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党的人才理论创新成果及启示

2024-05-07

新世纪党的人才理论创新成果及启示(精选4篇)

篇1:新世纪党的人才理论创新成果及启示

新世纪党的人才理论创新成果及启示

沈荣华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09-23 06版:理论与探索版)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学习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人才理论,对于深入理解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研究中国共产党的人才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新世纪党的人才理论创新成果丰硕

丰富和发展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论。2003年以来,胡锦涛同志先后在8次重要会议上,强调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比如,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又如,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再如,在庆祝建党90周年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论,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理论的重大创新。

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200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第一次提出“人才强国战略”概念。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正式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他说,要“充分认识人才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深刻理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七大提出“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同时把“人才强国战略”写进报告和党章,这在我党历史上是第一次。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这些标志着我国的人才工作已经从传统人事管理进入战略管理时代,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提出了党管人才的理论。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级党委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2010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又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自觉用科学理论指导人才工作、用科学制度保障人才工作、用科学方法推进人才工作。”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党管人才的本质是“人才强党”,就是“为国聚人才,为党聚人才”。党管人才的思路是“三个结合”,即党管人才必须与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相结合,必须与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相结合,必须与以法管理人才相结合。党管人才的方式是分类管理,主要是采取不同方式,把党管人才原则贯彻落实到六支队伍。党管人才的关键是制度安排,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与国情相适应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从而以制度来保障和实现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

提出了树立实践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科学人才观。他说,“做好人才工作,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目前,虽然科学人才观观念深入人心,但一些地方实行的还是以学历、职称为人才标准的片面的人才观,这不仅影响到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甚至已经影响到全社会。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施三大突破:人才内涵的突破,确立“大人才观”,真正做到人人皆能成才。人才标准的突破,坚持把品德放在第一位,坚持凭实绩使用人才。统计方法的突破,确立“分类统计”思路,人才可以有学历概念,例如本科以上;可以有职称概念,中级以上;可以有职务概念,党政干部、企业家、专业技术 人员;也可以有能力、业绩概念,如一些有特别专长的技工也是人才等。

提出了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理论。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他还强调,“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能力建设要着重培养三大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现在,与人才强国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十分明显,总书记在“七一”讲话提出的“能力不足的危险”还普遍存在。必须从建设人才强国的高度,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加强人才培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路子。

提出人才评价要创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理论。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和手段,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在今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两个“坚持”,“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前提下,人才评价创新了“三个认可”:即党政人才评价由群众认可,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由市场和出资人认可, 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由社会和业内认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人才评价方向明确了,是我国人才评价机制的重要创新。

提出了要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关系的理论。根据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深化人才工作的体制改革,胡锦涛同志提出两方面要求,一句话是,“必须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一句话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只讲一句话不行,这是因为,在目前转制经济情况下,我国的人才流动完全靠市场机制还不行,还要靠政策法规导向,还要加强思想教育。针对人才市场建设现状和问题,笔者认为,需要采取三条措施来解决:一是根据十七大要求,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二是要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三是根据“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必须把人才市场的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职能分开。

提出了要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理论。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抓手,是加紧培养造就中高级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和各领域高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又提出要“大力培养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笔者认为,加强高层次人才开发,一要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二要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三要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四要加强和改进国家重要人才安全工作。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在三个方面政策力求突破:要更好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真正享受高层次人才的同样待遇;要进一步改善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较大幅度地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工资待遇;要大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构筑“学校世界”通往“职业世界”的桥梁。完善了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的理论。中央领导历来重视人才的收入分配问题。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就指出,“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又强调“要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笔者认为,进一步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必须建立产权激励制度,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要健全国有企业人才激励机制,推行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重点向创新创业人才倾斜。要以保障激励政策,鼓励人们离岗创业,为在职优秀人才离岗创业排除后顾之忧。

提出了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廉价的劳动力大军是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中国模式”的核心构成因素。这一模式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其缺陷也日渐明显,比如低附加值、低端产业增长、高能源消耗等,都亟待纠正。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为了实现这一转变,中央还制定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这是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大战略选择。人才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才资源总量从现在的1.14亿人增加到1.8亿人,增长58%,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提高到16%,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提出了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的理论。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的人才发展6句话的指导方针,核心是“人才优先”四个字,这是一个时代性的人才战略思想,其实质是要确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事实上,人才优先是世界各国建设人才强国的基本路径,1900年美国对英国的赶超,1950年日本对美国的赶超,1960年韩国对欧洲的赶超,这三个国家都采取了“人才优先”的战略决策。人才优先,胡锦涛同志认为主要是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坚持人才结构优先调整、坚持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坚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提出了人才“以用为本”的理论。“以用为本”是人才理论的重大创新。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坚持以用为本,把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工作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增强人才工作整体活力,特别是要很好发挥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用。要改进政府人才管理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服务,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主要包括5个方面:一是构建促使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现代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二是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三是建立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四是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五是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保障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丰富了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理论。胡锦涛同志指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特别强调要突出培养出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这是为更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而提出的重大任务,也是为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人才而采取的重大措施”。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还远不是人才资源强国,特别体现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极度匮乏。因此,必须突出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提出了坚持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的理论。2010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为此,必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包括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制定完善出入境和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参加院士评选和政府奖励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措施。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制度。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创业或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加大引进国外智力的力度,探索实施技术移民,等等。

提出了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社会建设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社会工作人才十分奇缺,已成为人才工作的一个“短板”。据2008年统计,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仅11万人。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大力培养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中央提出把社会工作人才单列为第6支人才队伍,有计划、有组织地去开发这支队伍。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要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要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要建设一批社会工作培训基地。要加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制定社会工作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等。

提出了要对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进行整体设计的理论。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如科研院所、学校、医院实际都存在行政级别,这使得行政权力凌驾于科研、学术、医疗权力之上,使创新人才难以脱颖而出。针对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中存在的这些倾向,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对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进行整体设计,加大人才工作重点、难点问题攻坚力度,进一步增强各类人才整体合力和加强人才工作各个环节配套衔接”。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又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在科研、医疗等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在事业单位实行职员制。这是人才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体现了中央对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的智慧和勇气。

完善了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的理论。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胡锦涛同志特别提到“要抓好青年人才”,他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决定着整个人才队伍的前景。”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用“我特别要强调一个问题,就是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人才特别是青年英才”,说明青年人才的重要性。他说,“要把培养造就青年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这次“七一”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也说,“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为此,我们要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制度,采取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等特殊措施,使大批青年人才持续不断涌现出来。

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领导的理论。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领导,是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一贯思想。早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胡锦涛就提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组织领导”。2010年,在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进一步提出,“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而奋斗。”因此,我们要落实党管人才责任,有效整合人才工作资源;落实人才培养使用重大政策,抓好重大人才工程;落实人才服务职能,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

从上述梳理和概括中看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人才理论创新,不仅成果丰硕,而且重大命题多,原创性理论多,这些创新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宝库中的最新成果。

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人才理论创新的深刻启示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人才理论创新实践,给我们进一步推进党的人才工作理论创新,提供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人才理论创新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是既继承前人又突破常规的创造性活动,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人才优先发展、人才“以用为本”、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人人皆可成才等重要思想,都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结果。这就启示我们,没有思想观念的大解放,就没有人才事业的大发展。今天人才研究工作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认清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开拓创新,认真总结我国人才工作实践创新的经验,充分吸收利用国外人才开发的有益做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创新理论体系。人才理论创新一定要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党的人才发展理论创新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针对和解决人才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而进行的,是以指导和推动人才发展为目的的。比如,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针对世界人才竞争愈演愈烈情况,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的创新理论和发展战略,形成了促进科学发展的新人才观。又如,针对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不强的现状,2010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使我国进入了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发展的新阶段。这就启示我们,进行人才理论创新,必须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实践问题的理论思考,以人才发展理论引领人才事业发展,在建设人才强国实践中创新中国特色人才理论。

人才理论创新一定要大胆而又谨慎地推动体制改革和创新。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就预言:“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总体上看,我国过去30年人才发展主要靠政策推动,未来30年人才发展主要应该靠制度安排(制度安排就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人才法律法规体系)。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人才理论创新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能不能大胆而又谨慎地推动人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将决定人才理论创新突破的关键。

人才理论创新一定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高素质的人才是实现科研创新的根本保障。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人才科研队伍建设一直十分关心,要求加强人才学科和科研机构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要有理论引领,制定重大政策必须要有理论依据和充分论证,破解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提供及时的对策研究,提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需要技术方法的不断创新。组织好全国的专家和研究力量,发挥党和政府在人才发展中的决策咨询、决策论证、决策技术支持和政策储备的作用,特别在做好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前瞻性研究、技术性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方面下功夫。

人才理论创新一定要构建充满活力的科研工作新机制。要借鉴国内外科研管理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推动科研管理制度创新,不断优化人事管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资源管理、成果管理,探索符合科研工作规律的管理服务新机制,提高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凡是有利于科研事业的持续发展,有利于科研和管理人才成长,有利于科研成果积极转化的改革措施,都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充满活力的科研工作新机制。

(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篇2:新世纪党的人才理论创新成果及启示

近年来,我部紧贴新的使命任务要求,坚持把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作为践行强军目标、培育“四有”革命军人、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的根本之策,扭住关键求突破,持之以恒抓落实,单位各项建设协调发展,战斗力水平整体跃升,被xx部评为“xxxx一级单位”,被xx表彰为“基层全面建设先进单位”。

一、坚持把坚定信念作为首要课题,浇铸忠诚于党的思想根基。牢记xx部队在思想政治上必须非常过硬的特殊要求,注重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兵、引领官兵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军魂意识。一是在感悟成就中增进感情认同。着眼强化广大官兵对创新理论的真诚信仰,定期举办“强军目标引领我成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系列讲座,广泛开展“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大家谈”活动,引导大家在畅谈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伟大成就中,深切感受党的创新理论的可亲可信。官兵反映,以前把学习当作任务对待,现在是带着感情去学。二是在系统学习中汲取思想营养。着眼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大众学问,开发理论学习竞赛系统、理论学习闯关游戏,广泛开展理论知识对抗和闯关竞赛,把官兵拉进理论学习的主体。组织官兵制作创新理论动漫,举办“理论学习网上故事会”,在编演文艺作品、讲述鲜活事例中,激发官兵忠诚于党、报效国家、献身使命的政治热情。三是在思考辨析中觅得真知灼见。着眼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的深化转化,积极探索、全面推广“每日新闻点评”、“理论疑难问题辨析”、“理论学习大家谈”等常态化学习教育做法,引导官兵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社会热点问题,用基层的话、身边的事解读创新理论基本观点,在思想碰撞中感受领悟、把握精髓。

二、坚持把确保打赢作为根本目标,锤炼履行使命的过硬本领。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归根结底是要提高部队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一是学习向使命任务聚焦。联系xx部队担负的特殊使命,重点回答和解决基层理论学习“我的差距在哪里、准备打仗学什么、当务之急补什么”的现实问题,深入持久地开展“战斗力标准”大讨论,引导官兵认清形势任务,端正价值追求,增强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强烈意识。二是研究成果为打赢服务。采取问题牵引、专题研究、对策研讨的学习方法,对重点难点问题着力破解,学习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实现理论与实践、学习与训练的紧密对接,促进新装备战斗力快速生成提高。三是自觉践行从岗位抓起。全部队叫响“值班就是打仗、岗位就是战位”口号,广泛开展“党员示范岗”、技术尖子、操作能手和“士兵之星”评选表彰,树立“我的思想高度警惕、我的岗位严阵以待、我的工作万无一失”的鲜明导向,营造爱岗敬业、精武尚武、争创一流的良好环境,部队履行新使命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持续提升。

三、坚持把服务官兵作为核心要求,增强部队建设的生机活力。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强调的是推动连队建设全面进步与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必须把服务官兵的具体要求贯穿体现到实际工作中。一是发挥官兵主体作用。建立“首长接待日”,开通“热线电话”、“网上信箱”,定期召开“恳谈会”、“听证会”,并借助“网上论坛”、“发展箴言”等民主平台,谋事凝聚群众智慧,遇事听取官兵意见。坚持战法训法创新的路人人来闯,装备革新挖潜的招人人来想,部队安全发展的计人人来献,部队“xxxx”建设试点成果被xx推广,xx项科研成果获xxxx奖。二是促进官兵全面发展。引导官兵自觉把“四有”革命军人的要求体现在一言一行上,熔铸在一岗一哨里。广泛开展“双学”活动,建立完善基层图书室、学习室和多媒体教室,推动政工网、互联网进班入舍,举办科技普及、文化补习培训班以及摄影、书法、动漫制作等各类兴趣班,营造良好育人环境。近年来,部队先后有xx人考入军校,xxx人获得各类就业资格证书。三是维护官兵切身利益。针对官兵压力增大的实际,加强心理教育和疏导,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强心理辅导员。党委每年下拔专项经费,对家庭特困、受灾及伤病官兵进行救助。对干部使用、士官选改、入党入学、立功受奖等事关官兵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坚持阳光操作、民主决策,较好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官兵干事创业的热情。

篇3:新世纪党的人才理论创新成果及启示

一、新世纪党的人才理论创新成果丰硕

丰富和发展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论。2003年以来, 胡锦涛同志先后在8次重要会议上, 强调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比如, 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 胡锦涛同志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 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又如, 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 胡锦涛同志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再如, 在纪念建党90周年重要讲话中, 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 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论, 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理论的重大创新。

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2002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 第一次提出“人才强国战略”概念。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 胡锦涛同志正式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他说, 要“充分认识人才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深刻理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七大提出“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同时把“人才强国战略”写进报告和党章, 这在我党历史上是第一次。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 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切实做好人才工作,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这些标志着我国的人才工作已经从传统人事管理进入战略管理时代,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提出了党管人才的理论。2003年,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级党委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2010年,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又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自觉用科学理论指导人才工作、用科学制度保障人才工作、用科学方法推进人才工作。”党管人才, 主要是管宏观、省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党管人才的本质是“人才强党”, 就是“为国聚人才, 为党聚人才”。党管人才的思路是“三个结合”, 即党管人才必须与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相结合, 必须与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相结合, 必须与以法管理人才相结合。党管人才的方式是分类管理, 主要是采取不同方式, 把党管人才原则贯彻落实到六支队伍。党管人才的关键是制度安排, 就是通过制度创新, 建立与国情相适应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 从而以制度来保障和实现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

提出了树立实践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在2003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 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提出了科学人才观。他说:“做好人才工作, 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 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目前, 虽然科学人才观观念深入人心, 但一些地方实行的还是以学历、职称为人才标准的片面的人才观, 这不仅影响到我国干部人事制度, 甚至已经影响到全社会。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实施三大突破:人才内涵的突破, 确立“大人才观”, 真正做到人人皆能成才。人才标准的突破, 坚持把品德放在第一位, 坚持凭实绩使用人才。统计方法的突破, 确立“分类统计”思路, 人才可以有学历概念, 例如本科以上, 可以有职称概念, 中级以上, 可以有职务概念, 党政干部、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 也可以有能力、业绩概念, 一些有特别专长的技工也是人才等。

提出了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理论。2003年,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 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他还强调, “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 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能力建设要着重培养三大能力:学习能力,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现在, 与人才强国的要求相比, 我们的差距还十分明显, 总书记在“七一”讲话提出的“能力不足的危险”还普遍存在。必须从建设人才强国的高度, 大力推进教育创新, 加强人才培训,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路子。

提出了人才评价要创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理论。2003年,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 坚持走群众路线、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和手段, 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 建立以业绩为重点, 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在今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 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两个“坚持”, “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前提下, 人才评价创新了“三个认可”, 即党政人才评价由群众认可,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由市场和出资人认可, 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由社会和业内认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把人才评价方向明确了, 是我国人才评价机制的重要创新。

提出了要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关系的理论。根据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对深化人才工作的体制改革, 胡锦涛同志提出两方面要求, 一句话是“必须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 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另一句话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只讲一句话不行, 这是因为, 在目前情况下, 我国的人才流动完全靠市场机制还不行, 还要靠政策法规导向, 还要加强思想教育。针对人才市场建设现状和问题, 笔者认为, 需要采取三条措施来解决:一是根据十七大要求, 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二是要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三是根据“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 必须把人才市场的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职能分开。

提出了要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理论。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抓手, 是加紧培养造就中高级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和各领域高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 又提出要“大力培养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笔者认为, 加强高层次人才开发, 一要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二要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三要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四要加强和改进国家重要人才安全工作。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要在三个方面力求突破:要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 使其真正享受高层次人才的同样待遇;要进一步改善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 较大幅度地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工资待遇;要大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 构筑“学校世界”通往“职业世界”的桥梁。

完善了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的理论。中央领导历来重视人才的收入分配问题。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 胡锦涛同志就指出:“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 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 胡锦涛同志又强调“要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笔者认为, 进一步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必须建立产权激励制度, 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要健全国有企业人才激励机制, 推行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 重点向创新创业人才倾斜。要以保障激励政策, 鼓励人们离岗创业, 为在职优秀人才离岗创业排除后顾之忧。

提出了实现由人才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理论。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 胡锦涛同志提出了“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为了实现这一转变, 中央还制定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这是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大战略选择。人才规划提出, 到2020年, 我国人才资源总量从现在的1.14亿人增加到1.8亿人, 增长58%, 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提高到16%, 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提出了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的理论。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的人才发展六句话的指导方针, 核心是“人才优先”四个字, 这是一个时代性的人才战略思想, 其实质是要确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 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事实上, 人才优先是世界各国建设人才强国的基本路径, 1900年美国对英国的赶超, 1950年日本对美国的赶超, 1960年韩国对欧洲的赶超, 这三个国家都采取了“人才优先”的战略决策。胡锦涛同志认为, “人才优先”主要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即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坚持人才结构优先调整、坚持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坚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 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提出了人才“以用为本”的理论。“以用为本”是人才理论的重大创新。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 必须坚持以用为本, 把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 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 增强人才工作整体活力, 特别是要很好发挥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用。要改进政府人才管理职能, 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服务, 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构建促使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现代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二是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 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三是建立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四是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五是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保障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

丰富了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理论。胡锦涛同志指出,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特别强调要突出培养出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这是为更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而提出的重大任务, 也是为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人才而采取的重大措施”。当前, 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还远不是人才资源强国, 特别体现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极度匾乏。因此, 必须突出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 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提出了坚持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 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的理论。2010年,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 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为此, 必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包括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 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参加院士评选和政府奖励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措施。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制度。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创业或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加大引进国外智力的力度, 探索实施技术移民等。

提出了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社会建设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社会工作人才十分奇缺, 已成为人才工作的一个“短板”。据2008年统计, 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仅11万人。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 大力培养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央提出把社会工作人才单列为第六支人才队伍, 有计划、有组织地去开发这支队伍。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要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要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要建设一批社会工作培训基地。要加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 制定社会工作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要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等。

提出了要对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进行整体设计的理论。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对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进行整体设计, 加大人才工作重点、难点问题攻坚力度, 进一步增强各类人才整体合力和加强人才工作各个环节配套衔接。”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又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 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 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在科研、医疗等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在事业单位实行职员制。这是人才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 休现了中央对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的智慧和勇气。

完善了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的理论。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 胡锦涛同志特别提到“要抓好青年人才”。他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决定着整个人才队伍的前景。”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 胡锦涛同志用“我特别要强调一个问题, 就是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人才特别是青年英才”, 说明青年人才的重要性。他说:“要把培养造就青年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七一”重要讲话中, 胡锦涛同志也说:“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 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为此, 要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制度, 采取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等特殊措施, 使大批青年人才持续不断涌现出来。

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领导的理论。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领导, 是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一贯思想。早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 胡锦涛同志就提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切实加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组织领导。”2010年, 在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进一步提出:“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动员全党全社会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而奋斗。”因此, 要落实党管人才责任, 有效整合人才工作资源;落实人才培养使用重大政策, 抓好重大人才工程;落实人才服务职能、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待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 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

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人才理论创新的深刻启示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人才理论创新实践, 为进一步推进党的人才工作理论创新, 提供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人才理论创新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是既继承前人又突破常规的创造性活动,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提出了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人才优先发展、人才“以用为本”、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人人皆可成才等重要思想, 都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结果。这就启示我们, 没有思想观念的大解放, 就没有人才事业的大发展。今天人才研究工作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必须认清形势, 进一步解放思想, 大胆开拓创新, 认真总结我国人才工作实践创新的经验, 充分吸收利用国外人才开发的有益做法,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创新理论体系。

人才理论创新一定要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党的人才发展理论创新不是凭空而来的, 而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是针对和解决人才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而进行的, 是以指导和推动人才发展为目的的。比如,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 针对世界人才竞争愈演愈烈的情况, 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的创新理论和发展战略, 形成了促进科学发展的新人才观。又如, 针对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不强的现状, 2010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提出了到2020年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 使我国进入了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发展的新阶段。这就启示我们, 进行人才理论创新, 必须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着眼于对实践问题的理论思考, 以人才发展理论引领人才事业发展, 在建设人才强国实践中创新中国特色人才理论。

人才理论创新一定要大胆而又谨慎地推动体制改革和创新。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就预言:“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 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总体上看, 我国过去30年人才发展主要靠政策推动, 未来30年人才发展主要应该靠制度安排 (制度安排就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人才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人才理论创新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能不能大胆而又谨慎地推动人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将决定人才理论创新突破的关键。

人才理论创新一定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高素质的人才是实现科研创新的根本保障。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对人才科研队伍建设一直十分关心, 要求加强人才学科和科研机构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要有理论引领, 制定重大政策必须要有理论依据和充分论证, 破解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提供及时的对策研究, 提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所需技术方法的不断创新。组织好全国的专家和研究力量, 发挥党和政府在人才发展中的决策咨询、决策论证、决策技术支持和政策储备的作用, 特别在做好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前瞻性研究、技术性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方面下功夫。

人才理论创新一定要构建充满活力的科研工作新机制。要借鉴国内外科研管理的经验和做法, 积极推动科研管理制度创新, 不断优化人事管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资源管理、成果管理, 探索符合科研工作规律的管理服务新机制, 提高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凡是有利于科研事业的持续发展, 有利于科研和管理人才成长, 有利于科研成果积极转化的改革措施, 都可以大胆地试, 大胆地闯, 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构建充满活力的科研工作新机制。 (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

篇4:新世纪党的人才理论创新成果及启示

摘 要:对创新型人才的识别,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通过对已有国内外关于创新型人才识别的理论与实践重要文献进行回顾,归纳提炼出创新型人才的多维特征识别特征模型,并进一步指出这一模型对高职院校识别创新型人才的启示。

关键词:人才识别; 回顾; 多维特征; 识别模型;启示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 A

一、引言

对创新型人才的识别,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梳理以往创新型人才研究和实践的相关研究,可供借鉴的文献并不多。通过对已有国内外关于创新型人才识别的理论与实践重要文献进行回顾,归纳提炼出具有共性的人才识别特征模型。

二、国外的主要人才识别理论

(一)推孟的天才少年研究和人才测试的应用

20世纪20年代,推孟主持了美国当代第一项天才儿童研究。作为美国当代教育心理测量的开拓者之一,推孟对“天才少年”操作定义是:在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中得分处于前1%的早慧儿童。推孟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天才”永久化和绝对化的性质,也奠定了心理测试量表在人才识别中近乎不可撼动的地位。在此之后的许多研究都将学生在单次、单一心理测试中的获得的极高得分作为人才识别的唯一标准。然而,随着研究这对心理测量量表的有限性的理解日益深入,对其在人才识别领域中的应用效度和垄断地位的质疑声音也日渐凸显。除却心理测量工具本身的局限性,推孟传统的关键问题在于将能力视作一种单一、固化的特质,而非多元、持续变化的状态。而英才教育的使命,不仅仅在于关注那些幼年时期就展现出高成就和天资的早慧儿童,同时也体现在帮助那些有突出潜能的学生将自己的能力转化为一种学术成就或创造生产力(Renzulli, 1978, 2005)。

(二) 三环理论指导下的动态人才识别方法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兰祖利及其研究团队基于三环英才理论(Renzulli, 1978, 2005)提出了“旋转门人才识别模型”(Revolving Door Identification Model; Renzulli & Reis, 1986; Renzulli, Reis & Smith 1981)。三环理论假设才能由对任务的执着(Task commitment)、创造力(Creativity)和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above-average ability)三元素组成,将准入智力门槛设定为高于平均水平,即表现水平处于所在领域前15%左右。这是颇具划时代意义的创举,在极大程度上颠覆了标准单一且近乎苛刻的传统人才识别准入要求(例如,推孟的研究中依据智力测试成绩甄选的英才录取率是1%)。另一方面,有别于“一考定终生”的传统英才鉴别概念,在旋转门人才识别模型中,判断学生是否英才取决于学生是否在特定的课题或挑战中表现出创造力并全情投入。

二、国内的主要人才识别理论

(一)刘道玉先生的创新型人才二维素质特征理论与基于创新性个性的创新型人才识别方法

刘道玉先生是国内较早研究创造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著名教育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识别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在其《创造教育概论》和《创造教育新论》两本专著中[1-2],提出了创新型人的二维素质特征理论和基于创新性个性的创新型人才识别方法。他认为对创新型人才主要是通过两个维度的创新性素质特征来进行进行描述的,第一个维度是创新性个性素质特征,第二个维度是创新能力素质特征,在创新能力素质下又分为三个二级创新能力素质要素,分别为创新性的观察能力、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性的实践能力。并进一步指出,在创新型人才还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且还没有做出创新性成果之前,识别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基于第一个维度的素质特征,即创新性的个性。刘道玉先生的研究为识别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

(二)刘云的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描述模型及创新人才成长路径

刘云在其专著《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成长研究报告》[3]中对我国的拔尖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狭义上讲,创新型人才应是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尤其是从事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强的创新意识、高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并取得显著的创新绩效,对国家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乃至世界科学文化的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和杰出人才。研究中将拔尖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分为三个维度,个人品质素质、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以及创新素质。

1. 个人品质素质

个人品质素质包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高尚的爱国情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强的毅力、良好的合作精神。

2. 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

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包括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智能素质和专业素质。

文化素质是指博学多才,广泛涉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具有广博的专业及相关领域知识基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艺术审美情趣等。

智能素质是知识、能力、智力的有机结合体。专业知识包括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文、史、哲等社会科学知识,同时还包括自身的专业知识等;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各种类型,诸如学习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智力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包括语言能力、观察力、记忆力、逻辑推理能力、想象力、注意力等。

专业素质是熟练掌握并能运用专业技术知识、技能来处理和解决科技问题。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和效率。

3. 创新素质是指创新人才为社会增添、设计、创造新知识和新的物质或精神财富的品质及能力,它包括创新主体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多维特征识别模型

通过对以上人才识别理论与实践文献的归纳和提炼,可以建立針对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多维特征识别模型,识别模型将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性素质分为三个维度,分别为创新性个性素质特征、智力与知识素质特征、创新能力素质特征。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多维特征识别模型的建立,能够打破过去唯考试分数选拔人才的偏颇观点,强调创新型人才的识别要以创新性个性素质为突破口,这为高职院校人才识别与选拔提供了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刘道玉. 创造教育概论[M]. 湖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2] 刘道玉. 创造教育新论[M]. 湖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课文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案下一篇:富有创意的房地产广告宣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