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区按照21

2024-05-04

自我区按照21(精选3篇)

篇1:自我区按照21

两节期间办事处按照区老干部局的部署,领导重视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做好老干部的走访慰问工作。

1、召开座谈会,增进情感交流。元月七日,在办事处会议室召开老干部座谈会。办事处领导班子与离、退休老干部面对面进行交流。党工委书记向各位老干部们汇报了0三年全办工作情况及取得的荣誉和今后的工作目标,并虚心向老领导、老同志请教不足之处。老干部对全办的工作十分肯定,对领导班子关心老干部工作、真情对待老干部表示十分满意。

2、亲情面对老干部。座谈会上,党工委向老干部们赠送由街道工委、街道办事处编写的《走学习创新之路 唱振兴社区之歌》一书,恳请老干部提出建议与意见,这种做法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对他们的重视,看到办事处日新月异的变化老干部们十分高兴。在二节来临之际,办事处出资伍仟余元为每位老干部发放购物卡、过节费,让老干部们渡过一个愉快的节日。会后我们派专车组织所有的离、退休及离岗人员一起观看电影《走进毛泽东》。

3、认真搞好走访慰问活动。二节期间办事处将走访慰问老干部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精心计划,党政一把手亲自带队走访。在走访过程中处处体现党与办办办 元旦、春节期间走访慰问老干部工作汇报

振兴街街道办事处

两节期间办事处按照区老干部局的部署,领导重视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做好老干部的走访慰问工作。

1、召开座谈会,增进情感交流。元月七日,在办事处会议室召开老干部座谈会。办事处领导班子与离、退休老干部面对面进行交流。党工委书记向各位老干部们汇报了0三年全办工作情况及取得的荣誉和今后的工作目标,并虚心向老领导、老同志请教不足之处。老干部对全办的工作十分肯定,对领导班子关心老干部工作、真情对待老干部表示十分满意。

2、亲情面对老干部。座谈会上,党工委向老干部们赠送由街道工委、街道办事处编写的《走学习创新之路 唱振兴社区之歌》一书,恳请老干部提出建议与意见,这种做法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对他们的重视,看到办事处日新月异的变化老干部们十分高兴。在二节来临之际,办事处出资伍仟余元为每位老干部发放购物卡、过节费,让老

干部们渡过一个愉快的节日。会后我们派专车组织所有的离、退休及离岗人员一起观看电影《走进毛泽东》。

3、认真搞好走访慰问活动。二节期间办事处将走访慰问老干部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精心计划,党政一把手亲自带队走访。在走访过程中处处体现党与办办办

篇2:自我区按照21

关键词:惠州凹陷,岩性地层圈闭,高精度层序地层,三角洲前缘,条带砂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具有典型“下断上坳”的双层结构和“下陆上海”的沉积背景[1,2]。近缘多变的陆相沉积,海陆过渡相的水动力条件对三角洲砂体展布具有重要的影响。东沙运动使得珠江组三角洲前缘地层向东沙隆起上倾尖灭,多期次相对海平面升降旋回控制了以三角洲沉积为主体的多种沉积体系的展布特征[3]。构造和沉积背景反映出惠州地区中新统具有良好的岩性地层圈闭油气勘探潜力。经过20余年的勘探开发,该区的岩性地层勘探已经初具成效,在东沙隆起区的珠江组储层发现砂岩地层岩性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已经成为惠州区油气勘探和储量增长的重要目标[4,5,6]。

HZ21区位于惠州凹陷南部东沙隆起北坡(图1),其邻近的HZ26生烃洼陷,发育文昌组和恩平组两套烃源岩,油源充足[7],晚期断裂活动,为文昌组生成的油气提供了大量的垂向运移通道[8,9,10],是新近系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珠江组是其主力产油层段,目前在HZ21-1-1井,HZ21-1-2井已钻遇工业油气流,已发现的多为构造油藏,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尚处于起步阶段。结合高精度层序格架下的沉积和构造特征,运用反演技术进一步刻画其砂分散体系的展布特征,对落实HZ21区岩性油气藏的分布区带有重要的意义。

1 高精度层序格架

惠州凹陷在珠江组-韩江组沉积期处于相对宽缓的陆架环境,相对海平面变化频繁,低位砂体不发育,最大海泛期对应于低能相带泥质岩发育的时期,易形成砂泥岩互层沉积,区域盖层发育,对附近砂岩储层起到封堵作用;次级海泛面上下砂岩受波浪冲刷改造,储集物性较好,或与泥岩呈指状接触,或砂岩被泥岩包裹,是形成大规模岩性圈闭和岩性油气藏的有利位置;层序界面附近高能相带有利储集体发育,高位体系域砂岩十分发育,和上覆泥岩可形成有利的岩性油气藏[10,11,12]。

前人在惠州地区进行了大量层序格架划分对比的工作,建立了三级层序格架,和整个珠江口盆地区域可对比,在区域上指导了惠州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海平面的升降旋回对于沉积展布具有重要的影响,物源供给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海平面的下降对应沉积砂体的进积,相对海平面的上升对应沉积砂体的退积,由于惠州凹陷发育在地形坡度较缓的南海北部陆坡,稳定的构造背景使得相对海平面的变化更能影响到珠江组沉积期,南海处于持续扩张期,频繁的相对海平面升降使得研究区盆地内形成多期三角洲的相互叠置,这种叠置关系是形成岩性地层圈闭良好的沉积背景(图2)。最大海泛期对应泥岩全区广泛发育时期,形成区域盖层,次级海泛面附近波浪或潮汐冲刷改造作用明显,砂体储层物性较好,和前缘泥岩多呈指状接触关系,被前三角洲泥封堵,东侧的构造抬升使得前缘砂体向上翘倾,成为形成岩性地层圈闭的有利砂体。层序界面附近砂岩储层发育,和上覆泥岩形成有利的岩性圈闭。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惠州地区进行了以海泛面为识别标志的的高精度层序格架。其优势在于,首先地震上水进界面多为稳定的强反射特征,较容易识别追踪,其次两次水进界面之间可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沉积旋回,对应一套包括顶底板泥岩的储盖组合[12,13]。地层记录中的沉积旋回变化是海(湖)平面或沉积基准面变化的物质表现。沉积基准面下降将引起水退,沉积体系向盆地方向推进,形成水退沉积;基准面上升引起水进,导致沉积体系向陆后退,形成水进沉积[13]。通过在地震和井上识别最大水进面和次级水进面在惠州地区建立四级层序格架。最大水进界面MFS18.5在界面附近表现为一套分布广泛、厚度在30~40 m的泥岩,次一级水进界面能在地震上进行追踪,界面附近表现为一套分布广泛、厚度在10~20 m的泥岩,在地震上表现为反射较强、较容易追踪的波谷。测井曲线上表现为底部为箱型与漏斗复合形态,上部一个为漏斗形或者是多个漏斗形的复合。通过井-震结合分析,在珠江组沉积期(16.5~23.8 Ma)建立四级层序格架(图3)。四级层序格架的建立将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控制下的同成因砂体进行精细化分,惠州地区位于坡折带以上,低位域普遍不发育,四级层序主要是由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海侵期持续时间较短,发育退积三角洲为主,受泥岩封盖,其前缘带是良好的岩性油气藏潜在发育区,高位体系域发育进积型三角洲,砂体发育,储集物性较好,前缘受波浪或潮汐作用改造,是透镜状岩性油气藏发育潜在区。

2 沉积体系类型

持续稳定的构造沉降和物源供给使得惠州凹陷主要以古珠江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14],东沙隆起区向周缘低洼带也有来自东南方向的物源供给,珠江组沉积早期,珠江三角洲砂体持续向东沙隆起方向进积,随着海平面持续上升,东沙隆起范围逐渐缩小,物源供给减少,发育碳酸盐岩沉积。HZ21区位于惠州坳陷东部,东沙隆起西斜坡带,层序界面发育时期,海平面相对下降,珠江三角洲前缘在该区尖灭,珠江组地层在SB18和SB17.5附近展布面积最大,三角洲披覆在西倾斜坡带,和构造线结合可形成岩性地层圈闭,高部位已有珠江组砂层组构造油气藏发现,说明在该地区珠江组油源充足,具备形成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基础条件。

HZ21区在珠江组沉积时期主要为三角洲前缘和东沙隆起碳酸盐岩沉积过渡区[15,16,17],海平面的相对下降和东沙隆起的相对上升,在该区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三角洲前缘砂体受波浪和潮汐共同作用,改造成垂直物源方向的条带状砂体[4](图4)。目前惠州地区已发现的岩性油气藏砂体成因类型均为浅海陆棚被改造的条带状砂[6],这些砂体呈北东向展布,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反射明显的中强振幅,均方根振幅属性上表现为条带状强振幅[18],HZ21区已钻井也主要分布在条带砂上,前人对惠州地区沉积展布有较多的研究,且认识相对一致,认为条带砂西侧强振幅带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的反射特征,本文不再赘述。

高精度层序格架建立不同级别的水进界面和层序界面,通过这些界面将珠江组沉积划分了多个成因上相关的地质体,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由西向东减薄的楔形体(图5),结合井震标定和沉积环境,这些地质体对应了层序界面SB17.5和SB18附近的K系列砂层组,以及最大水进界面MFS18.5和层序界面SB23.8之间的L系列砂层组。在珠江组沉积早期,三角洲体系覆盖到东沙隆起上,在HZ21区未发现有利的三角洲前缘砂体沉积,珠江组沉积晚期,相对海平面的持续上升使得三角洲在该区尖灭,可形成有效的三角洲前缘尖灭。已钻探井在该时期主要发育K系列砂体,其中K08和K22发育较稳定,可作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砂体。

3 K08和K22砂层组发育特征

K08砂层组所对应的地质体发育层序界面SB17.5附近,层序界面以下为K08low砂体,层序界面以上为K08up砂体,K08low砂体为NSQ3层序高位三角洲砂体,将SB17.5拉平,通过拉平剖面更好的展示砂体之间的关系。在地震剖面上为多期向盆地内进积叠置,形成西厚东薄的楔形体,已钻遇井上砂体由西向东厚度逐渐减薄,HZ21-1W-1D井该砂体解释厚度为11.65 m,为水层,HZ21-1W-1DSa井改砂体解释厚度为10.59 m,同为水层,HZ21-1-1井钻遇气层,解释厚度8.2 m,可能为三角洲前缘砂体逐渐向东尖灭。K08up砂体为NSQ4层序海平面相对上升期发育,其地震剖面为层序界面上覆向东尖灭的强反射特征(图6),相对K08low砂体,发育范围较小,HZ21-1W-1D和HZ21-1W-1DSa钻遇该套砂体,厚度较薄,向东未见发育,可能该期三角洲在HZ21-1-1井以西尖灭。

K22砂层组发育于层序界面SB18附近,层序界面以下为K22low砂体,以上为K22up砂体。K22low砂体为NSQ2高位三角洲砂体,通过对NSQ2内次一级水进界面拉平可见该砂体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多个低角度进积叠置的强反射,对应钻井GR曲线多为箱形和漏斗形复合,向东到HZ21区逐渐转变为多个高角度叠置的强反射,钻井揭示钻遇该砂体的井GR曲线多为指状或齿化漏斗状,砂体厚度10~15 m左右,HZ21-1W-1D、HZ21-1W-1Dsa井K22low为解释油层。K22up砂体为NSQ3海侵体系域砂岩,地震剖面上为多个强反射呈退积叠置关系,对应钻遇K22up砂体的井GR曲线呈现为底部箱形,向上过渡为漏斗状,在HZ21区钻遇该套砂体的井GR曲线为齿化漏斗形,地震剖面上可见一套向两侧快速尖灭的强反射。HZ21-1W-1D、HZ21-1W-1Dsa井K22up为解释气层(图7)。

结合井震标定和沉积环境分析,K22砂层组在HZ21区受波浪或潮汐改造作用强烈,呈明显条带状,分选较好,粒度较粗,K08砂层组受到的改造相对较弱,西侧三角洲逐渐向东沙隆起上推进,粒度逐渐变细。基于研究区四级层序格架将不同成因的砂体进行了划分,在反演过程中,结合高频层序格架,地震数据体进行成因相关的界面约束,使其更符合地质背景(图8)。

实钻结果表明,在HZ21区,K22砂层组和K08砂层组的K08low砂体主要为条带状砂岩,向东西两侧快速尖灭,周缘均为泥岩封堵,上下为短期的水进界面,可作为有效的盖层,是该区岩性圈闭的重点勘探目标。K08砂层组在该区为三角洲前缘和条带砂共存,K08up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砂体,该砂体在HZ21区可识别,但由于其三角洲前缘尖灭情况不明,存在一定的勘探风险,可作为下一步勘探的方向。

4 结论

(1)受构造抬升,物源供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HZ21区相对海平面变化频繁,珠江三角洲在该区主要为三角洲前缘向前三角洲的过渡沉积,由于东沙隆起的抬升,三角洲前缘在西倾斜坡带尖灭,这种沉积和构造背景使得该区具有岩性地层圈闭的勘探潜力。

篇3:自我区按照21

[关键词] 脑分水岭;脑梗死;CT;MRI;MRA;低血压;脑血管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67-01

脑分水岭区脑梗死(CWI)是指发生在脑组织内相邻血管供血区之间的局限性缺血造成的脑梗死,其发病率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1]。脑分水岭区脑梗死因梗死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近年来,随着CT、MRI等影像技术的进步及广泛应用,对CWI的诊断、病变范围的确定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文通过分析21例CWI患者的CT、MRI表现及其临床表现,探讨CT、MRI检查在CWI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8-78岁,平均66.2岁。既往史:高血压18例,高血脂15例,冠心病12例,糖尿病11例,TIA发作7例,风心病2例。9例于发病前因降压药应用不当有血压过度下降及血压明显波动;2例发病前行风心病换瓣手术。21例患者经给予扩容、改善脑血液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剂等治疗,2-4周后治愈14例,明显好转或好转5例,无效1例,死亡1例。

1.2 检查方法 本组21例均行颅脑螺旋CT检查及MRI检查,13例行MRA。

2 结 果

梗塞灶CT图像上表现为低密度影,MRI则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8例MRA提示颈动脉或脑内大动脉狭窄。本组单侧病灶13例,双侧病灶8例,均为幕上型脑分水岭区脑梗死,根据Bogows-slavsky[2]所确定的分型标准分为3型:皮质前型5例,病灶位于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供血的交界区或边缘带即额、顶叶交界区;CT及MRI主要表现为楔形病灶,尖端指向侧脑室前角,基底朝向脑膜凸面;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肢偏瘫5例,智能障碍4例,失语2例,大小便障碍1例,中枢性面舌瘫1例。皮质后型7例,病灶位于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皮层支供血的边缘带即顶、枕或顶、枕、颞交界区;CT及MRI主要呈楔形病灶,尖端指向侧脑室后角,基底朝向脑膜凸面;临床主要表现偏盲6例,偏瘫6例,不全感觉性失语3例,感觉障碍4例,情感淡漠2例。皮质下型9例,病灶位于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与深穿支供血的交界区或边缘带,多在基底节区、外囊及侧脑室的后外侧方;CT和MRI主要表现为基底节区、侧脑室后外侧方呈三角形或长条索形病灶,单发病灶3例,多发病灶6例;临床主要表现轻度偏瘫9例,偏身感觉障碍7例,轻度构音障碍4例,失语1例。

3 讨 论

脑在人体最高位置,其重量约占体重的2%-3%,但脑组织的血液量约占心输出量的20%,脑组织需氧量大,对缺血缺氧敏感。脑分水岭区位于体循环的边缘地带,距心脏最远,心输出量减少和体循环血压降低均会导致脑灌注不足,直接影响分水岭区的血液供应。分水岭区脑梗死的发生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脑血流灌注不足或某一动脉干供血不足,使动脉末梢边缘供血降低,同时动脉内小栓子脱落造成微栓塞,从而发生相应区域脑组织的缺血梗死。最常见的原因为各种因素所致体循环的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所致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更易发生及后交通动脉解剖变异。本组9例因不恰当降压造成低血压、2例心脏手术造成血压波动诱发CWI,8例MRA提示有颈动脉或脑内大动脉狭窄。

分水岭区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其病变部位有关,皮质前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瘫痪和偏身感觉障碍,肢体瘫痪为以上肢为主的偏瘫,优势半球常有经皮层运动性失语,非优势半球病变可有情绪改变及精神障碍,本组5例;皮质后型以偏盲最常见,优势半球的病变常有经皮层感觉性失语,非优势半球病变出现对侧空间忽视和疾病感缺失,本组7例;皮质下型主要表现为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运动性失语、构音障碍等,本组9例。CWI的治疗与其它脑梗塞基本相同主要是给予增加脑供血,血液稀释,抗血小板凝集,降血脂等常规治疗,发病12h内可给予溶栓,另外,应避免血压过低,高血压者不应过量使用降压药,低血压者可采用升压治疗,于低血容量患者应及时补液。从国内外研究结果来看[3-4],本病预后较好,患者皮层功能的恢复较理想,但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往往不理想。

分水岭区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CT、MRI检查,临床应积极寻找低血压、心脏疾患、颈内动脉、脑内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证据,结合CT、MRI显示的特征部位的影像表现做出诊断。CT显示脑梗死敏感,主要表现为片状楔状低密度,但24小时内梗塞灶可显示不明显或仅显示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影;MRI可在起病3h就能显示典型的长T1、长T2信号区,对准确判断梗死的位置与形状优于CT,并对早期CT扫描阴性、皮层下小病灶CT显示不清者及幕下病灶CT显示不佳者更有价值。分水岭区脑梗死的CT、MRI特点是病灶跨越血管供应区,皮质前型主要累及大脑前与大脑中动脉皮质支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地带,病灶位于额顶叶交界区,病灶呈楔形,尖端向侧脑室,底部向软脑膜面;皮层后型主要累及大脑中与大脑后动脉皮质支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地带,病灶常位于顶枕颞交界处,亦呈楔形,尖端向侧脑室后角或侧脑室体后外方。皮质下型病变累及大脑中动脉的深穿支和髓支之间的地带,病灶位于基底节放射冠、半卵圆中心,沿侧脑室或在稍高水平的白质内,可为单个、多个“串珠状”呈三角形或长条索形病灶甚至条带状大块融合的病灶,有时梗死亦累及岛叶[5]。脑血管存在器质性病变,如血管狭窄时,一般情况尚能维持脑组织的血液供应,但在血管截面积减少达50%以上时,血管远端压力便会受影响,若同时合并休克、心功能不全,长时间外科手术引起体循环血压下降、心输出量减少或血流动力学紊乱时,可加重狭窄动脉供应区的脑组织缺血,导致脑梗死的发生。MRA检查可为诊断颅内、外血管器质性病变,如狭窄或闭塞提供可靠依据;对病灶及责任血管显示更明确、更清晰,是分水岭区脑梗死病因诊断的主要依据,本组13例行MRA 8例提示颈动脉或脑内大动脉狭窄。

综上所述,分水岭区脑梗死具有典型的CT及MRI影像表现,结合相应的临床表现可以及时做出较准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 Momjian-Mayor I,Baron JC.The pathophysiology of watershed infarction in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ease:review of cerebral perfusion studies.Stroke,2005,36:567-577.

[2] Bogows-slavskyJ,Regli F.Unilateral watershed cerebral infarcts[J].Neurol,1986,36(7):373-374.

[3] Canplan LR,Hennerici M.Impaired clearance of emboli(washout)is an important link between hypoperfusion,embolism,and is chemicstroke.Arch Neurology,1998,55:1475-1482.

[4] 李國前,杨小霞,蔡江萍,等.脑分水岭梗死.中华内科杂志,2001,40:251-253.

上一篇:文明如厕国旗下演讲下一篇:“六一”文艺节目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