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学数学更要会说数学论文

2024-04-17

会学数学更要会说数学论文(精选2篇)

篇1:会学数学更要会说数学论文

会学数学更要会说数学论文

有人说,一个老师在数学教学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知识,85%要靠他与学生沟通交流。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不仅要会学习数学,更要会“说数学”。

一、会听才会说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应该说学生对教师的话一般是注意听,而对同学的话则是听的不怎么认真,他所关心的是快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其他同学回答的问题所出现的正、误则不怎么关心。这样教师要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引导全班学生考虑“别人回答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让学习认识到: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一是要听别人好的地方,这样可以取长补短;二是要听需要改正的地方,做出正确的修改;三是如果重复别人的发言,你会说吗?考察学习是否认真倾听。当一名学生对另外一名学生的`回答作出正确的评判时,教师及时评价:“你看他真会听别人的回答!别人回答完后,他能准确的说出别人的回答哪儿正确,哪儿应该改进。”

二、先教才会说

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完整地说儿童思维的发展表明,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很多学生总是爱说半截话,于是,我就鼓励孩子们,回答问题首先要把话说完整,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细节,加以引导:“你的回答如果能把话说完整就更好了!”或者说:“请你完整地把问题回答一遍。”

三、有思考才能说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必要的时间有价值的交流才是真正意义上对教学的升华,而有价值的交流是建立在学生的思考之上,激活学生的思维之后,学生有欲望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不要急于打断学生的发言,也不要接话,更不要怕学生发言太长,耽误上课时间。只要是有价值的发言要留给学生空间和时间,也许,这时才是课堂上火花闪耀的时刻,让我们听到学生精彩的回答。

四、懂方法才敢说

教给学生数学交流的方法数学语言必须是严密而准确的,这就要求教师从低年级开始训练学生用数学语言交流的习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促而蹴就形成的。例如:教材呈现的情景图,教师首先要求学生从情景图中找数学信息,全班交流。找信息不是东一踉头,西一锤子,要教学生学会找主要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找问题,搞清楚“问什么”;最后让学生用完整的话描述情景中的条件和问题。刚开始学生不会说,教师就一句一句教给他们说,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说。通过这样反复训练,学生逐步学会从图中找信息,知道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在描述交流中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五、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评价要及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讲给同学听,让其他同学评价,加强学习间的交流,使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当学生对某一问题见解奇特时,老师要及时引导:“你的方法真奇特,请你给同学们说一说好吗?”再如:当学习回答了一些课外知识时,老师一定的加上一句引导:“你的这些知识是从哪知道的?”通过学生的回答,感染其他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可以从课外书、报刊等多种渠道获得,要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学会思考,学会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已有的知识表达出来,这样为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也就有话可说。

六、教师要善于挖掘

对话内容什么样的对话才是真正的交流呢?是“一问一答”:老师提问,学生轻轻松松对答如流吗?我想肯定不是的。过于锁碎肤浅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言,不仅毫无锻炼之效,还容易导致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的不良习惯。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交流内容,让学生愿说、敢说、有话题说、有内容说,这是对我们每一位老师提出的挑战。

总之,及时、到位的数学交流,往往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实实在在的课堂。

篇2:让学生“会学”数学

一、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方法的多少及是否科学。同样, 自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离不开学习方法, 良好的自学方法必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 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 没有相应的指导, 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 往往只是走马观花, 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 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在自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 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 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 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 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例如自学《分数意义》时, 可以提出问题:把什么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看书, 讨论。对公式推导这部分内容, 更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思考、讨论。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会。这样, 我们充分利用课本,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舞台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 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 教师应大胆放手, 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 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 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已经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只是随便看看书, 而是会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会在书上用铅笔写出自己思考的问题:“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 在自学时就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公式, 即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自学检测表明学生的自学是有效的。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 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 形成了应用意识, 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探讨是以学习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大胆放手, 让学生通过自学、尝试、实践、猜想、讨论等活动, 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让学生“会学”的目的。让学生学习数学由被动变为主动。

三、在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中学会自学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效率, 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 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享受到群体成功的喜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 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 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引导操作时, 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 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上课开始, 先让学生猜一猜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 (小组讨论) 。通过讨论, 学生大胆猜测, 学生甲说:“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通过旋转、平移来推导”;学生乙说:“沿着梯形的高剪开旋转、平移”;学生丙说:“把梯形对折剪开, 运用旋转来推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 通过动手、动脑等活动得出了多种公式, 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同学们得出了这么多的答案, 你认为哪一种好理解呢”?学生马上得出第一种解法好, 这段教学通过学生间的合作, 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

在课堂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 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环节: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想知道圆面积计算的热情;合作探究圆面积公式推导;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相互质疑问难, 并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师生总结概括。这样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合作讨论, 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探索, 合作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上一篇:好的广告调查计划书下一篇:会风问题的通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