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现代抒情诗歌

2024-04-27

她现代抒情诗歌(精选8篇)

篇1:她现代抒情诗歌

她是谁?

她喜欢扎着跳动的马尾

她是谁?

她披着淑女的发

挡不住恬静的美

她是谁?

是我心爱的女郎

最爱的姑娘

她是谁?

她踩着春天的步伐

迎向盛夏的花

她是谁?

她给了我秋的等待

和冬雪的守候

她和我有个约定

去看一看世界的尽头

如果活的够久

她和我有个约定

下辈子还是老地方

不见不散

如果还有来生

她和我有个约定

我们相约四季不离

终身不弃,生死相依

我们相约天荒地老

海枯石烂的誓言

我们相约在过去

还有未来的延续

……

她是谁?

她就是她

是我心爱的姑娘

最爱的女郎

是我生命的终点

是我守护的唯一

篇2:她现代抒情诗歌

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啦;

柳芽从柳枝中爬出来啦;

小燕子从南方回来啦;

她,悄悄的走近了!

春风轻轻的吹着;

春雨慢慢的下着;

草儿静静的长着;

花儿微微的开着;

她,来了!

一缕风吹过,吹跑了树上的雪;

一丝雨划过,给大地带来了绿色;

她,给农民伯伯带了笑脸;

她,给年轻人带了希望;

她,给我们带来了欢乐。

她是谁?

是春。

春天来了!

篇3:近现代抒情诗歌的美读教学

一.探寻创作之源

“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在感情的宣泄、意境的营造、节奏的追求和形式的探究等诸多方面,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启迪。这跳跃的文字又常常将读者带入清波荡漾的康桥,看作者所看之美景,感作者所感之情怀。胡适在《追忆志摩》中曾经说过:“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汇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单纯的信仰的实现历史。”

作为一首抒发作者康桥情节心境的诗歌《再别康桥》,作者在诗中用深情的笔触去编制绚丽的色彩进而融合惬意的心情,向世人呈现了自己一颗向往爱、自由、美的赤子之心。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去深切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文学欣赏是读者通过文字的意象表述,依靠个人经验的一个精神感受活动或过程。然而每一首诗歌对每一位读者都有不同的距离,即“诗距”。诗有时代,地域,语境等文化特色,这是大的方面的‘诗距’;而读者有不同的文学修养,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这是小方面的“诗距”。常说,一首诗歌读起来很亲近,很感人,能产生共鸣,这就是说“诗距”小,也有很多诗读起来感觉内容和自己离的很远,比如读古诗大多都有这种疏远感,那么,如何才能让只有十几岁的初中学生缩小和作者在时代、背景、年龄方面的“诗距”呢?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探寻作者的创作之源,达到一种感同身受的作用,也为进一步仔细解读诗歌打下基础。

康桥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的所在地,也是英国文化、学术的孕育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这段英伦求学生涯成为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从一个封闭的国度奔入一个全新的自由的领域,如同饥渴的人找到了水源,朝拜的信徒抵达了圣地,徐志摩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康桥秀丽的风景,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徐志摩印下了美好的回忆。正是因为康桥,徐志摩的生命经受了甜蜜的洗礼。用徐志摩自己的话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的殿堂,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他的灵性,唤醒了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徐志摩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康桥才得以成就的,康桥是徐志摩一生的情结。诗人把康桥评价为“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二.聆听音乐之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谈到诗歌的音乐性,大家常有两种解释:一曰“内在的音乐性”,这是描述诗歌内容蕴含的节奏美感和旋律美感。一曰“外在的音乐性”,它指诗歌语言在听觉上的节奏美感和旋律美感。关于诗歌的音乐美,闻一多先生在《冬夜评论》中这样说:“声和音的本体是文字里内含的质素;这个质素发之于诗歌艺术,则为节奏、平仄、韵、双声、叠韵等表象。寻常的言语差不多没有表现这种潜伏的可能性力量,厚载情感的语言才有这种力量。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所以能将这种潜伏的美十足的充分的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诗歌的音乐性应该是内外统一的。

《再别康桥》全诗一共七节,每行大致6或8个字,大致三顿,音节长短不一。全诗做到自然换韵,音节错落有致,诗行整齐匀称,声调回环往复,随情变韵,乎仄声交替使用读起来抑扬顿挫,却少了些跳跃性,使得诗歌舒纡婉转节奏鲜明和谐,犹如“润物细无声”的夜雨轻轻敲打在人的心田,形成流动感极富音乐性。“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实现了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一首一尾借助《诗经》反复渲染的表达方式,其感相似其情相应,巧妙组合出节奏感和旋律美。诗中第二节前两句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青荇”诗行本身的音节和旋律。都显得非常自然和谐。双声词“艳影”、“榆荫”、“清泉”及“荡漾”、“招摇”、“斑斓”等双声叠韵词的运用,使整首诗富有节奏感,感情是不至于大悲或者大喜,轻柔中略带平和的心境透过这样如吟如唱的诗句全然展现在世人面前,其实可以发现《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和诗歌的建筑美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音乐之美是建立在建筑之美的形式上的。在中学课堂上,诗歌的音乐美正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不断地去诵读,读出诗歌的美和灵魂,让课堂在轻歌曼舞中舒展起来。

三.感悟意境之美

在中国的诗歌艺术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在现在的语文课堂,如何去引领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我们往往采用的是客观的逐句分析,或者是笼统的大意概括,急切地想将这些前人总结出来的理论,以一种理性的手段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这些粗暴的方式一方面有损于学生对本首诗歌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以后对诗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我看来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营造一种氛围,这种朗读可以是学生个人的,也可以是学生集体的。例如文中第六段: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笙箫:多指世俗的欢乐。如:唐·曹唐《小游仙诗》:“忽闻下界笙箫曲,斜倚红鸾笑不休。”宋·张子野《清平乐》词:“曲池斜度鸾桥,西园一片笙箫。”清·袁于令《西楼记·砥志》:“那知我粉冷絮尘,脂冻桃花,不理旧时笙箫。”这笙箫是于别离之时奏响的哀乐,在这音乐中作者压抑内心淡淡的哀愁,与心爱的康桥挥手作别,诗人沉默,康桥不语,不愿别离不得不别离,这让人无可奈何的生活怎能容诗人肆意放歌?诗人挥别的岂止是康桥,更是埋藏在康河柔波当中的对爱、自由、理想的最求。“轻轻”、“悄悄”、“沉默”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丰富但不沉重,留恋但不缠绵,深挚但不张扬。著名画家徐悲鸿曾经说过“凡美所以感动人心者,绝不能离乎人之意想,意深者动深人,意浅者动浅人。”《再别康桥》这首诗笼罩着一种寂静的氛围,是“绘幽静之景色,状宁谧之心境”。这沉默的氛围,成为诗人离愁别绪的陪衬,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深邃意境。诗作更加富于诗情画意,动人情怀。

篇4:建筑是她心灵诗歌

1949年以后,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委员、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委员。五十年代初,她在建筑教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工作方面,都作出过重要的贡献。1955年她去世时,“碑建会”决定把她亲手设计的纪念碑基座花圈浮雕的刻样作为她自己的墓碑,以铭记她的贡献。

然而,在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中,人们应当知道的,也许还不只是她的成功,而更是她的那些重大的失败。是她,当年和梁思成一道,耗尽了自己最后的心血,想要把北京城,这“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作为当时全世界仅存的完整古城保存下来,成为一个“活着的博物馆”留给后人。然而,他们却抵不过当时那种要“从天安门上看下去,到处都是烟囱”以示“现代化”的权威意志,而节节败退。在后来关于北京古城墙存废问题的“急诊”中,他们又彻底失败。其结果是,北平解放时炮口下得以幸存的五百年完整的古城墙,却在“和平建设”中被当作封建遗孽而彻底铲除了。当年她在顽强抗争之后留下的一句话:“有一天,他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如今不是言中了吗?

林徽因什么时候开始其文学活动,这不太容易说得清。她的文艺细胞当然首先来自她的书香世家……然而,直接把她领入现代文学之门的,却是她前半生一位最亲密的朋友徐志摩。毫无疑问,林徽因后来的文学审美观,她作品的风格,乃至诗的格律,都受过徐志摩的深刻影响,其中有一些大概可以追溯到伦敦时期。1924年印度诗翁泰戈尔访华时,林徽因与张歆海、徐志摩、林长民等同台用英语演出泰翁诗剧《吉德拉》,在当时的北京引起了一阵小小的轰动,也可算是她登上文坛之前的一次即兴的彩排吧。

林徽因大概只能算是个“低产作家”,她的存世文学作品——几十首诗,几篇散文,三个短篇,再加半出话剧,合在一起也不过10来万字,小小一册而已。然而,使许多人感到惊讶的是,她这仅有的一点东西,尽管略有参差,但总的说来,却几乎是篇篇珠玉。

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遗憾的是,林徽因没能看到她为之付出了生命最后一息的这座建筑物的完成,便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了。现在,她自己也许应该感到欣慰:在她出生90年后的今天,她的诗还活在许多与她素不相识,乃至隔了几代的读者心里,也确实还有许多人仍然相信,在她那空灵的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

1993年4月 北京

心灵物语

梁从诫先生是梁思成与林徽因之子,这是梁先生回忆自己母亲的一篇小短文,篇幅虽短小,却已是将自己母亲一生中最重要的两项事业都囊括了——建筑与文学。或许,此前我们对于林徽因的了解和喜爱,是源于那首《你是人间四月天》的诗,也或许是她别的动人心弦的文字,我们一直以为她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诗人、女作家。但从梁先生的这篇短文中,我们才知“建筑是她心灵诗歌”,学建筑、为建筑事业奉献自己不仅是林徽因最初的梦想,更是她为之践行一生、百折不挠的人生追求。

篇5:曾经你我她的文字现代诗歌

也许,青春的岁月,除了甜蜜,还有淡淡的苦涩

我们踏在青石阶上,张开臂膀,试着去翱翔

却一次次跌落在地上,你揉着红肿的`脚踝,苦笑着,再去起航

就这样,那一瘸一拐的身影,斜映在了老槐树干上

过了许多年,我回望,那干褐的枝干,似乎还残存着,你的叫囔

你说,嘿,朋友,一起去流浪,去奔向远方。

那神采竟比晚霞还要明亮

时至今日,那时的你,和,那时的模样

我都还记得,还未曾遗忘

你说,你喜欢蓝蓝的天空,有白云朵儿在地上

就像,透明的大海,翻滚着的波浪

亲爱的,青春就是这样的模样

有撩人的刺,也有弥漫的花香

微风小憩,我还没有长出翅膀

再等等我,带着你和梦想一起去流浪。

也许,青春不是这样,看着你在流浪,而我却在原地

等你回望

也许,青春就是这样,当你插上翅膀流浪,我却不愿随你

盼你归来

也许,青春不只是流浪,还有漫步,我已在漫步

而你

篇6:秋现代抒情诗歌

当记忆的流波浮泛出你的模样,我不再紧闭眼睛,

拉皱眉头,环顾四周,愤怒的手拼命地找着石头,

要把水上你的幻象打破。

当往昔虚荣的我迎面而来,坏笑着向我招手,

我不再匆匆地调头就走。

当那些尴尬,那些嘲笑的歌声,

或响亮或幽隐地在耳边缭绕,

我却看着它们,像看到嗡嗡地飞来,

凑得很近的蜜蜂,报以微微一笑。

当欲望在门外说尽动听的话,并用她曼妙的`身姿极力地引诱,

我却在书桌前不为所动地端坐着,谱着人世的爱曲。

当无知低着头,为他给我所带来的一切烦扰致以真切的歉意,

我却拉着他的手,走进家门,将之奉为上宾,感谢他教给我的所有。

当我在渡口,平静地挥挥手把怯懦永远地送走。

篇7:水漂现代抒情诗歌

一阵凄凉的风

将这抹陶醉的绿色溶解

泛起了层层的涟漪

都是一些过去的往事

你能打破我的静寂吗

一场思情的雨

滴落在这片宁静的水面

交错出一个个波纹

都是一些起伏的记忆

是你搅乱了我的心海

激起了层层叠叠的过往

那份秘密

也许会被你带走

篇8:《史记》抒情诗歌选读

采薇歌

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适安归矣?

吁嗟徂兮, 命之衰矣!

这是伯夷、叔齐隐居在首阳山, 靠采集蕨菜充饥, 饿死之前所作的一首歌。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孤竹君死后, 叔齐想让位于伯夷, 伯夷为不违父命而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位, 也逃脱了。人们只好拥立孤竹君的二儿子 (伯夷为长兄、叔齐为三弟) 即位。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姬昌乐于善待老者, 于是便投奔他而去。不想到那里时, 西伯姬昌已经死了, 他的儿子武王把父亲的灵牌放在战车上, 东伐殷纣, 伯夷和叔齐拉住武王的马缰阻止。武王的随从想要杀他们, 太公吕尚说:“他们是义人。”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武王平定了商纣的乱世, 天下归顺了周朝。但是, 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耻辱, 坚持操守, 隐居在首阳山, 不吃周朝的粮食, 直至饿死。

伯夷、叔齐让国相去、叩马谏伐、首阳采薇的故事, 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了, 至今仍为人们传颂, 尤其为那些刚正清廉、不愿随波逐流的仁人志土所推崇。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七十列传中, 第一篇就是记述伯夷叔齐事迹的《伯夷列传》。

在伯夷、叔齐三千年前的告别人世的咏歌中, 有两句诗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那就是“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在常人看来, 正义的武王讨伐暴虐的纣王这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战争, 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然而, 司马迁的目光是锐利高远的。一个社会, 是不是更加应该以一种有秩序的方式运作?是不是只要对方率先使用了暴力, 我对他人和社会使用暴力就是理所当然的?很显然, 以暴易暴的观点是错误的, “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这正是伯夷、叔齐的人生绝唱带给我们的榜样的力量。

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歌》是战国时卫国人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入秦刺杀秦王前在易水告别送行的人时唱的歌。这首只有短短两句寥寥十五个字的诗歌, 声情慷慨, 读了令人感动。上句“风萧萧”摹声, 从听觉上写环境的悲惨;“易水寒”摹感, 从感觉上写环境的悲凉;写风吹水寒之景, 渲染苍凉悲哀的气氛。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则展示了荆轲这位壮士的义无反顾、慷慨赴国难的情怀。

壮士荆轲之所以受到后人的赞美和怀念, 正是因为这短短的诗。诗人创造了诗, 同时也塑造了一个大写的自己。然而, 值得一提的是, 《易水歌》并非绝响, 早在《尚书》中勇士出征的誓辞篇章里, 我们就聆听过这样血性男儿的声音;直至明清之际, 在张溥的《五人墓碑记》里我们也聆听过这样铿锵有力的声音。它们让我们一再感受到千金易取, 一诺无价的人格尊严所在。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楚霸王项羽被包围在垓下, 粮尽援绝, 他自知败局已定, 在率部突围, 虽杀伤敌军多人, 终因兵力单薄, 自刎于乌江前所作的绝命辞。

诗歌的第一句, 就描绘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力拔山”三字充分说明自己是一位“力能扛鼎”的壮士;“气盖世”是说他在文韬武略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个人, 这让我们想起, 秦始皇东巡, 项羽见其气势, 脱口而出的“彼可取而代之”的少年英雄梦, 这里运用概叙及虚实结合的手法, 生动地显现了自己叱咤风云的气概。然而, 在第二、三句里, 这位盖世英雄却不得不感伤于命运的无常与乖舛:由于天时不利, 神驹乌骓马不能向前奔驰了, 只好徒唤“奈何”;面对事业的功败垂成, 大势已去, 他没有留恋, 没有悔恨, 甚至也没有叹息;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的一位红颜知己美人虞姬的前途:“虞啊, 虞啊, 我该把你怎么办呢?”在这简短的语句里包含着何等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

《垓下歌》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 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 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短短的四句诗, 展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是刘邦在公元前196年平定淮南王黥布的反叛后, 顺路回乡时, 在沛宫设宴同家乡的父老子弟欢饮, 因百感交集而作的一首歌。

首句的“大风”、“云”, 表面上写的是自然风云, 实际上是写他为实现政治抱负率领千军万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他入咸阳灭暴秦, 他战垓下败项羽, 均有风卷残云的磅礴气势。“威加海内”的“海内”指全国, “威加海内”指他统一了全国, 建立了西汉政权, 发展了经济, 得到了人民的拥戴, 表现了他的非凡威势。“归故乡”指又同父老乡亲欢聚一堂, 也表现了他浓厚的乡土之思。“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抒发了他对未来的愿望和理想。“猛士”指能为大汉王朝守四方疆域的勇猛之人, “安得猛士”则给人以悲凉之感, 意味大汉王朝的政权背后存在着内外隐患和人才的缺乏。回故乡的喜与悲交织在一起, 令人“泣数行下”。

《大风歌》, 短短三句, 计二十三个字, 不但高度概括了时代的特征, 而且也蕴涵了刘邦对西汉帝业和故土人情的浓厚感情, 是一篇抒怀言志佳作, 真可谓“冠绝千古”。这是刘邦的又一次异曲同工的感叹, 与自己心灵知己、政治仇雠项羽同样, 是英雄末路的命运的悲怆心声。

鸿鹄歌

鸿鹄高飞, 一举千里。

羽翮 (hé) 已就, 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 当可奈何!

虽有矰 (zēng) 缴 (j iǎo) , 尚安所施!

这是刘邦晚年与宠爱的戚夫人饮酒击筑而唱的一首歌。

汉初吕后之子刘盈虽被立为太子, 但汉高祖一直不喜欢他, 想改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但是, 这个打算遭到了张良等大臣的反对, 所以迟迟未能实施。后来刘邦病得厉害, 更急于废立之事。有一天, 刘邦正在喝酒, 看见在旁陪侍的刘盈背后站着四位老人, 年纪都在八十岁以上, 须眉皆白, 体格健壮。这四人正是刘邦多年想聘请而不得的“商山四皓” (四位贤士) 。刘邦惊奇之余就问他们:“我寻找你们多年, 你们都躲避我。现在为什么又来了, 跟着我的儿子呢?”“商山四皓”回答说:“陛下轻视儒士, 我们义不受辱, 所以逃避。现在听说太子仁孝, 礼贤下士, 所以我们就来了。”刘邦听罢, 说道:“好吧, 那就麻烦你们好好保护我的儿子吧。”“商山四皓”的出现, 使刘邦不得不放弃了原来的打算。“商山四皓”走后, 刘邦召来戚夫人, 对她说:“我本来想把太子废掉, 但有这四个人辅佐他, 太子的羽翼已成, 难以更改了。吕后以后就是你的主人!”戚夫人听后, 哭泣不已。刘邦说:“你为我跳楚舞, 我为你唱楚歌。”于是就唱了这首深刻反映了刘邦在立储问题上矛盾、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的《鸿鹄歌》。

耕田歌

深耕穊种, 立苗欲疏。非其种者, 锄而去之。

这是朱虚侯刘章 (其父是刘邦庶子齐悼惠王刘肥) 斥责吕氏专权的一首歌。它不是一首普通的农谚诗, 而是首寓意巧妙的政治诗。

汉时, 吕太后称制, 她的兄子吕台、吕产、吕禄已相继策封为王;诸吕封侯者, 更遍布朝野。刘章当时封朱虚侯, 身为刘邦之后, 对吕氏擅权早就心忿难平, 终于在吕太后的一次酒宴上, 发为慷慨的惊人之举。高后令朱虚侯刘章为酒吏, 刘章借此行酒令并自请为太后言耕田歌。

“深耕穊种, 立苗欲疏”, 是歌的由头。“非其种者, 锄而去之”是歌的目的。在这两句中, 刘章正是巧妙地用一“种”字, 一语双关, 以禾苗之“种”, 谐喻帝王将相之“种”, 向专擅朝政的诸吕, 射出了一支锐啸而鸣的讨伐之箭。它的意思是:汉家乃刘氏种姓之天下, 岂容杂种吕氏蔓延滋长?对付这样的杂种, 唯有一个办法, 就是坚决将它们锄去!

此歌字面上, 无一语不谈耕作;事实上斥责吕氏专权之意, 无一人不意会, 就是吕后也不例外, 只能“默然”以对;正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

饿死歌

诸吕用事兮刘氏危, 迫胁王侯兮强受我妃。

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 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

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决中野兮苍天举直!。

于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财。为王饿死兮谁者怜之!

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

这是赵王刘友被吕后幽禁, 在饿死前作的一首歌。它将遮掩在华丽的宫廷帷幔之下皇权与外戚之间的残酷斗争表露得淋漓尽致。吕氏专权害死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之后, 吕雉将刘友迁到赵国, 封为赵王, 又将一位吕姓王后强买强卖地塞给他。名为姻亲, 实为监视, 自然难怪刘友会疏远这位间谍太太了。被惹恼了的吕家河东狮, 一气之下跑回娘家, 并向娘家人吕雉检举自己丈夫谋反。吕雉立刻将刘友囚禁在长安, 断绝其饮食, 凡为刘友偷送饮食的官员, 一律被逮捕问罪, 刘友饥饿难忍, 义愤填膺, 作此歌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怒。“诸吕用事兮刘氏危”“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等句表达了赵王不顾一切, 勇敢地喊出自己真正的想法, 发泄自己对吕氏的愤恨;没有丝毫低头服输, 摇尾乞怜以求自由的意思;更是毫不顾及可能会引发的可怕后果。而“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为王饿死兮谁者怜之!”则实在令人伤感政治的极残酷和生为帝子的极无奈。

瓠 (hù) 子歌

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

殚为河兮地不得宁, 功无已时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巨野溢, 鱼沸郁兮柏冬日。

延道弛兮离常流, 蛟龙骋兮方远游。

归旧川兮神哉沛, 不封禅兮安知外!

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 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齧桑浮兮淮泗满, 久不反兮水维缓。

《瓠子歌》共有两首, 这里只讲述其一。这是汉武帝刘彻亲临堵塞黄河决口的现场时即兴所作的一首歌。

“瓠子”是地名, 在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公元前132年, 黄河在瓠子决口, 洪水遍及梁楚之地16个郡。为了稳定封建统治, 公元前109年, 汉武帝下决心堵塞决口, 并亲率文武百官到瓠子决口处指挥封堵战役。经过几万人不分昼夜的艰苦奋战, 堵口终于成功, 梁楚之地的百姓从水患中解脱出来。诗歌的前半部分描写洪水造成的破坏和作者对水灾的担忧;“浩大的水势冲破堤坝, 让那里百姓的居所都变成了汪洋泽国”。后半部分直抒胸怀, 以深沉的笔墨表现了武帝自己对治理水灾, 恢复农业生产的决心。

上一篇:满江红,满江红何梦桂,满江红的意思,满江红赏析下一篇:舞蹈班策划书简单参考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