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田园杂兴古诗原文

2024-05-25

四时田园杂兴古诗原文(通用16篇)

篇1:四时田园杂兴古诗原文

四时田园杂兴古诗内容极为丰富,江南农村的自然风光,四时农事,农家的生活遭遇等尽现其中,形成生动的`乡村社会长卷。所选第一首描写清明节的自然景色;第二首写播种前的乡村景象;第三首写农家春日生活画面;第四首说养蚕;第五首写初夏江南农村景色;第六首以老农口气写农家的劳动情景;第七首写农家负担的沉重;第八首写农家打场;第九首写租税的苛重、官吏的无耻可恶;第十首写纯朴的乡情。所选十诗可窥见《四时田园杂兴》的风貌。 《四时田园杂兴》无论叙事、写景、言情,无不机巧自然又含蕴丰富,耐人回味,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篇2:四时田园杂兴古诗原文

栖鸟飞绝,绛河绿雾星明灭。

烧香簟眠清樾。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说。

2、《忆秦娥》

楼阴缺,阑干影卧东厢月。

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泼金虬咽,罗帏黯淡灯花结。

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3、《田家》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早发竹下》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迭迭山。

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5、《初归石湖》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6、《村景即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7、《晓起闻雨》

老来稍喜睡魔清,兀坐枯株听五更。

萧索轮锪烛烬,飞扬跋扈厌蚊声。

登高事了从教雨,刈熟人忙却要晴。

莫教西成便无虑,大须浓日晒香p。

8、《窗前木芙蓉》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9、《春思》

沙际绿苹满,楼前芳草多。

风光入网户,罗幕生绣波。

前年花开忆湘水,去年花开泪如洗。

园树伤心三见花,依旧银屏梦千里。

10、《横塘》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1、《南柯子》

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

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

缄素双鱼远,题红片叶秋。

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

12、《霜天晓角》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

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13、《四时田园杂兴》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14、《四时田园杂兴》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15、《四时田园杂兴》

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

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

16、《咏洒市歌者》

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

可怜日晏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

17、《州桥》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篇3:四时田园杂兴

村庄儿女各当家。 (2)

童孙未解供耕织, (3)

也傍桑阴学种瓜。 (4)

今译:

白天去田间锄草,晚上在家里搓麻绳,农家的青年男女各自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小孙子还不懂得耕田织布是怎么回事,却也在桑阴下模仿大人把瓜苗栽种。

注释:

1.昼:白天。耘田:在田间锄草。绩麻:把麻的纤维披开接续起来,搓成线绳。

2.村庄儿女:农家的男女青年。当家:参加劳动,承担家务。

3.童孙:指幼小的孙子。未解:不懂得。供耕织:从事种田纺线。

4.傍:靠近。

赏析:

这首诗写出农村繁忙的劳动情景,歌颂了农民勤劳的品德。全诗是以祖辈的口吻来写的。

诗的前两句,写农家的青年男女各自承担起农务劳动。白天,他们到田间去锄草;晚上也不得安闲,还要在家里搓麻绳。诗中所说的“儿女”不是指“小孩子”,是祖辈的“儿女”,是青年人了,是后两句所写的“童孙”的父母。这里,诗人虽只写了青年男女日夜劳动,但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那些年事已高的长辈们也是不得空闲的,正是他们的表率作用,青年男女才如此勤劳。

篇4:四时田园杂兴古诗原文

梅子②金黄杏子肥,

麦花③雪白菜花④稀。

日长篱落⑤无人过,

唯有⑥蜻蜓蛱蝶⑦飞。

【注释】

①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主题的诗篇。

②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食用。

③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可供食用。

④菜花:油菜花。

⑤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

⑥唯有:只有。

⑦蛱(jiá)蝶:菜粉蝶。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吴县)人。他的诗歌平易浅显、清新妩媚,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中兴四大诗人”。

【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晚年退居家乡时写的一组大型田园诗,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12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是“夏日”诗中的一首,描写了初夏江南农村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梅子黄了,杏子肥了,春天田野里金灿灿的菜花渐渐少了,一眼望去,尽是白色的麦花。篱笆的影子随太阳的升高而减短,门前没有人走过,只有蜻蜓与菜粉蝶在飞舞。这一派初夏时节的田园风光,没有亲眼看见是写不出来的。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两句写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篱笆旁边的路上没有人经过,只有悠闲的菜粉蝶和蜻蜓在飞舞。农人们去哪儿了呢?哦,原来在这忙碌的初夏时节,人们早出晚归,都在农田里干活呢!这种写人不见人的手法很有意思,值得我们学习。最后一句又以“唯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静中有动,以动衬静。

篇5:四时田园杂兴古诗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注释

1.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 耘田:除草。

3. 绩麻:把麻搓成线。

4.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 未解:不懂。

篇6: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教学反思

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教学反思

新课标提出:“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授本课时,我结合本单元“走进田园”的特点,带领学生领略古代江南乡村的美景。在诗歌文字不深奥的前提下,如何领略诗人描绘的意境呢?我采用“以读代品”的教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围绕读准确、读通顺,读懂,再有感情吟诵、背诵,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例如当学生抓住诗眼“遍”、“满”品味诗句时,就让学生带着丰富的想象读出辽阔的境界!当学生读懂农民们的紧张忙碌时,我就顺势引导学生逐层递进的诵读,想象情景,明白此时农们耕作的心情!正如朱熹说过:“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逐层深入地吟诵,诗歌的意境就跃然于胸。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古诗教学也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诗的国度,潜心学文,会心涵咏,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因而我紧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展开教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仿佛看到什么画面,再拉近镜头、转化镜头,把“绿原、白川、子规、烟雨”的意象巧妙串联,变抽象为具象,“披文入情”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眼前。“多诵读、看注释、抓诗眼、想画面”的学法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这不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吗?紧接着放手让学生品味三四句,体现学生能力的迁移,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使学生形成阅读古诗的能力。这样,从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感悟古诗,把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篇7: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游戏、谈话引入:-----5分钟

1、同学们书声朗朗,是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上课

2、今天,范成大爷爷又来到了我们的国学课堂上,跟他打个招呼吧!(范爷爷您好)

3、他的古诗,我们可不陌生,学过的有《黄尘》还有《土膏》

4、这节课,他又带来了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

(二)你读我读大家读(5分钟)

1、师生合作读。请同学们翻开《国学蒙读》第9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老师大声读,同学们小声读,好不好?注意哦,一读不二读正确流利有节奏

2、同桌互读。不错,我们合作的真好,来,让我们头靠头,读给同桌听听吧!记得竖起大拇指夸夸他。开始吧!

3、小组读。瞧,背挺得那么直,一双双小眼睛都闪亮闪亮的看着廖老师,是不是还想读呀?那我们就来你们最喜欢的一浪接一浪吧。分组读一读。(三个组一组接一组。)

(三)聊古诗。(8分钟)

1、哇,这可真是一浪接一浪,一浪更比一浪强。一会儿工夫,古诗我们就读得字正腔圆,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读古诗,这一次的轻轻地读,静静地想,要求是:一、二、三 开始吧!

预设:你读懂了什么?你明白了哪一句?哪一个词?你想到了身边的什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仿佛听见了什么? 社下烧钱鼓似雷

1、廖老师跟你们一起读,读着读着,透过文字,我好像看见了一大群人聚集在一起,好热闹的场面。你们呢? 社下:是的,就是一个节日。

烧纸钱:中国旧时祭祀时用以礼鬼神和葬礼及扫墓时用以供死者享用的“冥币”之一。

嘘嘘,听听,什么声音,鼓声怎么响。只有鼓声吗?热闹吧!来热热闹闹的读这一句。

读着读着,我好像看见春社日这一天,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你看见了什么? 是呀,有美食,有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

更有美酒,来一起喝酒。美酒甘甜劲儿却特别大。

2、生:我好像看见春社的那一天,人们在烧纸钱,锣鼓声像打雷一样。我想这样读。

呀,还有人喝醉了?

我好像看到太阳落山了,老翁喝醉了,需要家人扶着回家。来,让我们扶着喝醉的老翁,醉醺醺的回家。我还看见满地都是树枝,满地都是花,乱七八糟的。我想到了…….读完哪一句,让我想起来,,,,, 这是谁弄的?

生:我知道,这是小孩子们在这儿玩斗草的游戏。来,我们来玩一玩斗草的游戏。

师:小朋友也在尽情地玩,拿着树枝、花在斗草呢。在春社祭日的这一天,大家都很开心。小孩子不用读书,不用在家干活,都在一起开心、尽情地玩。

生:我想补充。

四、生生玩读学。(6分钟)

师:我们跟着范成大老爷爷一起在节日里敲鼓、饮酒、一起玩斗草的游戏,真是开心啊!下面,我们一起来商量商量,这首古诗,怎么读最好玩,最好听,也最有趣?

重复读、唱读、对白读、老夫子版本、表演读、加动作读、合作读、拍手读、跺脚读、把你的小手拍起来,(五)扩展(3分)

师:春社日的时候,乡村热闹非凡,平时可就不是这样了。看,(出示另一首)猜猜看,这是谁写的?(四时田元杂兴

宋 范成大)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试读,请小老师带读。

(六)画古诗。(10分)

1、平时人们都忙着做自己的事情,只有在春社日这一天,大家分食品祭肉,饮酒作乐,尽情地玩耍。孩子们,你们会读、会说、会演,那这句诗中的两个字,你能正确的写进去吗?(课后“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注意这两个字)

2、一首诗,一幅画,此时啊,你的心里一定有一幅画,有喝醉的家人,当然更有那玩耍的孩童,请你拿出笔,开始作画吧!(配乐,涂鸦)

写字,准备3、4、展示涂鸦。(2分)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和欣赏(鼓掌)请大家欣赏我的画。小结(1分)

篇8:四时田园杂兴

万草千花一晌 (4) 开;

舍后荒畦 (5) 犹绿秀,

邻家鞭笋 (6) 过墙来。

注释:

(1) 杂兴:一种没有固定题材, 就不同景物抒发感情的诗。本诗是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60首中的一首。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

(2) 土膏欲动:土地解冻的意思。土膏, 形容泥土滋润肥沃。

(3) 雨频:雨下得很频繁, 下的次数很多。催:催促。

(4) 一晌:片刻, 一会儿。形容在很短的时间里。

(5) 荒畦 (qí) :没有栽种的荒地、荒园。

(6) 鞭笋:竹根上生出的新笋。鞭, 竹子埋在地下的茎。

大意:

春回大地, 土地也变得滋润了;春雨频频, 催动各种各样的花草一下子都出芽、抽叶、开花了。屋后的荒地长满了野草野花, 一片葱绿秀美;连邻居家的竹鞭也从院墙下穿过来, 钻出了新笋。

赏析:

篇9:四时田园杂兴古诗原文

关键词:四时田园杂兴 传统田园题材 突破

一.传统田园题材的共同点

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要追溯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其后又出现了王维、孟浩然等著名的田园诗人,他们为田园诗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以陶渊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杜甫、白居易、黄庭坚、陆游、杨万里的田园诗为出发点,总结出传统田园题材的共同之处,即:描绘恬淡自然的田园之景;表现弃官躬耕的隐逸之志;采用隔河观望式的创作视角;运用简笔勾勒的描写手法。

二.《四时田园杂兴》实现对传统田园题材突破的体现

1.组诗的表现内容覆盖广泛

《四时田园杂兴》不仅描述了王孟式的美丽田园风光,而且全面、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农忙时节的各项活动,有辛酸,有欢乐,有同情,有赞美;此外,诗中还涉及到了劳动者的生活习俗,劳动者的思想感情。简言之,麦黍桑麻之景、鸡犬蜓蛛之物、山童老翁之人、耕作纺织之事、压迫剥削之苦、劳作丰收之乐,一览无余,无所不包,尽收范成大的组诗之中。

2.组诗首创四季体大型组诗的艺术形式

纵观文学史上作家的创作情况,仅有魏晋时期的阮籍曾作过一组大型的政治抒情组诗,共82首,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也只有20首。而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就有60首,分五部,每首都运用七言绝句的形式,表现各具特色的四时之景,又不乏优美明丽的艺术画面,其体例和题材的有机结合是很多诗人无法企及的。

3.组诗的艺术手法丰富多样

组诗中多次用到了侧面烘托、暗示、对比的手法。这样的艺术手法在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的田园诗中并不多见,他们大多运用白描的手法,比如王维的“斜

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范成大的组诗中没有佶屈聱牙的字句,没有稀奇罕见的意象,没有讳莫如深的旨意,有的只是如陶渊明、王孟、储光绪他们那样淡而有味的田园韵味,还在此基础上增添了热闹而不嘈杂、浓艳而不露骨的农村氛围。

4.从诗人的创作意趣上看,是很明显的写实倾向

范成大的田园诗充分体现了其写实的倾向,与陶渊明注重整体风貌、总体画面的描写方式大不相同。组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即“我”基本不在作品中直接出现且作品的抒情方式显得从容不迫、舒缓自然,使得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作者客观公正的态度,“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 (《晚春田园杂兴十二首》(其十一))”。诗人从容不迫地娓娓道出自己在田园生活中恬淡自足的心绪,让人不禁沉浸在纯净、安宁、和谐的田园氛围中。相比之下,“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陶渊明之田园诗在抒情节奏上就显得较为紧凑一些,如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情况下,他尽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向往自由之情,在《读山海经》极写“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优哉游哉的闲情,又在《归园田居》(其三)里突然以第一人称的身份站出来,表现“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激切之情。此外,诗人对事物或现象渐变的过程描述得非常深婉细腻。例如:“橘蠹如蚕入化机,枝间垂茧似蓑衣;忽然蜕作多花蝶,翅粉才乾便学飞”非常细腻而生动地展现了蠹虫破茧成蝶的渐变过程,给人一种强烈的生命震撼感。

5.从诗人的创作立场上看,范成大置身农民其中,为农民说话

传统的田园诗侧重描写充满牧歌情调的恬静安宁的农村氛围,这显然是美化了隐士眼中的农村。组诗抨击了农村中的苛政弊端,体现了农民艰难的生计,表现了他们的心理活动,还写了他们受到的种种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些在传统的田园诗中很难找到。

总的来说,范成大的这组诗在很多方面弥补了传统田园题材的不足,突破了历来田园诗注重于山野风景寄寓隐逸思想的樊篱,重在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全方位地描写农村生活的面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受到了历代评论家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范成大著、周汝昌选注:《范成大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 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 张爱东 郭淑云:《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篇10:四时田园杂兴古诗原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生活在农村的你们一定对质朴的乡村田园生活不陌生吧?(出示农村风光图片)

我国古代许多诗人就对乡下田园风光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板书题目)

2、读诗题,解题意。指名读课题。(师告诉学生“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指:兴致;“杂 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再齐读课题。

3、了解诗人: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请大家读读关于他的资料,看看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

(看诗人简介,自由读,交流)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范成大所写诗篇中的一首。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先自由读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1、指导读准字音

⑴课件展示全诗,个人自由朗读。(2)、指名读,(季节:从哪个词读到的?理解“桑阴”师: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3)齐读全诗。

2、指导读出诗的节奏,读得抑扬顿挫。(1)听范读。

(2)学生练习模仿读。(3)指名试读。

(4)齐读

(三)、自由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过渡:刚才同学们已经读通了全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2、让我们和以前一样,采用这些方法来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课件出示:默读,结合注解、查字典及课文插图了解诗意。)

3、学生自学。

4、汇报交流通过自己想办法已理解的字词的意思。

⑴昼:白天。⑵耘:除草。耘田:在田里除草。泛指耕种。⑶绩麻:把麻搓成线。在这里泛指纺线织布。⑷儿女:男儿和女子,指成年的青年男女。⑸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⑹未解:不懂,不明白。⑺供:从事

⑻耕织:耕田织布。⑼傍:靠近。⑽桑阴:桑树荫下。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弄清了诗中字词的意思,请大家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你看到了谁在做什么呢?(相机板书:村庄儿女——耘田 绩麻 童孙——学种瓜)

2、出示:“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⑴齐读。你们刚才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村庄儿女各有各的活儿干,除了耘田、绩麻,还要——(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欣赏图片,并配上欢快的音乐)

乡下人总有那么多做不完的活啊!就这样日夜忙碌着。多勤劳的人们呀,你能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中去吗?(指名读)

师:听你那么一读,我仿佛已经看到那繁忙的劳动场面了

(2)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劳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的。今天的辛苦,换来的将是什么呢?(美好的家园、幸福的生活、、、、、)那该是多快乐呀!让我们把这种感受送进诗句,再来读读(指名读)

师: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真好!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昼出„„,村庄„„”(齐读)

3、出示: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师:不光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事,就连小孩也被父母勤劳的品质感染了,喜欢上劳动了,我们一起读读第二句。(齐读)孩子在干什么?从一个“学”字,你体会到什么?(天真、勤劳、好学、可爱)

(2)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通过你的读来表达你的喜爱吧!(指名读)(3)劳动是快乐的,我们都来当当爱劳动的孩子,一起快乐地读读吧!(齐读)

4、升华

师: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配乐指名读诗-----再齐读)

5、让我们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心里。(边听音乐边背诵)

6、这首诗还可以用音乐唱出来呢!我们来听一听,愿意的可以跟着唱一唱。

(五)、拓展积累

1、师: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 来许多诗人就以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为主,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过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吗?(如:《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田园诗。(出示古诗《山居秋暝》学生自由诵读)

教学反思:

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结合注释、想象自主弄懂诗意;通过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发挥想象,积极感悟了解诗情;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利用自主、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用同类型的诗歌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诗歌的方法,增加学生的诗词积累,激发学生学习田园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感情。下面就结合教学中较有效两个环节,谈谈这次诗歌教学的体会。

在初读感知全诗后,我安排学生结合注释自主探索诗意。四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学理解能力,但在诗歌学习中,面对一首新诗,往往不知道怎样去下手。教学中我先和学生交流:在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样学的?通过交流明确:只有先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才能更好地读、悟古诗。进而我知道学生学法: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句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说出来就是整首诗的意思。然后组织学生先自学、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读懂了哪句,期间适当对一些字词的释义加以指导和强调,点拨言语表达上的顺畅。每一行诗句意思清楚后,再让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出来。通过这样的“解词—理句—连意”的过程,学生基本上理解了诗句的大概意思,对诗歌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把握,并且学会了这种自主探究诗意的方法。

读悟结合,互相促进。在体味诗境,感受诗情这一环节中,前两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我先让学生边度边想象画面,想象这两行诗句写了什么内容,除了诗中写的,你还能想象到什么?结合“昼夜”等词引导学生去感受、想象,再组织学生谈感受,充分交流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这两行,通过有感情朗读,读出诗味,读出感悟。后两行“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是结合插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图,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再结合“学种瓜”这个动作,边谈感受边读。读后说,说后读。在整个体味诗境、感悟诗情的环节中,始终把学生的“读”和“悟”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悟诗情,又通过读入诗境。以读促悟,又以悟促读。通过一遍遍,不同形式的有感情读诵,学生越读越好,对诗歌的理解也越加深入。

篇11:四时田园杂兴古诗原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一)(二);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陶冶爱美的情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

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第一首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 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交流材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

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1 点面结合

2 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1 诗歌的朗读 2 诗歌内容的理解 3 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教学后记:

篇12:四时田园杂兴古诗原文

1.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

2.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

思想教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

重点、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准备:有关古诗内容的图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课件播放录音。学生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

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整体认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访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

自读时板书全诗)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

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无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录音)

1. 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

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

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看多媒体录像,作者简介。)

四、学习前两句

1. 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

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 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

课件出示插图帮助理解“莓苦”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

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 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

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

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 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

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 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

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诗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播放媒体课文朗读)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

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板书设计:

6、古诗两首

大人:耕与知

四时田园杂兴 快乐

小孩:学种瓜

蓬头侧坐

小儿垂钓 聪明、可爱

招手不应人

篇13:四时田园杂兴古诗原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言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材料交流

1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诗歌成就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习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天和晚春。

4诗歌体裁: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二)诗歌朗诵

1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蕴涵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3诗歌的写法(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练习:1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四小结:1文学常识

2朗诵知识

3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五作业

1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

2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的诗歌加以比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交流材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1点面结合2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1诗歌的朗读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篇14: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篇15:改写四时田园杂兴

晚饭后,范成大出去散步,看到人们把麻搬回家去,准备搓成线。()别人家的窗纸上映出了纺轮的影子和发出的“嚓嚓”声,不一会儿就搓成了堆积如山的线。范成大不由得感叹:人们的手真巧啊!

第二天,范成大出门访友时路过一片桑阴,他见到一个小孩在学种瓜。小孩坐在地上,用手挖了一个坑,把一个瓜子放了进去,又埋上,嘴里还念叨着:“瓜呀,你快点长大,让大家都来尝尝吧!”

篇16:《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诗

1.我们刚学了一首古诗,题目叫《乡村四月》,谁来背背?一起来吧!(学生背诗)

背得真好,那诗呀,就是一幅清新、美好的画面,向我们展现了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今天我们将走进另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板书课题)

2.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课题。(“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3、了解诗人。(出示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请大家读读资料,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自由读,交流)

《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感知——原境之读

1.师:请大家先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2、生自由读,指名读,(季节:从哪个词读到的?理解“桑阴”师: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3、解意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师: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4、学生自学

5、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同桌说)

(1)刚才,你读懂了哪句?

(指点“傍、绩、各当家”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师:“绩”,在这儿是指一个动作,搓;“夜绩麻”就是指——

“各当家”,指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事做,“村庄儿女各当家”就是——

“傍”,他表示靠近的意思;“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是——

师: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再来说说?

(2)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师:照刚才他的说法,你觉得还缺少些什么?(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了;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可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咱们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说起意思就更生动、更流畅。(故事)谁再来试试?(指名,同桌互相说说)

师:刚才,我们就借助【板书:注释、】,了解了诗的大意。那好,带着对诗句的理解,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停顿。(齐读)

三、精读领悟——意境之读

1、(过渡)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自由读诗,想象)

2、品读第一句

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那好,请你来读一、二两行诗。(指名读)刚才你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画面比刚才读懂诗意时的画面要更丰富了)谁再来读?你的感受呢?

预设:1、辛苦(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读)

评语:你读出了时间很长,是从“昼”到“夜”。你把他们的劳动内容读出来了。

2、忙碌:(各当家,男的——,女的——,各有个的活儿干,除了耘田、绩麻,还要——,(指名说)总有那做不完的活啊!就这样日夜忙碌着。多勤劳的人们呀,你能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中去吗?(听你那么一读,我仿佛已经看到那繁忙的劳动场面了)

3、和谐:怎样和谐的画面?(看插图里人们的表情,再读读句子,还有什么感受?)评语:看来插图也能帮我们感受诗情呢?(板书:插图)

4、师归结

刚才大家的感受真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那么多!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劳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想到今天的辛苦,将换来的是那——,回到家,看到妻儿各做着各的事情,那种温馨,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呀!把这种感受送进诗句,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师: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真好!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昼出……,村庄……”(齐读)

4、品读第二句

师:不光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事,就连那小孩也——(指名3个学生,读诗句三、四行),从小孩一个小小的学种瓜这个动作,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交流)

懂事:父母勤劳的品质感染了村庄的孙童,小孩也喜欢上劳动了。

快乐:是呀,他们学种瓜,心理想的也是收瓜时丰收的场面呀……

可爱:瞧,他的动作,一手——,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的孩子呀!

(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了,感到非常自豪;听出来了,劳动着也是快乐的。我们都来当当爱劳动的孩子,一起快乐地读读吧,)

来,把这种心情带进朗读中去。(指名读)

5、升华

上一篇:党员培训心得交流会下一篇:小儿咽喉红肿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