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现状分析

2024-04-25

校园安全现状分析(精选6篇)

篇1:校园安全现状分析

校园安全现状分析

对于“安全”二字,在汉语词典中其基本含义为不受威胁、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等。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安全,就谈不上社会和谐、人生幸福,因此,安全要求万无一失,安全时刻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在校的学生,身边需要注重安全的地方很多:人生安全、财产安全、运动安全、交通安全、宿舍安全等。这些安全问题在校园普遍存在且易受忽视,所以各级部门经常进行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接下来我就其中的宿舍安全与交通安全的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

宿舍是学生课余学习与生活的主要阵地,创造一个安全文明、舒适和谐的宿舍环境很有必要。这就要求我们保持宿舍良好的卫生环境与公共秩序,消除宿舍的安全隐患。至今我们还清晰地记得2008年上海商学院宿舍楼的火灾带来的不幸事故,宿舍安全始终是学校领导关心的问题,然而很多学生在平时仍然不注意,对火灾等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不强,宿舍中抽烟、私拉电线、使用大功率电器等现象屡禁不止。到了冬季,天气变冷,很多学生嫌到开水房打水麻烦,就在宿舍使用热得快,经常出现宿舍断电、保险丝熔断等现象,加上多数热得快质量有问题,烧水无人看防,这就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当前,一般宿舍都会摆放有三四台电脑,加上手机充电、台灯等,有些宿舍内电源插口可能难以满足学生的用电需求,学生们就会私自购买插线板私拉电线,安全意识强的学生会买一些质量可靠的插线板,但也有学生图便宜,购买的插线板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另外,男生宿舍里的烟头也是酿成火灾的潜在隐患。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消防安全工作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宿舍管理人员应进一步加强检查,严格从学生宿舍查出热得快、电饭锅等集体宿舍安全隐患,当然更重要的是从教育等方面入手,一定要深入学生中间,强化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此外,宿舍中还需要注意财产安全,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小偷不可能把自己的不良行为写在脸上,在假期、上课、晚自习等时间段,最容易发生偷盗事件,大家该提高警惕,离开宿舍时将贵重物品保管好,随时关好门并及时切断插座电源,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尤其在大城市,汽车成了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在交通运输日益发达的同时,也隐藏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交通安全。俗话说:交通连着你我他,交通安全靠大家,为了确保人生安全,我们有必要遵守交通规则。在我们学生当中,闯红灯、横穿马路、跨越隔离带等不良行为屡见不鲜。因此,在校园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极其重要。在红绿灯路口,我们应该宁等一分,不抢一秒,这样可以多一份安全。在过马路时,我们应该走人行道与斑马线,时刻注意关注身边交通状况,决不能图少走几步路而横穿道路或跨越隔离带。总之,为了自己与他人的宝贵生命,我们应时刻注重交通安全,将其牢固记在心中,只要人人均能付诸行动,我们就能实现安全出行、和谐交通。

为了较好地解决校园安全问题,我觉得学校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规范学生的安全行为。大学校园是社会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校园安全问题是社会安全问题的反映,学校可以把安全教育纳入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等,使学生学习掌握一些安全学习、安全生活等基本理论与知识,逐步形成较明确的安全理念和重视安全的行为习惯。总之,在各方面大力宣传之下,愿大家都能培养良好的安全意识,注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要我们都行动起来了,安全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必定能够取得很大的成果。

中国中小学教育学习现状调查报告

2015-08-07 09:52:15 | | 艾瑞咨询 专题研究-教育

摘要 :《中国中小学教育学习现状调查报告2014》调查发现,“单一以成绩为考评标准”是中小学教育中普遍担忧的问题,新一代家长、学生更注重能力素质的培养,特色的个性化教育解决方案是家长的首选。

关注当前教育环境下的学习问题,探索未来中小学教育模式的观念和趋势。

1、目前中小教育的主要问题和困惑:家长主要担忧“以成绩为考评标准”,无法最大化发挥特长

面对中小学教育,家长普遍反应教学方式、教育资源配置、教师人才结构失衡等问题,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困惑。现有教育体制,更多的强调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评价标准,让每个孩子都能按一个教育方式生产出来,无法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特长和能力。如何有效的实施合理的教学方式,挖掘发挥孩子的潜能和特长,是家长最期望解决的问题。

2、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学习成绩”已不是第一目标,新一代家长学生更注重能力素质培养

以学生、家长两方面观点来看,学习的关注点和动力,学生占比66.9%,家长占比32%。区别于单一的成绩分数为重,更偏向以个人能力素质培养为主要目标。强调孩子个性的发展,针对不同的孩子给提供不同的教育,只要在自身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充分的发展个人潜能就达到教育的目的。

3、家长对于教育的观念在逐步改变:个性化教育解决方案逐渐成为家长的首选

区别于传统知识的教学课程,家长对于特色的个性化教育、游戏娱乐方式学习更为偏向,教育理念在逐步改变。

4、互联网科技化教育产品使用比例提升:中小学阶段互联网应用低龄化趋势发展

随着互联网低龄化趋势的扩展,使用过互联网科技化教育产品的学生比例升高,占比49%,并有36%的学生近期想尝试使用,具有较大的空间基础。但由于该年龄层的特殊性、自由支配时间少、家长具有购买决策权等原因,学生使用习惯有待培养。

5、学生认为在线学习的好处是:可将“标准化课程”变成“私人定制”,在线学习自由度更大

学生选择在线学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学习时间地点更为自由,可选内容更多,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并安排学习进度,相对于线下面授形式,费用较低。

6、互联网科技类产品服务使用呈上升趋势:工具类学习产品使用比例较高

学生使用互联网科技类产品服务,主要包括工具类产品、网校类、题库类产品等。其中工具类产品使用比例较高,占比71.89%。

7、移动终端渠道使用比例提升:以PC端为基础使用渠道,平板电脑、手机使用比例提升

目前学生运用PC端进行在线学习仍是主流,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民规模的增长、移动智能终端的多样化,移动端将会出现较大增长。

8、科技互联网与线下面授的有机结合:偏向基于传统面授,配合使用科技产品服务的学习方式

单一传统面授或者互联网教学的模式,都不完善。把两者结合起来,基于面授,配合科技产品服务,是一个教学的循环过程,更利于学生的互动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开拓。

9、多数学生选择的学习方式:遵循“预习-学习-备考-巩固”的有效循环过程

针对中小学生学习的方式和习惯进行调查,能够按照一定方式学习的学生,并遵从“预习-学习-备考-巩固”的循环模式,占比72.7%,也同样存在59.7%的学生,单一以备考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备注:以上文字和数据均来自“艾瑞咨询”

2014年中国中小学教育学习现状调查报告

时间: 2014-08-27 11:31:00 点击:8 发表: xiaoxin

由好未来和艾瑞咨询合作,通过艾瑞iClick社区、好未来家长帮论坛、家长帮(app)、学而思网校等渠道的调研制作而成的2014年中国中小学教育学习现状调查报告,主要研究了目前中小学教育的主要问题和困惑以及学生对互联网科技类产品服务的使用情况等。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2013-2014教师互联网行为分析报告

时间: 2014-09-11

在线教育,教师的互联网行为很重要

小学科学教材与教学现状及对策

黄海旺/王海英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网》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科学教材实验和教学实施情况是小学科学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解小学科学教材与教学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小学科学教材和教学的现状与培养创新人才、大力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小学科学教育还需在课程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师培养与培训等方面加强研究与投入。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材与教学;现状与对策

小学科学课学习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自然观,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创造潜能,培养科学素质。为了了解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科学教材的适应情况以及教学的实施情况,以进一步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质量,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好、更适宜的教学资源,我们对科学课教材和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为小学科学骨干教师、教学研究人员。

一、调查的主要内容

对科学课教材和教学现状调查主要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问卷由五部分共45道单项或多项选择题目组成。调查的内容涉及教材、教学、学校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被调查者的个人情况五个方面。

(一)关于教材

对小学科学教材的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十五方面。

1.教材选择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2.教材设计的科学活动是否适合学生的基础,是否具有实用性,能否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3.教材的编排、陈述方式与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4.教材的选材和编排是否循序渐进,是否有利于教学进展以及有利于学生的科学学习。

5.教材设计的学习情境和科学活动是否合理,能否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习愿望。

6.教材是否向学生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否有利于学生建构正确的科学概念。

7.教材能否在探究科学知识的同时,有利于引导学生体会正确的学习方法。

8.教材设计的活动内容是否多样化,在观察、实验、操作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上,能否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9.教材是否提供了多种学习资源,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10.教材插图的形式是否合理、恰当,适合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实际特点;教材的文字量是否适中。

11.教材中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问题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学生是否能够完成。

12.教材是否与您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生物和地理资源、人们的生活习惯、人文环境、工农业生产实际相适应。13.教材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您所教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和社会实践水平。

14.教材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应教师所具有的学识水平和教学技能。

15.学校的教学设施和设备能否满足教材的教学要求。

(二)关于教学

对小学科学教学的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八方面。

1.对科学课中探究式教学的新理念理解的程度如何,在教学中使用的频率如何。

2.在科学课教学中是否使用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观察或实验等教学方法,频率如何。

3.在科学课上是否有条件运用多媒体资源、幻灯片等辅助科学课教学。

4.每学期的科学课能完成每册教材内容量的多少。

5.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是否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进行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调查、观察等。

6.参加过的科学(自然)课教学研讨的主要形式是什么?A.学校教师之间共同备课;B.教研员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C.县、区、市及以上的教学研究活动;D.从来没有参加过教学研讨活动。

7.在科学课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A.学校不重视;B.教材不适应当地情况,缺少教学资源;C.得不到教研员等的教学指导;D.自己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好。

8.所教班级的学生,对科学课学习兴趣的状况如何?A.有兴趣;B.比较有兴趣;C.无所谓;D.感到很枯燥。

二、调查评价分析

(一)对小学科学教材的基本评价

1.教材在体现知识与科学性方面

体现知识性与科学性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评价指标。调查分析发现,在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教材活动设计的科学性方面、教材的选材和编排以及学生科学学习四个项目中选择“好”“一般”和“较差”的比重如下图所示。在上述四个选项中,评价为“一般”的比重均居首位,评价为“一般”和“较差”的合计比重都达到60%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小学科学教材在体现知识与科学性方面尚有提高和完善的空间。

图1教材的知识与科学性维度

2.教材在适应学生认知与心理规律方面

新课程改革倡导注重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科学教材在内容编排和活动设计上体现并适应学生的认知与心理规律。调查分析发现,在对教材设计的学习情境和科学活动是否激发学生兴趣、教材是否有利于学生建构正确的科学概念、教材能否引导学生体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教材能否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教材是否提供了多种学习资源五个选项中,选择“好”“一般”和“较差”的比重如图2。与前四个选项相比,评价为“好”的比重略有提高,全部在35%以上,但评价为“一般”的比重仍居首位,全部在45%以上,评价为“一般”与“较差”的合计比重仍均在55%以上。调查分析表明,科学教材在适应学生认知与心理规律方面与课程改革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图2体现学生认知与心里规律维度

3.教材在编制与出版特色方面

教材的文字、插图和活动编排、难易程度与不同区域性特点的适应性,以及与教师的接受能力、学生知识背景的适应性是教材的特色所在,也是教材取得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

调查分析发现,在教材的文字、插图和活动等的编排、难易程度以及在教材的文字量是否适中,教材的插图形式是否合理、恰当,是否适合学生理解接受能力和实际特点选择中,有部分教师特别在调查问卷上标明:现有教材的文字量偏少,部分插图不适应学生的理解能力,希望能通过更多的文字内容和更易于理解的插图形式揭示科学内容和科学方法。

在对教材是否与学生知识背景相适应,教材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和社会实践水平,教材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问题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学生是否能够完成等几个选项的评价选择“好”“一般”和“较差”的比重如图3所示。调查分析表明,教师对教材与学生的适应性上还存在许多不满意的方面。有的教师特别指出:教材配有的活动偏多而练习偏少,有时难以在短时间的课堂上完成。

此外,在对教材体现与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生物和地理资源、人们的生活习惯、人文环境、工农业生产实际是否相适应的评价项目中,选择“好”“一般”和“较差”的比重分别为13.3%、50.5%和36.2%;在学校的教学设施和设备能否满足教材的教学实施要求的项目中,选择“好”“一般”和“较差”的比重分别为15.7%、42.4%和41.9%。可以看出,对这两个选项评价为“较差”的比重明显提高,表明教师对教材的适应性评价较差。有一些农村教师指出:现有科学教材的内容以城市取向为主,与农村实际情况联系不够,有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偏深,与农村地区学生的背景以及概念发展达到的阶段存在脱节现象,这对于农村学生的科学课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此外,教材中设计的观察、实验、操作、制作等活动形式多样,这些实验活动需用大量各种各样的教具。在大多数农村学校缺少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及图书室、实验室设备陈旧的情况下,按照教材规定的活动内容开展科学课教学几乎是纸上谈兵。这也说明,教材在上述方面尚有不断改善和提高的较大空间,这也是教材编写者多年来不断努力的主要方面。

此外,在教材体现的与教师接受能力的适应性方面,即教材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应教师所具有的学识水平和教学技能,教材价格是否合理并为多数学生所能承担,教师每学期科学课能否完成教材内容量,在这些项目中,选择“好”“一般”和“较差”的比重如下图所示。

图3教材编制与出版特色维度

(二)对学校与科学课配置方面基本情况的评价

1.大多数学校的班级配置仍以多班级、多人数为主

调查分析表明,大多数学校都能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要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科学课。其中,在六年制或五年制学校,从三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的比重分别占77.5%和15.3%,二者合计比重占92.8%,另有7.2%的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即开设科学课。但是,在班级学生人数的调查中,每个班级的人数在65人以上、51~64人、40~50人和39人以下的选择比重分别为7.6%、29.5%、55.7%和7.1%,其中班级人数在50人以上的合计比重占37.1%,说明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校班级配置的学生人数过多;在教师承担的教学班级调查项目中,只有42.7%的教师承担着同一年级的教学任务,其余57.3%的教师都承担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仅负担的学生人数较重,而且需要进行跨年级课程的备课,这对于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需要提供大量活动器材和实物材料,需要配备相应教具和学具的科学课教师而言,承担的任务更是重上加重。2.学校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与设施配备方面有一定进步,但仍有较大不足

学校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与设施配备是保障科学课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调查表明,学校教学硬件设施仍然普遍不足,缺乏必要的硬件建设和课程资源,严重制约着科学课教学的顺利实施。其中,七项调查项目中(学校是否重视科学课,为科学课配备的师资力量是否满足科学课教学;学校是否配备专门的科学教室;在为科学课教学配备的实验器材和用品是否满足实验课需要;学校是否配备图书馆、资料室等,是否满足教师查阅资料的需要;学校是否为学生配备了科学教材的配套学具;学校是否设置科学实践基地,如生态园、种植园、气象观测站等;学校是否组织丰富学生科学生活的活动,如科学兴趣小组、科技节、创新大赛等,提高学生学习科学兴趣。)选择“好”“一般”和“较差”的比重如图4所示,其中评价为“差”的比重有五项达到40%以上,其余两项也在20%以上,所占比重均较高。这表明大多数学校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与设施配备方面仍存在较大不足。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科学课程而言,因为涉及生物、物理、化学和地理等多学科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有限,更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但是调查发现,学校图书室建设普遍薄弱,藏书陈旧,数量偏少,加之相当多的学校上网条件落后,上网查阅资料无法实施,其他渠道也有限,远远达不到教学需要。此外,学校的实验器材配备也难以满足教学需求,特别是一些偏远和农村地区的学校经费有限,教学硬件设施更是普遍不足,个别农村学校的实验器材拥有量几乎为零,科学课的许多活动都无法开展。这对于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而言,是必须设法扭转的重要方面。

图4学校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与设施配备

(三)对教师新课程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实施情况的评价

1.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一定理解,但实施条件尚不充足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活动的方法,切实地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自我理解。这与传统的教师自己设计问题、将探究步骤详细指给学生的教学过程相比,更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独立、能动地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这些新要求同时强调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入理解探究式教学的理念,更多地运用新的资源和方法组织教学活动。调查分析表明,目前,尚有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内涵以及如何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过程存在着模糊认识,一部分教师甚至放弃对新课改理念认识情况调查项目的选择。调查表明(见图5),在教师对科学课探究式教学法新理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在教学中使用频率的项目中,选择“好”“一般”和“较差”的比重分别为16.1%、64.4%和19.5%。在对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使用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观察或实验等教学法频率的项目中,选择“好”“一般”和“较差”的比重分别为21.4%、63.8%和14.8%。

此外,在有关教学组织情况的调查项目中,其中,在科学课堂上是否有条件运用多媒体资源、幻灯片等辅助教学资源项目中,41.9%的教师选择了“经常使用”,54.3%的人选择了“偶尔或在上公开课时使用”,3.8%的人选择了“没有条件,从不使用”;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是否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参观、访问、调查等课外实践活动项目中,35.9%的教师选择了“有教学计划地组织”,57.4%的人选择了“较少或偶而组织”,6.7%的人选择了“没有条件,从不组织”。可以看出,尚有近三分之二的教师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资源配合教学或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课学习。

图5小学科学教师教学实施情况

2.教师培训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大多数教师参与过教学培训,并具有主动提高教学行为的意识

调查发现,有93.3%的教师“参加过教研员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或“接受过新课程的相关培训”,28.6%的教师“参加学校教师之间的共同备课”,只有1.9%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这表明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工作已在逐步展开,并取得一定成效,为新课程的教学实施提供了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的机会。

但调查同时发现,在一些选择了参加过教研员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的教师中,仍有许多人在教学过程中面临问题的调查选项中,选择了“得不到教研员的教学指导”。这固然有教师自身是否能够通过培训有效提高自己的一方面,但同时反映出有的培训工作存在流于形式甚至走过场的问题,不能使参与的广大教师真正得到提高。这在笔者听过的一堂市级评优课中也得到了一定反映。在那堂课上,一位新课改实验区的小学教师讲的是“重力”一课,这节课只关注了课堂上学生热热闹闹的“活动”,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从而使美其名曰的“科学活动”成为了实实在在的“玩或打闹”的课堂。其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缺乏对知识的正确理解,而且这名年轻的教师在授课总结中说:该节课是她从所听的其他评优课中得到启发后,进行了修改而上的。足见其本身并没有从听课学习中真正获得提高。

3.网络已成为教师查阅资料的主要途径,但网络硬件条件尚不能满足需要

在教师为帮助教学查阅资料最经常使用的途径调查项目中,选择“学校图书馆”“自订杂志、报纸”“网络”“其他”选项的比重分别为13.8%、38.6%、70.5%和6.7%(这是一个多选项目);在教师是否经常上网查阅信息或资料的调查项目中,选择“经常”“偶尔”和“很少”的比重分别为31.0%、46.7%、22.4%。对比分析发现,在选择了以“网络”作为帮助教学查阅资料途径的教师中,仍有很多人选择了并非经常而只是偶尔上网查阅资料。这说明,大多数教师已具备以网络作为查阅资源、帮助教学的途径的意识,但是仍有大多数人并不具备经常上网的硬件条件。

4.“科学教材不适应当地的情况,缺少教学资源”仍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在教师科学课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的调查项目中(这是一个多选项目,见图6),51.0%的教师选择了“教材不适应当地情况”,特别是“缺少教学资源”选项(还有许多教师在此选项上标注着重线)。此外,11.4%的教师选择了“学校不重视”选项,20.0%的教师选择了“得不到教研员等的教学指导”选项,还有23.3%的教师选择了“自己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好”选项。

图6科学课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四)对学生科学课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的评价

在学生对科学课学习态度的调查项目中,有较高比例(占94.2%)的学生对科学课学习有兴趣和比较有兴趣;在学生是否具备上网查阅资料的渠道调查项目中,选择“大多数学生具备”“只有少数学生具备”“没有学生具备”“其他”选项的比重分别占31.1%、55.8%、11.2%和1.9%;在学生是否具备让家长一起完成课外科学实践活动的条件调查项目中,选择“大多数学生具备”“只有少数学生具备”“没有学生具备”“其他”选项的比重分别占11.6%、73.4%、12.1%和2.9%。这几项调查表明,科学课本身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们渴望科学教师带领他们开展各种各样的实验、观察、种植、饲养等科学活动。同时,已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具备上网查阅资料、帮助科学课学习的条件,但只有少部分学生家长能够与学生一起完成科学课安排的课外实践活动。这也表明,目前一些教材配置的要求家长参与学生课外科学学习活动以及进行学生科学课学习评价的要求尚难以达到。

三、科学课程教材编写与教学改革实施的对策

科学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把教材编写、教学培训、学校配套改革与教师队伍自身发展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小学阶段科学教育的顺利实施。

(一)加强对科学课程教材研究,编写出适用的科学教材

1.在教材的活动编排上应更好地体现知识与科学性,体现学生认知与心理的发展规律

在课程改革中,根据科学课的学科特点,科学教材应更好地兼顾科学知识的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水平的提高三条线索,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在内容设计和活动编排上更好地体现学生认知与心理规律的发展阶段,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达到对科学本质理解的最终目的。同时,针对目前科学教材过多地注重活动性、过程性内容的呈现,可读性和结论性知识偏少的状况,教材还应按照实现科学知识之间的并列或逻辑上升关系的要求,在学科编排、活动设计、文字和插图配置上更好地选择和设置,从而使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到科学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培养过程。

2.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配套资源

针对此次调查以及以往调研中教师反映强烈的缺少配套资源的问题,科学课教材在基本完成一轮编写任务的基础上,要大力开发立体化教材,丰富教学资源。一是要完善教师教学用书。在教师用书中要加强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提供更多的相关背景知识,同时,根据地域特点,提供相关的替代活动和自制、自配教具的方法,使教师更易于把握教学,操作课堂教学。二是要开发各种形式的面向课堂的资源,包括教学仪器、光盘课(包括电视授课的录像资料和课件)及其他资料。教学用具除可以请生产厂家制作适宜教具外,应鼓励学校或教师自制,或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以节省资金,减轻学生经济负担。

3.以通用性与地方性兼顾为原则,编写适用于不同区域特点的科学教材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客观上都存在着经验背景、知识基础、认知方式等方面的个别差异。特别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有些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远远滞后于物质流通和信息畅达的城市地区;又限于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总会有些教师在把握教材结构、内容以及教学设计过程等方面存在更多的困难,需要提供更多的帮助。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地区的学生书读的偏少,接触的信息少,教育性的玩具少。在这些问题存在的情况下,如果使用不适合的科学教材,可能会给那些农村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带来困难。因此,研究面向广大农村地区适用的科学课程和教材,编写出具有农村特色的科学教材,以使更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受益,促进他们个体的发展,并最终促进新农村已成为一个迫切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有效地加强对教师、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师的培训和指导

在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应构建一个科学教师理论学习与培训的平台,帮助科学教师的成长。其中,强化各级教师培训工作仍是最主要的途径。根据多次调研,笔者认为对教师的培训应当转变培训的重心和形式。应当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对教材使用的具体指导,加强优秀观摩课的研讨,让一线教师多看、多听一些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尤其是针对部分地区硬件不足、资源不够的现状,需要对教师进行可操作性的案例培训、教材分析,从教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入手,进行问题会诊,而不是空对空的理论说教,或走形式、走过场。要拓宽培训渠道,使培训成为科学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合作共同体”,为一线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之间的学习与研讨提供一个互动场所,以全面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三)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

各级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突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地位。一方面,应拓宽渠道,想方设法加大对科学教育资金的投入,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仪器,解除教师教学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为科学课配备更多优秀的专职科学教师,要重视、理解、支持科学教师的各项工作,充分鼓励和调动广大科学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一切现有的资源,开发科学课教学的材料和器具,保障科学课的顺利实施,以使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思维得到良好的培养和提高。

(四)教师自身应具备较强的科研与学习能力

教师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教师的素质水平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程度。要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基本的科学素质,需要教师具备科学课教学的基本素质。特别在科学课堂里,如果说学生的思维是“线”,那么教师就是拿着“针”的手,“穿针引线”的过程就是科学知识的探究和积累过程。没有针的引导,思维的“线”就难以准确地找到科学知识的关键点。要发挥好教师穿针引线的作用,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心中要有科学的精神,要本着一种执著的态度和精神去对待教学工作,同时要求教师自身要具有从经验和环境中不断学习的意识,以经验知识与理论知识共同为教学实践提供依据,不断推动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

调查概况

为了解中小学家校沟通的现状,本调查问卷从教师和家长对家校沟通的感知出发,包括基本信息、教育双方对家校沟通的评价和态度、家校沟通的内容、时机与方式、影响因素等方面。设计的问卷通过对60名教师和80名家长试测后修订而成。正式测试时,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在北京、山东、黑龙江、河北、广东等五省市,选取教师和家长各1300人进行调查,有效回收各1028份和1202份,回收率分别达79.1%和92.5%。本次调查立足于对教师和家长在家校沟通各个维度上的对比,以发现个中差异,从而为家校沟通的有效实施提供改进对策。

■杨晓琳

家校沟通,指家庭和学校双方为了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彼此了解、相互合作而进行的信息传递、思想交流行为。它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良好的家校沟通有利于学生、家长、学校的共同发展。

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描述统计、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并根据问卷设置选项的条件,对家校沟通的态度进行了单因素差异检验,对家校沟通的内容进行了卡方检验,以考察中小学教师和家长对家校沟通的的重视程度、家校沟通中关注的主要问题、家校沟通方式的选择、影响家校沟通中的主要因素。

1.家校沟通受重视吗?

从教师和家长双方来看,都高度重视家校沟通,双方对家校沟通的态度是积极的,大部分教师和家长认为家校沟通是见成效的。

家校沟通在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结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它既可以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在品德、学业及其他方面的发展,还可以提高教师、家长的教育素质和能力,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总体而言,教师和家长都高度重视家校沟通,教师的重视程度略高于家长。统计结果显示,93.3%的教师、89.7%的家长认为家校沟通“迫切”和“非常迫切”。教育双方这种对家校沟通的积极态度将有助于教育合力的形成。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学段的教师在家校沟通的态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教龄、职务、学校所在地的教师在家校沟通的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0);不同性别、学段的家长在家校沟通的态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地区的家长在家校沟通的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0)。可见,男女教师在与学生家长沟通上处于同一水平上;但是工作年龄、工作经历对于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不同学校也对教师与学生家长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男女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处于同一水平上,但是不同地区的学生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处于不同水平,即不同区域的教师与家长沟通工作存在本质性的差异。

在家校沟通的成效评价上,大部分教师和家长认为家校沟通是见实效的。其成效评价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五个等级,调查结果显示,54.2%的教师选择了“很满意”和“满意”,78.7%的家长选择了“很满意”和“满意”,教育双方对家校沟通的成效持肯定意见。

综上所述,教师和家长都高度重视家校沟通,教师家校沟通的态度在教龄、职务、地区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家长只在地区这一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教师和家长都认同家校沟通所取得的成效。

2.教师和家长在沟通内容中更关注什么?

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关注度最高,随着学段的升高,家长更关注学习,而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家校沟通的内容在本调查中涉及学生的学习、品德习惯、身心健康、兴趣爱好等方面,通过了解教育双方的沟通内容,可以发现他们的育人关注点,为有效沟通奠定基础。

总体而言,在家校沟通中,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度最高,其比例分别为38.0%和67.3%(见图1)。可见,在家校沟通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家长则主要关注学习。这反映出家校沟通中家长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关注度不够,家校教育还没有真正产生共鸣。

从学段看,在每一个学段中,家长关注学习所占比例均高于教师;并且随着学段的升高,在关注学习方面,家长所占比例不断增加,教师比例反而不断减少。家长关注学习的比例在各学段分别为60.0%、63.5%、70.3%、71.1%,教师则是52.4%、42.7%、34.5%、21.8%(见图2)。

从性别看,不同性别家长关注各项沟通内容所占比例相当,而不同性别教师在关注内容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0)。男教师相比于女教师而言,关注内容更均衡,其对学习、品德习惯、身心健康的关注比例分别为25.8%、32.8%、30.1%。可见,男教师能相对全面地了解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基础教育应加强男教师的聘用的又一个可量化的缘由之一。

从教龄看,教龄低的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较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不够。具体表现为,3年以下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比例最高,达51.9%;3年以下、3-5年教师在关注家校沟通的学习方面所占比例显著高于20年以上的教师(P=0.000,P=0.019)。这与新入职教师对于学生的全面管理的意识不强和经验不足有关,也反映出职前培养与入职培训的缺失。

综上所述,在家校沟通的内容中,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关注最高,随着学段的升高,家长关注学习的比例不断升高,而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男教师表现甚于女教师。

3.教师和家长选择什么样的沟通时机和方式?

教师和家长沟通的随机性比较强,往往是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进行沟通,采用的方式更多的是电话、短信和家校联系簿。

家校沟通要达到预期目的、收到理想效果,除了教育双方重视、统一沟通内容外,还应特别重视沟通时机和沟通方式的选择。

家校沟通的时机在本调查中涉及:定期沟通、偶遇的不定期沟通、当学生学习或思想出现异常时、当工作时间充裕时、当学生表现好或有进步时。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和家长进行随机性的家校沟通,两者所占比例均大于70%,其中,以解决学生出现问题为主的沟通超过40%,说明家校沟通的计划性还有待提高。调查结果还显示,超过20%的教师采用“报喜式”的沟通,说明教师已经改变了以往“告状式”沟通,孩子不再因“老师找家长而色变”,这种做法有利于增进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提高家校沟通的质量。

家校沟通的方式在本调查中涉及三个方面:不可视沟通方式——家校联系簿、短信沟通、电话联系、书面通知,可视性沟通方式——家长会、家访、家长委员会、家长访校、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触网式沟通方式——电子邮件、网络平台等。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和家长主要采取的沟通方式是电话、短信和家校联系簿,教师使用以上方式的比例依次是83.4%、75.9%、51.1%,家长比例依次是67.3%、65.5%、35.9%,以上均为不可视沟通。这可能是由于这些方式具备方便、快捷、省时、易沟通等优点,但这些不可视性沟通,往往影响沟通的质量和深度。

调查结果还表明,除家长会外,有60%-90%的家长和40%-70%的教师完全没有接触过可视性家校沟通方式(如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和“触网”式沟通方式(如网络平台与电子邮件),家校沟通方式比较单一与陈旧。

综上所述,教师和家长在家校沟通中的随机性比较强,一般是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联系对方;家校沟通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用电话、短信和家校联系簿等不可视沟通,大部分教师和家长除家长会外,没有接触过其他可视性沟通方式和触网式沟通方式。

4.影响家校沟通的因素是什么?

教师和家长都感觉工作忙、没有时间是影响家校沟通的主要因素。

家校沟通的影响因素在本调查中涉及:教师方面认为工作太忙、家长不配合、个别家长刁难、自己不愿意;家长方面认为工作太忙、离学校太远、老师不欢迎、文化程度低无力参与、孩子成绩差不好意思与老师联系。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和家长都把工作太忙视为影响家校沟通的最主要原因,其中,教师比例达43.5%,家长比例达62.6%。家长工作太忙的影响因素远远高于教师。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占发布了《2008年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报告》显示,74.6%的职场人士会产生工作倦怠,61.0%的职场人士感到工作压力较大,下班后深感筋疲力尽。也有一部分家长在访谈中谈道:“老师太忙了,平时上课的时候联系老师怕影响老师教学,而在下班的时间联系老师又怕打扰老师休息,所以不在有大事的情况下不会轻易联系老师”。而受访教师谈道:“家长总等着老师联系他们,沟通行为被动”。可见,教育双方还缺乏默契的配合与相互理解。

调查结果还显示,40.3%的教师认为家长不配合与个别家长刁难是影响家校沟通的第二因素,这可能与前面调查中发现的教育双方在家校沟通的内容上存在的显著性差异相关。

综上所述,影响家校沟通的最主要因素是教师和家长工作太忙,其次是教师认为的家长不配合因素。

5.重视学生青春期的家校沟通

家校沟通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取决于家校双方在沟通中是否有积极的态度与评价、合理的内容与时机。

篇2:校园安全现状分析

会中小学校长安全培训材料

一、校园班级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制度不落实、班级管理松散:

学校制定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备课制度、作业批改制度、门卫制度,食堂的卫生制度、宿舍管理制度等。有些领导和教师思想麻痹不严格管理就容易发生意外。比如说学校卫生制度不严,就容易发生食物中毒,这与管理不严有密切关系。门卫制度不严,也容易导致事故。所以说,在这些方面制度一定要严,要严格管理,全校教职员工一定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对岗位负责,对学生负责;如《学生晚就寝查铺制度》要求我们班主任教师一定负起责任逐个宿舍检查,发现不在的学生要立即寻找下落;学生受伤后任课教师或首遇人员要立即将他送往医院,不要延误救治时间等,这类制度班主任要清楚,经常对任课教师讲,否则就有可能发生意外。

第二个原因,设备陈旧老化或设臵不当。

如果因学校设施设备老化或设臵不当造成学生受伤,学校要承担全部责任。如体育器材体育组教师应肩负起检查和排查的任务,定期对体育设施设备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发现安全隐患立即上报、维修。所以,学校的设施设备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每位教师都应做认真履行各自的安全岗位职责,坚持巡查、检查,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处理。

第三个原因,玩忽职守,工作责任心不强。

玩忽职守,工作责任心不强,从法律上讲性质不一样:玩忽职守是渎职行为,是犯罪,要承担法律责任;工作责任心不强主要是工作态度问题,要批评教育。但这两者没有明显的界限,如果因为责任心不强导致重大后果,法院就可以认定玩忽职守,为此,要承担刑事责任。所以,全体教职工都要加强工作责任心,否则,出问题就要追究责任。

第四个原因,体罚和变相体罚。

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和教师本人要负完全 1

责任。因为教育法明确规定,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应该来说经过这些年的普法教育,教师们直接体罚学生的越来越少,但更多的是变相体罚,比如罚站、罚跑圈、罚学生做重复行为等等。变相体罚不出事情,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但是出了事情,教师还是要承担责任的。有时候,变相体罚也会出意外。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教师都不要去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批评要就事论事批评,不要去讽刺挖苦学生,否则造成的伤害后果,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第五个原因,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安全教育跟不上。

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学校的一切任务是为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各中小学的主要领导经常在大会上讲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和应急能力。班主任一定要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教育,可以根据《中小学安全教育读本》、上网搜索一些安全教育的知识结合本班级实际情况、开展生动活泼的安全教育尝试。所以我们教师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学生的生命和健康是最重要的,维护学生的生命和健康是学校工作的最高原则,这也是学校依法治校的最根本表现。第六个原因,学生体质特殊或者患有疾病。

有些校园伤害事故是因为学生特殊体质或患有疾病引起的,这种情况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家长事先没有把子女的身体状况告之学校,学生自己也没有对教师讲,学校一点也不知情,那么,只要学校组织的活动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规定,各项措施没有问题,即使出了意外,也很难追究学校的责任。假如家长事先讲了,或小孩本人也告诉老师了,但老师由于时间长忘记了,或学校疏忽了,那么出了意外学校要承担主要责任甚至全部责任。为防止这类事情发生,班级必须要建立学生健康档案,经常提醒有关教师,这样就可以把这类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七个原因,不可抗力因素。

所谓不可抗力,是一个法律术语,指的是三个“不”:不能预见,不

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伤害,按照法律规定,不承担责任,也就是说学校不承担法律责任。比如自然灾害,打雷、地震、风暴等。所以,不可抗力的因素造成的伤害在法律上学校和教师是不承担责任的。只有在学校有过失的时候,学校才谈的上承担责任。这一点学校要让家长明白。

第八个原因,学生自尊心过强,心理承受能力低。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都独生子女,心理比较脆弱,在家里备受宠爱,到学校受了批评,想不通,就走上自杀、自残的道路。对于这一点,我们当老师千万要注意。尤其我们的学生有很多是单亲家庭的子女,心理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尤其要讲究方法。

第九个原因,学生中途离班。

有一些事故,与教师让学生中途离开教室有关。正常上课时间,教师让学生离开教室,当然有一定的原因。但是教师是否想到,正常教学时间如果让学生离开教室,中途发生意外学校是要承担责任的。为什么?因为按照教育法律,你中途让孩子离开教室,就是剥夺了他正常的教育权利,所以,出了问题你一定要承担责任。因此,不能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理由让学生中途离校,这在学校的制度中有严格的规定,每个教师必须遵照执行。

二、班级安全管理措施与方法

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在预防学生伤害事故上应:用忍耐代替急躁、用爱心替代私心、用和颜悦色替代疾言厉色、用平静心气代替怒气冲天、用平等交流代替发号施令。用常常自我反思教育教学取代一味让学生认错、用恒心取代急功近利、以巧妙的方法取代简单粗暴的方法。以谈心替代武力、以正面的肯定、赞美替代负面的指责。

班主任应在“五找、四多、六勤“抓好班级安全工作

五找即:

1、找本班级的骨干学生了解学生内部情况;

2、找易引发矛盾的学生座谈。

3、找班级中的安全隐患、漏洞和线索,及时掌握了解情况;

4、找学生容易发生的伤害事件的规律;

四多即:多谈心、多进宿舍;多和学生接触、多检查和宣讲安全知识。六勤即:勤问、勤看、勤走、勤思、勤听、勤记。

一、勤问:

对于班级的工作,特别是安全问题,班主任应该勤问,勤调查

二、勤看:

作为班主任,要常多班级的每一个角落都要仔细观察,勤观察,这样才能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杜绝事故的发生。我在这学期开学的时候,对班级的所有地方进行了安全检查。

三、勤走:

班主任千万懒不得,应该做个勤班主任,对于班级工作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勤到班级走走,多去关心班级工作,这样即使有什么安全问题也会因大化小,小而无的。

四、勤思:

对于班级工作中遇到的安全问题应及时进行思考,想出对策解决问题。在开展工作时勤思考,这有助于班主任在今后开展工作时遇到相同问题时就能熟练解决,不至于手忙脚乱的。这种情况经常会出现,比如一堂的体育课中某某教师因同学之间互相追赶中不小心碰到了一旁的桌角,致使额头出血。在给他包扎后,我及时反思,针对这个问题想出了对策,在班级制定了相关制度,从那以后没再出现类似的情况。

五、勤听:

对于学生安全教育的方法很多,而且随着时代的不同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经常走到学生中去听听学生的心里话掌握最先进的管理方法,才能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心中有数。

六、勤记:

班主任处理完每一件事情后,都应加以反思,做好记录把自己的哪些体会,成功和不足之处。有哪些感想,把这些体会和感想全部记录下来,应用于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可以建立一个自己的博客。

老师们,校园伤害事故是一个难题。但不管怎么讲,只要我们树立安全意识,把防范措施做的好一些,把一切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我们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安全工作,必须人人有责,时时有责。

寿县小甸中心校

篇3:校园网络安全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21世纪的社会是科技化、信息化的社会, 众多信息的收集都要依赖于互联网, 可以说, 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互联网的帮助下, 人们的生活, 学习等各个方面变得更加便利, 只需轻轻地动一下手指, 便可以得到有效的信息。在我们为了这些便利而可喜的同时,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网络系统存在巨大的安全, 尤其是在校园这个特定的环境中, 网络隐患被无限的放大, 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校园网络安全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隐患:

1.1 用户人数众多, 水平不一

现在的经济和技术发展迅速, 计算机变得更加的普及, 为了保障学生能够很好的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 很多学校的网络普及率都非常高, 而校园网络大多数采用的都是光缆的接入方式, 而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人数非常多, 网络的适用范围又十分广泛, 造成网络的不稳定, 此外由于使用人员较为复杂, 水平又参差不齐, 导致一部分学生因为好奇心的驱使而攻击网络, 增大了校园网络的不安全因素。

1.2 安全系统不健全

目前而言, 我国的各大学校为了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实现资源的共享, 学校的互联网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网络具有共享性、开放性的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校园网络安全的不稳定。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种网络攻击手段层出不穷。例如, 病毒的攻击。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 一旦遭到破坏很可能造成各种信息资料的泄露, 甚至会导致系统的瘫痪, 学校的系统是共享的, 一旦任何一台计算机出现了问题都有可能会危及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而这些隐患的存在并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 一方面, 各个学校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 做到防患于未然, 事实有效的保护措施, 避免各种黑客的入侵。另一方面, 学校将校园网络工作的重点放到了互联网的发展当中, 并没有做好相应的配套安全措施, 一旦遭到入侵, 后果不堪设想。

1.3 相关工作人员的素养不够

学校的工作系统较为庞杂, 互联网的管理工作并没有受到重视, 一些学校的网络管理员并不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 在面对各种问题时不能及时的加以解决。此外, 在一些人的观念中, 网络的管理工作并不重要, 甚至只是一种摆设, 这也造成了学校对网络管理队伍的不重视, 没有强化对网络管理员的管理, 工作人员纪律散漫。另外, 互联网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 如果管理员不注重自身能力的强化, 及时的更新知识储备, 很可能会造成知识的匮乏, 难以胜任此项工作。

1.4 网络的发展为各种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途径

互联网的使用就像一把双刃剑, 如果利用的好可以为人们带来巨大的好处, 成为人们收集处理信息的重要工具。但是,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互联网的共享性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看到网上所传播的信息, 这些信息中难免会混杂着一些不良的信息。而学校的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的辨别能力比较差, 面对各种不良信息可能会抵制不住诱惑, 最终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学校作为学生的保护伞, 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到位, 仍需继续努力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2 完善校园网络安全的措施

由于校园网络安全关系到学校的教育和学生的健康成长问题, 因此校园网络安全的建立刻不容缓, 针对上述出现的主要问题, 笔者主要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2.1 建立有效的安全保护系统

学校的网络建设应该实现安全设备和技术设备的共同发展。学校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在技术的发展上, 但是如果没有安全系统的保驾护航, 校园网络安全依然没有保障。尤其是在互联网攻击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安全技术的发展相对更加重要。首先, 要完善校园网络的防火墙技术。防火墙的有效建立可以成功的实现校园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相互独立,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外部的攻击, 净化校园网内部, 将一部分不健康的信息隔绝在外, 避免学生的接触, 进而促进校园网络的安全发展。另外, 尽量使用正版的软件, 并在电脑中装一套防毒软件, 最大限度的减少病毒的入侵, 进而从各个方面健全校园网络的安全系统。

2.2 提高管理人员的素养

管理人员在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一旦学校的网络系统面临危险, 就需要这些管理员能够及时的发现并加以保护。针对目前管理人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应从以下三点加强管理队伍建设。首先, 严格选拔管理人员。只有专业知识精湛, 并具有良好的责任心和管理能力的人才能胜任这项工作。通过提高管理员的选拔门槛可以进一步的完善队伍的建设, 提高工作水准。其次, 定期的进行技术培训, 不断的更新知识, 以适应技术的更新, 保证自身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此外, 学校可以建立公正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于在工作中表现出色, 积极完成工作, 对网络安全管理做出重要贡献的人进行奖励, 进而激发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最大限度的保障校园网络的安全。

2.3 加强宣传和教育,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校园网络安全问题并不都是处于故意, 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 一时疏忽大意或是过于自信, 忽视了危险因素的存在, 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另外, 学生还处于成长的过程中, 身心发展不够健全, 很可能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去接触一些不良信息, 面对这种情况, 对了校园网络的安全更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意识的培养, 帮助学生正确辨认各类信息, 学会正确使用互联网, 减少互联网的负面作用。学校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 为了实现这一点就必须从学生自身入手, 在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之下, 安全的校园网络构建才能成为现实。

3 研究校园网络安全的意义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 在这里学生成人、成才, 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 有效的帮助学生谁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可以说, 在一定意义上学校对学生的影响超过了家长和社会。学生时代是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仍处于懵懂的状态, 需要老师和学校加以引导, 一旦形成稳定的人格, 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将受到巨大的影响, 从一个人为人处世的风格便可以看出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

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如此之大不能不加以重视,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观念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信息通过网络涌入学生们的视线, 在这些庞杂的信息背后隐藏着的是各种形形色色的诱惑。而这个时期的学生身心发育正处于成长阶段还不稳定, 很难正确的辨认是非黑白, 因此一些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也正是因为如此种种的现象存在, 安全校园网络的构建才变得如此重要, 通过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可以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 避免各种不法分子趁机侵入学校的网络, 破坏校园网络的安全,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营造了健康的网络环境, 使其能够健康的成长、自由的呼吸。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之下, 净化校园网络安全将成为现实, 杜绝黑客、病毒的入侵, 减少不法分子的破坏, 帮助学生正确利用校园网络, 为其今后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奠定基础。

4 结语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校园网络安全仍然存在巨大的隐患, 如果不及时的消除很可能会给学校的互联网建设带来极大的危害,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学校应该从互联网的安全系统、管理人员的建设以及学生安全意识的建设等方面着手, 逐步完善校园网络的安全建设, 最大限度的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互联网的普及度越来越高, 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信息的获取以及和外界的沟通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 不可否认校园网络自身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而且学生们身心发育还不够健全, 难以抗拒形形色色的诱惑,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此, 笔者将就网络安全的现状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校园网络安全,监督管理,防火墙

参考文献

[1]丁扬.校园网络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 (03)

[2]陈夷秋.校园网络安全现状及对策.电脑知识与技术[J].2013 (09)

篇4:校园安全现状分析

【关键词】校园;消防安全;现状分析;对策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教育事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近年来教育事业得以较快的发展,而且校园不断新建和扩建中,所带来的消防安全隐患也不断增加,火灾频繁的发生,带来了严重的伤亡和损失。所以加强校园的消防安全管理,对学校的消防安全环境进行不断改善,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安全技术,从而确保校园的稳定、有序,使学生能够安心的学习和生活。

1、当前校园消防安全现状

1.1缺乏必要的消防安全意识

学校没有专门的消防安全工作管理组织,通常都是由保卫部门来对消防安全进行管理,这就导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没有具体落实到实处,没有对存在的火灾隐患进行有效的处理。特别是学校没有经常性的对师生和员工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这就导致学生和老师都缺乏必要的消防安全知识,更没有相关的经验,从而导致在工作和学习中,存在着一些违反消防安全的行为,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用火及用电,从而导致火灾隐患增加。特别是学校部分保安人员都是外雇人员,这部分人员对于学校火灾隐患缺乏了解,而且又没有经过相关的消防培训,也意识不到自身消防安全管理的职责,从而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无法及时对存在的火灾隐患进行处理。以上种种行为都会导致一旦火灾发生,连自救能力都很难做到,会导致生命和财产受到无法估量的损害,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

1.2学校人员集中,安全出口少

目前在我国的校园中,通常都是采取封闭和半封闭的模式进行管理,这就存在着学生住宿的问题,而且为了使宿舍更加安全,通常都会采用防盗窗和防盗门,而且一些消防安全出口也都关得严严实实,甚至没有。而且一幢宿舍内都会住着很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由于没有什么消防安全意识,而且对事情的处理能力也较弱,所以一旦发生火灾,则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发生。

1.3部分学校建筑本身就存在着较大的火灾隐患

目前在我国部分农村中小学中,还是使用早期砖木结构为主的建筑,由于这类结构建筑自身具有较低的耐火性,一旦发生火灾则会起到助燃的作用,同时在设计时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使其在消防安全上存在着较多的隐患,不利于火灾发生时的自救和救援。

1.4消防安全管理薄弱,火灾隐患多

学校在消防安全管理上较为薄弱,校园内存在着私接线路和保险的情况,而且在宿舍内部分学生使用大功率的电器设备,或是吸烟及使用蜡烛等,这些都是重大的火灾隐患,极易引发火灾的发生。

1.5学校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缺失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将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到课程当中,这就导致学生在消防安全知识和技能上缺乏,而且很多学校都没有开展过消防灭火和逃生的演习,学生对防火的意识缺乏,更缺少逃生方面的知识,一旦发生火灾,连自救和逃生的能力都没有。

2、加强校园消防安全的具体措施

2.1加强校园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学校是教育学生和培养祖国未来的地方,所以学校不仅要身负家长的重托,而且还寄托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需要加强校园消防安全管理,避免火灾的发生,因为一旦发生火灾,则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害,而且会导致恶劣的社会影响,所以作为学校的领导和管理人员,需要充分的重视到校园消防安全的重要性,加强对消防安全工作的投入,规范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的行为,从而有效的保证校园的安全,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

2.2开展形式多样的消防宣传教育

学校应定期组织消防安全教育活动,提高教职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消防安全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及员工的消防意识及责任心,利用张贴画报、订阅刊物及定期组织消防演练等掌握防火、灭火及逃生的常识,使学生和教职员工都能严格遵守消防安全规章制度,增强自身的消防法制观念,从而有效的提升消防安全的责任心。

2.3确保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能够得到具体落实

在消防安全管理上,学校要建立和健全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在宿舍、图书馆、实验室、食堂等重点部位和场所落实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做到每个岗位和场所都有专人负责消防安全,开展定期的消防安全检查和消防安全抽查,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保证各项制度得到落实,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并要确保其完好有效。

2.4消防部门加大监督力度

校园作为消防安全监督管理的重点部门,消防机构应该加大对学校火灾隐患的排查力度,能够随时将学校的消防安全状况有所掌握,及时发现隐患,及时要求学校进行消防安全隐患的整改工作。消防机构还要定期进入校园内开始消防安全宣传活动,开展消防安全课程,在向学生和教职员工宣传消防法律法规的同时,也使之对消防安全基础知识进行掌握,一旦发生火灾,则其自救能力具有较大的提升。

2.5强化学生宿舍的消防安全管理

学校要把学生宿舍作为全校防火工作的重点,在方便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同时,要加强宿舍用火、用电的管理,严禁在宿舍内乱接乱拉电线和使用大功率电器。不在宿舍使用明火;不将易燃易爆物带进宿舍;不在宿舍内焚烧物品;不在寝室吸烟;发现不安全隐患及时向管理人员或有关部门报告;爱护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不随意移动或挪做他用;室内无人时,应关掉电器和电源开关等。加强检查,及时制止学生的违章行为,同时要确保学生宿舍的消防安全通道畅通。

2.6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校园消防安全隐患

学校要加大消防安全方面的投入,每年都划定足够的消防安全专项经费,从而加大对存在火灾隐患的地方进行整改,加强对消防器材和设施的配备和维修,从而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有效的保护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另外,还要合理调配人员,确保有足够的人员来进行大学校园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对于历史遗留的建筑耐火等级低,电气线路老化,消防基础设施缺乏等火灾隐患,要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可行的整改计划,及时加以整改。

3、结束语

近年来校园火灾呈多发趋势,所以校园消防安全问题已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所以需要不断完善校园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制度得到具体的落实,从而确保校园内师生的安全,避免校园火灾的发生。对于校园内的火灾隐患要加大排查力度,加强校园消防安全建设,提高广大师生消防安全知识,增强其自救和逃生能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使校园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更加完善,努力提高其防火能力,从而杜绝校园火灾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彭培.浅议现代消防管理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30).

[2]戴生彪.浅议高校消防隐患及工作安全对策.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7).

篇5:校园安全现状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校园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威胁着高校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同时也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高校扩招及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的提高,高校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复杂,校园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多数高校校园安全现状及创新安全教育,并提出了几点适当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校园安全现状安全教育创新

前言:关于高校校园安全现状及创新安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后勤服务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校园的周边环境越来越复杂,高校校园安全问题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思考。诸如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盗窃和诈骗、社会交往及大学生自杀等问题的存在,已成为高校的重大安全隐患。加强对高校校园安全问题的研究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它关系到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护,关系到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

主题:关于校园安全这一话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前任的研究也给我很多启发。我通过在网上浏览了大量文献资料,下载了二三十篇有关安全教育的文章,研读了好几十篇。概括起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高校校园安全现状及创新安全教育研究这个主题。

一、校园安全

谈到校园安全,有必要明确校园安全的内涵。关于“校园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有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至今尚无定论。但是,通过相关学者的观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些观点离不开校园安全所涉及的主体、客体、内容三方面。校园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安全的涵义是公共安全涵义在校园所在范围内的自然延伸,即校园内个体或群体的生命、健康、财产的安全,包括不被侵害和保全的形态,这是从狭义上讲。广义上其内容还包括公共秩序,个人和群体所拥有的合法权益。具体来讲,校园安全的主体指在校的大学生及教职工;客体包括在校学生和教职工的身心、财产安全,公共或集体财物安全以及教职工、学校集体所有的著作发明等知识产权、隐私权、荣誉权等合法权益。

二、高校校园安全现状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一生当中人格和思想以及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发展与完善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群体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安全和稳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突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特别是高校招生就业制度、收费制度、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些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问题。如果这些心理障碍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及时的缓解和治疗,如果受到强烈的刺激,那么后果将非常严重。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大学生心理成熟滞后,心理安全问题突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加大以及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等诸多原因,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日益增多。同时,因年轻单纯好奇,易受不健康文化的诱惑,特别是“黄、赌、毒”的危害。

(二)大学校园周边环境日趋复杂。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高等学校安全工作网络会议上指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已经到了非整不行的阶段。校园周边,歌舞厅、游戏厅、卡拉OK 厅、录像厅、网吧等大量存在。一些学生出入这些场所,引发事端,影响到校园秩序,对在校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尤其是网吧,很多自制力差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花费大量时间、金钱,由此引发的治安问题也层出不穷。

(三)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有待加强。

高校保卫队伍建设和改革滞后,跟不上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在强力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也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然而高校保卫工作却没有很大的变化。因为名为“保卫处”,却不具有执法权,缺乏打击力度和权限,起不到相应的震慑力。由于种种原因,保卫人员本身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不具备新形势下的思维模式,工作方法落后,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准备不足,在有突发事件时处理方法方式欠妥。另外,部分高校领导对校园安全保卫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对安全保卫方面的硬件投入不够。

(四)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较差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多在20 岁左右,而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在父母的呵护和老师的关心下成长,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对于社会的复杂还不能完全预知。一旦父母和老师不在身边,自己独立面对社会时,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缺乏必要的认识,从而留下种种安全的隐患,一旦发生问题,处置不当,使得危害加重。

三、高校校园安全教育的积极意义

高校安全教育是指高等学校为维护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安全是一个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保证,安全是一个学生思想进步,健康成长和立志成才的基本条件。它是指在生活方面的、思想上的、心理上的安全有保障。学习安全知识不仅可以保证我们自身的安全,还可以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大脑,防止不良文化消极影响。

四、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状况

(一)高校扩招以及教育观念的“势利化”给学生安全教育带来新挑战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自97 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规模急剧扩大,办学主体和办学层次日趋多元化,学生成分更加复杂化,素质层次差异较大。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办学条件、教学设施、生活设施严重滞后,这就使得学生与校园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教育工作由于社会功利的驱使,安全教育活动大多数被学校所忽视。学生很少受过系统的法制、法规和安全知识的教育,他们自我管束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差,经常会为了追求名誉,为了学位或毕业证书,铤而走险做出种种违纪违规的行为。

(二)高校内部体制的改革给安全带来新的隐忧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以后,对社会实现全方位开放。这对高等教育走“学校办教育,社会办学校”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给安全管理带来了隐忧。首先,大量外来人员在校内打工,这些打工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法纪观念不强,安全文化知识甚至日常安全常识缺乏,流动性大,和校内职工甚至领导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易管理。其次,高校后勤化改革在我国是新生事物,后勤集团服务范围的扩展和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目前,后勤集团所能提供的服务与学生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与大学生之

间的矛盾、摩擦、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从而为高校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麻烦。

(三)网络时代给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带来的挑战

对于思想活跃的当代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他们了解社会、接受知识、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同时,网络也成为了国内外一些反动势力进行文化渗透,争夺大学生思想领域的主要渠道。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他们的认识能力有待发展,世界观、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沉湎于“网上世界”,受到不健康信息的诱惑、侵害。同时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和隐蔽性等特征,有的大学生经常会因现实世界的失意,在网络中重新塑造另一个自我,按照自己的方式和个性,用尽各种方法去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欲望。

五、面对种种挑战,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新举措

高校学生安全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建立科学的安全工作管理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办学、民主办学的需要。

(一)、逐步建立安全责任体系

首先,我们应该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建立党政领导负总责,各部门、各学院各负其责,辅导员直接负责的安全责任体系,顺理安全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合力,确保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其次,我们应该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通过逐级落实责任制和落实岗位责任 人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逐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实行分片包干制,各司其职。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安全责任追究制。

(二)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管理制度的内容包括:一是学习制度,学习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将上级的有关要求转化为全体师生的行动和习惯,增强师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监督、检查制度与约束机制,将学校监督与学生自律相结合;三是信息畅通制度,建立以学生宿舍长、班长为基层信息员,以学校分管学生安全工作的校领导——学生工作处以及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班长——宿舍长——宿舍成员为主线的信息畅通体制,及时搜集内部性、预警性情报,掌握工作主动权。积极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非法宗教势力针对学校的渗透破坏活动,尽可能使学校的每个角落、每段时间发生的事件都能及时反馈到

有关组织和人员,使事件得到及时的处理。

(三)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体系

(1)进行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加强法制教育,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促使学生学法、知法,最终达到守法。

(2)加强理想信念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结合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加强网络安全教育。通过网上课堂、专题讲座、留言版等形式,加强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加强网络监督工作,防止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侵害和影响;建立一支专业、精干的管理队伍,做好网上教育、引导工作;校领导以及学校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为网络教育顺利开展提供人力和物质保障。

总结:学生的安全是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非常重视的问题,而仅有学校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广大同学应有校园主人翁意识,与学校一道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加强安全工作建设和管理,为自己健康成长和成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高校校园安全工作形势十分严峻,我们还需要充分认识校园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稳定至上的意识,采取有力措施消除事故隐患,减少不安全因素,直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逐步减少、消除校园安全的发生,还学校一片美好和谐的天空。

参考文献:

[1 ]廖善光.高校校园安全隐患的成因及应对措施[J ].产业与科技论

坛,2007 ,(11):14931.[3 ]刘振华.校园安全问题的成因和防治对策[ J ].法制与经济,2008 ,(5):954.[5 ]张啸.新型校园安全防控体系的构建思路[J ].公共管理,2008 ,(8):121

22.[6 ]王晓鹏.浅谈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0,(4).[7 ]王从严,霍军亮.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现状及对策[J].学习月刊,2008,(22).[8 ]张人民.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析[J].安全与健

篇6:校园安全现状分析

政史地组杨素田

中学生校园安全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

政史地组杨素田

中学生在校园里的安全一直受到各方面广泛关注,特别是2008年5月我国汶川大地震以来,包括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在内的校园安全问题得到普遍重视。国家有关方面做出积极响应,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小学生校园安全意识的教育。为了解我国中小学生在校安全情况,本文以佳木斯市为例,展开了其城区中小学生校园安全意识的抽样调查。通过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与分析、实地调查与访谈等方式,了解中小学生安全意识现状、存在问题及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并提出建议。

一、中学生校园安全意识现状

1.学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到位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学校都对学生进行了在校如何处理突发和意外情况的安全教育,但是教育的系统性不够,且有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演练的倾向。接受调查的对象中,高达98%的学生表示接受过学校安全教育,同比之下接受家庭安全教育的占85%,这一比例也较高。并且学生更倾向于接受和信任教师传授的安全知识。对于父母传授的安全知识,则认为比较零碎不够全面。由此可知,学校应急避险教育开展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在突发危险时能否很好地保护自己,并避免人身伤害。全面、系统的安全知识传授有助于学生形成面对校园危急情况的第一道“安全防火墙”,起到积极作用。当然,家庭安全教育也不能忽视。父母起着“榜样”作用,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家庭对孩子的校园安全知识教育。只有学校、家庭双管齐下,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2.师生对常见安全问题认识不足

踩踏事故是校园最常见的隐患之一,如在平常放学或做广播体操时,大量的学生涌出教室就可能发生事故,而在大型集会散会之后学生拥挤入教室造成踩踏的事故也屡见不鲜。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认为“踩踏事故离自己很远”,部分教师也持此观点。调查同时也显示:在出操时,大多数学生会“沿着楼道右行,尽量不走中间”(比例达到了96%);当发生拥挤导致有同学被踩踏时有93%的学生会选择“保持镇静”;对于这一问题,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择差异不大。访谈中一些学校的负责人表示,为防止踩踏事件的发生,其采用错时放学的方法,这一方法值得考虑推广。但仍需要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控制拥挤的人流,从根本上解决踩踏问题。笔者认为,踩踏问题的解决,除了有赖于一定的基础设施之外,师生足够的重视也很重要。

3.学生实际安全技能欠缺

火灾初发时,使用灭火器能够控制火患,保护自己,从而大大降低火灾威胁。然而调查结果表明会用灭火器的学生数目偏少。关于灭火器的使用,中小学生们的表现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小学生们表现的情况反而较好,有52%表示“会使用”;初中年龄段的学生仅有33%的表示“会使用”;高中年龄段的情况并不乐观,高达68%的学生不会或者没有用过灭火器。之所以造成这一差别,可能与现在正进一步推广的“消防教育进校园”有关。调查也显示由于不存在直接的“升学率”等负担,小学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较多相关安全教育知识而中学阶段则更多地把时间用在了课业上。

4.安全逃生演习效果欠理想

佳木斯市中小学生普遍认为地震离自己较远,在问及地震来临的对策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逃出教室”或者“躲在桌下”,只有极少数学生选择“拨打急救电话”。实地走访中发现,师生普遍认为地震的威胁离自己十分遥远,几乎“无须考虑”。但是,所有学校也都组织了相应的“地震逃生演习”。在对地震逃生演习用时情况的分析中发现,全体师生逃离现场所用的时间偏长,基本都在两分到两分半钟之间,有一所小学竟然用时8分钟,很难实现疏散的真正目的。究其原因,学校对此类演习尽管比较重视,但是细节组织不到位,靠近教室前后门学生的出逃顺序、不同班级学生楼梯间的使用先后等问题没有考虑周全。而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学生对此不够重视,往往以“游戏”心态来对待逃生演练。

5.安全设施存在诸多隐患

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教学楼中灭火器被锁了起来,应急灯具则没有,安全逃生通道等设施往往运转不良,形同虚设。可见,许多学校对校园安全设施投入不足。目前佳木斯市的教学楼都有安全通道,但绝大部分无法起作用。究其原因,虽是安全通道同时也为盗贼提供了方便,因此,许多学校出于财产安全的考虑选择了关闭安全通道。另外,教学楼的质量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在的教学楼安全与否并不太清楚,对建筑物质量的普遍怀疑导致学生对教学楼安全保护能力的担忧。再有,中小学生的课间活动主要地点是教室、楼梯间的走廊以及操场,而这些地方大都比较狭小,极易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如佳木斯城区学校的操场一般都很小,一到下课时间,大量学生涌入狭小的操场玩耍,极易发生各种意外,如摔伤、撞伤等。而高密度的学生活动,往往也会引起一些纠纷甚至导致事态扩大并造成群殴事件。

6.系统安全教育与心理辅导有待加强

座谈中了解到,佳木斯市区的中小学生普遍缺乏面对校园危急情况的心理应急教育。实际上,迄今为止,我国并未开展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的面对危急情况的心理教育,仅在部分地区有针对危急过后的心理疏导等。中小学生在独自面对前所未见的意外和危急情况时,心理往往极不平静,很容易反应过激或者失去理智。据报道,很多学生在楼内起火很小的时候就选择了跳窗逃生。而许多学生在校园里遭遇勒索敲诈或者殴打之后,要么反应过激拿刀伤人,要么忍气吞声被继续敲诈。种种现象表明,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急情况,学生并没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另外,除了面对突发和意外事件时需要帮助学生进行心理防御以保

护身体健康之外,也要防止与身体伤害同时发生的心理伤害,这样的伤害是不直接呈现后果的、隐秘的、影响滞后的伤害,可以认为是伴随身体伤害发生的“二次伤害”。

二、中小学生校园安全应对措施

1.物质工程与技术是基础

物质工程建设包括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教学楼,把学校建设成最安全的地方,把“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落到实处,对地质情况复杂和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迁移避险,提高综合防灾能力,使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其它防灾避险安全要求。物质建设还包括紧急逃生通道、应急灯以及消火栓等基础设施的配备。而技术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学校采取的保障安全与物质建设直接相关的技术,载体是物质,另一部分则是载体为人的学生所掌握的技术。前者包括视频监控系统、紧急求助系统、校园广播公告系统等,其广泛采用有助于及时发现和预警、解决各类校园安全问题;后者包括通过有效的教育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和应急逃生技术,包括必要的灭火知识和实践技能、危急时刻按指定方式逃离的能力、特殊情况下自我急救和求救技能等。物质和技术,是学生校园安全得以保证的基础。

2.制度建设是保障

制度建设应该是保障各类设施正常运转、提供校园安全正常运行的依据;其制定应科学、合理、可行,应明确与校园安全相关的各方面责任和义务。实际上,鉴于越来越多的以人际间冲突形式出现的校园安全隐患,应该以专项立法的形式来规范学校、学生和社会的行为边界,尽快创立《校园安全法》。有了法制性的刚性制度,还应辅以柔性制度,可以保障校园安全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措施的准确、及时执行,并实现安全管理机构网络化、危机防范常态化等,进而保障学生安全。调查中发现,众多学校此项工作尤其薄弱,需要特别加强。

3.教育心理防御是重要内容

上一篇:《做客去啦》社会实践活动课教案下一篇:【群众路线】民情日记:进村走访很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