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论文

2024-05-09

农业推广论文(共6篇)

篇1: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农业推广体系问题及策略(共2616字)

摘要:近年来,国家陆续出来了多项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极大提升了荆州市农民参与现代化农业的积极性,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深刻认识到荆州市农业推广体系尚不完善,存在农业科技成果质量差、农民素质低、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不仅影响了荆州市农业发展,而且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因此,解决农业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荆州市;农业推广;推广体系

1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基本现状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从农业部到各省、市、县、乡、村、村民小组分别建立了农业推广总站、市县农业推广中心、乡农业推广站、村科技组和科技示范户,最后把农业技术以及科技成果推广到农户中。从组织形式看出,省级以下的农业推广组织是受政府和上一级推广组织的双重领导。经过建设,我国己形成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专群结合的多元化农业推广网络,专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已经达到210万人,推广站数达到35.5万余所。

2荆州市农业农业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推广体制不完善。荆州市现行农业科技体制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渐形成的,它具有一套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在这一时期确实为荆州市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与产量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农民非农收入的提高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下降,农民在农业生产上采用新技术,尤其是大田作物新技术的积极性降低,使这种(搞行政和计划为主)体制失去了其以前所发挥的作用,农业推广效率降低。由于推广项目均是由各级政府决定的(而不是由农民决定的),从而为技术推广活动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技术的推广与否,一是决定于政府财政是否有钱;二是决定于政府财政部门及相关财政预算编制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个人行为。在现行农业推广体系内,上层的农业推广单位经费多、工作条件好、人员的待遇高;而基层单位经费少、工作条件差,人员的待遇低,影响农业推广效率。

(2)农业科技成果质量低。由于科研选题偏离市场需求,造成农业科技成果偏离市场需求,而科研选题偏离市场需求主要是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荆州市现阶段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政府主导型,而非市场主导型,多数农业科技成果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只是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和实验室成果阶段,并没有到达应用技术开发阶段和中试、示范推广转化阶段。

(3)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受历史、体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荆州市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资料显示,荆州市6亿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仅为小学文化程度;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向城市二、三产业,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更加低下。由于文化素质的`限制,农民缺乏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以及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缺乏市场意识,缺乏科学管理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科技推广整体质量的提高。而只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才能使农民有能力增加投入,调整结构,发展农业,才能使农业现代化具备现实可能性。

3荆州市农业推广的策略

(1)实施目标管理。一是对乡镇政府的年度考评中明确对农业发展规划、资金、人员、设备保障及农业发展指标等内容实现量化考评,并在整个考评内容中占有一定的权重,从而有效的确保各级领导对农业工作的重视与投入。二是明确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责任,量化其工作任务,年终进行考评,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农业推广工作中。

(2)创新推广理念。农民是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体,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最终要通过农民来实现。因此,要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从农民的需要出发,以效益为目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不仅要为农民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也要为农户经营管理、组织化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等提供帮助。

(3)强化技术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十分重视开展技术培训,把提高农民素质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作为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到技术推广之中,把技术推广融于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之中。可分不同情况进行:①参与式农业推广模式,组织农民参与推广过程;②培训与访问相结合模式,即专家培训推广员,推广员访问(服务)农民;③费用共担模式,即各级政府之间合理分摊推广经费;④农作系统开发模式,即以农户为综合整体,开发系统技术,使农户取得综合效益。

(4)增加资金投入。基层农业服务中心的推广经费缺乏,推广设备和设施手段落后,农技人员的知识老化、素质不高,很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建议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条件。①按照现行财政负担体制,县、乡镇政府均应加大对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事业经费和项目经费投入。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站房和科技示范场建设,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技术推广的现代化水平。③增加基层农技人员的福利待遇。④增加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资金投入,扩大项目覆盖面,延长项目实施期,以充分发挥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

(5)加强学习培训。应制定在职农业推广人员再教育学习激励机制,争取财政在支农支出中列出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农技推广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考虑到县乡财政困难,对基层农业服务中心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经费,建议纳入省级财政预算,建立培训专项资金,每年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选送部分技术骨干进修。

4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推广体系作为我国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三农”各个环节工作的开展,完善我国现代化农业的推广工作,是当前和今后必须要重视的问题,有关部门必须要正视农业推广现存的问题,积极应对,采取有效的策略来提升农业推广的水平,确保科教兴农战略的各个目标顺利实现。

作者:周振坤 单位:长江大学经济学院

篇2:农业推广论文

2、如何理解教材中农业推广的定义。请举例说明。P1

3、如何通过农业推广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贡献?P4

4、你为什么要学习农业推广?计划如何学习农业推广P10?

5、结合实际谈谈认知原理对你有什么启示?P22-23

6、阐述需求层次理论。P24-25

7、怎样才能达到农民自愿改变行为的目的?P34-35

8、扩散规律说明了什么?P39

9、为什么说创新的关键阶段以后就不需要推广措施的支持了。这个发现有什么意义?P41

10、创新的个体采用过程对提高推广效果有什么实际意义?P43-44

11、创新的纯体采用过程和创新扩散有区别吗?为什么?P38、43

1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创新的采用效果。P46-48

13、案例分析:

在一个村庄中,一个农民在自己的田里种植着一种高产新品种的小麦,已经有四年了,可他的村庄里没有任何人效仿。只是他的几个亲密的亲戚和朋友才得知有关他试验情况的信息,并且他们种植这一新品种也获得_r成功。直到该创新者第一次种植试验过去四年后,推广服务组织才开始在村庄宣传这一新的品种,然后,这一新品种迅速地为村庄里大多数人所采用。题目:

(1)谈谈出现上述情况的可能原因

从宏观大环境看,政策扶持力度有限,法律法规保护不够;从微观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本身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破落、陈旧,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合拍,与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不相称,既影响了农村工作,也制约了自我发展。具体说来:行政干预严重;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低(指农业推广费用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稳、人员不足、素质不高、分布不合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缺乏整体观念和系统性等。(2)谈谈推广组织是如何使创新得以传播的?【宣传、示范、利益诱导】P120

农业推广作业2

1、哪种推广体系更适合你所在地区的情况?为什么?P51

2、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存在哪些问题?请举例说明。P60-62

3、为什么说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多元化应该是改革的方向?P58

4、农业推广的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的优缺点是什么?P71

5、结合当地实际,谈谈哪种农业推广技术服务形式是比较理想的推广方式?为什么?P71-74

6、根据你的观点,如何才能开展好对农民的推广服务?P71-74

7、农业推广计划的编制程序包括哪些步骤?P84

8、农业推广计划包括哪些具体计划?

9、一个好的指标要具备哪些要素?P87-88

10、如何制定农业推广项目计划?请举例说明。P84-89

农业推广作业3

1、什么是推广沟通?P100

2、什么是互动?在与农民沟通过程中怎样才能达到互动?P108

3、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提高农业推广沟通的有效性?P111-112

4、与农民沟通的工具有哪些?你自己能创造一些新的沟通工具吗?P113-118

5、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有哪些?P120

6、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应用哪种推广方法最好?为什么?P120-130

7、农业推广的具体方法可以创造吗?举例说明。P129

8、参与式农业推广方法与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区别与联系?P130-131

9、结合当地实际,谈谈对于基层农业推广人员来说,哪种农业推广技术更需要培养?为什么?P134-140

农业推广作业4

1、你认为开展农民培训的意义何在/P148

2、目前农民培训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虚假培训、培训不到位、培训单位能力不足、培训内容供需错位、农民参训积极性不高、培训工作监管乏力,还有多部门齐上阵,重复培训、多头管理等等。虽然以上问题只是个别现象,但导致整体培训质量和效果没有完全达到预期,少数地方甚至有着不小的差距。而且就是这样一些问题往往被社会上凸现、放大,并由点推面,进而怀疑甚至否认农民培训工作成绩,造成了相当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3、如何开展农民培训需求分析?P150-153

4、你所在地区开展农民培训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P154-155

5、结合实际,谈谈开展农民培训评价。P156-157

6、对科技示范户的培训与普通农民的培训有何不同?P151

7、举例说明农业推广监督和农业推广评价的区别。P161

8、农业推广评价的原则是什么?P162-163

9、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推广评价?P163

篇3:农业产业化与农业推广改革

一、农业产业化的实践及其主要问题

农业产业化萌动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 取得了很好的成功经验, 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 也是我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但是,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 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相继暴露, 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市场主体问题;其二, 是模式的普适性问题, 还有社会化服务严重滞后问题。这三个问题, 归根结底都属于农业推广的范畴, 即这些问题深受农业推广工作的影响。

就实质而言, 农业产业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农村、农业、农民如何步入市场, 与市场经济接轨, 也就是通过体制转型,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 依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产量的市场化农业, 使农业由分散的互不联系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社会生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农业推广人员起着催化剂和桥梁的作用, 它是农民个体和市场的纽带。首先, 产业化总是伴随着科技进步, 而科技进步的实践是靠农民最终完成的, 只有通过农民的实践, 各种农业科技成果才能转变为生产力, 只有通过推广人员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农民, 才能使产业化有所依托。其次, 如何把单个、分散的农产引入市场, 一方面市场的利益导向是外因, 可以促进农民走向市场, 最重要的却是农民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 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决策水平的提高。

在我国, 地域广阔, 人口众多, 各地的生产力水平千差万别, 农民的思想观念, 经济实力也相距甚远, 这些条件, 决定了我国农业产业化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何引导, 推动农民找出适应自己实际条件的产业化路子, 同样是农业推广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山东枣庄市在1980年试行“农民养羊、农行贷款、工厂贴息和建立基地、搞好服务、完善购销合同、厂农挂钩”的办法解决羊毛产销脱节的问题, 进而提出了“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取得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和农产经济的发展。而在福建永春县, 他们发展“芦柑”产业的特点则是以营销拓展市场, 首先建立完整的运销体系, 全县扶持运销专业户、联合体、专业协会、贩运合作社等组织1000多个, 同时以芦柑总公司、果品公司为龙头, 建立以外贸为主, 内外贸相结合的运销批发机构, 在县城建立批发点, 在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销售联系点。第二, 加强信息引导, 树立品牌, 多次举办芦柑节、展销会、贸洽会, 举办“中国芦柑之乡”命名庆典, 耗巨资在中央级媒体做广告, 打出“永春芦柑”的品牌, 并利用全国100多个城市的网点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服务。第三, 创办龙头企业, 投资6000多万元创办永春逢源饮料公司, 年加工能力1.6万吨, 产值7800多万元, 投资1000多万元创办永春华达科技开发公司。经过多年的努力, 该县芦柑面积达14.5万亩, 产量16.8万吨, 新增农民纯收入2亿多元, 成为永春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二、农业推广如何适应农业产业化

1. 强调以人为本的推广方略

农业推广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农民的个人能力和素质。即一方面增进农民的知识、态度、技能以期获得好的农业经营, 增加农民收入和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 也是更重要的, 就是通过农业推广的教育性工作--培训, 传播知识、沟通等。转变农民的传统价值观为现代价值观, 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的需要。这两个方面的目的紧密相联的。

农业推广的过程, 其实是一种创新扩散的过程, 即一种新的观点、思想、技术一旦被引入到一个社会系统, 就在该系统中从一个决策单位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传到下一个单位。根据这种观点, 我们在推广一种新的技术或新的生产方式时, 首先, 培训一部分骨干农民, 由这些农民或中介组织 (如龙头企业, 专业协会进行试验、示范, 使广大农民全面接受, 从而达到扩大的目的) , 另一方面, 通过农科教相结合的办法, 对农民进行直接的技术培训和科学文化教育, 对农民的思想观念, 价值观进行深刻的改造, 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进而提高他们进入市场的自觉性。只有这样, 农业产业化能顺利进行。福建德化县在发展食用菌高产业过程中,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香菇和草菇为龙头产品, 以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由食用菌开发办公室引导组织部分农民进行试验示范, 并对全县农民进行广泛培训, 农民不仅掌握了该产品的生产技术, 而且认识到该产业是短平快致富项目而得到认同。上世纪90年代全县大面积种植成功, 1995年全县种植香菇1500万袋, 草菇20万平方米, 形成浔中、雷峰、春美等食用菌基地, 同时创办了许多加工厂作为龙头企业, 食用菌产业产值1个亿以上。而在1996年花菇产业的推广过程中, 为了尽快形成规模效益, 在未认真进行技术培训, 农民未掌握好栽培技术的情况下, 当年发展100万袋, 却造成大面积低产甚至绝收。给广大菇农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而且引起了食用菌产业的滑坡。这个事例从一个侧面说明农业产业化, 首先必须得到农民的认同、接受, 也就是农民首先必须掌握技术, 并认识到该产业的价值, 方能使分散的单个的农民自觉进入市场, 参加社会化的大生产。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1995年花菇行业比较利润很高, 确定其为龙头产品发展无疑是正确的, 但忽视了香菇与花菇生产技术的差异, 花菇生产的失败也就成为必然。

2. 强化信息服务, 帮助农民决策

农业产业化最核心, 最本质的内部特征是“一体化”, 一种产业的形成, 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农民, 甚至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国计民生。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决策, 即选择何种主导产业, 选择何种产业模式, 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农业资源, 劳动力水平和生产水平以及市场发展趋势的准确预测。准确的市场预测是决策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因为农业产业化, 说穿了是市场化的农业, 从这个意义上讲, 没有市场的劳动就是无效劳动, 这方面的教训是不少的, 前几年到处遇到的“卖难”问题, 这几年内蒙古等地的甜菜“白条”问题就是最好的警钟, 甜菜在东北是主要的经济作物, 也形成了许多龙头企业, 但是未预测到近几年的全球制糖业发展趋势而盲目大发展, 不仅造成农民损失, 龙头企业破产, 给地方经济也带来极大困难。

一种新技术, 一种产业的形成, 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试验, 示范推广过程。因此, 我们在推广过程中, 不仅应预测当前的经济形势, 同更注重中长期的经济形势预测, 包括政府的经济产业政策和政治经济形势, 才能为农业产业化的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

3. 农业推广机构本身也应进入市场

农业产业化要求推广机构对其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方位的系列服务, 只有把农业推广机构本身推向市场, 参与到产业化过程中, 实行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 对农民或中介组织进行技术承包, 集团承包等。充分调动农业推广人员的积极性, 发挥推广机构的知识, 人才优势,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同时也促进农业推广力量的发展壮大。

三、结论与建议

由上所述,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系列化、社会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 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推广工作, 也应由过去的农技推广发展到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系列化服务的现代农业推广, 同时强调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必需加强对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教育, 搞好农科教结合, 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 改变农民的价值观, 提高农民的决策能力进而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的自觉性。“有意识地利用信息交流的手段, 以帮助农民形成正确的观念, 制定良好的决策”。

2. 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 为政府、农民、中介组织或龙头企业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和决策咨询。

3. 适时把推广机构本身推向市场, 不断壮大发展推广机组织, 完善服务体制, 更好地推进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化信.《论农业产业化内涵的界定》.《农业经济问题》97年1期.

篇4:农业推广论文

“历史之谜” 现实的个人 历史唯物主义

一、前言

在我国,农业推广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并称为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是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1] 2002年以来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农业推广进入体制改革和推广服务的社会化、信息化阶段,如何在新时期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增强服务功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二、农业推广和农业推广体系的涵义

农业推广的涵义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狭义农业推广,仅仅指对农事生产的指导,即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应用生产;二是广义农业推广,指除了推广农业技术,还包括教育和组织农民、培养农民领袖及改善农民实际生活质量等。它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农场及农户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三是现代农业推广,指在发达国家,农业已实现了现代化、商品化和企业化的基础上,从事农业的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知识水平已得到普遍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生产过剩情况下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经营的效益。[2]

农业推广体系指农业推广的各级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农业推广体系作为农业推广和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是农业推广工作的基础和组织保证,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属于政府主导型,政府除了制定有关农业推广发展政策外,还制定农业推广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以及对国家农业推广机构的人、财、物进行管理,国家财政是农业推广经费的主要来源和依靠。乡以上农业推广机构属国家推广机构,机构比较健全,推广人员多,技术力量雄厚,是农业推广的主力军。此外,科研、教学、科协和一些为农服务的群众性组织也从事有关的农业推广工作。从农业部到各省、市、县、乡、村、村民小组分别建立了国家农业推广总站、市农业推广中心、县农业推广中心、乡农业推广站、村科技组和科技示范户,形成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水利、农机化、经营管理七大专业技术推广网络。

(二)现行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农业推广机构设置分散,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各专业推广机构分散设置,相对独立,各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沟通,部门利益冲突问题严重,难以发挥整体优势;组织管理上具有双重性,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既受同级农业行政部门的领导,又受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推广项目的选择和推广方式都要服从政府的要求,推广活动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3]上级农业推广机构只能在业务上进行指导,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权,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2、资金投入不足,推广方式滞后

我国农业推广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发达国家一般为0.6%~1.0%,发展中国家为0.5%左右,而我国不足0.2%。[4]经费不足导致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缺少试验基地和必要的科研设施和信息网络,农业推广人员服务手段基本还是凭经验、用老办法指导农民生产, 例如有些地方病虫情报和墒情监测还是用肉眼和经验来观察分析,难以为技术推广和灾害预防提供准确数据。在推广内容上偏重狭义的农业推广,忽视了对农民行为的研究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没有充分发挥广义和现代农业推广的作用。

3、推广人员和农民素质与推广体系的现代化不适应

由于缺少参加培训的机会,部分推广人员技术和知识单一化,主要从事粮食作物栽培、育种和管理的技术推广工作,而从事园艺、蔬菜等和农产品加工的技术推广人员少,推广人员普遍缺少适应市场变化的创新精神,不熟悉市场,信息不灵。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更加低下,缺乏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以及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缺乏市场意识和科学管理能力。推广人员和农民的上述状况显然与农业推广体系的现代化不适应。

4、科研、教育、推广、生产严重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农业推广工作是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农业推广与科研、教育密切相关,三者同等重要。由于当前的农业推广行政倾向过强,市场导向性差,致使教育功能不突出,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成果转化率低。据有关部门材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6 000多项科研成果问世,而推广应用的只有30%~40%,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大部分成果仍滞留在样品阶段和实验室或者试验田里,不能及时推广应用。[5]

四、加强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设置机构,理顺管理体制

打破目前依附行政体制设置的单一格局,整合社会资源,优化职能分工,理顺县、乡农业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建立网络化农业推广体系。由各级政府牵头、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协调管理,使地方政府、农业推广机构、科研机构、教育机构(涉农的大中专院校)以及农业合作组织形成利益共同体,这样就可以保证人才、技术和资金的最佳资源配置,产生效用最大化的大农业推广体系。在信息传输机制上,由过去的“自上而下”转变为 “上下双向”和“网络式”的传输机制,由政府主导各相关主体共同参与建立共享信息平台。

(二)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和农业推广方式

在投资机制上,改变以往单纯以国家投资为主的投资方式,鼓励民间资金对农业推广的投资,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要改变目前财政资金部门间分割、部门内分割、使用分散、安排重复的状况 ,逐步整合,统一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农业推广方式方法的创新上,要体现农民至上,农技服务转变为“农民需要什么推广什么”,实行双向的技术信息交流和思想观念沟通。继续发挥搞讲座、办培训班等传统方法和固定电话、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传媒的作用, 实施网络进村入户工程,用信息化带动农业的现代化。

(三)提高农业推广队伍和农民整体素质

农业推广人员是科技成果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媒介,要对推广人员进行业务综合素质培训,既要注重产中技术的专业培训,又要开设如农业推广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课程,使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对推广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在职深造,基础扎实的可参加研究生班学习,基础较弱的可参加专、本科自学学习,努力提高推广人员的文化素养。在农民技术教育的形式上,采取集中、分散、远程、间接、示范等多种形式,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在教育内容上,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与市场结合,要进行农业现代意识教育、技术常识教育、绿色证书教育,提高广大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和整体素质。

(四)坚持农科教结合,提高服务水平

农业推广与科技教育同步发展是现代农业推广的必然趋势,我们在强化政府行为的基础上, 要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起来,继续发挥“三农”协作的优势。农业推广服务要以农民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延伸到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储藏与加工、营销、市场信息、农业区域开发设计、农业观光、农村生活改善等领域。在重点转化国内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的同时,还应注重国外引进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要选择一些适应性好、成熟度高、效益显著的技术成果进行推广应用,提高科技转化率,加速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眭克仁,陈红,眭睦.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学,2008,36(11)

[2]申静,张素辉.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现在问题与创新研究[J].畜牧市场,2009(9)

[3]秦亮生.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7)

[4]戴立新.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08 (6)

篇5:农业推广论文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农业推广人员素质提升策略

名: 学

号: 年

级: 专

业: 学生类别: 指导教师: 教学单位:

罗松 1436004416942 南昌县14级 行政管理 “一村一”

蔡瑛

南昌县教师进修学校

2015 年 11 月 12日

浅谈农业推广人员素质提升策略

摘要:目前,我国拥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农业推广队伍。但是从总体上说,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偏低,推广能力不强。首先只有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然后,通过强化素质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农业推广人员的内在动力和工作热情。

关键词:

农业推广

冰山

素质

提高

能力

一、素质冰山模型的理论阐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上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的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与工作所要求的直接资质相关,我们能够用比较短的时间、使用一定的测试手段进行测量。既可以通过考察资质证书、考试、面谈、简历等具体形式来测量,也可以通过培训、锻炼等办法来提高这些素质。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素质冰山模型把员工个体素质形象地描述为漂浮在海洋面上的冰山,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属于裸露在水面上的表层部分,这部分知识和技能是对任职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这一部分素质也称为基准性素质,也可称为显性素质。基准性素质是容易被测量和观察的,因而也是容易被模仿的;换言之,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培训获得。内驱力、社会动机、个性品质、自我形象、态度等属于潜藏于水下的深层部分的素质,这部分称为鉴别性素质,也可称为隐性素质。它是区分绩效优异者与平平者的关键因素;相对于知识和技能而言,鉴别性素质不容易被观察或测量,也难于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员工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提升这部分素质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渐变的过程。

二、农业推广人员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业推广人员素质主要指那些能够影响农业推广活动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品质和动机等。根据素质冰山模型,可以把农业推广人员素质划分为冰山水面以上的显性素质和冰山水面以下的隐性素质两个层次,其中农业推广人员的显性素质包括基本知识和技能,隐性素质包括社会角色的认知程度、自我形象、品质和个人动机等。

(一)农业推广人员显性素质存在问题及原因 1.存在问题(1)专业知识欠缺

目前,我国拥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农业推广队伍。但是从总体上说,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偏低,推广人员的专业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低学历、低职称,知识单

一、陈旧,专职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已成为当前农业推广队伍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农业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专业基础理论强和以粮、棉、油作物生产为主的专业理论强,有扎实过硬的实践技能,欠缺经营管理、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产品市场和贸易、农业推广学、农村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公共关系学、计算机应用等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的相关知识。这直接导致了农业推广活动功能缺失,推广手段落后,并且不能迅速捕捉市场信息,更不能适应市场变化,阻碍了农业推广事业的发展。(2)推广能力不强

目前大多数推广人员难以适应农业推广必须依据市场的变化和多样化的现代农业发展,工作中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欠缺现代农业的投资观念和农业推广的根本目的是要产生经济效益的意识,工作上常常表现为肓目的服从;因为知识面窄而缺乏现代知识的更新能力,面对科技成果层出不穷的今天,显得力不从心;只注重对农民的生产技术指导,忽略了对农民的生产管理指导和农产品的市场销售指导,因而,欠缺商品意识和商贸技能,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希望快速增加经济收入的需要。同时,现有农业推广部门特别是基层农业推广部门办公条件差,缺乏必要的推广设施,装备较差,信息化服务能力较弱,没有精心策划高效利用现代传媒开展农业推广活动的能力。2.显性素质不高原因

农业推广人员的显性素质往往与其自身的直接资质相关,如学历、经验和接受的培训。一是农业推广人员主体学历层次偏低,对专业知识的获取能力相对较低,致使农业推广人员缺少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使其在推广活动中缺乏有力的智力支撑。二是农业推广人员普遍年龄偏大,也是其推广能力欠缺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与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农业推广由单一的生产技术指导变为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信息、销售、流通、加工等多方面综合性的服务,迫切需要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促进其知识更新和结构改善,以适应信息时代和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二)农业推广人员隐性素质存在问题及原因 1.存在问题(1)角色定位模糊

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管理型农业推广运行机制,缺乏科学的市场激励机制,农业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主动服务意识较差。农业推广人员对自身职业的预期模糊,即对自己所从事的农业推广职业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不了解,因而缺乏长远的眼光和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把农业推广这一行业当作谋取报酬的手段,而不是当成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事业来做。(2)自我认知不够

大多数农业推广人员长期在农业生产一线工作,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但由于工作环境和条件的限制,自信心不够,缺乏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常常戏称自己是“远看像卖碳的,近看原来是农技站的”。因而在农业推广活动中眼界不宽、目光短浅、缺乏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更缺乏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雄心壮志和精神境界。(3)职业道德不高

一方面,许多农业推广人员迫于生活经济压力而从事经营活动,严重削弱了公益性农业推广职能,少数农业推广人员在经营活动中无视职业道德,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有些农业推广人员的科学精神和诚信意识淡薄。许多推广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有的缺乏工作责任心和能力提升的动力,不能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有的发布虚假信息,给农民造成经济损失等,严重影响了农业推广人员在农民中的形象。2.隐性素质不高的原因

(1)农业推广的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不适应。从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看,仍然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主要对上级负责,自上而下运行。考核推广机构工作的主要指标是完成上级任务的情况;考核推广人员的标准是年终技术总结,并通过报奖评职称来体现优劣。在人事管理上形成了论资排辈、终身制;在分配方式上形成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在评价体制上形成了服务效果与服务对象的脱离;不能从制度上保障推广机构和人员充分履行职责,不利于调动其内在积极性、创造性。这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不适应。(2)农业推广资金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推广是国家出钱,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进行研究与开发,农业企业、社会、农民无偿或低偿使用和受益。这就使得投资渠道单

一、总量不足。[3]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乡镇政府在机构改革中,甚至还大幅度削减推广事业经费,造成相当一部分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恶劣局面,农业推广投资减少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才流失,农技人员待遇偏低,被迫从事经营性活动。

三、提升农业推广人员素质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思想教育,提高认识

政治思想素质是隐性素质的范畴。只有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级农业部门应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素质的重要性。一方面,不仅要注重引进人才、管理人才、用好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建设高素质的农业推广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业推广人员的管理,调查研究农业推广队伍的现状、问题及提高素质的办法,对农业推广人员特别是年轻同志还要经常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教育年轻同志要发扬老同志在非常艰苦的年代刻苦钻研、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恪守“崇尚科学、客观求实、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热情服务”的职业道德,树立为农服务、献身农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充分发挥农业推广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二)强化素质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素质培训是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培训应结合农业推广人员素质结构的现状,以农业推广人员素质冰山模型为目标,增加有利于开发和提升农业推广人员隐性素质的内容,改变传统单一的、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培训方法,以素质冰山模型作为农业推广人员培训效果评估的标准。不仅要重视农业推广人员的显性素质,更要重视其隐性素质。要培育农业推广人员的优秀素质,就要重视占大部分的隐性素质,它同时还深刻地影响着农业推广人员的显性素质。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显性素质的培训,诸如职业技能培训等等,因为这些培训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忽视了农业推广人员隐性素质的培训,忽视职业角色、自我认知、职业道德和态度方面的培训,因此也就很难从根本上提升农业推广人员素质。全方位素质培训的作用就是要将被培训者头脑中潜藏的意识和态度挖掘出来,将冰山水面上和水面下的部分完全协同起来,更大程度地发挥水下部分的核心作用。只有重视农业推广人员隐性素质的培训,才能提高农业推广人员显性素质培训的效果,从根本上发掘农业推广人员潜力,提升农业推广人员素质。

(三)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内在动力

农业推广人员隐性素质的提升,关键是强化以考评为核心的激励机制,调动农业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农业推广服务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首先,要解决农业推广投入不足的问题。要加大对农业推广的投入,建立多元化农业推广投入机制,变财政单一型为全社会复合型投入,鼓励社会各界和广大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农业推广投入,要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农技人员养老和医疗保险经费,切实解除其后顾之忧,鼓励农业推广部门开展技、物结合服务、产后信息及加工销售服务、技术咨询、技术承包等有偿服务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以激发其内在的推广积极性。

其次,对国家农业推广人员,政府应用法律的形式固定财政拨款中用于农业推广的资金比例,以保证农业推广人员的工资,尤其是对于社会公益性强,不能市场化运作进行创收性质工作的从业人员,财政要全额保障工资待遇和开展工作必需的资金落实,尽快出台农业推广人员绩效工资实施办法,使农业推广人员的待遇有保障,以此来调动农业推广人员的积极性,稳定农业推广队伍。

篇6:农业推广学

现代农业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动态过程

现代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 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农业推广学: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研究农业推广过程中行为变化与组织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推广服务系统:指农业推广人员、推广机构以及所处的生存空间。目标团体系统:是农民、农民家庭以及所处的生存空间。

沟通: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利用共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图像、记号及体态语等,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交流和传递各自的观点、思想、知识、爱好、情感、愿望等各种信息的过程

正式沟通:指按照组织明文规定的结构系统和信息流动的路径、方向、媒体等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过程。

非正式沟通:是指在一定社会系统内,通过正式组织以外途径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语言沟通:指利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的沟通

非语言沟通: 是借助非正式语言符号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来进行的沟通 行为:人在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心态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称为行为 需要:指一个人所缺少的,但对其生理和心理健康而言又是必需的某种东西 动机:是由需要及外来刺激引发的,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念或想法

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内在的行为冲动,朝向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激励力量:是指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内部潜力的作用力的大小 效价:是指某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效用价值的评价 期望值:是指一个人对某个目标能够实现的可能性(概率)的估计

创新:是一种被某个特定的采用个体或群体主观上视为新的东西,它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

沟通渠道:是指人们互相传播信息的途径或方式

社会系统:指一组有着共同问题,期望达到某种共同目标的相互关联的单位。

创新扩散:是某种创新在特定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中,在一定的时间内,经由某种渠道而被交流传播的过程

创新的采用:指某一个体从最初知道某项创新开始,对它进行考虑,做出反应,到最后决定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

采用率:指一项创新被某一社会系统众多成员所采用的相对速度 大众媒介渠道:是指利用大众媒介传播信息的各种途径与方式 人际沟通渠道:是指在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方式

社会结构:某一社会系统里各个成员或单位形成一定的行为方式,就称为社会结构 沟通网络:指社会各成员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沟通过程中所形成的途径和方式 创新结果:

大众传播法:是推广者将农业技术和信息经过选择、加工和整理,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传播给广大农民群众的推广方法 集体指导法:指推广人员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对具有相同或类似需要与问题的多个目标群体成员进行指导和传播信息的方法

个别指导法:是推广人员和个别农民接触,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向农民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法 参与式农业推广:是国际社会在扶持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形成的参与式发展思想和方法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半结构访谈:指根据推广项目任务和访谈对象的特点,首先进行系统的访谈提问设计(访谈大纲),然后访谈对象,获取具体信息的方法。农业推广论文:是以书面文字的形式来表达在农业推广领域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发与推广的学术性文体 农业推广科技报告:是指将农业推广活动中的有关情况,用书面形式向主管单位或负责单位所做的汇报。

项目申请报告:是申请科研课题立项、策划科研开展的一种文件

调查报告:是根据实际调查研究的成果,写出反映客观事物及问题的书面报告

农业推广合同:是指在农业推广活动中,由于推广工作的需要或为了某一目的,将合作双方或数方的权利和义务,用合同的形式固定下来,经签订和公证,形成共同遵守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条文

农业推广工作总结:是农业推广工作进行了一段时间或结束以后,农业推广人员所做的书面总结,主要是总结取得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未来农业推广工作的努力方向 农业科普文章是指把人们已经掌握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以及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用朴实通俗、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述出来的文体

目前世界上影响较大的推广组织机构主要有行政型、教育型、项目型、企业型和自助型5种类型。

2、当代世界农业推广模式可归纳为五大类型,即传递服务模式、合同约束模式、意识启蒙模式、参与服务模式和综合咨询模式。

1、爱德华•霍尔(E.Hall)有句名言“空间也会说话”并将人互动时的空间由近及远分成四种距离,即:亲密距离(亲昵区)、个人距离(个人区)、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

2、沟通的要素包括传送者、接收者、信息、沟通渠道、反馈、关系和环境。

3、农业推广沟通的网络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即链式沟通网络、轮式沟通网络、Y式沟通网络、扩散型沟通网络和全通道型沟通网络。

4、农业推广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主要包括语言障碍、习俗障碍、观念障碍、角色障碍、心理障碍和组织障碍六个方面。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Maslow 1908-1970)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种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始发作用、导向作用和强化作用三个作用

3、农民经济行为具有趋同性、随意性、短期性和个体性的基本特征。

4、农民购买科技商品活动由5W+1H构成。其“5W”是指购买者、购买什么、为何购买、何处购买、何时购买。

5、农民科技购买行为的类型分为:理智型、冲动型、经济型、习惯型和不定型五种。

6、农民群体成员的行为规律表现为:服从、从众、相容和感染与模仿。

1、创新有四要素,即创新、沟通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等。

2、创新扩散过程分为突破阶段、紧要阶段、跟随阶段和浪峰减退阶段四个阶段。

3、创新采用过程的阶段分为认识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验阶段和采用(或放弃)阶段等五个阶段。

4、创新决策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或步骤,即知识阶段,说服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证实阶段。

5、创新有关的知识与信息常可分成三种,即:软件信息、技能知识、原理知识。

6、根据个体接受创新的特点,通常可以把某一社会系统内所有的采用者划分成以下五种类型(Rogers,1983),即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晚期多数和落后者。

7、各类采纳者的主要特征是:创新者—— 具有冒险性的; 早期采用者—— 有名望的; 早期多数 ——深思熟虑的;晚期多数——怀疑的;

落后者——传统的。

1、农户访问大体分为准备、进行、解决问题及考评四方面工作。

2、参与式农业推广的基本程序包括准备阶段、社区问题确认阶段、方案优选阶段、行动阶段、信息反馈与成果扩散等阶段。

3、一个社区项目涉及的问题领域很多,要理清各个问题领域之间的关系。具体步骤是:(1)问题征集→(2)问题归类,并确定核心问题领域→(3)构建问题树,检验原因与结果关系是否成立→(4)问题筛选,确定项目研究的问题领域。

4、项目计划一览表能够回答一系列问题,被称为5W2H,其检验指标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要素、数量、质量、时间。

5、访谈类工具是推广工作者熟悉社区情况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工具。主要包括半结构访谈、结构访谈、开放式访谈3种。

6、对比分析是以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风险(threat)等方面进行分析,简称SWOT分析。

7、农业推广程序概括起来可分为“项目选择、试验、示范、培训与咨询、推广、评价”等七个步骤。其“试验、示范、推广”是农业推广最基本的程序。

1、农业推广科技报告具有告知性、客观性、针对性三方面的特点。

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具有预测性、公正性、综合性、可靠性、科学性等特点。

3、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写作格式一般由:封面、目录和正文三个部分组成。

4、调查报告分为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典型经验调查报告和查明问题的调查报告三种。

5、农业推广工作总结包含的一般内容由标题、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组成。

6、科技简报一般由报头、正文、报尾三部分组成。

7、农业推广语言具有传播性、推销性、说服性和启发引导性等特点。

8、演讲稿议论式结构方法有排列法、总分法、深入法、对比法。

第一章

9、演讲稿叙述式演讲稿的结构有时间法、空间法、因果法、问题法等。

1.农业推广发展的趋势:

1、农业推广工作的内容已由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拓展到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咨询服务。

2、推广对象的范围扩大。

3、推广人员与组织机构多元化。

4、推广方法与方式更加重视以沟通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与教育咨询方法。

2、农业推广的主要社会功能(直接、间接)。答:直接功能:

1、增进农村居民的基本知识与信息

2、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技术水平

3、促进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4、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技能

5、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

6、增强农民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

间接功能:

1、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

3、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

4、优化农业生态条件

5、促进农村组织发展

6、执行国家的农业计划、方针与政策

1、影响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的各种因素。答:(一)人际关系的复合体的影响

(二)某种社会结构和某种组织结构的影响

(三)某种文化环境的影响

(四)环境条件的影响(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农村区域位置环境)

2、推广服务工作效率的决定因素。答:1.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

2.目标团体系统的采纳效率

3.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效果

4.农业推广工作的外部环境条件

3、理解沟通时,注意那些问题。答:(1)沟通是双方行为。(2)沟通是一个过程。(3)沟通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是编码、译码和沟通渠道。

4、沟通的作用。

答:1.利于个人的生活与发展

2.使组织良性运行并有效的决策

3.促进社会的变革发展与人类的进步

5、自上而下沟通的功能。

答:具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二是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三是推动组织的思想教育。

6、信息传播人员在信息的准备方面应做那些工作。

答① 确定信息内容;② 确定信息的接收者;③ 确定信息传递的时间。

7、为什么说“传递的信息与传送者、接收者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答首先是它们相互依存,没有沟通内容,则无所谓传送和接收。

其次是它们相互作用,传送者与接收者的状况决定沟通内容的创造和选择;反过来,沟通内容的状况及其变化也影响沟通主体——传送者与接收者的态度。

第三是两者相互转化。

8、农业推广沟通的作用。答:

(一)根据现状与需求,确定推广目标

(二)建立情感,产生亲合力效应

(三)提供咨询,解决问题

(四)帮助农民进行预测、决策

(五)监测评价、修正错误

9、农业信息的特性。答:

(一)农业信息具有不确定性。

(二)农业信息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

(三)农业信息具有指导和操作性。

10、农业信息具有不确定性

答:首先是农业创新技术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应用中需要摸索和调整;

其次是农户和科技人员或者中介机构对技术效果的认识常常存在差异;

第三是农业生产具有不确定性,农业技术的应用必须受生物学规律和经济规律所支配。

11、农民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局限性原因。

答:

1、传统的经验主义。其经济地位和社会阅历决定了他们“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世界观与思维模式,只信奉具体可感知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重感知体验的思维定势和传统。

2、现实体制原因。

由于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影响,农村中家庭承包双层经营的方式还不够完善,没有发育到产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水平。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农民的眼光和胸怀。

3、利益观念的原因。农民更关心切身利益和具体问题。

12、农业推广沟通主体间的关系的特点。答:

1、推广人员和农民的关系平等但角色有差异。

2、推广人员应主动适应农民。

3、双方互相影响但作用和性质不同。

13、农业推广沟通的技巧

1、在沟通中以农民为中心,做农民的知心朋友

(1)推广人员应该平易近人的形象,从而得到农民打心眼里的尊重、佩服和信赖;(2)推广人员做到尊重农民,真诚地帮助农民,处理好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处理好与当地意见领袖的关系。(3)推广人员必须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和行动目标,为农民提供最满意的信息或服务。(4)推广人员应了解农民的需要与问题,向他们介绍实用的技术与信息,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与自我决策能力;同时需要熟练地掌握专业知识以及党的农村政策,必要的法律知识及国情乡情知识等。

2、熟悉当地风俗习惯、了解农民心理

3、采用适当的语言与措辞

要尽可能采用适合农民的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

4、信息处理应简单明了并层次清楚

5、适当重复和比较信息的关键内容与特点

6、利用肢体语言,讲究沟通艺术

7、善于启发农民提出问题

8、强化信息反馈

1、构成人类行为的基本要素。

答:

1、行为的主体是人。

2、行为是在人的意识支配下的活动。

3、行为与一定的客体相联系。

4、行为总要产生一定的结果。

2、人的行为特点。

答:

1、目的性。

2、调控性。

3、差异性。

4、可塑性。

5、创造性。

3、根据需要理论,推广机构和人员在推广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应注意那些问题? 答:1.了解农民需要的实际性。

2.分析农民需要的层次性。3.分析农民需要的主导性。

4、动机的特征。

5、答:

1、力量方向的强度不同。

2、人的目标意识的清晰度不同。

3、动机指向目标的远近不同。

5、激励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答:1.正确确定推广目标,科学设置推广项目。

2.认真分析农民心理,热情诱发农民兴趣。

3.提高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积极创造良好推广环境,增大推广期望值。

6、农民交往行为的特点 答:(1)以感情为重。

(2)注重伦理。

(3)内向性

(4)非契约性。

7、我国农村的农民交往行为所具有的特征。答:(1)交往对象的等级化。(2)交往主体间关系的多元化。

(3)农民交往中“信任关系的差序格局”。

8、我国农民的投入行为主要受那些因素影响。

答:1.户均收入水平。

2.农民文化程度。

3.农业经营规模。

4.家庭经营结构。

5.农业的比较利益。

9、我国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的特点。

答:1.自给性生产与商品生产并存。

2.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并存。

3.行为的一致性与多样性。

10、农民对科技的购买行为的一般阶段。

答:①知晓阶段,知道有某种科技产品存在。②了解阶段,认识了解产品的作用。③喜欢阶段,对产品产生良好印象;④确信阶段,确信自己需要,产生购买愿望;⑤购买阶段,进行实际的购买活动。

11、农民的科技购买行为的发展阶段。

答:①需求的发现。仔细思考需要什么科技产品,才能解决自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②寻找目的物。寻找并了解有哪些科技产品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以激发购买动机;③做出购买决定。在众多目的物中,决定自己到底该买什么;④科技产品的购买和使用。进行实际购买活动,并按产品要求进行使用;⑤对产品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使用效果是否真的满足自己的要求,决定以后是否再购买。

12、农民群体意识形成的条件。答:1)共同的目标利益。(2)合理的奖惩制度。(3)自然义务领导人物。他们是成员内心公认的组织者和领导者。(4)亲近和友爱。这是群体意识的纽带。群体内领导和成员之间,成员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同情、关心、帮助,使成员在感情上相互联系,不可分离。

13、农民群体意识的培养 答:1)创造形成群体意识的条件。一个人处在具有群体意识强的氛围之中,必将受到熏陶、受到感染,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得到培养。(2)宣传教育。通过群体舆论,宣传群体主张,讨论群体事务,使成员认识到群体的事就是我们自己的事。(3)开展群体活动。组织群体之间的竞赛,可以增强成员的集体感和团结精神,组织成员的讨论、思想交流、文娱体育活动、对成员的家访、慰问等活动,都可增强成员的凝聚力。(4)加强成员的个人修养。群体要求成员(包括领导)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思想意识水平,增强群体意识。

14、改变农民行为的基本策略

答:改变农民行为的基本策略与方法也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直接改变农民本身;二是改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1.以改变农民为中心的策略。从农民本身入手,使其行为发生改变。如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促进农民知识状况的改善;增强农民的生产技能,为农民的行为改变创造更多的积极因素 2.以改变环境为中心的策略。从农民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入手,使其行为发生改变。如改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及经营环境。3.农民与环境同时改变策略。即提高农民素质与改变其工作环境同时进行。

1、大众传播媒体的特点。

答: 1.传播的信息权威性高。

2.传播的信息数量大、速度快。

3.信息传播成本低、效率高

4.信息传递方式是单向性的。

2、大众传播法的应用。

答:(1)介绍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成果等,让广大农民认识新事物的存在及其基本特点,从而引起他们的注意和激发他们的兴趣。(2)传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有关信息(包括家政和农业技术信息)。(3)发布市场行情、天气预报、病虫害预报、自然灾害警报等时效性较强的信息,并提出应采取的具体防范措施。(4)针对多数推广对象共同关心的生产与生活问题提供咨询服务。(5)宣传有关的农村政策与法规。(6)介绍推广成功的经验,以扩大影响。

3、集体指导法的特点。答: 1.指导范围相对较大,有利于提高推广效率和经济效益。

2.信息传递方式属双向交流,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3.有利于展开讨论,达到一致的意见。

4.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每个人的特殊要求。

4、集体指导法的原则。

答:1.重引导,坚持自愿参加。

2.重质量,注意效果。

3.重实际,照顾农民特点。

5、运用集体指导法的要求。

答:1.对推广对象的要求。

2.对时间的要求。

3.对方式的要求。

4.对方法的要求。

5.对规模的要求。

6、个别指导法的特点。

答:1.针对性强。

2.解决问题的直接性。

3.沟通的双向性。

4.信息发送量的有限性。

6、个别指导法对推广人员本身有哪些要求。

答:

①推广人员要有真才实学的推广才能;②推广人员要有不怕苦、不怕累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献身农业推广事业的精神;③推广人员要态度谦虚,对农民有爱心,尊重农民;

④推广人员要深入研究和充分了解农民的个别要求,及时掌握反馈信息。

7、农户访问的优缺点。答:(1)优点:

①推广人员可以从农户获得直接的原始资料;

②与农民建立友谊,保持良好的公共关系;

③容易促使农户采取新技术的行动;

④有利于选择示范户及各种义务领导人员;

⑤有利于增加其他各种推广方法的效果。

(2)缺点:

①推广人员所花的时间长和经费较多;

②接触的对象限于少数人;

③有时访问的时间不一定适合农民的方便与需要。

8、半结构访谈的基本要领和基本步骤。

答:步骤:首先设计一个包括讨论的主题和主要内容的访谈框架,即问题结构设计。第二是确定访谈群体、样本规模和选样方法。第三是熟悉访谈技巧,提高引导、归纳总结、判断技能等。第四是开展实地访谈。第五是分析访谈信息。最后共同开展结果讨论。

要领:在访谈中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提高访谈效果,访谈者在工作之前要打消被访者的思想顾虑,使他们能够在平和气氛中进行交流;同时访谈者要注意收集访谈中出现的事先没有预料到的额外信息;为个别被访者保守秘密;访谈中只记录访谈要点,访谈结束后立即整理访谈记录;采用多种访谈形式进行信息获取和信息的交互认证。

9、问题分析法的优缺点。

答:优点

①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内容的直观性;

②用展示板、卡片展示研讨内容,可以帮助与会者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③它还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不同层次的参与者提供了宽松的沟通环境。

缺点:①在实际操作中,因时间限制,难以做到问题描述的精确、准确;

②有些问题具有多元性,结构化处理很困难。

10、农业推广信息的来源渠道广泛,但主要有那些渠道?

答:印刷品渠道传播(1)报纸、杂志。

(2)墙报。

(3)黑板报。

(4)书籍。

声像传播渠道

(1)广播。(2)电视。(3)录音、录像。

(4)电影。

(5)网络。

11、选择和综合应用农业推广方法时,要注意那些方面的要领?

答:一般来讲,农业推广应按照“项目选择与确定、小面积试验、成果与方法示范、培训与咨询服务、普及推广、结果评价”这一程序进行,但在实际推广工作中,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而不是教条和死搬硬套。

1、属于同一自然条件的两个地区,某项先进技术已在一个地区进行过推广且取得成功,在另一个地区推广时,不必进行试验而直接进行示范、培训和推广即可。

2、一些新品种在培育过程中已适应了当地的自然和生产条件,并经多地多点试验,有一定面积的示范,在农民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样的品种一经审定后,可直接进入推广环节,推广部门不必再进行重复的试验。

3、农民自身在多年的实践中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推广部门应在及时总结提高的基础上,可不必再试验和示范而在同类地区大力推广。

4、某项技术是针对某一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当地进行研究示范的,当研究成功后,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直接在当地进行大面积推广。

1、农业推广论文的选题原则。答:

(一)创新性原则

(二)需要性原则

(三)可行性原则

(四)题目大小适中原则

(五)实事求是原则

2、写作调查报告注意那些事项?

答1.认真调查研究。

2.精心确定主题。

3.科学恰当地选用和安排素材。

4.适量选用大众化的生动语言。

3、如何理解朴实通俗的原则? 答:朴实的语言是农业推广语言运用的重要原则,因为朴实的语言能增强人际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朴实通俗的原则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语言要亲切,态度要诚恳,要尊重对方。

(2)技术问题要尽量使用农民的语言。

(3)讲解科学技术问题要通俗易懂,便于农民接受。

4、如何理解事实教育的原则?

答:农业推广活动不是简单的经营或推销行为,也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针对推广对象特定问题与需要的教育与咨询工作。推广人员担负着教育农民、引导农民的责任,必须坚持事实教育的原则。

(1)事实教育原则必须符合客观。

(2)事实教育的原则符合农业推广科学技术传播的规律。

(3)农民更加相信眼前的事实

5、农业推广语言的风格。

答:1、朴实通俗

:在推广语言使用上要以礼相待,和蔼可亲,通俗易懂,便于农民接受。

2、深入浅出

:针对推广对象特点的科技与文化素质,把科学理论的语言变成推广对象易于理解的大众语言。

3、科学规范

: 注意农业推广语言运用的科学规范性,不能违背科学规律4、事实教育

:农业推广是针对推广对象特定问题与需要的教育与咨询工作。

6、心理沟通的技巧。

答:1.以礼相待,情感靠拢。

2.心理换位,缩短距离。

3.求新求异,吸引农民。

7、农业推广演讲材料的选择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基于真实性。演讲使用的材料必须有事实根据,而且应当是经反复证明结论是正确的。(2)突出典型性。选择的材料要有代表性,能有力地揭示事物本质,使人信服。

(3)把握吸引性。材料要生动,能反映听众身边的人和事,以吸引听众。

(4)满足主题需要性。选择材料要紧紧围绕主题,有利于主题的论证和说明。

8、演讲的结尾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回归主题,使听众加深理解。(2)概括全篇,使演讲完整统一(3)引发激情,使听众振奋精神,鼓励行动。(4)发人深思,使听众耐人寻味,促使听众在实践中去探索、证实。

9、演讲的临场发挥要注意的问题。

答:1.注意心理调节,保持沉着自信。

2.把握听众心理, 做到有的放矢。

3.声调运用恰当,抑扬顿搓有致。

4.神态表情自如,眼神感情合一。

上一篇:企业车辆技术管理下一篇:幸福是财富作文初三优秀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