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集体林权改革

2024-05-01

腾冲集体林权改革(精选8篇)

篇1:腾冲集体林权改革

腾冲县林改情况总结

林改让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还山还权,还利于民”,“绿了山坡,富了生活,热了心窝”。位于滇西的云南省腾冲县是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有林业用地面积逾6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7%,活立木总蓄积量4872万立方米,集体林应确权面积401.08万亩,是全省重点林区县之一。2006年以来腾冲县多措并举稳妥推进林改,切实解决好长期遗留的林权纠纷问题和林改中出现的新问题,大胆探索林木采伐管理改革,建立林木、林地流转机制和林业发展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红花油茶、核桃、银杏三棵“致富摇钱树”。

这次山林权属变革给山区农村带来两个重要的改变, 一是村民拥有自主经营管理的林地面积增加了;二是村民拥有了对这些林地和林木进行流转的权力。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跳出就林改论林改的传统理念定势,精心谋划,创新机制,构筑平台,把抓林改,做产业,强队伍作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行动,林改取得阶段性成果。

自2006年6月以来,该县已确权宗地数39.15万宗,确权面积387.15万亩,确权率96.5%;已发证38.97万宗,核发林权证12.1万本,11.69万户,林权证发放率99.5%;档案合格率100%;共排查纠纷2.78万起,调处2.71万起,调处率97.8%,群从满意率100%;森林资源资产评估60起,评估面积5.7万亩。评估值4582.93万元;林地、林木流转30起,流转金额982.9万元,流转面积1.2万亩。截至2010年8月,全县特色经济林总规模为172.9万亩,人均拥有特色经济林面积从2008年末0.65亩增加到目前的2.67亩。

实践证明,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让分到山的农民有盼头、有干头、有甜头,能实实在在从林产业发展中获得收益。

篇2:腾冲集体林权改革

王庄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尧都区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工作要求,积极配合金殿镇政府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开展,结合我村实际,经本村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制定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人口现状

经调查核实,公示后确认,王庄村共计347户1438人,参加本次林改以2010年11月10日前农业在册人口为准,包括在校大、中专学生10人,合同兵、义务兵3人。

(二)林权现状

全村共五个居民小组,347户居民,1438人,全村总面积5851.2亩,荒山荒坡面积4769.2亩,耕地面积1082亩。

二、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尧都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坚持森林分类经营方针,进一步明晰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创新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加快推进现代林业生态建设,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基本原则

坚持依法改革的原则;坚持权益平等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坚持尊重历史、维护稳定的原则。

四、总体目标

全村集体林地实施林权制度改革,在2010年到2011年两年时间内全面完成主体改革任务。本着尊重历史、依法办事的原则进一步稳定和完善承包关系。逐步建立起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落实、责权划分明确、利益分配合理、流转程序规范、监督服务有效、配套机制完善的现代林权制度,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努力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五、林改的方式

均山到人、联户承包的方式。

六、林改的方法

(一)我村荒山荒坡面积4769.2亩,耕地面积1082亩。

(二)将本村分山户数347户,按照村现小组5个组,由农户自愿推出本组代表人,农户再将自己的林地委托给代表人,根据委托书和联户承包议事规则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本方案经全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表决通过后,报镇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后执行。

王庄村村民委员会

篇3:腾冲集体林权改革

一、厦铺镇的集体林权改革状况

厦铺镇总面积415950亩, 其中:耕地28635亩, 林业用地371400亩, 森林覆盖率达86.1%, 公益林面积57791亩, 用材林248415亩, 楠竹4800亩, 经济林3160亩, 活立木蓄积量567868立方米, 楠竹立竹量800万株。

厦铺镇的集体林权改革是始于2007年7月, 并在2008年底确权完毕, 发证率达96%, 具体程序是按照县里的集体林权改革方案进行的。此次集体林权改革可概括为落实“四权”、严把“四关”。集体林权改革关系到千家万户群众的切实利益, 只有严把“四关”才能稳步推进改革。四关是:一是调查摸底关。各组理事会成员认真填好集体林权改革6张摸底表, 并将相关情况召开群众会进行通报、张榜公示。二是方案制定关。村组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并围绕集体林权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政策措施、方法步骤、组织保障等内容制定村组集体林权改革实施方案和明晰产权方案, 经2/3以上成员同意后, 按7天公示期和有关程序将各项方案进行公示。三是勘界发证关。集体林权改革方案报批后, 村里积极组织林业业务员进行林权勘验, 将权属、面积和四至界限勾绘在1︰10000地形图上, 然后落实经营状态, 将权属落实情况登记造册, 并将结果分组公示7天, 无异议的由各村与山林承包经营者签订合同。村里审核后将权属落实登记册连同合同书一并报镇政府审核, 镇政府汇总后报县政府认定, 核发林权证, 做到图、表、册、一致, 人、地、证相符, 建档归案。四是纠纷调处关。村集体林权改革小组和各组的集体林权改革理事会,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 分级负责, 在充分尊重历史, 尊重现实的前提下, 深入细致地做好纠纷双方的思想工作, 及时将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集体林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 生态公益林补偿过低

现在厦铺镇硚口村国家级公益林每年亩10元的补偿标准, 虽然相比较前几

涉及管护费补偿, 而集体和个人经营的公益林补偿内容应包括两部分:产权受限带来的经济损失的补偿和管护费补偿。10元钱显然没有包括经济损失补偿, 对林农管护生态公益林的吸引力不大。

(二) 林业科技水土不服

由于基层林业站人员的大幅度精简和较低的工资待遇, 镇级的林业科技推广组织的建设一直不足, 严重影响了基层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稳定和林业科技推广事业的发展。长期以来, 林业科技推广组织只是围绕推广搞推广, 没有积极主动地帮助林农接受新技术、新成果, 不能主动走出去, 到科研院所和学校去寻找项目成果, 把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林业新技术和新成果引进来, 加以试验示范和推广, 只是坐等上级部门下达任务, 然后组织实施和完成, 结果造成了推广的科技在实际生产中派不上用场。

三、集体林权改革相关对策建议

(一) 改进现在林地面积计算补偿金额的方法

残次林、低产林、薪炭林、灌木林、用材林, 不同森林类型发挥不同的生态效益, 以及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 不同年龄森林也发挥不同的生态效益, 同时不同的森林林木所有者付出的成本也不同。应开展根据林地蓄积量和视可采伐利用度区分补偿标准和不同的森林年龄对应不同的补偿标准的尝试工作。在确定补偿对象时, 首先应执行谁投入谁收益、谁损失谁获补偿的原则;同时要考虑权属明晰和分级管理的原则、市场经济中公平交易的原则及社会公平性原则, 应使公益林经营者获得合理的补偿。在确定补偿标准时, 应在坚持可行的原则基础上, 采取充分补偿的原则, 在当前生态公益林建设中, 不能使被划入公益林的森林经营者因此而导致经济收入或预期收入及其他发展机会的减少, 这是最低的补偿标准, 也是对林农利益的最低保障, 低于这个标准实际上是对林农利益的剥夺。

(二) 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体制建设

1、加强镇级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

设, 提升乡 (镇) 林业站的作用, 成立区域林业科技推广站。区域林业科技推广站的建立, 应以满足林业发展需要为标准, 合理布局, 重点加强符合区域林业发展的林业科技引进、试验、研究和推广, 把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好, 带动和辐射全县林农, 促进全县林业科技进步。切实把林业推广站办成林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展示窗口, 引进、推广林业科技的中试基地, 培训、教育林农的平台, 解决现有乡 (镇) 林业站试验无基地、培训无场所、推广无平台的局面。

2、改变多年来人们对林业科技推广

工作的单一性的认识, 解决好林业推广与经营服务的关系, 一方面在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上保证林业科技推广有足够的实力, 满足林农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林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应根据当地林业生产的实际和林农的需要, 组织好林木种苗、化肥、营林技术材料等必要的生产资料供应, 并耐心向林农讲清其特性和使用方法, 以提高技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推动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摘要:厦铺镇的集体林权改革已经完成了主体改革, 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文章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集体林权改革,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仁东.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若干思考[J].浙江林业科技, 2009 (2) .

篇4:集体林权改革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这份作为指导我国集体林权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把这项与13亿国人息息相关的改革定性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

“之所以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因为: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林地一直没有涉及产权制度改革这一重大问题。现在,根据我国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实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是一个重大突破,改革的范围已经远远突破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原有范围。”

从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的这段话中,可以找到此次集体林权改革对中国社会经济改革的战略意义所在。土地是非常重要和特殊的生产资料,我国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土地的变革和调整,“这个事情处理好了,人民就安居乐业,社会就稳定,政权就巩固。”他说。

1978年开启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誉为自土地改革以来“第二次生产力解放”,就是对土地的调整和变革。现在,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土地制度调整力度之深刻,将会启发我国社会发展新一轮的生产力解放“大潮”。

“林权制度改革以及衍生出的一系列其他方面改革,对推动整个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解释说,“林权制度改革本身涉及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包括怎么去改革政府管理制度,怎么去改革要素市场,等等。”而这些改革已远远超出了林业所涉及的改革内容。

也因此,贾治邦提出,“必须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当前农村改革的重点全面推进,以全面解放和发展整个农村生产力。”

中央党校教育长李兴山告诉记者,“我们国家的改革是从‘大包干’为核心的农村制度创新肇始,改革开放30年后又通过林权改革这个制度创新再次从农村改革出发,将可能形成中国生产力解放的更大场面。”

用产权冲破束缚

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广大群众把这次改革称为解放以后的“第二次土改”。但从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那次改革主要是耕地的联产承包,受益的主要是种地的农民。而对于广大的山区和林地来说,虽然也曾实行过“三定”,但收效不大。

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广度上讲,改革由平原推进到山区、由农民涵盖到林农、由农业深入到林业;从深度上来说,这是一次从承包责任制到产权制度的改革,从生产经营到市场交易的改革,从放权让利到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广大山区农民把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称为是“第三次土地改革”。

“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关键还是要调整生产关系。”李兴山介绍说,在我国,山区是整个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山区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69%,在全国2100多个行政县、区中有1500多个山区县。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目前全国50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有490多个在山区。

从全国的总体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在农村,而农村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在山区。如果能下决心推行林权制度改革,同时通过各种配套措施,把更多生产要素引向山区、引向林业,就能为山区致富、林农增收提供可靠的保证。

关于这一点,已在先行推动集体林权改革的一些省得到了充分证明。其中,江西省从2004年到2006年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仅两年时间,就新增社会对林业的投资48亿元,新增林业从业人数50.63万。农民人均林业总收入两年共增加了278.72元,增长幅度为69%。

李兴山调研中发现,林权制度改革以后,由于林农有了山林的经营权、处置权、受益权,这就不但使他们把山林看成是自己的生存和致富之本,而且把植树造林看成是在山上“办银行”,是为子孙后代留财产,“不但能自觉地制止乱砍滥伐,而且对可持续发展也有了内在动力。”

据江西省的统计,仅从2004年实行集体林权改革以来的两年时间,全省的造林面积就由121.2万亩增加到273.3万亩,增长了125.5%。“由此可见,林權改革不但是一个改革问题、体制问题,还是发展问题、建设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把体制改革作为发展和建设的突破口,就会产生巨大的生产力解放。”李兴山说。

产权仍是农村改革突破口

近十多年来,我国城市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探索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都有很大进展,而农村的制度创新则无太大的实质性进展。

李兴山介绍说,城市先后建立了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而农村的要素市场不但无从建立,反而使大量资金外流,造成了“融资难”、“贷款难”等问题。

在他看来,农村改革要取得新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从国外的一些经验来看,韩国之所以只向每村发放335袋水泥,就启动了全国的“新村运动”;以色列之所以在沙漠、荒山占国土2/3,50%的国土降雨量不到150毫米的情况下,却大量出口粮食、蔬菜、水果等,都不是因为国家有多大的投入或者具备多好的发展条件,关键是因为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

他认为,各国好的机制和我国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经验类似,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既要在“多予少取”上尽力而为,更要在如何“放活”上多做文章,也就是产权上如何改革的问题。对此,李兴山指出,2004年以来推进的林权改革试点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

“产权制度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抓住了产权制度改革就是抓住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李兴山认为,林权改革突出产权制度改革,从而破除了制约林业林区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了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各种功能,使过去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

“改革也要坚持以人为本。”李兴山反复强调,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改革得以继续的基本动力。江西省在这次林业体制改革中,就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改革经验,改革中把广大林农是否在改革中受益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标准,政府管理部门不怕砸自己的饭碗,地方财政出钱自担改革成本,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反,如果改革不是强调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是强化部门的既得利益;不是实行民主决策,而是政府包办代替,那就不可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改革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最关键的一点是,“政府职能转变是改革攻坚的关键,政府既应是改革的领导者,又应是改革的带头者。”对这个判断,李兴山解释说,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政府职能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政府机构改革是最关键的改革。所谓体制改革打攻坚战,最主要的“坚”,就是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机构改革。

农村生产力再解放

改革开放30年后,改革开放的动力再从农村寻找源泉,已经决定了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是简单的单一领域的制度创新探索。

比如,对下一步农村改革而言,此次林改提出的“还山于民、还权于民”,按照李兴山的理解,其制度意义已经超越了还停留在“放权让利”阶段的承包责任制改革,“林改抓住了产权改革这个核心内容,而且比承包制从性质上更加深入,不但考虑到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和处置权等问题,还进一步深入到产权交易。”

因此,从这个角度突破的改革,本质上来说,就是解决权利平等问题,在改革当中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权利平等的社会主义市场主体,进一步使之得到发展和解放,来推进农村改革。

他具体解释说,对于农村改革,不论是现在改革承包制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出发点就是农民很苦、农村很穷、农业问题很严重。因此,往往把国家所采取的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仅看成是对农村、农民的“关怀”、“照顾”、“优惠”、“倾斜”或者“重中之重”,等等。

“其实,照顾优惠没必要,何况照顾优惠本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是不平等。目前,农民最需要的不是照顾而是权利的平等。”李兴山说,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方面、社会方面,还表现在体制方面、制度方面,已成为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表现和原因,“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不可能依靠对农民的同情得以解决,而需要权利地位的平等得以解放。”

如果能将林权改革在产权制度创新意义上实现的权利平等,借鉴到下一步农村整体改革当中,将会进一步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当然,改革将是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但是这个方向必须明确和坚定。”李兴山最后说。

篇5:集体林权改革

整体说明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统计表主要是反映改革的进展情况表中所填的数据为进度数据,要求填写每期期末(累计)数和本期新增数。其中期末(累计)数,主要是指标在统计期期末状态,有些指标需要填写林改以来发展到现在的累计数。本期新增数,主要指统计期内数值的变化状况。

指标1-3 地(市)、县级、乡(镇)成立林改工作机构个数:是指地(市)、县级、乡(镇)级人民政府成立的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和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的林改工作 机构。

指标4 林权管理服务机构:是指经编办批准成立的集信息发布、政策咨询、中介服务于一体的林业综合性管理与中介服务机构。

指标5 林业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构:是指依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设立的机构,承担林业承包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林权纠纷调解仲裁的日常工作。

指标6 林改培训人数:是指本行政区内参加各级林改培训的人数,包括各级林改工作人员、乡村干部及林改工作骨干等。

指标7 纳入改革范围的集体林地面积:指全省的集体林地面积。

指标8 已确权集体林地面积:是指经过本次林权改革,已经明确产权归属的集体林地

面积。

指标9 自留山面积:指“三定”时或这次林改中,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划定的自留山。指标10 家庭承包经营面积:是指通过均分到户,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集体林地面积。

指标11 联户承包面积:是指多个农户共同承包经营的集体林地面积,共有一个林权证。指标12 集体股份经营面积:是农民持有股份,林地由集体统一经营的集体林地面积。指标13 集体统一经营面积:是指由集体统一经营,未将股份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集体林地的面积。

指标14 大户承包面积:主要是指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招标、租赁、公开协商方式承包的集体林地面积。

指标15 其它形式经营面积: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等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集体林地面积。指标16 发证本数:是指明确权属后,发放林权证的本数。指标17 发证面积:是指已发放林权证的集体林地面积。

指标18 发证户数:是指通过均山到户和大户承包获得林地后,发放林权证的农户数。联户承包后,林权证在农户手中的算1户,林权证在村集体里的,暂不纳入统计。

指标19-23 林权纠纷:主要是指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发生的纠纷;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流转发生的纠纷;因收回、调整承包地发生的纠纷;因确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或因侵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的纠纷;指因界线争议引起的纠纷。纠纷发生件数:是指发生的林权纠纷数量;调处件数:是指已经调处的纠纷数量;纠纷争议面积:以上各类纠纷涉及的总面积;已调处面积:是指纠纷调处后消除争议的面积。

指标24-28 国有林业单位经营集体林地面积:主要指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国有单位经营集体林地的面积。同一块林地,有多个单位经营的,只统计1次,不重复计算。已发证面积:指已发放林权证的国有单位经营集体林地的面积;发证到户面积:指林权证已发放给农户的国有单位经营集体林地的面积。

指标29 补偿面积:是指纳入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集体林地面积。指标31 中央财政:是指中央财政对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金额。指标32 地方财政:是指地方财政对国家级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补偿金额。指标33 补偿面积:是指纳入地方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集体林地面积。指标35 省级财政:是指省级财政对地方重点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补偿金额。指标36 市、县财政:是指市、县级财政对地方重点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补偿金额。指标37 抵押面积:是指用于取得抵押贷款的集体林地面积。指标38 农户抵押面积:是指农户用于取得抵押贷款的集体林地面积。指标39 贷款金额:是指获得的林权抵押贷款金额,填写累计数。

指标40 农户贷款金额:是指农户获得的林权抵押贷款金额,包括联户和大户的林权抵押贷款。

指标41 贷款农户数:指获得林权抵押贷款的农户数量。

指标42 农户贷款余额:指农户持有林权抵押贷款的余额,等于当年新增的林权抵贷款金额加上上年底的林权抵押贷款余额减去当年归还的林权抵押贷款金额。指标43 投保面积:指参加森林保险的集体林面积。

指标44 保险金额:指保险公司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责任的最高限额,即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实际投保金额。

指标45 每亩投保金额:指保险金额与投保林地面积之比。指标46 保费:指投保人向保险公司交纳的保险费。

指标47 保费费率:是指保费占保险金额的比率,等于所交保费与保险金额之比。指标48-51 政策性补贴:是指保费中政府补贴的部分,包括中央、省级和县级政府补贴。指标52 林农负担:是指保险费中农民自己承担的部分。

指标53 林权交易服务机构:是指县级及以上的林权交易机构,包括综合服务中心中设立的交易机构。

指标54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是指县级及以上的评估机构,包括设立在林权交易机构里的评估机构。

指标55 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是指经过资产评估主管部门审批,取得资产评估资质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

指标56 有资质的资产评估人员:是指取得资产评估资质,具有资产评估师证书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人员。

指标57 流转面积:是指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依法采取转包、出租、入股、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集体林地面积。

指标58 林权交易机构中流转面积:指经过林权交易服务机构流转的集体林地面积。指标59 转让:指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其拥有的未到期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以一定的方式和条件移转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的行为。

指标60 入股:是指农户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依法采取入股的方式,与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组织或团体入股经营的行为。

指标61 出租:主要是指承包方将自己承包期内承包的林地,在一定期限内租赁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并收取租金的行为。

转包:主要是指承包方把自己承包期内承包的林地,在承包期限内二次承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其他农户的行为。林地承包经营权转包主要发生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农户之间。受转包人享有林地承包经营权使用的权利,获取承包林地的收益,并向转包人支付转包费。转包无需经发包人许可,但转包合同需向发包人备案。指标62 其他:是指除了转让、入股、出租、转包以外,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依法采取其他流转方式。

指标63 本集体组织内:是指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依法流转给本集体组织内部农户。

指标64 本集体组织外:是指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依法流转给本集体组织以外的企业、团体、个人等。

指标65 流转蓄积量:是指发生林权流转的林地的林木蓄积量。

指标66 林权交易机构中流转蓄积量:指经过林权交易服务机构流转的林地活立木蓄积量。

指标67 流转金额:是指农户通过集体林权流转所获得的资金数。

指标68 林权交易机构中流转金额:是指经过林权交易服务机构流转所获得的资金数。指标69 林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愿参加的,以农户林业生产经营为基础,以某一林产业或林产品为纽带,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生产、购销、加工等互助合作经济组织,包括林业专业合作社、各种林业协会等。

指标70 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户数:指加入林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总数。指标71 合作组织经营林地面积:指林业合作组织经营的集体林地面积。

指标72 林业专业合作社:是指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经工商部门注册成立的,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林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林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合作组织的一种形式,数量应小于等于林业合作组织数量。

指标73 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数:指加入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总数。指标74 合作社经营林地面积:指林业专业合作社经营的集体林地面积。

指标75 种植面积:指林下经济作物种植的面积,包括林药、林菜、林菌、林草、林粮等多种形式。

指标76 农户数:指开展林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数量。指标77 产值:指开展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所产生的总产值。

指标78-80 养殖规模:指进行林下养殖的动物数量,主要统计林畜、林禽、林蜂三种形式。

指标81 农户数:指开展林下养殖的农户数量。指标82 产值:农户林下养殖所产生的总产值。指标83 集体林地面积:是指以林地资源为依托,开展森林景观利用,如森林人家、森林观光旅游等的集体林地面积。

指标84 农户数:指利用森林景观,办农家乐的农户数量。指标85 收入:指农户开展森林景观利用所获得的收入。

指标86 农户数:指从事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并从中能够获得经营收入的农户数量。指标87 产值:指农户通过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所产生的产值。

指标88 林下经济相关专业合作社个数:所有与林下经济相关的林业专业合作社的个数。

指标89 林改涉及农户数:指本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到的农户数量。指标90 林改涉及人口数:指本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到的农村人口数量。指标91 林改县农民人均收入=∑各林改县农村人口数ⅹ农民人均收入/∑林改县农村人口数。

指标92 来自林业的收入 =∑各林改县农村人口数ⅹ人均林业收入/∑林改县农村人口数。

篇6: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论文

内容提要:.........................................................2 关键词:..........................................错误!未定义书签。一.集体林权改革历史回顾...........................................2 二.现阶段林改进展情况.............................................3

2.1全国林改进展情况.............................................3 2.2柳州市林改进展情况...........................................3 2.3柳州市林地基本情况...........................................4

三、柳州市林改存在的问题...........................................5

3.1 部分县区主要领导不够重视,没有形成合力......................5 3.2 宣传不到位,没有形成舆论氛围................................6 3.3 技术力量不足,林改工作推动举步维艰..........................6 3.4 各部门没有形成合力,林业部门孤军奋战........................6 3.5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为推进工作增加难度......................6 3.6 林改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林权证的权威性........................7 3.7 林业“三定”历史遗留问题多,留下许多后遗症..................7 3.8 宗地面积过小................................................8

四、解决办法:.....................................................8

4.1 要加强领导,确保改革顺利推进................................8 4.2要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改革氛围.............................8 4.3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水平.................................9 4.4要搞好部门配合,努力形成林改的工作合力......................10 4.5抢时机,促进工作进展........................................10 4.6要抓好督促检查,确保改革质量................................10 4.7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11 4.8创新工作方法,联户发证......................................12 柳州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正在如火如茶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项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必须对农村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有利于促进林业的发展、农民增收,而且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林权制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的任务就是要依法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并通过发林权证来落实这四个“权”,因此这个证必须是“铁证”,可见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2009年,广西柳州市开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时间紧,任务重,在工作的推进过程中林改工作人员对林改政策、方法均在摸索、理解、把握的一个磨合过程,再加上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大家对政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对近一年来林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问题 解决方法

一.集体林权改革历史回顾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历程,大体可分为 2 四个阶段:一是土改时期的“分山分林到户”;二是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山林入社”;三是人民公社时期的“山林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四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和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这四个阶段的林权制度改革是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不同程度地推动了集体林业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集体林产权虚置、农民经营主体地位不落实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林业生产力的发展。推进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现阶段林改进展情况

2.1全国林改进展情况

国家在2003年启动,以福建、江西为试点省份,并于2006年底在全国全面推广。目前,全国有27个省区市成立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和工作机构,有16个省区市制定了政策性文件。福建、江西、辽宁等省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正在推进配套改革;云南、安徽、河北、湖北4省主体改革全面推开;湖南、河南、贵州、海南等8省市正在总结试点经验,今年将全面推开;其他省区也在积极开展试点、深入调研,进行前期准备。2.2柳州市林改进展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的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 工作会议中指出:全区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集体林地为21027万亩。2009年初—2011年底,在武鸣县、钦州市钦北区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在全区选择25个县(市、区)进行扩大试点。2010年初—2012年底,在先行试点与扩大试点以外的其他各县(市、区)整体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2009年,柳州市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柳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林改工作,市本级、各县区、各乡镇成立了林改领导小组和林改办,落实了林改办工作人员,制定了林改工作方案,落实了工作任务、工作责任,筹措了工作经费,开展了调查摸底、宣传发动、培训学习、外业勘界、纠纷调处、内业整理、材料审核、登记发证等工作,据统计,2009年,柳州市财政下拨林改工作经费410万元,各县区自筹林改工作经费774万元;各县区发放“给农民朋友的一封信”、林改宣传手册等宣传资料76万多份,制作林改宣传标牌、张贴林改宣传标语10862块、条,出版林改简报86期;共举办各级林改培训班1131期,培训人员46670人次;共调结林权纠纷案件2209起;柳州市全年完成林改勘界面积28.44万公顷,林改发证面积20.03万公顷,均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计划任务。2.3柳州市林地基本情况

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80.9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24.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68.6%。森林 面积为112.5万公顷(含灌木林),活立木蓄积4918万立方米,2009年森林覆盖率为61.2%。在森林面积中,纯林73.4万公顷,混交林4.16万公顷,竹林5.27万公顷。按主要林种分:用材林65.2万公顷,占57.8%;防护林37.98万公顷,占33.6%;经济林9.45万公顷,占8.4%。在有蓄积的用材林分中,按主要树种分:杉木27.7万公顷,占48.3%;松树18.8万公顷,占32.8%;阔叶树10.2万公顷,占17.8%。我市的森林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的总量均排广西前列,其中,杉木、油茶居广西第一,毛竹居广西第二。

三、柳州市林改存在的问题

2009年,我市开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时间紧,任务重,在工作的推进过程中,林改工作人员对林改政策、方法均存在摸索、理解、把握的一个磨合过程,再加上各地情况的不尽相同,大家对政策的理解把握也不尽相同。柳州市在一年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

3.1 部分县区主要领导不够重视,没有形成合力。

2009年,柳州市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由于部分县乡主要领导的不够重视,导致柳州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工作不到位,没有形成一定的合力。

3.2 宣传不到位,没有形成舆论氛围。

2009年开始之初,柳州市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但是由于面对这个新事物,很多人在观望,不敢先去去吃螃蟹,导致宣传舆论跟不上,除了林改试点县鹿寨县大张旗鼓搞林改以外,其他县区还是处于观望态度,没有从宣传上形成舆论氛围。3.3 技术力量不足,林改工作推动举步维艰。

由于2009年,是全国森林资源 “二类”调查之年,我市相当一部分技术力量投入到“二类”调中,分散了很大一部分技术力量,加上我市集体林地面积1600多万亩,时间紧,任务重,技术人员缺口比较大。

3.4 各部门没有形成合力,林业部门孤军奋战。

2009年,我市林改初始开展,林改涉及的业务繁多,需要各部门协同合作,发改、财政、档案等相关部门协调合作,是整个社会的事情,是一项大改革。但是2009年林改工作,柳州市整体没有形成合力,很多领导干部没有认识到林改的社会历史意义,以为只是林业部门搞的事情,没有形成有序、多部门联合有序的推进工作局面。

3.5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为推进工作增加难度。

大部分林农外出务工,未能及时返乡参与林改工作,对林改 摸底调查、村组方案制定及勘界工作带来了困难。村民小组外出农户数超过全村民小组农户数的三分之一,外出农户无法联系回乡参加林改也不作授权委托,导致村民小组农户代表不足全村民小组农户代表数的三分之二。同时,由于群众对林改的目的意义认识不到位,认为改不改都一样,再加上集体林地交通条件很不方便,附近没有水源,还有现今很多农民都外出务工。要让地利用起来,必须有很大的投资,花费足够的精力。农民们就没有敢想在这样的地上投资,这次林改分下后,也就没有什么想法和打算。因此,参与配合林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出现召集村民开会难,外业勘查无人到现地的情况。

3.6 林改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林权证的权威性。

由于各县区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方式和技术力量都不一样,部分县区为了完成任务,存在赶进度,不重视质量的情况。3.7 林业“三定”历史遗留问题多,留下许多后遗症。我市落实林业“三定”时的确权颁证工作较粗放。责任山和集体统一经营的集体林地相当部分都没有颁发林权证。自留山颁发了林权证,但也存在发证时不勘界,“指山为界”,四至不清;有的虽勘界,但面积没有实测,而按习惯面积填写;有的林地无证或证地不符;有的只登记、不发证;有的发证到村、未再到户。林权档案不健全或散落、遗失较多。发证后林地林木资源发生了 7 变化,但林权变更登记和换发证工作未跟上。由于上述原因,我县集体林法定产权关系仍不明晰,使得林权纠纷调处、权益保护、采伐申请、林权流转和抵押贷款等都带来困难或留下后遗症。3.8 宗地面积过小。

宗地面积以亩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1位,宗地面积不足0.1亩的,保留小数点后2位。我市的集体林地平分之后的各宗地很小,很多不足0.1亩。外业勘界时所用的地行图为1:10000,不足0.1亩的宗地很难上图。使外业的勘界的难度大大加强。

四、解决办法

4.1 要加强领导,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对林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县、乡、村都要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将林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层层签订林改目标管理责任书,为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各级党政一把手,要把林改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认真谋划,正确引导,亲自部署,亲自检查,确保林改积极健康推进。

4.2要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改革氛围。

全面推进林改,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行动。各地要高度 重视舆论宣传工作,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和宣传工具,采取多种手段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中央《意见》的重大意义,宣传党的兴林富民政策,提高全社会对林改的认识。要通过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消除干部群众的疑虑,使广大农民和乡村干部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要宣传好试点地区的好做法、好经验,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和推动全省林改工作。 4.3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水平。

林改比耕地改革情况更复杂、任务更艰巨、要求更细致,需要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队伍作保证。各地要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包括村基层干部的培训。要本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提高能力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逐级开展专项培训。要通过培训,使从事林改工作的业务骨干和各级领导干部熟练掌握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熟悉工作程序和质量要求,把握政策界限,明确目标任务,提高工作能力。为了推进我市林改工作,2009年,柳州市林业局在《柳州日报》公开登报招聘了一批技术人员,培训合格后,分到各县区进行林改工作,还从全市各县区林业部门、林场抽调技术人员支援试点县鹿寨县的林改工作,三江县从中南林业大学邀请了十几个大学生来进行林改工作,这些都是一些好的办法。

4.4要搞好部门配合,努力形成林改的工作合力。

林改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部门,任何单位工作措施不落实,支持政策不到位,都可能导致改革出现问题,甚至止步不前。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主动支持改革。在党委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努力形成改革工作合力。林业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当好参谋和助手,争取各方支持。财政部门要将林改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积极筹措资金,保障经费到位。新闻宣传部门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有利于改革的社会氛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建立林改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林改的监督检查工作,确保林改的顺利进行。 4.5抢时机,促进工作进展。

要充分利用好清明、春节等农民工返乡的有利时间,推进林改工作。农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要做到改革的政策让农民明白,改革的全过程让农民参与,确保广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坚持平等、自愿、有偿、互利、稳定的原则,引导和规范集体林权流转,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把握好“农民得实惠”这个根本。

4.6要抓好督促检查,确保改革质量。

各级党委政府要组织精干力量,深入林改第一线,逐级开展 督导检查。各级领导要亲自参与,分片督导,把好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关。要把好民主决策关,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要把好政策落实关,依法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每一位农民平等享有林地承包的权利;要把好勘界操作关,林业部门要派出技术人员深入一线,现场指导农民进行勘界,确保四至清楚;要把好确权发证关,林地林木勘界确权后,要履行法定程序,及时进行林权登记,依法核发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要把好档案资料关,做到有据可查、有字为证。在推进林改过程中,要坚持质量第一,进度服从质量,经得起历史检验。4.7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对于“三定”时期德遗留问题,在改革过程中既要鼓励探索创新,又要尊重历史,注意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妥善处置历史遗留问题,认真解决山林权属纠纷,积极化解相关矛盾。林改是一场“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改革,这“三定”最重要的是“人定心”。我们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把确保林区社会和谐稳定贯穿于林改工作的全过程,认真做好林改工作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和林业工作部门要从有利于林区稳定、有利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讲究工作方式方法,善于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做到重证据、摆事实、互调换、讲感情。要充分发挥老村干、老党员、老户主的作用,通过干部带头、党员示范,推动矛盾问题的解决,切实把各种矛盾纠纷消除在山上、处理在现场、落实在村组,做到组内纠纷不出组、村内纠纷不出村、乡(镇)内纠纷不出乡(镇)、县内纠纷不出县。同时,要建立应急机制,有效防止恶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林区社会的和谐稳定,以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林改工作顺利进行。4.8创新工作方法,联户发证。

针对宗地较小的地块,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可以进行联户发证。

篇7:集体林权改革自查报告

按照市林改办要求,依照林改工作配当的安排,我区对2010年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了认真自查。全区3各镇165个村参加林改,林改户数2.7万户,林改面积11.2万亩,现已全部完成勘界,林权公示面积10.3万亩、已完成网络登记10.3万亩。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区党委高度重视林改工作,将其作为全区农村工作重点,纳入各镇及有关部门、单位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签订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标管理责任书》。我区成立了由区党工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和协调林改工作,全年共召开区级林改会议5次,镇级林改会议16次;从各成员单位抽调责任心强、业务技能高的工作人员分阶段进驻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负责林改工作;各镇(办)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政策水平高的选调生、年富力强的工作人员组建了8—15人的林改队伍,设立了固定办公场所,配备了专用车辆和设备,负责本辖区林改工作;各村依法选举产生了本村的林改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区、镇、村三级均按要求出台了林改政策文件,并按要求召开了动员会和业务培训会,编发宣传材料、简报文件。

二、操作规范,依法林改。

1、加强宣传培训。组织工作人员先后赴等地学习了先进经验;采取“集中培训与实地培训”相结合方式,对林改工作人员进行了强化培训,有效提高了工作能力和水平。组织各镇采取张贴标语、发放明白纸等方式,深入宣传林改的目的意义、政策法规、方法步骤,林改期间,累计培训300多人次,张贴标语200多幅,发放明白纸3000余份。

2、经费设施到位。区、镇两级均足额安排林改专项经费。其中区财政拨付经费22万元,各镇累计拨付37万元,全区3镇共制作水泥界桩3500个,购臵8部GPS,9部电脑,为林改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实施方案合法可行。我区在尊重民意,调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配套出台了《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配档表》,全区3个镇、165个村均按要求分别制定了林改实施方案,特别是村级林改方案制定的切合实际。各村按程序依法召开了村民代表会议,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并进行了公示和报批。各镇工作信息、统计报表、典型总结、工作总结等均按时上报,并作到了数字准确。全区各村均按要求对以往签订的合同进行了审查并依法全部进行了妥善处理。林改登记材料齐全,申请表等填写较规范。

4、依法进行了勘界工作。全区165个村对林改登记的 林地进行了实地勘界,涉及面积11.2万亩,做到了宗地界线清晰、面积准确,林改外业勘界调查表填写详实、完整,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宗地调查时,林权人与相邻宗地林权人必须共同到场指界、签字确认;宗地实地测量时,使用GPS仪器并在拐点处设立界桩标志。四至接界林权相关权利人签字、盖章齐全,相互已确认。对出现的林权纠纷及时进行了调解与处理。没有出现因处理不当引发上访和群体事件,全区林改工作平稳有序。

5、档案管理规范。全区3镇林改档案坚持林权改革与档案管理同步进行,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将林改各个环节的材料进行分类建档,设立了固定的档案存放场所,并明确了档案管理制度及专职管理人员,切实做到了档案规范详细、标准一致。确保林改工作也有据可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外业勘界结果经公示后,输入网上林改系统,已登记1669个小班,面积103217亩。

在做好林改工作的同时,加强了森林资源的管理,没有发生破坏林地、林木和林农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的现象。

三、存在问题,下步打算

我区林改革工作虽然进展比较顺利,但也存在一些难点和问题,主要是个别历史遗留纠纷调解难度大。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下步林改工作重点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坚持把稳定放在第一位,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 责”的要求,实行镇、处分片包干督办负责制,消除林权纠纷隐患。二是组织各镇、办对照已测宗地查漏补缺,做好归档资料的整理和股权登记工作;三是研究解决好“均股均利”产生的各类矛盾纠纷,加快进度,进一步完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后续工作,确保按期完成我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

篇8:腾冲集体林权改革

在当前的集体林权改革中, 林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不仅是林业改革所指向的对象, 更是研究森林、林地和林木的权利性质、权利归属以及权利流转等诸多问题的理论基础。明确林权概念, 对于促进当前林权制度改革实践工作、推进林业法理论研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林权概念的界定, 理论界存在不同观点, 个别学者在不同时期对林权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1) 林权是指国家、集体、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对森林、林木、林地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包括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 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以及林地承包权等财产性权利[1]。这种观点认为林权是主体对客体享有的具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能的民事权利, 林权客体为森林、林木和林地。

(2) 林权是有关森林资源和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2]。该观点认为林权客体包括森林资源、森林、林木和林地。

(3) 林权不仅指森林、林地、林木权属, 林权也是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依法对森林、林木、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3]。这种观点将林权分成两类:一类是以森林、林木、林地为客体, 这类林权体现为所有权;另一类以森林、林木、林地之上的权利为客体, 这类林权体现为所有者对这些权利的处分权。

(4) 林权与森林资源所有权以及林木所有权不同, 是源于森林资源所有权的一种物权形式, 是森林资源非所有人依法取得的, 自主开发森林资源并获取收益的民事权利[4]。该观点认为林权是一种以森林资源为客体的用益物权。

(5) 林权仅指权利人的林木所有权, 林权实质上就是指权利人对其在历次林权制度改革中取得的, 对某些特定的林木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其性质是自物权而非他物权。这种观点认为林权的客体仅指林木[5]。

从以上各家观点可见, 学界关于林权概念的争议较大, 且造成林权概念不清及内容复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者们对于林权的客体究竟包含哪些内容以及林权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存在不同见解。因此, 要明确界定林权的概念, 其前提是确定林权客体的范围并厘清林权各客体之间的关系。

2 林权的客体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3条规定:“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受到法律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第2条规定:“本办法所称林木、林地权属争议, 是指因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归属而产生的争议”。《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办法》第1条规定:“为了规范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登记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 制定本办法”。基于上述规定, 森林、林木、林地是林权客体是有法可依的。同时, 作为确认林权的法律凭证的林权证, 在记载林权主体时, 记载的是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权利人或使用权权利人, 这进一步验证了森林、林木、林地是林权的客体。此外, 在实践工作中, 森林、林木、林地作为林权的客体也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但是, 作为林权客体的森林、林木、林地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其相互关系怎样?这些都是尚待解决的问题。

2.1 森林

对于森林的内涵, 学者、相关组织及法律法规均做出了不同的解释[6]。有的学者认为, 森林是由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是一个占据一定地域的, 具有能量交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生态系统。有的学者以郁闭度为标准, 将森林界定为符合一定面积和郁闭度要求的以树木为主体的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森林定义为:凡生长着以任何大小的林木为主体的植物群落, 不伦采伐与否, 具有生长木材或其他林产品的能力, 并能影响气候和水文状况, 或能庇护家畜和野兽的土地, 称为森林。上述对于森林内涵的解释中, 第1种观点将森林看做一个整体, 即一个生态系统;第2种观点认为森林是大片的或成片的树木;第3种观点认为森林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土地。这3种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定义森林, 而从我国法律法规的现有规定来看, 第2种解释比较合理。《森林法》第3条第3款规定:“森林、林木、林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受法律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可见, 该规定将森林、林木、林地作为平行概念使用。如果按照第一种观点把森林解释为一个生态系统, 那么森林的概念就涵盖了林木和林地, 如按照第3种观点将森林解释为一种特殊的土地, 则森林又与林地概念交叉。同时, 《森林法实施条例》第2条第2款规定:“森林, 包括乔木林和竹林”。《森林法》第4条规定:“森林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5类”。上述两个法律规定虽没有指出森林的内涵, 但是从覆盖在土地上的植物群落的角度对森林进行了分类, 这也说明作为林权客体的森林或者说在法律视域中使用的森林概念指的是成片的植物群落。

2.2 林木

林木是《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所明确使用的法律概念。将林木所有权赋予农民是现下进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创新点和重要内容[7], 由此可见, 林木无疑是林权的客体之一。《森林法实施条例》第2条规定:“国家依法实行森林、林木和林地登记发证制度。改变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应当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根据物权法理论, 登记是不动产物权公示的方式, 因此, 作为林权客体的林木应当属于不动产。作为林权客体的林木, 应当是生长在林地上的树木和竹子[8]。树木和竹子采伐后形成的材料已经不是林权客体的林木, 而仅仅是作为动产物权客体的木材和竹材。

2.3 林地

从林业理论角度解释林地, 林地是指成片的次生林、天然林和人工林覆盖的土地。包括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和防护林等林木的成林、幼林和苗圃等所占用的土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立法原理解释林地, 林地应当是指直接用于林业生产的土地。《森林法实施条例》第2条也对林地下了定义:“林地是一种利用类型, 内容包括郁闭度 0.2 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由此可见, 林业理论中的林地与法律法规规定的林地概念是存在差别的, 因此在理解林地概念时, 应当注意以下两点:第一, 林地必须是被成片的林木所覆盖的土地, 种植零散林木的土地不是林地;第二, 林地必须是直接用于林业生产的土地, 不包括居民绿化用地, 公路、铁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草林。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林地是被我国现行法律所保护的林权的客体。

2.4 森林、林木与林地的关系

林地与林木的关系。对于林木是否被应被视为林地的组成部分, 在大陆法系各国的物权理论和立法中存在两种模式。第1种是将林木作为与林地相区别而独立存在的“二元模式”, 这种模式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 如该法第590条规定:“将小树林规定为用益物权的客体等”。第2种是“一元模式”, 例如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832条以及《日本民法典》第265条 对于地上权的规定, 二者均将生长在土地上的竹木视为土地的组成部分而成为土地权利的客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相关规定也可以归类于“一元模式”,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第20条以及《物权法》第126条都没有将林木作为独立权利客体另行规定。而且, 从自然形态上看, 林地和林木具有不可分割性, 这也决定了林木所有权必然随林地使用权同时转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 “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 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 通过家庭承包经营的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户, 确立农民作为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 可见, 当下正在进行的集体林权改革, 也实行了“林随地走”的政策。

森林与林木的关系。根据《森林法》的规定, 森林和林木被作为两种不同的权利客体对待。但是, 在《物权法》对于所有权的规定中, 所有权的客体包含有森林却未包括林木, 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仅提到将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 却并未提到森林所有权。本文认为, 《物权法》的规定并未否认林木所有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也未将森林所有权排除在集体林权改革之外。本文将森林界定为植物群落, 将林木界定为单株的活树木, 森林和林木仅存在数量上的区别, 而没有质的区别。《森林法》作为国家行政管理法律, 基于其行政管理职能, 应当将森林和林木区分管理, 而《物权法》作为民事法律, 则不需要将没有实质性区别的森林和林木作为两种不同的客体对待。因此, 即使《物权法》中并未提及林木所有权, 也应当将《物权法》规定的森林所有权理解为包含林木所有权。

3 森林资源的定性分析

在确认了森林、林木、林地是林权的客体之后, 另一个学者们论述的“对象”, 即森林资源是否也是林权的客体呢?对此, 理论界存在不同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 林权就是有关森林资源以及森林、林地、林木的所有权和使用权[9]。这种观点显然是将森林资源作为与森林、林木、林地并列的林权客体看待。另一种观点以没有法律依据为理由, 否认森林资源是林权的客体。本文同意第二种观点, 即森林资源并非林权客体。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森林法实施条例》第2条第1款明确规定:“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从《森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来看, 森林资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一方面, 森林资源包含森林、林木、林地, 不能与这三者并列成为林权的客体;另一方面, 森林资源还包括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现行法律和林业实践中, 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显然不能作为林权客体。因此, 从法规对森林资源的定义角度看, 森林资源不是林权的客体。

(2) 林权证作为确认林权的法律凭证, 不能确认森林资源的所有权或使用权, 在实践中, 森林资源就不可能成为林权的客体。

林木是指单株的活立木, 树木和竹子经采伐后形成的木材和竹材不是林木。

4 结语

森林是成片的活竹、木的总称, 森林是林木的上位概念, 林木包含在森林之中。林地是被成片的林木或森林覆盖的, 用于林业生产的土地。我国实行“林随地走”政策, 林木所有权随林地使用权流转而转移。森林资源是广义的概念, 包含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前者生存的野生动植物、微生物等。森林资源不是林权的客体, 林权客体仅指森林、林木和林地。

摘要:分析了林权的基本理论与定义, 阐述了林权客体的划分, 探讨了林权权利客体的范围并厘清林权各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林权,客体,林木,林地,森林资源

参考文献

[1]刘宏明.我国林权若干法律问题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2) :61~62.

[2]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项目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保障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3]张力.林业政策与法规[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4]高桂林, 吴国刚.我国林权制度构建之研究[J].法学杂志, 2005 (5) :75~76.

[5]李延荣.浅谈林权制度改革中的“林权”[J].法学杂志, 2009 (1) :16~17.

[6]贺庆棠.森林环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8.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森林法实施条例[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0.

上一篇:声乐教学方法浅谈下一篇:8《美丽的颜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