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录井作业规程

2024-05-13

地质录井作业规程(精选6篇)

篇1:地质录井作业规程

录井作业安全规程

1范围

录井作业安全规程

本标准规定了石油天然气钻井过程中录井作业安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石油天然气地质录井、综合录井和地化录井等作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

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082-1985起重吊运指挥信号

SYlT 5087-2005含硫化氢油气井安全钻井推荐作法

SY 6014石油地质实验室安全规程

SY/T 6277-2005 含硫油气田硫化氢监测与人身安全防护规程 3基本安全管理 3.1资质

3.1.1 录井企业应持有安全生产许可证和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资质证书。

3.1.2录井队应持有录井队伍资质证书。3.1.3录井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3.2组织与制度

3.2.1 录井企业依据国家、行业、企业标准建立安全管理体系。3.2.2录井队应成立安全小组。队长为安全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队的安全生产工作;录井队应

设兼职安全员,负责监督检查各项安全制度的落实。

3.2.3隶井队应执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责任制、巡回检查制等制度。

3.2.4有毒有害化学品、配电箱等部位应印有相应安全标志。3.3应急管理

3.3.1录井队应建立防井喷、火灾、爆炸、中毒、自然灾害及重大疫情等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和参

与钻井队应急演练,并根据应急演练结果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3.3.2录井队应与钻井队建立有效的联动应急预警机制,及时相互通报可能发生的重大险情。

3.3.3遇重大应急演练和重大事件应急救援时,录井队应接受钻井队统一指挥、统一调动、统一预 防和统一救治。3.4井控管理

3.4.1 录井队应严格执行井控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3.4.2 录井队井控管理应纳入钻井队统一管理。3.5危险化学品管理 3.5.1录井队化学试剂使用、存放应符合SY 6014的要求。3.5.2录井队应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领取、搬运、存放、使用和废弃处理等管理制度。3.6个人防护

3.6.1录井作业人员应正确穿戴劳保上岗。高空作业人员应系好安全带。

3.6.2在接触有毒有害、有刺激性等化学品时,应正确佩戴防毒面具(防毒口罩)、防护手套或其他 防护用品。

3.6.3在采样劈心时,工作人员应戴护目镜。4安全防护设备配备及管理

4*1在有毒有害气体区域作业的录井队应配备便携式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的配

备执行SY/T 6277-2005中5.2.2的规定。检测仪器和防护设备应指定专人管理,定期检查、保养 和校准。

4.2在高压、高含硫地区作业时,应使用具有防爆功能的综合录井仪。4.3录井队仪器房、值班房和宿舍房内应按规定配备灭火器。4.4录井队仪器房、值班房和宿舍房均应安装漏电保护器和接地装置。4.5录井队应配备急救箱,备有必要的医疗急救用品。5录井准备 5.1设备搬迁 5.1.1设备搬迁前,应组织人员进行危害识别。

5.1.2吊具、索具应与吊装种类、吊运具体要求以及环境条件相适应。5.1.3作业前应对索具进行检查,不得超过安全负荷。

5.1.4吊装、吊放应符合GB 5082-1985中2.1.1的要求。起重作业应符合:

a)应有专人指挥,指挥信号应明确,并待合规定;

b)吊挂时,吊挂绳之间夹角宜小于120。;

c)绳、链所经过的棱角处应加衬垫;

d)吊车臂、悬吊物下工作区死角不应站人。5.1.5设备装载合理、固定牢靠,应由承运方确认。5.2设备摆放

5.2.1录井仪器房、值班房应摆放在振动筛同侧并距井口30m以外,附近应留有适当面积的工作场 地,逃生通道畅通。

5.2.2录井仪器房、值班房和宿舍房不应摆放在填筑土方上、陡崖下、悬崖边、易滑坡、垮塌及洪 汛影响的地方。

5.2.3录井队宿舍房应摆放在钻井队统一规划的生活区内。5.3电气系统安装

5.3.1录井仪器房、值班房应架设专用电力线路。

5.3.2 录井仪器房、值班房和宿舍房接地线桩应打人地下不小于0.5m,接地电阻值应不大于401。5.3.3用电设备应根据功率大小,正确选用供电线、开关、熔断器、漏电保护器。

5.3.4井场防爆区域的电器设备应使用防爆(有EX标志)器件。6录井作业 6.1地质录井

6.1.1钻具、套管排放完毕后,方可丈量。丈量时,防止钻具、套管碰撞、挤压或滚落伤人。

6.1.2钻具、套管上下钻台时,录井人员应与钻台大门坡道保持15m以上的安全距离。

6.1.3在丈量方人前,先通知停转盘,后丈量。

6.1.4掳、洗样过程中要注意防滑。捞样处应安装照明灯具。6.1.5收集泵冲数时,录井人员避免接近泥浆泵皮带轮和安全阀泄流方向。

6.1.6油基钻井液、空气和天然气介质钻井录井现场应做好防火、防爆工作。6.1.7取心作业。

6.1.7.1在已知或可能含有硫化氢的地层中取心作业应执行SY/T 5087-2005中11.1的规定。

6.1.7.2钻台岩心出筒时,岩心与钻台转盘面距离不应大于().2m,应使用岩心夹持工具取出岩心,不应用手去捧接;岩心从钻台运往地面时,要防止坠落伤人。场地岩心出筒时,作业人员应正面避开 岩心内筒出口。

6.1.7.3使用切割机、榔头、斧头等工具作业时,防止工具伤人。6.1.8荧光录井。

6.1.8.1在对岩屑、岩心样进行紫外线直照(干照、湿照)试验、点滴试验、标准系列对比试验时,防止紫外线对人体造成伤害。

6.1.8.2使用氯仿做岩样滴照、喷照和对岩样做标准系列对比试验时,应避免沾染眼球和皮肤,防

止经口、鼻腔吸人,同时保持荧光室通风良好。6.2综合录井 6.2.1设备拆卸。

6.2.1.1应按工作流程分级断电,并在开关上悬挂安全警示标志。6.2.1.2按程序拆卸设备,防止造成人员伤害。6.2.1.3废弃物按要求运迭指定地点处理。6.2.2设备安装、调试、维修与保养。

6.2.2.1录井仪器开机前,确认安装正确可靠,方可通电。打开各部分电源时,应先开总电源,后 开分电源。

6.2.2.2氢气发生器保持排气畅通,定期检漏,防止氢气泄漏。6.2.2.3电热器、砂样干燥箱应安装摆放在距墙壁0.2m以上或采取其他隔热措施,周围禁放易燃 易爆物品。6.2.2.4安全门应定期检查、保养,保持开启灵活,密封良好。6.2.2.5烷烃样气瓶应摆放在通风阴凉处,周围无杂物,远离热源。6.2.2.6室内标定硫化氢传感器时,应保持空气流通。6.2.2.7定期检查空气压缩机安全阀、气路。

6.2.2.8录井仪器房、值班房门醒目一侧应张贴井场安全逃生路线图。6.2.3传感器安装、调试、维修与保养。

6.2.3.1安装、调试、维修与保养各类传感器前,应与钻井队进行协商,现场悬挂安全警示牌,并

有专人监护。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防滑、防坠落。

6.2.3.2安装、调试、维修与保养绞车传感器前,应先切断滚筒动力和导气龙头气源。

6.2.3.3安装、调试、维修与保养转盘转速、扭矩传感器前,应切断转盘动力。

6.2.3.4安装、调试、维修与保养大钩负荷传感器耐,应在钻机空载荷状态下,插好快速接头。

6.2.3.5安装、调试、维修与保养立管压力传感器前,应先停泵,排空立管内钻井液;安装结束后

须经钻井队技术人员确认,方可通知开泵。

6.2.3.6安装、调试、维修与保养泵冲传感器前,应先停泥浆泵。6.2.4气测录井过程中,应及时监测、预报气测异常和有毒有害气体异常。

6.2.5工程参数录井过程中,应及时做好工程异常预报。6.2.6钻井液参数录井过程中,分析钻井液参数异常变化,及时发现溢流、井涌、井喷、井漏事故 6.3定量荧光录井

6.3.1分析场所应保持通风良好。

6.3.2仪器检修过程中,应防止强光源对眼睛造成伤害。6.4地化录井

6.4.1在样品分析过程中,严禁拆卸热解炉防护罩和氢焰检测仪器盖板。

6.4.2取放坩锅时,应使用专用工具。

6.4.3定期检查氮气瓶,定期校验压力表和减压阀。6.5其他

6.5.1在放射性测井作业过程中,录井人员应距作业点20m以外,不应进入安全警戒区。

6.5.2在固井作业过程中,录井人员收集资料时不应在高压管汇、漏斗、灰罐附近停留。

6.5.3在中途测试作业过程中,录井人员应避开高压管汇、阀门等危险区域。做好有毒有害气体监 测与防护。

6.5.4在酸化压裂作业过程中,录井人员应避免接触腐蚀性溶液。

篇2:地质录井作业规程

石油天然气钻井地质综合录井规程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气钻井地质录井时主要工序的基本技术、工序及资料采集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使用TDC-VIGILANCE型联机综合录井仪,对石油天然气探井进行钻井地质综合录井。使用其它型号综合录井仪进行石油天然气探井钻井地质综合录井,也可参照使用本标准。2 录井项目

应录取5类资产、31条记录曲线、3种样品及有关数据资料(除常规地质录井录取的数据资料外)33项。

2.1 5类资料

2.1.1 地质录井(岩屑、岩心等)类; 2.1.2 气测井类; 2.1.3 钻井液录井类; 2.1.4 钻井工程录井类; 2.1.5 地层压力录井类; 2.2 31条记录曲线

2.2.1 钻时,min/m(钻速m,/h); 2.2.2 甲烷(C1)含量,%; 2.2.3 甲烷(C2)含量,%; 2.2.4 甲烷(C3)含量,%; 2.2.5 甲烷(iC4)含量,%; 2.2.6 甲烷(nC4)含量,%; 2.2.7 气体全量;% 2.2.8 二氧化碳含量;% 2.2.9 硫化氢,ml/m3(ppm); 2.2.10 1号罐钻井液量,m3; 2.2.11 2号罐钻井液量,m3; 2.2.12 3号罐钻井液量,m3; 2.2.13 4号罐钻井液量,m3; 2.2.14

钻井液总量,m3;

2.2.15 进口钻井液电阻率,Ω·m(电导率S/m); 2.2.16 出口钻井液电阻率,Ω·m(电导率S/m); 2.2.17 进口钻井液温度,℃; 2.2.18 出口钻井液温度,℃; 2.2.19 进口钻井液密度,g/cm3;2.2.20 出口钻井液密度,g/cm3;2.2.21 出口钻井液密度,g/cm3;2.2.22 大钩载荷(悬重和钻重),KN; 2.2.23 钻压,KN; 2.2.24 转盘转速,r/min; 2.2.25 转盘扭矩,N·m; 2.2.26 1号泵冲速,冲/min;

2.2.27 2号(或3号)泵冲速,冲/min; 2.2.28 立管压力,Mpa; 2.2.29 套管压力,Mpa;

2.2.30 色谱流出曲线(气体组分),%; 2.2.31 岩屑碳酸岩含量,%; 2.3 3种样品 2.3.1 岩屑样品 2.3.1.1 岩屑描述样品; 2.3.1.2 荧光分析样品; 2.3.1.3 碳酸盐岩分析样品; 2.3.1.4 泥(页)岩密度测试样品; 2.3.2 岩心样品

2.3.2.1 钻井取心分析化验样品; 2.3.2.2 井壁取心样品; 2.3.3 钻井液样品

2.3.3.1 气体基值钻井液样品; 2.3.3.2 气测异常井段钻井液样品; 2.3.3.3 地质循环钻井液样品; 2.3.3.4 罐装钻井液样品。2.4 数据资料33项

2.4.1 地质录井2项数据资料(其它地质录井资料项目参见SY/T 5788中的岩屑录井和岩心录井内容)。

2.4.1.1 泥(页)岩密度(深度、密度); 2.4.1.2 碳酸盐岩含量(深度、石灰岩、白云岩)。2.4.2 气测井7项数据资料 2.4.2.1 深度(迟到井深); 2.4.2.2 时间; 2.4.2.3 钻时;

2.4.2.4 气体含理(全量、甲烷、乙烷、丙烷、异丁烷、正丁烷、二氧化碳、硫化氢);

2.4.2.5 钻井液全脱气分析(蒸馏钻井液体积,脱出气体体积、烃气组分含量、非烃组分含量、气体基值);

2.4.2.6 含气指数(地面含气指数、地层含气指数);

2.4.2.7 后效气测(钻具下入深度、测时井深、气体全量、气体组分、气体异常峰值、推算异常深度、油气上窜速度、钻井液静止时间、排量)。

2.4.3 钻井液录井4项数据资料

2.4.3.1 物理、化学性能及变化(类型、进口密度、迟到密度、出口密度、迟到温度、出口温度、进口电阻率或电导率、迟到电阻率或电导率、出口电阻率或电导率、塑性粘度、屈服值);

2.4.3.2 钻井液量(总量及变化、各分罐量);

2.4.3.3 迟到时间(循环一周时间、岩屑迟到时间、钻井液迟到时间);

2.4.3.4 钻井液排量(进口钻井液排量、迟到校正井深、钻头位置)。2.4.4 钻井工程录井16项数据资料

2.4.4.1 井深(实钻井深、垂直井深、迟到校正井深、钻头位置); 2.4.4.2 钻具(钻铤、加重钻杆、钻杆、方钻杆、内径、外径、长度、单位质量、总质量);

2.4.4.3 钻头和钻进成本(序号、类型、长度、直径、使用时间、进尺、钻头价格、新度、钻头指数、流量系数、喷嘴直径、钻进成本);

2.4.4.4 井身结构(钻头程序、井眼状况、套管程序、阻流环位置、短套管位置、人工井底、水泥返高、固井质量、联入、套管头至补心距、试压情况);

2.4.4.5 时间(日期、钻井天数、开钻与停钻时间、开泵与停泵时间、坐卡瓦时间、大钩载荷时间、事故或复杂时间、测试时间、钻井时效); 2.4.4.6 钻压和大钩载荷; 2.4.4.7 转盘转速;

2.4.4.8 扭矩(平均扭矩、最大扭矩); 2.4.4.9 立管压力; 2.4.4.10 套管压力;

2.4.4.11 泵冲速(1号泵冲速、2号泵冲速);

2.4.4.12 起下钻具(钻杆数、钻铤数、立根数、钻具总长度、起下钻时间、井内钻具体积、超拉值);

2.4.4.13 井斜(定向或侧钻井深、测斜井深、井斜角、方位角、狗腿度、闭合距、闭合方位、中靶情况);

2.4.4.14 套(尾、筛)管与固井(规格、钢级、下深、阻流环位置、水泥浆密度、水泥返高、注水泥量、水泥塞深度);

2.4.4.15 工程大事记要(井喷、井涌、井漏、卡钻、掉钻头牙轮、剌钻具、井塌、侧钻、溜钻、顿钻、泡油、泡酸、落物情况);

2.4.4.16 井史资料(开钻时间、完钻时间、完井时间、钻井液程序、钻头程序、套管程序、完钻层位、完井方法)。

2.4.5 地层压力录井4项数据资料 2.4.5.1 上覆岩层压力;

2.4.5.2 地层压力(dc指数、SIGMA录井参数、地层压力梯度、钻井孔隙度等);

2.4.5.3 地层破裂压力;

2.4.5.4 钻井液压力(钻井液静压力梯度、当量循环密度、抽汲压力、冲击压力)。3 仪器设备安装

3.1 为保证综合录井工作条件,钻井施工单位给予必要的配合。3.1.1 井场上靠近震动筛一边,距井口30m以外留有适合安放录井仪器房(包括门头斗房和发电机房)的安全场地。

3.1.2 在高架槽(管)和震动筛之间要有适合安装出口传感器及脱气器的位置。

3.2 录井人员必须正确安装录井仪器设备。3.2.1 录井仪器房应安放平稳,垫高20cm以上。

3.2.2 电缆线及输气管线架设要牢固、安全。不影响井场工作,易于检查和维护,仪器房和震动筛之间的电缆线要集中架设,并用支架支撑,间隔不超过10m。

3.2.3 所有室外电缆线均用密封接线盒及防水接头连接,并用绝缘材料包扎,在钻井液循环系统附近不得安装不防爆的电器。

3.2.4录井仪器房和发电机房的接地良好,外引电缆线不得有短路、断路和漏电之处,发电房与仪器房之间的供电线路中应装有安全断路(漏电保护、过流保护)开关,录井房内的附加电器设备应绝缘良好,合乎规定安全指标。

3.2.5 按录井仪使用说明书要求及以下规定,把脱气器及传感器安装在工作位置上。

3.2.5.1 脱气器:安放在震动筛前,并装设有备用脱气器和输气管线;

3.2.5.2 硫化氢传感器及室外报警器:一般只在脱气器输气管线中安装一只传感器,有特殊要求时,另外几只传感器的安装位置由钻井主管人员指定;室外报警器和警报灯的架设高度必须超出录井房顶0.3m以上;

3.2.5.3 钻井液温度、密度和电阻度传感器:“进口”传感器安装在吸浆罐内并远离搅拌器,密度传感器必须保证垂直安装,“出口”传感器安装在震动筛前专用泥浆罐内;

3.2.5.4 转盘转速和泵冲速传感器:泵冲速传感器安装在泥浆泵拉杆箱内或传动轮侧边;转盘转速传感器安装在转盘底面或万向轴外围或转盘离合器轴端;

3.2.5.5 立管压力和套管压力传感器:立管压力传感器安装在钻台面以上的立管上或钻台附近的地面高压管汇上;套管压力传感器安装在防喷器节流管汇上,转换器自由端应朝上。

3.2.5.6 扭矩传感器:液压扭矩仪安装在转盘驱动链条的下边,底座固定良好,轮子转动自如,无偏磨,在电动钻机上使用霍尔式传感器,应安装在驱动转盘的电动机动力电缆上;

3.2.5.7 大钩载荷传感器:与钻机指重表并接在死绳固定器的传压器上;

3.2.5.8 绞车传感器:安装在绞车滚筒轴端,确保同心、转动灵活、固定良好;

3.2.5.9 钻井液体积传感器:垂直安装在所有在用的钻井液循环罐内,位置应尽量远离搅拌器;

3.2.5.10 出口钻井液流量传感器:安装在钻井液出口管的出口处钻井液流路中。

3.2.6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或有特殊要求时,可在地质监督和钻井监督工作房内装设一台图像显示器及内部通讯电话机。

3.3 井场上仪器、设备、传感器、电缆线、输气管线等安装作业完成后,必须由录井方面和钻井工程施工方面共同查验安装位置、规格、数量和质量,确认合格后才能通电开机运行。且查验记录应作为资料保存。

3.4 正式录井前应进行开机试运轩,将全部仪器进行系统检查、调校、确认所有仪器设备全部正常后,才能进行正式录井工作。4 仪器校验

4.1 综合录井仪器在录井前及录井期间必须进行调试与校验,基地仪器校验和现场仪器校验均应达到规定要求,全部达到基地校验指标的仪器才能运到现场使用;录井过程中,要定期校验仪器,达不到现场仪器校验指标的仪器不能继续使用。

4.1.1 大钩参数测定器。

4.1.1.1 基地指标:模拟试验,正反转绞车传感器相对深度误差不大于1%;以压力校验台测试质量传感器时,大钩载荷测量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不大于2%。

4.1.1.2 现场指标:以丈量钻具长度为准,每一单根的深度误差不大于0.2m,大钩载荷测量值与预定值的误差不大于30kN。

4.1.2 天然气组分分析器。

4.1.2.1 基地指标:保留时间,S1柱C1为73-102S,且峰值在相应的电子门限时间内,SQ柱C2为57-65S,且峰值在相应电子门限时间内;至少校验0.1%、1%和10%三种浓度(每一组分),测量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不大于10%(0.1%浓度校验点除外);注入1%混合气样时,各单一组分均在相应电子门限时间内出峰;重复性误差不大于10%。

4.1.2.2 现场指标:保留时间同基地指标;S1柱工作时注入10%C2;测量值与实际值相对误差不大于10%;SQ柱工作时注入1%C2;测量值与实际值相对误差不大于10%;注入1%混合气样时,各单一组分气体均在相应电子门限时间内出峰。

4.1.3 天然气总含量检测器。

4.1.3.1 基地指标:注入浓度20%氢气时,吸氢时的测量浓度不大于2%;甲烷校验点不少于3个,测量值与实际值(刻度值)的相对误差不大于10%,最大线性误差不大于10%;零位误差不大于1分度;零点漂移4h内不大于满量程5%;重复性误差不大于5%。

4.1.3.2 现场指标:确有必要时,注氢气检查同基地指标:注入10%C1校验,测量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不大于10%;零位误差不大于1分度。

4.1.4 硫化氢检测报警器。

4.1.4.1 基地指标:校验点不少于2个,测量值与实际值的误差不大于3ml/m3;起始响应时间不大于20S,1min达到最值90%,重复性误差不大于满量程5%。

4.1.4.2 现场指标:用50ml/m3样品气校验,测量值与实际值的误差不大于4ml/m3;起始响应时间不大于30S,2min达到最大值90%。

4.1.5 二氧化碳测定器。

4.1.5.1 基地指标:在0-20%挡,注入5%和15%浓度样品气,测量值与实际值相对误差不大于5%;在0-100%挡注入20%、50%浓度样品气的相对误差不大于10%。

4.1.5.2 现场指标:在0-20%挡,注入10%样品气,测理值与实际值相对误差不大于10%。

4.1.6 压力扭矩测定器。

4.1.6.1 基地指标:至少校验2个点,以压力校验台测试时,各测量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不大于2%。

4.1.6.2

现场指标:用模拟盒检查,各测量值与预定值的相对误差不大于2%。

4.1.7 泵冲次转盘转速测定器。

4.1.7.1 基地指标:震荡器的相对误差不大于0.5%;模拟校验时,测量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不大于1%。4.1.7.2 现场指标:检查震荡器时,测量值与预定值的相对误差不大于1%:模拟(或实测)时,测量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不大于2%。

4.1.8 钻井液体积测定器。

4.1.8.1 基地指标:至少校验3点,测量值与计算值误差不大于0.1m3。

4.1.8.2 现场指标:改变浮子高度,测量值与计算值的误差不大于0.2 m3。

4.1.9 钻井液温度测定器。

4.1.9.1 基地指标:自检记录值与预定值(0℃、18℃)的误差不大于0.2℃;至少校验2个点,测量值与标准值的误差不大于1.5℃。

4.1.9.2 现场指标:自检误差不大于0.5℃;校验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的误差不大于2℃。

4.1.10 钻井液电阻率(电导率)测定器。

4.1.10.1 基地指标:至少校验3个点,测量值与实际值的误差不大于0.06Ω·m,校验线呈直线。

4.1.10.2 现场指标:校验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的误差不大于0.1Ω·m。4.1.11 钻井液密度测定器。

4.1.11.1 基地指标:自检高低压门限值正确,至少校验3个点,测量值与实际值的误差不大于0.02g/cm3。校验线呈直线。

4.1.11.2 现场指标:校验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的误差不大于0.03g/cm3。

4.1.12 钻井液流量测定器。

4.1.12.1 基地指标:传感器电位器分别在零位和满量程位时,测量值分别为0和100%,误差不大于1%。

4.1.12.2 现场指标:在无钻井液流动时,测量值为0;挡板在最高位时,测量值为100%,误差不大于2%。

4.1.13 T6、C301和C309记录仪

4.1.13.1 基地指标:刻度校验,记录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不大于满量程的1%,走纸速度误差不大于0.1cm/h,C301和C309记录仪保持临界阻尼状态。

4.1.13.2 现场指标:一般不进行刻度校验、走纸速度误差不大于0.2cm/h。

4.1.14 IFZ钻时记录仪

4.1.14.1 基地指标:校验的记录值实际值的误差不大于满量程的1%。

4.1.14.2 现场指标:深度脉冲走纸,走纸长度实际值与理论值的误差不大于2cm/m。

4.1.15 计算机系统。

4.1.15.1 基地指标:自检图形与标准图形完全相符;接模拟机,全系统运转正常;磁带驱动器读写误差不大于2%。

4.1.15.2 现场指标:磁带驱动器读写误差不大于4%。4.1.16 泥(页)岩密度计。

4.1.16.1 基地指标:校验误差不大于0.03g/cm3。4.1.16.2 现场指标:必要时校验,同4.1.16.1条。4.1.17 碳酸盐测定器。

4.1.17.1 基地指标:标准样品碳酸钙定值应为100分度;走纸速度误差不大于0.03cm/min。

4.1.17.2 现场指标:必要时校验,同4.1.17.1条。4.1.18 热真空钻井液蒸馏脱气器。

4.1.18.1 基地指标:真空泵抽汲10min,真空度达0.1013Mpa(760mmHg);加热20min能使500ml水沸腾。

4.1.18.2 现场指标:真空泵抽汲10min,真空度达0.0987Mpa(740mmHg)以上;加热能使钻井液沸腾。

4.2 在录井仪器进行修理后,必须重新校验仪器。

4.3 在某一仪器单元更换影响测量结果的重要部件后,必须重新校验该仪器单元。

4.4 录井期间,应进行例行的仪器检查校验。使用不按规定时间校验或虽经校验而达不以规定的指法标的仪器所录取的资料,可视为不合格资料。

4.4.1 每日从脱气器进样一次,检查气体管路畅通情况。4.4.2 录井中每钻进一个钻头后,对天然气组分分析器、天然气总含量检测器、二氧化碳测定器及硫化氢检测报警器进行一次系统校验。

4.4.3 每2个月或情况需要时对全部仪器、设备进行系统检查校验。4.5 仪器检查、校验记录应列入仪器技术档案,予以保存。5 录井作业要求

5.1 按钻井地质设计书或综合录井任务书(综合录井服务承包合同及监督指令)规定的录井项目、井段和密度进行综合录井。

5.2 录井作业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仪器。

5.3 为保证综合录井作业正常进行,钻井工程施工方面应提供必要的录井作业条件。

5.3.1 钻井工程施工方面应向录井人员提供有关钻井的基本参数和数据。

5.3.1.1 钻机参数(钻机每日费用“元/d”、绞车滚筒直径与长度、大绳直径,大绳盘绕层数、每层匝数、游动系统有效绳数、倒大绳情况);

5.3.1.2 钻具参数(钻头类型、钻具结构规格、钻铤、井下工具、加重钻杆、钻杆、方钻杆的长度及内外径);

5.3.1.3 钻头参数(钻头类型、钻头成本“元”、钻头规格、喷嘴直径与个数、流量系数);

5.3.1.4 套管参数(泵型号、缸套数与直径、冲程长度、上水效率); 5.3.1.5 钻井液性能;

5.3.1.6 钻井泵数(泵型号、缸套数与直径、冲程长度、上水效率); 5.3.1.7 其它参数(钻井液罐长宽高、处理剂使用、工程情况); 5.3.1.8 定向施工参数(造斜位置、测斜数据);

5.3.2 在起钻前必须循环钻井液一周以上(取心例外),待录取完资料后方可停泵起钻。

5.3.3 录井工作期间由钻井队负责连续稳定地供给本相交流电(供电电压为380±30V、供电频率为50±2Hz),且井场电网不能出现漏电、短路、断相现象。

5.4 录井期间,应妥善保管所用的气体试样、易燃物品、化学药品、有毒品和液体容器,做到防火、防爆、防毒、防冻和防腐蚀。

5.5 记录原图的基线设置规定:气体全量(5%量程)曲线零位设置在记录仪10分度处;其它参数的零位设置在记录仪零分度处,并应以换挡、记变跨接器位置或补偿平移方法使记录曲线轨迹在10-90分度范围内。

5.6 录井过程中,在记录原图上进行及时、准确、详细地标注。5.6.1 井深。

5.6.1.1 在记录原图上,每隔10m按井深记号标注一个整米实钻井深(钻进记录原图除外)。

5.6.1.2 在钻进记录原图上,每隔25m标注一个整米实钻井深; 5.6.1.3 在碳酸盐测定器的记录原图上,标注每个分析样品的井深; 5.6.1.4 每次起下钻前后标注起(下)钻井深及起(下)钻符号。5.6.1.5 每钻进完一个单根,在记录原图上标注一个打完单根井深(不包括钻进记录原图);

5.6.1.6 停钻4h以上,补充标注停钻时的井深。5.6.2 迟到井深。

5.6.2.1 每隔10m标注一个迟到井深,异常井段和取心钻进加密标注(钻时记录原图除外);

5.6.2.2 发现油气显示(全量、组分出峰)时,在全量和色谱组分记录图上加密标注迟到井深。

5.6.3 迟到时间。

5.6.3.1 以分为计量单位,标注在全量、组分和钻井液参数记录原图上;

5.6.3.2 每班标注一次,且在下入新钻头开始钻进或起用新的迟到时间,必须标注。

5.6.4 时间:以1-24为小时标记,每1-2h在记录原图(除钻时记录仪)的中间位置标注一次。

5.6.5 量程:每班标注一次,且在记变量程时,必须标明新量程的档次。

5.6.6 平移曲线:每班标注一次补偿量;在改变补偿值时,标注新补偿量。

5.6.7 校验仪器:在与校验仪器相关的记录原图相应位置上标注,且标明调校项目和有关数据。

5.6.8 日常事件:在除钻时记录仪外的记录原图上及时标注出调零、清洗、管线堵塞、注样调校、接单根、起下钻、划眼、开(停)泵、单(双)泵打钻(循环)、开(停)钻、替钻井液、处理钻井液、倒换钻井液、地面漏失钻井液及漏失量、换缸套和新缸套直径、中间停止录井起止时间及原因、仪器故障、停电、电网干扰、倒换发电机、放空、人工取样、检查封闭性、电测井、下套管、固井等、在某些事件结束后,注明恢复正常录井及时间。

5.6.9 气体显示:在全量、组分记录原图上标注气体基值、气体单根峰、气体后效峰、异常显示及其最高全量,对异常显示加注其校正井深。

5.6.10 扩(划)眼:在相关记录原图上标注井段、钻头类型、钻头直径。

5.6.11 取心:在相关记录原图上标注钻头直径、筒次和井段。5.6.12 测量参数异常:任何一项测量参数有重大异常显示,均应在相应记录原图上给予注释。

5.6.13 特殊事件:遇到钻井工程发生事故和处理等特殊事件时,应在相应记录原图上给予注释。

5.6.14 交接班:交接班时,在记录原图(钻时记录图除外)上的中间位置盖交接班印章,并填写齐全印章内容;印章内容应有交班人姓名、接班人姓名、交接班日期与时间、交接班井深。

5.6.15 全脱气分析:进行钻井液全脱气分析时,在组分和色谱流出曲线原图上,标注样品名称、序号和井深。

5.6.16 岩屑碳酸盐岩含量分析:测定时,在碳酸盐测定器记录原图上,标注样品井深及测定出的石灰岩、白云岩百分含量。

5.7 录井前或录井中,应随时设置或改设记录仪的报警门限,且报警门限的设定必须以井场工程监督、地质监督的指令和录井显示异常状况为依据。

5.8 正常录井时的记录仪走纸速度。5.8.1 按时间走纸的记录仪走纸速度为8cm/h;

5.8.2 钻时记录仪走纸速度为每1m井深增量走纸2mm; 5.8.3 碳酸盐岩分析记录仪走纸速度为1cm/min。

5.9 正常录井期间,色谱分析应用长分析周期,且应取得记录仪的滤波连续曲线,同时记录色谱流出曲线图。

5.10 录井间隔密度,除执行钻井地质设计书及地质监督指令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5.10.1 记录原图上的深度记号为每0.5m(或1m)打一个记号。5.10.2 计算机实时打印数据表上,通常为井深每增加1m或0.5m打印一行;钻进、划眼、循环的超限时间通常定为15min。

5.10.3 用于全脱气分析的钻井液样品,应在连续脱气器前距脱气器不到1m处取样,其取样和分析密度为:

5.10.3.1 气体全量与色谱录井无异常显示时,每班取样分析一次; 5.10.3.2 气体全量与色谱录井有异常显示时,应在每一个异常显示段进行1-3次取样分析;

5.10.3.3 地质循环和后效气测时,至少应进行一次取样分析,遇异常显示时必须增加取样次数;

5.10.3.4 大型处理钻井液时,进行1-2次取样分析; 5.10.3.5 钻井取芯时,每钻进1-2m进行一次取样分析; 5.10.3.6 进行脱效率校正时,进行3次以上取样分析。

5.10.4 在目的层或气测异常井段后,每次下钻应进行循环后效气测,以进一步确定异常层位置和特性。

5.10.5 钻井液、岩屑迟到时间的测定与计算规定,除应执行行业标准《石油天然气钻井地质常规录井规程》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5.10.5.1 下套管后新开钻或大型井下事故处理后,应实测一次迟到时间;

5.10.5.2 更换缸套后或大幅度改变排量后,应实测一次迟到时间; 5.10.5.3 改用新的迟到时间时,必须时时修改计算机系统数据。5.10.6 用于岩屑和荧光录井的样品(包括碳酸盐岩),其录井符合SY/T5788的规定,同时泥(页)岩密度分析样品,应按设计和现场地质监督指令进行。

5.10.7 钻时录井,除要求符合SY/T5788规定的录井要求外,还应符合如下规定:

5.10.7.1 在钻时录井原图上,可选择0.2m、0.5m、1.0m三种显示、记录方式;

5.10.7.2 设置钻时计算间隔规定为时间120s,深度0.2m。5.11 录井过程中,以钻具长度为基准及时校正显示和记录的井深,任何时候录井深度误差不得大于0.35m,每次起下钻前后,要实测方入,确保井深准确无误。

5.12 录井中使用的记录磁带(盘),应在磁带(盘)上标明版本名、磁带(盘)名称及编号、井号、记录的起止录井深度、录井起止日期和最终充满度等。同时应在起下钻期间及时校改、编缉、整理数据磁带(盘)。

5.13 录井期间必须准确地把握钻井施工动态及地质显示状况,及时收集有关资料,运行有关前台、后台程序,并及时整理、编制有关资料及有关技术报告。在发现异常显示时,及时作出油气显示、钻井施工,地层压力异常的解释、预报。

5.14 正常录井过程中,应保持连续记录录井曲线,不得间断或记录不清。任何录井项目的记录曲线连续间断相当于深度.5m即是漏记,若计算机实时打印数据表同时亦缺失1m以上(含1m)的数据则为漏测,每间断相当于深度.5m以上作为一个漏测点。

5.15 录井期间若遇到井涌或井喷事故发生,应及时收集有关井涌或井喷的资料。当出现严重事故或发生火灾时,应在必要时切断井口附近录井设备的电源,并采取一切必要安全措施,保护、抢救录井资料和设备。

5.16 严格执行保密制度,专人保管录井资料,未经上级或指令者(监督)批准,不得损毁、丢失和额外复制资料。6 资料整理

6.1 单井综合录井资料应在钻井地质录井施工现场进行及时的整理与编制。

6.2 综合录井除执行常规地质录井行业标准SY/T5788规定的现场整理资料项目外,还应整理,编制24项资料。

6.2.1 录井期间随时整理,编制的资料5项; 6.2.1.1 工作日志; 6.2.1.2 综合录井班报表;

6.2.1.3 原始记录,包括泥(页)岩密度分析、碳酸盐岩分析、钻井液全脱气分析、循环钻井液气测、现场初步分析解释、异常情况预报;

6.2.1.4 记录仪记录原图;

6.2.1.5 计算机实时打印钻进数据表;

6.2.2 按日整理、编制的资料1项:综合录井晨报。6.2.3 按钻头周期整理、编制的资料6项: 6.2.3.1 钻头报告; 6.2.3.2 钻头成本曲线图; 6.2.3.3 钻井数据表; 6.2.3.4 钻头初始化数据表; 6.2.3.5 井眼钻具数据表; 6.2.3.6 地层压力录井图表;

6.2.4 按井段(如下套管)整理、编制的资料3项:

6.2.4.1 回放资料(钻井参数图、色谱组分图、气体比值图、气体色谱录井图);

6.2.4.2 井斜图表(井斜数据表、水平投影图、垂直投影图、井斜立体图);

6.2.4.3 套管与固井图表(套管数据表、下套管图、固井数据表); 6.2.5 情况需要时整理、编制的资料8项:

6.2.5.1 气测井解释(气体组分解释图、气体评价解释图、湿度系数法解释图、气体综合解释图表、含气指数计算等);

6.2.5.2 钻井水力学报告与冲击、抽汲效应图; 6.2.5.3 钻井参数优选图; 6.2.5.4 钻井液参数表;

6.2.5.5 井控图表(井涌数据表、压井图、调整钻井液计算数据表); 6.2.5.6 侧钻图;

6.2.5.7 泥(页)岩密度法地层压力评价图; 6.2.5.8 钻头列表。

6.2.6

完井时整理、编制的资料1项:综合录井完井总结报告,包括前言、地层、构造、油气水层综述、生储盖层评价、地层压力检测、工程监测、结论与建议和附图、附表。并汇总全部资料,包括原始记录、记录原图、计算机处理图表、人工编制文件报告、数据磁带(盘)。

6.3 资料整理要求:

6.3.1 各种记录原图、原始记录、文件、表格均应按统一格式打印和编绘,各项资料都应按项目的时间顺序排列,前后内容一致,配以相应封面装订成册。

6.3.2 任何收庥、整理并输入计算机编制的文件、报告的资料,都应转录到数据磁带(盘)上,以备日后查寻。

6.3.3 在工程监督、地质监督无特殊规定时,按深度顺序打印资料的间隔以1m或0.5m为准,按深度顺序绘图资料的深度比例以1:500为准,井斜垂直投影图、钻井成本曲线图等应以适当比例将图件或报告限制在一页纸内。

6.3.4 记录原图都应以24cm长度折叠,在每叠始端背面中部加盖图印,图印内容有井名,录井起止日期、录井井段、原图序号、测量内容、队长或技术员签名等。7 资料解释

7.1 综合录井资料解释工作的任务,是充分利用综合录井资料进行全面综合地分析判断,详细地指明油、气、水层所在的井段及厚度,确定异常地层压力层段及压力系数,预报(或提示)钻井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或事故,为及时(早)发现和保护油、气层,防止和处理钻井工程事故提供科学依据。

7.2 解释程序:

7.2.1 现场录井期间,录井人员必须根据任何测量参数的异常变化,进行现场实时解释,及时将解释结果记录在工作记录内,重大解释结果应向有关人员发出预报,并编入日报及成果报告。

7.2.2 完井后,利用综合录井资料和可能收集到的其它资料,对油气层作出详细解释评价,为确定试油(测试)层位提供可靠依据。

7.3 解释井段:

7.3.1 任一参数检测值异常的井段(点),均为解释井段(点)。7.3.2 测量参数的变化量或变化趋势符合下列状况则为异常,必做解释。在无特殊异常标准规定时,可参照如下标准:

7.3.2.1 钻进突然增大或减小,或呈趋势性减小或增大; 7.3.2.2 钻压大幅度波动或突然增大100KN以上,钻压突然减小并伴有井深跳进;

7.3.2.3 大钩载荷突然增大或减小(考虑了钻压的影响)100-200KN;

7.3.2.4 转盘扭矩呈趋势性增大10%-20%,或大幅度波动。7.3.2.5 转盘转速无规则大幅度波动,或突然减小甚至不转; 7.3.2.6 立管压力逐渐减小0.5-1Mpa,或突然增大或减小2Mpa以上;

7.3.2.7 钻井液总体积变化量(包括起下钻相对变化量)超过1m3以上;

7.3.2.8 钻井液出口密度减小0.04g/cm3以上;

7.3.2.9 钻井液出口温度突然增大或减小,或出、入口温度差逐渐增大;

7.3.2.10 钻井液出口电阻率(电导率)突然增大或减小; 7.3.2.11 钻井液出口排量大于或小于入口排量10%以上,时间超过10min;

7.3.2.12 气体全量高于背景值2倍以上,且绝对值大于0.2%; 7.3.2.13 二氧化碳含量增大; 7.3.2.14 硫化氢含量超过5ml/m3; 7.3.2.15 钻井成本呈增大趋势;

7.3.2.16 dc指数或SIGMA值呈趋势性减小; 7.3.2.17 泥(页)岩密度呈下降趋势; 7.3.2.18 碳酸盐含量明显变化; 7.3.2.19 岩性明显改变或岩屑中有金属微粒; 7.3.2.20 岩屑明显改变或岩屑中有金属微粒; 7.4 基本解释内容和解释依据:

7.4.1 地层岩性判断,以岩屑描述和分析测定为主要依据,辅助以钻时记录;在取有岩心时,应以岩心资料为主要依据。

7.4.2 钻井工程事故判断:以钻井工程以数和钻井液参数为主要依据,结合地质和气测参数进行综合解释判断。

7.4.3 地层压力解释:对砂泥岩地层剖面,用dc指数法辅以泥(页)岩密度法和钻井液出入口温度差变化情况进行判断;对其它地层剖面,以西格玛录井方法分析判断。

7.4.4 油气水层解释、评价

7.4.4.1 以气体全量和钻时划分异常层段,并根据岩性、钻井液参数的变化认识特殊异常层段。

7.4.4.2 以烃比值法(如皮克斯勒法、三角形烃组分图解法、气体评价解释法、湿度系数法等)结合荧光屏分析、非烃气显示及其它参数变化,区分流体性质。

7.4.4.3 以全脱烃组分数据,计算地层含气指数和地面含气指数,判断储集层性质。附加说明:

篇3:地质录井作业规程

1 单一录井或者是随钻测井作业中的常见问题

1.1 剖面归位不准确。

采用录井进行现场地质作业, 需要全面的了解岩屑以及钻进的相关参数, 同时对底层延性的变化情况以及地层的厚度做到合理的掌控, 这样才能够对剖面实现准确的归位。然而, 就录井作业的时候, 由于存在岩屑代表性不强以及钻井参数不准确等的问题, 会使得剖面的归位出现严重的问题。要想使得钻井的速度以及钻井的质量可以达到作业的具体需求, 就需要在进行钻井的时候, 利用转速高以及排量大的PDC钻头进行钻井工作, 通过其与管壁进行碰撞以及研磨, 可以使得岩屑变得更加的细小以及平滑。一般来说, 在上返的过程中, 岩屑的主要运动方式就是滚动以及跳跃, 这样就会使得上下层的岩屑出现混杂的现象, 而部分的岩屑还会在重力作用的影响下, 落入到井壁的下部位置, 最终形成堆积。随着堆积厚度的增加, 就会使得岩屑越来越少, 从而无法有效的捞到真正的岩屑, 这样就会使得岩屑的含量相对减少, 从而使得现场作业的剖面无法有效的归位。

另外, 地层的不同, 会使得钻速以及相关的扭矩指数出现变化。一般在钻进时, 井眼的清洁程度以及狗腿度都会对钻井进程产生影响, 使用的钻具很容易与井壁出现贴合的现象, 而这一现象的出新, 就会使得相关的摩擦系数相对的增大, 从而使得钻压出现严重的消耗, 这样就会使得实际记录的数据与实际的数据产生一定的差距, 进而无法用来进行对比分析。除此之外, 为了使得井眼可以得到有效的清洁处理, 就需要对钻压进行一定的调节, 同时也要对排量和钻速进行合理的控制, 而这样的操作都需要人为的进行, 人为在进行操作的时候, 就会对原本的参数稳定性造成破坏, 进而使得钻井的参数无法实际的反应出地层的变化情况。

1.2 油气水层判断问题。

为保证钻井的安全, 常向钻井液中加入有机添加剂、混油, 甚至直接使用油基钻井液, 这都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井下事故的发生, 但对气测录井和荧光录井却产生了影响。细小岩屑在含油钻井液中经过复杂的搬运过程, 不仅会油气散失和混入不含油层位中, 而且还会被污染, 使得真假油气显示难辨, 给判断油气水层带来困难。

1.3 难以校正迟到时间。

钻井过程中井眼不规则、排量不稳定等会造成迟到时间不准确, 需要进行校正在斜井或水平井中。录井人员通常利用钻井参数的异常变化和气测异常, 来进行迟到时间的校正, 但由于钻时等钻井参数资料大多不是真实地层情况的反映而气测值又受到钻井液的影响, 所以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迟到时间不准确, 导致现场地质人员对地层岩性、含油性及其深度和厚度判断不准确, 直接影响剖面归位。

2 录井与随钻测井相结合解决现场地质问题

2.1 识别地层岩性变化, 进行剖面归位。

在对岩性相同的地层进行作业的时候, 随钻测井的响应具有一致性。在地层出现变化的时候, 去随钻测井的响应曲线也会出现一定的改变, 就这一点就可以了解到地层的具体界面和厚度情况, 依据相关的数据就可以对岩屑定名, 即使岩屑不具备典型性, 但是其也会有一定的真实性。将录井与随钻测井相结合, 可以使得录井中以及随钻测井中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同时也弥补了各自的不足, 减少了其他因素对其的干扰, 依据岩性的变化情况, 对剖面进行合理的归位处理。

2.2 油气水层的识别。

在钻井液混油污染的地层中, 利用气测和荧光录井来识别显示层时受人为主观影响较大, 对于较弱的荧光显示则不易发现, 影响了油气的发现及油气水层的识别。增加随钻测井后, 利用随钻曲线对地层气体或流体的响应, 除特殊地层外皆可判断出地层中所含气体、流体性质的变化, 从而判断出油气水层。

2.3 迟到时间的校正。

一直以来, 迟到时间的校正都是以理论计算或理论计算结合实物测定来完成的, 由于含有理论计算部分, 所得结果一般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结合随钻测井后, 可利用其可清晰划分地层界面的特点, 来确定钻入该层时间, 然后用测得返出时间减去钻入时间, 便是迟到时间, 此方法简单、实用避免了理论计算的影响, 而且能够准确的校正迟到时间。

3 随钻测井中所需注意问题

随钻测井作为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地质作业方式, 一旦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 不能够像录井或电缆测井一样在短时间内更换工具, 这样就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机率, 尤其对于复杂井。所以保证仪器正常工作是发挥随钻测井作为高效地质作业方式的重要前提条件, 现场通常用以下几点来保证正常作业:

3.1 下井前测试。

通常井上会有两套在车间调试过的工具, 要对即将下井的工具进行一次测试, 保证下井前一切正常。出套管鞋后进行第二次测试, 以确认对地层有正确的响应。

3.2 解码正常。

脉冲数据传到井上后, 需要通过解码才能被我们所用, 但由于噪音影响, 常常会出现假脉冲, 这会影响到解码的质量, 尤其是假脉冲出现在数据包的开始, 则整个数据包的数据都会丢失。一般需要停止钻进来调整参数, 再重新开始钻进。

结束语

就现场地质作业来说, 无论是采用随钻测井还是录井, 都具有一定的弊端。而将两者相结合, 就可以有效的实现优势互补, 从而使得钻井工艺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得到合理的解决, 另外, 两者的结合, 也可以使得地层评价更加快速的获得, 从而可以为进一步的地质作业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减少风险问题的出现。现今, 全球油价的上涨, 钻井的要求也在逐渐的提升, 这就使得录井与随钻测井的结合越来越广泛的被采用。而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 这一结合技术会得到普及, 两者的结合会更加的紧密, 其优势也会更加的明显, 从而可以为现场地质作业指明良好的发展方向。

摘要:就目前的地质工艺来说, 其采用的主要作业方式就是录井与随钻测井, 而这两种工艺在单独运用的时候, 常常会出现诸多的问题, 不仅使得地质的质量受到影响, 而且还影响了后续工作的开展, 因此, 在现场地质作业过程中, 将两种技术相结合再运用, 实现优势互补, 可以有效的保障地质作业的质量, 同时也可以使得地质作业的效率得以提升。本文就主要针对录井与随钻测井相结合的现场地质作业技术进行了简要的研究, 仅供同行交流。

关键词:录井,随钻测井,地质作业技术

参考文献

[1]布志虹, 任干能, 陈乐.随钻测井技术[J].断块油气田, 2011 (4) .

[2]欧阳健.随钻测井简介[J].石油学报, 2012 (1) .

[3]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随钻测井中心[J].测井技术, 2013 (5) .

篇4:地质录井作业规程

关键词:地质录井 分支井 岩屑分析 气测录并

中图分类号:TE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1(c)-0079-01

分支井根据井型的不同可以分为分支定向井和分支水平井两种。分支井在施工上要较直外与定向井有一定的难度,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分支井施工对开窗侧钻的具体位置有着严格的要求,在进行开窗施工是要实施严格的检测,同时对开窗的具体效果加以审定;分支井施工要求录井解释人员对目标地层实施全面的预测、分析、评价,同时还要保证工作内容具有时效性;受定向钻井施工工艺的具体要求,需要对综合录井实施严格精确地检测,并针对钻井工作的进展情况做好详细的记录,还要确保复杂的分支井施工工程的曲线与数字同放能够根据斜深以及垂深进行灵活的调整;分支井在钻进的过程中通常会选用油机钻井液,油机钻井液的使用会导致钻井液循环体系以及岩屑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到气测的测量效果,测量数据不具有可靠性;在对分支井实施侧钻时主要运用定向铀具组合以及PDC钻头等施工工具对大位移斜井、水平井段进行施工,这些工具在施工的过程中无法保证多钻的井眼能够保持圆滑,对岩屑返至地面造成极大的障碍。

1 增强对细碎岩屑的分析与研究,准确判断油气储量

为对细碎岩屑进行准备的分析与研究,在油气田勘测时通常采用高分辨率的岩样观测技术,这种观测技术可以对裸眼不容易进行观测的细碎岩屑进行仔细的分析鉴定,进而落实油气显示。在对分支井段实施钻进时通常会产生大量的细碎岩屑,严重影响地质录井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高分辨率岩样观测技术的出现有效解决了地质录井作中的这一难题。高分辨率岩样观测技术采用显微镜对细碎的岩样岩屑进行放大,与此同时还可以运用装置在显微镜目接口处的摄像机对细碎岩屑进行摄像,在应用数码转化设备可以将摄像机获取的图片进行存储,并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岩屑的图片加以清晰的呈现出来,此外还可以通过传输设备将计算机显示屏内的图像打印出来,以便对岩屑图像实时观察。

2 运用气测录井技术对油气显示进行准确的识别

气测录井技术是当今录井技术中最成熟的技术之一。由于它直接连续测量钻井液中烃类物质含量,受油气藏储集层电性影响较小,在部分特殊油气藏勘探开发中显示了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发现裂缝性油气层、非常规油气储集层、非均质油气储集层、低电阻率油层、轻质油层、凝析油层等方面,气测录井有着其他测井、录井技术所没有的优势。

分支井恰恰常以天然裂缝致密油气藏和非均质油气藏为开采目标,同时分支井钻进的快钻速、高破碎程度岩屑的特点非常适合该项技术的应用,因为单位时间破碎的岩石愈多,进入井筒中的油气量就愈大,更容易发现和评价油气显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分支井对常规地质录井技术的不利影响。

但在另一方面,为了满足维护井壁稳定、降低摩阻、提高携屑能力、净化井眼等钻井工艺对钻井液的要求,分支井的钻井液系统对气测录井技术也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为钻井液化学处理剂和钻井液混油对气测造成假异常,掩盖了真实气测值。因此,现场气测录井数据工程师需要经常和钻井液工程师保持联系,在掌握常见化学添加剂对气测录井影响的基础上,了解钻井液药品的添加情况。判断混油分支井的油气层时,首先要道所混油料的性质,再根据色谱资料轻烃(甲烷),辅助以重烃的变化来区分真假显示,拿出自己的解释意见。

3 利用钻井液脱气点燃试验落实油气显示

分支井施工过程中,由于钻井工艺的需求,改变了地质录井研究对象的环境条件,常常出现气测假异常值,岩屑样品的质量电常常不能满足分析需要,发现含油气显示的岩屑可能就更微乎其微了。在这种条件的限制下,需要现场技术人员利用一切手段,特別关注钻井液中携带地层流体的直接研究方法。由于人为混入的原油、柴油和其他的钻井液添加剂通常不含有挥发性的烃类气体,通过钻井液脱气点燃试验,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发现和认识油气显示,了解流体的性质和产能大小,为分支井油气解释评价增添依据。

进行钻进液脱气点燃试验主要按照如下步骤进行:第一步,根据试验的需求,预先准备一定数量清洁的、瓶颈较细的带盖玻璃瓶,透明细颈的玻璃瓶有助于收集与观察油气的聚集情况。第二步,在气测异常段或目的层段进行取样,根据显示或目的层段的厚度,可以适当加密取样。在高架槽处,打开瓶盖,手戴橡胶手套把玻璃瓶瓶口朝向钻井液出口。基本平放于液而下(钻井液刚刚淹没瓶体为最佳位置),钻井液大约灌入瓶体的3/5即可结束取样,立刻旋紧瓶盖,平稳地送至地质房。注意在瓶体上标注并号、井深和迟到井深。第三步,将玻璃瓶的表面用用棉纱进行擦拭,并将干净的玻璃瓶平放在桌面上,对处于静止状态下的钻井液表面存在的油花与气泡进行详细的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第四步,待观察记录进行结束后,试验员需要打开瓶盖,并向瓶内助于4/5的清水,将瓶盖拧紧,进行摇晃使水与钻井液进行充分的融合,大约一分钟后,油气便会从钻井液内部脱离出来,此时进行二次观察,具体步骤与第一次观察相同。第五步,将瓶盖打开,并立即用火机或是火柴将瓶口挥发出的油气予以点燃,仔细观察油气燃烧的情况,并做好记录。记录中要详细载明火的燃烧方式,是慢燃还是爆燃或是比较平静的燃烧,同时还要对火焰的颜色,油气燃烧持续的具体时间以及油气燃烧的剧烈程度进行详细的记录。最后,燃烧结束后,试验过程中所用到的钻井液倒入钻井液坑,对玻璃瓶进行清洗,将瓶内的油污清洗干净,以备下次试验时使用。

4 结语

篇5:地质录井地质师岩屑描述总结

砂岩

灰白一般为粉砂岩

浅灰

棕红色内蒙一般粉砂岩

泥岩

紫红色

棕红色

褐色

灰色

灰绿色

棕黄色

褐灰色

深灰色灰黑色一般为碳质泥岩 杂色馆陶底砂砾岩

砂岩带显示的颜色标示大多为细粉砂岩有

褐色

灰褐色

褐灰色

篇6:常用地质录井英文简写

强烈 strng

中等 mod

稀少,低的 pr 湿照(直照)dir

明亮的 brt

白色荧光 wh dir flour 均匀的 even

金色荧光 gld dir flour

湿照5%黄荧光yel dir flour

斑点/油斑 pch/spt(stn)

黄色荧光yel dir flour

斑点的 sptd

暗黄色荧光 dk dir flour

滴照 cut

滴照快速扩散 fast cut 滴照暗黄色荧光 dk yel cut flour 立即 instant 滴照扩散中等 mod cut 滴照乳黄色荧光 mlky yel cut flour

放射性扩散 blmng 滴照扩散慢 slw cut 滴照白色荧光 wht cut flour 均匀扩散 strmng 滴照金色荧光 gld cut flour 滴照乳白色荧光 mlky wht cut flour

上部 upper

无烟煤,白煤 anthr

重的hvy 下部under

残余物 res 逐渐 grad

含 wl

瓷状的 porc(porcelaneous)

普见 com 条痕 strk 断面 sks(slickenside)偶见 occ

煤coal 孔隙度差(好)(fr)pr por 稀有,罕见rr(rare)褐煤 lig

少量的 a few 沥青质 bit 微量 tr

石英 qtz

方解石 cal(callitc)高岭土 kaolin 长石 feld

部分长石风化 wthrd feld i/p 黄铁矿 pyr

暗色矿物 dk mnrl 白垩质 chkly 海绿石 glauc 白云母 mic/musc

燧石 cht

有孔虫 foram

角,棱角 ang

非常圆 w rnd 隐晶crpxl 次棱角 sbang 中晶粒mxl 粗晶 cxl 次圆 sbrnd

结晶 xln

斑点的 spec(spt)圆状 rnd 微晶 micrxl

分选差/中/好 p/mod/w strd 钙质胶结 cal mtx,cmt 白云质胶结 dolic mtx,cmt 泥质胶结 ary mtx,cmt

高岭土胶结 kao lin mtx,cmt 凝灰质胶结 tuf mtx,cmt

松散 lse 团块 lmp 造浆(粘性的)stky 致密的 cpct/tight 块状blky 溶液(解)sol 质纯的pure 次块状 sb blky 可塑性 plas

均匀(不均匀)的 hom(netr)碎个 pch 未定形的 amorp 板状,片状 plat

岩屑 lith frag 化石碎屑 foss frag 灰质 lmy 含碳物质 carb mat 生物碎屑

biod frag 硅质sil 贝壳碎屑 shell frag 碳质斑点 carb spec 泥质 arg 砂质 sdy 部分含粉砂 slty i/p 微含钙质 sli calc 含粉砂 slty 部分含泥质重v ary i/p 不含钙质 no calc

颗粒 gr 非常粗 v crs 一般 gen 非常细 vf 砾石 pbl 最大的 max 细 f 结构 tex 部分 pt i/p 中粒 m 直径 dia 局部 loc 粗 crs 尺寸 size 丰富 abdt

主要的 pred dom 泥质砂岩 arg sst 花岗岩 granite 次要的 mnr

碳质泥岩 carb clyst 片麻岩 gneiss 粘土岩 clyst 灰岩 limest,lst 板岩 slate 泥岩 mdst 泥灰岩 mrly 玄武岩 bas 页岩 sh 白云岩 dol 辉长岩 gabbro 粉砂岩 sltst 泥粒灰岩pkst 砂岩 sst 砾岩 cong/cgl

纯净的 cln 半透明 transl 微弱的 wk(sh,fnt)清晰的 clr 透明的 transp 暗的 dk

白色 wht 褐色 brn 红色 red 灰色 gy 橄榄色 olv 浅色,淡色 pale(pl)中灰色 med gy 蓝色 bl 浅黄色,米黄色 buff(bf)黑色 blk 绿色 gn

杂色 vcol 黄色 yel 紫色 purp

未固结的 uncons 硬 frm 硬 hd 易碎的,脆性 fri,brit 微硬 sli hd

非常硬 v hd 软或细腻

上一篇:农村党员队伍的调查与思考下一篇:静静的等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