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四教学计划

2024-04-09

初四教学计划(精选7篇)

篇1:初四教学计划

初四化学计划

本学期化学讲九年级化学下册。涉及到五章。其中四章内容是初中学习的重点和重要考点。所以学好每个章节并且将各章节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就显得尤其重要。根据课标目标的要求,我组努力做到以下方面:

1要立足课本,注重基础。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2 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参与,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3强调化学实验的魅力。多进行科学探究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精心选题,精讲精练。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讲清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作业灵活多样,适当进行阶段测验。及时反馈教学成败。努力做到使所学知识尽快消化和巩固。

时间安排:

1———4周: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5———12周第九单元溶液

13———18周 第十单元酸和碱

19———20周复习与考试

篇2:初四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们要本着“面向全体学生毕业;扩大优生面,提高优秀率、平均分”的思想,分层次的进行备课、教学。对学习困难生,我们重点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再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自立、自主及竞争意识。对优秀生在巩固基础知识、形成系统知识的同时,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进行强化性训练,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提高考试技巧,争取明年中考语文优秀率有较大提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从整体来看,部分学生身上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课外阅读)正在逐步养成,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有不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没有明显的转变。

三、教材分析

用好初中八册课本,大胆增删,精选精讲重点篇目.认真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在积累中学语言,强语感,增知识,在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同时,使其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语文教学一定要发挥课本的“示范”作用,课内不仅要教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方法,教思路,为课外拓展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

1.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加强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言运用的考查,是中考试题中最灵活,最能够考查学生能力的一项内容,它的范围涉及广,包括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修改病句,句子的仿写,以及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此外,常见的语言运用题还有根据提供的材料写广告语,结合表格复述其内容,对有关生活现象进行评点,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等.针对这些内容,我们的教学还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加强课内外的沟通,引进生活的活水,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关注人生,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生活实践活动中增强语文能力。

2.加强课外阅读及训练,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底蕴.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作“奠基”,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也就缺乏“后劲”,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成了子虚乌有.因此只有加强阅读,扩大阅读量,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表达能力才会提高,人文底蕴才会日渐深厚.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督促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籍,多背诵名家名篇,多积累精彩片段.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学习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创造性地阅读,理解的能力.如果没有广泛的阅读,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3.加大作文教学力度,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针对学生作文重形式轻内容 ,空洞无物,泛泛而论,华而不实的特点,我们打算下大力气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依据考场作文的特点,逐一进行达标训练,从根本上解决不良文风的危害,积极倡导“写真情”“抒实感”“我手写我心”的“自己的,自然的”作文。

五、教学措施

第一,加强集体备课,深刻领会中考精神,全面掌握中考信息,继续用好教学案,继续对学生实施检测过关,力求课课清,堂堂清.第二,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快乐学习;引导学生合理支配时间,实施减负增效.第三,狠抓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适度紧张;狠抓作业质量,教师力求全批全改,尽可能掌握学情;狠抓试卷讲评,引导学生学会总结与反思,利用好改错本;第四,狠抓细节,狠抓落实.关注学生,细节,书写;关注书面表达,任务要少而精,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所收获,有布置就要有落实,反复练习。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早”“准”“实”“活”“信”五字方针,即有超前意识工作中处处占主动;准确详尽的把握中考信息,吃透中考精神;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学会灵活多变;对明年的中考充满信心。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定会取得优异成绩。

六、教学进度

篇3:初四教学计划

1 吃透教材, 把握教学大纲, 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根据新教学大纲的要求, 授课前教师必须通览教材, 根据学生对本学科的认知情况, 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确定每个单元的重、难点, 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如第三章“溶液中物质的量”的教学, 是教学难点, 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程序的。先让学生复习组成物质的微粒特点———很小, 宏观上我们能看得见的物质是由很多个这样的微小颗粒组成的, 用这么小的微粒来衡量物质的多少太不方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科学家引入了一个新物理量———物质的量,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 (展示教具) , 如:有谁能说出这杯水是由多少个水分子组成的;这些铁钉是由多少个铁原子组成的等, 这时学生肯定很茫然, 教师可以趁机再补充一句:“我不仅能回答这个问题, 还能回答只要已知某物质的质量, 就能知道组成该物质的微粒有多少这个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物质的量, 它是把微观粒子数与宏观可称量的物质的质量联系在一起的物理量, 它像我们以前所学的物质的质量、长度、时间等一样, 是一种物理量的名称 (且是国际上统一规定的基本物理量之一) 。”接着类比引出其表示符号:n, 单位:中文表示为摩尔, 符号为mol。物质的量是表示构成物质微粒数目的物理量, 国际上统一规定了比较的标准, 把12 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作为集体, 定为1 mol, 引出阿伏伽德罗常数 (NA=6.02×1023个/mol) , 再进一步导出物质的量 (n) 与构成物质的粒子数 (N) 之间的关系, 摩尔质量与物质的质量及物质的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而解答教师开始提出的问题 (已知物质的质量, 可求物质的量, 还可进一步求构成物质的微粒数, 反之亦然) , 最后通过让学生练习, 反馈学习成效, 矫正其错误之处, 实现教学目标,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根据学生的化学基础,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也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课堂上应与学生融为一体,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充分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应利用设置疑问、恰当运用比喻、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分层次布置学习任务、分层次完成单元目标等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力争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多的知识。

2.1 创设提问情境

采用各种教学手段,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 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并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促使教学质量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 精心设计教学, 创设出能使学生“愤”、“悱”的情境, 以便营造出探究学习的氛围。而在教学中巧问善诱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最好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问, 更要会问, 要问得恰当, 问到知识关键处;且应掌握程度, 问得难易适中;还应选准时机, 问在教学该问处, 让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 从而使学生积极思考, 形成开放式探索性思维。除巧问善诱外, 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 以激其情、奋其志, 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断得到提高。首先, 上课时可用提问的手段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氯化氢的物理性质时, 笔者先做了氯化氢的喷泉实验, 然后问学生:“压缩滴管的胶头挤出几滴水, 有什么现象发生, 喷入烧瓶里石蕊试液的颜色是否有变化, 为什么?”之后, 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因为学生观察到了有趣的实验现象, 就急于想知道为什么, 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就会积极思考, 当然对于氯化氢物理性质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了。其次教师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在最后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解答。

2.2 巧妙比喻, 突破难点

教师通过运用巧妙形象的比喻, 可抓住问题的规律, 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如在学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时, 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命名的规律, 先让学生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总结出同类有机化合物的共性, 然后根据名称先写母体 (就如同画一棵大树, 先画树干) , 再沿主链碳挂取代基 (如同画树的枝干) , 最后根据碳原子的4价键原则补出氢原子 (如同画树的树叶) , 教师边讲边在黑板上画, 这样一个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就摆在学生的面前了, 如2, 2, 3-三甲基-3-乙基己烷, 先写母体6个碳原子, 再沿主链碳挂取代基, 最后补出氢原子 (见图1) 。

3 指导检查, 引导讨论, 及时小结, 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探究的习惯

3.1 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 使学生自己解决浅层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涉及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的知识点, 即本节知识的生长点, 但这些知识点又不属于本节课所必须掌握的内容。为不冲淡本节课的主题, 使教学结构紧凑, 可指导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分析, 以使上述知识成为本节课的延续和对本节课的深化。这样做就使学生逐渐养成了探究化学奥秘的习惯。

3.2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 使学生解决有争议、有难度的问题, 在探究中找到乐趣

在化学学习中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出现, 这时, 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解答, 应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自己解决。讨论时, 教师要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 疏导其思维障碍, 纠正其思维偏差。讨论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较好的手段, 由于我们在上课前不强调预习, 学生在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时, 不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 不会受课本内容的限制, 学生可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办法解决问题, 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 调动探究积极性。

3.3 及时辅导、整理、小结, 使小结成为学习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篇4:春末夏初四条线路游赏泰山之美

欣赏春末夏初的泰山之美与往常一样,也是贯穿在从山底到山顶的攀登过程中的。泰山的上山路很多,目前对外开放的上山线路只有四条。游客选择了不同的上山道,也就选择了不同的泰山风景。这也是我尊敬的泰山摄影高人纪智勇大哥和他带领的“色驴”们每年十次二十次地从不同的道路不断登顶的原因。

泰山中路:一天门-中天门-南天门(全长5.5公里)

泰山最富盛名的登山道是泰山中路——几乎全由石阶砌成的盘路。沿途风景深幽,峰回路转,古木怪石鳞次栉比,人文古迹比比皆是,正是泰山幽区的所在,著名的景点包括孔子登临处、红门宫、万仙楼、斗母宫、经石峪、中天门、五大夫松、望人松、十八盘、南天门等。

春末夏初时节,伴着山间潺潺流水,听着树上啾啾鸟鸣,和着山里习习凉风,看着路旁丛丛野花,虽需一路地辛苦,却能换来难得赏心悦目的心境。不失为初次来泰山旅游的首选。

泰山西路:泰山天地广场(旧称天外村)-中天门-索道-南天门

泰山旷区也是泰山西路的所在,它起于气势恢宏的泰山天地广场(旧称天外村)。从这里可乘车通过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直达中天门,也可步行通过山间的古老盘道和小路到达中天门,然后再选择走盘道或坐通达南天门的索道上山。

这条路两旁峰峦竟秀、谷深峪长、瀑高潭深、溪流潺潺,自然风景得天独厚,著名的景点有大众桥、黑龙潭、竹林寺、黄溪河水库等。春末夏初时节,如果选择乘车上山,眼见绿竹翠柏山花野草飘然身后,颇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畅快感觉。

泰山西北麓:桃花源-索道-岱顶天街

第三条上山道在泰山西北麓的桃花源景区内。进入景区后可选择步行或乘车经桃花峪景区的盘山公路到达桃花源,然后再乘索道直达岱顶的天街。盘山公路沿途有桃花峪、钓鱼台、碧峰寺、彩石溪、赤鳞溪、红雨川等著名景点。春末夏初时节,虽错过了一路上连成片的令人目不暇接的桃花阵,但彩石溪里那一波碧水和山涧深外的阵阵松涛,绝对是一场难得的视听盛宴,不愧其泰山秀区的称号。

泰山东北麓:天烛峰-后石坞-岱顶

泰山的第四条登山路在泰山东北麓的天烛峰景区。和泰山中路相似,由一条长达5.4公里延绵而上的盘山道贯穿,最后经后石坞到达岱顶。走在这条贯穿泰山奥区的盘山道上,奇石巍巍峻峭之貌不绝于目,清泉涓涓叮咚之声不断于耳,大天烛仰面小天烛朝天遥相辉映,将军山披甲罗汉峰叠立栩栩如生。作为泰山奥区的中心,后石坞峰雄岩壮、怪石嶙峋,尤以众多千姿百态的古松称奇。它们或探身绝壁,或扎根深壑,或直刺青天,或振翅欲飞。后石坞因接近岱顶,所以山下虽已是春末,这里呈现的依然是鸟语花香的绚丽春色。

篇5:初四政治教学计划2

一、基本情况分析

初四共有政治教师两人,两位教师都年富力强,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勇于探索创新,开拓进取。而且知识丰富,具有深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教学,精通专业知识,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初四级部共有学生120人左右,分成四个平行班,大部分学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中约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强烈的上进心,良好的学习习惯。百分之五十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一般,上进心不强。其余学生得过且过,不愿意学习。就教学内容来看,本学期要复习六年级上下册、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和初四全一册的所有内容,而且要进行专项训练和中考模拟训练。授课压力大,大部分学生不重视本科,学习方法不当,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给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任课老师必须重视这种现实,努力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扎实基础。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的要求及奋斗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我国公民享有哪些权利,必须履行哪些义务;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合作与竞争的含义、关系;公平与正义的意义;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如何做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等内容。使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运用思想品德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现实对学生进行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共和国所需要的人才。

奋斗目标: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力争中考优秀率达到百分之三十,及格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中考成绩在全市前十名。

三、措施

1、解放思想,打破观念,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为提高课堂效率

打下基础。

2、对学生做深入的思想工作,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精选试题,精讲多练,同时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4、把好单元过关,对于优生作到存在的问题当面点,当面清。

5、对优生和偏科学生积极进行课余辅导,将问题及时解决。

6、严格要求学生,培养扎实学风。

7、教师团结协作,加强集体备课。

四、时间安排

1——2周:六年级上下册

3——4周:七年级上下册

5——7周:八年级上下册

8——9周:九年级全一册复习

10——11周:专项复习阶段

篇6:初四政治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推进政治课程的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在教学上努力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在中考中能取得较好成绩。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心理状况分析:随着年龄增长,初四学生心智相对成熟一些,面临中考,目标较明确,学习积极性相对有所提高。但是大部分学生自制力较差,在各种压力下学生的情绪很容易波动,没信心、厌学、烦躁、自暴自弃等各种状况均有可能出现。这些需要老师密切关注,适时指导和帮助。

2、学生学习状况分析:一直以来我都特别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初三学年基本上已经明确了政治答题的基本要求,绝大多数同学开始重视此学科。但由于基础的历史、文学功底较差,学生对课程内容不太理解;“政治能背就行”的错误观点使得学生较少去理解和体会,所以要改变学生的浮夸学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

1、处理初中毕业所面临的问题: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远大的理想,学会正确处理和面对的升学压力,以积极的、自信的状态去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2、进行政治题型的专项训练,认真组织好复习,争取中考中再接再厉.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主要内容是复习初中政治的全部内容,根据绥化市中考要求,2015年初中毕业思想品德学业考试内容初一初二初三政治和间国内外重大时事。

1、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教育等。

2、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国内外重大时事。

五、本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以确保中考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学习兴趣差的学生检查和督促,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同科老师要互相学习,正常开展听课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篇7:初四化学教学教育叙事

2008至2009学年又结束了,回顾一年来我热爱的“讲台”历程,喜事多多,感触多多。值得回味和反思的很多,只是过多的惰性让我失去了好多的成果积累。现就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实验教学的处理过程简单叙写。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教学的成功关键之一。

今天,我偶想起上学期的一节化学实验课:在介绍完制取氧气的原料和方法后,有位学生极力主张用水电解来制取氧气,而教材上是以分解双氧水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为此,有几位学生与我进行了一场争论。学生举例力争:电解水的方法应该好,原因是该方法虽然消耗大量的电能,但原料取之容易,且产物无污染,同时还产生了一种无污染的燃料,符合绿色化学的主体精神。而用高锰酸钾或双氧水制取氧气,过程复杂,同时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二者比较起来,当然是用水作为原料的方法为佳。面对这种现实,如何不否定学生的想法,还能激发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是问题的关键。于是我提出思考的问题:同学们,如果我们在一节45分钟的课堂时间内,按照教学要求,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氧气,既要制取,还要研究氧气的性质,时间来的及吗?因为电解水的方法需要的时间长呀。当时,课堂马上静了下来,此时,我灵机一动,接着开导同学们,用水制取氧气,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很理想的,更符合绿色化学的精神,问题的关键是能否在不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的情况下,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制得氧气呢?这样的问题式提问,既肯定了学生的思维,又教育了学生学会节俭,学会快速制取氧气的方法。此时,我马上开始做双氧水和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对比实验,顺便引入双氧水制取氧气中为什么使用二氧化锰的原因,催化剂概念的初步理解也就很容易导入了。这一问题的处理不仅引导了学生学会探究化学问题,同时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就这样师生共同探讨的现状下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且效果也相当的不错。由此我想,如果能把课堂也变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主阵地,那也肯定是一种很好的教学。

上一篇:县语委办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