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矛盾

2023-04-19

第一篇: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矛盾

乡镇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经验汇报材

乡镇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经验汇报材料

一、我镇社会矛盾化解概况

镇位于县东南方,距县城21公里,下辖14个村,86个村民小组,全镇共7200余户,常驻居民23840人,外来流动人口4520人;辖区内有年产量为100万吨成品水泥的茂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一个,年产量为30万吨成品水泥的天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一个,年产量为100万袋的坨元“梦云山“香菇基地一个,开始施工建设涉及金额为1亿元的的内涝河堤工程一个,另外还有各类大小生猪养殖基地、黑山羊养殖场、烤烟示范基地、土鸡养殖厂、苦荞酒厂、采石场等私人

企业数十个,所涉及的土地承包、征地拆迁、个人与集体的矛盾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从无到有。从矛盾纠纷发展的趋势来看,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土地承包、林权纠纷和征地拆迁纠纷占到纠纷总数的85%,是农村社会的主要矛盾。而随着镇“工业园区“及“新城扩展区“建设,场镇内比较突出的矛盾是拆迁、征地补偿、宅基地复垦、土地流转等方面的问题。总的来说,矛盾纠纷的数量在逐年增多,群众上访也从无到有,纠纷的调解难度不断加大。与过去相比,当前的矛盾纠纷主要类型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林权纠纷。土地承包过程中发生的转包、退包、反包、继承或征用等流转行为,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改变,过去种地要交税,以前将土地私自转包给他人的,因现在种地不但不交税,反而要补钱,所以土地的原承包方就要收回土地,而新承包方却认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没有收回成本,坚决不给,这

样就造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另外随着土地在流转时、林上植被被采伐时产生的经济效益越来越高,双方因边角界址而发生的矛盾也越来越多。

2、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我镇为整治每年汛期洪涝灾害,开始施工建设涉及资金为1亿元的内涝河堤工程,在对河堤进行拓宽改直过程中,农民土地被大量征用,由于土地征用补偿、征地后失地农民安置等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影响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一些群众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对既得利益仍不满足,漫天要价,造成拆迁补偿难度加大。也有少数群众对政策理解过于片面化,错误的认为“法不责众“,奉行“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错误观念,一旦认为他们的利益受到了侵犯,就置国家法律、社会秩序、社会公德于不顾,随心所欲,无理取闹,甚至借此挑起新的矛盾,制造新的混乱,以图乱中谋利。

3、群众与水泥厂、采石场等企业的矛

盾。这是一种新型的矛盾,比重在逐年上升。主要表现为一是因采石场开采造成农民房屋裂缝、土地塌陷、水位下降,严重影响到群众的正常生活,引发了村民上访。二是大小两个水泥厂在增设矿山时,因占用农民及集体土地、林地,就占地补偿方面的纠纷涉及金额大,问题复杂;三是水泥厂与其职工在签订劳动合同后,职工因务工时产生的伤亡事故,就医疗、工亡补助等产生的矛盾。

4、干群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换届选举中引发的矛盾。在至期间的村民委换届选举中,虽然没有比较大的矛盾冲突,但仍有个别村里因派系家族等因素,落选者心理不平衡,就操纵或鼓动部分村民捕风捉影,对村务、财务公开等问题随意猜测,集体闹事。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民的法制意识逐步增强,对村干部在评选“贫困户“、“低保户“时,认为村干部不公平公正,于是到镇上上访。

5、婚姻家庭纠纷。近年来,婚姻家庭

纠纷呈上升趋势,离婚率逐年升高。一方面是婆媳之间因家庭琐事产生的矛盾和老人的赡养问题发生的冲突;另一方面由于夫妇双方对家庭缺乏责任感或者由于夫妇一方在外有了婚外情,导致家庭破裂,这种纠纷调解的难度主要在于双方结婚时没有领结婚证,婚姻既没有法律的约束,同时在离婚后,涉及到财产的分割和子女的扶养问题,不能按照法律的正常规定来执行。

6、邻里纠纷。主要表现为因房屋滴水、宅基地通道、房屋租赁、公用场所使用、醉酒骂人打架等原因引发的矛盾。主要原因是过去农村房屋建设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形成了许多的分配不公,这种矛盾长远积累,又得不到合理解决,一旦遇到新的事端,就会引发。同时,部分农民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伦理道德观念不强,使邻里之间的小纠纷变成了大矛盾。

7、其他纠纷。主要是交通事故财产赔偿纠纷、小企业与农民的用工纠纷、伤

害赔偿纠纷等,如民主村货车失事将民房撞塌事件,村民与车主就赔偿产生的纠纷。这些纠纷虽然对社会安定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但是也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如果不及时化解该类矛盾,有可能导致群众暴利维权,使事态进一步扩大。

二、我镇社会矛盾化解的举措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发展就无从谈起。特别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环境下,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问题逐步显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明显增强,社会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要加快推进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全力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我镇针对辖区实际情况和各类群体、各种纠纷的不同特点,改变传统工作做法,逐步摸索出行之有效的特色做法,主要有以下做法:

1、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提高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水平与法制意识。农村许

多纠纷的发生与激化都与基层干部和群众法律水平不高、法制意识不强有关,因此,我镇每月都要开展一次“法律八进“全民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成为当前预防与化解矛盾纠纷、确保社会稳定的关键。其次,宣传形式多样化,开展“贴近式“法律宣传服务。马峰村水泥厂内工人来自不同省市,其中有很大部分是18到25岁的青年,他们远离家乡,到我镇务工求生计,其心理上有很多不稳定因素。我镇司法所人员对该群体实行“一对

一、互动式“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特别是与他们生活、生产相关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提高了他们学法、用法、守法的意识,增强了法制观念,预防和减少纠纷的发生。

2、预防与化解结合,多种形式、多种招数并举。一是依托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排查纠纷隐患、收集纠纷信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纠纷预防形式,形成特色化的

工作载体。我镇开设24小时沟通热线为群众解难,定期为来访者和来信者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二是在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过程中,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不断创新调解方法,力求“纠纷不出镇“,减轻县上负担。如我镇司法所采取“及时受理、快速调查、合理调处、满意化解和引导申请法律援助“的方法,收到良好效果,顺利预防和化解了多例矛盾纠纷。

3、加强基层调解队伍的建设,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一是村调解委员会起用一批在当地有威信、办事公正的村民任调解委员会成员,发挥他们贴近百姓、熟悉民情的优势,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和纠纷信息反馈制度,随时掌握不稳定因素,及时向上一级人民调解组织报告,如果发现苗头,提前介入,及时调处。二是要发挥司法所的职能作用。我镇司法所充实了5名职工任司法所工作人员,其中一名所长,4名司法助理员,司法所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农村,认真调查,分析当前民间纠纷发展变化的特征,

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调解的方法和手段,加强对村级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同时要协助基层政府调处疑难复杂纠纷,尽量使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

4、打造“六位一体“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提高矛盾化解水平。当前社会矛盾呈现出纠纷的主体多元化、性质多样化、内容复杂化的特点,有些矛盾纠纷单靠人民调解难以解决。所以我镇建立由镇领导挂帅、镇综治办牵头,由镇综治办、司法所、信访办、律师事务所、派出所、法庭等五家单位共同组成的“六位一体“工作平台,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有机结合,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协调,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信访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办公地点设在司法所,中心设主任一人,由镇政法书记担任,常务副主任一名,由司法所长担任;采取综治办、司法所、信访办人员长住办

公,派出所民警、法庭法官驻点办公的工作模式。实行“预警预防,定期排查,统一接待,分流调处,整体联动,应急处理,限期办结,考核奖惩“的工作原则,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及来信来访人员由中心统一受理,进行分类分流处理。涉及到法律的纠纷,司法所与律师联动,组织结对律师开展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意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涉及到人民调解协议需司法确认的,司法所与法庭联动,引导达成书面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到法庭申请司法确认;涉及到伤害赔偿等纠纷,司法所与派出所联动,形成公安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协作的工作模式;对不符合政策和法律规定的无理上访、缠访,与信访办联动,依法、以理以情劝导当事人息诉、息访。

5、针对我镇特殊地区,开展特殊形式矛盾化解工作。茂田、天栋水泥厂因规模大、流动人口多,所涉及征地、企业与职工各类纠纷较多,我镇针对当前情况从几个方面化解群众与水泥厂的矛盾

纠纷。一是召开协调会,教群众识大局。镇党委书记、镇长等组织司法所、综治办等一班人亲自到马峰村召开群众和厂领导班子协调会,广泛宣传国茂水泥厂给政府、群众带来的好处和实惠,讲明搞好厂民关系的重大意义,让广大群众提高认识,自主服从大局,不再干扰国茂水泥厂的建设和生产秩序。二是个别谈话,化解群众矛盾。镇党委一班人抓住重点人员实行个别谈话,反复做细致的思想工作,逐个分化瓦解,先解决党员干部的思想问题,再让他们去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三是专人驻厂,调处纠纷不拖延。由副镇长和一名副调研员以及乡综治办同志常驻国茂水泥厂,具体负责调处各类纠纷,实行出现一起调处一起,绝不拖延和上推下卸。四是交叉任职,沟通厂民关系。由村党支部副书记刘恩强同志派任国茂水泥厂保安队队长,使刘恩强同志在厂方和当地群众之间都能相互沟通,这样进一步沟通了厂民关系。在化解村民与政府矛盾方面,

我镇自开展“干部大下访“工作以来,领导干部不定期的到各村下访收集民意,解决纠纷,为我镇当前稳定格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已化解的矛盾纠纷,司法所、综治办作人员按时回访,做到群众满意,政府满意。

三、近年取得的成效

我镇近两年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158起,涉及金额380余万元,其中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功调解纠纷67件,涉及金额260余万元,调解成功率99%以上,防群体性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5件,为我镇安全稳定环境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

马峰村二组村民刘恩平与天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所产生的其子刘会江因工亡赔偿纠纷,在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功调解下,达成33万元金额的调解协议。事后,双方对此调解表示满意。 马峰村一组、二组集体与茂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在该组因增设矿山产生的占地补偿纠纷,由于涉及人数多,村民与厂

方就赔偿金额达不成统一标准,厂方迟迟不能动工建设,影响了厂方的经济效益,最后通过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双方达成了51万元赔偿金额的调解协议,双方签字后茂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当场一次性兑现。

任朝建与山东福源设备安装有限责任公司因任朝建从事施工作业时造成的身体残疾要求伤残补助、医疗补助产生的纠纷,因工商待遇赔付未达成一致意见,任朝建与其家人多次以阻断大门的方式要求劳动保护,后经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成功达成65万元的调解协议,厂方得以正常经营,减轻了不必要的损失,当事人双方一笑言和。 我镇通过认真负责、创新形式、人性服务的方法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目前没有出现一例恶性群体上访事件、干群关系紧张事件,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辖区内各大小企业能够正常生产,保证了我镇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我镇居民有了正常的诉求渠道,保证了安居乐业的必要环

境。

第二篇:乡镇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做法

历史以来,社会矛盾伴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各个阶段社会矛盾都有其特点和本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加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时代的主题,对化解矛盾纠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我就**县两河乡化解社会矛盾作简要介绍,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齐抓共管落实责任

两河乡辖7个村142个村民小组22214人,

国土面积167.33平方公里,乡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四季阴雨绵绵,群众居住分散,加之基础设施欠发达,交通滞后,通讯不畅,化解社会矛盾工作难度较大。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制度,强化工作措施,重点抓好落实。一是党委政府总缆全局,负责对全乡的化解社会矛盾工作进行总体安排,检查督促,考核奖惩;二是乡副科级以上领导按照分管工作和挂钩联系村安排,做到既分工明确,又根据社会矛盾发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适时调整安排处理;三是乡干部包片到组,每名乡干部负责3—4个村民小组,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四是除乡有维稳中心,村有调解委外,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到村民小组,在村民小组中设立调解组,由村民小组长、党员、各级人民代表和退休老干部组成调解组,我乡80%以上的矛盾纠纷都在村民小组中化解,极大地减轻了乡村工作量,并且由群众说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十分及时有效;五是严格考核,建立奖惩机制,乡考核村、村考核村民小组,评选化解社会矛盾先进个人30人,奖励资金15000元,乡村干部经济上相对宽裕,主要以精神鼓励和晋级晋职优先为主,村民小组优秀调解员奖励200—600元。考核不合格的,乡村干部给予待岗、停发工资补贴和不予晋级晋职处理,村民小组调解员取消调解资格。

二、强化信息畅通,确保社会矛盾化解及时

针对我乡自然条件差,群众居住分散的特点,我们建立了两项制度:一是信息报告制度,凡是发生大的矛盾纠纷,村组不能及时调成的,必须在12小时之内报到包片乡干部,乡干部在一个工作日内必须到实地调处,不能调成的,必须及时报告挂村领导,如报告不及时引发不良后果的,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二是巡查调制度,结合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工作,领导干部带领乡维稳中心专职人员,定期进村入户了解矛盾纠纷,开展调处工作。乡党委政府专门配备了两辆摩托车作为巡查调解公务用车,深受群众欢迎,群众亲切地称之为调解车。

三、倾注情感,俯身为民

群众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情感工作,干部只有做到身到、心到、情到才能做好工作,化解矛盾工作尤为如此,从具体工作实践证明,一次成功的化解矛盾工作,就是一次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

(一)转变方式,变堵为疏,解决老上访问题。

我乡大竹村民杨时元,2004年一企业落户该村,由于其对企业公路建设和厂房建设占用土地补偿标准觉得太低,从2004年开始长期上访,甚至曾到昭通、昆明、北京上访,乡党委政府多次从上访地将他接回,特别是在全国、省、市“两会”期间,他十分敏感,多在此时期上访,令党委政府工作十分被动。今年在开展维稳工作中,我们认真分析了他上访的原因主要是不了解土地补偿政策,加上他无门路,经济拮据,家庭困难。号准了脉搏,乡党委政府采取了四项工作措施:一是针对其家庭当前经济困难,按政策规定解决了他家2人的农村低保;二是将土地补偿政策复印成册带到其家中,和他共同学习;三是帮助他和儿子联系了昆明一家企业务工,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困难。四是由乡领导与他建立一对一联系机制,随时与他沟通交流。通过几项工作措施的落实,目前杨时元有了务工门路,家庭收入增加了,心情舒畅了,主动放弃了上访,今年我乡发生了“8·8”洪灾后,他专门从昆明回来参与抢险救灾,并要求乡领导取消已解决给他家的低保指标。

(二)未雨绸缪,从源头上预防可能发生的社会矛盾。

今年8月8日,我乡发生特大洪灾、交通、通讯、电力、水利、农业等严重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余万元。按照以前惯例,大的灾害发生,由于群众受损严重,生产生活困难,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但今年我乡发生罕见的洪灾后,社会安定,人心稳定,无一例上访。究其原因是:乡党委政府领导未雨绸缪,审时度势,沉着应对,果断处理,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我们主要做了四个落实:一是在8月7日暴雨来临之前,组织乡村干部将可能受洪水威胁地段的农户转移到安全地方,做到安全措施落实;二是在暴雨持续不断超出预期时,组织乡村干部冲入雨中,到危险地段挨家挨户叫醒群众,连背带拉,及时撤离受洪水围困群众,做到临危不乱,处置措施落实;三是灾情发生后,及时组织干部深入受灾一线,查灾情,安抚灾民,及时将救灾款物送到群众手中,做到救灾应急措施落实;四是在灾后重建中,每名干部负责2-3户重灾户,与他们同吃同住

,为他们送去重建资金、联系贷款、搬运物资,同甘苦共患难,做群众主心骨,做到情感落实。

(三)审时度势,主动介入,及时控制化解矛盾

今年10月7日,我乡一名村医生在医治患者过程中,患者死亡、死者家属认为医疗进程中用药不当引发死亡的,当即将死者尸体抬入村医生家摆放,双方均未找到政府解决,并各自组织亲友,形成对峙

状态,死者家属均扬言要将村医生的子女杀死,一命抵一命。乡党委政府接到村级报告后,认真分析,如果不及时化解,事态将进一步恶化,可能引发群体性流血事件。为此,乡党委政府采取措施,组织干部迅速到事发地点,及时采取处置办法。一是化解对峙状态,通过法律法规宣传和细致的思想工作,及时疏散双方亲友;二是深入死者家中,了解事情过程,抚慰死者家属悲伤心理,稳定情绪;三是在双方意见一致的情况下,及时帮助联系昆明法医准备进行尸体解剖鉴定;四是后来死者家属拒绝尸体鉴定的情况下,迅速组织双方就补偿问题达成协议,及时处理了可能发生的群体性流血事件。

通过预防、处置、化解的多起社会矛盾,工作实践中得出了六条基本经验: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舍得投入、倾力支持是化解社会矛盾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二是建立制度,落实措施、奖罚分明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三是全面动员,全民参与,充分发挥社会中积极因素参与投入此项工作是基础;四是强化宣传,普及知识。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是保障;五是情感倾注,一心为民,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是做好维稳工作的重点;六是加快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当前的热点难点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因素。

第三篇:乡镇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调研报告

乡镇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调研报告

xx镇地处科右前旗政府南,东、西与乌兰浩特市、吉林省洮南市接壤,这里交通便利,通讯快捷。 总面积22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24万亩,全镇辖15个行政村,31个自然屯,总人口2.1万,是一个蒙、汉、回、满等多民族聚集镇。我镇的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镇15个行政村都成立了调委会有专兼职调解员83人,特别是2009年各村又成立了综治维稳工作站进一 步规范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在此基础上,xx镇综治办形成了这个调研报告。

一、我镇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做法与成绩

近几年来,我镇党委、政府及各村能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引,坚持“一手促发展,一手保稳定”,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为主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确保了我镇社会总体上的持续稳定。

(一)领导重视,抓建设

统 一了思想认识。思想认识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力量之源,也是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思想保障。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摆到突出的位置,当做 关系党的事业兴衰的大事来抓,从抓什么到怎么抓,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从长规工作到长效机制,我们构筑起新型防控体系。20xx年初在总结20xx年工 作中,我们发现全年共调解纠纷100余起,这项工作不仅牵扯了镇党委、政府很大的精力,同时也影响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大局。基于以上认识,镇党委、 本文来自http://政府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这几年矛盾纠纷涉及到的部门,率先提出了整合治安资 源,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心这一工作思路,着力打造安全的治安环境、交通环境、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按照这一工作思路,结合xx镇的实际情况,我们 将维稳办、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经管站等部门纳入调处中心,让他们直接介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在这一工作模式探索中,我们随前旗政法委赴外地考查 综治维稳工作,通过学习,我们的工作思路逐渐清晰了,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在旗政法委的指导下,我们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大调解格 局的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形成了以部门力量的整合、资源共享、镇村联动、携手调处为主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新模式。

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建立后,村级化解不了的矛盾在一楼信访接待室就能得到工作人员的接待,根据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归属,由职能部门接待处理,避免了以往来访群众直接上楼找领导的现象。既方便了群众,又使领导从处理接访中腾出时间,滤布 集中精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

(二)建立机制,抓落实

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近几年来,xx镇党委、政府正在逐步建立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建立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分析研判机制。 镇 党委要求镇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做好日常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同时,重点加强对辖区范围内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触角前移,及早发现潜在的不稳定 因素,将各类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不断延伸社会矛盾纠纷排查的工作触角,“变上访为下访,变关门为开门”,扩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的覆盖面,将各个领域、行 业和群体的问题都纳入了排查的范围,采取了日常排查、定期排查、专项排查和特别防护期排查等方式,坚持“村组每月一排查,镇每季度排查一次”的制度,不断 提高社会矛盾纠纷排查的频率和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社会矛盾纠纷的台帐,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压滤机滤布 同时强化矛盾纠纷情报信息工作,建立镇村两级情报信息网络,及时掌握不稳定因素,准确分析判断治安形势,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防止群体事件的发生, 使80%以上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截止2009年末,村级调解矛盾纠纷37起,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镇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压力。镇、村两级机构按同一工 作程序运转,上下联动,系统管理,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形成了以“大排查”促“大稳定”的工作局面。

2、 完善以组织建设为主要手段的社会矛盾纠纷的调处机制。由于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绝大多数是人民内部矛盾,对社会矛盾纠纷的调处主要是采取调解手段。建立健全组 织机构是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组织保证。xx镇村两级组织都成立了平安建设领导小组、综治办、维稳领导小组等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专门机构, 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中发挥了组织、协调、排查、化解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以整合各部门力量化解矛盾纠纷为目的的镇综治维稳工作中心的建立,更使我 镇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有了更好地抓手。《xx镇综治维领导稳工作中心实施方案》和《xx镇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制度》等相关文件的出台,从工作原则、 http:// 程序、制度、案件分理、人员守则等方面对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进行规范,将化解矛盾纠纷的责任层层分解,建立起横向和纵向的领导责任制,使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 解工作落到实处。

二、我镇存在的主要社会矛盾纠纷及其成因

(一)我镇存在的主要社会矛盾纠纷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 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我镇作为前旗一个人 口多、农业和工业基础较薄弱的城郊镇。虽然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采取了各种措施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的稳定,但是由于诸 多方面的原因,我镇一些矛盾纠纷仍然突出,造成了部分地区的不稳定,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土地征用问题、涉农问题、林地(场)遗留问题、土地纠纷、家庭邻里纠 纷、民事纠纷等。这些问题仍然是当前我镇突出的社会矛盾纠纷,影响了我镇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我镇社会矛盾纠纷的成因分析

社会矛盾纠纷的产生总是基于一定的成因的。只有对我省社会矛盾纠纷的成因进行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村级治保会、调委会管理体制有待完善,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一是个别村的工作人员在实际调解矛盾中存在人情大于政策、法规等情况,使天平失衡,从而导致矛盾激化。二是对矛盾纠纷化解不及时引发矛盾激化。

2、 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利益关系矛盾。http://www.6633.net 一是农村土地管理不完善,农民往往因为一垄甚至半条垄而引发矛盾,此类矛盾比较突出,占镇村调解的纠纷65%以上。二是村委会换届中各种利益关系矛盾。由 于在选举中或多或少会触动各方利益,引发罢选、贿选造成等,使宗派利益激化。三是村集体中群众与群众利益的矛盾。这类矛盾由于历史原因化解起来比较困难。 如我镇永兴村就是因为村集体菜田引发此类矛盾并且和村换届交织在一起。

3、法制不健全、群众法律认知不够,是导致社会矛盾纠纷的法律原因。 一是法律规定不完善。如,对于信访问题,虽然我国于2005年颁布了《信访条例》,但这个条例中对少数人上访人员违反《信访条例》的一些行为缺乏刚性的处 罚规定,从而造成了许多无理上访、非法上访甚至引发了新的社会矛盾纠纷。二是农村群众法律意识有待提高,广大群众不是不懂法,而是对有些法律一知半解,往 往导致与法律背道而驰。

4、部分群众道德素质不高,是引发一些家庭矛盾的深层原因。具体表现在赡养老人、离婚、扶养儿女等方面。

三、建立化解我镇社会矛盾纠纷长效机制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化解矛盾的组织领导机制,形成合理的组织体系

化 解社会矛盾纠纷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形成化解矛盾的组织体系,才能真正将化解社会矛盾工作落到实处。今年镇党委、政府重点抓基层治保会、调委 会建设,从实行目标管理量化分解到业务培训都做了细致安排,并着手建立长效机制,努力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的矛盾纠纷化解队伍。

(二)大力发展经济,构建合理的利益关系协调机制

大 力发展我镇经济,是解决一切社会矛盾纠纷的前提所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我镇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技兴 镇、农业稳镇、乳业富镇、工业强镇”战略,努力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才能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我镇社会稳定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进一步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信访工作是加强党和群众联系的重要桥梁。要真正发挥“桥梁”作用,了解社情民意,教育疏导群众的作用,强化广大信访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群众观念,做到接待群众真诚热情,了解情况全面准确,答复问题耐心细致。要变群众上访为我要下访。

(四)建立和推行大调解格局,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机制

化解矛盾纠纷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不是某个部门能够单独实现的。要制定相关制度实现各部门职能上融合,力量上整合,工作上配合,信息上汇合,变“单打一”为“集团作战”。从而跳出各部门单打独斗不能有效化解矛盾的被动局面,形成了各部门一盘棋的大调解格局。

第四篇:对乡镇干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能力的思考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努力提高乡镇干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能力,是当前乡镇工作的重点,也是打造“和谐南部”和构建丘区经济强县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调研组几名同志下乡镇,到机关,通过查阅资料、现场观摩、座谈讨论、个别访谈等形式,就我县乡镇干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能力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原因,并对提高乡镇干部化解社会矛盾能力提出了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乡镇干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能力的现状

(一)发展农村经济办法不多

=、带领农民发展致富的能力不强。

当前,农村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同农民综合性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发展经济是全党的第一要务,也是检验乡镇干部执政能力的首要标准。如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这对乡镇干部抓经济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广大群众思富、快富的愿望日益迫切。但乡镇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强,不能成为群众走向富裕的领路人。调查反映,一是大多数乡镇干部缺乏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不懂得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加之外出学习考察机会少,对新技术知识和技能有畏难情绪,不敢正视市场经济中的各种问题,更不敢大胆地带领农民跳出农业谋发展,走出农村闯市场。有的抓市场经济工作是门外汉,只能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缺乏根据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引导农民从更宽的领域发家致富。二是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但有些乡镇干部抓经济工作的视野不宽、思路不清、办法不多。有的发展经济局限于老套路老办法,不善于发展商品农业和工商业;有的守着“金饭碗”去“讨饭”,找不准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不能从本地的实际出发,没有清晰的发展思路。不善于将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有的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盲目跟风。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知之甚少,市场开拓面十分狭窄,不能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三是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但有些乡镇干部抢抓机遇的意识不强、艰苦创业精神不佳、开拓进取干劲不足。有的缺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意识,热衷于创造“显绩”,对乡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考虑不多;有的在困难面前精神不振,不善于带领群众找准路子、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热衷于向上级讨钱要钱;有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甘当“太平官”,得过且过,任职多年,山河依旧。

=、为民服务技能欠缺。

乡镇干部为民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没人做、没时间做、没心思做”这几个方面。

“没人做”,是指基层干部无法满足农民群众的农业科技服务需要。目前很多乡镇机关干部加上七所八站,人员少则几十,多则上百。但经过几次机构改革,真正精通农业生产科技的干部少之又少,很多乡镇几乎没有科班专业人才。部分基层干部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劲头不足,缺乏农民需要的专业技术,没有掌握适应当地和行业特点的一技之长。一个乡镇的数十名乡干部,大多是组织管理人才,没有技术,学农的少,懂农的更少。不是农业技术的行家里手,那么困扰群众的农技推广、科学种田、防疫减灾、种植结构调整等难题怎么能解决呢?

“没力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农民具有相应的创新观念、科技知识、市场信息等,也需要基层干部为农民提供相关的服务。而现在一方面很多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信息不灵,盲目从众心理严重;另一方面不少基层干部不熟悉市场经济的规律,缺乏带领农民调整经济结构的能力,加之一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乡镇干部难以甚至无法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这样,就会因农民有效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实现不了而产生矛盾。至于有的地方越俎代庖充当调整主体,不顾市场需求和本地资源条件,以行政手段强迫农民调整经济结构的做法,更会因给农民利益带来损失使矛盾增多和加剧。

“没心思做”,调查中发现,在乡镇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时期,乡镇干部在心态上是,“三等三看”,即等改革方案,看是否真正执行;等改革过程,看谁肯真正下岗;等最后结果,看谁敢真正落实。在去留上是“三凭三不凭”即凭跑、凭送、凭关系,不凭本领、不凭政绩、不凭实干。有人(官场背景)、有钱、就有岗,真干假干一个样。于是=/=的人干事,=/=的人混事,=/=的人坏事。极大地挫伤乡镇干部的积极性,根本没有心思抓农业生产,严重影响了乡镇当前工作。

=、劳务输出缺乏有效组织。

一是基层干部没有将劳务输出当成一个产业来抓,缺乏有效组织,导致农民工无序流动。二是对农民工的培训和再培训无能为力,致使农民工大多无技术技能专长,学历低,盲目闯、碰运气,只能打些零散工、粗重工、况且工价低下,工作不稳定,收入无保障。三是乡镇干部在劳务输出的组织过程中,缺少相应的中间环节,没有中介服务组织,增加了农民外出打工成本。

(二)化解农村债务矛盾能力较弱

巨额乡村债务的形成主要集中在最近十年间,====年分税制前,乡镇的财政基本上由县级统收统支,基层政府基本上没有债务,而====年后,乡镇财政普遍成为一级财政,在新税制下,“财权上收,事权下移”,使乡镇逐渐沉淀了大量债务。据县审计局最终审计,全县乡镇负债=.=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万元;村级债务=.=亿元,村平债务==.==万元。

上世纪==年代,乡镇为完成自上而下的诸如“普九”、“村村通”、“井池园”等各种达标升级任务而负债达标。一个广泛流传的顺口溜形象地描述这种做法说:“采取什么措施我不管,政策不能违背,任务必须完成,否则追究领导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想办法加重农民负担,变卖集体资产及向各方高息借贷。”一位镇长说。

乡镇达标任务常常又分摊给了村干部。一旦村干部不能及时收齐乡镇下达的税费任务,就不得不通过变卖集体资产或借高息来上缴税费。村级债务因此形成。

乡镇负债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农村合作基金会清理整顿后欠下巨额债务,普九工程建设拉下大笔债务,前任乡镇领导搞政绩透支,“寅吃卯粮”又欠下一笔债务;加之乡镇年年垫税、提留尾欠不断增加、弃田抛荒、全家外出形成的税收悬空、老债务利息的自然增长等诸多原因,致使乡镇债务屡屡上升。旧债还不上,新债又增加,致使债务越滚越大。

巨额的乡村债务掣肘着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转,由此引发了很多社会矛盾。乡镇干部被沉重的债务缠着不得脱身,有时为了躲避债主要债,还不得不东躲某省,既没有精力、也没有财力来谋划发展事宜。一些欠债较多,没有偿还能力的乡镇对发展前景失望,存在着“看摊子,守门户”现象,多数干部对乡镇工作充满困惑和无奈。“现在镇政府每天都有来讨债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镇领导苦恼地说。

而农业税收的取消,又使这个既有难题更加凸显,如何来化解乡村债务这个“结中结”呢?很多乡镇干部一谈起这个问题就直摇头,表示对化解债务无能为力。

一是乡镇原有资产已经基本用于抵债。东坝镇一位镇干部说,“乡镇企业、山林、湖泊、水塘等资产,该卖的都卖了,该处置的全部处置了,有的是用资产抵,有的是经营权承包。现在山林湖泊几乎全都是私人经营的了,甚至包括堰塘。”

二是招商引资、发展工商难度很大。“目前想迅速发展工商业有很大的难度,招商引资很难,一是条件有限,交通不便,别人不愿来;二是没有特色产业和特色资源;三是没有税收优惠,沿海该交===万的税交===万就行了,这如何吸引别人来我们这里办企业。”一位乡镇的领导对我们说。

三是不允许追收农民欠税。以前部分农民拖欠的农业税,现在的规定只能挂在帐上,不允许追要,还债的途径就难有了。“乡村债务不但没有化解,利息还在增加,数字还在上升,这个包袱甩也甩不掉。”

四是上级转移支付十分有限。一位乡长说:“我乡=====人,属中等乡镇,国家转移支付==万元(不包括工资和民政上的支付),但一是上级要代扣公路税、计生税、升钟水库水费粮以及区级上交款等,占总支付的==—==%,大约==万元左右;二是发放村干部工资,县上核定的村干部工资为==万,但实际要发==多万元;三是还要解决上级批复的各种农民*金费、五保户生活费等支出,实际乡镇的活动经费不足==万元了,乡镇只有靠‘寅吃卯粮’来维持运转,就更不用说还债了。”

五是农民负担依然存在,乡镇干部有心无力。====年虽然取消了农业税,但升钟水库水费粮、世行粮等负担人平也有三四十元。大多数农民本身受益不多,同时认为取消了农业税就不得再交钱了,因此不愿交钱交粮,乡镇干部对此很是无奈。

第五篇: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发展方式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影响

从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现行发展方式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或矛盾。

(一)内外部经济不协调。突出表现在贸易顺差的持续大幅度增长和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累积上。这种情况既不利于对外开放战略的长期有效实施,也不利于国内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容易引起国际贸易纠纷和遭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二是发展成果的共享性较差,资源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三是造成流动性过剩,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形成不利影响。

(二)消费与储蓄关系失调。长期以来,由于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消费率一直相对较低,储蓄率一直相对较高。分析本世纪以来中国国内总储蓄率上升的源泉,一个显著特点是,从2000年到2008年,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的储蓄额占全国增加值总额的比重都上升了,分别上升了5.

49、2.

55、7.77个百分点。从中可见,中国国内储蓄增长的主要源泉是企业储蓄和住户部门储蓄。

(三)传统竞争优势减弱的同时技术进步推力不足。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提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由过去几乎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的转变,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已经开始逐步减弱。二是随着中国资源价格改革不断深入和环保力度不断加大,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也在逐步减弱。三是随着中国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模仿、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空间越来越小,由后发国家地位所决定的低成本适用技术优势也在逐步减弱。

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并成功应对资源环境方面的严峻挑战,最关键的,就是要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通过增强创新能力,使技术进步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中逐步发挥主导作用,实现竞争优势的转换和升级。但总体来说,中国经济仍属于粗放式增长的经济,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两点:一是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规模上的大国地位不甚相称。二是创新能力仍然不强。

(四)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增大。中国人口规模比世界上现有56个高收入国家的全部人口之和还要多出3亿多。如此规模的人口进行现代化,相当于把过去一两百年来世界范围的现代化历程在中国重演一次,而中国既不具备发达国家在发展早期所具有的相对宽松的国内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也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通过开拓殖民地获得现代化所需要的资源。另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正赶上世界范围新一轮的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客观上使中国面对的资源环境挑战更为严峻。

(五)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较大;二是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发展不足。

制约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体制性矛盾及其影响

中国发展方式存在的上述问题,既与中国的发展阶段有关,也与中国国情特点有关,但最关键的,还是与中国经济体制存在的缺陷有关。因此,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最重要的,就是要准确把握这些深层次体制性根源,深刻分析其影响发展方式的路径,找到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

制约发展方式转变的四个体制性因素,一是资源和要素价格扭曲,未能充分反映其稀缺性和市场供求状况。二是社会性规制制度不完善、政策执行不到位。三是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制度不完善,体系不健全。四是国有企业现行制度安排存在缺陷。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国有企业一方面以远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成本甚至是零成本获得这些资源,形成竞争优势,获得超额利润;另一方面,获得利润后又不向全民的代表者政府支付红利,而是留在企业进行投资,成为企业储蓄,从而既导致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又导致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不合理。

体制性因素对发展方式的具体影响机制则包括:

第一,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影响机制。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不相协调问题的体制性根源主要是两条,一是资源和要素价格扭曲问题,二是社会性规制不到位问题。

第二,对技术进步推力不足的影响机制。导致技术进步推力不足的体制性原因,除资源和要素价格不合理、社会规制性政策不到位等导致的节能降耗减排创新需求和动力不足之外,还有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制度不完善。

第三,对内外经济不协调的影响机制。资源价格不合理、社会性规制不到位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这三个体制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中国产品的不完全成本和竞争力虚高,而这正是内外经济不平衡的主要诱因。

第四,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影响机制。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群之间收入差距大;二是基本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不完善、体系不健全,不仅均等化程度低,而且水平标准也与中国现有发展水平和政府财力不相适应。

第五,对消费储蓄不协调的影响机制。储蓄与消费关系失调直接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居民消费倾向降低;二是收入分配体制有问题,企业收入份额增加多,居民收入份额下降多,制约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居民消费倾向下降,主要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制度不健全、保障水平低、居民在消费方面存在后顾之忧等相关。而收入分配不合理、企业比例上升、居民比例下降,则是上述四个体制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转变发展方式的政策建议

针对发展方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深层体制性缺陷,“十二五”时期应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产业中高端竞争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和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战略重点方面,取得突破。同时,要着力的政策重点包括:

第一,不失时机地推进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首先,要加强对非传统资源的产权界定和保护。其次,要进一步完善中国资源税费制度,改革计征办法和征税标的,合理确定税费标准的调整机制;并参照国际经验,立足国情,改进资源税费在不同利益主体和不同利用相关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再次,要着力推进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以及利率、汇率等要素价格体制改革。

第二,切实加强对资源、环境、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社会性规制,正确和有效发挥政府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作用。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有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重点解决法律体系不健全和标准不合理的问题。其次,增强社会性规制执法的约束力和严肃性,特别要避免短期调控政策考虑对规制政策的影响,或将社会性规制政策作为短期调控政策加以使用的做法。再次,要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信用评级、调查审计、认证认可、公正仲裁等专业性中介服务,充分发挥其在增强社会性规制政策有效性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要把对资源环境、质量安全等的管理纳入对各级干部的考核当中,从体制机制上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得到切实贯彻。

第三,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变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状况。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改变那种把社会保障仅仅视为一种社会福利的观念,充分认识社会保障对于扩大内需、提升人力资本、促进技术进步、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力等的积极作用。其次,要以实现基本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着力提升统筹层次,努力改变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不接续的状况。在这方面中央政府尤其要发挥主导和关键作用。再次,要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制定和相关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改进中国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在公共服务事务方面事权和财权的划分,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各地政府都有充足收入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最后,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立法的层次,增强相关法律的权威性,使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提供有法可依。

第四,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剩余分配机制。要积极探索完善国有企业利益分配的有效途径。建立国有资产(国企股份、国有土地和资源等)及其收益补充社保基金的长效机制。同时,将国有企业利润按合理比率进行“分红”,上缴国家财政,彻底改变国有企业实际上在无成本地使用国有资产的状况。调整国民收入和国有资本收益的分配结构。

第五,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强化政府在非商业化基础知识领域的作用,弱化政府在应用技术和商业化技术领域的作用,相应改革政府研发经费投放机制和政府科研机构。真正确立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

位,通过开放市场准入,“逼迫”企业创新;通过加速折旧等政策,扶持企业创新。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创业,在创业中创新,充分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改革大学和科研机构,使其在竞争中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切实承担好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应有的作用。

第六,制定并实施合理的消费政策,促进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消费模式。一要完善消费品价格政策体系。二要完善税收体系。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大幅度提高筵席和奢侈品税率,变消费税主要从生产环节征收为流通环节征收。三要建立或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严厉制裁过度占用和消费重要资源、尤其是过度占用和消费土地、水等不可贸易资源的行为。

作者:张军扩 侯永志 刘培林

上一篇:乡镇领导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乡镇个人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