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创新教学设计

2024-05-01

小狗包弟创新教学设计(通用8篇)

篇1:小狗包弟创新教学设计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巴金,掌握某些必要的字音字形及成语。

2、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结合思考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感受作者的情绪流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文本,感悟作者勇于自责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感受巴金勇于自我解剖的伟大人格。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作者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以及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教学方法和手段:

讨论探究法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人对它有感情,它也通人性,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巴金先生的文章《小狗包弟》,感悟这条叫包弟的小狗给作者带来的心路历程。

二、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见上)

三、检查预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作揖(yī)

创(chuàng)伤

血泊(pō)

弹冠(guān)相庆

....B 浩劫(jié)

叱(chì)骂

教诲(huǐ)

绿草如茵(yīn)....C 拍摄(niè)

租赁(lìn)

解剖(pāo)

罄(qìng)竹难书

....D堕(duò)入

舔舐(shì)

相处(chǔ)

怙恶不悛(quān)....明确:D(A项“创”读chuāng;B项“诲”读huì;C项“摄”读shè,“剖”读pōu)

2、选词填空 做客

作客

(1)、她看到我们,高兴地说:“欢迎来我家--------。”(2)、王先生虽然长期--------海外,但对祖国一往情深。明确:(1)做客

(2)作客

(两者都有“当客人”的意思,但表达的时间长短不同。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多是短时间,偶尔一次或几次。

作客:指长期寄居在别处。)

四、了解作者、作品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

“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 文《随想录》,回忆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小狗包弟》就选自《随想录》,完成于1980年1月。其目的是要对文化大革命做出个人的反省,巴金在十年文革的**中,看到许多同志、战友、亲人相继遭到迫害,却有恨不敢说,有泪不能流,有时还不得不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粉碎“四人帮”后,他被压抑的感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了,他说:“我吃够了谎言的了,现在到了讲真话的时候了。”“人人只有讲真话才能认真的活下去。”“我必须用最后的言行证明我不是一个骗子”。他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

五、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情感变化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围绕下列问题理清文章结构。(并找出与问题相应的段落)

①本文开头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感情如何? 明确: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悲伤。

②本文题目是“小狗包弟”,文中哪些段落集中描写了包弟?它是如何来到我家的,和我们相处了几年?结局怎样?

明确:2—9段,一位熟人送给我的,和我们相处了七年,送到医院做实验用。③包弟之死留给作者的是什么? 明确:10—13段,永久的心灵伤痛。

2、包弟是一条怎样的小狗呢?它为什么要被送走?

提示: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可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突出其特点,作者在写包弟时也是正侧面结合展开的,请大家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并进行概括。明确:可爱、乖巧、聪明、伶俐、有情义、通人性。

正面描写:“它有什么要求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有 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

侧面描写:一家日本通讯社拍摄包弟的镜头;日本女士过问包弟的情况;爱人外出吃饭讨骨头喂包弟;清早守在房门口等我们出来。

首先,包弟是日本品种;第二,它曾经有个瑞典主人;第三,在那个时代一般来说普通家庭不会养狗,养狗的都会被说成小资情调。--尤其重要的是前两条。叛徒什么的罪名轻而易举的就可以扣到巴金头上。而且如果被发现小狗肯定也会被人打死,所以必须要送走。

3、这样一条小狗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感情变化?

明确: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六、品读课文,探究主旨——分析作者的“歉意”

1、文中总的表达“我”对包弟情感的句子是哪句?又是怎样表达“歉意’的? 明确:“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我好象作了一场大梦。” “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箭熬。” “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

2、小狗包弟被送走后,作者为什么要如此沉痛的表达对包弟的“歉意”?这说明作者是怎样的人?

明确:作家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自己将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掉,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从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歉意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善良、正直的品性,和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精神。后来作者经历了不少的磨难,任时光流逝,可仍摆脱不了“煎熬”,也带不走他深深的自责,这说明他有反省、自律的精神。这发之心底的语言,不仅仅是歉意,更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忏悔!是对生命的尊重!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并没有怨天尤人,却主动站出来忏悔,这需要莫大的勇气,这种忏悔精神将随着巴金作品的影响,扩散到读者当中,唤醒人类善良的天性,也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

3、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文革”的现实?

明确:提醒我们,小狗虽小,却也是一条生命,善良的生命应该获得生存权。作者以小狗为切入点,表达对人性呼唤。

连一条狗都不能逃过劫难,更能体现“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这也体现出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写小狗遭难反衬那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在文革的风暴中,多夫妻朋友反目,相反小狗却一直与主人不离不弃。

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那一段历史是分不开的,写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灵历程。

作者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这篇散文抒发的确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这也是我们在写文章时应该学习运用的地方。

七、讨论探究

文章第一段的内容是否多余,为什么?

明确:不多余。从思路章法说,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从思想内容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对照,让人看 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一二,而是遍见的,前一个故事侧重写狗的忠诚,后一个故事侧重写人的背弃,通过对比说明了作家自责的必然性和忏悔的必要性,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写作效果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

八、课堂小结

篇2:小狗包弟创新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掌握通过文眼窥文“神”——主旨的方法 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

3.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以戏说的语气讲述冯冀才《100个人的10年》中的一个荒唐故事(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故事大王似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警智谋的毛主席浏阳遇险水沟藏身而被人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而被判刑8年丧妻失子)后设问:这是真的吗?

或许你们不敢置信,我也不敢置信,然而这是事实,而且事实甚至比这个更残酷、更荒唐,这就是“文革”。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就通过文革见证者巴金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小狗包弟》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窥视我们民族这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二.走近一个忏悔的灵魂——整体把握

(一)把握情节学生快速默读然后复述情节

1.教师引导:这是一个凄婉的故事,题为《小狗包弟》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看情节是怎样围绕小狗包弟展开的? 2.学生浏览文本归纳情节然后复述情节(开端——发展——结局)3.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后概括补充形成板书:(多媒体显示)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包弟来历)↓

发展(在家七年,与包弟相处很好)↓

结局(痛别包弟)

(二)情感把握

1.师导:该篇叙写了一个凄婉的故事,也流泻了一段复杂的心理历程,溶入了作者的悲欢怨恨之情。让我们紧贴作者的心,仔细品读感受作者的情绪流程。2.学生品文体验作品感情然后各抒己见

3.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形成板书:(多媒体显示)

伤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三)探究文旨

1.教师引导:“抒情写意是散文的当行本色,甚至可以说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提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朱自清《荷塘月色》有“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郁达夫《故都的秋》有“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早,来得清,来得静,来得凄凉”,试问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2.学生浏览课文

明确:文末“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3.教师提问:文章哪些言语表明了作者的“歉意”? 4.学生浏览课文后回答: 参考内容(多媒体显示)

“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我好象作了一场大梦。” “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箭熬。” “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

5.教师进一步引导:结合上面的语句谈谈你对“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这句话中的“歉意”的理解 6.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结合材料发表看法

师:这发之心底的语言,我们可曾领会?这不仅仅是歉意,更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忏悔!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反省历史的呼号。附材料(多媒体显示):

“重读过去的文章,我绝不能宽恕自己。人们责问我为什么把自己搞得这样痛苦,正因为我无法使笔下的豪行壮举成为现实。”——巴金《最后的话》

深深的自责和沉痛的忏悔是缠绕巴金一生的情结,并不仅仅是因为创作,也是为着作品中那些冤屈的灵魂以及造成这些悲剧的时代和社会。对文革的反思,是巴金老人为心中的上帝--人民而忏悔的典型写照。(朱四倍——新华网)二.关注社会人生——关于忏悔的延伸讨论:面对这些,我们首先该做什么? 1.提供发人深思的图片和材料:(多媒体显示)①文革资料

叶剑英元帅曾经沉痛地说过:“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转引自《往事——1966写真》,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五千亿元”(转引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②二战资料 二战期间,军人、平民死亡人数超过5500万,参战国物资总损失达4万亿美元。在中国,被日军屠杀和作战牺牲的民众、军人2000余万,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新华网2005-5-9)

犹太民族在二战大屠杀期间所损失的财富在2400亿至3300亿美元之间。这是以色列府首次发布这样的财产损失报告(中新网2005年4月22日电)③全球环境恶化资料

据中国科学院公布结果:1995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875亿元,而仅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就占76.2%,达1428.9亿元。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最新发表的《2001世界咨文》中指出,许多全球性生态系统正处于危险境地。如今,北极冰帽已经变薄42%,全球27%的珊瑚礁已经消失。这些数字说明地球上的一些关键生态系统正在恶化,而环境恶化又引发了更多的自然灾害。在过去10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080亿美元,超过此前40年造成的损失总和。最新的气候模型表明,除非人们大大减缓对矿物燃料的使用,否则到2100年,地球温度将比1990年的水平上升6度。这样的温度提高会导致水资源极度缺乏,食品生产减少和诸如疟疾、登革热之类的致命疾病广为扩散。

④德国的忏悔与日本的靖国神社参拜

1970年1月25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刚刚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原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毅然双腿下跪,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当时的西德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东西方和平人民无不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因此获诺贝尔和平奖。历届日本政府从首相到阁员,从来没间断过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对此,包括中国、韩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政府和民间都表示了极大的愤慨。3.学生结合材料分组分别就其中一个方面展开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甲: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已:发奋图强,把祖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丙: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

(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侧重于实际行动,而不是反省忏悔这种意识)4.教师就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归纳: 同学们被这些数据的震撼了吧,个个摩拳檫掌的了,我似乎看到了祖国的希望,“将来的寰宇,必是赤旗的世界”啊!但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或加剧,仅仅依靠国家的强大是不够的,在此之前面我们首先应该忏悔:一个人惟有忏悔自己的罪过才能获得新生;一个民族只有忏悔自己历史上的过失才会远离偏执,专制和野蛮,走向理性与文明;人类惟有忏悔自己的行为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存互进。惟有忏悔我们的社会才会走向和谐,人类才会走向美好的大同。(多媒体显示板书二)四.“认识你自己”——忏悔意识与我

1.教师引导:著名作家冯冀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虽然我们没有犯下二战时期希特勒和东条英机那样的罪恶,也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轻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曾犯下给人带来深深伤害的过错,我们可以不是不犯错的圣人,但绝不能做不敢承认过错的小人,可以不是人见人爱的天使,但绝不能做众人唾弃的恶魔,请正视和反思我们的“罪过”。

2.学生反省:以坦诚的心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忏悔,直接交给或寄给曾经伤害过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或朋友等。(教师率先反省忏悔然后谈感受)4.引导学生谈反省忏悔后的感受然后小结:或许在我们说出隐藏在我们心底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在我们将自己大白于众人拷问完我们的灵魂之后就会发现我们如释重负、内心更和谐、人更真实,其实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希望生活中的我们“一日三省吾身”!

五.课堂总结:巴金是现代中国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以及一生坦荡

无瑕圣哲般高贵的人品,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以及天才的光芒,这位“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他的名字必将与鲁迅等人一样,长留青史,像北斗一样在天空闪烁!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并学习这位老人的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严于解剖自己灵魂的勇气,铸造一种坦诚真实的人格。六.课外合作探究:狗与“伤痕文学”

巴金此文开篇就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然后写自己与狗,不光此篇写狗,他在另外的文章中也写到狗,不光巴金如此,反映文革的“伤痕文学”都经常写到狗,你如何看待这一文学现象?

1.学生课外阅读“伤痕文学”查阅相关文学评论(6人一组,4人分组从网上和书籍中查阅相关文章,2人分别查阅相关评论)2.课后教师与学生交流并发表有倾向性的意见:

(一)映射大众命运,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

(二)用狗对主人的忠诚与情义,反衬出特定年代特定社会中人性的懦弱和人性的扭曲;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忏悔罪过铭记历史;倡导理想的平等、自由、博爱、惟科学知识是尊的人际关系与生活,呼唤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

3.教师提供复印的参考材料——高建国《深情中吟出的忏悔》

附摘录部分:“„„也许因为狗是情义之兽,能与主人同生死,共患难,因此,常常出现在作家笔下。特别是**年月,人情殆尽、亲友疏远时,狗的出现,就更衬托出人世间的冷酷与凄凉了。所以我们看到,在大量的描写“文革”生活的作品中,狗,常常成了重要角色,用它们特殊的对主人的忠诚与情义,反照出社会中人的无情的万般世相„„”

课后习题

1、完成课外合作探究

2、认真阅读该作家的其他作品

板书 8 小狗包弟

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悲伤 ↓↓

开端(包弟来历)——欢快→忧虑 ↓

发展(在家七年,相处很好)∕↓ ↓

篇3:《小狗包弟》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价值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精神境界。讲透对比的表现手法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思路上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结构形式展开,把握课文内容。让学生明白课文通过艺术家的狗和小狗包弟的遭遇对比,懂得了巴金的狗悲哀在于心灵,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而且构成“群像”效果,此事当时是普遍可见的,深化了文章主题。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阅读规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设置两个问题,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疑惑?这两个问题不仅可以统摄课堂,也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能读懂的内容让学生交流,补充,略讲;有疑惑的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精讲。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每六个人一组。采用讨论法,将学生自己的质疑拿出来供大家探讨,有利于激发其思考探求的欲望,探求所得容易成为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例如,有的学生提出艺术家和狗的故事似乎和这篇文章内容不一致,故事可否舍去的疑惑,有的提出要反映文革现实为什么只写一只小狗,意义何在的疑问等,通过展开合作探究解决了学生的问题,进而让学生了解对比写作手法和以小见大手法在文中的应用。品味语言,也是课堂的亮点。让学生读懂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固然重要,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把这些内容表达出来的,可能更重要,这两者结合起来当是我们语文教学达到的另一种境界。教学中我把品味语言作为理解探讨文章的主要手段。如学习第一段文字时,重点品味了艺术家“满身是血和泥土”地被“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的情景和小狗亲近艺术家的细节描写,不仅准确叙述事件的情景,而且小狗依恋艺术家的情态,作者深藏着悲愤交织的情感得到体现,生动形象的写出狗对艺术家的亲热与人世间的冷漠形成对比。让学生懂得细节描写的妙处,进而感受巴金解剖人性冷漠的弱点,体会“文革”的罪恶。我尊重和关注每一位学生,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之间尽显个人魅力。教学氛围宽松、和谐,课堂调控能力较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基本达成教学目的。

现在的学生个性比较自由,视野广阔,思维敏捷,而且有些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上,往往会提出一些敏感的问题。教师应该实事求是地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既不能不懂装懂,胡编滥造以蒙蔽学生,也不应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这时,我们教师应该机智处理问题,可以将个别学生的问题留给全体学生思考和讨论,也可以个别解决问题。这样,既能让师生之间进行情感沟通,又能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激发和碰撞。我在讲文章背景时,有位同学质疑:造成文化大革命这非人的社会到底是谁的错,是“四人帮”或是哪个伟大人物?面对这样政治性比较敏感的问题,我当时真的有点措手不及,想避开吗,这又压抑学生的个性和求知欲。略加思索后,我先把问题留给学生讨论,然后我机智地联系课文内容,问学生《小狗包弟》中艺术家的狗和小狗包弟的悲惨命运是谁的过错?同学们罗列了很多,专政队、作者、造反派、旁观者……最后我略提示,如果那时人人都有怜悯之心,都充满着爱,那么艺术家的狗和小狗包弟会有那样悲惨的命运吗?同学们纷纷摇头。如果文化大革命那年代人人有责任心,都充满着爱心,还会出现那毁灭人性的灾难吗?这时同学们一片释然,不再纠结于谁的对与错的问题了。

篇4:《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情感变化过程。

2.领悟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追求道德完善的自律精神。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借鉴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介绍作者

教师诵读中央电视台“2003年感动中国的人物”节目中的一段颁奖辞:“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板书)

补充材料:101岁的人生旅程,1300万字的作品《激流三部曲》享誉全球。

问:这个人是谁?明确:巴金。

(设计目的:激发学习兴趣,突出作者的成就,明确作者的崇高品质,为理解作品的主题作铺垫。)

二、读课文,把握文章思想主旨

默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文革的句子,由此说说文革中哪些现象让你觉得荒唐,或者说不可思议?

概括时代的特点:荒唐、残暴、冷酷、践踏生命。

三、分析小狗包弟的形象

问:以“小狗包弟”为题来写一个国家的一场历经十年的大动乱,一只小狗身上负载这么大的主题,那么这个形象应该是个非常典型的形象,找出小狗的特点,读句子,读出小狗的可爱。

归纳: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板书)

问:作者在描述与包弟的七年相处时,情感是怎样的?(明确:欢快)

四、探究本文的思想主旨:

1.包弟最后的归宿是怎样的?(明确:被“我”送上了解剖台)

2.作者为什么要把它送上解剖台?(明确:保全自己)

3.包弟讨人喜爱,人和动物本该和睦相处下去,是谁打破了这样一个美好的局面?(明确:动乱的社会现实)

4.作者当时有没有犹豫?这说明“我”的哪两种情感在作斗争?(明确:保护小狗、保全自己。最终还是保全自己占了上风,抛弃了小狗。此时作者很矛盾:送包弟走,可以保全自己的家人,但良心是不安的;不送它走,就会被抄家,但可以获得良心的安稳。)

5.这说明什么?(明确:人性弱点:人人自危,人人力求自保、自私)

6.在作出这个决定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明确:忧虑、轻松、沉重)

7.文章以“包弟”为题,却不仅只写了包弟一只狗,还有另一只狗,思考:这个段落如何与全文联成一个整体?

明确:结构上是楔子(戏曲或小说开头的引子,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逻辑上形成对比

板书明确:相同点都是写人与狗之间的故事。

不同点前一个故事写狗的忠诚,后一个故事写人的背弃。

以狗性映衬人性,还是突出人性的弱点。

总结:思想主旨一:揭示人性的弱点。(板书)

五、归纳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情感变化过程:

小结:抒情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板书)在本文中,随着故事的展开,作者的情感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小狗包弟的命运困扰着作者,也牵动着读者的心。

归纳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抒情过程

(事) (情)

与包弟的亲密接触欢乐

不知如何安排包弟忧虑

送走了包弟轻松

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沉重

至今不能释怀歉疚

抒情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

(设计目的:强调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作者,与之产生共鸣。)

六、剖析作者的形象——一颗“忏悔和自责”的心。

找出对于自己把小狗送到医院解剖桌上一事直接表达忏悔感情的句子。

明确:反而背上更沉重的包袱;

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

为了想保全自己,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

我的心仿佛放在油锅里煎熬;

我不怕大家嘲笑,我向它表示歉意。

讨论(板书)

1.包弟到底应不应该送出去?

参考:包弟的命运不是作者所能掌控的。

2.作者作为一个文革中的受害者,作者是否有必要歉疚、忏悔?

资料:1968年8月,64岁的巴金被监禁;9月,被抄家,并经受各种形式的批斗;1970年在上海郊区劳动改造;1972年妻子病逝;1973年,在四平方米的小屋翻译外国作品,直至文革结束。

参考:这是一种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反省自己人性中的阴暗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总结归纳:(板书)

文章的主旨二:忏悔与自责

七、拓展延伸:

讨论

讨论一:巴金忏悔的价值(板书)

1.巴金老人身上体现的反省、自律精神是我们民族所缺少的,影响、扩散到读者(包括青少年读者)当中,起着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人类善良天性的作用。

2.呼唤着理性社会的回归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不允许再发生那样的浩劫”(巴金)

讨论二:勇于解剖自己、敢于讲出真话,会不会损害自己的形象?(多媒体展示二战后,德国总理在犹太纪念碑前下跪了,德国经济迅速复苏,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图片资料。)

教师总结(板书):或许在我们说出隐藏在我们心底那些丑陋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在我们将自己大白于众人拷问完我们的灵魂之后,就会发现我们如释重负、内心更和谐、人性更真实,其实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希望生活中的我们“一日三省吾身”!

篇5:《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文革”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

2、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3、理清文章结构,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4、学习借鉴本文以小见大的表现方法。

二、学习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三、学习难点

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导语)今天在上课之前先给同学们看一张图片(出示幻灯片),同学们有什么感受,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

生回答。

师:――著名作家巴金也养了一条狗,并写了一篇回忆性散文。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散文《小狗包弟》

了解学习目标

(二)作家作品介绍

(生齐读)巴金(1904-2005):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成名作是1928年完成的中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著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等。

巴金晚年又创作了一部思想性很厚重的书—《随想录》。这些作品着重回忆作者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无情的解剖自己,也剖析当时的社会。《随想录》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里程碑”

。《小狗包弟》就是出自《随想录》的名篇。

师:课文所记叙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历史时期? 生:文革

师:在你的印象中文革是个什么样的社会?一个词、一句话? 学生自由发言。

师出示图片,感受时代特点。

文革指的是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历时十年,堪称“十年浩劫”。关于这场运动,1981年官方说法是“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江青、林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革的主要论点是: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革命队伍里,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自上而下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才能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夺回来。

红卫兵、大字报、批斗会、游街示众、武斗、抄家 专政队:“文化大革命”中管制被无理迫害的人们的组织。

破四旧:“文化大革命”时对所谓旧文化、旧思想、旧风俗和旧习惯的简称。靠边: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力。有关文革的幻灯片

这是红卫兵在毫不留情的批斗“坏分子”。

反党分子是“牛鬼蛇神”之一,经常成为批斗对象。这是国家领导人之一的刘少奇在被批斗。这是十大元帅之一的彭德怀被批斗的场景。人民艺术家老舍不堪忍受非人的迫害投水而死。

师总结:十年文革,十年动荡,十年浩劫,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那是一个缺少理性的年代,那是一个人人难以自保的年代,那是一个不堪回首、令人痛心的年代,那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深刻反省的年代!

师:同学们,大家猜一猜文革给中国带来多大的灾难?(出示幻灯片)叶剑英元帅曾经沉痛地说过:“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他的作品《一百个人的十年》中这样评价文革

在这10年中,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人间演出原始蒙昧时代的互相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家庭被轰毁,千千万万生命被吞噬。无论压在这狂浪下边的还是掀动这狂浪的,都是它的牺牲品。哪怕最成熟的性格也要接受它强制性的重新塑造。坚强的化为怯弱,诚实的化为诡诈,恬静的化为疯狂,豁朗的化为阴沉。人性、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所有含有人的最高贵的成分,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虽然这不是大动干戈的战争,再惨烈的战争也难以达到如此残酷——灵魂的虐杀。如果说法西斯暴行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血淋淋的尸体,文革浩劫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看不见的创伤累累的灵魂。

巴金先生在文革中也惨遭迫害:

1968年8月,弃掉小狗,被关进牛棚改造;9月被抄家,经受大字报、挂牌游街等各种形式的批斗。

1970年,到农村改造,掏大粪、喂猪、背草、种地。

1972年,小他13岁的妻子萧珊在饱受折磨后患癌症进不了医院治疗,病逝。此时儿子在安徽农村改造已经三年半,好多公民权利被剥夺,变得极内向,患上肝炎。

所有这些,巴金先生并没一味的怨天尤人,而是冷静思考,写出了独特的感受和认识。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体会作家独特的思想。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有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有引子、开端、发展、结局和尾声,请大家迅速浏览文章看看文章哪些内容是开端,哪些内容又是发展、结局和尾声。(请大家关注文章的过渡句。)

整体感知---走进一个忏悔的心灵

引子(1自然段)—— 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2自然段)—— 包弟来历

发展(3—6自然段)——与包弟七年亲密接触

结局(7-9自然段)—— 痛别包弟 尾声(10-13自然段)—— 真心忏悔

明确: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写了一个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具体研习:

(一)①包弟是一条怎样的小狗? 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

②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突出其特点,作家突出小狗包弟的特点时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又是侧面描写呢?请在文中画出相应的内容。

③作家为何要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

(二)①小狗包弟成为包袱的原因是什么?

(在那个年代会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引来一些罪名(如里通外国))② 小狗包弟作为礼物无法送出,为什么?

(反映了人人自危、人人力求自保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注定了小狗包弟命运的悲剧性。)

(三)①小狗包弟送走后,作者为什么会感到轻松? ②作者为什么又会感到沉重?

③这种包袱使作者不断地自我谴责,请大家找一下,哪些话表明了作者的自责。1)背上更加沉重的包袱 2)我感到羞耻 3)我不能原谅自己

4)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5)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6)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探究:

1、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

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他们的是非观念很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而后一种同学,他们则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我们没有亲历“文革”,对“文革”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断当中,我们仍能够看到社会的**,所以我们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文革”的现实,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

①提醒我们,小狗虽小,却也是一条生命,善良的生命应该获得生存权。写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映连一条狗都不能逃过劫难,更能体现“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这也体现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②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

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人们对于“文革”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也是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

学完本文之后,在你心目中巴金老人是什么样的? ①巴金的自我评价:

我吃够了谎言的苦了,现在到了讲真话的时候了,人人只有讲真话才能认真活下去。

我必须用最后的言行证明我不是个骗子。

我写作是为了战斗,为了揭露,为了控诉,为了对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但绝不是为了美化自己。

──巴金《探索集》

要讲话就得讲老实话,讲自己的话,哪怕是讲讲自己的毛病也好。

②社会评价:

巴金被授予“2003年感动中国的人物”光荣称号 颁奖辞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作业:

请问你曾经对动物或他人做过令你遗憾、自责、悔恨的事吗?今天,让我们向巴金先生学习,真诚地、勇敢地来说一说,写一写。写在本周的积累本上。

本课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对应分析:

《小狗包弟》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除《记念刘和珍君》外其他三篇课文是第一次入选高中课本。《小狗包弟》是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考虑到学生距离到那个时代比较远,于是我决定用图片资料轻处理由文本认识社会这方面的价值,着力引导学生感悟巴金老人自我剖析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目标的对应分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倘若确立教学目标这个环节出了毛病,必将导致教学活动的偏差或失误。因此,必须十分重视目标制定这项工作。具体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遵循以下两方面:

1、知识教学点

理清文章结构,学习借鉴本文以小见大的表现方法。

2、情感渗透点

认识“文革”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三)相关修改

篇6:《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白银市第二中学 张巧玲

一、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考试大纲》要求:文学作品的鉴赏阅读,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所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二、教材分析

《小狗包弟》是人教版必修一的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文章内容来自于现实生活。作品重要的价值在于反思历史,反省自我。时代虽然距离今天已很久远,但其现实的指导意义依然存在,甚至更大。所以,从巴金角度看文革,从文革角度看巴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是本课教学的意义所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革这段历史比较陌生,这会影响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当今学生养尊处优,凡事惯于先责人后责己,故巴金这种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是为学生所不易理解的。所以,援引课外资料,以形象的手段还原时代,理清思路,剖析文本,精析语言,让学生在品读中理解巴金身上可贵的人文精神成为本课教学的目标。

四、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生字词及作家作品。2.探讨文本的思想情感的现实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2.探究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文革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2.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3.勇于反省自己,珍惜生命,关爱别人。

五、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章自然而精巧构思及作者对包弟情感的变化。

2、认识文革,感悟作者敢讲真话、严于自审的精神。

六、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师生对话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图片)。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作者巴金导入。具体内容如下:巴金先生走过了101个春秋,他参与、见证并记录了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却始终有着青春般的激情和赤子之心。他一生笔耕不辍,荣誉无数;他用浩瀚的文字让人感悟文学的真谛和高尚的情操。

(二)基础巩固 通过两道选择题巩固预习所掌握的生字词及其作家作品常识,旨在夯实基础,查漏补缺。

(三)课堂展示

(设计理念: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探究,让学生在问题中感知文革背景,进而理解作者情感)

探究一 读课文,画出描写包弟经历及其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句,试分析包弟命运变化与作者情感变化之间的关系。

探究二 文章题为《小狗包弟》,为什么开篇不直接进入对小狗包弟的描写,而写艺术家和狗的故事?

(此处穿插对文革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主题)

探究三 对于作者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你认可吗?为什么?

探究四 画出作者自责和表示歉意的句子,说说巴金为什么要表达歉意?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拓展延伸

1.列举德国的忏悔打开学生的思维

1970年1月25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刚刚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原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毅然双腿下跪,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当时的西德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东西方和平人民无不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因此获诺贝尔和平奖。2.试举出我们所熟知的自我忏悔的实例,积累素材 3.“认识你自己”——忏悔意识与我

教师引导: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虽然我们没有犯下二战时期希特勒那样的罪恶,也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轻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曾犯下给人带来深深伤害的过错,我们可以不是不犯错的圣人,但绝不能做不敢承认过错的小人,可以不是人见人爱的天使,但绝不能做众人唾弃的恶魔,请正视和反思我们的“罪过”,以坦诚的心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忏悔。

(五)布置作业

学校举行“我最喜欢的一篇高中语文课文”的推荐活动,请你就《小狗包弟》一文写一段推荐语,要求表述简明连贯,突出课文特点,不超过50字。

(六)结语

以“2003 年感动中国人物巴金颁奖词”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九、教学反思

《小狗包弟》一文属于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记事抒情散文,作者巴金,选自其晚年巨着《随想录》。这篇文章通过一条小狗的悲惨遭遇,写自己的深深愧疚。借狗折射一个时代的疯狂,借狗表现人性的迷失,表达深重的悲悯、歉疚、忏悔之情。

这篇文字字面上没有什么难点,学生能容易地从中读出包第一生的大致经历,但这篇文章较长,可以要求学生带着问题下课时先进 行阅读,做好上课准备。文章的重点在于通过这条狗,评析作者复杂深刻的内心世界,学习散文“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难点就在于作者的深刻思考是建立在对文革的深刻反思中,而“文革”这个时代已然远去,不说学生不了解,我们老师也只是道听途说,这造成了一种阅读隔膜。这个重点的突破可以分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让学生从情感上喜欢这条小狗,接受小狗的可爱,这样当小狗不得不死去时,学生就会生发出爱怜之心,进而理解作者的愧疚之情。这个方面较为容易,老师只需要稍作渲染,学生对小狗的喜爱之情便非常容易被调动。

第二,从文革的残酷性来启发学生小狗的死是一个时代大背景下的不得不如此的选择,但作者依然对这种迫不得已的选择表示愧疚,并没有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社会和时代,这是作者对自我所做的最深刻的反思,也是对那个时代最有力的批判。这里讲解时就牵涉到对文革那个疯狂的时代的感受,教师在这时最好以图片加文字的方式进行展示,越直观越好。

这里要提示的一点是,文字的选择,可以联系其他作家对文革的回忆,以配合图片内容,比如:

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文革”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

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从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一段路程上,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

同时,《小狗包弟》中也有对文革批斗场景的描述,可以一起来阅读,以加强文革是一个疯狂年代的印象。

巴金老人本身作为文革的受害者,他的人生经历也可以拿来对文革进行批判。

篇7:《小狗包弟》教案设计

年级:高中一年级 第一学期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写人记事散文)

第二课

注意点:学生在学习和品味《小狗包弟》的文学语言的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巴金的思想情感变化的,以及学习他勇于反思自身、解剖自己的精神。

教学目标(三维):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作者的资料和作品的相关背景,认识文革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2)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和作者的情感变化,(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及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客观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2)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作者的情感变化,(2)通过品味文本语言,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

(1)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2)感悟作者勇于解剖自己、反思社会、探索人性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点拨法、合作探究、交流借鉴。教具准备: PPT课件

学法指导:资料搜集法、自主阅读法、讨论法和归纳法 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

(1)课前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网络搜集一些有关“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资料,了解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

(3)借助网络或工具书,了解作者生平、著作、文学地位、影响,力求更全面地了解作者。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2.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引用名人名言作为导语,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就通过世纪老人巴金先生的视角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探究那段不被我们熟知的历史。3.检查预习,进入学习状态

请同学们介绍关于文革的资料以及作者巴金的相关知识,教师点评并总结。

巴金,原名李尧棠,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世纪老人”,享年101岁。他被公认为20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代表着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巅峰。主要作品:《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

“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关于“文化大革命”:

从1966 年5 月至1976 年10 月,“文化大革命”历时10年。即“十年浩劫”。其主要论点是: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革命队伍里,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才能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

现象:红卫兵,大字报,批斗会,游街示众,武斗。

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文革”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人们咬着匕首,抬着尸体游行。”“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在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一段路程中,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

4.初读感知,合作概括

对于本课中的可能产生问题的字词进行梳理。然后请学生先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厘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互相交流自己读后的感受,教师作总结。

1.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序幕)(狗的忠诚)2-10.巴金与狗的故事(主体)(人的背弃)11-13.巴金的真心忏悔(尾声)(自责反省)

5.再读感受,把握作者情感变化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2—10段,讲述了巴金与小狗包弟的故事,请学生再读一遍这个部分,梳理出小狗包弟命运的变化和作者的情感变化。教师总结、板书。

被转送给“我”———高兴。与“我”亲密接触———快乐。不知如何安置包弟———忧虑。

送走了包弟———起先轻松,继而沉重

6.品味语言,逐步深入

(1)在了解课文结构和作者情感变化之后,重点分析与小狗相关的文字和段落。作者在2—10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包弟?(找出相关的文字分析)明确: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

(2)除了包弟,作者还写了另外一只狗(第一节),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表达什么情感? 教师明确:

①: 从结构和思路上, 为下文写自己及家人与小狗包弟之间的关系作了铺垫, 起到了引子的作用。

②: 我及家人与包弟之间的故事与艺术家的故事有惊人的相似, 说明这样的事情在那个时代不是孤立的, 而是比比皆是, 说明那个时代是民族的悲剧, 增强了主题的深刻性。

其实表达了一种悲伤的感慨。

(3)讨人喜欢的包弟,为什么“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 教师明确:

①那个年代出过国留过学(1966 年之前多次去过8 个国家)的知识分子,难免有些小资情结,养宠物必然会引人注意。

②小狗的身份特殊(日本种)、旧主人特殊(瑞典人),注定了包弟的悲剧命运。

看似平实的叙述,却与序幕部分艺术家“里通外国”的罪名相关联,暗含一种压力,成为精神包袱。

(4)“您的小狗怎样?”这句话反复出现,有什么用意?

教师明确:①叙事由喜而悲的转折,推动故事发展。②深化了我的内心自责。

(5)重难点解读:如何看待作者“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的行为? 学生讨论、探究。

考虑到刚刚步入高一的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认识可能流于肤浅,教师应当加以分析点拨。明确:①为了保全自己而送走包弟是自私的,因为包弟也是一个生命。

②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那个之下,作者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小狗的来历(瑞典旧主人、日本种)很有可能让巴金被扣上“里通外国”的罪名。而且即使巴金不送走包弟,包弟也很有可能被红卫兵粗暴地杀掉,包弟的命运注定是悲剧。包弟悲剧命运的根源是那个时代。(6)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

明确: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这一观念在今天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巴金写作此文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思想境界显然高人一等,表现出先进性、超前性。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一条小狗遭遇,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一条狗都保不住命。另外,作者写小狗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写小狗是写实,写心灵是写虚,按散文的创作规律,写虚必定以写实为基础。

(7)看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重点朗读。设问引思: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其目的是什么?

最后三段是集中体现巴老忏悔、反思精神的文段。使学生明确:作者要说的事虽然已经过去整整十几年了,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反而与日俱增,而且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债”,所以作家虽已76 岁高龄,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最后辑成了《随想录》一书。

7.纵观全文,探究写作特点

体会本文在叙事抒情上有什么显著特点?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明确:本文按“自然流”来叙事抒情。行文自然,毫无阻梗。由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很自然地联想到作者与小狗包弟的故事;写包弟的可爱到遭遇厄运时,用“您的小狗怎样?”前后勾连;写送走包弟后由不安到备受煎熬时,用“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自然过渡;结尾荒凉破败的家园紧密联接着伤痕累累的心灵。

同时,自然叙事之中又潜在感情起伏。作者以幸存者的身份,似乎在很平静地追述过往,但是字里行间却蕴藏着真挚的情感,而且这种情感跌宕起伏,极富抑扬变化。悲伤之情,欢快之意,担忧之心,轻松之感,自责之痛,忏悔之深。情感如山间小溪,或跃动,或静流,或欢腾,或低咽,极尽变化之美。

以小见大,用意深沉。解剖自身行为,反省社会历史,不直接来写人而要写小狗。以小见大,用意颇深。首先,作者通过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其次,作者写小狗是写实,写自己的心灵是写虚,全文是借小狗包弟为依托,表现作者的一段心灵历程。再次,任何弱小善良的生命也有生存的权利,这对当时乃至当今的国人无疑具有珍视生命的启迪作用。

8.情感升华,体会作者的歉意和忏悔,反省自己

(1)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

这一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让学生从人格层面、精神榜样的层面来认识巴金,理解巴金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教师小结时应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1978 年,中国社会尚处在“拨乱反正”阶段,以控诉为基调的“伤痕文学”以及“暴露文学”在文坛盛行,但巴金超越个人苦难的诉说,率先提出每个知识分子乃至每个人都应反思自己的责任。他更多地从道德的角度进行自我解剖。他的这一观点所表现出来的忏悔意识,立即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

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对于“文革”的思索,所以作者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

明确:巴金具有善良,正直,敢于解剖自己,反省自己的精神。文革中也软弱过、逃避过,但他能够正视自己人性中的弱点。

巴金主观上对自己进行一番细致的解剖,客观上警醒世人,不可为了一己之私而使无辜的生命受到伤害。这样的巴金,也给我们提供了一面值得借鉴的镜子。

(2)反思自己: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虽然我们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轻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曾犯下给人带来深深伤害的过错,我们可以不是不犯错的圣人,但绝不能做不敢承认过错的小人;或许在我们展示我们内心世界中的阴暗面的时候,充满羞愧、无地自容,但当人性的光芒照射我们发霉的思想角落时,在我们敢于袒露自己,拷问灵魂之后,你就会发现,我们如释重负,生命更真实,我们就会完成了一次灵魂的蜕变和人格的升华。

请正视和反思我们的“罪过”。

学生反省:以坦诚的心,对曾经伤害过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或朋友写下自己的忏悔。(教师率先反省忏悔然后谈感受)

9.课堂总结

巴金是现代中国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以及一生坦荡无瑕圣哲般高贵的人品,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以及天才的光芒,这位“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他的名字必将与鲁迅等人一样,长留青史,像北斗一样在天空闪烁!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并学习这位老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严于解剖自己灵魂的勇气,铸造一种坦诚真实的人格。

10.课后作业练习

(1)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二,字数不限。

(2)(开放作业)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一个人不能停止对自己的反省。请读一读《随想录》,有意识地多写一点对生活的感受、对自己的反思。

篇8:《小狗包弟》的教学设计

《小狗包弟》选自巴金晚年散文集《随想录》 (创作于1978年12月到1986年7月) , 其目的是要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反省。巴金在十年“文革”的动乱中, 看到许多同志、战友、亲人相继遭到迫害, 却有恨不敢说, 有泪不能流, 有时还不得不说些违心的话, 做些违心的事。粉碎“四人帮”后, 他被压抑的感情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他说:“我吃够了谎言的苦了, 现在到了讲真话的时候了。”“人人只有讲真话才能认真地活下去。”“我必须用最后的言行证明我不是一个骗子。”

“文革”十年, 悠远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 人间上演着原始蒙昧时代的互相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 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家庭被轰毁, 千千万万生命被吞噬。无论是压在这狂浪下边的, 还是掀动这狂浪的, 都是它的牺牲品。哪怕最成熟的性格也要接受它强制性的重新塑造——坚强的化为怯弱, 诚实的化为诡诈, 恬静的化为疯狂, 豁朗的化为阴沉。人性、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 所有含有人的最高贵的成分, 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虽然这不是大动干戈的战争, 但是再惨烈的战争也难以达到如此残酷——灵魂的虐杀。如果说法西斯暴行留下的是难以计数的血淋淋的尸体, 那么“文革”浩劫留下的就是难以计数的看不见的创伤累累的灵魂。

十年精神摧残过后, 人们的心灵处于极度的沉痛之中。在文学领域中随之出现了控诉“文革”的“伤痕文学”, 通过文学作品的审美力量来倾诉“文革”给人们带来的苦痛, 人们极力地控诉在“文革”中所受的一切肉体和精神的非人性摧残。而巴金老先生却在这股控诉潮流中, 振聋发聩地提出了“拷问自我心灵”的命题:的确, “文革”给每个人都带来了心痛。但是, 你是否想过在“文革”中我们自己又是如何对待他人的。我们应该拷问自我心灵, 对自我进行深刻反思。这就是巴老那高尚的严于解剖自我的“忏悔意识”。

因而, 笔者认为, 《小狗包弟》的文本价值不仅在于引导我们去认识“文革”, 控诉“文革”的罪孽, 更重要的是, 巴金老先生力图通过这一文本传递一种“拷问自我心灵”的精神, 进而引发全民族进行深刻的民族精神痼疾的清理和反思。

二、学情分析

学生距离“文革”这个时代较远, 普遍对这段历史不甚了解, 更缺乏切身的感受, 这对于深入理解“包弟”的经历和作者感情都有一定影响, 但只要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料搜集整理, 在阅读上就不会成为一个障碍。这篇散文十分平实、情节较为简单, 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使他们勇于面对错误并反省自己, 珍惜生命, 关爱人。

三、三维目标的确定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走进巴金其人、其文;理清文本思路。

2. 过程与方法

学习拈取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的构思技巧;了解文革, 导入新课;快速概括文意, 把握作家的情感, 探究文章的主旨;借助材料, 展开讨论, 进行价值观教学。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够正确评价作者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 铸造一颗敢于反省忏悔的坦诚求真的心。

四、文本解读

1. 深情朗读

教师范读课文, 营造沉郁的课堂情境, 引领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中来。

2. 整体泛读, 理清思路

学生快速泛读课文, 确定文本感情发展脉络, 从而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变化过程。师生小结“我”的感情脉络:悲伤—欢快—忧虑—轻松—沉重—自责。

3. 品读探究, 理解文旨

(1) 我们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 可是时间能抚平心灵的创伤吗?

我们来看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设问引思: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 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 其目的是什么?

最后三段是集中体现巴老忏悔、反思精神的文段。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这部分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作者要说的事虽然已经过去整整十几年了, 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 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 反而与日俱增, 而且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 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 还清心灵上的债”, 所以作家虽已76岁高龄, 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 最后辑成了《随想录》一书。

(2) 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

这一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让学生从人格层面、精神榜样的层面来认识巴金, 理解巴金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教师小结时应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1978年, 中国社会尚处在“拨乱反正”阶段, 以控诉为基调的“伤痕文学”以及“暴露文学”在文坛盛行, 但巴金超越个人苦难的诉说, 率先提出每个知识分子乃至每个人都应反思自己的责任。他更多地从道德的角度进行自我解剖。他的这一观点所表现出来的忏悔意识, 立即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

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 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 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 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引起了人们对于“文革”的思索, 所以作者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

五、拓展悟读

核心问题是:探讨“反思”“忏悔”的必要性 (个人、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人类) 。

教师给出名人事例及相关材料:

1. 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 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自己。”

2. 材料:1970年1月25日, 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刚刚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 原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下, 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 肃穆垂首, 毅然双腿下跪, 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 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当时的西德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 消息传来, 东西方和平人民无不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 勃兰特因此获诺贝尔和平奖。然而, 历届日本政府从首相到内阁成员, 从来没间断过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对此, 包括中国、韩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的政府和民间都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学生结合材料、对巴金的认识及自身实际, 提升认识。

或许当我们说出隐藏在我们心底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的时候, 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但在我们将自己大白于众人并拷问完我们的灵魂之后, 就会发现我们如释重负、内心更和谐、人更真实, 其实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希望生活中的我们“一日三省吾身”!

六、课后反思

上一篇:帮鸟儿修窝随笔下一篇:杏花少林文武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