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决书和裁定书

2024-04-13

判决书和裁定书(精选6篇)

篇1:判决书和裁定书

不可以申请再审的判决和裁定

可归纳出以下几种情形的判决、裁定不可以申请再审。

作者:马永顺律师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马永顺律师文章

一、解除婚姻关系的判决,不可以申请再审。但是解除婚姻关系判决中,如果对财产分割部分不服,可以申请再审。

二、人民法院,包括不予受理、驳回起诉、管辖权异议和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的裁定,这四种类型的裁定可以申请再审。

三、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产程序、执行程序中作出的裁判,不可以申请再审。

四、如果再审判决是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当事人就不能申请再审了。

对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民事诉讼法第16章审判监督程序规定

第一百九十八条 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第一百九十九条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第二百条 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四)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

(五)对审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

(六)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七)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

(八)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

(九)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

(十)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

(十一)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

(十二)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十三)审判人员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篇2:判决书和裁定书

××××人民法院

刑事判决书

(××××)×刑特初字第××号

被告人……(写明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贯、职业或工作单位和

职务、住

址等)。

本院……(写明在审理××一案中被告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或者在执行已经

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时被告人公然抗拒执行的事实、情节和证据)。

本院认为,……(写明定罪判刑的理由)。依照……(写明判决依据的法律条

款项)的规定,判决如下:

……(写明判处的具体内容)。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接到判决书的第二日起××日内,通过本院或者直接向×

×××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书面上诉的,应交上诉状正本一份,副本一份。

审判长 ×××

审判员 ×××

审判员 ×××

××××年××月××日

(院印)

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

篇3:判决书和裁定书

(一) 客体要件

关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侵犯的客体, 笔者认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人民法院的判决与裁定的正常执行活动。”[1]人民法院是审判机关, 其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其依法做出的判决、裁定一经生效后就产生了强制执行力, 被执行人不得抗拒执行。本罪的对象是拒不执行法院的判决、裁定, 对此, 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13条的解释》 (以下简称《立法解释》) 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界定为“人民法院为依法执行支付令、生效的调解书、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等所作的裁定”。

(二) 客观要件

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 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 情节严重的行为。其中“有能力执行, 既包括现实就有执行的能力, 也包括经过一定的努力就具备执行的能力。”[2]如果行为人的确因经济实力不够, 无法执行这些法律文书, 此时则不属于拒不执行, 不应以本罪论处。至于“拒不执行”如何理解, 实践中可以将对财产的转移隐藏、对执法人员的暴力威胁、对法院的执行通知不予理睬等行为理解为“拒不执行”。另外, “情节严重”这一限定条件也需要界定, 笔者认为应当符合《立法解释》中规定的四种情形。

(三) 主体要件

关于单位能否成为本罪的主体, 我国没有明确的规定, 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司法解释》) 的规定, 负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依照刑法第313条的规定, 以本罪处罚。可以肯定的是, 此处的规定没有明确单位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而是单位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可以构成本罪, 仍然属于自然人犯罪的范畴。

(四) 主观要件

本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 过失不构成本罪。进一步分析, 本罪故意的具体形态应是直接故意。根据现行刑法第313条的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 可以推知行为人对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自己是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 明显存在着一种希望不被执行的主观心理状态, 根据刑法的相关理论, 这种故意明显的属于直接故意。

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认定

(一) 罪与非罪的界限

1.拒不执行判决、裁定行为与申诉行为之间的区别要分清楚。

申诉行为的提出, 并不意味着行为人就具有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的故意, 而只是想寻求救济途径以解决自己认为的不公平判决或裁定, 只要其没有采取拒不执行的行为方式, 就不应以本罪论处。但是, 借口申诉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 不能免除本罪的刑事责任。[3]

2.抗拒错误的执法行为不同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行为。

如果执法人员在执行中言语粗暴、或者相关手续不完备等引起的抗拒行为, 此时就要具体分析, 由于这类执行行为本身就不完全符合相关规定, 行为人此时予以抵制就不能一律定罪, 而是执法人员应在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后再予以执行。

(二) 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在实践中, 要注意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与妨害公务罪的区别, 二者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抗国家权力机关的犯罪, 而且还常常伴有暴力或威胁的因素存在其中。从广义上来说,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也是妨害公务罪的一种。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 主体不同, 前罪的主体除了被执行人外, 还有担保人和协助执行义务人;后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第二, 主观心理不同。前罪是明知而故意拒不执行;而后罪是明知而故意加以妨害。

三、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立法完善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设立, 适应了我国的现实需要, 但在现实中, 此罪也有其不完善之处, 笔者尝试对本罪的完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本罪的犯罪对象范围可以考虑适当放宽

前已述及, 将法院为依法执行支付令、生效的调解书、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等所做出的裁定列于本罪的对象范围, 但没有将有执行内容并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支付令以及人民法院生效的决定、通知、命令等法律文书直接纳入其中。应当说, 这些有执行内容并已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执行力, 因为也是司法机关做出的, 同样的体现了司法机关的权威。因此, 将人民法院生效的具有执行内容的其他法律文书列为本罪的犯罪对象范围, 同样的符合现实的需要。

(二) 本罪的犯罪主体可以考虑增加单位

我国现行刑法第313条仅规定了自然人可以成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主体, 至于单位是否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没有明确的规定。“单位有能力执行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而不执行的占很大一部分, 严重损害了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 扰乱了经济秩序”[4], 对于这样的现实, 可以考虑在以后修订刑法时, 将单位列为本罪的犯罪主体。

(三) 尝试对本罪的法条表述进行重新设计

根据以上的论述, 笔者尝试对现行刑法第313条的条文进行重新设计:

第三百一十三条 对人民法院具有执行内容的法律文书有能力履行执行、担保执行或者协助执行等义务而拒绝履行义务, 情节严重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 对单位判处罚金, 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参考文献

[1]陈兴良.罪名指南 (下册)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1028.

[2]李希慧.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310.

[3]曾庆敏.刑事法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1:369.

篇4:判决书和裁定书

关键词:判决;裁定;实体问题;适用范围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刑诉法第225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第一审判决的上诉、抗诉案件,经过审理后,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一)原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应当裁定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根据该项规定,刑事上诉或抗诉案件如果事实认定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应当采用裁定方式驳回上诉或抗诉,维持原判。而根据民诉法第170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以判决、裁定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根据该规定,“以判决、裁定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中的判决与裁定不是一种选择关系,而是与原判决、裁定相对应的一种关系,也就是判决只能以判决方式、裁定只能以裁定方式。行政诉讼法第61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一)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的,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该规定明确以判决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由此导致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就同一问题却规定适用不同的法律文书,而该项规定内容却并非三大诉讼法的特殊性征象,从而引发就同一共性内容却规定不同以及哪一立法规定更具科学性、合理性的问题?

二、刑事案件应判决“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

“判决是人民法院通过审理对案件的实体问题作出的处理决定。它是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在个案适用法律上的具体体现。” “裁定是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和判决执行过程中,对程序性问题和部分实体问题所作的决定。”由此产生两个关键问题:一是“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是一个实体问题,还是一个程序问题?二是如果是一个实体问题,那么判决与裁定在实体问题的适用上是怎样界分的,判决“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的依据何在?

(一)“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主要是一个实体问题

所谓实体问题主要是关于控辩双方所关注的事实认定及法律适用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定罪与量刑。我国刑诉法第225条第一款规定的前提就是建立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而这些内容恰恰是控辩双方所关注的实体问题。尽管“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本身就蕴含着对程序适用合法的肯定,但不可否认的是,第225条第一款规定的侧重点在于对实体部分的认定。

(二)“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适用判决的理由

1.判决是对案件实体问题的最终认定。

判决是审判人员在综合控辩双方意见的基础上,对案件事实、适用法律、科处刑罚等事项所作出的最终认定,具体包括罪与非罪、此罪彼罪、罪轻罪重、是否科处刑罚、科处何种刑罚、量刑幅度等事项,是审判人员代表所在审判机构对该案件实体问题的综合性最终表态。但须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最终认定只是针对该审判机构而言,并非最终意义上的终审判决。裁定虽然也适用于减刑、假释、撤销缓刑、减免罚金以及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等部分实体问题,但减刑、假释、撤销缓刑、减免罚金只是案件执行过程中对部分实体问题所进行的调整,并非是对案件实体问题的整体改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并非是案件的核心问题,只是出于障碍性因素的影响,在无法或暂时不能对案件定罪量刑等核心实体问题作出认定的情况下,对部分实体问题所进行的认定与处理。而“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是对案件核心实体问题的综合认定,因此,应适用判决而非裁定。

2.判决是基于控、辩、审三方架构基础上所作出的最终认定。

根据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控、辩、审三方构成刑事审判的基本架构,“毕竟,缺少上述三方中的任何一方,刑事诉讼活动就无法构成完整的诉讼形态”。其中控方与辩方(包括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处于结构上的对立关系,审判方处于居中裁决地位。刑事判决必须是审判方在控、辩双方的共同参与下作出的,一审判决必须是通过开庭审理的方式来作出,二审虽然有开庭与不开庭两种审理方式,但即使不开庭审理的案件也要求必须讯问被告人并听取包括检察人员在内的各方意见,并没有动摇以控、辩、审三方为基础的基本审判架构。而裁定的作出则不要求控、辩、审这种严格的审判架构。例如减刑和假释,减刑和假释的建议由刑罚执行机关提出,而不是作为控诉一方的检察机关。另外,建议不是指控,因此,也不存在对立关系比较明显的控方与辩方,即使须要征求检察人员的意见,但这里的检察人员更多的是以法律监督者的身份而不是以控诉者的身份出现,并不存在以控、辩、审三方为基础的审判架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参与的情况下,虽然可能有利害关系人参加,但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以控、辩、审三方为基础的审判架构。“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不管是以开庭方式还是不开庭方式审理,其最终结论都必须建立在以控、辩、审三方为基础的审判架构之上,该种情形适用判决比适用裁定更为适宜,因此,建议将刑诉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第一审判决的上诉、抗诉案件,经过审理后,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一)原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应当判决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

三、立法意义

(一)有助于科学界定判决与裁定的适用范围

现行立法中只是规定了适用判决和裁定的具体情形,并未对二者适用范围作出明确界分。理论界也缺乏对判决与裁定适用范围及依据的研究,更多的只是对判决和裁定的适用情形进行了梳理,但并未就该种情形为何适用判决或裁定的理由作出说明。通过修改刑诉法第255条第一款,将裁定改为判决,不仅更能体现立法的科学性,而且也有助于准确把握判决和裁定的具体适用范围。

(二)体现对诉讼共同原理的尊重

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因特殊性而区分,因共同性而归为一类。对共性问题应采取一致的处理方式,否则不仅会造成理解上的歧义,也不符合诉讼共同原理。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均以判决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刑事诉讼中尽管多了抗诉情形,但这并不构成实质上的差别,刑诉法却以裁定方式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客观上造成了三大诉讼法在同一问题上的立法分歧。因此,对刑诉法第225条第一款的修改更能彰显对诉讼共同原理的尊重。

(三)增强审判人员的责任意识

通过对刑诉法第225条第一款的修改,可以引起审判人员对二审价值的重视。“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不是一个简单的程序问题,也不是一个对部分实体问题的评价问题,更不是单纯地对一审判决进行附和的问题,而是要求二审审判人员要站在审判者的视角,对案件实体问题进行全盘审视与综合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因此,刑诉法第225条第一款的修改将有助于增强审判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二审的审判质量。

篇5:判决书和裁定书

原告程小杏,又名程海珍,女,1955年12月15日出生,汉族,农民,住址同上,系杜玉岭的妻子。

二原告的委托代理人职占久,温县司法局祥云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

被告郝永丰,男,1986年4月25日出生,汉族,农民,住温县黄庄镇西王里村一组。委托代理人马萍,河南豫星律师事务所律师。委托代理人成琴,河南豫星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杨靖波,女,1971年7月15日出生,汉族,农民,住温县北冷乡北冷村十六组。被告温县公路管理段,住所地:温县温泉镇黄河路东段。法定代表人郑志超,段长。

委托代理人郭应涛,河南豫星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杜玉岭、程小杏因与被告郝永丰、杨靖波、温县公路管理段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于2007年7月5日诉至本院。本院于同日决定受理后,依法向被告郝永丰、杨靖波、温县公路管理段送达了应诉通知书、起诉状副本、举证通知书、开庭传票等有关诉讼文书。2007年8月13日、9月10日,依法由审判员王卫东适用简易程序二次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杜玉岭、程小杏及其委托代理人职占久,被告郝永丰的委托代理人马萍、成琴,被告杨靖波,被告温县公路管理段的委托代理人郭应涛到庭参加诉讼。后因案情复杂,案件转为普通程序审理。2008年1月28日,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杜玉岭、程小杏及其委托代理人职占久,被告郝永丰的委托代理人马萍、成琴,被告温县公路管理段的委托代理人郭应涛到庭参加诉讼。被告杨靖波经本院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杜玉岭、程小杏诉称,2006年9月19日夜晚,原告之女杜鹏华乘坐被告郝永丰驾驶的豫H7C015号两轮摩托车由东向西行驶至温县获轵线郑平大修厂门口东30米路口时,撞在被告杨靖波因施工堆放在路边的土堆上,致使杜鹏华受伤,后杜鹏华经抢救无效死亡。事故发生后,经温县交警部门责任认定,郝永丰应负事故的主要责任,杨靖波负事故的次要责任。杜鹏华的死亡给原告造成了巨大的精神伤害。然而被告郝永丰仅赔偿了原告的抢救费、丧葬费,其他损失却未能赔偿。因温县公路管理段对杨靖波在公路上堆放土堆的行为疏于管理,故温县公路管理段应对杨靖波的赔偿责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故要求

1、被告郝永丰、杨靖波共同赔偿原告死亡赔偿金196205.2元、精神抚慰金20000元合计216205.2元;

2、被告温县公路管理段对杨靖波的赔偿责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被告郝永丰辩称,1、杜鹏华由于未戴安全头盔才致使其头部严重受伤,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杜鹏华存在过错。发生事故时,杜鹏华不满十八周岁,系未成年人,原告未尽到监护职责,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2、由于杜鹏华存在过错,且原告未尽到监护职责,应适当减轻被告郝永丰的民事赔偿责任。同时,根据交警部门的事故责任认定书,被告郝永丰也不应承担全部民事责任。

3、杜鹏华住所地为温县黄庄镇西王里村,系农业户口,按照上河南省农民纯收入标准计算,死亡赔偿金也不过6万多元,显然原告主张的死亡赔偿金数额过高,没有依法进行计算。

4、被告郝永丰因此次交通事故构成交通肇事罪,被温县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拘役三个月,根据法律规定,原告不能向被告郝永丰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5、事故发生后,被告郝永丰已经赔偿原告11410元。在刑事诉讼中,被告郝永丰又积极赔偿原告损失30000元。由于郝永丰也在事故中受伤,并构成终身残疾,现没有任何赔付能力。综上,请求人民法院依法做出公正的判决。

被告杨靖波辩称,其以漯河市润泽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名义进行污水处理厂外排水工程施工,被告杨靖波是施工人,因其在路边堆放土堆,造成了交通事故,愿意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但是原告主张的赔偿数额过高,应按照河南省农民收入标准计算损失,不应赔偿原告的精神抚慰金。

被告温县公路管理段辩称,温县污水处理厂外排水工程的施工单位是漯河市润泽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工程不是答辩人发包的。根据交警部门的事故责任认定,被告杨靖波将土堆放在路边,未按规定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应负事故的次要责任。答辩人既不是施工单位,又不是肇事者,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五条的规定,不应承担民事责任,应依法驳回原告对答辩人的诉讼请求。

根据原、被告的诉辩意见,本院确定本案的争议焦点为:

1、如何确定本案民事责任的承担问题;

2、计算死亡赔偿金应适用的标准;

3、精神损害抚慰金是否合理的问题。围绕争议焦点,原、被告所举证据及质证意见如下:

一、原告所举证据及被告的质证意见

(一)、第一组证据原告家的户口本,证明原告的主体资格以及受害人杜鹏华的年龄;

(二)、第二组证据,证明被告对交通事故的发生均有过错,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1、温县公安交通警察大队交通事故认定书一份,该事故认定书证明被告郝永丰应负事故的主要责任、杨靖波负事故的次要责任;

2、本院(2007)温刑初字第88号刑事判决书一份; 3、2008年8月3日,原告申请本院调取本院(2007)温刑初字第88号郝永丰交通肇事罪一案的有关卷宗材料。经本院审查,原告的申请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有关规定,应予准许。本院依法调取了以下证据:(1)交通事故现场勘验笔录一份;(2)交通事故现场图及草图各一份;(3)事故现场照片复印件五份;(4)询问郝永丰的笔录二份;(5)询问杨靖波的笔录一份;(6)询问杜玉岭的笔录一份;(7)询问程利芳的笔录一份;(8)询问崔艳明的笔录二份;(9)询问郝艳芳的笔录一份;(10)询问张秀云的笔录一份;(11)尸体检验报告书一份;

(三)、第三组证据,证明杜鹏华生前在郑州市打工一年多时间,其经常居住地在郑州市,死亡赔偿金应按照2006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0.26元的标准计算。

1、温县黄庄镇西王里村村民委员会证明一份,;

2、郑州市公安局金水分局柳林派出所证明一份;

3、本院依据原告的申请依法调取了本院(2007)温刑初字第88号郝永丰交通肇事罪一案的刑事卷宗中温县人民检察院询问卢慧的笔录一份。

关于上述证据,被告郝永丰、杨靖波质证认为,1、对第一、二组证据的真实性不持异议,但是杜鹏华未戴安全头盔,应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

2、温县黄庄镇西王里村村民委员会不能证明原告的证明指向。如果2005年元月份杜鹏华到郑州打工,当时杜鹏华还不满十六周岁,不可能外出打工,因为法律规定禁止使用童工的;

3、柳林派出所只能证明杜鹏华在郑州所打工的理发店暂住,不能证明杜鹏华长期在郑州居住并以打工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

4、卢慧作为证人应当出庭作证,其陈述的杜鹏华开始在其理发店打工的时间与柳林派出所的证明不一致,卢慧证明杜鹏华在其理发店学理发,不能证明原告的主张。被告温县公路管理段的质证意见为,1、从调查杨靖波的笔录可以看出温县污水处理厂外排水工程的发包人不是公路段,该工程不是公路段管辖的范围之内,公路段不应承担责任;

2、温县黄庄镇西王里村村民委员会证明的内容不具有真实性,因为村民外出打工不可能到村委会备案,村委会就不可能知道杜鹏华外出打工的时间;

3、柳林派出所的证明不具有真实性,因为杜鹏华没有在郑州办理暂住证,那么柳林派出所怎么得知杜鹏华在郑州居住的时间,柳林派出所没有说明杜鹏华在郑州居住时间的依据;

4、如果杜鹏华是农民工,就应该为成年人,而杜鹏华死亡时,不满十八周岁,不可能成为农民工。死亡赔偿金不能按照城镇居民的标准进行赔偿。

二、被告郝永丰所举证据及原告和其他被告的质证意见

1、本院(2007)温刑初字第88号刑事判决书一份,证明郝永丰因交通肇事罪被判处拘役三个月的事实; 2、2006年9月25日原告杜玉岭出具的收据一份,证明被告郝永丰积极赔偿原告损失11410元; 3、2007年6月本院收取郝永丰赔偿款30000元的收据一份,证明被告郝永丰在刑事诉讼中积极赔偿原告损失;

4、温县黄庄镇西王里村村民委员会证明一份,证明被告郝永丰家庭生活困难;

5、温县人民医院的诊断证明书和出院证各一份,证明被告郝永丰在事故中受伤的事实。原告对上述证据的质证意见为,1、原告不知道被告郝永丰交给法院30000元赔偿款;

2、西王里村村民委员会的证明上,没有村委主任的签名。如果被告郝永丰家是贫困户,应有有关单位的低保证明;

3、对其他证据无异议。

被告杨靖波、温县公路管理段对被告郝永丰所举的证据无异议。

三、被告杨靖波、温县公路管理段未向法庭提供证据。事实和证据的分析与认定:

一、被告对原告所举户口本均无异议,本院应予确认,原告作为受害人杜鹏华的父母,具有诉讼主体资格。

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系交警部门依法作出的,来源合法,内容真实,交警部门对事故责任的认定,并无不妥,应予采信。至于当事人民事责任的承担问题,本院在说理部分将加以阐述。

三、本院(2007)温刑初字第88号刑事判决书,系生效的法律文书,应予认定,能够证明郝永丰因交通肇事罪被判处拘役三个月,缓刑六个月的事实。

四、本院在本院(2007)温刑初字第88号刑事卷宗中调取的证据,是交警等部门在处理交通肇事时依法调取的,其来源合法,内容真实,能够相互印证,本院应予确认。

五、首先、作为村委会来讲,一般不会知道本村村民外出打工的具体时间和地方,那么西王里村村民委员会证明杜鹏华是2005年元月开始一直在郑州打工居住,没有说明如何得知上述事实的详细经过,证据的可信度低。因此,原告所举温县黄庄镇西王里村村民委员会证明,本院不予认定。其次,郑州市公安局金水分局柳林派出所在证明中也没有说明杜鹏华自2005年元月至2006年9月期间在其辖区柳林镇黑庄村卢慧理发店暂住的依据,没有说明如何得知上述事实的详细经过,证据的可信度低;第三、温县人民检察院虽对卢慧进行了调查,但是卢慧所陈述的事实,与郝永丰涉嫌交通肇事罪没有关联性,并不能免除卢慧出庭作证的义务,卢慧作为证人应当出庭作证并接受当事人的质询,但是卢慧并未出庭作证。从卢慧证言的内容来看,其陈述杜鹏华到其理发店的时间为2005年天气热的时候,当时杜鹏华穿着夏装。由此可见,卢慧的陈述与西王里村委会、柳林派出所证明的时间自相矛盾。所以,法庭不能确定卢慧证言的真实性;第四、从柳林派出所的证明来看,卢慧理发店位于郑州市金水区柳林镇黑庄村,法庭根据现有证据无法判断黑庄村是不是属于城镇;第五、由于被告对杜鹏华在卢慧理发店的收入存在异议,作为原告有责任进一步举证证明杜鹏华的收入状况,但是原告并未向法庭提供其他证据证明杜鹏华的收入;第六,杜鹏华在死亡前虽已满十六周岁,但是不满十八周岁,法庭从原告提供的现有证据来看,不能确定杜鹏华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所以本院也不能认定杜鹏华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综上,法庭不能认定杜鹏华生前经常居住地和主要收入来源为郑州市城镇。

六、1、被告郝永丰所举原告杜玉岭于2006年9月25日出具的11410元收据和2007年6月本院收取郝永丰赔偿款30000元的收据,能够证明被告郝永丰已赔偿原告损失41410元的事实,本院应予认定;

2、被告郝永丰所举温县黄庄镇西王里村村民委员会证明和温县人民医院的诊断证明书、出院证,均与本案的争议焦点没有关联性,本院不予分析认定。依据当事人的陈述、举证、质证和诉辩意见,本院确认以下案件事实:

1、杜鹏华系原告杜玉岭、程小杏的女儿,出生于1989年9月7日。其户口为温县农村户口。2、2006年9月19日21时55分,原告之女杜鹏华乘坐被告郝永丰驾驶的豫H7C015号两轮摩托车由东向西行驶至温县获轵线郑平大修厂门口东30米路口时,撞在被告杨靖波因施工堆放在路边的土堆上,致使杜鹏华受伤。2006年9月20日,杜鹏华经抢救无效死亡。原告支付医疗费4410.38元。当时,杜鹏华乘坐郝永丰的摩托车时未戴安全头盔。3、2006年9月25日,被告郝永丰家赔偿原告杜玉岭、程小杏损失11410元。4、2006年9月30日,温县公安局对杜鹏华的尸体做出了尸体检验报告书,认定杜鹏华因交通事故外伤致严重颅脑损伤而死亡。5、2006年10月7日,温县公安交通警察大队作出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郝永丰未戴安全头盔、夜间行车未保持安全车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应负事故的主要责任;杨靖波因施工在道路上堆放土堆,未按规定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是造成交通事故的次要原因,应负事故的次要责任。6、2007年5月21日,温县人民检察院以被告郝永丰犯交通肇事罪向本院提起公诉。2007年6月18日,本院依法判决郝永丰犯交通肇事罪,判处拘役三个月,缓刑六个月。在刑事诉讼期间,被告郝永丰向本院缴纳赔偿款30000元。2007年11月8日,原告程小杏从本院领取了30000元赔偿款。7、2006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61.03元,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981元。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原告将第一项诉讼请求变更为要求被告郝永丰、杨靖波共同赔偿原告医疗费4410.38元、丧葬费8490.5元、死亡赔偿金196205.2元、精神抚慰金20000元。扣除被告已赔偿的11410元,被告郝永丰、杨靖波应再赔偿原告损失217696.08元。

本院认为:本案系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依法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如何确定本案民事责任的承担问题、计算死亡赔偿金应适用何种标准以及精神损害抚慰金是否合理是本案的争议焦点。

一、关于本案民事责任的承担问题。

1、被告郝永丰夜间行车未保持安全车速,未尽到安全义务是发生交通事故致使杜鹏华死亡的主要原因,应承担主要的民事责任。被告郝永丰未戴安全头盔虽是违章行为,但不是事故发生的原因。杨靖波作为施工方在道路上堆放土堆,未按规定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采取的安全措施不到位,是发生事故的次要原因,应承担次要的民事责任。在本案中,郝永丰和杨靖波没有共同的意思联络,没有共同过错,二人违法行为的间接结合造成了杜鹏华死亡的后果,其作用力是能够加以区分的,不构成共同侵权,郝永丰和杨靖波应按照其过失大小和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因此,被告郝永丰、杨靖波不应承担共同责任。

2、对于发生交通事故的路段来说,道路本身并不欠缺通常的安全性,被告温县公路管理段作为道路的管理人,不存在管理上的瑕疵,其主观上没有过错。被告杨靖波经有关部门批准进行温县污水处理厂外排水工程施工,将土堆放在道路上,应按照道理交通安全法的规定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正是因为杨靖波没有按照规定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采取的安全措施不到位,加上被告郝永丰的违法行为,才导致了事故的发生。因此杜鹏华死亡的损害结果与被告温县公路管理段没有因果关系,被告温县公路管理段不应承担民事责任。原告关于温县公路管理段应对被告杨靖波的赔偿责任承担连带责任的主张,没有法律和事实依据,本院不予采纳。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理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一条的相关规定,摩托车的乘坐人应当按规定戴安全头盔,其立法目的是保护乘坐人的头部安全。杜鹏华乘坐摩托车未戴安全头盔的行为具有违法性,主观上具有过错。杜鹏华死亡的原因是其颅脑严重损伤,如果杜鹏华按规定戴了安全头盔,发生交通事故时有安全头盔保护其头部,有可能头部不会受伤,或者说受伤的程度相对于未戴安全头盔而言相对较轻,杜鹏华也有可能不会死亡。因此杜鹏华未戴安全头盔的行为与损害结果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杜鹏华应依法承担与其过错相适应的民事责任。鉴于杜鹏华死亡前不满十八周岁,不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原告杜玉岭、程小杏作为杜鹏华的父母,没有尽到教育、管理等监护义务,存在主观过错,应依法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

综上所述,根据行为的原因力和当事人的过错程度,被告郝永丰应承担60%的民事赔偿责任,被告杨靖波承担30%的民事赔偿责任,原告杜玉岭、程小杏应自负10%的民事责任。

二、关于计算死亡赔偿金应适用何种标准的问题。

根据法庭对原告证据的分析和认定,本院不能认定杜鹏华生前经常居住地和主要收入来源为郑州市城镇。而杜鹏华的户口系温县农村户口,住所地也在河南省温县,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死亡赔偿金应按照2006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标准计算,不应按照2006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标准进行计算。因此,原告主张按照2006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0.26元的标准计算死亡赔偿金,没有法律和事实依据,本院不予采纳。

三、关于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问题。

被告郝永丰因犯交通肇事罪,被本院判处拘役三个月,缓刑六个月。根据法律规定,原告作为被害人,只能向被告郝永丰主张物质损失,不得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因此原告要求被告郝永丰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没有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鉴于杜鹏华的死亡给原告杜玉岭、程小杏造成了精神痛苦,被告杨靖波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原告主张被告杨靖波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于法有据,应予支持。根据被告杨靖波的过失相对较轻等因素,本院酌定被告杨靖波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数额为2000元。

四、关于原告其他损失的认定问题。原告的医疗费、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应合理确定,不合理的部分本院依法不予支持。

1、医疗费4410.38元;

2、原告作为赔偿权利人主张丧葬费按照2006河南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981元的标准计算6个月应为8490.5元,并无不当,应予支持;

3、死亡赔偿金应按照2006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61.03元的标准计算20年,应为65220.6元。原告上述损失共计为78121.48元。被告郝永丰应赔偿原告损失的60%即46872.89元,扣除郝永丰已赔付的41410元,被告郝永丰应再赔偿原告损失5462.89元。被告杨靖波赔偿原告上述损失的30%即23436.44元。

综上所述,本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一百三十一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第二款、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九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第二款、第十条第一款、第十一条的规定,判决如下:

一、限被告郝永丰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赔偿原告杜玉岭、程小杏医疗费、丧葬费、死亡赔偿金损失5462.89元;

二、限被告杨靖波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赔偿原告杜玉岭、程小杏医疗费、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损失25436.44元;

三、驳回原告杜玉岭、程小杏的其他诉讼请求。

案件受理费4540元,邮寄费80元,合计4620元,由 原告负担3410元,被告郝永丰负担730元,被告杨靖波负担480元。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照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河南省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

审判长 牛卫平

审判员

王卫东

审判员

陆保刚

二00八年三月十六日

书记员

段静云

河 南 省 温 县 人 民 法 院

民 事 判 决 书

(附页)

(2007)温民初字第693号

本院(2007)温民初字第693号民事判决书所引用的有关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的具体内容表述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条: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一条: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第二款:二人以上没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但其分别实施的数个行为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应当根据过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七条: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

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九条: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地地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第二款: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外,可以根据受害人一方的请求判令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第一款: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

(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

(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

(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

(六)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篇6: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适用

一、构成犯罪的标准《刑法》第313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从该条文中可以看出,本罪是结果犯,只有达到情节严重,才构成本罪。按照罪刑法定的原则,只有达到条文中“情节严重”的程度,才能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因为本罪在现实中适用不多,最高人民法院尚未有相关的司法解释。根据法律的有关理论,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定构成本罪的“情节严重”:

1、以暴力、威胁手段来抗拒强制执行的。所谓暴力,是指对法院执行人员的身体实行打击或者强制,如殴打、捆绑等。值得注意的是,对法院执行人员的身体实行打击或强制,所造成的损害程度只能是轻伤或轻微伤。否则,应当以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论处。所谓威胁,是指对法院执行人员以将要对其实施暴力、揭发隐私、加害亲属等进行威吓。同时,要注意本罪与妨害公务罪的区别:对被执行人本人实施本行为,以本罪论处,对其他参与者,以妨害公务罪论处。

2、由于妨碍或者躲避判决、裁定的行为致使判决、裁定长期不能执行,给有关当事人造成困难和损失。

3、由于拒不执行的行为致使本来可能执行的判决、裁定不可能执行。

4、隐藏、转移、变卖、毁损财产的数额较大。数额大小的确定以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的财产标的额为参照,所隐藏、转移、变卖、毁损的数额占应当履行义务的财产标的额的50%以上(包括50%)即视为数额较大。

二、管辖的确定刑事案件的管辖,按照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一般由犯罪行为地司法机关管辖。所谓犯罪行为地,包括行为发生地和结果发生地。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规定,涉及财产性犯罪,罪犯在异地取得财产的,该地司法机关有管辖权。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如果发生在执行法院的管辖范围内,一般都不存在管辖问题,由该法院通知本地公安机关立案侦察即可。但一旦犯罪嫌疑人处在执行法院管辖以外的地方,则产生了管辖问题。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没有侦察权,也不享有逮捕执行权。当执行法院在异地执行,遇到抗拒执行的情况时,执行法院则无法采取有力措施,致使犯罪嫌疑人逍遥法外。管辖的确定是本罪能否得到执行的最根本之处。对于本罪管辖的确定,不能超越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另行作出规定。否则,法便具有了随意性,这是法治要求所不允许的。故笔者认为,本罪管辖仍应当也只能按照犯罪行为地来确定管辖。大致程序是:公安机关立安侦察、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当地法院进行审判。就实际操作当中可能会遇到的管辖问题,笔者分述如下:

1、被执行人的犯罪行为都发生在执行法院管辖范围内,则由该地司法机关管辖。

2、被执行人在执行法院管辖范围内隐藏、转移、变卖、毁损财产数额较大,达到构成犯罪的标准,然后逃逸至外地。此时,根据犯罪行为发生地管辖原则,执行法院所在地司法机关有管辖权。如果被执行人在逃逸地对前来执行的法院执行人员实施暴力和威胁,并且也达到构成犯罪的标准。此时,按照管辖原则,逃逸地司法机关也有管辖权。这时,执行法院所在地和逃逸地的司法机关的管辖权发生冲突。笔者认为,为排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应当由执行法院所在地司法机关管辖。由此引申,只要有一行为发生在执行法院管辖范围内,并且该行为单独或与其他行为共同构成犯罪,也应当由执行法院所在地司法机关管辖。

3、被执行人的犯罪行为都发生在同一外地,则由该地司法机关管辖。被执行人的犯罪行为发生在不同的外地,则各该地的司法机关都有管辖权,但应当以被执行人暴力或威胁实施地的司法机关全案管辖,这样有利于对法院执行人员的人身及时保护。如果被执行人没有实施暴力或威胁行为,应由被执行人隐藏、转移、变卖、毁损财产所在地司法机关管辖,有利于保护执行案件申请人的权利。如果被执行人隐藏、转移、变卖、毁损财产的行为不在同一地点,应当由涉案标的数额较大行为实施地司法机关管辖,理由同上。

三、具体操作规则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案件(国家公职人员犯罪和自诉案件除外)一般由公安机关立案侦察、检察机关批捕和提起公诉、法院审判。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比较特别,犯罪嫌疑人所对抗的是人民法院的依法执行行为。由此,便产生了公、检、法机关之间的职责履行问题。在现实中,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都不愿意涉及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这类案件。他们认为,这类案件是法院自己的事,应当由法院自己解决。如何保证公、检、法机关之间确实履行自己的职责,笔者认为,应当加强公、检、法机关之间的权力制约。根据公、检、法机关之间的职权和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就具体操作规则,在未有法律规定之前,笔者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可以联合制定以下规则:法院在执行案件中,认为被执行人的拒不履行行为已构成了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可以先对被执行人实施司法拘留15天,同时向有管辖权的公案机关发出《请予立案侦察函》(尚不存在该法律文书,以下各法律文书都尚不存在)。《请予立案侦察函》应当经该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由院长签发,加盖法院印章,并向发送公安机关移送有关证据材料。收受《请予立案侦察函》的公安机关将《请予立案侦察函》及其他证据材料作为举报材料,应当在3日内决定立案侦察。如果公安机关不予以立案侦察,应当在决定不予立案侦察之日起2日内向法院发送《不予立案侦察通知书》。法院认为必要,经审委会讨论、院长签发,可以向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判决书和裁定书】相关文章: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07-04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08-14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意见12-17

判决书04-28

判决书总结04-27

判决书范文05-04

一审判决书范文05-22

死刑判决书范文04-18

债权转让判决书05-16

一审判决书范文05-21

上一篇:平乐古镇导游词下一篇:《孤独之旅》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