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二五规划和建议全文

2024-04-26

四川省十二五规划和建议全文(共6篇)

篇1:四川省十二五规划和建议全文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1月17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巩固和扩大灾后恢复重建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进程,全面提升四川在西部和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推进“两个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成效。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突破,充分开放合作打开新局面。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族地区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社会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全省社会保持稳定。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抗震救灾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地震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2)“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形势。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仍然比较脆弱,不确定因素较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正在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从省内看,经过 “十一五”发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发

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增强发展可持续能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

——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加快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创新驱动能力。

——民生为本,共享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富民和强省的有机统一。

(5)“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地位基本形成,加快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服务业比重提高,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初步建立,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物价基本稳定,就业稳步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劳动关系保持总体稳定,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空气质量进一步好转,主要江河水质有效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开放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初步建成。

二、加强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发展条件

发展,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继续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质量兴川战略,构建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12)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大力推进资源就地转化和深加工,建设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提高装备制造水平,建设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强军民融合、寓军于民,建设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充分发挥我省农产品资源优势,建设西部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1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发挥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及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国家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培育一批技术领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抓好一批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新兴产品,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我省重要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1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为重点,不断拓展服务业新领域,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和老年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提升旅游产业层次,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加快建设以成都为龙头的西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会展中心。

(15)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按照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要求,加快产业园区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依托产业园区,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建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发展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支持小企业加快发展,增强产业间和企业间协作配套能力。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

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16)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

区域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农产品主产区要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重点生态功能区要保障生态安全,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完善相关政策,引导各地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

(22)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四大城市群,形成以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依托、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经济联系紧密、功能互补的城市发展格局。加强城市规划,优化功能分区,突出城市风貌特色,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按照现代城市发展要求,将有条件的县城规划建设成为产业支撑强、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人居环境良好的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发展重点小城镇。

(23)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培育战略,充分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支持一批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尽快发展成100万人口以上规模的大城市,推动一批中小城市发展成50万人口以上规模的大城市。成都市要优化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功能区建设,提升国际化水平,建成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特大中心城市之一。

(24)加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建设。根据资源环境容量,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有序推进城镇空间拓展。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优化城镇发展环境,努力提高城镇要素集聚、产业发展和就业吸纳能力。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25)加快重点经济区发展。以加快成渝经济区发展带动成都、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生态等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按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一极一轴一区块”发展格局,促进成都经济区率先发展,加快一体化发展步伐,规划建设“天府新区”。推动川南经济区加快发展,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打造重化工产业带和“中国白酒金三角”。加大川东北经济区天然气和生物资源开发力度,建成西部重要的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加快推进攀西经济区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建设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搞好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科学合理开发特色优势资源。

(26)扶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全面实施藏区、彝区等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扎实推进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和彝区综合扶贫开发工程,加快交通、饮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特色农牧业、

开发的规模扩张和能力提升,建立促进人才开发的长效机制。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优化事业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健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

七、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0)积极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注重省内就业与劳务输出并举,扩大就业与稳定就业相结合,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大力开展就业见习、就业援助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创业基地建设,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31)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大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普遍建立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与职工收入的合理联结机制,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分配激励和约束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3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积极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实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进一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转移接续。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州)级统筹,搞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改善城乡困难群体的住房状况。

(33)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以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为核心,加大扶贫投入,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和整村推进计划,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继续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帮扶机制,基本解决上学、就医、住房、交通等突出民生问题。广泛开展社会扶贫,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努力缩小发展差距。

本财力保障机制建设。在国家赋予的税政管理权限内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完善税收征管制度,严格依法治税。继续深化扩权强县试点,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推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创新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府职能责任体系,调整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行政层级,深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和行政问责制,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

(42)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总结推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经验,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行政社会管理一体化。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构建城乡统一的资源要素市场体系。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制度。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家属自愿有序转为城镇居民。促进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合理均衡配置,建立健全平等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健全村民民主管理制度,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行政社会管理体制。

(43)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努力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加快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坚持把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更加注重智力和技术引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规范发展对外劳务合作,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积极发挥跨境人民币业务在促进贸易与投资便利化中的作用。加大综合保税区等口岸建设力度,加快招商引资平台建设,以重大产业化项目为重点,突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把我省建成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44)深化国内国际区域合作。继续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突出南向,加强东向,畅通西向,拓展对外对内开放合作大通道。加快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与南亚、中亚国家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扩大与欧美日韩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与经贸交流,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的国际影响力。加快建设新川创新科技园。积极推进与周边省(区、市)的合作,主动融入泛珠三角,有效对接长三角,加强与环渤海、海峡西岸经济区

和中部省(市)的合作,深化与对口支援省(市)合作,提升与港澳台的合作水平。

十、加快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45)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坚持保护优先,加强重点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和退牧还草,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进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石漠化和沙化综合治理。实施川西北防沙治沙、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大力推进城乡绿化和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建设,加强世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禁止开发区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在流域、森林、草原、湿地和矿产资源开发领域逐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46)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和污染防控,改善环境质量,化解环境风险。加强岷江、沱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严格保护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积极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建设土壤污染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工程。推进城市大气复合型污染防治和酸雨防治,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核与辐射污染防治和监管,加快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总量控制,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完善环境保护政策,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研发和环保产业发展。

(47)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从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入手,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加快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推进循环经济城市试点。加大低碳技术等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商贸流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最大限度挖掘全社会节约资源能源潜力。全面实行严格的节能减排考核制度。

(48)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加强资源保护和管理,大力推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和模式,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提高资源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高度重视水安全,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和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理,控制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加强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加强能源和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集约开发,建立完善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

(49)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建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和技术体系,加强地震、地质、气象等灾害防治,建设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以地震灾区和县域中心城镇为重点,加强地质灾害危险区域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和防治。健全洪涝

31415-

篇2:四川省十二五规划和建议全文

指导“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昨日全文发布。接近2万字的篇幅中,只字未提未来5年GDP的具体指标,与5年前“十一五”建议中明确提出“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形成对比。明确提出,将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财税改革

房地产税又添变数

●行政体制改革

提高政府公信力成亮点

●收入分配

初次分配也要强调效率公平

●产业升级

新兴产业“支柱化”再提速

指导“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昨日全文发布。

十二五规划建议不提GDP指标主攻调结

来源:金融界网站

接近2万字的篇幅中,只字未提未来5年GDP的具体指标,与5年前“十一五”建议中明确提出“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形成对比。

《建议》明确提出,将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消费位列“三驾马车”之首

如何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议》提出,将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仔细对比5年前的《建议》即可发现,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首次被提到了第一的位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三驾马车”顺序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消费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经济结构的调整,除了“三驾马车”的调整,也要靠科技创新。

官方酝酿一年有余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建议》数次提及。

《建议》明确提出,要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而“服务业大发展”则被定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建议》提出,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并将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经济的清洁发展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建议》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不过,这份纲领性文件并未给出具体下降指标。

关注民生

“十二五”是中国提出的要在2020年(即“十三五”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被《建议》认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1-

为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等,在《建议》设置的“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被提到了最为靠前的位置。

在周一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部署今年第四季度工作时也明确提出,当前将采取措施稳定市场价格,并加强对重要商品供求价格信息发布工作,有效引导社会预期。“十二五”要求维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可谓与当前经济一脉相承。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也是今后5年中国的主要目标之一。

《建议》称,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建议》还提出,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

对此,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建议》强调改革是一大亮点,在改革问题上态度非常明确,且对于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领域直点其名,和以往的表述有所区别。

《建议》摘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解读:收入分配改革的宗旨和要求进一步明确,不仅如此,调整收入分配已经融入到多项改革的内涵当中。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建议》进一步提出,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在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看来,在收入分配改革未来五年的推进过程中,“普遍”、“较快”、“同步”、“明显”这八个字体现了“十二五”期间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关键点。“„普遍‟体现了居民收入增加的面要广,尤其让低收入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公平的原则;而„较快‟则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在纵向比较方面要更加快。”苏海南说,“两个同步更是第一次提出,这就意味着未来经济增长10%,居民收入也要相应增长10%,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而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则更是抓住了当前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在十二五规划建议当中,收入分配改革已经融入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的调整、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以及农村建设等重要领域的规划和工作安排之中,这样的写法同样是具有新意的。体现了中央从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全局高度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决心。”苏海南说。

近期,围绕改革路径选择的讨论和争议连日来再度成为学术界的聚焦话题。焦点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初次分配领域和再分配领域孰为重;二是调低和限高孰为重。

五中全会对此的定调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建议》摘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解读: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建议》强调要加强城镇化管理。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此前北京频频发生道路堵塞,如何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引人关注。

《意见》要求,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强化规划约束力,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

《建议》摘要: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

解读:“十二五”期间,改革工作仍任重道远,多项新的改革议题被明确提出,其中环境保护税位列其中,中央和地方的财税资源有望得到重新分配。

按照此前参与“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专家接受采访时透露的信息,所谓环境税,是一个税系,而非单独的某一税种,它是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征税首要目的不是增加财政收入,而是着眼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节能减排。

针对目前亟待完善的中央和地方分税体制,解决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不匹配的状况,《建议》提出,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

在增值税、所得税等税收来源大头上,《建议》提出,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同时,为了补充政府公共支出的来源,《建议》提出,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同时,为能进一步放开国有经济领域,鼓励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建议》提出,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值得关注的是,在楼市“二次调控”之际,市场关于房产税的推出又现浓厚预期。

《建议》中的提法是: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由此,似乎已箭在弦上的房产税前景又添变数。《建议》摘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解读:“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再次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成为中国下一个五年规划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在“三驾马车”中,消费排在第一。

事实上,“扩大内需”一方面是为了稳定我国经济增长,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另一方面也是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

《建议》明确要求,“十二五”期间,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

在这样的目标下,“扩大内需”更有了熨平经济波动、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的内涵。

“过去强调的都是„增长‟,以供给的思维来发展经济;但现在强调的是„内需‟,以需求的思维发展经济。”经济学家樊纲近日表示。

他认为,居民消费需求主要从实现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来着手,而投资需求,宜将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近日的表态展示了国内市场的前景。

他在视察第108届广交会时表示:“相信经过几年时间,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外贸结构会有很大的改变和提升,内外贸市场会连成一体。我认为,未来中国的国内市场会明显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内市场。”

《建议》摘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解读:人保部给出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31万人。

尽管已经超额完成全年900万人的目标,但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这依然是我国发

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中的一个突出点。

《建议》中明确,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特别提到,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未来五年将是攻坚扩内需的五年,怎样让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地消费投资?除了完善收入分配及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工作外,增加就业岗位也是一大要务。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这是《建议》明确强调的。

《建议》要求,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提法同样值得关注。

在当前西方施压人民币升值,频挥保护主义大棒的背景下,中国外贸未来几个月的表现如何,沿海广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订单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就曾强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主管部门在就业和经济发展这样一个总体的目标之下,会采取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来保证就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政策调整之间的平衡。

《建议》摘要: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解读:随着近两年来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一些地方政府同老百姓之间的信任度、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严重挑战。

2004年3月,国务院制定并实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就是要求政府部门要依法行政,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在今年6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努力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这表明我国政府对依法行政的约束机制越来越完善,对政府提高公信力越加重视。

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相关内容中,《建议》明确,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行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有专家指出,实现政策、决策和各项举措的公开公正,是提高政府工作公信力的关键所在。《建议》摘要:对于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将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解读:近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其中,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建议》的定调预示着未来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新兴产业中,新能源是重要的一员。

如果要达到中国已经定下的气候减排目标,以及极富进取心的清洁能源发展目标,积极发展水电和核电成为最便捷的道路。

《建议》提出,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

按照国家能源局此前的预测,到2015年,中国的水电利用规模可能达到2.5亿千瓦,核电利用规模会达到3900万千瓦,水电和核电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将提高1.5个百分点。

中国已经提出了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5%左右这个目标,必须加快水电和核电的建设。目前,西南地区是我国水电最为丰富而将在未来集中开发的地区,而核电的规划布局方面,中国已经在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省区加快发展核电,稳步推进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中部省份内陆核电项目,一条“东中部核电带”即将形成。

这将是一个伟大的时期。从2011到2015年,中国将步入“十二五”阶段;2012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十八大”。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在全球金融危机余烟未散的背景下,从世界各地投来的交织着期望和担心的目光中,中国正经历着一次新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

昨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10月18日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通览《建议》全文,信息非常丰富,意义极其远大。

《建议》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也指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这种对改革的强调,引人关注。而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大历史重任在“十二五”期间汇集在一起,则需要加快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正是深入推进改革。

改革已经进行了30多年,但离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一定距离。正如经济学家吴敬琏所言,市场经济并非保证经济昌盛和人民幸福的充分条件,许多国家陷入了坏的市场经济,或者权力支配市场的经济。中国必须走政治文明下法治的市场经济道路,而法治是规制权力的唯一正途。

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在矛盾的积累、暴露过程中逐步改革。但到了今天,有些问题可能没有太多回旋的时间和余地,又涉及重大利益格局的调整,这就要求我们下更大的决心和勇气。

改革的实质在于利益格局的重构,必然会遇到利益集团的阻挠。更重要的是,正如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勒的“俘获理论”所告诫的,立法者和管制机构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特殊利益集团“俘获”立法者和管制者,使政府提供有利于他们的管制。

在我国当前的改革中,由于规则的制定者与一些被改革的对象之间存在很大的重叠与交叉,更使得改革需要“灵魂深处的革命”。例如,收入分配改革、央企改革、证券市场的改革、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改革等,之所以难以突破,症结就在于此。

《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作者奥尔森认为:“各种社会组织采取集体行动的目标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争取重新分配财富,而不是为了增加总的产出——换句话说,他们都是„分利集团‟。”因此,各利益集团都会为了利益而展开分利竞争,通过各种活动影响政府决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集团的活跃存在将成为常态,而且制度越不健全、寻租空间越大,利益集团就越趋于活跃。与上世纪80年代的双轨制相比,中国如今的寻租活动在方法上更为隐蔽、在规模上更为惊人。例如,一些利益集团通过PE腐败,在公司上市前快速入股,利用关系帮助企业上市,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惊人的无风险利润。

另一个寻租的热点领域是房地产。最近被股东方公开举报的某市一中心城区房地产项目中,约400户业主中,50余户曾获得一成以上的购房折扣,其中22名买家所获折扣高达三至五成,折扣金额数十万至百万元不等,其中多数是政府官员。这揭开的只是冰山一角。

改革的另一障碍在于改革的成本和风险在当期,而主要收益则在远期。这种收益与成本的跨期分配,往往是导致改革不作为的主要负向激励。

篇3:四川省十二五规划和建议全文

本刊讯 5月19日, 四川省通信管理局在成都组织召开《四川省通信业“十二五”规划》评审会。王钢局长在会上介绍了“十一五”期间四川通信业发展情况和“十二五”规划的意义及编制工作总体情况。林建祥副局长主持会议。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李乐民教授任组长, 电子科大、四川大学、成都大学、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省发改委、省通信管理局、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电信、四川移动、四川联通、四川铁通等单位的专家和领导组成的规划评审专家组成员出席会议。四川省通信业“十二五”规划工作组成员代表也参加会议。规划由四川通信科研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编制。评审专家组在听取了规划主要内容介绍后, 认为规划目标明确、体系完整, 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可行性, 一致同意规划通过评审。

该规划围绕我省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总体目标, 提出了着力打造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网络基础设施, 发展壮大信息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通信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确立了“巩固西部通信枢纽地位、建设西部信息高地”的行业发展目标, 并提出了完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深化信息通信普遍服务、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完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共建共享、强化民族地区通信建设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规划工作组将按照评审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建议, 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 并做好规划上报审批、发布等工作。

篇4: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是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的纲领性文件。从“七五”计划开始,中央已经提出了六个中长期规划《建议》。“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于编制“十二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建议》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党的十六大确定,我国现代化建设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的新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新世纪的头十年已经过去,现在到2020年还有十年时间,“十二五”时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在新世纪头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也要看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特别是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趋势的基础上,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战略任务、重大举措作了全面部署,这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议》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十七大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2010年初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建议》提出,“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在各项任务和重大举措的部署中,全面贯穿了这一主题和这条主线,这必将有力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三,《建议》对于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国外贸出口总值已居世界首位,境外投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开放面临新的形势,即由出口和引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如何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开创互利共赢的格局,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建议》对未来5年的开放战略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等项任务,必将推动与围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四,《建议》对于各级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胜利完成之际,围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各地党委正在研究提出指导当地“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建议》,各地政府也正在开展当地“十二五”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科学分析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发展的大政方针、奋斗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这对各地区各部门贯彻中央精神、结合全国和各自实际制定好中长期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为什么说“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看,“十二五”时期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做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已经过去,目前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剩十年时间、两个五年规划期,“十二五”时期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对照“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可以看出,总量指标完成得比较好。甚至可以提前、超额完成任务,而结构性指标完成情况存在差异,一些指标完成的难度较大。2001-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 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这已超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速度要求。与此同时,服务业比重、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等指标与规划要求相比还有差距,缩小城乡、区域、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任务相当艰巨,特别是农村面貌还比较落后、社会发展一条腿短的问题仍较明显。“十二五”时期,我们在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能否在解决结构性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关系到为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二,从深化改革开放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和经济体制的要求,各项改革积极推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必须看到,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不到位.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十二五”时期在不少重要领域都面临改革攻坚的重大任务。财税体制改革牵一发动全身,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调整,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要改革税制,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要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完善金融体制,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同时,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垄断行业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需要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还要推进社会领域的改革,包括如何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兼顾好提高效率和促进公平;如何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推进基二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总之,改革的任务繁重而艰巨,需要精心谋划、稳妥实施。

篇5: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全文解读

提要:(15)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26)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54)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56)全党同志要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5)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6)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7)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8)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10)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1)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12)改造提升制造业。

(1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4)加快发展服务业。

(15)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16)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17)发展海洋经济。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18)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19)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20)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

(21)加强城镇化管理。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22)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2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4)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25)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26)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27)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28)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29)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30)建设人才强国。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31)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32)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33)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34)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35)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3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37)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38)推进文化创新。

(39)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0)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41)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42)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4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44)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

(45)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46)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47)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48)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49)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十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50)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51)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52)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53)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54)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55)积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篇6:四川省十二五规划和建议全文

媒体解读十二五:‚增长‛向‚发展‛转变不简单

中国共产党

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我国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

文章认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谋划‚十二五‛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总之,要使我国经济发展更加符合经济规律、科学规律、自然规律,把我国建设成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各族人民美好家园。

中国之声:未来五年异常关键

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表示,今后五年将是中国的关键时期、攻坚时期和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未来五年不仅仅是

五‛的即将结束,‚十二五‛规划开始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昨日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二五‛规划建议。新华社及专家学者对五中全会公报中有关‚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内容进行了解读。

‚十二五‛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会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

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这是一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我们党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行动纲领。目标清晰,催人奋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朱国仁说。

‚十二五‛主题:科学发展

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央党校副研究员郑权说,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发展如果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十二五‛主线:转变发展方式

为了进一步明晰如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围绕‚五个坚持‛,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卢中原说:‚‘五个坚持’就是五条脉络,如果我们把它抓好了,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也就能够得到比较好的贯彻。‘五个坚持’按照我的理解,它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跨越危机、引领未来,这是一个特点;再有就是突出重点,攻坚克难,这里头有改革的意思;

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上来,这是落脚点。‛

‚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解决全球失衡问题。‛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劳伦斯〃格林伍德说。

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有理由相信,中国必将迎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新局面。

关键词 民生工程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会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一五‛期间,无论是经历经济的‚寒暑‛,还是直面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的五年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50多次会议,其中许多议题涉及经济、民生问题。

全会对中国进一步推进‚民生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所谓发展不是简单地看GDP。在转型发展中,老百姓更看重的是收入增长、是福利保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说。

关键词 经济转型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同时,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改革开放3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近10%,更在今年成为全球

‚这与以往强调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有新的变化,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总裁关建中博士说,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不惜一切代价‛投入资源能源,片面地强调增长,大量依赖廉价劳动力追求GDP的老路都是走不通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认为,实现这些目标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复制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既有路径和模式,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内消费一直被寄予厚望,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难以明显提高,说明收入分配机制中还有问题尚待解决。‛关建中说,只有理顺收入分配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展望‚十二五‛,中国经济总量将稳居世界

五中全会对‚十二五‛历史定位‚稳、准、全‛

一切为了经济转型

‚五中全会对十二五的历史时期的定位,‘稳’、‘准’、‘全’‛,10月18日,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发布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研究员接受人民网理论频道记者电话专访时表示。

杨宜勇表示,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十二五‛的历史发展时期有一个定位,那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未来的十二五时期仍然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总得来说,这个定位‚稳‛、‚准‛、‚全‛。

‚稳‛

五中全会对‚十二五‛未来五年历史性阶段的把握比较稳,稳了就不会盲动。五中全会强调,要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发展速度上是用‚较快‛,淡化了经济增长速度,而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要‚好‛,即经济结构要取得重要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建设要明显加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要明显改善。

公报提出了两个‚加快‛,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也就隐含着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同步这个意思。现在关键是那些低收入用户的增长较难。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杨宜勇认为,‚十二五‛时期,应该着力解决低收入用户增长难的问题。公报提出,要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即十七大提过的,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无非就是政府要怎么让税、企业怎么让利,以确保居民收入提高的问题。提高劳动报酬的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规范最低工资的标准,建立一般职工工资增长的集体谈判和协商机制。在未来五年,老百姓的收入要普遍增长,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要同步,要着力要提高这两个比重,缩小收入差距,以让社会和谐、平稳发展。

‚准‛

杨宜勇表示,‚十二五‛是一个需要瞻前顾后的时期,前面有‛十一五‛,强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后面是‚十三五‛,即要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十二五‛定位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的基础,还是比较现实的。这个定位很‚准‛。

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以平稳优先,防止大起大落。未来的经济发展速度,应该在七上八下,也就是在7%-8%之间,因为要在2020年GDP翻两番,经济增长速度只要在6%左右就可以了,这样,实现十七大提出来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可以达到了。

公报提出,要在‚十二五‛时期,将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位臵提出来,这个战略任务必须得到强化,这个战略任务提得很准。

‚全‛

‚十一五‛总得来说是强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将以人为本作为目标,重视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十二五‛则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规划,因为‚十二五‛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所以在对经济规划之后,就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最后要落实到三个力的加强: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要显著提高。增强国际竞争力,一般而言即指增强企业家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我们的国家和企业都要提高防御国际国内各种风险的能力。

五中全会提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就是说,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还需要有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善,所以,公报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十二五‛是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

的五年,应有历史性的使命。

杨宜勇认为,‚十二五‛归根到底是一个全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规划,一切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切依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未来‚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坏,就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如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命题完成,那么‚十二五‛的使命也就完成。公报强调,在‚十二五‛时间要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全过程、全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从这五个方面来说,都是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任务

专家解读十二五规划:文化产业上升为支柱

刚刚面世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国的文化产业在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里经历了疾风骤雨式的发展,年均增速达到15%到20%。但这些年的发展,还具有从长期被束缚的体制中解放出来后的‚恢复性增长‛的性质;体制性‚松绑‛和政策性推动还是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出自市场本身的、内生性质的产业发展还没有普遍出现。

而在今后5到10年时间里,由于经济危机已经推动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而文化产业在这样一个宏观经济环境之下将开始一轮新的增长。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在

6%,太低了。

原文要点:抑制投机需求

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解读要点:

未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

业内专家表示,作为指导性建议,至少说明未来五年,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是严加控制的,还原房屋的民生功能。

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建议当中,没有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对此,杨红旭表示,‚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只提到抑制投机需求,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合理的投资可能不会遭到政府的严厉打压,现在有两三套房的,一套自住,其他的放租作长期投资,这种情况政策可能会有所放松‛。

另外,‚稳定房价‛在建议中也没有出现。杨红旭分析认为,现在政府是在以时间换取空间,加大了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投入。

不过,有专家表示,目前房产税主要是在旧税种上修改,准备工作也基本完成,‚因此,未来五年税收改革主要还是围绕着物业税。‛杨红旭称。

央视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平铺直叙中‚绵里藏针‛

我们盼望了很多天的这份规划建议的全文,19000字,新华社授权播发了,明天大家可以看到报纸上面恐怕都会拿出两个整版两登这个规划建议的全文,那么这个建议的全文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这个建议全文里文字表述平铺直叙,而平铺直叙当中又‚绵里藏针‛。这几天,跟几位直接参与规划建议的一些专家进行了一些交谈,他们说这次的规划建议里面,‚绵里藏针‛恐怕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比如说这里面提到了,在今后五年要把握好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当中的新定位,‚新定位‛三个字怎么解读?到底这个新定位内涵是什么?不仅我们大家非常关心,全球的人们恐怕都非常关心这三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手机sim卡复制成热门业务 只需千元即可窥探隐私 国土部拟5年300亿找矿

住建部督办 限购令范围或扩大 外储激增 外管局更担心冷钱 稀土出口企业将缩至20家内 铁道部或不在红利扩大收缴范围内 安徽淮南强征电梯更新费被质疑 [微博] 高盛员工透露房价走向

规划建议里还提出了今后五年对改革要进行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这样的提法在过去的五年规划中也是没有提到的,也代表着今天改革已经走到了一个需要整体推进的新

阶段。

再有一个,十二五规划实际上就像一幅画卷一样,广大的电视观众面前栩栩展开。从八天以前我们看到4000字五中全会的公报,到现在能够看到19000字规划的建议,再到明年3月,全国两会会通过十二五规划纲要,大概有5、6万字的篇幅,每个写规划的专家都会觉得,惜字如金,能用100字说清楚的这一段就不能用200字,但是所有的问题加在一起这个篇幅又很长,大家只要抓住这个规划的主线和重要的表述,也就读懂了全文。主线是什么?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的描述分散在刚才我们看到的,11个部分当中每一个章节当中。

老百姓看这个规划建议更多的会考虑,对自身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比如说十二五期间,怎么来推进生物分配的改革,大家就非常关心。大家都说未来的五年,我们从追求国富要转向追求民富。所以对居民收入的增长都非常关心,我想新的规划建议里面告诉我们什么呢?首先,提高收入分配这方面改革的力度,恐怕并不仅仅是简单由政府来多发钱。规划建议给提供了三个方面的努力:

例如,偏低的资源价格和低廉的环境成本,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迅猛发展的‚温床‛。要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靠推进资源价格等领域的改革进行引导。再如,启动国内消费面临的难题,和现有收入分配和城乡二元格局紧密相关。要让国内消费实现飞跃,必须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和统筹城乡改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真正落实,说到底还是改革的问题,所以说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聂高民指出,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在矛盾的积累、暴露过程中逐步改革。但到了今天,有些问题可能没有太多回旋的时间和余地了,又涉及重大利益格局的调整,这就要求我们下更大的决心和勇气。

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看来,‚十二五‛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要以扩大内需为总体目标,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环节,以深化市场化改革为基本路径,强化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

以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十二五‛是我国社会转型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能否实现平稳转型,关键在于对社会问题的估计与改革决策的选择。如果能够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推进‚十二五‛社会体制改革,就能够为后危机时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为推进和谐社会建立制度保障。

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体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方式转型的更大挑战不是经济社会本身,而是政府转型与政府决策。‚十二五‛经济社会体制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能否实现重大突破。

‚无论是改革动力的凝聚,还是改革勇气和魄力的形成,最终都取决于改革行动。‛迟福林强调。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这是对“十二五”改革重大领域的总体把握,要在未来制订规划的过程中不断细化和充实。‛迟福林指出,‚十二五‛改革攻坚不仅关乎中国未来5年的发展,更对中国未来10年、20年乃至30年都有着深远影响,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5年。(新华网)

专家称协调发展惠民利民是‚十二五‛落脚点

[提要]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个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今天请两位权威专家解读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及背景,明天我们将接着请专家就深化改革开放、民生文化建设等‚十二五‛期间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解读。

――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一)演播室主持人 张羽:

再过五年,我们国家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我们的生活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为了实现这些变化,未来的五年我们国家要怎么去发展呢?随着‚十一五‛的即将结束,确定我国未来五年战略发展方向的‚十二五‛规划开始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今天闭幕的中国共产党

总的来看,我们国家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跟危机以前相比更趋复杂,不利因素和挑战也有所增加。但是我觉得看国际的环境也要看到另一面,我觉得有几个没有变:一个就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趋势没有变;

三个特点就是协调发展、惠民利民,最终要落到老百姓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上来,落脚点。

解说: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要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相衔接,要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衔接。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林兆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觉得从速度、经济规模,这个可能问题不大。但是我们从经济发展方式、从经经济结构、从社会发展、从民生的一些问题,包括医疗、教育这样一些方面的问题,还有就是经济增长的质量,还有我们不光是要发展,而且要深化改革开放,解决体制机制的一些攻坚的问题。从这些方面来看,我觉得剩下的任务还很繁重,关键要看‚十二五‛时期这五年,如果这五年把这些问题解决得好,就可以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演播室主持人 张羽:

未来五年间,中国政府将更加注重经济质量的提高,同时推动区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社会改革等方面的多项政策措施‚破茧‛,从而协调推进各领域的改革。今天请两位权威专家解读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及背景,明天我们将接着请专家就深化改革开放、民生文化建设等‚十二五‛期间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解读。

‚十二五‛规划解读:构建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

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中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改造提升制造业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这实质上符合中国的现状,也同‚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设想不谋而合。

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必不可少。此次中共中央特别提到要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自是题中之议,中共中央在建议中亦有力挺。

在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依靠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之路已越走越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日益抬头。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里,坚定走构建创新型国家之路,势将有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苏剑:中国的改革发展永需‚试错法‛

编者按:备受瞩目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于18日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应该协调劳动收入和增殖性财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

记者:‚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现在收入分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哪些?在现有的分配体系之下如何提高劳动性收入?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苏剑:现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收入在人群之间分配不平均,一个是收入的来源构成不合理。

实际上,‚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所谓的‚试错法‛,也就是面对未知问题的时候,先试着采取一种措施,看看效果如何,如果效果好就继续,否则就停止。只要存在不确定性,‚试错法‛就有存在的必要性,因此,‚摸着石头过河‛其实是永远不可能告别的,只是一个度的问题。

中国未来五年将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关键词:住房调控

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建议】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解读】 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陈国强:《建议》中有关房产政策的表述,与今年房产调控的方向和基调一致。预计‚十二五‛将对现有政策进行深化和延续。

《建议》中提出‚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发出新的信号,过去的政策专门强调保障房力度,现在专门提出住房供给问题,更多地关注了不符合保障房条件、又买不起商品房的‚夹心层‛。此外,可以预见的是,多数城市可能会将廉租房、公租房成为保障房的主体,经适房的地位可能会下降。

根据《建议》分析,未来五年将通过供应的角度来调节房地产市场:可加大住房用地供给,对存量资源进行盘活,整治开发企业囤地现象。

房产税在‚十二五‛期间毫无疑问将会成为现实。虽然不一定是全国范围征收,但会是在部分城市试点。关键词:城镇化

中小城市放宽落户条件

【建议】加强城镇化管理。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

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

【解读】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非常必要,也需要有更详细的配套政策。

农村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不光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事情,大城市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对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应解决他们安家落户的问题,也应解决户籍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问题,否则就不是完整的城市化。当然,对个别人口已经太多的超大城市,落户条件可以从严掌握。不能指望一夜之间把户籍管理制度废除掉,仍需要通过渐进的方式解决问题。

本来城市化的一个作用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节约土地资源。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下降确实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是因为在城市化过程中有过多的不合理占地,对土地资源造成了巨大浪费。因此,城市化需要合理规划,合理利用城市面积,保证必要的人口密度。关键词:收入分配

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建议】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分配秩序,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解读】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建议》把收入分配提到了非常突出位臵,回应了社会的期盼,既是对收入分配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也是要解决社会实

际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实际来看,这些年经济增长速度要比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快,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更快于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的速度,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甚至逐年下降。因此,‚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有一定难度,这需努力改变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劳动报酬怎么提高?低收入群体怎么提高收入?收入如何再分配?这些都需要努力。

现在政府财政收入虽然增长很快,但都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建立在居民收入增长基础上的财政增长,才有可持续性,从而实现民富国强。

总之,只有居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才有可能扩大消费需求,否则就无法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指导思想

十二五主题为‚科学发展‛

【建议】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解读】 分析人士指出,‚科学发展‛作为新五年规划的主题,将给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定下新思路、新途径、新基调,它也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严书翰说:‚该表述意义重大,它贯通了中共几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理论,科学发展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意味着未来五年中国在相关评价体系、长效机制、具体政策等方面将发生重要调整和变化,会更加重视质量效益、结构优化、节约环保、民生改善、社会公正。‛

关键词: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首次单独成章

【建议】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十二五‛前期要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

【解读】 ‚扩大内需‛首次在建议中成为独立章节。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指出,这充分表明,中国已将其完全纳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的轨道,‚如果能有效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中国将在国际经济格局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主动权。‛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夏业良也表示,‚如果经济增长的成果不能体现到居民的消费增长上,不能切实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这样的增长就只能是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增长,从而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关键词:财税改革

开征环保税缓解环境压力

【建议】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

【解读】 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早在去年3月份就向媒体表示,环保部已与财政部等部委就开征环境税的具体相关细节进行磋商。张力军表示,目前我国只有排污费,但由于排污费征收标准过低,还不到治污投入的20%,导致环境资源的廉价使用,环境持续恶化,开征环境税无疑能极大地缓解我国面临的严峻环境压力。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也认为,环境税除了能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外,完善环境税对中国的税制建设还是非常有好处的。同时,他还表示,开征环境税也能改善财政状况,增加财政收入。本报记者 张静

关键词:全面改革

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

【建议】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解读】 人民日报评论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无论是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还是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新要求相比,仍有不足和弊端,依然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

经过30多年的改革探索,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有必要认真总结和长期坚持这些来自实践、符合规律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农地征用

征地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条件

【建议】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

【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严金明说,按照现行的规定,征地的主要问题是,把农民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土地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往往得不到维护,主要是给农民补偿不足,而农民失地也就意味着失业,如果地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

‚在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受到损害。暴力征地、暴力拆迁根源就在这里。‛严金明说,在征地过程中,一般法律规定是要用于公共利益才能去征地,但是实际上,建设用地也走的是征地这条路,这样农民获得的很少,大部分收益被政府或者开发商拿走了,所以,征地主要要维护农民权益。

关键词:行政改革

探索推进‚省管县‛体制

【建议】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降低行政成本,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行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解读】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政府结构不合理,需要进一步优化,政府结构调整好是解决行政层级的前提。比如,部门重叠,党和政府设臵同样的机构,同一样事情有好几个部门去管。他认为,随着公共服务型政府目标的明确,要对行政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重叠的部分没必要了。

此外,在政府结构优化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减少行政层级,实行大部门制改革,这既有利于精简人员,也有利于提高效率。对于‚省直管县‛,迟福林认为,这是肯定之前在试点的财政上省直管县的改革,这也许会在‚十二五‛进行更大范围地推广,而且在此基础上可以试点和逐步推开行政上的省直管县。

专家解读十二五规划 居民收入增长要和经济发展同步

原文要点一

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解读要点:

可通过国企利益分配来实现

花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彭程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就是提高劳动者的税前收入,即要涨薪。诚然,在这方面政策会起到一定帮助作用,但是工薪主要是由市场决定。

另一点,规划建议要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意味着要调整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利率决定系统。

宏源证券高级研究员范为告诉本报记者,我国GDP总量已居于全球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可能意味着在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方面会有实质性改革。此前,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下滑,而国家收入和国有企业利润占比则大幅上涨。

数据显示,近些年居民的消费率(消费/可支配收入)一直在70%~72%之间,保持相对稳定,但是居民的消费在GDP中的比重降低到了40%左右,原因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比重由过去的70%降到了现在的60%左右。而与此同时,政府收入的占比却从10%涨到24%左右,企业的未分配利润比重也大幅上升。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指出,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可以通过国有企业利益分配来实现,建议国家参与国有企业的分红,然后进行再分配。

原文要点二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臵机制。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

解读要点:

人民币利率决定将逐步市场化

人大财经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示,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些内容,在十二五规划里面正式提出,意味着在未来5年里,这些工作是必须做并取得实质性进展。比如存款保险制度,估计在未来5年内会正式实施。利率市场化方面,也会尽早推进。

赵锡军示,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利率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并未市场化。未来5年,估计在这些方面会不断加快步伐。

中山大学金融系主任陆军示,由于国家提出2020年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估计未来5年会在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方面有较大进展。

对于存款保险制度,陆军示,十二五规划简洁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估计会在未来5年内建立。

彭程示,目前我们的存贷利率差太大,资本市场将居民的存款转入银行,银行再以较低的价格转向企业,从而得以压缩资本成本促进经济发展。要改变这种局面就是要改变利率的形成体系,最终走向市场化,从而缩小存贷利差。其中存款利率最迫切需要上涨,以扭转当前长期的负利率状况,贷款利率也要小幅上涨。

原文要点三

开征环保税 研究房地产税改革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

解读要点:

财税收支依据将更明朗

一位税务专家对本报记者示,十二五规划提到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

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这是很重要的财政改革方向。相信随着十二五规划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税收依据与监管的问题会更加明朗化。

彭程称,地方政府收入要多元化,房地产持有税迟早都要实施。如果中国经济改革转型成功,中国税源的重点要逐步从企业税收转向消费税。比如现在的个人所得税只占总税收的6%,太低了。

原文要点四

抑制投机需求

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解读要点:

未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

业内专家示,作为指导性建议,至少说明未来五年,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是严加控制的,还原房屋的民生功能。

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建议当中,没有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对此,易居中国研究院综合部部长杨红旭示,‚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只提到抑制投机需求,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合理的投资可能不会遭到政府的严厉打压,现在有两三套房的,一套自住,其他的放租作长期投资,这种情况政策可能会有所放松‛。

另外,‚稳定房价‛在建议中也没有出现。杨红旭分析认为,现在政府是在以时间换取空间,加大了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投入。

不过,有专家示,目前房产税主要是在旧税种上修改,准备工作也基本完成,‚因此,未来五年税收改革主要还是围绕着物业税。‛杨红旭称。

原文要点五

进口和出口

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下一步国家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

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同时要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

解读要点:

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李钢对本报记者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关注‚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这是未来五年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构想,下一步国际贸易结构将向这个方向积极转变。

李钢称,对外贸易投资结构变换也将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据了解,商务部方面将编制《对外投资合作‚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重点国别和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与有关国家商签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关部门将做好海外投资环境研究,强化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估。定期发布《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对外承包工程国别产业导向目录》等指导性文件。今后,落实安排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资金,扩大对东盟、上合组织、非洲

等地区优惠信贷支持规模。完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

上一篇:LNG加气站液氮调试细则下一篇:平安夜晚会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