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集团战略分析报告

2024-05-02

海尔集团战略分析报告(精选6篇)

篇1:海尔集团战略分析报告

企业集团经营战略研究—海尔集团经营战略分析报告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与国经济实力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大公司、大集团的竞争。我国要积极参加国际竞争,必须建立自己的大公司大集团,并以此为民族经济实力的基本载体。企业集团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要制定一个正确的战略,这既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是企业集团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它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经营范围的科学规定,同时又是制定规划的基础。经营战略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使命的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地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从其制定要求看,经营战略就是用机会和威胁评价现在和未来的环境,用优势和劣势评价企业现状,进而选择和确定企业的总体、长远目标,制定和抉择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

企业的经营战略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它所规定的是企业的总体行动,它所追求的是企业的总体效果。虽然它必然包括企业的局部活动,但是,这些局部活动是作为总体行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战略中出现的。这样也就使经营战略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

企业的经营战略,既是企业谋取长远发展要求的反映,又是企业对未来较长时期内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通盘筹划。虽然它的制定要以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条件的当前情况为出发点,并且对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指导、限制作用,但是,这一切也都是为了更长远的发展,是长远发展的起步。凡是为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所确定的长期基本不变的行动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都是战略。而那种针对当前形势灵活地适应短期变化,解决局部问题的方法都是战术。企业经营战略是关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与竞争对手抗衡的行动方案,同时也是针对来自各方面的许多冲击、压力、威胁和困难,迎接这些挑战的行动方案。它与那些不考虑竞争、挑战而单纯为了改善企业现状、增加经济效益、提高管理水平等为目的的行动方案不同。只有当这些工作与强化企业竞争力量和迎接挑战直接相关、具有战略意义时,才能构成经营战略的内容。应当明确,市场如战场,现代的市场总是与激烈的竞争密切相关的。经营战略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就是因为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严峻的挑战,企业制定经营战略就是为了取得优势地位,战胜对手,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第五大特征,就是要把经营战略与管理方法结合起来。任何高明的战争指挥者,必然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家,同时也必然是高明的组织管理者。在商场如战场的情况下,企业经营如果没有战略计划,自然难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对手抗衡。但是如果缺乏相应的管理控制方法,就很难驾驭自已的部属。毛泽东如果没有那套“支部建在连上”的管理控制技术,他能在延安和西柏坡驾驭远在东北的林彪和百万大军?他能有效地指挥四大野战军夺取全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现代企业不仅要有高瞻远瞩的经营战略,同时还必须有相应的管理控制手段,否则再好的经营战略也落不到实处。

企业的经营战略,首先是要有一个长期战略目标,主要是:

1、经济效益的长期目标。包括:营业额、利润、投资回报率等。

2、社会效益的长期目标。包括:顾客满意率、企业商誉、企业环境、企业扩大规模等。

3、综合效益的长期目标。包括:增长目标、市场占有率、科技发展、经营质量等。

然后根据以上目标,制定经营战略。主要有:

1、产出增长战略:渗透、扩大和占领市场的战略。

2、风险规避战略:就是通过强化管理控制,加强市场应变能力、竞争能力。竞争战略包括市场领先战略、市场挑战战略和市场跟随战略。

海尔集团将企业的发展思路放在整个世界的发展空间布局来考虑,在产品结构、科技含量、资本运营、人才培训上做出楔而不舍的努力。

海尔的产品结构线宽而深,许多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居第一位。“全面开花”对一个企业来说未必是件好事,如经营不好,有些企业还会因此招来灭顶之灾。而海尔却在做到“全面开花”之后在市场上“全面结果”,海尔的成功就在于其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生产、管理模式;确立了市场定位、深化产品结构。八届人代会后,海尔深刻领会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思想,抓住机遇,建设了海尔工业园,运用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技改模式,引进外资,发展高科技。海尔从生产一个产品开始,进入整个百种家电领域,并分别形成批量生产。1997年海尔工业园销售收入达65亿元,是国家对高新技术开发区每平方公里销售收入标准的5.6倍。海尔集团陆续兼并了空调、冷柜、洗衣机等18家企业,在兼并过程中,元形资产盘活与有形资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98年海尔实施国际化战略,国际声誉日益提高。海尔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不断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在海外商场的布局日趋合理。海尔分别在中东的迪拜和欧洲的德国建立了“国际物流中心”,有效规避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国际贸易的经营风险,出口创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增长了36%。

海尔准确的市场定位,深化的产品结构也为海尔的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的一句名言“东方亮了西方亮”,这与许多企业各行业并举为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出发点全然不同。海尔集团的产品多元化,不在于企业想不想搞,而在于有无能力搞。海尔的产品只有具备了非常强的品牌竞争力,很高的市场领导地位及先进而庞大的营销网络体系之后才会去发展,海尔的原则是把每一个产品做到最好,把产品结构线做宽后再做深。

海尔集团在确定市场定位,深化产品结构的同时确立了质量第一的市场观,这一市场观的确立,给当时市场意识普遍不强的中国企业以强烈的震撼,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质量意识,海尔不但经受住了多次全国降价**的考验,而且由于高质量,在全国家电产品中独树一帜,供不应求。抓质量意识符合消费者的根本利益,由此也看出消费者对质量的需求大于对价格的需求。

海尔集团一贯坚持创造市场、国门之外创名牌的理念和思想。支持“创造市场”是海尔的一贯理念,“先卖信誉后卖产品”,海尔用真诚赢来了市场美誉。在8年家电市场价格大战中,海尔以高科技产品和真诚的服务为用户送去放心和满意;海尔产品连续数年在全国市场产品竞争力调查中,美誉度均名列榜首。“质量不打折,服务不打折,价格不打折”,这是消费高评价。

“用户的难题,就是海尔的课题”,海尔一直为用户着想,坚持市场设计产品的理念是海尔赢得消费者的关键。强烈的市场观念与市场竞争意识使海尔得到了丰厚的回报。1998年海尔微笑进入IT行业,3C服务独树一帜。

海尔进军500强面临一个新的起点,海尔认识到人才的培养将是今后海尔

大发展的关键。1998年海尔集团针对目前人员素质与企业发展有差距的现状,调整思路,抓人员培训。海尔相信,只有员工素质跟上了,海尔才能真正创出世界名牌。

海尔在进入大发展的同时,逐渐形成了独有的企业精神,从创业之初的“无私奉献,追求卓越”到海尔二次创业直截了当提出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企业精神的升华也体现了企业发展历程,海尔在国外打出“海尔中国造”的口号,海尔的成长体现了海尔将自己的责任建在报效祖国、振兴民族工业的基础之上。海尔坚信:信心来源于实力。作为产品质量国际化的三个标志——质量保证体系国际化,产品国际认证,检测水平达到国际标准,海尔产品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海尔的产品先后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ISO90022国际计量认证,CE|GS|EMS产品认证等多项国际认证,拿到了进入世界任何国家市场的“绿卡”。由于海尔在走向国际市场时坚持了创中国自己的国际名牌的战略,因此在国际市场树立了信誉,赢得了国际声誉。海尔要为创世界名牌而奋进,海尔要圆一个世界名牌之梦,利用技术创新、人才、管理、机构、体制改革将企业做成良性循环,使企业既有规模,又有效益。

那么海尔集团公司是怎样把战略与管理有机结合的呢。

海尔的前身为青岛电冰箱厂,实际上是一个资不抵债的集体小厂。从1984年引进德国利渤海尔电冰箱的生产技术,开拓了海尔的创业序曲,目前已成为国家的特大型企业,不仅是中国家电第一品牌,而且挤进世界家电十强行业。从1984年到现在,海尔经历了三个战略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名牌战略”阶段(1984—1991),以冰箱发展为主,探索积累管理经验,狠抓产品质量管理,到1998年,海尔冰箱获得国内冰箱行业首枚质量金牌,实现了名牌战略。

第二阶段为“多元化战略”阶段(1991—1998),通过资本运营“吃休克鱼”方式,兼并了一些濒临倒闭的企业,先后进入冷柜、空调、洗衣机、电子业生产领域。以海尔品牌的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1991年被首批评为家电行业唯一的国内驰名商标。

第三个阶段为“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现在),这一阶段海尔的目标是创造国际名牌,挤身国际市场。目前已在海外建立了十多个分厂,产品已进入美国、欧洲等国际市场,年创汇额达2.8亿美元以上。

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海尔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管理控制措施:1、实行干部管理环节的日常控制。

海尔纪委规定,每月底各单位负责人必须上报《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报告表》,对经营管理各方面出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必须如实呈报,否则要严肃追究领导干部责任,体现海尔“在位要受控”的干部管理理念。

2、建立集团财务委派制和全面预算制

海尔实行各分公司财务管理人员集团委派制度和全面预算制度,不允许企业负责人随意指使财务人员随意调帐的现象发生,真正发挥财务监督和财务闸口制度,保障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3、建立集团资金统一结算制度

海尔为控制财务风险,实行集团资金统一调度管理,要求各独立核算单位在统一的指定银行开户、统一结算,有效地降低了资金成本,提高了资金的流转速度,并控制了“小金库”的鞘外资金行为。

4、建立物流控制系统

海尔成立物流推进部,建立物流控制系统,对集团各单位的原材料采购、储运、配送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了材料库存的日清日结,有效地降低库存材料的呆滞积压和帐实差异问题。

5、坚持“现款现货”制度

海尔为控制应收帐款的坏帐发生,统一实行现款现货的销售制度,禁止无款发货等违规行为,有效地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6、建立《海尔集团资产管理平台》

海尔对所属法人单位资产的购置、评估、转移、报废等事项,实行统一上报审批制度,并定期不定期的进行检查,有效地防止了资产流失。

7、建立合同统一管理制度

海尔法律中心负责对集团的合同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制定统一的合同文本,限定合同金额的签批资格等措施,杜绝了各独立单位私自对外签订各种违规合同,有效地控制了违纪违规事项的发生。

海尔这一系列管理控制措施,是海尔战略目标得以逐一实现的有力保证。

通过制定经营战略,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调查分析,明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对于企业增强自身经营实力有了明确的方向。企业有了经营战略,就有了经营发展的总纲,发挥企业的整体效益,有利于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全面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

篇2:海尔集团战略分析报告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8年海尔集团[1]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发展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创业25年的拼搏努力,使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2009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海尔集团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

2.1 创业期—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1991年)

海尔集团创业期以发展名牌战略作为公司战略。名牌战略的核心是高质量,“高质量”的内涵远远不仅是符合工厂或国家规定的标准,而是要适应市场需求,占领市场,并进一步创造高效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

2.2 奠定基础期—多元化战略(1992年—1997年)

“吃休克鱼”扩展经营是奠定基础期海尔集团的公司战略。“吃休克鱼”简单的说就是挑选硬件好但软件不好(即经营管理不好)的企业作为兼并对象。而“克隆海尔鱼”是指先做好一种产品,在生产和管理上形成一套成功的、可操作的模式,然后将这种模式移植到另一个企业或产品上,获得相同的效果。通过先吃后克隆的方式海尔集团由单一电冰箱生产厂商成为了全家电生产厂商,由青岛走向了全国。

2.3 国际发展期—国际化战略(1998年—2005年)

发展国际化战略是海尔集团在国际发展期的公司战略。“国门之内无名牌”是海尔集团名牌战略新的延伸,对于海尔这样的大企业,国内市场已经

不能满足这只大鲨鱼,因此,实现国际化是其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为:产品批量销往全球主要经济区域市场,有自己的海外经销商网络与售后服务网络,海尔品牌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信誉度与美誉度。2.4 新世纪发展期—全球化品牌战略(2005年—今)这一阶段的特征为:海尔在当地的国家创造自己的品牌,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国际化战略和全球化品牌战略有很多类似,但是又有本质的不同:国际化战略是以中国为基地向全世界辐射,但是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是在当地的国家形成自己的品牌。国际化战略阶段主要是出口,但现在是本土化创造自己的品牌。海尔先难后易的战略分析

海尔战略上的先难后易是指海尔把目标市场定位在欧美等最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市场,然后再运用品牌的影响占领其他市场。海尔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为自己选择的第一个登陆点就是有“冰箱鼻祖”的德国,高举高打,先打开最难进入的市场,逐步培育国际知名度,形成高屋建瓴之势,然后再辐射欠发达国家市场。美国市场是制度最为健全、竞争最为激烈、最难进入的市场。现在,海尔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建立的海尔制造中心、在纽约建立的海尔营销中心、在洛杉矶建立的海尔设计中心已经组合成为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经营格局。经过三年努力,海尔终于成功地打开了欧美市场。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实施这种先难后易的战略手段,成功实施先难后易战略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相当的实力,作为高知名度、高美誉度、高市场占有率的海尔当然具备实施该战略的实力。

3.1 技术能力

企业必须有较强的研发能力、设计能力和先进的生产制造技术,能够开发出世界主流市场需要的产品。海尔多年来始终坚持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使它具备了“生产一代、研制一代、构造一代”的能力,平均每年开发出200多种新产品。目前,海尔的科研中心聚集了一大批有丰富经验的科研开发人员,拥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产品实验室已同世界接轨。对市场敏感,善于经营的海尔正确认识到,企业的目标是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而不仅仅是生产产品,产品仅是满足需求的一个手段。

3.2 资金支持

要有丰富的资金或较强的筹资能力,能够开展大力度的国际营销活动,如做国际广告、参加国际展销会等,以克服当地消费者的原产地效应,树立国际品牌形象。所谓原产地效应是指国外消费者对某产品的态度往往与产品的原产地有关。例如,人们往往认为,家电是日本的最好,丝绸是中国的最好,而对于中国产的家电、日本产的丝绸,他们就不那么信任。所以在有些情况下,原产地效应会成为发展中国家家电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一种障碍。海尔集团在刚进入欧美市场时,就遇到了这种障碍,为了克服这种障碍,海尔必须开展国际营销,当然这必须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据统计,2001年海尔全球营业额达到602亿元人民币,从中国直接出口创汇4。2亿美元,海尔正是有了这种雄厚的资金支持,才得以顺利开展各种国际营销与公关活动,为步人国际化道路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 管理服务特色

企业要有自己的管理特色和服务特色,树立牢固的市场意识,创造自己的品牌,以赢得顾客,赢得市场。大凡了解海尔的人都知道,日清日高(OEC)管理法就是海尔管理上的一大特色。但是要天天按它的要求去做,而且要做好,这并非所有企业的职工都能做得到。然而,海尔人却能做得到,凭借的是什么?在海尔,只有树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成最好的”雄心,才可能天天都使自己有进步。通过日清日高人人明白当天做到了什么程度,又与过去对比看是否有所提高,从而形成一种自我鞭策机制。近几年,海尔大刀阔斧地走向世界,塑造国际化的海尔,这也反映了海尔已具备了在管理上的实力。3.4 优秀领导

企业要有战略性眼光的优秀的领导。海尔CEO张瑞敏无疑已经成了当今中国成功企业家的代表人物。2001年7月,张瑞敏成为《福布斯》杂志的封面人物,同年9月,张瑞敏荣获“中华管理英才”称号。在《金融时报》评选的“全球3O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中,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荣居第26位,进入全球有影响力的企业家行列。学海尔,学什么?首先学张瑞敏。张瑞敏是一个哲商,显然他的管理方式是通过哲学家的思维而形成的。海尔能有今天的成就,非常重要的一条是有一位德才兼备的企业领导人。就拿海尔在美国建厂一例来说,当时很多人对此感到迷惑不解,然而,张瑞敏这样解释:“可以说这是一种逆向思维。

篇3:全聚德集团战略分析

本文下面结合全聚德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及全聚德的战略选择对全聚德战略进行详细分析。

1 外部环境分析

1.1 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将采用PEST方法进行分析。

1.1.1 政治和法律环境P

2008年国务院提出了一系列对中华老字号的优惠政策如扶持中华老字号企业发展、制订中华老字号经营等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2012年受中央出台八项规定等因素影响, 高端餐饮营业额下降, 餐饮业内部经营成本上升, 利润大幅下挫, 供求结构性失衡。

全聚德作为一家老字号餐饮店, 受到政府大力扶持。但是因为政府八项规定的出台, 这家老字号也不例外受到了极大地冲击。这时候, 全聚德应该利用好政府的优惠政策来发展, 同时也要想办法减少高端餐饮下降的冲击。

1.1.2 经济环境E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餐饮消费, 在餐饮质量、品牌上有了更高的要求, 意味着有更多的人愿意且吃得起全聚德。

1.1.3 社会文化环境S

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和H7N9的出现给餐饮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这就使得全聚德必须重视产品的健康形象和品质保障。另一方面, 全聚德的连锁店大多在北京各著名景点, 大多数游客只来一次, 回头客少, 固定顾客少, 了解顾客需求变得困难。

这时候, 全聚德可以用创新的营销手段让人们再次关注传统文化, 关注老字号品牌。同时在产品质量上特别注意, 让只来一次的游客还想来第二次, 赢得一个好口碑。

1.1.4 技术环境T

国务院强调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 对服务领域重大技术引进项目及相关的技术改造提供贷款贴息支持。全聚德可以充分利用政府的支持研发自己的技术和产品。

1.2 行业环境分析

行业环境将采用五力模型进行分析。

1.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全聚德的原材料主要由北京全聚德三元金星食品公司提供。北京全聚德三元金星是自己旗下的公司, 所以在供应商方面不需要考虑议价能力, 这也是全聚德的一种优势。

1.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全聚德的老字号文化、品牌价值及产品特色就是一个很大的进入门槛。但是进入门槛虽然高, 还是会有潜在进入者。全聚德可以不断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来提高其差异化, 从而提高进入门槛, 使潜在进入者更难进入这个行业。

1.2.3 替代品的威胁

全聚德的主要替代品是各种快餐连锁店, 这些连锁店在餐饮行业占有很大市场。全聚德可以通过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来吸引消费者, 同时企业也可以横向延伸, 在经营好核心产品的前提下经营各种餐厅、饭店、小吃, 占领细分市场, 与替代品竞争。

1.2.4 买方的议价能力

由于全聚德的产品是餐饮业高端名牌产品, 所以消费者会更关注产品的质量和服务, 而对价格的关注较少, 议价能力低。全聚德可以更加注意产品的质量和服务, 而继续保持其高价格, 这样就保持了其高端形象。

1.2.5 行业内的竞争

北京的同类烤鸭店价格相对较低, 更受收入一般的消费者喜爱, 对全聚德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全聚德经营的仿膳、丰泽园、四川饭店等的竞争对手更是数不胜数, 在价格、产品的多样性方面对全聚德造成一定威胁。同时, 与一些知名的餐饮连锁店相比, 全聚德的连锁店太少, 顾客范围不大, 市场占有率也不高。

与竞争对手相比, 全聚德在技术研发、品牌、产业链上具有优势。它的挂炉烤鸭、智能烤炉和鸭坯的电子码标签是其他竞争对手没有的或不可替代的。烤鸭品牌是全聚德的核心竞争力, 百年老店的品牌已深入人心。此外, 全聚德完备的的产业链也是竞争对手难以达到的。

在竞争对手方面, 全聚德首先要保持其品牌和技术优势吸引, 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继续研发新菜品使其具有多样性, 同时要保证其产品质量。除此之外, 全聚德可以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和完备的产业链在全国和国外一些主要发达城市开连锁店, 扩大顾客人群。

2 内部条件分析

2.1 资源

2.1.1 有形资源

全聚德拥有完备的产业链, 横向拥有70余家全聚德品牌企业, 如丰泽园、仿膳等, 有多个连锁店, 纵向拥有自己的食品配送中心———北京全聚德仿膳食品公司和自己的养鸭场———北京全聚德三元金星食品公司。北京全聚德三元金星生产的鸭坯及系列鸭产品一方面供应全聚德各直营店、连锁企业, 另一方面供应北京市中高档烤鸭店和外埠经销商、中高档烤鸭店, 生产的熟制品面向北京市超市、商场、饭店、旅游区、娱乐场所。

2.1.2 技术

全聚德与德国合作, 研究了运用现代IT技术模拟人工烤制过程的智能烤炉, 把人工积累的经验通过电脑进行控制, 既保证了连锁经营的标准化, 也保护了全聚德的专利;全聚德为鸭坯编制识别身份的电子码标签, 消费者可根据条形码的编号在网上查询所购买的烤鸭从养殖到成品的所有信息;全聚德成功开发并推广了全聚德餐饮管理计算机内控系统, 实现了前台从点菜到收银结算和客户消费统计的信息化管理, 实现了后厨从原材料切配到领用、菜品烹制、质量验收和每一份菜品的单项成本控制的信息化管理;全聚德还开通了网上商城, 推出网上订餐业务, 方便消费者购买。

2.1.3 商誉和文化

全聚德在北京市场上生存与发展了上百年, 已经积淀了深厚的品牌优势。全聚德集团成立以来先后获得了300多项荣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全聚德文化的精髓, “全而无缺, 聚而不散, 仁德至上”, 这是全聚德企业文化理念的核心概括, 也是企业内部精神文化发展的源泉。

2.2 核心竞争力

全聚德的核心产品是挂炉烤鸭, 核心竞争力是烤鸭的技术和品牌优势、完备的产业链。以下从核心能力的四个判断标准 (即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不可替代) 分析:

全聚德的烤鸭技术是盈利的基础, 是独一无二的;烤鸭品牌无形资产价值评估超过110.19亿元人民币, 品牌有150年的历史, 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完备的产业链使整个烤鸭产业的上下游充分配合起来, 并实现盈利。由此可以看出, 烤鸭的技术和品牌优势、完备的产业链符合核心能力的四个判断标准。

技术优势可以保证全聚德的产品质量和特色, 品牌优势可以保证全聚德在充分竞争的餐饮市场具备相当的议价能力, 产业链的优势可以保证全聚德快速扩张连锁店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3 SWOT分析

综合以上环境分析得出的SWOT表见表1。

根据以上表格, 全聚德可以选择以下战略:

3.1 SO战略:发挥优势, 利用机会

充分发挥品牌、技术、产品和产业链的优势, 大力开展品牌营销策略, 加强品牌传播和创新, 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进行技术研发, 提高进入门槛。

3.2 ST战略:利用优势, 回避威胁

突出公司的产品特色和品牌文化, 开发新产品, 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得到一个好口碑。

3.3 WO战略:利用机会, 克服弱势

抓住居民消费能力提高的机遇, 在中国及世界各国主要发达城市经营连锁店, 提高规模竞争力。同时应快速研发各种新菜式满足更多顾客的需求。

3.4 WT战略:减小弱势, 回避威胁

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的新形势, 也可以向国外同行学习连锁店经营管理经验。

4 战略选择

全聚德在业务层的战略选择的是差异化战略。全聚德给顾客提供独一无二的挂炉烤鸭, 实现产品的差异化, 再加上身后的历史文化底蕴, 实现品牌形象的差异化。同时, 它在不同的连锁店展现不同的主题文化, 经营不同主题的菜品, 也实现了营销差异化。

全聚德在公司层战略选择的是相关多元化。全聚德集团不仅仅经营烤鸭, 还形成了服务于主业的横向发展, 经营仿膳、丰泽园、四川饭店及20多家优秀老字号餐饮品牌, 涵盖烧、烤、涮, 川、鲁、宫廷、京味等多种口味, 已经从烤鸭市场延伸到各种口味市场。除了横向发展, 它还形成了上下游的产业关联, 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 有北京全聚德三元金星食品公司和北京仿膳食品公司。除了餐饮业, 全聚德还研发出20多个品种的全聚德系列包装食品, 进入销售业, 在各大商场、超市销售。

5 战略启示

全聚德的差异化战略和相关多元化战略都很成功, 为了让百年老店继续延续, 走向国际化舞台, 全聚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在中国各地扩大经营规模, 提高经济效益和规模竞争力。实行差异化战略, 不同的地方定位不同的文化, 融合当地文化, 亲近当地消费者。

(2) 在国外主要发达城市经营连锁店, 将中国的老字号品牌推向全世界。

(3) 在实行产品差异化的同时注意产品创新, 别让消费者乏味。

(4) 在进行相关多元化战略的同时, 一定不要忽视核心产品的经营。在经营好核心业务的基础上, 再充分利用自己的良好声誉和产品特色纵向或横向延伸。可以横向延伸到餐饮业其他市场, 如针对不同的人群经营各种特色的饭店、小吃等。

全聚德现在不仅仅代表中国的老字号企业, 更代表了中国美食文化。希望在其正确战略的指引下百年老店成为国际品牌, 早日实现“中国第一餐饮, 世界一流美食, 国际知名品牌”宏伟愿景, 这也是中国的骄傲。

参考文献

篇4:神华集团营销环境分析与战略制定

关键词:神华集团;营销

1 集团概况及经营现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神华集团的销售工作开始,伴随着集团的迅猛发展和状大,历经运销分公司、销售中心等数次机构变迁,于2011年6月成立了销售集团公司负责神华集团整体的销售业务。公司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营销企业为目标,创新经营手段,自主开发了煤炭交易网络平台,目前煤炭和化品交易已达到亿吨级规模,成为国内销量较大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

2 企业营销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治环境

一是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影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到来,能源结构的调整也势在必行,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也将会越来越严格,对于煤炭消费行业包括水泥、建材、钢铁、化肥等也属于高耗能行业受到国家控制。煤炭消费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另外,由于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力度不断加大,也使钢铁和水泥的需求量降低,这些行业对煤炭的需求也受到的抑制,煤炭消耗的增速明显放缓,有些还呈下降趋势。就煤炭需求的大户来讲,当前,煤炭需求增长的主要客户源还是火力发电厂,但是国家政策影响,国家会优先发展风电、水电、核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火电企业却在控制发展之列。到2017年,国家要把火电企业单位标煤能耗控制在300克以下。据国家能源局数据,全国火电企业单位标煤能耗在2013年为321克,如果要降低到300克,那么意味着煤炭消耗同等规模装机条件下要减少1.3亿吨。2014年,全国关停20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京津冀鲁地区的原煤消费削减1700万吨。相关政策还规定了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煤炭消费要实现负增长,在京津冀鲁地区要实现减量8000万吨煤炭消耗。未来几年,国家将严格控制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的煤电项目,禁止配套建设自备燃煤电厂的新建项目,禁止审批除热电联产外的新建燃煤发电项目。

二是地方政府对煤炭企业保护力度加大,煤企成本下降,价格下行。为了应对煤炭企业亏损面的扩大,地方政府纷纷采取了减免税费等保护措施,进一步下降了煤炭企业成本线,价格见底的周期也将会进一步延长。然而,在煤炭企业亏损的情况下,一些大型煤企仍然靠扩大生产来维持运营,以量补利润的情况时有出现,致使产业集中度继续提升,煤炭价格将持续下行。从环渤海指数我们可以看到,2011年为797元,2012年774元,2013年618元,2014年548元,而秦皇岛的挂牌价格从796、768、612到539元。可见煤炭市场价格下行越来越严重。

三是环保政策影响,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大气污染防治为契机,加快淘汰能源行业落后产能,着力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比重”,这对煤炭市场带来的影响将是长期的,在未来几年,煤炭行业将会受环保政策的抑制。按照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2017年,全社会煤炭消费总量要控制在42亿吨,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的占比将下降到65%,。据测算,2013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约为40.5亿吨(含净进口3.2亿吨),意味着未来一个时期市场增长空间有限,煤炭消费的需求量有可能会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2.1.2 经济环境

一是煤炭产能过剩十分严重。煤炭市场“黄金十年”发展期已经过去,但是在山西内蒙等国内的主要产煤区,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进展迅速,煤炭行业的投资规模以及扩张发展的势头不断加大,因些产生了大批的大中型煤矿。新建矿井的不断投产造成了煤炭产能的集中释放,煤炭市场产能过剩现象十分严重,打破了市场的供需平衡。产能过剩,供大于求是造成煤炭市场销售困难,煤炭价格持续下滑的主要因素。依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我国煤炭2013年产能约为45.8亿吨,约为40.5亿吨的煤炭消耗,那么产能过剩就在5亿吨以上。虽然市场会对此进行一定的调节,但是前期形成的煤炭产能释放依然会给煤炭市场带来较大的压力,要消化过剩的产能,还需要很长的一个时期。

二是替代品竞争加剧。水电持续增长。全国规模以上的电厂2014年1-9月份,水电发电量达到了7155万千瓦,同比增长20.8%,其增速同比提高16%。水电总装机预计在2015年,将超过3亿千瓦,同比将增长1000万千瓦,受水电的增加的影响,火电的负荷减轻。另外,由于国家目前还加大力度发展非石化能源,其增长态势不容小觑,同时跨区域送电也在大幅的提高,未来时期可以预见的是,非石化能源会不断加大对煤炭的替代规模。

三是,大量涌入的进口煤挤压市场。从国家能源格局和流向、国家进出口政策、用户的经营策略,特别是成本竞争优势等要素看,进口煤对市场的影响不可低估。我国从2009年开始,我国已经成为煤炭净进口国,从09年开始煤炭进口量的年增幅为22.5%、39.3%、20.4%、29.7%和10.9%。连续5年都是呈现出大幅的增长。因此,我国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国内外一体化的市场特征也在煤炭市场上体现出来。

2.1.3 技术环境

一是开采技术提高,产能加大。近年来我国国内煤炭开采技术不断进步。大型综采设备已经普遍使用。小型煤炭的开采技术也日趋成熟,各种自动控制设备和信息化产品不断应用在煤炭生产领域。煤炭生产全过程可以实现数字化监控,自动化操作。这些技術的不断进步,促使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也不断提升。

二是煤转化尚存在成本和污染问题。由于我国富煤贫油的资源分布特点,近年来煤转油项目受到了各大煤炭企业的青睐。但是目前该项目还只能作为长期战略准备项目,因其投资成本过大,对水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以及近期国际油价大幅下调等因素影响,短期内很难成为主要营利项目。

2.1.4 自然环境

煤炭资源形成年代久远,有着不可再生的特性,受地质变化影响,其分布的区域不同,各区域的煤炭质量也不同,这都是人为不可改变的。我国虽煤炭总体储量不低,可是分布情况却不均衡。北部地区储量最多,可是储备多的地区却不是工业发展快的地区,经济发展快的南方地区煤炭资源储备量又极少。需求少的的地方储备多,需求大的地方储备少,这就为资源的运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1.5 社会人文环境

从我国资源和人口分布对比来看,人口分布的情况与经济发展情况基本相对应,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也相对密集,人口密集的地区煤炭需求量与较大。目前,国家正处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更加要注重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以基础建设为主的发展方式正在转变。我们鼓励自主创新,开发新技术,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煤炭企业也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这也是煤炭企业树立品牌形象,提升企业目标的要求。

2.1.6 法律环境

法律环境是指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条文规定,是煤炭企业生存的根本。煤炭企业要在一个公平合理的经营环境下开展业务,面对竞争都需要完善合理的法律环境作保障。近年来,我国的法律规章制度越来越健全。企业双方的权益和责任义务通过《合同法》进行规范。避免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破坏环境,可以依据《环境保护法》。制裁恶意竞争避免交易平台不公有《反不正当竞争法》。还有专门针对煤炭行业《煤炭法》专门对行业发展进行规范。同时还有一系列针对煤矿生产安全、煤矿职业病防护、以及建设工程质量等方面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对企业经营过程可以进行有效的规范和制约,保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促使企业承担好社会责任。目前国家对煤炭价格的定价机制也有所转变,供需双方由市场来定价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以质定价,依照供需关系调节价格高低,把经营交给市场决定,这是国家政策对煤炭企业的新要求。这也避免了煤炭企业自主性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从生产到销售环节都需要更加专业的人员,市场规律才是企业经营发展的依据。

2.2 微观环境分析

2.2.1 资源储备及生产销售情况

截至2013年底,神华集团包含全资和控股子公司21家,70个生产煤矿,投运电厂6,566万千瓦总装机容量,拥有自营铁路1,765公里的,拥有的黄骅港具有1亿吨吞吐能力、天津煤码头有4,500万吨吞吐能力、珠海煤码头有4,000万吨吞吐能力,航运公司现有船舶30艘,在2003年,神华集团的原煤产量就己经超过了亿吨。2014年完成了5.8亿吨的煤炭销售量。在煤炭市场的黄金十年高速发展曾以两千万吨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了七年,甚至达到四千万吨的年增长。神华集团销售公司业务始于80年代中期,通过多年的市场和客户培育,煤炭市场不断开拓,逐步发展壮大,用户现己遍布华东、华南、华北、西北地区,目前西南分公司和华中分公司正在组建当中。2013年全年销售煤炭66261万吨,煤炭贸易完成9303万吨,进口突破3000万吨。

2.2.2 集团化的统一营销方式

神华集团通过销售体制改革,先后将神东煤炭集团、准格尔公司、乌海公司、包头矿业公司的煤炭纳入神华集团销售公司统一销售。2011年6月在实现集团化销售后,整合了煤制油化工产品的销售,接收了鄂尔多斯煤制油、包头煤制烯烃销售业务。后又将神新、神宝、北电胜利能源公司的煤炭纳入销售集团统一销售。这种大销售体系的建立,使生产单位分可以集中精力抓好生产,也充分发挥了销售团隊的专业化优势,整合和优化了销售、市场资源。通过销售的专业化分工、集团化管理、一体化运营推进全集团产业的深度合作、资源共享、协同效应,更有利于实现整体上的低成本运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2.2.3 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能够运用的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是其他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如果企业拥有这种关键环节的优势必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种能力必须是独有的或者是非常稀有的,必须是竞争对手很难具备的,必须是无法以其他手段代替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价值。神华集团拥有自营的铁路和港口,可以实现从生产到运输到销售的一体化运营就是其核心竞争力。这在煤炭资源分布不均,对运输有很高要求的国内煤炭市场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首先是成本降低,其次对于大客户来说他保证了供应的稳定性,另外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下保证了其比竞争对手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而且内部市场也可以对一些环节的利润情况进行有利的调节,保持了一种持久稳定的竞争能力。这种一体化的运营方式也有利于集团更有时效性的顺应市场,随时根据市场调整内部经营链条,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

3 营销战略选择

3.1 营销环境SWOT分析

SWOT分析法的分析模型具体是由四个基本要素即机会、威胁、优势、劣势这四大要素组成的。SWOT的分析方法就是研究外部环境中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作用的机遇和威胁,同时对企业内部的条件进行分析,查找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将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有机结合和匹配,分析对策的方法,直观的认识企业面临的问题和有利条件,帮助企业找准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出适合企业在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的经营战略和发展目标。

3.2营销战略确定

篇5:海尔空调行业战略分析报告

工商管理专业 综合训练

海尔空调行业战略分析报告

海尔空调行业分析报告

刘维超

燕山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0 引言

从1991年12月20日,以青岛冰箱为核心,合并青岛电冰柜总厂、空调器总厂组建海尔集团,经营行业从电冰箱扩展到电冰柜、空调器。到1995年7月前,海尔集团主要生产上述制冷家电产品,即海尔集团用了3年时间进入电冰柜、空调行业,并成功地经营成为中国的名牌产品。经过15年的发展壮大,今天海尔空调是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市场中的呢?而它未来10年又会有怎样的发展呢? 海尔集团空调在我国家电市场中的竞争结构

1.1 行业新加入者的威胁

一个新的企业要进入空调行业,要有良好的规模经济,要有大量的资金,要有增加新设备、检测新资源的费用及设计的能力,企业的信誉和名声也要逐步的建立等等,除非是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要涉足这个行业,否则成功的几率一定很小。

如今品牌格局基本保持了以往的稳定格局,但8大品牌(大金+4大美资品牌约克、开利、特灵、麦克维尔+国产3大品牌美的、格力、海尔)的市场销售规模排序有所变化,且市场占有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盘点中不难发现,国产品牌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所以来自原有企业的反击程度一定会很大。

因此可以说明,来自行业新加入者的威胁是不大的。

1.2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程度

现有的竞争者之间采用竞争手段主要有价格战、广告战、引进产品以及增加对消费者的服务和保修等。

价格因素在招投标项目因素中的主导地位逐渐提升。在市场环境相对恶劣的情况下,中央空调产品的价格往往就成为品牌抢占市场的主要因素。2009年初,原材料价格的下滑和宏观环境的恶化使得企业纷纷降价来出击市场。海尔也同其他品牌一样下调了价格。

海尔在淘汰低能效产品方面,走在了整个空调行业的最前面。2009年3月,在空调能效等级国家标准何时实施尚无定论、节能惠民工程没有音信的情况下,海尔宣布,全面淘汰旗下能效4级和5级的产品,而当时全行业中能效4级和5级的产品还占据着零售市场80%以上的份额。在高能效上先行一步的海尔得到了很好的反馈,据海尔有关人士透露,在2009冷冻空调行业整体大幅下滑的情况下,海尔空调实现了市场份额50%以上的增长。

在售后服务方面,海尔公司通过5000多个县级网络、2万多个乡镇网络、7万多个村级网络迅速把握并满足市场需求;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实现了在半径 150 公里以内,24 小时以内送货到家;通过全国17000 多个售后服务网络,实现在 24 小时以内响应服务需求。

总结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不难看出,海尔空调有着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对于其他品牌的竞争手段,它有自身独特的方法应对——淘汰低能效产品和良好的售后服务。虽然目前在市场中份额并不是很大,但是竞争能力却非常强,因此有很大的发展优势。

1.3 替代产品的威胁

空调即空气调节器(room air conditioner),挂式空调是一种用于给空间区域(一般为密闭)提供处理空气的机组。它的功能是对该房间(或封闭空间、区域)内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和空气流速等参数进行调节,以满足人体舒适或工艺过程的要求。

由于特殊的技术手段,使空调具有调节温度、湿度、清洁度等一系列的功能,目前并没有升级产品能够替代空调的全部属性。而电风扇、排气扇等都是空调升级前的产品,没有其他的功能。因此个人认为,目前市场上并不存在期待产品的威胁。

1.4 购买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首先,海尔空调包括家用空调和中央空调,购买商从个人到企业不等。个人购买不具有集中性,所以集中购买的可能很小。而企业购买商分部广泛,基本上只在装修时才会更换或购买新的中央空调,因此购买商集中购买的可能性低。

其次,个人购买商购买时基本上是在新房装修或者添置电器时,并不会占全部费用的很大比重。而企业购买商则会在企业办公或厂房装修时进行更换,在预算一定的前提下会 进行讨价还价。

再次,其他行业也具有产品标准化或无差别话的空调。要对比同行业性能相同的空调,购买商于此的讨价还价能力会很大。

最后可以得出结论,购买商的身份不同,讨价还价的能力也不同,因此还有待考察。要根据不同情况应对。

1.5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2008年海尔空调与宝钢等5大供应商结成质量联盟。此次“空调质量联盟”的成立,也是国内空调行业的首例。海尔方面称,此举意在加强对原材料供应的质量控制,打造强势供应链体系。空调的重要原材料是钢材,从1999年开始,海尔和宝钢就有合作,除了宝钢,海尔的合作供应商还包括日本三菱电机、日本NEC、芬兰诺而达和美国霍尼韦尔,这些厂商分别为海尔提供压缩机、芯片等上游产品。

由于空调的重要原材料是钢材,所以宝钢提供的钢材价格尤为关键,随着铁矿石价格的波动,也影响着钢材的价格。因此,保证和宝钢的合作尤为重要。

其他供货商价格的控制也很关键,直接影响着空调的成本。

因此,海尔空调要继续保持与原有供应商直接的良好合作,也要时时关注着市场动态,对各类配件的价格浮动要做好准备。评估海尔空调未来十年的发展前景

2.1 环境监测与预测

2.1.1 经济环境

影响空调行业成长的几个经济因素有利率、钢铁价格的上涨及国内总体经济大环境以及全球经济环境。

回首近几年年国内中央空调市场,我们不难发现是在非常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运行,其宏观环境显示出与往年不同的特点,也影响到中央空调产业表现出与往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宏观政策极度宽松

宏观经济在一年内相当宽松,对国内经济企稳回升起到了积极的支持作用。对空调产业来说,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似乎还感受不到政策刺激的作用,直到09年4月份以后政策的刺激推动作用才开始显现出来,原先停工的项目开始恢复,新签约项目出现增加,回款状况开始改善。这与空调产业处于产业链靠后的顺序一致,体现出空调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实际地位。

(2)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出口企稳回升

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出口遭受重创,从2008年四季度起大幅下滑,但是进入到2009年二季度后,随着海外市场的好转,出口开始逐步恢复,出口环比增速由负转正,三四季度延续了这一趋势。

2.1.2 政治环境

(1)2.2.1

信贷政策宽松平稳

银行信贷的平稳增长与高位运行,也给空调产业提供了良好的资金支持,2008年资金紧缺的状况开始大大改善。从项目方来讲,由于资金面宽松,很多中央空调企业应收账款开始下降,新开工的建设项目资金也相当充沛,甚至有的工程还可以收到预付货款。另外,中央空调企业自身的资金面也比较宽裕,不仅原材料的采购资金充足,研发费用可以得到保障,甚至对项目的垫资压力也不再感到担心。

(2)2.3

社会环境——消费者信心好转,零售总额保持稳定增长

大部分生活基本品的销售仍保持稳健增长。目前国内经济正在逐渐走出通货紧缩,在未来进入到温和通胀阶段。温和的通货膨胀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消费的增长。

2.1.3 技术环境

节能减排迈出关键一步,低碳经济时代来临。2009年,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视,这为致力于节能环保产品和余热利用技术开发中央空调企业创造了飞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与此时,各地着眼于节能的空调改造项目逐渐增多。国家政策方也会对整个产业进一步的规范,如节能产品标识的用、节能建筑评估等一系列措施都有利于促进技术业的进步和发展。相比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低碳经济的概念实质上要求更严,理 念更高,更深、全面地要求空调产业在设备制造上减少能耗,高设备自身的节能性以及后期设备处置的合理性节能性;另外,如何让产品的寿命延长,是低碳经济重要着力点,低碳经济要让设备走更长寿的道路。这对于主推节能产品的企业说,无疑是一大福音。而海尔空调做出的行动正应和了节能减排。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更多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将成为行业内竞争的关键。

总而言之,近几年年伴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空调产业经历过信心不足到信心高涨、市场低迷到市场火爆的“跌宕起伏”,多数企业都得到了预想不到的收获。这与政府政策息息相关。由于当今的科技、教育、网络等等的高速发展,经济危机爆发的周期将递减,因此不能完全肯定未来十年内不会再爆发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因此,企业要时时掌控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调整战略,做出合理的发展方向。海尔空调的SWOT矩阵分析

在海尔空调的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得出以下的SWOT矩阵分析:

3.1 优势

(1)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2008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榜”在美国纽约发布,海尔以803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七年位居榜首。

(2)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220亿元。

(3)海尔的大规模生产能力使其达到了规模经济。

(4)海尔公司的业务组合平衡很好,多元化的发展,金融服务及其他产品的多样化能使其承受空调销售的任何下降趋势。

(5)2008年12月,2009年德国汉诺威工业设计IF国际设计大奖评奖结果揭晓,海尔三门冰吧、海尔电热水器和海尔双头燃气灶获IF国际设计大奖。这是中国厨房电器企业第一次获IF设计大奖,也是中国家电企业单获奖最多的一次。

(6)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海尔已参与15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其中3项国际标准 即将发布实施,这表明海尔自主创新技术在国际标准领域得到了认可;海尔主持或参与了192项国家标准的编制、修订,其中8项获得了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制定行业及其它标准439项。海尔是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最多的家电企业。

(7)海尔公司还与世界著名大集团“三菱重工株式会社”共同出资成立的合资公司三菱重工海尔(青岛)空调机有限公司,专业研发生产热泵与空调机组,产品返销日本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目前唯一出口日本的空调生产厂家。

3.2 劣势

(1)在国内销售量还不是很大。

(2)出口量大,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大。

3.3 机会

(1)在创新实践中,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均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

(2)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3)在质量和售后服务上受益,保持良好的信誉。(4)借助技术和整体的努力使市场占有率提高。

3.4 威胁

(1)国内市场其他品牌的空调行业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2)受经济环境影响,消费缓慢导致销售缓慢。(3)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变化。(4)全球经济的下滑或可能的衰退。4 海尔集团的内部环境分析

4.1 财务状况

表1青岛海尔集团历年年报主要财务指标

4.2 产品地位

据中国最权威市场咨询机构中怡康统计:2006年,海尔在中国家电市场的整体份额已经达到25.5%,依然保持份额第一。其中,海尔在白色家电市场上仍然遥遥领先,且优势更加突出;在小家电市场上海尔表现稳健,以16%的市场份额蝉联小家电市场冠军。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继海尔无氟变频空调占据中国出口欧洲市场总量的67%之后,连续四年又以25%的份额在塞浦路斯地区稳居市场第一。在出口欧洲市场的6年中,海尔无氟直流变频空调不仅顺利通过CE、GS、ETLEU等众多国际认证,并已获得了欧洲EUROVENT标准的A级认证和欧洲001号节能认证以及意大利、希腊等地政府节能补贴。

4.3 市场营销能力

海尔空调的广告语:(1)海尔氧吧聪明风空调——“海尔氧吧,有氧有活力”。(2)“海尔无氟变频空调开创变频空调新时代”。都以不同的方式吸引了购买者的眼球。健康、绿色 是当今社会的追求,也以此增强了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

海尔空调市场占有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被认为是其渠道建设一般,终端渗透能力较差。“渠道比较偏重国美、苏宁,渗透能力不够强。”广发证券分析师周瑾说。其国美、苏宁这样的连锁卖场在三、四级市场覆盖不足。海尔的渠道建设机制太硬,卖场、专卖店等大包大揽,串货和低价竞争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让经销商没有推进销售的动力。青岛海尔也正在建立自己的渠道日日顺,重点从事公司产品在三、四级市场的销售业务。国金证券分析师王晓莹曾表示,青岛海尔与日日顺合资成立销售公司并控股后,等于直接将产品销售给三、四级市场经销商,预计空调、冰箱毛利率因此又可以提高约一个百分点。

4.4 设施及设备状况

海尔一直投资于生产设施以保持其竞争力。海尔设施的保修期在10年,可见其平均生产寿命的长度也不会低,而且为了保持竞争力,海尔还与五大供货商进行了签约保证。

4.5 海尔公司的组织文化

海尔企业文化是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领导人创新的价值观。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4.5.1 根据海尔空调的内部分析确定优势和劣势

(1)优势

财务状况——盈利性、股权收益率; 市场营销——广告

生产设施及设备——高精尖的生产技术 企业文化——创新(2)劣势

财务状况——运营成本

市场营销——

三、四级市场占有率少 实现海尔空调良好发展的战略构想

5.1 海尔集团的以往战略如下:

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1991年)

特征:只干冰箱一个产品,探索并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年—1998年)

特征:从一个产品向多个产品发展(1984 年只有冰箱,1998 年时已有几十种产品),从白色家电进入黑色家电领域,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低的成本把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

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年—2005年)

特征:产品批量销往全球主要经济区域市场,有自己的海外经销商网络与售后服务网络,Haier 品牌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信誉度与美誉度。

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

特征: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运作全球范围的品牌,从2006年开始,海尔集团继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阶段之后,进入第四个发展战略创新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国际化战略和全球化品牌战略的区别是:国际化战略阶段是以中国为基地,向全世界辐射;全球化品牌战略则是在每一个国家的市场创造本土化的海尔品牌。海尔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要解决的问题是: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运营的竞争力。与分供方、客户、用户都实现双赢利润。从单一文化转变到多元文化,实现持续发展。5.2 海尔空调发展战略的结论

有以上分析我得出关于海尔空调发展战略的结论如下:

5.2.1 继续全球化品牌战略

在未来的五年时间内,海尔集团继续全球化品牌战略,利用现有的国际化资源优势,如在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知名度,信誉度等,在原有市场地区做大做强,进而向未开发地区转移,加大在全球范围内的企业战略宣传,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同时,在全球继续扩大自己的生产研发基地,并结合当地市场实情,研发和生产适合当地消费水平及生活需求的产品,用以打开新的市场。

及时的售后服务体系建立也是全球战略的另一重点内容,在扩大生产网络、销售市场的同时,应该及时的建立相应的售后服务网络,做好后期的客户服务工作及售后保障工作。

5.2.2 生产转服务型战略

五年后,如果全球化品牌战略进行成功,则着重发展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型战略,设立海尔VIP研发生产部门,根据重要客户的需要生产出符合客户要求的相关专用产品。

建立海尔销售网络,从单一的生产者向生产销售者转变,设立自己专有的销售企业,在经营自己品牌的同时,可以经营其他同行业的品牌,并主动淘汰高能耗,不环保,技术含量低的老旧产品。

5.2.3 科技型战略

在实现1/3家电产业占有率、1/2信息产业占有率、1/6生物制药产业占有率基础上,继续着重发展自身科技研发,使海尔成为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新型产业模式。在注重市场销售份额的前提下,也应当适当的吸收高科技人才加盟企业,重视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提升自身品牌的科技含量。同时,将自身现有的科研机构和研发力量进行整合和重新分配,做到科技人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使用,使企业本身真正成为科技型企业。

总而言之,在继续当今全球化品牌战略的发展前提下,也要重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创新。在销售方面,要加强三、四线地区的覆盖面。

篇6:娃哈哈集团总体战略分析报告

一、公司简介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目前为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公司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服务,打造出一流的品质并且引进了世界一流的自动化生产线。20多年来,通过整个公司上下不懈的努力,缔造了娃哈哈在中国饮料行业难以撼动的霸主地位。

二、公司战略目标

公司的战略目标反映的是企业的自我定位和发展方向,当前,娃哈哈在立足主业的同时,继续做强做大,将在新领域接受挑战,做出自己的特色,未来5年,娃哈哈会在全国开100家欧美精品商场,一、二、三、四线城市齐头并进、自建与租用商场相结合、以国际精品商场、儿童专用商品商场及吃喝玩乐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的形式,快速推进娃哈哈零售业的发展。娃哈哈正逐步向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奋进,力争能早日进入世界五百强,使娃哈哈成为世界的娃哈哈。

三、公司战略层次分析

企业战略通常有三个层次:总体战略、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只有娃哈哈将不同层次的战略彼此联系、相互配合,企业的经营目标才能实现。

总体战略,是企业最高管理层为整个企业确定的长期目标和发展的方向。处于繁荣时代,成长型战略几乎是所有奋发进取企业的唯一选择,更何况娃哈哈的业绩蒸蒸日上。

(一)密集成长型战略

1、市场开发战略

多年来,娃哈哈营销网络给企业带来了成本上的优势,但与可口可乐直接指挥的“直营队伍”比,娃哈哈对终端的控制力弱。面对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康师傅、统一的直营,面对大卖场的迅速发展,便利连锁遍天下的现代物流,娃哈哈的联销体模式不能在大中城市发挥作用。所以,未来娃哈哈应开发更多的销售渠道,采取两条路线:在二、三级市场,坚定不移的走联销体渠道,在大城市可以走普通的经销制,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建立销售公司,开展终端直营。

2、产品开发战略

产品开发战略无论主流的还是非主流的品类,无论传统的还是时尚的,无论是解渴的还是保健的,只要是饮料品类,娃哈哈都应全面的开发,积累娃哈哈的产品线优势。充分利用娃哈哈商标的影响力,打响民族品牌,在功能、包装、口味等各方面开发新产品。

(二)多元化战略

多元化战略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基本战略,它能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娃哈哈应该通过拓宽产品线,化解存在的市场风险。通过品牌延伸走多元化经营的战略使公司的经营范围逐步扩大,避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的风险,有效的降低因产品过分的集中某一行业所带来的风险。

竞争战略是取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是实现公司战略的保证,娃哈哈根据自身的目标市场和竞争优势的不同,主要采取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

(一)成本领先战略

无论从价值链理论中的基本价值创造活动(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市场推广等)到辅助价值活动(财务管理、人力成本、行政管理等)还是从财务损益表中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成本角度,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时刻,娃哈哈人都不知不觉中贯彻实施企业的总成本领先战略。

(二)差异化战略

面对饮料业的激烈竞争,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康师傅的全面进攻。娃哈哈绕开激烈的一级市场,主攻农村市场,利用广大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不强的有利因素,以价格优势抢占农村市场从而取得成功。另外,为了适应健康、美味、营养的发展趋势,娃哈哈推出功能饮料,突出健康概念,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应。未来几年,娃哈哈应加强自身产品的差异化,产品的包装设计新颖、口味迎合大众,让顾客感知差异化,更愿意购买娃哈哈的产品。

职能战略是按照总体战略和经营战略的要求,从各个专业领域来考虑问题的,企业战略的实现需要各部门卓有成效的展开工作,积极的配合,因此,各部门是否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显得很重要。娃哈哈企业的职能战略包括财务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

(一)财务战略

娃哈哈向来是不举债、不向银行借钱的企业,而且也很少涉及资本运作。这样做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避免出现财务危机,但仅靠娃哈哈自身的实力,不发挥财务杠杆的扩大效应,娃哈哈想要实现其 1000 亿元的战略目标,恐怕会很艰难。因此,娃哈哈在保障偿债能力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向银行贷款以扩大规模。

(二)人力资源战略

作为横跨饮料、食品、保健食品等许多行业的大企业,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身兼集团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如此规模的集团竟然没有副总经理。宗庆后实行高度集权化的管理,表现在对人、对财物、对事的集权管理。正是这种模式下,在娃哈哈内部,宗庆后的威严不容置疑。手下十几个部长,做的是其他企业副总经理的事情,权力上却与他保持距离。但是管理层次减少,效率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上一篇:余弦定理教学反思下一篇:文明礼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