调查分析优化,建立符合电子书包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全面有效支持以协作、自主、探究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使用人员分类:

学生:课前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预习,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并将预习效果反馈;课中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问题情境,在深入讲解基础上,利用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多媒体功能,目录检索和相关知识归类,提高学习掌握程度;课后利用电子书包提供的链接、标注、翻译、存档等功能,完成作业整理错题本,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强化记忆。

教师:教师通过课前学生预习的反馈结果,在备课时调整知识讲解深浅程度,有侧重点进行系统讲解;在课堂上,设置情境,并通过问题提问实现课堂师生、生生协作讨论互动;课后通过电子书包实现学生小测验和作业,给出答案详解,有效地节省教师时间精力。endprint

3.电子书包平台支持的混合教学模式

3.1电子书包平台支持的混合教学模式

针对目前传统学习中存在的教学课时少、学生人数多、学习内容拓展性不够等问题,电子书包的出现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可能。越来越多的高校研究人员,开始分析电子书包作为教学媒介资源的教学功能特征,探索电子书包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价值。本文从教师、学员两个维度层面,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三个学习阶段对电子书包支持的混合教学模式总结如下:

3.2 电子书包平台支持的混合教学模式构成

主要包含课前准备、课堂辅助教学和课后复习和评价三个部分:

3.2.1课前准备。首先,学生是探究式教学的主体,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围绕的中心,要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知识基础,确定教学如何具体展开。其次,有针对性制定教学目标。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课程总目标、章节学习目标。三是对教学大纲进行分析,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课程的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的框架、章节的框架等。四是最关键的课程内容的设计,体现不同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差异性以及电子书包数字化教学特色。要根据电子书包平台教学资源,逐级分类,确保首先掌握理解的课程基础知识,同时增加学科前沿进展知识、课程扩展知识、课程相关案例等内容。

3.2.2 课堂辅助教学。在教师授课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书包平台对上节内容进行回顾以及对新课程知识进行讲解。同时根据反馈情况,对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可组织小组讨论,围绕情境案例设计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如遇到问题可随时询问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组内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组内讨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

3.2.3 课后复习和评价。首先是自测,学生可根据平台的测验功能,了解掌握程度,边做题边巩固。帮助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激发学习动力。其次是集体测验和考试,教师定期在平台上组织测验,了解学生掌握学习效果,并加以巩固。同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根据学生做笔记的标注数量、习题作答次数,数据库访问次数等全面构建一个注重过程、能够激发学生潜能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总之,在混合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启发者和引路人,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创造,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应用这种基于电子书包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构建现代化学习空间,最大程度上确保了学生的按需学习。同时这种方式还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代的科技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充分发挥了传统课堂的优势,又合理利用了现有的多媒体网络教育资源。翻转式课堂是目前混合式教学的主流形式,电子书包平台的引入将有助于翻转式课堂等的高效实施,将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当然,由于电子书包仍是新生事物,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推动者。同时电子书包本身也应该逐步健全和完善,以期更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如何将其有效地应用于混合学习领域,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系统理论分析与长期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一——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分类[J].现代教育技术,2015,(7):5-8.

[2]田富鹏,焦道利.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0,(4):63-65.

作者简介:

李俊杰,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医学教育管理。

篇5:国家医学考试学习模式

适用专业:

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

课程简介:

局部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各个局部结构的变化规律和特点,包括由浅入深的组成结构、形态特点及其层次和毗邻关系的科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课。它是临床医学,特别是外科学、妇产科学等手术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科,是人体解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意义。局部解剖学重在尸体解剖操作,熟悉常用器械的使用,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在解剖操作过程中,密切结合理论,熟练掌握支配各个局部和重要器官的血管神经走向及其毗邻关系,掌握常见结构的变异情况,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为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教材分为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与会阴、脊柱区、上肢和下肢等8章,每章除了概述和各个局部的分区外,还包括临床病例分析和局部解剖操作2节,要求在学习过程中,用解剖学的知识对病例进行分析,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评方式:

闭卷,百分制

使用教材 1.《局部解剖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刘树伟 李瑞锡主编,2013年

第一章 头部

【考试要点】

一、概述

1.头部的境界与分区。

2.表面解剖:体表标志(眶下孔、颏孔、翼点和颧弓等)的定位和临床意义;体表投影(脑膜中动脉的投影等)。

二、面部

1.面部分区 2.面部浅层结构:

(1)皮肤及浅筋膜:特点,颊脂体概念。(2)表情肌的配布。

(3)面部血管的行程、分布及特点。

(4)面神经的分支分布(重点下颌缘支与面血管的关系);三叉神经末支的及其出孔位置。

3.面侧区:(1)面侧区概念

(2)腮腺咬肌区:腮腺的形态和位置(毗邻),腮腺咬肌筋膜的概念,腮腺导管的位置及体表投影,以及穿经腮腺的结构。

(3)面侧深区(颞下窝)的位置和内容。(4)面侧区的间隙概念(咬肌和翼下颌间隙)和临床意义。

三、颅部

1.颅部的组成。

2.颅顶:境界、层次及各层的结构特点(包括头皮概念、血管神经的来源和分布等)。

3.颞区境界层次及各层的结构特点。4.颅顶骨结构特点。颅底内面结构特点。5.通过海绵窦的结构及临床意义。6.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第二章 颈部

【考试要点】

一、概述

1.颈部的境界,颈部分部和分区。2.表面解剖(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

二、颈部层次结构浅层结构

1.浅层结构:颈阔肌、浅静脉及皮神经的分布。2.颈筋膜及筋膜间隙。

三、颈前区

1.舌骨上区:颌下三角的构成及内容。颏下三角的构成

2.舌骨下区:颈动脉三角的境界、内容。肌三角境界和内容(甲状腺的形态与被膜、位置与毗邻,甲状腺有关的血管和神经;气管颈段前面的层次结构,毗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四、胸锁乳突肌区和颈根部

1.胸锁乳突肌区的范围和内容(颈动脉鞘的构成、内容及毗邻关系;颈袢的组成、位置分支支配;颈丛的位置;颈交感干的组成、位置)。

2. 颈根部的范围和内容(以前斜角肌为重要标志:胸膜顶、锁骨下动脉、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锁骨下静脉、迷走神经以及膈神经的位置;椎动脉三角的组成和内容)。

五、颈外侧区

1.颈外侧区的境界和分区

2.枕三角的境界和内容(副神经位置和确定标志)。锁骨上三角的境界和内容(锁骨下动、静脉,臂丛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六、颈部淋巴

1.颈部淋巴结的分群。

2.颈部各群淋巴结中局部淋巴结名称、位置及流注关系,及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 胸部

【考试要点】

一、概述

1.胸部的境界与分区 2.胸部的体表标志

二、胸壁

1.胸壁的层次、胸部皮神经分布的节段性和重叠性及其意义 2.女性乳房的位置。女性乳房的形态、构造、淋巴回流 3.肋间隙结构及血管、神经走行的排列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4.胸廓内动脉的行径、分支和分布

三、膈

1.膈的位置和分部 2.膈的裂孔

3.膈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四、胸膜和胸膜腔

1.胸膜的概念和分部

2.胸膜腔的概念,胸膜隐窝和胸膜的体表投影 3.胸膜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五、肺

1.肺的位置和体表投影

2.肺的结构:肺门的位置,肺根的构成及各结构的排列关系及其毗邻,支气管肺段的概念

3.肺的血管及淋巴回流

六、纵隔

1.概述:纵隔的概念、境界和分区,纵隔左、右侧面观。2.上纵隔

(1)上纵膈内器官结构层次

(2)胸腺的位置毗邻,上腔静脉及其属支(3)主动脉弓的毗邻,动脉导管三角的围成和内容(4)气管胸部的位置和毗邻 3.下纵膈

(1)前、中、后纵隔的位置及内容

(2)心包的构成、心包窦的位置,心包的毗邻和心的体表投影(3)食管胸部的毗邻,食管的血液供应、淋巴回流(4)胸主动脉的毗邻

(5)胸导管在胸部的行径,胸导管的毗邻(6)奇静脉与半奇静脉、胸交感干的位置(7)纵隔间隙的名称和位置

第四章 腹部

【考试要点】

一、概述

1.腹腔、腹膜腔的概念区别; 2.腹部分区法;

3.腹壁重要体表标志,部分重要脏器的体表投影;

二、腹前外侧壁

1.腹前外侧壁的层次及主要结构 2.皮神经的节段性分布特点

3.浅筋膜层:camper筋膜与Scarpa筋膜的分布与特点,浅动脉及浅静脉。

4.腹前外侧壁的肌及分布层次、相应结构 5.腹横筋膜形成的结构 6.壁腹膜的皱襞与陷凹

7.腹前外侧壁深层的血管与神经的分布 8.腹直肌鞘 9.腹白线与脐环

10.腹股沟管的位置,四壁,两口,内容,腹股沟斜疝直疝的区别 11.腹股沟三角

12.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理解睾丸下降后形成的部分结构

三、结肠上区

1.胃的位置和分部;胃的动脉供应淋巴回流和神经支配;胃后壁穿孔易误诊为阑尾炎的原因;胃大部切除术时确定小弯、大弯及幽门的切口部位

2.十二指肠的分布;十二指肠大乳头和十二指肠球的位置及临床意义;十二指肠悬韧带的意义

3.肝的位置毗邻和体表投影;膈下间隙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四、结肠下区

1.空回肠的位置,形态,血供,淋巴回流及神经分布; 2.肠系膜根的位置,系膜三角的概念,肠系膜窦的交通;

3.阑尾常见位置及炎症时常见体征,根部体表投影;成年与小儿阑尾各自的特点;阑尾的血供。

4.结肠的分部、位置与毗邻,血供,淋巴回流。

五、腹膜后隙

1.腹膜后隙的境界及交通,内容及结构排列关系。2.肾

(1)位置、体表投影、形态和构造。

(2)肾的毗邻。

(3)被膜和固定因素。

(4)肾门、肾窦和肾蒂概念,肾蒂内结构排序。

(5)肾段的概念。

(6)肾淋巴引流分组、分布及注入淋巴结。3.输尿管腹部

(1)位置、行径及体表投影。

(2)生理性狭窄。

(3)毗邻。

(4)主要动脉血供及静脉回流。4.肾上腺

(1)位置、形态及毗邻。

(2)动脉血供及静脉回流。5.腹主动脉

(1)起止、行径和分支。

(2)毗邻。

(3)不成对脏支: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以及它们的各分支的行径和分布。

(4)成对脏支的名称、行径和分布。

(5)壁支的名称和分布。6.下腔静脉

(1)起止、行径和属支。(2)毗邻。

(3)左右侧睾丸或卵巢静脉走形及注入比较。

(4)腰静脉与腰升静脉走形及相互关系,腰升静脉交通。7.乳糜池

(1)形态、位置和走行延续。(2)收纳淋巴干。8.腰交感干

(1)位置、组成和交通支。(2)腰交感神经节组成及位置。(3)内脏大、小神经。

(4)椎前节: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节。9.腰丛

(1)位置和组成。

(2)主要分支、分布及支配区域。

(3)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生殖支分别与腹股沟管的关系。

六、临床病例分析

理解并能用相关解剖学知识分析病例4-1至4-6

七、腹部解剖操作

1.腹前外侧壁(1)旋髂浅动脉、腹壁浅动脉及伴行静脉的走行(2)Scarpa筋膜的附着

(3)腹股沟管的位置、围成、两口及经过内容(4)腹前外侧壁的肌肉及层次(5)腹直肌鞘的围成、特点及经过内容(6)弓状线的概念 2.腹膜与腹膜腔

(1)肝的位置和毗邻

(2)腹腔与腹膜腔的概念及境界(3)小网膜的位置及分部(4)大网膜的位置及围成(5)肝、胃、脾的韧带(6)十二指肠空肠襞的位置

(7)肠系膜、横结肠系膜和乙状结肠系膜的附着(8)阑尾系膜的形态和位置(9)腹膜腔分区及间隙(10)网膜孔的围成(11)网膜囊的围成

(12)腹前壁下份后面的腹膜皱襞名称 3.结肠上区

(1)胃的血管、淋巴结及神经(2)肝的脏面结构及第一肝门的概念(3)第二肝门的概念(4)腹腔干及分支

(5)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概念及内容(6)肝外胆道系统的概念及内容(7)肝门静脉的位置及属支 4.结肠下区

(1)十二指肠的位置、分部、内部结构及毗邻(2)大肠和小肠的区别

(3)阑尾的位置及寻找阑尾根部的标志(4)十二指肠悬韧带的概念及位置(5)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6)肠系膜下动脉及分支 5.腹膜后隙

(1)腹膜后隙的境界、交通及内容(2)腹主动脉及分支(3)下腔静脉及属支(4)上腹下丛的概念及位置(5)髂总动脉及分支

(6)肾的位置、毗邻、被膜及肾门结构(7)腹腔神经丛的概念及位置(8)内脏大、小神经的概念及位置(9)腰交感干的概念、位置(10)乳糜池的概念及位置

第五章 盆部与会阴

【考试要点】

一、概述

1.盆部的范围和分部

2.髂总动脉及髂外动脉的体表投影

3.常用的骨盆测量:棘间径、外结合径、下口横径、嵴间径

二、盆部

1.盆腔内脏脏器位置安排的规律性

2.盆内脏器的位置与腹膜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3.盆筋膜的配布,筋膜间隙的名称、位置、交通及临床意义 4.盆部的血管、神经分布的一般规律

5.男性、女性盆腔内的腹膜配布、形成的结构与腹膜腔陷凹 6.直肠的形态、位置、毗邻、血供及淋巴回流 7.膀胱的位置、毗邻及血供 8.输尿管的位置、毗邻及行径 9.前列腺的位置及毗邻

10.子宫的位置、毗邻、固定装置及子宫动脉的行径与输尿管的关系

11.卵巢、输卵管的位置与子宫阔韧带的关系。12.卵巢与输卵管的血液供应 13.闭孔神经、闭孔血管的行径及联属 14.腰骶丛神经与盆部大血管的安排联属

三、会阴

1.肛区

(1)肛门括约肌的组成和作用

(2)坐骨肛门窝的位置、境界及内容

(3)阴部内血管、阴部神经的行径和分支

2.尿生殖区

(1)会阴浅筋膜的延续关系

(2)尿生殖膈的构成

(3)会阴浅隙与会阴深隙的构成及内容,尿道各部破裂时尿外滲范围的解剖关系

(4)阴囊的构成,睾丸和精索三层被膜与腹前壁各层的延续关系

(5)阴茎的层次及血管和淋巴(6)会阴中心腱的构成

四、临床病例分析

五、盆部解剖操作

第六章 脊柱区

【考试要点】

一、概述

1.境界与分区:掌握脊柱区的概念、分部。熟悉脊柱各部的境界和分区。2.脊柱区的表面解剖:掌握肩胛骨、棘突、骶骨、尾骨、髂嵴和髂后上嵴、第十二肋、脊肋角的位置。熟悉以上各骨的骨性标志,计数棘突的重要标志。了解骶尾部菱形区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骶管阻滞麻醉和骶神经阻滞麻醉的标志;脊肋角和肾的位置关系、第十二肋与胸膜的位置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二、脊柱区层次结构

1.层次结构

(1)掌握脊柱区的层次、枕下三角、腰上三角、腰下三角的范围、内容和意义。脊柱的整体观,椎管的构成。

(2)熟悉脊柱区的血管和神经。椎骨与颅骨、肋的连结,脊髓的血供。

(3)了解脊柱区的境界和分区。

三、临床病例分析

1.脊柱的连结的解剖学基础以及临床应用;肩背部骨的骨性标志及临床应用;肩胛区血管神经走形与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

2.脊柱区主要肌肉的神经支配及损伤后的表现;腰疝的解剖学基础。3.椎管内的结构以及临床运用。

四、脊柱区的解剖操作

1.切口

(1)掌握解剖操作中尸体的摆放位置。

(2)掌握枕外隆突、上项线、乳突、第7颈椎棘突、肩胛冈、肩峰、肩胛骨下角、第12肋、胸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棘、髂后上嵴、骶角等的位置及其骨性标志。

(3)熟悉腰椎穿刺的部位,了解腰椎穿刺所经过的层次结构。

(4)掌握皮肤切口的名称、位置,应避免损伤的结构。

2.解剖浅层结构:脊神经后支浅出部位和分布规律。第1-3腰神经、枕大神经浅出的位置和走行,臀上皮神经的来源和走行;寻找第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的标志。

3.解剖深层结构

(1)解剖斜方肌和背阔肌:掌握斜方肌和背阔肌的位置和形态,副神经和颈丛分支与斜方肌的位置关系;熟悉背阔肌筋膜和胸腰筋膜、腹外斜肌的位置关系。

(2)观察浅层肌之间的三角:掌握听诊三角和腰下三角的位置、境界和临床意义。

(3)翻起斜方肌和背阔肌:掌握斜方肌和背阔肌的起止及其覆盖的血管、神经走行。

(4)解剖中间肌和腰上三角:掌握肩胛提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的位置及其深面的血管、神经走行。掌握腰上三角的位置和境界。

(5)解剖背筋膜深层:掌握胸腰筋膜的起止、各层的组成和附着、所包裹的结构。

(6)解剖竖脊肌和横突棘肌:掌握竖脊肌的起止点、构成特点、功能。掌握横突棘肌的附着、分类、层次和功能。

(7)解剖枕下三角:掌握枕下三角的境界内容物。了解其入路。(8)解剖椎管:掌握椎骨和脊髓及脊神经的关系,打开椎管的操作要点,黄韧带的形态、结构。掌握脊髓的被膜,包括硬脊膜、蛛网膜和软脊膜的附着、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结构。被膜形成的间隙及其内容物。掌握脊髓、脊髓圆锥、终丝和马尾的结构特征。熟悉齿状韧带的形态结构特征,熟悉其临床意义。在尸体上能熟悉辨认椎间盘、后纵韧带、脊神经节、脊神经根、脊神经、脊神经前支和后支等重要解剖结构。了解可能造成压迫脊神经的因素。

第七章 上肢

【考试要点】

一、概述

1.上肢动脉干的投影: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尺动脉、桡动脉、掌浅弓、掌深弓

2.上肢神经干的投影: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

二、肩部

1.腋腔各壁的组成及其结构特点

2.腋窝的内容物,以胸小肌、喙肱肌、背阔肌为标志,掌握腋腔内血管、神经和腋淋巴结群的局部位置

3.乳房的局部位置及胸外侧壁的层次解剖

4.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的行径及其与肱骨外科颈的关系 5.肩胛区的肌肉和神经血管分布 6.三边孔及四边孔的组成和通过的内容物 7.肌腱袖的组成

三、臂部

1.臂屈侧的血管和神经的局部位置

2.以肱二头肌为标志,掌握该局部的血管和神经的联系 3.肱动脉的变异及肘关节动脉网的组成 4.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的行径及其与肱骨的关系 5.臂前区屈肌群和臂后区伸肌群的层次安排 6.肱骨肌管的组成

四、肘部

1.肘窝的境界和内容物 2.肘关节网的组成

五、前臂部

1.前臂前区的浅静脉

2.前臂屈肌群和伸肌群的层次安排

3.以旋前圆肌为标志,掌握该局部的血管和神经的联系

4.前臂屈侧上1/

3、中1/

3、下1/3三个不同局部的深筋膜,肌肉的结构特征以及血管和神经的位置联属关系

5.骨间后神经及其伴行的骨间后动脉的局部位置关系 6.桡神经主干和分支的行径及其毗邻联属关系

六、腕和手

1.腕掌侧韧带、腕横韧带、腕背侧韧带 2.腕尺侧管、腕桡侧管和腕管的组成和内容物 3.腕部深筋膜形成的屈肌支持带及通过韧带浅面及深面的结构 4.腕部深筋膜形成的伸肌支持带及该韧带向深部形成的6个小格以及各小格内通过的肌腱

5.手掌的层次结构及血管、神经的局部位置和分支分布范围 6.手掌的筋膜间隙,手指腱滑液鞘及手掌滑液囊的形态特点 7.手指掌侧结构特征

8.分布于手背的神经的来源及其局部位置 9.手指背侧层次结构及指伸肌腱的形态特点 10.鼻烟窝的组成及其与神经、血管的联属

七、临床病例分析

八、上肢解剖操作

第八章 下肢

【考试要点】

一、概述

1.下肢的境界和分区。

2.体表标志;对比关系(Nelaton线、Kaplan点);颈干角和膝外翻角;动脉干,神经干的体表投影。

二、臀部

1.臀部肌的层次;髋关节周围主要肌的止点及功能。2.梨状肌位置,梨状肌上、下间隙的概念和通过的结构。3.坐骨神经在臀区的位置、行程。其体表投影和常见变异。

三、股部

1.下肢的筋膜层次、阔筋膜、髂胫束、肌间隔及筋膜隔。2.卵圆窝的位置。

3.大、小隐静脉的行程,了解其重要属支、交通支、瓣膜及其临床意义。

4.腹股沟浅淋巴结的位置及引流区。

5.股前区肌的起止、功能,股内侧区肌的起止概况。6.股三角的构成及股三角内各结构的位置关系。7.股鞘的构成及内容,掌握股管及股环的周界。8.股神经和股血管的分支和分布。肌腔隙和血管腔隙。9.收肌管的位置、组成、内容及下口的位置。10.闭孔神经在股部的分布,闭孔动脉的分布。11.股后区肌的名称、起止和功能。

四、膝部

1.腘窝的周界及内容,血管和神经的排列关系和分支、分布。2.膝关节周围的血管吻合网。3.股后区肌的起止和功能。

五、小腿部

1.小腿后区结构层次和神经血管干的位置。

2.小腿前区和外侧区肌的功能,胫前动脉、腓深神经及腓浅神经的行程和分布。

六、踝与足部 1.足背动脉的位置。

2.踝部深筋膜的支持带,踝管的形成及通过的内容。3.膝、踝关节周围的肌及其运动。

4.足底皮肤、筋膜和肌的层次。足底部血管和神经的布局。

七、临床病例分析

1.下肢浅静脉的临床应用;下肢静脉曲张的解剖学基础;2.下肢骨的骨性标志及临床应用;肢血管走形与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

3.下肢主要肌肉的神经支配及损伤后的表现;4.股疝的解剖学基础。腹股沟浅淋巴结的临床意义。

八、下肢解剖操作

掌握剥皮术;下肢主要浅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的辨识、追踪和暴露;下肢肌的修洁和显示;下肢主要动脉、静脉和神经主干的辨识、追踪和显示。

篇6:国家医学考试学习模式

【考纲要求】

1.基本概念:(1)免疫应答;(2)免疫应答的类型;(3)免疫应答的过程。

2.固有性免疫应答:(1)概念;(2)组成;(3)特点。

3.获得性免疫应答:(1)概念;(2)分类;(3)特点。

4.(1)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2)ti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3)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5.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1)t细胞活化中的双识别、双信号;(2)t细胞应答的效应。

【考点纵览】

1.免疫应答的概念,免疫应答的类型。

2.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活化形式,再次免疫应答的规律。

【历年考题点津】来源:考试大

1.关于免疫应答的叙述,错误的是

a.需经抗原诱导产生

b.分为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两种类型

c.其结局总是对机体是有益的

d.有多种细胞及分子参与

e.在外周免疫器官中发生 来源:考试大

答案:c

2.机体受外源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是

a.骨髓

b.淋巴结

c.胸腺

d.腔上囊 来源:考试大

e.外周血

答案:b

3.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巨噬细胞 来源:考试大

a.产生抗体

b.表达tcr

c.产生细胞因子

d.表达cd3分子

e.发生基因重排

篇7:国家医学考试学习模式

【考纲要求】

1.中枢免疫器官:(1)概念;(2)组成;(3)主要功能。

2.外周免疫器官:(1)组成;(2)主要结构;(3)主要功能。

【考点纵览】

中枢免疫器官及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历年考题点津】

1.动物新生期切除胸腺的后果是

a.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b.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缺陷

c.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均不受影响

d.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体液免疫功能受损

e.机体造血和免疫功能均有损害

篇8:国家医学考试学习模式

计算机基础是医学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 是必修课程, 该课程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内容涉及面广。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普及的计算机知识是横向的, 最基本、最常用的知识, 不强调专业深度, 所以内容涵盖目前办公常用的Office知识、基本网络知识、计算机安全知识及数据库知识等, 要求学生能较全面掌握计算机应用技巧。

(2) 实践操作性强。计算机知识实践操作性强,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良好不仅能满足今后工作需要, 更能激发自觉学习和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兴趣, 所以实践操作是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主要组成部分。好的考试不仅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也能激励和指引学生正确掌握知识。

1 现行考试模式存在的弊端

目前, 计算机基础考试主要有笔试和实验这2种方式。笔试不能及时反映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 很多笔试成绩优秀的学生, 不一定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 还存在自教自考、考前漏题等现象;学生存在侥幸心理, 考前突击复习, 部分学生甚至考试作弊;命题、制卷、分卷、组考、监考、阅卷等大量重复性劳动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的巨大浪费。

实验考核主要是通过电子作业进行评定, 这种方法的弊端是不能杜绝部分学生的抄袭现象。在上机实验过程中, 只要有学生完成了作业, 其他学生就会通过QQ、邮箱等进行复制。即使有一些复杂的开放性问题, 在当前丰富的网络资源中也能找到范例, 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略加改动。遇到这种情况时, 教师往往很难判断真伪。

2 计算机基础考试模式改革

2.1 明确考试目的和任务

考试是教学评价的手段, 而非目的, 考试的基本任务是测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其目的在于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因此, 考试改革要坚持“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理念, 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丰富的考试内容, 达到对学生知识、能力的综合考查。

2.2 使用无纸化考试系统

无纸化考试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技术, 集数字化试卷、网络化试题传输与阅卷、自动化发卷交卷、快速高效的统计分析与管理于一体的, 无需传统纸介质参与的信息化考试系统, 是帮助教师进行现代化考试、成绩分析及在线练习、测试的考试与管理系统, 是一套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总称。无纸化考试将成为现代教育考核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既能较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真实水平, 又能节约人力、物力, 提高考试效率。

目前, 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已全部实行无纸化考试, 教师可以按照教学进度出题测评, 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为检验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了可靠、精确、有效的数据。特别是考试系统中Office操作题使用真实的软件, 让学生在真实的软件环境中按题目要求操作, 生成规定的文档, 在结果文档中提取评阅信息自动评阅, 有效考查了学生对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经过几年试用, 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更新多次题库, 已日渐成熟, 对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3 考试方式多样化

通过改革考试和评分方法, 建立了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考核方法, 采用“5+3+2”的综合评价模式。其中“5”指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3”指学期中的阶段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指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其中期末考试和阶段性考核均使用计算机无纸化考试系统,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课堂问答和课后作业3部分。

总之, 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对教师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树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积极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突出应用技术, 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培养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蒉

上一篇:描写春天的优美段落下一篇:湄江镇优秀教师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