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工作计划

2024-05-03

市教育工作计划(通用6篇)

篇1:市教育工作计划

2014年,全市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的安排部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促进教育公平为主线,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师德师能建设为重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教育治理

方式,抓好学前教育规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发展、职业教育改革提升、学校安全水平提高等重点工作,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公平、更加优质、更加方便的教育。

一、扎实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1.创新教育治理方式。增强教育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控制各类检查评比和表彰活动。发挥社会组织参与作用,试点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提高内部治理能力,在更高层次上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2.推进教育管理改革。强化“学区化”概念,探索组建教育集团、学校联盟、委托管理、结对帮扶等形式,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行中心城市学校大学区管理制度,推进教学业务市区一体化管理,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并推行学前教育“片区化”管理,启动“公办园”带“民办园”工作机制,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水平。

3.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支持县(区)和学校承担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省级实验区项目,逐步建立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培养机制。扶持有条件的中学与高校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成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4.深化考试招生改革。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试行九年一贯制学校对口招生。严格落实中心城市初中和小学“划片招生”政策,加强小学和初中学校之间贯通,逐步解决“择校热”和“大班额”问题。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降低中考试题难度。将生物、地理、体育成绩计入中考总分。继续扩大省市级示范性高中向区域内初中招生的比例。落实省上高考改革要求,制定配套实施方案。

二、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5.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步伐。启动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利用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富余资源改建村级幼儿园,增加小学附设幼儿园数量,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积极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发挥公办园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开展送教下乡和对口帮扶。坚持年检制度,坚持向民办幼儿园派驻业务园长制度,引导民办园规范办学。强化监督管理,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多渠道补充师资,解决学前教育教师短缺问题。

6.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严格落实《**市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实施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华亭县要巩固提高均衡发展成果,年内通过国家评估认定。崇信县要对照省定标准认真开展自查,查缺补漏,重点做好标准化学校建设、学校差异状况评估、群众满意度测评等工作,年内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其他县按规定做好经费投入、学校建设、教师培训和课程设置等工作,不断提高均衡发展水平。建立校长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引导中心城市和县城学校教师到农村任职任教。

7.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统筹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稳定普通高中规模,持续推进高中新课改,认真研究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大背景下高中办学方向、教学模式的新变化,努力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省级示范性高中要停止招收复读生和举办复读班。精心组织高考督查指导,确保高考质量逐年提升。开展高中实验特色学校创建工作,鼓励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力争建成省级实验校1—2所。

8.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加快中职学校专业深度整合,突出与地方产业优势结合、突出原有优势专业的改造升级,申报并建设一批省级骨干专业。加大校企合作办学力度,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学校内涵发展。举办全市第四届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争取在全省中职学校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加强第二、三批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工作,**机电工程学校年内通过评估验收。对照高职标准,依托国培计划,对规划整合的中职学校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开展中职学校专项督导,提高办学质量。完成征地等前期工作,开建**职业技术学院,做好院系、专业设置及教师培训工作,积极争取机构和编制批复。

9.提高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水平。落实少数民族考生在入学、资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项目投入和教师培训上给予倾斜支持。加强特教学校教学管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和特教班建设,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10.规范扶持民办教育。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严格审批程序,清理整顿无审批办学、擅自扩大审批范围办学等违规行为,促进

民办教育健康发展。通过争取国家和省级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将民办教育纳入市级各类评优选先,鼓励、扶持民办教育发展。

11.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系。加强电大开放教育、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工作,完善继续教育网络服务体系,提高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

三、大

力促进教育公平

12.持续优化调整中心城市和城镇教育布局。认真实施《**中心城市中小学布局优化调整及建设规划》,开建广成学校,新建、改建城市幼儿园,扩大中心城市教育资源总量。顺应新型城镇化趋势,指导县(区)编制城镇教育发展规划,根据人口及学龄儿童增长变化情况,预留学校建设用地,解决城镇学校大规模、大班额问题。

13.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严格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程序。研究制定《扶持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意见》,做好小规模学校发展预测,加强经费统筹、人员调配,推广小班化、复式化教学,以乡镇学区为单位,实行百人以下学校“联校走教”制度,确保按规定开齐开足英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自然等国家规定课程,因地制宜办好村小学和必要的教学点。落实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师生活补助政策。

14.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启动实施学前一年教育资助。落实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和中职教育免费政策。扩大生源地助学贷款覆盖面。做好路费资助、万名计划、中央彩票公益金资助及其他各类资助工作。探索建立市级学生资助体系。

15.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建成296所学校数字校园管理平台,243所学校实现宽带网络接入,1790个教学班实现优质资源覆盖,5000名师生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开展全市信息技术课教师调研摸底,建立市级信息技术课专家库。充实和完善市级基础教育资源库,加强**市教育云平台应用推广。加强“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学校教学资源应用,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

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16.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指导县(区)和学校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指导学校建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按照“低重心、高起点、厚基础”的工作思路,“抓起始年级、抓课程改革、抓学段衔接”,“重常规、重过程、重细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力推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学习借鉴先进地区课堂教学方式和学校管理方式,减轻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将教育质量作为县(区)教育工作考核的主要指标,坚持开展教育质量监测。在全市中小学开展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四节”活动,筹备启动全市中小学首届读书节和科技节,办好全市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节。

17.提升德育工作实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开展“我的梦-中国梦”系列实践社会主义价值观活动。积极申报中小学德育示范校建设,力争有一批学校进入省级德育示范校行列。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法律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

18.提高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水平。加强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好大课间和阳光体育,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力争建成省级体育与艺术示范学校20所。举办全市高中学生篮球联赛。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扎实做好学生体质监测工作。认真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开齐开足卫生健康教育课程,积极开展各项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协调落实农村学校学生体检工作。

19.推广普及家庭教育。探索研究家庭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和最佳形式,在全市逐步推广和普及家庭教育,提高社会和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形成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合力。

20.推动语言文字工作向纵深发展。落实《**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按照省上要求,启动乡镇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试点工作。评选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10所,力争3—5所学校进入省级示范校行列。加大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力度,在中职学校开展普通话测试。积极参加全省“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继续推进经典诵读活动。

五、切实提高教育保障能力

21.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上专项资金,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不低于上年水平,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完善经费使用监管体系,加大审计力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积极争取各类教育项目并抓好实施,持续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快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造步伐,保障宿舍、食堂、浴室、厕所、取暖等生活用房和运动场地。补齐音、体、美等学科教学仪器及设备,督促用好现有仪器和设备。

22.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认真组织学习《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督促按规定落实教师培训经费,贯彻市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市教育培训中心工作,开展大规模教师培训。积极参与陇原名师引领贫困地区教师成长计划、百千万乡村教师教学技能提升计划、万名乡村校长能力提升计划,促进教师和校长专业化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国培”计划,加强校本培训。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签约引进免费师范生,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学工作。将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带课与职称评定、评优选先挂钩,解决学校管理人员长期不带课问题。

23.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力推动供餐模式转变,积极推广食堂供餐,确保已建成食堂全部投入运营。丰富供餐食谱。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资金安全和食品安全。

24.加强教育督导工作。贯彻《教育督导条例》,落实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和督学责任区制度。加强市、县(区)督导队伍建设,做好督导结果的应用。强化对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督导检查。指导好华亭县和崇信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工作。开展学校卫生、健康教育、教育重大问题和突出事件、学前教育专项督导。开展灵台县、崇信县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

25.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推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综合改革。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县区教育科研工作考核办法》。开展特色实验学校创建、教改实验基地建设和**名师“三个一”活动。加强校本教研,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按照“抓初中、促高中、带小学”的思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举办全市第二届课堂教学讲赛及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课堂讲赛活动。建立市县(区)教育局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和听课制度。

26.加强学校常规管理。严格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和校长带课、听课、评课制度。利用主题班队会、个别谈心、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形式,全面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协作精神和健康人格。规范电子学籍管理,落实各项“保学控辍”措施。严格落实学校门卫、宿舍管理员、实验器材管理员、食品卫生监督员和水电暖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职责制度。坚持落实“重基础、重平时、重常规”的工作思路,认真开展考风考纪宣讲活动,强化措施、靠实责任,努力构建从小学到高中的考风考纪长效机制,确保考风考纪持续好转。

六、努力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27.提高学校安全工作水平。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杜绝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高度重视学校食品卫生、校外住宿生管理、交通安全等工作,定期开展排查,及时消除隐患。会同卫生、食药监等部门深入开展学校卫生、食堂食品等各类督查和检查工作,加强学校校医、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大D级危房拆除力度,确保师生安全。全面落实安全和维稳工作责任制,促进学校应急演练制度化、常态化。

28.提高依法治教工作水平。认真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全市教育系统干部职工和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健全公开机制,拓宽公开渠道,全面加强党务、政务和校务公开工作。做好教育行政复议、行政申诉和应诉工作。

29.全面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建议,采取切实措施认真整改。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双十条和市委十二项规定,切实转变作风,改进文风会风,厉行勤俭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坚决纠正和制止教育乱收费、乱订教辅读物、有偿补课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认真做好群众信访和网络留言办理工作,化解矛盾纠纷,提升行业形象,保持和谐稳定。

30.加强教育宣传和舆论引导。加强教育宣传队伍建设,加强与主流媒体和宣传部门的协作,全面宣传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成就、新典型和新做法。积极回应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营造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篇2:市教育工作计划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1.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全年的首要政治任务。着重理解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就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各校工会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分专题搞好教育培训,采取报告会、交流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热潮,把工会干部和广大教职工的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上来,把智慧力量凝聚到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将召开工会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会,进一步推进党建带工建工作深入开展,在广大教职工中要深入开展“凝心聚力跟党走、建功立业绘蓝图”主题教育。

2.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职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加强理想信念和形势政策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进一步推进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的贯彻落实,积极开展面向广大教职工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用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激励和振奋教职工教学、科研、创新积极性,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为实现“两个率先”做出新贡献。

二、着力抓好教职工队伍素质提升,坚持服务教育事业创新发展

3.广泛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创先争优建功立业活动。要紧密围绕促进教育科技事业发展这一要务,积极配合党政大力实施教职工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引导广大教职工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教育教学科能力,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各校工会要深入推进“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做创新型人才,树立新时期教工形象”活动,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赛等活动;积极开展教职工读书活动,每位教师要读好一本书,写一篇读书心得。

4.继续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利用工会组织灵活的特点,开展丰富的活动,引导青年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论,改进教学方法,为教师的成长铺路搭桥。主动配合行政实施“135工程”、“师能结对”、“创优秀群体”和“学陶师陶”等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多的发展和展示的机会与平台。

5.加强女教职工综合素质的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全面提高女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准、业务水平和健康的心理、生理素质。大力开展“文明家庭”大型评选活动,将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向社会家庭延伸,既注重教师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又注重在家庭的表现。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开展巾帼示范岗、巾帼标兵创建活动,依法维护女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在全市教育系统女教职工中开展“幸福在我手中传递”活动,表彰一批优秀女教职工工作者。

6.不断提升师德素养。要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工会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开展“践行师德、创先争优“主题活动。各校工会要以庆祝教师节为契机,广泛开展“学规范、强师德、树典型、展风采”活动,开展师德标兵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配合人事科开展“崇德树人美丽的故事美丽的你”征文演讲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镇江教育工会举办的“中国梦我的教育梦”主题征文演讲比赛活动;继续开展“教师回报社会活动”,发挥学校人才智力优势,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

7.大力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富有知识分子特点的“工人先锋号”等品牌创建活动,大力推广劳模创新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等建设,以劳模、名师引领和带动团队建设,培养更多优秀骨干教师。将会同人事科召开师德建设工作座谈会,组织师德模范疗养和学习考察活动。继续开展“文明教职工”、“五一文明教研组”、“五一文明岗”、“文明新风家庭”评比表彰活动。努力做好市政府义务献血工作。

三、着力抓好维权机制建设,坚持服务广大教职工

8.进一步推动基层民主建设。健全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进一步落实教代会职权,丰富教代会民主管理内容。坚持单位改制方案必须经教代会审议通过。推广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教代会票决制以及教代会代表质询制度和巡视制度。将组织学校工会学习《江苏省落实学校教代会规定实施意见》,并对《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落实情况进行调研,将召开全市学校教代会建设经验交流会。

9.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园务公开工作。完善校务公开工作责任制、责任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监督权。健全和完善党政工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涉及教职工利益问题的协商协调。会同监察等科室对校务公开工作进行检查。

10.切实做好源头参与工作。主动参与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协助行政完善改革方案,妥善处理好各类人员的利益关系。主动协助党政努力协调好教职工多元的利益诉求,有效化解各类教职工群体的利益矛盾,紧紧扣住教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工作的针对性。认真贯彻《江苏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积极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好学校和教职工队伍的稳定,促进学校和谐建设。

11.努力为教职工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进一步深化“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努力为教职工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深入开展“三关心”活动,不断拓宽为教师办实事的渠道,引导教职工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校园。完善、健全特困教职工档案,协助市总工会做好“职工互助互济”、“攀亲助学”、“困难职工援助中心”等工作,经常性开展慰问活动,切实解决教职工的实际困难。适时举办青年教师联谊会,为青年教师婚姻家庭大事牵线搭桥。发挥好“教师心理咨询中心”作用,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不断提高教师幸福指数。

四、着力抓好工会工作创新,坚持服务学校全面建设

12.夯实工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坚持“党建带工建创先争优”,进一步推动工会组织建设。坚持“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抓好工会的按期换届工作,坚持“三会”同时换。进一步推进公办建制幼儿园组建工会、非在编人员入会工作,努力提高工会建会率和教职工入会率,扩大工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适时召开第七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增强教职工的民主意识。

13.加强工会干部能力建设。要加强工会干部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和能力建设,按照中央八项规定,改进文风会风。认真做好工会干部工运理论学习、培训和调研报告评选工作,围绕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教职工权益维护等热点、难点问题,做好调查研究,使工会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教职工群众,进一步增强工会工作的影响力、战斗力、执行力。工会干部要学会适应市场规律进行维权,学会运用新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与教职工的沟通,更好地倾听民声,更好地引导教职工。继续开展工会主席调研报告评比活动。

14.深入开展 “党政工共建一个家”活动。广泛开展“显实”行动,启动以“亮工会组织牌子、亮工会干部身份、亮工会工作目标、显工会主席作为、显贡献学校份额、显服务教工成效”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工会“显实”行动,推动建设教工之家实实在在的、促进和谐发展实实在在的,帮助职工解难实实在在。把创建“劳动关系和谐校园”与创建 “四有工会”(即教工50人以上工会达到有牌子、有场所、有人员、有经费四有标准)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创建活动的整体水平。继续做好教育工会创先争优评选活动和工会会员评家活动。市教育工会将评比表彰一批“模范教工之家”和工会工作先进集体、个人。

篇3:市教育工作计划

教育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在创建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市两年多的时间里,北镇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不断优化办学条件、教育资源和师资队伍,并尽己所能做到高标准建设,适度超前,使北镇教育迎来涵盖教育理念升华、基础设施升级、管理水平提高、队伍素质提升等一系列的重大变革。特别是在2014年5月,辽宁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对我市进行审核预检以后,我们认真按照督查组留下的评估反馈意见要求,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又投资4900万元,进一步改善我市的教育环境,使我市教育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北镇人民看到的是一所所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学校;北镇教师感受到的是大量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与使用;北镇孩子享受到的是舒适完美的学习环境。

北镇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02所,在校生总数44190人。其中小学80所 (中心校24所,村小56所),在校生23769人;初中18所,在校生12679人;高中2所,在校生7674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68人。现有各级各类幼儿园26所,幼儿教学点100个,共有学前儿童9923名。全市共有教职工4041人,其中高中教职工656人,初中教职工1333人,小学教职工1785人,其他各类教育教职工267人。小学专任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达99.3%;初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达91%;高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达100%。

一、履行政府职责,强力驱动教育发展

北镇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强市的创建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进行推进。2012~2013年,我市连续两年将创建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市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市人大、政协也适时组织代表、委员视察教育工作,为教育发展献计出力,营造良好氛围;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成员成立督导检查组,建立了责任督学分片包校责任制,定期对学校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全市形成了具有组织领导、工作指导、具体操作和督导检查完备的工作体系。

二、加大教育投入,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1.确保教育经费。2012年以来,我市教育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确保了全市教育资金的需求。尤其是2014年,在公用经费正常拨付的前提下,又追加投入7000万元,确保了基础教育强市工作的顺利推进。2012和2013年,生均公用经费预算均按照省定标准小学610元、初中810元下达;2014年按省定新提高的标准安排,小学810元,初中1010元,预计在此基础上还会有增长。

2.大幅度改善办学条件。自通过“双高普九”以来,为了实现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我市累计投入资金4.24亿元全面改善了全市各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其中社会投入2931万元。投资2.76亿元实施全市中小学及幼儿园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其一投资2.2亿元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改扩建项目98个,新增占地面积158亩,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校舍维修面积2.5万平方米;投资1.6亿元,新建北镇市第一初级中学和新区小学,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投资6000万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进行维修改造。其二投资3900万元用于学前校舍维修及改造;其中投资2190万元新建幼儿园9所,建筑总面积10119平方米;投资1700余万元对园舍进行了维修。除此之外,我市投资1370万改造了北镇市教师进修学校;投资305万元,用于青少年活动中心外部维修和基地建设;投资1.48亿元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其中投资1.26亿元为全市各中小学及幼儿园购买各种设备设施;投入365万元为特殊教育学校购置听障、智障两类残疾儿童专用康复训练仪器及设备,投资30万元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投资53万元为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地震体验馆;投资1601万元为两所高中装备各种设备设施;投入200万元为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配备防护器械,安装电子报警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三防”建设覆盖面达100%。

3.加强信息化建设。2013年5月,市政府结合当前教育发展形势,为了实现全市中小学的均衡发展,正式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工程,并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将教育信息化做为一项民生工程推进。从2013年底至2014年9月份,全市累计投入资金4000万元,安装电子白板1203块,其中两所高中为电视触摸屏共154块。全市所有高中、初中及小学 (含村小) 都实现班班通设备全覆盖。目前全市计算机生机比义务教育达到7:1,高中达到6:1,师机比1:1。班班通设备的安装与使用,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开放自主”与“高容高效”。县级市能实现村小“班班通”,这在辽宁省尚属首例,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

三、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教育发展核心力量

教育要发展,校长是关键,教师是基础。只有把握关键,夯实基础,才能提升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抓好队伍建设,我们重点做了三方面工作:

1.政策支持,改善发展环境。北镇市委、市政府在教师培养、经费保障、教师管理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落实名优教师待遇与奖励,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2013年完成“特岗计划”招考工作,招聘67名优秀师范类毕业生充实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建立起校长、教师交流制度,统筹区域内人力资源。2012年至今共交流校长29人次,占校级干部总数的59.2%;交流教师413人,占全市教师总数的10.22%。

2.多措并举,提高领导干部素质。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选拔与培养,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特别是校长的专业水平和管理水平。通过举办领导干部培训班、项目培训、异地培训、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提高领导干部水平。

3.加强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为锦州市教师培训的排头兵,我们按照“金字塔”式的教师培训模式,不断固塔基、拔塔尖。三年来共投入培训经费480万元,全员培训率100%,骨干教师培训率100%,班主任培训率100%。大力实施名优教师共享工程,通过“送教下乡”“师徒结对”“教师走校式交流”等形式,做到以点带面、提升全员,促进学科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四、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1.落实“减负”规定,规范办学行为。2012年,我市出台《北镇市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方案》,明确“轻负高质”的总体目标、具体举措和保障机制,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坚持“相对就近、免试免费、阳光招生、常态编班”原则,切实维护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深化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坚持普通高中统招公费生招生名额100%指标到校。

2.全面落实惠民政策。2013~2014年,全市资助受助幼儿348人,共发放补助48万元;2012年9月至今,共发放普通高中困难学生资助金685万元,受益学生达到10993人次;2012~2014年共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318万元,受助学生747人,发放住宿生困难生生活补助等253万元。

3.推行星级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从2012年开始,对全市中小学实行分级管理,开展星级学校达标升级活动。通过星级学校的评比,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打造了学校特色,形成教育品牌。

五、坚持固本强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教育均衡成果显著。2014年暑期对全市教育布局进行调整,进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教育均衡;成立新区小学,对老城区两所小学学生进行分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老城区学校的大班额问题;实行支教制度,鼓励中心城区的优秀教师到偏远地区学校开展中、短期不同时间任教;大力开展“走校式”业务交流活动,积极开展校际间的教研活动及网络教研,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互相看齐和校际间教学水平的均衡。

2.坚持以星级评比为主要内容的大德育理念,立德树人。对于德育工作,我们始终坚持“人人德育、处处德育、时时德育、事事德育”的大德育理念,将德育重心下移,倡导基础德育,让学生收获更多终身受益的东西。我们多次组织相关领导到凤城六中学习、考察,积极开展星级班级、星级小组、星级学生评比活动,努力打造出个性鲜明的班集体,解决好集体教育熏陶与个性发展的矛盾,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3.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我们加强学生基本能力培养,通过规范字书写及作文大赛、“五星”评比等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先后结集出版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童年蓓蕾》等作品集;加强了校本课程开发与使用的督检,加强了艺术教育情况的验收,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全面实施“体艺2+1”项目、阳光体育运动、体育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

4.坚持特色办学,内涵发展。全市中小学以“一校一品牌、一校多特色”为目标,着力建设特色项目,致力形成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全市涌现出锦州市规范特色学校8所,锦州市德育特色学校6所,锦州市良好习惯培养先进校6所。

篇4:市教育工作计划

据《城市晚报》报道,近日,沈阳雨田中学总校区初三年级全体师生乘坐10辆大客车,在路途上颠簸了近3个小时后,终于抵达位于鞍山南郊的一所大学。说起来有些荒唐,学校如此大费周折地折腾,竟然是为了补课。而之所以选择去鞍山补课,是因为如此一来,沈阳的教育管理部门就管不着了。此事经媒体曝光后,辽宁省教育厅要求彻查。

【点评】有关部门可以制止并严肃处理一次“跨市补课”,但追求升学率的冲动恐怕谁都没有办法将其熄灭,只要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方式不改变,依旧还是以升学率作为重要甚至唯一的评价标准,那么就无怪乎学校要变着法子补课了。所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摒弃应试教育,实行多元化的学校考核评价体系,才能有效地杜绝这类现象的发生。

“皮纹测试”彰显教育功利主义

花上1200元钱,用油墨把指纹捺在纸上,再扫描进电脑进行分析,就能解读大脑密码,测出孩子的先天智能和潜能,并得出最优发展方向。近日,这种所谓的“皮纹测试”技术在山西太原一些幼儿园中悄然流行。医学专家认为,这种测试缺乏科学依据,极具欺骗性,属伪科学。(《京华时报》1月31日)

【点评】除了指责园方借机敛财的不良行径外,我们还应该追问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家长“上当”。许多家长不惜花上千元钱为孩子做测试,大多还是功利主义作祟,家长迫切希望知道孩子日后的“前程”和“出息”。但殊不知,过早给孩子定性,极有可能会对孩子的教育发展产生误导而使之错过尝试其他教育的机会,如果硬逼着孩子培养与其意愿不符的特长,这岂不是耽误孩子的前程?与其利用指纹预测孩子未来,不如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只有全面发展了,才会有利于孩子在将来社会上立足。

小学生天价联欢不值得提倡

据《京华时报》报道,2011年12月18日下午,北大附小4年级2班在一家五星级酒店举办联欢会引发关注。记者从酒店方面了解到,联系租赁场地的是一名学生家长,18日下午,该班级租用了酒店3层的卡内基大厅办晚会,场租费为8100元。联欢会结束后,约有30名家长和学生前往酒店餐厅吃自助餐,餐费为每人240元。相关人员称,场地费由在场学生平分,每个家庭需支付200元左右。该校的一名负责人表示不鼓励这种做法。

【点评】按理说,人与人之间的消费层次本身就有差异,倘若经济条件许可,只要不违法,不违背基本道德底线,怎么花都是个人的喜好与自由。虽然这场在五星级酒店的班级联欢花费不菲,但对于北大附小的学生家长们而言,或许并不是什么经济负担。但孩子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此一掷千金地为孩子举办活动,可能会使孩子日后养成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所以,这样的天价联欢不值得提倡。

不宜对学生贴“标签”

据《扬子晚报》报道,寒假前,孩子得了“三好学生”称号,家长并不感到惊喜,因为一个班光得“三好”的就有一打,再加上进步之星、体育之星、阳光少年等表彰,几乎人人都有奖!对于孩子一学期的表现情况,很多家长心态复杂:既希望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拿奖,又希望这样的奖不要太多。南京一位知名小学负责人坦率地表示:“正是升学需求和家长的这种‘要奖’心理让学校在评奖问题上很为难,有时不得不增加名额顺应‘需求’。”针对这类现象,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发微博称:“不仅三好学生,什么一二三道杠,什么班长副班长统统该取消,小学生就应当是快乐学习,自由成长,没有尊卑高低之别……”这些言论引来诸多争议与反思。

【点评】在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的前提下,适当的激励教育还是很有必要的,问题就出在给学生贴标签、对学生实行“一刀切”的评价上。倘若能转变方式,不出现“三好”“优秀”的“标签”,而只是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另一种形式的鼓励,比如奖励一本书、一幅画,以鼓励其发挥自己的特长,对别的孩子也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另外,找到一种合适的升学选拔方式也极有必要,毕竟“有需求才会有市场”,升学机制公平了,这类“人人都要评三好学生”的事情才可能销声匿迹。

免费教育,钱不是问题

据《法制日报》报道,就在很多家长为托幼费始终居高不下而纠结时,新疆和布克赛尔县决定从今年起率先在新疆推出学前教育免费政策,这是该县继2011年开始对全县高中阶段学生免除学费之后,实施的又一项惠民新政。这意味着,该县的学生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可以享受15年的免费教育。据了解,2011年该县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2455万元,投入学前双语幼儿园教育保障经费231.3万元,财政共承担高中阶段免费教育资金226.39万元;2012年起,该县将投入260万元,在全县实施3年学前教育免费政策,该政策将惠及该县11所幼儿园的2304名孩子。

【点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早在1993年时就已经提出教育经费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2012年又把“进4”作为教育发展的目标。现在西部这个欠发达地区做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全免费,不免让发达地区汗颜。新疆的例子说明,实现教育免费,钱或许不是最大的问题,实际行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篇5:市教育科研工作计划

专兼职人员培训,建立科研专职人员档案库。

4月:课题年度立项。

第二批科研基地校认定启动。

视导员调研。

基地校科研成果论坛储备。

5月:首批科研基地校经验交流。

质量提升工程课题申报与研讨。

6月:科研成果认证与推广。

7月:科研专职人员集中培训。

科研型名校长主题培训,组织科研基地校互访或集中考察。

8月:县市区科研机构建设专项督导。

9月:校本课题研究成果汇总与评估、推介。

成果论坛集中展示。

10月、11月:第二批科研基地校检查与验收。

12月:“十二五”规划课题结题与鉴定。

县(市)区通讯员、网络平台建设交流会。

《**教育》年度优秀论文评选。

篇6:市教育工作总结

20xx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常州教育高举“教育为人民服务”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发展不动摇,锐意改革,奋力创新,积极启动学校主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常州建设特大城市、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20xx年,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整体发展,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实施水平

1.继续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在全市100%的乡镇达到教育基本现代化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育现代化内涵,修订区域教育现代化实施意见,完善并积极启动实施辖市(区)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和规划。

2.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制订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规范和技术指南,召开全市教育信息化暨教育技术应用工作会议,中小学信息技术建设和应用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全市新增中小学校园网120个(使全市达到233个);完成常州教育网站新一轮改版,每月点击数超过30万,累计访问量超过800万人次;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不断加快,容量已达700G;100%学校实现“校校通”,全市乡镇中心小学和中学都普及了信息教育技术;大力推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与应用,举办网络应用培训班,启动新一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2.4万名中小学教师通过以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为重点内容的培训考核,占全市教师人数的88%。

3.规划新一轮教育布局。为适应常州特大城市建设,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初步完成-常州市区教育布局规划,并积极启动实施新一轮城区教育布局调整。对物资学校、旅游学校、三职高等3所职业类学校进行优化整合,会同新北区政府采取股份制形式筹建一所公办股份制中等职业学校--新北区职教中心。

4.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市北郊中学新北校区、常州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中心、市二中整体改造、花园中学多功能教学楼等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少年科学艺术宫二期工程、正衡初中学生公寓、三中教学综合楼、田家炳实验中学图书综合楼、刘国钧职教中学图书馆扩建、聋哑学校整体改造以及6所学校的塑胶跑道等工程按时竣工。

5.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全年组织教育管理干部、教师出国(境)考察、培训90人次,接待国(境)外教育团组21批、计80余人来访;新通过聘外资格学校8所(使全市达到36所),聘请外国文教专家110余名,新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使全市达到7个);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竞争,稳步推进赴境外办学项目。正式与北京朝阳区签订教育合作交流协议书,在互派专家、校际交流、高层论坛、教育研究、合作办学、教育培训等方面全面实施两地教育合作项目,共同促进双方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注重协调发展,促进各类教育水平全面提高

6.着力推进教育均衡化。在招生工作中,大力宣传“家门口的学校都精彩”和“要择校、找民办”政策,严格管理和控制“分流”渠道和数量,“小升初”依法实行就近入学;中招工作继续实施重点中学30%名额分配各初中校的做法,严格按照省厅文件精神,扩大高中统招比例,择校实行“三限”政策(限钱数、人数、分数);在重点普高录取前,专门举办中职招生市场,实行双向选择、自主选择,使大部分预计在普高分数线下的考生尽早明确就读方向,理智地选择适合的学校,保证了公办与民办、普高与职校、热点与非热点等各级各类学校各得其所,共同发展。

继续实施“金边工程”,重点扶持城郊结合部薄弱学校,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教师到薄弱学校从教;全面启动实施“蓝天计划”,出台“常州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管理办法”,在积极鼓励公办学校尽力吸纳的.同时,创办蓝天实验学校、新市民子弟学校等流动儿童少年专门学校,规范各类外来工子弟学校办学行为,保障适龄流动儿童少年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全年市帮困助学金理事会共对2495名学生发放助学金181万元,市区各级各类学校为特困家庭学生减免学杂费254万元,同时构建快捷透明的爱心通道和帮困助学体系,确保在常州就读的每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7.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强示范学校、实验学校建设,新增省级示范实验幼儿园5所(使全市达37所)、省级实验小学8所(使全市达54所)、省级示范初中10所(使全市达44所);全面开展星级高中转评工作,100%的省重点高中顺利转星。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8%;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99%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全市初中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到96.3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20xx年,在高考模式改革的情况下,我市再次取得佳绩:万人进线率为万分之十九,第六年保持全省第一;本科录取率56%,其中市区高达70%,名列全省前茅;600分以上的高分段人数比例为万分之四十八,位居全省第一,超省平均一倍。

8.职业教育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大力加强示范专业建设,新创省级示范专业16个,市级示范专业(含中专校)18个,市区职校生中级工达标率达98%,一次就业率达96%;1563名职校学生参加全省普通高校单独招生考试,本科达线率达44%,职业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比例达35%,名列全省前茅。

9.高等教育实现新的突破。在多年蓄势的基础上,将常州师专(筹)实质性并入常州工学院,为建设综合性地方大学--“常州大学”打下重要基础;“常州大学城”建设顺利推进,一期工程全部竣工,6所高校1.8万名学生按计划入驻;远程教育站点和高等学历点不断增加,新通过远程教育站点7个(使全市达到18个)、点8个(使全市达44个)。

10.终身教育体系逐步构建。“常州市民学习信息中心”揭牌成立,社区教育和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有序推进;组织承办省“普通话推广周”开幕式及系列活动;开展社会力量规范办学和教学质量评估,评选省百家信得过社会力量办学单位,150多件社会力量办学成果作品参加省展;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各类培训人数达52万人次。全年组织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4.4万人,全国成人高考1.6万人次;非学历考试人数大幅上升,英语等级考试增幅达50%,计算机等级考试增幅达69%;完成市新三学外语考核3000多人次、省计算机外语等级考试5000多人次、普通话培训测试1.37万人次。

三.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11.坚持“德育为首”,拓宽德育工作的视野和渠道。各校以节日系列教育为主线、以养成体验教育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首次召开市校外教育联席会议,通过了“加强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若干意见”;编发《传统美德》乡土教材,弘扬爱家乡、重传统的精神风尚;召开市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下发《常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并对学校“四五”普法实施情况进行中期检查;举行禁毒教育基地挂牌仪式,倡导文明生活、健康生活;举办“新世纪,我能行”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并与“中国少年雏鹰行动”相结合,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学会生存、学会服务、学会创造;组织“成才不忘养育恩,青春热血献真情”无偿献血活动,637名高三毕业生捐献13万毫升血液;开展“弘扬秋白精神,建设学习型城市”网上征文评比活动、“携手共创城乡文明”结对活动、“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主题教育、“环保常州”活动、第六届“心手相连,汉藏同胞共迎新年”活动、“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活动和“助残日”等活动,大力强化德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和渗透,使德育工作做到经常化、系列化和生活化。全年评出“常州市中小学德育先进学校”76所。

12.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制定并启动实施“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方案”,在接受省厅课改实施情况调研和评估获得好评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小学课改情况调研,召开课程改革研讨会、新课程推进现场会,认真分析课改现状,定位课改进程,交换课改心得,总结课改经验;开展初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活动,组织承办全国“小学英语观摩研讨会”,进行“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评比交流,着力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和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组织开展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活动,着力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激活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同时积极为xx年即将实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提前做好各方面准备。

上一篇:墩头小学家长学校总结工作下一篇:如何引导学生走出内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