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判决书范文

2024-05-21

一审判决书范文(精选6篇)

篇1:一审判决书范文

大冶市人民法院 刑事判决书

(2008)×刑初字第××号

公诉机关大冶市人民检察院。

被告人:程鹏才,男,× 岁,汉族,初中文化,农民,住湖北省大冶市保安镇塘湾村。因涉嫌故意杀人,于2008年6月3日被拘留,同年6月14日被逮捕,现羁押在大冶市第一看守所。

辩护人:×××,××律师事务所,律师。

大冶市人民检察院以×检刑诉〔2008〕第××号起诉书指控被告人程鹏才犯故意杀人罪,于 2008 年 8 月 25 日向本院提起公诉。本院由审判长×××、审判员×××、×××依法组成合议庭,由×××担任书记员,公开开庭审理了程鹏才故意杀人一案。大冶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出庭支持公诉,被告人程鹏才及其辩护人×××等到庭参加诉讼。现已审理终结。

大冶市人民检察院指控:程鹏才因妻子久病提出喝农药自杀,在妻子的要求下将农药灌入牛奶盒让妻子喝下,导致妻子中毒并抢救无效死亡。从主观上看,程具有明确的杀人故意,这一故意是在长期的精神压力和家庭经济压力下产生的,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从客观上看,程鹏才的行为与妻子死亡有直接因果关系。程鹏才非法剥夺其妻生命权,行为明显具有社会危害性。上述事实,有被告人陈述、证人证言、现场勘查笔录以及刑事科学技术鉴定结论等证据证实,被告人的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两百三十二条之规定,涉嫌故意杀人罪。

被告人程鹏才表示,不知自己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希望法庭能从宽处理。

公诉人认为,发生在程家的悲剧,与当地政府没有启动社会民政救助不无关系,他们对此感到十分惋惜,检察机关请求法庭酌情量刑。

经审理查明:程鹏才因生病的妻子提出喝农药自杀,在妻子的要求下将农药灌入牛奶盒让妻子喝下,导致妻子中毒并抢救无效死亡。

上述犯罪事实,有证人证言、现场勘查笔录以及刑事科学技术鉴定结论等证据证实,被告人程鹏才对自己的罪行也供认不讳。

本院认为:生命权是公民的一项最重要的权利,任何人未经法律许可,均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被告人程鹏才明知自己帮助被害人柯珍英喝农药的行为会导致其死亡的后果发生,且在第一次帮助柯珍英喝农药自杀未果的情况下,又应柯珍英的请求第二次帮助她完成自杀行为,对于被害人柯珍英的死亡后果,被告人程鹏才主观上持放任态度,客观上,在被害人柯珍英产生自杀意图后,以提供农药帮助的方法,使被害人柯珍英得以实现其自杀的意图,作为全身瘫痪的柯珍英如没有被告人程鹏才的帮助行为显然无法单独完成自杀行为,被告人程鹏才的帮助行为与被害人柯珍英的死亡后果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被告人程鹏才的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辩护人提出被告人程鹏才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的辩护意见,于法无据,本院不予支持。被告人程鹏才应被害人柯珍英的要求帮助她完成自杀的行为,属故意杀人罪中情节较轻情形,可从轻处罚。被告人程鹏才在被害人柯珍英患病后长期照顾、料理被害人的饮食起居,外出打工挣钱为被害人治病,尽到了夫妻之间的扶养义务。被告人程鹏才的行为虽然触犯了刑律,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且被告人程鹏才归案后认罪态度较好,能供述自己的全部犯罪事实,并取得了被害人亲属的谅解,可酌情从轻处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的规定,判决如下:

被告人程鹏才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接到判决书的第二日起十日内,通过本院或者直接向黄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书面上诉的,应当提交上诉状正本一份,副本两份。审判长 刘×根

审判员 ×××

审判员 ××× 二○○八年十月二十日(院印)

篇2:一审判决书范文

第一审刑事判决书

(2017)X刑初字第XX号

公诉机关XX人民检察院。

被告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出生地、文化程度、职业或者工作单位、住址)

辩护人(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

人民检察院以x检X诉【】XX号起诉书指控被告人XXX犯XX罪,于某年某月某日向本法院提起公诉。本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或不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XX人民检察院指派检查员XX出庭支持公诉,被害人XX及其法定代理人XX、诉讼代理人XXX,被告人XX及其法定代理人XX、辩护人XXX,证人XX,鉴定人XXX,翻译人员XXX等到庭参加诉讼。现已审理终结。

XX人民检察院指控。。(概述人民检察院指控被被告犯罪的事实、证据和适用法律的意见)

被告人XX辩称。。。辩护人XXX提出的辩护意见是。。(概述辩护人的辩护意见和有关证据)

经审理查明。(事实、质证的证据及其来源;最后后对控辩)

本院认为。。,依照。的规定,判决如下: 第一,定罪判刑的,判处。

一、被告人xxx犯XX罪,判处(写明主刑及附加刑)

二、被告人XXX(决定追缴、退赔或者发还被害人、没收财产的名称。种类和数额)

第二,定罪免刑的,表述为:

被告人 犯 罪,免于刑事处罚(退赔情况写在第二项)第三,宣告无罪,无论是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第二项还是第三项,均应表述为

被告 无罪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接到判决书的第二日起十日内,通过本院或者直接向XX人民法院提出上述。书面上述的,应当提交上述状正本一份,副本x份。

审判长:XXX 审判员:XXX 审判员:XXX

XXXX年X月XX日

本件与原件核对无误

篇3:一审判决书范文

许云鹤案由:2009年10月21日上午,许云鹤驾车沿天津市红桥区红旗路由南向北行驶,在行驶到红星美凯龙家具装饰广场附近时,恰巧看见王老太由西向东跨越路中心的隔离栏,后王老太倒地受伤。王秀芝随即打电话给家人,声称其被车撞倒;而许云鹤则坚称自己并未撞到王秀芝。2010年12月15日,王秀芝将许云鹤告上法庭。2011年6月16日,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法院就此案作出一审判决,王秀芝跨越道路中心的隔离栏属于违法行为,对事故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许云鹤被判决承担40%的民事责任,赔偿王老太108606.34元,其中包括残疾赔偿金87454.8元。法院判决许云鹤须为王秀芝的伤残负责的主要理由是“假设被告在交通队的自诉和在法庭的陈述成立,即双方并未发生碰撞被告,系自己摔倒受伤,但被告在并道后发现原告时只有4、5米,在此短距离内作为行人的原告突然发现被告车辆向其驶来必然会发生惊慌错乱,其倒地定然会受到驶来车辆的影响”。

该判决引起全国舆论一片哗然,纷纷认为该份判决书再次宣告“好人不能做”,是南京彭宇案的翻版。在“许云鹤案”的判决书中,法官依据日常生活经验推理,认定原告是因发现向其驶来的被告车辆引起的惊慌错乱而倒地。此种“惊吓论”是引发舆论哗然的主要原因。本文依据法理精神,认真分析许云鹤案的判决书中的法律逻辑错误,以明辨是非。

一、不符合民事诉讼法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原则

在本案中,由于原告主张被告撞了原告,那么按照民事诉讼法“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原则,应该由原告提供证据支持其主张。如果原告不能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按照证明责任规则,就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结果。

一审判决说:“根据原告提交的相关证据以及本院自人民医院的调查笔录,天通司法鉴定中心出具的情况说明,本院无法确认被告车辆与原告发生接触,也无法排除被告车辆与原告发生接触。”

从逻辑上看,由于无法确认被告车辆与原告发生接触,也无法排除被告车辆与原告发生接触,那么就不能推定是“撞了”或是“没撞”;否则,就会犯“诉诸武断”的逻辑错误。正确的逻辑结论只能是“撞了”或“没撞”的案件事实真伪不明。也就是说现有证据就不能证明被告撞了原告,也不能证明被告没有撞原告。那么,按照证明责任规则,原告就应当承担对其不利的结果,即应当就此认定被告撞了原告这一原告主张不成立,因而其进一步主张的被车辆碰撞造成损害的事实也不能成立。所以,在此法律事实基础上,法院应当直接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二、本案的交通事故定性不当

一审判决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依法规定,车辆与行人是否发生物理接触并不影响交通事故的成立,假设被告在交通队的自诉及法庭的陈述成立,即双方并未发生碰撞,原告系自己摔倒受伤,但被告在并道后发现原告时距离原告只有4、5米,在此短距离内作为行人的原告突然发现被告车辆向其驶来必然会发生惊慌错乱,其倒地定然会受到驶来车辆的影响。综上、原、被告之间是否发生物理接触,本案纠纷都属于交通事故争议,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调整。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五)款之规定,交通事故的发生原因包括“过错”和“意外”两种情况。过错,即主观过错,是主观故意和主观过失的合称,是指人对某事物的发生所持的心理状态。而意外,是出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客观情况。

在本案中,被告的车辆是在道路上正常行驶,并道也是正常驾驶行为,因此,被告的车辆在道路上是没有过错的。那么,从被告方面看,本案被认定为交通事故就只能是因被告的车辆在道路上发生意外了。那么,没有发生车辆失控,没有被其它车辆等外力突然撞击和自然灾害等意外,也就是说没有被告和第三者均未发生意外事件。发生的事件是原告违法翻越道路隔离栏,在翻越过程中发现了向其驶来的被告之车辆而“受到惊吓”,发生了“倒地”的结果。显然,原告违法翻越道路隔离栏是其自主行为,是其故意,而不是意外;作为心智健全的成年人,原告应该能够预见翻越隔离栏时有可能摔倒,即使是年轻人都有可能自己摔倒,作为年老体弱的原告就更可能自己摔倒了,因此,翻越道路隔离栏时因自己摔倒而倒地是可以原告可以预见的,而且,由于原告可以不翻越也不应该翻越,同时也没有外力强迫其翻越,所以原告的翻越行为是可以抗拒的,因此,不是意外;在翻越过程中发现了向其驶来的被告之车辆也不是意外,而是正常情况,不是这辆车驶来,就可能是另一辆车驶来,原告应该能够预见到在翻越过程中会发现向其驶来车辆。至于恰好发现被告的车辆则属于偶然,由于被告的车辆是普通车辆,其本身并无特别的令人惊骇之处。因此,如果说原告受到惊吓,也不能说发现被告的车辆就受惊吓,而发现别的车辆就不受惊吓。

至于说受到惊吓而倒地,则因惊吓而倒地是法官推测的原告的个人主观感觉,并无证据支持,而且下一节将指出其推理过程存在“遗漏选项”的逻辑错误。

综上所述,在本案中,被告车辆既没有发生过错也没有发生意外。因此,尽管发生了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事件,本案也不属于交通事故。所以,一审判决的交通事故定性不当。

三、原告倒地与被告的因果关系论证存在逻辑错误

一审判决说:被告在并道后发现原告时距离原告只有4、5米,在此短距离内作为行人的原告突然发现被告车辆向其驶来必然会发生惊慌错乱,其倒地定然会受到驶来车辆的影响。这就是说向原告驶来的车辆对原告造成的惊吓与原告倒地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我们知道,法律中的因果关系应是直接因果关系。这是因为一旦将因果关系扩大到间接因果关系,那就存在很大问题,从而导致不当判决。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有普遍联系的。于是,如果你不小心打了一个喷嚏,那么,法官就可以用蝴蝶效应来推定你打的喷嚏与汶川大地震存在间接因果关系,因而判决你对汶川大地震负责。这岂不是太荒唐吗?!所以,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必须是直接的,而不能是间接的。

那么,惊吓与原告倒地之间是否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呢?该案一审判决断定惊吓定然能吓倒原告,也就是说原告是因受到被告惊吓而倒地的。

但是,法官的这个直接因果关系推理在法律逻辑上是不周延的,原因如下:

(1)受到惊吓没有证据

在一审判决中,法官认定“惊吓”是原告倒地的原因,但是,没有证据支持这一认定,仅仅是法官的推测。所谓的“受到惊吓”有太强的主观性。我们很难有客观的标准来认定路上有行人摔倒时,什么范围内的对象应该对他的“受到惊吓”承担责任,因而,应该接受法院有关责任的判决。

(2)在某种特定环境中,是否“受倒惊吓”取决于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一位心智正常的人应该能够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到什么环境中去,如果不做这样的判断或判断错误,那么,即使“受到惊吓”,只要那个使自己“受到惊吓”的对方存在状态和方式合法合理也合情,就只能自己吸取教训,而不能要求对方赔偿自己这“受到惊吓”的损失。具体到本案中的原告,既然自主地违章横穿多车道的机动车道,翻越马路中间的隔离栏,我们就应该理解为她对行驶中的汽车并不像法官所认为的那样容易“受到惊吓”,而且原告也确实没有主张自己“受到惊吓”。

四、法官对原告倒地原因的推定不合逻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四条规定: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

因此,法官可以依据日常生活经验进行逻辑推理,但是,必须受逻辑规律和日常生活经验的约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原告倒地的原因既可能是“受到惊吓”,也可能是“绊倒”、“滑倒”等。

因此,认定“受到惊吓”是原告倒地的原因不能成立,从而原告倒地与被告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这样,因为缺乏直接因果关系将原告与被告受伤联系起来,所以就不能认定本案是一起交通事故。

五、认定原告承担交通事故次要责任不正确

前文已经充分论证本案不属于交通事故。在本节中,我们暂且假定本案属于交通事故,即使如此,本案一审判决柏高承担承担交通事故次要责任,从而承担40%的赔偿责任是不正确的。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第3节已经论证“受到惊吓”是原告倒地的原因不能成立,原告倒地与被告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从法理上的权利义务分配的角度,原告在实施违法翻越隔离杆的行为时,为了公共交通安全和自身的安全,应该负有谨慎行动以防止造成交通事故之义务。

因此,本案即使作为交通事故处理,应当在原告负全部责任的基础上,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第(二)款之规定,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注意,一审判决是引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时遗漏了“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这在逻辑上犯下了“遗漏选项”的错误。

六、结论

综上所述,尽管原、被告之间是否发生物理接触不是交通事故的构成要件,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的交通事故构成要件的车辆在道路上的“过错”与“意外”均不存在,而且,法官在推定“原告倒地与被告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的论证过程犯下“遗漏选项”的逻辑错误,其推定的“原告倒地与被告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的事实不能成立。因此,本案不属于交通事故。

即使本案属于交通事故,由于在本次事故中,原告存在过错而被告没有过错,所以,不能以认定被告有责而承担次要责任,应该基于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而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所以,该一审判决结论无论如何都是错误的,不具有可接受性。

实际上,根据庭审掌握的基础事实是无法合乎逻辑地得出“原告与被告相撞”的推定事实;与此同时,也无法令人信服地推知“原告没有与被告相撞”。现代民事诉讼制度在分配证明责任方面的基本标准是“谁主张、谁举证”,由负责举证的那一方承担无法查清真相的不利后果。因此,在本案中,原告有义务证明被告存在侵权的客观过失。既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原告与被告相撞”,法官又不能根据庭审掌握的基础事实是无法合乎逻辑地推定出“原告与被告相撞”,那么被告就不是案发事故的当事人,原告在违章横穿多车道的机动车道、翻越马路中间的隔离栏时至少存在“未尽谨慎注意义务”,原告就不得不承担对其不利的后果。

[1]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法[M].法律出版社出版,2011.

篇4:一审判决书模块

民事判决书

(2007)楚中民二初字第××号

原告×××。住所地: 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律师事务所律师。代理权限:特别授权代理。

被告

委托代理人×××,××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与被告×××纠纷一案,本院于2007年×月×日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2007年×月×日,本院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及其委托代理人×××与被告××及其委托代理人×××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诉称: ……

被告××辩称: ……

归纳双方诉辩主张,本案各方当事人对以下问题存在争议:

针对以上争议,原告向本院提交××证据:…… 经质证,被告×××对原告提供的证据…… 被告人对其答辩理由,向本院提交××证据:…… 经质证,原告对被告提供的证据……

通过各方当事人对上述证据的质证,本院认为,…… 根据庭审和质证,本院确认如下法律事实:…… 本院认为,……判决如下: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交副本,上诉于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双方当事人均服判的,本判决即发生法律效力。若负有义务的当事人不自动履行本判决,享有权利的当事人可在本判决规定履行期限届满后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向本院申请强制执行;双方或一方当事人是公民的,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为一年;双方均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为六个月。如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二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此页无正文)

审 判 长 刘亚玲

审 判 员 余 斌

审 判 员 黄 俊

二00七年×月××日

篇5:一审判决书范本

刑事判决书

(2009)北刑初字第46号公诉机关湖南省邵阳市北塔区人民检察院。

被告人王峥嵘,男,1962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邵东县,汉族,大学文化,捕前系湖南省隆回县公安局干警,家住邵东县两市镇富田社区文体路232号12栋1单元102室。2006年6月5日因涉嫌受贿犯罪被刑事拘留, 2007年2月12日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2007年2月15日被取保候审。因涉嫌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犯罪于2009年5月14日被刑事拘留,同年5月22日被逮捕,现押于邵阳市第二看守所。

辩护人屈意民,湖南湘晟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人王峥嵘伪造国家机关证件一案,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指定本院审判。邵阳市北塔区人民检察院以北检刑诉字(2009)第43号起诉书指控被告人王峥嵘犯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一案,于2009年8月24日向本院提起公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定于2009年9月10日开庭审理。9月9日,邵阳市北塔区人民检察院建议延期审理,以便补充侦查;1个月后补充侦查完毕,本院于10月15日在第六审判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邵阳市北塔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员程子卫出庭支持公诉,被告人王峥嵘及其辩护人屈意民到庭参加了诉讼。现已审理终结。

邵阳市北塔区人民检察院指控,2004年被告人王峥嵘女儿王佳俊高考成绩为335分,而王佳俊的同学罗彩霞高考成绩为514分。2004年9月期间,被告人王峥嵘为了使女儿王佳俊能够读上二本大学,便冒用罗彩霞高考信息,伪造了罗彩霞户口迁移证,从而使王佳俊成功的冒名顶替罗彩霞入读贵州师范大学,王佳俊毕业后用罗彩霞名字办理了毕业证、教师证等相关证件,致使罗彩霞大学毕业无法办理毕业证、教师证等相关的证件,后此事被新闻媒体披露,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针对上述指控,公诉人在法庭上宣读了被告人王峥嵘的供述、证人姚亮生、张文迪、唐正乔、杨建新、等人的证言,指认笔录、相关照片、湘迁字第00068350号户口迁移证、公(湘)鉴(刑)字(2009)243号刑事技术鉴定书、(2006)邵中刑二终字第78号刑事判决书等证据材料。认为被告人王峥嵘的行为构成了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并应当撤销缓刑,数罪并罚。要求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一款、第七十七条之规定惩处。

被告人王峥嵘对公诉机关指控的事实及罪名没有异议。

辩护人屈意民的主要辩护意见是:

1、被告人王峥嵘主动投案,有自首情节;

2、被告人王峥嵘在得知罗彩霞知情后,主动与罗联系,尽力挽回对罗彩霞的损害,使罗彩霞能顺利毕业,取得了相关证书,防止了损害后果的扩大;

3、王佳俊不是冒名顶替罗彩霞的身份入读贵州师范大学,只是冒用罗彩霞的名义,因为罗彩霞并没有被贵州师范大学录取,王佳俊能够入读贵州师范大学,是通过其他方式完成的,没有损害罗彩霞受教育的权利。据此,辩护人提交了证人申合志、王定清的证言及王佳俊书写的申请书、邵东县公安局的证明等证据材料,欲以证明被告人王峥嵘有自首情节及为挽回对罗彩霞的损害所作的努力。请求法庭对被告人王峥嵘免予刑事处罚。

经审理查明,被告人王峥嵘之女王佳俊与罗彩霞系邵东县第一中学2004届高三(文科)298班同学。两人均参加了2004年全国统一高考,王佳俊的高考成绩为335分,未上普通高等大学本科最低控制录取线,罗彩霞高考成绩为514分,上了普通高等大学(三本)最低控制录取线,但未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王峥嵘为了使其女儿王佳俊能够读上普通高等大学,冒用罗彩霞的高考成绩等信息资料及伪造户口迁移证,并通过其他途径,使王佳俊顺利被贵州师范大学录取。具体犯罪事实如下:

2003年3月的一天,邵东县中学教师王成委托王峥嵘帮忙搞一张空白户口迁移证,后因王成未要,王峥嵘则将该户口迁移证(编号00068350)留在家中。2004年高考结束后,王峥嵘女儿王佳俊的高考成绩未上普通高等大学最低控制录取线,而王峥嵘在长沙打听到低分考生可冒用他人身份入读大学的信息后,便产生让王佳俊冒用他人身份及高考成绩入读大学的念头。于是,2004年9月,王峥嵘找到王佳俊的班主任老师张飞,要求张帮忙提供已上线未被大学录取的学生的情况,张飞告诉王峥嵘只有罗彩霞同学的高考成绩为514分,已上普通大学(三本)最低控制录取线,但未被录取。

王峥嵘在张处取得罗彩霞的身份信息及高考成绩等信息资料后,便打电话给在贵州省某出版社工作的同学李阳,咨询罗彩霞的高考成绩能否被贵州师范大学补录,李阳经过了解后答复王峥嵘可以办理,王峥嵘便要李帮忙,并将罗彩霞的相关信息资料告诉李阳,李答应帮忙办妥此事。几天后,王峥嵘在网上查知罗彩霞被贵州师范大学录取,王峥嵘又到贵州师范大学将罗彩霞的录取通知书拿到返回邵东县。回到邵东县后,王峥嵘便着手办理罗彩霞的户口迁移手续及学生学籍档案,王峥嵘将家中的空白户口迁移证(编号00068350)拿出,曾打算要邵东县公安局红土岭派出所干警李强加盖该所的户口专用印章,遭拒后,王峥嵘便在邵东县两市镇东风路百货大楼附近找到私刻章者,伪造了一枚“邵东县公安局红土岭派出所户口专用”印章和一枚“空白”印章,盖在空白户口迁移证上,又到邵东县两市镇解放路原总工会楼梯门面的打字复印店,伪造了罗彩霞的户口迁移证,在伪造的户口迁移证上记载罗彩霞曾用名王佳俊。与此同时,王峥嵘还将王佳俊的学生学籍档案调出,在邵东县两市镇文体路59号打印店比照王佳俊学生学籍档案伪造一份罗彩霞的学生学籍档案。2004年10月,王佳俊带着王峥嵘伪造的罗彩霞的户口迁移证及学生学籍档案到贵州师范大学入学。2008年王佳俊冒用罗彩霞的身份办理了毕业证、学位证、教师资格证。

2005年,罗彩霞被天津师范大学录取。2009年初,罗彩霞在申请办理教师资格证时因已注册而遭到拒绝。2009年3月1日,罗彩霞向建设银行鑫茂支行申请办理网上银行业务被拒绝,经过查询,罗彩霞得知其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资料被王佳俊冒用。2009年3月初,王峥嵘得知罗彩霞已知身份被冒用后,便主动找到罗彩霞商议解决此事,并承诺不会影响罗彩霞的毕业及大学文凭、学士学位、教师资格证的取得,4月5日王佳俊向贵州师范大学申请注销“罗彩霞”在贵州师范大学的毕业证等相关证件。此事件被新闻媒体披露后,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5月19日贵州省教育厅收回“罗彩霞”在贵州师范大学毕业后获得的毕业证书(***372)学位证书(***7)、教师资格证书(编号:***83)、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编号:GZGY1070714116)原件并予以注销。

另查明,被告人王峥嵘因涉嫌受贿犯罪于2006年6月5日被刑事拘留,关押于邵阳市第一看守所,2007年2月12日因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同年2月15日被释放。

2009年5月7日,王峥嵘在邵东县教育局干部申合志的陪同下投案并交代伪造户口迁移证等主要事实,5月14日王峥嵘被刑事拘留,并在第一次审讯中,王峥嵘交代了全部犯罪事实。

上述事实,有控辩双方提供并经法庭质证、认证的下列证据予以证明(证据略)本院认为,被告人王峥嵘为了使其女儿能够读上本科大学,采取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及高考成绩信息等资料、伪造被冒用者的户口迁移证及学生学籍档案等手段,并通过其他途径使其女儿以被冒用者的身份就读大学,王峥嵘的行为,影响了公安机关对人口户籍管理的正常活动,损害了国家机关的名誉和声誉,扰乱了社会管理秩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其行

为构成了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公诉机关指控的事实及罪名成立,本院予以确认。辩护人提出王峥嵘并没有让其女儿冒名顶替他人的名额读大学,只是冒用他人身份及高考成绩等信息资料而入读大学,没有剥夺他人受教育的权利,也没有给被冒用者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辩护意见,符合事实,予以采信。辩护人提出王峥嵘在事发后,主动找到被冒用者,欲尽力挽回不良影响,并由其女儿主动向教育部门申请撤销、注销毕业证、教师资格证等,有主动防止犯罪危害后果扩大的行为,主观上有悔罪表现,要求酌情从轻处罚的意见,虽然辩护人的陈述符合事实,但法庭考虑到本案的事实已发生,犯罪已既遂,影响了国家机关正常的管理秩序和活动,损害了国家机关的名誉和声誉,并在社会上已经造成了严重影响,故辩护人提出的可酌情从轻处罚的意见,不予采纳。王峥嵘犯罪后主动到省市联合调查组投案,对自动投案的事实,公诉机关予以认同,但公诉机关认为王峥嵘投案后,没有交代全部犯罪事实,不符合自首的构成要件,不应认定王峥嵘有自首情节,辩护人提出,王峥嵘犯罪后,主动到省市联合调查组投案并在接受调查组调查时,已主动交代了主要犯罪事实,并在侦查机关的第一次审讯中,即交代了全部犯罪事实,王峥嵘的行为符合自首的构成要件,应当认定有自首情节。本院认为,王峥嵘主动投案的事实,控辩双方没有争议,对王峥嵘是否构成自首,控辩双方分歧较大,从现有证据反映出的事实来看,王峥嵘投案后,首先对主要犯罪事实即伪造户口迁移证的事实进行了供述,然后在侦查机关的第一次审讯中交代了全部犯罪事实,可以认定王峥嵘有自首情节。王峥嵘在缓刑考验期间被发现还有其他犯罪没有判决,应当撤销缓刑,与新发现的犯罪所处刑罚数罪并罚。在法庭审理过程中,王峥嵘自愿认罪,认罪态度较好。结合王峥嵘的认罪态度、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一款、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第六十九条、第七十条、第七十七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撤销湖南省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2006)邵中刑二终字第78号刑事判决书中对被告人王峥嵘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的缓刑部分;

二、被告人王峥嵘犯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与第一项判决中确定的犯受贿罪所判处的有期徒刑三年的刑罚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四年。

(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被告人王峥嵘的刑期从2009年5月14日起至2012年9月4日止)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接到判决书的第二日起十日内,通过本院或者直接向湖南省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书面上诉的,应提交上诉状正本一份,副本二份。

审判长孙 小 慧

审判员邓 建 国

人民陪审员黄 生 豪

二00九年十月二十六日

篇6:一审民事判决书

(××××)×民初字第××号

原告……(写明姓名或名称等基本情况)。法定代表人(或代表人)……(写明姓名和职务)。法定代理人(或指定代理人)……(写明姓名等基本情况)。委托代理人……(写明姓名等基本情况)。被告……(写明姓名或名称等基本情况)。法定代表人(或代表人)……(写明姓名和职务)。法定代理人(或指定代理人)……(写明姓名等基本情况)。委托代理人……(写明姓名等基本情况)。第三人……(写明姓名或名称等基本情况)。法定代表人(或代表人)……(写明姓名和职务)。法定代理人(或指定代理人)……(写明姓名等基本情况)。委托代理人……(写明姓名等基本情况)。

……(写明当事人的姓名或名称和案由)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或依法由审判员×××独任审判),公开(或不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写明本案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等)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诉称,……(概述原告提出的具体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被告×××辩称,……(概述被告答辩的主要内容)。

第三人×××述称,……(概述第三人的主要意见)。

经审理查明,……(写明法院认定的事实和证据)。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经本院主持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写明协议的内容)。

……(写明诉讼费用的负担)。

上述协议,符合有关法律规定,本院予以确认。本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

审判长 ×××

审判员 ×××

审判员 ×××

××××年××月××日

(院印)

上一篇:政工人事科职责描述下一篇: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