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规程编制规范

2024-05-23

作业规程编制规范(精选6篇)

篇1:作业规程编制规范

作业规程编制内容格式要求

一、规程、措施编制格式要求:

1、统一规定:

(1)规程措施纸张统一规定使用A4纸,附图可用A3纸。页面设置具体规定:页边距上下右均为2cm,左3cm,装订线在左侧;每页行数50行,每行字符47个。作业规程、技术措施从封面到正文、附表全部设置页眉,内容分别为“作业规程”、“安全技术措施”,格式要求:宋斜体五号右对齐。

(2)规程的结构次序为:封面→会审签字栏→会审意见→目录→正文→附表→附图→规程贯彻记录。

(3)作业规程编制必须由技术队长以《煤矿作业规程编制指南》依据,同时按照目录(附件176或附件177)中所规定的章节内容进行编制,不得出现缺项。

2、封面格式:(见附件171、附件172)具体要求:

(1)发放号、认证号字体为宋体四号;“作业规程”四字为黑体小初号;其余内容均为黑体四号。

(2)规程批准日期以矿总工程师签字时间为准。

(3)施工负责人、编制人签字均为手写体,并注明日期。(4)不打印页码、单面打印。

3、审批签字栏:(见附件173、附件174、附件175)具体要求:(1)“会审签字栏”宋体二号居中,会审单位宋体三号,行距26磅。(2)所有人员在规程或措施中必须手工签字,不得出现打印字体,必须有签字日期。(3)不打印页码,单面打印。

(4)会审签字一式三份,队组保留一份、交生产技术科及安全科各一份。

4、会审意见: 具体要求:(1)“会审意见”宋体二号居中,会审意见条数据实际情况而定,会审意见内容字体为宋体四号。

(2)不打印页码、单面打印。

5、目录:(见附件176、附件177)具体要求:(1)“目录”宋体二号居中,章用黑体小三,节用宋体四号,章节空二个字符。

(2)标明章节所在页码,并用点画线对齐。(3)双面打印,页码居中。

6、正文:(1)章用宋体二号加黑,节用宋体三号,其余全部为宋体四号。表格文字:表头文字四号宋体,表内文字可根据具体情况定为小四、五号宋体。

(2)双面打印,重新编页码,页码不得与目录连续,页码位于页面底端居中。(3)图幅不大的表格可以插入正文中,但一个表格必须打印在同一页上,不能隔页打印。

7、附表:

(1)表格名称字体为宋体小二号居中,表格右上角注明附表次序,如附表1,数字统一用阿拉伯数字。表头用四号宋体字,表格内容文字可根据具体情况定为小四、五号宋体。表格行高可根据表格行数多少适当调整,尽量布满整个页面。

(2)表格名称必须与规程目录、正文中所提及到的名称一致。(3)单面打印。

8、附图:

(1)附图必须按照规程所规定的次序逐一绘制,不得出现缺失。附图名称必须与规程正文中提及的名称完全吻合。

(2)规程附图必须用CAD绘制,不得出现手工制图,图中尺寸必须齐全、准确;示意图不需要按精确比例绘制,但必须能够形象表示出实物大小。其余图纸要求按下述比例绘制:巷道平面布置图1:2000,巷道支护断面图1:50,综合柱状图1:200,图纸大小以A3或A4纸为准;确实在A3纸上放不下的用断开线打断中间部分。(3)避灾路线图必须标明从工作面至地面的具体路线。

(4)附图使用的图例必须与《煤矿作业规程编制指南》或《采矿工程设计手册》统一;附图必须有边框线,边框线右上角注明附图次序,如附图2,数字统一用阿拉伯数字。

(5)单面打印。

9、作业规程(措施)贯彻、考试记录(表样见119页、120页、121页)(1)每一工程开工前技术队长必须组织所有职工学习《作业规程》并进行考试。每月10日前技术队长必须将在用《作业规程》全部贯彻完毕;每季度第一个月10日前技术队长必须将《作业规程》全部考试完毕。

(2)贯彻要有记录,职工盖章(用小图章、严禁用大图章)要清晰。试卷题型多样,内容丰富。试卷题目统一为:队年季度《——作业规程》试题(卷)。

(3)规程贯彻、考试不能出现弄虚作假现象。

(4)因工伤、探亲、事病假等未能及时贯彻(考试)的职工,上班前必须进行补贯并考试。

10、作业规程、安全技术措施审批

(1)所有作业规程及重大技术措施(如综采工作面收尾)必须由生产技术科组织相关科室主管会审后方可审批;一般性安全技术措施相关科室传阅后审批。

(2)审批单位必须按照生产技术科规定(见附件173、174、175)按由下至上的顺序逐级审批,严禁缺省任何单位。

(3)措施(如综采工作面收尾措施及煤矿安全规程所要求的安全技术措施包括施工巷道、硐室、风桥、劈帮拉底等开掘工程,设备回收安装、铺道等)原则上必须总工签字,但在特殊情况下可由分管矿长代签。

(4)作业规程、安全技术措施审批由技术队长负责(请假除外),严禁技术员或其它人员代替。

(5)签字人员字迹清楚,并标明年月日。

(6)签字单位技术主管请假由其他人员代签,技术主管上班后必须补签。

11、其它规定(1)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开工前都必须编制作业规程,不能以措施代替《作业规程》。(2)施工队组凡出现与队组正规循环作业不相符的施工作业(如一线队组遇地质构造、搬家倒面、进出设备、安设皮带溜子,二线队组大型设备安装、更换等)时,必须在24小时内编制技术措施并由技术队长审批完毕,审批完毕后交相关部门一份。

(3)单独使用的安全技术措施内容应比照作业规程要求进行编制,不得出现缺项;有挂靠作业规程的安全技术措施则不必按照作业规程内容进行编写,但必须详细地阐明以下几个方面:a、工程概况;b、施工方法及步骤;c、施工工艺;d、安全技术措施;e、必要附图。措施名称字体为二号宋体并居中,正文字体则全部为四号宋体。

(4)作业规程中专业术语,以《煤矿安全规程》为准,不得出现口语或不规范的用词;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际单位制,如长度单位采用米(m)、毫米(mm),力的单位采用牛(N)、千牛(KN),压强单位采用帕斯卡(Pa)、兆帕(MPa)。

(5)规程必须有复审记录(见附件178)。

技术队长必须将《作业规程》与现场不符或者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已更改、增减的内容在作业规程复审意见中做出明确规定,每月至少一次(无变化、调整、增减规程可以无复审)。复审意见签字完毕后复印三份分别交采区、安监处、生产技术科各一份,队组保留原件。

(6)作业规程必须附有地质预测预报及地质说明书,由地测科负责提供。地质说明书必须在设计图下发后的一周内完成。

(7)作业规程设计图纸由生产技术科负责提供。要求正规设计必须提前一周审批完毕后向施工单位和相关部门发放。

(8)作业规程必须附有供电系统图,由机电科负责提供。必须附有通风系统、瓦斯抽采系统设计、防尘系统、监控系统及生产系统图,通风、瓦斯、防尘等由通风科负责提供;监控系统由监控队负责提供。

(9)准备会审的《作业规程》必须复印三份,会审前一日交生产技术科一份、采区技术主管一份、队组保留一份。会审前采区技术主管必须进行认真预审,严格把关。预审通过后由盘区主管联系生产科组织会审,如果盘区主管预审后仍出现明显、重大问题,则对主管进行相应处罚。施工单位队长、技术队长、技术员必须参加会审。规程会审时各职能科室主管负责对涉及本部门的相应内容认真审查,并负相应责任。

(10)《作业规程》会审完毕后3日内修改、复印、装订成册,交安监处、生产技术科各一份(针对性措施还必须交相关部门一份),队组保留原件。同时,技术队长将作业规程所有内容以电子版形式交生产技术科,以便其他签字单位技术人员查阅。

二、规程编号要求: 全矿规程统一编号:

1、采煤队:如:采煤队10年第二份规程为:采第12。

2、掘进队:综掘一队、综掘二队依次为1X,2X。如:综掘二队10年第三份规程为:掘第23。

3、开拓队:从开一至开三依次为1X,2X,3X。

4、运输队(含机电队、皮带队):运输队1X,机电队2X,皮带队3X。如:机电队10年第一份规程为:运第21。

5、准备队:从准备一队至准备三队依次为1X,2X,3X。如:准备二队10年第一份规程为:准第21。

6、通风队:通风队1X。如:通风队10年第一份规程为:通第11。注:X为本队规程顺序号,即本年度第几份规程。

三、发放号

矿长

1、生产矿长

2、机电矿长

3、总工程师

5、安全科

11、企划科

12、调度室

14、机电队

15、皮带队

18、运输队

19、生产科20、机电科

21、通风科

22、地测科

23、采煤队30、掘进队

31、开拓队

32、办公室33。如:采煤队向生产科发放作业规程、技术措施等资料时发放号为3022。

四、规程审批奖罚规定:

1、规程格式不符合规范,罚20元/处。

2、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等明显错误,罚技术队长10元/处。

3、专业术语错误,罚15元/处。

4、施工队组负责人预审把关不严或不负责任,对负责人同等处罚。

5、规程、措施不给或不及时送交有关部门的,对技术队长罚款50元/天。

6、模仿把关人员签字的,罚责任人1000元/次,并在年底评比中排倒数第一。

7、规程措施不及时编制或审批不及时而影响生产的罚技术队长100元/天;作业规程与现场不符、施工牌板与现场或作业规程不符、规程措施制定完后不组织落实罚技术队长100元。在大检查中凡发现规程措施有明显错误,被上级领导批评时罚技术队长200元,相关把关科室主管300元。

8、对半年规程评比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结合考核考评结果给予奖励。

9、对在科技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按矿科技工作管理办法给予奖励。

六、采掘开运各队技术工作要求

1、各队技术副队长每月结合本队实际情况写出工作总结报生产科技术主管(21日前)。

2、各科室结合所辖各队(组)情况写出本科当月技术工作总结连同所辖队(组)技术工作总结同时报生产技术科(23日前)。

3、生产技术科结合各科、队(组)情况写出全矿当月技术工作总结并于25日前报总工程师审核后,在技术例会上进行汇报。

4、遇地质构造时要及时通报各部门并写出针对性措施;过完构造后必须在5天内写出技术总结报告,交生产技术科。

5、各工作面施工(综采面采完)结束后,要求在3天内将竣工工程(或采面)技术工作总结交生产技术科存档,包括以下内容:

①所有规程、措施。

②工程竣工图(填制各类地质构造,与施工图不符的编制说明)。③隐蔽工程记录。④工程分段验收记录。⑤开工报告及竣工验收表。⑥地质预报及地质构造通知单。

篇2:作业规程编制规范

和检查制度

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是煤矿三大规程之一,是采掘工作面施工的法规,是现场技术管理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必须坚决遵照执行,规程措施的落实必须经过编制、审批、学习、签字、实施、复查、补充、再贯彻十个环节。

一、现场技术会诊

作业规程编制前必须由矿总工程师组织相关技术部门人员和区队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调查研究,确定采掘方法、顶板管理、支护方式、通风防尘、瓦斯管理防火注浆等重大安全技术问题。

回采工作面初采初放、撤除、过断层;掘进工作面开门、贯通、预透等情况时,由专业副总带领采煤专业人员及区队技术员进行现场勘察、评价并制定具体措施,由区队技术员编制补充措施。

二、编制

1、由生产科下达作业规程编制业务联系单,然后由地质部门提供地质说明书;测量部门提供详实测量资料;生产科编制支护设计;通风区编制通风设计及通风设施、设备安装和避灾路线;机电科编制供电设计和机电设备安装管理;运输区编制提升运输设计及安全设施、设备安装与管理;各专业副总负责审查自己专业所提供的资料。

2、最后由区队技术员汇总各专业提供的相关资料,完成作业规程的编制。

3、作业规程的编制必须以《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工人技术操作

规程》、采掘技术管理规定和上级有关指令、文件规定为依据,不得与之抵触。

4、规程、措施按规定时间编制完毕,并交生产科,否则一次罚款100元。

三、审批

由总工程师组织,生产、安全、通风、提运、机电、煤质、区队对作业规程进行会审,并提出会审意见,按会审意见修改规程后,经生产、安全、通风、提运、机电、煤质、专业副总、总工程师签字后生效。

四、学习、补课、签字

投产前三天由区队技术员组织全区干部、职工进行规程学习,并由专业人员、劳人科负责监考考试,考试成绩不得低于80分,对于不合格者对其进行补课学习后再补考,合格者方可在作业规程上签字,否则不准进入施工现场。

五、实施

1、已批准的作业规程,提前三天,由区长组织全体职工,技术员向职工、干部传达贯彻,经考试合格、签字后方准进入工作面作业。未听取的要进行补课,做到人人皆知,考试不及格的要停工学习,直到补考及格后,方准下井工作。

2、特殊工种要持证上岗。

3、技术、安全部门要经常深入现场,检查规程的落实、执行情况,对不认真贯彻、执行作业规程的停止作业或按违章处理。

六、复查、补充、再贯彻

作业规程由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各专业人员每月复查一次,复查意见经总工程师签字,区队技术员按复查意见对作业规程进行修改补充,并将修改部分进行传达学习,保证全员参加,一人不漏。

生产科

篇3:作业规程编制规范

(一) 系统技术特点

1、数据的存储使用Sqlite数据库, 所容纳的数据含量非常大, 从而为作业规程集中化的管理提供了安全和技术保障。

2、权限管理的完善, 系统能对审批、生成和制作进行有效控制。

3、知识学习系统能使规程的技术指标和安全知识再学习得以实现, 完善和修改知识库以及数据库, 同时借鉴和使用以前的规程内容。

4、与煤矿采掘规程编制要求和技术相符, 同时也和采掘作业规程的内容标准以及标准格式相符, 从而为煤矿作业规程的正确编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5、参数化的输入方式使数据的输入与技术人员的使用习惯相符, 从而便于技术人员掌握和应用。

6、融合参数化的绘图功能以及Microsoft Office2007, 从而为编制作业规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 系统的模块功能和结构设计

1、设计系统结构

开发方式面向对象, 为使用户体验能够更好, 并且兼容性更高, 系统运用了Microsoft Office 2007二次开发平台;为方便扩展, 数据存储方式采取xml格式。

系统结构主要包含参考规程的设置、使用帮助、章节结构管理、新建作业规程、文档输出、插图处理等模块。其中使用帮助、参考资料、规程设置属于辅助模块, 剩余的模块则是生成规程主要的模块。

2、系统功能模块

使用帮助:提供系统的建议回馈、常见问题及其解答、帮助文档等。

文档输出:用Word形式将编制而成的作业规程打印或者输出, 从而使作业规程编制工作得以完成。

插图处理:此模块来源包括如下两类:一是技术人员利用CAD绘制, 二是由支护和爆破系统生成。每幅插图都具备一个唯一名字。系统通过插图名字, 将之插入到文档相应位置, 同时对其进行适当调整。

表格处理:每张表格也有一个唯一名字, 系统按照此名字对其进行定位, 同时进行表格内容的自动填写。

章节结构管理:伴随工作面的不同, 作业规程结构也会相应产生变化。用户可经由此模块, 完成作业规程的删除、修改和增加等工作。

规程框架生成:此模块对定义文件加以调用, 生成文档结构图。一来, 在用户界面位置用树的形式显示文档结构图, 以便在作业规程较长时, 能实现各章节的跳转;二来, 可把结构内容输出给调用者, 以便其用于生成文档或者另作他用。

作业规程编制:此模块对规程框架加以调用, 进而生成作业规程结构和模块, 接着等待用户输入, 与此同时对其他模块加以调用, 从而满足用户需求。被调用模块包括表格处理和插图处理等。

参考资料:此模块负责对作业规程相关资料进行编写, 以便为技术人员编制作业规程提供依据。

参考规程设置:在对作业规程进行编制时, 系统可检索本身已有的类似规程相应内容, 这些内容便被称之为参考规程。用户可经由此模块对参考选项进行设置, 例如优先考虑最近编制规程等。

新建作业规程:此规程选择方式有两种, 掘进作业规程或者回采作业规程。在对作业规程编制予以确定之后, 需把应用场景切换至编制作业规程状态。接受用户输入参数, 开始编制作业规程。

二、实现作业规程编制的智能系统技术

(一) 系统平台的开发

系统采用Microsoft Office 2007二次开发平台, Visual Studio 2005开发环境, XML和Sqlite存储技术, 建立在Auto CAD基础上的绘图平台。

(二) 图表和文档处理技术

1、文字处理

就同一矿山而言, 不同作业规程其子级标题内容是相对固定的, 可将之归为小描述文件, 并被称之为文件块。随着工作面地质状况的不同, 文件块内容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因此可对文件块内容进行配置。其内容主要包含表格、图形、显示格式。在综合上述内容的基础上, 对RTF格式加以利用, 用以存储文件块。通常而言, 用户无需对文件块内容加以修改, 通过直接更新便能将新文件插入作业规程中。假如文件块内容不再适用, 那么可对其内容进行直接修改, 在完成修改后保存便可, 最后对新作业规程予以建立, 便会有新内容显示出来。

2、文档结构处理

图表、公式和文字共同构成了作业规程, 其中文字占主体。对文字进行动态处理以及避免重复是此系统最为困难的一环。因为作业规程的文档结构比较固定, 并且经过了多方比较和分析, 可运用主要内容进行索引的建立。为方便修改和扩充, 数据的表现形式采用xml, 当用户要修改和添加作业规程内容时, 只需对xml文件加以修改便可。

对主章节中出现子标题的情况, 需按照子标题将之拆分为较小的文件块。假如子标题下还有下级标题, 那么可用此子级标题进行目录的建立, 并在此目录下进行内容的存放。通过此种方式递归处理, 直到最小一级标题完成为止。如果标题没有下级标题, 那么就用rtf格式对其内容加以描述。

3、图表处理

在作业规程里面图表有两个来源, 一是外部引入, 二是系统自动生成。不管图表来自哪里, 系统都需要为其建立索引。并且, 为方便修改和扩张, 其数据表现形式需采用xml文件。

在进行图表的插入时, 只需点击相应图表名称, 然后系统会弹出浏览窗口, 在用户选择好图表之后, 图表便会出现在规程相应位置, 同时对其显示比例进行自动调节。此模块使工程示意图以及CAD格式工程图的插入得以实现, 同时还能对其比例进行自由调整。

三、结语

数据库技术、软件技术、图形技术、计算机技术为煤矿采掘作业规程智能化模板的编制提供了方法。对作业规程进行高效、高质的编制, 图标比例的可控性、数据读取和存储的高效性、界面设计的友好性、参数输入的方便性等都为编制煤矿采掘作业规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从而使煤矿能安全、高效的生产管理。应用和开发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从而为煤矿企业带去直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汝江, 等.煤矿采掘作业规程编制智能系统研究与应用[J].中国矿业, 2011, 06:120-122.

[2]王华东.关于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编制的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 2011, 13:180+182.

[3]孟兆彬, 等.应用作业规程编制系统实现规程无纸化传签[J].科技信息, 2012, 07:203+194.

篇4:作业规程编制规范

关键词:作业规程编制管理系统;AutoCAD图元库;神经网络;规范化Word文档自动生成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3-0100-01

Management System Coal Operations Procedure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He Lifu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232001,China)

Abstract:Coal Task Rule Management System is based on AutoCAD primitive technology, neural networks roadway parameter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and standardization of Word documents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technology. It will achieve a synergistic network and enhanc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the preparation procedures.

Keywords:Coal Task Rule Management System; AutoCAD primitive;neural networks;standardization of Word documents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technology

煤矿作业规程是煤矿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技术文件,是采掘工作面等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依据。然而,目前某些煤矿在作业规程编制方面不规范。有的煤矿编制的作业规程内容残缺不全,作业规程编制质量不高;有的煤矿不同工作面的作业规程千篇一律,甚至不同煤矿之间的作业规程也照抄照搬,不结合作业地点实际进行编制,不能起到作业规程应有的指导作用;甚至有的煤矿不编制作业规程,无规程作业,是煤矿安全的大隐患。我国大多数煤矿仍采用专人手工编制采掘作业规程,编制规程过程中费时费力,并且由于手工编制的图形大多数由于误差而精度不高,重复工作量大,延长了采掘作业规程编制完成的周期。而且由于编制采掘作业规程过程中,主要靠生产经验确定,无法达到参数的最优,使采掘效率相对较低、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采掘的效率、生产成本和采掘连续。通过对煤矿作业规程编制及管理过程的详细调研和分析,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出了煤矿作业规程编制及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煤矿作业规程编制管理系统是按照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组织编制的《煤矿作业规程编制指南》开发的计算机软件,真正实现用户特征化,能在网上对煤矿采、掘作业规程进行编制、修改、补充、审批、宣贯培训管理,并提供特征化的规程模板、范例。

一、主要功能及特点

系统具有采煤、掘进作业规程编制、审查、会签、宣贯、复查、补充措施等动态管理功能;针对不同开采条件、不同技术装备、不同技术措施等实际情况,提供采、掘作业规程编制模板。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如下:

(一)基本信息:进行企业信息、单位信息的设定。

(二)任务管理:实现作业规程的任务分配,可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配以完成规程中不同章节的编制,实现网络化协同工作。

(三)规程编制:实现文字、表格及图形的方便快捷输入和编辑,并能智能地生成格式规范的标准化word文档。

(四)规程审批:可自定义审批流程,实现在线对作业规程进行审核及会签功能。

(五)规程查询:可实现作业规程的查询和浏览,可通过作业规程编号、名称、编制人员信息等进行模糊查询。

(六)系统管理:主要是对用户、角色及权限进行管理。

二、系统主要关键技术

(一)AutoCAD图元库技术

在作业规程编制过程中要经常使用AutoCAD绘制各类图形,在本系统中,使用Visual Basic基于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完成了AutoCAD图元库,可以保证规程有关文字、插图、附表处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又可加快作业规程编制速度,缩短规程编制时间,且修改方便、快捷,使采掘作业规程保持对外开放的特点,也使生成的作业规程内容全面、客观准确、针对性强,能够安全可靠地指导施工。

(二)基于神经网络的巷道支护参数优化技术

影响巷道支护方式选择的因素有: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岩层自重应力、围岩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巷道断面面积、岩石粘聚力、岩石内摩擦角、岩块干燥饱和吸水率等。软岩巷道支护是支护结构与围岩结构相互调节、相互作用的过程,其变形与破坏不仅是岩体材料的变形破坏,更主要是整体结构的变形与失稳。若支护的性能与软岩的变形破坏特征不相适应,就会造成支护的严重损坏,围岩移近量增加,巷道稳定性下降。

在本系统中,选择了淮南新集集团的18条巷道作为学习样本,采用3层BP神经网络,输入层节点为影响巷道支护参数选择的9个参数,输出层为巷道支护方式,隐含层节点数确定为16。通过神经网络学习训练,经过7800步迭代,系统平均误差为0.00076,从而获得稳定的网络结构和连接权值,在作业规程编制过程中,为巷道支护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可靠参考。

(三)规范化Word文档自动生成技术

通过数据库中存储的作业规程数据,自动生成格式统一、标准的作业规程Word文档。可以使用微软的RTF-DOC,但因其格式控制十分复杂,实现不易。在本系统中,使用XML-DOC技术。首先,使用XML定义规范的作业规程word模板,对于模板中动态生成的内容使用标识符方式定义,系统自动从数据库中获取数据对该标识符进行替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三、结语

煤矿作业规程编制管理系统,实现工作面高产、高效、安全、低耗,利用作业规程自动编制系统可把技术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有关参数上,提高作业规程的质量和效率,并对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有实际效果,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向前,孟祥瑞,包正明.煤矿作业规程编制及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煤炭科学技术,2007,7

篇5: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程

1.0.1 为适应编制江河流域规划的需要,明确编制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技术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编制、修订大江大河和重要中等河流的流域综合规划,一般中等河流和小河的流域综合规划、江河流域的专业规划和较大范围的区域水利规划可参照执行。

1.0.3 编制江河流域规划,应根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针对流域特性、治理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按照统一规划、全面安排、综合治理、综合利用的原则,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提出治理开发的方针、任务和规划目标,选定治理开发的总体方案及主要工程布局与实施程序。

修订江河流域规划应在对原规划进行回顾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情况按上述要求进行。

规划应紧密结合流域实际,突出重点,不要求涉及所有方面。

1.0.4 编制江河流域规划,必须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水利法规及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正确处理水利建设与国土整治的关系;各项规划任务之间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下游、左右岸、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需要与可能、近期与远景的关系;干支流治理与面上治理、主体工程与配套工程的关系;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关系;水利措施与农林牧措施的关系;江河治理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等。

1.0.5 编制江河流域规划,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强调查研究,重视流域基本情况和基本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充分利用以往规划和有关科研成果,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提倡公众参与。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论证优选规划方案。

1.0.6 江河流域规划应与国家和地区的国土规划相协调,与涉及的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规划相适应。

1.0.7 编制江河流域规划应研究近期和远期两个水平,并以近期为重点。水平年宜与国家建设计划及长远规划的年份尽可能一致。

1.0.8 编制江河流域规划应重视采用科学的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有关分析计算和方案比较。

1.0.9 编制江河流域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外,还应遵守国家和有关部门相关规程、规范、标准等的规定。基 本 资 料

2.0.1 编制江河流域规划,应根据规划要求,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有关气象、水文、地形、地质、土壤、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资料,其基本要求如下:

(1)气象、水文资料:包括能反映本流域气象、水文特征的有关特征数据,还应视需要具备降水、水位、流量、泥沙、潮汐等实测、调查资料,其系列年限应基本符合有关专业规范的要求。

(2)地形资料:包括流域图和主要灌区、涝区、分蓄(滞)洪区、水库区、主要枢纽建筑物、主要河道的地形图及主要河道的纵横断面图等。地形图可尽量利用国家已经测绘出版的成果,必要时应专门测绘。

(3)地质资料:包括区域地质图、区域地震资料和主要水库坝区、库区、主要建筑物、骨干灌排河道等的有关地质图、剖面图与文字说明,以及一定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图。地下水重点开发地区还应具有较详细的地下水资源量和可利用水量、补给与排泄条件等资料,必要时应具备动态观测资料。

(4)土壤资料:主要为土壤普查资料。对于盐碱化倾向明显的灌区和涝区,还应具备本区或类似地区盐碱土改良等试验资料。

(5)资源资料:包括水资源、水力资源、水运资源、土地资源、矿藏资源、物产资源、旅游及重点文物资源、渔业及其他生物资源等的数量及其分布等资料。

(6)环境资料:除以上有关环境的资料外,还应搜集大气、水、土地、生态等方面的环境指标及重点污染源情况等资料。

(7)社会经济资料:包括有关人口等基本统计、现状国民生产总值等经济统计和自然灾害统计等资料。

2.0.2 编制江河流域规划还应注意搜集了解流域内历代治水与主要水系历史演变概况、以往规划成果与实施概况、流域治理开发现状与已建主要水利工程设施等有关资料,并应有重点地搜集了解本流域和相关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有关科研成果及有关部门的发展规划资料。

2.0.3 对搜集的资料,应进行系统整理。作为规划依据的基础资料,应进行合理性和可靠程度的分析评价,可靠性较差的应进行复查核实,不足的应设法进行补充搜集。社 会 经 济 发 展 预 测

3.0.1 江河流域规划应对规划流域和有关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进行分析预测,明确各方面发展对流域治理开发的要求,以此作为确定规划任务的基本依据。

3.0.2 不同水平年的社会经济发展预测应在国家和地区国土规划、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有关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缺乏中长期规划资料时,可根据规划地区历史情况结合近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合理估计。

3.0.3 预测的规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应符合地区实际情况,并与国家对规划地区的治理开发要求和政策相适应。总 体 规 划

4.0.1 流域总体规划,应针对流域特点与治理开发现状,在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确定流域的治理开发原则、方针和任务,提出流域治理开发目标和总体规划方案。

4.0.2 流域治理开发的原则、方针和任务,应紧密结合本流域实际,按照近期和远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经研究确定。下一层次规划的治理开发原则、方针和任务应符合上一层次规划的精神。

流域治理开发的任务应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流域上中下游、干支流,根据各自特点,治理开发任务可各有侧重。

4.0.3 流域治理开发目标,应按不同规划水平年,根据治理开发任务的轻重缓急,结合考虑各方面条件,经分析论证分别拟定。

4.0.4 流域总体规划方案,应按拟定的治理开发任务,重点研究干流和主要文流的控制性枢纽、重要综合利用工程以及跨流域调水等影响流域全局的战略措施布局,通过方案比较分析选定。选定的方案应尽可能满足各部门、各地区的基本要求,并具有较大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综合效益。

4.0.5 控制性枢纽和重要综合利用工程的布局,应根据流域治理开发需要,特别是对控制调节洪水与利用水资源的要求,结合地形、地质、水库淹没等条件,经方案比较拟定。干支流控制性枢纽工程的布局应统筹研究确定。

4.0.6 流域总体规划中,应对跨流域水资源调剂及跨流域洪水调配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论证,初拟工程方案与调度运用原则。

跨流域水资源调剂,应进行调入和调出流域水资源平衡分析。调入流域需调水量应考虑当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调出流域应充分考虑流域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和维护生态与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

跨流域洪水调配,应在相关流域洪水特性、遭遇和防洪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调出流域应充分考虑在本流域内流域解决洪水的工程措施。承泄流域应对本流域洪水与调入洪水作出统筹安排。水资源供需分析与评价

5.0.1 江河流域规划,应在分析流域水资源特性的基础上,结合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计划,预测不同水平年流域水资源供、需水量,并进行供需分析,提出缓解主要缺水地区和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途径。

5.0.2 流域水资源供需分析宜分区进行。区域划分应以流域、水系为主,同时兼顾供需水系统与行政区划。对水资源贫乏、需水量大、供需矛盾突出的,分区宜小些。

5.0.3 水资源供需分析与评价,应按现状基准年和近期、远期两个水平年进行。基准年与不同水平年均应分别研究丰、平、枯水等不同年型的水量及其相应的水质。现状基准年是预测和评价近、远期水资源供需情况的基础,可选用规划编制期内资料较完整又具有代表性的某一年份。

5.0.4 流域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可根据实测和调查资料分析推算。地表水和地下水计算中的重复部分应予扣除;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影响显著的,应估算其影响程度,并对天然水资源量进行调整修正。

5.0.5 可供水量应在现状实际供水量的基础上,结合考虑现有工程供水能力可能的增减变化和规划新建、配套、扩建工程项目可能增供的水量,并应充分注意水质与水资源的重复利用。

5.0.6 需水量宜分部门调查、预测。预测时应注意在核实现状实际用水的基础上,研究节水措施和科技进步对未来用水的影响以及水资源紧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力求使预测成果能较好地符合实际发展情况。缺水严重地区还应从宏观上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总趋势、速度及产业结构等的合理性进行必要的论证。

预测的需水量,应包括维护河道、河口稳定和维持改善生态与环境的水量。

5.0.7 水资源供需分析应以分区供需水量的预测为基础,按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分别对不同水平年和不同保证率相对应的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综合平衡。对缺水地区,应针对缺水性质与程度,提出缓解缺水矛盾的对策和措施。

5.0.8 分析结果,当流域水资源有一定余裕时,可研究向邻近缺水地区实施调水的可能性。

当流域水资源不足,且缺水量难以在本流域调剂解决时,可根据邻近河流的水资源情况和引水条件,研究跨流域调水。

跨流域调水量,应根据调出流域可调水量和调入流域缺水量,结合调水工程的技术、经济特性,综合分析确定。防 洪 规 划

6.0.1 流域防洪规划应在研究流域气象与洪水特性、历史洪灾及成因的基础上,分析干支流现有防洪能力,论证选定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研究蓄、滞、泄的关系,选定整体防洪方案,并阐明工程效益。

有凌汛灾害的河流,应研究冰凌特性,选定防凌方案。沿海地区应研究天文大潮、风暴潮等产生的灾害及其与当地洪水的关系,研究相应的防护措施。

6.0.2 流域内各防洪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重要性及受灾后影响严重程度区别对待,在国家GB50201—94《防洪标准》规定的范围内,从经济、社会、环境多方面综合论证选定。所要求的防洪标准一时难以达到的,可制定分阶段标准。

特殊重要的、防洪标准要求很高的防洪保护对象,应在考虑本流域整体防洪方案的基础上,采取自保措施。

6.0.3 流域防洪规划,应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统筹研究,正确处理受益区与受影响区的关系,并考虑近期与远期相结合、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防洪与治涝相结合、防洪与兴利相结合,制定正确的防洪方针。多沙河流应在研究防治洪水的同时,因地制宜采取水土保持、调水调沙等措施研究防治泥沙。

6.0.4 整体防洪工程措施方案,应在流域总体方案关于重点防洪地区洪水来量与泄量平衡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各项防洪建设的可能性,拟定若干可行的组合方案,从地区之间的关系、防洪可靠性、投资、效益等方面以及方案可能带来的社会、环境等的影响进行综合比较选择。

6.0.5 进行流域防洪规划,应核定现有河道的泄洪能力和防洪标准,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高河道泄洪能力的措施。

人为行洪障碍严重的河道,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清障规划,拟定清障的范围和相应的措施。

6.0.6 堤防的防洪标准、设计洪水位或允许泄量,应根据防洪体系和防洪保护区的要求,分析研究确定。上下游、干支流河道堤防和分洪、蓄洪、滞洪区堤防,应根据其任务与等级确定相应的设计标准。

多沙河流堤防的设计洪水位,应根据预测的河道冲淤变化规律,按不同水平年分别拟定。

感潮河段堤防的设计洪水位,应研究洪、潮遭遇规律,合理确定。

6.0.7 采取扩大行洪断面、裁弯取直等整治河道措施提高行洪能力,应根据沿河土质、河势和水沙特性等因素,研究整治后河道的稳定性及可能在防洪、排涝、通航、引水、泥沙冲淤、岸坡稳定等方面对上下游、左右岸的影响,并采取妥善的处理措施。

6.0.8 安排分(蓄、滞)洪工程,应根据整体防洪方案,结合分(蓄、滞)洪区条件进行方案比较综合选定。对提出的分(蓄、滞)洪区应初步拟定启用原则,研究工程可能引起的上下游及邻近河流河势和洪水位的变化,分析其对当地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并制定区内安全建设规划。

采用分洪道分泄本流域洪水至其他水域时,其泄洪能力的核算应考虑两地洪水较不利的遭遇情况。

6.0.9 防洪水库和综合利用水库承担的防洪任务,应根据整体防洪方案,结合水库条件,经方案比较综合研究确定。防洪方案中有两个以上承担防洪任务的水库时,应研究各自分担的防洪任务和联合运用原则。综合利用水库承担防洪任务时,应研究防洪与兴利相结合,提高水库的综合利用效益。

6.0.10 流域防洪规划应初步研究整体防洪方案中主要工程的运用方式。对重要的防洪水库、控制性枢纽、重要的分(蓄、滞)洪区,应初步制定调度方案与规则。

对沿岸有重要城市和洪水灾害特别严重的河流(或河段),还应研究安排超标准洪水的运用措施与对策。

6.0.11 流域防洪规划中应针对流域特点提出加强管理、通讯、预报、预警等防洪非工程措施的意见。

6.0.12 对流域内现有防洪标准偏低的较重要城镇,应在流域整体防洪安排及城镇建设规划的基础上作出专门规划,使城镇的合理范围达到应有的防洪标准。必要时可设置相对独立的防洪体系。

城镇防洪规划中应包括当地涝水排除的安排,其标准宜与有关部门协商确定。

6.0.13 对山地、丘陵区存在的严重山洪灾害,应分别情况,提出防治措施、方向、原则。对存在较严重泥石流、滑坡和岩崩等灾害的河流、河段,也应认真进行地质普查,查清成因和具体分布,提出建立监测、预报的措施意见,并提出应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治 涝 规 划

7.0.1 流域治涝规划应在研究涝区自然特点、历史受涝成灾情况的基础上,分析现有河道、湖泊和排水系统的滞蓄和排水能力以及致涝成因和规律,合理选定涝区治涝标准,研究分区治理方式,选定整体治理方案,阐明工程效益。

7.0.2 治涝标准应根据涝区受灾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综合论证选定。所要求的治涝标准一时难以达到时,可提出分期实施意见。

7.0.3 治涝规划应与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开发及农田基本建设密切结合,根据涝区地形、水系、承泄区条件合理划定治涝分区,根据不同分区的治理要求,按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拟定整体治理方案和分区配套治理措施。

7.0.4 排水河道设计排涝流量应根据治涝标准结合考虑滞、蓄能力和作物类别、生长期与耐淹程度等因素分析确定。

骨干排水河道的设计排涝水位,应根据排涝效益和缓排面积经技术经济比较论证选定。

7.0.5涝区排水除按治涝标准排除地面涝水外,还应考虑为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对降低地下水位的要求,做到治涝与改碱、防渍相结合。

易碱地区,应研究合理的地下水埋深,采取农、林、水综合治理措施改良土壤。需大面积采用井排或井灌井排结合降低地下水位时,应就排水效能、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论证;采取井排或引水洗盐压碱时,应妥善安排排水出路。

易渍地区,应根据土壤和水文地质特点,采取有效的能及时排除土壤耕作层内过多水分的排水措施。

7.0.6地势特别低洼无法自排的涝区和堤圩水网地区,需建站抽排时,应充分利用现有湖泊、洼淀、沟塘调蓄涝水。蓄涝容积大小应根据集水面积、积水量、排涝站规模以及地形土壤等条件,尽量与灌溉相结合,同时兼顾渔业、卫生及环境等方面的要求,经技术经济论证选定。

排涝站所需电源也应在治涝规划中一并安排。

7.0.7排水闸的规模及特征值应根据所在河段情况、排水量、抢排时间和对降低地下水位等的要求,分析确定。

7.0.8排涝承泄区的水位,应根据承泄区的条件及排水要求综合分析确定。灌 溉 规 划

8.0.1 流域灌溉规划应在调查规划区内的灌溉现状和农业生产对灌溉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水源条件,拟定灌区范围及整体开发方式,选定灌溉设计标准、灌溉制度、引水规模和骨干灌排渠系建设方案,拟定典型区田间工程布局,阐明工程效益。

8.0.2 灌溉规划应结合综合农业区划,根据区域农业生产的特点、种植布局和发展要求,进行分区水土资源平衡,研究不同水源配合运用的合理方式,并据以拟定可能的灌区总面积和总体布置方案。接税 8.0.3 灌溉设计标准应根据水源条件、农业生产要求与相应作物组成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合理选定。

8.0.4 灌溉制度应根据灌区的水源、土壤、地形、降雨等条件,以及作物组成、农业技术措施和先进的灌水技术等因素,参照本地高产、节水的灌溉经验及有关试验资料,分析拟定。

8.0.5 规划渠灌区应因地制宜选择引水地点、取水方式、引水数量以及必要的蓄引提等主要工程措施。

设置的大型水库、提水站及其他大型建筑物,应对其工程规模及特征值进行方案比较。对高扬程提水及远距离输水灌溉,应进行专门的技术经济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大型提水灌区规划应一并安排电源。

在多泥沙河流上引水灌溉,应对泥沙的利用和处理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对现有的涝渍、盐碱、沙丘、荒滩及各类低产田,应提出必要的改造措施。

8.0.6 灌区开发必须有灌有排,防止土壤盐碱化、沼泽化。灌排渠系应根据地形、地质、水系、承泄区等条件,尽量照顾到行政区划合理布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灌溉渠系设置应力求扩大自流灌溉面积。排水沟布置应因地制宜采取排、截、滞、抽等方式。

具有多水源或兼有其他开发利用任务的灌区,应研究多种可行的方案,经技术经济论证选择最优开发方案。

8.0.7 规划大面积井灌区应分析预测长期开采后的地下水动态变化,研究提出实施地上水、地下水联合调度运用的方案,防止过量开采地下水可能对生态和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8.0.8 对已建灌区的改造,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在实施节水灌溉的基础上,提出渠系和建筑物加固改建方案。必要时,可对供水水源进行适当调整。

8.0.9 灌溉水源的水质要符合灌溉水标准,不能直接引用未经处理、不符合灌溉水标准的城市工业污水,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城乡生活及工业供水规划

9.0.1 流域城乡生活及工业供水规划,应在调查规划区内城乡生活、工业供水现状和城乡发展对供水要求的基础上,分析预测不同水平年,不同供水对象对水量、水质和供水保证程度的要求,结合水源条件拟定供水方案并阐明供水效益。

9.0.2 不同供水对象的单位用水量和需水量,应根据规划区内水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考虑其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变化、都市化程度、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现状用水和不同水平年可能达到的供水能力、节水水平等因素,参照相似地区的经验进行分析与预测。9.0.3 流域供水规划方案应在分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上,合理拟定。方案内容应包括供水范围、供水水源、取水方式、供水数量、供水过程、供水保证率以及水源工程、输水线路与调蓄措施等。

对不同水源类型和开发方案,应区别情况进行相应的水量平衡调节计算,并据此拟定主要工程规模。

9.0.4 对于重要城市的供水,应尽量采取多水源联合供水方案,以提高其供水保证程度。

采用地下水源时,应注意采补平衡,必要时可辅以相应的补源措施。

从多泥沙河道引水,应采取切实可靠的泥沙处理措施。

9.0.5 供水水源,必须符合规定的水质标准。对划定的水源保护区必须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污染。

对城市废污水应采取措施处理回用或达标排放。

9.0.6 对拟定的供水规划方案,应分析对不同供水对象的保证程度。在干旱缺水地区,应对特殊枯水年和连续枯水年的供水提出应急调配方案和相应的措施。

9.0.7 对饮水困难的乡村地区,饮用水标准,研究提出解决途径。水 力 发 电 规 划

10.0.1 流域水力发电规划应根据开发流域水能资源的要求,或结合流域其他治理开发任务拟定河流梯级开发方案,初步拟定枢纽特征水位与水电站装机规模,提出供电方向,并阐明发电效益。

10.0.2 河流(河段)梯级开发方案应根据水力发电在治理开发任务中的主次地位,在流域总体规划指导下,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水能资源分布特点、综合利用要求、地形地质条件、水库淹没、动能经济指标和环境影响等因素,经方案比较选定。

引水式开发或跨流域引水开发,应充分考虑引水地点以下河段水量减少对供水、灌溉、航运、漂木以及生态与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对策。

10.0.3 河流水电开发方案应根据电力系统对供电质量的要求,重视研究具有较好调节性能的水库梯级,以提高水能开发利用程度。在火电比重大又缺少调峰水电站的地区,有条件时应对抽水蓄能电站的开发进行研究论证。

在大型灌溉引水渠道上,应研究结合灌溉季节发电的可能性与合理性。10.0.4 规划水电站应根据水库调节性能,合理选择代表年或代表径流系列,计算单独运用和梯级联合运用时的保证出力和平均年发电量。径流调节计算应考虑其他综合利用部门用水对发电的影响。

10.0.5 规划水电站的正常蓄水位和其他特征水位,应根据电力系统用电发展要求、水电站下游防洪与综合利用水资源要求,结合地形地质条件、水库淹没与移民、水库防淤、经济指标以及上下游梯级衔接等因素,经综合分析后初步拟定。

对重要枢纽的正常蓄水位和其他特征水位宜通过方案初步比选后拟定。

10.0.6 规划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可根据水库调节性能、动力资源储量与结构、电力系统负荷特性与电源组成,以及单独和联合运用时水能指标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按合理的装机利用小时数或装机容量与保证出力的倍比数初步拟定。

对规划近期建设的大型水电站装机容量,应初步分析确定供电范围,通过电力电量平衡拟定。

河流上、下游梯级水电站装机容量应注意合理协调,使水能得到充分利用。

10.0.7 规划水电站的机组机型和单机容量,应根据水头范围、型谱资料,参照已设计(运行)电站的机组机型,并考虑机组制造水平,进行初选。

10.0.8 水库调节性能较好的大型水电站,应初步拟定水库调度运用原则。

拟在多沙河流上近期兴建的大型水电站,若泥沙影响严重,应初步拟定防止泥沙淤积的水库调度运用方式。

10.0.9 流域水力发电规划,应研究小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明确山区、丘陵与平原区的小水电发展方向,并提出发展小水电的原则意见和促进小水电发展的政策建议。

小水电发展规划应与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规划相协调。

10.0.10 严寒地区的水电规划应考虑冰冻、冻害对径流、水工建筑物和水电站运行的影响。航 运 规 划

11.0.1 航运规划应在调查分析河流和航运状况的基础上,预测不同水平年的客货运量,选择通航标准和通航保证率,拟定开辟航道和改善航道方案,并阐明航运效益。

11.0.2 对河流航运状况包括:河流的水文、泥沙和河势特点,航道、港口和通航建筑物,通航期和运输量,以及船舶和营运特性等现状与历史情况等,应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并据以提出存在的航运问题与改善航运条件的方向。

11.0.3 航运运输量应按不同规划水平年,根据流域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运输的要求,在综合运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预测,经综合分析论证拟定。

11.0.4 航道等级、通航标准除已按国家规定程序划定等级的航道外,应根据预测的客货运量要求和河流(河段)通航条件,经技术经济论证拟定。通航标准应干支流、上下游相协调。

11.0.5 通航方案包括通航规模以及河道渠化、整治、疏浚等措施,应根据流域治理开发要求和治理开发后的河流(河段)通航望条件,经方案比较后确定。通航方案应妥善协调航运与其他综合利用任务的关系。

在河道上安排航道渠化或航道整治工程,应结合考虑防洪、排涝、发电、灌溉与供水等要求。

在通航河流上安排非航运为主的闸、坝工程,应同时设置必要的过船通航设施。在多沙河流上还应研究提出防沙措施。

在通航河流上已建的闸、坝工程,如无过船通航设施,应研究复航措施。

11.0.6 对渠化河流(河段),应考虑闸、坝工程过船设施用水。

利用天然河流(河段)通航或人工运河的航运用水,应统筹考虑综合利用用水要求,经供需平衡分析,合理分配确定。

11.0.7 航运发展目标与航运工程实施,可按照社会、经济对航运发展的要求和工程建设条件分期安排。近、远期可根据具体情况,拟定不同的通航标准和通航保证率。

在通航河流上安排闸、坝工程,当近、远期客货运量相差悬殊时,应研究分期建设过船设施方案。

在拟开辟成航道的河流上安排闸、坝工程,应预留过船设施位置。河道与河口整治规划

12.0.1 河道与河口整治规划,应根据河道、河口特性和防洪、航运、排涝、引水、防潮、防盐、土地利用及沿岸工矿企业与城市发展等方面的要求,确定规划范围;研究河道、河口现状,分析水沙运动和河道、河口演变规律;研究河势走向、河口流路、治导线布置,并提出控制、调整河势与稳定河槽的主要措施等。

12.0.2 河道、河口整治规划应合理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关系,统筹考虑各方面要求,并充分发挥现有工程设施与水土资源效益。12.0.3 河道、河口整治规划应遵循因势利导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拟定河势走向的格局,拟定控制河势的主要措施,通过方案比较,合理确定整治工程的总体布局。

对于水库上游河道,应注意防治库尾泥沙淤积,对于水库下游河道,应注意防治河床冲刷引起的影响,满足综合利用要求。

对于河口滩涂垦殖和利用,应满足防洪、防潮、排涝和航运的要求,重视保护河口生态与环境。

12.0.4 对河势变化急骤的河段,或上、下游节点相距大,难于保持河势稳定的河段,应选择合适地点规划增设人工节点或护岸工程。

12.0.5 需要对河势进行重大调整的河段,应通过方案比较,合理拟定整治规划布局及实施步骤,并对带来的影响提出补偿措施。

12.0.6 对具有相当规模砂、石料可供开采的河道,应在河道整治规划中,明确允许的采石、采砂范围、控制线和基本尺度,以防止河势变化。

12.0.7 整治措施应根据河道、河口整治目的和具体状况合理确定。设置的河工建筑物宜尽量顺应河势,适应水沙变化规律。

12.0.8 河道、河口整治规划应分别轻重缓急,突出重点,注意远近结合,合理安排实施程序。

12.0.9 岸线利用规划应根据城市发展布局,结合整治规划,提出可资利用的岸线和相应的利用条件。

12.0.10 岸线利用规划应考虑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做到既确保不影响河道行洪安全,又有利于航运、引水、排水和水环境保护。

12.0.11 规划的沿河岸建筑物,应保持河道足够的行洪断面并考虑航运要求。在需束窄河床或占用行洪滩地时,应对河势影响、河床冲淤、行洪安全进行专门论证,并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水 土 保 持 规 划

13.0.1 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应在研究流域水土流失状况、成因、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确定流域水土流失类型及分区,拟定水土保持方向,研究主要防治措施方案,并估算其效益。

13.0.2 水土流失分区应根据流域不同土壤类型、特点,参照遥感和实地调查资料,考虑流域内气象、地形、地质、植被等因素综合划定,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对潜在水土流失规模的估计,划分预防保护区、监督区和治理区,提出相应的工作目标,拟定防治措施与管理办法。

13.0.3 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应与综合农业区划相协调,结合当地生产和发展方向,统筹研究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用地比例及布局,做到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13.0.4 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方案应针对水蚀、风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分别拟定。对主要防治区域或典型小流域的水土保持规划,宜在详细分析水土流失现状成因、治理条件等的基础上,拟定几种水土保持措施方案,进行全面综合比较,择优选定。对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壤植被破坏,应提出预防措施和要求。

13.0.5 对选定的水土保持方案应提出其近期工程的治理速度,估列相应的工程量。水 质 保 护 规 划

14.0.1 流域水质保护规划应在污染负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流域内干支流及湖泊、水库的水质现状评价;预测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方案后的水质;提出水质保护专门措施及重点河流(河段)水质保护实施意见。

14.0.2 流域水体污染负荷调查,应在分析水质监测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着重查明重要污染源的分布、水污染物类型及其数量、排放规律、造成的危害等;对流域水体污染负荷的预测,应结合考虑不同水平年的经济发展和可能采取的治理措施进行分析。

14.0.3 流域现状水质评价应明确各河流(河段)的水质等级、主要生化指标及水质在年内的周期变化规律。

14.0.4 流域水质保护规划应以保护水源地的地表水、地下水水体和防治主要城镇河段岸边污染带为重点,研究水体功能,区分重点保护区与重点治理区,拟定相应的水质保护目标,根据规划水平年的规划供水量及污染预测,结合水体环境容量和稀释自净特性,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拟定综合防治措施意见,并对主要污染源提出治理要求。

流域水质保护规划应干支流、上下游统一考虑,相互协调。

14.0.5 对流域综合治理方案中将较大改变水的天然时空分配的工程,应初步分析其对水质的有利与不利影响,提出消除和缓解不利影响的措施意见。漂木、渔业、滩涂开发、水利灭螺、旅游等规划

15.0.1 漂木规划应在分析漂木现状和论证其必要性的基础上,对不同规划水平年的漂木量进行预测。在河流总体规划指导下,拟定漂木方式(散漂或排漂)、漂木期和漂木设施方案。

在有漂木任务的河流上安排闸、坝工程,应研究设置必要的过木设施或转运设施。研究过木设施时,应考虑漂木和过木用水要求,并妥善协调与其他部门的用水矛盾。

15.0.2 渔业规划应在调查分析渔业生产条件与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水域情况,拟定发展渔业生产的方向和(鱼)种、(放)养、捕(捞)相配套的安排意见。

利用向城镇供水的水源(水库或湖泊)发展渔业生产,应对生产方式、规模及其对水质的影响进行论证。

在鱼类回游产卵的河流(河段)上安排闸、坝工程,应研究设置过鱼设施或采取人工放养措施,并应采取措施保护鱼类产卵场。

15.0.3 滩涂开发规划应在调查分析滩涂资源及其开发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河道整治和河口综合治理总体布局及要求,拟定开发利用的地点、范围、方式和工程措施方案。对滩涂开发利用可能带来的影响和相应策,应作专门论证。滩涂开发规划应重视开发区的内部建设。

15.0.4 水利灭螺规划应结合防洪、治涝、河道整治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拟定灭螺方案;在堤垸上设置进水涵闸,应采取措施,防止钉螺向垸内扩散。对修筑低坪、围垦洲滩灭螺,必要时需作出专门论证。

15.0.5 编制江河流域规划,应对流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就治理开发方案对旅游资源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作出预测和评价,提出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的原则及意见。

在江河上安排水利工程,应考虑发展旅游要求。

15.0.6 编制江河流域规划,根据需要,可就荒地资源开发利用和自然保护区等的水利问题作出专门规划,或提出规划意见。重 要 枢 纽 规 划

16.0.1 江河流域规划中的重要枢纽,应根据总体规划提出的要求明确其规划任务,初步确定其基本规模及主要特征参数,并论证其可行性。

进行重要枢纽规划时,除应考虑本工程的技术经济指标外,还应同时考虑本工程与上、下游工程的相互影响,并初步分析其环境影响。

16.0.2 重要枢纽规划应进行必要的地质勘探工作,了解枢纽场址的基本地质条件和主要地质问题,当存在一个以上的场址时,应从技术经济条件分析,选择代表性场址。

拟在近期兴建的重要枢纽,应对其主要建筑物的地质条件进行初步评价。

16.0.3 重要枢纽规划应复核实测水文资料的可靠性、合理性,统计分析场址的径流系列和特征值,复核历史洪水调查资料,统计分析洪水特征值和设计洪水以及泥沙系列和特征值。

拟在近期兴建的重要枢纽应推算场址天然情况下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当缺乏观测资料时,应进行必要的水文观测工作。

16.0.4 重要枢纽规划应按其规划任务,结合工程的具体条件,通过洪水和径流调节计算,拟定所需设置的防洪库容和兴利库容。

拟在近期兴建的重要枢纽应对发电、灌溉、供水、航运等部门在水位、水量、时间上的要求,进行初步综合协调,必要时可在各用水部门之间进行不同分配方案的比较。

16.0.5 重要枢纽规划应按其规模和重要性,确定工程的等别及各种建筑物的级别,并根据工程的水文、泥沙、地形、地质条件,考虑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初拟枢纽布置方案和型式,估算工程量、工程投资。

拟在近期兴建的重要枢纽应拟定倾向性的枢纽型式,初拟各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建筑型式和轮廓尺寸。

16.0.6 重要枢纽各建筑物的工期应根据其建设条件结合工程规模和工程量,参照类似工程的工期拟定。

特别重要的枢纽和拟在近期兴建的重要枢纽,应进行初步的施工规划,初拟施工总体布置。

16.0.7 重要枢纽规划应重视工程淹没损失。拟在近期兴建的重要枢纽,应初步调查主要淹没实物指标、动迁入口和设施数量,初步分析安置区的环境容量,提出移民安置意见和淹没补偿投资。环 境 影 响 评 价

17.0.1 江河流域规划应将维护和改善流域的生态与环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使经过治理和开发的流域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得以协调发展。

17.0.2 江河流域规划应结合流域状况勘查或专门考察,调查流域环境现状,分析主要问题,并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有关法规,结合技术、经济等条件,拟定不同水平年维护和改善流域生态与环境的目标或要求。

对环境问题突出的江河流域,应提出维护和改善生态与环境的规划方案,参与各治理开发规划方案的比选。

17.0.3 对拟定的各个江河流域治理开发规划方案,应识别、预估、分析其对生态与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研究减免不利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纳入规划方案。17.0.4 江河流域治理开发规划方案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可从宏观上进行综合分析和总体评价,分析其对流域主要环境要素的影响,为比选规划方案提供依据。

17.0.5 对流域环境有较大影响的控制性工程和近期重点工程,必要时应提出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流 域 水 利 管 理

18.0.1 江河流域规划应对流域水利管理状况进行调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完善这方面工作的措施意见。

18.0.2 江河流域规划应针对流域存在的主要管理问题和流域特点,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提出调整、完善流域内各项管理工作体制的原则意见。对拟定的近期重点工程,应提出管理模式的意见。根据需要,还应研究提出流域通信网、水情预报预警系统和水质监测系统等管理设施建设的意见。

18.0.3 江河流域规划应根据流域具体情况,在国家已颁有关法规的基础上,提出需补充制定流域性配套管理条例或实施细则的意见。经 济 评 价 与 综 合 分 析

19.0.1 江河流域规划的经济评价,可只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即从国家整体角度评价规划方案的经济合理性。

19.0.2 规划方案中的主要工程项目和近期建设工程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应采用相应的工程投资概(估)算办法编制,其余工程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可按扩大指标估算。

工程年运行费可按其占相应固定资产投资的百分比估算。

19.0.3 规划方案中各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应尽可能用货币定量计算,对一些难以用货币定量的经济效益应用文字加以阐明。

19.0.4 经济评价中各项工程项目的费用和效益可采用影子价格,也可直接采用现行价格。费用和效益的价格水平必须保持一致。

19.0.5 江河流域规划中各规划方案的比选,应根据方案经济比较结果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确定。对选定的规划方案和主要工程项目的经济指标应列出其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及经济效益费用比。必要时,还应列出一些辅助指标,如工程量、总投资、总工期、单位水量投资、单位电量投资等,供决策参考。19.0.6 对选定的规划方案和主要工程项目还应结合下列因素,从宏观上进行综合分析:

(1)与国民经济发展总的布局、规模和速度的适应性。

(2)与产业政策的适应性。

(3)对工业、农业、交通及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4)对环境和生态平衡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5)对国家或地区物资、资金平衡的影响。

(6)淹没数量及淹没处理难易程度。近期 工 程 实 施 意 见

20.0.1 江河流域规划应在选定规划方案总体安排的基础上,提出近期治理开发工程。近期工程应力求做到:

(1)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能较好地解决流域内存在的主要问题。

(2)工程所需资金、物资设备等与同期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3)有关各级政府和群众对该工程有积极性。

(4)移民安置去向明确,有条件解决。

(5)工程的兴建对生态与环境不会带来重大不利影响。

20.0.2 对某些规模较大的水库、河道、灌区等工程,必要时可分期建设,将近期建设部分列入近期工程。应注意近、远期工程的结合,合理选定近期建设规模,并阐明其效益。

主体工程与配套工程应做到同步实施,同步生效。

篇6:采掘运作业规程编制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1条 为了加强矿井技术管理,做到科学地组织生产,实现正规循环作业,提高采、掘、运质量标准化水平,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特制定本办法。

第2条 每个采、掘(开)工作面、每条运输线路必须在投产(或开工)前,按照一定程序、时间和要求,编制工作面作业规程。回收煤柱、单项工程等,亦必须编制作业规程,严禁沿用、套用以前的作业规程进行作业。

第3条 作业规程的编制,必须依据采区和工作面设计、地质报告、技术装备、《煤矿安全规程》、《工种技术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及上级有关规定进行编制。

第4条 作业规程的编制应根据各个工作面的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的要求和措施,真正起到指导生产,促进技术进步.确保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第5条 作业规程编制中,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现代化管理技术,合理进行劳动组织,实现正规循环作业。

第6条 采、掘、运作业规程与《煤矿安全规程》、《工

种技术操作规程》及工种岗位责任制三者的关系要求为:

1、凡《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在作业规程中做出规定的内容,都必须在作业规程中予以规定。

2、凡《煤矿安全规程》、《工种技术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包括各种补充规定或实施细则等)中无规定,但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做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作业规程中做出明确规定。

3、凡《煤矿安全规程》、《工种技术操作规程》及岗位责任制(包括各种补充规定或实施细则等)中已有规定,在作业规程中必须贯彻执行的,必须写上执行该规程规定的条文序号。在贯彻作业规程时,同时贯彻其条文内容。

第7条 作业规程内容必须做到清晰明了、通俗易懂、叙述准确、图表正确、标识清楚。

第8条 所有作业规程应由总工程师组织会审,最后由总工程师批准执行。作业规程的贯彻要按《煤矿安全规程》有关规定执行,职工学习作业规程后要进行考试,考试合格后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9条 各矿、队有关人员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本办法。矿总工程师负责组织本办法的实施,生产技术部门具体负责贯彻和日常管理工作,安监部门监督本办法的执行。

第二章作业规程的编制审批与贯彻

第1 0条 作业规程的编制必须遵照《煤矿安全规程》等有关规定和按照批准的工作面设计进行编制,同时必须具备下列文件和资料:

1、矿总工程师批准的采、掘(开)工作面地质报告,报告必须具备说明书、顶(底)板等高线及构造(包括预测构造)等内容的工作面平面布置图、剖面图、井上、下对照图。地质报告要在工作面开工前一个月,提供给作业规程编制单位。

2、煤业公司批准的《工种技术操作规程》、工种岗位责任制及有关安全规定,液压支架、单体液压支柱、采煤机、掘进机、转载机、运输机等设备的技术特征。

3、本矿井的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

4、矿区顶板分类及相邻采区同一煤层的矿压资料。注:以上2-4项只供编者编写、会审、检查时查阅,不是每一规程都要有一份。

5、轨道运输系统图,架空线牵引网络图。

6、运输设备、设施的技术特征。

第11条 作业规程编写者要对采区和工作面设计、地质说明书、有关安全技术规定,矿井运输系统以及现有(待使用的)机电设备的规格、性能,采区的供电、供水、通风、运输系统等进行学习摸底,深入现场调查了解,根据矿技术管理人员提出的意见要求,在广泛征求队长、老工人意见的

基础上进行编写,规程编制可由队技术员或矿组织专人进行。

第1 2条 作业规程必须在工作面开工、运输线路投入运行前两周编写完成,送交生产技术部门。由生产技术部门的专业人员先进行把关审阅,对质量差的要提出修改意见或重新编制。合格后再由总工程师组织会审,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

参加会审单位:

采掘作业规程:安监、生产、通风、机电、地质、调度、劳资、煤质、供应、计划等部门,运输作业规程:安监、生产、运输、机电、调度、供应、计划等部门,严禁以“传阅”的方式审批作业规程。

第1 3条 工作面及运输线路在作业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地质构造、顶底板变化、矿压增大等)时,要及时修改作业规程或编写补充措施,经矿总工程师批准后贯彻执行,经批准的补充规程或补充措施要与原规程放在一起,以便查阅。

第14条 作业规程经总工程师批准后要及时进行打印,数据要正确、图表要清晰,并报矿生产科、安监处备案。在工作面开工前报煤业公司生产部、安监部各一份备查。

第1 5条 批准后的作业规程在工作面开工一周前由队长负责组织,由队技术人员向全队职工(包括队级领导)进行

学习贯彻,并签名或盖章,同时要进行考试,对轮休或请假人员,必须进行补充贯彻和考试,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矿生产技术部门和安监部门要在新工作面投产前,对规程贯彻及考试记录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在工作面正常生产中,要定期组织全队职工学习规程和补充措施,每月贯彻一次,每季进行一次考试,由队长、技术员负责。

第1 6条 对作业规程的编制、贯彻、学习、执行情况,每月由矿总工程师组织一次复查(大巷运输作业规程每年一次,采区及工作面运输作业规程每半年一次),复查要有记录,对查出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及时进行整改。

第三章 作业规程编制内容

第17条 回采作业规程编制内容

一、工作面概况:

1、工作面范围内外及上下层的采掘情况及其影响,井上、下对照、盖山厚度、地面建筑等;

2、煤层赋存情况,煤厚、煤层产状、结构、容重、硬度、工业储量、可采储量、煤质夹矸;

3、顶、底板情况(根据柱状图描述的厚度、岩性、倾角、结构、层理、节理、裂隙、强度及顶板分类: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4、工作面内的地质构造情况(列表);

5、水文地质;

6、瓦斯涌出量、煤尘爆炸指数、自然发火期;

7、巷道布置和工作面基本参数;顺槽、切眼、(尾巷)断面大小、联络方式及支护形式。工作面推进方向、切眼、停采线位置及顺槽、上下保安煤柱宽度等。

二、采煤方法:

1、采煤方法:名称、采高、循环进度、循环次数,日产、月产量计算。

2、回采工艺:

①机采:割煤顺序、进刀方式、移溜方式。

②炮采:炮眼布置方法,眼距、深度、角度、装药量、封泥方法和长度、放炮顺序、分段放炮长度。煤电钻、发炮器的型号与数量及放炮母线长度。放炮注意事项与要求、处理瞎炮的具体办法。

附1:50比例炮眼布置图和爆破说明书。

①铺网:网卷规格、铺网方式、搭接宽度、联网规定和要求;

②运煤; ③移溜;

3、提高回采率措施;

4、提高煤质措施;

三、顶板管理及支护:

1、顶板管理方法;

2、工作面机头、机尾端头支护、两巷超前维护方式及安全出口的宽度和高度;

3、特殊条件下的顶板支护;

①初次放顶、末采回收的程序及措施; ②周期来压及特殊支护措施。

4、支柱(架)支承强度、底板比压:根据基本支柱(架)布置形式,计算某段最大控顶距支柱(架)对底板的比压,并进行验算,若验算大于底板比压需制定出工作面支柱(架)钻底的防范措施。

5、确定最大、最小控顶距、放顶步距、排距和柱距;

6、两巷回收规定、步骤方法和措施;

7、支护监测;

8、附端头超前支护示意图,高档工作面要标明最大、最小控顶距;

9、过地质构造等特殊地带需另外补专项措施。

四、生产系统及要求(根据生产系统图说明下列系统):

1、运输系统及管理:(1)运煤系统;(2)运料系统。

2、机电管理:

(1)设备配备及布置图;(2)供电系统;(3)机电管理;

五、通风系统及管理:

1、通风系统;

2、风量、风速计算;

3、防尘、防灭火的设施布置和安设要求;

4、瓦斯监测、监控仪器、仪表的布置图;

5、瓦斯抽放方法和示意图(低瓦斯矿井省略);

6、通风管理规定及措施。

六、质量标准化相关内容

七、劳动组织:

1、循环图表;

2、劳动组织;

3、技术经济指标。

八、安全技术措施:

1、工程质量要求;

2、设备检修质量要求;

3、防瓦斯、煤尘管理措施;

4、防排水措施;

5、其它措施;

6、避灾措施(即水、火、瓦斯、爆尘等灾害发生后的避

灾路线)。

九、附件:

1、柱状图;

2、巷道断面图;

3、生产系统示意图;

4、进刀方式示意图;

5、工作面支护平面图、端头及超前支护平面图;

6、通风系统示意图;

7、供电系统示意图;

8、管路系统示意图;

9、设备布置示意图;

10、循环图表;

11、避灾路线图(反映出全矿井进回风路线图);

12、作业规程会审意见;

第18条 掘进(开拓)作业规程编制内容

一、地质概况

1、巷道穿越的煤(岩)层和围岩特征及其柱状图;

2、地质构造及其平、剖面图

3、掘进范围的采掘情况;

4、掘进范围的预计水文地质条件;

5、掘进范围煤(岩)层预计瓦斯涌出量、煤层发火期、煤尘爆炸性等;

6、重要地质情况预报及提示;

以上内容要与地质部门提供的资料一致。

二、工程概况

1、巷道用途简述;

2、巷道平面布置图;

3、巷道工程量;

4、工程施工安排;

5、附设计图纸

三、巷道断面及支护形式:

1、巷道断面图(应有明确规定施工期间风筒、各类管线、运输设施、人行道的布置与尺寸,应预留的可缩尺寸);

2、支护形式、支护材料的材质、规格、型号及其它设计参数;

3、临时支护形式、结构、使用及工作面最大、最小控顶距、平、剖面图。

四、掘进方式:

1、工艺流程:

①综掘工艺流程图、截割程序断面图;

②炮掘工艺流程图、爆破说明书(包括炮眼布置三视图、炮眼装药结构图、爆破参数表及预期爆破效果说明书);

2、作业形式:流水作业或平行作业,上、下工序衔接的作业程度及其相互关系的要求,安全间距的规定,各工序

主要安全措施。

五、运输方式及管理:

1、煤(矸)的装、转运方式;

2、材料、设备的运输方式;

3、运输管理及措施

六、通风管理:

1、风量计算及局部通风系统图(贯通前);

2、安全监测监控仪器仪表布置图;

3、综合防尘、防灭火设施布置图;

4、通风管理及措施;

七、机电管理:

1、设备配备表及在施工巷道中的布置图;

2、供电系统图;

3、供排水规定及系统;

4、机电管理与措施。

八、质量标准化相关内容

九、劳动组织:

1、劳动组织图表;

2、循环图表;

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十、质量标准化和煤质管理措施

十一、安全技术措施

1、分工艺安全技术措施;

2、特殊安全技术措施(包括开口、交岔点、探老空、石门见煤、过断层、过破碎带、过陷落柱及巷道贯通的安全技术措施,应按《煤矿安全规程》有关规定单独进行编制)。

十二、避灾路线图及说明

十三、附件

1、作业规程会审记录;

2、作业规程复查记录;

3、作业规程贯彻、考试记录及花名表;

4、支护计算说明书。作业规程中断面图应按1:50绘制,平面图按1:2000绘制,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际单位制,名词术语必须规范。

第19条 运输作业规程的编制内容

一、大巷运输作业规程编制内容:

1、运输系统概况:

(1)主要运输巷道和运输设备;

(2)运输系统图,其中应包括行车信号设置情况、井下煤仓布置情况。

2、运输方式:

(1)机车、矿车的连接方式;(2)各种车辆牵引数计算及规定;(3)煤、矸的装、运、卸;

(4)材料、设备的运输;(5)人车的运行;(6)信号规定。

3、架线及供电系统,要求附供电系统图

4、照明

5安全设施的规定(1)交叉口行车信号(2)警示信号及标牌(3)信集闭系统

6、各种车辆速度的规定

(1)煤车、料车、人车、超宽、超长、超高、超重和大型设备车辆的速度规定。

(2)过交叉口、弯道、道岔或两列车会车时速度以及通过其它特殊地段时的速度规定。

7、作业方式:

(1)司机开车前的准备、检查;(2)起动及运行;(3)停车及停车后;

(4)通过弯道、交叉口等危险地段;(5)通过有人作业地段等;

(6)对乘人车场、人车信号员、井下各主要道口信号的要求;

8、质量标准化相关内容;

9、劳动组织;

10、安全措施:

(1)正常情况下的车辆运输安全措施

(2)特殊情况下的车辆运输安全措施,如车辆落道损坏线路改变、发现障碍、倒车等特殊情况下的安全措施。

(3)避灾线路

二、采区运输作业规程的编制内容

1、本队所管辖的运输系统概况,附运输系统图;

2、绞车及安装:

(1)绞车性能简介及布置情况;(2)安全要求。

3、各种车辆的连接方式:

(1)绞车钩头的制做及与车辆的连接;(2)各种车辆的连接;(3)牵引计算及挂车数规定。

4、信号规定:(1)各种信号的含义;(2)信号装置;(3)安装位置;(4)操作牌板。

5、安全设施:

(1)挡车装置;(2)牌板管理;(3)照明 ;(4)保险绳;(5)轨道绝缘;(6)警示装置;(7)托绳轮。

6、运行作业前的准备:(1)运行线路的检查;(2)绞车的检查;(3)信号系统的检查;(4)安全装置的检查;(5)车辆及连接装置的检查;(6)运送材料设备捆绑检查;(7)行人和作业人员的撤离 ;(8)警戒人员的安排。

7、运行作业:(1)开车前的准备;(2)开车时的注意事项;(3)运行中的安全装置的要求;

(4)车辆运行时对司机、挂钩工、信号警戒人口人员的要求;

(5)特殊情况的要求;

8、倒钩作业

9、人力推车:(1)间距;(2)安全设施。

10、装卸物料:(1)码放;(2)捆绑;

(3)装卸人员配合。

11、劳动组织

12、安全技术措施

(1)正常情况下的安全措施;(2)特殊情况下的安全措施;(3)避灾线路。

三、作业规程应附如下内容

1、作业规程会审记录;

2、作业规程贯彻、考试记录及花名表;

3、作业规程复查记录,第四章作业规程学习与贯彻。

第四章 作业规程学习与贯彻

第20条 批准的作业规程在新的工作面投产前,安监、质量检查部门要组织有关安全、质检人员贯彻学习受检查工

作面的作业规程。

第21条 矿主管矿长、总工程师和分管副总工程师以及生产、安监部门应经常检查队组作业规程贯彻学习情况,下井检查工作时,如发现不符合规程规定,必须及时纠正。

第22条 煤业公司、业务部门有关人员深入现场检查工作时必须检查作业规程及规程贯彻执行情况,对违反作业规程的行为,立即进行纠正。

第23条 煤业公司、矿组织安全质量检查时,要检查采掘运队组规程及措施的编制、贯彻、执行情况。

第五章 作业规程评审办法

第24条 评审规则

1、规程内容:必须符合本办法规定的编制格式及内容。

2、参与评比的规程要求:

①纸质要求使用A4纸计算机打印或复印; ②所有图纸必须计算机成图; ③封面设计要体现出本矿特色。

3、评审办法:

①评分标准:依据作业规程评比细则采用百分制评审; ②评审等级:总分达95分以上(不含95分)为一级,85-95分(不含85分)为二级,85分以下为三级;

第25条 评审时间

1、第一阶段每年1 O月矿组织进行内部评审,并要求: ①各矿要由总工程师亲自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作业规程的评审。正在生产、施工的作业规程要全部参评。必须将作业规程中存在的问题全部进行修改、补充、完善。

②10月底前,各矿把所有在用作业规程及本矿评审结果上报集团公司生产部。

2、第二阶段:11月份煤业公司生产技术部对各矿的作业规程进行评审。

第26条 评审领导组 组 长:李银柱

副组长:曹伍慧

成 员:王绍英 梁应才 邢生厚 梁卫公

王育伟 王继平张薛平张向东

姚成祥 降 峰

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生产技术部。主任:王绍英 副主任:王育伟 成 员:生产技术部有关工程技术人员 第27条 考核办法

1、个人奖励

煤业公司设一等奖三名(采煤、掘进、运输各一名),二等奖六名(采煤、掘进、运输各两名),三等奖八名(采煤两名、掘进四名、运输两名)。

对采煤、掘进、运输作业规程获得一等奖的编写技术员奖励1500元;对采煤、掘进、运输作业规程获得二等奖的编写技术员奖励1000元;对采煤、掘进、运输作业规程获得三等奖的编写技术员奖励600元;

2、个人处罚

全公司评审七份编写质量差的作业规程,编写技术员每人处罚500元。

3、集体考核

对参加作业规程评审的七个矿井进行排名,采用加权平均法。

①采煤、掘进、运输作业规程获得第一名的奖励矿井3万元;

②采煤、掘进、运输作业规程获得第二名的奖励矿井2万元;

③采煤、掘进、运输作业规程倒数第一名的处罚矿井2万元;

④采煤、掘进、运输作业规程倒数第二名的处罚矿井1万元;

⑤对各单位的奖罚由生产技术部经煤业公司经理审批后出据,报人力资源部、财务部随工资一同下发,对煤业公司参加作业规程评审的有关人员给予适当奖励。

上一篇:建筑识图心得体会下一篇:夏天的作文500字 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