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规程复审记录表

2024-05-14

作业规程复审记录表(共3篇)

篇1:作业规程复审记录表

三 甲 复 审 医 技 组 检 查 记 录

(XXXX)

放射科的问题:

1、应在值班表上把核磁人员听班人的名字及电话写上。

2、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1)没有网络系统不能将不良事件上报,只能纸质版向医务部上报。

(2)建立不良事件登记表,要有患者的姓名、不良事件发生事件、门诊号或住院号,联系方式,发生原因、整改措施、奖惩措施、处理结果。

3、医疗质量与安全:

有质量控制构架图及人员名单,但没有质控员的职责,没有质量安全控制的标准,质控员不能履行职责监控,要设立表格,将质控的项目列入进来,并列出相应的分值,月底质控考核,进行相应的扣分,下月初科内汇总通报。并进行每月的分析总结、整改措施。

4、缺:疑难病例设立诊断符合率。

3月20日上午:检查专家

放射科的问题:

1、病人候诊区:设立放射防护的告知牌,告知放射防护的相关知识。

2、缺:CT申请单缺乏射线对人体危害的告知,应补上。

3、缺:磁共振缺放射诊疗许可证。

4、医疗质量与安全:

仅有放射科质控领导小组的名单,内容空洞,医务部首先设立医技科室的核心制度,包括放射科、B超、心电图、输血科,之后各科在根据自己的工作范围制定相关的质控项目,包括:疑难危重病人的管理追踪,不良事件的报告,突发应急的病人管理(危急急救怎么做,跟谁联系,都要列上),④预约诊疗的管理(分时段)检查,优化流程,⑤设备的完好性,上述这些条款是医技科室共同都应设立的核心条款;之后,根据放射科工作设立的项目:患者的防护,医务人员的防护,根据上述两类防护设立:射线计量器是否佩戴,防护器械(患者或医生)是否使用,各种射线的标识有没有,④碘剂过敏反应知情同意书是否签,⑤操作间工作灯开了没有,⑥高压注射器使用的告知,⑦拍片、CT产生的射线及磁场的检查告知,⑧投诉的管理,将以上这些设立成表格,按分值月底汇总,在下月初科内通报,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提出整改措施。

5、医务部到放射科检查的内容(质控内容):(1)患者的防护做了没有;

(2)医务人员的防护做了没有,包括:①射线计量器是否佩戴,防护器械是否使用,各种射线的标识有没有,④碘剂过敏反应知情同意书是否签,⑤操作间工作灯开了没有,⑥高压注射器使用的告知,⑦拍片、CT产生的射线及磁场的检查告知,⑧投诉的管理。上述这些汇总后放射科和医务部都要汇总,找出问题,放射科提出整改措施,医务部要签署反馈意见。

(3)控评、环评的检查有没有,各种证书是否齐全,是否过期。(4)缺:医院与医务人员签订职业病的知情同意书(如放射人员)。(5)医院的必备委员会至少一个季度全院各学科检查一次,各学科自己先分析总结,有哪些问题,整改措施,对上述的工作检查总结,有没有改进,有没有修订的地方,今后工作的方向。

二、介入室的问题:

1、病人在介入过程中出现意外:文档机制内缺与临床科室的联系(如胸外科)。

2、造影剂抢救预案、应急预案仅在墙上粘贴,还要在文档内设立,对于抢救的药物要写出用量及用法。

3、缺:医务部缺乏对介入室的质控,每个月要有质控,全院的质控只有放射科,但没有对介入室单独质控。

4、介入治疗的流程还可以细化。

介入的操作流程、制度都要放在文档里。

5、介入室为高风险科室:缺授权审批表。

缺:相应高风险职业的考核制度,授权的人员动态考核表,每年考核一次,如不合格,取消第二年的资格,如合格,第二年再授权。

6、介入病人的随访本:内容在详细一些。

缺:术前适应症在详细一些,要对每个适应症评价分析。每个月例数不多,建议每个月评价分析一次。

术前适应症的率(100%)怎么得出的,如是,应对每个适应症做出详细的分析。

缺:术后治愈率,治愈了多少例,做出效果评价。

这个随访内容要做出一个大表,详细分析,最好每例做出分析,找出问题。

7、缺:介入质量回顾分析表,要详细分析。

8、缺:“出”的耗材总结分析表,要半年核一次。

9、质量安全与控制:

设立质量标准,每个质控员的职责,定计划、定检查范围、检查标准、整改措施。

三、功能科的问题:

1、缺:PACS系统;超声各机没有联网,科主任无法调阅每个超声大夫做的检查图像,无法监督质控。

2、应急预案:一位病人在超声室晕倒,抢救过程内缺乏的内容。缺:病人的意外时间,症状、体征、在哪个诊室里检查的,谁第一时间进行抢救,通知哪些部门,抢救的每一个时段的时间的标注,每一个抢救时段病人是否好转还是进展的情况,抢救的大夫和护士的名字,交接科室的大夫和护士的签名,最后要按照不良事件上不医务部。

3、新、旧制度要制定版本号,这是持续改进的工作。

4、医疗质量与安全:

有质量控制构架图及人员名单,但没有质控员的职责,没有质量安全控制的标准,质控员不能履行职责监控,要设立表格,将质控的项目列入进来,并列出相应的分值,月底质控考核,进行相应的扣分,下月初科内汇总通报。并进行每月的分析总结、整改措施,最后科主

任在对质控员监督评价。

5、疑难病例追踪的人数偏少,诊断符合率无法达到90%以上,建议随访量扩大。

6、报废设备应从科内移走,影响核心条款:设备的完好性这一条。

四、病理室的问题

1、缺:淋浴间。

2、缺:医疗废物回收人的签名。

3、按照全院床位的比例,人员配备不够:高级职称仅有一名,技师人员不够。建议聘用外聘专家,并将外聘文件的复印件放在文档里,可补充高级职称的人数,但技师的人数缺少。

4、一名助理医师无资格发细胞学诊断报告,属违法行为。

5、缺:技师资格培训证书。

6、缺:PACS系统。

7、实验室达不到要求。

8、质控人员太少,最好加上外聘专家一起参加质控,D级可以消除。

9、签发授权需要整改。

10、发放住院病人的病理报告应对每个申请单又要有领取人的签名,不能空白。

11、缺:专人领取试剂的签名。

12、缺:大体照相设备。

篇2:森林采伐作业规程

●获奖等级:2010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张松丹、唐小平、崔武社、张禹、王洪波、陈永富、谢守鑫、王红春、张会儒、杜纪山

1 项目背景

森林采伐是林业生产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是森林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对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广泛性,是森林可持续经营中最主要的问题。随着全球生态意识的觉醒,许多外部因素对森林采伐活动造成的冲击越来越大,资源保护、产业发展、生态安全、人身安全等矛盾体在森林采伐中日益明显,使森林采伐成为一个具有政治、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影响的活动。各国林业工作者高度重视森林采伐,规范采伐作业、落实森林可持续经营,是务林人员始终面临的重要工作。

联合国环发大会后,国际上呼吁制定森林经营作业规程,森林采伐是其核心环节。在2000年前,国际粮农组织(FAO)、国际劳工组织(ILO)、亚太林业委员会分别制定了《森林采运方法规范》、《林业安全卫生规程》、《亚太区域森林采伐作业规程》,这些规程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推广。

我国目前实施的森林采伐作业基础法规是1987年国务院颁发的《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长期以来,中央和各地不断出台了许多与森林采伐相关的法规、规程、标准和办法。但是,由于这些规定大多分散于不同的文本中,执行时往往顾此失彼。针对长期以来采、集、运、储等环节分散,不重视环境影响,不考虑不同森林类型采伐要求的突出问题,为适应新形势下全球与我国林业发展的需要,按照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林业分类经营的要求,1999年开始,基于现有相关采伐作业法规,与ILO、FAO、ITTO(国际热带木材组织)合作,在总结归纳历年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森林采伐新趋势,组织编制《森林采伐作业规程》(历时2年)。此后试行作业并修订完善(历时3年),于2005年正式颁布实施。

2 主要内容

《森林采伐作业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包括13个章节和附录A-G、参考文献等章节,内容包括9个方面:一是明确了森林采伐人员的能力要求,采伐设计和作业队伍应具有相应资质和人员构成;二是规范了森林采伐类型划分及作业条件,分别公益林和商品林,按照不同林分状况采取不同的采伐类型,按坡度控制一次性皆伐面积,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最优化科学确定主伐年龄,按生态保护的需要而设置管理缓冲区等;三是明确了采伐规划设计的内容、深度与要求;四是规定了采伐集材道、楞场等准备作业的要点及要求;五是确定了林木采伐作业的主要流程、技术与生态要求;六是确定了森林采伐后的更新作业技术与生态要求,采伐后应及时进行伐区(采伐迹地、集材道、楞场、装车场、临时性生活区等)清理、及时更新造林;七是采伐全过程安全与场地卫生的措施,如:减少设备燃料、油料等溢出,加强对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作业人员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劳动保护服装,生活场所应符合卫生要求等;八是制定了采伐作业监督与检查验收方法;九是规范了森林采伐更新档案管理要求。

总体上,《规程》内容在方式上,既包括了规划设计要求,又包括了具体作业技术;在空间范围上,既包括了采伐山场的作业,又包括了集材道、楞场、生活场所等相关辅助工程的作业;在时间安排上,既包括了伐前准备、伐中作业,又包括了伐后检查监督、档案管理等。

3 创新点

《规程》编制充分考虑了森林生长规律、人为影响因素,遵循生物学、生态学与社会学原理,其创新点突出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在制定原则上,体现了安全性、差异性。在森林可持续经营思想的指导下,系统地将4条基本原则贯穿始终:在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突出以人为本,保证劳动者安全和减轻劳动者强度;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强调对生态环境不造成大的影响与破坏;在经营者经济收益方面,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在作业技术方面,对不同主导功能的森林类型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按照商品林与生态林等不同类别确定不同的采伐措施和技术措施。

二是在标准体系设计上,体现了全面性。首次从采伐更新的全角度、全流程,包括规划设计、伐木作业、森林更新及伐区管理等不同环节,以及作业机构与人员资质、作业人员劳动保护、作业环境生态安全等不同方面作了详细规定,是一个完整的森林采伐作业指南。

三是在具体技术上,体现了统一性。一方面,按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后的需要,分别公益林、商品林提出了主伐、更新采伐、抚育采伐和低产林改造4种采伐类型,明确划分不同采伐类型适宜的采伐方式,既包括森林成熟后的利用性采伐,又包括森林培育过程中的经营性采伐。另一方面,不限于国外提出的生产性森林,而是既包括生产性森林(商品林),又包括了非生产性森林(公益林);不限于具体的采伐作业技术,而是包括从设计到验收的全过程。当前,国外还没有如此详细、全方面的专门森林采伐更新作业的标准。

四是在作业理念上,体现了生态采伐和劳动安全。首先,《规程》首次将传统的木材生产性采伐问题,规范到采用生态采伐的模式进行;其次,首次提出按生态系统管理采伐,将传统的利用取材性采伐扩展到森林培育全过程的采伐活动,将传统上以木材生产为主要目标的取材采伐作业,转化为兼顾生态环境安全、实施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的生态采伐作业;再次,首次将作业人员人身安全的保护与预防措施纳入到标准中,规定了劳动保护装备、安全生产环境和作业时间等,改善劳动条件,与国际标准要求相衔接,从而减少了工伤损失和财产损失,促进了社会和谐,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4 应用前景和意义

《规程》是第一部综合和完整的森林采伐更新标准,全方位、全角度地考虑森林采伐对林业发展的影响,把森林资源是否持续增长、生态状况是否稳步改善、人身安全是否得到保障等作为新的考核指标,使森林采伐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质的转变,标志着森林采伐理念的革新。自2005年颁发实施以来,已成为指导、规范、检查、监管全国森林采伐更新作业的技术基础和依据,在我国林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出重大效益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通过规范采伐作业工序和流程、加强劳动保护装备和生活卫生的监管,提高了采伐安全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提高了生产效率约25%,加强了劳动安全保障,减少了采伐作业事故工伤率近50%。

二是通过采用减少对环境影响的生态采伐模式,避免了采伐作业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剧烈影响,加快了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降低了生态环境恢复的成本,如:仅在营造林方面,就减少了近5%的营造林投入。

三是《规程》拓展了森林采伐监管内涵,从传统上仅侧重于木材资源利用和培育监管,融合了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的监管,有利于促进今后采伐管理方式的转变。

篇3:作业规程复审记录表

关键词:作业规程编制管理系统;AutoCAD图元库;神经网络;规范化Word文档自动生成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3-0100-01

Management System Coal Operations Procedure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He Lifu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232001,China)

Abstract:Coal Task Rule Management System is based on AutoCAD primitive technology, neural networks roadway parameter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and standardization of Word documents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technology. It will achieve a synergistic network and enhanc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the preparation procedures.

Keywords:Coal Task Rule Management System; AutoCAD primitive;neural networks;standardization of Word documents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technology

煤矿作业规程是煤矿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技术文件,是采掘工作面等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依据。然而,目前某些煤矿在作业规程编制方面不规范。有的煤矿编制的作业规程内容残缺不全,作业规程编制质量不高;有的煤矿不同工作面的作业规程千篇一律,甚至不同煤矿之间的作业规程也照抄照搬,不结合作业地点实际进行编制,不能起到作业规程应有的指导作用;甚至有的煤矿不编制作业规程,无规程作业,是煤矿安全的大隐患。我国大多数煤矿仍采用专人手工编制采掘作业规程,编制规程过程中费时费力,并且由于手工编制的图形大多数由于误差而精度不高,重复工作量大,延长了采掘作业规程编制完成的周期。而且由于编制采掘作业规程过程中,主要靠生产经验确定,无法达到参数的最优,使采掘效率相对较低、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采掘的效率、生产成本和采掘连续。通过对煤矿作业规程编制及管理过程的详细调研和分析,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出了煤矿作业规程编制及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煤矿作业规程编制管理系统是按照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组织编制的《煤矿作业规程编制指南》开发的计算机软件,真正实现用户特征化,能在网上对煤矿采、掘作业规程进行编制、修改、补充、审批、宣贯培训管理,并提供特征化的规程模板、范例。

一、主要功能及特点

系统具有采煤、掘进作业规程编制、审查、会签、宣贯、复查、补充措施等动态管理功能;针对不同开采条件、不同技术装备、不同技术措施等实际情况,提供采、掘作业规程编制模板。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如下:

(一)基本信息:进行企业信息、单位信息的设定。

(二)任务管理:实现作业规程的任务分配,可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配以完成规程中不同章节的编制,实现网络化协同工作。

(三)规程编制:实现文字、表格及图形的方便快捷输入和编辑,并能智能地生成格式规范的标准化word文档。

(四)规程审批:可自定义审批流程,实现在线对作业规程进行审核及会签功能。

(五)规程查询:可实现作业规程的查询和浏览,可通过作业规程编号、名称、编制人员信息等进行模糊查询。

(六)系统管理:主要是对用户、角色及权限进行管理。

二、系统主要关键技术

(一)AutoCAD图元库技术

在作业规程编制过程中要经常使用AutoCAD绘制各类图形,在本系统中,使用Visual Basic基于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完成了AutoCAD图元库,可以保证规程有关文字、插图、附表处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又可加快作业规程编制速度,缩短规程编制时间,且修改方便、快捷,使采掘作业规程保持对外开放的特点,也使生成的作业规程内容全面、客观准确、针对性强,能够安全可靠地指导施工。

(二)基于神经网络的巷道支护参数优化技术

影响巷道支护方式选择的因素有: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岩层自重应力、围岩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巷道断面面积、岩石粘聚力、岩石内摩擦角、岩块干燥饱和吸水率等。软岩巷道支护是支护结构与围岩结构相互调节、相互作用的过程,其变形与破坏不仅是岩体材料的变形破坏,更主要是整体结构的变形与失稳。若支护的性能与软岩的变形破坏特征不相适应,就会造成支护的严重损坏,围岩移近量增加,巷道稳定性下降。

在本系统中,选择了淮南新集集团的18条巷道作为学习样本,采用3层BP神经网络,输入层节点为影响巷道支护参数选择的9个参数,输出层为巷道支护方式,隐含层节点数确定为16。通过神经网络学习训练,经过7800步迭代,系统平均误差为0.00076,从而获得稳定的网络结构和连接权值,在作业规程编制过程中,为巷道支护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可靠参考。

(三)规范化Word文档自动生成技术

通过数据库中存储的作业规程数据,自动生成格式统一、标准的作业规程Word文档。可以使用微软的RTF-DOC,但因其格式控制十分复杂,实现不易。在本系统中,使用XML-DOC技术。首先,使用XML定义规范的作业规程word模板,对于模板中动态生成的内容使用标识符方式定义,系统自动从数据库中获取数据对该标识符进行替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三、结语

煤矿作业规程编制管理系统,实现工作面高产、高效、安全、低耗,利用作业规程自动编制系统可把技术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有关参数上,提高作业规程的质量和效率,并对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有实际效果,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向前,孟祥瑞,包正明.煤矿作业规程编制及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煤炭科学技术,2007,7

上一篇:消费税作业题下一篇:月光曲续写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