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国际化战略研究

2024-04-09

海尔国际化战略研究(精选6篇)

篇1:海尔国际化战略研究

国际商务

海尔国际化战略成功的原因研究

专业:经济学

组长:祝云逸 1340405129 组员:陈琛 1340405101

韩盛光 1340405126 刘秉鑫 1340405128

国际商务

【摘要】当今时代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在国际化经营中必然会面临多重的阻碍与挑战。本文通过研究海尔集团国际化战略成功的多种因素,探索和寻求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正确思路和必要准备,从而为推动企业国际化进程提供有效方法。

【关键词】国际化战略

海尔集团

企业经营 【正文】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与互联网时代的热潮涌动下,大量的企业开始或正在着力于走向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化的生产与经营,但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主要的有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文化环境、市场规模、航运成本、国内因素等。除此之外,企业自身的经营战略与国际战略、企业的价值创造、企业的全球整合和本土化战略等多个方面,也十分重要。因此,在这样的前提和要求下,能够成功实现企业转型并接轨全球市场从而实现国际化运营的企业屈指可数,而海尔集团通过其自身不断创新、改良的长期努力,最终成为了一家成功的国际化企业。

海尔集团成功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与其国际化战略的成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海尔正是因为其国际化战略的正确制定并有序高效的实施,才促成了海尔在国际市场上的一次次令人瞩目的飞跃并成为了今天的一家著名的跨国公司。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海尔所采取的国际化战略的研究的重要性便也更为凸显,通过分析研究海尔集团的国际化战略,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措施,并得出企业国际化的有效策略与思想,从而对我国企业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时代潮流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以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化的顺利进行与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

因此,本文将以海尔成功的国际化战略为研究核心,围绕海尔的品牌信仰、集团战略、企业文化、创新能力、海尔的全球本土化经营以及我国国际政策这六个分析角度展开具体的讨论研究。

国际商务

一、海尔的品牌信仰

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信仰往往会对其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产生关键的影响,就像船舶在海上航行时灯塔所起的作用一样,信仰同样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在一个人的精神意识层面占据着重要地位。

对一个企业品牌而言,品牌信仰的影响十分巨大,它对企业的发展与战略方向至关重要,同时能够给外界传递有关企业的价值观与企业追求。海尔集团的经营以及国际化战略的成功与其树立了正确的品牌信仰是密不可分的。海尔集团依据其自身的企业情况,树立了“创新、可持续发展、客户至上、缜密的解决方案”的品牌信仰。从海尔的品牌信仰中我们可以发现,海尔集团是一家追求活力的企业,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重视创新与改变,积极寻求业务领域的突破。并且,海尔相当重视客户的利益与诉求,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方法,努力满足并不断创造新的客户需求,在实现客户利益的基础上实施创新。除此以外,海尔的品牌信仰也体现了其对社会利益的重视,即“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

海尔的品牌信仰是海尔走向世界的一个有力的展示窗口,从而助力了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成功。

二、海尔的集团战略

海尔的集团战略一共经历了五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分别为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全球化战略和当前所采取的网络化战略,每一个战略对应着每一个相应的不同时期的特色,海尔集团在时代的变化与进步下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着自身的企业战略,使其与时代接轨,充分体现着时代的元素和特色。如此贴近时代实际状况的集团战略,保障了海尔能够适时适度的发现和满足国内与国际两个重要市场的需求,是海尔国际化战略成功的有利推动因素。

三、海尔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与内在思想,是企业自身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企业文化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具体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海尔主要的企业文化则是以核心价值观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即其“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的是非观、“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发展观和“人单合一双赢”的利益观。海尔的企业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其努力

国际商务

进取与积极创新的行动意识和以客户为本的顾客理念,正是在这样的企业文化的指导下,海尔的经营、决策及其国际化战略才表现出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与更加高效的执行力。

四、海尔的创新能力

海尔在其国际化的经营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多重的阻碍和挑战,而克服这些挑战和阻碍的重要因素则是海尔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海尔的创新能力在其国际化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企业走向国际并在国际社会立足,国际竞争是无法逃避的一个问题,而应对竞争的主要途径便是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技术与创新能力。在很多企业国际战略失败的典型案例中,相应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在当今时代,创新能力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企业综合实力的关键衡量标准,在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中更是如此。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立足并实现其国际化战略的成功,从对该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分析中便可大致推论。在这个高度重视创新的时代环境下,海尔集团结合自身实际与互联网时代背景,在其经营与客户理念、组织结构、驱动机制上努力创新,例如在其经营与客户理念上“人单合一”经营理念的提出,从而丰富了集团的创新能力,提升了集团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促成了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成功。

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成功在具备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是不够的,因为以上的几个方面只是海尔国际化战略的基础和软实力组成,还需要有着具体的详细的国际化战略的支撑,而海尔集团则巧妙地实现了其多方位软实力与其具体国际化战略的整合与协调。

五、海尔的全球本土化经营

海尔集团在其具体的国际化战略中十分重视本土化经营的商业理念,因地制宜,力求在尊重地区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满足国际不同经营地的消费者需求,以本土化顾客的利益为生产与创新的主导思想,充分调研,不但改进自己的相关产品,从而打造了不同的极具本土化特色的产品链与大量具有本土化色彩与创新元素的成功产品。

与此同时,海尔集团在其国际化经营中采取了与国内大量出口企业不同的思维战略,摒弃“短期创汇”等过于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经营模式,国际商务

而是将其重心置放于生产高质量、高创新水平的具有显著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产品并为之提供全套完备的售后服务,并逐渐获得的海外市场客户的青睐和高回报的经营业绩。

六、我国国际政策的运用

海尔集团在依靠和运用国家新国际政策并作用于其国际战略上的举措同样也是精彩的。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国家提出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政策,海尔集团迅速发现和把握住了这一重大的战略发展机遇,加速构建与推进其全球战略布局,提出了研发、生产和营销“三位一体”的海外创牌策略和创新创业的两创精神等富有活力的企业国际经营指引思想,在紧随时代步伐和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大力创新,逐渐形成了可持续、合作共赢的国际商务生态圈。经过一系列的不懈努力,海尔集团的海外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企业国际影响力出于加速提升的状态。

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海尔集团正式通过其在品牌信仰、集团战略、企业文化、创新能力、海尔的全球化经营和与国家“一带一路”等新时期政策等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实现了其国际化战略的成功,而这正是现今很多企业所需要学习、改进并加以创新运用的关键方面。当今的国际市场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只有在立足于自身实际综合情况的基础上顺应时代潮流,努力创新,从多角度优化企业的国际经营,才能更好地把握住国际市场的机遇,实现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成功和企业综合实力的质的飞跃。

小组分工:祝云逸、陈琛 论文写作、修改

刘秉鑫 PPT制作

韩盛光 资料收集

篇2:海尔国际化战略研究

海尔国际化道路 1.市场进入战略

目标市场选择——先难后易。海尔CEO张瑞敏认为,海尔国际化就像是一盘棋,要提高棋艺,最好的办法就是下棋找高手。海尔选择的高手是欧洲和美国。欧洲人对中国的陌生和对中国产品质量的偏见,是海尔在欧美市场遇到的最大难题。海尔洗衣机在1997年进入欧洲时,还没有一个客户,同时海尔对欧洲人的消费习惯和欧洲产品的准入机制也很陌生。为了消除进入障碍,海尔聘用了熟知市场的当地人。亚默瑞认为,海尔产品先后获得过美国UL、德国VDE、加拿大CSA等几十项国际权威性质量认证,质量不存在问题,海尔缺少的是符合欧洲人消费需求的产品。因此,海尔针对欧洲人的消费习惯专门进行设计。在欧洲,一个新产品从设计到制造一般需要一年的时间,但海尔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可以推出一个新产品,这样海尔不仅在产品设计上满足了欧洲人的需要,而且显示了其他大公司无法做到的快速反应。市场进入方式——先易后难。通常一个公司进入国外市场的经营方式可以分为全球启动模式和先易后难模式两种。海尔选择了后者,事实证明是成功的。所谓先易后难模式,是指企业先通过简单易行、投资要求最少的方式一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然后逐渐从事资金要求更高、风险更大的跨国经营活动,包括设立海外销售办事处和海外直接投资。先易后难模式的好处是,企业有时间积累经验、积累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增加企业海外经营能能力,减少决策的风险和对失败的承受能力。先易后难模式是世界上大多数企业所采用的国际化方式,海尔的国际化战略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具体而言就是采用了“出口一联合设计一设立贸易公司一当地生产”的方式。从产品种类来看,海尔的策略是先以一两种产品打入美国市场,站住脚之后再多元化发展。目前在小型冰箱上,海尔基本站住了脚,接下来是扩大战果,销售和生产海尔的其他电器和电子产品。海尔在曼哈顿的总部大楼的展厅,已开始展示和推销海尔洗衣机、冷柜、大容量电冰箱、纯平电视和其他海尔产品。

2.当地化战略

实施国际化战略面临的两个最基本的战略选择是全球化和当地化。海尔在国外市场的竞争采用了当地化战略。海尔在洛杉矶建立了“海尔设计中心”,在纽约建立了“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在南卡罗莱纳建立“海尔生产中心”,在美国形成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经营格局。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美国市场,更快地针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海尔在美国销售的许多产品都不是海尔原有的产品,而是专门针对美国市场设计和生产的。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和生产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实施的当地化战略。许多在美国的成功的日本公司采取的是独资子公司、总部选派经理人对其进行管理的方式。海尔的方式不同。海尔美国贸易公司是海尔同美国家电公司(ACA)的合资企业,海尔持多数股权,ACA持少数股权。该合资企业管理完全交给当地雇佣的具有产业经验和开拓能力的美国经理管理。美国管理人员有很大的自主权,他们自主推销品牌,争取新的客户。海尔在美国的生产中心虽然是海尔的独资企业,但其主要管理人员都是美国的,除了几个中国派去的人员外,员工基本上全是美国人。

3.整合全球资源

从全球市场获取收入和利润并不是全球化经营的全部目标。迈出国门除了给企业带来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予了企业利用全球资源的机会。80年代以来,通讯、交通迅速发展,企业家更容易得到海外市场的信息和从全球范围得到资源。事实上,国际化战略的真谛在于有效地利用分布在世界不同地区的资金资源、研发资源、优惠政策和客户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海尔采取全球范围融资、融智和文化融合的办法,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资本,在全球范围初步整合了企业资源。在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海尔用二三年的时间,在美国、欧洲等主要经济区建起了有竞争力的贸易网络、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到目前为止,海尔在全球已有贸易中心56个、设计中心15个(其中海外8个)、工业园7个(包括生产3种以上产品,占地600亩以上)、工厂46个(其中海外10个)、服务网点11976个、营销网点53000个(其中海外38000个)。海尔分布世界的生产、营销、研发网络,初步形成了利用全球资源,开拓全球市场的跨国公司雏形。

华为国际化策略

(一)国际化战略的选择

华为的研发创新能力与思科、朗讯这些国际巨头相比有一定差距,而且后者在欧美市场已牢牢掌握了主动权,但华为的成本低,员工士气高昂,在这种情况下,华为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华为先凭借低价优势进入大的发展中国家,这能规避发达国家准入门槛的种种限制,而且海外大的电信公司难以在发展中国家与华为“血拼”价格。在有效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后,华为有重点有步骤地积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例如,华为以和谐共进、优势互补为原则,通过与摩托罗拉等成立合资企业,成功地进入美国数据通信市场。而且华为也同NEC、松下、西门子等成功地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为下一步建立区域性产业联盟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华为国际化过程

华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决定了华为的渐进式国际化,该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进入香港。1996年,华为与和记电信合作,提供以窄带交换机为核心产品的“商业网”产品,这次合作中华为取得了国际市场运作的经验,和记电信在产品质量、服务等方面近乎苛刻的要求,也促使华为的产品和服务更加接近国际标准。

第二步: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重点是市场规模大的俄罗斯和南美地区。1997年华为在俄罗斯建立了合资公司,以本地化模式开拓市场。2001年,在俄罗斯市场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2003年在独联体国家的销售额超过3亿美元,位居独联体市场国际大型设备供应商的前列。1997年华为在巴西建立合资企业,但由于南美地区经济环境持续恶化以及北美电信巨头占据稳定市场地位,直到2003年,华为在南美地区的销售额还不到1亿美元。

第三步:全面拓展其他地区。包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以及中东、非洲等区域市场。在泰国,华为连续获得较大的移动智能网订单。此外,华为在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沙特、南非等也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

第四步:开拓发达国家市场。在西欧市场,从2001年开始,以10G SDH光网络产品进入德国为起点,通过与当地著名代理商合作,华为的产品成功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发达地区和国家。北美市场既是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市场,也是华为最难攻克的堡垒,华为先依赖低端产品打入市场,然后再进行主流产品的销售。

另外,为配合市场国际化的进展,华为不断推进产品研发的国际化。1999年,成立印度研究所。2000年之后,又在美国、瑞典、俄罗斯建立研究所,通过这些技术前沿的触角,华为引入了国际先进的人才、技术,为总部的产品开发提供了支持与服务。

根据Johanson和Wiedersheim-Paul(1975)、Johanson和Vahlne(1977)提出的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可以看出华为的国际化模式是“渐进式”的,表现为一个发展过程,且这一发展过程表现为企业对外国市场逐渐提高投入(incremental commitment)的连续形式。

1、进入国家的选择。从香港-俄罗斯/南美-东南亚/中东/非洲-欧美这个顺序中可以看出华为基本上是沿着“心理距离(Psychic Distance)”由近到远选择国家的,心理距离指“阻碍或扰乱企业与市场之间信息流动的因素,包括语言、文化、政治体制、教育水平、产业发展水平等”(Johanson和Wiedersheim-Paul,1975)。

2、进入模式的选择。从出口到合资再到创立销售/研发机构,随着华为试验性活动的增加和对当前经营活动的掌握,其对国外市场越来越有信心,也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同时,华为通过开展国外经营来了解外国市场,在经营活动中获得外国市场的实践经验。可以说,华为国际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学习和反馈过程。

得失 : 从国际化的程度以及范围是来说,华为的国际化是更成功一些的,海尔从国际化中得到了以下几点好处:1 在国内提高了其品牌美誉度,笼络了大批有民族情节的消费者,从而更好的占领国内市场。2.提高了自己的销售额,是公司的规模更大,这有很多好处,例如与上游零配件商的议价能力,银行的授信额度等。3.在国际化中完善了自己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很多公司就是因为管理落后,所以在发展一定阶段以后就开始跟不上世界的脚步,被历史无情的淹没,海尔在国际化中接触到了西方完善的管理方法与体制,并将其引进消化吸收,与自己的企业文化相融合并创造了自己的先进的管理风格,这对海尔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4.在国际化竞争中,承受压力,在压力下改变自己,加强研发创新,从而反过来提高了海尔的竞争力。

同时我们认为海尔的国际化也是有一些不完美之处:1.有些决策没有体现科学之处,凭领导拍脑袋。2.海尔在国际化中政府介入太深.3.海尔在国际化中着力塑造了张瑞敏的个人形象,从而导致个人威权,不利于海尔的长远发展。4海尔在国际化中利润率太低,很多市场处于亏损状态。

华为得失:华为的国际化可以说是在无声无息中完成的,等到公众注意到他的时候突然发现他已经是一个庞然大物,并且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华为的国际化有以下好处:1.使华为活下来。电信设备市场是一个强者竞争的市场,在其中博弈的都是一些巨无霸,华为当年如果偏安一隅,现在肯定已经死了。2.使华为的销售额变得庞大,从而有实力去开拓创新。3.使华为有了一批国际化的队伍以及研发力量,从而可以创造更好的产品。

篇3: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及其启示

然而, 在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进程中, 虽然有不少企业取得了成功, 但其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与国际企业存在较大的差异, 也很难形成完整的国际化战略体系。海尔集团, 作为我国企业中“走出去”战略的领跑者, 在企业国际化的战略及管理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就, 对我国其他企业的国际化道路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海尔的国际化历程

海尔集团诞生于1984年, 由一个小小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发展到如今在多国都投资办厂并实现本土化经营的国际性“海尔集团”, 海尔的国际化经历了内向型发展、出口、海外投资和本土化四个阶段。

(一) 1984年~1990年:内向型发展阶段

海尔的国际化并非在企业建立之初就开始的, 而是建立在海尔已经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基础之上。企业创立之初, 海尔调研了国内消费者的需求, 对产品进行创新, 甚至为四川地区的农民改进发明了专门用于清洗地瓜的洗衣机。在这个阶段, 海尔通过产品创新, 在国内的家电行业占领了一席之地, 塑造了海尔的品牌形象。

(二) 1990年~1996年:出口阶段

1990年起, 海尔开启了海外业务, 海尔冰箱出口的目标市场首先选中了德国与美国。为了进入德国这个在制造产品要求极其精细的市场, 海尔将其冰箱撕掉商标与德国原产的冰箱一起供冰箱的经销商选择。最终, 海尔的冰箱以性价比取胜, 首战即获得了2万台冰箱的订单, 开始了国际化之路。经过多年的努力, 海尔的国际化取得了巨大成果, 产品逐渐开始销往欧洲、美国、日本、中东等地区。

(三) 1996年~1998年:海外投资阶段

1996年, 海尔首次投资海外市场, 在菲律宾成立了海尔CDLKG电器有限公司。之后, 海尔又将其冰箱、洗衣机、空调的生产技术出口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随着海尔的不断发展, 已经在美国、印度尼西亚、南斯拉夫等地先后投资设厂。

(四) 1999年以后:本土化阶段

海尔在海外投资设厂之后, 就开始了使海外海尔本土化的进程。1999年, 海尔在美国建立了首个“三位一体”的本土化公司, 设计中心在洛杉矶、营销中心在纽约、生产中心在南卡州。此后, 海尔致力于推行本土化战略, 根据各国不同的文化与需求, 进行产品与技术的创新和团队管理的本土化。

二、海尔的国际化战略

(一) 自主扩张与海外并购相结合

由上述海尔的国际化历程可以看出, 海尔的自主扩张开始于1990年, 早期自主扩张体现在其产品的海外营销。当海尔产品得到海外市场的广泛认可且出口额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 海尔便开始了海外投资设厂, 逐渐建立本土化的海外生产管理中心, 并形成了一套海外研发销售体系。海尔的扩张不仅定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亚洲和中东的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是海尔的目标市场, 而且海尔在这些市场均获得了很好的口碑与品牌知名度。

在自主扩张的同时, 海尔还通过海外兼并实现国际化。2001年, 海尔收购了意大利的一家电冰箱生产厂, 作为海尔在欧洲的生产基地。在之后的几年中, 海尔针对欧洲的市场需求, 在该厂生产法式对开门和多开门电冰箱, 销售量在欧洲取得了高额的业绩, 可见海尔在欧洲的自主扩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 “先难后易”的进入市场战略

1. 欧美市场

海尔的国际化道路, 第一个目的地选择为当时全世界堪称冰箱水平最高的德国。在德国的权威质量检测机构, 海尔的冰箱获得了8个“+”, 成为了被抽查检验的冰箱中质量最高的。从此海尔打开了德国市场, 不少家电的经销商都竞相代理销售海尔的电器。在进入美国市场时, 海尔先是通过OEM的方式, 然后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 直到海尔在美国投资设厂并建立本土化营销中心, 海尔已经完全成功的打开了高标准发达国家市场的大门并站稳了脚步。

2. 中东市场

中东市场在1970年~1990年之间相继被美国、日本、韩国的家电产品所占领, 从1990年起, 以海尔为代表的中国家电产品进入中东市场并逐渐成为主导品牌。2001年, 海尔在约旦与南方电器公司等达成了合资协议, 共同组成了海尔中东贸易有限公司。随后该公司的销售业绩逐年攀升, 海尔在中东市场也占领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三) “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战略

1. 产品本土化

每个海外市场由于其在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对产品就产生了不同的需求。海尔特别重视不同市场在需求上的差异, 并针对不同的市场创新设计了个性化的家电产品。在美国, 家庭居住面积宽阔、家庭平均人数多, 于是海尔研发了超大空间的变温冰箱, 便于美国消费者储存蛋糕和火鸡等食物。由此看出, 产品个性化是实现产品本土化的核心, 这要求企业对海外市场进行详细的调研, 了解其风俗文化习惯, 才能针对不同的需求设计产品, 在竞争中获胜。

2. 生产本土化

海尔在海外市场投资设厂, 进行本土化生产。这节省了产品运输到各海外市场的经济与时间成本, 还能够更好地利用当地的生产技术, 从而生产出更加满足当地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产品。此外, 在海外市场直接投资设厂, 会促进当地的就业情况并未当地政府带来税收, 更加受到当地政府的欢迎。

3. 研发本土化

在国际化的道路上, 海尔充分利用了海外市场当地的人才与技术进行生产研发, 为企业的本土化取得了巨大的优势, 这一点在美国市场体现最为充分。在海尔的营销中心所在地洛杉矶, 不仅有著名的大学汇集了众多科研人才, 更有处于技术创新前沿的硅谷, 这种地缘上的人才与技术优势, 为海尔在美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增加了巨大的筹码。

4. 管理本土化

不同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的不同, 导致了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存在差异。为了避免这些差异为企业管理带来的不畅, 海尔在海外市场采取了管理本土化的战略。海尔雇用当地的高管与员工进行企业的管理工作, 在海尔原有的企业文化的基础之上, 结合不同地区社会文化的差异再进行相关的调整, 从而形成本土化的管理模式。

三、海尔国际化战略的启示

(一) 先立足国内市场, 再开发国际市场

从海尔国际化的历程与战略选择中可以看出, 海尔的国际化道路是建立在国内市场上早已处于领先地位的基础之上的。海尔充分认识到了无内不稳这一点, 先在国内发展出完善的生产链与销售链, 使“海尔, 真诚到永远”的品牌想象铭刻在国内消费者心中, 然后再开展海外业务, 将企业做大做强。

(二) 企业品牌的塑造与推广

海尔在进入海外市场时, 也采用了OEM的方式, 但这只是海尔进入海外市场的途径, 海尔很快就开始建立了自己的自主品牌。然而, 很多企业在走向世界时也选择OEM的方式, 与海尔不同的是, 有些企业不能建立自己的品牌, 甚至在摘掉“洋品牌”的外套之后产品就滞销卖不出去。由此可见塑造企业自主品牌的重要性。海尔把加大品牌的推广力度, 作为品牌国际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各种广告媒体的广泛宣传, 同时运用娴熟的公关技巧, 树立起了海尔品牌真诚到永远的形象, 这也是值得我国企业学习借鉴的。

(三) 把握市场需求, 打造差异化产品

海尔将“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战略作为整个国际化战略的核心, 充分在产品中结合了当地市场的传统文化因素, 从而很快占据了海外市场。这给其他企业的启示是:第一, 企业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并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 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国际化目标市场与战略;第二, 要对目标市场的资源状况的文化传统进行升入调查, 创造生产满足当地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

参考文献

[1]蔡环宇, 万绍枚.浅析海尔国际化中的品牌营销[J].科技广场, 2009 (6) .

[2]韩正忠.海尔在美国成功的奥秘[J].发展, 2002 (1) .

[3]何志毅.中国企业国际化途径选择——海尔与TCL海外投资战略的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 2002 (6) .

[4]张瑞敏.海尔的国际化战略[J].中国经贸导刊, 2001 (10) .

篇4:海尔国际化战略研究

日前,海尔集团对外界表示。以后将重点专注于公司品牌和服务建设。并逐步将生产型业务外包给部分代工企业。海尔集团的这一服务化转型被认为是集团总指挥张瑞敏又一个致力于解决集团盈利能力,塑造全新海尔形象的重要举措。

据了解,海尔集团探讨服务化转型的想法已经由来已久。海尔集团最早转向外包和部分外包的主要产品是3C、小家电产品。其中,海尔彩电部分产品生产已经交由一家大型的台湾专业代工厂家——冠捷公司来全权负责。海尔公司认为,将公司利润水平日益低下的部分生产环节外包出去,将能够显著提升海尔服务方面的专业性,并进而增强海尔集团的成本控制能力及未来的盈利水平。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海尔集团的年营业收入大约是1180亿元。而2007年海尔集团的利润总额仅仅为18亿元,企业利润率仅占总利润额的1.5%。其利润水平明显的落后于韩国的三星,德国西门子这样的世界家电巨头。海尔公司发言人对外透露,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因素是像三星、西门子这样的家电业巨头除了拥有更多的最新核心技术以外,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企业已经将利润附加值较低的组装型生产环节外包给了一些大型的代工厂家。

据悉,为海尔集团生产部分平板液晶电视的台湾冠捷公司,目前也在同时为日本索尼和荷兰的飞利浦这两家全球知名的彩电企业加工部分产品。相关人士称,这家台湾企业现在的规模制造优势是任何一家彩电品牌企业都不能够比拟的。现代制造业的规模效应在冠捷公司身上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家电企业从而也获得了更低的制造成本和零组件采购上的优势。

国内其他主流家电企业与海尔集团主动选择退出制造领域的企业战略有所不同,目前依然停留在以制造为中心的主导经营思想上。据介绍,彩电巨头海信集团已经成功建设了数条液晶模组项目生产线,将彩电制造流程进一步地向上游方向延伸。而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又一彩电业巨头长虹,目前更是全面的挺进等离子屏幕和制冷压缩机两大上游制造领域。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海尔集团和其他国内家电巨头采取的企业战略途径不同,但集团仍然立足于现有的制造销售商业模式,而国内多数家电企业已经很难在此市场上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了。未来中国家电业的出路或者像海尔集团一样专心地做好品牌和服务:或者需要进一步的选择延伸产业链,从零部件制造做起,将制造链条推向更高端。

海尔集团当前选择的是做好服务这条经营主线。尽管海尔的主业依然是传统白色家电,然而集团决策人张瑞敏认为,将来公司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已不再是由技术革命推动,企业竞争力将着重体现在商业模式当中,换句话讲就是如何把公司的产品推向市场。海尔集团作为最早实施品牌战略、并成功实现国际化的企业,在目前国内家电业市场中品牌的影响力仍然稳居首位。业界认为海尔集团敢于选择服务性转型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拥有这样强有力的品牌实力。

在海尔集团的改革进程中,另一个工作的重点是强调人单合一。“人”就是海尔集团的所有工作人员,“单”则是订单,引申为客户的需求。人单合一的精髓就是要求海尔集团的所有员工、资源都要围绕着客户的需求,客户的订单来工作,切实地做好对客户的服务。张瑞敏说,人单合一将成为今后海尔集团的组织结构、资源调度和业绩考核的核心。

据了解,现在一部分国内家电业巨头仍然打算坚持走制造加工这条传统经营主线,并且打算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制造优势。近日,康佳集团宣布将斥资数亿元在昆山建设国内最大的液晶模组生产线。并期望通过进一步涉足家电上游产业,增加整个彩电产业的盈利能力。据悉,除了海尔集团以外,其他主要彩电企业都已经开始运用了进入平板产业上游的策略。

更多的中国彩电企业选择了进入更长的生产链条战略,这一点也充分地说明,这些企业的制造能力依然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主体。拥有更多的制造加工的环节,相当于将更多的成本因素和创新机遇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对于企业方面的盈利,成本控制能力某种意义上就相当于企业盈利能力。在过去的数年里,国内家电企业由于面对国际彩电巨头们强烈地价格竞争,国内彩电厂商多数都已经饱受了盈利能力的苦恼。

篇5:海尔发展战略研究

海尔跨国简介:

20年间,海尔从一个当初年营业额只有348万元却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神速地发展为2004年全球营业额高达1000亿元的跨国集团。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家电市场是一个高速爆炸式的增长时代。当年,集团总裁张瑞敏因意识到产品质量问题的严重性,从仓库存放的400多台冰箱中找出76台有缺陷的冰箱,下令谁干的由谁砸掉。这把海尔发展的功勋大锤,为海尔品牌今天走向世界立了大功。

1988年12月,海尔冰箱在全国冰箱评比中,以最高分获得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块金牌。1991年,海尔冰箱又被评为“全国十大驰名商标”。而且此时的海尔在管理、技术、人才、资金、企业文化诸多方面都有了可移植的模式,从而奠定了海尔在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头地位。

从1991年到1998年,海尔先后兼并了18家亏损企业,全部扭亏为盈,并使海尔多元化战略得以低成本实施。海尔产品从单一的冰箱,发展到包括空调、洗衣机、彩电、电脑、手机等69大门类的1万多个品种。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的市场占有份额都居国内同行业之首。

2000年3月,美国海尔工业园的冰箱项目正式投产,它所生产的冰箱在美国市场供应,并且通过当地设计、当地制造、当地销售,在当地深深地扎下根。之后,海尔按照“先难后易”的既定策略,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相继建立了海尔工业园和工厂,在意大利收购了当地一家大型冰箱制造厂。

如今,海尔已经在世界各地建立起30家海外工厂、56个贸易中心、15个设计中心,营销网点53000个,拥有全球经理人3000多名,产品销往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成为当地认同的知名品牌。最近,海尔集团所在的山东省制定了一项建设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发展纲要,计划用5年多的时间,斥资2万亿元达到这一目标。为此,山东省还制定了一项名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力争创“中国名牌”150个以上,创20个世界知名的“海尔式”品牌企业。

分析海尔的国际化战略2009-01-02 17:17有资料显示,作为国际企业的海尔集团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806亿元,其中卖给美国消费者的家电产品约达43亿元。提起海尔的国际化之路时,很多人都津津乐道于海尔的“先难后易”战略,即先进入国外最讲究、最挑剔的市场,占领制高点,然后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其他国家市场。最近有学者以海尔进入美国市场为例,认为海尔的国际化道路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先易后难”战略。

一、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构成1.市场进入战略

目标市场选择——先难后易。海尔CEO张瑞敏认为,海尔国际化就像是一盘棋,要提高棋艺,最好的办法就是下棋找高手。海尔选择的高手是欧洲和美国。欧洲人对中国的陌生和对中国产品质量的偏见,是海尔在欧美市场遇到的最大难题。海尔洗衣机在1997年进入欧洲时,还没有一个客户,同时海尔对欧洲人的消费习惯和欧洲产品的准入机制也很陌生。为了消除进入障碍,海尔聘用了熟知市场的当地人。亚默瑞认为,海尔产品先后获得过美国UL、德国VDE、加拿大CSA等几十项国际权威性质量认证,质量不存在问题,海尔缺少的是符合欧洲人消费需求的产品。因此,海尔针对欧洲人的消费习惯专门进行设计。在欧洲,一个新产品从设计到制造一般需要一年的时间,但海尔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可以推出一个新产品,这样海尔不仅在产品设计上满足了欧洲人的需要,而且显示了其他大公司无法做到的快速反应。

市场进入方式——先易后难。通常一个公司进入国外市场的经营方式可以分为全球启动模式和先易后难模式两种。海尔选择了后者,事实证明是成功的。所谓先易后难模式,是指企业先通过简单易行、投资要求最少的方式一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然后逐渐从事资金要求更高、风险更大的跨国经营活动,包括设立海外销售办事处和海外直接投资。先易后难模式的好处是,企业有时间积累经验、积累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增加企业海外经营能力,减少决策的风险和对失败的承受能力。先易后难模式是世界上大多数企业所采用的国际化方式,海尔的国际化战略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具体而言就是采用了“出口一联合设计一设立贸易公司一当地生产”的方式。从产品种类来看,海尔的策略是先以一两种产品打入美国市场,站住脚之后再多元化发展。目前在小型冰箱上,海尔基本站住了脚,接下来是扩大战果,销售和生产海尔的其他电器和电子产品。海尔在曼哈顿的总部大楼的展厅,已开始展示和推销海尔洗衣机、冷柜、大容量电冰箱、纯平电视和其他海尔产品。

2.当地化战略

实施国际化战略面临的两个最基本的战略选择是全球化和当地化。海尔在国外市场的竞争采用了当地化战略。海尔在洛杉矶建立了“海尔设计中心”,在纽约建立了“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在南卡罗莱纳建立“海尔生产中心”,在美国形成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经营格局。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美国市场,更快地针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海尔在美国销售的许多产品都不是海尔原有的产品,而是专门针对美国市场设计和生产的。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和生产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实施的当地化战略。许多在美国的成功的日本公司采取的是独资子公司、总部选派经理人对其进行管理的方式。海尔的方式不同。海尔美国贸易公司是海尔同美国家电公司(ACA)的合资企业,海尔持多数股权,ACA持少数股权。该合资企业管理完全交给当地雇佣的具有产业经验和开拓能力的美国经理管理。美国管理人员有很大的自主权,他们自主推销品牌,争取新的客户。海尔在美国的生产中心虽然是海尔的独资企业,但其主要管理人员都是美国的,除了几个中国派去的人员外,员工基本上全是美国人。

3.整合全球资源

从全球市场获取收入和利润并不是全球化经营的全部目标。迈出国门除了给企业带来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予了企业利用全球资源的机会。80年代以来,通讯、交通迅速发展,企业家更容易得到海外市场的信息和从全球范围得到资源。事实上,国际化战略的真谛在于有效地利用分布在世界不同地区的资金资源、研发资源、优惠政策和客户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海尔采取全球范围融资、融智和文化融合的办法,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资本,在全球范围初步整合了企业资源。在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海尔用二三年的时间,在美国、欧洲等主要经济区建起了有竞争力的贸易网络、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到目前为止,海尔在全球已有贸易中心56个、设计中心15个(其中海外8个)、工业园7个(包括生产3种以上产品,占地600亩以上)、工厂46个(其中海外10个)、服务网点11976个、营销网点53000个(其中海外38000个)。海尔分布世界的生产、营销、研发网络,初步形成了利用全球资源,开拓全球市场的跨国公司雏形。

二、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成功之道

海尔的市场进入战略和当地化战略并不是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唯一战略选择,但如果我们将它的国际化战略和它的企业整体战略相联系时,就发现这种选择正是其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1.品牌战略与先难后易

海尔在进入欧洲和美国之前,产品主要出口中东和东南亚地区,虽然能够在这些地区赚取一些外汇,但无法在这里创造世界性的品牌。海尔认为,要想达到品牌竞争的最高境界,海尔就必须进入到名牌林立的欧美地区,因此“先难后易”就成为海尔在全球范围实施其品牌战略的必然选择。

海尔要做的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品牌运营商,创国际名牌是海尔的重要目标。宣传海尔品牌是海尔在美国的一项重要任务。过去海尔在美国市场上的宣传比较低调,除了在几个主要机场的手推车上打上“Haier”商标外,基本没有什么广告宣传。但近来海尔加强了其品牌战略。海尔将在美国采用一些新的广告媒体,包括广告牌、汽车站和电视。海尔最新的DVD同麦克尔·乔丹的影片宣传联系在一起的电视广告已经在电视上播放。在洛杉矾、纽约、华盛顿的大街上,都可以看到海尔巨大的广告牌。海尔美国贸易公司的售后服务中心开通的免费热线电话服务已覆盖全美。海尔在美国的品牌宣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是世界上进口家电最多的国家,世界所有家电名牌无不在这个市场上竞争,以通用电气、惠尔浦为首的美国家电企业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能在素以艰难著称的美国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等于向世界其他市场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海尔已经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家电厂商之一。

2.企业文化的移植与当地化战略

如何使海尔特有的企业文化融入海尔的当地化战略之中,成为海尔国际化战略能否成功的最大挑战。作为一个跨国经营的企业,不但要回答如何跨越文化差异进行管理的问题,还要结合所在国的具体情况进行管理,进而解决如何进行创新和企业内的知识共享问题。从一些企

业的实践来看,不同市场的文化差异,经常困扰着企业海外经营的决策及其执行。即使企业奔赴海外开拓业务的决策是正确的,也不一定能保证获得预期的经营结果。海尔一向是个重视企业文化的企业,而正是由于将企业文化成功地移植到海尔的海外企业,海尔的当地化战略才取得了成功。

三、海尔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给中国其他企业的启示

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采用海尔模式的投入巨大风险也相对较大。因为美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家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其技术力与产品力都远远超过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一个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向最发达国家输出技术与产品,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事实也是这样,中国企业真正在美国市场取得成功的还不多。当然,换个角度来说,像海尔这样的中国企业进入美国这样的市场也有其便利的一面:这些国家的市场秩序非常成熟,非市场因素对企业的干扰很少,只要企业具备真正的实力,这样的市场开发起来反而相对容易一些。

与海尔模式恰恰相反,像TCL、海信、荣事达等企业是典型的“先易后难”模式。TCL先从与中国文化背景比较相近的东南亚国家着手,比如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一步一步向发达国家扩张和渗透。TCL彩电经过3年的拼搏,在越南市场已经做到第二位,仅次于索尼。在菲律宾市场,TCL彩电成长也很快。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其一,对于这些第三世界国家和东南亚国家来说,日本产品占据着其高端市场,国内企业只能占据中、低端市场,而这些国家里中、低端市场的利润空间非常低,在一段时间里,甚至是赔本赚吆喝。其二,由于进入的是发展中国家,对这些有望进入国际品牌的企业的品牌形象来说,有一定弱化影响。不管是这些市场的不发达还是在这些市场所占据的位置来说,不利于其今后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

仔细研究这些企业的国际化之路,结合世界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战略特点可以看出:像索尼、松下、惠而浦等企业跟海尔的国际化模式很类似,都是先入主发达国家市场,而一些处于成长性的企业则跟TCL的模式很类似。也就是说,海尔模式更适合于成为世界跨国公司的战略,而TCL模式则更适合于准备打持久战的企业。

篇6:海尔国际化战略研究

——以海尔集团为例的案例分析

摘要:当前世界已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之中,随着中国在加入WTO后,各项准入规则在中国的实施,中国市场将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与国际市场接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已将眼光从国内市场转向了国际市场,本文以国内企业中走得较早,发展速度较快的企业之一青岛海尔集国为例对国内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的趋势、发展前景、成功经验以及在国际化经营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从资金、组织结构、产品、市场活动、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想法与建议。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 海尔集团

海外上市 整合竞争

1、从事国际化经营是国内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1.1国际化经营是当前企业从事贸易活动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国界概念已经消失,在当今世界,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无一例外地卷入到国际生产与交换之中,全世界80%的本地生产,本地消费的经济形态迅速全球化,即使是那些国内贸易丰富、市场规模庞大的国家也难以避免地走上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道路。对外贸易、海外投资、跨国生产和国际技术交流已使各国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1.2我国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的意义

国内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有利于实现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最优配置。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全球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作为一个跨国经营型公司,其经营活动必然被纳入国际经济活动之中,从全球战略为出发点,在世界市场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我国在生产要素方面,总的来说,主要是劳动力资源优势,在其他方面,不仅奖金短缺、技术和管理落后,而且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能源、自然资源、矿物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在我国国民经济所需的45种主要矿产中,到20世纪末,已经有1/4资源不足,21世纪,将有1/2不能满足需要,到2020年,除煤、钼、稀土、岩盐、锡、锑等外,其余均难以满足需要,将出现矿产资源全面紧张的严重局面,这种局面只能通过国际经营的途径解决。

其次国内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企业国际化要求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变化、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通用标准办事的管理办法和生产技术标准;同时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也有利于促使国内企业自身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企业素质,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三国内企业跨国经营也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国际化使企业直面国际市场,企业要想提高自已产品的竞争力,必须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产业,而国际化集团往往就是围绕发展自已的优势产业而建立起来的。因此跨国经营对调整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国际化的企业会按照国际惯例,通过控股、参股和其他手续,把联合大量中小企业,形成紧密的集团企业,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组织结构。

第四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有利于利用发达国家的奖金、尖端技术优势。发达国家银行业放松管制有利于我国在当地直接融资,全球金融一体化趋势更有利于我国利用国际金融市场实现全球融资。同时,我国技术层次多元化发展与发达国家开展共同开发研究和技术合作,有利于获取高新技术和科技商品化、产业化的诀窍。另外企业实现国际化经营后,可以在海外直接作为人才培训的基地,让一大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在国际环境中经受锻炼,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高级管理型人才。

1.3我国企业国际经营现状

过去20年,在对外开放市场,引进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的过程中,中国的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一些产业的竞争力大大增强,具备了将一些成熟技术向国外有需求的市场进行转移的能力。为此,根据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对战略性资源需求加大的实际,中共中央在十五大上提出了“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方针。中共前任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主要是到非洲、中亚、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近年来中国的海外投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境外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成效显著。

从行业覆盖面看,目前中国的海外投资涉及的领域已从过去的以贸易和餐饮为主逐步拓宽到矿产、森林、渔业、能源等资源开发,家用电器、纺织服装、机电产品等境外加工贸易,农业及农产品开发、餐饮、旅游、商业零售、咨询服务等行业在内的全方位的经营活动。从近年来的发展看,境外加工贸易(占22.2%)和资源开发(18.1%)增长比较快,截止到2001年9月,共有生产加工项目1613个,中方投资额17.57亿美元,其中包括境外加工贸易企业327个,中方投资额8.68亿美元;有资源开发项目137个,中方投资额14.33亿美元。

从行业分布看,国内从事国际化经营的贸易型企业最多,中方协议金额39.24亿美元;其次是生产加工项目17.57亿美元,其中包括境外加工贸易企业8.68亿美元;第三是资源开发项目14.33亿美元;还有农业及农产品开发1.5亿美元;交通运输1.29亿美元;承包工程1.19亿美元;咨询服务1.04亿美元;旅游0.9亿美元;其他1.97亿美元。

从投资主体看,民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方面积极性高于国有企业,并且成功率也高。由于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比较灵活,较少受到产权问题的困扰,且可以采用有效的激励创新机制,在跨国经营时,可采用分成、入股等方式强化企业内部的利益共享机制,稳定人才队伍,也可高薪聘用当地人才为我所用,并能够主动适应国外的市场环境,在资金、人才、网络建设、营销等方面全面实行“本土化”经营,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浙江万向集团建立的万向美国公司,生产汽车零部件,打入美国主流市场,为福特等全球汽车巨头供应零部件,树立了万向品牌;深圳华为、比迪亚、创维等也充分发挥其体制灵活的优势,将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江苏、浙江的个体经营者们则联合起来,在南非、中亚、俄罗斯、巴西等地建立了许多专业市场,带动了大量国产商品的出口,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以海尔、康佳、中兴通讯、格力、先科等高科技企业为龙头,凭借其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如海尔在东南亚、美国和欧洲的冰箱生产加工项目,康佳在印度、墨西哥、印尼的彩电加工装配项目,金城摩托在哥伦比亚、阿根廷的摩托车生产项目,格力在巴西的电器项目,上广电在南非的电视机生产加工项目等。

2、从创牌到本土融智看海尔集团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发展

2.1海尔集团国际化经营现状 在众多正在努力适应全球化潮流进入或即将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之中,海尔无疑是在此道路上走得较早,速度较快,势头强劲且颇受关注的企业之一.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19年来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中型国际化企业集团。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新浪财经网报道,海尔集团坚持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现有设计中心18个,工业园10个,海外工厂及制造基地22个,营销网点58800个。在国内市场,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份额均达到30%左右;在海外市场,海尔产品已进入欧洲15家大连锁店的12家、美国前10大连锁店。在美国、欧洲初步实现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目标。

2002年1月8日和2月20日分别与日本三洋公司和台湾声宝集团建立竞合关系,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发展。实现了海尔与国际著名企业之间也从竞争向多边经合关系发展。2002年3月4日,海尔在美国纽约中城百老汇购买原格林尼治银行大厦这座标志性建筑作为北美的总部,此举标志着海尔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战略又上升到新的阶段,说明海尔已经在美国树立起本土化的名牌形象。2003年8月20日,海尔霓虹灯广告在日本东京银座四丁目这一黄金地段点亮,这是中国企业第一个在东京银座竖起的广告牌,也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影响力上升的标志。

海尔在海内外美誉日渐扩大,2003年1月,英国《金融时报》发布了2002年全球最受尊敬企业名单,海尔雄居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第一名。2003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806亿元。2003年,海尔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2004年1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中国海尔唯一入选,排在第95位。据全球权威消费市场调查与分析机构EUROMONITOR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按公司销量统计,海尔集团目前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排名第五,按品牌销量统计,海尔跃升全球第二大白色家电品牌。

2.2海尔本土化三步曲 2.2.1各国本土化海尔

要分析海尔的国际化道路就应该从各个本土化海尔的发展说起。张蕾、吴秋琴在《解读海尔国际化战略》一文中描绘出了各个本土化海尔。

美国海尔。海尔是在1995年开始向美国出口冰箱的。起初是以OEM的方式,然后开始打自己的品牌。1999年4月28日,美国海尔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的揭牌仪式在联合国大厦举行。1999年4月30日,美国海尔生产中心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首府哥伦比亚市附近的汉姆顿举行奠基仪式。一年多以后,第一台带有“美国制造”标签的海尔冰箱下线。2002年3月4日,海尔在美国纽约中心百老汇购买原格林尼治银行大厦这座标志性建筑作为北美的总部,此举标志着海尔已经在美国树立起本土化的名牌形象。

欧洲海尔。海尔1990年向欧洲出口了第一批冰箱,目标选择了当时堪称全世界冰箱水平最高的德国。1993年,德国权威质量检验机构“商品检验基金会”对进入德国市场的冰箱进行抽检。在《TEST》上该机构公布的检测结果中,海尔冰箱在冷冻能力、温度回升、储藏温度、耗电量、门体密封性等五项指标上,获得8个“+”号,是被抽检的几个品牌中获得“+”号最多的冰箱。正是凭借着优异的质量,海尔在欧洲市场迅速打开了销路,市场份额不断攀升。欧洲许多国家的家电经销商都主动要求经销海尔的产品。1997年,在参加德国科隆博览会期间,海尔集团向来自欧洲的十二位海尔产品经销商颁发了 3 “海尔产品经销证书”。2001年6月,海尔集团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所属的一家冰箱厂,签字仪式在海尔集团总部举行,海尔在欧洲也由此实现了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经营。

亚洲海尔。海尔在亚洲的本土化起步于东南亚。1995年7月海尔在香港成立贸易公司。1996年6月海尔在印尼成立莎保罗有限公司。1997年6月海尔在菲律宾成立海尔LKG电器有限公司,同年8月在马来西亚组建海尔工业亚细安有限公司。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东南亚家电市场急剧萎缩,许多日韩家电厂商纷纷撤出了东南亚市场,海尔抓住机遇,在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树立了大量巨型广告牌,极大地提升了海尔品牌知名度。2001年4月海尔在巴基斯坦建立全球第二个海外工业园,在孟加拉的工厂举行开工仪式。亚洲海尔的发展迈上快车道。

中东海尔。在中东市场,如果说六七十年代是美国家电产品的天下,八十年代是日本家电产品的天下,九十年代是韩国人的天下,那么,二十一世纪初期的海尔就是中东家电市场的明星。2001年10月,海尔与约旦SEC(南方电器公司)等4家公司达成合资协议,组成海尔(中东)贸易有限公司。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1390万美元。2003年10月6日,随着第一台约旦本土制造的海尔洗衣机在HMA(海尔中东电器有限公司)的洗衣机生产线上顺利下线,海尔集团第十三个海外工厂正式投产。同时这也标志着海尔在中东的本土化全面启动.2.2.2 本土化的海尔名牌

海尔创本土化海尔名牌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本土化认知阶段、本土化扎根阶段、本土化名牌阶段。这就是海尔走向世界的“三部曲” ①:

第一步,按照“‘创牌’而不是‘创汇’”的方针,出口产品开拓海外市场,打“知名度”;

第二步,按照“先有市场,后建工厂”的原则,当销售量达到建厂盈亏平衡点时,开办海外工厂,打“信誉度”;

第三步,按照本土化的方针,实行“三位一体”的本土发展战略,打“美誉度”。第一步是播种,第二步是扎根,第三步是结果。

“三部曲”是实践的发展,与此同时,也体现出海尔对国际化经营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1、“先难后易”达到认知――靠质量让当地消费者认同海尔的品牌。

首先,海尔认为必须在观念上转变传统出口的误区,出口是为了创牌而不仅仅是创汇,用“海尔―中国造”的著名品牌提升创汇目标。

在进入国际市场时,海尔采用“先难后易”战略,先进入欧美等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份量极重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取得名牌地位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并把使用海尔品牌作为出口的首要前提条件。海尔冰箱能摆在自己的老师家门口――德国,靠的是揭下商标、打擂台的形式建立起的海尔产品高质量的信誉。

2、“三位一体”扎根――海尔于海外三位一体的结构已在当地深深扎根。为了实现海尔开拓国际市场的三个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内销售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外销售三分之一,海外生产海外销售三分之一)的目标,海尔在海外设立8个设计分部,专门开发适合当地人消费特点的家电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96年开始,海尔已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建立海外生产厂。1999年4月30日,海尔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中部的坎姆登市投资3000万美元的海尔生产中心举行奠基仪式.从此海尔开始了在美国制造冰箱的历史.此生产中心连同先前在洛杉矶设立的设计中心和在纽约设立的贸易公司形成了海尔的“三位一体化”(即设计,生产,营销)的本土化经营模式.在美国设立设计中心,贸易公司,有利 ①中华企业网:从海尔集团美国建厂看海尔国际化战略 , 中国人力资源网/Site/index.asp ,2004.10 【4】张敏瑞:青岛海尔国际化战略成功经验分析,青岛新闻网,2005.11

上一篇:八分钟约会主持词下一篇:高碳族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