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校本课程学校证明

2024-04-17

参与校本课程学校证明(通用8篇)

篇1:参与校本课程学校证明

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证明

兹有我校黄小敏老师,参与了我校高中语文学科校本课程《语文专题》(专题二

多个角度分析人物性格)开发,并已实施,效果良好,情况属实,特此证明。

广东省雷州职业高级中学

2015年6月12日

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证明

兹有我校黄小敏老师,参与了我校高中语文学科校本课程《语文专题》(专题一

情景式语文教学)开发,并已实施,效果良好,情况属实,特此证明。

海口市华健幼师职业学校

2015年6月10日

篇2:参与校本课程学校证明

在2002年2月,我第一次听到了“校本课程”这个词语,虽然实验小学进行校本课程的实验与开发已经有很长的时间,并且初步形成了“低年段的生活指导”、“中年段的交往与礼仪”、“高年段的国家与公民”的校本框架,具有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案例,但对于我刚接触小学教育的新人来说,对于“校本”这个词语的理解是非常模糊的。但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慢慢觉得“校本课程”对于我来说,就像鱼儿游进了大海里、鸟儿飞翔在蓝天上一般,让我感觉即新鲜,又困惑。不过,尝试的过程的确让我回味无穷,因为“校本课程”的本身就是充满挑战与超越的。我想就以下几点感受留下点滴印迹,让和我一样,在“校本课程”里品尝酸甜苦辣的朋友们一起交流、分享。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自身。

“校本”的英文是school-base,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从字面上理解,似乎与我们教师无关,但学校的各项活动的实施是依靠我们日常实践的教育教学行动去实现的。我们的教学行为作为学校教育发展的载体,那么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是体现学校基础教育的基础。如果说校本课程是依据学校自身的特色,运用教学活动、教学手段去引导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技能,那么我们与学生多方面的交流、使得我们最有机会、最能直观、真实地感受到学生的需要,知道学生到底需要、喜欢什么样的教育活动。因此,我们就可以发挥自身的直观优势,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从生活中、从细节中寻找到开发校本课程的机会,创设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活动来,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我想,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应该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小姑娘非常喜欢和我讲一些她生活中的事情。有一次,她告诉我:她和她的好朋友闹别扭了,原因是是她很想与学校的英语教师说说话,可是她不会说英语,而她的会说英语的朋友却不愿意教说,照她的话说“太骄傲了!有什么了不起?”当时我就说:“不会说可以慢慢学,还可以做手势吗!”说到这儿,我猛然意识到,学生们其实不太明白人们表达意思的途径并不单单是语言交流,而且还包括肢体动作,就是“肢体语言”。因此,我就创设了一节《让身体说话》的校本课程,让低年级的学生学会用肢体语言来辅助我们的口语表达,并且从生活中去发现,大家其实经常在日常与他人的交流中运用着自己的肢体动作,使他们了解到肢体语言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

我们知道:“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而可供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又是极为丰富的。首先是教师对现有课程的整合与发挥。国家课程虽是统一的,但实际上因课程实施者的个体差异却使课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实践中,就有不少教师通过自己的加工从而丰富、发展、完善了现有课程。其次,教师自主开设的富有个人特色的校本课程,更具个性化,更能体现一个教师的专业或特长。如果,学校的教研领导能够启发教师从个人特点上进行校本开发,那么,我们学校的校本开发将更加具有特色与魅力。

二、校本课程应紧紧围绕着学生。

从上一个例子中,我能够生成一个新的校本案例,是因为与学生的对话,给了我“创作”的灵感。而学生在他的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点点的困惑,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与指引。口头的教育对少于来说,作用是不明显的,因为它缺乏直观、生动的形式让学生产生感悟。

再则,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标能否实现,课程改革是否成功,主要看学生能否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能否积极主动、和谐、全面地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应多与学生沟通,善于发现学生的需要,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开发内容应丰富多彩的、能够体现学生自主性,学生喜爱的教育活动。

而我觉得,既使是同一个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都会存在需要,当然通过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是有差异性的。就拿《让身体说话》这个案例来说吧。低年段的学生可以从学习简单的肢体动作上去达到学习目标;中年段的学生就可以通过有目的性地,使用符合当时情况需要的肢体性动作去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的学习目标;而高年段的学生则由可以延伸到舞蹈、话剧动作等艺术表现手法所要表达的人物内心变化、情感的内涵等更深层次的目标上来。用一个主题,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只有充分地去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才能思考、创设出能真正达到促使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案例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扎实地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要,达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最终教育目的。

三、提倡打破学科的界限,凸显校本课程“灵活、实际、整合”的特质,发展教师的创新能力。

我们学校在2003年尝试的“学科联动课”,就是一个能够突显学校特色的、一种新型的校本课程。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并且能够让不同的学科在一堂生动、灵活课堂上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开创一个更开阔的课堂,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为广泛的知识领域。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教师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引导学生、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相同的学习时间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技能。而它的产生不是“拿来”的,完全是我们教师在教学尝试的过程中一步步孕育创造出来的。

篇3: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体会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1]。校本课程开发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2]它实质上是一种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 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 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指定、实施和评价活动。作为一种开放的决策和变革过程, 它体现了参与、合作、民主的原则, 反映了“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多方主体共同表达他们的教育观点和要求, 融入社会发展的最新课题, 使学校课程具有更强的主动变革的机制和能力。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中,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核心参与者。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 课程开发就难以取得成功。教师参与课程决策是指教师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对课程目标、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决定或选择。

1 由来

在相当长的教育历史上, 教师仅仅被当做是一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 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教师内在的实践经验、研究能力、创造能力不但是客观存在的, 而且也有必要在包括课程开发在内的教育活动中得以展现。对那些关注教师专业化的学者来说, 无论是从教学专业化的需要来看, 还是从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权力来看, 参与课程开发都应该是教师专业生活的组成部分。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 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开展了有教师参与的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而引发了对“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课程开发模式的不满。70年代以来课程理论的极大发展, 如康内利的“课程即是经验”、格兰迪的“课程即是实践”, 使课程的内涵日益丰富化, 理想的课程开发模式之结构化程度大大降低,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合法性”大大提高;同时, 管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使得雇员参与决策的权利得到重视, 工业中的这种新气象被移植到教育系统中来, 也就强调教师参与学校校政决策的权力, 作为校政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参与校政决策自然也要参与学校课程开发。这些都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力量。由教师个人进行课程设计不但在质量方面值得质疑, 由于缺少配合, 还可能会带来诸多衔接与全面性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 教师在课程开发上应是一种合作的参与, 即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2 意义

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价值判断过程, 它涉及的因素很广泛, 成功与否取决于学习环境中群体的协作性。在我国, 课程开发的最大局限表现为决策主体的局限性。传统的国家课程开发策略实质上是一种课程决策权力集中, 自上而下的研究—开发—推广式的封闭策略[2]。教育实践工作者很少参与课程开发, 而变为局外人和旁观者, 使课程决策只是少数权威人士的活动, 这是课程开发的一大失误。

从实践来看, 课程编制者和执行者的分离使课程改革注定要失败。由于教师与课程编制者在价值观、认识观以及文化教育水平上的差异, 教师往往不能完全理解课程编制者的动机和意图, 因而在课程目标、课程价值及重点的选择上给予加工改造, 以习惯或定式及课程编制者几乎不可能预测的方式去执行课程, 从而使课程改革流产, 甚至出现课程编制者和教师相互埋怨的局面。

要改变这种现状, 必须开放课程决策权, 因为在开发人类的创造力方面, 教师始终是主要的责任者, 始终起主导作用。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能直接感知课程, 对于课程的优劣、课程对学生的具体影响、课程所存在的利弊等情况最为了解。所以, 教师在课程决策中应该最有发言权。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助于教师理解课程目标的含义和课程设计方案所蕴涵的课程要素一致性的内在要求。

(2) 有助于弥补课程适应性不足的缺陷, 使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

(3)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性, 使教师不仅获得在行政—组织层面的专业地位与专业自主权, 而且获得了在专业—技术层面的专业自主权的提升, 同时, 也是教学工作本身专业化的需要[3]。

(4) 有助于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归属感, 提高教师工作的满足感和责任感, 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更多的投入。

(5) 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能, 使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更充分的准备, 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更能指导学生使用学习材料和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帮助学生达成课程学习目标。

因此, 应进一步吸收教师参与有关教育的各种决策, 教学计划和教材的制订要在教师的参与下进行。无论从课程决策的理论、还是实践发展来看, 教师都应当转变课程观念, 实现角色转换, 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研制者, 成为课程决策的主体。

3 困难

在现实生活中, 参与课程决策并不是大多数教师习以为常的职业生活的一部分。由于种种困难, 参与课程决策对他们来说, “挑战”的成分要大于“机遇”的成分,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在现实中并不是一件有了政策就水到渠成的事。

由于长期单一课程体制的影响, 不是所有教师都愿意参与课程决策。目前, 虽说地方和学校课程决策的权力扩大了, 但地方和学校仍然习惯性地套用中央统一的管理模式, 课程并未得到根本的改造, 长期习惯了中央统一课程体制的教师往往过分拘泥于统编教材。许多教师即使参与了学校的课程决策, 也倾向于用新课程去迎合国家课程的要求, 而不去迎合自己的实践需要。

教师职业的特点可能会使教师拒斥改革、拒斥合作。教师职业劳动的特征之一是工作方式的个体性。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自己的个人力量去解决各种课堂内外的问题。这种“自给自足”的工作状态可能会使教师拒斥改革和合作, 特别是当改革的措施会打破教师习惯的生活方式的时候。尽管政策为教师提供了机会, 教师也并未必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未必愿意把自己的经验与别人分享, 未必愿意与他人合作制定方案。

课程决策的意识和能力的欠缺构成了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最大障碍。由于长期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 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决策的能力, 致使教师的工作方式变得过于依赖与被动服从, 对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创造性逐渐萎缩。另外, 由于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 我国教育界长期存在着“重教学轻课程”的现象, 教师缺乏应有的课程知识和技能, 以致许多教师把课程改革仅仅视为教科书的改编。

工作负担和时间限制是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现实困难。我国学校的师生比虽然比国外高,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工作负担小。单就学校工作的日程安排来说, 往往很难为教师提供参与课程决策的时间, 更难以让教师连续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决策。教师在“本职”工作之外参与学习决策工作, 可能会影响“本职”工作的完成。

教师的参与形式与决策的质量是现实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参与决策虽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课程开发的管理者有时也会为此犯愁。最常见的问题是决策质量问题。团体参与决策作出的决定, 有时容易走极端, 不是过于激进就是过于保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领导人的影响有关, 也可能是由于共同决策, 降低了团体成员每个人所承担的决策风险和责任感, 也可能和决策的外部环境有关。在高度竞争的环境里, 容易作出激进的决策;在无竞争的环境里, 决策趋于保守。

4 建议

4.1 寻找社会文化的支持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除了法律和政策的鼓励之外, 社会文化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文化构成了课程决策系统的重要外部环境, 没有这种外部环境的作用, 教师就不会产生参与决策的积极性。

良好社会文化的营造, 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需要较长时间的酝酿才可能实现。在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决策方面, 社会文化支持的因素主要包括确立独特的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 营造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气氛, 重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建立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和改进机制等。

消除长期的单一课程体制的影响, 要求学校清楚地认识当前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差距, 充分考虑学校独特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 提出明确而独特的办学宗旨。当教师认可并积极去贯彻落实本校办学宗旨时, 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就容易调动了。

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气氛有利于教师行使校政决策的权力。国外一些研究人员通过分组实验发现, 凡是作决定时让员工参与决策的, 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就高, 反之就低。由此可见, 教师参与课程决策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消除和学校领导、课程专家的不信任感, 克服不合作的阻力, 从而增强信心。

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和改进机制是校本课程自我评价的必要条件。只有教师能够不断反思课程决策中出现的问题, 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改进, 才能保证课程决策在质量上呈递进的趋势。

另外, 支持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一个相关问题是教师的奖励问题。教师既然付出了时间和精力, 理应有物质上的酬劳, 即使这种奖励是内在的, 也应该让教师感受到。

4.2 增进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

近20年来, 我国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但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是与我们自己的期望水平相比, 都还有一定差距。长期以来, 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大都缺乏课程意识和课程理论与技术的训练, 这种状况成为许多人反对我国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重要理由。但是, 期望等到教师素质达到相当程度, 一般教师都拥有了一定的课程理论与技术之后, 再让教师参与课程决策, 绝不是明智的设想。除了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与技术”的补课外, 教师参与课程决策本身就为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锻炼。让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提高自己, 应该成为学校领导者的一个重要认识。

4.3 选择合理的参与方式

从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来看, 教师参与课程决策主要有参加课程委员会和课题组两种形式。课程委员会是学校的正式组织, 定期活动, 进行课程开发课题的集中研究和决策。课题组则是一种比较松散, 与教师的日常工作结合比较紧密, 围绕一些具体的课程开发与决策问题而设置的组织。这两种方式在实践中各有偏重, 但往往具有有机联系。

由于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重要意旨之一就是缩小教师与课题的距离, 所以, 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方式和教师的日常工作融合程度越紧, 效果就越好, 这是学校领导者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有的学校在课程改革中可能会成立一个独立的课程委员会, 而忽视了原有的教师合作方式, 使得教师参与课程决策成为一种行政活动, 这样反而降低了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积极性。有研究表明, 教师不期望也不想参与每一个决策。事实上, 过多的参与和过少的参与都会使教师产生对组织的疏远感。

综上所述,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尽管存在着各种困难与不足, 但在课程的开发工作中是值得坚持的。实践证明, 教师参与了课程开发, 虽然可能影响开发的质量, 但却大大增加了可接受度, 其所带来的效果, 足以抵消由于质量降低所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丁念金.校本课程发展与课程决策机制的转变[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8) .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条件[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9, (3) .

篇4:参与校本课程学校证明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9-0053-02

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日益突显出来。只有当学生家长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助力而非阻力,并与学校和教师齐心协力的时候,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真正地顺利进行。

一、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作用

教育是一项全民共同参与和合作的事业。在社会参与力量中,家长的参与对学生能够产生最为直接、有效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其影响程度不亚于学校教育。另一方面,家长是孩子法定的监护人,所以他们有权利和责任参与、监督学校的教育工作。学校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是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他们在教育方向上一致,在教育内容上协调,在教育方法、手段上互补。此外,随着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与经济文化的多元化,教育也趋于民主化与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正是这一趋势在实践层面上的具体反映。而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使教育的民主化得到进一步的彰显。

我们江苏省无锡沁园实验小学开发丰富多彩的选择性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和家长主题教育课程,旨在依照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和社区的实际需求与客观现实,设计出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性的课程,促使其全面发展。家长在其子女的教育成长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而家长自然成为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因此,校本课程开发为学校和家长这两个“天然”的合作者创造了合作的契机与空间。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在促进学校教育民主化,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适切性等方面,具有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

二、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

在开发选择性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和家长主题教育课程前,我校通过发《告家长书》的形式,充分了解学生家长的职业背景、兴趣爱好、特长技能等情况,并诚挚地邀请热心于教育的家长作为志愿者,和学校一起开发课程。哪些可以作为教材内容进入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入,对这些问题家长自然有他们独特的视角和见解。与此同时,不同的职业、经历、爱好、特长等,使家长在校本课程规划和设计方面,能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增加了校本课程的针对性和适切性。

我们根据家长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活动层次、活动目的以及所发挥的作用,将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大致划分为以下两种:

1.完全参与型。所谓完全参与,是指家长作为课程决策参加者和管理者,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即从课程目标的拟定、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标准的编制、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到课程实施与评价等一系列活动,家长均作为一方代表全程介入。

学校每周五下午的社团活动为这类家长开发选择性课程提供了时间、场地和人员。这一学期,我们从2000多名学生家长中邀请了8位家长老师,开发了武术、抖空竹、泥塑、拳击、素描、儿童画、中国象棋、十字绣等课程。由于这些家长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修养,甚至是某方面的专家,又有积极的参与欲望,所以这些社团活动深受孩子的喜欢。选择性课程既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放松大脑、放飞心情的空间,也丰富了学生的经历,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2.部分参与型。所谓部分参与型,是指家长作为课程开发的支持者和服务者,针对课程开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困难,有目标地参与部分课程开发活动。他们根据自己的时间、特长、经验、智慧和才能,协助学校组织开发校本课程,包括对课程开发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对政策执行的配合和监督,为课程开发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以及物质支持。

例如,可以邀请当交通警察的家长进课堂讲解一些有关交通安全和道路标识方面的知识;邀请当医生的家长讲一些有关身体保健和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邀请有摄影或收藏爱好的家长介绍有关的技术技巧,展示自己的作品或藏品;邀请有体育特长或从事体育工作的家长担任学校或班级运动队的义务教练,等等。如果家长不善于口头讲解,或是想增加讲解的直观性,可配合教师组织一些与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有关的主题活动,如安排学生到自己的工作场所进行参观访问,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为班级活动提供方便等。

三、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注意事项

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合作与交流的事业,是一种双向活动,而这种互动关系的维系必然需要与此相匹配的管理运作机制。

1.发挥学生的沟通桥梁作用,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师亲关系。

这是家长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第一步,也是其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开发和利用家长资源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家长人际交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起着重要的沟通桥梁作用。

学生在为老师和家长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感受到师、亲双方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有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沟通桥梁作用,从而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师亲关系。

2.尊重理解学生家长,平等沟通,一视同仁。

在邀请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对所有的家长一视同仁。他们虽然不是专业的教育者,而且每个家长在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文化素养等方面各不相同,但都十分关心儿童的教育问题,所以我们要充分尊重理解学生家长的建议和意见,平等协商,努力化解双方在教育问题上的分歧,不要摆出自己是教育“内行”“专家”的样子。只有当学生家长受到充分的尊重并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后,才能全心全意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3.给予家长指导和帮助。

大多数家长并非专业的教育者,并不熟悉教育教学的技能,有的甚至在公共场合讲话还会紧张,因此,教师必须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在备课的过程中,帮助家长按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对课程资源进行深加工,将课程内容以儿童所能接受的形式进行呈现。例如,有一家长给学生讲有关摄像的知识前,我们就教学内容进行了商榷,删去了摄像的基本原理的介绍,而把重点放在了如何操作摄像机上,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同时,要帮助学生家长提高观察儿童和评价儿童的能力。在家长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因为所提供和呈现的学习内容是书本上没有的,通常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以至于表现很活跃,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可教给家长一些基本的控制课堂气氛和应对学生提问的策略,使其能够及时调节课堂气氛,并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适当的反馈和积极合理的评价。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全程配合,帮助学生家长维持课堂纪律,解决课堂突发事件,保证其顺利完成。因为家长没有教学经验,面对课堂突发事件往往会手足无措,这时非常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支持。

篇5:参与校本课程学校证明

关键词:校本课程 参与管理 教育决策

摘 要:目前,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处于被动局面,上面分配什么任务遵照执行。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教师只能听命行事,处于被动,更有甚者把校本课程开发当作应付,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让教师参与,给教师适当的权力,增加教参与性,才能搞好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工作。

学校组织的科层制取向,与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草根式民主”的理念相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对学校内部进行改革。

1 优化学校组织结构,促进对话交流

有沟通才有合作才有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本质上也要求所有参与者通过交流沟通与合作,共同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但是,传统的学校组织结构是自上而下层层控制,信息交流不畅,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通过优化学校组织结构,使学校组织结构扁平化来实现。“所谓组织结构扁平化,就是通过破除组织中自上而下的垂直高耸的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建立一种紧缩的横向组织。将组织结构形态由原来的金字塔型向圆筒型转化,从而达到使组织变得灵活、敏捷、富有弹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学校组织结构扁平化可以减少传统结构中层层控制的等级关系,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新型关系,缩短信息传递的路径,减少信息交流的阻碍,便于组织成员以及上下级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这样才能使每个成员都有权力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中,并且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激发了教师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运行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权力的充分发挥。

要实现学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搭建起数字化校园,实现公共数据和信息库的实时共享;其次,加强学校内各职能部门、各教研室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培育群体协作的精神,把各个部门的员工组织起来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形成精干高效的工作队伍。再次,校长将权力下移,进行合理授权。校长要尽可能将权力向学校下层组织移动,让教师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形成以“基层为主”的扁平化组织。

2 转变管理方式,合理给教师参与的权力

校本课程开发权力的转移,并非随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颁布就能奏效的,而需要一个实际的“权力释放”过程。有研究发现,地方教育部门把课程开发的权力下放给学校后,出现了校长把权力截留的现象,校长的权力更大了,使一些校长在管理上更加独断专行,教师本来就很少的专业自主权更被损害,因此在学校内部需要“二次放权”,要求校长把权力下放给教师、学生、家长等,增加他们参与学校管理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力。可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2.1 校长要转变管理方式

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者,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扮演新的角色,要求校长要重新明确自己的职权范围和自己应尽的职责。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校长将校本课程开发权力更多地下放给教师,让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因此,校长要转变管理观念,变学校管理为学校经营,改变传统上“一刀切”的管理方式,不能向下侵权,损害了广大教师的利益,将权力还原给教师,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型管理强调校长对教师及其他学校工作人员进行赋权,让所有人都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学校决策过程中来,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这种民主型的管理具体到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一般体现为:校长承认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鼓励并引导教师积极的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中,与教师共同协商有关事宜,肯定教师的能力和成就,为了使教师能够顺利行使权力,提供具体的支持措施,包括保障教师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基本需要、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时间、给予教师物资上的帮助、为教师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等等,校长的管理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2.2 校长应合理地为教师增加参与权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求校长要为教师赋权,让教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但是校长为教师赋权并不是任意而行的,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校长为教师赋权要有依据。校长要赋予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力,首先自己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内涵等先要了解,然后依据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中为教师赋权的有关精神,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的实践经验,确立为教师赋权的依据。第二,校长要清楚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权力的内容。校长要为教师赋权必须清楚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权力究竟包括哪些,然后针对不同教师的能力赋予相应的权力,并且使教师明白自身拥有的权力范围。第三,赋权的同时赋予相应地责任。在享有每一种权力的同时还应承担相应地责任,做到权责统一,这样有利于对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和评价,也使教师形成权责意识,以免造成教师误用或滥用权力。

3 营造合作氛围,让教师在合作中参与校本管理

教师权力的获得与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教师群体的合作、支持的文化氛围,缺乏交流与合作容易导致教师专业孤立,霍根(Hogan,P.)认为,赋权的关系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建立起来,通过这段时间,参与者才能认识到这种关系的价值。赋权的关系还包含着“联系”(connectedness)的感觉,这些感觉是在平等(equality)、关爱(caring)、目的和意图共享(mutual purpose and intention)的境遇下产生的。

教师的行为会受到整个学校组织环境的影响,要营造有利于教师群体合作的氛围,首先,要培养教师之间的相互信任。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是教师群体合作的前提,在彼此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教师才会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拿出来共享,教师之间通过频繁的交流、共同理解、协同创新,在群体的帮助下使教师个体水平提高,教师个体的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教师群体的发展。其次,教师之间的合作必须建立在平等、民主的环境中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之间不存在权威和绝对真理,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每位教师都可以展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可以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讨论和交流,形成一种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

总之,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应给教师以管理、决策的权力,只有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能动性,更好地为校本教研出谋划策,也更能使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成长,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和产出率,从而提升学校校本教研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蒋名平.合作学习理论及其实施策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5).

[2] 朱祖林,钱立三,刘盛峰.基于的自主学习环境的构建策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4).

篇6: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郑州市第七十九中学

一、指导思想

我校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目标

我校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消除畏难心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三、校本课程组织机构

(一)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花林阔

副组长:于炳修 娄鹏 任成功 宁海涛 弓丽红

(二)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组长:任成功 宁海涛 副组长:教研组长

组员:音乐、美术、体育、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相关教师

四、课程内容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我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努力发掘本地教育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拟设置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六大类课程:

1、体魄锻炼课程

2、文学艺术课程

3、科技创新课程

4、特长培养课程

5、人格成长课程

6、实践探究课程

五、实施办法

(一)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对教师及其提供的课程材料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开设科目和开设时间。

(二)初评通过的校本课程科目及教师名单,推出校本课开设科目菜单供学生询问和选择。

(三)加强校本课程的计划性。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四)选择有特长,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定期组织他们学习“课程理论”,掌握校本课程的管理原则和实施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

(五)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客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六)在开展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请有关专家和上级领导及时指导、帮助,以使课题研究获得成功。

六、课程评价

(一)对课程的评价

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听取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及时修正不足,完善方案;同时,要对实施的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关注学生喜好的程度,也听取学生乃至家长、社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

(二)对学生的评价

在该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一是建立成长档案袋,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如学习时收集到的故事、照片,办的剪贴报,写的采访日记、调查报告,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评价等。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随时进行评价。最后在一学期结束时,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体现多样性。

(三)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完成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二是教学督察评价:学校重点检查备课、教师收集的资料及课堂教学。

篇7:学校校本课程总结最新

学校校本课程总结范文最新精选1

一、工作开展状况

本期来,我校校本教研工作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关于改善和加强教学教研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全面落实市教育局贯彻新理念,实践新课程的要求,在处中心学校的具体指导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高效教研的发展战略,以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为重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关键,大力加强校本教研,更新理念,创新机制,规范管理,与时具进,将我校教学教研工作推向新的平台,为我校实现“环境一流、师资一流、质量一流的全市示范性城市窗口小学”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成绩

1、教学常规

(1)学校在期初组织全体教师进一步学习了《教学常规》,在学科教研组中组学习了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新理念,学校根据《教学常规》,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和学校实际状况,制定了《金沙路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金沙路小学教师教学常规执行状况检查评价细则》,并组织学习,教师熟知资料并全面落实。

(2)全期组织检查评价二次,检查评价的资料包括计划、备课、作业、上课、培优补差、听课、上教研课、课题研究和论文总结,检查评价形式有集中查资料,平时考查,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走访家长等,学校根据《教学常规》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确立学生问卷调查资料。参与检查评价的有学校行政、教研组长、学生及学生家长;检查评价结果有述评和定量的打分。整个检查评价体现了资料的综合性,形式的多样性,检查评价主体的性。学校作出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作了全面深刻的总结,并将结果报到学校存档。

全体教师均采取研究性备课,备课前深入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情。实验年级采用摘要式备课,每一天写好教学日记;其他年级教师均采取一门详案、其余简案的方式备课。所有备课均能体现新思想、新理念,教学目标能从“知识与潜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表述,重难点具体且合理,教法新颖且多样,用心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用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后认真撰写教学后记,进行总结反思,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3)全体教师用心参与听课、评课,其中听课校长19节,达1节以上期·本校每一位教师;教导主任40节,达2节以上期·本校每一位教师;教师均在17节以上,达1节以上期·本校每一位教师。同时,全体教师能用心参与评课,评课不搞形式,能提出问题和改善意见。

2、学籍管理

严格执行学籍管理规定,有各年级学生基本状况花名册,有各年级学籍册,有年级成绩册,各名册资料填写齐全,资料真实。

3、幼儿园工作

(1)学校加强了对附属幼儿园的管理,制订了《金沙路小学幼儿园工作制度》《金沙路小学幼儿园工作常规》《金沙路小学幼儿园园长目标管理评价细则》《金沙路小学幼儿园保育员目标管理评价细则》《金沙路小学幼儿园轮值制度》《金沙路小学幼儿园作息时间》,组织了落实工作常规检查评价两次,并有详细记载。

(2)幼儿教师工作落实到位,有幼儿花名册,期初有学期活动计划,每周有周活动计划,每日有日活动安排,并经过教导处审批,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成长,杜绝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家长满意率高。

(3)按市教育局的要求开展工作,努力改善办园条件,幼儿活动室、餐厅、寝室、卫生间齐全,活动室宽敞明亮,有贴合要求的幼儿课桌椅,有电视机、VCD、录音机,有足

量的玩具,整个活动室布置富有儿童情趣;餐厅有幼儿餐桌、餐具,清洁卫生;寝室有幼儿专用床、被;卫生间有自来水冲洗。

4、考试考查

(1)按中心学校的要求,认真组织了考试、考查,有安排、有试卷、有成绩、有分析、有总结。

(2)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处联考,考风端正,联考评价获处第一名。

5、校本教研

(1)期初有计划,计划能充分贯彻新课程理念,领会课标精神,结合本校研究课题,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性。

(2)学科教研机制完善,制订了教研制度和教研组长目标管理,成立了的校长为首的教学教研领导小组。分语文、数学、综合和艺体四个教研组,全体教师均参加了一个教研组的研究活动,整个学校构成了“教务处--教研组--教师”的教研网络。

(3)学校共有教研课题三个,其中数学教研组的教研课题《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有生活中应用数学》得到处中心校和市教研室的高度评价并被推荐到长沙市教科所申报立项;语文教研组的教研课题《开放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潜力》和综合教研组的教研课题《开放式自然教学》均具有较高价值。三个课题均有详细而可行的方案,有围绕课题开展的学习、分析研究、解决策略,有相关资料。

(4)每位教师有一次本校贯彻新理念的教学研讨课,学校平均每周有一次教研活动,每次活动均有1个活动课例,活动中每位教师提一个自我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一个学习体会,提一个改善计划《荷花教学教研〈第1期〉》作了专题报道。

(5)学校开展了建立学习型教师队伍活动,活动的中心就是“十个一”“四个本”即每一天1小时自学,每一天每周一次群众学习,每周一篇教育随笔,每月一次教师论坛,每半期一次心得体会,每期每人一次主讲,每期一次考试,每人一万字笔记,每人订教育报刊杂志一种以上。“四个本”即政治学习本、业务学习本、教育信息摘抄本、教育随笔本,群众学习的资料以“新理念”“新课程”“新问题”“新教材”为主,有相关资料安排记录,教师个人自学以时事政治、教育教学

书报为主,所有学习笔记,有日期、有来源,学校对教师的学习进行了认真、全面的检查,有详细记载,有科学评价,同时,教师能学以致用,教学相长,在教学之中学,在学习中教,《荷花教学教研〈第1期、第2期〉》均作出了专题报道。

(6)全力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新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制定了《金沙路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金沙路小学课程改革实验计划》,所有参与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教师全部参与了长沙市或浏阳市课程改革实验教师培训,全部持证上岗,更重要的是,全体实验教师能彻底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改变教学方法,用心探索评价方式。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在地十八个教师节前夕,有一位家长专程写信给学校深表称赞。在新课程改革实验年级实施了“成长记录袋”制度,学校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同时,实现了课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体系,努力开发了校本课程,学校制定了《学生兴趣、需求调查表》《金沙路小学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方案》《金沙路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金沙路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评价方案》《金沙路小学校本课程教师执教评价方案》校本课程和在学校课程有位置、有认识、有研究、有指南、有队伍、有过程、有研讨、有督查、有资料、有文本、有保障、有重点、有制度、有评价、有总结;透过一学期的探索,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已初见成效。

(7)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业务比赛和撰写教研论文多次获奖,其中一人次获得省级奖励、二人次获得市级奖励、六人次获得县级奖励、十四人次获得处级奖励。

6、艺体卫工作

(1)音、体、美等课程得到高度重视,教师配备实行专职;

(2)实施《创新体育锻炼标准》,三年级以上学生达标合格率达92%以上,优秀率达15%以上。

(3)组织了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和球类运动会各1次,组织严密,参与面广,有秩序册和通报。

(4)参加办事处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1名。

(5)组织了学生参与面在90%以上的面向社会的素质教育汇报展示活动,组织严密,有秩序册和通报,社会反响好。

(6)结合市创卫工作,认真做好学生健康教育、卫生保健和体检工作,学生个人卫生习惯良好。在市创卫工作中,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7、学生个性特长

(1)处级竞赛获得一、二、三等奖共计约100人次(详情见《荷花街道中小学生20__在处级获奖状况登记表》)

(2)县级竞赛获得一、二、三等奖共计71人次(详情见《荷花街道中小学教师20__在县、市、省级以上辅导学科竞赛状况登记表》)

(3)市级竞赛获得一、二、三等奖共计12人次(详情见《荷花街道中小学教师20__在县、市、省级以上辅导学科竞赛状况登记表》)

(4)省级竞赛获得一、二、三等奖共计1人次(详情见《荷花街道中小学教师20__在县、市、省级以上辅导学科竞赛状况登记表》)

(5)国家级竞赛获得一、二、三等奖共计2人次(详情见《荷花街道中小学教师20__在县、市、省级以上辅导学科竞赛状况登记表》)

(二)经验

1、加强学习,提升教师素质;

2、健全制度,促进工作开展;

3、创设情境,构成工作氛围;

4、勤于总结,促使不断提高。

三、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作的实效性不高,如学习的学习习惯没有根本性的明显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氛围不浓,效率不高等。

改善措施是继续加强学习,更新教师的理念;继续加强研究,提高各项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校本课程总结范文最新精选2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带给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取和资料选取,体现教育资料的多元性和选取性。

空竹是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抖空竹也是一项全身的体育运动。在学校开展空竹教学,能够使这种传统的体育项目得以继承,也能够使学生四肢的灵活性协调性、心肺系统得到锻炼,从而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所以我们把“多姿多彩的空竹”作为了我校的一门校本课程开展起来。空竹,是我国民族文化苑中一株灿烂的花朵。抖空竹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了。抖空竹集健身、娱乐、表演于一体,四季寒暑都可练习,男女老少皆适宜,深受学生喜爱。我们把抖空竹作为校本课程,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在学校开展“多姿多彩的空竹”活动,学习空竹知识,练习空竹技巧,丰富师生课余文化生活,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一、课程实施目标

1、发展身体灵活性,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2、基本掌握科空竹的基本技术和方法,逐步学习花样动作,提高自我健身潜力.3、培养学生体育与健身的状况,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4、培养民族自豪感,群众主义、竞争进取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课程实施的有利条件

透过对空竹的了解和对学校场地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思考,我们认为开设“花样空竹”这门课程有以下便利条件:

1、简便易教,简单易学。抖空竹的每一个花样都有自我的动作要领,只要教师掌握了要领,加以练习就能熟练的掌握这个花样。透过动作的分解教学,就能把这个花样动作简明扼要的教给学生,学生只要掌握了动作要领并加以练习,就能较快的掌握这个花样。

2、培养创新,寓教于乐。在抖空竹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花样的创新和动作的组合,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另外抖空竹时发出的哨声,有时在配合优美的音乐进行花样的组合,能够增加学生在优美的氛围中开展此项体育活动的用心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受场地、时空的约束较小。开展抖空竹的教学不需要太大的场地,正常的学校操场都能开展,学生在体育课上、课间十分钟的操场上都能够随时随地的开展抖空竹的活动。

四、课程实施的过程

(一)课堂教学的实施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花样空竹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没有可参考的资料。结合学生年龄的特点,以校本教研的方式用心的进行尝试和探索,取得了必须的成效。

1、初步探索出了花样空竹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结合体育传统项目的教学特点,经过多次的实践我们已经初步确立了空竹课堂教学的教学结构。在课堂教学中,透过利用多媒体视频观看和基本动作示范,让学生简明扼要的掌握动作的要领;多种形式的练习,模仿练习、小组结对练习、学生动作展示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逐步的完成这个动作;拓展活动,在学生能够完成本节课花样动作的基础上,把学生以前学过的动作进行自由的组合和在创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结构的探索为我们常态化的课堂实施带给了坚实的保障。

2、抖空竹作为常规体育课的辅助练习或准备。在校本课程花样空竹实施一段时期以后,我们尝试把抖空竹作为常规体育课的课前准备练习或课中的小游戏。抖空竹需要全身的运动,是一项有必须强度的体育项目,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作为课前准备能较好的使学生进行热身,在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个和抖空竹有关的小游戏,能够使学生在愉快抖空竹练习的过程中,增进群众观念、团队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兴趣小组跟进。

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以外,我们还成立“花样空竹”兴趣小组,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空竹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如今,很多同学都觉得抖空竹很好玩,参与兴趣小组活动的用心性很高,见到别人玩出了新花样,自我就想学,有时自我还能创出个新花样,就别提有多高兴了!据了解,花样空竹有一百多中不一样的花样,此刻空竹队的同学已掌握花样空竹动作十余种。小队员们在抖空竹的学习中,强健身体、磨练意志,并将空竹这一我国独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今年在校外辅导员的指导下,我班学生又熟悉掌握了单轮空竹的抖法。

五、实施效果

开设校本课程“花样空竹”以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氛围浓厚,逐步构成我校的一个特色。学生练习抖空竹成了我校学生课间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透过一向以来的努力,同学们基本掌握了一些抖空竹的技术和花样组合,并能进行表演,空竹项目深受师生的喜爱,掀起了一股空竹热。我班43名学生,对空竹的两种绕线方法都已经掌握到位,并且能够很好的进行抛、接动作,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勤加练习此刻每个学生都已经学会了指串、腿串、走钢丝、小猴上树等。我们还进行了各项空竹趣味活动:画空竹、做空竹小报、班级抖空竹展示、中华绝活抖起来等各项活动。正是有了人人抖空竹的氛围,在抖空竹的过程中能磨练人的意志、锻炼身体、培养创新潜力和团队精神。

学校校本课程总结范文最新精选3

转眼一学期已悄然接近尾声,为了进一步明确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做到有的放矢,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现总结如下:

本学期,我们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并能认真、耐心地向学生传授数学计算方法和技巧,碰上学得慢的学生,教师能细致地进行个别指导,手把手地教,应对面的辅导。教师们将自我的满腔热忱投入到了教学之中,边教边思索着如何让学生又快又好的掌握基本技能,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喜爱言语交际这门课程。我们组设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练习的进取性。

轮流研究课程,做课使教师本身得到了锻炼,组内成员也在参与中相互学习、借鉴、起到了必须的促进作用,每位教师能够运用趣味思维训练学具或者题目调动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共同收获,体验欢乐。

根据学校的自身性质、特点、条件以及所教学生的言语交际基础等情景,利用一切可开发的资源自制了独具特色的教具,如我们趣味思维训练组把扑克牌充分利用,让学生在玩扑克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这一新颖教具的开发,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参与、探求欲望。使课堂生动、活跃、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动脑动手的本事,凸显了人文主义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经过自我努力获得知识技能,丰富了学生的智识,增加了新的体验。真正的提高了孩子们动脑、动手的本事,促进学生身、心、智、德的全面发展。

每节课结束后我们都会坐在一齐进行反思、评课,明确指出本节课的优缺点,并针对不足之处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手段,以便今后相互借鉴,扬长避短,从而,共同提高、共同提高。

总之,我们会共同努力将我校言语交际校本教研推向新的高度。

学校校本课程总结范文最新精选4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开展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资料,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是促进教育教学提高的有效形式。

本学期,我坚持“以校为本”的教学形式,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应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教研专业人员的作用,在重视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异常强调教师团体教研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离经验,在多媒体教学上,学校更是大力推广,做课件、用课件,用好课件的思路在教学中广泛使用,效果显著。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1、加强理论学习。

教师要学习前沿教育理论,掌握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注重学科整合,教师个人要进取投身到校本教研之中,仅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我充分利用我校的教学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熟练操作计算机,把自我制作的或他人优质课件运用于自我的课堂教学中,经过课后反思进行经验交流,经过校本教研解决教学疑难困惑,使学习学习、应用、反思、交流提高融为一体。

2、重视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行动研究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效果与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败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常写教学反思,对教师提高自身水平、优化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这一环节。

(1)记自我一节课的成败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加以实践和完善,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记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从主观上找原因,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

(3)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这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方法记录下来,不断丰富自我的教学经验。

(4)记教学中学生的独到见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资料的实践来看,经过他们自我切身的感觉,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见解,将这些独具一格的解法记录下来,丰富自我的教学资料。

(5)记教学再设计,每节课后,对教学情景进行全面回顾总结,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及时修订教案,提高自我的教学本事。要求每节课后要有反思,学期中考后,有阶段性反思,期末有全期反思,学校适时进行经验交流,真正使教学反思成为提高自我业务理论水平的有效途径,将反思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并将反思列入教师考评。

3、多媒体教学深入课堂,优化教学

我充分体会到这种方式的优点:课堂容量大,教学方式新,表达思想的方式多元化,直接效果是学生学习的进取性提高,每节多媒体课都是一节优质课,课堂质量大大提高。校本课程在包组领导的组织下研究教学中的教法、学法,研究教学的重点、难点,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听、评课,吸取经验,找出不足,然后修改,为以后讲课打基础。

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我的工作有了方向,思路也清晰了,以学生为本,结合诱思教学理论,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经过团体教研总结反思教学中的得失,应用于今后的教学中。

4、进取参与培训,提高业务理论水平

本学年,我充分利用培训资源,多渠道参与培训。我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课堂教学培训,新课改经验交流等,学校为各科教师供给所教学科初中段的各年级新课改教材,要求教师加强自学和研究,增大对新课改的研究力度,拓宽任课教师的知识面,学校加强检查和督促,每学期进行一次教师业务水平测试,考试结果记入教师新课改及业务本事档案,并纳入教师全期考评。这样有效地提高了我的业务理论水平。

在新的学年里,我要继承上学年校本课程教学中的成功做法,汲取成功经验,不断改善。在备课上,采用同科团体办公,团体备课的方法,每一节都要团体研究,把教学中的困惑解决在团体备课中,把教学中疑难问题以表格的形式拿到教研组去研究,经过研究,制订出解决问题办法和措施,使问题得到解决。

由于校本课程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在理论上还缺乏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在实践方面也没有系统而成熟的经验,个人在教学中取得的经验,还有待再实践,找出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改善,使校本课程构成自我的特色,走出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之路。

学校校本课程总结范文最新精选5

为了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的学校生活丰富多彩,绚丽多姿,为学生供给展现本事才华的广阔舞台,2016年泰安市实验学校西校区在校领导的支持下进取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结合我校的实际情景进行研究和开发,打造了一道精神文化大餐。

一、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为校本课程供给了保障。

开学初学校领导就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教务处薛主任的精心安排下,将校本课程纳入了这学期的工作计划,由尚念奉主任和张桂安教师负责具体实施。学校教师进取参与,召开专题会议,进取协调组织学生选课,保证了校本课程的顺利进行。

二、经过校本课程,让学生的学校生活绚丽多彩,成为学校生活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本次课程精心挑选和准备,选出了蛋糕制作、弓箭制作、拉丁舞、生物探秘与实践、沙画制作、素描、陶艺、围棋、音乐、约读书坊、篮球、排球、太极拳等项目。同学们能够根据自我的兴趣爱好进行选课,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本事,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校本课程带给他们的是对初中生活的完美回忆与眷恋。

三、校本课程让教师们更好地发展。

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教师全程参与,发挥自我的特长和才能,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丰富了自我的生活,开阔了视野。经过和孩子们一齐努力合作,加深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更好地和学生们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学生们体会到了教师带给他们的温暖和感动,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师。

四、经过校本课程,构成了学校特色。

课程开发结合学校实际情景开展,构成了具有泰安市实验学校西校区特色的课程,家长们对校本课程的认可,社会对课程的高度评价,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方向,让我们学校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薛主任的精心安排下,教师们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本学期的校本课程圆满结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教师和学生们回顾来时的路,收获满满,满脸幸福。校本课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本事,给学生供给了一个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我的才华,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我们以后也会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让校本课程成为我们学校的一道特色文化大餐,一场文化的盛宴。

篇8:参与校本课程学校证明

关键词:高中生,校本课程,参与度,调查研究

高中生校本课程的参与度能直接反映出高中阶段校本课程价值目标的实现程度。本研究以“高中生校本课程参与度”为研究主题,通过对部分省市高中学生的校本课程参与度进行调查,了解高中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基本情况,明晰影响高中生参与校本课程的主要因素及其它相关问题,为进一步优化高中阶段校本课程建设,提高高中生校本课程参与度,真正实现校本课程的本真价值,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在立意取样的基础上进行分层随机抽样,首先以东、中、西三个区域化分为标准,在东部选择了北京市、上海市和广东省深圳市;在中部选择了河南省郑州市和南阳市;在西部选择了重庆市和四川省成都市。其次,以城市和农村学校为标准, 在每个样本地分别选取这两类学校若干所。依据此标准,共选择26所学校作为研究样本校,其中重点校15所,普通校11所。共发放问卷2621份,回收2493份,经筛查有效问卷为2333份,有效回收率为89.01%。此外,还结合问卷访谈了128位高中生和52位负责校本课程实施的教师。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本研究在参考国内外相关问卷的基础上,自编了高中生校本课程参与度调查问卷。在信度方面,整体问卷的Cronbach’s α 值为0.861,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三个量表的信度依次为0.787、0.866和0.733,表明问卷信度较高。[1]分析发现,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相关度为中低度,总问卷与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度为中高度,说明该问卷能较好的呈现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结构效度较好。调查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此外, 本研究借鉴贝尔德对于高参与度项与低参与度项的界定[2]对各项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得出各维度的高参与度项和低参与度项。

二、调查结果与讨论

(一)高中生校本课程参与度不高

把测量高中生校本课程参与度的三个分量表的分数进行求和后除以项目数,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得出各自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以及方差,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总的参与度得分在1.5~3.5之间,均数为2.532,标准差为0.4986,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情感参与度最高,认知参与度其次,行为参与度最低。行为参与度低且未达到均值,由此可知,高中生校本课程的实际参与度较低。

(二)性别差异与年级差异呈现出一致性

注:**P<.01(2-tailed),M= 均值,SD= 标准差

如表3所示,在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及认知参与三个维度上,男生对校本课程参与度高于女生。经过T检验发现,男女生在认知参与与情感参与方面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行为参与则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从四项的总分来看, 高中男生的校本课程参与度高于女生,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根据表4可以看出,在行为参与维度方面,高一学生的参与度要高于高二学生,高二学生的参与度高于高三学生,且为显著差异;在情感参与维度上, 高一学生的参与度要高于高二学生,高二学生的参与度高于高三学生的,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在认知参与维度上,高一学生的参与度要低于高二学生,高二学生的参与度低于高三学生,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注:**P<.01(2-tailed),M= 均值,SD= 标准差

高中生的认知发展已经接近成人水平,能对事物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调查与访谈都发现,绝大部分高中生都能正确理解校本课程的价值,在实践中也都能感受到校本课程对他们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所以,在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这两个维度上,男生和女生以及高一、高二和高三三个年级的学生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由于男女生性格上的差异以及不同年级所面临的任务与压力的差异,使得男生与女生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行为参与维度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三)高中生校本课程参与度存在城乡差异,但不存在区域差异

注:**P<.01(2-tailed),M=均值,SD=标准差

研究发现,高中生校本课程的参与度并不存在区域差异,但存在较为显著的城乡差异。通过对来自城市和农村的高中生在各项活动指标上的平均分及三项活动总平均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城乡高中生校本课程参与度除了认知参与维度差异不显著之外,在其他维度在都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城市学生各方面都明显高于农村学生。此外,数据分析及访谈结果都表明,重点校的学生的校本课程参与度要高于普通校的学生,这与城乡差异的结果是一致的。

调查发现,教育资源的差异是城乡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城市学校及重点校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这些学校拥有优秀的师资和充足的设施设备。大多数农村学校和普通校的教育资源难以达到城市学校和重点校的水平,这些学校开展校本课程的设施设备相对缺乏,且教师在学历、教育理念以及学科配置上都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

(四)满意度影响高中生校本课程的参与度

高中生对校本课程的满意度不高。调查显示,在对校本课程的满意度方面,高中生选择“非常满意” 和“比较满意”两项的总数为39.1%,而选择“比较不满意”和“不满意”两项的总数为40.8%。根据校本课程参与程度的不同,把学生分为高参与度组和低参与度组,高参与度组平均分高于理论平均值2.5分, 低参与度组平均分低于理论平均值2.5分。通过对不同参与度组的总的满意度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注:** 表示 P<.01,P<.001(2-tailed),M=均值,SD=标准差

根据表6的数据可以知道,高参与度组与低参与度组的学生在总体满意度水平的评价上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高参与度组的学生在满意度水平上要高于低参与度组的学生。这说明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满意度对学生的参与度有积极影响。接下来,把学生参与度作为自变量,把学生满意度评价作为因变量, 作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的调整的拟合优度为0.670, F值为110.402,P值为0.000,说明模型在95%的置信区间下拟合得较好。学生参与度对满意度的影响力系数为0.822,P值为0.000,说明在95%的置信区间,学生参与度可以引起学生满意度评价0.822分的变化,且这种变化具有显著性。

(五)高中生校本课程参与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问卷在“影响高中生校本课程参与度的因素” 这一量表的问卷编制中,把影响高中生校本课程参与度的因素确定为以下五个方面:1.考试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校本课程的评价,二是校本课程对于学科课程考试评价的影响;2.实践性。主要指校本课程的学习是否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3.期望效益。主要指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满意度、学生在校本课程方面的付出与回报;4.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内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培训活动、专家引领等方面;5.社会认同。主要包括家长的认同、社区的配合以及社会各种资源的支持等方面。

注:** 表示 P<.01,** p<0.001

通过分析,由表7可知,高中生校本课程的参与度与这五个变量存在着普遍的、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其中,实践性与考试评价成为高中生校本课程参与度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对高中师生的访谈结果也与数据分析较为吻合,两者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三、对策与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我们认为为切实提高高中生校本课程的参与度,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勇于创新,在已有成效和经验基础上,积极采取新的策略,推动校本课程建设取得更好的预期成效。

(一)强化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严格落实相关政策规定

调查发现,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的开设存在下面三种问题:一是没有开足开齐校本课程;二是校本课程虽然开足开齐,但是没有得到很好地实施;三是校本课程种类很多,缺乏有效整合,处于一种“拼盘”状态,针对性不强且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契合度不高。校本课程是我国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新尝试和新探索, 其开设的初衷是追求在国家课程统一性形态下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校本课程开发是具有极其鲜明的学生本体意义的。[3]鉴于此,必须强化对校本课程的认识,用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对高中校本课程的建设进行引导,严格落实校本课程政策的相关规定,开足、开齐、开好校本课程。在学校教育理念与发展愿景的指引下,系统建构符合学生需要的、具有显著个性特征的校本课程,真正让校本课程成为学生 “有获得性的生命存在活动”。

(二)建立适宜校本课程生长的新型学校文化

本次调查从多个层面和维度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高中生校本课程的参与度总体上比较低。 在对这一结果进行归因时,可以从学生身上找原因, 也可以从校本课程本身找原因,但是不能忽略隐藏在这些表象之后的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一方面学校文化造就了学校的校本课程,决定着校本课程的文化品性; 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又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形成并发展着学校的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校本课程的实施一旦忽视了学校文化的创新, 就必然要导致失败的命运。[4]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程度与有效性,学校需要革新自己的文化,从学校文化的创新入手,打破传统的保守趋同的学校文化,倡导尊重差异、注重创新的学校文化; 改变崇尚书本、唯科学主义的学校文化,倡导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学校文化;杜绝唯师、唯上、唯己的学校文化,倡导多元民主、合作参与的学校文化,最终实现学校校本课程的文化自觉。

(三)注重校本课程的本土化,提升农村学生的参与度

本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农村地区的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参与度方面要明显低于城市地区的高中生。 这主要是与农村地区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相对匮乏、实施方式与途径相对单一且实施意愿不强有关。 同时,城市化取向的校本课程设计往往难以与农村学生的实际需求相一致,缺乏对农村学生发展的实践关照。为破解这一难题,提高农村地区高中生校本课程的参与度,就要求农村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实际落实好校本课程的本土化工作。

校本课程的本土化是指将校本课程的内容、价值、呈现方式等转换成符合农村学校所在地区的语言、文化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过程。也就是说农村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千万不能脱离学生所处的地域文化传统,不能割裂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而是要将校本课程与当地的文化情境关联起来。这样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既能够反映学生所处的真实文化场景,减少学生的陌生感、排斥感,增强其参与的欲望,同时能够达到校本课程原初的价值追求。需要注意的是,本土化不能仅仅局限于校本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本土化,同时也要关注校本课程实施途径的本土化。

(四)系统建构以生为本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当前,校本课程评价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只对校本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评价,即学校是否开足开齐了校本课程;二是只对学生校本课程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即学生学得好与否;三是评价过程中,缺少对学生作为“实践主体”的关怀,即过分追求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忽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为克服以上问题,必须系统建构以生为本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首先,更新校本课程的评价理念。评价理念的更新源于对校本课程本真价值的重新审视,“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价值追求必须在校本课程的评价中得以充分体现;其次,加强对校本课程的元评价,即对校本课程本身进行明确的、 全面的价值判断。这种判断不仅要反映学生是否学得好,更要反映校本课程是否值得学生去参与其中; 再次,注重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多样性。科学性反映校本课程的价值属性,多样性反映校本课程可选择性。科学多样的评价方式要求在校本课程的评价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目标、内容以及学生发展需求,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整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自评、他评与互评等方式, 系统建构起一套灵活多样、科学严谨、以生为本的个性化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Cronbach,L.J.(1951).Coefficient Alpha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ests.Psychometrika,16(3),297~334.

[2]Baird,L.L.(1990).The Undergraduate Experience: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Colleges.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Vol.31,No.3,271~278.

[3]李秀伟.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异变问题与改进[J].教育研究,2014,(5):107~112.

上一篇:空气净化器使用情况报告下一篇:美育教育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