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网络发展趋势

2022-11-18

第一篇:广播电视网络发展趋势

电视法制节目的发展趋势

[内容提要] 我国电视法制节目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却异常迅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错综复杂矛盾的出现,随着中国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随着人们法制意识逐步增强,整个社会对法律问题的关注度以及对法律知识的需求量都在不断提升。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今日说法》、《庭审纪实》、《法治进行时》等一批优秀的法制节目以及与法制有关的新闻报道。

而在以往对于法制新闻和法制节目的研究领域,一直强调一个概念,那就是“法制”。本文将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那就是何谓“法治”新闻?何谓电视“法治”节目?本文将围绕这两点进行展开。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我国法治节目如沐春风?我国法治节目的发展历程又是怎样的?他们在成功的同时又遇到了哪些问题?这些都是本文试图说明和阐释的。本文用了一定的篇幅来分析我国法治节目的发展历程,举了若干法治节目的发展案例,意在总结他们或成功或失败的节目经验,以此得出我国法治节目的特点以及法治节目陷入瓶颈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电视法制节目 人文化 未来发展

1985年,上海电视台创办我国第一个电视法制栏目《法律与道德》,电视法制节目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节目形态。虽然这类节目在我国仅仅发展了二十余年,但是伴随着人们法律意识增强,整个社会对法律问题的关注度和对法律知识的需求量都在提高,一批优秀的电视法制节目如:《今日说法》、《法治进行时》、《经济与法》等应运而生,他们成长在我国迈向法治社会的道路上,也见证着中国社会法治体制的健全与发展。

而在以往对于法制新闻和法制节目的研究领域,一直强调一个概念,那就是“法制”。本文将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那就是何谓“法治”新闻?何谓电视“法治”节目?本文将围绕这两点进行展开。

一、中国电视法治节目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目前所能查阅到的资料和参考文献中还没有“中国电视法治节目”一词,多数学术研究者提到这一概念时用到的文字都是“中国电视法制节目”。但我个人认为,“电视法治节目”要比“电视法制节目”更加贴切。本文将对提出的这个全新的概念进行详细的阐释。

(一)关于“法治新闻”的含义

我国电视法治节目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它的兴起是首先表现在新闻领域,因此想要区别这两个概念首先就是要弄明白何谓“法治新闻”和“法制新闻”。正如想要完全了解某人是怎么样的人,就必须把他放入其所处的地理、历史和家庭环境中,综合考察后,才能对这个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新闻性是“法治新闻”的根本属性

“法治新闻”是两个词的组合:“法治”和“新闻”。它的重点是新闻,也就是说法治新闻应该是众多新闻类型中的一种,它不是法规、法条,更不是法律文件,而是一个具有新闻价值,即具备新闻五要素(显著性、重要性、接近性、时新性、趣味性)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应该以实现播出为前提,以追求真实为目的。总之,“法治新闻”决不能脱离新闻本身而单独存在。

然而,“法治新闻”又不同与其它门类的新闻,因为前面的修订语限制了其是“法治”新闻。除了拥有新闻的几大特性外,它还应该反映我国的法制建设,两者兼具,才是法治新闻。

3、“法治新闻”的含义

实际上,政法新闻应该是双方面的,它既可以报道高高在上的法律制度的制定者,又可以报道普普通通的一名法律制度的执行者,并且在我国独特的国情下,“法治新闻”应该反映我国的民主进程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制建设,因此,显而易见用“法治”这个词来定义“法治新闻”更加合适。

(二)中国电视法治节目的起源与发展

1、我国早期的法制传播

我国最早的法律传播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唐朝。据史料记载,唐朝有一种报纸名叫“邸报”,这是最早通过新闻媒介来传播皇旨律令的一种方式。皇帝的“制”、“诏”统一颁布的律、令等都是“邸报”登载的主要内容,目的就是将法律通过“邸报”使得臣民共见。这一时期的新闻媒介只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阶级而存在的。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处于瓦解时期,法律方面的新闻报道也随之发生变化。比如当时的《上海新报》,不仅摘登皇帝新颁布的旨令、法律等,还专门开设《会审案件》的专栏来登载司法审判活动报道,这是中国新闻历史上最早设立的法律专栏。

2、我国电视法治节目的发展历程 (1)初步发展的电视法治节目 1)《法律与道德》首开法治节目先河 1985年上海开播的《法律与道德》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法治栏目。在《法律与道德》节目的开头,曾经有这样一支歌:“法在生活中,生活中有法,学法,懂法,护法,做一个守法的公民。”这支歌在今天看来,虽然略带有劝导的意味,但是它准确地概括了法治节目的使命。 2)中央电视台一系列法治节目相继推出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电视台的龙头老大,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法治节目。《观察与思考》、《规矩与方圆》、《社会瞭望》、《社会经纬》以及综合社交栏目《与你同行》相继与观众见面。同时各地方台的法制节目也在不断增加,随着电视饱有量的提高,大批优秀的法治节目走进了观众的视野。

(2)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电视法治节目 1)法治节目出现新类型——庭审直播

1994年4月1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一起故意杀人案,南京台对此案进行了全程转播。自此,南京台的《法庭传真》栏目开播,标志着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一种新类型—庭审节目的产生。 2)蓬勃发展的电视法治节目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开办的法治节目的电视台到达150多家。再加上《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大量涉及法制题材的栏目出现,“法制”成了新闻栏目的主题,并且这时期的电视法制节目,不但数量上有大幅度增长,而且在质量上也有很大改观。例如央视在1996年推出的《社会经纬》栏目,节目每周一期,设置了《举案说法》、《经纬专递》、《法在身边》、《是非公断》等多个板块,法治节目的可观性大为增加。 (3)我国电视法治节目的繁荣

1998年12月27日和1999年1月2日,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和中央电视台先后推出《法治进行时》和《今日说法》两档法制节目。《法治进行时》通过对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的报道迅速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栏目。(本文将在第二章着重分析其成功的原因)这两档栏目的迅速窜红,标志着我国的电视法制节目走向了繁荣。

二、中国电视法治节目定为探索

——以BTV《法治进行时》为例

本章将以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栏目自身发展过程为依托,通过对其成功原因的分析总结出一类成功的中国电视法治节目的特点。就像人们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法治节目蓬勃发展的21世纪初,有相当一批成熟的法治节目都是因为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得以成功的。下面仅以BTV《法治进行时》为例。

《法治进行时》从开始创办就将定位放在了民生新闻上。北京电视台科教节目中心主任(原《法治进行时》栏目制片人)徐滔曾经说过:“绝不能把民生新闻看作一种技巧,民生新闻应该是一种姿态,一种放下媒体高高在上的架子,真正和老百姓心贴心的姿态。”

《法治进行时》具备了最好也是天然的一个突破口,那就是作为地方电视媒体的优势本地化。换句话说,由于节目在北京地区播出,所以栏目将“民生新闻”理念做足做透,不仅单纯在内容上本土化,更重要的是语境上的本地化,使人们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法治进行时》在栏目定位上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立体的内容架构

内容是衡量电视节目好坏的重要依据。在2007年以前,《法治进行时》每天的节目基本上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信息,它表示的是动态性法治消息,这部分满足了观众对于日播类栏目的“时效性”诉求。第二部分是专题,每天一个专题,每天一个形式,每天一种风格。周一是以京城大案要案的侦破纪实为特色的“现场目击”。周二是以解决身边的法律为特色的“法治热线”。周三是以与犯罪分子面对面访谈为特色叫“现场交锋”。这是全国第一个固定播出的针对犯罪分子的访谈节目。周四是以庭审为依托讲述诉讼故事为特色的“法治纪事。周五是以情景再现的方式重演骗局提高人们防范意识为特色的“现场提示”。周六是以征询犯罪线索、通缉犯罪嫌疑人为特色的“法网追踪”。周日是以播报城市警情为特色的“治安播报”。该节目是全国第一个警情分析类节目。

这七个专题的设立,保证了整体栏目涵盖内容的全面性,也保证了每天节目的新颖性,和观众形成了“约会”意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资源的再利用。例如一条消息,栏目可以从消息本身报道,也可以揭示犯罪人心路历程,还可以利用其它的案犯没有落网做一期通缉,对于同样一个新闻素材,由于7天完全不同的“主题策划”,使栏目记者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对一条法制新闻,一个法律事件进行加工,这不但保证了整个栏目内容素材的多样性,也同样节约了成本。

(二)跨行的资源重组

“法治进行时”之所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新闻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拍摄案件进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立了与整个北京公安系统的组织联动,这使“法治进行时”获得了大量的独家素材。

在今天的媒体竞争中,时效的重要性尤为重要,但时效恰恰不是《法治进行时》的优势,《法治进行时》属于科教中心的节目,不具备新闻栏目的播出条件。法制新闻特别是公安新闻往往呈现这样一个特点:几乎所有案件的结果,媒体都可以报道,而几乎所有案件的侦破过程,都是媒体的禁区。因为这里涉及很多机密和政治影响。但“法治进行时”却获准可以全程追踪报道案件的侦破。这是因为,《法治进行时》和北京警方在多年合作中建立了一种信任和默契,“法治进行时”在重大新闻发生时没有违背诚意。下面举例说明。

2003年5月15日,北京市朝阳区发生了乐园洗浴中心内七人被杀的特大案件。《法治》领导团队从案发的第二天就派出了一组记者全程跟踪,历时28天后,案件告破,但考虑到案件的影响,北京警方一直不同意播出。后来有的媒体在网上披露案件情况。面对自己的独家被抢,《法治进行时》仍然遵守承诺绝不让素材外泄。虽然失去了独家的报道优势,但这是为了求得长期合作的必要损失。

还有一个案例。2004年4月18日上午9点多,一辆橘黄色的东风牌大货车在八达岭高速公路上疯狂地逆向行驶,22辆汽车因躲闪不及被大货车撞坏,警方在鸣枪示警无效的情况下,果断地将大货车司机击毙。案件发生后,许多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法治进行时》的报道虽然较其他新闻单位晚,但是栏目的报道不仅详细介绍了事件的发生过程,更重要的是,只有《法治进行时》在报道中从法律的角度解释了当时警方是在鸣枪示警无效的情况下将大货车司机击毙的。从而解开了公众心中的疑惑。

这两个案例说明,所谓《法治进行时》的独家并非是案件本身的独家,而是通过多年形成的“跑口”优势从而获得独家的画面和独家的观点。观众对《法治进行时》有种本能的依赖,那就是每逢大事必看《法治进行时》,因为在这里总有最权威、最独特的新闻报道,《法治进行时》能够做到在大事面前不失语,甚至总会有震人心魄的现场画面呈现给大家。

(三)轰动的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带来的轰动效应首先依赖栏目本身具有的知名度。这一特点仅限于已经成功的电视节目。所谓特别策划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这往往考验的是一个栏目的领导团队是否具有捕捉敏感新闻的能力,以及策划新闻的能力。《法治进行时》在发展的十年来每隔几年就会制造一次轰动效应,这使得栏目刚进入平缓期关注度便被提了上来。

例如:2000年的《绑架幼童勒索案侦破纪实》,2001年的《西站劫持人质》、《9万公斤特大毒品案侦破纪实》,2002年的《朝阳7.11枪案》,2004年的《吴若甫被绑架案侦破纪实》等,都属于带有突发及轰动效应的节目策划。这几个关节点上的异军突起,使得《法治进行时》一度成为了北京地区所有频道、所有节目排行的第一名,其中最高单期节目收视率达15.9%,最高单期占有率超过60%。

(四)核心的明星人物

《法治进行时》主持人徐滔常年活跃在案件侦破现场,作为一个节目的灵魂,徐滔总能站在新闻发生的第一线,利用主持人的出镜报道,既深入其中又置身事外的对事件加以独特客观的分析。而同样作为一个栏目的管理者,她将自身产生的“名人效应”运用到栏目的管理中,以其个人魅力带动整个栏目全体工作人员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的热爱。“我在现场”是《法治进行时》一直强调的主题,让观众从“如临其境”变为“亲临其境”是《法治进行时》每一个采编记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很多时候,节目通过一种追赶时不由自主的镜头晃动,或者对事件进行的大段同期声的记录,把现场感极强的信息传递给观众,让观众显而易见地感受到拍摄者就在现场。

总结《法治进行时》栏目成功的五个特点不难看出,这不仅仅是一个栏目成功必备的要素,同样其他成功的电视法治节目也具备相似的特点。例如央视的《社会经纬》栏目从90年代中期就开始给栏目分设不同的板块。而像《今日说法》、《新闻调查》等栏目则越来越强调节目主持人化。主播作为直接和观众交流的核心人物被直接派入新闻事件当中当起了调查者,打破了新闻与评论的界限,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最小化。

三、中国电视法治节目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电视法治节目的发展瓶颈

我国的电视法治节目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那不堪回首的十年**打断了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也使我国的电视法治节目停滞不前。而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改革开放犹如一股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的进步,市场化和商业化也席卷了整个传媒业,特别是“眼球经济”的理念在法治节目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也曾经精辟地指出:法治节目的话题主要是:“警察和安全、司法、腐败和恐怖主义,以及个人犯罪,而且包括对各种各样的犯罪行为的报道:腐败、毒品、街头犯罪、恐怖主义及经济犯罪。”法治节目向来是追求轰动效应的传媒最钟爱的东西,血和性,惨剧和罪行总能畅销,为抓住公众,势必要让这些噱头登上头版头条,占据电视节目的开场。

法治节目的历史发展表明,独特的报道领域和报道题材能够增强节目的实用性、服务性以及故事性和娱乐性,但也极易让节目走入低俗化误区,背离法治节目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宗旨,出现诸多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传媒的商业化,很多法制节目过度地追求刺激。

1、电视法治节目的报道价值

2006年6月6日至7日,辽宁电视台《法制时空》栏目播出了一期名为《恶魔》的节目,介绍一罪犯在半个月内与两名女子发生性关系后将其捂死、碎尸并吃了她们的肉。在节目上,记者一再追问吃人肉的感觉,还打出“案情再现”的字样,出现模仿罪犯作案、吃人肉、煮人肉的情景。

其实,《法制时空》只是一个典型的个案,对全国部分法治节目的内容收看和分析可以看出,过度渲染凶杀、暴力、色情、恐怖等情节和场景,成为当前法制节目的通病。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现在有很多法治新闻制作者开始追求新闻的新奇性,来争取受众,占领市场。但我个人认为新奇不应该等于猎奇。新奇是人们司空见惯中的与众不同,是法制新闻趣味性的体现;而猎奇是故意的“哗众取宠”,是过于关注新奇而忽视法治新闻的法律与道德价值。这样往往会导致一些真正有法律意义的新闻被人们忽视,公众的眼光和法治新闻从业者的工作热情都集中在报道大腕们的侵权事件或者耸人听闻的暴力事件等等。

法治新闻之所以区别娱乐和八卦新闻的根本就在于法治新闻应该有法律的庄严和新闻的客观公正,并应该肩负着树立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的任务,它必须是严肃的。面对一个色情或者暴力事件,法治新闻从业者可以凭借某些震撼人心的监控探头或者抓捕录像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但不能以获得这些血腥黄色镜头为目的,且节目中不应该对观众就一些细节进行诱导。

2、电视法治节目的专业性

《经济与法》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专业化的经济法制栏目,2003年创办,由原《商务电视》栏目改版而来,栏目的编导和记者大都是《商务电视》的原班人马,从商务电视开始转做法治节目。

《中国名牌电视栏目〈经济与法〉案例分析》一书对《经济与法》栏目面临的典型困难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书的作者认为法律电视化过程中电视创作者对法律的懵懂是阻碍法律电视化的最大障碍。其实,这是目前我国法治节目面临的普遍问题:法制节目创作者不懂法律。节目创作人员法学知识不足、法律素养欠缺,直接体现在节目内容缺乏专业性,法制节目竟然频频出现法律错误。

在电视圈流传着一个很典型的错误案例。一名电视台编导在稿子里曾经这样写道:“原告与被告在法庭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终,法院认为张某盗窃建筑材料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法院认为犯罪嫌疑人张某犯有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稿子中有两处非常明显的错误:第一张某涉嫌犯有盗窃罪,这是典型的刑事案件,而刑事诉讼中应该是由检察机关充当公诉方,由公诉方想法院提起公诉,怎么可能出现“原告”与“被告”这两个在民事诉讼中才会出现的词呢?另外,进入法院的审理程序后,触犯《刑法》的的犯罪嫌疑人应该被称为被告人,这两个概念是法治新闻工作者必须要知道的最基础的法律知识。 这个案例充分的反映出现在我国的一些法治新闻从业者素质低下,法学知识缺乏,这样的记者很难铸造法治节目的理性品格,也就无从谈起向受众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等等。

而纵观西方的法治节目,不管是制作者还是主持人,都有着极好的法学素养甚至从业经历,比如美国法制频道Court TV的节目主持人多是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侦探和法官,其中《蛛丝马迹》栏目的主持人是著名华裔刑事鉴定专家李昌钰博士,《总结陈词》的主持人南希·格蕾斯具有丰富的法律经验和从业背景。

3、电视法治节目的节目样态

目前,我国的电视法治节目主要有以下几种样态:

(1)举案说法类——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为代表。通过演播室内播放短片来再现案件故事,演播室内专家则根据案件进行法理解释,节目侧重通过对案件的揭示达到普及法律知识,澄清模糊认识。

(2)庭审节目——以上海电视台《庭审纪实》为代表。这类节目通过现场直播个案审判过程,直观地表达法律程序。

(3)调查性节目——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经济半小时》等相关节目为代表,这类节目在对案件的深度报道和表明媒体的倾向性上具有很大优势。 (4)现场法制新闻节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法治在线》。这类节目重在对新闻的快速反应,非常态的表达和独特的编排方式赢得了观众的青睐。

(5)纪实性公安题材类——以中央电视台《法治在线》和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为代表。

(6)专题性节目——以长沙电视台《方圆之间》为代表 (7)益智互动类——如重庆电视台的《拍案说法》。

尽管国内许多法治节目形态上各有所长,但这些法治节目存在同质化的特点,节目形态相对固定,缺乏新颖性。目前最普及的法制节目当属纪实性公安题材类、举案说法类和庭审纪实类。在一家电视台做得好时,其它电视台也纷纷上马此类节目,节目的题材与形式都大同小异,表现手段单一。另外,一些法治类节目追求案件过程的紧张、刺激,甚至过分渲染案件的细节和后果,有取悦观众的倾向。

(二)中国电视法治节目的发展方向

上文详细阐述了我国目前法治节目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以Court TV为例分析了美国法制频道的节目构成与栏目特点,其实Court TV也并不是从创立之初就摸索出了现在的这条成功之路的。它在创建初期的定位是服务公众,所采取的节目路线基本上是播送法庭审讯情况,由法律专家及具有法律背景的记者担任节目主持及评论员来增加节目的可视性。这种过于单一的节目策略使得Court TV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陷入重重困境中,由此它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力求在保持专业频道定位的同时做到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彩,吸引更广的收视群。

Court TV的具体策略是加强节目的娱乐性,它开始拍摄原创电影、电视剧,制作了《好莱坞热线》(Hollywood Heat)等专注娱乐圈花边新闻的法制新闻节目,以及同法律案件有关的谈话节目、真人秀,也引入了辛迪加的法庭及警探影视剧、新闻及相关法制节目,比如福克斯电视网的真人秀《警察故事》。

总结Court TV的发展方向不难看出,目前中国的电视法治节目也是停留在Court TV创作的最原始阶段,Court TV所走的路就是中国电视法治节目的发展方向,因此我总结我国的电视法治节目的发展方向应该是

1、构建法治频道

目前应该将我国各个电视台点状分布的单一法治节目向链条状的法治节目群转化,最终建立成独立的法治频道。这一点目前在中央电视台已经实现,中央十二套已经在几年前成为了独立的法治频道,为此推出了一系列的法治节目,例如:《中国法制报道》、《道德观察》、《大家看法》等。

2、频道节目类型多样化

仅仅构建法治频道是远远不够的,冗长枯燥的电视节目往往更容易流失观众,因此应该借鉴美国Court TV的节目形态,除了法治新闻和专题外,应该增加警探剧、真人秀、观众互动等节目样式,增强娱乐性。

3、节目专业化

节目专业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法治节目从业人员应该专业化。Court TV的节目主持几乎都是法律界的专业人士,涉及法医、侦探、心理学等等各方面。第二,我国的电视法治节目应该改变杂糅似的节目样态。我国很多的法治节目被人批评为虚假、暴力和低俗化,这主要是因为我们通常在严肃的法治新闻类节目中增加情景再现,或者一味的追求血腥和暴力,这往往会让人对节目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和厌恶。应该是让不同的节目样态实现不同的播出效果,情景再现就做成纯粹的警探剧,而新闻就是不能掺假和过度的追求“眼球经济”。

4、扭转受众观念

这三点发展方向是借鉴了美国法制频道的发展道路总结出来的。中国目前很多的法治节目都已经开始向娱乐和观众互动的方向发展,例如《今日说法》推出的十一特别节目《周末断案》,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推出的子栏目《现场说法》等,但是我国的法治节目和国外的法治节目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异,这首先是因为体制的不同,国外相对自由的舆论环境造就了他们的法制频道节目类型多样化。

除此之外,民众对于法治节目的诉求在国内外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中国有着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中国人的心里,有了纠纷或者问题不是第一想到上法庭起诉,而是要找记者,很多人认为,依靠传媒的力量可以改变事态的进展,这一方面说明传媒在大众心中的地位的提升,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民众的法律意识依然缺乏,因此我国法治节目或者法治频道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改变受众的心态和观念,如果若干时间之后,我国的观众在有了问题和纠纷时能够忘记寻找媒体,而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这恐怕应该算是法治节目最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胡智锋,尹力. 电视法制节目:特质、创作与开发[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20 2 法制新闻写作纵横谈[M].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14 3 法制报刊采编实务[M.]法律出版社,1998.7 4 法制新闻学[M].法律出版社,2001.16 5 李盗.法制新闻报道概说[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6 方可.法制新闻概述[M.]法律出版社,1992.1 7 胡智锋,尹力.电视法制节目:特质、创作与开发[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5-6 8 胡智锋,尹力.电视法制节目:特质、创作与开发[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14-15 9 游洁,郑蔚.电视法制节目新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 10 广播电视宣传管理文件汇编(内部资料)[Z]。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宣传管理处,163 11 李洪涛.法制电视节目:收视红火自有因[J].未来传播,2005春节特刊

杨晨

10编导19班

第二篇:网络营销发展趋势

网络营销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马云说过,21世界是电子商务的世界,21世纪,要么点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这句话的真理其实想想还是很容易理解的,可见点子商务对我们来讲是多么的重要。那么什么是电子商务,什么又是网络营销呢?以下几个答案仅供参考。

1、什么是电子商务、什么是网络营销?

答:电子商务就是运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商务交易活动(买卖商品);网络营销在国外称为互联网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笼统地说,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开展的营销活动,可以帮助企业完成从市场调研、网站策划及建设、网站优化、网络广告和网络推广等各项工作。

2、原来没接触过,计算机基础也比较差,能学会吗?

答:我们的网络营销教学是从零基础开始教起的,我们对学员计算机操作的要求是:会打字、会上网,因此不管您计算机基础怎么样,大家的起跑点都是一样的。只要您对网络感兴趣,想充分的使用好互联网,计算机基础的好坏对学习影响不大,都可以学会网络营销。

3、网络营销人才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答:网络营销人才前景非常广阔。可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大量传统企业开展初级电子商务,需要大量具有专业能力的网络营销人才,其中网络营销顾问、网络推广专员、客户维护经理、SEO、服务营销代表、网络营销策划等职位最为热门。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是由那些对专业市场很有经验,但对网络营销策划一窍不通的传统营销人员,或是一些以技术为"纲"的网络技术人员"客串"网络营销策划人员。当前网络营销人才非常紧缺,已成为各公司竞相争夺的对象,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4、电子商务精英班都学习些什么呢?

网络营销平台类型的掌握(B2BB2CC2C)

淘宝开店的实操与技巧、网络客服沟通技巧,适合于兼职或全职创业网络营销整合推广

网络营销广告

邮件精准营销、博客营销

社区论坛营销

事件营销、病毒式营销

如何在网上找客户、如何在网上成交客户

电话销售技巧

第三篇:2012网络购物发展趋势

2009年以来,以网络购物、网上支付、旅行预订为代表的商务类应用持续快速增长,并引领其他互联网应用发展,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突出特点。2011年这一态势依然延续,我国网络购物应用依然处于较快发展通道。一方面,团购作为新型商务交易类应用实现了244.8%的用户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在较多网络应用服务使用率下降的同时,商务类应用渗透率依然保持稳步提升态势,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用户规模实现较快增长。这离不开国家拉动内需、刺激社会消费的大环境,更得益于购物网站发力营销、网购服务整体提升和网民消费需求的进一步释放。供需两旺共同推动了网络购物用户的增长。

但是,伴随着中国网民增速的放缓,中国网络购物用户增长速度和绝对增长量双双出现回落。从近5年网络购物用户增长对比可以发现,自2008年开始,我国网络购物用户数一直高位增长,2008-2010年增长率均达到50%左右的水平,用户年增长的绝对数量也在持续增大。2011年,虽然网购渗透率仍在提升,但是网购用户年增长率却下滑至20.8%,年新增用户绝对数明显下降,为3344万人,与2010年相比减少1907万。在网民网络购物使用深度增加的同时,网络购物的用户增速已有所放缓。

新网民总量减少和老网民转化乏力是网购用户增长放缓的主因。一方面,新网民对网络购物用户增长贡献较低,且在持续下降(200

9、20

10、2011年新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分别为11.4%,10.8%和9.3%),2011年新网民规模增量出现下降,进一步弱化了新网民对网购规模增长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

2008-2010年,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电商企业的深化经营有效地推动了老网民的网购行为,释放了较多的消费潜力。而新网民转化为老网民后,需要一定的周期、条件和因素才能成长为网购用户。由于商务类应用相对较为高端,因此网民从接触到使用的培育期更长。对比不同网龄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可以看到有两个关键的走势拐点。第一个是2-3年,当网民网龄进入2-3年时,其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为29.7%,与1-2年相比提升了11.8个百分点;第二个拐点出现在5年之后,渗透率达到59.2%,与3-5年相比提升了19.6个百分点,该阶段的用户进入到网购使用的更快速渗透区域。在新网民增长放缓、老网民的转化水平不足时,网络购物的应用人群会遭遇增长小幅放缓的现状。

我国未来网络购物用户和市场增长空间巨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购物的渗透率较低。2010年韩国和美国网购用户占全国网民的比例分别为64.3%和66.0%。而截至2011年12月,中国的网购渗透率仅为37.8%。对比中美两国不同年龄段的用户网购渗透率发现,中国各个年龄段网民网络购物普及率也均低于美国相应群体20个百分点以上,尤其是中年群体差距更为突出,34-45岁、46-55岁和56-65岁的网民使用网购的渗透率差距分别为30.1、32.0和42.6个百分点。我国网络购物的增长还远远没有触顶,尤其是对于将成为未来网民增长

重要群体的中年人群,还有较大的渗透空间。但是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互联网普及现状,决定了网络购物实际的增长势必受制于诸多客观因素。

制约网络购物用户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互联网普及水平、人群消费行为模式和商品配送服务能力,即基础条件和供需两面。首先是我国互联网普及水平差异。美国各个年龄段人群互联网普及水平相对均等,而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伴随着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转型,各类群体的互联网渗透差异较大,突出表现为年轻群体互联网普及水平较高,中老年互联网普及水平较低,导致不同人群从接触到接受再到使用网络购物的基础条件差异较大。其二是消费模式转变难度大。随着网络购物的渗透发展,未来网络购物潜在人群里中老年和农村网民占比会越来越大。该群体消费更加依托传统方式,加之对网购安全性的担忧,其消费需求转化为网络购物实际应用的阻碍较大,会对网络购物的下一步用户增长产生影响。其三是物流发展滞后导致市场供给水平不均。虽然我国电商企业的服务范围和能力大幅提升,但是长期受制于物流配送能力不足的客观条件,在城市和农村、核心城市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网购产品的配送服务差距较大,造成地区间网络购物供给水平的差异。

从未来发展的预期看,我国互联网渗透逐步加深的势头不可逆转,网络购物供需面持续积极向好,这些都将推动网络购物在未来较长时间实现较为稳健的增长。虽然我国互联网渗透速度有所放缓,但渗透动力依然强劲,加速互联网普及水平较低的人群转化;伴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和购买力的提升,网民的线上消费潜力还将持续释放;电商企业的发展势头旺盛,网络购物供给能力逐步增长,服务水平持续深化,这些都将有力地创造进一步增长的空间,推动网络购物在未来较长时间实现较为稳健的增长。

第四篇:网络招聘的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上人才市场建设加快

它突出表现在:网站数量迅速增加、网站类型多种多样、网上服务方式丰富多彩、市场占有量不断扩大、人才网站赢利的消息不时传来。就服务方式来讲,不仅具有查询供求信息的基本功能,而且人才网站还围绕人才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开辟了许多栏目和服务项目。如:人才市场动态、人才问题讨论室。由于互联网和人才招聘、应聘及就业服务的高度吻合性,具有有形市场无法比拟的优势——地点、时间、规模不受限制,方便快捷,通过互动电子邮件传递就能达到目的,所以,在未来人才市场中它将扮演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

二、电子招聘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2000 全球 500 强企业电子招聘调查结果显示:到 2002年,世界500 强企业将全部实行电子招聘;因特网技术将把企业的招聘过程完全简化为一种电子商务供应链。还预测,到2003年世界 500 强企业 100% 实现完全数字化招聘。如今这一切都已经成为现实。目前,我国许多企业也已经实现电子招聘,尽管其方式不尽相同,但是,根据不同的复杂程度和效率大致可以分为“中心资源库方式”和“初级电子招聘”两种。“中心资源库方式”是指企业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并通过 E-mail 或简历库收集应聘信息。它是一种完全数字化招聘的方式。“初级电子招聘”是指企业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鼓励应聘者通过传统渠道(如传 真或写信)来应聘。它是一种没有把招聘过程完全数字化的方式。我国更多的企业正在朝“中 心资源库方式”努力,绝大多数企业还处于“初级电子招聘”阶段。其实无论哪种方式,都促进并加强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同时对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电子招聘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一点是不容质疑的。

电子招聘是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互联网或内部网发布招聘信息,经过信息处理后,初步确定所需岗位人选的过程。它是人力资源招聘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一方面,求职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招聘渠道,转而大量的使用网络这种新的、更为广泛的求 职渠道,发布求职信息和提出求职申请。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网络进行招聘人才活动。企业认为,网络作为一种现代沟通方式,对现代人有很强的吸引力,在网络上可以找到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大量优秀人才。2002年5月网络调查显示,电子招聘方式以28%排名第一亲友介绍排名第二口7%),随后是招聘会口4%),报纸和杂志广告(13%),猎头公司和中介机构口%)。与2001年相比,电子招聘上升了5%。仅2003年我国一季度人才市场月需求245.8万个职位,登记求职641.8万人。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网上求职日渐成为时尚,越来越多的求职者,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纷纷加人到这一千含」中来。到 2001年底,我国的专业人才招聘网站已发展到数百家。而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实行电子招聘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1995年为29%,1999年为6既,2000年为79%。可见,电子招聘已经成为人才招聘的一种重要途径,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改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把握时代脉搏的一种具体方式。

[摘 要] “找工作难”一直以来都是以应 届毕业生为主的就业大军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在互联网逐步普及、走近人们生活的过程中,网络招聘逐渐成为了应届毕业生和有工作经验人士寻找工作的主要途径。面对日益完善、成熟的电子招聘机制,用人单位也乐于使用这一廉价而快速的招聘手段。这一看似双赢的招聘机制是否真的可行,它的优劣各在哪里,未来的发展方向何在?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根据《财富》的统计,世界500强中有88%的公司在使用网络招聘,预计在2010年,网络招聘的份额占到整体招聘市场的59.3%。在国内的一次统计中,2250万网民有29.12%在网页中浏览的目的是获取职业信息。艾瑞咨询预测,到2011年将网络招聘的市场价值将达到26.3亿元。通过发放企业招聘信息、自动投送简历的基本做法充当招聘双方的中介而谋取利益,网络招聘市场真真实实地摆在了互联网企业面前,并且潜力无限。2004 年前程无忧在美交所纳斯达克上市,中华英才网被全球最大的招聘网站Monster 以5000 万美元收购40% 的股份,智联招聘打出亲民牌,与中国中央电视台合作的《绝对挑战》一度使其知名度达到顶峰。三大招聘网络疯狂抢占市场,又有“Hiall”、应届生论坛等后起之秀,网络招聘市场竞争不断。如何了解网络招聘的利弊,把握发展方向,成为了他们做大做强的关键。

第五篇:广播电视数字化是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广播电视数字化是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民心工程、政治工程。为了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平移工作,从6月份至今,我局工作人员冒高温、斗酷暑,牺牲节假日、双休日,加班加点,对城区内的部分主要街道进行了数字平移。这一个多月时间进行数字平移的已达800余户。经过有线数字电视平移的用户家中,电视信号质量明显好转,并且能够收看到百余套标清数字电视节目,受到了用户的深深喜爱和高度赞誉。

我局还专门成立了由副局长闫旭、程相峰为组长,技术精湛的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验收小组,对已经成功实现数字平移的地区进行严格的验收,经验收电视信号技术指标均达标,收视质量更有保证。

下一步,我局继续加大力度做好有线数字电视平移工作,尽力做到在安装调试、售后服务、故障排除及遥控器的使用等各个环节服务到户、服务到人,力争做到群众普遍满意、社会广泛支持。

上一篇:公安机关护校安园总结下一篇:关爱自闭症活动的效果