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重新鉴定申请

2024-04-12

交通事故重新鉴定申请(精选9篇)

篇1:交通事故重新鉴定申请

重新鉴定申请书

申请人xx,男,汉族,农民,1989年11月1日生,身份证号xxxxxxxxxxx,住前xxxxxxxxxxx,联系电话:

被申请人xxx,女,汉族,1958年2月23日出生,身份证号:xxxxxxxxxxxxxx,农民,住前xxxxxxxxxxxx,电话:

申请事项

请求人民法院依法委托鉴定机构对被申请人xxx的伤残等级、护理期限及护理依赖等级进行重新鉴定。

事实和理由

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因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一案,于2012年7月16日已经前郭县人民法院立案审理。2012年10月,被申请人委托的xxxx鉴定所对其伤残等做出xxxxx司法鉴定,鉴定意见:被申请人xxx伤残评定为一级伤残;完全护理依赖,护理期限最长不超过二十年。现申请人对该鉴定结论提出异议。

一、该鉴定意见不符合本案事实和鉴定评定的相关规定。

鉴定机构认定被申请人为一级伤残是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GB/T18667-2002)4.1.1d)项的规定,但事实上被申请人不仅上肢活动灵活,借助轮椅可以自由活动,而且自己还可以尝试着翻身,这完全不符合d)所述的截瘫(肌力2级以下)伴大便和小便失禁。根据被申请人的自身身体状况、伤情和恢复程度,结合《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Ⅰ级伤残划分依据:a.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b.意识消失;c.各种活动均受到限制而卧床;d.社会交往完全丧失。”的规定,被申请人的身体状况完全不符合上

述一级伤残的描述,故申请人认为被申请人的伤残等级不构成一级伤残。

二、该鉴定意见鉴定的护理依赖程度及护理期限有悖于事实,存在错误。

鉴定机构做出鉴定结论的依据为《人身损害护理依赖程度评定》(GA/T800-2008)的相关规定,根据被申请人自身身体状况、伤情、及恢复程度,被申请人上肢活动灵活,能坐轮椅出门在自己房屋周围活动等等情况表明被申请人具有基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鉴定机构鉴定完全护理依赖不仅与事实严重不符,而且也不符合《人身损害护理依赖程度评定》(GA/T800-2008)的相关规定。

综上所述,为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司法的公正,特申请重新鉴定。

此致

前郭县人民法院

申请人:xxx

2012年x月x日

篇2:交通事故重新鉴定申请

请求目的:

因不服南充鼎正司法鉴定所作出的南鼎司鉴所〔2010〕法临鉴字第140号司法鉴定意见书(以下简称鉴定书),特申请对YB的伤残等级评定进行重新鉴定。

事实与理由:

一、《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二十九条第二款“接受重新鉴定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的资质条件,一般应当高于原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本鉴定书作出机构是南充市营山县鉴定机构,而第一次鉴定机构是南充市鉴定机构“通正司法鉴定中心”,因此本鉴定书严重违背程序,应当无效。并且该鉴定书并没有严格按照《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对被申请人进行鉴定,存在严重程序违法行为:做出鉴定时并无两个在场人员见证,明显违法。

二、病情摘要部分避重就轻,任意片面理解。

如:修正诊断4“右膝前后交叉韧带挫伤”,病历上是“挫裂伤”。法医临床检查部分说:“步态正常……右膝关节外观正常,内侧有轻压痛,右膝关节活动正常”。被鉴定人YB目前还是跛行,只是比第一次鉴定时稍轻,如果病情不好转,就不会是十级的最轻伤残等级了。

分析说明部分(一)“确诊为头皮裂伤……右膝挫伤,右膝前后交叉韧带挫伤。”,明显违背依法客观公正中立鉴定原则,因为病历是 “确诊为脑外伤、头皮裂伤……右膝骨挫伤,右膝前后交叉韧带挫裂伤。”

故意遗漏重要病情:中心医院MR报告单诊断意见“右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伴内、外侧半月板、前后交叉韧带挫裂伤。”该鉴定书遗漏的“右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才是评残最主要的。经查,《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九)具有下列残情之一,器官部分缺损,形态明显异常,有轻度功能障碍的,为九级:12.关节外伤或因伤手术后,残留创伤性关节炎,无积液。”所以第一次鉴定在综合基础上评定为十级应该是公平合理的。

三、在医疗费审查部分,该鉴定书明显越权鉴定:明显不合理的检查费215元,作为被鉴定人是中学生,医疗机构所做的检查是根据交通事故人员创伤临床诊疗指南所作,是否合理,鉴定人应对医疗机构质疑,被鉴定人保留索赔权利。自费药品认定,也是委托鉴定项目以外,是法院裁判及保险公司的权利,该鉴定书越权鉴定应当无效。

四、因为我国司法鉴定机构并无从属关系,也没有在后鉴定意见书自动取代在先鉴定意见书。在二者有矛盾冲突时,法院也应综合鉴定机构所在地和办理鉴定数量和鉴定人员资质、资历等方面,认定没有违法违反程序的鉴定报告。

综上所述,南鼎司鉴所〔2010〕法临鉴字第140号司法鉴定意见书在程序和实体上均严重违背合法公正中立之鉴定准则,损害了被鉴定人合法权利。特请求法院委托高资质鉴定机构重新鉴定或者直接认定第一次司法鉴定“南通司鉴中心临鉴字第1500号司法鉴定意见书”,维护法律尊严,保护被鉴定人的合法权利。

此致

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法院

申请人

篇3:人体损伤鉴定失误重新鉴定分析

一、案例资料

本组2 例对象, 均为男性。张某, 被李某召集的4 人殴打, 均持有铁制棍棒, 配合脚踢, 殴打全身多处创伤, 以腿、手损伤为主。初次鉴定, 诊断为左胫腓骨骨折、左手腕骨骨折, 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 鉴定为骨折伤。评定为轻度功能障碍。张某上诉, 重新评定, 评定为中度功能障碍。许某, 被多人殴打, 医院拍摄头颅正侧位X线片显示, 为颅骨颅面骨折、多处骨裂, 判断为轻伤, 后许某有癫痫发作, 起诉为外伤所致要求追加赔偿, 后采纳意见认为为外伤所致癫痫。被起诉者上诉, 要求重新鉴定, 癫痫样与放电部位特征与外伤不符, 后调查许某有家族癫痫病史, 同时既往有病史, 病情稳定, 但考虑到可能与外伤有关, 致伤者未负全责。

二、讨论

( 一) 损伤鉴定失误原因

人体损伤鉴定失误率相对较高, 特别是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许多病历资料不能完全符合司法鉴定要求, 受鉴定目的、新鲜伤与陈旧伤差异、健康损伤与疾病等因素都影响鉴定准确性。在进行刑事案件审办过程中, 主要来自于医师的伤情描述, 但医师对伤情的描述也不可能完全真实准确, 医师诊断结果受技术条件、综合诊断水平等影响[2]。医师伤情描述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解释致伤原因, 而是客观的描述伤情, 而伤情可能并非与案件高度关联。此外, 个人组织伤愈能力也可能影响鉴定结果, 如在进行伤残评定时, 老年人伤愈能力差, 骨折伤不愈合发生率相对较高, 鉴定时便可能出现较高等级的伤残, 但实际时部分患者可能有陈旧伤, 陈旧伤的鉴定难度较大。

需注意的是, 刑事判决书必须建立在医学基础上, 进行定罪量刑, 司法工作者在进行鉴定时, 过分依赖医学鉴定。两审终审制度客观也“鼓励”法院依赖医学鉴定, 一审案件无论是被发回重审还是被改判, 都意味着下级法院判定结果被该判, 部分群众甚至会认为是冤案、错案, 故法官在进行办案时, 都非常重视医学鉴定等专业性证据, 导致申请重新鉴定难度较大, 损伤鉴定失误易被掩盖。

( 二) 改进对策

公检法应加强与司法鉴定机构的沟通, 达成必要的共识, 必要时颁布适用细则, 尽量统一标准, 什么应纳入致伤范围, 什么应纳入原发, 如何鉴定新鲜伤、陈旧伤等都需要明确规定。对于批捕的故意伤害案件, 必要时需捕后羁押审查。

司法机构需提高取证的规范化、及时性, 在取证时, 需第一时间接触案件责任主体, 收集细节信息, 取得与法医的合作, 固定相关证据, 为后续鉴定等环节提供证据支持。在接案后, 与伤者共同首诊, 与医师进行沟通, 指导医学工作者有目的的进行检查、伤情鉴定, 既要防止犯罪嫌疑人隐藏真相, 又要预防伤者夸大伤情、伪造伤情, 及时将鉴定结果移交给司法鉴定。此外, 为避免鉴定失误造成纠纷, 应做好当事人的释法说理工作, 对于可能出现的轻伤、伤情轻重鉴定失误, 及时反馈。此外, 需注意的是, 医疗干预本身也可能导致损伤, 特别是手术治疗多发创伤过程中, 电凝等操作可能造成神经、血管等损伤, 这些损伤部分是可以避免等, 与案件本身无明显相关性。新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认为即使经过再植、再造手术成功, 并不能改变鉴定意见, 但在进行伤残评定时, 更注重损伤最终后果、结局, 在重新鉴定时, 应尽量以“损伤当时的伤情为主要依据”, 重视医疗干预影响。最后, 司法工作者应了解要求重新鉴定人的目的, 一般而言要求重新鉴定均是为了减轻责任或获得更多的利益, 如张某便要求鉴定伤残等级、被起诉者要求鉴定许某癫痫发作的原因。事实上张某伤残等级确实高于此前评估, 许某癫痫确实可能为原发病, 了解要求重新鉴定者的目的, 不失为鉴定的一个思路, 有助于了解更多的细节问题。

综上所述: 人体损伤鉴定失误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司法工作者需提高取证的规范化、及时性, 防止犯罪嫌疑人隐藏真相, 预防伤者夸大伤情、伪造伤情, 在重新鉴定时, 尽量以“损伤当时的伤情为主要依据”, 加强与医学鉴定者的合作。

摘要:本文对2例人体损伤鉴定失误重新鉴定案例进行分析, 探讨了损伤鉴定失误的原因, 并试提出相关对策。人体损伤鉴定失误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鉴定目的、新鲜伤与陈旧伤差异、健康损伤与疾病等因素都影响鉴定准确性, 司法工作者, 不应过分的依靠医学鉴定, 注重提高取证的规范化、及时性, 防止犯罪嫌疑人隐藏真相, 预防伤者夸大伤情、伪造伤情, 在重新鉴定时, 应尽量以“损伤当时的伤情为主要依据”, 重视医疗干预影响。

关键词:法医,人体损伤鉴定,失误

参考文献

[1]赵子琴.法医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2.

篇4:交通事故重新鉴定申请

患者交纳鉴定费有以下几种情况:

1、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而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协商预先交纳鉴定费。

2、患者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卫生行政部门移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患者预先交纳鉴定费。

3、经鉴定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由医疗机构支付;经鉴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由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的当事人支付。

4、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对需要移交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费由医疗机构支付。

5、法院首次委托鉴定的,由医疗机构缴付。

6、对首次鉴定不服,再次申请鉴定的,由申请再次鉴定人缴付。

同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应当自接到当事人提交的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之日起45日内组织鉴定并出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可以向双方当事人调查取证。

案例:

王敬祥老人因为下壁心梗被送进某医院住院治疗,不久出院。一年之后,老人发生阵发性心前区疼痛又被收入该医院的内科病房治疗。入院的时候他被诊断为冠心病、陈旧性下壁心肌梗赛、不稳定性心绞痛。医院针对该症状进行治疗,老人的病情尚属稳定。第二天,老人的心绞痛频繁发作,以后每天发作两三次,医院按急性心肌梗塞抢救治疗,老人的症状明显缓解。

一个月后的一天,老人的心前区出现持续性疼痛,医院给老人口服硝酸甘油,但症状仍不见缓解。医生立即肌肉注射杜冷丁,又口服活心丹后,症状有所缓解。第二天凌晨,老人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几个小时后神志不清,医院立即肌肉注射强尔心、呼吸兴奋剂及静滴扩容升压药物并进行胸外按摩,但老人还是因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而猝死。

老人死亡后,家属以医院的某些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责任心不强、没有积极救治为理由,提出病人的死亡属于医疗事故。由于医院予以否定,双方产生争执。老人家属申请进行医疗事故鉴定。

评析:

本案属于患者一方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应由患者家属预先交纳鉴定费。如果属于医疗事故,该费用由医院支付,如果经鉴定不属于医疗事故,则患者家属自己承担鉴定费用。

医疗事故争议如何进行行政调解

医疗事故赔偿行政调解是在卫生行政部门的主持下,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促使医疗机构和患者友好协商、互谅互让而达成对医疗事故赔偿的和解协议。

已确定为医疗事故的,卫生行政部门应按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请求,可以进行医疗事故赔偿调解。调解时,应当遵循当事人双方自愿原则,并应当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计算赔偿数额。

经调解,双方当事人就赔偿数额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应当履行;调解不成或者经调解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的,卫生行政部门不再调解。

如何通过《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申请行政调解?

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应当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书应当载明申请人的基本情况、有关事实、具体请求及理由等,

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1年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

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受理。医疗机构所在地是直辖市的,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受理。

行政调解是对医疗事故赔偿的调解,应当在已经确定为医疗事故后,申请卫生行政部门调解。如果医患双方当事人对是否为医疗事故还有争议,不能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调解,卫生行政部门也不能对此进行调解。

篇5:道路交通事故重新鉴定申请书1

申请人:******* 身份证号:****** 联系方式:* 申请事项:

对******力帆牌******小型轿车车辆发生事故时的速度为67km/h重新鉴定。

事实与理由:

2017年5月29日18时10分许,申请人发生交通事故,经******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委托******司法鉴定中心(以下简称“鉴定中心”),对*****号力帆牌****小型轿车车辆发生事故时的速度及无号小鸟牌二轮车车辆发生事故时的速度进行鉴定。2017年6月16日某公安局向申请人送达了宁四中司鉴【2017】交鉴字第317号《道路交通事故车辆检验司法鉴定意见书》,鉴定“某号力帆牌****小型轿车车辆发生事故时的速度为67km/h”。

申请人认为鉴定中心鉴定程序不合法,鉴定结果没有事实及相关标准依据。鉴定中心没有对某号力帆牌****小型轿车最高车速进行测试鉴定,没有对整备质量进行测试鉴定,也没有对该车的排量进行测试鉴定,仅凭几张照片就适用《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GA/T643),鉴定程序不合法,更没有事实依据,严重不负责任。基于以上理由申请人对宁四中司鉴【2017】交鉴字第317号《道路交通事故车辆检验司法鉴定意见书》鉴定结果不服,特提起重新鉴定。

此致

********

二0一七年六月十六日

篇6:交通事故重新鉴定申请

重新鉴定申请书

(申请重新鉴定用)申请人×××,……(写明姓名或名称等基本情况)。

申请事项:

…… 申请理由:

……

此致 ××××人民法院

申请人:×××(签字/公章)××××年××月××日

【说明】

篇7:重新鉴定申请

申请人:

申请人因不服福建闽西司法鉴定所于二00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作出的闽西司法鉴定所法医【2009】临证字第 号《福建闽西司法鉴定所司法鉴定书证审查意见书》,现申请重新鉴定,申请事项和理由如下:

申请事项:

第一、请求新罗区人民法院委托有关部门重新作出公正的鉴定结论。

第二、重新鉴定费用由被告人龙岩市第一医院预缴。

事实与理由:

一.“书证摘录”漏列事实。

漏列(1): 2008年6月23日,被告给患者进行了上腹部CT平扫,CT征象:……胰头较肿胀,其内密度欠均匀,CT值为34HU,胰头周围渗出较明显……平扫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可能”,却没有进一步做增强CT扫描的重要事实。

漏列(2):一份甲级病例资料中存在严重的“三单不附”情况,即医嘱单、报告单与收费单不附。医嘱中共开出34处检查检验,可是报告单仅23张的重要事实。

漏列(3):临床护理记录单与输液卡严重不附的事实。漏列(4):2008年6月23日22时30分的病历记录与2009年6月23日20时30分的病历首程不附的事实。漏列(5):龙岩市第一医院住院病案首页中:

1、记录患者入院时已是“危”。

2、出院时间为2008年6月25日03时52分出院。

3、病案质量为甲级等重要事实。

综上所述,《鉴定书》中只摘录了对医院有利的部份书证,对于不利部份完全没的涉及,《鉴定书》违反了“合法、独立、公开、客观、科学、准确、文明、公正、高效”的司法鉴定的原则。

二、“分析说明”不科学、不公正。

1、分析意见2

“„„除血、尿淀粉酶外、血钙和血糖亦有重要意义……送审的石丽辉病历材料示:2008年6月24日8时56分送检的血标本,测得血钙为1.24mm0l/L,血糖为9.25mmol/L;19时20分送检的血标本测得血钙为1.16mm0l/L,血糖为14.84mmol/L;6月25日0时2分送检的血标本,测得血钙为1.00mm0l/L,血糖为27.79mmol/L。血钙进行性下降,血糖进行性上升,……”

①分析意见中只提到送检的时间分别为6月24日8时56分送检、19时20分送检、6月25日0时2分送检,却支字未提检验结果的报告时间分别为6月24日16时57分、20时16分、6月25日0时2分。一份如此重要的加急检验,出报告时间最早的是6月24日16时57分,当时患者的病情已开始出现恶化才得出报告结果,这份如此重要的报告更是何时才到医生手上,更是无人知晓。

②分析意见中更是没提到早在6月23日19时45分医生就已开出急诊生化的检验单,也得到护士的执行,却完全找不到报告单这一重要事实。

③分析意见中只提到”除血、尿淀粉酶外”,却不提医院在6月24日11时57分才收标检验血淀粉酶,结果更是在15时01分才报告,就是这样一个常规检查,都如此不作为。

2、分析意见3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手术指征是胰腺坏死已继发感染„„再次急查血尿淀粉酶、生化全套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当时亦无手术指征,2008年6月24日17时40分出现病情恶化后,有请多个相关科室会诊和协助处理,参与抢救。经本法医讨论,综观整个诊疗过程,医方并不存在过错。石丽辉经救治未能挽回与其自身病情危重、不断恶化相关。”

①分析意见书中提到“再次急查血尿淀粉酶、生化全套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却未提出为什么再次急查,正是因为6月23日19时45分医生开出加急检验检查单经过13个小时,加急的检验都没有出报告,反映出被告的治疗过程严重违反了诊疗常规。正是这些重要的报告单没有及时反匮给临床医生,才导致临床医生无法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有效冶疗,最终延误最佳冶疗时机。

②分析意见书中提到“当时亦无手术指针„„2008年6月24日17时40分出现病情恶化后,有请多个相关科室会诊和协助处理,参与抢救。”完全无视2008年6月24日9时何志云副主任医师查房(见病历记录p9-10),对于患者出现明显腹膨隆,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及发热等症状,查体示腹肌紧张,全腹均有压痛,反跳痛,血、尿淀粉酶明显升高;血常规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CT 检查见胰腺肿大,胰腺周围渗出较明显;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部分T波改变;血气分析示代谢性酸中毒;急诊生化示严重脂血(而医院提供的证据中,完全找不到23日的急诊生化报告单)的情况下,已经考虑了“高脂血症引起的急性重症胰腺炎”,却没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没有请普外,血液,心内、呼吸科医生会诊,没有尽到一名专科医务人员应尽的义务,任凭病情发生发展直至恶化,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的严重后果。

综上,就如分析说明中提到的血钙和血糖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有重要意义。血钙和血糖作为急诊生化中的两个单项,而急诊生化的检查对临床危重病人的诊断治疗与监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对于一般病人,尤其是危重监护病人,全面的电解质、心肌酶、肝肾功能、酸碱平衡等指标所提供的“全景”式的病情图像,应该在极短的周转时间内呈现于临床医师面前,这对临床诊治无疑是积极而重要的。就是这样一份重要的检查,23日19:45分时医生已开了加急的情况下,直到患者死亡都未出检查报告单。24日17点25分,在患者出现休克的情况下,医生又开了一张加急的急诊生化。分析意见中只单方提到患者病情危重,完全没的提及医院的不作为。

换句话说,在入院时就有条件明确诊断为“急性重症胰腺炎”,就可以及时的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患者的病完全有机会在最佳时间得到治疗的。正是因为被告的不作为,在患者出现典型急性重症胰腺炎症状和体征的情况下,没做增强CT检查,没有及时作出急诊生化、血、尿淀粉酶的检验报告、没有及时请各科医生会诊等才导致延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最佳时机,导致病情发展恶化患者死亡。

三、文证审查意见无根据。

福建闽西司法鉴定所与龙岩市一医院有千丝万緌 的联系。福建闽西司法鉴定所位于龙岩市第一医院内,依附龙岩市第一医院的医疗技术与设备,二者有明显的利害关系,违背司法鉴定的回避原则。

建闽西司法鉴定所于二00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作出的闽西司法鉴定所法医【2009】临证字第35号《福建闽西司法鉴定所司法鉴定书证审查意见书》中“

五、文证审查意见称:

1、龙岩市第一医院诊疗石丽辉过程中并不存在医疗过错,2、石丽辉的死亡与其患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病情危重、来断恶化相关。完全不顾及案件事实与材料(病历)所证明的事实,纯粹属于主观臆断,严重有失公正、公平。

五、以上众多事实表明,被告对患者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治疗过程违反的治疗原则,在患者病情加重后的治疗及抢救违反医疗规范,医疗行为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存在医疗过失行为,患者的病情恶化及死亡与被告的医疗行为及医疗过失存在因果关系”而福建闽西司法鉴定所于二00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作出的闽西司法鉴定所法医【2009】临证字第35号《福建闽西司法鉴定所司法鉴定书证审查意见书》其《分析意见》存在事实认定不清、单方面认可被告方面的陈述,而置病历(护理记录、输液卡、长期医嘱及临时医嘱、死亡记录及入院记录、检查报告、费用单等)明显具体的事实于不顾,所作出的鉴定结论,违背了医学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特别是对于被告在治疗患者石丽辉过程中,存在的检验报告严重耽搁、各科室会诊的严重延误这一非常明确的事实,置之不理,而得出以上严重违背事实的《鉴定书》,严重侵犯了原告一方的权利,原告当事人对此鉴定结论表示极度不满,强烈要求贵院委托省级医学进行进一步的鉴定。

篇8:交通事故重新鉴定申请

关键词:来源原则新来源观鉴定理论双重支点后保管时代

档案学的两大特色理论——来源原则和鉴定理论如何调整,以适应后保管时代的实践发展需要,国内外档案学者已有相关的研究,本文结合这些研究,将其纳入到三位一体的档案学体系框架里作一探讨。

1、档案整序与来源原则的来源异化

在后保管时代,来源原则依然是档案学基础理论之一。但后保管时代的来源原则必须对“来源”的正确解读,同时更多地用“来源”解决电子文件逻辑结构的有序化问题,适应全宗异化后的信息资源组织方式,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1.1电子文件管理中来源原则力量的重新发现

在传统的档案管理中,来源原则主要被运用于指导档案的整理和分类。它的核心是来源或全宗,要求档案馆或文件中心将档案按其来源或形成单位进行整理和分类,同时在整理和分类时不能将同一来源的档案与其他来源的相混淆,要尊重档案实体的原始次序。电子文件产生之前,来源原则曾受到档案界的推崇,认为它是纸质文件管理中的最高原则和至善原则。

纸质文件所遵循的来源原则内容比较单一。所谓的来源即指文件形成者或者机关的职能活动。文件形成者即为实实在在的机构、组织或个人,机关的职能也比较稳定且有章可循有迹可觅。正是由于这一时期的来源概念明确,操作性较强,因此档案馆区分全宗以及保持全宗的独立和完整都相当简单。

但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电子文件的出现、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使上述来源的含义受到冲击。西方学者担心来源原则已经过时,特别是源于各种不同结构组织体的数据的产生改变了单一来源的概念,电子计算机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组织机构的界限,而来源原则和尊重全宗原则恰恰是由这个界限所决定的。在实践中,一些档案人员对文件信息内容的强调超过了来源联系,往往把电子数据文件当作一种孤立的和分散的媒介物来处理,而没有把它们看作是文件形成者的综合性多载体信息领域的组成部分,还有学者认为传统的来源原则不适用于编制档案检索工具,尤其是自动化检索工具,“计算机的智能管理和自动分类与组合功能,使得档案工作可以放弃文件的来源和全宗不可分散原则。”这一时期,来源的力量正在逐渐销蚀。

但在进一步的实践中,受谢伦伯格理论熏陶的档案工作者发现,新的理论与方法存在很多自相矛盾和模糊不清的地方,“他们不禁发出疑问:谢伦伯格的理论(特别是情报价值理论)究竟问题何在?”对来源原则的重新审视由此开始。1985年美国电子文件管理专家戴维,比尔曼和查理德,莱德所著《来源的力量》一书,可以看作是来源力量获得重生的前奏。该书认为,来源原则并不是为适用计算机专业知识或信息管理技能而必须抛弃的旧有遗产,而是决定档案人员美妙前景的相关因素的前提。

1992年召开的第十二届国际档案大会从证据角度认识来源原则,认为某些决策性文件纸质载体的消失,促使人们在评价电子文件时将证据价值置于信息价值之前考虑,而保证证据价值的来源原则就显得极为重要。1996年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从检索角度发掘其价值,认为以来源为基础的信息检索注重的是研究规范文件形成的形式、功能和有机联系,优越于主题检索和以内容为基础的检索。

重新审视的结果在于对原有来源观念的转变更适应电子文件管理的特征。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库克分析指出,“电子时代档案来源概念需要重新考虑、酝酿和定义,它不仅指文件的形成机关,更包括其形成目的、形成活动、过程、处理程序和职能范围等”,所以档案人员的关注焦点应该“从以等级结构原始文件产生部门为中心的实际来源,转变为以变动、临时、甚至‘虚拟’的机构中文件形成者的职能和业务活动为重点的概念来源:从传统理论对实体保管对象——实态文件的关注,转变为对文件、文件形成者及其形成过程的有机联系、目的、意图、相互关系、职能和可靠性的关注。”因此,“来源不再仅仅表示全宗的单一形成者,而是一种更广义的、更抽象的、更广范围的联系”。

至此,来源原则在后保管时代中,“来源”被基本定位于体现文件形成的相互关系,导致了“来源”解释具有比较大的灵活性,从而有了更大的应用空间,指导作用也将超越档案馆这一重点领域,贯穿文件从机关生成直至进馆保存的整个运动过程。

来源原则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以北美为代表的西方档案界质疑和批评,到八十年后期逐渐被肯定,普遍承认其对电子文件的实用性及在档案专业中的核心地位,这一过程被形象地称为“来源力量的重新发现”。

1.2来源原则对于实体和逻辑结构有序化的两重维护

档案整理所关注的对象范围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电子文件产生之前,档案即指文件实体,因此那时的档案整理就是根据来源原则将档案实体以全宗、案卷等为单位组建起来。电子文件出现后,电子文件本身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相分离性,而且其实体性的表现日益淡化,使得需要利用逻辑结构来对电子文件进行解读,并在其物理结构改变时,维护电子文件本身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来源力量的重新发现,使得在档案整理中,强调文件的逻辑联系而不是物理存在形式成为新的趋势。为此,来源原则体现了“以逻辑整序为主、实体整序为辅”的实体和逻辑结构有序化的两重维护原则,即在简化档案实体原件整理程序的同时,更注重对电子文件逻辑联系的整序。

实体整序主要针对“双套制”的保管需要。在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等问题还不能得到彻底解决之前,纸质文件的优势也将存在下去,与电子文件共同记录真实的社会信息。因此,“双套制”同时也是维护电子文件档案属性的一种补救措施。这时实体保管的目的和意义已经发生改变,因此,对档案实体的整序就要在传统来源观的指导下本着简便、省力的原则进行。

而电子文件的逻辑整序则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从构成要素的特性讲,同一份电子文件中的正文、图形、批示、附件等,可以不在载体上连续存储,甚至可以存储在不同载体上,而不影响其正常显示,而且在电子文件的传输、载体转换等信息处理过程中,其物理结构却可以经常发生变化。因此,只有通过对其逻辑联系的整序,才能反映电子文件之间的各种关系及其背景信息,而体现电子文件形成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则需要以“概念来源”为指导。

二是电子档案管理的需要。对电子文件施行前端管理,最重要的实现步骤就是实行“逻辑集中、分

步管理”的策略。即在文件正式形成和收到的同时就通过网络向档案部门归档,这时的文件由于还没有办理完毕,归档只是一种管理权的转移,使档案管理部门能够提前对电子文件进行跟踪和控制,而文件本身的存储格式和位置则保持不变,这种管理方式叫做“逻辑归档”。

总之,在以电子文件管理为主的后保管时代,随着来源观的变化,来源原则的指导作用不但没有削弱,还表现在更广阔的领域。

1.3电子文件组织形态的变化与全宗的异化

来源原则的最基本要求是保持同一来源档案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这种联系首先在全宗这一层级上表现出来。因此传统来源原则指导下的档案管理方式相对稳定、容易。而电子文件来源范围、途径的复杂性则对传统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

电子文件来源范围的扩大主要表现在机构组织形态的变化。一方面。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传播范围变广,使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组织全力日趋分散、管理层次日趋减少、组织结构日趋扁平等特点使机构内部、机构之间的调整和变动十分频繁,稳定性下降。机构变动冲击着原有的全宗概念。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与远程通讯手段的结合,数据库技术的普遍使用以及网络的出现,使得电子文件可以在分布式控制模式,进行逻辑集中管理。

组织形态和管理手段的变化,改变着在传统来源原则指导下形成的“全宗”概念,来源外延的扩大正在引发有些学者所说的“全宗形态的异化”。

电子文件的整理同样需要“全宗”,但这个全宗并不是实体全宗,而是虚拟存在的,是为了反映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反映文件的形成背景,才有必要在计算机中、在网上显现出来的,是一种概念上的全宗,因而完全可以“广泛地集合‘新来源观’的各种来源形式,并对多元化的来源信息加以整合”。而不必顾忌它们有可能交叉重复的问题。

因此需要明确的是,后保管时代中,按文件信息之间的历史有机联系或来源原则处理档案信息的方法仍将继续适用,全宗也仍具有分类意义,需要发展和丰富的只是全宗的具体形式。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光盘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的应用,全宗的异化还将有更广泛的意义。其一,全宗实体形式越来越少,主要将以智能控制形态出现,其二,全宗将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馆藏单位,而仅仅是档案信息处理和用户利用不可或缺的基本单位,或者说是档案信息进行组织和运动的基本单位。

2、双重支点的鉴定理论

电子文件运动过程的多维性和阶段的模糊性,不仅引起文件价值这一宏观层面的变化,需要对文件价值的内涵与外延重新审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破坏了谢伦伯格的双重价值理论及其确定的双重鉴定机制,使得在后保管时代中,我们不得不对文件鉴定的标准、机制、程序、方法等微观层面。进行相应的适应性改革,体现出后保管时代实践的技术主导的新特点。

2.1文件价值的重新定位与区分

文件运动规律告诉我们,文件价值的变化是推动文件运动的动力,文件运动的阶段依据文件价值的不同得以区分。文件连续体理论出现后。改变了文件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文件运动状态,因而,文件(档案)价值的定位也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变化。

第一,文件价值划分基础发生变化。

以往研究中,文件运动的阶段就是依据文件价值的不同得以区分的,随着文件的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的确定,文件运动阶段也被划分为相应的现行阶段和历史阶段,并且文件保管场所和管理方式的选择也与之有密切关系。这里的第一、第二价值的区分就是谢伦伯格所说的文件的“双重价值”。“文件双重价值论”作为档案学的经典理论之一,对于“认识文件的运动规律奠定了厚实的理论基础”,在当时的档案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在后保管时代,电子文件运动的多维性和阶段的模糊性,使上述稳定的文件价值划分方式失去了意义。一方面文件价值是持续的,即无论文件保管时间是永久还是短期,其形成始就具有了一切价值(包括现行价值与历史价值)。另一方面,文件的价值是多维的,同一文件的价值可以有不同类型,同一份电子文件可能处于不同运动阶段。

第二,文件价值判定方式的变化。

过去对传统纸质文件的价值的判定主要从文件的内容角度考虑,多采用直接鉴定法,由专职鉴定人员集中对文件进行价值评价。电子文件的数量庞大,产生分散,大多呈虚拟状态,对软硬件技术的依赖等特点,使得上述方法不再适应。

因此,后保管时代的档案价值判定标准转移到以职能分析为主的内容鉴定和技术鉴定的双重方式上来。这些思想也是新来源观作用于鉴定领域的重要表现。提出“宏观鉴定战略”的特里,库克,就主张文件价值鉴定需要了解整个社会的运行方式和文件的形成过程,需要全面考虑社会结构、文件形成过程、文件形成者及其职能等多种因素。因此,判定文件价值的依据也由研究目的,变为根据文件形成者的职能和文件所处的技术环境上来,

文件价值是鉴定理论的基础,对文件价值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文件鉴定的标准、方法、模式等中、微观层面的研究。对电子文件价值的重新定位和区分,否定谢伦伯格提出的“双重价值论”,因而也就从根本上破坏了传统档案学时期所确立的“双重价值鉴定机制”,因此。文件价值所决定的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需要在后保管时代作出适应电子文件特性的新调整。

2.2内容鉴定与技术鉴定的双重支点

以往对档案价值的鉴定有三个方面的考虑:自身属性、社会需求和相对价值标准。但在实践中。社会需求和相对价值标准难以定量衡量,只有自身属性标准是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感知的部分,而且在档案自身属性标准中,以内容的信息重要性、综合性与新颖性,一直是主要鉴定文件价值的主要依据。因此,以往档案鉴定工作主要针对内容标准展开。但电子文件的出现,给档案鉴定带来了新的研究领域——技术鉴定。

法国档案学者哈罗尔德·瑙格勒1984年在其研究报告《机读文件的鉴定》中。深入分析了电子文件与传统文件鉴定的差异,首次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电子文件双重鉴定思想,认为“机读文件的鉴定包括文件所含信息的鉴定(内容鉴定)和文件技术状况的鉴定(技术分析)”。这一思想在理论上为鉴定电子文件的保存价值建立了两个支点——内容的有用性和技术状况。

所谓技术鉴定是“对电子文件的各方面技术状态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对信息的真实、可靠、完整、可读性的认定和对文件载体性能的检测。”也就是俗称的二次鉴定,在电子文件脱机保存在移动载体上时进行。技术鉴定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的鉴定主要是对载体、网络连接等状态检测。软件方面的鉴定包括可读性鉴定、可靠性鉴定、完整性鉴定和病毒鉴定等。

这是传统文件鉴定中不曾遇到的新情况,因为除了内容信息的评估外,纸质文件的背景信息、结构信息是在其归档之后就稳定下来,而无需再考虑。电

子文件则不同:一方面。电子文件也需要从内容上评价其重要程度。来确定其有无保管价值;另一方面,电子文件物理和逻辑结构相分离的特性又需要档案管理人员从技术角度对电子文件的各方面技术状况进行全面的检查,以确保其档案属性不被破坏和质疑。

从一定程度上看,技术鉴定甚至比内容鉴定更重要,因为电子文件的所有管理行为,都必须建立在信息安全这一基础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鉴定开拓了档案学的研究领域:而对于鉴定环节来讲,技术鉴定还改变了原有的档案鉴定流程和模式,体现出后保管时代重新审视档案价值及鉴定理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3维护档案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保障措施

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是衡量电子文件能否具备“档案属性”的三个方面。对档案属性的维护历来是档案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但由于纸质文件时代,档案的属性易于判定。一是因为形成来源单一,文件形成者即那些实实在在的机构、单位和个人,档案馆通过区分全宗以及保持全宗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就可以维护:二是取决于纸质文件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特性。

而后保管时代,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的含义相比于纸质文件,有着更为复杂的诠释。电子文件的真实性是指对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和背景信息进行鉴定后,与形成时的原始状况保持一致。完整性是指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背景信息和元数据等无缺损。有效性是指电子文件应具备的可理解性和可被利用性,包括信息的可识别性、存储系统的可靠性、载体的完好性和兼容性等。

与以往的档案属性维护工作相比,维护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是后保管时代档案工作的新内容,研究的新领域。

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既要靠技术,也要靠管理。国内外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做法。

一是文件的双套制保管。 所谓双套制,是指文件归档后二者的共存,亦称为“双套归档”,双套制的实现可以是对电子文件制作纸质拷贝:也可以是对纸质文件进行数字化。双套归档可使同一份文件的电子版本和纸质版本共同处于存储和可利用状态。但这是用传统手段(原件)的保障方法。

二是将文件转化为不易修改的图像格式。把纸质文件扫描成图像文件,或者把电子文件转化为图像文件,通行的如PDF格式。这也是维护原始性的一种手段。

三是基于生命周期表的保障机制。在电子文件产生或接收的那一刻起,就有一张生命周期表和它终身相伴,真实、完整地记载它在“生命期”内的全部活动情况并保存它的“成长变化”过程,直到该文件完成终结审查归档为止。在生命周期表运行的工作过程中,系统要采用签署技术、加密技术、身份验证、防写措施等来保证周期表内所记信息和电子文件成长过程的准确性、原始性。所有这些都将作为该电子文件归档时检验其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的唯一依据和凭证。

四是基于XML元数据的电子文件集成管理,元数据的优势在于,以通用语言的规范格式来描述文件内容和结构以及文件之间的背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受环境影响因素小,也不会随着文件的变化而失效:同时元数据还能与电子纸质拷贝建立关联,实时跟踪和记录文件的操作和变化过程,为维护文件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提供有力的凭证,从而保证电子文件的证据效力。基于元数据的电子文件管理,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方法,如1999年的InterPARES《永久性保护真实电子文件国际研究项目》、美国匹兹堡大学对于元数据六个层次结构的模型研究,英国、澳大利亚等地均采用这种方法,我国也有类似研究。

上述四种方式,第一种是权宜之计,第二种并非根本方法,第三种不具有普遍推广意义,只有第四种值得推广,它通过从源头起就开始记录文件各种来源信息的全程跟踪的方式维护电子文件的档案属性,代表了电子文件管理的发展方向,同时将来源原则和价值鉴定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4基于职能分析的自动鉴定模式构建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电子文件实施技术鉴定提供了可能,但技术鉴定在不断变化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中仍然有其局限性。技术鉴定是由人来操作和完成的,而电子文件所处的技术环境确是动态和多变的,人工不可能实现实时监控:同时,从内容来看,海量的电子文件若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工直接鉴定法也不再可行,基于职能分析的鉴定思路虽然可行,但也只有在电子文件形成之初就得到评估才是保证重要的电子文件能够及时完整地保存下来的最佳时机。内容鉴定和技术鉴定的缺陷都在呼吁将文件价值鉴定工作提前到电子文件产生之前,并贯穿整个电子文件管理过程。

因此,许多文件管理专家认为应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设计阶段就着手鉴定工作,档案工作者则应在这个阶段向系统设计人员详细阐述文件鉴定的需求。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也认为,“设计阶段是评估电子文件最合适的阶段,因为这个阶段提供了证实评估的决策,是继评估结果之后实际得到实行的最佳时机。”

在设计阶段对于电子文件进行前端鉴定,其目的就是让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对电子文件进行自行的“批处理”,因而,就需要构建一种基于职能分析的自动鉴定模式。

简单而言,使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具有自动鉴定的功能,其方法是在系统中纳入并维护电子文件保管期限表,系统将文件与保管期限表对照作出判断,如果某些新文件未纳入保管期限表,导致系统暂时无法判断其保管期限时,应及时提示用户判断:对于保管期限到期的文件,系统自动提示用户以便下一步处置。

基于职能分析的自动鉴定模式,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文件鉴定流程进行的修正,运用技术手段将原先的确定归档范围和归档鉴定,以及进馆鉴定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目前,由于文件保管期限表的划分还不够细致,可拓展性较差,以及技术方面的一些原因。基于职能分析的自动鉴定模式还只是利用计算机手段对文件按职能鉴定论进行区分,没有涉及到深层次的价值判断。但在将来,随着条件的一步步成熟,自动鉴定将越来越普及,并深入到文件的价值判断,构建起真正的鉴定专家系统。

3、结束语

来源原则与鉴定理论,在后保管时代需要有着跟以往档案学体系中不同的新解释,这种变化,一方面使得这两种档案学特色理论有着继续生存的可能,另一方面是它们能够比以往更具有实践的指导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各自的整理与鉴定环节之中。来源原则由于在编目检索、信息组织和鉴定等领域中有了新作用。从而其“力量”被重新发现,同时,概念来源、全宗异化、注重逻辑结构有序化的维护,是来源原则在后保管时代所作的自我调整。而鉴定理论。由于文件价值这一宏观层面的概念性变化,导致了文件双重价值理论与双重鉴机制的失效,需要以多维运动与跨时间存在的文件运动观去看待文件价值的存在,同时这一变化影响了鉴定标准、鉴定模式、流程与方法等微观层面的改革,这有着变革百余年来传统档案鉴定思想的意义。

篇9:重新鉴定申请书

申请人:XXX,男20xx年10月15日出生,汉族,住蚌埠市XXX。

法定代理人:XXX(系XXX父亲),男,20xx年11月13日出生,汉族,住址同上。

法定代理人:XXX(系XXX母亲),女,20xx年5月13日出生,汉族,住址同上。

申请事项: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司法鉴定中心作出的司鉴中心临鉴字第3002号《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司法鉴定中心鉴定意见书》认定的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疗过失的参与度建议为20%-30%,无事实和法律依据。请求对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疗过失的参与度进行重新鉴定

申请理由: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司法鉴定中心已分析说明认为:“新生儿期的各种因素中,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引起脑性脑瘫的重要原因”。而申请人却并不存在早产(见病历)、低出生体重(系巨大儿)、无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无相关病历及检查证明)。现有证据不能证明申请人胎儿期间存在脑瘫的隐患,即应认定导致申请人脑瘫的原因系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在对申请人母亲产前、产中实施的医疗行为及对申请人娩出后的治疗抢救措施严重不当造成。 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司法鉴定中心分析说明认为:“被鉴定人存在出生时重度窒息,后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是脑瘫的危险因素之一。由于脑瘫的危险因素很多,尚有不明原因的脑瘫,其他危险因素无法一一排除。因此,医疗过失的参与度难以明确界定,建议为20%-30%。”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

导致申请人出生时重度窒息、后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进而直接导致脑瘫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对申请人母亲产前胎儿体重估计偏差较大,在申请人母亲分娩过程中处理不当。

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由于对申请人母亲产前宫高腹围测量不准确,致使对胎儿体重估计偏差较大。产前估计胎儿体重3000g,申请人出生时体重却重达4000g,属于巨大儿。巨大儿可造成分娩困难的并发症,对其分娩期处理,可行剖宫产。但在申请人母亲分娩极度痛苦时,强烈要求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为其实施剖宫产,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助产士却对产妇的要求舲若茫然,态度十分恶劣,对产妇极度不负责任。

对于巨大儿的分娩,即便选择阴道试产,也应仔细观察产程,认真汇至产程图,防止宫缩乏力、头盆不称等产程异常。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理应估计胎儿娩出后可能出现窒息,分娩时应安排儿科医师在场以便及时抢救,但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却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

2、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在申请人之母无明确催产指证等情况下,擅自使用静滴催产素,并且程序不当。

使用催产素时,必需要有明确的引产或催产指征。使用前需做阴道检查,确认无禁忌证,并作好宫颈评分,选择给药方法。应用时必须认真观察密切监护,滴注过程中应有专宫产。但在申请人母亲分娩极度痛苦时,强烈要求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为其实施剖宫产,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助产士却对产妇的要求舲若茫然,态度十分恶劣,对产妇极度不负责任。对于巨大儿的分娩,即便选择阴道试产,也应仔细观察产程,认真汇至产程图,防止宫缩乏力、头盆不称等产程异常。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理应估计胎儿娩出后可能出现窒息,分娩时应安排儿科医师在场以便及时抢救,但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却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

2、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在申请人之母无明确催产指证等情况下,擅自使用静滴催产素,并且程序不当。

使用催产素时,必需要有明确的引产或催产指征。使用前需做阴道检查,确认无禁忌证,并作好宫颈评分,选择给药方法。应用时必须认真观察密切监护,滴注过程中应有专人观察记录。然而,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助产士在无催产素指征、未能预测系巨大儿、忽视申请人之母系高龄产妇(43岁)等相关禁忌症且无医嘱的情形下擅自静滴催产素。并且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在使用催产素时未依规定履行告知义务,在催产素使用过程中也未按常规进行胎心电子监护。

3、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司法鉴定中心依据申请人母亲于20xx年9月17日在外院做的医学影像报告单分析说明认为:申请人存在脐带绕颈。但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未对申请人母亲进行医学影像、电子监护、录影资料等产前、产中检查保护措施,进而导致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在对申请人母亲分娩时实施方案不当。

上一篇:爱了走了哭了现代美文随笔下一篇:初二生活二三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