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发展论文

2024-05-25

电视发展论文(共8篇)

篇1:电视发展论文

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一、我国电视的诞生

电视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其发展是十分迅速的。美国于1920年首先研试电视机,1936年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1940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1941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彩色电视机则于1954年问世。1953年2月,日本NHK电视台首播,同年8月NTV商业电视台正式开播,这是亚洲第一个商业电视台。1958年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

二、我国电视的发展 探索阶段

20世纪50年代国际电视业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电视业的发展。

1958年4月上海市政府下达研制任务,上海广播器材厂不分昼夜进行研制,并于同年7月24日完成,收到“中心发射台”发射的多种几何图形组成的表格。测定表明,其质量和稳定度超过了当时中国市场上的日本“通用牌”和前苏联的“红宝石牌”电视。现在,“中国第一代电视机”已经入藏历史博物馆,这就是上海牌 101 型 43 厘米(17寸)电子管。

1958年,被命名为“红光”牌35SX的我国第一只35厘米黑白显象管在成都诞生。起步阶段

中央电视台于1972年5月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上海电视台则于同年10月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数字化阶段

在我国国庆50周年的日子里,数字电视试播成功。之后,深圳、常州等地也进行了小规模数字电视试播。作为与北京、深圳同步试验发展数字电视的上海,则在2000年开通了数字电视,其中增补27频道的一路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频率:379MHZ、符号率:6835、调制方式:16QAM);并实验其他频道的数字电视节目的传输。

2001年的APEC期间,上海主要宾馆开通数字电视节目。

2002年元月,上海开通数字有线电视节目频道,此时上海电视台的数字化程度已达45%,并计划两年内完成从模拟到数字的转换;两年后实现无磁带化硬盘播出。

2002年9月28日,上海试播30套数字电视节目(全国第一)。(实际可收44套视音频节目及气象、股票、新闻等;2003年起开始收费,每月37元)。

2003年,上海多个小区开通数字电视试播。同时,国家加快了全国边缘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工程。***考察“西新工程”时强调 :坚持抓好西部地区广播电视覆盖,让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西藏、新疆等边远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是顺民心、得民心、暖民心、稳民心的工程 „„(《文汇报》 2002/2/1)并进一步指出:在新形势下,要高度重视广播影视工作,充分利用广播影视等现代传媒手段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工作;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深化改革,积极创新,努力从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宣传方法等方面增强广播影视的影响力,用更多更好的影视作品,凝聚人心,鼓舞干劲,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到2003年末,全国有广播电台282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4座,电视台320座,教育台62个。全国有线电视用户10508万户。广播覆盖率93.6%,电视覆盖率94.8%。据央视索福瑞《中国电视栏目发展报告》,2004年全国电视频道总量为2094个,新闻、专题、综艺是最受关注的节目类型,2003年收视量分别占总量的15.5%、7.1%和5.8%。

电视是以新闻与娱乐为主的传播媒体,也与教育息息相关。电视以其方便简炼的“浅交互”而将继续占领传播领域的大市场。

另一种分法:

1958年的5月1日,中央电视台实验播出,当时叫北京电视台。至今已有46年又5个月17天。对于这46年5个月17天,新闻史学家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归纳性的理解。可以说,有多少电视史学派,就有多少种理解的角度和方法。在各自不同的理解中,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就是史学家们习惯于将这46年5个月17天划分为若干个阶段。郭慎之在其专著《电视传播史》一书中这样划分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早期(1958~1966),“文化大革命”带来挫折(1967~1976),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7~1992),走进大市场(1993年至今)。

三分法:

一、“台”时代:缺乏竞争的阶段:(1958年——90年代初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视业几乎是没有竞争的,这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958年至1983年:

这一阶段在现在的中国电视史上几乎很少会浓墨重彩的进行叙述,原因也很简单,那个时期电视还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大众媒介,还只是达官贵人家的奢侈品。

1983年——90年代初期

一九八三年三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可说对之后十多年的电视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这次会议制定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市)「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和覆盖」的方针,一改以往「两级办电视」的发展格局,使中国电视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此,各省、市和自治区除了分别拥有一个电台、一个无线电视台和一个有线电视台外,还有一个教育台或经济台(其中上海在九十年代初更成为唯一一个拥有两个电台和两个无线台的直辖市),还有属下各地区(市)和县(市)级政府也自办电视台。本来最初的「四级办电视」目的是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地方电视台的方法来提高电视人口的覆盖率,事实上也达到这效果,比如全国电视人口覆盖率就从一九八二年的57.3 %上升到一九九七年的87.6 %。至二零零零年底为上,电视的覆盖别为92.5%。然而,积极性调动得过火了,则出现另一种情景:电视台过多。截至一九九四年底,经有关部门正式批准建立县级以上的无线电视台达九百八十二个,有线台更多至一千二百一十二个,教育台九百四十一个,总数达三千一百二十五个,较美、俄、日、法、德、英、印度、加拿大、澳洲、巴西和巴基斯坦等十一个电视产业大国的总和(二千六百零六个)还多了五百一十九个。而到了一九九七年底,仅有线电视台数目就逾二千个。

回顾这一时段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能够留在我们记忆中,或者说,能够在中国电视发展历史上留下痕迹的事件几乎与竞争并没有什么关系:

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电视节目。6月1日,首次播放本台记者拍摄的新闻影片。

6月15日,播出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6月19日,第一次成功地现场直播了一场篮球比赛。

10月1日、12月20日上海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今黑龙江电视台前身)也相继问世。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电视台。

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面向首都观众的彩色电视正式试播。

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电视历史上第一条商品广告。

8月,中央电视台设立《为您服务》专栏,介绍电视节目,回答观众来信。

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开办新闻评论性的专栏节目《观察与思考》。它是《焦点访谈》的先驱。

1981年中央电视台开播由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并很快成为央视的王牌节目。

1983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春节联欢晚会”。自此,年三十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新的民俗。

8月7日开始,中央电视台推出25集大型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它首次在大型节目中树立了固定的节目主持人,采用章回小说体的结构方式,固定栏目,连续播出。之后,总导演戴维宇及其创作班子趁热打铁,再次推出《话说运河》。

1987年2月1日,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由面向北京改为面向全国播出,并实现向经济信息频道的转变。

1990年4月18日,全国第一家省级有线电视湖南有线广播电视台开始试播。有线台的成立,打破了无线电视一统天下的局面。

中央电视台与正大集团合办《正大综艺》。该节目采用特邀嘉宾——明星或名人——猜谜、现场观众参与的形式,一举成为收视热点,同时也造就了许多电视名人,杨澜就是第一个幸运者。该年又称电视剧年,一部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引得万人空巷。

(在这一阶段,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只有“台”的概念,中央电视台、省台、市台,而几乎没有什么节目与栏目的概念,即使有,也是电视剧,比如《射雕英雄传》、比如《渴望》、比如《新星》。)

二、“栏(节)目”时代:有竞争但不充分的阶段:(90年代初期——90年代末)

1993年5月1日早晨7:20,中央电视台推出《东方时空》,其中包括“浓缩人生精华”的《东方之子》、“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生活空间》、“聚焦热点事件”的《焦点时刻》等子栏目。

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在《焦点时刻》启示下开播每期13分钟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焦点访谈》还是国内将制片人体制引入新闻节目制作的第一家。

1996年3月16日,由崔永元主持的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出台,自此中国老百姓才开始真正认识什么叫谈话类节目,但是此类刚加盟的电视“新军”很快就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新宠。因为制作方便、花费成本小,全国各地方电视台继而纷纷推出自己的谈话节目。3月31日,凤凰卫视中文台正式开播。《时事直通车》、《相聚凤凰台》、《锵锵三人行》等节目令内地观众耳目一新。

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播出第一期节目《宏志班》。双机拍摄、记者现场采访、现场评述,对事件多角度分析、递进式探究--从形式到内容,《宏志班》呈现出独特的形貌。1997年7月13日,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横空出世,开中国大陆综艺节目之先河,迅速在全国观众和电视台中刮起一股“快乐旋风”,成为“电视湘军”崛起的标志性栏目。节目内容以游戏为主,辅以歌舞、小品、相声和少部分事先录制的花絮。1998年

7月16日,湖南卫视《玫瑰之约》一炮走红。它的开播,首开了大陆电视媒体婚恋节目之先河,似一股清风迎面拂来,令人耳目一新,迅速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11月,中央电视台推出国内首档互动式益智类节目《幸运52》。

2000年5月,国内第一档大型电视“真人秀”节目《生存大挑战》在广东电视台拉开序幕。随后,《走进香格里拉》(全国100家电视台联手打造)、《完美假期》(湖南经济电视台制作)等“真人秀”节目纷纷亮相,广西电视台甚至将“真人秀”做成了每周一期的固定播出栏目《挑战星期四》。

7月,中央电视台开播第二档益智性游戏节目《开心词典》,此后全国电视掀起一股“益智”风潮。这是个栏目化的时代,人们对电视的概念从“台”转化为了“栏目”,在普通电视观众的交谈中,“昨天,中央台播了什么”,变成了“昨晚《实话实说》说的是什么?”。在电

视运行管理上,自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引入制片人概念以来,制片人制度逐步成为中国电视节目运行体系中竞相采用的管理制度模式。应该承认,与节目生产相关的人、财、物支配权集于制片人一身,有效地调动了栏目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栏目的活力蓬勃,也因此产生了一大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品牌栏目。

三、“频道”时代:竞争相对充分的阶段:(上世纪90年代至今)

中国电视进入频道化时代,在我看来,由两个现象所导致的:

1、省级卫视上星:

仅仅在20年以前,省级卫视对于中国人还只是一个陌生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解决部分边远地区由于地形复杂电视节目覆盖不到本省区的困难,国家有关部门允许部分省级台的节目通过卫星进行传送。于是,诞生了中国第一批省级卫视。中国第一批上星的仅有5家电视台,云南和贵州两省共用同一个转发器,合称云贵台,由于两家电视台隔日使用卫星频道,这意味着当时的观众根本无法保证连续每天收看同一电视连续剧。即使是这样,观众们已经很满足了,精神食粮的的匮乏大大的吊着国内电视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胃口,一时间,经济并不发达的云贵反而凭借着“地理优势”,把自己的电视品牌首先送上卫星。先期上星卫视的示范作用以及上星产生的各种影响力成为了省台上星的催化剂,随着地方有线电视网的迅速崛起和扩大,山东、四川、浙江这些实力雄厚的省级台纷纷要求上星传播。于是进入90年代的卫星电视时代。90年代以后,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压缩技术的应用,使得我国卫星电视事业发展迅速。截止1999年,国内31个省级电视台已经悉数上星,一时间,一个数目庞大的卫星电视群,以一种从未有过的概念——省级卫视,出现在中国电视媒体的版图上。

省级电视台上星的前后十年间尤其是最近几年里,国内恰恰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媒体发展的高峰期,国家对传媒行业经营的政策有所宽松,卫星电视的发展和省级卫视的崛起逐渐打破了以往“央视为主,一家独大”的旧电视格局,并逐渐形成央视、省级卫视、城市台三足鼎立,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2、有线电视发展:

中国的有线电视经历了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有线电视用户国。目前,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经达到了8000多万,中国有线电视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74年至1983年--随着开路电视节目的增多,共用天线出现在各个居民楼上或平房的屋顶上。这一阶段是有线电视发展的初级阶段--共用天线阶段。该阶段的技术特点是全频道隔频传输,一个共用天线系统可以传输五-六套电视节目。

1983年至1990年--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地方宣传局于1983年批准北京燕山石化1万多户的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同时以1985年沙市有线电视网络开通为标志,有线电视跨出了共用天线阶段,步入了有线电视的网络发展阶段。当时的有线电视大多为区域性或企业性的闭路系统,因此,这一阶段可称为--闭路电视阶段。该阶段发展的技术特点是以电缆方式为主的企业或城域网络,采用邻频传输方式,传输的节目套数一般在十套左右。有的地方开始应用光缆作远程传输。

从1990年11月2日广播电影电视部颁布“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开始,中国有线电视进入到了规范和法制的发展轨道。随着1991年广播电影电视部陆续批准建立有线电视台,中国的有线电视真正走上正轨。目前中国有线电视正向网络产业化改造的方向发展。

有线电视的发展,让老百姓接受更多的电视频道在技术上成为可能,而省级电视的上星又使得老百姓接受更多电视频道在内容上有了保障。最新的数据显示,城乡家庭平均每户可以收看到23.7个频道。城市平均可以接受到24.5个频道,农村可以接受到10.8个频道。电视频道的数量增加,对中国电视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作用。中国电视观众开始“当家作主人”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电视的竞争时代正式开始了。

“鱼和豆腐”的笑话

观众收看电视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著名传播学者张同道教授领衔的北京师范大学“电视收视行为与收视模式研究”课题组进行社会调查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城市居民一天消磨在电视机前的时光为3小时左右,过度观看者则高达5至6小时。调查发现,电视和音响往往处于一种无意识行为之中,打开并不一定有目的,使用也并不一定聚精会神。电视已经成为生活的背景,成为客厅或卧室器具构成的一部分,编织为人们的无意识活动。从总体上看,约有97%的受访者在看电视时有伴随行为,主要行为是:吃东西、聊天、打电话、看书报杂志、做家务等,对于多数人来说,它并不是正餐,无法充饥,仅仅是七嘴八舌的零食而已。除了世界杯或热播电视剧,人们不会说“今晚我要回家看电视”,但如果看电影或话剧则可以声明,“今晚有事,去看一场电影/话剧。”看电视并不是人们心中的一件事,有无皆可。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获得信息。电视节目要想吸引人们的眼球真是越来越难了。看电视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可有可无的背景,更多地进入了人们的无意识行动,人们在看电视时拿着遥控器不停地换台,其间隔只有3到5秒钟,而就算选定了一个节目,他(她)大概也只能看10分钟左右„„

观众在一台大屏幕电视机前,从七点左右开始选择频道,也许到十一点半上床,还没有清清楚楚看好一个节目,还没有拿定主意,甚至于还没有把全部频道看一遍,用电视机的功能而言还没有“扫描”完毕。支离破碎,光怪陆离,只言片语,莫名其妙,山重水复,眼花缭乱,精疲力竭,哈欠连天,迷迷糊糊,关机了事!

马雨农:中国电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卖方市场中以生产为核心的“台”的观念在市场上趋于淡化,买方市场中以收视为核心的“频道”观念逐步强化。观众手上原来被称为“遥控器”的东西,事实上已经变成了“频道选择器”,我们只有以频道为单位来履行我们的宣传功能、娱乐功能、信息服务功能并实施经营。与此同时,现在的市场已不是靠统货取胜的市场,而是“个性产品”或“特色服务”大行其道的市场。我们已经从“节目时代”、“栏目时代”进入到了“频道时代”,现在一个节目,一档栏目已很难撑起一个电视频道。惟有一个个的版块、一个个相关联或相同主题的节目、栏目,才能让“这一个”频道在众多频道中凸现出来,这意味着频道的专业化时代已经到来。

第一,观众是越来越难吸引。第二,竞争是越来越激烈,第三,每家电视台几乎都 有5个以上的频道,于是,“频道专业化”的概念被引进了进来。

篇2:电视发展论文

电视媒体历史沿革 电视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电子管、晶体管电视迅速发展到集成电路电视,目前,电视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和多用途化迈进;电视转播也由卫星传播到卫星直播。

电视机技术发展史

19世纪末,少数先驱者开始研究设计传送图像的技术。1904年,英国人贝尔威尔和德国人柯隆发明了一次电传一张照片的电视技术,每传一张照片需要10分钟。1924年,英国和德国科学家几乎同时运用机械扫描方式成功地传出了静止图像。但有线机械电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

192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里金申请到光电显像管、电视发射器及电视接收器的专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电子电视”发收系统,成为现代电视技术的先驱。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使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1925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电视机。1928年,美国纽约31家广播电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由于显像管技术尚未完全过关,整个试验只持续了30分钟,收看的电视机也只有十多台,此举宣告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电视艺术的问世,是电视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1933年兹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电视机发展史

世界上第一台机械电视

1880年,法国人莱布朗克提出使一个镜面在两个不同轴线上以不同速度振动,形成往返直线扫描,从而对图像进行分解和再现。

1883年,德国人尼普科夫提出了圆盘扫描法;

1897年,德国的布劳恩发明阴极射线管以显示快速变化的电信号;

1904年,英国人贝尔威尔和德国人柯隆发明了一次电传一张照片的电视技术,每传一张照片需要10分钟。

电子管电视

192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里金申请到光电显像管、电视发射器及电视接收器的专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电子电视”发收系统,成为现代电视技术的先驱。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使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

1924年,英国和德国科学家几乎同时运用机械扫描方式成功地传出了静止图像。但有线机械电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

电视机中的画面

1925年,苏格兰的贝尔德公开展示了他制造的一台机器,成功地传送了人的面部活动,分辨率为30线,重复频率为每秒5帧。从此,电视开始了它神奇的发展历程。

1928年,美国纽约31家广播电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由于显像管技术尚未完全过关,整个试验只持续了30分钟,收看的电视机也只有十多台,此举宣告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电视艺术的问世,是电视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1933年兹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

1935年,贝尔德与德国公司合作,成立了第一家电视台,每周播放三次节目。1936年;英国播送当时全世界最清晰的公共电视节目;

1939年,美国播出固定的电视节目。人们的生活从此与电视产生了深刻而复杂的联系。1938年,德国人弗莱彻西格提出三枪三束彩色显像管设想;1949年,美国首次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只三枪三束彩色显像管;1957年研制出全玻璃壳彩显管;1964年研制出全玻壳矩形显像管;1969年研制出黑底显像管使亮度提高了一倍;1968年,日本索尼公司研制成一枪三束彩显管;1972年,美国研制成功自动校正会聚误差彩显管。至此,彩色电视的发展进入成熟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电视事业发展超过英国:从1949年到1951年,电视机数目从1百万台跃升为1千多万台,1960年全美电视台高达780座,电视机近三千万台,约有87%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机。同时期英国只有190万台电视机,法国3万台,加拿大2万,日本4千台。1993年底,美国98%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机,其中99%为彩色电视机。

中国电视发展简史

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天津诞生,同年,开始试播。当时,全国只有50多台黑白电视机。1971年,全国已建有电视台32座。21世纪初,中国大陆的电视覆盖率高达94%。

1958年的5月1日,中央电视台实验播出,当时叫北京电视台。

“台”时代:缺乏竞争的阶段:(1958年——90年代初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视业几乎是没有竞争的,这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958年至1983年:

这一阶段在现在的中国电视史上几乎很少会浓墨重彩的进行叙述,这个时期电视还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大众媒介,还只是达官贵人家的奢侈品。

1983年——90年代初期

一九八三年三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可说对之后十多年的电视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这次会议制定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市)「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和覆盖」的方针,一改以往「两级办电视」的发展格局,使中国电视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此,各省、市和自治区除了分别拥有一个电台、一个无线电视台和一个有线电视台外,还有一个教育台或经济台(其中上海在九十年代初更成为唯一一个拥有两个电台和两个无线台的直辖市),还有属下各地区(市)和县(市)级政府也自办电视台。本来最初的「四级办电视」目的是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地方电视台的方法来提高电视人口的覆盖率,事实上也达到这效果,比如全国电视人口覆盖率就从一九八二年的57.3 %上升到一九九七年的87.6 %。至二零零零年底为上,电视的覆盖别为92.5%。然而,积极性调动得过火了,则出现另一种情景:电视台过多。截至一九九四年底,经有关部门正式批准建立县级以上的无线电视台达九百八十二个,有线台更多至一千二百一十二个,教育台九百四十一个,总数达三千一百二十五个,较美、俄、日、法、德、英、印度、加拿大、澳洲、巴西和巴基斯坦等十一个电视产业大国的总和(二千六百零六个)还多了五百一十九个。而到了一九九七年底,仅有线电视台数目就逾二千个。

1958年

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电视节目。6月1日,首次播放本台记者拍摄的新闻影片。6月15日,播出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6月19日,第一次成功地现场直播了一场篮球比赛。

10月1日、12月20日上海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今黑龙江电视台前身)也相继问世。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电视台。

1973年

5月1日,北京电视台面向首都观众的彩色电视正式试播。

1979年

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电视历史上第一条商品广告。8月,中央电视台设立《为您服务》专栏,介绍电视节目,回答观众来信。

1980年

7月,中央电视台开办新闻评论性的专栏节目《观察与思考》。它是《焦点访谈》的先驱。

1981年

中央电视台开播由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并很快成为央视的王牌节目。

1983年

春节,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春节联欢晚会”。自此,年三十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新的民俗。8月7日开始,中央电视台推出25集大型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它首次在大型节目中树立了固定的节目主持人,采用章回小说体的结构方式,固定栏目,连续播出。之后,总导演戴维宇及其创作班子趁热打铁,再次推出《话说运河》。

1987年

2月1日,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由面向北京改为面向全国播出,并实现向经济信息频道的转变。1990年

4月18日,全国第一家省级有线电视湖南有线广播电视台开始试播。有线台的成立,打破了无线电视一统天下的局面。

中央电视台与正大集团合办《正大综艺》。该节目采用特邀嘉宾——明星或名人——猜谜、现场观众参与的形式,一举成为收视热点,同时也造就了许多电视名人,杨澜就是第一个幸运者。该年又称电视剧年,一部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引得万人空巷。

在这一阶段,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只有“台”的概念,中央电视台、省台、市台,而几乎没有什么节目与栏目的概念,即使有,也是电视剧,比如《射雕英雄传》、比如《渴望》、比如《新星》。

2003年

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IPTV(网络电视)产业开始起步,产业链上各层面的设备提供商都在积极备战,与此同时,我国两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也开始进入IPTV的运营领域。

2004年是电信运营商与设备厂商探讨和准备期。

2005年,自上海文广拿到广电总局颁发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之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分别与上海文广进行合作,开始在一些城市进行试验,推广IPTV业务。

篇3:电视发展论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 电视台建设成为一项重要的革命事物, 北京电视台 (中央电视台前身) 、哈尔滨电视台 (黑龙江电视台前身) 以及上海电视台纷纷建立, 并开始承载宣传任务。在相对朴素的条件下, 第一批电视工作者创造了一些脍炙人口的电视节目。1960年, 北京电视台迁入新址, 进口了一套比较专业的电视节目制作设备和管理设施, 如3个信道的电视转播车, 能够承担一定程度上的电视节目插播和直播。专业设备的引入, 标志着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制作开始步入正轨。1961年, 在党和人民的号召下, 编导人员开始在春节前根据人民大众的需要进行电视文艺节目的创作, 经过精心策划, 三场《笑的晚会》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都以电视文艺节目的形式呈现。其中, 文艺导演黄一鹤在1961年编排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通过电视音乐艺术片的形式提前进行录制, 并在除夕夜与其他节目进行了编排和直播。这标志着电视综艺晚会插播手段的开始。

二、早期的直播晚会时期

摄像设备的发展使录播的成本降低, 录播技术进一步发展。从1963年的春晚开始 (当时还没有形成“春晚”的理念) , 央视的工作人员开始尝试利用直播的形式创作晚会, 但是基于安全起见, 基本都采用录播形式, 把相关节目提前录制好, 在春晚进行胶片放映。之后由于“文革”, 春晚停办, 直播技术也被抛在了脑后。直到1983年, 黄一鹤提出用直播技术可以更好地体现观众的参与感, 能传达出浓浓的年味, 于是在1983年春晚开始第一次尝试直播春晚。这场直播春晚是在一个600平方米的演播室进行的, 由于技术条件限制, 只有五台移动摄像机, 舞台和灯光都比较简陋, 观众跨一步就能走上舞台, 并且没有完整的彩排。就在这种条件下, 主持人与茶座式的观众现场交流, 在直播过程中还设置了电话点播节目、猜谜语等互动形式, 取得了重大的成功。这场节目也成为之后直播春晚的典范。

三、重视插播和后期剪辑的电视综艺晚会时期

直播技术逐渐发展成熟以后, 电视工作者发现, 传统的直播手段并不能很好地体现电视手段丰富的表现力, 于是突破传统的晚会制作模式, 向更精美的电视文艺节目发展, 开始注重节目的电视性, 并融入了电视后期剪辑。在这个阶段, 电视综艺晚会的整体设计构思、节目的多次录制以及后期编排成为主要创作手段, 精美的节目以插播的形式出现在电视晚会中, 使综艺晚会的电视性更进一步显现出来。

(一) 早期的录像插播与直播相结合

上世纪80年代末期, 电视综艺晚会更加重视节目的电视效果, 开始尝试录像插播与现场直播相结合的形式, 也就是现场难度高的节目采用提前录播的形式先制作剪辑出来, 在晚会当天直播的时候插播到电视信号中, 在场的观众通过现场大屏幕观看。例如, 1989年邓在军导演在建国40周年的国庆制作的文艺晚会《我爱你, 中国》。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 所有外景拍摄的画面都是提前录制并剪辑好的, 不像2016年猴年春晚的全国各地大联欢, 北京会场与各地区分会场现场直播连线。在晚会《拥抱太阳》的一个节目《红色娘子军》中, 通过后期剪辑的手段, 屏幕上出现了远在海南的女指导员, 其实女指导员的部分是提前录制好的。这种录播节目插播的形式, 在后来多被短片等替代, 能够带来很好的视觉感受。

(二) 注重节目镜头的剪接

随着电视录播技术的发展, 观众对电视晚会镜头语言呈现的需求增多, 后面的电视晚会不论是录播还是直播, 都承载着电视艺术的语义传达。以1989年春晚的舞蹈《版纳三色》为例, 导播切换和后期剪辑都显示了较高的镜头调度艺术, 每一组镜头都出现了全景、近景不同角度的切换, 以及对人物造型、舞美的不同方式呈现, 突出了舞者杨丽萍精湛的肢体表达技艺。郑鸣创作的关于杨丽萍舞蹈的艺术专题片与《版纳三色》的创作构思相似, 在片子开头和结尾都有对杨丽萍的简单文字介绍, 其他部分是展示不同场景下杨丽萍的舞蹈, 包括杨丽萍舞台上表演与平时练习以及相似的孔雀影响的对比蒙太奇, 这些娴熟的电视技巧让这部专题片获得了电视文艺星光奖。

四、以表演的现场直播为主要手段的时期

在《版纳三色》获得精美的视觉效果之后, 出现了更多的电视艺术片之类的插播节目, 但这种画面精致、音乐美妙的舞蹈电视片与晚会的观众存在距离感, 没有现场互动, 也体现不出现场直播的参与感。于是, 在后来的节目中, 这种提前录制节目进行插播的方式被逐渐放弃, 人们开始以直播为主要手段对表演节目进行录制, 重视导播台的现场镜头切换, 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 并在镜头中观察观众的收看情景。例如, 1998年解晓东和范晓萱演唱的《健康歌》, 通过多摄像机位的全景俯拍、轨道平移等, 移动镜头跟随演员深入观众席中, 充分体现了“全民健身”的理念。节目一开始就是全景镜头展示, 解晓东扮演老爷爷从左侧观众席入场, 之后镜头跟随教练马华和小朋友从其他观众席进入舞台, 观众席观众的东张西望突出了节目现场的气氛, 从舞蹈的编排结构和思维上都有突破。

由于录播方式少了播出与收视的共时性, 现如今, 电视晚会又回到了以直播为主的方式。直播方式在艺术审美场的形成及参与性方面比录播方式要好得多。但一些精品节目如杂技歌舞类节目, 为了保证直播安全性以及画面精致, 仍旧需要保留部分插播与现场直播交叉的手段。

参考文献

[1]陈岩.观念的胜利——谈奥运会开幕式的舞美设计[J].演艺设备与科技, 总第32期, 2008 (S2) :32.

篇4:从英国电视现状思考中国电视发展

第一部分:英国电视业现状

一、英国最有影响力的电视频道目前,英同公众可以接收到的电视频道有500个,包括英语语种和其他语种,在众多的电视道中,在英国最有影响力、收视人群比较多的只是少数。

从这张图表可以看出,56%的电视观众在收看BBC1、BBC2、英国独立电视台ITV、第四频道CHAN-NEL4、第五频道CHANNEL5,这五个频道是英国本上实力最强、节目质量最优的。

二、英国电视创收现状

从2000年开始,英国ITV的电视广告创收逐年下降,而互联网的广告收入逐年增长。(注:ITV是英国一家商业电视台,主要通过广告创收来盈利)

可以看出,在主要广告商的广告投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投进电视台的广告费下降了,而投进互联刚的广告费增长了。

三、英国电视观众现状

现在,英国的电视观众和中国的电视观众群体几乎相同,英国的电视现状:频道繁多,竟争激烈,电视观众老龄化,并且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不小,电视观众H渐萎缩,尤其是年轻观众,而同电视收入减少。这些和中国当下的电视环境非常类同。英国电视工作者是如何应对的呢?那就是对电视节目形态进行大胆创新。

第二部分:英国主流电视节目形态

一、综艺节目 《舞林大会》《STRAIGHTLYCOMEDANECE》)是现在英同收视率最高的综艺节目之一,BBC制作播出,运用明星+舞伴的形式,内容不再是简单地展示舞蹈,而是涉及爱睛、两性、故事等,BBC把这个舞蹈节日形态推向了全世界。在英围ITV的《冰上之舞》(明星在冰上跳舞)等和《STRAIGHTLYCOMEDANECE》这些舞蹈类节日占据周末的主要的黄金档,让舞蹈成了英国用末最火的综艺节目。

二、真人秀节目 《老大哥》是”创了真人秀历史的电视节日,将一群人关在一个屋子里,窥视他们每天的牛活,然后不断淘汰。用真实的记录手法,通过特定的游戏规则,来展现人性最真实的一面,这就是真人秀最大的魅力。节日特有的纪实肚、冲突性、游戏性,让很多观众耳目一新,也成了现在电视节日的一个潮流。

三、纪录片 纪录片是现在英同电视节日的一个重要类型,观察型纪录片和参与型的纪录片是英国纪录片的主流。主要通过选择典型人物,长时问跟踪记录,达到触动心灵的效果。例如:《两藏年》,华人导演孙书云通过对西藏几位典型人物的一年的生活记录,来展现西臧现状,该纪录片在BBC播出后大获成功。

四、肥皂剧 英国肥皂剧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长寿,动辄播放四五十年,ITV有40多年历史的肥皂剧《加冕街》,威尔士1974年+l=播的肥电剧《POBOL Y CWM》,BBC有20年历史的肥皂剧《乐伦敦人》、《救死扶伤》。这些剧的内容,基小都是普通百姓生活的喜怒哀乐,有邻居间的勾心斗角和诚心互动,有情侣间的尔虞我诈和心心相印,有亲子的冲突,有友谊的挑战,有激情,当然也有日常生活中的平淡。

五、“多元素”融合类节目 现任英同的电视节日,各种电视节目形态开始出现融合。往往在一个节目中,把不同元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吸收更多的观众群体,例如:美食+竞技+真人秀、美食+剧情、时尚+真人秀秀+服务信息等。

除了对电视节目进行创新,还有就是顺势而为,转变传播思路。

第三部分:英国电视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一、BBC iPlayer的成功 BBC是英同电视业运用新媒体的成功典范,BBC网站可下载播放终端iPlayer,实时收看、收听或下载过去一周的广播电视节日,每月iPlayer下载节日近2亿次。BBCiPlayer的成功,因为BBC深知,它做的是传播内容,而不仅仅是电视。新闻源头开始,BBC每个出去采访的记者,都要拿回三个不同形态的新闻稿件——带图片的网络稿件、广播节目、电视节目。他们已经把新媒体内容的传播视作电视工作者工作内容的一部分!这应该就是BBC对新媒体的真认识认——新媒体不是电视自对手,它只是另一个传播形式而已。

二、日常节目与新媒体的融合共生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英国的电视节目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尝试,把传统电视节和新媒体进行有机的融合。例如:在《GTAcademy》这档赛车真人秀节目中,他们的选手是从网络赛车游戏中比赛产生的,然后这些获胜者参加后来的赛车真人秀节目。而这个节目的收入主要是汽车广告和游戏广告,既有新媒体的网络广告也有电视广告。

第四部分:英国专业化付费节目异军突起

在英国,付费电视市场逐步扩大!看两个细分专业统计数剧:

可以看出,付费电视在电视的收入中是逐年增加的.一直到现在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可以看出米,白色条状占的比列越米越大,说旧看BBC1、BBC2、ITV、C4、c5这些免费的、大众化电视频道的观众越来越少,看其他频道的观众越来越多,这些人都流向何方呢?——专业频道和付费电视!付费电视存国外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窄众化的电视节目,比如:高端时尚节日、服装搭配、生活类的投资理财等都是付费节目。这类节目制作精良,收入也不错,因为他们有有线电视费的收入,有高端广告商青睐!存国内,这类的节目基本在免费频道播出,节目要靠高收视率才能拉到广告,那就逼着这样的窄众节日走大众化路线,这样做卅的节甘,往往专业人士觉得不专业,普通百姓觉得离自己太远,广告商觉得收视率小好也小想投入广告。

第五部分:英国电视创新力探究

英曰电视节目创意新颖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下面一组数字,告诉了答案:2012年,英国其约30亿英英镑用于向独立制片方买节目,独立制片方约赢利10亿英镑。BBC25%,ITV60%,CHANNEL4全部节目为购买。

一、法律的强制力 BBC没有任何的商业广告收入,它的资金保障是电视执照费,所有有电视机的家庭都要支付电视执照费,一机一付,BBC是小缺钱的,在这种模式下、,BBC也曾经制作山人量的垃圾节日。为了保障公众的收视利益,开始任英同电视行业广泛推行制播分离。制播分离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丁英国,原意是指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来制作。1990年英国颁布的广播法要求所有第三频道、第四频道、第五频道的持照人,每年使用委托独立制片人的节目数量不少于播出总量的25%。存后期运行中,英国又颁布法律,使得独立制作公司在售卖节日后依然拥有版权,较好地保护了独、立制作公司任商业上的发展。

二、电视商业竞争的内在压力 在英国,电视台之问的竞争表面风平浪静,实质波澜壮阔,BBC、ITV、CHANNEL4、SKY这此主流频道不断推出新的节目吸引受众,数字付费电视已经增至400多频道。在这种巨大的竞争压力之下,促使英国电视产业对于节目创意、市场调研、受众细分、资金管理分配以及后期市场360度仝方位开发的运作体系。这些因素都不断促进英国电视产业的发展活力。

第六部分:关于中国电视发展的思考

一、创新能力需要创新制度保驾护航 一档有影响力的节目的诞生,节目创意何其重要,而节日创意的源泉就是创新能力!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叫好又叫座的电视节目,都是直接购买国外的版权,本土自主研发的创意节日非常少,归根到底究其原冈,是因为良性向完备的创新制度没有建立。持续而优秀的创意,需要创新制度的保驾护航。

二、精细化节目分类让节目各得其所 细分播出平台,细分节目样态,细分收视人群,这些应该是日前中国电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把恰当的节日,放置在恰当的平台播放。考核节日指标多元化,而不是单一的收视率。让大众化节目在公共播出平台占主角,让有需求却比较窄众的专业节日走高品质、专业性强的付费电视路子,应该会更受高端广告商的青睐。

篇5:电视发展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可以说,电视已成为许多家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科技的进步,有线电视这种重要的娱乐传播工具也正在经历着革新,不论是画面还是其他性能都比以前进步了许多。可以预见,把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在有线电视网络中将是未来的发展潮流。本文简单分析了数字电视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中广泛运用的前景,同时详尽分析了如何具体地应用数字电视技术,阐述了数字电视技术的具体操作方式,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篇6:电视发展论文

4结束语

数字电视技术凭借自身的先进性被广泛的应用于有线电视网络中,对我国信息化进程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充分的利用网络技术,可以为广大电视观众提供更方便的服务,在保证用户收看到高质量的电视节目的同时,又能提供一系列的增值服务,为加快我国的数字电视技术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条件。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数据的压缩和传输的准确性,加快传输的速度,使观众可以更便捷的观看电视节目,将是数字电视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相信作为国家重点产业,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一定会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董德萍.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8):55-56.

[2]袁洋.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15(9):253.

[3]吴史.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2016,35(22):126-128.

[4]陈钟涛.当前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J].科技与创新,2016(19):140.

篇7:发展粮食生产电视专题

一、充分认识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

粮食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粮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物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当前,国家粮食供求整体处在紧平衡状态,粮食需求增长与产量增加同步,稳定增产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粮食连续6年增产之后,继续增产的压力加大。为此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倍加珍惜农业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局面,决不能因为连年丰收而放松农业生产,导致粮食生产出现滑坡现象”。今年,国家将全面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继续推进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实行以县为单位集中投入,整体开发,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向主产区倾斜,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加大对粮食大县财政奖励和粮食产区建设项目扶持力度,加大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臵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我县是国家粮食生产大县,粮食一直是我县具有传统优势的大宗农产品,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县委、县政府领导对今年粮食工作非常重视,多次强调:“全县上下要深刻认识当前形势,切实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千方百

计扩大种植面积增总产,千方百计提高单产保增长,千方百计调优结构增效益,千方百计抗卸灾害减损失;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提高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继续制止耕地抛荒,坚决防止抛荒现象反弹;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建设高标准粮田,推进农业机械化,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到全年粮食增产目标不动摇、支持力度不减弱、工作措施不松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二、领导电视讲话

(一)童县长讲话

(二)周局长讲话

三、村支部书记和农民讲话

四、双季稻主要栽培技术

1、推广良种,搞好品种搭配。早稻大力推广高产优质超级早杂品种两优287,株两优819和优质早籼稻湘早籼45号,压缩特早熟品种早原丰等。晚稻大力推广高档优质稻湘晚籼11号,湘晚籼13号以及优质杂交晚稻丰源优299,T优259,岳优9113等。在品种搭配上严格按早配迟,中配中,迟配早的原则,即湘早籼6号等早熟品种搭配湘晚籼13号、湘晚籼11号,湘早籼45号搭配丰源优299,T优259等。

2、大力示范推广早稻软盘抛秧和旱育秧技术。

3、大力推广晚稻稀播壮秧和软盘抛秧技术,压缩双季晚稻直播

面积。目前,我县大面积双季晚稻直播季节矛盾突出,风险较大。据调查,近几年,每年都有部分农户由于播期太迟造成严重减产,甚至失收。为了杜绝这一现象发生,双季晚稻直播应注意以下事项:第一,在品种选择上应选择生育期105-110天之内优质早杂品种;第二,播种期要严格控制在7月12日之前,110天品种应在7月10前播完,105天品种应在7月12日前播完。凡7月12日前不能播种的面积应以优质中、迟熟晚杂品种,采用稀播壮秧或抛秧。

篇8:电视发展论文

1 电视技术

1.1 无线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是利用电磁波进行信号传播的技术, 也是当今社会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它在传播过程中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 具有较高的传输可靠性, 并广泛应用在国防和科研等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 新的Zigbee技术、Wi-Fi技术以及Bluetooth技术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无线通信技术是早期电视信号传播中的主要技术, 用来完成对电视图形和声音信号的传输,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其它信号的干扰, 导致图形的清晰度不高。

1.2 有线电通信技术

有线电通信技术跟无线电通信技术完全不同, 他们通过事先铺设电缆或者光纤完成对各种声音、图像和文字信号的传输。架空电线和电缆线路为有线通信技术提供了四通八达的信息传输通道, 并且在军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线通信技术能够有效的避免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干扰, 具有可靠性高, 保密性强的特点, 但是由于通信线路的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 建设费用较大, 且不利于后期维护。在我国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相互补充, 共同推进了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

1.3 卫星通信技术

卫星通信技术是伴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它通过人造卫星实现信息在两个或者多个通讯点间的传输。卫星通信主要有通信卫星和地面接收系统组成, 以悬挂在赤道上的卫星为中转站, 属于无线通信方式。卫星离地面距离较远能够辐射的范围较大, 信号以电磁波的形式在大气层中进行传播, 由于电磁波的稳定性较好, 故卫星通信技术具有通信质量好, 可靠性高的特点。1994年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卫星通信时代, 并且在军事和电视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1.4 网络技术

通常我们所指的网络技术是指计算机网络技术, 他通过网络线路将计算机联系在一起, 实现信息的传输和资源的共享。计算机网络的运行是通过实现制定的网络协议完成的, 目前世界上已经建立了各种类型和大小的局域网和广域网, 实现了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连通。

1.5 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中将信息以比特的形式进行传输, 它是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最小信息单元, 使用过程中将要传输的信息进行各种比特组合。采用比特形式的信息能够方便的被复制, 其复制的图像和声音不会因为复制次数的增加而降低, 且信号具有较高的传播速率。数字技术能够在电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是因为其在传播过程中不受任何信号的干扰, 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能够为用户呈现高质量的图像和声音;同时数字信号中采用的压缩编码技术能够提高电视频谱的利用率, 降低系统运行费用。

2 电视技术革新对电视行业的改变

2.1 传播方式的改变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电视行业中的应用, 使得电视行业逐渐发展到了网络和手机电视, 在网络的帮助下人们能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观看电视节目, 打破了传统电视对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卫星技术的应用更是极大的提高了电视节目的传播效率, 使人们能够方便的了解到最新的时讯信息。网络技术在电视行业的应用提高了电视节目播放的效率, 在汶川地震时通过网络将拍摄到的相关视频随时传输到网络中, 其他地方的人们就可以随时了解到汶川地震的最新状况。

2.2 传播内容的改变

新技术的应用拓宽了电视节目传播的通道, 并且增加了电视节目中的文化内涵。一个电视节目如果缺乏丰富的内容就如缺乏乘客的汽车一样, 失去了电视节目传播的意义。

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电视制作中采用模拟技术的方式, 极大的提高了电视节目中图像和声音的质量, 同时实现了对电视节目的压缩, 提高了节目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的效率。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数字频道的数量不断增加, 因此需要制作更多的电视节目内容。数字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电视节目内容, 如电视购物、天气、旅游、交通、教学、医疗以及餐饮服务等等, 让人们能够足不出户就了解到社会上的各类信息。以杭州为例, 其数字电视中包含了人们生活中需要的各类信息, 用户如果不知道吃啥可以打开生活点点通, 里面囊括了杭州所有的餐厅, 然后攒好电视上显示的实物进行挑选, 挑选完成后按下确认键餐厅即可将选中的实物送到家。同样人们还可以通过电视购物通道选择自己中意的商品, 为了方便人们的选择, 所有商品都采用数字对其进行编号, 用户只需按下商品的编号, 商家就会在24小时内将商品送货道门。上述各种类型的服务在传统的电视媒体中是无法做到的, 但是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革新, 人们通过电视可以享受到越来越多的服务。

2.3 传播地点的改变

传统电视节目中受接收方式的限制, 一家人只能坐在电视机前共同收看, 电视机一般放在家里客厅位置。随着电视技术的革新, 网络和手机电视成为电视的一种,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和手机随时随地观看电视节目的播出, 不再受电视播放时间的限制, 也不用局限在家中观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人们经常错过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 错过的电视节目将不会再进行重播, 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遗憾。新技术下人们可以在公交车、地铁、火车、餐厅、医院等任何地方观看电视节目, 也可以通过网络或者手机随时观看已经播出的任何电视节目。

2.4 收视习惯的改变

传统电视播放模式下, 人们只能在固定的时间收看固定的节目, 如每晚七点人们只能够观看中央台播放的《新闻联播》节目, 所以观看完成后人们经常就节目中播放的内容进行探讨。但是随着电视技术的革新, 人们可以选择的电视频率和节目类型的增加, 在某一个时间点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观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 而不是共同观看同一个电视节目。由于兴趣爱好的不同, 使得人们的讨论产生了隔阂, 进而引起人们收视习惯的改变。同时电视节目可以重复播放, 人们可以重复温习电视中感人的画面, 还方便了一些通过电视节目学习语言的人们。

2.5 运营方式的改变

为了更好的实现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 2008年六部委提出“三网融合”计划, 即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基础, 加快通信网络电视和互联网电视的建设, 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字电视产业链。三网融合彻底改变了原有电视的运营方式, 实现了电视行业的伟大变革。

3 技术革新带来的电视行业的发展

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进步, 电视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并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技术革新不但对传统电视行业提出了挑战, 而且转变了未来电视行业发展的方向。市场经济下要想获得竞争的胜利就必须赢得用户的满意, 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 电视行业亦如此, 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传统电视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必须加快其发展步伐。

数字电视是电视技术发展的最大产物, 它最大的特点是将电视节目中的图像、声音以及文字等信息以数字的形式进行广播, 特别是近几年来电视、网络和通信网络的合并为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数字交互式电视成为未来电视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式, 它的主要特点是实现用户对数字电视音频和视频的控制。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它采用非对称形式, 用户根据自身的需求做出对电视节目播放的选择, 其需求信息通过窄带上行通道发送到电视节目播放信息中心, 然后信息中心再将相应的电视节目通过下行通道传送给客户。交互式电视的最大特点是实现了电视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性, 彻底改变了传统电视节目传输的单向性, 成为未来电视行业的发展方向。交互式电视要求电视制作的各个方面均采用数字化方式, 包括拍摄、修改、传输、发送和接收等, 而且其信号的传输要采用双向传输模式。这种类型的电视彻底改变了用户观看电视的形式, 用户通过跟电视节目之间的互动交流, 完全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要观看的电视节目。

交互式数字电视跟传统的电视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建立了用户和电视节目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通道, 即用户可以通过播放终端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进行接收, 接收的内容完全有用户进行掌控。

2) 信号通过双向通道进行传输, 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的带宽不同, 用户请求信息通过上行通道传输, 电视节目信息通过下行通道传输。

3) 信息流量不均衡, 交互式电视为用户提供了节目点播功能, 不同用户在同一时间内点播相同节目的概率非常大, 同一信息点播比较集中且时间分布不均匀, 故经常发生信息流量突发现象。

4) 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和同步性, 为了保证电视节目质量, 交互式电视要求节目中的视频、音频和媒体具有较高的同步性, 以保证系统工作的可靠性。

4 电视技术革新带来的电视媒体的发展

1) 空中成像成为电视终端的一种新形势

电视终端是接收电视节目的主要部分, 目前常见的电视终端有电视、计算机和手机, 由此可见随着科技的进步, 电视终端的类型越来越多, 不再只局限在电视机。纵观电视终端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其形式也向着轻便、舒适的方向发展, 人们对电视图形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获得更好的效果图像也由2D向着3D方向发展, 因此我们不难预测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电视终端将会逐渐被空中成像取代。正向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一样, 通过手指的触动就可以在空中呈现完美清晰的画面, 目前该项技术已经被研制出来, 但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收看节目的习惯, 还节省了购置电视终端所需要的成本。

2) 无线传输成为电视传输的唯一方式

广电总局将在2015年基本上完成对我国有线电视的数字化改造, 届时模拟电视信号将被取消。目前大部分的电视接收终端都配备了无线接收装置, 实现了对数字信号的无线接收。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信号的传输还采用有线传输方式, 由于线路铺设成本较高, 维修管理不便, 有线传输方式在电视行业中的投资太大, 不适合该行业在未来的发展, 因此无线传输是人们的必然选择。

3) 个性化成为电视节目内容的主要特点

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电视节目个性化定制已经成为可能, 但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 个性化定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数字电视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电视节目的内容,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电视服务内容都是用户所必须的, 为了更好的服务用户未来电视节目内容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用户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服务内容, 运营商则根据用户发送的请求将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内容发送到电视接收设备;二是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向运营商提出定制服务内容, 直接参与产品的制作。

5 结论

科技的发展带动了电视技术的发展, 进而推出了电视行业大发展。目前常见电视节目中常用的技术有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电视行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和手机观看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 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还极大的丰富了电视节目的内容, 人们可以通过电视享受订餐、购物和医疗服务等, 打破了原有电视功能的限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 电视行业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如空中成像代替原有电视终端设备, 无线传输代替有线传输等, 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参考文献

[1]蔡新军, 邱京山.浅谈有线电视和无线电视之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J].有线电视技术, 2000 (11) .

[2]孟群.电视数字制作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赵坚勇编著.数字电视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

[4]徐佳慧.简析中国网络电视现状及优缺点[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1) .

[5]黄卫新.浅谈数字电视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12, 22:30.

[6]赵虎.我国发展有线数字电视业务的思考.中国科技信息, 2005 (9) :54-56.

[7]蒋晓东, 张子洪.数字电视发射机的技术原理与发展趋势.科学之友, 2011 (12) :111-112.

上一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演讲稿下一篇:综合实践活动教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