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学精简版

2024-05-04

信息经济学精简版(精选6篇)

篇1:信息经济学精简版

1、信息的含义信息就是传递中的知识差;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信息是存在于信息源与用户之间经济知识度的逻辑差,它表明经济信息存在的事实和度量。

2、信息的特征1)普遍性、客观性、主观性2)整体性、层次性、不完全性3)动态性、时效性4)依存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5)可生产性、经济性

1、信息经济的含义信息经济(Information Economy)是指以信息为经济活动的基础,以信息产业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2、信息经济的特征1)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资源2)现代信息技术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要技术3)产品中的信息成分大于质能成分4)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3、信息经济学:是以信息和信息经济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问题和信息或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的基本理论、运行机制、运作方法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1.1 信息不完全与非对称原理的主要内容 在现实经济环境中,市场参与者一般情况下不拥有某种经济环境的全部信息,同时,市场参与者拥有的信息也是有差异的,这种信息存在规律称为信息不完全与非对称原理。

2、信息不完全的原因:1)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2)信息的滞后性的限制;3)掌握和使用信息是要花费时间、精力和费用的,必须要考虑由此而得到的效益。

2.2.1 信息共享与再生原理的主要内容 信息可以由多人在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占有和使用,而不改变其价值及性质,并且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可以在原有信息基础上产生新的信息,信息的这种经济规律称为信息共享与再生原理。

2.3.1 信息公共物品原理的主要内容 信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以,信息属于公共物品,信息的这种经济现象称为信息公共物品原理。

2.4.1 信息商品原理的主要内容

信息是商品,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与一般的物质商品相比较具有不同的经济特性,信息的这种经济规律称为信息商品原理。

(一)博弈的概念博弈是指在一定的游戏规则约束下,基于直接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各参与人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选择各自策略(行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的过程

(一)什么是博弈论博弈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2.构成委托-代理问题的基本条件1)委托人和代理人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利益主体,双方都以自身效用最大化为追求目标。2)委托人和代理人都面临不确定性和风险。3)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代理人选择的行动)不对称,代理人的信息优势可能影响委托人的利益。

5.2.1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代理人在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而代理人并不承担他们行为的全部后果的现象。

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资源配置不合理)。

信号传递:是指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向具有信息劣势的一方提供信号。

信息甄别:是指由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首先给出区分信息优势方类型的不同合同条款,信息优势一方通过选择与自己的类型相符合的合同来揭示自己的私人信息,从而使得帕累托改进实现。

3.信息需求的特性1)多样性2)社会性3)发展性4)潜在性5)有效性

6.1.2 信息需求影响因素1.信息产品价格2.信息消费者收入3.信息产品及服务4.信息消费市场5.其它因素

6.3.2 影响信息供需均衡的因素1.收入水平2.外部性3.体验性4.互联网性

信息商品的成本:是信息产品生产和获取过程中物质材料、信息材料和活劳动消耗的费用。

信息商品成本的类型:1)信息生产成本、信息服务成本、信息用户成本与信息完全成本。2)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3)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4)个别成本与社会必要成本。5)机会成本。影响信息商品价值实现的因素 :1)信息商品的质量2)用户环境3)信息商品市场。

2.信息商品的价格构成1)信息商品价格的成本2)信息商品的风险费用3)信息商品价格中的流通费用4)信息商品的利润5)其他

7.3.4 信息商品的定价策略 其主要定价策略包括:多重定价、捆绑定价、歧视定价和拉姻齐价格。信息商品市场是进行信息商品交换的场所。

8.2.1 信息商品市场的功能1)媒介功能 2)存贮与整序功能3)检验、评价与监督功能4)扩散与传递功能

8.2.2 信息商品市场的作用1.对信息观念转化的催化作用2.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3.对供求关系的平衡作用4.对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链接作用5.对市场体系的完善作用

信息商品市场的运行机制的种类:根据对信息商品市场运行机制作用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其运行机制具体分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风险机制、利润机制、控制机制等。

信息资源:既包括信息内容本身,又包括有关提供信息的设施、设备、组织、人员和资金等。即信息资源及与它有关的各种资源的总和,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

9.1.1 信息技术的内涵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传递、处理、检索、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分类:1.微电子技术2.通信技术3.计算机技术4.感测技术

2.信息技术的作用:先导作用,替代作用,“软化”作用,优化作用,增值作用

1.信息生产力构成要素的特点1)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的网络化2)劳动者从事的信息劳动的虚拟化 3)劳动对象的数字化

3.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信息产业已成为战略性的新兴带头产业;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1信息系统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管理、检索和传输,必要时能向有关人员提供有用信息的系统。这个定义概括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2常用的信息系统成本测算方法目前国内外对信息系统成本测算已提出许多方法,大致可归类为:

1)任务分解2)专家判定法3)其他方法

3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综合性原则2)指导性原则3)可行性4)相关性原则。

(1)信息产业的含义与特征信息产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专门从事信息技术开发,设备、产品的研制生产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的统称,是一个包括信息采集、生产、检测、转换、存储、传递、处理、分配、应用等门类众多的产业群。

(2)信息产业形成的标志产业部门独立;信息产业整体化;产业劳动具有职业性、有偿性;核心技术基本产业化与自主化

(3)未来信息产业发展趋势1.多极化、国际化与合作化2.结构高级化3.信息服务主体从传统型课题转向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课题4.人才培养成为关键

(4)信息产业结构是指信息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各产业之间以及信息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量上的比例关系。

(5)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战略性产业

(1)信息化:人们在一个系统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和依此信息技术推动信息资源的传播整合和再创造的过程。

(2)信息化基本特征1.明显的信息外溢性2.极强的技术创新性3.广泛的技术渗透性4.较高的经济效益性5.强劲的产业带动性

(3)信息化类型 1.产品信息化2.企业信息化3.产业信息化4.经济信息化5.社会生活信息化

篇2:信息经济学精简版

需求曲线是一条倾斜的曲线,其倾斜的方向为(A.右下方)

对化妆品的需求减少是指(A.收入减少引起的减

按同一比率同方向变化,预算线(D.不变动)什么情况下应采取薄利多销政策(B价格弹性大

于1时)

边际效用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A.递减)对于一个不吃猪肉的人来说,猪肉的需求量和牛肉价格之间的交叉弹性是(A.0)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时,从序数效用论认为,商品效用的大小(D.可以比少)

下列因素中哪一种因素不会使需求曲线移动(B.商品价格下降)

在同一条曲线上,价格与需求量的组合从A点移动到B点是(D.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A)

引起的,而需求量的变动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

供给曲线是一条倾斜的曲线,其倾斜的方向为(B右上方)

供给规律中可以反映在(D.某商品价格上升将导致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关于均衡价格的正确说法是(C.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交点上的价格)

政府把价格限制在均衡价格以下,可能导致(A.黑市交易)

一种商品的价格弹性最大(D.化妆品)需求的变动引起(A.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只是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C.需求量增加)如果某商品是富有需求的价格弹性,则该商品价格上升(C.销售收益下降)

消费者预期某种物品将来价格要上升,则对该物品当前的需求会(C.增加)

当某种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出现同时减少的情况时,那么(C.均衡价格无法确定,均衡产量减少)一般来说,某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与购买该种商品的支出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关系是(A.购买..越大..弹性就越大)

无差异曲线为斜率不变的直线时,表示相结合的两种商品是(B.完全替代的)

下列体现了需求规律的是(D.照相机价格下降,导致销售量增加)

需求完全无弹性可以用(C一条与纵轴平行的线表示)

预算线的位置和斜率取决于(C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

在同一个平面图上有(B.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一般来说,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是(A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B.效用水平相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的组合比例不同)

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上商品X和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它们的(C.边际效用之比)

M=PxX+PyY是消费者的(C.预算约束条件方程)商品X和Y的价格以及消费者的预算收入都

较)

某消费者逐渐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量,直到达到了效用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该商品的(C.总效用不断增加,边际效用不断下降)

如果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则食物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将会(C.下降)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B.主观感受)建筑工人工资提高将使(A.新房子供给曲线左移„

价格上升)

下列产品中,哪种产品的交叉弹性为负值(A.汽

车和轮胎)

若某商品价格上升2%,其需求量下降10%,则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是(B.富有弹性)当咖啡价格急剧升高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茶叶的需求量将(C.增加)如果消费者消费15个面包获得的总效用是100个效用单位,消费16个面包获得的总效用是106个效用单位,则第16个面包的边际效用是(D.6个)

总效用曲线达到顶点时(B.边际效用为零)在一条无差异曲线上(D.曲线上任两点„.的总效

用相等)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点必定落在(C.预算线上)根据无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均衡是(A.无差

异..切之点)

当汽油的价格上升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小汽车的需求量将(A.减少)由于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均衡点的连线,称为(D.收入——消费曲线)

下列对物品边际效用的不正确理解是(C.消

费一定数量的某种物品所获得总效用)

政府为了扶植农产品,规定了高于均衡价格的支持价格。为此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是(C.收

购过剩的农产品)

供给的变动引起(B.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

方向变动)

当供求原理发生作用时,粮食减产在市场上的作用是(B.粮食价格上升)

如果价格下降20%能使买者总支出增加2%,则该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C.缺乏弹性)整个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表明(A.需求

增加)

鸡蛋的供给量增加是指供给量由于(C.鸡蛋的价格提高而引起的增加)

导致需求曲线发生位移的原因是(C.因影响„

发生了变动)

均衡价格随着(D.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消费中得到的(B.满足程度超过他实际支付的价格部分)实现了消费者均衡的是(C.MUA/PA = MUB/PB)所有产品的收入弹性(D.不一定)

假如生产某种商品所需原材料的价格上升,则这种商品(B.供给曲线向左方移动)

下列变化中,哪种变化不会导致需求曲线的位移(B.产品的价格)

在下列价格弹性的表达中,正确的是(A.需

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商品X和Y的价格按相同的比率上升,而收入不变,预算线(A.向左下方平行移动)商品的收入不变,其中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消费可能线(C.沿着横轴或纵轴移动)

关于基数效用论,不正确的是(C.基数效用„

完全相同)

预算线上的表明(C.预算支出条件下的最大可能数

量组合)

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它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这一成本定义是指(C.机会成本)假定总成本函数为TC=16+5Q+Q

2,说明这是一条(A.短期成本曲线)

假定某企业全部成本函数为TC=30000+5Q-Q2,Q为产出数量。那么TFC为(A.30000)假定某企业全部成本函数为TC=30000+5Q-Q2,Q为产出数量。那么AVC为(C.5-Q)

假定某企业全部成本函数为TC=30000+5Q-Q2,Q为产出数量。那么TVC为(B.5Q-Q2)假定某企业全部成本函数为TC=30000+5Q-Q2,Q为产出数量。那么AFC为(D.30000/Q)如果某厂商的产量为9单位时,总成本为95元,产量增加到10单位时,平均成本为10元,由此可知边际成本为(A.5元)

固定成本是指(A.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的生产要素的费用)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种说法是(B.只要边际„..减少)

在长期中,下列成本中哪一项是不存在的(A

固定成本)

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A.平均产量增加)反映生产要素投入量和产出水平之间的关系称作(B.生产函数)

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的相交点是(B.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的关系是(C.边际成本大„

本上升)

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如果技术不变,其他投入要素的投入量不变,一种投入要素如果过量使用(A.最终会使总产量下降)

当边际产量达到最大时,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C.平均产量处于递增阶段)

当边际成本曲线达到最低点时(A.平均成本„.状态)

(C生产函数中至少有一种投入要素的投入量是不变)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的划分取决于(D

整„规模)

可否调

某企业生产的商品价格为6元,平均成本为11元,平均可变成本为8元,则该企业在短期内(A停止„亏损)

最需要进行广告宣传的市场是(C垄断竞争市场)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产力,是(D边际生产力)

就单个劳动者而言,一般情况下,在工资率较低的阶段,劳动供给量随工资率的上升而(A

上升)

一个市场只有一个厂商,这样的市场结构称为(D完全垄断)

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数量是(A一家)完全垄断厂商定价的原则是(A利润最大化)在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短期内继续生产的条件是(BAVC〈AR或AVC=AR)

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的边际收益与平均当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时(B.总产量仍处于上升阶段,还未达到最大值)

平均成本等于(C.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之和)等产量曲线是指在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表(B.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土地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所能生产的产量都是相等的)

下列有关厂商的利润、收益和成本的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C收益多、成本低,则利润就大)对于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而言,当总产量达到最大值而开始递减时,边际产量处于(A递减且边际产量小于零)

当劳动的总产量达到最大值时(C边际产量为零)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D在保持原有产出不变„.比率)

无数条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连接起来的曲线是(D生产扩展路线)

当边际成本曲线上升时,其对应的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一定是(D既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在长期平均成本线的递增阶段,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切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A右端)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点,一定是(C等产量曲线„的切点)

在经济学中,短期是指(D在这一时期内,„..是固定不变的)

已知产量为500时,平均成本为2元,当产量增加到550时,平均成本等于2.5元。在这一产量变化范围内,边际成本(D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大于平均成本)

等成本曲线平行向外移动表明(B成本增加了)如果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曲线(C与横轴相交)在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不同的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构成的曲线是(A无差异曲线)

当劳动的边际产量为负时,生产处于(C劳动投入的第III阶段)

如果等成本曲线围绕它与纵轴Y的交点逆时针转动,那么将意味着(A生产要素X的价格下降了)如果价格不变,只是改变企业在投入要素上的总支出,就会使等成本曲线(C发生平行移动)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称为(B固定成本)正常利润(A是经济成本的一部分)

某厂商生产5件衣服的总成本为1500元,其中厂商的机器折旧为500元,工人工资及原材料费用为1000元,那么平均可变成本为(C200)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只是在下列情况下起作用

收益之间的关系是(A边际收益小于平均收益)当价格大于平均成本时,此时存在(B超额利

润)

形成垄断竞争市场最基本的条件是(C产品差

异)

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A向右下方倾斜的)平均收益是指(C厂商销售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收入)已知某企业生产的商品价格为10元,平均成本为11元,平均可变成本为8元,则该企业在短期内(C继续生产但亏损)

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那么减少产量就会使(A总利润减少)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B产品无差别)价格等于平均成本的点,叫(A收支相抵点)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CMR = SMC)

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短期供给曲线是指(CSMC

≥AVC那部分SMC曲线)

当长期均衡时,完全竞争厂商总是(B经济利润

为零)

某企业产品的价格为常数时,其属于的市场结构类型是(A完全竞争)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的关系是(C等于)

完全垄断厂商在长期时均衡条件是(BMR=SMC=LMC)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个别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A与横轴平行的线)

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C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价格等于平均成本时,此时存在(A正常利润)下列行业中哪一个行业最接近于完全竞争模式(C种植业)

产量为4时,总收益为100;当产量为5时,总收益为120,此时边际收益为(A 20)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对于任何产量,厂商的平均收益总等于(C市场价格)

假如一家完全竞争企业的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和平均变动成本分别为15元、15元和12元,企业就应当(A继续生产)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达到长期均衡的条件是(B P =MC = AC)

曲线分别是(D向右下方倾斜,垂直于数量轴)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B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D与横轴垂直的线)素质较差的生产要素,在长期内由于需求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称为(B经济租金)假设某歌唱演员的年薪为10万元,但若他从事其他职业,最多只能得到3万元,那么该歌唱演员所获得的经济地租为(B7万元)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曲线是(A

伦兹曲线)

根据基尼系数的大小,比较下列三个国家中哪一个国家的分配最为平均(A甲国的基尼系数为0.1)如果收入是平均分配的,则洛伦兹曲线将会(C与450线重合)

如果收入分配不均等,洛伦兹曲线就会(B

越弯曲)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条件是(C MPA/PA = MP

B/PB)

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B),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B平均,不平均)

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时,基尼系数(A等于零)在要素市场上厂商使用生产要素最优数量的原则是(AVMP=W)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市场上的边际产品价值的公式是(BMP•P)

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C劳动的供给„反而减少)当一个行业由竞争演变成垄断行业时,那么(B垄断市场的价格大于竞争市场的价格)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出现低效率的资源配置是因为产品价格(B大于)边际成本

只要交易成本为零,财产的法定所有权的分配就不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这种观点称为(C

科斯定理)

某人的吸烟行为属(D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某个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对其他厂商产生的有利影响,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作(C

生产的外部经

济)

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对竞争性行业厂商的垄断行为(A是限制的)

公共产品的产权是属于社会,而不属于任何个人是指它的(B非排他性)如果上游工厂污染了下游居民的饮水,按照科斯定理,(A不管产权是„„.易成本为零)问题可妥善解决

财产的法定所有权的分配就不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当人们无偿地享有了额外收益时,称作(D外部经济)

两部门均衡的条件是(AI=S)

在国民收入决定中,如果均衡收入大于潜在明(B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成反方向变动)

导致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的因素是(C社会投资增加)

在国民收入决定中,如果均衡收入小于潜在收入则会出现(A 紧缩缺口)

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的因素是(A政

府支出的增加)

沿同一条总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由于经济衰退而形成的失业属于(C周期性失业)失业率是指(D.失业人口占就业人„.之和的百分比)下列人员哪类不属于失业人员(B半日工)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D失业与通货„关系的曲线)需求拉动通货膨胀(B通常用于描„价格波动)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是(C提高失业率)

总需求曲线AD是一条(A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收入则会出现(B通胀缺口)

均衡的国民收入是指(D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国民收入)

如果投资乘数为5,投资额上升100亿元,则国民收入(C增加500亿元)

如果边际消费倾向等于0.8,政府增加100万元支出将使国民收入增加(A 500万元)消费曲线的斜率等于(C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等于(C 1-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B等于1)根据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的原因是(A消费减少)

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B等于1)当消费函数为C=C0+bY,C0、b>0,这表明,平均消费倾向(A大于边际消费倾向)已知国民消费函数为C=80+0.8Y,如果消费增加100亿元,则国民收入(C增加500亿元)如果国民收入为零,短期消费将(B为基本的消费支出)

在以下情况中,乘数最大的是(C边际消费倾向为0.64)

根据消费函数,引致消费增加的因素是(B收入水„加)

一般情况下,居民消费倾向总是(B总是小于1)

三部门均衡的条件是(B I+G=S+T)消费和投资的增加(C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增加)在以下情况中,乘数最大的是(D边际储蓄倾向为0.1)

投资乘数(B投资引起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例)

引致消费取决于(D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在总需求的构成中,哪一项与物价水平无关(C政府需求)

当存在生产能力过剩时(D总需求增加将提高„影响很少)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D以上几个因素都是)

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D与横轴垂直的线)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的因素是(B政府支出的减少)

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导致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的因素是(A投入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

在总需求不变时,短期总供给的增加会引起(A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下降)

总需求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B加上净出

口)

下列哪一种情况会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D投资减少)

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若总需求的变动只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动,不会引起收入的变动,那么这时的总供给曲线是(A长期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表示(B经济中的资源已得到了充

分利用)

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短期均衡中,总需求减少会引起(D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下降)短期总供给曲线表明(C

总供给与价格水平同方

向变动)

下面不构成总需求的是哪一项(D税收)总需求曲线表明(D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水平之

间的关系)

总需求曲线(D在其他条件不„„.给增加会右移)“滞胀”理论用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即:(B

一条长期存在的斜率为正的直线)

根据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是(B负相关)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A 通常用于描述„价格波动)下面表述中哪一个是正确的(C

在通货膨胀„

利于工人)

在下列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中,哪一个最可能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原因?(C进口商品价

格的上涨)

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是(C失业率上升„率下

降)

由于工资提高而引起的通货膨胀(B成本推„膨

胀)

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由于政府实

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而使物价并没有上升,此时(D存在„膨胀)自然失业率是指(D

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造成的失业率)

可以称为温和的通货膨胀的情况是指(C在数年之内,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2%-3%水平)

物价水平上升对总需求的影响可以表示为(A

某人正在等待着某项工作,这种情况可归类于(B失业)

奥肯定理说明了(A失业率和总产出之间高度负相关的关系)

通货膨胀是(A一般物价水平普遍、持续的上涨)在以下四种情况下,可称为通货膨胀的是(B

价格总水平上升而且持续了一定时期)

周期性失业是指(B

由于劳动力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一般来说,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B向右下方„

曲线)

今年的物价指数是180,通货膨胀率为20%,去年的物价指数是(B150)

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IS曲线的弹性小,则(B财政政策效果好)

当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时,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C 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不会增加预算赤字的因素是(D间接税增加)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的时候,商业银行增加贴现的目的一般是(C 增加贷款)

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LM曲线的弹性大,则(B货币政策效果差)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C 中央银行买卖政府债券的活动)如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购买政府债券,下面哪一种情况不可能发生(C 储蓄减少)下列选项在中不是M1组成部分的是(C定期存

款)

政府个人所得税率从20%降到15%,这是(B

一项财政收入政策)

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IS曲线的弹性大则(A 财政政策的效果差)

如果商业银行没有保留超额存款准备金,在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时候,商业银行的储备(A.变得不足)

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减少会引起国民收入(C 减少,利率上升)

当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A 增加政府支出)

抑制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应该(A 控制货币供

应量)

属于内在稳定器的项目是(C税收)如果边际消费倾向等于0.8,政府减少100万元税收将使国民收入增加(C400万元)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政府支出是指(B政府购买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支出)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编制的原则(D 复式记帐原

理)

如果经常项目上出现赤字,(D 出口小于进口)赤字增加的时期是(A 经济衰退时期)称为狭义货币的是(A M1)

如果政府支出的增加与政府转移支付的减少相同时,收入水平会(A 增加)

假设条件如下:GDP最初是均衡的;之后,政府增加了20亿美元的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税收没有增加;边际消费倾向为0.75;边际进口在下列情况下,乘数最大的是(B

0.3)

封闭型国„是

经济开放度是衡量一国开放程度的指标,即(A 进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

开放条件下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是(C

I+G+X=S+T+M)

与封闭经济相比,在开放经济中政府的宏观财政政策作用将(B

更小,因为总需求方加入净出口后,倾向为0.25;在新的均衡条件下没有产生通货膨胀,那么,新的GDP将(D上升40亿美元)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导致(C减少货币„利率)

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增加可以(C增加消费)假定挤出效应为零,边际消费倾向为0.8,政府同时增加100万元的支出和税收将使国民收入(B增加100)

中央银行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B公开市场业务)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的机构是(B中央银行)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存在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支出增加引起(A 利率下降)

要实施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采取的措施有(C降低再贴现率)

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下列因素中最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是(D政府支出增加过快)下列的财政政策中将导致国民收入水平增长最大的是(A政府增加购买50亿元商品和劳务)在哪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应该停止实行收缩货币供给量的政策(B经济出现衰退的迹象)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A增加,利率上升)

下列因素中不是经济中内在稳定器的是(A政府投资)

要实施扩张型的财政政策,可采取的措施有(C增加财政转移支付)

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是(C增加政府„税收)

如果中央银行向公众大量购买政府债券,它的意图是(D降低利息率水平)

“挤出效应”会使总需求水平保持不变,因为(A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刺激会„.和投资下降所抵消)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B减少和利率提高)

一般来说,外贸乘数比投资乘数要(B小)与对外贸易乘数无关的因素是(D边际效率倾向)从纯经济的观点来看,最好的关税税率为(D应„零)

进口边际倾向的上升(A将使开放经济的乘数减少)各国之间经济影响程度较小的因素是(A边际消费倾向)

使支出乘数变小)

开放经济的均衡条件是(C I+G+X=S+T+M)在开放经济中,不是政府宏观政策最终目标的是(B 不存在贸易逆差或顺差)

美元贬值将会(A 有利于美国出口不利于进口)

二、多项选择题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关系(ACE)

A.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最大 C.当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递减 E.当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递增

效用是(ABC)

A.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B.一种主观感受C.客观存在的

关于消费者均衡点的下列看法正确的有(AC)

A.均衡点位于预算线上

C.均衡点由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决定

需求的变动引起(AC)

A.均衡价格同方向变动 C.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侧 A.垄断 B.不完全信息 D.外部性 E.公共物品 需求定理是指(ACE)

A.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C.商品价格下降,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E.商品与价格成反向变化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BD)

B.MC小于AC时,AC下降 D.MC等于AC时,AC达到最低点

在亏损状态下,厂商继续生产的条件是(BD)

三部门国民收入决定的一般规律是以下关于需求价格弹性大小与销售收入的论述中,正确的是(BE)

B.如果商品富有弹性,则降价可以扩大销售收入 E.如果商品为单位弹性,则价格对销售收入没有影响

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有(ABCE)

A.生产的难易程度 B.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 C.生产技术 E.难易保管

满足需求的条件包括(BD)

B.愿意购买 D.有能力购买

以下关于边际效用说法正确的有(CDE)

C.对于通常情况来说,消费者消费商品服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D.在边际效用大于等于零时,边际效用与总效用反方向变动 E.每增加(减少)一个单位的对物品的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减)量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BCDE)

B.是负的

C.具有递减的趋势

D.等于该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

E.是指消费者为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而需放弃另一种商品消费数量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包括(BDE)

B.一般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负斜率 D.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E.在坐标图上有许多条无差异曲线

供给定理是指(BDE)

B.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D.商品价格下降,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 E.商品与价格成同向变化

供给的变动引起(BC)

B.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C.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需求收入弹性的种类有(ABCDE)

A.Em>1B.Em=1C.Em=0D.Em<1E.Em<0 关于交叉弹性,正确的是(ACD)

A.交叉弹性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C.如果交叉弹性是正值,说明这两种商品是替代品 D.如果交叉弹性是负值,说明这两种商品是互补品

下列弹性的表达中,正确的是(ADE)

A.需求价格弹性是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D.收入弹性描述的是收入与需求量的关系

E.交叉弹性就是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随着产量的增加,厂商的平均固定成本(ADE)

A.大于0 D.递减E.趋向于零

总成本分为(CD)

C.固定成本D.变动成本

边际技术替代率(AC)

A.是在产出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增加最后一个单位投入要素替代另一种投入要素的技术上的比率 C.是负的,并且呈递减趋势

短期成本分为(ACD)

A.短期平均成本C.短期总成本D.短期边际成本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BC)

B.等产量曲线上某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等产量曲线上该点斜率的绝对值

C.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是(ACD)

A.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曲线

C.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每一点都对应着一个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点 D.长期平均成本在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下方

在下列几种曲线中,属于U形曲线的有(ACE)

A.平均成本C.平均变动成本E.边际成本

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下降的区域(AE)

A.长期平均成本小于等于短期平均成本

E.长期平均成本与各条短期平均成本相切于短期平均成本最低点的左

B.P > SAVC D.P = SAVC

价格歧视分为(ABD)

A.一级价格歧视 B.二级价格歧视 D.三级价格歧视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与平均收益曲线重叠的是(ABC)

A.价格曲线 B.需求曲线 C.边际收益曲线

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必须具备下列条件(ACDE)

A.市场上有很多生产者和消费者 C.行业中厂商生产的产品是无差别的 D.厂商和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 E.购买者和生产者对市场信息完全了解

一个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BD)

A.市场上有很多生产者和消费者 B.行业中厂商生产的产品是有差别的 D.进入市场的障碍较少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处于长期均衡时(CDE)

C.MR=AR=MC=AC D.MR=LMC=SMC=LAC=SAC E.P=LMC=LAC=SMC=SAC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ABC)

A.MR = MC B.P = MC C.AR = MC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有(ABCDE)

A.工资率 B.闲暇

C.劳动者拥有的财富状况 D.社会习俗 E.人口总量及其构成

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AE)

A.派生需求E.引致需求

一般来说,在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上,厂商的要素供给曲线是水平的,且与(ABC)等的。

A.ACLB.MCLC.WO

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的关系是(AC)

A.洛伦兹曲线的弯度越大基尼系数越大 C.洛伦兹曲线的弯度越小基尼系数越小

利息是(ABC)

A.资本的报酬

B.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价格 C.由资本市场的供求双方决定的

外部性可以分为(ABCD)

A.生产的外部经济 B.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C.消费的外部经济 D.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AC)

A.竞争性 C.排他性

解决外部性的对策有(ABCE)

A.征税 B.补贴 C.企业合并 E.明确产权

表示社会分配公平程度的分析工具是(BC)

B.洛伦兹曲线 C.基尼系数

形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ABDE)

(ABCDE)

A.边际消费倾向提高,国民收入增加 B.边际税率倾向降低,国民收入增加 C.初始消费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D.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E.政府支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国民收入变动的一般规律是(ABCD)

A.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B.投资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C.政府支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D.政府支出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乘数的效应可以理解为(BCE)

B.总需求的减少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减少 C.乘数发挥作用是在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的情况下

E.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是(ABCE)

A.由消费和储蓄的关系决定的 B.收入为消费和储蓄之和

C.当收入一定时,消费增加储蓄减少 E.当收入一定时,消费减少储蓄增加

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说明(ABCE)

A.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消费的绝对数量也会增加 B.消费增加的数量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量

C.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将随着国民收入的上升而下降 E.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差额随收入的增加而越来越大

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的关系(ABD)

A.MPC+MPS=1 B.MPS=1-MPC D.MPC=1-MPS

乘数的公式表明(BCE)

B.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就越小 C.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就越大 E.乘数一定是不小于1的

总需求和总供给决定的均衡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

A.产品市场处于均衡 B.货币市场处于均衡

下列关于短期总供给曲线命题正确的有(ACE)

A.短期总供给曲线就是正常的总供给曲线

C.短期总供给曲线表明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是同方向变化的 E.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斜率越大,一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量越小

影响总需求的因素有(ABCDE)

A.价格水平B.收入水平C.预期D.财政政策E.货币政策

总供给的构成是(BCDE)

B.居民的消费 C.居民的储蓄 D.政府的税收 E.进口物品

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可以直接决定(AC)

A.国民收入C.价格水平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D)

C.总需求曲线是表明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D.在以价格和收入为坐标的坐标系内,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引起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的因素有(ACD)A.在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整个社会的投资增加 C.在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D.在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工资率下降

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BD)

B.表明价格水平越高,国民收入水平越高 D.表明价格与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

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的因素有(ACD)A.政府采取措施允许分期付款购买住房

C.政府决定增加开支,增加政府购买 D.政府决定增加开支,增加政府购买

C.投资和总需求增加

实行赤字财政(AC)

A.在短期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C.在经济萧条时使经济走出衰退

已知某两种商品的交叉弹性大于零,则这两种商品是替代品。对

因为边际效用递减,所以一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对

因为边际效用递减,所以一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对

因为边际效用递减,所以一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对

AP曲线的最高点和AC曲线的最低点相对应。对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负的,并且呈递减趋势。对 生产扩展路线是在不同生产规模下,生产要素的按照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供给减少会使均衡国民收入减少,这种情形的总供给曲线应是(AC)

A.短期总供给曲线

C.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

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有(BCD)

B.分配职能 C.配置职能 D.稳定职能

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CE)

C.垂直的直线被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E.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被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的作用是(BCD)

B.是双重的

C.使国民收入数倍增加 D.使国民收入数倍减少

总需求的构成(ABCDE)

A.居民的消费B.企业的投资

在经济衰退时期,依靠发行公债扩大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有下述影响(AB)

C.政府的支出D.净出口E.居民的收入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因素有(ABCDE)

A.政府支出增加 B.自发投资增加 C.政府税收的减少 D.储蓄的减少 E.货币投机需求的减少

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有(ABCDE)

A.需求的过度增长 B.工资的大幅度上升 C.利润的大幅提升 D.经济部门发展失衡

E.个别关键性商品供求比例失调

运用收入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有(ACE)

A.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C.价格和工资管制E.收入指数化

按照价格上涨幅度加以区分,通货膨胀包括(ABE)

A.温和的通货膨胀 B.奔腾的通货膨胀 E.恶性的通货膨胀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ABD)A.描述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B.描述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D.反映新古典综合学派观点的曲线

按失业产生的原因,可将失业分为(ABCDE)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自愿性失业 E.季节性失业

菲利普斯曲线具有以下特征(ACD)

A.菲利普斯曲线斜率为负

C.菲利普斯曲线与横轴相交的失业率为正值 D.菲利普斯曲线形状不是一条直线

自然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有(BCD)

B.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C.政府政策的影响 D.结构性因素的影响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AD)

A.增加政府支出 D.减少税收

中央银行具有的职能是(ABDE)

A.货币政策 B.发行货币

D.调控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 E.代理政府发行或购买政府债券

居民和企业持有货币的动机的选项有(BCD)

B.交易动机 C.预防动机 D.投机动机

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的手段是(ABC)

A.降低法定准备率以变动货币乘数 B.降低再贴现率以变动基础货币 C.公开市场业务买入国债

依据凯恩斯货币理论,货币供给增加将(AC)

A.利率降低

A.缓和经济萧条 B.增加政府债务

假如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购买政府债券,会出现的情况有(ACDE)

A.利息率下降 C.收入增加 D.投资增加 E.储蓄增加

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实施货币政策时,应(CD)

C.降低存款准备率 D.降低再贴现率

货币需求大小与(AC)

A.收入成正方向变动 C.利率成反向变动

以下何种情况会引起收入水平的上升(ABC)

A.增加自主性支出 B.减少自主性税收 C.增加自主性转移支付

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是(ABC)

A.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B.具有非盈利性 C.收支行为规范化

判断题

当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对

供给曲线右移表示生产者在每一种价格上提供更多的产品。对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将导致它的供给量变化,但不会引起 供给的变化。对

如果价格和总收益呈同方向变化,则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对

如果商品缺乏弹性,如果要扩大销售收入,则要提高价格。对

需求量和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是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的。对

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错

最佳组合。对

在一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条件下,可变要素合理投入区域应在AP>MP>0的阶段。对

在长期中无所谓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分。对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根据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描绘出来的。对

生产者的行为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原则。对 完全竞争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是相同的。对

完全竞争厂商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市场价格。对

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对

在任何时候,只要商品价格高于平均变动成本,企业就应该生产。对

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一家厂商就是一个行业。对 长期供应曲线是长期边际成本线的一部分,并且比短期供应曲线平坦。对

劳动的市场需求曲线就是劳动的市场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对

在完全信息条件下,降低商品和要素价格一定会刺激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对

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大,不平等的面积也就越大,基尼系数越大。对

厂商使用生产要素最优数量的原则是边际产品价值等于生产要素的价格。对

边际产品价值是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和产品价格的乘积。对

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一定等于1。对

实际的基尼系数总是大于零而小于一。对 甲、乙两国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1和0.2,那么甲国的收入分配要比乙国平等。对

在垄断存在的情况下,政府必须进行控制,其目标是实现帕累托最优,同时兼顾公平。对 在一定条件下,增加公共物品消费者人数并不需要减少其他消费品的生产。对

乘数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对

乘数的大小与边际进口倾向的大小同方向变动。错

乘数理论是一把“双刃的剑”,增加需求导致国民收入成倍的增加,减少需求导致国民收入成倍的减少。对

当边际消费倾向等于边际进口倾向时,乘数为零。错

凯恩斯认为,短期中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对

投资增加、消费增加和政府支出增加都会使国民收入增加。对

在三部门经济中,增加政府支出可以缓解紧缩性缺口。对

在一般的情况下,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消费倾向变的越来越小。对

在两部门的国民收入中只有投资和储蓄相等时,国民收入调节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社会总需求等于社会总供给。对

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IS曲线的弹性小,则财政政策的效果好。对

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收入增加,利率上升。对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会遇到“挤出效应”问题。对

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和利息率的提高。对

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过高,控制通货膨胀。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需求:是指个人或所有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在才是均衡的国民收入。对

当其它因素不变时,投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对

短期总供给曲线表明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对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劳动需求曲线的斜率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对 需求不变时,短期总供给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下降。对

在同一条短期总供给曲线上,物价水平与总供给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对

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对 长期总供给曲线垂直于横轴。对

总需求曲线AD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对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大,一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动越小。对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短期均衡中,总需求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对 由物价水平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变动与由政府支出所引起的总需求变动在总需求曲线上是不同的。对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对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供给型通货膨胀,是指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对

结构性失业的最大特点是劳动力供求总量大体相当,但却存在着结构性的供求矛盾。对 经济学家认为,引起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的根源都在于经济中的垄断。对 若1992年为基期,物价指数为100;2002年为 现期,物价指数为120,则从1992年到2002年期间的通货膨胀率为20%。对

围绕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不同的经济学派表 明了他们对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同态度。对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是“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产品”。对

周期性失业就是由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对 自然失业率是指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造成的失业率。对

财政赤字成为西方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普遍现象。对

从经济政策的角度来看,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对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大。对

当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对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同方向变化,与边际税收倾向反方向变化。对

支票和信用卡实际上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对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公债的负担在通货膨胀时期比萧条时期更重。对

作为财政政策手段的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它们对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是数量上的增减变化。错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项目包括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对

国际通货的多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对 汇率在我国使用直接标价法,美国使用间接标价法。对

如果进口大于出口(逆差),说明漏出大于注入,会使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减少。对

由于进口是国民收入的递增函数,所以净出口是国民收入的递减函数。对

在开放经济中,国民收入因为边际进口倾向的存在而变小了,进口倾向越大,乘数越小。对

四、概念连线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供给:是指某个厂商或全部厂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商品出售的数量。

供给规律:也称供给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供求规律:是指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价格上升;当需求量小于供给量时,价格下降,这就是市场价格变化的具体规律,一般称之为供求规律。基数效用:是指按1、2、3•••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限制价格: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

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

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需求规律:也称需求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百分比。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序数效用:是指按第一、第二和第三•••序数来反映效用的序数或等级,这是一种按偏好程度进行排序的方法。

预算线也称消费者可能线: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支持价格: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过低,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边际生产力: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产力。

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等成本线: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短期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平均产量:是指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指消费者为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而需放弃另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

的情况下,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生产扩展线:是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

长期成本:是指厂商长期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总产量: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完全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的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按照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量段收取不同的价格,购买量越小,厂商索价越高,购买量越大,厂商索价越低。

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对同一产品在不同的消费群,不同市场上分别收到不同的价格。利润:一般是指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

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边际产品价值:是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MP和产品价值P的乘积。

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是用以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种曲线。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一个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非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科斯定理:是一种产权理论,是解决经济活动外部性的重要理论和全新思路。其原理内容是指在市场交换中,若交易费用为零,那么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

私人物品:是指所有权属于个人的物品,是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产品。

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能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无法补偿的危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外部性: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亦称为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

委托代理问题: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引起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厂商内部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目标差异,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于是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消费函数:一般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增加的储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

储蓄函数: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投资乘数:是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均衡国民收入:是指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

总供给: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的总产出或总产量。

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总需求: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条件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菲利普斯曲线: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产生的失业。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通货膨胀:一般是指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的持续上升。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社会总需求增长过快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周期性失业:指因劳动力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自然失业率:是指由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形成的失业率。

税收:是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财政赤字:又称预算赤字,是一国政府财政年度支出超过年度收入的差额。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由扩张型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

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是指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

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存款乘数:是指把派生存款D为原始存款的倍数。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货币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派生存款: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往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

对外贸易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出口变化量的倍数关系。

浮动汇率:是指一国政府对汇率不予固定,听任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浮动的一种制度。固定汇率:指把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稳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一种制度。

篇3:会计信息的经济学分析

(一) 会计信息

信息是对事项结果期望的变化 (Theil, 1967) , 这个表述强调结果, 是一个事后定义。此外, 信息的定义经常和决策相联系, Scott (1997, P44) 认为, 信息是“可能影响使用者决策的证据”, 这是个事前的定义, 强调对结果的影响。关于信息的定义, 还包括信息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者消除;信息是控制系统进行调节活动时与外界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的内容 (维纳, 1979) 。很明显, 前者强调信息过程, 后者指出影响的内容, 这两种定义都有利于人们加深对信息的了解, 会计信息是信息中的一种, 它既有信息共性, 又有其个性, 为了研究的方便, 本人将会计信息作如下界定: (1) 企业向外提供的信息是能够帮助利益相关者消除不确定性, 有利于其决策的内容。包括财务报表、报表附注、中期报告披露、凭证和财表、审计和分析的报表等由企业生成并被外界利用或被加工后再利用的反映企业相关情况的内容。 (2) 企业提供信息是一种理智行为, 需求者购买信息也是一种理智行为, 其信息的生成与使用都有成本和收益。另外, 为了更好把握会计信息的实质, 还应区分传递会计信息的载体, 载体的数据或文字表述同会计信息之间的区别。通常我们认为, 可能传递会计信息的载体包括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附注、其他财务报告 (前三者总称为财务报告) , 企业部分临时公告, 除了财务报告之外的其他它会计资料 (如审计报告和财务分析人员的报告等) 。这些载体上量化的数据或定性的文字描述或两者的结合, 蕴涵着会计信息, 一旦使用者进行恰当的分析和利用, 就可以形成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当然并不排除某些数据或文字表述直接为投资者所利用的情况) 。具体而言:财务报告、审计报告以及财务人员研究成果只是传递会计信息而载体, 并不必然意味着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载体所反映的内容, 是载体上的数据的内涵, 是经过投资者的分析、理解形成的, 使用价值的外在体现。

(二) 会计信息的属性

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商品应具备三个条件:使用价值;价值;能交换。首先, 会计信息的生成要通过相关人员收集、整理、审查、分析等劳动才能够提供, 它体现了相关人员如会计人员、审计人员、财务分析人员等的智慧劳动, 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故会计信息具有价值。其次, 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企业内外有关各方人士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从而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 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做出正确的分析评价, 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有利于国家加强对有限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作宏观调控, 提高资源的投资效益。所以, 会计信息对利益相关者来说是有用的, 具有使用价值。最后, 对于会计信息的提供是有成本的, 如果提供信息所获得的收益不足以弥补提供信息的成本, 理性的供给者会停止信息供给。同理, 对于信息需求者来说获得信息是有成本的 (各种载体费及关注时间投入) , 有用的信息必然使信息消费者获得的收益大于成本。信息的供给有其经济动因, 本质上信息的供求是一种有偿行为且会计信息能够像其它无形资产 (如商标、专利等) 进行保护, 故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是可以用来交换, 综上我们认为会计信息是一种商品。

(三) 会计信息的产权

交易费用贯穿或隐匿于整个产权理论的始末, 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降低会计信息交换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实证会计研究文献指出, 在订立契约的过程中, 会计信息的确起着降低交易费用的作用

二、会计信息的需求

(一) 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

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其构成是复杂与多样的。任何受企业影响或被影响利益相关者都可以作为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了一定的专用资产 (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空间、信息) , 他们对企业的某些资源 (包括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 拥有一定的产权, 必然对反映各自资源经营状况的会计信息拥有知情权和使用权, 至于把提供的会计信息加工成直接为决策服务的信息是每个决策者的私事。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 并承担了一定的风险的个体和群体, 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 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这表明, 一个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必须对该企业进行了专用性投资且承担该企业一定的经营风险。一般来说, 这种风险的大小是与该利益相关者在该企业中投资专用性程度的高低密切相关的, 投资专用性程度越高, 所谓的“套牢效应” (H01d—up Effect) 越大, 风险也就越大;投资专用性程度越低, 越容易从该企业中退出, 风险也就越小。一般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股东 (投资者) 、管理人员、企业员工、债权人、供应商、分销商、消费者、政府、社区等, 这些常被认为是会计信息的需求者。 (1) 投资者。投资者包括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者, 由于向企业提供了承担经营风险的资本, 并享有收益权和剩余资源的所有权, 而成为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者。作为投资者, 要通过会计信息评估企业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企业的盈利能力, 了解企业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 了解企业利润的形成和分配情况等。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 投资者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在证券市场高度发达的经济环境下, 投资者通过了解企业的会计信息将做出购买、持有或抛售企业股票的决策。相反, 在证券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 由于资本市场不健全、股票的自由转让、抛售存在障碍, 因此投资者更为关心的是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 (2) 债权人。与投资者不同, 债权人关注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 即企业是否能按期足额的偿还本息。对于短期债权人, 由于期限较短, 风险也较低, 关心的是企业短期内的偿债能力。对于长期债权人, 由于期限较长, 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也较大, 风险和不确定性较高, 因此, 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相关的其他方面同样是长期债权人关注的重心, 如企业的获利能力、资本营运状况、未来发展前景等。这些长期债权人是国民经济有计划运行的宏观组织者和指导者, 又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 他们要通过信息进行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掌握社会资源的流动情况并评估资源利用效率, 了解企业各种税金特别是企业所得税的缴纳情况, 了解某一特殊行业或重点行业的情况, 并据以制定有关的方针政策等。 (3) 企业管理当局。企业管理当局需要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和管理, 制定重大的投资、筹资和经营决策, 进行财务预测和预算, 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他们需要借助会计信息完成这些职能。 (4) 企业职工。企业职工同样需要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现实风险和发展潜力等。为此, 他们要阅读和分析财务报告, 了解和获取财务信息, 从而坚定他们为企业服务的信心。 (5) 其他信息使用者。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关注着企业的会计信息, 对会计信息提出了不同的需求。虽然利益相关者有上述十种之多, 但要成为真正的会计信息的需求者, 还要取决以下条件:一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内在动力的大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私有制, 所有者都能人格化, 最终的投资者都是个人。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的主要投资者无不对会计信息倍加关注。二是信息使用者的成熟程度。使用者对信息的利用程度和效率越高, 他们对信息就是一种内在的需求。在西方个人和机构投资者都十分成熟, 财务分析作为一种独立的行业存在以及高超的信息分析技术对信息的需求影响也越来越大。我国投资者需要领带专业分析机构, 但这些中介机构在我国还刚刚起步, 难以提出改进信息披露的需求。三是使用者群体影响力的大小。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信息需求群体已经形成, 对信息、供给的影响力很大。而在我国, 股票需求群体已经形成, 对信息供给的影响力很大。而我国股票投资以个人投资为主, 而且以投机为主要目的。可见, 信息需求群体并未形成, 个人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的需求也是非常有限的, 在使用者中, 又有成熟与不成熟, 主动与被动, 投资组合与非组合之分, 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产生了影响。这一分散的群体对信息需求的形成、反馈, 发挥作用的力度毕竟是有限的。况且, 由于大多数公司中, 国家股和法人股占主要地位, 广大个人股东对任命管理层影响力非常有限, 这一点也影响着他们对信息的需求。

(二) 会计信息的需求动因与收益

(1) 会计信息的需求动因。人们 (利益相关者) 之所以要关注会计信息是出于理性人追求利益的本能。因为会计信息可以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 规避了一定的风险, 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故利益相关者有会计信息的需求动因。 (2) 会计信息的需求收益。企业的外部需求者, 主要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如投资者、债权人、国家、企业管理当局, 其他信息使用者。对于投资者来讲, 包括现实的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 由于向或即将向企业投入资本, 承担经济风险, 并享有收益权和剩余资源的所有权, 因而成为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者。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及高度发达的经济环境下, 投资者主要通过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评估企业的盈利能力, 了解企业经营业绩, 利润形成和分配情况, 从而作作购买、持有、或抛售企业股票的决策。对于债权人, 关注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 即企业是否能够按期足额的偿还本息, 短期债权人同样关心与长期偿债能力有关的企业的获利能力、资本运营状况等会计信息。国家一方面是宏观经济的组织者和调控者, 另一方面还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国家的这种双重身份使得国家从两个角度对会计信息有需求, 一方面国家要通过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掌握社会资源的流动情况并评估资源的利用效率, 并据以制定有关方针政策。同时国家还以投资人的身份要求了解企业的有关会计信息。企业管理当局, 企业管理当局需要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情况有所控制和监管, 指定重大的投资、筹资和经营决策, 进行财务预算, 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显然他们对企业的会计有需求。其它信息使用者除上述之外, 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还包括财务分析咨询机构、市场研究机构、顾客、供应商和其它社会机构等, 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关注着企业的会计信息, 对会计信息有不同需求。

(三) 会计信息的需求成本

使用会计信息应付出的成本。任何会计信息使用者都要付出一定的理解成本。虽然各国会计准则都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但这种可理解性是“对于那些于企业的经济活动具有合理程度的知识而又愿意用合理的精力去研究信息的人士” (FASB) 而言的, 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不能真正成为会计信息的消费者。为了取得会计信息, 各类特定的使用者还要付出相应的使用成本, 只是在付费方式有所区别。对潜在的投资者而言是先使用, 后付费。股票的购买价格实际内含了在消费会计信息时所应负担的信息费用;对于投资者来说, 公司的会计信息生产成本已在当期列为费用, 减少了可供分配给股东的利润, 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付费, 只不过付费的方式是从其利润中扣除而已。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利用企业的会计信息提高其决策把握性的同时, 也必须为此承担一定的风险。会计信息有助于决策, 并不表示使用会计信息就能将不确定性因素完全消除。因为会计信息的制度失真和技术失真始终会存在, 只要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信息的不对称和机会主义问题就不可避免, 即选用会计信息总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付出一定的代价。利益相关者在利用会计信息时提高了决策把握性, 降低了风险。对于企业的非相关利益者, 并不因为会计信息而承担风险, 对这些信息的利用也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 所以理性的企业非利害关系人不能成为会计信息市场的需求者。

(四) 影响会计信息需求的因素

通常来讲, 会计信息不能直接给使用者带来效用, 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 是源自于使用者对利益追逐。故其直接或间接影响收入和成本因素都影响需求。影响收入因素:投入资产数量 (A) 和资产的收益率 (r) , 这与投资者拥有资源和对未来的预期有关, 影响成本因素有:购买信息成本, 理解信息成本等。此外, 人们对会计信息作用大小的预期以及获取会计信息的难易程度都会影响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一般来讲, 收益率越高, 预期的作用越大, 获取和理解信息的越容易, 利益相关者会增加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反之相反。

三、会计信息的供给

(一) 会计信息的供给主体

会计信息产权所有者与会计信息的供给是不同的。从会计信息的生成看, 仿佛其供方主体是会计人员。但会计信息的作用之一就是反映管理当局的经营绩效, 用以解除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 而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生成的过程中扮演的应是独立于委托方和管理当局 (受托方) 的中立角色。同时由于管理人员努力程度的不具观测性, 所以会计信息反映的相关指标就成为委托方评价其经营业绩的主要尺度。这些特点决定了管理当局比会计人员关注会计信息所反映内容和结果, 也必然会参与乃至干涉会计信息的生成和传递。由于会计人员可能受到管理阶层不同程度的干预, 甚至在会计信息生成的过程中左右会计人员, 因而将会计信息提供的主体定位于管理阶层比定位于会计人员更合理。这一点在西方研究会计准则的实证文献中屡有涉及, 如瓦兹和齐默尔曼在《确定会计准则的实证理论导论》一文中就将理解管理阶层的动机作为准则确定的实证理论的前提 (Watts and Zimmerman.1978) 。另外在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时, 实证会计文献认为会计选择的主体是管理阶层而非会计人员 (Wattsamdl Zimmerman.1986) 。事实上, 将管理阶层而不是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提供的主体, 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得到证明:对公司的财务报告审计而言, 尽管由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意见, 但审计委托书中要求公司的管理层 (而不是会计人员) 必须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从国外审计案例的关系看, 一旦审计失败, 如果不是审计人员的重大过失, 那么最终对会计信息失真承担责任的正是管理阶层。

(二) 会计信息的供给动因

(1) 会计信息供给的契约动因。会计供给信息的契约性动因按照契约经济学的思路对企业进行解析,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 而处在这些连接点上的是人。凡是人都不能脱离自利的理性人的约束, 因此, 企业没有明确目标, 诸如最大限度的赚取利润的目标。相反这种企业是由这样一些个人所组成, 他们为了一定产权而与企业这个法律主体签定了契约, 并且只是这些个人才是具有目标, 这就是最大限度地谋取自身利益。当利益机关这向企业投入了专有资产时, 企业就与其建立一个有形或无形合同。当利益机关者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实现保值和增值, 必须关心企业生产经营者, 进而了解公司的相关信息, 并根据所关注的信息做出决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获得信息便于企业履行合约的义务, 企业对相关者要求投入专有资本是利益相关者义务。这种合同履行有先后顺序, 即利益相关者先投入专用资产, 企业后提供信息。故从合同履行上看, 企业有提供相关信息动机。 (2) 会计信息供给的市场动因。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私人动因源自于市场力量, 这体现了对企业控制的经理人为个人利益而采用符合利益相关者的行动, 这类市场有两类:经理人才市场和接管市场。对于经理人才市场, 当经理的收益与企业价值通过市场挂钩时, 经理人为获得较多的收益必然努去增加企业价值其手段是通过良好的经营和有效信息披露 (会计信息有广告产品之用, 它能帮助实现企业价值认同) 。经理人同时试图使公司成本最小化, 从而使公司的市场价值最大化。这就会形成向市场供给信息的动因之一。对于接管市场, 当企业因经营不善导致价值下降其很可能被接管, 若企业被接管, 经理人也会被解聘, 其在企业收益成为泡影。故接管市场也对经理人产生巨大动力, 经营好企业并提供良好优质的会计信息。

(三) 会计信息的供给收益

会计信息是一种商品, 商品之所以被交换, 是因为交易双方能从交易过程中最大化自己的价值。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商品, 它的生产需要代价。根据经济学原理, 只有在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效益的前提下, 企业才会自愿进行会计信息的供给。作为管理者, 提供会计信息商品, 必然以获益为前提, 管理者提供会计信息所获的收益主要有以下方面: (1) 有利于解除管理人员的“受托责任”。会计信息生产的动力源自公司缔结的合同。会计信息对于监督合同的遵循情况是必须的。要提供经营成果的计量就需要挣收益的信息, 以至于公司的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愿意将报告的净收益作为经理人业绩的可靠计量指标之一, 此时管理者都愿意提供信息, 以使投资者相信他在实际中努力工作。 (2) 有利于管理人员在经理人市场上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正如尤金。法玛指出, 让经理人员隶属于经理人市场, 这将赋予其管理服务以市场价值。经理人才市场会激励经理使其公司价值最大化, 这将对经理人提供信息的动力产生主要的影响。首先, 将降低经理人员投机的趋势, 使经理人员更愿意提供影响公司价值的会计信息。其次, 经理将试图使公司的资本成本最小化, 从而使公司的市场价值最大化。这将形成向市场提供全面可靠信息的一种动力。以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 (3) 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存在使得股东具有行使权力的潜在机会, 如果经理不努力去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公司可能会陷入被接管的境地, 因而, 接管市场也会激励经理人员将公司价值最大化。与经理人才市场相同, 接管市场对于信息生产也具有激励作用。 (4)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有利于树立企业健康的财务形象, 以较低的成本从资本市场获得所需的资金;有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有利于社会公众对企业进行监督评价, 强化企业自律管理, 提供管理水平和绩效。

(四) 会计信息的供给成本

根据经济学原理, 会计信息的供给者只有在其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 才愿意增加会计信息的生产, 企业最多只愿意生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会计信息。但应该如何来衡量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收益呢?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非常困难的。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会计信息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显性成本。显性成本即企业在会计生产中实际发生的以货币予以支付和计量的成本。如信息在加工、处理、报告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以及审计费用等, 显性成本一般是随着会计信息生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的。 (2) 隐性成本。隐性成本是指由于信息的披露而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些成本不需要企业实行支付货币, 也很难准确计量, 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因信息披露而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不利, 如披露有关研究开发信息、资本运营信息等会使竞争对手得到有关企业的经营动向, 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二是如果企业披露的信息显示企业的经营业绩不够理想, 会影响到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对企业的预期, 丧失对企业的投资信心, 从而对企业的资本筹集产生不利影响。因而正是由于这些不能准确计量的隐性成本的存在, 企业通常不愿意披露更多的会计信息。

(五) 影响会计信息供给的因素

在市场经济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 任何有关企业的商业秘密、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信息, 企业都不愿公开披露, 如产品成本信息、关于未来理财计划的信息、新产品开发和新项目投产等信息。这些信息一旦公布于众, 必然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实力, 损害企业及其相关者的利益。因此, 对这类信息, 企业一般都予以保密。企业对外披露会计信息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这里的成本是指企业在搜集、整理、披露信息时所付出的代价;效益是指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只有那些效益大于成本, 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信息, 企业才有可能对外披露。如果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说明前景暗淡, 那么企业在披露时就要慎之又慎。因为, 这样的信息会降低企业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 影响企业的现实和未来利益, 给企业带来诸如筹资等方面的困难。

四、会计信息的市场

(一) 会计信息供求双方的相互关系

根据经济学原理分析, 信息供给与需求二者间关系, 是共用作用相互影响。不能只强调信息供给者作用, 也不能只强调信息需求者的重要影响, 必须将其结合起来考虑。一般来讲, 信息供给是信息需求的前提, 信息需求制约信息供给, 信息供给对信息需求的反作用。 (1) 信息需求对信息供给的作用。会计信息的需求方相对于供给方来说其组成是一个复杂的群体, 其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多样性。会计信息的供给者不可能充分满足每一个需求者的全面需求, 只能满足大多数信息需求者的主要信息需求。信息需求对信息供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 信息的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理解的越充分, 真正运用会计信息来进行决策的主体越多, 市场效率越高, 市场越公平。信息需求者的素质和成熟程度决定了他们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能力, 从而影响到企业供给信息的目的的实现。公司的投资者众多, 其素质参差不齐, 对相同会计信息的理解也相差甚远。如果会计信息只能被少数投资人所理解和有效使用, 势必会降低市场效力。但企业在披露会计信息时不可能同时照顾到所有信息使用者情况, 只能照顾到大多数需求者的成熟程度, 努力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能被大多数的投资者充分正确理解。其次, 信息需求方的力量对比可以决定所供给的会计信息的计价原则及质量特征。信息需求各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 对会计信息质量有不同的要求。相比较而言, 以历史成本法为计价原则的会计信息更满足可靠性 (Reliabi“ty) 的要求。可靠性是指会计所做的计量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经济对象和事项,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认为可靠性包括三个要素, 即可实性、可验证性和客观性。国家及其管理部门更关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靠的会计信息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税务、工商等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管的依据。所以他们要求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是可验证的真实的会计信息, 而以历史成本法提供的会计信息可以更好的满足这种要求。提供以现时价值法为计价原则的会计信息更满足相关性 (Relevance) 的要求。相关性是指会计人员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与经济决策是相关的, 会计信息使用者依据该会计信息可以在投资和信贷决策中减少不确定性, 从而避免决策的失误。在会计信息的需求群体中, 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关心相关性, 希望更多的会计信息能够以现时成本法来予以记录和披露。在具有高度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里, 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 投资者和债权人在信息需求的力量对比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因而企业会计准则中有越来越多会计账户允许有选择的在期末使用现时成本法计量。笔者认为, 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 但相关性要靠可靠性来落实, 相关的信息若不可靠等于不相关, 而且不论怎样相关, 会计信息总是只能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一般的决策要求, 而不可能满足每个使用者具体的决策需要。强调相关性不能牺牲可靠性, 不可靠的信息只会误导使用者, 很难说它有对决策的有用性。我国目前会计失真的现象比较严重, 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可靠性是财务会计本质属性, 是会计信息的灵魂。即使在未来公允价值的应用可能越来越广, 但公允价值不可能完全取代历史成本, 而且公允价值的应用也要力求可靠、充分而公允的反映企业的真相。未来的会计和财务报告不论怎样改革, 都不应偏离这个基本方向, 可靠性和相关性缺一不可, 可靠性是基础, 是核心, 两种计量方法长期并存是必然的结果。 (2) 信息供给对信息需求的作用。从整个社会的宏观经济来看, 市场运行有效必然是各经济主体的决策有效, 而决策有效是以各经济主体所获得的信息是否充分有效为前提的。在现代经济社会中, 会计信息并不等同于决策信息, 它仅是各经济主体用于经济决策的信息源之一,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最主要的一个信息源。会计信息供给的内容多少及其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该信息需求者所做出的决策的有效程度, 从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在有效市场假设的条件下, 如果企业披露的信息是高质量的, 即满足可理解性 (如果不能予以理解的信息使用者将无法使用) 和决策有用性 (如果对决策无用将会失去信息的价值) 的要求, 那么就可以有效抑制信息使用者从其他渠道获取信息, 使会计在信息供给中处于有利地位。反之, 如果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不是真实可靠的, 不仅不能反映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反而可能使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所以这就必然导致市场的无序运行, 最终危害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由于信息使用者不能从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中获得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如决策者可能会花大最的钱用于购买企业的内部信息。从全社会的范围来看, 如果每个人都去购买相同的私人信息将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 会计信息供求矛盾

商品市场和产品市场一样, 人们也希望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相互平衡, 但事实上这很难做到, 供求不平衡的状况是普遍存在的:首先, 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形成的单一供给对应多种需求的局面, 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着不同的需求, 因此, 仅以单一财务报表来满足所有的信息需求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国的财务报告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模式。因此, 对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满足程度将被限制在这“通用目的”的财务报告之内。由于通用财务报告信息容量有限, 不可能详尽的提供所有的信息, 因此, 它只能针对“绝大部分人的绝大部分需求”。在此之外, 就很难得到满足。其次, 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 对需求的满足程度必将有所侧重。会计信息主要是要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国家和企业管理当局的需要, 而对于其他信息使用者, 由于与企业的利益关联性较小, 也较为直接, 因此, 信息需求对企业不具有强制性, 企业只有在满足其他使用者需。最后, 各信息使用者的地位不同, 使得各自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也不相同。如在投资者中, 非上市公司的投资者由于人数少、投资关系直接, 其信息的需求会最大程度的得到满足;而上市公司的投资者, 除董事会成员和少数大股东外, 其他的广大股民在所获得的信息, 只限制在通用财务报告的范围之内。又如企业债权人的利益受到法律保护, 因此应该最大限度的满足这部分信息需求, 特别是对一些大额债权人来讲, 通常会在财务报告之外, 再提供一些其他的信息。

(三) 会计信息的价格决定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商品, 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价值决定价格,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要想决定价格必须确定价值, 而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觉得。价格决定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但由于信息产品本身的抽象性, 其必要劳动时间在目前理论水平暂无法定量化分析。虽然人们不知道生产会计信息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但是从供求角度考察价格决定也是合理的。会计信息作为一种产品, 有供给方和需求方。供求双方本身都是理性人, 行事目标是自身收益最大化。

会计信息价格模型。假设条件:供求双方是理性的, 都追求收益最大化;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提供了一个较为准确的收益率R且各企业的收益率可以比较;企业能够吸纳利益相关者投入的所有资产;市场是长期的;O 需求方获得信息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 其收益R (需) 二HR-NR-P (HR为知道信息时的收益, NR为不知道信息时的收益, P为价格) 。为了使每方所获得的收益都大于0, 则ORB>O, 如果会计利益相关者获得这一信息则其收益率为RA, 否则只会平均或不均的投入其拥有的资源到A和B企业, 其收益率为:X*RA+ (1—X) *RB

如果供求双方合作则由合作而产生了溢出收益M=HR-NR, 其M在供求双方之间分配决定价格。如果确切知道M中供求方所占的比率为y, 则P=y*M。会计信息市场是个连续搏弈的合作市场和市场经济是收益和风险相对称的经济 (风险在交易中可理解为高收益对应高成本) 。M中供求各方所占的分额y与1-y与各自在市场中的谈判能力有关, 高能力对应着高分额。假定M一定时, 则P=y*M, 即对于供求方来说, 其价格P于其分额成正比, 进而于谈判能力成正比。在短期内, y是一个固定的常量, 由过去的谈判能力确定 (由于谈判是有成本的, 在短期内双方的实力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入门习惯遵守惯例, 以减少交易费用) 所以收益应于M有关, M是一个由经营能力决定的量, 随着经营能力的增强其HR必然增加 (因为在简化的模型中, HR由投资的资源A和收益率R的乘积朋决定, R与经营能力成正比, 成为与信息价格正相关的一个变量。NR可用投入资源A与加权平均的收益率或上一年的平均收益率S的相乘AS决定。在投入资源不便的情况下, M=HR-NR=A* (R—S) 由经营内容能力决定。所以经营能力强的企业能够从为消费者创造的利益空间中获得较大的份额 (通过索要高价) , 这对企业经营者来说是一种激励。同时由于会计信息市场中存在收益必然一起竞争, 这包括经营能力和经营规模的竞争, 进而导致M的增加, 反映高的信息价格, 故Pi=MY= (HR-NR) *y。

因为M (=HR-NR) 和y对于信息供给者说都是可知的, 故价格可由供给方单独确认 (因为HR对于信息需求者是未知的这里R是需求者要购买的信息, 被告知后就不会购买该信息, 而信息需求者通过不付费而使用信息独自享有M) 。很明显, P中也含有会计信息, 当信息供求者向买方索价时即告诉了R即任何真实的索价都会导致理性的消费者不会购买该信息。这就导致会计市场失灵, 而事实上会计信息市场是一个长期搏弈的市场且合作收益远大于不合作收益。一个理性消费者会接受价格P1 (购买信息是有利可图的) , 而价格P1实际上含有供给者向消费者做出的两个承诺:R名二R实, M名=M实。但实际上这个承诺是难变现的 (市场的变化) , 故为了长期合作在现实市场中供给者会在其末做一个价格调整, P2= (R名—R实) *g十 (M名—M实) *h, 以为下一次合作而完整和完成上一次搏弈 (使上一次搏弈中表现为双方都信守承诺, 按y来分配收益) , 故在不考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 其最终价格:P=PI+P2 (g、h为相关的补偿系数, 根据公平原则由双方确定的在短期内不变的常数) 。该价格模型可以表现为初始价格P的确定和调整价格P2的决定, 这比较符合实际。

综上所述会计市场上信息价格的确定和一般商昂类似, 都由供求双方力量决定。不同的是会计价格的决定是一个让补均衡也即是试错均衡。先由信息供给者做一个最优的价格估计, 向价格需求者索取收益, 再由供给者耕具估计量与实际量的差异对需求者进行补偿, 以完成一次搏弈。供给者本身具有信息优势, 也首先承担了信息成本, 故由其报价具有节约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 因其微调的公正性使会计信息市场能长期均衡。

五、结论

现实中提供的会计信息是有公共物品属性, 带来了外部性以及增加了交易费用, 故可以以认为公共物品的会计信息并没有很好的履行降低交易费用和优化资源配置功能。作为经济学分析, 会计信息应该具有商品属性, 其产权归属影响市场效率。作为对策, 国家行政部门首先可以制定相应的法规将会计信息由公共物品变为公有物品, 再由公有物品到私有物品, 其产权界定由不清晰到清晰, 以优化资源配置。同时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合理的会计信息价格形成, 使价格成为会计信息资源的基本手段。

参考文献

[1]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杜兴强:《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伍中信、田昆儒:《产权理论与中国会计学》,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陈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德〕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吴易风:《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题:2004》,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10]刘宇:《会计信息市场分析》,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

[11]贾莉:《会计信息供求搏弈分析》, 《经济师》2002年第4期。

篇4:跟麦肯锡学做信息精简

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不同的手段,达到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选择好的方法至关重要。因为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我们能以最少的时间、最少的资源达到目标。这样不仅为我们节省了时间,更使我们在与别人的竞争中占尽先机,处于领先地位。

正确的方法对于我们的工作很重要。麦肯锡在80余年的工作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对于每个时代不同企业的工作经验。好的信息是简洁、完整、有结构

一条信息,无论是电子邮件、声音邮件、备忘录,还是由字体难辨的笔迹写成的便条,都是缩微的情况说明——一种把信息传递给受众的手段。正因为如此,有效的信息与有效的情况说明具有同样的特征:它必须简洁,即只包含受众需要了解的观点;它必须完整,既要包括受众需要了解的全部观点;它还必须具有结构,即它要把这些观点清晰地传递给受众。

1 简洁。缺乏简洁,在通过说话进行沟通的时候比在通过书写进行沟通的时候还成问题。进了特定的团队之后,在张口说话(或者动手书写)之前要三思。把你的信息削减到受众需要了解的三到四点。如果必要,把这些内容写在纸上。

2 完整。要保证在你的信息里包含有你的受众需要了解的所有内容。不要只对你的上司说:“我正在干某件事,如果你有什么问题,请给我打电话。”你不但要告诉她自己正在干什么,管理好内部沟通。还要告诉她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自己的看法是什么。不要只是打个招呼了事,那样做只是浪费你上司的时间(也是浪费你自己的时间)。如果你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值得一谈,那就等到有的时候再说。

3 结构。要想让人容易理解,信息就必须符合一定的结构,而这种结构对受众而言要显而易见。即便你只是写一份~页纸的电子邮件或是留一个30秒的口信,简单的结构都会使你的信息容易被人理解。基本形式就像下面这样:

我们在三个方面存在问题。依次为:①我们的饰品价格太高。②销售队伍缺乏能力。③饰品工厂刚刚受到过一次意外灾祸的破坏。

有时候,麦肯锡顾问在保持信息的结构化方面又做过了头。纽约办事处的一位项目经理因为对自己的购物清单时都是按麦肯锡公司的格式来进行而出了名。另外一位老兄会在夫人的留言机上留下感情信息,当然了,是按麦肯锡的结构来留的。

图表越简单越好

麦肯锡的图表是独一无二的,它保证了简单明了。而且每张图表只包含一种信息图。表越复杂,其传递信息的效果就越差。利用图表作为你把信息传递过去的手段,别把它当成一件艺术品。

我刚进公司的时候,首先发给我的装备就是一盒绘图铅笔、一块橡皮和一套塑料制成的绘图板——就是那种上面布满了长方形、三角形、箭头等图形的板子。我被告之:“别小看这些绘图板,它们是不可替代的,你需要用它们来画图。”

当时是1989年,早已不是石器时代了,从我过去工作到上商学院,已经有好几年是用计算机在制表和画图了。

如此原始,让我略微有一点吃惊:这是多么鲜明的企业文化面对高技术却缺乏灵活性的例子啊。后来我了解,这些绘图板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我们的图表简单化。计算机制图很容易就把图表变得花里胡哨。麦肯锡公司把图表作为一种以易于理解的形式表达信息的手段。事物越简洁就越容易理解。

因此,麦肯锡用黑白两色来印制图标;除非绝对必要,一般不用三维图形传递信息;而且始终坚持每张图表只包含一种信息的重要原则。前两项规定是视觉方面的。传递信息的媒介不应该压倒信息本身,因此禁止用分散注意力的色彩和带有一定欺骗性的三维图像。每张图表只包含一种信息的规定对信息传递方式的影响需要进一步解释一下。

一张图只表达一种观点

图表中的信息也许相当复杂,表达了多种观点或看法,而制图者的任务就是选择从哪一点来表达。好的标题用一个简单的句子就表达了图表的要点(见图1)。

图表中无声的信息可以用底纹、爆炸型的扇形区域或箭头(我在这里所用的方式)等在其他方法中突出出来。如果一张图表提供了好几种观点,那就把它复制在一个新的标题下,把相关的信息突出出来。比如把图1的题目换成“如果没有饰品部的盈利,1998年我们会遭受亏损”。

另外,注意图表的左下角,你会看到资料来源。麦肯锡的图表一般都包含这项内容。原因何在?当有人问到“你从哪里获得这些信息”时,便于你告诉他们。还有,如果将来某一时候你(或者是其他什么人)想重温这些资料时,你就知道该去哪里找了。

关于图表的最后一句忠告是:用得过多的话听众就烦了。在表达你的观点时只在绝对必要时用,而且要尽可能地少,否则的话你就有可能发现,听众没有理解你那至少长达10到15页的情况介绍。

自1989年以来,时代已经前进了,技术也在进步,麦肯锡公司已经学会了适应计算机制图。员工们现在可以用PPT制图,偶尔你会看到一些有一点颜色的麦肯锡图表。但麦肯锡公司遵循的依然是令人崇尚的简洁原则。

图1是瀑布图。这很少在麦肯锡公司以外看到,在计算机制图软件中一般也没有,它是说明数量流的一种绝好的办法。

瀑布图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描绘统计数据(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或流动数据(时间序列数据、现金流)。

你可以把为正的项目和为负的项目混在一起(例如,我们从利润为6个单位开始,第一季度盈利3个单位,下一个季度亏损2个单位,总计为7个单位),或者你也可以把它们分开展示,比如说,什么地方创造了价值,什么地方减少了价值(例如,我们在饰品、小配件、小装置上赚了钱,而在布料、乳香上赔了钱)。

篇5:信息经济学精简版

学员:门永祥

所学套餐:云私塾 考试时间:2016年

考试分数:基础117,人力113 介绍:云私塾人力学员根据自己去年考前经验,特整理出距离考试不足7天时候,我们应如何

2017年1月6日,是我人生中又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中级经济师一年高分通过,专业实务113分,经济基础117分,在本单位通过的三人中居第一名、且学习时间最短(第二名考了两年,第三名考了十年)。这就意味着我能从机关事业单位工人考级这条路上跳出来,走上斩新的职称路,从而圆了多年的梦想:18年来的失败心理一扫而光,终于找回那份自信!此时,我要总结一下,以备吸取教训,少走弯路。

一、定决心:思路清晰、机不可失

历史机遇。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个人发展的历史机遇。2015年11月,部队转业,凭借新改革的公平考试安置法规,夺得全市笔试成绩第一,安置县局事业单位定工人初级工;恰逢2015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工人可以考聘职称;所以要想加薪升职,考聘职称是难得的历史机遇;2016年7月、12月,省和中央先后出台重大改革政策,计算机和英语不作为考聘中级以 下职称的必要条件,减少了一大障碍。目标清晰可见,天降大任于我。

人生机会。人的一生,机会就那么两三次,把握不住可能悔恨终生。回顾我37年的人生经历:高考落榜、军校落榜,由此失去了两次改变人生的重大机遇;18年来我痛心疾首、卧薪偿胆,以备东山再起,不想留下“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的终生遗憾。2015年11月刚转业报到,此时机遇这个“女神”第三次赤裸裸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可以说是稍纵即失,怎么办?机不可失,由此定下决心:2016年属于职称年,今年不惜一切代价、务必拿下经济师,占取先机。

正确决断。走职称是大势所趋,工勤岗将逐渐消失。想考聘职称,谈何容易?我的文化程度是行政管理本科,只能考经济师,而中级经济师对我而言有相当的难度,因为我第一学历是高中,完全是零基础,年龄又偏大37周岁,加之单位经济师岗位少,考的人多,竞争相当激烈,听说去年单位7人考试竞无一人拿下。但我有多年好学积累的广博知识面,我有为安置考试准备了五年的深厚积淀,综合考虑结果是:考中级经济师是行得通的一条路,但是会异常艰难。2016年11月省厅出文严格限制工勤人员编制等级比例及考核规定,12月本单位通知我取消工勤编制,目的是为专业技术岗位让位,我当即表示同意,事实证明我的决断是完全正确的。备考誓言。备考过程是相当艰辛的,每当遇到困难时,我就不住地自我激励:我胸怀着终生梦想,我背袱着全家期望,我将视考场如战场,战场无亚军,一切为打赢。11月5日即将到来,在这个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我要发出响彻天空的誓言:

1、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拿下经济师!

2、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经济师!

3、不在经济师中成功,就在经济师中死亡!

4、要么它倒下,要么我倒下!

5、中级经济师,我命来换你!

二、抓学习:全力以赴、决战决胜

时间上全力以赴。经济师知识异常广泛,且经济基础属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源属于近代最新发展成果,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与我们东方人有很大不同,因此,不下大功夫难以啃下。首选非常感谢同事、妻子、父母家人的支持,没有他们我绝对考不下来。2015年11月16日刚进单位报到,就从一位主任哪里得到了信息,工人可以考经济师,11月21日便开通网校;不出一个月借调到县临时单位,加之事少有了大量的学习时间,找了一个相对清静的办公室,同事都非常支持我的学习,没有过多的打扰我,非常感谢;为了给我创造良好安静的家庭学习环境,妻子二胎满月后直接住在娘家;父母七十多岁了,天天给我做饭吃,甚至不用我下田参加农活;这是强大的后勤保障和支持。从2015年11月21日至2016年10月28日,每天5小时以上的学习时间,尽 量推掉一切不必要的事情。其次持之以恒争分夺秒学习。有几件事记忆深刻:一是9月下旬的一天,白天已学了五六个小时,但还有一课到晚上10点还没听完,但已经很困很累,倒头就会一觉到明天,但我还是强忍睡意,坚持学完,竞学到12点,由于神经过度劳累下半夜做了一夜梦,第二天一整天跟掉了魂一样没有缓过来;二是10月7日听了一整天课,已经很累了,晚上乘做从北京到济南的火车,等车时还看了两个小时的试卷,加之一晚上坐火车硬座,第二天又赶车,三天两夜没睡,身体疲劳到极度;三是在岳父动大手术和陪妻子生二胎住院期间,我都带着书,见缝插针地学习。一年来,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带着一个手提包装着学习资料,后期直接带着笔记本电脑;就这样从严寒学到酷暑,又从酷暑学到严寒,季节轮回、时间漫长过去,我却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投入上不惜重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尽管我没有买房,但既然决意拿下经济师,就得不惜代价。在学习上我投入了1万多元,8月份开通环球网校云私塾保过班3744元,10月初国庆期间亲自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上面授班2000多元,加之购买各种学习资料用品,前后花费1万多元。

精力上超负荷转。精力就是心血,不呕心沥血怎成大事?我深知学习是孤独、痛苦、苦燥的,因为这是一个超越 自我、战胜自我、革新自我的过程。但我已到中年,必须有个交待,精神战胜了肉体。我一年下来累倒了五次,感冒不打针好不了,身体虚弱到极度,我在拼命,脸上没有光泽,吃不好睡不好,身体瘦了十斤,我进入了疯狂的状态,推掉一切应酬,大脑中只有经济师,全部是知识点和题目,同时不断总结做题的经验,把知识点全部串起来,连成线、织成网,在做题中扩展,在分析中深化,一年下来,600多页的教材,二千多页的资料吃透了,反复过了足有六遍,用完了20多支圆珠笔芯和400多页的稿纸。我感觉我不是在学习,我在打仗,我在用生命作赌注,去追赶同龄人,把高考落榜、军校落榜失去的机遇弥补回来。

方法上灵活多样。学习是非常讲究方法的,方法得当才事倍功半。我及时改变方法不懈坚持,第一阶段:遵循记忆规律夯实基础(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初)。主要是自己看讲义、做练习题,前后章节滚动学习、小循环套着大循环、循环推进,人力基础交替进行、正着推进后反方向再碾压一遍,像揉面一样,基本上三遍压茬环环相扣一大遍过的,然后倒序往前推,虽然进度很慢、十分痛苦,但贵在打基础;第二阶段:细听精讲班冲刺班全面深化巩固(8月初至9月底)。进入8月份后,同老师交流后感觉不细听精讲班绝对不行,于是在第二大遍的推进中,果断开通环球网校云私塾保过班,详细听了精讲班、冲刺班的课件,这个阶段收获很 大,基本形成知识体系,并巩固了第一阶段的学习成果。8月30日自己模考了一下,专业101分、基础116分,这才心里有了底。第三阶段:面授班打通脉络深化体系(10月上中旬)。10月初国庆期间进京上面授班,面授期间同刘艳霞、赵照、董姗姗这些名师面对面交流,细化知识体系,2次全真模拟考试:经济基础121.5、124,人力专业106.5、104.5,成绩均列全班第一,返回后及时巩固消化吸收扩展,打通任督二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心底渐渐硬气了。第四阶段:刷题交流回顾全面升华(10月下旬)。考前进入多个QQ群同同学们讨论刷题,重点详细分析各类经典真题及其变形,并把审题、破题、析题贯穿始终,突出排除法、关键词法、画图法等各类技巧方法的总结应用,随时记下学习感悟和体会,同别人交流,不但深化自己的认识,而且大大增强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心里有了十足的把握。

三、考后感:非常高兴、注意健康

还没等考试我就病倒了,住进了医院,11月5日,我带病进入考场,忘掉一切,大脑高度运转,每攻下一题,我无限欣慰,这是我最辉煌的时刻。现在,中级职称虽然高分拿下,但身体大脑还没有完全康复——残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以后再也不能拼命了。

附件:学习中的点滴心得

学习中的点滴心得

血的经验:要认认真真、一字一字的审题,确实搞明白是什么意思?到底选对,还是选错,不选,还是要选;否定还是肯定;几个否定,相关相近相反,审题如果确实不会,再用排除法。二是要看完所有题支中的一个字,搞明白,不要着急,有的是时间,两个半小时,千万不要急着出来,稳中求进,对了再过下一道,利用好每一秒钟。因为人生短暂,恐怕再没有机会了。

考前倒计时7天,我想到:

三人行必有我师。天下人谁人不为师,谁人不为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师不必胜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考前倒计时6天,我做到:

翻教材全过一遍,这就是以点带面,通过这个题,掌握一大片,这才是做题的帕累托最优。

不懂装懂,乱选,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失败的根源。不针对你,我也是一样的,首先严重的自我批评。

反思,专注,才能不断地进步。在学习中改变自我,在考试中兑现承诺。考前倒计时5天,我做到:

我的理解是:内部资料只是知识点,不理解怎么用?真题考的很活的。要做大量的题才能灵活运用。

做题,不能做过去就算了:如果错了,想一下为什么错?肯定是有的地方空白、没有区分开、模糊;这就是缺的东西,迅速补上;这样,才有效果,以点带面,活学活用,事半功倍!

要形成一个习惯:看到题想到考的什么知识点,下一步会怎么考?形成这个习惯后,再看知识点的话,就满脑是题了。这就是内部资料要达到的效果!

排除法,其实就是利用已学知识点,加上正确分析和保守选择,才最大可能选出正确答案,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技巧吧?

人的思想很主观,一不注意就会走神;所以做题时要全力惯注,绝不可分心;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题都应该做对,而没有做对的原因!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认真听课,加上科学做题,三四个月就能通过经济师,是有可能。所以要有信心,相信自己的潜力,会在11月5日这一天超常爆发!

考前倒计时4天,由一个题想到:

()是人力资源规划最为关键的一环。A组织目标与战略分析B供需匹配C人员预测D执行计划与实施监控。答案 是C而不是B。原因分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了预测计划运筹的重要性。学习准备就是预测,考试就是匹配。学习准备的质量决定着考试的分数,是一个道理的。厘清思路,认真分析,才能记住。

1025一切以教材为中心,一切以提高分数为目的,1026审题是考试的核心,审题的关键是心要沉稳下来、一字一字读,题干题支全读,综合理解判断,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主观性粗心及理解不透、乱选的问题。

刷题破万道,考试如有神;做题是硬道理。

报到错了,应该是办理失业登记。我国的失业率是城镇户口登记失业率,不登记不发失业保险。干扰性好强,说明我们审题一定要多想一想,再做决定,多分析,到底关键点是什么?这说明这个命题人很厉害!我们的对手很强大!绝对不可大意。

1027就是这么活:影响供给需求因素中没有时间,影响供给需求弹性因素中没有预期。

1028必须画图,才能分析对,不能相信自己的想象能力。思路决定出路,做题关键有思路,思路出来了,谨慎地顺滕摸瓜,就搞定了!塾能生巧,什么题用什么知识点,学会分析也是关键。常用的例如:画图、举例、排除法,就是技巧,熟能生巧,关键要多用,用熟了才能生巧!

篇6:信息经济学精简版

企业战略的特征:长期性、全局性(最根本的特征)、灵活性、风险性。企业战略的层次:企业总体战略、企业业务战略、企业职能战略

企业职能战略主要解决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使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战略实施模式

1、指挥型:制定者宣布战略,强制实行

2、转化型:从指令型转变过来

3、合作型:决策范围扩大到高层管理中

4、文化型:决策范围扩大到企业的较低层次

5、增长型:战略从基层单位自下而上产生 战略控制的原则:“一保三适” 确保目标、适度原则、适时控制、适应性

战略控制的方法

1、杜邦分析法:基于财务指标的战略控制方法。

2、平衡计分卡 “实现战略引导”的绩效评价方法

3、利润计划轮盘 主要是利润轮盘,现金轮盘,净资产收益率轮盘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1.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PESTEL分析法

P:政治环境、E:经济环境、S:社会文化环境、T:科技环境、E:生态环境、L法律环境 2.行业环境分析 行业生命周期

(1)形成期:较多的小企业,竞争压力小,营销上注重广告宣传

(2)成长期:市场迅速扩大,销售额利润迅速增长,注重市场营销和生产管理(3)成熟期:市场饱和,销售额难以增长,注重成本控制和市场营销(4)衰退期:市场萎缩,行业规模缩小,企业数量少,放弃战略或清算战略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波特 五力模型(1)新进入者的威胁、(2)替代品的威胁、(3)供应者的谈判能力、(4)购买者的谈判能力、(5)行业间现有的竞争力。3.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1.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2.价值链分析

主体活动---供应、生产、储运、营销、售后 辅助活动---职能管理、人力资源、技术开发、采购 3.波士顿矩阵 明星、金牛、瘦狗和幼童

企业综合分析

SWOT分析 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

企业战略类型

迈克尔 波特: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战略(细分市场选择重点客户、区域)

企业成长战略:

1.密集性成长战略:市场渗透战略、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

2.多元化战略:相关多元化(水平多元化、垂直多元化、同心多元化)、非相关多元化 3.一体化战略:纵向一体化(前向、后巷)横向一体化(吸收合并、新设合并、收购)

4.战略联盟:股权式(合资企业、相互持股)契约式(技术开发与研究联盟、产品联盟、营销联盟、产业协调联盟)

企业稳定战略:无变化战略、维持利润战略、暂停战略、谨慎实施战略 企业紧缩战略:转向战略、放弃战略、清算战略

国际化经营战略: 全球化战略、国际化(降成本压力和快速响应压力双低)、跨国化(降成本压力和快速响应压力双高)、多国化

钻石模型:决定国家产业竞争力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企业战略、产业结构和同行竞争、(机会、政府)

进入国际市场模式:出口进入模式(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契约进入模式(许可贸易、特许经营、合作生产、管理合同)、投资进入模式(合资进入、独资进入)

企业经营决策类型:

按照时间分类: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

按照重要性分类:总体决策、业务决策、职能决策 按照环境分类: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 按照决策目标层次: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经营决策的方法

(一)定性决策

1头脑风暴法 2德尔菲法(匿名函询征求专家意见)3名义小组技术(独立思考 集体决策)4哥顿法(抽象化问题)

(二)定量决策

1确定型决策 线性规划法、盈亏平衡点法(Q=F/(P-v)Q销售量 F固定成本 P销售单价 v单位变动成本)2风险型决策 决策收益表法、决策树分析法

3不确定型决策 乐观原则(大中取大)悲观原则(每个方案在各种状态下的最小值为标准,再从各方案的最小值中取最大者对应的方案,即小中取大)折中原则(加权平均值=最大值×乐观系数α+最小值×(1-乐观系数α))后悔值原则(后悔值=最大损益值—该状态下各个损益值 后悔值取小)等概率原则(平均值=∑损益值×1/n)

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通过企业外的规范化市场竞争机制,给企业经营带来压力,刺激企业经营者努力工作,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

产品市场竞争 资本市场的竞争 经理市场的竞争 政府法规和社会伦理的约束

有限责任公司

股东会临时会议:①代表1/10以上表决权的股东提议召开 ②1/3以上的董事或监事提议召开临时会议的 董事会的组成及董事的任职资格

1、成员组成:3-----13人,国企中需要有职工代表

2、任职资格,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

①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②因贪污、受贿、侵占财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未满5年,或者因犯罪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未满5年 ③担任破产清算的公司、企业的董事或厂长、经理,对该公司企业破产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破产清算之日起未逾3年 ④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的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并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为满3年 ⑤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偿还的 每届不得超过3年,任期届满,可以连任 定期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监事会: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不低于1/3,具体数字由公司章程决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设有监事会的,人数不少于3人;无监事会的,监事可以1—2名 董事和高级管理者不得兼任监事

股份有限公司

股东大会 应当每年召开一次年会

临时股东大会:董事会人数不足法律规定人数的2/3;公司未弥补的亏损达实收股本总额1/3;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10%以上的股东请求时;董事会认为有必要时;监事会临时提出召开;公司规定的其他章程。1.成员5----19人

2.义务:①忠实义务②注意义务

3.会议类型:定期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和临时会议(必要时)

监事会: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不低于1/3,具体数字由公司章程决定)定期会议每6个月至少召开一次 设有监事会的,人数不少于3人;董事和高级管理者不得兼任监事 独立董事

以下人员不得担任独立董事:

①公司任职人员及其直系亲属、主要社会关系的

②直接或间接持有上市公司1%以上的股份或上市公司前10名股东中的自然人股东及其直系亲属 ③直接或间接持有上市公司5%以上的股份或上市公司前5名股东股东单位任职的人员及其直系亲属 ④最近一年内曾经有前三项所列举情形的人员

⑤为上市公司或者其附属企业提供财务、法律、咨询等服务人员。⑥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 ⑦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人员

独立董事的人数:要求是至少1/3,但是实际中应尊重公司与股东自治及市场的自由选择

国有独资公司

国有独资公司只有一个股东,不设股东会,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使股东会的职权。制度:由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派出监事组成专门外部监管机构对公司进行监督。国务院国资委是国有企业监事会的管理机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监事会:监事会成员人数不得少于5人

董事会会议

1、形式: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 ①定期会议:每年度至少召开2次

②临时会议:代表1/10表决权的股东,1/3以上的董事或监事提出,董事长应在10日内,召开和主持董事会会议

2、董事会议召集和主持——提前10日通知全体董事

3.两个原则 ①一人一票原则(股东大会:一股一票)②多数通过原则(1/2以上)

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 人口是基本要素

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

1、人口环境

2、经济环境

3、自然环境

4、科学技术环境

5、政治法律环境

6、社会文化环境 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 企业自身各种因素、竞争者、营销渠道企业、顾客、公众

产品组合 宽度,指企业拥有的产品线的数目 深度:每条产品线内不同规格的产品项目的数量 长度:包含产品总数 产品生命周期: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成本加成定价法:单位产品价格=单位产品成本×(1+目标利润率)目标利润定价法:目标价格=单位成本+资本投资额*目标收益率/销售量

新产品定价策略: P87 ①撇脂定价:高价格投入市场,在短期内赚取高额利润

②渗透定价:低价格投入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随份额的提高而调整价格 ③适中定价:价格居中

促销策略(促销组合):拉引策略 推动策略

三层渠道:生产者 代理商 批发商 零售商 消费者

生产能力的种类

1、设计生产能力(企业长期计划)

指企业在搞基本建设时,在设计任务书和技术文件中所写明的生产能力。

2、查定生产能力(企业长期计划)

指企业没有设计生产能力资料或设计生产能力资料可靠性低情况下,根据企业现有的生产组织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而重新审查核定的生产能力。

3、计划生产能力(企业年度计划、季度计划)

也称现实生产能力,是企业在计划期内根据现有的生产组织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所能够实现的生产能力。直接决定了近期所做生产计划。

产品生产进度的安排

(一)大量大批生产企业

1、各期产量年平均分配法,即把全年计划产量平均分配到各季、月。适用于社会对该产品需要比较稳定的情况。

2、各期产量均匀增长分配法,即把全年产量均匀的安排到各季月。适用于社会对该产品需要不断增加的情况。

3、各期产量抛物线形增长分配法,即将全年计划产量按照开始增长较快,以后增长慢的要求安排各月任务,使产量增长的曲线成抛物线状。适用于新产品的开发。

(二)成批生产企业

各批的数量大小不一,产品种类也比较多。

1、将产量较大的产品,用“细水长流”方式分配到各季、月生产

2、产品较少的产品,用集中生产方式

3、安排老产品,要考虑新老产品的逐渐交替

4、精密产品和一般产品、高档产品、低档产品也要很好的搭配。

(三)单件小批生产企业

产品品种多,产量少,同一种产品很少重复生产。

1、优先安排延期罚款多的订单

2、优先安排国家重点项目的订货

3、优先安排生产周期长、工序多的订货

4、优先安排原材料价值和产值高的订货

5、优先安排交货期紧的订货

生产作业计划编制

(一)在制品定额法 适合大批大量类型的企业

本车间出产量=后续车间投入量+本车间半成品外售量+(车间之间半成品占用定额-期初预计半成品库存量)本车间投入量=本车间出产量+本车间计划允许废品数+(本车间期末在制品定额-本车间期初在制品预计数)

(二)提前期法(累计编号法)适合成批生产企业

本车间出产累计号数=最后车间生产累计号+本车间的出产提前期×最后车间平均日产量 本车间投入累计号数=最后车间出产累计号+本车间投入提前期×最后车间平均日产量

(三)生产周期法 适合单件小批生产企业

库存控制基本方法

1、定量控制法,又称订货点法。

连续不断的监视库存余量的变化,当库存量达到某一预定数值(订货点)时,即向供货商发出固定批量的订货要求,经过一定时间(固定提前期)后货物到达,补充库存。

2、定期控制法,又称订货间隔期法。

每隔一个固定的间隔周期去订货,每次订货量不固定,订货量由当时库存情况确定,以达到目标库存量为限度。

3、ABC分类法,又称帕累托法。A类 经济订购批量

生产调度系统的组织

一般大中型企业分为厂级、车间、工段三级调度 中小企业一般则只设厂部、车间二级调度。

MRP(物料需求计划)的主要依据:主生产计划、物料清单、库存处理信息

制造资源计划(简称MRPⅡ):三部分:计划和控制的流程系统、基础数据系统、财务系统

企业资源计划(简称ERP):主要包括生产控制功能模块、物流管理模块、财务管理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

丰田生产方式:从顾客的需求出发,杜绝浪费任何一点材料、人力、时间、空间、能量和运输等资源。具体的思想和手段包括准时化和自动化,是贯穿丰田方式的两大支柱。+标准化...看板管理:是对生产过程中工序生产活动进行控制的信息系统。丰田生产方式以“逆向拉动式”方式控制着整个生产过程 分为取料看板和生产看板

物流信息系统包括三个层次:管理层、控制层、作业层。企业物流的作业目标:以实现企业的作业目标为目标

企业物流的分类

按企业性质不同分(1)生产物流企业(2)流通企业物流

按照物流活动主体分(1)企业自营物流(2)专业子公司物流(3)第三方物流

企业采购管理的目标:以最低的总成本提供满足企业需要的物料和服务 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的目标:效率性目标、经济性目标、适应性目标

不同生产模式下的企业生产物流管理

1、作坊式手工生产

2、大批量生产模式

3、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

①推进式模式:以MRP技术为核心的企业生产物流管理模式,以物料为中心,围绕物料转化组织制造资源。

②拉动式模式:由客户订单来触发产品需求,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生产起点,拉动生产系统各环节对生产物料的需求 追求零库存,计算机与看板结合,将生产过程中的一切库存视为浪费。

仓储管理的功能

1、供需调节功能

2、价格调节功能

3、调节货物运输能力的功能

4、配送和流通加工的功能

基本经济订货批量

根号(2*年需求量*单次订货费/单价*年保管费)

技术创新特点

(一)技术创新是经济行为

(二)技术创新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

(三)技术创新时间的差异性

(四)外部性

(五)一体化与国际化

A-U过程创新模式 三个阶段:不稳定阶段(产品创新高 工艺创新低)、过渡阶段(产品创新低 工艺创新高)、稳定阶段

技术组合分析:1珍珠型(重点投资)2面包黄油型(技术重要但竞争地位低 投资、竞争或放弃)3白象型(双低下 撤出)4牡蛎型(技术不重要但竞争地位高 不需要重点投资,坐收渔翁之利)

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

(一)内企业家 允许自己的员工在一定限度的时间内离开本岗位工作

(二)技术创新小组 指为完成某一创新项目临时从各部门抽调若干专业人员而成立的一种创新组织。

(三)新事业发展部

(四)企业技术中心

企业联盟

星形模式 联盟核心盟主 相对固定的伙伴(如供应商)由盟主负责协调和冲突仲裁 垂直供应链(如耐克模式)平行模式 无盟主无核心 伙伴地位平等独立 自发性协调 适用于某一市场机会的产品联合开发以及长远合作 联邦模式 核心团队 外围伙伴与核心伙伴间的关系一般是技术外包或标准件供应关系 高新技术产品的快速联合开发

国际技术贸易内容:专利、商标、工业产权、专有技术(没有专门的法律保护的具有秘密性质的技术知识、经验技巧)国家技术贸易基本方式:许可贸易、特许经营、技术服务与咨询、合作生产、含有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转让的设备买卖 具有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其他相关知识产权 根据《商标法》规定,发明专利保护期限是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期限为10年。注册商标的有效期限是10年,但期满前可以续展10年,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作品的使用权、发表权、获得报酬的权利为作者终身及死后50年。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1.管理人员判断法2.德尔菲法3.转换比率分析法4.一元回归分析法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1.人员核查法2.管理人员接续计划法3.马尔可夫模型法

绩效考核项目: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

绩效考核指标:细化为分析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决策行动能力。

绩效考核的评价主体:上级、同事、下级、本人和客户。

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主要任务是上级领导就绩效考核的结果与考核对象沟通,指出问题,制定改进计划和指导 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主要任务是将考核信息运用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工作中

绩效考核的方法

1、民主评议法

2、书面鉴定法

指考核者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对考核对象作出评价的方法。

3、关键事件法 缺点:缺少唯一的考核标准,难以进行横向比较

4、比较法

①直接排序法。②交替顺序法。③一一对比法。

5、量表法

①评级量表法:指在量表中列出需要考核的绩效项目和绩效指标,然后将每个指标的评价尺度分为若干等级,还要确定等级分数标准。②行为锚定评价法:把评级量表法与关键事件记录法结合起来,取二者之所长的方法。6.平衡计分法(4个方面观察企业 顾客角度 内部流程角度 学习与成长角度 财务角度)7.关键绩效指标法(KPI)8.目标管理法

薪酬构成: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

补偿薪酬:主要包括加班费、津贴、补贴等形式。

激励薪酬:主要指奖金、员工持股、员工分红、经营者年薪制和股权激励等形式。间接薪酬:各种社会保险、免费午餐、班车接送、公费进修、带薪休假、集体组织旅游。

基本薪酬制度的设计方法

1、以职位为导向的基本薪酬制度的设计

①职位等级法。②职位分类法。③计点法。④因素比较法。

2、以技能为导向的基本薪酬制度设计

①以知识为基础的基本薪酬制度设计方法②以技能为基础的基本薪酬制度设计方法 非经济性薪酬

1、工作。

2、工作环境。

3、企业文化。

个别资本成本率取决于三个因素:用资费用、筹资费用和筹资额

后付年金 现值=每年支付金额*[1-(1+利率)-n次方]/利率

永续年金 现值=每年支付金额/利率

长期借款资金成本率= 借款利息率×(1-所得税率)K = R*(1-T)

长期债券资本成本率 =(债券面值×票面利率)×(1-所得税率)/[债券的发行价格×(1-债券筹资费率)] K = I*(1-T)/B*(1-F)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 无风险收益率+风险系数*(市场平均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K = Rf +β×(Rm—Rf)

营业杠杆系数DOL:息税前利润的变动率相当于销售额(营业额)变动率的倍数 财务杠杆系数DFL: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EPS)变动率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比值。总杠杆系数 DTL=DOL*DFL

每年净现金流量(NCF)=每年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净利+折旧 净现值=未来报酬总现值-初始投资 年金现值系数=初始投资额/每年净现值 获利指数=未来报酬总现值/初始投资 市盈率=每股市价/每股盈利=市值/净利润

分立的种类:①标准分立②出售③分拆

电子商务 四流: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

结构层次:网络层(基础设施)、信息发布层、一般业务服务层(核心是CA认证)

上一篇:致学生会的感谢信下一篇:山西省电力公司2009年供电所工作人员调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