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十二五规划建议说明

2024-04-27

(材料)十二五规划建议说明(通用6篇)

篇1:(材料)十二五规划建议说明

关于《中共台州市委关于制定 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的建议(审议稿)》的说明

(初 稿)

同志们:

《中共台州市委关于制定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在市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陈书记和我专门列了重点课题,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听取有关部门专题汇报,对一些重大问题作了认真研究。陈书记主持的市委常委会,对《建议》稿进行了深入讨论,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研究决策。《建议》充分汲取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十二五”发展的重点课题及有关部门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广泛征求了各市县、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市三届党代会代表的意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形成的过程是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的过程,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也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后,市政府将据此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市?届人大?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现在,我受市委常委会委托,向大会作《建议》说明。主要讲四点。

一、关于市委《建议》起草的总原则

《建议》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谋划台州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在起草过程中,市委始终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坚持贯彻中央和省委精神与立足自身实际相结合原则。《建议》注重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及历次全会精神,把中央和省委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充分体现到《建议》中。同时,《建议》紧紧围绕台州实际,牢牢把握台州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色优势,十分重视与长三角发展规划的对接,非常注重市内各部门各地区规划之间的衔接,使《建议》描绘的宏伟蓝图既符合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又体现台州的特色;既拥有充分的科学性,又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2、坚持保持政策连续性与力求创新相结合原则。“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实施“三张名片”和建设“三个台州”的基础上,作出了深入实施四大战略的部署。实践已经证明,这些重大决策部署在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是行之有效的,在“十二五”时期要继续全面落实和深入推进。《建议》对这些重大决策部署作了重申和强调,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同时,又根据“十二五”发展所处的新阶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要求和任务,力求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3、坚持谋划长远与着力当前相结合原则。“十二五”是台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它不仅是沿海开发的加速期,台州发展将全面迈向滨海新时代;也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加速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经济增长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转得慢了就要落后;更是全面小康的实现期,要建设更高水平、更加全面的小康社会。《建议》着眼长远来谋划“十二五”发展,充分体现了战略性、前瞻性的要求,同时又立足当前,提出了具体措施,力求做到可望又可及。

4、坚持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原则。《建议》涵盖面十分广,它要涉及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这需要我们把台州的发展放到国内外大背景中思考,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谋划,努力做到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全覆盖,为《纲要》指明方向,提供了编制依据。同时,《建议》按照“主攻沿海,创新转型”的总要求,针对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和举措,努力做到重点突出、措施有力。

二、关于“十一五”时期发展成就的总结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建议》指出,“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 总战略,全力打造“三张名片”,扎实推进“三个台州”建设,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全面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主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和其它不利因素的挑战,积极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进步,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这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统一,在深入实施“三张名片”和“三个台州”的基础上,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精神以及台州发展的新情况,作出了“四大战略”和“三区建设”等一系列事关全局和长远、具有台州特色的重大决策部署。

这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方针,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工作举措,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了最低限度,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这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效地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这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不断拓宽适合台州自身特点的科学发展路子,积累了许多宝 贵经验,值得继续总结、坚持和发扬。概括地讲,这些经验主要有三条:

第一,必须坚持在发展中转型、转型中发展。从市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两个社会”、“三张名片”,到“三个台州”战略,再到“四大战略”,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努力以更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谋求更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还立足台州实际,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以发展推转型、以转型促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以民生改善促进更大发展。在过去五年里,我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统计局作了一些统计,我们在民生中的支出相当可观。此外,我们还通过两年活动和“双服务”活动等载体,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努力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互相促进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第三,必须坚持在发展中深化改革、以改革驱动发展。“十一五”期间,我们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推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着力建立更加完善、更富效率、更为开放、更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创业活力更足、创新能力更强、发展环境更优的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先行区,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总之,过去的五年,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战略谋局的五年,是应对各种考验、克难奋进的五年,是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理念、完善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的五年。这五年的奋斗和探索,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极其珍贵,这些都为台州“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关于“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的确定 《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紧紧围绕“主攻沿海,创新转型”的总要求,深入实施“四大战略”,着力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新型城市化先行区和海洋综合开发体制改革试验区,争取在空间布局、产业升级、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生态文明、改革开放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努力实现创新发展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建议》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明确提出台州“十二五”发展的总要求是“主攻沿海、创新转型”;抓手是实施“四大战略”,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新型城市化先行区和海洋综合开发体制改革试验区。这既是台州市委市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落实“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台州实现创新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在此基础上,《建议》还特别强调了十二五发展的基本要求,即:坚持以主攻沿海为首要着力点,坚持以转型升级为核心环节,坚持以统筹城乡为主攻方向,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坚持以绿色发展为重要任务。这个六基本要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有机统一整体,充分体现了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要求,突出了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为我们“十二五”指明了努力方向,有利于我们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基于对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建议》提出了今后五年台州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实现创新发展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是: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结构优化取得新突破,体制机制再创新优势,文化软实力达到新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这些目标是基于我市的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提出来的。既是省委对台州的要求,也是台州人民的迫切愿望。既贯彻了中央和省委有关精神,特别是实现了与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浙江海洋经济试点省建设规划的对接,也切合台州实际,突出了台州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既强调了经济发展,也强调了 社会建设和发展质量提升,体现了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

四、关于“十二五”时期发展主要任务的把握 《建议》围绕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八大任务。在这里,我作进一步的说明:

1、主攻沿海,优化空间发展布局

台州海洋资源丰富,实施主攻沿海战略不仅是优化我市发展布局、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更是国家和浙江省完善沿海发展布局的战略要求。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已经全面实施,浙江已经被批准为全国海洋经济试点省份,省委对我们也提出了建设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市委提出的“三年打基础,六年上台阶,十年展新貌”的要求,加快沿海开发,深入推进海陆联动和区域统筹,形成功能明确、开发有序、优势互补、高效集约的发展新格局。《建议》明确提出了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着力构建沿海发展平台。要以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核心,联动发展三门湾、乐清湾,争取成为国家沿海开发布局中的重要战略节点。二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要进深化海洋综合开发体制改革,建设海洋产业基地等途径,加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升我市海洋经济竞争力。三是统筹沿江发展轴。要抓好沿江沿溪开发和保护,整合提升沿江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努 力建成台州新的经济增长带。

2、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升级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产业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创新力不足已成为台州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建议》明确提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为导向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在这里,有三点我想着重说明一下:一是提升发展现代工业,主要是要做好 “两手抓”。一手抓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引导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构建台州产业新优势。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中的重中之重。关键是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公共服务业,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三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核心在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加快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

3、推进新型城市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台州全面建成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而新 型城市化,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因此,我们必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城带乡,促进城乡一体发展。在这里,《建议》明确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大力推进城市群构建。要坚持整体规划、统筹发展、共建共享,推进空间布局层级化、产业分工合理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建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副中心城市、县域城市为依托,中心镇为支点,结构完善,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台州城市群。二是大力发展中心城市。要进一步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提高综合承载能力;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强化对产业的服务功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深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深入实施“百千工程”、“康居工程”,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要加大投资力度,创新投资机制,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千亿工程”,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4、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两型”社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深化生态市建设为抓手,是为台州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的民心工程。市委三届十四次全会已经作出了全面部署,关键是要抓好落实。《建议》从四个方 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要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努力打造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二是大力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要加强重点区域和行业整治,深入实施重大生态工程,积极开展和推进水环境和土壤修复,创建“森林台州”。三是切实加强节能减排。要大力推广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促进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努力打造节约型社会;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废气、废水和废物的污染,确保完成“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四是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体系。要广泛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加大生态执法力度,加强生态科技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在这里,我还要再加一句,我们要把贯彻落实市委三届十四次全会精神和《建议》要求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生态市建设,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5、建设创新型城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创新型城市则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科教强市,健全和完善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建议》在这方面明确提出了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这是转型升 级的核心环节。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品牌建设;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激发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活力。二是全面发展教育事业。这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上水平上等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三是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

6、加强文化大市建设,推动文化发展和繁荣 对人我们台州而言,与完成经济发展目标相比,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任务更为艰巨。我们必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台州精神,加快推进文化创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这方面,《建议》提出的任务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台州精神激励干部、鼓舞群众,进一步增强全 市上下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二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和文化设施建设,深化“三个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不仅有巨大的社会效益,也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特别是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要坚持正确的文化产业发展导向,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挖掘和开发台州优秀文化资源,培育优秀文化企业和优势文化产业,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7、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全面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环节,也是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根本所在。“十二五”时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在全面改善民生、社会管理和创新方面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建议》明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完善自主创业扶持政策,以创业促就业,二是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这是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呼声强烈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善民生,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 发展成果。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分配中的比重。三是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是民生之基。要进一步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四是全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人口工作水平。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进一步提高人口工作水平。五是突出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工作。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纽带作用,推动行政管理与基层自治互动。要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完善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机制、应急救援机制和恢复重建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要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加强对“网络社会”的管理和流动人口服务。

8、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改革开放是台州发展的活力源泉。台州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从制度上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创 造良好的转型升级环境。《建议》明确提出了六方面任务。即:着力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加快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切实推进金融创新发展,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加区域交流与合作。在这里,我想着重说明三点:第一,民营经济是台州的传统特色和优势,在未来台州经济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一定要深入开展“五放宽”改革,鼓励民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引导一批民营企业加快转型为现代企业。第二,民间资本丰裕,是台州的一大特有色和优势。如何利用好这一优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是台州市委市政府必须给以高度关注的课题。今后,要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争创全国小法人金融机构和小企业金融服务特色城市。要加快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发展,支持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第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政府该管的事管好,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打造“阳光政府”。

《建议》最后强调,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突出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切实加强国防建设,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同志们,台州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已经明确,做好“十二 五”时期的各项工作意义非常重大,任务也很艰巨。全市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为实现台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篇2:(材料)十二五规划建议说明

陈政高(2010年11月15日)

我受省委常委会的委托,对《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作如下说明。

“十二五”规划《建议》稿是在省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辽宁实际研究制定的。省委对《建议》起草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分管领导同志任副组长的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11月10日常委会讨论通过了 《建议》稿,决定提交本次全会审议。省委书记王珉多次到各市调研,听取省直有关部门汇报,对《建议》起草工作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形成征求意见稿后,省委分别组织各市委、省直各部门和专家学者进行咨询论证,召开座谈会征求副省级以上老同志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

《建议》形成的过程,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是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的过程,也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建议》经过这次全会审议通过后,省政府据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请省十一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

《建议》共六个部分。分别是:全面振兴取得重大阶段性成就;“十二五”时期的形势与总体要求;加快经济转型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加快社会转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加

快体制转型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一、关于“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极不平凡。《建议》对辽宁省“十一五”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五年来,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中央振兴东北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难得机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就。

主要标志:一是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预期、高于“十五”,持续达到振兴以来及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升级,支柱产业优势增强,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明显,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协调推进,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区经济发展有了新进展。

二是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全面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十五”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工作成效明显,重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社会和谐稳定局面继续巩固。

三是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国有经济活力、竞争力和带动力明显增强,非公有制经济长足发展。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利用外资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医药卫生等体制改革扎实推进。

实践证明,这五年是辽宁经济实力提升最快、社会建设成效最好的五年,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十一五”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关怀支持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部署要求,《建议》提出了全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好中央进一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势,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为主线,坚持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奋斗目标,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建议》突出把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当代中国,只有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也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加快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既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又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举措。科学发展是目标,创新发展是手段,和谐发展是保障。

《建议》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是基于长期以来辽宁省经济一直以投资拉动和资源消耗为主,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才能适应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建议》强调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长期指导性,是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导向。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就是在加快振兴的历史阶段,通过扩大增量做大经济规模,为优化经济结构赢得空间、创造条件。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就是通过增强创新能力,集聚创新要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领和推动产业升级。

发展保障民生改善,就是把发展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通过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根本上保障和改善民生。

为确保主题主线的贯彻落实,《建议》提出“五个必须”基本原则和“五个力求”的基本要求。“五个必须”,即必须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五个力求”,即力求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相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相统一,强省与富民相统一。这些原则和要求,指明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管理模式的重点和方向,需要深刻理解、认真贯彻、具体落实。

《建议》在深化省情认识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即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行列,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社会文明程度都要再上新台阶。这里重点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关于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奋斗目标,辽宁作为工业大省和经济大省,必须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加快全面振兴步伐,同时老工业基地振兴又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基本”两字也为“十二五”之后的振兴发展留有余地。第二,关于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行列。目前辽宁省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七、东部第六,未来五年只要保持不低于振兴以来的发展速度,就有望在“十二五”末位次前移,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步入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行列。第三,关于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尽管增速加快,但仍存在一定差距,只有力求“十二五”期间居民收入增幅不低于经济增长速度,才能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显著提高。《建议》提出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体现了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既为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供了依据,也为具体指标确立留下了空间。

三、关于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

《建议》根据“十二五”的主题和主线,确定了以“三个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即以转方式调结构为重点的经济转型、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转型、以消除体制障碍为重点的体制转型。

“三个转型”的基本内涵,就是加快形成“三驾马车”协调拉动,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科技、人才、管理共同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形成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新模式;加快破除制约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体制性弊端和制度性障碍,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创新创业和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个转型”的关键,是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到集约发展、协同拉动的轨道,把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把社会建设重点转换到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公共服务的轨道。

“三个转型”的目的,是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四、关于加快经济转型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建议》对加快经济转型、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等经济建设任务进行了重点阐述。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扩大内需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建议》提出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完善鼓励消费政策,逐年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强调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引导投资建设重要产业功能区,完善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

二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议》首次提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辽宁作为发展战略核心,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这是解决辽宁省工业体系完整但产业不大不强问题的必由之路。重点要围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依托重点工程和骨干企业,提高技术突破能力,由“辽宁制造”向“辽宁创造”转变。

三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是加快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战略重点。第一,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提高产业集中度、完整度和丰厚度,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原材料工业向高加工度化迈进,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重塑工业大省形象。第二,以发展工业产业集群为品牌、载体和突破口,走出具有辽宁特色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路,重点培育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第三,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物联网等领域,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第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

四是推动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大发展。

“十二五”期间,解决“三农”问题仍然是重中之重,必须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抓好三项工作:第一,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第二,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全国百强县。第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五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扩大内需的强劲动力。辽宁省的城镇化率在全国领先,要以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为主线,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转移为重点任务,以建设新城新市镇和发展产业集群为重要载体,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继续保持辽宁省城镇化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六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朝阳市享受沿海经济带政策为标志,全省14个市已全部纳入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因此全省区域总体发展就要以这两大战略区域为引擎,以沈大经济带为轴线,构建“双擎一轴联动”、三大板块互动的发展格局。第一,加快建成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支持沿海重点区域率先崛起。第二,以建设沈阳国家中心城市为重点,以同城化为突破口,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建设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第三,促进两大战略区域对接,使沈大经济带成为独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带。第四,强力支持突破辽西北,落实扶持政策,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力争五年大变样。第五,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形成区域互动机制,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五、关于加快社会转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加快社会转型、保障改善民生,是推动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建议》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在提高居民收入、推动文化发展、加强社会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更加积极促进就业。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要坚持在经济发展中培育就业增长点,以公共投资和创业带动就业,改善创业环境,提高就业能力,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探索和创新住房保障模式,继续开展开发式扶贫。

三是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这是“十二五”时期的工作重点和难点。要通过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鼓励增加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促进劳动者收入和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同步增长,努力缩小收入差距。

四是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保障药品质量安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五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需要文化的繁荣发展。《建议》围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从发展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方面坚持政府主导,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搞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另一方面坚持市场导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资源整合和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区、先导区,推动文化产业与各领域各行业相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是创新社会管理。面对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必须创新社会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建议》强调,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构建重心下移的社会管理模式,完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加强信访和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效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加强食品药品监管。

七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辽宁作为重化工业大省,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议》强调,要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开展低碳经济试点;节约能源资源,提高利用水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搞好生态区和保护区建设。

六、关于加快体制转型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 加快体制转型、深化改革开放,是推动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才能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管理模式提供动力。《建议》根据“十二五”发展需要,对深化改革开放进行了全面部署。

一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要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扩大城区和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合理调整行政区划,规范行政审批,改善发展环境。推进各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率先突破。

二是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重点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批代表辽宁形象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同时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完善支持政策,创造良好环境,推动中小企业大发展。

三是深化财税金融改革。主要包括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和政策,争取实施资源税征收改革等试点;加快区域金融体系建设,培育和引进高端金融机构,大力推进企业上市;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

四是推进农村领域改革。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五是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和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六是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十二五”时期,辽宁省对外开放将进入进口和出口并重、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数量和质量并重的新阶段,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辽宁发展至关重要。《建议》从五个方面明确了重点任务。第一,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依托,争取国家支持在大连长兴岛设立自由贸易区,把辽宁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经贸枢纽和功能服务区。第二,进一步优化结构、丰富方式、拓宽渠道、提高质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完善投资软环境。第三,稳定和拓展外需,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新优势。第四,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继续引进海外研发团队和收购国外科技型企业。第五,积极推进与东北亚地区合作,构建东北四省区以及环渤海地区合作新机制。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建议》结尾部分对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等问题提出要求,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在全面振兴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推动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篇3:(材料)十二五规划建议说明

1.1 发展思路

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紧紧围绕贵州省粮食安全、主要特色农业产业和生态畜牧发展的需求, 提供适宜贵州丘陵山区的中小型农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机械化生产模式的科技支撑。

1.2 发展目标

重点解决制约贵州省农机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性技术问题, 初步建立农机科技创新体系。具体目标如下。

(1) 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特别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十二五”要研发适宜贵州山地作业的中、小型农机具及装备20台 (套) 。制定农机作业技术规范或技术标准10个左右。

(2) 为粮油生产提供适宜的农机技术保障。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实施2万hm2粮油田间机械化生产科技示范工程, 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的推广覆盖面。与农艺部门合作引进和选育适宜机械化作业的粮油品种。

(3) 为主要特色农业、生态畜牧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农机技术支撑。实施1 333 hm2 (2万亩) 茶叶田间机械化生产科技示范工程, 开展茶叶加工清洁化和自动化生产试验示范。开展草地畜牧业田间机械化生产试验示范。

(4) 为生态立省, 遏制贵州喀斯特山区耕地水土流失, 提供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5) 培养和造就一支农机科技队伍, 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 使农机科技的研究开发、推广和管理3支队伍协调发展, 逐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

(6) 构建农机科技创新体系。建山地农机科技试验示范培训基地1个, 山地农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和生产山地农业机械。

1.3 战略重点及关键技术

(1) 战略重点。围绕贵州粮食安全、主要特色农业产业和生态畜牧发展的需求, 提供适宜贵州丘陵山区的农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机械化生产模式的科技支撑。

(2) 关键技术。 (1) 适宜贵州山地田间小地块作业机具的小型、微型化技术。 (2) 贵州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 (3) 贵州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 (4) 贵州旱坡耕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5) 适宜贵州丘陵山地草场的小型牧草收获技术。 (6) 研究贵州山地作业机具功率、质量与强度间的均衡适配共性技术。 (7) 微型通用底盘、多功能作业部件模块化设计与弹性组配技术。 (8) 主要农作物农机和农艺配套技术。

2“十二五”农机科技发展重大专项和重点攻关项目推荐

2.1 重大农机科技专项

(1) 适合贵州山地作业的小型农机具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主要研究内容:本着“抓住重点区域、主要作物和关键环节急需解决的机械化技术问题, 力求突出重点, 抓出实效”的原则, 以水稻、小麦、油菜、玉米和马铃薯主要农作物为对象, 研究制定贵州丘陵山地机械化生产农艺规范;对现有机型梳理比较、改进定型;根据丘陵山地自然、生产和经济条件, 研究适用于丘陵山地的新型机械化生产技术, 开发小型、微型和多功能技术装备;系统集成并试验示范, 建立贵州丘陵山地机械化农业技术体系;研究提出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政策。机械设备研发和筛选将全面突出“通过性强、结构尺寸小、质量小、动力经济及功率储备足”等要点。

(2) 贵州山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系统集成试验示范。主要研究内容:根据丘陵山地的土壤类型、水热条件和耕作制度, 系统调查分析比较水稻栽培农艺, 研究品种特性、育苗形式、栽植方式和收获模式, 制定适宜丘陵山地的稻作区机械化生产农艺规范, 提高标准化程度。针对丘陵山地特点, 研究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设备, 包括半机械化水稻育秧及播种技术设备、小型步行型和乘坐式水稻插秧技术设备、水田激光平地技术设备、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设备、水田化肥深施技术设备、机械喷施技术设备、小割幅轻简型联合收获技术装备以及稻谷集中干燥技术设备。完成主要装备系统集成, 解决山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问题。

(3)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主要研究内容:贵州秸秆资源十分丰富, 年生产秸秆大约有2 000万t, 但综合利用率不足15%, 比全国平均利用率低55%。因此, 研究秸秆机械化粉碎直接还田、快速腐熟还田和田间地窖沤肥还田等还田技术;秸秆青贮、氨化、微贮和挤丝揉搓等优质饲料加工技术;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以及利用秸秆为原料生产多种环保新产品技术。

2.2 重点农机攻关项目

(1) 贵州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水稻、玉米、马铃薯及油菜)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贵州省丘陵山地主要农作物 (水稻、玉米、马铃薯及油菜) 机械化生产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 通过研发和引进吸收新技术新机具, 试验并改进, 攻克播种、移栽和收获等关键环节的技术难题, 提高主要粮食油料作物的机械化水平。

(2) 贵州主要特色经济作物和农副土特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主要研究内容: (1) 名优茶加工技术设备。重点研究名优茶鲜叶的机械化分级和采摘关键技术, 贵州名优茶清洁化生产线。 (2) 烟草生产机械化关键设备。重点研究丘陵山区烟草种植机械化育苗、移栽、收获及烟秆综合利用等关键环节急需攻克的技术难题, 提高烟草生产机械化水平。 (3) 辣椒加工设备。研制辣椒剪把机、鲜椒新型节能烘干设备, 提高辣椒产业发展中的机械化水平。

(3) 研究制定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机械化生产农艺规范。主要研究内容:根据贵州丘陵山地的土壤类型、水热条件及耕作制度, 系统调查分析比较水稻、油菜、玉米及薯类等主要农作物栽培农艺, 研究品种特性、育苗形式、栽植方式和收获模式, 农机农艺良性互动, 生物与工程技术有效结合, 进行筛选, 制定适宜丘陵山地的稻作区与旱作区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机械化生产农艺规范, 提高标准化程度, 为机械化作业提供技术保障。

(4) 贵州山区旱坡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贵州山区旱耕地水土流失是贵州石漠化加剧的主要人为因素, 传统的翻耕技术严重破坏耕地土壤生态, 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势在必行。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适宜贵州土壤条件的深松、播种、除草和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 以及这些保护性耕作方式对贵州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和对耕地的保护作用, 初步建立贵州山区旱坡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5) 多功能山地作业通用底盘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满足山地小田块不同作业环节需求, 攻克机具通过性、适应性和经济性差等难题, 突破作业机具功率、质量与强度间的均衡适配共性技术, 研究共用平台、模块化快速组配及动力配置传递等技术, 开发适合山地行走、运输, 过埂能力强、适应多种田间作业需要的通用底盘 (共用平台) ;根据作业需要, 能与旋耕整地、开沟作畦、播种施肥、灌水施药、稻麦割晒及田间运输等功能组件快速挂接, 构建多功能作业机组, 有效提高机具利用率和经济性, 降低购机费用和作业成本。

(6) 稻麦轻简型联合收割机的引进及改进研究。主要解决中型机械不能下地作业的坡地和小田块稻麦收获问题。主要研究内容:研发以稻麦为主的履带式小割幅轻简型联合收获技术及装备, 重点攻克底盘轻量化、脱粒清选简约化和割台弹性组配等技术难题, 减轻整机质量, 提高通过性、适应性和可靠性。

(7) 牧草饲料加工关键技术设备研制。贵州草场一般地处偏僻, 交通不便, 牧草生产存在着季节不平衡的问题。夏季气温高、湿度大, 牧草产量高, 但由于缺乏牧草饲料加工设备, 收获后不能对牧草进行及时加工, 容易造成严重的霉烂损失。国内烘干设施机组大、价格昂贵、能耗高且生产成本高, 不适宜贵州草场生产经营模式。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研制小型牧草烘干和精加工技术, 及时对收获后的牧草进行鲜加工处理和烘干, 降低能耗和减少牧草损失。

(8) 畜禽养殖小区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主要研究内容:随着农村养殖小区的快速发展, 畜禽粪便、废弃垫料、污水及恶臭味等对城乡生态平衡和环境卫生造成了危害和破坏。主要研究养殖小区有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再利用问题。

(9) 贵州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开发与装备研制。主要研究内容:针对贵州中草药产业发展中种植和收获劳动强度大, 生产效率低, 加工成本高等问题, 重点研制中药材种植、收获机械及清洗设备等生产关键技术问题。

(10) 新能源烘干节能技术设备研发。主要研究内容:利用多种新能源组合 (太阳能、秸秆气化燃烧、沼气和小风能等自然能) 研发烘干设备, 主要解决现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牧草、蔬菜及药材等传统烘干技术能耗、成本高的问题, 以及农户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收获后不能及时烘干, 仅依靠太阳晒和火炕烘干等原始方式, 造成收获后霉变损失在5%以上的严重问题。

3“十二五”农机科技成果示范推广项目推荐

(1) 水稻机械化关键生产技术的推广运用。主要研究内容:加强已成熟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 对推广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一步改进提高。引进水稻激光平地机试验示范。

(2) 马铃薯机械化关键生产技术的推广运用。主要研究内容:重点推广贵州省研制成功的中小型马铃薯收获机, 引进适宜的马铃薯播种机和起垄机试验示范推广, 使马铃薯关键生产环节实现机械化。

(3) 新型茶叶深加工技术设备试验示范推广。主要研究内容:重点推广和转化贵州省研制改进的微波杀青干燥技术设备, 逐步在名优茶生产上使用先进的微波技术替代传统的人工和滚筒杀青技术, 提高名优绿茶的品质。推广茶叶揉捻机自动化控制技术, 减轻揉捻劳动强度, 促进揉捻生产标准化。

(4)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示范运用。主要研究内容:通过机械化技术实现秸秆资源的再利用。重点示范推广贵州省研发的户用小型秸秆汽化炉, 引进中小型玉米和油菜秸秆还田机, 秸秆膨化饲料机等秸秆加工处理技术和机械设备, 进行试验示范推广。

(5)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运用。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引进中小型保护性耕作机械在贵州省旱作农业上示范推广, 运用耕作机械化技术控制贵州耕地水土流失, 保护喀斯特山区宝贵的耕地。

(6) 贵州山区节水灌溉设备及设施技术推广运用。主要研究内容:重点试验示范已改进适宜在丘陵旱作作物生产的滴灌、移动式喷灌等成套节水灌溉设施及设备, 在水源小而分散的山地丘陵区和缺水坝区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运用,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4“十二五”农机科技发展保障条件

4.1 农业科技基础及平台建设

建山地农机科技试验示范培训基地1个, 山地农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4.2 投资估算

总投资3 800万元, 其中重大专项约2 600万元, 重点攻关项目400万元, 基础和平台建设500万元, 推广项目300万元。

4.3 农业科技政策需求

随着贵州省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 农业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 农业生产对丘陵山地农机具和装备技术的需求快速增长, 而贵州适宜的小型多功能山地农机具和机械化作业技术体系严重缺乏, 显现出农机科技支撑十分乏力的严峻现实, 加大对农机科研的投入, 加强贵州省农机科技的研究力度已势在必行。建议“十二五”期间农机科技项目经费占到整个农业科技项目经费的比例在5%~10%, 使农机科技研发为贵州省丘陵山区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装备技术支撑。

4.4 农机科技领域创新体系建设对策

建立农机科技创新体系,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新型农机科技创新体系包括具有较高水平的农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 政府农机推广机构、农户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企业相结合的农机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 精干高效的农机科技管理体系, 以及强有力的农机科技保障体系。以改革为动力, 加强政策引导, 充分考虑贵州发展山区农机科技自身特点和实际, 分类指导, 试点先行, 稳步推进。积极发展贵州农机工业, 使之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4.5 农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组织保障

(1) 农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造就一支精干、高效的农机科研开发队伍。通过山地农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地农机科技试验示范培训基地、贵州大学农机专业重点学科建设, 结合重大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 加速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 造就一支由高层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组成的精干、高效的科研队伍。鼓励大中型机械工业企业开展农机研发, 培育农机研发队伍。

二是造就一支结构优化的农机科技推广队伍。建立一支由农机推广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企业组成的多元化的农机科技推广队伍、农机科技企业管理队伍和农民技术推广队伍, 建立大批农机科技示范户、农机专业协会。

三是培养高级农机科技管理人才。重点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 熟悉国内外农业经济、农机科技动态、管理能力强的高级管理人才。

四是切实提高广大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科技素质和技能。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知识培训, 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职业高中、农民夜校、函授、技术讲座、专业培训、信息网络及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 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且会管理的农民农机技术队伍, 在广大农村营造学农机、用农机的良好氛围, 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2) 组织保障。

篇4: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是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的纲领性文件。从“七五”计划开始,中央已经提出了六个中长期规划《建议》。“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于编制“十二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建议》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党的十六大确定,我国现代化建设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的新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新世纪的头十年已经过去,现在到2020年还有十年时间,“十二五”时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在新世纪头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也要看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特别是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趋势的基础上,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战略任务、重大举措作了全面部署,这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议》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十七大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2010年初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建议》提出,“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在各项任务和重大举措的部署中,全面贯穿了这一主题和这条主线,这必将有力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三,《建议》对于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国外贸出口总值已居世界首位,境外投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开放面临新的形势,即由出口和引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如何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开创互利共赢的格局,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建议》对未来5年的开放战略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等项任务,必将推动与围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四,《建议》对于各级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胜利完成之际,围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各地党委正在研究提出指导当地“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建议》,各地政府也正在开展当地“十二五”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科学分析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发展的大政方针、奋斗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这对各地区各部门贯彻中央精神、结合全国和各自实际制定好中长期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为什么说“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看,“十二五”时期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做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已经过去,目前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剩十年时间、两个五年规划期,“十二五”时期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对照“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可以看出,总量指标完成得比较好。甚至可以提前、超额完成任务,而结构性指标完成情况存在差异,一些指标完成的难度较大。2001-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 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这已超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速度要求。与此同时,服务业比重、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等指标与规划要求相比还有差距,缩小城乡、区域、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任务相当艰巨,特别是农村面貌还比较落后、社会发展一条腿短的问题仍较明显。“十二五”时期,我们在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能否在解决结构性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关系到为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二,从深化改革开放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和经济体制的要求,各项改革积极推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必须看到,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不到位.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十二五”时期在不少重要领域都面临改革攻坚的重大任务。财税体制改革牵一发动全身,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调整,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要改革税制,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要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完善金融体制,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同时,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垄断行业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需要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还要推进社会领域的改革,包括如何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兼顾好提高效率和促进公平;如何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推进基二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总之,改革的任务繁重而艰巨,需要精心谋划、稳妥实施。

篇5:十二五规划建议

关于制定孝昌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划 的 建 议

(2010年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孝昌县第四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孝昌践行科学发展、推进后发赶超、建设全省中等发达县的重要时期,也是孝昌乘势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认真制定符合基本县情、顺应时代要求、提振全民信心、凝聚发展力量的“十二五”规划,对于孝昌今后五年乃至长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共孝昌县委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市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意见,认真总结回顾了全县“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历程,全面深入分析了全县“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态势,特对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充分肯定“十一五”成绩,坚定跨越发展信心(1)“十一五”发展的显著成绩。“十一五”时期,是孝昌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跻身全省Ⅱ类县奋斗目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大气谋事、精细做事,大力实施“五县”战略,深入推进创业孝昌建设,取得了经济发展明显提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显著成绩。经济总量和经济质量同步上升,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项目建设力度加大,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融入武汉城市圈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保障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有序推进。这些,都为孝昌“十二五”时期的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2)“十一五”发展的基本经验。“十一五”时期,孝昌在激烈竞争中创造了发展优势,在抢抓机遇中培植了发展后劲,在改革开放中改善了发展环境,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值得肯定和发扬。

――突出第一要务,践行科学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质量,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抢抓发展机遇,培植发展后劲。抢抓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重民生等重大机遇,汇聚发展资金,经过近年来的接力发展,全县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特色显现,城镇化步伐进程加快,项目建设效应逐步释放,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全县上下精神振奋,充满创业欲望,思富裕、谋发展、抓落实氛围浓厚,孝昌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在新的发展时期,实现历史性的新跨越。

面向未来,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孝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仍然严峻:发展不够仍然是孝昌最大的实际,经济总量偏小,工业依然不强,城镇化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城乡居民增收困难,社会矛盾增多,社会建设管理有待加强。周边地区特别是兄弟县市抢前争先,为孝感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作贡献的发展势头强劲,孝昌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压力。

综合分析,“十二五”时期,孝昌总体上动力大于压力、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全面开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新局面。

三、突出主题主线,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战略(4)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进,内生增长和借力发展共同发力,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公共服务得到新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城乡就业稳步增长,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

――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文明程度实现新提升。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孝道精神,做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繁荣。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基本建成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6)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原则。规划“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把践行科学发展理念,贯穿于强力实施工业强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放手发展第三产业全过程,坚持在扩张总量中促进经济转型,在经济转型中不断加快发展,(7)建设提升工业园区。按照“规划科学、定位准确、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体现特色、集成配套”的原则,大手笔推进工业园区建设,高标准建设县开发区、花园星火工业园、陡山中小企业园、小河工业园和周巷建材工业园等“一区四园”,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提高园区产业聚集度和专业化水平。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承接产业转移和企业落户的能力。加大服务力度,营造良好的企业周边环境。创新园区管理体制、运作机制,鼓励乡镇和部门投身工业园区建设,鼓励乡镇引进的各类项目向县工业园集中。

(8)做强做大优势产业。以发展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贡献水平为重点,大力实施工业产业倍增计划,发展壮大机械电子、食品医药、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5大重点工业产业,形成规模优势,促进集群发展。依托惠洋电器、美云铸造、巨名汽配等项目,打造先进的装备制造产业。加快鸿翔农业、群益食品、康威食品等食品企业扩张步伐,推动诺克特药业、辰诺医药等医药企业发展壮大。引导星火化工、富仕环保等化工企业改造升级,有序建设周巷建材工业园。扩大维纳经编、全洲包装、永兴纺织、沃普皮件等企业生产规模,拓展产品销售市场。建立健全建筑质量和安全体系,提升企业资质,做大建安总量。依托优势产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小进规”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1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保护农民种田积极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坚持种植、养殖、林果、旅游、劳务“五业”并举,突破性发展鸡、鸭、猪、牛、渔“五大”养殖,以太子米公司、鸿翔农业、凤凰茶叶、金田公司等为龙头,加快优质稻米、优质畜禽、优质果茶、优质苗木板块基地建设,继续发展农庄经济,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条,大幅提高农产品增加值。围绕“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培植和壮大管氏茶叶、一佳冬枣等一批知名品牌。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培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增强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12)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抢抓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试点工作的机遇,科学制定规划,强化项目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整乡、整村试点。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配臵。加快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建设,0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农村合作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六、以旅游业为突破口,促进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交通区位优势,放手发展旅游业、现代流通业和社会服务业,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15)切实加快发展旅游业。以观音湖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为龙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孝文化、红色文化、民俗风情等五大旅游品牌,着力建设武汉后花园,努力提高旅游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经济效益。完善总体布局,着力打造“三区、两游、两线”旅游发展体系。大力开发旅游景点,建设观音湖文体公园、观音谷等旅游项目。整合县内外资源,开发旅游线路,大搞宣传促销,扩大孝昌旅游产业的知名度。构建旅游服务体系,完善旅游咨询系统,加快旅行社发展,夯实旅游服务平台。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促进全县旅游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16)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对接武汉现代物流圈,大力

2(18)科学规划功能分区。按照国家级生态限制开发区及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县城总体规划、城区详细规划、集镇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四个全覆盖”目标,编制完善城乡建设发展规划,指导县城、乡镇、村庄一体化发展。坚持区位相近、资源趋同、开发方向相似的原则,将全县空间区域布局规划为“四区五园”,即重点开发区、生态建设区、澴西农业区、县城紧密区和县开发区电子信息资源节约型示范园、观音湖生态旅游环境友好型示范园、小河工业园、陡山中小企业园、花园精细化工园。严格执行规划审批程序,认真落实“五线”管理,严肃查处违规行为,坚决拆除违章建筑,确保城乡建设依法、科学、有序推进。积极推进“阳光规划”,提高城乡规划制定、实施和监督检查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度。

(19)切实加快县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市场运作、依法建管的原则,加大经营城市力度,着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宜业宜居宜游的山水精品小城市。切实加快新城片区建设,着力推进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加快推进城区排涝体系建设和人防工程建设,建成中实建材广场、福禄物流中心、鄂北农产品批发市场、县体育馆、多功能数字影院等重点项目。切实加快城南工业片区建设,增强对外吸引力,成为引

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 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来抓,切实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增强科学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

(22)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思路,按照“连接高速公路、升级干线公路、改造县乡公路、贯通村级公路”的原则,合理配臵城乡交通资源,推进干线公路建设和农村公路建管并举,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三纵三横两循环”的交通干线骨架,形成内畅外联,安全高效的公路运输网络。建成与武汉、孝感紧密衔接的交通1小时和半小时经济圈。加强交通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孝洪高速、107国道外迁、孝昌至红安等公路建设进程,提高交通保障能力。加强县乡干线公路建设,完成通村、通组、通湾公路改造里程2300公里以上,努力使县乡道路等级化、黑色化、林荫化、网络化。规范客货运输市场、进一步规范县出租车市场,发展城市公交,提高城区畅通水平。

(23)加强供电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遵循协调发展、技术创新、合理利用、保护环境的原则,改造优化城乡电网,提高供电保障能力,满足城乡用电高速增长需求。改造高、中压网络,节能降耗,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推进“数字孝昌”

6型”产业试验示范园建设步伐。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抓紧策划、争取和实施一批影响全局、支撑长远发展的两型社会建设重大项目。

(26)建设生态绿色孝昌。加强澴河、晏家河流域和观音湖、金盆水库、滑石冲水库等重点河流湖泊污染防治,加大农村面源、土壤污染治理,切实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深入开展生态城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以及生态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扎实抓好水土保持、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保护和“万树村”建设。强化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落后产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基本国策,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逐步形成节俭、环保的低碳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十、加强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把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社会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27)深化创业行动带动就业。深入开展创业型县创建活动,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健全创业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创业带动就业机制,加强政策咨询、开业

8创新力度,切实搞好科技推广工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臵,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扶持特殊教育。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迁建一医院、建成中医院等,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切实加强和改进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30)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大力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社会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食品药品质量监管,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探索完善第三方参与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推进平安孝昌建设,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乡镇综治维稳中心建设,依法防范和严厉

0性文化单位内部各项制度改革,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增强文化事业活力。加强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管理。

(3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走市场化、产业化的路子,建设体现孝文化和时代要求的文化产业群。加快新闻、出版、广电、艺术、娱乐、体育、健身、休闲等文化产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拉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十二、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树立战略思维,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34)坚持深入解放思想。围绕加快实施“211”工程、建设全省中等发达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彻底打破制约孝昌经济社会发展的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势,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发展的大跨越。坚持思想更加超前、步伐更加领先,在开拓创新中攻坚克难、奋发进取;坚持理念更加鲜明、思维更加开放,在合作共赢中开辟空间、形成优势;坚持视野更加开阔、胸怀更加宽广,在学习借鉴中发展提高、实现跨越;坚持使命更加强烈、责任更加明确,在把握大局中坚定方向、抢抓机遇,努力

2与质量提升并重型转变。主动顺应南资北上、东资西进、外资内涌的趋势,继续把招商引进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瞄准大企业,紧盯大集团,突出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和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新格局。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突出“走出去、赚回来”,拓展销售市场,扩大外贸出口,实现内外联动、互利双赢。

十三、凝聚全县人民力量,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37)坚持加强改善党的领导。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和领导保证。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深化“团结、廉洁、创新、实干”好班子创建活动,增强整体能力。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教育培训、交流轮岗和实践锻炼力度,重视基层干部的培养成长。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公开选拔等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把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尤其是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推行分层分类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客观准确地评价干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选人用人导向。

(38)大力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

篇6:黄冈“十二五”规划建议

按照“对接大武汉、连通大长江、贯通大别山、构建大交通”的发展思路,围绕建设“15分钟快车道”、“90分钟交通圈”,加速推进高速公路网、快速干线交通网、农村公路网、低碳水运网、综合交通运输网等五大网络建设。重点加强麻瑞、麻竹及延伸段、黄鄂及延伸段等高速公路建设和黄冈江北一级公路建设,推进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武汉新港江北铁路、京九客运专线、京九武九连接线、随麻安铁路、黄冈至安庆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过江通道和现代港口码头建设,积极推进黄冈机场项目。

客观地讲,黄冈的交通规划对岳西构成重大影响,不能不认真分析一下。要点包括:

1、黄冈至安庆城 际铁路

点评:这是最重要的影响。2010年11月10日黄冈市交通局长刘新华在黄冈市人民广播电台现场接受听众就黄冈铁路、公路交通规划等的咨询,并给予了第一手的答复,其中明确说到:黄冈到安庆的铁路将从罗田、英山去安徽。据此,这条铁路的走向将是:武汉—黄冈(已在建),黄冈—罗田—英山—安庆。由于是城际铁路,可以开行动车组的,按照350高铁标准修建,这对于岳西来说,无疑是特大利好。

2、随麻安铁路

麻城市委书记李开寿:在对外交通网络建设上,积极争取国家级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总体定位,全力争取大别山随麻安(随州—麻城—安庆)铁路、麻城—江西瑞昌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大力支持麻竹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

点评:随州—麻城—罗田—英山—岳西—潜山—安庆铁路,呼吁了很久,以前只是在麻城、罗田、英山等县(市)级政府规划中提及,终于被黄冈(地级市)写进了规划,无疑是一个重要进展,岳西县、安庆市政府也应该在十二五规划中呼应一下!

3、黄鄂及延伸段

黄(冈)鄂(州)接武汉高速已经开工,其延伸段向东北在罗田接武英高速,对岳武高速来说,可以在罗田经过黄冈、鄂州直达武汉长江南岸(武昌)。

点评:该高速的兴建,将更加强化岳武高速的重要地位,因为湖北已经将岳武高速上升到湖北(武汉)通向华东出口的核心地位,成为湖北向东的大通道!

4、麻(城)瑞(昌)高速

麻瑞高速:麻城至江西瑞昌,接麻竹高速公路,经罗田、浠水、蕲春、武穴,通过拟建的武穴长江大桥,接瑞昌杭瑞高速公路。

点评:这条高速对岳武高速来说,同样可以强化其核心地位,因为岳武高速到达罗田后,1)向北可以到麻城,接大广高速(大庆—北京—广州)直达北京;接麻竹高速到西安、成都等地;以后,岳西到北京,可以走岳武到罗田,经麻瑞到麻城,然后从麻城经大广高速直达;2)向南可以在武穴过长江,直达江西。

5、黄冈机场项目

黄冈已经在积极开展黄冈鄂东(蕲春)民用机场建设选点和前期工作。

点评:建成后,虽然不太近,但也是一种选择。以后,岳西可以在200公里以内选择:安庆天柱山机场(100公里)、合肥新桥机场(150公里)、武汉天河机场(180公里)、黄冈鄂东机场(150公里)。

6、实施“一区两带”战略,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

黄冈提出: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在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探索新路子。

点评:如何试验,值得关注!

7、大力推进大别山旅游经济带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规划引领与规范建设相结合、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统筹推进景区景点等核心吸引物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核心吸引力,全力打造“大别山”旅游品牌。完善景点景区路网体系,加强大别山旅游公路主线、完善大别山旅游公路支线等重点工程建设,改造提升景区连接干线公路等级。推进景点景区开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大别山腹地城镇带建设相得益彰,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点评:这对岳西也非常适合,完全可以借鉴!

上一篇:西安高新第二小学参选陕西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申报材料下一篇:新安镇卫生院 2010年妇幼卫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