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领悟

2024-05-10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领悟(精选7篇)

篇1:《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领悟

生活是一个不断负重的过程。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之后都在不断地承受苦难,与外界进行斗争。老虎狮子要不断地担心明天是否能够果腹,而鹿和羚羊则要不断地担心自己将成为别人口中的食物。人类也是如此,即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也要担心有人要夺走他的王位。每个人生活中都多多少少地充斥着苦难,《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卷一则为我们描述了幼年的克里斯多夫是如何发现自己人生中的苦难的。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卷一《黎明》描写了克里斯多夫少年时期的故事。克里斯多夫生长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和祖父都是不太成功的音乐家,而母亲则是一名文化水平不高的乡下女性。克里斯多夫的童年生活既有家庭的温暖,又有因贫穷而造成的苦难。

在卷一的第二部中,克里斯多夫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母亲养家糊口时的辛劳,以及在面对权贵时所表现出的无奈。这些使得克里斯多夫幼小的心灵受到刺激。而这些刺激为他的以后的人生奠定了基础,这些苦难使得克里斯多夫的精神更加强壮。

苦难使我们强壮,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这样,肌肉的生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人的肌肉纤维数量在出生后基本不再变化,而肌肉强壮与否要看肌肉纤维是否粗大。体育锻炼会使肌肉纤维粗大,是因为体育锻炼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破坏肌肉纤维的过程,肌肉在承受压力时,肌肉纤维会发生破裂,使人产生酸痛的感觉。肌肉纤维在自我修复过后则会变得比原来要粗大,也使人的肌肉更加发达。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承受苦难的过程,不断的苦难虽然会使我们受伤,但在自我修复之后,我们的精神则会变得更加强大。

篇2:《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领悟

《约翰·克利斯朵夫》主要讲了著名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传奇的一生:他出生在一个在当地颇有名望的家庭,但他的父亲,一个酗酒的宫廷提琴手,却因沉醉于杯中物而不思进取,弄的家境越来越贫穷。这时只有他的祖父发现了克里斯朵夫的音乐天赋,并对他加以培养,但祖父却太宠他了,不管克里斯朵夫写的乐曲再不好他也只是一味的夸奖,弄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变得十分自大。但这时他的舅舅却正确引导了他,是他对自己有了自知之明。就这样克里斯朵夫慢慢长大了但他最亲爱的祖父和他酗酒的父亲也死了,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青年音乐师的他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但克里斯朵夫十分易怒对任何侮辱他的音乐的人都是拳脚相向,加上人们对他的欺骗和对他音乐的不认可他所有的“饭碗”都丢了不得已他只身去了巴黎那里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不过在那他遇见了他一生的朋友——奥里唯。而这时因为受到曾经爱慕过他的现在已是贵妇人的葛拉齐亚的庇护他也有了些收入,他的音乐也受到人们的认可,他成功了!但奥里唯却因在混乱时为了救一个孩子而不幸身亡,克里斯朵夫为此伤心了好一段时间,但他从悲痛中走了出来,并继续开始音乐创作,最终他满意的离开了人世。

读完这本书我内心涌起了深深的敬佩与自责。是啊,约翰·克利斯朵夫是那样的坚韧不拔,永不放弃和勇于反抗,他遭受了那么多的挫折却从没丧失过目标,丧失过希望,而我只要受到挫折就会退缩,就会失望并且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有时都会以大哭来反抗别人的正确意见,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真是有些愚蠢,遇到挫折就应该像约翰·克利斯朵夫一样直视它并且坦然接受它而且吸取它的教训,这样我们才会进步才会成功。

篇3:《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领悟

在《约》中, 克利斯朵夫前后经历了包括弥娜、萨皮纳、阿达、葛拉齐亚等女友的爱情, 甚至还有那位“人潮中惊鸿一瞥”的安多纳德-耶南, 我们不禁要怀疑克利斯朵夫的用情不专。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听到罗曼罗兰先生为克利斯朵夫的辩解:“他整个儿被热情制服了, 天才是生来需要热情的……往往那些情欲是短时间的火焰;来了一个新的, 旧的一个就被压倒;而所有的火焰都被创造精神的弥天大火吞掉。”即“天才都要有个爱的对象, 并靠着热情发挥着他们的创造力。”说白了就是天才具有更强烈的热情, 更强烈的“力”, 在这部史诗般的小说中, 我们最常见到的字眼也正是——“力!”

所以在克利斯朵夫的成长经历中有一群唤醒并保持他的热情与创造力的女朋友无可厚非, 但在这群女朋友中, 无论是气质容貌还是身份地位都显得卓然出众的, 恐怕只有阿娜了。

我们来仔细看看阿娜, 可以说她是欧洲“贞妇”形象的一例典型。从小父母双亡, 出身并不光彩, 但是她依靠倔犟与对宗教的狂热, 在祖母的教导下变成了一个压抑的、刻苦的、强调受苦和秩序的女性, 而在别人 (或者说勃罗姆) 的眼里, 她简直就是“幽娴贞静、善操家政”的化身。但是阿娜的心中埋藏着怎样的“嗷嗷待哺”的种子谁都不知道, 包括她自己。

在这种时候, 最不应该出现的就是“春雨”。可偏偏克利斯朵夫此刻“从天而降”, 为这个宗教气氛浓重的家庭注入了血液和灵魂。阿娜也慢慢被音乐浇灌得心神荡漾, 她心中那颗裹挟蕴含着情欲的“种子”正在发芽:“阴沉的眼睛里有股野性, 表示热情的大嘴巴, 边缘很好看的嘴唇。肉感的笑容并不秀媚……健壮的体格被狭窄的衣服紧束着, 被过于简单的生活磨瘦了, 但一望而知是年轻的, 精力充沛, 线条非常和谐。”这一切都预示了阿娜的真实思想, 在宗教与社会世俗的偏见束缚之下, 阿娜是个规规矩矩的女人, 甚至与丈夫勃罗姆之间从未有过真正的爱情。在这种“非人”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阿娜, 此时遇到了遇到了一个拥有“人性”, 并且将热情直接刺进她心扉的音乐家!克利斯朵夫的音乐带给她春雨、阳光、土壤和养料, 而那颗本已长眠的种子怎样还不能蠢蠢欲动!

欧洲文学史的长河中, 向阿娜这样以完美高贵的形象走入读者乃至全世界眼帘却最终沉沦在爆发的情欲之下的女性不在少数, 在庄重、严肃和高压的背后, 她们都有着一颗火焰般灼热燃烧着的内心, 这颗心需要雨水, 渴望浇灌。法国文学家司汤达的《红与黑》中, 不正是也有一颗这样的心吗?或许我们可以从二者的对比中发现欧洲文学史中贞妇出轨的一些理由。

可以说《红与黑》中的德-雷纳夫人与阿娜是极像的, 她们尽管相隔了近一个世纪, 但是我们可以找出很多相似之处。首先, 从主观角度来看, 阿娜与德-雷纳夫人都有不幸福的婚姻。有人常说, 金钱地位是婚姻幸福的保障, 这两例可以结结实实地反驳以上观点。她们俩的丈夫都是至少受人尊敬的, 家中也不缺金钱, 但是宗教制度和世俗让她们的人性丧失, 从而整日过着精神与肉体都极度匮乏的生活。

其次, 客观看来, 阿娜与德-雷纳的丈夫都不常在家。这客观上为出轨提供了可乘之机, 夫妻之间就应该经常沟通,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欧洲贵族的夫妻生活状态是如何畸形。冷漠的关系除了金钱以外, 还能如何维系呢?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 克利斯朵夫与阿娜单独单独去乡村旅行的章节和《红与黑》中于连带着德-雷纳夫人散心何其相似。在乡间, 这两位冰雪夫人都玩闹的一身汗水, 脸上红扑扑的, 并且都表示自己喜欢泥土和空气。同样的, 克利斯朵夫和于连也都在此时深深爱上了他们身边的女人, 那是一种对生命原始的冲动, 对人性的本能热爱。

最后, 她们都拥有着倔犟的性格和完美的躯体。高贵的性格更容易做出傻事, 如果她们一旦坚信了某种事物, 那么她们一定愿意以命相守, 这是难得的品质, 也是危险的思想。至于完美的躯体, 则是这些妇人无法抗拒春雨的原因。那颗种子需要雨水, 而土壤的质量本已如此精良, 怎能耐得住干涸的威胁?

阿娜对克利斯朵夫的爱义无反顾, 就像被于连的热情引诱的无以复加的市长夫人, 正应了那句“你爱我一时, 我爱你一世”的老话, 女人 (尤其是这类贞洁、守规矩的) 就是如此专情, 于是我们看到想要通过自杀来摆脱内心挣扎的阿娜以及为帮助于连逃跑而变得胆大心细的德-雷纳夫人。为了爱情, 她们抛开了一切, 放弃了一切, 什么金钱、名誉, 统统扔掉, 不爱则罢;爱了, 就是爱到死亡……《约翰克利斯朵夫》中阿娜最后憔悴销售的样子让人伤感:“原来是身子笔直, 姿势挺拔的人, 现在竟驼着背, 缩着头, 皮色蜡黄, 人也显得老了;勃罗姆替她过着大衣与围巾, 她身子缩作一团, 难看死了……”

篇4:《约翰·克利斯朵夫》

傅雷从西方文化中拿来一种可贵的异质:力的颂扬。贝多芬与近代世界之贝多芬——约翰·克利斯朵夫,他们雄强的个性,对大多萎弱的生命,自是一种补给。正是出色的傅译,使《约翰·克利斯朵夫》哺育几代学人,功不可没。

傅雷在阴霾蔽空的抗日时期,译出《贝多芬传》与《约翰·克利斯朵夫》,当不是无所用心于世的,表现了译者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像普罗米修斯把火种盗给了人类一样,他为中华民族出了一份力,做了一份贡献。事实上,这两本书,给处境险恶的知识青年,带来了光明,指引他们冲出黑暗的包围,开始勇敢地迸发。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个人物,可以认为是法国文学中最有生命力的人物;《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无疑也是法国文学中最有生命力的作品。傅雷先生自己说过“他受这本书影响很大”。诚然,“翻了他一百二十万字的长篇免不了受影响”,小至行文方面,一九四五年办《新语》半月刊,觉得自己“写的文章每句脱不了罗曼·罗兰的气息和口吻”!“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以为改变自己气质、陶冶自己性情的养料。而且,此书对译者一家也影响至大。傅家子弟从小熟读克利斯朵夫,傅聪“小时候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儿媳还没过门,已在阅读这部巨著!哪个孩子缠于烦恼,做父亲的便建议“多听听贝多芬,多念念克利斯朵夫几段艰苦的事迹,可以增加你的勇气。”翻到第一册末了,高脱弗烈特俨然一副托尔斯泰面目,指着天边显现的朝阳说:“对这初升的日头,得抱着虔敬的心……便是像今天这样灰暗愁闷的日子,你也得爱……现在是冬天,一切都睡着了。将来大地会醒过来的。如果你是好人,一切都会顺当的。干吗要为做不到的事悲伤呢?一个人应当做他能做的事……竭尽所能……英雄就是竭力做好他所做的事,而平常人就做不到这一点。”道理虽浅,却激励我们凡事竭尽全力,发掘潜能,增长才干。

傅译罗曼·罗兰——这六个字,今天看来平淡无奇,焉知其中还隐伏祸机。此译予译者以早期的荣名,中年的困顿,晚年的罹难。正当译者的事业和活动进入高峰时期,反右派斗争不期而至。运动中,有些青年学生“犯了错误”,挖思想根源时,发觉受了克利斯朵夫的影响。面对大量这样的事例,该书的译者当然难辞其咎。再加上些别的言论,傅雷先生由此余生忧患。“节场”上转了一圈,铩羽而归,还是走进书房。视患难如无物,他自称“只要一上桌子,什么苦闷都会暂时忘掉”,仍以坚毅的秉性,每天译书不辍。辞别了一度的烦嚣,又获得一份宁静的反思,气度从贝多芬式的精神,转向东方式的恬淡与澄明。

克利斯朵夫的启示

克利斯朵夫无疑是成功的,他经历的一切不可能用短短一篇文章去概括,他的苦难经历使他成了后来的音乐巨匠。他带给世人的精神财富是不可估量的,克里斯朵夫用他的行动向世人证明:光明永远不会被黑暗遮蔽。

▲光明遲早会到来

克利斯朵夫在面对外来敌人——生活和爱情给予的磨难时,他的内心也被愤怒的敌人所控制,但他不害怕,不堕落,知道光明迟早会到来;黎明前是最黑暗的一刻,但终究无法阻止新的太阳升起。

▲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活力

罗曼·罗兰的整篇文章中都充斥着“创造才是欢乐”的理念,不论克利斯朵夫遭受什么样的磨难,他的音乐总是在不断地更新,这也促成了他音乐上的成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说:“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一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他从未停止自己对音乐的执着追求,从未停止为他的音乐注入新鲜的血液。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永远的活力。

▲永无止境的奋斗

艺术家的生命也许短暂,但艺术却是永恒的。当克利斯朵夫想歇一歇的时候,他的音乐仍然在影响着世人,他音乐中的感情仍在感动着世人。世上没有所谓的圆满,我们只能不断地去追求圆满。生活的磨难,爱情的失意都让克利斯朵夫的人生充满坎坷,但也让他的艺术充满了永恒的魅力。他凭借坚持不懈的奋斗,永无止境的追求为当时苍白、麻木、贫血、憔悴的音乐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始终走在追梦的途中。

——《爱情与苦难打造的音乐巨匠》

篇5:《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领悟

里面很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的描写,给人感觉很长篇大论,但正因为这些心理的变化才可以了解克里斯托夫在音乐上的一次次蜕变,一次次达到新的高峰。而我本人不太喜欢克里斯托夫,因为我觉得他狂妄,自私,不知好歹,随心所欲,到了中老年的克里斯托夫,那时的他才显得成熟且稳重,有耐心,看着自己最好的朋友的子女也象自己当年那样,才了解到自己年轻的时候是多么的任性。

虽然不喜欢主人公的性格,但还是非常钦佩他对音乐的执着,只要有了美好的音乐,哪怕物质上再匮乏,他也会非常快乐!(原来,快乐是来自精神上的,和物质上没有多大关系)我认为书中还有值得我们称颂的是挚爱的朋友之间的友情,正因为有了那样的友情,也才使得克里斯托夫在最失意、最痛苦的时候有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当然他也不遗余力的帮助朋友,甚至为朋友去决斗。

篇6:《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

友谊和爱情是人类相互吸引先天带了性与灵的色彩,它是灵魂思想甚至肉体最好的营养。罗曼·罗兰用了抒情的笔调写了这段总会给我感动的话:“我有了一个朋友了!„„找到了一颗灵魂,使你在苦恼中有所依傍,有个温柔而安全的托身之地,使你惊魂未定之时能够喘息一会:那是多么甜美啊!”爱情,不过是友情的深化物而已。

童年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第一次“呼朋唤伴”是在母亲做“佣人”的女主人家里羞辱地被排斥。加上他过早地担起了养家糊口的责任,使他奠定了孤独的人生基调,他的每一次交友,在他都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少年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同几乎一切人一样,异性的朋友总在同性朋友之后。同性朋友的亲昵就带了性“启蒙”的意味,罗曼·罗兰在这本书里,给约翰·克里斯朵夫青少年时代的每一个朋友,在后来都有了一个对应成熟的人。

约翰·克里斯朵夫最早的朋友是奥多(相对应的是:奥利维,说到这,我在读这本书时,多希望奥利维的姐姐安多纳德能够遇上并爱上约翰·克里斯朵夫!可惜他们擦肩而过!)。奥多身上的女性成份与约翰·克里斯朵夫男子汉气魄的相互吸引,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性渴望吸收异己品性的表现。

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奥多的友情简直像爱情,他们热烈相拥地作“短途旅行”、一天没见着就相互地写信。约翰·克里斯朵夫热烈地写道:“爱是没有两种方式的„„噢,不!的确有两种,一种是把整个身心去爱人家,一种是只把自己浮表的一部分去爱人家——但愿我永远不要害上这种心灵的吝啬病”,全然用的是>情书的口吻。

如果说爱情是嫣红,友情就是粉红色的。我也得学罗曼·罗兰的样儿,赞美纯洁的友情——人哪,就像黑暗里赶路的过客,隐忍着孤独的恐惧和落寞的苦闷,怀着相同心思和愿望的人们,因了相互地不认识而防备着、怀疑着,时时还或有不意地碰撞造成了相互的伤害。《牛虻》里蒙泰里尼就这样在亚瑟就面前惨痛地忏悔后,带着滴血的手和破碎的心猝然离世的(哦,也就是亚瑟和琼玛的误会,造成了他们一生的疼痛)。

人,需要相互地联接,因为每一个生命就是一个世界,就是自然界力的一种表现方式。而天才一半就是因为他能把周围的伟大都吸收过来使自己强健有力的。仔细看了看,隔离人们的,全是人类自己的缺乏自信的自傲和自卑(在我眼中,傲和卑有一样的性质)。

萨皮纳,这个萌动着“性”之芽、“灵”之根的女性,吸引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是她布尔乔亚的清高、对人生之剧无力感情引起的懒洋洋的处世态度和性情上的真诚与纯净。和她对应的,是葛拉齐亚——我也爱这个女人。

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她们完成了一场灵的爱情。在这里,我不由想起一个朋友对这种爱情的定义:纯灵,纯精神的爱,是真爱。世所罕见,它不具有任何欲望和需求,因而超越普通爱的归属、忠诚、承诺、责任,因为它是一种心灵追求,所以没有所谓的背叛,也不会有痛苦。它所以难得,一是它本来就境界高,二是它又要求两个人都具有同样的境界。它的表征是,在扰攘不息的心头始终保持着一片平和。

篇7:《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

他出生在德国的一个音乐世界,自小就显露了他在音乐方面的天分,以十一岁的稚龄担任宫廷乐师。但由于看不惯社会寄存的罪恶和虚伪,使他的医生充满坎坷和不幸。他也曾被现实压倒,酗酒度日。但最终由于他能以勇敢、乐观的态度面对这些逆境,终于成为伟大的艺术大师,以优美的音乐丰富了人们的心灵。

世上的路有很多条,谁都想走宽敞明亮的大道,但只有崎岖的小路,才是天才之路。

有的人一生平平平凡凡,有的人一生大起大落,有的人一生虚华无味,有的人一生朴实幸福。

像另一个小说人物,其实也是作者本身――保尔。科察金同样如此。他的命运也不是通途。他出外打工,经常因为自尊打架,最后参加革命打仗。他到了躺在床上双目失明并瘫痪时,还有勇气继续创作,其间,他还遗失了原稿的一部,令他六个月的辛苦泡了汤。不过他仍未放弃,他又从头开始……他说:“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能说:‘我的一生已奉献给了全世界最伟大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上一篇:我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做贡下一篇:学校三好学生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