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的日记》——一部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日记

2022-09-12

阿尔巴·德·塞斯拜德斯,一位长久以来被世人忽略,被意大利文学评论界谬判的才女,是20世纪意大利文学史上极为杰出的女性小说家、散文家。以其娴熟的叙述手法,阿尔巴·德·塞斯拜德斯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小片段所反映出的现代社会现实一一记录下来,她的作品一直专注于揭示典型的女性内心世界,引导和启发众多女性读者对女性自我意识进行深入的思考。

《禁忌的日记》,是阿尔巴·德·塞斯拜德斯个人文学创作生涯中的第三部小说。以日记的形式写成,《禁忌的日记》真实还原了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罗马一个城市小资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小说的主人公瓦莱丽娅·彼萨尼,与丈夫米凯莱·柯萨迪结婚20余年,一双儿女里卡多和米莱拉已经上大学。在家人的眼中,瓦莱丽娅一直都是一位贤惠的妻子和慈爱的母亲。她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她的家庭,丈夫的微薄收入远远不能支撑一家四口人的正常生活,为此,瓦莱丽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就开始在建筑师圭多的公司工作,薪水虽然不多,但至少可以帮助丈夫养家糊口。一个星期天的早晨,瓦莱丽娅早早出门为丈夫买香烟。在烟草店里排队等待结账的时候,她无意中看到烟草店的橱窗里堆着一摞黑色的日记本。顿时,瓦莱丽娅感受到一股无可名状的冲动,她买下了一本黑色日记本,但却被烟草店的收银员告知这是一种禁忌,因为根据当时的法律,每周的星期天烟草店禁止出售黑色的日记本。在烟草店收银员的叮嘱下,瓦莱丽娅将黑色的日记本藏在自己的大衣下面,偷偷带回了家。回到家后,瓦莱丽娅犹如做贼一般,生怕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发现黑色日记本的存在,她不知该将它藏在何处,她突然发现在自己家中竟然连一个属于她的抽屉或储物柜都没有。最后,她只得将这本黑色的日记本藏进了厨房放抹布的口袋里。自此,女主人公开始了她秘密而又“禁忌”的“日记之旅”。

其实,瓦莱丽娅买下黑色的日记本时那股莫名的冲动可以被解读为一种还未被她自己所觉悟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而她所感受到的那种想要避开所有的家人自己安静地写日记的想法其实是在女性自我意识萌发后被激发出的一种愈加强烈的自我倾诉的内心诉求。而这种自我倾诉的内心诉求并不是通常被世俗的眼光所贬低扭曲的“中年妇女的牢骚和抱怨”,通过对《禁忌的日记》小说全文的阅读,众多女性读者皆会有一种对主人公瓦莱丽娅的失望、抑郁、痛苦甚至是绝望的感同身受。而在表面平淡无波澜的家庭生活中,是什么引发了瓦莱丽娅内心的诸多情绪,继而使她产生了强烈的倾诉欲?其实,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不难发现这些都与瓦莱丽娅的家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丈夫米凯莱是一个普通的银行职员,早已厌倦了繁重且没什么满足感的工作,年逾不惑却仍幻想着有一天自己可以成为知名的电影编剧,以此来改变自己平庸懦弱的人生。在家庭生活中,他早已形成了一副“事不关己,抽身事外”的冷漠态度,在妻子为子女的懦弱、冲动和误入歧途心急如焚之时,他却用一贯的“老好人”、“中间派”的态度敷衍着,其实是把作为父母的责任重担全部叠加在了妻子一个人的身上。对于妻子的苦闷和担忧,他时常视而不见,或是用“太敏感,不要想太多”之类的说辞来拒绝倾听,久而久之,瓦莱丽娅发现自己所憧憬的那种与他们的父辈不同的、充满爱和温情的婚姻生活仅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美梦,在20多年时光中,新婚时的甜蜜、激情、渴望早已被繁重的生活压力消磨殆尽,年轻时对彼此的信任和那种毫无保留、倾诉衷肠的欲望早已变成了小心翼翼的试探和令人尴尬的沉默,最终,瓦莱丽娅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婚姻生活也无法免于俗套。

瓦莱丽娅的儿子里卡多,天生有些迟钝笨拙,但在母亲的心中却充满了对这个儿子的怜悯和宠溺。里卡多在大学学习法律,总梦想着大学毕业后能去阿根廷一展抱负,他的女朋友玛丽娜是个安静的女孩,而瓦莱丽娅却对她并无好感。瓦莱丽娅并非感受不到里卡多的懦弱无能和愤世嫉俗,她清楚地知道他想去阿根廷完全是为了逃避现实。最后,这个瓦莱丽娅宠溺的儿子无情地告诉他的母亲他让玛丽娜怀孕了,必须要跟她结婚。而这恰恰为他大学迟迟毕不了业,以及放弃他的“阿根廷美梦”找到了合理的借口,他安心地接受了去他父亲工作的银行上班的建议,以此来养活他自己和未婚先孕的女朋友。而瓦莱丽娅作为他儿子懦弱的“推波助澜者”,答应了里卡多无理且自私的请求:辞职留在家中照顾不愿出去工作的玛丽娜,待她把孩子生下来之后,还要为他们照顾孩子。

与里卡多的懦弱无能不同,瓦莱丽娅的女儿米莱拉非常聪明、果断。同在大学学习法律

的她看不起自己的父母所经营的平庸拮据的生活,为了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力,她公开挑战母亲一直坚持的那些传统观念:与富有的中年已婚律师康多尼恋爱。为了能够继续坚持她追求自由和独立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她向母亲提出要从家里搬出去住,请母亲不要过问她的私生活。而面对母亲的不舍、失望、痛心,她只是冷冰冰地重申她绝对不会改变心意的坚决态度。

最初,瓦莱丽娅买下这本黑色日记本或许是想记录下她家庭生活中值得记忆的美好片段,等到她老了以后可以与丈夫幸福地回味。然而这本隐秘的“禁忌日记”并没有为她带来

多少幸福和快乐,相反,随着日记一页一页的增加,家庭生活原本平静的外表被彻底打破,

这个平凡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家庭似乎在一瞬间便陷入了矛盾和冲突之中。瓦莱丽娅的家人在这样的矛盾和冲突中,并没有表现出她所期望的关爱、包容和信任,而是将他们的虚伪、自私、冷酷毫不留情地抛向了这个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家庭却得不到她应有的理解和回报的中年女人。瓦莱丽娅原本以为自己所拥有的平淡而幸福的家庭生活似乎是随着一本日记而彻底崩塌了。然而,用沉默和自欺欺人维持的平静总会被最残酷的现实撕得粉碎,用伪善和自私编织的幸福图景总会在一句刺耳的真话中变成镜花水月,用无私的付出和不计代价的牺牲换来的委曲求全总会在某一个极度失望痛苦的瞬间土崩瓦解。

在拥有这本日记本之前,瓦莱丽娅的在家庭生活中所拥有的身份仅仅是“米凯莱的妻子”、“里卡多和米莱拉的母亲”,她的存在,理所应当地被视作是为了满足丈夫和子女的需要。在长达20多年的婚姻生活中,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她已经自动放弃了作为一个经济独立的女性应该拥有的,并且应该受到尊重的独立身份和人格。瓦莱丽娅对于家庭近乎“殉道式”的奉献,造成了她自己独立的身份和人格的丧失,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女性自我意识缺失的表现,而这种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对于20世纪50年代众多与瓦莱丽娅分享着相似的经历,或经受着同样内心煎熬的意大利女性来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换句话说,是世俗社会抑制了她们的女性自我意识的建立。

由此,阿尔巴·德·塞斯拜德斯通过瓦莱丽娅的故事向她的女性读者们阐明了一个道理:“禁忌的日记”并不是将瓦莱丽娅推向深渊的罪魁祸首,相反,恰恰正是这本禁忌的日记引导着她走上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之路。

可令人遗憾的是,瓦莱丽娅将她前进的脚步停在了女性自我意识完全被唤醒并完全拥有之时,她自我放弃式地决定“把自己禁锢在家庭和世俗社会强加给她的角色之中”,她将那本记录着她的秘密和回忆的日记本扔进了壁炉里,付之一炬,自己选择在“一条可以引领她走向自我解放的道路”面前永远止步。

然而故事并未就此结束,最后,瓦莱丽娅将开启“自我救赎,自我解放”之门的钥匙交

给了她的女儿米莱拉。在得知米莱拉想与桑德罗一起去米兰发展事业之后,瓦莱丽娅虽十分不舍,但仍忍痛决定放自己唯一的女儿离开这个毫无生气,充满虚伪和谎言的家。瓦莱丽娅在日记的最后这样写到:“我对米莱拉说:‘你走吧,离开这个家’。“离开这里”,我重复道:“在这个家里有太多不好的东西,太多的谎言”。或许这是最后一次我对你这样说,但你记住,今晚,在这个房间里,我对你说:“救赎你自己,你有能力这样做。离开这里,快点离开。”

摘要:《禁忌的日记》是一部与“女性意识”主题紧密关联的作品:瓦莱丽娅,整部小说的女主人公,同时也是她自己故事和秘密的陈述者,通过记日记这样一种“孤独的行为”,慢慢地领悟到了生活的意义,在日记的字里行间中重新“不经任何过滤”地审视自己在家庭、职场以及社会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思考这些角色在她自己的内心世界中留下了什么样的影子。在这个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探究的过程中,瓦莱丽娅开始了从对自我身份的重新认知到女性自我意识的完全建立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内心世界,女性自我意识,觉醒

参考文献

[1] 阿尔巴·德·塞斯拜德斯.禁忌的日记.米兰:蒙达多利出版社,2011.

[2] 玛丽娜·臧坎.禁忌的日记之创作纪实.米兰:蒙达多利出版社,2011.

[3] 亚历珊德拉·拉比迪.写作的女人们.米兰:蒙达多利出版社,2005.

上一篇:工程总承包项目的费用控制管理下一篇:凝汽器与低压缸连接焊缝错边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