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 教案

2024-05-17

小狗包弟 教案(通用6篇)

篇1:小狗包弟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文革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

2、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3、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教学方法 教学设想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两课时

预习指导:

1、字词注释

舔舐 作揖 租赁 叱骂 解剖 堕落

舐犊情深 缉毒

修葺

编辑

2、了解作家及其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导入新课

以戏说的语气讲述冯冀才《100个人的10年》中的一个荒唐故事(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故事大王似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警智谋的毛主席浏阳遇险水沟藏身而被人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而被判刑8年丧妻失子)后设问:这是真的吗?

或许你们不敢置信,我也不敢置信,然而这是事实,而且事实甚至比这个更残酷、更荒唐,这就是“文革”。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

就通过文革见证者巴金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小狗包弟》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窥视我们民族这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

二、检查预习

(一)字词注释

舔舐 作揖 租赁 叱骂 解剖 堕落

舐犊情深 缉毒

修葺

编辑

(二)作家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

“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回忆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三、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他有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有开端、发展、结局和尾声,请大家再次阅读这偏文章看看文章哪些内容是开端,哪些内容又是发展、结局和尾声。

引子(1自然段)——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借以带出小狗包弟故事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写了一个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所以也可称为楔子(戏曲或小说开头的引子,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开端(2自然段)——小狗包弟的来历,不是主要内容,故而略述。

发展(3—6自然段)——小狗包弟的一些表现,以及它与家人的亲密关系,突出它的伶俐可爱。惟其亲密、伶俐可爱,后惨遭厄运才显得太不合情理。此为蓄势,后面形势逆转,落差极大

结局(7-9自然段)——小狗包弟惨遭厄运,为后面的忏悔埋下伏笔。同时侧面描写“文革”开始后红卫兵们抄家、捉杀小狗的情形。

尾声(10-13自然段)——小狗包弟之死留给作者永久的心灵伤痛,这部分篇幅最长,显然作者事先想好在此充分地表达思想,前面都是为写这一部分作准备、铺垫的。

思考:该篇叙写了一个凄婉的故事,也流泻了一段复杂的心理历程,溶入了作者的悲欢怨恨之情。让我们紧贴作者的心,仔细品读感受作者的情绪流程。

明确:伤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四、研读课文

(一)阅读“引子”部分

思考:除了引起下文之外,这一部分内容有没有其它的作用?

(在“楔子”这部分内容后面划上问号)

(二)作家通过别人的故事引到自己的故事,那包弟是如何出现,又是如何于作家一家人相处的呢?请大家快速阅读“开端”和“发展”两个部分。

思考:

1、作家在介绍包弟的来历和描写人与狗之间的相处时,突出了包弟的什么特点?

明确: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

2、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可以从那两个方面展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作家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时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又是侧面描写呢,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

明确:

正面描写:第2自然段“狗来了„„不停的作揖”。

第3自然段“它不咬人„„引客人发笑”。

侧面描写:第3自然段写由起女士在两年之后仍然对包弟念念不忘。

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等候我们出来”。

3、作家为何要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

明确:小狗包弟愈是可爱,愈是聪明,作家的一家人就愈是不忍让它离开。为下文包弟的悲惨遭遇埋下伏笔,同时使作者的忏悔顺理成章

(三)无论小狗包弟怎样的可爱与聪明,它仍然逃脱不了自己的厄运,请大家阅读“结局”这部分。

思考:

1、小狗包弟成为包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a、日本种的小狗。b、瑞典旧主人

在那个年代,养一只宠物狗本身就是一种奢侈,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同时我们再联系前面的艺术家获罪的原因(“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再联系小狗包弟的这种特殊身份,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狗包弟会成为包袱了。

2、小狗包弟作为礼物却无法送出,为什么?

除了前面讲过的小狗包弟是一个包袱的原因外,也反映当时那种人人自危,人人力求自保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注定了小狗包弟命运的悲剧性。

(四)文章写到这里,作家与小狗包弟的故事就已经结束了,我们回头来看一下,作家一共写了几个故事?(两个)对照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将楔子部分的问题解决了,请大家将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和情节进行一下对比,看看二者有什么异同。

明确:

相同点:主人公都是写人与狗之间的故事

不同点:前一个故事写狗的忠诚,后一个故事写人的背弃

通过对比说明了作家自责的必然性和忏悔的必要性。

引子的其他作用(超链接至第一个问题)

明确:从思路章法说,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 从思想内容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一二,而是遍见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从写作效果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

(五)我们就来看一下在小狗包弟送走后,作家的内心是如何变化的?请同学们阅读一下“尾声”部分,同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明确:轻松 沉重 自责

1、作家为什么会轻松?

明确:包袱解除了,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包弟送走了,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的就轻松了。

2、他为什么会沉重?

明确:作家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自己将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调,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3、这种包袱使作者不断的自我谴责,请大家找一下,那一句话是表明作家的自责的?

明确:“不能保护一条狗……我不能原谅我自己!”

(六)我们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是时间能抚平心灵上的创伤吗?教师范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同学思考:

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家要说的是虽然整整13年过去了,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反而与日俱增,而且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债”所以作家在76岁高龄,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最后辑成了《随想录》一书。

五、课堂小结

本文给我们许多写作文的启示:关心社会现实,重视文章的现实意义;表达真情实感,不追求夸饰,不过分追求“技巧”等。

六、作业布置

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我们的心灵都受到了震撼。对于你说过的祖辈经历的事情,或亲眼目睹的今天发生的事情,你肯定感动过,或气愤过,或思考过,那么从中你悟到了什么深刻的道理?借鉴本文,把你的感受、你的发现在课后写出来。

七、板书设计

小狗包弟

巴金

楔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包弟的来历

发展——七年相处

结局——一朝痛别

尾声——真心忏悔 轻松 沉重 自责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由上节课的导入:同学们,你们感动过、气愤过、思考过的故事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请两位同学读读他们写出来的文章。

二、合作探究

1、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

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这一观念在今天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巴金写作此文是在80年代初,思想境界显然高人一等,表现出先进性、超前性。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一条小狗遭遇,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一条狗都保不住命。另外,作者写小狗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写小狗是写实,写心灵是写虚,按散文的创作规律,写虚必定以写实为基础。

2、读完文章后,你有没有发现包弟的遭遇和艺术家的小狗的遭遇的不同之处?你怎样看待这种不同之处?

明确:总体来说,包弟和那只小狗一样,都是死于那个荒唐而残酷的年代,但是,他们之间又有那么一点点的差异:艺术家的小狗一直在家里等待着朋友的归来,它最后是为了自己的朋友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悲愤的死去,在它这里,还是有着朋友(也就是自己信任的人类)仍然关心自己的信心的;但是,包弟就

不一样了,它已经感受到空气中的紧张气氛了,也担心自己可能会被交出去,因此它更加谨慎的生活,尽量不给别人捕捉它的机会。但是,或多或少与巴金的自我保全思想有关,包弟还是被所亲近的人打发走了。正是因为这种差异,作为读者,我们也像巴金一样,对它有一种无法弥补的亏欠和伤痛,由此更能理解作者为什么难以从中解脱出来。

3、作者为什么要以歉疚、忏悔作为本文的感情基调?

在那个**的年代,多数群众卷入纷争之中,作者属于少数被侵害被侮辱的人,“文革”结束了,国人应该自我反省,而率先反省的竟然是一个无过错的老人!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引发文坛的震动,就是因为作者以自我反省的方式观照过去的一段历史,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巴金由此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敬意和称颂。本文的歉疚和忏悔就是作者反省的具体体现,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我们透过本文可以揣测到巴金是一个善良人,他经历了一场浩劫,不仅失去了小狗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声讨、控诉并非不必要),而是自责、自省,很像道德主义者、良心主义者之所为,这既符合巴金本人的习惯,又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和自省,引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

4、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

⑴同意俗语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更何况是一条狗呢?再说巴金也是为了保全家人,和小狗比起来,家人要更重要结合背景,我们知道,文革时期,是一个特殊时期,人人自危,为了保全自己,出卖一条狗又算得了什么呢?比起那些出卖家人,朋友,邻里的人,我觉得巴金算好的了,我很能理解他的做法,他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⑵我不同意巴金的做法,小狗包弟虽然只是一条狗,但它也是一条生命,它也有它的生存权,难道只因为它是一条狗我们就有权利剥夺它的生命吗?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更重要的是,包弟和巴金及巴金的家人一同生活了七年,从课文中我们能够感到包弟只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家庭成员,它不仅可爱,而且忠诚,它日日守候主人的归来,如此的忠诚,最后却被解剖,我感到很心痛。

⑶我觉得不能用同不同意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也不同意巴金的做法,但对他的做法我能理解巴金这么作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第一组同学已经说了,那样

一个特殊的年代,人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更何况是一条小狗呢?巴金在十年浩劫中不但失去了小狗,更失去的至爱的人萧珊他本身也是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我觉得他是很痛苦的,也是值得我们同情的。

教师总结:同学们普遍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他们的是非观念很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而后一种同学,他们则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我们没有亲历“文革”,对“文革”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断当中,我们仍能够看到社会的**,所以我们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

5、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对于“文革”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

6、你认为巴金是怎样的一个人?

“文革”中,巴金也是受害者之一,“文革”结束后,他勇于反省,对包弟表示深深的歉意和忏悔他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讲真话,为人真诚正直,是一个值得人们敬佩的人

三、拓展延伸

相互交流课外搜索的历史上伟人自我反省和忏悔的例子 示例:

1、鲁迅也是一个勇于解剖自己的文学家,他曾经写过一篇小说《一件小事》,写了“我”在车夫面前的忏悔鲁迅先生也亲口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2、法国思想家卢梭,他写过一部《忏悔录》,就真诚地袒露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些见不得人的污点。

3、周恩来深谙修身自省的真谛,在专为自己订立的修养要则中,明确提出“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的斗争”,“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

四、课堂小结

有人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巴金老人正是因为他承受的磨难才能清醒地看待社会,才能真诚地面对自己,才能坦荡地走完一生。

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淌过崇山,流过峻岭,穿过峡谷,在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这一刻停留了。然而,熔铸在他作品中的仁爱与忠诚、正义与自律,以及他的人道主义将永远闪耀着生命的光辉。最后,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感动中国2003巴金颁奖词》来结束这堂课吧。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感动中国2003颁奖词

五、布置作业

1、写一个身边的的平凡人的平凡事,来展示一段历史或社会的变迁。

2、预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六、板书设计

小狗包弟

巴金

1、艺术家和狗的故事

2、小狗包弟的故事

3、怀念和忏悔

篇2:小狗包弟 教案

《小狗包弟》 导学案NO.8

巴金

【学习目标】

1、认识文革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

2、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3、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学习重点】

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学习难点】

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教学指导】 诵读法

探究讨论法

【知识衔接】

1、作家介绍(《学海导航》p42)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

“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回忆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2、写作背景

“文革”结束后,巴金开始创作《随想录》。首先在香港《大公报》上开辟《随想录》专栏,从1978年12月1日写下第一篇《谈人望乡》至1986年8月20写完最后一篇即第150篇《怀念胡风》,历时八年,共完成42万字。在《随想录》中,巴老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但他并未像其他的“文革”受害者那样,简单地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四人帮”,而是对自己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做了十年的奴隶”的“奴在心者”心态作了毫不留情的自我解剖。同时,他又对全民族在“文革”浩劫中的病态思想和知识分子为自保而出卖朋友、出卖良知的行

预习案

为作了思考与分析,表现了一位世纪伟人的良心与勇气。

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亲友疏远、人情殆尽。(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文革”期间在广州街头所见:“人们咬着匕首,抬着尸体游行。”“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在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一段路程中,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可见,那是一个多么**的年代,)人的生命一钱不值,人性被扭曲变形,就连无辜的小狗也难逃一劫。《小狗包弟》即从侧面反映了十年**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

【学习过程】

1、初读课文,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舔()

作揖()

拍摄()

叱()骂

....包袱()

解剖()

租赁()绿草如茵()....虫蛀()

吠叫()

堕入()

款待()

2、多音字

()熬煎

()熬白菜

()作坊

()作业 爪

()爪子

()爪牙 难

()难受

()难民

3、整体把握全文

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他有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有开端、发展、结局和尾声,请大家再次阅读这偏文章看看文章哪些内容是开端,哪些内容又是发展、结局和尾声。

引子()—— 开端()——

发展()——

结局()——

尾声()——

思考:该篇叙写了一个凄婉的故事,也流泻了一段复杂的心理历程,溶入了作者的悲欢怨恨之情。让我们紧贴作者的心,仔细品读感受作者的情绪流程。

4、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

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这一观念在今天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巴金写作此文是在80年代初,思想境界显然高人一等,表现出先进性、超前性。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一条小狗遭遇,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一条狗都保不住命。另外,作者写小狗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写小狗是写实,写心灵是写虚,按散文的创作规律,写虚必定以写实为基础。

5、读完文章后,你有没有发现包弟的遭遇和艺术家的小狗的遭遇的不同之处?你怎样看待这种不同之处?

明确:总体来说,包弟和那只小狗一样,都是死于那个荒唐而残酷的年代,但是,他们之间又有那么一点点的差异:艺术家的小狗一直在家里等待着朋友的归来,它最后是为了自己的朋友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悲愤的死去,在它这里,还是有着朋友(也就是自己信任的人类)仍然关心自己的信心的;但是,包弟就不一样了,它已经感受到空气中的紧张气氛了,也担心自己可能会被交出去,因此它更加谨慎的生活,尽量不给别人捕捉它的机会。但是,或多或少与巴金的自我保全思想有关,包弟还是被所亲近的人打发走了。正是因为这种差异,作为读者,我们也像巴金一样,对它有一种无法弥补的亏欠和伤痛,由此更能理解作者为什么难以从中解脱出来。

6、作者为什么要以歉疚、忏悔作为本文的感情基调?

在那个**的年代,多数群众卷入纷争之中,作者属于少数被侵害被侮辱的人,“文革”结束了,国人应该自我反省,而率先反省的竟然是一个无过错的老人!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引发文坛的震动,就是因为作者以自我反省的方式观照过去的一段历史,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巴金由此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敬意和称颂。本文的歉疚和忏悔就是作者反省的具体体现,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我们透过本文可以揣测到巴金是一个善良人,他经历了一场浩劫,不仅失去了小狗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声讨、控诉并非不必要),而是自责、自省,很像道德主义者、良心主义者之所为,这既符合巴金本人的习惯,又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和自省,引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

7、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

⑴同意俗语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更何况是一条狗呢?再说巴金也是为了保全家人,和小狗比起来,家人要更重要结合背景,我们知道,文革时期,是一个特殊时期,人人自危,为了保全自己,出卖一条狗又算得了什么呢?比起那些出卖家人,朋友,邻里的人,我觉得巴金算好的了,我很能理解他的做法,他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⑵我不同意巴金的做法,小狗包弟虽然只是一条狗,但它也是一条生命,它也有它的生存权,难道只因为它是一条狗我们就有权利剥夺它的生命吗?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更重要的是,包弟和巴金及巴金的家人一同生活了七年,从课文中我们能够感到包弟只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家庭成员,它不仅可爱,而且忠诚,它日日守候主人的归来,如此的忠诚,最后却被解剖,我感到很心痛。

⑶我觉得不能用同不同意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也不同意巴金的做法,但对他的做法我能理解巴金这么作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第一组同学已经说了,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人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更何况是一条小狗呢?巴金在十年浩劫中不但失去了小狗,更失去的至爱的人萧珊他本身也是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我觉得他是很痛苦的,也是值得我们同情的。

8、作者本文要写的是自己的小狗包弟,为什么要从那位艺术家的遭遇开篇?

9、“您的小狗怎样?”这句话一共出现了三次,是怎样出现的?在这三次问话里作者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吗?

10、文革结束后,作者说他的院子和隔壁房屋之间的竹篱笆被换成了无缝的砖墙,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11、在讲述自己与包弟的故事时,作者讲述了包弟的哪些经历?他的感情又是怎样随之变化而变化的?

【随堂练习】

1.《小狗包弟》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这篇文章选自他的散文集________,除此之外,他还有长篇小说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又被称为“________”三部曲。

2.为下面的句子选择合适的一组词填进去()

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________去。它亲热的________着,扑到他跟前,到处________,用舌头________,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

A.奔 叫 闻闻 舔舔 B.跑 喊 闻闻 舔舔 C.奔 叫 走走 舔舔 D.奔 哼 闻闻 舔舔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A.“陈泰康农科小组”的同志们为改造黄河故道盐碱池,筚路蓝缕,舍家忘我,一干就是五年,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B.他们疼爱孩子,孩子也孝敬他们,一家人相濡以沫,生活美满幸福。C.这也许是一种取巧的写法,但似乎也无可非议,因为谁也不能规定作者必须怎样写。

D.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4.根据原文,选出下列选项中不合适的一项()

A.在十年“文革”期间,人的尊严被严重的践踏,人自身尚且难以保全,当然也就很难照顾到一只小狗了。但是,巴金却为包弟的悲惨遭遇一直自责不休,这一方面是他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B.包弟在那时的遭遇并不是单一的,他的悲剧其实代表了很多人所遭受的不幸。C.巴金在怀念包弟,他同时也在怀念曾经与他患难与共、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的妻子萧珊。

D.巴金是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作家,他一直对包弟愧疚不安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担心日本作家由起女士有朝一日要向他问起包弟的情况。【相关补充】 文体知识

随想录式的散文,题材广化,既有对社会生活、历史场景、国际交往等大题材的摄取,更有对个人心迹的袒露,友人亲人间真情的表现,凡人俗事的叙写。在题材开拓方面,充分展示散文文体的优势。随想录这种散文创作形式它崇尚真实,将个人生活引入了散文创作天地,写自我故事,抒自我情愫,由此而被散文家所推崇。随想录式的创作找回了散文曾经在很多人那里失落的真诚品格,引领散文

创作由虚空伪饰走向求真务实。随想录不是无病呻吟、无中生有的装腔作势之作;作者必须有感而发,敢于说出自己心里的真话,其间有真人、真事、真情、真理、真性灵。

所以巴金的《随想录》堪称现当代散文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散文开始告别一个浮夸、说谎的阶段,而进人一个能说真话、敢说真话的时代,标志着散文创作开始告别一个自我粉饰的阶段,而进入到一个自我反思省察的时代。随想录的话语方式在当代散文史上具有转型意义。当代散文创作中,曾有将散文当作诗写的主张。作为这种主张的实践,散文表达的景观、人事过多地“人造化”,许多“诗意”散文是被“做”出来的。巴金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他的《随想录》或叙或议或抒情,随意运笔,杂体相生,天然自成,不拘一格,全然不是做作之物,较好地展现散文随意生姿的审美风范。【拓展】

篇3:《小狗包弟》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价值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精神境界。讲透对比的表现手法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思路上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结构形式展开,把握课文内容。让学生明白课文通过艺术家的狗和小狗包弟的遭遇对比,懂得了巴金的狗悲哀在于心灵,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而且构成“群像”效果,此事当时是普遍可见的,深化了文章主题。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阅读规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设置两个问题,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疑惑?这两个问题不仅可以统摄课堂,也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能读懂的内容让学生交流,补充,略讲;有疑惑的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精讲。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每六个人一组。采用讨论法,将学生自己的质疑拿出来供大家探讨,有利于激发其思考探求的欲望,探求所得容易成为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例如,有的学生提出艺术家和狗的故事似乎和这篇文章内容不一致,故事可否舍去的疑惑,有的提出要反映文革现实为什么只写一只小狗,意义何在的疑问等,通过展开合作探究解决了学生的问题,进而让学生了解对比写作手法和以小见大手法在文中的应用。品味语言,也是课堂的亮点。让学生读懂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固然重要,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把这些内容表达出来的,可能更重要,这两者结合起来当是我们语文教学达到的另一种境界。教学中我把品味语言作为理解探讨文章的主要手段。如学习第一段文字时,重点品味了艺术家“满身是血和泥土”地被“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的情景和小狗亲近艺术家的细节描写,不仅准确叙述事件的情景,而且小狗依恋艺术家的情态,作者深藏着悲愤交织的情感得到体现,生动形象的写出狗对艺术家的亲热与人世间的冷漠形成对比。让学生懂得细节描写的妙处,进而感受巴金解剖人性冷漠的弱点,体会“文革”的罪恶。我尊重和关注每一位学生,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之间尽显个人魅力。教学氛围宽松、和谐,课堂调控能力较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基本达成教学目的。

现在的学生个性比较自由,视野广阔,思维敏捷,而且有些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上,往往会提出一些敏感的问题。教师应该实事求是地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既不能不懂装懂,胡编滥造以蒙蔽学生,也不应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这时,我们教师应该机智处理问题,可以将个别学生的问题留给全体学生思考和讨论,也可以个别解决问题。这样,既能让师生之间进行情感沟通,又能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激发和碰撞。我在讲文章背景时,有位同学质疑:造成文化大革命这非人的社会到底是谁的错,是“四人帮”或是哪个伟大人物?面对这样政治性比较敏感的问题,我当时真的有点措手不及,想避开吗,这又压抑学生的个性和求知欲。略加思索后,我先把问题留给学生讨论,然后我机智地联系课文内容,问学生《小狗包弟》中艺术家的狗和小狗包弟的悲惨命运是谁的过错?同学们罗列了很多,专政队、作者、造反派、旁观者……最后我略提示,如果那时人人都有怜悯之心,都充满着爱,那么艺术家的狗和小狗包弟会有那样悲惨的命运吗?同学们纷纷摇头。如果文化大革命那年代人人有责任心,都充满着爱心,还会出现那毁灭人性的灾难吗?这时同学们一片释然,不再纠结于谁的对与错的问题了。

篇4:赏析《小狗包弟》

一、情节松弛有度

文章情节的发展是由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来引出作者与小狗包弟的故事,通过对小狗包弟的回忆再进一步引发对当时社会环境下生活的回忆。因为是对生活琐事的描写整篇文章并没有太多的波动,但是作者却写的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开头,作者先写艺术家和狗的故事。一上来就为读者展现了当时文革时期发生的一个惨剧,而相应的所描写的内容和造成氛围也是非常紧张的,文中写到,“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接着“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开篇如此惨烈的画面,为全文笼上一层悲剧的氛围。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换做轻快的语言来描写包弟这条小狗的由来,文章在这个时候显现出一派祥和与温暖,也让我们不自觉地联想到它与前文到底有什么关系。从写包弟初到我家所带给我们的快乐,一直到文革前夕的这段日子,都是用一种轻松、真实、舒缓的语言来表现的,比如“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甚至还引用了日本客人对包弟的喜爱,这些描写和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是到了后来,作者开始“靠边站”时,包弟被送走,故事情节又开始紧张起来,而且愈演愈烈。从刚开始害怕包弟的叫声,到我看到包弟作揖不禁留下眼泪,再到我不得不把包弟送走来挽回一家的平安,到最后包弟被送走后我深深的自责,这一系列的悲剧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内心极大的压力和悲伤,也让看似平常的事情被描写得起伏跌宕。而这种悲喜,松弛相交织的手法也让我们的情感不停地变化和跳跃。

二、明暗线索交织

《小狗包弟》这篇文章其实有两个线索,一个是我与包弟之间的故事,这是明线;另外是我和家人不断变化的遭遇,这是暗线,明暗交织,双线齐走。首先从主题来看,作者通过描写小狗包弟的遭遇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忏悔,而在抒发个人情感的时候也在对当时扭曲的社会进行了批判,因为无论是忏悔还是批判,这些情怀都是发生在作者受到当时环境的打击后才有的感受,所以描写自己的遭遇和波折也是散文所要表达的另一方面的内容。其次从结构来看,作者对包弟的描写经历了蜜月期,稳定期,动荡期和悲剧期,这不同时期小狗包弟所经历的过程都会在文中对应的地方看到作者家中和自己的身份,地位,情形的变动。例如,包弟刚刚开始到来时,作者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而包弟和我及家人的感情进入了稳定期时,虽然对应进入的是三年困难期,但这并没有动摇作者的社会地位和安稳的生活环境,当文革开始时,小狗包弟也受到了家人的猜忌和不安,随着这种情绪愈演愈烈,相应作者的生活确是越来越艰难,危机四伏。这两条线索相互交织,让我们看到了小狗包弟悲剧中所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三、叙述手法的多样化

《小狗包弟》在“包弟”出场之前,先叙述了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在十年浩劫中,艺术家被残酷迫害,在惨遭毒打和极度痛苦时,人们“都掉开头去”,但小狗却不顾一切“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身边。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等到艺术家获得解放,再去看望小狗的时候,“邻居告诉他,那狗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三天就死了。”这个“倒叙”小狗与艺术家的故事,是文章的引子,说明在“文革”不正常的岁月里,人性、兽性的颠倒,人性被扭曲,人没有了人性,却具有了兽性,对有贡献的人大发兽性,残酷斗争,无情折磨;而作为兽类的狗,却具有了人性,对被迫害被折磨的艺术家表示了温暖和亲情,并且至死不变。这种人性、兽性的颠倒,正是对“左倾”思潮极为深刻的鞭挞。

其次是用顺叙的手法来描写,通过不同时间点的串联来叙述整个事情的过程,但是在结尾处提到“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这个手法又是一种插叙,用这样的手法作为回忆,使得文章在平叙中带有浓浓的深情。

四、环境描写的真切化

巴金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压抑和折磨,除了通过与小狗包弟的故事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更有从具体的环境描写中来突出表现,文章倒数第三段就是典型。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的墙壁上多开了两扇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

这段文字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了作品的时代背景,是对那段历史无言的控诉,可以看出当时的荒凉,破败。其次,这段描写是用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的,是作者物是人非的伤感,是对亲人的思念。“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这句话生动真切地表现出作者恍在梦中的心境。第三,这段环境描写放缓了叙述的节奏,也暗示了情节的转变,把读者的思绪从文革的岁月拉回到今天的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体现了作者写作的技巧,只是这种技巧不露痕迹,似乎没有精心地安排和刻意地谋划。

篇5:《小狗包弟》教案

一、导入

师:冯骥才在《100个人的10年》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十分优秀的、十分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因为在课堂上讲述了胆略过人、足智多谋的毛主席浏阳河遇险水沟藏身的故事,被人歪曲事实说他损坏毛主席形象而被划为右派,判了八年,落得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或许你们会觉得这是一个荒唐的故事,然而这件事却在中国历史上实实在在的发生过,而且事实甚至比这个更残酷、更荒唐,原因就是这位老师生活在“文革”时期。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就通过文革见证者巴金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小狗包弟》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人们的生活,窥视这段不被我们熟知的历史。(2min)(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简介

师: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学过巴金的课文《日》和《月》,在教材的第35页中就有《日》这篇课文,大家可以迅速浏览回顾一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呢? 生:追求光和热

师:那“光和热”指的是什么啊? 生:人生的理想

师:对,作者在《日》这篇文章中表现了自己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巴金老先生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追求理想的人生。

下面是2003年“感动中国”颁奖大会上,评委组写给巴金老人的颁奖词,大家齐读一下: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ppt)

可见巴金的确用自己的“光和热”点亮了文字,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下面我们就具体看一下巴金的个人简介,大家迅速浏览一下。(ppt)生(齐读):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fu二声),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生于1904年11月25日,卒于2005年10月17日,享年101岁。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被誉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巴金先生一生创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晚年创作的思想随笔《随想录》是一部五卷本的忏悔录,反映了巴金在经历十年**后对自己、对时代、对导致这场民族悲剧的深层原因的深刻思考和剖析,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坦荡而真诚的灵魂和他所自觉担负的神圣的历史责任感。

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小狗包弟》就是出自《随想录》,大家可以看一下教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大题中的1、6、7中其他人对《随想录》的相关评价,可见《随想录》是巴金文学道路上的又一座丰碑,是一部无比沉重的“忏悔录”,大家有机会可以看一下。(4min)

三、整体感知

1、文章结构、情感变化

(1)师: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迅速浏览一下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注序号,梳理文章结构,并且注意作者的情感起伏变化。文中有几个字词需要大家注意,大家齐读一下。(ppt)

舔舐()

作揖()

租赁()

篱笆()

叱骂()

包袱()

解剖()

熬煎()

揪回来()

(2)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情感变化。(ppt)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有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有引子(楔子)、开端、发展、结局以及尾声。引子(楔子):戏曲或小说的开头的部分,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这五部分分别对应哪几个自然段,并且概括这五部分的内容。结构:

引子(1)艺术家与狗个故事——开端(2)包弟来历 ——发展(3—6)七年相处 ——结局(7——9)惨遭厄运——尾声(10——13)真心忏悔 作者的情感在整篇文章中有比较大的起伏变化,大家看看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分别对应什么内容? 情感:

伤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3)师: 作者在送走包弟后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情感起伏?——轻松,沉重和歉意

生:“轻松”是因为文革时期包弟一直是家里的包袱,如今包袱不在了,作者自然感到轻松。

“ 沉重和歉意”是因为作者与包弟有着深厚的感情,而此时想到的包弟却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可以说是为了自保才导致了包弟的这种结局,所以好像背上了更沉重的包袱,正如文中第10自然段所说“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师:没错,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看来是真正理解这篇课文了。“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们甚至能感到巴金的心在流血,下面,大家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几句饱含作者深情与歉意的话。生:“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4)师: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一句:“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是文眼,鲁迅的《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也是文眼。文眼就是反映文章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的关键句子,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那么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话呢? 生:“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师:没错,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所以,尽管整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有比较大的起伏,但有一种情感却贯穿文章始终,也就是本文的感情基调,它是? 生:自责、歉意,师:没错,是比较沉重的。(板书)所以大家在朗读这篇散文时也要保持这样一种低沉的情绪,尤其是在巴金向包弟忏悔的那一部分,也就是文章 第10——13自然段。(10min)

2、包弟档案(ppt)

师:文章的题目是《小狗包弟》,那么这到底是一条怎样的小狗呢?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找出描写包弟的相关语句。下面我们一起来给包弟建立一个档案……

小狗包弟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大家找出能体现出包弟性格特点的语句,并且说明体现了包弟的什么性格特点。

生:日本客人拍摄包弟/日本女士过问包弟/爱人讨狗骨头喂包弟

师:正侧结合更能突出包弟的聪明可爱、忠心耿耿、通人性等特点。这种手法同学们以后在写作中时也要学习使用。

【正面描写:它不咬人,……..叫几声就安静了(怕生识趣)做几个揖,讨糖果吃,引客人发笑(客厅作揖)

每天清早守在门口等候...(守候亲热)】(4min)

四、文本细读

1、认识文革的悲剧

师:本文主要讲述了一条小狗的凄婉故事,那作者为什么在第一自然段还要写一个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呢?这部分内容是不是多余的啊? 生(各抒己见):突出狗的忠诚这个特点;

为下文写巴金和包弟的故事做铺垫……

师:恩,同学们说得不错,除此之外,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和巴金与狗的故事其实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看出此类事件在全国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现象,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艺术家与狗的故事表面来看似乎更惨烈,但是巴金与狗的故事的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2min)(1)对抗赛

师:紧接着,作者就开始讲述包弟的故事,尽管这条小狗如此讨人喜欢,但作者最后却亲手将包弟送上了解剖桌,对于作者的这种行为大家有什么看法?是同意还是反对?大家重点阅读第2——9自然段,用原文中的相关语句支撑自己的观点。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会儿我让同学起来回答。甲方:我觉得作者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原因:①包弟:包弟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而且他之前的旧主人还是一个瑞典人,巴金很有可能因包弟也和那个艺术家一样,被扣上“里通外国”的帽子。

②巴金自身:在当时,巴金已经处于半边靠的状态,巴金一家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抄家,作者连自己和家人都保不住,更何况是外国种的包弟呢?

③环境: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艺术家被戴上“里通外国”的帽子被百般凌辱、残酷迫害,隔壁的工商业者都被野蛮抄家,可见当时社会非常混乱,人与人之间缺少温情。乙方:作者的这种行为是自私的。原因:第二段“狗来了……不停作揖” 第三段“它不咬人……引得客人发笑”

第三四段拍摄包弟的镜头…..(侧面描写)

等都可以看出包弟是一只乖巧、可爱、聪明的小狗。这样一条小狗谁会忍心把它送去解剖呢?而巴金怕被包弟连累而残忍的将它送上了解剖台。

师引导:甲方从**的环境分析,有理;乙方从忠诚的包弟入手,有情。这情与理的分歧也正是巴金矛盾的地方,面对红卫兵抄“四旧”,巴金“胆战心惊”,“害怕”;送包弟做实验,巴金“不愿意”,“想保全包弟”,“可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最终,恶劣环境的逼迫占了上风,善良的作家违背自己的良心送走了包弟。同学们,当时到底处于一种怎样的环境,连一条小狗都无容身之地呢?(11min)

(2)图片穿插——背景介绍

师: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的“文革”时期。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被林彪、江青等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的内乱。在这场灾难中,一大批老干部受到打击和迫害,巴金是其中一个。巴金先生在世时一直呼吁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但遗憾的是,他的这个愿望始终没能实现,但是,记忆的博物馆可以建在我们每个人心里。

大家看一下面几张图片(刘少奇被批斗、故宫被改为“血泪宫”、清华校门被毁)(ppt)(3min)

(3)教师小结

师:可见文革期间,多少无辜的人惨遭迫害,多少珍贵的古迹毁于一旦。文中所写到的艺术家、隔壁的工商业者,还有作家自己的遭遇等等,这一切无不显示出那个时代的尊严被凌辱、生命被践踏、人性被扭曲等,这种人性缺失带来的灾难性毁灭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毛孔。所以包弟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一只小狗的悲剧,更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悲剧。

下面大家写一组排比句来总结文革时期的特点,一会儿我让同学起来回答。

生: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那是一个人人难以自保的年代。师:恩,说的不错,点明了当时的时代特点,还有呢?

生:这是一个黑暗不朽的时代,这是一个人心惶惶的时代,这是一个胆战心惊的时代。师:恩,这位同学写的也不错,还有呢?

生:这是一个没有正误、没有真假、没有共鸣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黑暗、充满暴力、充满无知的时代,这是一个湮没良心、湮没文化、湮没人权的时代。

师:这位同学谈得比较深刻,语言也很到位。希望同学们在了解文革十年那段黑暗的历史后,能深刻的反思一下。(10min)巴金放弃了包弟是犯了错,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巴金的这种做法也是迫不得已的,是情有可原的。同学们,巴金最后原谅自己了吗?——没有!作家一直在深深的忏悔,也就是文章的“尾声”第10——13自然段。作者面对这样一条小狗是如何忏悔的?巴金的这种忏悔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将继续研究,下课!

主板书:

小狗包弟

——巴金

一、感情:

自责、歉意、沉重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体悟忏悔的真情

(1)品味忏悔的真情

师:巴金放弃小狗的生命是犯了错,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巴金的这种做法也是迫不得已的,是情有可原的。同学们,巴金最后原谅自己了吗?——没有!作家一直在深深的忏悔,也就是文章的尾声第10——13自然段。在这4个自然段中,巴金先生用最真诚的语言道出了自己对包弟深深的歉意和自责之情。他的真情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下面大家有感情的自由朗读第10——13自然段,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两句来品味作者的真情,看他的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先给大家两分钟考虑一下。A生: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品析:从“反而”这个词能看出作者的真诚。“反而”表反向递进,出乎意料,就是说作者本来想象中回家看不见包弟会非常难受,正看出了他内心中善良的一面。他认为他不该感到轻松,为后文中良心发现、自责做铺垫。

B生: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品析:幻觉描写。“摇头摆尾”、“连连作揖”与“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形成鲜明对比,在作家眼前闪现出的景象很有可能一会儿是摇头摆尾的包弟,一会儿是给割开肚皮的包弟,给作者带来巨大刺激,表现出送走包弟后的痛苦和沉重。C生:第11段的景物描写

品析:借景抒情。今昔对比的景物描写突出人物皆非的伤痛。庭院已面目全非,而作者的自责和愧疚不仅未减一分,反而与日俱增,由当初的“轻松”到“沉重的包袱”到“感到羞耻”再到十几年之后的“熬煎”。物是人非已经足以令人伤悲,更何况是能够引发美好回忆的那些事物都已不复存在?以哀景写哀情,倍增悲凉。

师:大家都品读得很精彩,下面大家再次齐读第10自然段,让我们一同再次通过作者的文字走近他的心灵,感受他内心的忏悔和自责。

作者用他送走包弟后的心情变化(轻松——沉重——自责)来表现自己的矛盾和痛苦的心情,他用质朴简介的语言道出自己的真情,毫无保留、毫无掩饰,这正体现了他勇于解剖自己、敢于讲真话的精神。(12min)(2)体会忏悔的价值

师:刚刚我们一起品味了巴金先生忏悔的真情,那么他的忏悔具有怎样的价值呢?下面请大家阅读以下材料抓取关键句,思考巴金老人的忏悔具有哪些方面的意义?(ppt)

①“文革”结束后,有些人试图辩解,有些人希望淡化,只有巴金站了出来,他提醒别人,更鞭策自己。从1978年起,他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回忆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随想录》被称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随想录》的出现结束了一个迷乱的时代,开启了一个“真话文学”的崭新时代。

②巴金先生之所以伟大,正是他认识到了只有勇于忏悔才是拯救我们民族的现代精神力量,他以“揪出自己示众”的无比勇气和无私品德,点燃忏悔理性的火种,从精神上唤醒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生:„„(独立思考,表达想法)师小结:巴金忏悔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去思考:从他自己个人角度来看,是在反思自己;从他人角度来看,具有警醒别人的意义;从民族角度来看,他从精神上唤醒了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从文化角度来看,的确是开启了一个“真话文学”的崭新时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大家在基于文本和作者的基础上,言之有理即可。(8min)

3、探究文章主旨

师:在对文章有了深入了解之后,现在请大家考虑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或者说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同学们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探讨一下,一会我们分小组回答。

生7: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对文革进行揭露和反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社会现状。

师:恩,这位同学认为作者是借包弟来反思文革,这也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文革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让我们看到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扭曲等。(板书反思文革)

关于文章的主旨除了反思文革外,还有没有同学想补充或者是有不同的观点?

生8:作者主要想表达对小狗包弟的歉意,他的这种深刻反省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师:恩,正如他在文中所说的:“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作者的忏悔之意溢于言表。(板书表达歉意)还有同学想说吗?

生9: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对人性的呼唤与讴歌。如果当时的社会不是那个样子,那么包弟也不至于遭厄运,作者也没有必要作自我剖析。

师:恩,这位同学的见解很深刻啊,的确,作者在谴责自己的时候,也是对人性回归的一种呼唤,希望人世间不要再有这样的冷漠,社会也不要再这样的错下去。(板书讴歌人性)所以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可以有多重理解,只要大家 言之有理即可,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10min)

五、写作手法——以小见大

师:刚刚我们探讨文章主旨的时候,其中一个理解是反思文革,其实反思文革可以选取很多素材,但作者为什么仅仅选择一条小狗呢?哪位同学能起来说一下?

生:在文革时期,连一条小狗都不能逃过劫难,更能体现“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揭露文革对社会的迫害性极大。

师:没错,在这里作者是运用了一种写作手法,同学们看出来了吗? 生:侧面描写。

师:是侧面描写吗?如果是侧面描写,作者就会对文革进行间接的描写,但是作者却很直接的通过一条小狗在文革期间的悲惨遭遇来正面表现文革。我们在总结包弟特点的时候就提到过侧面描写,大家再看一下课文这是侧面描写吗?大家想一下,文革时期是一个比较重大的历史时期,但作者却只通过文革时期的一只微不足道的小狗的遭遇来反映文革,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啊? 生:“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师:没错,就是以小见大,这种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抒发某种情感等的写作技法就是“以小见大”。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一条小狗来反映社会现实,也是在提醒大家小狗虽小,却也是一条生命,善良的生命应该获得生存权。此外,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那一段历史是分不开的,写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灵历程。

大家以后在写作中尤其要学会使用这种手法,“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切入点小,角度新,素材易于选取,描写易于深入,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8min)

六、拓展延伸(ppt)

师:文章学到这就要接近尾声了,下面老师想给大家看几段材料,面对这些,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生: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发奋图强,把祖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反省忏悔,重塑形象 ……

七、结课

师:老师听到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的确,我们不应该忘记给我们带来巨大伤痛的历史,但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过:“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虽然我们没有犯下二战时期希特勒那样的罪恶,也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轻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曾犯下给人带来深深伤害的过错,我们可以不是不犯错的圣人,但绝不能做不敢承认过错的小人,可以不是人见人爱的天使,但绝不能做众人唾弃的恶魔,希望大家能够学习巴金那种敢于正视和反思自己错误的精神,学习他的真诚,以坦诚的心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忏悔,直接交给或寄给曾经伤害过你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或朋友等。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下课。(4min)

主板书:

小狗包弟

——巴金

1、忏悔

2、主旨

篇6:《小狗包弟》教案

1、认识文革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

2、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3、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教学方法

评点法、提问法、讨论交流法、创设情境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使用创设情境法)以戏说的语气讲述冯冀才《100个人的10年》中的一个荒唐故事(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故事大王似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警智谋的毛主席浏阳遇险水沟藏身而被人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而被判刑8年丧妻失子)设问:这是真的吗?

或许你们不敢相信,我也不敢相信,然而这是事实,而且事实甚至比这个更残酷、更荒唐,这就是“文革”。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就通过文革见证者巴金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小狗包弟》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人们的生活,窥视我们民族这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

二.作家作品介绍(4分钟)(使用自主学习指导法)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被评选为200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三.学生自读课文,使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1分钟)

作揖 租赁 叱骂 篱笆

解剖 堕落 包袱

绿草如茵

创伤

四.整体感知(5分钟)(使用探究指导法)

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他有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有引子、开端、发展、结局和尾声,请大家再次阅读这偏文章看看文章哪些内容是开端,哪些内容又是发展、结局和尾声。

引子(1自然段)——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借以带出小狗包弟的故事。

开端(2自然段)——小狗包弟的来历,不是主要内容,故而略述。

发展(3—6自然段)——小狗包弟的一些表现,以及它与家人的亲密关系,突出它的伶俐可爱。惟其亲密、伶俐可爱,后惨遭厄运才显得太不合情理。此为蓄势,后面形势逆转,落差极大。

结局(7-9自然段)——小狗包弟惨遭厄运,为后面的忏悔埋下伏笔。同时侧面描写“文革”开始后红卫兵们抄家、捉杀小狗的情形。

尾声(10-13自然段)——小狗包弟之死留给作者永久的心灵伤痛,这部分篇幅最长,显然作者事先想好在此充分地表达思想,前面都是为写这一部分作准备、铺垫的。五.内容分析(20分钟)(使用探究指导法)

(一)体味情感变化

思考:该篇叙写了一个凄婉的故事,也流泻了一段复杂的心理历程,溶入了作者的悲欢怨恨之情。让我们紧贴作者的心,仔细品读感受作者的情绪流程。明确:伤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二)究文旨、品味语言

⒈阅读“引子”部分

思考: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意义?

明确:从思路章法说,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从思想内容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一二,而是遍见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写作效果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

2.作家通过别人的故事引到自己的故事,那包弟是如何出现,又是如何与作家一家人相处的呢?请大家快速阅读“开端”和“发展”两个部分。

思考:①作家在介绍包弟的来历和描写人与狗之间的相处时,突出了包弟的什么特点?

明确: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

②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可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突出其特点,作家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时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又是侧面描写呢,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

正面描写 第2自然段“狗来了……不停的作揖”

第3自然段“它不咬人……引客人发笑”

侧面描写 第3自然段写由起女士在两年之后仍然对包弟念念不忘

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等候我们出来”

作家要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的理由是小狗包弟愈是可爱,愈是聪明,作家的一家人就愈是不忍让它离开,为后文作者不得已送走包弟做铺垫。

⒊无论小狗包弟怎样的可爱与聪明,它仍然逃脱不了自己的厄运,请大家阅读“结局”这部分。

思考:小狗包弟成为包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a、日本种的小狗

b、瑞典旧主人

在那个年代,养一只宠物狗本身就是一种奢侈,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同时我们再联系前面的艺术家获罪的原因(“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再联系小狗包弟的这种特殊身份,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狗包弟会成为包袱了。

4.文章写到这里,作家与小狗包弟的故事就已经结束了,请大家将楔子中的故事和作家与包弟的故事中的主人公和情节进行一下对比,看看二者有什么异同。

明确:相同点 主人公都是写人与狗之间的故事

不同点:前一个故事写狗的忠诚,后一个故事写人的背弃

通过对比说明了作家自责的必然性和忏悔的必要性。

⒌“尾声”部分是作者在小狗包弟送走后的内心活动,作家的内心是从轻松到沉重再到自责,请同学们朗读一下“尾声”部分,同时思考一下两个问题。

①作家为什么会轻松?

明确:包袱解除了,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以前包弟向作者作揖讨糖果吃作者会很开心,现在作者是暗暗地流泪,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包弟送走了,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的就轻松了。

②他为什么会沉重?

明确:作家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自己将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掉,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这种包袱使作者不断的自我谴责,在文中有明显的一句话,“不能保护一条狗……我不能原谅我自己!”

六.课堂讨论(10分钟)(使用讨论指导法)

1.作者为什么要以歉疚、忏悔作为本文的感情基调?

在那个**的年代,多数群众卷入纷争之中,作者属于少数被侵害被侮辱的人,“文革”结束了,国人应该自我反省,而率先反省的竟然是一个无过错的老人!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引发文坛的震动,就是因为作者以自我反省的方式观照过去的一段历史,警醒人们吸取历史教训。巴金由此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敬意和称颂。本文的歉疚和忏悔就是作者反省的具体体现,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我们透过本文可以揣测到巴金是一个善良人,他经历了一场浩劫,不仅失去了小狗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声讨、控诉并非不必要),而是自责、自省更像道德主义者、良心主义者之所为,这既符合巴金本人的习惯,又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和自省,引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

2.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

教师总结:同学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他们的是非观念很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而后一种同学,他们则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我们没有亲历“文革”,对“文革”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断当中,我们仍能够看到社会的**,所以我们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2分钟)

巴金在他老年时忏悔他一生的事,并用文字将此记录下来。集成了《忏悔录》,我们在平时生活中或多或少做错了一下事,但是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进行思考,这才是我们应有的生活态度。

八.布置课后作业(1分钟)

要求学生课后在本周随笔中谈反省忏悔后的感受。

强调:或许在我们说出隐藏在我们心底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在我们将自己大白于众人拷问完我们的灵魂之后就会发现我们如释重负、内心更和谐、人更真实,其实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希望生活中的我们“一日三省吾身”!

九.板书设计

小狗包弟

巴金

楔子

——

艺术家和狗的故事

伤感 开端

——

发展

——

结局

——

尾声

——

小狗包弟的来历

七年相处

一朝别离

真心忏悔

欢快 忧虑

轻松——沉重

上一篇:与孩子讲话也要有技巧下一篇:作文批语艺术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