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

2024-04-23

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精选8篇)

篇1: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

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经过不同的阶段,最后走向成熟。自我意识是个体生理和心理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环境长期互动中发展并最后形成的。从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要经过20多年时间。

婴儿期

自我意识先后经历主题我、客体我两个发展阶段。但无论何者,在整个这一时期,自我意识都在稳步发展。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

幼儿期

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从幼儿期发展起来的。总体来说,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薄弱,但在整个幼儿期,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增长。

童年期

总体而言,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具体到抽象,由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世界的评价。

青春期

初中阶段,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期。特征:强烈关注外貌体征,特别重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十分关心自我人格、情绪体征。

青年初期(进入高中阶段)

发现、关注自我的存在价值,但总的来说,自我意识还不是十分成熟,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深刻性不够,自我批评态度尚未完全形成。在不断的自我接纳与自我否定中,逐渐趋向形成稳定的自我。

篇2: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

学校管理者对于学校的管理首先是思想的引领,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然而在实际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短时间内要改变一个成人的思想,比登天还难。理念不转变,导致了执行力大打折扣,教育教学难以取得理想中的效果,这恐怕也是很多学校管理者最为苦恼的地方。不少学校管理者为了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但收效甚微,原因何在?我认为,要改变一个教师的思想,最关键的不是向教师传递思想,而是引领教师自己去思考、去实践,让他们实现自我成长。

要引领教师自己去思考,最核心的就是要唤醒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如果没有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的唤醒,不激起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内在需要,教师就会停留在教育模式或操作方法的经验层面上,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惯性,在简单的经验中慢慢磨灭教育激情,教师的职业倦怠就会随之而来。这种缺乏自我发展意识的教师很难体悟如此复杂、富有人性和灵性的教育事业的魅力,自然而然就会影响教师生命发展的深度。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最基本的就是要做教师的引领者,唤醒教师的自我意识,使教师生命发展拥有不竭的内动力。

要唤醒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就要引领教师做一个阅读者。读书是转变教师思想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最好的途径之一。为了促进教师阅读,不少学校出台了相关规定,比如一个学期至少要读12本书,每一本书至少要写3000字的读书体会,每本书的读书体会在什么时间内上交。看起来很完美,可是,到了教师层面,老师们却把这些当成了学校领导布置的工作。本来就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教师觉得读书就是一种负担,强按牛头怎么会喝水?为了完成检查,大家无外乎就是在网络上复制粘贴,很少有人进行深入的阅读。试想,这样的读书要求怎么可能促进人的发展?这不但让教师怨声载道,而且培养了教师敷衍了事的行为文化,对于学校文化而言,其实是非常有害的!

要唤醒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就要引领教师做一个博学多闻者、实践者。如果说,阅读决定了思想的深度,那么一个人的见识与实践则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高度。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时代之绝响。任何一种教育理念,只有见多识广之后,通过教师的实践的打磨,才能彰显教育理念的价值。所以,要转变教师的理念,就得要求教师走出去,向其他老师取经,汲取其他学校的一些成功经验,以学习为目的,以问题为中心,以观察、调查研究为方法,以实践为突破口,以此唤醒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

篇3: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

一、同伴交往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概念是自我认识中的组成部分, 是自己对个人本身的一种印象的感受, 这其中就包括了个人的性格、态度、身体能力以及思想等各方面的内容的认识, 它是由众多的价值标准、信念信仰以及态度等标杆所构成的认知结构。自我概念将个人的所有个性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包括习惯、思想、能力和观念以及情感态度等, 并将这些运用在一切的行为经验中, 这些概念形成于社会交往中, 一开始的表现便是同伴之间的交往。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 就是幼儿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进行消化与理解, 逐渐认识、了解自己, 并使自我概念进一步形成与发展。根据国外著名的心理学家库利和米德所提出的“镜我理论”, 我们可以得知, 幼儿通过自己相应的行为镜像而形成“镜像自我”, 从而实现自我概念的形成。这个理论的核心就是将幼儿比作了一面镜子, 然后用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表情以及评价来给自己定位, 形成一定的自我界定自我概念。但是实际情况中, 不是所有人的评价都能相同的影响着幼儿的, 那些能够影响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 并对幼儿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那些人就被称为“重要他人”。在幼儿成长的不同时期发展的不同阶段, 扮演幼儿成长途中的“重要他人”角色的人也在随时变化着。一般来说, 学前时期重要他人是家长;小学时期的重要他人是教师, 教师在这个时候起到的作用就开始超越了家长。而到了中学阶段, 同伴的作用开始凸现出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幼儿越来越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增加的, 通过了解外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界定以及自身的体验从而形成自己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自我概念。对于幼儿来说, 同伴的态度与看法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在乎, 发挥着比父母和教师更大的价值作用。当幼儿的行为得不到家长和教师的关注时, 幼儿就会对自我产生怀疑, 并且会缺乏认同感。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接触社会这个大家庭并进一步了解这个大家庭, 知道自己在这个家庭中扮演着一种什么样的角色, 对社会架构有自己的认知。另外, 同伴交往也减少了幼儿有可能因为缺少同伴之间的交往与沟通造成的自卑感、被拒绝等不好的影响。

二、同伴交往影响着幼儿的自尊的形成与发展

自尊是自我意识体验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直接影响着幼儿自我体验的形成与发展。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 大多数时间都是和同伴待在一起的, 因而同伴对于幼儿成长中的自尊的成长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对于一些心理比较敏感的幼儿来说, 同伴交往对于幼儿自我体验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幼儿自尊的发展, 而同伴交往又受幼儿与同伴之间交往的亲密程度两个方面影响着。通过研究发现, 一般自尊心较强的幼儿就是那些与小朋友关系较为密切, 同伴关系比较和谐、相互满意程度、接受程度高的幼儿。

幼儿的成长过程中, 同伴交往对其自我体验的发展, 即幼儿自尊的成长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在:第一, 密切和谐的同伴交往关系有利于幼儿之间相互合作与配合的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 从而减轻当今社会生活压力给幼儿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二, 由于同伴之间的交往都是选择有一定共同点的同伴作为交往对象的, 这便有利于他们建立统一的认识观与世界观、价值观, 从而使得幼儿的自尊等自我体验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第三, 由于在交往过程中, 相互的满意程度与接收程度、喜欢程度都是很高的, 所以幼儿的自我成就感与归属感就有很大的增强, 这就有利于幼儿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强与提升。然而, 幼儿间的同伴交往与自我体验、自尊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着的, 具体表现就是遭到同伴拒绝的幼儿通常就是自尊水平不怎么高的幼儿。

三、同伴交往促进幼儿的自我控制的形成与发展

幼儿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其自身的各方面素质也在逐渐提高, 同伴交往的对象也越来越丰富, 同伴交往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也越来越大。自我控制是指自己在目的不能顺利实现的情况下, 对自我行为的抑制或是控制乃至改变行为发生的一种能力, 而幼儿一开始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 还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只能受着欲望冲动的支配, 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 一般都不能长时间地从事一件事情。等到稍大长到三、四岁以后, 幼儿开始进入幼儿园, 通过和小朋友的接触和交往, 幼儿会慢慢地形成对自我的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认可遵循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控制自己的一些行为的做法是有价值的。比如, 幼儿根据这一道德要求, 意识到控制住一些冲动的行为, 对所遇到的不好的难题不进行攻击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因此, 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往能逐渐实现对自身价值的内化, 最终促进自我控制的发展。而幼儿自我控制技能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社会中的交往来获取, 通过在与他人、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过程中, 观察他人的行为并进行模仿来实现控制自我行为。同伴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平等的交往, 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通过不断地与同伴进行交往, 给幼儿提供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机会, 促进幼儿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种影响也会随之扩大。4—5岁的幼儿是获得有效交往技巧的关键期, 幼儿的同伴交往的质量高低, 也会影响着幼儿自我控制的形成与进一步发展, 因此, 良好的同伴交往不仅能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形成, 还能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 同伴交往在幼儿成长时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加强幼儿中的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而自我意识作为幼儿独立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助于幼儿逐步走向成熟。但是, 这是相对漫长的过程, 家长和教师都不可操之过急。通过分析同伴交往与幼儿园自我意识的发展, 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幼儿成长时期同伴交往对于幼儿自我概念、自尊以及自我控制所起的重要作用, 而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 其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摘要:同伴交往在幼儿成长时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加强幼儿中的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自我意识作为幼儿独立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助于幼儿逐步走向成熟。通过研究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情况, 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幼儿的发展特点, 从而正确引导幼儿的成长。本文将从幼儿的自我概念、自尊以及自我控制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进而指出同伴交往对幼儿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关键词:同伴交往,幼儿,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高军.同伴交往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6 (S1) :163.

[2]肖霞.幼儿同伴交往活动中自我表露的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 :41-43.

[3]任春红, 刘丽, 毕嵘.乌鲁木齐市3~6岁民汉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的比较研究[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6 (4) :93-97.

[4]桑标, 徐轶丽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其日常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4) :14-15.

篇4:发展良好自我意识的教学模式

根据语文阅读教学的性质和任务,以及我校“良好自我意识教育”的实验课题要求,我校在阅读教学中构建了“激情—探究—运用—拓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模式特别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启发式、讨论式,鼓励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在主动的、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一、“激情—探究—运用—拓展”模式的操作过程

(一)激情引趣,启学导标,引发自我参与

心理学的研究和无数教学实践证明:情和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能激发学生愉快而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产生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力,这对于学生的阅读学习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通过教师一席声情并茂的描述,或一段视听俱佳的演示,或巧妙设置悬念,或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或让学生参与制定学习的目标等,进行直接兴趣的激发,唤起学生们良好的情感体验和认知需要。

(二)质疑问难,自主探索,诱导自我探究

课堂教学过程就其认知过程的实质而言,是学生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古人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和质疑的材料,并对学生的质疑进行点拨、评议,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开展自主、能动的阅读探索活动,通过互相启发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则随机点拨,强调规律的揭示、方法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一方面使学生切身体会学习本身的乐趣,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积累阅读学习的方法和思维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读讨论,说写实践,发展自我能力

首先,发展良好自我意识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多向交流、多向互动的过程,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因此,教师要注意开发课堂中人际交往的资源,使学生在小组、同桌、全班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中形成思维的碰撞,利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相作用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

其次,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着眼于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语言实践的因素,拓宽语言运用的实践领域,努力将课文的规范语言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中提高能力。

(四)评价反馈,拓展创新,展现自我才华

评价反馈是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信息传递过程,及时、全面的评价反馈对学习者具有强化作用。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反馈。教师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收获,如:阅读方法方面,写作技能方面,语言积累方面,思想认识方面等等,以达到生生之间学习成果的共享。教师应及时把反馈信息与教学目标相比较,调节教学行为。

拓展创新是让学生完成了课堂学习任务之后,灵活而创新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品尝触类旁通的乐趣。教师指引方向,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再探索,在课内外持续地进行学习。

二、“激情—探究—运用—拓展”模式中的师生角色与教学策略

“激情—探究—运用—拓展”阅读教学模式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强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者,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语言实践的设计者,是学习成果的激励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是学习过程的探索者,语言运用的实践者。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相互交融,相互依存,辩证统一,共同推进课堂教学的进程。其教学策略如下: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强调教师不是简单地向学生奉送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从感知到感悟的情感体验,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思维的方法。

(二)带领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年级教学的重点和要求,挖掘教材中语言训练的因素,设计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实现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三)使教学组织形式有机整合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向交流、多向互动的过程,要求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满足交往,体验共享的机会。教师要对班级集体学习、个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机整合,并在此过程中使教学内容信息、教学状态信息得以呈现和深化。

(四)做好反馈调控

教师把学生的学习进程和结果与既定的目标比较,根据学生的反应确定学习进展和质量,对教学活动过程做出调节,及时强化学生学习的成功感。运用生生互评和师生互评,尽可能找出反馈信息中的积极因素,强化激励性评价。

三、对“激情—探究—运用—拓展”模式应用效果的评价

对此阅读教学模式的评价要体现以下三点:

1学生能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并能通过自主的阅读思考,使问题得以解决。

2教师能根据教材重点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

3在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参与面广、热情高、思维积极、有深度,知、情、意、行和谐发展,敢于创新。

篇5: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典型的分化、矛盾和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大学生能以更为客观的眼光和更清晰的标准不断观察自己,更主动细致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着更为复杂的自我沉思、自我反省等内心认识活动,并更理智地进行自我控制,同时带来诸如喜悦、激动、焦虑、失望等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识的迫切性、主动性、自觉性,与大学生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对自身责任的认识有关。大学和中学相比,带有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性,随着社会的各种媒介对当前社会形势的介绍以及大学生深入社区和农村进行服务咨询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的开展,大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特点以及素质要求有了清晰的认识。大学生也明确意识到,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校做好提前准备,这使大学生迫切要求进一步认识自我,找出自己现状与将来职业要求的差距,这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也是大学生胜任未来社会角色的必然要求。

篇6: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也有平稳发展的时期。(一)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

小学生的自我概念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的。比如,在回答“我是谁”这样的问题时,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提到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身体特征、活动特征等方面。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试图根据品质、人际关系、动机等特点来描述自己。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小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它是对个人的和才能的简单抽象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复杂化,并逐渐形成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等不同的层次。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第二,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第三,小学生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但是,直到小学高年级,能进行抽象性评价(如我认为一个好学生应该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等)和内心世界的评价(如表里如

一、谦虚、热情、诚实等)的学生仍然不多。

第四,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第五,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三)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发生于学前期约四岁左右,在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总趋势比较一致。小学生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小学生理性认识的增加和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逐步深刻。

篇7: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解读

摘要

序言 案例导入

1.自我意识的概述

1.1 自我意识的概念 1.1.1 自我意识的内涵 1.1.2 自我意识的结构 1.2 自我意识的作用 1.2.1对自身成长的作用

1.2.2 健全的自我意识对青春期学生发展的作用

2.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2.1 青春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2.1.1自我意识的分化 2.1.2自我意识的矛盾 2.1.3自我意识的整合 2.2 影响自我意识偏差的因素 2.2.1社会客观因素 2.2.2家庭环境因素 2.2.3学生个人因素 2.3.4学校环境因素

3.促进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

3.1 客观评价青春期学生,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3.2对青春期学生提出适当期望, 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理想

3.3为青春期学生创造锻炼机会, 提高他们实践活动能力

3.4鼓励青春期学生参与社会交往活动, 促进他们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4.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质量及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及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 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因此,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 世纪中叶以来,自我意识开始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儿童时期是个体自我意识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水平较低的未成年人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对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案例导入来分析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本文的主要内容。首先,本文对自我意识的做了较全面的概述,包括自我意识的概念,内涵,结构及其在青春期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其次,本文对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进行分析,主要介绍了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和列举了导致自我意识出现偏差的主要因素;再次,本文提出了四条关于促进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对引导青春期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具有现实意义;最后,本文总结了以上几个部分的内容得出结论。关键词:青春期;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

序言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的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的三维健康观。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对健康做出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健康”是一个综合概念,人类对健康的认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而逐步深化。

青春期的身体健康是指身体发育的形态完好、结构完整与功能健全的状态。青青春期学生进入青春期,身体发育很快,全身的各个器官都在发生显著的变化。躯体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器官的完善;性功能的成熟。青青春期学生身体健康的标准比较明确,例如:第一、第二性征的发育正常,脑和神经系统以及心脏血管功能完善,各感觉器官的发育及功能健全等。

青春期心理健康的标准,青春期心理健康是指具有具有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适应和发展状态,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和积极的社会作用。具体的心理健康标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良好的自我意识;良好的社交能力;调控知、情、意的能力;有耐受性和自我康复的能力;与众人相似;对事物反映适度;对现实的表现;能够自然接受自己的性别身份。

青春期是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的阶段,而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成熟也是青春期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的重要收获之一。它既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对个体的人格、价值观及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也是对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起到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案例导入

2004年2月,云南大学的大四学生马加爵用锤子杀死了四名还在睡梦中的同学,血案发生后震惊全国。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起惊天血案的原因竟然非常简单——马加爵因与同学玩扑克时指责“出千”,感到受了冤枉,进而以残忍的杀人方式进行报复。这件事发生了以后,让很多人难以置信,在亲人眼中,马加爵一直是一个诚实、刻苦、勤奋的好孩子,从 未与人红过脸。但是,大学时期的马加爵给同学们的印象却是性格孤僻,待人无礼,人际关系不好。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马加爵呢?从媒体报道来看,马加爵虽然智力水平很高,但人格发展不健全,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情绪极不稳定,稍不顺心就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或攻击性行为,而且对自身的错误丝毫不知难道悔改。由于自身家庭条件较差,马加爵常常感到深深的自卑,并且长时期压抑消极情绪,以致出现了这场悲剧。

1.自我意识的概述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身的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因为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是自己形成完整的人格。

1.1 自我意识的概念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人生在世界上出现两次,第一次为了生存,第二次为了生活。”他所说的“第二次出生”其实就是指人在进入青春期以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青春期是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的阶段,而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成熟也是青春期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的重要收获之一。它既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对个体的人格、价值观及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骑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也是对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起到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身的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因为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是自己形成完整的人格。

1.1.1 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包括个体对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以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与评价。首先,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与评价,是指自己对对身高、体重、容貌、身材、性别等的认识以及对病痛接的感受等。如果一人对生理的自我不能接纳,嫌自己个子矮、不漂亮、身材差,就会讨厌自己,表现出自卑,缺乏自信。其次,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是指对自己的能力、情绪、兴趣、性格、气质等的认识和体验。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自我评价低,嫌自己能力差、智商较低、情绪不稳、自制力差,就会否定和不接纳自己。最后,个体对自己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与评价,指对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周围的人都不喜欢自

己,不接纳自己,找不到知心朋友,就会感到孤独寂寞。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身的意识, 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的我(I)和客体的我(Me)。自我意识就是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意识,它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及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大方面。从形式上看, 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意志的三种形式。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儿童大约在二三岁出现自我意识, 在经历了婴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学生期、青年期的发展历程后, 大约到青年中期左右,随着个体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实践活动的深入,自我意识逐渐达到稳定和成熟的水平。

在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青春期学生期(11、12 岁~14、15 岁)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这一时期心理发展的重大变化之一便是个性中自我意识的觉醒, 青春期学生开始以新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一切, 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他人和自己, 从而建立起自我观念。青春期学生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影响着个体的心理、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如果青春期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健全的发展, 就会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否则就会出现心理、个性等多方面的不和谐状态, 严重者会形成病态人格。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这一时期青春期学生所处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包括外界给予的评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研究青春期学生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并对他们个性的成长提供有益的、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对于青春期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1.2 自我意识的结构

由于自我意识既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又是心理活动的客体,它是涉及认知、情感、意志过程的多层次的心理现象。所以自我意识的结构表现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方面。

自我认知,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对自我身心特征的认识,而自我评价实在认识的基础上对子做出某种判断。

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

验。它反映了主观自我的需要与客观自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客观自我满足了主观自我的需求,就会产生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反之,客观自我没有满足主观自我的要求,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

自我调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主要表现为监控人的意志行为。它监督、调节人的行为活动,同时调控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态度,表现为自主、自立、自强、自制、自律、自卫等。

影响个体自我意识的因素除了与人的自我态度、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有关以外,他人对我们的评价,特别是生命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家人、老师、朋友、同学等对待青春期学生的态度,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起到重要的作用。

1.2 自我意识的作用 1.2.1对自身成长的作用

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对他的思维、情感和意志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其中特别是对一个人的自尊、自信和自我态度的转变有着巨大影响。

自尊,也称自尊心,是一种尊重自己、爱护自己,并期望收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与爱护的心理。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二是要求他人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心理。自尊心是维护自我尊严的一种自我情感体验,也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它表现为尊重自己的人格、荣誉,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和侮辱自己。一个有自尊心的人,与他人相处总是严肃认真,既不会因为某种压力而屈服于别人,也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奉承。

自信,又叫自信心,是一个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愿望的心理,是对自身力量的充分肯定。他与个人成功的生活经验有关。自信也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居里夫人有句名言:“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是自信心。”自信心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影响一个人能否成才的重要心理品质。缺乏自信的人会产生自卑心理,自卑是一个人瞧不起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方面做出较低的评价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容易把困难想得过于严重,容易对未来感到悲观失望,处于孤僻状态;它有时又会以暴怒、妒忌、自暴自弃的形式表现出来,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轻生。所以自卑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而自信心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自我态度是个体的一种自我评价。个体的自我评价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它会随着客观世界对个体的要求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个人的自我意识还具有一种自我控制的功能,也就是说在必要的情况下,自我意识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在一定的场合做到委曲求全。例如:在某种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有人为了避免失掉面子,不得不对社会舆论表示服从或顺从,声称自己的态度已经转变,实际上只是一种表面的服从,其实依然“故我”。这就是自我意识对个人行为和态度的一种控制作用。

1.2.2 健全的自我意识对青春期学生发展的作用

健全的自我意识具有良好的自主功能,这对青春期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素质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春期学生能否强化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否真实,个人意识与社会是否统一,都将直接影响到其能否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的人,能否成为一个为社会所接纳并实现自我价值的人。

首先,有利于青春期学生的成熟。健全的自我意识能使青春期学生设定明确的发展目标,明确发展目标的价值和可行性,并根据目标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不良因素的影响和诱惑,有意识地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保证自己按照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其次,有利于青春期学生的自我开发。青春期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快速的发育期,所做的行为都是为正式进入成人社会做准备,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潜力。这就需要健全的自我意识去挖掘、支持、推动,并促进自我潜力的最大发展,使自己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得到社会接纳并受到欢迎的人。

再次,有利于青春期学生发展独立性。青春期学生时期是个体心理断乳,走向独立的重要时期。虽然仍有来自成人的关心与爱护,但要真正学会“自己走”,还是要靠青春期学生自己,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我意识的状况。个体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的力量不是来自外在的压力,主要是来自与自身的主动意愿。只有当青春期学生开始追求事物的内在意义,并具备了正确的判断与选择能力,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时,才说明青春期学生开始拥有完善的自我意识了。

最后,有利于青春期学生心理、行为的健康形成。心理、行为的不健康,很大程度上来自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与他人,不能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自我。

健全的自我意识能使青春期学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自我主宰和驾驭的能力,善于调整应激水平,平恒心理过程,进行自我重建,顺利克服各种心理危机,使自己的心理行为个体化得到协调、平衡的发展。

2.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2.1 青春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人类出生8个月后,便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童年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时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则是人格开始形成的时期。从青春期开始以后到成年的大约10年时间里,个体的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渐趋向成熟。他们逐步获得心理自我,关注自己的心理活动,不再简单地认同别人的观点,而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自我意识是人格发展的核心要素,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步成熟,期间经历的分化—矛盾—整合的过程。

2.1.1自我意识的分化

进入青春期以后,随着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心理意识的发展,青春期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明显的变化。由于客观和社会化的要求,加之主观上心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开始不断成熟,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会逐渐发生变化,出现新的“自我”。这种新的“自我”主要表现为“自我分化”,即原来的“我”分化为主体的“I”和客体的“Me”。青春期学生开始把自己既作为一个观察者又把自己作为一个被观察者。原来完整的我被打破了,出现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分化。自我意识分化是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心理学家把青少年的“自我分化”划分化为四个方面:一是“现实的我”。即青少年对当前自身状态特点的意识,如“我是谁?”“我需要什么?”等。二是“记忆的我”。即青少年对过去自身状态的意识。如“我曾经做过什么?”“我以前是怎样的?”“我是如何长大的?”等。三是“理想的我”。即青春期学生对未来自身个性发展的构想,如“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能为社会做什么贡献?”等。四是“反射的我”。即青春期学生对他人心目中的自己的意识,如“我长得好看吗?”“我是否聪明能干?”“别人是否认为我是个好学生?”等。

2.1.2 自我意识的矛盾

青春期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抱有幻想,而现实往往不是他们所想象的,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表现为明显的内心冲突,甚至有很大的内心痛苦和激烈的不安感。

在他们迫切希望摆脱约束,追求自立的同时,却不可能真正脱离家长、老师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对于某些独生子女来说,由于长期受到父母的溺爱,这种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就表现得非常得突出。

青春期学生渴望友情与爱情的滋养,更加渴望同辈群体的认同与归属感。他们迫切需要友谊、渴望理解,寻求归属和爱。然而,由于缺乏自信,不少青春期学生同时又存在着自我封闭的趋势,常常处于孤独感的煎熬中。

2.1.3 自我意识的整合

由于意识分化、矛盾所带来的痛苦促使青春期学生不断地寻求方法以求得自我意识的统一,即获得自我统一性。自我同一性,主要是指主体我和客观我的统一,也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的和谐统一。

消除矛盾,获得自我统一的途径有三条:一是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逐渐接近理想自我,即通过各种方法不断改善自我,使自己的各个方面更加接近“理想自我”;二是修正理想自我中某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使之与现实自我趋近,即修改或降低理想自我中难以达到的标准或要求,从而降低压力,使理想自我更加接近现实自我;三是放弃理想自我而迁就现实自我,即放弃无法达到的理想自我,从而迁就现实自我,以达到自我统一。

2.2 影响自我意识偏差的因素

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正处在高速发展,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出现局部的偏差也是普遍的现象。青春期学生常见的自我意识偏差有:理想化的自我期待、过强的自尊心和过重的自卑感、以自我为中心和盲从、过分的追求独立和过分的依赖。青春其自我意识偏差产生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和家庭因素;二是学生自身及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

2.2.1 社会客观因素

首先是社会舆论的影响。虽然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认同度不高,歧视职业教育的现象依然很严重,一些新入学的职教学生容易形成消极心理,感到自卑,低人一等,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且社会对心理问题认识的偏差,具体表现在:第一,人们对心理知识普遍匮乏,将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相混淆。提起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自杀、犯罪等。其实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发生在那些品行不良、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身上,也会发生在学习用功,办事认真的好学生身上;第二,对心理问题的危害性估计过低,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不够。认为心理问题不想生理疾病,不会短时间之内表现出来。认为只有有心理疾病的人或精神疾病患者才需要心理咨询,认为心理咨询是不光彩的事情。

2.2.2 家庭环境因素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而父母的教育理念没有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一是对子女过度保护或放任,这样导致孩子在生活上依赖性很强,在人际交往上以自我为中心。在进入新的学校之后,就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方式。二是对子女过于严格,期望要求过高,运用强制性的命令和批评指责的方式教育子女,但有可能会造成学生逆反心理或自卑心理。

父母文化程度、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关系等是未成年人自我意识发展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父母受教育程度影响父母行为。一般来说,文化层次高的家庭,社会地位也相应较高;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对教育动态敏感,易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倾于理性。总的来说,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自我意识越高;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未成年人则较易出现行为、学习和躯体认同方面的问题。

有研究证实父母对孩子较多采用鼓励和赏识的积极态度可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使其趋向于自我肯定。父母对孩子的接纳及情感投入与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相关。Marccoby曾将父母社会经济地位对子女教养方式的影响进行概括:(1)社

会经济地位低的父母强调服从、尊重权威,而经济地位高的父母重视独立、创造和抱负;(2)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父母倾向于严厉和专制型,经济地位高的父母多是允许和权威型;(3)经济地位高的父母与子女交谈时多采取讲道理的方式;(4)经济地位高的父母向孩子表达更多的情感和温暖。

父母亲的理解、温暖以及教养方式一致对未成年人自我意识中的多个因子都能产生正向影响, 发挥促进作用;而严厉、惩罚、拒绝及否定等因素则会对未成年人的行为产生消极作用, 并对未成年人自我意识发展的总体水平产生负面影响。个性外向的父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形成自我评价。家庭中父母为外向型的未成年人自我意识水平明显高于父母为内向型的未成年人。同时,与家人关系融洽的未成年人能更好地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自我意识水平也越高。单亲家庭结构或父母在外打工的家庭会对未成年人自我意识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多作正面引导,少呵斥打骂,给予未成年人更多情感关怀,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减少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发生。

2.2.3 学生个人因素

学习基础较差。很多学生在以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欲望不强,进入新的学校之后,他们一度对理想自我设计得很完美,由于理想不符合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客观情况,往往与现实自我差距较大,落差带来的心理冲突,是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自我接纳与自我排斥产生冲突。

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在认知水平上,他们思考问题往往不够全面、深刻和客观,因此往往自我意识偏差,或自我评价过高、目空一切,或自我估计过低、妄自菲薄。在心理承受能力方面,他们自我期望值很高,敢于进去和创新,但是耐挫力不强,一旦遭遇多次失败,就开始自我否定,不思进取。

2.3.4 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类型、教师素质、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与儿童的学习成绩等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研究表明,在级别最高的学校中,学生的总体自我意识中反而有更多的消极自我评价,这可能是因为高级学校中学生有

更多压力。儿童的自我意识比成年人更易于受同伴的影响,在与同龄人的关系不良产生的受欺负行为对儿童的发展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造成自我意识水平偏低。学业自我是儿童自我的主要组成部分,学业自我与成绩成正相关。

还有一些因素会影响到未成年人自我意识,如酗酒、抽烟及社会交往等。墨西哥一项调查表明在烟酒消费较大的城市中,未成年人的自我意识明显低于农村未成年人。澳大利亚一项未成年人的研究发现参与多项业余活动者较不参加者在社交自我和自我价值上的评价更加积极。因此,社交活动的积极作用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

3.促进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

3.1 客观评价青春期学生,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青春期学生期独立的自我评价能力虽然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总的看来还不成熟。他们最初往往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尤其是青春期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一些“重要他人”(如父母、教师及他们所尊重的长辈)对他们的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性格还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的认识;另一方面,青春期学生对他人的评价也非常敏感,往往通过父母、教师等重要人物对自己的评价、态度来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以此不断地对自我意识进行修正。

如果他们经常得到来自父母、教师切合实际的评价,在这种评价中不仅有对青春期学生的积极肯定和鼓励,也含有善意的并且是能够为他们所乐于接受的批评与建议,青春期学生的自我意识就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健康的人格。相反,如果成人对青春期学生缺乏正确的评价,或是贬低,或是一味地不切实际的夸奖,都可能使青春期学生形成不正确的自我认识,或是成为自卑自怜的人,或是成为自吹自擂、妄自尊大的人。因此,教育者要十分注意对青春期学生作出合理而公正的评价,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3.2对青春期学生提出适当期望, 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理想

青春期学生期的自我开始明显地分化为“客体的我”和“主体的我”人生,理想也开始初步形成,这一时期如何看待“客体的我”以及形成什么样的“理想自我”对青春期学生人格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青春期学生的人生理想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父母和教师的期望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如果教育者对青春期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并提出适当的期望,这种理想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成为他们人生的动力。相反,如果教育者对青春期学生的期望不切实际,提出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不利于青春期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父母和教师对青春期学生提出的要求过高,如在学习

上要求高分数,要考上重点校,在其他方面也要出类拔萃,要有一技之长。一旦没有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目标和要求,便会产生气恼、失望,甚至恶语训斥、拳脚相加。在教育者的重压之下,致使有些青春期学生情绪焦虑,对学习、对教育者产生厌烦、敌对的情绪,失去对学习对生活的自信和热爱。另有一些父母和教师对青春期学生的期望值过低,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低下或品行有问题的青春期学生更是抱有偏见,认为无可救药,放弃对他们耐心的教育和引导,致使这部分青春期学生看不到自身的希望,从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这些不切实际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是青春期学生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教育者要真正地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对他们提出适当的期望和要求。

3.3 为青春期学生创造锻炼机会, 提高他们实践活动能力

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还源于他们的实践活动。青春期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一方面可以不断地增长才干;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获得的活动成果来认识自己的能力,从而对自我产生客观的评价。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青春期学生的活动能力和活动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地提高。他们乐于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如体育、文学艺术、科技创作及工农业生产劳动等,以展示他们的才能。因此,教育者应积极为青春期学生创设条件,使每一个人都获得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和受到锻炼的机会,不断增长才干。对青春期学生的活动成果,教育者也应注意以鼓励为主,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同时也要指出缺点和不足,让他们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

3.4 鼓励青春期学生参与社会交往活动, 促进他们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交往逐渐减少,而与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多。到了青春期学生时期,同伴关系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开始注重同伴之间的交往, 也愿意与同伴交流思想和感情。研究表明,在学校里,同伴构成的环境对学生有最大的影响。与学生和教师的相互作用相比,学生和学生之间 的相互作用更经常、更亲切、更丰富多彩。在与同龄人的交往过程中,青春期学

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为了在同龄人当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得到同伴的认可,青春期学生可以自觉地改变自己个性中不受他人欢迎的特征。同时,青春期学生还经常将同伴作为自己的参照,从而对自己的个性进行修正,这些对于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的。因此,教育者应鼓励少年积极参与同龄人的活动,不要限制他们的交往。尤其是对于现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家庭,父母更要注重子女与同龄人的交往。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于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都是有积极作用的。当然,青春期学生的交往能力与交往经验是有限的,可能存在或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需要教育者的指导,如交往过程中应遵守的原则、交往的艺术和技巧、应注意的问题等都需要教育者及时的指导。

总之,青春期学生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对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者要十分重视青春期学生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为他们的健康成长积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4.结论

青春期阶段,正是青春期学生积极探索、寻求自我的关键时期,虽然在这个时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但还未全完全成熟,积极的探索也会带来各种发展偏差。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正处在“理想——冲突——现实”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控制自我,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

由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足以看出我们对中学生进行教育要讲究方法、策略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够考虑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去进行教育,将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形成健康稳定的个性,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一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根据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以促进中学生更好地发展。

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树立发展自己的信心,发挥优势,承认劣势,扬长避短,既要从成功的成年人和同龄人身上学习优点,又不可盲目崇拜别人,失去自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败。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既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成功和失败都是事物发展累积的结果,是正常的也是无法控制的事实。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鼓励他们充满自信,不断朝着目标积极迈进。

参考文献

1.李丽华.(2012).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郭瞻予.(2003).少年自我意识发展及其引导[J].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3.聂衍刚.(2009).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及其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4.向延梅.(2009).中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及其调适[J].当代教育论坛.5.吴怀能, 陈卫平, 王红妹, 等.(2007).浙江省学龄儿童自我意识和行为问题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6.王我.(2011).未成年人的自我意识研究进展[J].重庆: 重庆医学.7.Bloomfield C.J.Bar ber BL.Brief report: Performing on the stage, the field, or both? Australian Adolescent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Self-concept [J].J Adolesc.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篇8: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

从现在的心理学研究理论来看,大家普遍认为自我意识是意识结构的核心部分,是对自我的认知,也即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它包含了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心理活动的察觉,包括了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的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多方面的认识,如身高、体重、体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等。这种认识是每个个体经由观察和分析外部活动及情境,通过社会比较等途径获得的,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大多数高职学生刚进校时,多半都会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是谁,我有什么目标,我为什么上大学”等。但每当我们再加上一个简单的问题:请你向别人描述你自己时,你首先想到的特征是什么,是你的性格特征如内向、外向,还是外表特征如高、矮、胖、瘦,还是社会类别如男、女,事实上,学生往往更多的会用概括性的语言来做一个总体性评价。比如“我是一个追求优秀的大学生”,“我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但有些懒惰自制力弱的人”等等。而这所有的一切,其实都是学生自我意识的真实体现。那么高职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些怎样的特点呢?笔者在这里尝试做一些探讨:

由于高职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以及职业技术技能的知识背景,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强烈关注自身发展。高职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知识技能的准备时间,是进入社会的缓冲阶段,有机会和可能经常反思,反省一些有关个人发展、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如:我聪明吗?我的风度如何?别人会怎么看我?我性格如何?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怎样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自我评价趋向客观。由于知识量进一步增多,生活经验逐渐增加,思想逐渐成熟,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或评价基本与外界一致,变得客观、全面。据调查,我国大学生的自我概念较集中于交际、友善、信义、容貌、学业、志向、家庭、成熟、自纳等九个方面,总体来说是积极的,男生在自纳、成熟、学业、志向等方面自我评价高于女生,也更为积极,女生在友善、家庭二个方面的认识高于男生,但差异不大。高职院校的学生比较关心学习技能和交际二方面,他们更乐于交往,对自己的学业也不那么勉强,而对自己的身材长相似乎更苛求一些。

第三、自我体验丰富复杂。由于社会定位比较晚,高职大学生的自我体验可以说是在各种社会群体中,或者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是“最善感”的阶段。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情绪情感基调是健康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喜欢自己,满意自己,自尊、自信、好胜,都能较好的接纳自己。但同时,他们也是敏感的,凡是涉及“我”或与“我”相联系的事物,都常常引起他们的情绪情感反应波动,并且愿意把自己的情感体验闭锁于内心,这种体验具有一定的起伏、波动———有了成绩,肯定自己,甚至骄傲自满、甚至忘乎所以;一遇挫折就否定自己,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具有明显的两极情绪分化的特点。

第四、自我控制能力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相当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坚持性、独立性和稳定性显著发展,有强烈的自我设计和自我规划的目标。绝大多数同学能够奋发向上,力争成才,自觉管理行为,同时强烈要求独立、自治,希望摆脱依赖和约束。

第五、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高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总体还比较高,但也存在着差异性。如:

(1)年级差异。据调查,高职大学生自我认识的高低,主要表现在学业、交际及家庭等方面,二年级最低,三年级走高,呈“U”型变化趋势,大学二年级自我意识跌低的原因,反映出当初因为考上大学自我评价提升现象的回落,是大学期间的最不稳定时期,这一年,学生的内心冲突更加尖锐、思想斗争更加激烈,回顾与展望也最多。但是同时,这对于学生自身而言也是一次新的上升时期、转折时期。

(2)自我统合感的差异。在一项调查“目前最大的苦恼是什么”中除(7.7%)极少数回答无苦恼之外,绝大多数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苦恼和困惑,其中排在最前面的是“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意志薄弱,缺乏恒心”、“能力较差”、“缺乏金钱”、“前途模糊渺茫”等等。对“成绩不好”、“能力较差”、“生活单调、乏味”等苦恼随年纪升高而减少,对“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的苦恼,随年级升高而增加,对“缺乏金钱”的苦恼,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对“前途模糊渺茫”的苦恼,女生表现得更加明显。

怎样帮助高职学生更好地完善自我,并逐步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可以考虑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做:

1认识自我

正确地认识自我,要全面了解自我做起,要了解自己的特点,把握自己与所在群体的关系,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位置,对自我做出适当评价。正确认识自我是建立健全自我意识的基础,这有利于调适现在的我和构建未来的我。要做到正确认识自我,有以下几种途径:

(1)在自我觉察中认识。尝试去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觉察,经常正视自己的行为、动机正确与否,行为进程中有无不足,结果如何,有哪些收获和缺憾,从中来发现长短得失,以便更好地进行自我调整。

(2)在他人评价中认识。心理学中一般认为当个体的自我评价与外界对他的客观评价有较大程度的一致性时,表明其自我意识较为成熟,因为他人评价比主观评价更具有客观性。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常常通过同辈评价来认识和评价自己,同时也非常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大学生常常易犯的错误是根据心理需要,主观上只愿意接受某些方面的评价,比如更乐意听赞美的话,听不进批评甚至是建议。另外,对他人的评价也要注意认知的完整性,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

(3)在与人比较中认识。正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这句话对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并评价自己与他人应该采取的态度有所启示。大学生可以通过与同辈在能力、性格、情感表示方式、与人交往的态度等方面比较,找出自己的特点,确定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与他人比较,最重要的是选择恰当的参照。例如,可以选择与自己多方面条件相近的人进行比较,这样才能比较客观地评价、认识自己。恰当地与他人比较,并正确地评价自己的人,就能做到公正公平,从而更能合乎实际地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行动计划。

2悦纳自我

心理研究表明,处在心理健康状态的人能更多地表现出对自我的接受和认可,而心理障碍者则明显表现出对自我的不满、排斥。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容貌、性格、能力、家庭等某些方面不满,而又无法改变,便产生了自我排斥心理。有时候,人总会对自己有所肯定而又有所否定,并且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建立起两者的动态平衡。否则,对自己不满过于强烈,就会加剧心理矛盾,产生心理疾病。悦纳自我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的核心关键。要做到悦纳自我,一定要坚信只要真正付出了努力,同等条件下,别人行,我也一定能行,从而以此来增强自信。而强烈的自信、理智的努力则能充分激发个体的潜能,促进成功,成功后的喜悦又可以使个体进一步增加自信,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要做到悦纳自己,还要正视自己的短处,做到扬长避短。一个人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补偿,以最大的决心和毅力去克服这些缺点,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成功。

3塑造自我

高职学生的情感丰富,社会磨练不足,此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立,很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与其它外部环境的影响,看待问题比较容易偏激和情绪化,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往往估计不足。大学阶段对于个体而言,不仅仅是人才的准备阶段,更是人生转折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高职学生尤其需要注意自我塑造,才能更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未来,更好的进入知识经济社会。要有明确的行动目标。人的行为特点是有目的、有目标的。个体的行为有无目的性,其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一般说来,有目标指向的行为比无目标指向的行为成就大得多。因为正确的目标能够诱发人的动机,强化人的行为,并促使其更准确的指向预定的方向。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关于女生节的策划书下一篇:计委挂职锻炼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