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教育

2024-05-25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教育(共8篇)

篇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教育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教育》教学设计

广西合山市岭南初级中学

凌茂娟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留守儿童的各种内在表现。

2.让学生知道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成因及如何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的各种对策。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成因及如何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的各种对策。

三、教学过程:

(一)引言

当经济建设的大潮席卷了中华大地,无数人离开了家园外出经商、务工,用勤劳和汗水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他们的孩子却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本应和其他未成年人一样得到父母的呵护,享受家庭的温馨,然而,由于与父母相隔甚远,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形成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这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让学生讨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各种表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看那一个小组说的最多。

1.性格孤僻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尽管大多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内向,不开朗。(学生举例说明)

2.有自卑心理情绪。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3.产生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容易激进冲动,干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如:与家人顶撞,不听亲人劝告;不听老师的教导,与老师对着干。

4.产生怨恨父母心理。有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要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留在家里不理解并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教师总结发言:

对于同学们的总结非常全面,这些孩子因心理与教育出现问题,已构成社会治安不稳定的因素。据公安部调查所显示的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可见,对他们的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必须先了解 “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找出他们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转化工作。通过调查,“留守儿童”不健康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受缺乏父慈母爱的影响。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的必要条件,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往往缺乏集体感;父母是孩子的靠山,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懦弱、性情孤僻、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

2.受祖辈溺爱的影响。与缺乏父爱母爱正好相反,“留守儿童”又过多地受祖辈的溺爱,走上另一个极端。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由于受“隔代亲”这种传统习惯的影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都溺爱或袒护这些留守儿童,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心理。

3.受不成熟“自我认定”的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往往会产生不成熟的“自我认定”。例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便认为自己脑子笨;有些学生一开口说话就面红耳赤,结结巴巴,便认为自己表达能力差,等等。又如,有些同学见自己的独立能力不如别人,又看不到自己独立能力差的产生原因,便自我认定自己生来笨手笨脚。因苦恼、困惑,造成了自信心的丧失,甚至自暴自弃。

4.受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社会上出现了大中专毕业生找工作难的现象,部分学生和家长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留守儿童”看到父母挣了钱回来很风光,而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却在家待业,便产生了不如早点结束学业外出打工的想法,表现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

5.受过分依赖学校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有“反正子女交给你学校教育,你们给我教好就行了”的思想作祟,他们只看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却不知道家庭教育同样重要。有些地方在春节期间,赌博风、迷信风盛行,有些大人不知其害,甚至让子女参与其中,严重地污染了子女的心灵。有的家庭出现了不该让子女干的、不该让子女看的,不该让子女听的,都让他们耳闻目睹,插手染指了。

6.受社会偏见的影响。由于“留守家庭子女”的特殊性,他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认为他们缺乏家教,从而受到一些孩子的恶意歧视、教师的冷落等,这些社会偏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对策

(学生讨论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1.平等对待,和睦相处。

对待留守儿童要从“短”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利用肯定性标签作正向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起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倾注真情,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蓝天

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平时受的批评较多,往往有自卑心理,所以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应该用爱心去帮助他们,对他们更应该倾注真情,让爱心像清泉一样浇灌留守儿童干涸的心田,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方蓝天。

3.搭建平台,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又无法得到家长的关注和引导,而现在的监护人往往都只关心生活,不关心心理的需求,因此容易发生心理障碍。为及时了解、排除这些心理障碍,与学生“结对子”,帮助解开心灵的疙瘩,为提高心理素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4.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教育,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建立起“家校互访制度”和“家校联系卡”,不定期举办“家校对话会”,让他们配合学校的教育,以免发生教育的“短路”。我们还可以与留守儿童的父母通过电话等通讯的联系,把平时孩子在校的表现告知他们,提醒他们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工作再忙,也应该抽空和孩子打打电话、聊聊天,定期回家看看孩子,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五)总结

由于留守儿童是一个受全社会关注的对象,我们必须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驱除蒙昧,收获希望。

篇2: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教育

近年来,由于劳动力大量过剩,大批人员外出经商打工,这些青壮年男女只身在外拼闯谋发展,留下老老少少守护家园,这样,“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管理存留了一个空档,据统计,640名儿童中,父母外出打工的204人,占总数的31.9%,由于时间、距离和经济等因素的困扰,有相当“留守儿童”的家长,对自己孩子在校、在社会的表现缺乏了解、很少过问,或是简单粗暴,不问青红皂白,对犯“毛病”的孩子泄愤。据教育部门反映,有相当部分家长不知孩子在哪一年级哪个班,更不用提了解孩子老师的姓名及孩子的表现了。在家庭中,家长与儿童朝夕相处,情感上最依恋,所以家长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强烈。而这些留守儿童却在长期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大多数具有个性化、自卑、逆反、封闭等不健康的心理,在一些地区,这些孩子因心理与教育出现问题,已构成社会治安不稳定的因素。对他们的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当今教育一个比较突出的课题。通过几年的家教工作实践,本人认为心病还须心药治,找出“留守儿童”的心理缺陷及成因,并适时、适当地加以引导,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留守家庭儿童的心理现状及形成原因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人怎样得的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必须先了解 “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找出他们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转化工作。通过调查,本人发现造成 “留守儿童”不健康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受缺乏父慈母爱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期间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的必要条件,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往往缺乏集体感;父母是孩子的靠山,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懦弱、性情孤僻、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洁身自爱,很容易变成一个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从近年来调查统计的情况看,大部分“后进生”都来自这些家庭。

2、受祖辈溺爱的影响。与缺乏父爱母爱正好相反,“留守儿童”又过多地受祖辈的溺爱,走上另一个极端。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身上,但因受各种因素的局限,这些老一辈人,无论教育思想还是教育方法都无法跟上形势的要求。同时,由于受“隔代亲”这种传统习惯的影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都溺爱或偏护这些留守儿童,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心理。据调查显示,在我区一些留守家庭中,“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这种现象。

3、受不成熟“自我认定”的影响。“自我认定”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与评价,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自我认定”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三个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这三个方面的自我都有一定的看法和评价。“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往往会产生不成熟的“自我认定”。例如,有的女学生学习成绩差,便认为自己脑子笨;有些男学生一开口说话就面红耳赤,结结巴巴,便认为自己表达能力差,等等。又如,有些同学见自己的独立能力不如别人,又由于没有主见,看不到自己独立能力差的产生原因,便自我认定自己生来笨手笨脚。因苦恼、困惑,造成了自信心的丧失,甚至自暴自弃。根据我区一所学校初中学生心理现状的调查统计,本学期,该校800多位学生中,其中近250人属“留守儿童”,占学生人数的31%,他们中有100多人或多或少在自我认定上出现问题,占“留守儿童”的40%。

4、受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社会上出现了大中专毕业生分配难的现象,部分学生和家长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留

守儿童”看到父母挣了钱回来很风光,而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却在家待业,便产生了不如早点结束学业外出打工的想法,表现在学习中就是“人在教室心在外”、“三日打鱼四日晒网”,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

5、受过分依赖学校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有“反正子女交给你学校教育,你们给我教好就行了”的思想作祟,他们只看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却不知道家庭教育同样重要。有些村、有些家庭,在春节期间,赌博风、迷信风盛行,有些大人不知其害,甚至让子女参与其中,严重地污染了子女的心灵。有的家庭出现了不该让子女干的、不该让子女看的,不该让子女听的,都让他们耳闻目睹,插手染指了。

6、受社会偏见的影响。由于“留守家庭子女”的特殊性,他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认为他们缺乏家教,从而受到一些孩子的恶意歧视、教师的冷落等,这些社会偏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当然,除了上述这些原因外,还有许多主客观因素。作为家教工作者,应该结合实际,因人制宜,因事制宜,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加强对这些儿童的心理教育。

二、对策---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建设,提高教育实效

了解清楚了“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家教工作者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建设,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呵护,使他们转变观念、树立信心,提高教育实效。

1、大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家教工作者要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与他们交朋友、做知已。首先,通过妇联、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尽可能多地关心帮助他们,通过“一帮一”和上门补习、分担家务等形a式,使他们从被动到主动参加集体活动,融入到大集体中去;其次,要适时适度地通过家访、通电话等情感教育的形式,通过学习指导和理想教育等情感教育的内容,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生活在一个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大家庭中,切实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来自社会的关爱。

2、积极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认定自我,帮助他们树立成长的信心。近年来,西方的心理学家特别强调成就动机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动机,包括认识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及附属内驱力。从这个角度上看,赏识教育就是通过赞赏,使受赞赏者感到自己的行为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和赞扬,因此它具有明显的激励功能。处于青春时期的孩子,“自我认定”意识迅速增强,独立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这是一种进步,应给予肯定。对留守儿童教育负有重要责任的人员,如老师、祖父母等,要充分利用这一点,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例如,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讲课时要注意基础知识的讲授,运用“启发式”,深入浅出地讲授知识的重难点。同时,做好课外辅导、查缺补漏,对这些学生的进步,要认真发现、总结,并及时表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3、注意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留守家庭”的子女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平时受的批评较多,往往有自卑心理,如果还经常用批评的方式去教育这些学生,结果会事与愿违,甚至出现顶嘴或出走、退学的现象。因此,家教工作者应该用爱心去教育转化培养他们。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道理,分清是非,忌用“死不悔改”、“不可救药”等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言语。同时,要有打长久战的思想准备: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应该有耐心、恒心,要像教育自己的子女一样来教育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提高教育实效。

4、着力依靠“三结合”教育网络加强心理监护,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大家庭。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家教部门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监护,让他们在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中成长成才。家教部门可以从营造氛围入手,通过办宣传栏,刊登未成年人教育有关法律、管护

篇3: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教育

一、我班留守儿童基本状况

我校所在的云阳县南溪镇是一个移民新镇。据今年年初统计, 我班学生58人中, 有19人属于留守、半留守儿童, 占总数的32%。这一特殊的儿童群体, 因为缺少父母关爱, 缺乏有效监管、家庭辅导和情感沟通, 其生活、学习、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留守儿童监护状况

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 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 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 这种监护的方式, 由于天然的血缘关系, 监护者能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比较全面的照顾, 但因为观念、知识方面的限制和影响, 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心理上的疏导。二是亲戚监护, 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 如叔, 伯, 姑, 姨, 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的特殊性, 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 不敢严格管教。这种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 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 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 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 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还有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 留守儿童无法托付给他人, 而采取的大孩子带小孩子, 甚至独自一人留守在家的无人监护的情况。上课期间他们都由学校管理, 放假后则由大的照顾小的或者自我照顾。因为是未成年人, 心智不成熟, 生活自理能力不强, 往往在家里的饮食起居没有规律, 正常生活难以保障。

三、留守儿童心理需求导致的不良行为及教育策略

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缺少的最为重要的父爱、母爱, 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 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 造成他们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不正确的自我认知又导致他们形成不良好的自我控制, 加上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造成了他们行为习惯的偏差。笔者试从需求层次剖析其不良行为, 据此采用相应的教育措施。

1. 生理的需求。

因为缺乏自控力和理财能力, 很多学生不能正确支配生活费, 造成“周一周二小卖部, 周三周四吃萝卜, 周五就打漂白肚”, 更有甚者, 一两天就挥霍了一周的生活费, 最后实在忍不住饥饿, 导致小偷小摸的行为。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采用每周统一缴纳生活费的方法, 保障其基本生存需求。可以让学生制订零花钱使用计划, 教会学生理财, 有计划地开支。

2. 安全的需求。

远离父母, 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安全感;监护人错误的观念灌输孩子在与同学发生冲突时使用暴力;社会不良风气及暴力影视的影响, 导致部分孩子冲动易怒、打架斗殴, 甚至拉帮结派或者加入所谓的帮派以寻求保护。对此, 首先, 我们要呼吁社会各届特别是媒体要有社会责任感, 各级部门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力度;其次, 加强家校联系, 利用家长会对监护人进行必要的教育培训;在学校管理中, 充分发挥校园保安的作用, 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 拒绝社会闲杂人员特别是不良社会人员进入校园, 加强校园巡查, 创造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 社会的需求 (友爱和归属的需求) 。

在这方面, 留守儿童因情感缺失容易进入的误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善表达或无处倾述, 迷恋上网聊天, 在网友身上寻求情感寄托;二是早恋, 在所谓的男女朋友身上寻求情感寄托和归属感。对于这种情况, 一是发动社会爱心人士及学校教师充当留守儿童的“知心姐姐”、“爱心妈妈”, 加强对他们的关爱, 随时与他们沟通, 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二是设置“亲情电话”,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是让他们寻求关爱, 重新找到归属感。

4. 尊重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又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 内部尊重指在各种场景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自信、能独立自主, 简言之就是自尊。外部尊重主要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 受到别人的依赖、尊重和高度评价。如前所述留守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本来就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 自卑心理严重, 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尊重和满足, 就更容易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安慰。对绝大多数男孩子来说, 通过游戏中的装备、交往来展示自己, 获得玩家的尊重是他们沉迷于网游的主要原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 保护他们的自尊, 放大他们的优点, 引导他们平等交往, 互相尊重和信任, 逐步让他们走出误区。

5. 自我实现的需求。

篇4: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教育策略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关爱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00-01

“留守儿童”,一个让人关注而担忧的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他们在给社会建设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给农村教育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留守儿童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位,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留守儿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恐惧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具有保障机制的家庭,儿童在父母双方的关爱和教育下,会有一种安全感。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方或双方都不在身边,多由父母一方或祖父母、外祖父母抚养,甚至个别留守儿童是由大一点的孩子照顾小一点的孩子,或者寄养在亲戚、朋友、邻居家,这种现象往往会给留守儿童带来恐惧或不安。这种心理往往使孩子不信任他人,不愿与外境交流,从而使孩子常陷入痛苦和烦恼之中。

2.抑郁心理

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使得他们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大多数在外父母很少回家,与孩子的交流也仅限于电话或网络,谈话的内容也大多为一些关心生活、关心身体、关心学习的话题,很少谈及到孩子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当孩子遇到一些难以言说的问题时,由于没有及时与孩子交流,从而使孩子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孩子又无法自我调节,慢慢的孩子会越来越不愿与别人交流,会觉得越来越孤独。他们往往把苦恼、不满、怨恨都藏在自己的内心,久而久之,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抑郁,性格上的孤僻。

3.自卑心理

具有攀比心理和自豪感是大多数儿童的天性,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很大程度上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当看到其他同龄孩子与父母玩耍,在父母面前撒娇,其乐融融时,就会产生失落感,进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

4.怯懦心理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祖父母往往只求孩子平安无事,尽量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在心理和道德管束上引导较少。当孩子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事情时,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往往无所适从,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在困难面前惊慌失措,感情脆弱。因此遇事往往表现为胆小怕事,容易屈从他人,没有反抗精神产,产生怯懦胆小的心理。

5.冷漠心理

有92%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只有极少数的留守儿童是由父亲或母亲照顾。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大多都上了年纪,且家里还有许多农活要干,再加上又不懂孩子的心理状况,所以很难对孩子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寄养在邻居、亲戚、朋友家的孩子,由于是别人家的孩子,管理也存在诸多不便,对孩子进行的心理方面的教育更是少之又少。那些寄养在学校里的孩子,得到的关爱更是少之又少。长期下来,孩子总觉得自己得不到别人的重视,久而久之也不去重视他人,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同学、老师都产生一种冷漠心理,对任何事情都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6.叛逆心理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关心、照顾和教育,再加上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产生不良倾向,慢慢地延变为不合群,易嫉妒,叛逆等心理。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管教,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早退、旷课、说谎、顶撞老师、欺负弱小同学、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等行为。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教育策略

留守儿童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祖国的未来。对这一缺少关爱的特殊群体,若不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从实际出发,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1.多一些关爱

“爱”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由于留守儿童产生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因此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一些很棘手的问题。由于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往往在学校会有一些不合规矩的行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多关心学生,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更应多关心他们的生活,这样有助于拉近与学生的感情距离,使学生能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温暖。当然老师的关心不能是事无巨细,更多的应是心灵上的关爱。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变化,及时排解学生出现的问题,取得学生的信任,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校生活中。同时,教师的这种爱也会感染到学生,学生也会主动去关爱留守儿童,从而实现“爱心”传递。

2.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管理机制

学校是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应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和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1)推行代理家长制度,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2)要有专门的心理老师,定期有针对性地和学生谈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做到有的放矢。(3)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寄宿制度。(4)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温暖的新家。(5)建立切实的家校合作制度,加强对监护人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并使其常态化。

3.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

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及时沟通,使三方面的教育力量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使老师走出去,家长与社会人士走进来。经常与家长联系,及时反映孩子在学校出现的问题,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产生之初就得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学校要尽可能动员更多的力量来关爱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外界环境。

篇5: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教育

——基于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摘要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西部向东部及沿海地区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4800多万人,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本文以石柱县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

石柱县是一个集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于一体的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全县幅员面积3012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98万人,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现有中小学271所,中小学在校学生85831人,其中小学生50413名,初中生24951名。全县外出务工11万人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含学龄前儿童)总数达4万多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约3.5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47%。综上所述说明,石柱县在农村留守儿童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此,我以石柱县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通过一次或到一个地方一调查就能发现所有问题。近几年来,我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三种模式,即王家小学的“三导三心托管模式”(“生活指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教师精心、孩子开心、家长放心”)、南宾中学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和冷水小学的“4+1培养模式”。在研究过程中,我县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表明,石柱县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着以下心理健康问题:

1.情绪消极。经过观察与分析,发现不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不稳定,且时常处于消极状态。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从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虑的26.3%,抑郁的24.2%。对石柱县十所农村小学近400名留守儿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研究显示,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方面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规,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2.性格孤僻。父母双方外出后,留守儿童普遍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即使有隔代监护或上辈监护,但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也藏在心里,只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从而形成了精神或人格的障碍。调查显示: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据石柱县冷水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反映,留守儿童在受到挫折时,有4.7%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0.5%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3.内心失衡,价值观受影响。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28.3%。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不能像其他的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就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而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视。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以致于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情。

4.认知水平较差。这里所说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指儿童的道德学习、思想认识等方面的认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人进行正面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功利思想严重。调查表明,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的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况都要好。

5.焦虑与自卑。在家庭生活中,儿童往往对父母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方面关心,而在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心理焦虑,他们很敏感,常无端感到恐惧、紧张,遇到提问、考试、比赛,心理容易出现异常。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上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以及学业不良而招致老师的消极注意,他们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萎缩以及自认为不如别人等消极心理。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自卑倾向。留守儿童自尊较低,有严重的自卑感,对自身的评价明显偏低,特别是在对自己的智力、外貌和幸福满意度方面。

6.嫉妒与憎恨、仇视。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就容易发展到嫉妒别人。表现在动不动就和同学吵架,对同学冷嘲热讽,脾气暴躁,甚至有意挑起矛盾,很难与同学、朋友正常交住和相处。一些留守儿童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心理,有的还出现暴力化倾向。

7.人生观出现转变或偏移。在石柱县的广大农村,“读书”曾经是许多家庭对子女改变生活水平和

社会地位的唯一期望,认为通过读书、考学、参加工作脱离农村是无比荣耀的事情。但是,在打工浪潮的冲击下,部分家长看到一些打工者虽然没有文凭,甚至个别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却能赚大钱的现象,再加上看到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打工潮”带来的冲击力是强大的,少部分打工者的暴富和大多数打工者回乡过年时的风光,极大地刺激了农村的初中生。部分留守儿童开始把人生的发展方向确定为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于是就在学校里混日子。

8.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在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常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及时排解,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据一些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较为内向,具有冷谈孤独、自卑拘谨、少年老成、抑郁压抑、冲动任性、紧张焦虑、自我中心主义等个性心理。

(二)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上心理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家庭是儿童生活与成长的温馨港湾,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儿童今后的发展。缺失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家庭教育,就很容易导致儿童社会化进程缓慢。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怯、疑虑、主动性与内疚、勤奋与自卑、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亲密和孤独、创造力与自我关注、完善与绝望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都是在儿童期完成的,与家庭和家庭教育有关,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温暖,他们就难以形成对周围人的信任感,因而性格容易变得孤僻。

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父母亲交流沟通少,使他们的心灵在流浪,甚至还可能受到外部不健康的心理影响。这时,如果父母亲不能很好地与留守在家的子女维系亲情、沟通思想、鼓励他们上进,以为给留守孩子买几件衣服,交清学杂费,寄回充足的生活费,就是自己关爱孩子的全部,不注意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等,就会让一些留守儿童在心底对父母失望,认为父母的关爱是遥不可及的。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担任临时监护人。那些临时监护人则由于体力、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而无法尽到对孩子全面的教育责任。且隔代的老人大多对留守儿童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就几乎生活在无约束状态下。由于缺乏正常的积极的管教与引导,极易导致他们心理失衡。也有不少监护人碍于情面,接受留守儿童家长的委托,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的迁就放任,有的十分冷淡;有的监护人仅把监护责任视为受顾行为,漠视留守儿童交流思想的要求;有的对待孩子粗暴,对他们的过失采取谩骂、体罚等手段,致使留守儿童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氛围和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

2.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我们应该相信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功利化思想过于严重。当然,责任并不在学校,且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当前无法超越这种功利化的现实。但由此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功利思想严重的学校教育将造成对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有的学校侧重于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却无力也没有顾及到留守儿童校外的管理;有的学校注重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关心”,而对成绩差或一般的学生管理冷淡;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对留守儿童也没有格外的关心与关注。还有一些学校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安排给专职人员,由他们专门照顾留守儿童,但这些专职人员并不能够完全关注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留守儿童可能产生的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社会交际障碍等诸多障碍并未能完全了解并解决。尽管早已有研究表明,存在大量留守儿童的学校需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可是至今,很少有学校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甚至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的心理本就处于发育阶段,心理发展快,自我意识强,自我发展的需求增长和社会竞争过早介入导致他们产生各样的成长困惑,他们自己又不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这些障碍就长久地累积起来,形成心中块垒。如果不能及时排除,他们的心理缺陷得不到及时矫正,长期下去,就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不健康的人格特点。

3.教育不公平给部分留守儿童留下了心理阴影。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处于弱势。农村学校,由于教学设备设施落后,学生住房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教师收入低、发展空间不大,一些教师人心游移,或者为追求业绩,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这些方面对学生的伤害很大,他们很难从学校体会到温暖。另外,如果学校管理特别注重追求教学成绩,留守儿童却需要花更多的心思与精力照顾自己而可能耽误学习,这将更加使得留守儿童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歧视,从而给留守儿童心理留下一些阴影,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未来的希望。

4.落后的文化与狭窄的交际给留守儿童预留了“崎岖”的道路。农村文体设施缺乏,文化资源不足,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只能通过电视来了解外面的世界。而单一的文化媒介不能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探求心理,所以只要一有文化活动,即使是迷信的,低俗的,他们也会不加辨析地全盘接受。网络的出现,的确能迎合他们的求知需求,但是农村的网络疏于管理,留守儿童一旦进入,就很容易沉迷其中而难以自拔。由于文化活动太少,一些喜新好动的留守儿童一旦闲着就会觉得无事可做,无聊之时便邀约成群,寻衅滋事,导致畸形心理进一步恶化。年龄大一些的留守儿童,他们渴望独立,渴望无人管束的自由,期望和社会接触,但他们辨别能力差,缺乏选择和判断能力,而校外正好有那么一批年龄和他们相仿的一群“三不少年”(不上学、不就业、不做事),如果一旦联系上,时间一久,那些问题少年就会影响在校的同龄人。而受了影响的学生,成绩和品行都不可避免地下滑,从而在中考的竞争中被淘汰下来,被淘汰下来的这些孩子也成了“三不少年”,进而又影响其他的在校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对策

在教育工作中应增强针对性,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

(一)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

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二)加强对家长的帮助和指导

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家长都是年迈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今年三月我校曾聘请专家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作了《关注孩子心灵健康教育》的专题报告,指导家长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要求家长对孩子尊重而不迁就,理解而不溺爱,严有“度”,爱有“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求教师除了自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外,专门请了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四)有效组织心理健康活动课

近几年来,我县在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健康活动课已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极大欢迎,它使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改观,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不过,实践中也发现了不少在心理辅导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我县在心理健康活动课方面,一是开展心理访谈,针对心理情感问题开展咨询辅导(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二是开通亲情电话,保证每个孩子每月与在外务工的父母通话2次以上;三是建立亲情聊天室,与家长进行视频聊天;四是设立“知心姐姐”信箱,给学生提供向老师倾吐心声、答疑解惑的渠道;五是每个月开展一次“集体生日”活动,让孩子感到集体的“温暖”。

(五)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大家所共同希望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关爱留守儿童。我们不能总是责怪留守儿童难管教,也不能一味责怪他们的父母外

出打工不管孩子。作为学校,应尽最大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实现和谐。

参考文献

[1]严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Z].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2006

[2] 张静.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1)

[3]郑倩.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科教文汇,2007(11)

[4]李雪英,高超.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6(3)

[5]农村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评价、干预策略研究[Z].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2008年

[6]郑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6)

[7]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8]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和展望[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9]石柱县留守儿童调研组.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篇6: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教育

儿童心理健康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武汉市硚口区教科室 张 文《世界儿童公约》 宣称: 人类应将其拥有的最好东西给予儿童.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成长。社会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必备的条件,给予儿童应有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就会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农村儿童在享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虽然可以在学校里得到老师的教育和帮助,得到社会的关心和爱护。但是,有近2000 万儿童却得不到来自家中父母的亲情关怀和教育,这部分儿童被称之为“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的缺失将是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人生成长中的最大障碍。对此问题我们必须作出理性的思考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年龄为 1 4 周岁及以下的儿童。根据国家统计局估计,目前全国15 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有1 000 万人。这些孩子远离父母,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中,无法享受正常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爱,因而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偏差。1 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自我意识、自我认同感、恰当的自我期望值 2 一个善于自控的人 意志、毅力、自律 3 一个随和的人 人缘好,有朋友 心地善良,富于同情心、对人宽容 4 一个随遇而安的人 自我满足、接纳自己的缺点、经常把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比 5 一个做事有目标的人 对各种事物有广泛兴趣、有内在动机、有抱负 6 一个遇事看得开的人 灵活、变通、适应性强、失败和受挫时不泄气 7 一个情绪平和的人 情绪稳定、不动怒,不大喜大悲、乐观,遇事往好处想 8 一个爱说爱笑的人 心境好、有幽默感 9 一个互助合作的人 帮助别人、接受别人帮助、与同伴相互依存 1 0 一个懂得爱和被爱的人 1 与别人共情、知道怎样爱和被爱(1)情感失调和抑郁症(2)孤独症和孤独感(3)厌学 贪玩和学习兴趣淡薄; 学习动机缺乏(没有习得内驱力); 社会影响导致“ 读书无用” 再度抬头; 流失生问题。(4)考试焦虑 考前紧张; 考试中紧张和发挥不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 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上辈或同辈,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大事。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孩孩子身心健康2 . 临时监护人精力有限。临时监护人既要承担自家繁重的生产劳动,还要承担繁琐的家务事,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引导孩子,作为祖辈来说,他们年龄大、身体欠佳,心有余而力不足。3 . 临时监护人能力不足。由于上辈亲友作临时监护人时精力有限,没有时间教育孩子,而祖辈教育孩子存在着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教育倾向,他们把孩子当宝贝,忽视了对孩子身心健康和人格塑造的教育,同时,这些祖辈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年人,基本上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文化、法制、卫生等方面的教育。4 . 精神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有时几年不归,有的音讯渺茫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学习成绩一般; 学步期婴儿期 信任对不信任道德品行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容易养成自私冷漠、忧郁多疑的性格; 青春期知识贫乏。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生发展 8 个阶段

老年期 自我完善对失望成年期 繁殖对停滞成年早期 亲密对孤独青少年期 认同感对角色混乱小学期 勤奋对自卑儿童早期 主动性对内疚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 意: 自我意志调节,包括自我控制、情: 自我情绪体验,如自我感受、自尊、自爱等;知: 自我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评价等;——

对自我形象的关注(高中 35%男生与 28 女生自认为更具吸引力; 48%男与 1自我掌握等。2 青少年自我的发展 青年自我意识的矛盾性: 客体我—主体我;从无我到“唯我”(自我中心)“成人 感” 的产生敏感的自尊与自卑对个性品质的自觉2%女对自己外表满意)自我同一性(埃里克森): 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本质、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理想我—现实我; 社会我—个体我 青少年期主要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信念和重要特征前后一致及连续完整的意识,个人的内部状态和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感。它既包括自我认识,也包括自我的情感体验。同一性混乱的表现: “时间观的混乱”、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的危机:形成整体上的自我同一性。普通青少年形成同一性的任务在1 8~22 岁完成。 回避型 抗拒型 安全型 四种依恋类型“角色固着”、“工作瘫痪症”、“两性混乱”、“ 权威混乱” 和“价值混乱” 等。消极型(大脑前额叶右侧脑电活跃): 容易引起悲伤情绪,爱哭,积极型(大脑前额叶左侧脑电活跃): 容易引起快乐情绪,爱笑不爱哭。混乱型两种情绪类型 回避型: 他们怀疑那些说爱他的人,害怕离他们太近会受到伤害。安全型: 很容易与人相处及信赖对方。爱生气,且不易恢复正常。焦虑-矛盾型: 他们对同伴的爱缺少安全感,过于苛求对方。他们也因分离不可避免而害怕付出情感。3 依恋是人对周围人的一种追随、依附和亲密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婴幼儿期与养育者形成的依恋关系类型,他们太希望受到注意以致于吓跑了同伴。将变成一种无意识的内部工作模式,影响着今后与人交往的方式,并且对以后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产生长远影响。在孩子的幼小阶段和发展关键期,父母尽可能不要长期外出,或者至少留一方照顾抚育孩子。因为年龄越小越需要父母的呵护,对父母的依恋越强烈。虽然年龄很小的孩子还不会表达自己的愿望,但更能感觉到父母远离后的亲情缺失,更容易因此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而且儿时的痛苦经验会影响其以后的成长,这种伤痛甚至会伴其终生。处于一些发展关键期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关怀,比如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由小学到中学的过渡阶段,孩子父母应尽可能地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共同起去面对人生的重要转折。人格虽然是在个体身上发生的,但是这不等于说外部环境对人格没有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特别是儿童生活的群体影响着他们将来变成什么样的成人。• 儿童在与周围人相处过程中,在遗传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的那些在社会交往中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如社会性情绪、气质、对父母亲人的依恋、交往技能、同情心、亲善行为、自我控制、对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道德情感和行为等。• 一个社会化的人才能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爱别人,学会接受别人的爱影响个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家庭、学校、古往今来,家庭乃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细胞,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组织、家庭环境抚养方式 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也是每个人在世俗生活中所能找到的最终归宿。家庭的缺失及家庭价值的瓦解会使社会陷于失序与紧张状态,对于许多身陷其中的人,尤其是孩子来说,更是莫大的悲剧。有人曾对1 0 9 5 名中小学生的家庭结构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 生活在不完整家庭里的中小学生,孩子的行为常常会有失控倾向,健康问题者所占的比率为1 3 . 8 %,而完整家庭中有问题孩子所占比率只有0 . 2 %,严重的会发展成为“问题少年”。这充分说明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而留守儿童缺少的恰恰是完整的家庭结构,这种缺失势必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4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Dr.Hhain G.Ginott)为激发教师的动机,树立教育的信念,这样说: “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 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之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 所谓支持系统是指一些能够向孩子提供帮助的人际关系。参与到这个系统中的有爷爷、奶奶、亲戚、朋友,还可以是老师、托管机构和政府援助机构。在孩子遇到困难、父母又鞭长莫及的情况下,可启用“支持系统”,给孩子快速提供帮助。2 . 建立“代管家长制”。即教师和留守儿童结对,教师代行家长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这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和管理,为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后顾之忧的一项重要措施。有些学校以班主任为留守儿童的代管责任人,教师与儿童结对,义务代管,代管责任到人。“代管家长” 在一定程度上扮演家长的角色,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嘘寒问暖,在学习上多了一些帮助辅导,在情感上多了一些交流慰藉,使家庭缺位、亲子教育缺失的留守儿童有了较好的教育补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空间。5 3 . 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社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组织地创建“托管中心”,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照管。负责人可以由社区的领导兼任,并委派身体素质好、有爱心、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退休老师或有条件的老师担任“托管中心” 的工作人员,为留守儿童提供看护、娱乐学习、生活指导等服务。4 . 利用社会力量开办“亲子园”。我们国家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大城市举办了许多的亲子园,并取得实效。建议在我国农村也可以开办具有农村特色的亲子园,特别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由有经验的老师担任工作人员,全面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和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制度,详细记载留守儿童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地址、电话,并记录留守儿童每一天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等情况,使老师和家长能有针对性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开设亲情电话,加强留守儿童与其父母的亲子互动、亲子交流频率和亲子关系强度。让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享受亲情教育。教师的正确态度 1 了解儿童的遗传条件和家庭环境条件; 2 儿童的天资有差异,但可以自我补偿; 3 对天资较差的学生,永远不能说“笨” ; 4 根据学生的遗传时间表,提出不同的目标,实行个别化的教学; 5 针对学生的气质、情绪和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篇7: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教育

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全文如下:

摘要: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是我国经济结构发生调整的产物,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是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种种限制不能在城市上学,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其性格的培养和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对留守儿童有着长远的影响。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每一朵花朵都有其绽放的权利,但是在我国当前的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有一群含苞待放的花朵经历着磨难的洗礼,那就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之一,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公益人士也积极捐款来援助留守儿童,但是这些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情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受教育权利是每一个人民享有的权利,但是几年前对留守儿童来说上学是多么难的问题,随着一批批希望小学的创建,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得到了保障。

随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之后,通过对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观察,发现农村小学中许多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小学生正处在性格养成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为了获得更好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经济报酬就背井离乡去城市打工,他们的孩子就交付给年老的祖父母养育,逢年过节才能回趟家看孩子,这中在父母长期缺位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留守儿童缺乏普遍缺乏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所以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安全感和一些心理问题。家庭因素不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唯一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生活在自我的小世界里,进行自我封闭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是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祖父母与儿童年龄差距较大,不能很好沟通,祖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所以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2情绪不稳定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呵护和陪伴,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容易暴躁,情绪易失控。

3不善于与人交往

留守儿童大部分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缺乏与人沟通的技能。

4留守儿童比较缺乏自信,内心自卑、迷茫

留守儿童大部分生活在比较贫困的地区,家庭条件一般比较贫穷,而且父母一般不在身边,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着许多困难,所以他们都比较不自信,内心充满了迷茫。

除了上述问题外,留守儿童还有着厌学、缺乏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问题,在不同的留守儿童身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并不是所有留守儿童都有这些心理问题。

三、在农村小学进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随着留守儿童问题的逐渐显现,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农村小学教育在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那么该如何在农村小学进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1完善农村小学教学的体制,加强心理健康方面课程的教育

现在小学农村教学中缺乏心理课程的开设,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系统全面的心理教育,而且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而且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要想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就必须健全农村小学的教学机制,让加强心理方面的教育。在新课程标准的提倡下,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需要注意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的学业和心理共同进步。

2提高教师素质,教师要起模范作用

在农村小学中,部分教师不具备合格的教师素养和教师技能,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小学教育对大部分留守儿童来说是启蒙教育阶段,对留守儿童的身心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温暖,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渗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健康的心理品质。

3在小学教学中灌输“爱”,让留守儿童在感受爱的同时去付出自己的爱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缺少爱和呵护,所以在小学教育中就应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同学之间的关爱,让爱在校园里洋溢,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世间的温情,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不是多余的,通过“爱”让学生感知世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迷茫等问题。让世界充满爱,在感受和享受爱的同时,学着自己去付出自己的爱,从而为世界创造温暖。

4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应运用“游戏化”教学

采用“游戏化”教学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游戏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对象、内容、任务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在备课过程中设计一些游戏帮助学生来掌握知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带领学生积极而又有序地开展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

让留守儿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加强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得到心理治疗,健全心理素质。

四、结语

篇8: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教育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

为什么同样处在不太顺利的环境中, 有的留守儿童能够表现出很好的适应性, 而有些留守儿童却表现出很焦躁的情绪呢?经过儿童心理学家的分析表明:绝大多数的儿童在经历逆境后, 没有产生什么心理问题, 相反, 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增加了韧性, 可以更好地生活, 但是有些儿童却不是。笔者试图寻找影响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的各种因素, 来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生活。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留守儿童大多数正处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阶段。初中学生大部分都会选择在学校寄宿, 但小学生由于还不能完全照顾自己, 可能会在校寄宿也可能回家住宿。农村学生的住宿条件一般较差, 一个25平方米的房间一般都会住到25个左右的学生, 一张高低床铺, 上下分别睡两个人, 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 他们的生活费一般也很少, 平均每天10元左右, 这样的标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日益成长的身体需要。再加上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 很少关心和照顾他们, 导致他们的心理、行为和学习方面产生了一些问题。

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几个因素

1. 生活方面

留守儿童一般由父母家中的亲人照顾, 但是由于家中的亲人大部分都很年迈, 他们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全方位的照顾。虽然父母外出打工, 对家中经济条件的改善有所帮助, 但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困惑却不能及时地请教父母, 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造成了阴影。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有效的保护, 很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2. 学习方面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地外出打工对他们的学习肯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小学生。当父母到外面打工后, 他们在学习上都会变得很消沉, 课堂上不能够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听课, 也不能很好地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3. 品德方面

据调查发现, 大部分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间都会出现问题, 尤其是初中阶段的男生表现得更加明显。他们主要表现为:不服从学校老师的管教、晚上会偷偷地溜出去上网打游戏、看黄色录像、同学们之间拉帮结派、赌博, 等等。留守儿童正处在自控力比较差的阶段, 由于缺少父母严格的管教, 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 心理方面

在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所有问题, 最后总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表现为他们的心理一般比较敏感和脆弱, 容易自卑和胆怯。也就导致他们的心理弹性比较弱。所谓的心理弹性就是指当一个人处于极其不利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地复原或者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但是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生活、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影响而缺乏这种能力。

三、我们应该采取的办法和对教育的启示

对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当地的政府和社会应该予以高度关注, 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需要家庭、学校和政府之间共同努力: (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 应该时常地打电话问候、关心自己的孩子。一个德才兼备的孩子需要父母持续不断地付出自己的爱和精力, 需要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的帮助和呵护。 (2) 学校完善管理制度,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大力加强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工作,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 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及时的诊治。 (3) 社会上也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可能是中国社会转型中存在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 我们希望在解决发展过程中问题的时候, 可以发现这些儿童中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 提高他们的心理弹性, 也为中国的发展储备好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邹泓.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伴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1) .

上一篇:促销玩具方案下一篇:环境提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