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汇报提纲

2024-04-16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汇报提纲(共8篇)

篇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汇报提纲

xx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汇报提纲

根据自治区林业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提纲要求,现将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汇报如下。

一、土地利用总体概况

xx县位于内蒙古xx市西部,地处科尔沁沙地腹部,西辽河冲积平原上游,县域面积xx平方公里,辖x个苏木乡镇,地貌特征以平原和坨沼相间分布为主,其中平原区354.3万

亩,坨沼面积318.9万亩。林业用地220万亩。全县农田林网面积6.01万亩,庇护农田130万亩,农田林网化程度93%,全县乡镇级的公路绿化率达100%,全县10个镇场所在地村屯绿化率全部达标,行政村绿化覆盖率达标率81.5%。县城区绿化覆盖率35.2%,人均拥有绿地7.16平方米。

二、森林资源及林权权属情况

林业用地面积220万亩,其中:有林地127万亩(国有11万亩、集体13万亩、个体103万亩),灌木林地15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3万亩,疏林地2.4万亩。森林覆盖率24.6%。全县森林蓄积219万立方米,人工林占98%,其中:商品林74万亩,蓄积量135万立方米。

三、xx县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为455043万元,林业总产值为9042.1万元

其中:林产品4460万元,占林业总产值的50%;林木培育和种植3094.026万元,占林业总产值的34%;林木采伐1488.074万元,其中:原木807.5040万元、锯材652.6万元、木片13.985万元、薪材13.985万元,占林业总产值的16%。

四、集体林经营现状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历程

近年来,针对林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承包经营为主的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实践证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保持林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逐渐把林地的使用权交给农民,让农民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实现“林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使林业生产关系更加适应林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林地上的拓展和延伸,是遵循发展规律、顺乎农民意愿、符合农村实际的改革与创新。

(一)不断完善林业承包合同,依法维护林权的有者的合法权益

过去,集体林是林权、经营权合一,产权不明,造而不管或轻管,机制不活,利益分配不合理,1984年开展林业“三定”以来,随着农村土地第一轮、第二轮承包,全县采取优先村内,其次面向社会的方法,把大部分林木、林地和宜林荒沼分包到户调动了广大农牧民造林的积极性,促进了林业生产的发展。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地方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有的合同内容不全,四至不清,没有年限,影响林业生态建设的统一规划和建设;二是有的合同对地上附着物的处理没明确规定或责权利不清,合同到期后难以结算;三是对合同管理不完善,或把树木早已伐光,或以承包荒地造林为名开荒种地,或承包期已过,但合同却未结算兑现;四是有的根本没签定合同或者实际面积超出合同承包面积,集体对使用者没有约束力,等等。干部群众意见较大,甚至成为矛盾的交点,集体上访的话题。

对此,以《森林法》、《合同法》、《村民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等等,相关法规政策为依据,本着尊重历史,注重现实,切合实际的原则,以稳定为前提,以规范约定内容,维护合同的严肃性为核心,以明晰产权,激发务林者的积极性,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发展为目的,进一步完善林业承包合同,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承包期未到,承包合同条款基本合理的,可直接续包;原承包合同条款经认定不合理的,在完善的基础上继续承包,也可依法继承或流转;承包方履行合同的,发包方不得单方终止合同;承包方违反合同,在合同期内未达到治理要求,应责令限期治理或依法终止承包合同,进行重新承包。新一轮承包,必须经过村民大会研究确定,形成完整的规范的书面承包合同,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在同等条件下原承包者享有优先权。尤其是对九类不完善、不合理的林业承包合同,都做出相应处理意见。

一是林地卖给或承包给个人经营,有合同没有年限的。按合法程序,村两委班子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依林种、树种性状确定承包经营年限。一般片林、堤防林30年,丰产林、农防路林15年,果树30年,生态公益林(固沙林)30年。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必须依法解决。

二是合同内容不全、到期后对附着物(林木)的处理不明确的。两委班子召开村民代表会或村民大会对地上附着物进行合理作价,与承包户共同协商,协商不妥的,由物价和林业部门协助评估作价,按价格补偿给经营者后,村委会将土地及地上附着物一并收回,再重新续包或发包。若原承包户续包,同等条件下优先,承包费可从地上附着物作价中抵顶一部分。

三是林地林木经营没

有合同的(含口头合同,收款单据)。乡镇、村召开两委班子会议,研究确定双方权利、义务、责任,按合法程序,依林种、树种性状确定年限,依据林地土壤质量确定价格。一般林地要低于相应的耕地价格(林木生长周期长,兼顾林木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同等条件下,原经营者可优先承包。

四是合同约定,到期时将林木一次性采伐而与国家限额采伐政策不符,合同到期无法收回的。首先对成材林要进行分期分批采伐,镇村同承包户做出规划,及时恢复造林。到期后,未成材林木采取同第三条一样的程序,村两委班子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对林木合理作价,与承包户共同协商,协商不妥的,由物价和林业部门协助评估作价,按价格补偿给承包者,土地及林木集体收回,重新发包。

五是对以承包荒地造林为名,改变林地用途,造成土地沙化的。按违背合同处理。土地集体无条件收回,追缴违约金。个人投资打井的,要合理作价一并收回,重新按合法程序发包。同时,林业公安立案侦查,对改变林地用途实施处罚。

六是没按合同约定造林或造林不合格的。属违约,必须承担违约责任,追缴违约金,林地另行发包。

七是对林地、林木承包期限没到而树木已伐光或死掉,没有及时恢复造林或者实施耕种的。前者属违约,后者属违法。对前者要依法终止合同或责令限期完成造林;对后者要立案侦查,实施处罚,林地集体无条件收回,重新按合法程序发包。

八是合同面积与实际经营面积不符的。要按实际面积完善合同,更改原承包面积为实际面积,差价问题由村民代表会与承包者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依法解决。

九是合同到期没及时结算的。分别情况参照第二条、第四条处理。逾期的承包费,原则上按合同标准计算,截止时间要在2004年12月31日后,由村民委员会另行研究发包办法。到目前,全县共完善林业合同2.3万份,发放林权证1.54万本。

这样一来,明晰了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及时开展林权登记、核发、换发全国统一样式的林权证,建立档案,用法律的形式保障改革成果,维护了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二)宜林荒地荒沼规范的拍卖,“四动”开发,民营造林主体

200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这是调动社会各方面造林积极性,促进林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今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建康发展。”我县全面贯彻落实“谁造谁有,谁开发谁受益”政策和通辽市《科尔泌沙地治理开发招商引资实施办法》,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一些非公有制组织、公司纷至沓来,以租赁、拍卖为主要形式,承租林地或宜林地投入林业生态建设,我县非公制林业迅速出现强劲发展态势,发展实践中,存在着缺乏计划或规划,合同不规范,地价偏低,不能及时颁发林权证等问题,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防沙治沙法》,我们从三个方面着手,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健全公开、透明的拍卖制度。拍卖必须公开、公平、公正、合理、依法进行。拍卖前做好计划和规划、实施意见和方案、拍卖措施或实施细则等,使拍卖过程有章可循。拍卖必须经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拍卖进要把拍卖程序、规则公之于众,公开竞争,接受群众监督,防止贱价拍卖或私下交易,达到谁有能力谁中标,使中标者欢心,群众放心。

其次,加强荒沼荒地拍卖的管理。拍卖实行上报审核制度,拍卖100-500亩报送县林业局,500亩以上的报送县政府。土地租用期限15-30年为宜,价格5-10元适宜。拍卖必须依法签定合同,及时办理权属变更登记手续。拍卖的程序和结果都要有法定凭证作保证。

第三,加大拍卖后的监管。一方面引导购买者加大治理力度,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科学经营,不能光顾短期利益,只一味打井栽杨树,更要考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调整树种结构,营造混交林;一方面要建立相应拍卖资金监管机制,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好用活,发挥效益。

荒沼荒地造林,采取政策拉动、利益驱动、方法调动和措施推动的“四动”做法,极大地调动外商、民营企业及各非公有制要素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民营造林成主体。2002年以来,全县非公有制治沙造林58万亩,占全县总数的87.6%。

(三)活化机制,明晰“四权”,为林业生态建设注入活力

1990年以前营造树木大部分已是成过熟林,林分质量低下,林种结构单一,其产出效益与林业用地面积、资源价值极不相称,急需采伐更新,但由于树集体经济状况普通不佳,采伐的林木多用于还债,采伐后无力更新,严重影响着林地潜在经济效益的发挥,造成了生态质量的下降。

政府转变领导林业工作方式方法,从林权所有者中撤出来,转到加强管理和服务上来,全面落实以产权为核心的到户经营体制,活化机制,明晰“四权”,即使用权、经营权、处置权和受益权。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造林,鼓励农牧民、外商、社会团体投资造林,此举乡、村两级不但实现了一定的收入,而且提高了造林的积极性,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林木采伐更新,建立造林抵押保障金制度,签定经济责任合同,抵押保障金,专户储存,县纪检委、审计部门共同监督、管理。第二年验收,造林合格,保障金退还,“更新造林合同”随之废止。这样,解决了长期以来采伐易、更新难和营造林资金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了从采伐到更新一条龙作业,实现了采伐更新同步。

低产低效林和成过熟农防路林改造,推行“先造后卖,边造边卖,先卖后造”新举措。林地所有村村民享有优先竞购权,全县各地购买者极其涌跃,拍卖现场异常火爆,新造林成交一般是造林成本的2-3倍。承包经营期一般15年。中标者直接进入树木经营过程,高度集约经营,解决了以前因林权归集体,利益主体不清,责权利不明,粗植滥造,林木经营管理管护措施跟不上、造后不管等问题,确保树木快速生长发育,缩短了轮伐期,大大提高了经营收益,也克服在转卖承包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导致群众不满,甚至出现群体上访现象。购买者欢心,群众顺心,所在乡镇、村还有一定收益,增加了集体经济积累,真正实现了卖买双赢。

村防街道林建设,采取包栽植、包抚育、包管护、包成活的“四包机制”。林权归个人,其经济利益和经营责任挂钩,利益驱动与严惩重罚相结合,促进了村屯绿化。

(四)强化意识,治管并举,巩固建设成果

广泛宣传林业法规、林木管护及病虫害防治相关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爱林、护林教育,落实“谁造林、谁受益、谁管护”的政策措施,在全社会形成爱护树木,珍惜生态建设成果的良好风尚。建立起了县、乡、村三级保护组织,加强了森林公安队伍建设,真正做到依法兴林,达到“五到位”。一是林木林地管理到位。严禁非法征占林地,防止林地流失。加大对滥砍盗伐破坏森林资源等涉林案件的查处力度;二是宜林荒沼荒地拍卖管理到位。健全公开、透明的拍卖制度,实行拍卖上报审核制,规范拍卖程序,真正做到公开、公正、让社会满意;三是林权证发放到位。加快林权证的核发工作,维护林权所有者合法权益;四是森防工作到位。森林、草原防火坚持“以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林木种苗检疫实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确保全年无较大的森林草原火灾和灾害性病虫害发生蔓延;五是“双禁”工作到位。坚决执行《关于实施禁垦禁牧的暂行规定》,实行季节性轮牧、划区轮牧、跟群放牧。严厉查处违反“双禁”规定现象,巩固封禁成果。

篇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汇报提纲

沙日浩来镇有林地面积325409亩,森林覆盖率达41.%;有林面积282348亩,涉及全镇12个村、5538多个农户、近22592口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现代林业建设,不断创新集体林业经营的体制机制,依法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臵权,保障收益权,进一步解放林业生产力,调动农民群众及社会力量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推进情况

(一)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试点嘎查呼和嘎查推进情况

呼和嘎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共涉及7个村民组、农户312户共1446口人、林地面积30685亩。镇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林改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截至现在,已全部完成林权现状的摸底调查及林改方案的制定工作,完成林地所有权外业勘测13565亩,其中已发证面积6708.8亩。

(二)全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推进情况和做法

1、成立机构,加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 镇政府成立沙日浩来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书记为组长,镇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成员有: 经管站站长、土地所所长、妇联主任、林业工作站站长。同时 20个村也相应成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

2、调查研究,制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文件

经过反复调研和修改,《奈曼旗委、奈曼旗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已颁布实施。《沙日浩来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也正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争取尽快通过并公布实施。各嘎查村也根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查摸底情况,结合实际,草拟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先行试点呼和嘎查早已出台实施,其它嘎查村正在拟制或报批中。

3、明确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制

根据奈曼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进度安排和旗人民政府的要求,认真落实我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目标,2009年我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累计涉及集体林地面积325409亩。

4、宣传发动,营造集体林改工作氛围

宣传发动,开展培训。各嘎查村都要分别制定宣传、培训计划,作为林改工作的重要内容先行实施。

坚持舆论先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站等多种宣传媒体,采取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改革政策,并贯穿于林改的全过程,做到家喻户晓。通过宣传动员解决改革中的思想认识问题,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支持和踊跃参与改革。各嘎查村都要召开改革动员大会,对本地区林改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现场培训等方式,按照自治区培训到盟市、旗县,盟市培训到旗县、苏木乡镇,旗县培训到苏木乡镇、嘎查村的原则,自上而下、逐级开展培训,使领导干部、林改工作人员以及农村牧区基层干部、农牧民掌握有关的政策法规、改革方法和操作程序。

5、抓好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专业性强、技术性高,集体林改工作人员的素质是这次改革成败的关键。同时,旗里组织举办了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培训班,由林业局有关人员、各嘎查村代表和乡里干部参加大约有100多人。通过培训学习,使大家充分认识集体林改的目的和要求,熟悉集体林改的程序和步骤,掌握集体林改的政策和方法,并能在改革中正确运用。做到懂政策、能指导、会操作,确保改革依照法定程序,规范操作。同时,也为今后培训打下良好基础。

6、总结经验,加快推进

为及时总结交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经验教训,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推进改革。镇政府又召开了全市集体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推进会,会上各嘎查村分别汇报了上一阶段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情况,镇政府李镇长总结了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情况,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镇政府赵镇长 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确保如期完成我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标任务。同时,组织力量加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督促检查。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第一,农民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有了明显提高。林改前,由于林权主体不明,发生森林火灾时,干部救火,群众望火,乱砍滥伐林木、野外随意用火、乱占乱垦的现象时有发生。林改后,明确了林地、林木的权属,林地、林木成了林农的自家财产,“看好自己的山,守好自家的林”成为林农的自觉行为。乱砍滥伐林木的现象大为减少,野外随意用火的行为得到遏制,森林火灾明显减少。

第二,促进了林农增收,增强了集体经济收入。改革中,我们始终注意妥善处理好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分配关系。一方面,坚持把利益的大头留给林农,确保农民通过林改得到实惠。通过林改使林农营造林得到法律保障,实现了耕山有责、务林有利、致富有门,增强了种树、发展经济林、开发林资源的积极性,拓宽了林农直接就业渠道,大幅度增加了来自林业的收入。另一方面,抓好村集体林地的统一经营管理,正确引导林农交纳林地使用费,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保证村集体的合法权益和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行,解决公益事业投入难的问题。真正体现以家庭承包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第三,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林改,进一步明 确了边界,确定了所有权,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纠纷,促进邻里关系。同时在林改中,广大农户积极参与,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广大基层干部体察民情、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及时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从而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例如沙日浩来镇林权纠纷,经过林改工作队耐心细致调解,很多的恩怨得到化解。第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林改工作以来,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先进性,牢固树立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亲民爱民意识,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和基层老百姓研究林改,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以扎实、过细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林改试点工作通过民主决策,民主决议,提高了群众对政策的理解及参与林改工作的热情,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和融洽。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林改工作进展不平衡。

由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技术性强的工作。个别地方领导对林改工作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还没有把林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部门间配合不够协调,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存在观望等待区、市出台改革的相关实施意见、实施方案、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的思想,不敢先行出台各自的文件,而这些文件走的程序比较繁锁,耗时较长。有的还没有成立林改领导小组,大部 分还没有召开林改动员会,工作进展较为迟缓。

(二)集体林地复杂。

“三定”时期落实给农户的自留山、责任山的发证率低,所发的林权证大都存在面积与实际不相符,四至边界不清,且没有经营图的问题。因此确权发证,必须对原已落实的自留山、责任山重新勾图和丈量;另外,从81年林业“三定”到现已相隔近三十年,林地的经营状况变化大,存在农户乱占集体林地经营、农户间相互乱占经营等现象比较多,面积大小不均,群众认为上山勘界触及其利益,因此不配合镇、镇、村林改队工作;还没有划分的集体林地,绝大部分的村、组群众要按目前林地的立地条件好差、远近、高低进行搭配划分,工作量大,上图难度。

(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积极性不够高。一些基层干部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内容把握不全面,对林改的意义,对为什么改、改什么、怎样改等重大问题认识不足,担心林改会带来集体公益事业失去经济来源,担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会出现更多山林权属纠纷、乱砍滥伐森林以及其他不稳定因素。另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机构是临时机构,没有专门配臵办公设施设备和交通工具,仅靠林业局内部调剂,难予保障工作正常开展。加上从各单位临时抽调的工作人员担心下一步机构改革会改到自已,造成两头不到岸,不安心工作,积极性不高。

(四)林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少,而且镇政府和林业站工作繁多,林改人员多是同时兼顾多项工作,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部分技术人员还难以独立开展工作,造成林改进度相对缓慢。

(五)林业“三定”遗留问题多。

81年林业“三定”遗留问题多,林权权属纠纷多,调处难度大,影响林改工作进展。有林户80%没有合同书,大部分都是落实责任制后按户分的需签订合同,其余20%农户合同不规范需要完善。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篇3:论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

我国的林地面积是耕地面积的2倍多, 约为40多亿亩, 全国23以上的农民兼职或专职从事林业的经营与管理,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着几千万甚至上亿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的经济发展, 我国主要的林业经营形式有:

1.1 联户经营

为了扩大经营规模联户经营需要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由能人牵头, 联合零星户或者是几十户共同来进行经营, 本着风险共担自愿结合的原则进行。一般是有自愿联合的要求且承包规模较小的农户是规模经营的初级形式或萌芽, 相对于分散经营的生产效率有所提高。

1.2 集体经营

在林业资源比较丰富的重点林区体现为集体经营, 它的主要形式是举办乡村集体林场, 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经营模式。集体林场的分配原则是分配原来的生产队的村或组并开始实行劳动在场的形式, 后来随着林场经济的发展有的集体林场还实行了场长负责制但大多数演变成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由于管理体制比较健全林场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较高所以对林业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3 折股联营或合作经营

折股联营或合作经营实行统一经营在我国许多省推广这种形式是按股分红、分股不分山, 分利不分林, 林地和林木都没有分。其具体做法是将集体的林地、林木和相关林业资产折成股份分给林农, 分配形式作了改革集体经营或合作经营实行按股分配。

1.4 林工商联合经营

这种形式一般由集体林场投入土地与投入劳力, 其投资主要来源于森工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 由农村营林单位、木材经营公司以及工业企业强强联合经营来培育林业资源, 例如, 造纸企业与林业联营的称林纸一体化经营, 木材采伐后直接由森工企业或木材公司按国家有关政策收购。这种形式提高了林业资源的质量, 体现了森工企业把林场作为第一车间, 更加符合加工业的需要, 企业也降低了经营成本。林场按企业加工制造业的要求进行定向培育林农也增加了收入。

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1 确权纠纷多

林权证发放困难。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或者是林改方案不公平、程序不公开, 引发了林农与林农、村与村、组与组、甚至是县与县之间的纠纷, 由于实施的难度大。这就给山林和林地的产权明晰带来了难度所以纠纷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 省际和县际之间的纠纷解决难度更大。虽然有村委会和司法程序为解决纠纷提供途径, 但与民间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林权证发放的目的是保障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林权证发放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操作上的失误和工作程序的不规范。不规范的林权证发放也是日后林权纠纷产生隐患的原因之一。同时出现了新的有证无山和有山无证现象, 存在着新增的林地没有及时地办理林权变更手续, 这给今后的确权工作留下了隐患, 还有个别委托手续不完善、合同数据不吻合等情况。林权证发放的重要作用之一是林农可以用林权证申请抵押贷款, 但林农出现贷款难等林权证不能有效地到达林农的手中问题也是林权证的发放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问题, 长期或短期不利于林农今后的扩大投资也不利于整个林业的生存和发展。

2.2 配套改革滞后

有学者认为配套改革比主体改革更重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第一步是确权, 但这并不是林改的目的, 搞好落实处置权、放活经营权并且确保经营权的确权之后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来保障林业经营者的利益。真正实现树定根、山定权以及人定心出台配套改革有利于林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 所以在重点抓好主体改革的同时也应该抓好配套改革。而当前一些地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后续配套改革措施不能及时地到位, 如林地流转缺乏林权登记管理中心等流转平台, 林农低估林地和林木的价值, 林权流转没有实现制度化和公开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果也十分不利。

2.3 林权抵押贷款难

目前, 林农取得的贷款多为速生林, 银行一般不给予贷款林农通过林权证可以向金融机构申请抵押贷款, 但是由于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林木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使得某些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给林农。对于管护生态林的林农银行方面对林农造林贷款也没有给予十分特殊的贷款政策。此外林业生产的长周期和资金回报期长的特点不符合其还款的期限, 即使林农取得了贷款也显得极为不合理。往往会出现林农在取得贷款并对林业进行投资之后, 还没有真正地见到投资的效益, 另一方面, 林业本身就是不确定因素较多的产业, 林农取得抵押贷款难的原因是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天气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银行本身也不愿意对林农发放林权抵押贷款, 因为给林农贷款的银行也会受到牵连一旦出现自然灾害等情况不仅林农受损失。

3 林权制度的改革措施

3.1 建立和完善林业资源“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在前一阶段分山到户经营的基础上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党的农村政策是符合农业生产基本经营制度的, 要根据其管理特点坚决做到五统五放就是做到有统有分、统分结合、该放开的放开。公益林、生态林商品林经营。要防止乱砍滥伐与防火还要同时防森林病虫害做好林业三防工作, 社会化服务要放、林业投融资要放、营造林要放、木竹交易要放;林业发展规划要统、资源流转要统、采伐管理要统。

3.2 建立林业投融资体系

生态林业以国家投入为主, 以提高生态补偿水平强化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而林业投融资体系是现代林业经济的核心。生态林和商品林的融资体系应当有所区别, 商品林业以国家投入为引导, 在保证林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以林农和社会投入为主体, 鼓励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活动, 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建立林业产权抵押贷款, 让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发行债券或股票。建立林业灾害风险机制发展林业保险事业, 各类金融机构要加强金融对林业的支持。

3.3 建立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发展现代林业必须按照优质与高产高效、安全与生态的要求积极培育商品林业, 实现山上办绿色银行转变林业生产方式, 大力发展非木质林产品使林业成为繁荣山区林农增收的主导产业。提高林地产出效率并且要大力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为主的林产工业。

3.4 建立和完善林业政策法规体系

完善林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全面推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加快地方立法步伐、林业市场监管制度、林地流转制度。逐步建立权责明确的政策体系, 理顺事业和企业之间、林业管理体系内部的行政的关系, 实现监督有效保障有力且行为规范的林业监督执法体制。

3.5 建立林权交易中心

主要是搭建林业产权交易规范林权交易秩序、建立森林资产评估以及林木资源及林产品交易市场和木竹检测中介服务平台。林地使用租赁权出让转让、抵押市场, 开通林权林业综合服务与办事登记窗口。

3.6 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建立现代林业企业制度加快国有林场和森工企业改革步伐, 明确任期内林业资源增长和林业经济发展目标, 建立领导干部抓林业建设的任期目标责任制。

3.7 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创新林业组织结构

促进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 构建一个运作规范、提高林业经济效益的根本措施是建立高效的林业组织结构。组织结构与经济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经营规模小单个农户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商业中介来为自己提供高效和低交易费用的流通服务, 容易出现统一经营层次长期滞后的情况, 在市场博弈中在经营垄断, 流通渠道单一且价格受控的情况下林农唯一的选择只能是以低价将木材卖给中间商或收购站, 农民的劳动得不到合理补偿, 林业两危问题在原有体制下无法根本解决, 林业生产得不到发展。

4 结语

只有有效解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问题, 才能使林权制度改革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实实在在地解决林业方面的问题, 促进我国林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摘要:对我国各地区林业经营形式进行了回顾, 分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林权制度改革,问题,发展

参考文献

篇4: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贾治邦说,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6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这是中国深化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最好纪念,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30年前,中国政府决定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18亿亩耕地承包到户,实现了田有其主,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效解决了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30年后,在中国农村进入新一轮改革发展的今天,中国政府又作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战略决策,决定把25亿亩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实现山有其主。这必将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耕山致富的积极性,实现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又一座新的里程碑。

林业是生态产品的生产者,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据专家研究,一辆奥迪汽车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11亩林子就能全部吸收;一架波音777飞机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1.5万亩林子就能全部吸收;一座20万千瓦的燃煤发电厂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48万亩林子就能全部吸收。森林还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多种功能。当今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唯有生态产品最为短缺。过去,由于我国集体林业的体制机制不顺,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不高,虽然森林面积不断增加,但森林质量低,林地产出率低,生态功能也很低。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构建现代林业体制机制,必将极大地调动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实现林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根本转变,必将大幅提高森林质量和蓄积量,全面提升“森林碳汇”等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实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这不仅对我国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也必将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奉献给社会和人民。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城市和农村、平原和山区的发展仍然很不平衡,差别很大。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绝大多数贫困人口聚集在山区。山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彻底解放山区的劳动力和林地的生产力,极大地调动山区农民开发多年沉睡的山林,促进林木种植、林下经济、木本粮油、竹藤花卉、森林旅游、生物质能源以及林产品经营加工等林业产业的大发展,全面提升林地产出率,大幅度增加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的收入。中国政府正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农村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做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还山于民,还利于民,使林业生产关系更加适应当前生产力的要求,这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生动实践,是广大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光明之路、幸福之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分5个部分、21条,我们称之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1条”。这个《意见》,认真总结了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深刻阐述了这项改革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对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提出了具体要求。这项改革最核心的内容是明晰产权,就是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意见》要求,明晰产权要维护“两性”:一是维护家庭承包经营的长期性,承包期为70年,期满后还可以继续承包;二是维护承包经营的物权性,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对集体林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享有平等的初始分配权,即承包经营权。根据《物权法》规定,林地承包经营权为用益物权,农民对林地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受益和处置的权利。这就让农民吃下了“定心丸”,真正做到“山定权、人定心、树定根”。

《意见》特别强调了五项基本原则,即“五个坚持、五个确保”:一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民平等享有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二是坚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得保护;三是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四是坚持依法办事,确保改革规范有序;五是坚持分类指导,确保改革符合实际。

《意见》还明确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加强林地、林木流转制度建设,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制度和评估制度,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公益林补偿制度、林权抵押贷款制度、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贾治邦说,中央政府的《意见》里写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必须做到“五个坚持、五个确保”,这五项原则都非常重要,但是最核心的一项原则是坚持生态得保护、农民得实惠这条原则。应该说,这条原则既是我们改革的出发点,又是我们改革的落脚点,也是检验各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否成功的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试点3年,今年将在我国全面推开,预计用5年时间将25亿亩山林承包到户。

贾治邦表示,因为林地改革比土地改革晚了30 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很复杂。所以要用5年左右的时间,把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和林木的所有权落实到户。但光落实到户还不行,还要有许多其他制度的建设和配套措施的改革推进,包括政府职能以及其他各项制度,都要继续深化改革。

这次林地的承包,像30年前的耕地承包一样,是又一次生产力的大解放,是农村林地改革的又一个里程碑。这次改革中心是要落实产权,产权如果承包到户之后,怎样放活经营权呢?改革先期有一些试点省的实践证明了,林地承包到户以后,经营权不但能够放活,而且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过去没改革以前,我们对林地,特别是林地上的林木采伐管得非常严的,老百姓种上树以后,一棵树采下来之后要运输,到处有运输的检查站,一直到这棵树进入工厂加工都必须有证。此次改革,第一就是要改革现行的木材采伐制度,要放活木材经营。

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过去林地是集体的,所以农民的积极性不高。现在林子是老百姓的,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加上林地承包的期限又很长,是70年,农民就可以大胆地在自己的林地上投入技术、投入资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先行省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区农民的纯收入有一半来自林地。现在用材林、经济林等林木一亩收益就在上万块钱。这正是因为我们放活了经营权,农民根据市场,种什么、怎么种都由自己决定, 而且什么时候伐、什么时候种,都是由他自己决定。所以农民的积极性很高,林地的产出率也很高,这样大幅度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贾治邦在新闻发布会的最后说,此次改革凡是林地,都要逐步发林权证。林地改革,但林地用途不能变。他说:“你种什么林子都行,你按照市场要求,种什么都可以,但林地的用途不能改变。林地划分为两类经营,一类是国家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因为它不是市场配置的,那么就由各级政府来买单。我们现在的生态公益林类型很多,有天保林、有生态公益林、有退耕还林,随着农村改革的继续深入和林权制度的深入改革,我们提出要把种类合并,逐步提高补偿的标准,使生态公益林不断发挥它的生态功能。另一类是商品林,商品林完全由市场配置的办法解决,贷款也行,甚至也有扶贫贴息贷款,还有别的政府的赠款,还有别的扶持政策来促进林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篇5: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汇报

xx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办公室

(2011年1月21日)

我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自2010年2月启动以来至2010年10月,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项安排部署,做了大量工作,完成了12个村的勘界确权工作和资料整理工作,勘界确权面积9510.46亩,占全镇集体林地11293.08亩(包含康盛村684.17亩)的84.2%,其中以家庭承包经营方式确权3948.6亩,占全镇集体林的37.2%。但是,省上对xx地区林改工作的要求是以家庭承包经营方式确权的面积要占确权总面积的75%以上,这和我镇的实际情况差距很大。为此,10月27日王区长和赵区长对我镇的林改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与各村书记进行了座谈,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各村林改工作要坚决贯彻省上的要求,提高家庭承包经营方式确权比例;二是无论哪种确权形式都必须要让2/3以上群众满意的。根据这次调研的指示,我镇于11月8日召开了全镇林改工作推进会,对林改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推进会后,通过包村部门干部和村组干部深入农户做工作,实行家庭承包方式确权的村民小组由原来的4个增加到现在的30个,实行家庭承包方确权面积将达到63.9%。已经完成勘界确权面积7934.88亩占总确权面积的70.23%,其中以家庭承包经营方式确权面积3862.74亩占总面积的34.2%;以 股份制方式确权面积4072.14亩占总面积的36.1%。目前,已有3个村完成合同签订工作,6个村正在进行合同签订工作,1个村正在填写资料工作,3个村正在勘界确权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主要做法及进展情况

(一)深入调查,广泛征求民意。林改工作开展以来,为了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得民心、顺民意,我镇根据市、区的安排部署,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一是多次组织各村书记、主任研究省上及市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吃透政策,把握核心,讨论研究全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二是镇领导班子带队深入全镇村组、农户,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通过实地调查、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等方式和村组干部、群众代表进行座谈讨论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为制定全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三是采取包村部门下派包村干部深入各组进行调查统计,切实摸清了全镇集体林地面积、集体林地权属结构、经营现状、涉及林改户数、人数等情况,为林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认真制定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在精心谋划、扎实准备的基础上,镇政府根据市、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及全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动员大会精神,立足xx镇实际,结合前期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认真研究制定了《xx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和《xx镇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初稿。初稿形成之后,组织召开了各村书记、主任,各组组长以及群众代表参加的讨论 会,在广泛讨论修改完善的基础上,提交镇政府办公会、镇党委会研究讨论通过。最终形成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确定了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范围内容、工作步骤和保障措施等,明确了改革步骤和时间进度等内容,确保了林改工作符合市、区要求和全镇实际,具有很强政策性和可操作性。

(三)成立工作机构,强化组织领导。《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制定以后,镇党委、镇政府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xxx任组长,党委副书记、镇长xxx、党委委员、副镇长xxx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和各村书记、主任为成员的xx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并于2010年3月10日召开了xx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动员大会,对全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之后,各村组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村委会书记、主任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坚持 “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落实了领导责任。根据镇党委、镇政府的要求,农业中心抽调专门人员组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办公室,具体负责林改日常工作,包村部门抽调专门人员驻村蹲点,指导各村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四)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为了大力营造浓厚的改革舆论氛围,镇党委、镇政府在宣传发动和业务培训阶段,围绕加强林改工作组织领导,在有关会议上多次强调林改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深化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对林改工作的认识,坚定了改革的信心。同时,充分发挥村林改工作领导小组和组林改理 事会的作用,利用标语、传单、宣传册、黑板板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重大意义、总体目标、基本原则、范围内容、工作步骤和保障措施等,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林改工作的知晓率,努力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工作开展以来,发《xx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解答》5000本,悬挂横幅12条,编写宣传标语300条,发放林改宣传单5000份,宣传年画4000张,举办林改培训班2场(次),参加人数达到185人(次)。通过深入的宣传引导,把林改的政策、法规送到了群众中,让群众从理解了林改的目的和意义,为全镇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精心组织培训,提高工作水平。针对村组参加林改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低、技术能力差和部分工作人员对林改工作认识不够深刻的实际,镇林改办加大对林改工作人员的政策、业务和法律法规培训力度,专门邀请区林改办举办林改工作培训班,对镇派工作人员、村委会书记、主任和各村民小组组长等人员进行了林改工作培训。之后,镇林改办深入各村对村组干部和林改理事会成员进行了培训,使大家进一步掌握了林改政策原则、操作流程、方法步骤、档案管理等林改知识,切实提高了林改工作人员的认识水平和工作水平。

(六)落实保障措施,确保工作质量。为了确保林改各项政策和程序的充分落实,我们从工作一开始就建立起了林改督查制度,加强对林改工作全过程的督促检查。在推进会后,建立了晨会汇报制度,每周一晨会上包村部门负责人和各村书记汇报林改 进展情况。由林改办和镇林改办成立了林改特别工作组,进村入户,亲自到现场指导林改工作,从而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七)突出核心,扎实做好勘界确权工作。现地勘界,确认面积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工作。为了做到四至清楚、界标准确,由村组干部、群众代表、驻村干部组成勘界小组,对每宗纳入改革范围的林地进行实地勘界、小班勾图,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立地条件,按照群众意愿,采取公开协商等方法确定权属。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总体来看,xx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受村委会换届选举等工作影响,各村林改工作进展不一。行动快的村合同签订工作已经结束,并且完成了绝大部分资料的整理装档,如xx村,xx村、xx村。行动慢村,才开始勘界确权工作,如xx村、xx、xx村。二是组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今年人口普查、新农保、集体林权制度等工作都是这几年没有的,组干部工作量大、待遇低,导致组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内业资料不完善。会议记录内容不规范,通过方式和形成决议等不够详细;村组林地承包方案不够规范,缺乏可操作性;部分卡、表、册、有涂改现象;个别村组林改政策法规宣传资料未能发放到户,主要领导调研检查资料未建档;“四签字”中存在代签字现象;部分村缺少音像资料。四是以家庭承包方式确权面积比例还是达不到省事上的要求。这与全镇集体林多为农田防护 5 林,有直接关系。林带基本上分布在农户承包地头,如果采取家庭承包经营的方式,土地每5年村组内小调整一次后,在原来农户承包地头的树木,因土地调整分给另外一家农户,其树木影响庄稼收成,林改确权后容易引发利益纷争,还将导致灌溉、管护困难,甚至会发生烧树、毁树的现象。加之我镇自然条件恶劣,干旱少雨,风沙肆虐,林业产业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农户在林业产业上获得的收入相当微薄,远不及种植业收入,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承包经营。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克服困难,积极稳妥的开展林改工作,确保完成全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各项工作任务,通过省上验收。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加大特别工作组和包村部门的工作力度。认真落实镇、村 “一把手”亲自抓和“镇级组织实施、村组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运行机制,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督查指导,充分调动村、组两级干部的积极性,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确保林改工作有序顺利进行。二是进一步强化培训。对村组干部尤其是新当选的村组干部进行一次强化培训,让他们掌握林改政策,熟悉林改程序。三是进一步做好林改档案管理。林改档案是林改成果的重要体现,是解决林权争议、保证林权规范有序流转的有效依据,我们将按照省、市要求,大力加强林改档案建管工作,及时指导各村组做好林改资料的建档、管理等工作,确保林改档案资料的客观、系统、真实和完整。四是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针对我镇实际,我们将顺应市场导向,积极探索有利于林业资源 保护、有利于规模经营、有利于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有利于广大农民增收的林改新路子,力争通过这次林权改革,进一步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臵权,保障收益权,引导林权所有者建立合作经营、资源管护和规范流转体系。

总之,我们将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克服困难,按质按量完成全镇集体林权制度改工作,更大的贡献!

篇6: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汇报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政府主导与部门联动相结合,形成抓林改工作的强大合力。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改工作,及时成立了乡林改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分管林业党委委员任副组长,林业、国土、财政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乡林业站),具体负责林改工作的开展。乡党委、政府坚持把林改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定期部署。严格实行党政领导和联村人员包村负责制和风险抵押金制度,切实增强广大干部抓林改工作的责任感。按照要求,各村均成立了林改工作领导小组,由村支书、村主任亲自抓、负总责,村、支两委成员具体抓,各组组长、党员、村老干部配合抓,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机制。乡党委、政府与各村签订了林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明确任务,严格考核,奖罚兑现。

(二)坚持政策宣传与办点示范相结合,充分调动广大林农投入林改的积极性。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大张旗鼓的宣传发动,赢得了广大林农的理解和支持。一是召开会议动员。乡里及时组织召开了由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分管林业领导和站所负责人参加的大规模林改动员会,切实统一了广大干部的思想。同时,乡里举办了林改技术骨干培训班2期,参训人员达50余人次。各村也先后召开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党员会议,层层进行宣传发动,形成了铺天盖地的宣传之势。二是利用媒介宣传。全乡共悬挂横幅25条,张贴标语810条,出动宣传车22台次,办黑板报42期,发放《致全县林农的一封信》、《林改知识问答》等宣传资料1万余份。通过宣传,广大林农吃透了政策,消除了疑虑,从而自觉地支持和拥护林改工作。三是开展试点引导。为认真摸索林改经验,我们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选择交通较为便利、山林较为集中、群众基础较好的肖家村作为全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村,率先启动改革,形成了可操作性较强的工作流程,为全乡林改工作的全面推开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业务保障,确保了全乡林改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坚持严格程序与尊重民意相结合,积极稳妥地推进林改工作。一是精心制订方案。根据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结合我乡实际,制订了《肖家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各村根据全乡林改方案,结合各村实际,也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表决后,再经乡人民政府审批实施。其中,对于责任山收取承包费问题,按照每亩每年2元或3元的标准,由群众自主决定;对于集体山林经营方式问题,严格遵照群众意愿,宜统则统,宜分则分,不搞行政命令,不搞“一刀切”。二是成立组织机构。按照林农自愿入会,坚持平等互利、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各村都成立了林业理事会,由林农直接选举理事会成员及正副理事长,制定林业理事会章程,签订村规民约,扎实开展工作。三是狠抓踏界勘测。严格坚持“三不准、三到场、两公示”制度:“三不准”,即不准打乱重来、不准暗箱操作、不准违反林改政策进行票决;“三到场”,即山主双方到场、技术人员到场、乡村组干部到场;“两公示”,即内业资料输出后分村组先公示一次,根据群众意见修改后再公示一次。为加快踏界勘测进程,我们在技术员进驻之前,要求各村按照“两个在先”(即踏界在先、调处山林纠纷在先)的原则,认真做好前期基础性工作,以便技术人员进村后,顺利开展勾图测绘。四是抓好内业资料汇总。踏界勘测工作完成后,我们立即集中人员、集中时间,狠抓内业资料汇总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辛努力,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

(四)坚持内部调配与外地引进相结合,努力充实林改工作力量。一是党政领导亲自抓。在踏界勘测过程中,党政领导按照联村安排,对各村的林改工作负总责。特别是在技术人员勾图、勘测过程中,党政领导都亲自陪同,吃住在村上,帮助协调解决有关矛盾和问题。二是林业站人员专门抓。林改工作开展以来,林业站全体同志放弃休息日,始终坚守岗位,扎实工作,不分昼夜地加班加点,确保了我乡林改工作的如期完成。三是村组干部配合抓。各村坚持把林改工作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来抓,安排3-4名村支两委干部,以及若干老干部、老党员代表,组成现场踏界组和纠纷调处组,全力抓好山林踏界勘测工作。四是站所人员协助抓。在山林踏界勘测阶段,站所联村人员坚持深入村组,配合技术人员开展勾图、测绘工作。进入内业资料汇总阶段后,由一名副乡长负责,从乡综治办、农技站、学校等单位抽调8名懂电脑操作的同志,与本职工作脱钩,在林业站专门从事内业资料汇总工作。五是聘请技术人员帮助抓。利用各种关系,从邵阳市林勘院和洞口县林业局聘请了5名高职称、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使全乡的外业勘测技术人员达到10名。他们早出晚归,延长工作时间,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坚持依法调处与严厉打击相结合,切实维护林区秩序稳定。我乡是一个以楠竹为主的林区乡,楠竹一直是林农重要的收入来源,广大林农对楠竹十分珍惜。在山林踏界勘测时,广大群众可谓寸土必争、当仁不让。加上1982年实行“林业三定”时,由于工作过于粗放,致使这次林改过程中,暴露出大量的山林纠纷,严重地影响到工作开展。对此,各村都成立山林纠纷调处组,由3-5人组成,负责本村的山林纠纷调处工作。坚持逐级负责、分级调处的原则,充分依靠群众,强化调查取证,依法依规、妥善处理林权纠纷,切实做到林权纠纷“户与户之间不出组,组与组之间不出村,村与村之间不出乡。同时,对于林改过程中出现的乱砍滥伐行为,发生一起,从严查处一起,确保了全乡林区秩序稳定。

二、初步成效

一是明晰了山林产权,增强了林农信心。实行林改前,广大林农担心政策多变、权益无保障,对发展林业信心不足。实行林改后,进一步明晰了产权,将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落实到农户或集体,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通过政府换发林权证,用法律的形式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能够放心、放手、放胆发展林业产业。

二是减少了山林纠纷,维护了林区稳定。实行林改前,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主多山”、“一山多主”,界线不清、权益不明,存在着大量的山林纠纷,潜伏着大量的不稳定的因素。每年因山林纠纷问题而诱发的治安甚至刑事案件,均不同程序存在,严重地影响着林区稳定。实行林改期间,乡、村、组集中力量,集中时间,成功调处、解决山林纠纷165起,使许多多年悬而未解的遗留问题迎刃而解,有力地促进了林区和谐稳定。

三是加强了林政管理,保护了森林资源。实行林改以后,由于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广大林农资源保护意识明显增强,“管好自家山,看好自家林”已成为自觉行动。同时,村林业理事会进一步健全了村规民约,成立了护林联防队,定期在林区巡查,使盗伐、滥伐林木现象大幅减少,极大地保护了森林资源。

四是促进了山地开发,增加了林农收入。实行林改以后,广大林农投入山地开发的热情高涨。去冬今春,全乡共完成造林面积1500亩,是上年的2倍。同时,为发挥我乡楠竹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化楠竹低改,应各村的强烈要求,去年年底,乡党委、政府组织各村书记、村主任赴益阳桃江等地考察学习楠竹开发经验,并借鉴“江浙模式”,创办了一块200亩的高标准笋竹两用林示范基地,预计亩产值由现在的每年150元达到XX元左右,林农收入将实现大幅增加。今年,我乡将进一步加大力度,保质保量完成楠竹低改5000亩。

五是规范了林地流转,扩大了社会投资。实行林改以前,我乡以林业部门组织林农造林为主,造林方式单一,融资渠道狭窄。实行林改以后,林农可以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山林,降低了经营风险,盘活了森林资源配置,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各界投资林业的积极性,社会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真正实现了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转变。如去冬今春,洪江市黔城镇邓某等5人投资30余万元,在我乡划皮村营造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1000亩。

三、存在问题

一是楠竹低改融资难。楠竹是我乡的重要支柱产业,实施楠竹低改是实现富民强乡的必然选择。为切实抓好楠竹低改,乡党委、政府作出了“一年搞试点、二年办样板、三年抓推广、五年见成效”的发展规划,积极动员广大群众投工投劳,在全乡上下掀起了楠竹开发的热潮。但是,由于楠竹开发投资大,而林农的自身能力有限,严重影响到楠竹低改的进程。因此,恳切希望上级将我县、我乡列入全省楠竹开发重点县,在项目、资金上予以大力扶持。

二是山林资产抵押难。实行林改后,为筹集资金,加快林业发展,一些群众希望能以山林资产作抵押,到银行借款投入山地开发。但是,银行由于自身利益考虑,目前还没有开通林木抵押借款业务,极大地影响到我乡山地开发进程。因此,希望银信部门特别是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增强服务“三农”意识,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基础上,创新体制机制,在林木抵押贷款上积极探索。

三是村级林业理事会运转难。由于诸多原因,我乡绝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没有任何收入来源,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村支“两委”靠上级拨付的转移支付资金艰难运转。实行林改成立林业理事会后,其履行职能需要一定的资金开支,否则无法运转。因此,希望上级在拨付转移支付过程中,增加村级林业理事会的预算部分,真正使村级林业理事会良性发展,为发展林业发挥作用。

篇7: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资汇报材料

我乡(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是从年月开始,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意见》和《沁源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精神要求,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集合本乡(镇)实际,因地制宜,全面实施,于年月圆满完成。

一、基本情况

我乡(镇)有个行政村,农户户,口人,共有集体林地亩,根据上级计生文件优惠政策,双女户、独生子女户多享受一人份,通过反复核实、核查、复议、公示。全乡(镇)参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农户为户,参加人数为口人,确权林地为亩,全乡(镇)参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户与人均为100%,在整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中,我乡(镇)无一例纠纷。

二、实施过程

1、领导认识到位,组织机制保障

从月日全乡(镇)林改动员会之后,乡(镇)村两级及时成立了林改领导机构和林改工作机构,乡(镇)村两级本

1着“严格程序,摸清底子,试点先行,全面实施”的方针,按照“县直接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主要领导一线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放手抓,实行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的制任制,采取一周一督查,十天一汇报的工作制度,分阶段对林改工作进行汇总总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下阶段的工作开展提出指导意见,为林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调查摸底到位,政策落实保障

在县林改办的大力支持下,乡(镇)村两级林改工作人员坚持“不怕吃苦,一线服务”的精神,每村必去,每山必到,每班必查,每地必清,做到了村村知根知底,块块底清数明。

3、方案实施到位,责任落实保障

林改以来,乡(镇)、村、组层层定任务、定进度、定责任、定考核,由于工作制度完善、工作职责分明、工作纪律严明,全乡(镇)上下形成了林改工作具体化,具体工作责任化,人人肩上有任务,个个心中有责任。

通过3个月紧张有序的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引导下,我乡(镇)乡(镇)、村两乡(镇)干部以及参加林改工作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圆满完成了中峪乡(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这项惠民工程,在政府的主导下,形成了共同管护的责任体系,建立起了“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落实,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督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还权于民、还利于民、还责于民,确保农民得到实惠,生态受到保护。

篇8: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汇报提纲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户,意愿

态度 (意愿) 是关于客观事物、人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 态度与价值观不同, 会产生很大的不稳定性, [1]当一个人对某项工作或制度不满意时, 通常会做出退出、建议、忠诚、忽略等反应。制度要想发挥作用, 对客体产生一定绩效, 必须要与主体的意愿相符合, 从而演变为自愿行为去实现制度的变迁。通过改变利益主体的激励结构 (包括收入分配、机会配置与相对优势) 和相关生产要素的结合组织方式, 从而与生产要素状况共同决定了制度变迁的绩效。[2]林权改革涉及范围大, 参与主体多, 林农是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主体, 我们要充分尊重林农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主体地位, 让广大林农有充分参与权与决策权。[3]在集体林权制度的推行过程中, 了解农户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态度和认识, 是分析农户行为和进行政策分析的重要基础, 直接关系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 农户在认知和判断的基础上, 会做出相应的行为倾向反映, 而这种行为倾向是农户行为意愿的具体体现, 在很大程度上会演化为具体的行为。[4]因此, 调查并分析农户的行为意愿倾向对于林权制度变迁及绩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样本介绍

漯河市是河南省的主要平原地区, 为全国平原地区集体林权改革试点市。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 辖两县三区, 51个乡镇, 总面积26.17km2, 总人口256万, 其中农业人口180万人, 属典型的平原农区。全市 (2007年) 林地面积5.44万hm2, 林木总株数1.2亿株, 其中非公有制造林面积5.25万hm2, 占林地总面积的96.5%;林木蓄积量406万m3, 森林覆盖率20.8%。

本研究 (2008年底) 调查地点为漯河市所辖临颍、舞阳两县和郾城、源汇、召陵三区, 调查对象包括林农大户、一般林农、非林农、林业系统人员和村干部, 调查采取分层抽样, 发放250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247份, 并在spss13.0软件中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及回归分析。样本地区基本情况见表1。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农户意愿分析

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否必要

从调查统计的总体情况看, 绝大多数农民对国家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持赞成和支持态度, 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也是明白的。在“平原地区林权改革是否有必要”的调查中 (参见图1) , 认为平原地区林权制度改革有必要的人数占73%, 认为无必要的占12%, 不知道的占15%。可见, 大多数农户对林权制度改革还是持拥护态度的。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的影响程度分为三种:一是影响很大, 这部分人多数为承包了大面积的林子, 对林地和林子也做了较大的投资;二是有点影响但不大, 这部分人多数为有林子, 但是面积不大, 家庭对林地的投入有限, 收入也不完全依靠林子;三是没有什么影响, 这部分人大部分没有林子, 也没有承包和出租土地, 家庭的主要收入在于林业以外的其它收入。对于林权改革的认识, 不同群体有不同的参与热情和意愿。

在与当地农户谈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时, 很多农户持积极评价, 然而也有少数农户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还心存疑虑, 担心国家政策的不稳定性。对于林农而言, 他们对净收益的判断是和林权改革以前比较, 如果他们认为与以前相比, 在其它变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 制度改变会使自己产生更好的收益, 他们就会倾向再多种树。再者, 林农已经种树, 有了投入, 即使制度发生不利变化, 由于投入惯性, 也不得不继续投入, 林农大户的投入惯性要远大于林农小户。对于非林农而言, 他们没有切身体会, 更多是和林农进行比较, 对制度收益进行间接判断, 决定是否种树。另一部分人会由于思维惯性, 很少考虑制度的影响, 认为种树投资收益周期长, 于是选择不种树。

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农户参与方式意愿

农户的参与意愿反映了农户参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积极性。在“村里还有未分配的集体林地您认为怎么管护合适”的调查中, 表示愿意个人承包的农户占69%, 愿意均分的占22%, 认为集体经营还可以的只有9%。由此可见, 对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方式农户有着不同的态度, 但总体而言, 林权改革的改革方向还是有很广泛的民意基础的。

农户愿意个人承包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对规划项目内的植树造林有一定的补助;林权制度改革放活了承包经营权和一定限度的处置权;林权改革前后的年份木材价格较高, 木材市场形势较好, 林木采伐后可以取得不错的收益。农户赞成均分的主要原因是:自己收入和投资能力有限, 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差, 不敢个人承包;认为分地是一种集体福利, 机会不可错过。农户支持维持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政策不稳定, 一旦投入怕难以回收;集体林地少, 分与不分对自己收入的影响不大, 不愿花费太多的精力。

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不同主体收入意愿

在“认为林权制度改革是否会提高农民的收入?”调查中, 不同的参与主体有不同的回答 (参见表2) 。

对于林权改革是否能提高农民收入而言, 认为能的占92.9%, 认为不能的占7.1%;不同相关利益者的认识有所不同, 林业系统人员、村干部、林农大户都 (调查样本100%) 认为林权改革能提高农民收入, 可能是由于推动改革的政绩需求或维护既得利益所需;一般林农认为能提高收入的占92.6%, 不能提高收入的占7.4%;非林农认为林改能提高林农收入的占77.8%, 不能提高收入的占22.2%。通过对chi-square Tests检验的观察, 林权改革是否能提高农民收入与受访者身份相关。

2007年底, 河南省漯河市开始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 统计数据显示, 2006、2007、2008年, 漯河市的农民人均总收入分别为4256元、4968元、5479元, 林业收入分别为398元、464元、533元。林业收入比重在林权改革后有所增加, 但增长幅度有限。2006、2007、2008年, 漯河市林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4%、9.3%、9.7%, 第一年略有下降, 第二年有较大增长, 总的趋势是稳中有增。

为什么实际数据显示农民林业收入增长在不同的主体认识中却有很大差异?实际上农民还是担心公平问题, 当问及林权制度改革是否公平时, 总体上认为林权改革公平的占89.4%, 认为不公平的占10.6%。认为不公平的一般林农比例为15%, 高于平均水平, 而林业系统人员和村干部则大多认为是公平的。这也反映了普通林农有一部分人对林权改革的实际绩效持怀疑态度, 从而反映到实际行动中就是不提倡均分到户或承包林地。

注:a.5 cell (50.5%) have expected count less than 5. The minimum expected count is 0.85.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调查与研究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政策建议。

1.结论

第一, 河南省漯河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得到了农户的普遍支持和广泛参与, 大多数农户对林权制度改革还是持拥护态度的, 少数农户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还心存疑虑, 担心国家的政策会再改变, 损害农民利益。

第二, 林权改革的方向还是有很广泛的民意基础, 表示愿意个人承包的农户占大多数, 愿意均分的次之, 认为维持集体经营只占一少部分。

第三,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利益主体不同, 使得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绩效判断也会不同, 不同的判断可能导致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实践者采取不同行为。

2.政策建议

第一, 统一思想认识, 调动农民造林积极性。

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 提供造林补贴、优惠贷款等激励性政策, 激发农户造林及抚育的积极性。同时, 加强对农户的林业技术培训, 使农户自觉增加对林地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第二, 促进规模经营, 加快林业合作组织建设。

大力推动林业合作组织发展, 推行合作组织+公司等多种运营形式, 坚持以市场为主导, 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影响势力, 增强农民发展林业的信心和决心。

第三, 因地制宜, 因林制宜, 因事制宜。

尽快出台关于林权改革及流转的配套政策、法规, 从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减少制度交易成本, 增加行为主体收益预期, 从而在制度层面为稳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保驾护行。

参考文献

(1) (美)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 罗必良.新制度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5.

(3) 何俊, 何丕坤.参与式方法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应用思考[J].林业经济, 2007, (02) .

上一篇:采油队生产信息系统下一篇:开辟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