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中迷失的自我

2024-05-02

酒中迷失的自我(通用8篇)

篇1:酒中迷失的自我

失去了所有人我还是会做回我自己!

最近的许多事请让我忽然很迷茫

我不知道的自己的对与错但是

我真的想做回我自己从前的我

从前的我很天真或许也很可爱

但是现在的我现在我经历的事情

突然感觉好现实好现实现实的接受不了

我不知道现在的我是傻傻的还是那样现实

我厌倦了我疲惫了我不想这样下去我要找回自己

最近的事情我对不起很多人很多人都被我连累了

也许大家很恨我很厌恶我

这真的`让我很无奈

人生即便如此我也要快乐

即使装也要装给你看

呵呵~大家也许都认为我很high~!

可是我难过的时候谁又何曾知道

有的时候真的真的很...

难过的时候会找来自己最好的朋友

到空旷的地方嚎叫

躲到安静的地方欣赏着音乐

默默的流泪

呵呵~~~~~~~~~~~~~~~~

过去了全都是过往的烟云!

愿重新找到自我!

篇2:酒中迷失的自我

在古代,北斗星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指路的路标,他为迷途的人们指明了回家的道路。今天,我终于找到了指引我一生的北斗星!那就是——抗震救灾的小英雄们。

我以前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父母因为我的优秀而骄傲;邻居们也常常以我为榜样,教育他们的孩子。在学校,老师们常常谈论我的聪明、优秀,把我作为同学们的典范。同学们佩服我……众星捧月的我因此更努力了。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我们村也有了像城里一样的网吧。无意间听一些人谈上网的事,我也觉得刺激好玩。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走进了网吧。初次上网,我就被网络中的形形色色的游戏迷住了。我沉迷其间,不知不觉,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学习,学习成绩直线下降。面对老师的谆谆教导,面对父母的苦口婆心,我仍然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课上,我双眼紧盯黑板,但脑海中闪现的却是网络中的打打杀杀;一到周末,我总要找点小借口,或者说去同学家做作业,或者说是去借本书……其实,我都是溜进了街市上的网吧。时间一分分、一秒秒地过去了,我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都花费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我成了一只迷途的羔羊……

5月12日2时28分,伴随着一声巨响,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的特大地震。我们学校开展了为地震中的死难同胞们默哀3分

钟和奉献爱心的活动,随后又观看了《抗震英雄颁奖晚会》。在晚会上我看到了一个个抗震救灾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少年,为他们的英雄事迹打动了。这是我上网以来从未有过的感动。

他,一个只有9岁的小男孩——许中正,同样的环境、相同的年龄,表现出的却是沉稳与成熟。在地震发生时,他和同学们都被倒塌的房屋压在下面。四周一片漆黑,面对生死的严峻考验,更多的同学是惊恐,而小中正却异常地镇定。他对同学们说:“不要害怕,就当我们做游戏,我们来唱国歌。”惊恐中的同学们一起在废墟下唱起了国歌。此时的国歌给了废墟下的孩子以力量,国歌声格外得雄壮。

另一位9岁胖乎乎的小男孩——林浩,他个子那么小,一张圆圆的娃娃脸,可他的事迹在我看来简直不是一个九岁的小学生所能做出的。在地震发生时,林浩和其他同学由于没有及时躲避而被埋在废墟中,是林浩安慰受惊吓的女同学。当他逃离废墟后,又救出了两个同学并交给校长,但他还是和乡亲们一起徒步走了七个小时来到了都江堰,又走到成都与堂哥会合。

还有邹雯樱、宋雪,她们是为了救同学们而牺牲了,在关键一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同学,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

抗震小英雄的感人事迹,震撼了我的心灵,让沉迷于网吧的我清醒了。看看他们、看看我,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回想昨日的我,也曾想在人生的大舞台上灿烂辉煌。可是,如今的我呢?

面对自立自强、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小英雄们,锥心的羞惭不禁涌上心头。作为90后的我们,祖国的未来的重任将肩负在我们身上。我们如今首要的任务是汲取更多的知识,将来才有能力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也要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我将振作起来,从小事、从点滴做起,为班级、为学校争光添彩。霎时间,眼前一片明朗。

篇3:找回幼儿园迷失的“自我”

在幼儿园管理中, 不少园长总是习惯于将自己的视野盯在幼儿园的外部, 以某种特定的要求或一时一地的标准和经验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这样做, 虽然可以保证幼儿园平稳运行, 但由于缺少对幼儿园自身的关注, 丧失了对“自我”应有的思考, 使幼儿园的发展处于“无我”的失重状态, 失去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媚俗式依赖。一些幼儿园美其名曰“让家长满意”, 将日常工作局限于服务家长的低层次需要, 揣摩家长“圣意”, 满足于管吃、管睡、管带, 活动安排也是家长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算术、识字、写字以及琴、棋、书、画等所谓特长项目。以简单的“让家长满意”代替对幼儿园事业的专业追求, 固然获得了一些对学前教育缺少正确认识的家长们的“满意”, 为幼儿园在竞争的环境中赢得了自己的生存份额, 但让世俗的功利“绑架”自己的专业思考, 舍弃了自己的专业身份, 在这样的管理格局下办园, 教师只能逐步沦为“高级保姆”, “带好孩子”的美好承诺, 可能带来的是对孩子天性的伤害与扼杀。

应付式依赖。随着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 一些部门经常组织针对幼儿园建设的相关评估检查, 这些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幼儿园的发展, 不少幼儿园无论在硬件设施建设, 还是在教师队伍、课程建设等方面, 都达到了相应的标准, 有的甚至成为示范园、优质园。但是, 由于缺乏对幼儿园自身发展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许多幼儿园在“迎评”时充满激情, 而通过之后便偃旗息鼓。更有甚者, 一些幼儿园在应对评估检查的过程中, 学会了以“做材料”代替幼儿园实务, 只要赢得有关部门的认可便“大功告成”, 那些评估检查的要求, 并没有转化成为幼儿园教师的教育信念与行为准则。

模仿式依赖。有些幼儿园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考察访问, 一旦有什么新鲜做法, 便在园内组织实施。这样做, 的确活跃了教师的思维, 也给幼儿园带来了不少新变化。但是, 盲目移植, 赶时髦, 图新鲜, 难免与幼儿园原有文化之间产生隔阂。除了模仿的忙碌和短暂的新奇, 这些“成功经验”并不能天然地融入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热闹一阵子之后, 很快便“烟消云散”。显然, 幼儿园管理中的这种外向型思路, 虽然可能给幼儿园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作用, 在短期内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 但由于缺少应有的自我反思, 很难生成属于自己的扎根文化, 幼儿园发展陷入“自我”的丧失也就在所难免。

二、在视野转换中寻找失落的“自我”

要想让幼儿园成为幼儿生活的幸福乐园, 园长首先要调整管理的视野, 从浅陋的媚俗、简单的应付和生硬的模仿中解放出来, 莫让“乱花”迷住了双眼, 要站稳自己的阵脚, 真正发挥幼儿园的育人功能, 重建幼儿园发展的目标。

首先, 关注幼儿园内部。在幼儿园管理中, 园长要聆听童声, 解读童心, 理解幼儿的需要, 从看似寻常的教育生活中发掘教育改进的契机。要做到这一点, 园长的目光就不能老是在幼儿园的外部徘徊。著名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育的智慧是一种以儿童为指向的多方面的、复杂的关心品质。”只有当园长将视野转向幼儿园内部, 像关心自己的生命一样正视幼儿的真实存在, 关心幼儿园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 才能读懂幼儿的内心世界, 才能抓住学前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 才能把握幼儿成长与教师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发现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 走出媚俗的虚情假意和模仿的表面热闹, 找到呼应时代的事业“生长点”。

其次, 管理视野下移。幼儿园办园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检查评估, 这是幼儿园工作在健康轨道上运行的保障。但是, 我们不能将目光盯在检查评估的几项指标上, 被动应付。只有真正实现管理视野的下移, 才能超越应对上级检查评估时的战战兢兢、通过检查评估后的沾沾自喜。园长要以平常之心, 努力在对幼儿园自身的恒久关注中, 聆听教育发展的时代脉搏, 回应幼儿园发展的内在需求, 在纷繁芜杂的日常事务中发现幼儿园改革的命题, 并且找到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只有这样, 才能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 不断改善办园的物质条件, 不断提升学前教育的内涵和品质, 不断扩充幼儿园的生命活力。

再次, 挖掘教师潜能。幼儿园的发展最终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事务来实现的, 但这些事务不是简单的复制, 而是由每一个教师凭借自己的智慧来完成的。只有拥有了优秀的教师, 才能拥有优秀的幼儿园。园长要善于激发和调动教师的能动性, 不断关注和审视自己的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 发现和体会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工作背后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内涵, 努力凝聚全体教师的力量和智慧, 着力提升教师的归宿感和自信心, 充分发现和挖掘教师的潜能, 把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到极致, 使幼儿园各项事务展现出应有的魅力。

只有视野的转换, 才有可能实现思维方式的变革和行动的创新。园长要努力摆脱两眼“向外”所带来的视野偏向, 集中精力, 聚焦“自我”, 重视幼儿园内生性生长因素的挖掘, 为幼儿园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三、在潜心静气中做最好的自己

幼儿园发展的过程, 其实就是幼儿园自我发现的过程。在幼儿园管理中, 园长要从幼儿园实际出发, 守住自己的家园, 不断质疑、修正和改变工作思路, 唤起无限智慧, 与教师一起改进幼儿园工作。

重塑美好愿景。维持幼儿园已有的状况, 可以带来安逸和舒适, 但更可能使幼儿园陷于平庸。园长必须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中拥有自己的价值追求, 重塑幼儿园发展的愿景。在这个过程中, 园长要成为共同理念的促进者, 以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旨归, 摆脱盲目的顺从, 拒绝简单的应付与复制, 与教师一起观察和了解幼儿园生活, 生成对学前教育的正确理解, 寻找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塑造清晰而富有生机的美好愿景, 并在愿景的分享中凝聚教师, 使大家能齐心协力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发挥团队力量。在幼儿园发展过程中, 园长要始终坚持和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 建立积极、安全的工作和学习氛围, 给教师提供充分的专业发展舞台, 保护教师的热情, 鼓励自由表达, 从环境布置、活动安排与实施、幼儿发展等多个方面审视自身的工作, 用心塑造可以支持并激发幼儿灵性的环境, 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坚持特色发展。每一所幼儿园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其发展和成长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园长要从幼儿园自身的环境出发, 直面幼儿园发展的根本问题, 充分发挥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的价值, 从点滴做起, 不断培育和开展富有意义的教育项目, 让美好的哲学理念和教育灵感落地生根, 为幼儿健康成长塑造更好的幼儿园环境, 创造更为丰富的教育和游戏活动, 保证幼儿经验生长的连续性, 让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绽放出诱人的光彩。

篇4:寻找迷失的自我

一、生活中的自我迷失:一粒一粒尘埃聚集,就成了雾霾

社会写真

镜头一:《中国教育报》李炳亭主编的《高效课堂——教师角色再认识》讲座即将开始,一位衣着入时的女教师匆匆赶来,在我身边坐下来,然后麻利地拿出早点开始吃,因为当日雾霾很严重,能见度很低,对于她的迟到,我能理解,所以对她在众目睽睽下吃早餐,我没有丝毫的反感。讲座开始了,李主编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他激情四射,抨击现在的教育问题,号召我们行动起来,以道为师,师法自然……我的教育理想被点燃,非常激动,顿时挺直腰杆,无意间扫视一下身边,却见装早餐的塑料袋被揉成一团扔在地上,装小米粥的塑料盒也被丢在地上。我不禁抽了一口凉气,再看旁边的同仁,她正若无其事地拿着面纸擦嘴,然后顺手又丢在地上,我无语了。

镜头二:周末逛街,行车道上车水马龙,104路公交车即将到站,只见有个身影从人行道一侧横穿行车道,腾身翻过护栏,跨上公交车。就在我嘀咕着“太危险”的时候,那位“勇士”转过头来,原来是某校的一名老师。我的同仁?我哑然。

反思

这些现象虽有损形象,有碍公德,但还未危及他人身心健康,姑且作罢。教师性侵学生,校长带小学生开房……骇人听闻啊!作为社会人,连最起码的公民意识都没有,谈何为人师表,虽是偶发的事件,但足以影响教师的形象,让教师在社会、民众心中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二、工作中的自我迷失: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为什么而出发

校园写真

近景:周一升旗,学生集队走过,偶有学生讲话,教师大声呵斥,更有甚者一巴掌扇过去。清晨,教室的黑板前、走廊上,学生趴在地上做作业……

远景:李炳亭先生采访北川地震中失去双亲的15岁少年,为了让他不再重回惨烈的记忆里,李主编问他,地震难道就没给你一点非痛苦的记忆吗?他想了想,突然破涕为笑,眼睛里闪烁着少年的纯真。他的回答让世界震惊。他说,有的,不用上学了。

反思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众多的不良现象告诉我们,现在的学校普遍存在着有教师无教育的现象,对学生仅存的一点关注也停留在对考试成绩的迫切追求上,而且方法简单粗暴,要么大声训斥,要么冷嘲热讽,甚至动粗体罚,使众多学生缺乏进取精神和爱心,恨师、厌学、厌世,让上学变得比地震还可怕。

三、梦想中的自我迷失:没有人可以放弃你,除非你放弃自己

自我写真

镜头一:办公室,一些老师高谈阔论,羡慕公务员的清闲安逸,嫉妒富商的阔绰奢华,愤世嫉俗,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咆哮着、呼号着:教师是驴,起得最早,睡得最晚,拿得最少,吐得最多……学校布置工作时,用一副不以为意的态度来对待,对教案、论文,采取网上抄一抄的态度,以家务重、孩子没人带为理由,号称:我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其他活动一律谢绝。

镜头二:课堂上,一些教师成了“倒三角”,一路讲,一路灌。学生恹恹欲睡,抑或东张西望,如若发出声响,教师轻则粉笔头丢过去、罚站,重则书本扇过去,耳朵拎起来。课堂死气沉沉。

反思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沉睡着一个了不起的人。有些教师把对职业的厌恶转移到学生身上,每天只是惯性为之,随性为之,作践自己,毁误学生。

在大力推行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的今天,教师理念的现代化,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改革的关键。教师自觉发展意识的重建和回归的意义也就更加凸显了。

1.回归公民意识: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就是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万事从做人开始,为人师表的我们应愈发坚强。地震中的“范跑跑”,带给学生的只会是自私自利的不良教育。“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车祸瞬间救学生,双腿遭碾压高位截肢,她传递给学生的是大爱无私。多蒙茜洛诺尔特曾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就学会了斗争……”教师是心灵的工程师,点点滴滴都在影响浸染着学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的遵纪守法,我们的严谨务实,我们的无私奉献,都会深深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并转化成学生的行动指南。社会从不吝啬对教师的赞美: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赞美也意味着责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伟人,但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

2.回归职业意识:教书育人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德国哲学家费希特也曾说:“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首先传递知识和技能,而是要有唤醒学生的力量。”师者,首先要用人格的魅力激励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蹲下身子看学生,把他们的出错看做是成长的必须,真心地允错、容错。只有真正地读懂学生,真诚地欣赏和等待,课堂才会成为师生心灵交会的地方,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彰显生命的活力。其次,教学要有法。我们要博览群书,让心灵在经典中受到浸润和洗礼,不断更新理念,转变教育方式,既要看到显性知识,还要挖掘隐性思想方法,真正做好学习发动者的角色。李炳亭先生高效课堂的定位值得我们深思探究。“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寥寥十个字道出课堂的真谛:尊重生命,以人为本,以学定教。帕克·帕尔默也说:“我在教室的任务就相当于所想象的牧羊犬的任务。学生一定要自己喂饱自己——这被称为主动学习。我只是把他们带到一个可以得到食物的地方:一本好的课本、一个计划好的练习……”当“疏导”代替“传递”,在操作层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学、智慧、灵动。然而,不正是这样的高标,才让我们的教学生涯更具不确定和挑战性吗?

三年前,我和我的同仁开始构建我校的“1234学导式”教学模式。“1”即“一份导学指南”:钻研文本,制定出一份切实可行的导学指南。“2”即“两项目标”:实现学生兴趣和能力同步提升的两大目标。“3”即“三大环节”:突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检测拓展三大环节。“4”即“四条原则”:有效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顺学而教四大原则。课前以“导学指南”为抓手,把学习前置,把问题前置,让学生自学尝试;课中则交流点拨,检测拓展。这一教学模式力求实现从“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学生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沿着“发现——猜想——自学——验证——交流——提高”的轨迹,实现兴趣、能力的同步发展。努力耕耘必有收获,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探索在教师和学生身上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了设计“导学指南”,教师要追根溯源找准知识的起点和生长点,这无形中稳固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在“导学指南”的带领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了些自信和张扬。皮尔斯《待垦之路》正切合我们的教育路径:“它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它始于你真心去做,它始于别人说了‘不成而你再去做,它始于你说‘我们,而你清楚‘我们是何人,且你一心要天天壮大‘我们。

3.回归自我意识:自我认同

每个人都有追逐梦想的权利,比克纳提出,更宽容、更人性化的图景是深层愉悦与外部世界深层渴望之间相遇交融的圣地。如果是自己真正倾心的工作,即使连日劳累、困难重重,自己也乐此不疲,一如热恋的情侣夜话绵绵也毫无困意,一如游戏中的孩子废寝忘食。曾有一同仁,很有才学但突然辞职,他说,虽然我尽心教书,但它不是我心中所想,我不想因为自己的无奈给学生带来遗憾,我不想悔恨终老……后来通过多年打拼,他成为一名儒商。我很佩服他的勇气。是的,你没有必要得到允许才开始学习,你也没有必要得到机会才开始努力。如果你愿意,你现在就能够为这件事做些什么,除非你的“受害者心理”让你深深陷入抱怨与自怜中。如果我们的工作不能使我们满足和愉悦,但我们又无法拥有辞职的勇气,那就不要用践踏自己的方式给工作和他人造成伤害。

从生命孕育开始,我们便以胜利者的姿态来到世界。我们自省自问:我是谁?我在做些什么?现在的我,是真实的我吗?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怀着对生命的敬畏,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你做些什么,都要对自己负责。曾有一工作前辈,她很聪慧,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都经营得非常成功,自己早早摘下了“特级教师”的桂冠,儿女毕业于名牌大学,老公也事业有成,更重要的是她的业余生活也很精彩,她会跟朋友喝茶打牌,也会跟朋友逛街谈时尚,她活出了全方位的自我。我很敬重她,与她闲聊,让我大惊:她最想做的事居然不是教书,而是服装设计。从她的身上,我得到很大的启发:对当下负责。“一粒沙中的世界,一朵野花中的永恒”,每一份职业都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都需要通过坚守获得升华。教师这份工作,更需要用真理启迪生命,我们的自信、我们的坚强会传递给学生向上的能量。帕克·帕尔默在《教学的勇气》中说道:“当我唤回了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时,当我牢记我的自我个性和我的天职时,威信就树立起来了。”关注自己的内心,激发生命的鲜活,你会发现全新的自己。

我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员,之所以勇于自揭短处,绝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直视自己,自明自断。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也有人说:“能当面批评你的人,一定是爱你的人。”是的,我爱我的职业、我的同仁,为了我们不受别人的指责,也为了不因我们自身的迷失而误入歧途的学生,请以蚕的精神,完成自身的蜕变,回归精神的家园。最后,我以斯塔福德《受启发的导师》中的诗句来结束全文:“我雀跃,朝求知之家探求——拥抱每一个过错,像找回久失的孩子,鼓翼奋飞,带迷路的孩子归家。”

篇5:迷失的自我

我想想,该从那开始呢,高中时的我虽然也是堕落的时候多奋进的时候少,但那时的我毕竟还有一颗上进的心,并不能算是迷失了自我。所以不说也罢。既然是反省自己,那就从我开始迷失的那一刻开始说起吧。

想了很久很久,我竟然一时不能确定我到底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因为什么原因迷失了自己……人类的可悲之处就在于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却一时间不能够明白自己什么时候为什么错了。我想想,容我想想,我做过的失败的事有很多,但对我影响很大的也就那么两件事情而已:一件是失恋一件是失业。是失恋导致了我的迷失么?我承认它对我的打击很大很大,甚至于曾经想到过死,然而我却最终没有了殉情的勇气,因为我还有亲人,我爱他们胜过爱我自己,虽然平时我可能不会说。所以我最终还是活转了过来。有人说毕业后就失业了,我也是,我毕业了,但同时我也失业了。我的失恋和失业好像同时从我的生活中猛然出现,让我一度丧失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有人说爱情在现实面前一文不值,要是以前我可能还会对此嗤之以鼻,可是我现在却沉默了。有时候沉默也是肯定。但我总觉得从这之前我就已经迷失……是什么呢?……是什么呢?我还是不太清楚,我的可悲之处就在于此,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已经消极,已经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我想自从我以这种态度对待生活的那时起我就已经迷失了自己。可是我恋爱前就已经是那样子了,虽然恋爱的甜美曾经一度冲淡了那种消极自卑失落的心情。可是那的确是之前便有了的。

刚上大学时家里的经济负担?或是对大学的失落感?我不知道从哪里说起了,我知道可能这里边的确有我迷失的原因了,因为我所能想的我都想过一遍又一遍了。第一个肯定不会,因为高中时家里的经济负担大得多得多,和那时相比已经不能算是什么了,我吃过的苦受过的罪远不是缺钱所能影响的,我复读了两年高中,三次高考,其中的酸甜苦辣不说也罢。是失落么?可能吧,当你心目中遥不可及的高贵存在在你眼里曝露出太多低俗太多不可理喻时你可能也会有失落的感觉吧。但真的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么?我真的不知道了,我又一次迷糊了……我迷糊的事情多了,我本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当别人在为自己心中的目标奋进时我经常正在犯迷糊,我不知道怎么去面对新的生活也不知道怎么去学会适应,当我终于幡然醒悟时时间却已经在指间悄悄滑过。从我高中读了五年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来。从我狠心对我的初恋女友提出分手之后的悔不当初,当她再度出现在我面前时的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惊喜就能看得出来。

有时候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也未必会是一件好的事情,我知道,我早就知道了,我的本性如此,慢热、后知后觉。可是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不想要这样啊,真的不想啊。我渴望像正常人一样能够尽快适应各种生活,可是为什么我每次都是这样呢?当别人努力的时候我却在适应,当别人奋进的时候我却又在努力。为什么我的生活节奏总会比别人蛮那么一拍呢,我真的无奈了……

其实所有的道理我都懂的,可是我就是做不到。我知道当一个人的某一个目标实现之后,在不知道下一个目标之时就会迷失自我。有的人确定目标比较快有的人比较慢。这样就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结果。而我呢却好像比任何一个人都来得更慢。在目标转换之间我比谁都来得慢得多。比如,上初中时别人的目标是考上高中,我却没有这个意识,虽然我学习很好,可是我却没有目标。在那时看来

很重要的时刻我居然早恋了,结果可想而知我的初恋和我得到了应得的报应。于是我去了私立中学,她选择了复读。高中,别人在拼命时,我却又一次迷失了自我。虽然没有什么太大的恶习仅仅好吃懒做而已,当我反应过来时已经迟了,我复读了两年。等拼尽全力考上了大学,猜也能猜得到,我又一次迷失了,我不知道该干什么了?我挂过科,补过考,也重修过,甚至清考过,该经历的不该经历的我都经历过了。说句良心话,老天啊,我真的不希望这样啊。我为什么会是这样啊?为什么我总是这样啊。当我幡然醒悟之时却是太迟太迟了,老天那时候我已经大三了,然而我和我的初恋女友居然再次恋爱了,事情多如牛毛我哪有时间用心学习啊,可是我没有办法去改变,我知道我需要学习我需要好的工作。可是能么?一个处于浓情蜜意最深处的人必然会丧失基本的理性的。我更不能免俗,所以毕业了,我也失业了,同时我也失恋了。

大家都知道我是个后知后觉的人,却不知道我也是个不怕吃苦受累,同时又爱钻牛角尖的人。我认定的事情别人很难改变,甚至于连我自己都很难改变。这样的性格注定了我的失败,也注定了我的成功。因为很多人都知道能吃苦又可以坚持是成功的必备条件。只是这样的性格也同样容易出错当你的想法本就是错的的时候你在坚持,你在能吃苦有用么?所以我觉得方向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也就是说要有正确的目标才有可能成功。而我呢?总是在失败之后才会醒悟,这就需要一个时间段,所以我才会慢热才会后知后觉。我一直认为爱情是可以超脱一切的存在,我又爱钻牛角尖,所以我对待我的恋人之时毫无保留,可是当她提出分手之时,我竟然不知所措,我不愿意去怀疑我的爱情观。所以之后的将近半年里我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后来慢慢的某些想法会不由自主的从心底冒出来,原来爱情远不是生活的全部但爱情依然高贵。虽然我可能很难再爱了。抱歉了我亲爱的亲人们,我辜负了你们太多太多。抱歉了,我的朋友们,因为我不成熟的想法疏远了你们。还有那些因为我的偏执因为我的无理取闹而伤害了的人们。我在这里向你们道歉了,真的很抱歉,很抱歉!!

我知道了我为什么会这样了,虽然明白的比较晚了一点。当一叶扁州突然驶入了大海之时,如果没有了指南针,那它也只会在原地打转而已。而我呢,缺少的本是正确的方向。虽然我还不知道我的方向是什么,但毕竟会有明白的一天吧。记得曾经去面试时,一位年轻的HR对我的评价是:自卑。对于这点我始终不能释怀,我只是迷失了方向,我只是还没有做好准备,但我并不是自卑。我知道我将要干什么之后还会自卑么?答案不必说。我承认我不是超人,所以就请让我做一个打不死的小强吧。

篇6:诗歌:迷失了曾经的自我

当静静的坐下来的时候,

当心平静下来的时候,

我发现,不知道从何时开始,

开始了悄悄的转变,

变得不再对爱情抱有幻想

变得不再因为一件喜事而笑到疯狂

变得不再迷恋上网

变得不再为一个自己喜欢而买不起的东西而恋恋不舍

变得不再留恋外面的生活

变得不再爱和别人斗嘴,哪怕自己吃亏,

变得不再因为一件伤心的事情而喝到大醉

变得偶尔会问问自己,我还是我吗

变得。。

从何时开始我已改变了自己

想安静的陪在父母身边

想一个人静静的坐着,

生活了25年的.我,到现在才发现:

我从来没有成功过一件事情

从来没有静静的听父母说过一句话

从来没有考虑过别人的感受

从来都是我自己说了算

曾经年少疯狂的我已俨然不复存在了,老了?成熟了?还是疯了?呵呵。曾经的我,从来不会因为父母的一句话,而感到高兴,突然好想听听父母说话,哪怕静静的坐在他们的身边,听他们唠唠家常,。。。。

篇7:别在课改中迷失自我的论文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英语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态度、情感、方法等也有了较大的改变。但是由于有些教师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理解有失偏颇,或者过于追求形式或者角色定位模糊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走进了一些教学误区,对新课改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从而做到防微杜渐。笔者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英语教学误区。

一、注重全用英语教学,忽视中文作用

许多英语教师认为只用英语授课,学生就有了英语学习的环境,学生能够在情境中理解所学的内容。所以,教师就想尽办法让学生去揣摩一个单词、一句话的意思。有的教师甚至宁可让学生囫囵吞枣,也不做半点中文解释,他们认为学习英语新教材,教学中不能使用汉语,在教学中绝对排斥汉语,并且坚决提出“nochineseinenglishclass.”的口号。其实,初中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不高,他们的理解接受能力也有限,又一直生活在母语环境中。所以,我们了解学情,就要处理好英语和母语这一对关系,我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所谓“尽量使用英语”是指教师首先必须使用英语教学,其次要考虑到学生的学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实际特点,要善于使用学生已学过的英语词汇来解释和表达新的教学内容。所谓“适当利用母语”是指对于用学过的英语不能解释清楚的教学内容,可适当利用母语进行翻译,讲解。这样既省时又高效,又不会使学生产生误解或乱猜的现象。英语课上得是否成功,跟教师是否全用英文上课几乎没有多少直接关系。注重形式的人才会误以为全用英文上课的教师水平高,学生学习效果好。其实不一定!上课是否用英语,用多少,还是要看教学内容、学生接受能力、教师语言水平等具体条件而定,不能脱离教情,学情一概而论。

二、注重口语表达训练,忽视语法讲解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把语言技能分成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中又把“听”和“说”的位置放到了前面,所以很多教师为了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一味抓住和训练学生听和说的能力,而忽视对语法的适度讲解和指导,殊不知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运用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语法揭示语言的内在规律,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语法也是掌握语言的“捷径”。实际上,我们没必要谈“语”色变,关键是如何分解语法,化难为易,深入浅出的把它总结出来。还有,学生与教师也是必须面对的,那就是他们都有着测试和升学的压力。在英语的各种练习和测验中,出现失误的问题往往是学生对语法的掌握情况不好。所以,教师在注重对学生口语训练的同时,也要对语法进行适度的讲解,学生在掌握理解语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学好纯正的英语,而不是中国式的英语。我认为比较科学的语法教学模式应为先呈现涉及到的语法点的真实语言素材,如句子,篇章等,帮助、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语法规律,并加以总结,教师的任务是引导,补充和纠正。这样,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权威的语法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发现语言的奥秘和规律,学习内容更加深刻,学习兴趣得以提高。“淡化语法”不是不学语法,我们应本着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的观点,正确地认识语法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所取舍地教授语法知识,有所侧重地对待每一种语法现象,将语法知识和篇章结合起来,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时常更新,跟上语言变化和发展的节拍,而不应仅仅为了方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而片面简化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唯其如此,语法教学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语言发展服务,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三、注重气氛热闹活跃,忽视双基训练

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双基”就无关紧要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在不需要合作的时候来个同学之间的“合作”,不需要自主探究的时候也来个“自主探究”。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也许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学习气氛也比较活跃,但实际上这是“做秀”,完全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只是盲目地迎合新的课改理论,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本身。事实上,在这种课上学生学习的效果是不理想的。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课堂上出现了热火朝天的抢答、提问景象,但仔细观察一下,角落中的个别学生总是在做“配角”,理解力稍慢、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成了随声附和的旁观者。他们知道,即使举手,教师也不让他们发言,教师怕浪费时间,怕给自己的课堂添乱,怕自己的课堂因学生的不出彩而不热闹。学生在课堂上“轰轰烈烈”却没有真正掌握知识、获得知识;课后,很多学生连课文中的.单词都不会读写,基本的词语都不会运用。所以我们教师不能只图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指导和训练,英语教学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师能否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教学环节的设计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只有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各项任务中,让学生运用英语去组织语言材料,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感悟体验、探索发展,学会学习,掌握方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形式上的“热闹”“出彩”不等于学生真的学到了东西,有时候,安静一点儿也许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四、注重小组合作形式,忽视个体发展

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比起班级竞争学习或个体学习来,更能有效地掌握、保持和迁移概念、定律和原则等,合作的集体成员可以逐渐形成更高超的概念学习策略,更有效的探寻和利用他人的信息,更能从自己的头脑中复现或用自己的话阐述正在学习的材料,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在几乎所有的英语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这就是当前课堂上最流行的“小组讨论交流风”。无论这节课是否需要小组合作,为了体现“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的精神,许多教师自然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课堂教学上,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形”而无其“实”。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的人”,坐在那里静听甚至无所事事;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还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因此这是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情景下,对于一些后进生而言无疑是创造了“浑水摸鱼”的好机会,人云亦云;不用太多的思考,只须表现“嘴巴在动”、“手不停”就属表现积极。这样的合作学习失去了本来面目,也不会产生集体合作的效果。从英语知识的特点来看,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小组学习,也不是每一节课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小组合作。有些根本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说上两三句,就草草收场。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把握教材,对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科学估计:哪些问题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需要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然后根据实践情况科学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操作时应该注意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学习小组,适时把握合作学习的动态。教师应该给学生留一定的独立的思考空间,学生必需对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同时教师应该合理引导、训练学生学会合作。让每个学生真正在讨论之后有所得,整体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

五、注重电化教学设计,忽视传统教法

现代化教学手段普及了,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使用多媒体,我们可以利用电脑把一般教学手段不好表现的内容开发为英语课件,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和录像。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好处。但过分追求现代化教学手段这种形式,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好。在平时的教学中,每周有十几节课的英语教师根本不可能给每节课做大量的课件。事实上,只要下工夫,花心思,即使没有课件,使用好幻灯片,一台录音机,加上一些道具,三下两下的简笔画,我们照样能上出优秀的课。有的教师还常常忽略板书的作用,上课无板书或者随心所欲设计板书,觉得它无足轻重,其实不然,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理想的板书简直是赏心悦目的艺术品。科学合理的板书可以使一节课的结构脉络清晰、有条理,对学生的书写也起到了示范作用。在学生学习知识时,充分利用板书的灵活性,留一些空间给学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因知识现象形象化而忽视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恰当运用板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件的使用上,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与英语学科的特点,多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篇8:酒中迷失的自我

一、与生俱来的不幸---探寻幸福的原因

于连七岁时失去了最依恋的母亲, 父亲和两个哥哥又都嫌恶他, 经常粗暴的对待他。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 他感受不到丝毫的温暖, 丝毫的爱。

于连生就一幅漂亮面孔、一颗高傲的心。当父亲告诉他德.莱纳市长想聘请他为家庭教师时, 他首先关心的不是薪水多少, 而是他将跟谁同桌吃饭。于连喜欢阅读, 热衷思考。卢梭的《忏悔录》在他心中播下了自由、平等的种子, 拿破仑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以及老外科军医对意大利革命的讲述燃起了他心中的梦想之火。他何尝不想像拿破仑那样凭借才能成就自我!

于连虽有崇高的梦想、满腔的热忱、出众的才能, 可无奈生错了时代。随着拿破仑的失败, 贵族和教士们又开始对法国实施异常的专制统治。此外, 王朝的复辟并未改变法国的资本主义性质, 贵族向大资产阶级的妥协使法国成了“等级压迫”和“金钱统治”的共同战利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高贵的出身、巨额的财富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于连一项都不具备。面对残酷的现实, 他感到了出身低贱的卑微、财产贫乏的窘迫和梦想破灭的绝望。

家庭、个人以及社会造成了于连的种种不幸, 也造就了他改变现状、摆脱不幸的决心。

二、德.莱纳市长家—短暂的幸福

当现实把于连推向不幸的深渊, 让他在痛苦和绝望中挣扎时, 德莱纳市长为他提供了一个通往幸福的跳板---担任他的家庭教师。这一意外邀请使于连向自己的梦想跨了一大步。

在市长家, 于连被称作“先生”, 和主人同桌用餐, 并通过一系列小小的谈判来迫使德莱纳先生让步, 这一切对于连意义非凡。不管在市长心中他是不是那种“住在家里的、不是绅士、并且接受一份工资的”仆人, 但在表面上他已超出了仆人这一阶层。后来, 在野心的驱使下, 在德莱纳市长的刺激下, 于连决定征服单纯善良的市长夫人。他也如愿以偿地获得获得她真正的爱情。

在于连的生命中, 维尔吉别墅里和德莱纳夫人共度的那些日子是平静美好的, 在读者眼中也的确是幸福的。可惜的是当时的于连并未体会到这一点, 当时他的心完全被“宁可死上一万次也要飞黄腾达”的野心占据着, 他为自己规定了各种责任和角色。当着德莱纳先生的面抓住德莱纳夫人的手是他的责任, 半夜两点进入德莱纳夫人的房间也是他的责任。就连得到德来纳夫人的爱情后, 他满脑子想的仍是:“我对我的责任完全尽到了吗?我的角色扮演的好吗?”

野心和责任围困着于连, 使他迷失了自我, 陷落在一系列角色中。他无法体会爱情的甜蜜, 无心品位眼前的幸福。

三、贝藏松神学院---深深的不幸

与德莱纳夫人的爱情被识破, 在匿名信的胁迫下, 于连不得不前往贝藏松神学院。在神学院, 于连处处受到排挤敌视, 不幸进一步加剧。

于连太与众不同了, 尽管他竭力伪装自己, 但这点还是没逃过神学院学生精明的眼睛。他讨厌与金钱作为价值观, 谈论市长时报以敬意微笑的修士一起共度时光, 也不加入任何集团或休会。最后, 就连他那双白皙的手也成了修士们的眼中钉。

神学院的恶劣环境, 同学间的尔虞我诈常常使于连感到厌恶, 甚至完全气馁。但为了当代理主教, 获得成功, 于连必须忍受这一切, 虽然有时也在恶劣遭遇的逼迫下动摇过。《红与黑》在对他那些悲惨的日子进行描述时就说明了这一点:“这是他一生当中最难忍受的时刻。对他来说, 到一个驻扎在贝藏松的漂亮团队去当兵, 那是何等容易的事!它可以当拉丁文教师, 他的所需是那样地少!不过, 那就没有前程了, 对他的想象力来说, 也就没有未来了, 这等于是死亡。”显然, 于连把前程看得比个人感受更重要, 为了未来, 它可以忍辱负重、牺牲自我。

四、德拉莫尔府———不幸的延续

于连能够摆脱阴森恐怖的神学院, 成为巴黎权贵德拉莫尔侯爵的秘书, 并通过不懈努力取得巨大成功。这一切在别人眼中也许是于连从未有过也不会再有的幸福。但作者认为, 此时的于连虽然爱情和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个人虚荣与野心都得到了空前满足, 但他的内心深处并未真正幸福过。

进入侯爵府的头几天, 虽然侯爵处处小心, 不想伤害于连高傲的自尊心。但在第一次晚宴上, 它却被伤了个透。宴会上, 他遭到众人的鄙视只因为该穿长袜鞋子的时候却穿了靴子。根据侯爵的安排, 于连每天要同侯爵夫人共进晚餐。而在于连心中, 这是一项十分难以忍受的“任务”。因为他觉得是侯爵先生花钱雇他这样做的, 他没有权利和自由选择吃什么以及和谁一起吃。可见, 于连的心中有一种强烈的寄人篱下的苦楚。

上面, 作者通过生活中的两件小事分析了于连的处境和心理, 现在我们再通过爱情这一人生重大主题来看看于连的感受。面对与德拉莫尔小姐的爱情, 于连虽有成就感, 但他实际上从未真正安心过, 而且总是战战兢兢。在他心中, 他们的爱情就犹如一场战争:“在这场正在酝酿的战役里, ”他心想, “出身的骄傲犹如一座高地, 在她和我之间构成了战场。战斗就在那上面进行。”

可见, 于连和玛蒂尔德的关系总是处于征服与被征服的状态, 谁足够高傲、足够冷漠谁就占上风。虽然最后于连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但他并不幸福:他追求玛蒂尔德是出于荣誉而不是爱情, 自始至终, 他都在扮演一个征服情妇的情人角色;恋爱中, 他丝毫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 因为那会遭遇对方的鄙视, 感情事业也将随之出现危机;得到爱情保证后, 他不敢加以享受, 因为谁也不能告诉他玛蒂尔德的热情能够维持多久。他和玛蒂尔德的关系就好像旅人与老虎的关系。“他养了一只老虎, 他经常爱抚他, 但他的桌上总放着一把上了膛的枪。”

在生活中, 于连孤独、自卑。在爱情中, 于连不安、焦虑。持久的战斗使他心力交瘁, 但责任与前程又迫使他拿起武器, 他究竟该何去何从?

五、狱中的反思———回归自我, 找到幸福

就在于连事业蒸蒸日上, 沉浸在实现野心的美梦中时, 德莱纳夫人的告密信像噩梦一般将他惊醒, 他努力争取来的一切顷刻间化为乌有。盛怒之下, 于连开枪射击了曾经深爱的女人, 并因此被捕入狱。

狱中, 于连不再有野心, 也不再为权力财富而奋斗, 这样的他反而轻松自在, 懂得欣赏生活并开始思考人生。一天, 他突然发现有两个“自我”, 而且二者正在垂死斗争。一个不相信上帝、憎恶上帝, 一个希望出现一个上帝, 将他从死刑中救出;一个认为自己行为残忍, 应当受到惩罚, 一个认为只要有金钱权力, 一切的愚蠢都会被原谅;一个已经接受死刑判决, 一个却还在憧憬未来, 做着富裕生活的白日梦......这两个“自我”, 一个真诚、善良、没有贪欲, 一个虚伪、狡诈、充满了欲望。在这两个“自我”中, 第一个才是最真实的于连, 是他心灵的反映, 第二个是在欲望驱使下变质的于连, 这与于连那可单纯的心相差甚远。入狱前的于连一直受第二个“自我’’的支配, 第一个“自我”处于迷失状态。幸亏他及时醒悟, 找回了自己。

找回自我的于连, 看人待物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他不再像从前那样以金钱权力为标准了, 他更在乎的是心灵的感受, 德莱纳夫人的到来使他终于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不受金钱权利地位的限制, 与心爱的人一起过着简单宁静的生活。

如果说于连生来不幸, 那么他的死却是一种幸福。首先, 它摆脱了各种欲望的束缚, 做回了真正的自己。其次, 他是在与所爱之人的爱情中死去的, 死前他跟她度过了两个月的美好时光。再次, 他临死前在法庭上的辩白沉重地打击了那些虚伪的教士, 他没有向他们求饶, 因而赢回了做人的尊严。最后, 他死后将安葬在自己选择的山洞里, 而那个山洞曾给了他自由、安全与激情。于连带着自尊, 带着对深爱的女人的美好回忆走向了死亡, 这样的他显然是无比幸福的。

六、结束语

回顾于连的一生, 他从迷失自我到回归自我, 从身在福中不知福到怀抱幸福死去, 才短短几年时间。但其间, 他大部分时间都是迷失的。他曾在欲望的奴役下抛弃眼前的幸福并做着各种各样与幸福背道而驰的事情。司汤达说:“一个人的幸福不取决于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 而取决于他自己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入狱前的于连以社会的标准来看待幸福, 所以他要当上年薪几十万的大主教;他要受到巴黎美妇人的青睐, 以诱惑和征服贵族女人为己任;他要立足于上流社会并按照给他十字勋章的政府的意志行事……各种责任、角色将于连层层围住, 使他看不见真实的自己, 不能按自己的标准来看待幸福, 因此也久久得不到幸福。直到最后德莱纳夫人的狱中探视才点醒了他, 使他看清了自己的内心, 并体会到了真正的幸福。也许司汤达正是看到了很多像于连这样的人在找寻幸福过程中的迷失与困境, 才写了《红与黑》这部小说, 以记录于连探寻幸福的历程来提醒那些在欲望中迷失的人什么是幸福, 怎样才能得到幸福。那么, 我们幸福吗?我们是司汤达笔下“少数的幸福的人吗?”

参考文献

[1]斯丹达尔著郭安宏译, <<红与黑>>, 译林出版社, 2007

[2]李迎丰, <<外国小说经典赏析>>, 中国社会出版社

[3]陈红蕾, <<超越与痛苦-于连心态>>广东民族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

[4]童生海, <<现实与理想冲突中的人性回归-再论于连的性格与品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1年10月

[5]周锐, 《试论于连的欲望及其起因》,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90年第3期

上一篇:高密市司法局三措并举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下一篇:《359号文》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